小学诵读教学论文(精选8篇)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 篇1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 篇2
一、感受节奏,激发诵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首先,强化诵读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那么首先得激发学生对于诵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一些诵读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激发出强大的兴趣,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拖沓,毫无精神,老师不停地训斥也没有用,其实只是学生缺乏对诵读的兴趣,兴趣都没有,当然也就懒洋洋了。
我给我们班孩子推荐的第一首叫《数字歌》: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拍皮球。七八九,翻跟头。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
这也是对孩子刚升一年级时的美好祝愿。起初他们觉得朗朗上口,后来我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一边拍手一边读,一来节奏感提升了,二来孩子们在学习拼音的时候也在学习生字,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尝试吟诵,积淀诵读古韵
我个人有吟诵情结,在大学的时候带过一个诗社,学了几年的吟唱,所以特别想把吟唱的这种魅力带给我的孩子们,在低年级的时候经常是我多吟诵,孩子们跟着我咿咿呀呀地诵起来,比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由于诗人所写的是寒山寺,于是我用吴方言进行吟诵,我吟的第一个字时小朋友们在笑,渐渐的教室里面特别安静,仿佛都被我所感染了。于是我开始教学,“抬起手,伸出手指,跟我画!”平声就划水平线,仄声你就点一竖,或有力或轻柔,看字而定。
三、仿写练习,融入作品感情
本人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鲜花和星星》时,用充分的朗读教学完之后,我让小朋友们进行仿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完儿歌后,我先设计了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文中的《春到梅花山》的图,并且由老师“扶着”来完成剩下的半首诗,然后提供草原羊群、白云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仿照教材编小诗,最后让学生自由说说,既巩固运用了语言积累,也锻炼了想象思维能力。这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举措。
小朋友的答案非常多,也很有趣,到后面举手地越来越多,小朋友学习的氛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放学排队的时候也在诵这首《鲜花和星星》,这个时候诵读有多有趣应该也不需要老师多说什么了!
四、加大诵读量,保证诵读时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的“讲”就要以学生为基础,而学生则是应该以诵读为基础,以多读熟读为基础。
对于保证诵读时间上面,学生大部分的诵读时间都在课堂上,而教师有时也会因为教学进度的限制没法保证诵读的时间,最后,这激发出来的兴趣就很难维持了。
五、评价多元,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往的诵读评价方式总是以教师为主,甚至教师不对学生的诵读水平作评价,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越来越淡,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诵读评价。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可以互评,最后教师不仅要对整个诵读的水平作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评价来作总结。
师生还可以进行互评,提供民主平台。当然,教师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赞赏为主,虽然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聆听和赏识,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评价中更有信心的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继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确保每位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10-01
一、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永远无法弥补。怎样通过锤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诵读根基,才有了当代中国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一大批伟大人物的文化造诣。
二、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从 “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故诗词诵读 ”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受性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他们仰慕先进,易受英雄行为感染。”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处农村,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而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提出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对现状剖析,我们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古诗文诵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教学资料 篇4
上峪联小 贾培华
内容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关键词:
经典诗文
诵读
教学
方法
人格
诵读经典,静化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是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状况,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选择诵读所需要的文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读性、有益性、适应性是选择文章的重中之重。我们更应该引导低年级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会做人之道。人之所以要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个体,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多样化
1、早读诵读,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课前诵读,营造气氛。每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
3、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
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4、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终身乐读的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
5、重在诵读,不求甚解。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牢固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6、活动结合,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灵活化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经典诵读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国学从神坛走向常态,从书架走向心灵,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国学诵读活动继续推向深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管理引航,营造氛围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环境的营造为学习提供氛围,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班级是学生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班级里的任何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首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带来,放到了我们自己的书橱里,不但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读书量,真正做到了好书共赏,还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黑板的左方,开设“我写大家读”的每周一诗,“我们的约定”;黑板的右方设“读经之星”、“诗歌园”等。四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作品。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流连在那优美的作品展下,在五彩缤纷的图书角旁。
2、落实时间,诵读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 在班里设有“每周一诗”,推荐一首古诗文,推荐的古诗文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而定,如学了《赠汪伦》后,推荐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也可以按时令季节而定,如春天推荐《江畔独步寻花》、《早春》等,清明节前后推荐《清明》或《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词。总之,让整个班级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教室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3、课堂教学,渗透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如学了《草》后,推荐《咏柳》、《咏梅》等咏物诗,以达到学一篇而会一类的目的。
4、创办专刊,载摘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在指导,并在板报上展示优秀作品。那一份份充满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书香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诵读引领,学会积累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学生诵读经典诗词 教师须做好引导。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更合适。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诵,分类记忆。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篇、叙事篇、爱国篇、思乡篇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爱国诗《过零丁洋》、《示儿》等;写景诗:《西湖》《山行》等;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根据老师讲述诗句意思作画,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活动引入,深化经典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明显化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了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文明风尚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以诗育德,塑人格美。从古代经典中学会立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有位学生对我说,学了《跪羊图》后他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2、以诗启智,渗智慧美。
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当看到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班里的黄韵颖马上随口道出了〈〈论语〉〉中的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课堂上同学们也能用名言名句回答问题,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思则罔”等;写作文时语句通顺了,还会引用诗句了。
3、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每期主题:“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都是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班里的余佩含等十位同学参加学校评比获奖。孩子们设计的好书推荐卡更是五彩纷呈,特显个性。
