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管理注点(精选3篇)
给课堂管理注点 篇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关注点
一、关注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即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任务,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式等。只有以学定教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各学科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调下,整合教材文本资源、学生经验资源和生活资源等教学资源,尤其重视学生经验资源的意义,实现教学资源的以学定教。同时推进翻转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速度的需要,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方式上以学定教。在学生作业上,分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拓展创新、实践操作等类别,各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性作业,在学生课业负担上以学定教。
二、关注学生“三度”
一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地学习。我校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预设激情导语激发学生兴趣;选择优秀的教学资源保持学生兴趣;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提升学生兴趣;通过合作互助传播学生兴趣。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无论是教师视线,还是学生发言,我们不能只看到几个优生,确保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全员参与课程学习。三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是否深入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我校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三、关注教师的“一个理念”和“三种能力”
“一个理念”即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首先在课业负担上,我们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把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当作真正的高质量。为此,我们制定了《李渡小学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坚持一、二、三年级不留笔答家庭作业,四、五、六年级笔答家庭作业每天每科不超过20分钟。其次在考评方面,根据我校《实践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的基本要求,每期从“品行习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养”“基础学力”“特长发展”等方面,对全校学生实施综合考核。“三种能力”即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教师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第一,关注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教材是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师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认知经验、社会生活生产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等。以教材为基点,第二次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
第二,关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突出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往往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为此,我校教师进一步增强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预案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生动情境和鲜活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关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学校建构并实施了“实践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五环节基本模式”:第一环节“准备”,即创设情境,引导实践。教师创设鲜活有效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做好参与学习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第二环节“实践”,即实践操作,探究发现。学生自主实践,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事物表象。第三环节“建模”,即研讨会话,意义建构。师生多维研讨,分析归纳,汇报交流,整理判断实践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第四环节“应用”,即验证巩固,拓展创新。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反思”,即评价小结,意义完善。学生在应用拓展的基础上,完善意义结构。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
给课堂管理注点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鲶鱼效应,引导
“鲶鱼效应”起源于挪威,据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得多,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唯有一位渔农每次都能带回满船的活沙丁鱼,原来是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搅动着水,船舱里就有了氧气。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一、从数学课堂的角度看“鲶鱼效应”
鲶鱼,作为一个“搅局者”冲击着这个群体,但又给这个群体带来了活力。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否需要一些“鲶鱼”,而这些“搅局者”是否也能诱发出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从教学活动来说,数学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低效的课堂正消磨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许我们需要一个“鲶鱼”般的老师。
从学习主体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中有没有“鲶鱼”般的个体,他们个性张扬、智力超前、奇思妙想、调皮捣蛋……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在学习小组中放入一条“鲶鱼”?
从内容上说,数学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显著的特征,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无趣,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船舱”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生活味”的“氧吧”,也许我们需要一些“鲶鱼”般的问题。
二、创造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一)做一个“鲶鱼”型的老师
“鲶鱼”型的老师要有搅动环境的能力,要能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群体。因此,要具备这样几个品质:热情、开朗、幽默、激励、竞争、引导。一个幽默的老师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止于无聊的调笑。鲶鱼在鱼群中是一个捕食者,“鲶鱼”型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抑或百舸争流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励进步,让学生充满活力。
(二)重视学习小组中“鲶鱼”型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个体,所以,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非正式群体的“头儿”,或是插话大王,又或是学困生。就如同沙丁鱼群中的那一条“鲶鱼”。他们不断搅动这个群体,给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会严重影响小组的正常学习交流。
这些“鲶鱼”型学生往往令老师头疼,但教育的公平性和基本的教师道德要求我们不能抛弃他们,所以我们不如将他们放入不同的群体中。比如,我们班一个孩子很好强,经常打架,但他在自己的小团体中却有很强的号召力,其他的学生都听他的。对于这样的“鲶鱼”学生,我索性让他当了小组长。在前几次的小组评比中,他们组都是倒数后几名,他很是着急,我旁敲侧击给他出谋划策。小家伙急了,回去后对自己的组员严格要求,上课发言更积极了,慢慢地这个小组的成绩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这个小孩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所以,对于班级中的那些“鲶鱼”学生,教师应该学会做到“人尽其