4、以诗陶情,促和谐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孩子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说话和做事情,和以前大不相同。有一次,孩子评选班干部落选后,回来心情很不好,就读起了国学经典中的词句,还警戒自己失败不要气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位家长如此说。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 篇5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工作。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
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3、研究的背景
令人欣慰的是古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增强民族自信心。
2、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3、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4、预期成果。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争取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小学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同时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相关论文。(4)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办法:
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对学生的古诗文占有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法,我们采取重点实验,全面辐射的方法,不设对比班。
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013年11月——2014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1、制定好上半年的阅读计划,包括要补充哪些内容,预设目标。
2、每周两课时的阅读课专时专用。
3、每月每人设计好两课时的诵读详案,资源共享,实践后,修改方案,对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写好评析。
4、每月的26日上交当月诵读方案。
5、每学期课题组的老师设计一个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2014年8月——9月:课题总结。
1、完成课题报告,每人完成一个诵读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方案评价。
2、《中华古诗文诵读经验文集》;诵读活动案例(文集、音像资料等)。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踏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前提。
我们提倡根据实际研究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诵读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及知识结构,选择适合各年级段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利用非课堂的“边角料”的时间诵读。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了解、熟悉、亲近中华经典古诗文,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操。
2、文献资料。我们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论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学期刊,供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订购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示范课.活动课集景(全套)》等教学光盘,供课题组成员观摩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动态。经过广泛而长期的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3、观摩研讨。课题组每个学期安排三节观摩研讨课。在观摩环节,大家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在研讨环节,大家畅所欲
言,总结观摩课中的得与失,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通过研讨,我们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研究方向逐渐明确,朝着最终的目标稳步前进。
4、积极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研究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在编辑《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读经选文,反思诵读材料的适合性。在探讨教法(学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反思得失,认真总结,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我们就这样“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将课题研究工作步步深入、推向前进。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诵读经典,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1、编辑了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为蓝本,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读经活动,摘录了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文。内容主要选自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歌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先贤经典,共选辑128首(段)古诗文,形成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2、确定了合理的诵读时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上课铃和预备铃之间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后,尚留有至少一至二分钟的空闲时间。另外,我校绝大部分同学中午都在学校周边个人食堂就餐,学生中午到校较早,空闲时间较多。我们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即:课前三分钟各班诵读指定的古诗文一首(段),每周更换一次。午间用五分钟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朗读各年级本周诵读内容。
3、营造了诗意校园氛围。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周有所诵”。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让各班的学生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中指定的篇目,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
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同时,每周教师用一节早读课时间为本班学生赏析本周吟诵的古诗文。
(2)以学校为单位“日有所听”。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配音朗诵各年级“周有所诵”时诵读的古诗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每学期朗诵六十余首(篇)古诗文。如此全校师生每天中午都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享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另外,学校还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两周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举办一次古诗文赏析讲座,提高师生的古诗文欣赏品味。
总之,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触摸古诗文,进而喜爱古诗文,在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围绕“三层五步“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一年来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三层五步”教学法。即古诗文的教学要围绕“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三个层次即: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五个步骤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
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
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
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即令是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或重于“译”,或重于
“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1、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4、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
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三)教法、学法体用共存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按照“三层五步”教学法的思路去学习古诗文的。也就是说,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教法即学法,教法为体,学法为用,二者是体用共存的一体。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大多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如何使学生乐诵、勤诵、多诵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与教法(学法)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虽然
按计划完成了进度。但我们的研究工作依然会继续。在班级诵经读经的前提下,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晨读(或午间)抽出10分钟时间,开展“跟我诵经典,听我读故事”活动,将读经的范围由古典拓展到现代,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诵经典推广到读经典。通过诵一诵、读一读、听一听,传承中外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
【1】于漪《教学古诗词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2002)【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2011各期)【3】《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8—2011各期)【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杂志(2008—2011各期)【5】本课题组:《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 篇6
我们总是强调综合性学习,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营造“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提高读写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读书中求真知,在读书中明事理,在读书中学做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二、活动形式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定制了个性化的“阅读存折”,以“阅读存折”为载体,每名学生人手一本,存折用户名均与学生的姓名对应,每读一本书记录读书的日期、书名、作者,家长签字并奖励10个点。
2.以摘抄、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记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收获。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开展诵读经典汇报演出,表彰优秀节目。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确定班级读书交换日。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定期抽查经典诵读的背诵情况。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定期检查亲子经典诵读情况。
三、活动要求
1.学生们每天阅读课外书至少20分钟。学生办经典诵读手抄报。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定期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的收获,总结经典诵读情况。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成员定期检查阅读存折,盖章监督。
4.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成员负责落实检查。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上好每周一节阅读课。
四、评比奖励:
1.评比方式:根据学生获得的`点数逐步评出阅读书童、阅读学士、阅读硕士、阅读博士、阅读天使、阅读达人......颁发勋章。
等级
|
阅读书童
|
阅读学士
|
阅读硕士
|
阅读博士
|
阅读天使
|
阅读达人
|
2.奖励方式
(1)对于等级高的学生加大力度给予物质奖励。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对经典诵读活动做出总结,颁发书香班级标识牌。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 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调动学生积极性。
身边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除去休息时间,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体等挂上300个诗框诗语、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 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 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 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二) 营造班级诵读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且书声琅琅, 情绪昂扬, 营造了文学气氛, 让学生浸濡其中, 乐意亲近经典。 老师要么参与其中, 要么微笑地围在旁边看着, 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念。 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读起来更轻松, 记忆经典的速度加快。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对经典诗文阅读内容的研究, 扩大诵读范围
(一) 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 留下了许多不朽文学作品。 上至古代, 近到现代, 作品浩如烟海。 作品形式各不相同, 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富有情趣, 有的富有寓意, 有的故事性很强。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比如《诗经》、《论语 》、《离骚 》、《史记 》、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 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八大家、苏轼、曹雪芹、毛泽东等载入史册。 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二) 按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诵读篇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 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 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又不乏糟粕之作, 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 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 比较消极。 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阅读, 需要滤筛选。
(三)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诵读篇目。
1.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 在经典诗文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例如:我校校本课程1~6册《诗韵》。 这种拓展, 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 诵读更有张力。
2 . 结合时事、 季节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进行诵读。
例如可以选择季节主题, 春夏秋冬皆可研究, 尤其是唐诗。 春有 《春晓》、《元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绝句》、《迟日江山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 》等, 夏有 《小池 》、《晓出净慈寺》等。 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宽眼界, 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类或散文。 可诵读的主题还有许多, 如从内容上来分, 抒发爱国情怀、乡情类的, 山水田园类的, 边塞诗词、友情类的, 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
除此之外, 选择诵读篇目时, 也要兼顾所选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生活性。
三、指导诵读方法, 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词, 词句匀称工整, 音节铿锵鲜明, 特别适合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 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清、文气, 产生共鸣, 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指导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 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 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四、感悟意境, 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 我们学诗, 从读入手, 披文入情, 做到入情入境, 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 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 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 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方法很多, 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喜欢的方法, 能记住即可。 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 要时时诵, 天天记, 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五、与习作有机结合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为学生今后的“反刍”、 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 使学生感悟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 并逐渐内化了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 经典诗文 诵读教学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涵养,传承经典文化
中国经典诗文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文中鲜明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涵养。而且,小学生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如果长期坚持诵读,以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表达能力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都曾经记载了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开发儿童智慧的益处。同时,诵读经典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促进道德教育,浸润人生
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就是要培养学生传统道德的观念,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心灵保持纯净,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而开展经典诵读恰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经典诗文诵读的措施方法
(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在教室、楼道、操场合适位置张贴优美的诗文、经典诵读宣传语并定时更换,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够与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二)利用每周经典诵读课,对学生进行学法、读法、理解等方面的有效指导,以促进学生形成自读自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由当天值日班长带领全班学生背诵经典诗文;做完课间操后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诵或轮背、赛背等;放学站队诵经典出校门……
(三)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在家庭中也营造诵读氛围。
(四)学生人人专设经典诗文积累本,以班级为单位给积累本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内容不能单纯积累,可诗配画、装饰……
(五)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以便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指导方法
(一)挖掘教材,引导方法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教学中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二)引导巧背,“量”的积累
1. 表演体验法
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当背到“手自栽”“排闼”等这些词语时,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2. 图画展现法
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古诗,可引导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来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如指导背诵《小池》时,逐句画出“泉眼、泉水、树阴、太阳、小荷、蜻蜓”,可以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头脑中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来也是言之有物。
3. 故事引导法
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譬如:《七步诗》《寻隐者不遇》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诵读前,先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明白了诗的大意,背诵起来诗中的句子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眼构成的了。
4. 多种形式融合法。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画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四、经典诗文诵读取得的成效
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2]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33).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11-11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07-05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课10-25
小学“古诗文诵读”诵读的设计和实施11-27
小学中华诵读课件10-17
小学经典诵读社团简报05-14
小学经典诵读汇报材料07-25
小学经典诵读5下08-17
经典诵读小学社团简介08-31
小学经典诵读宣传标语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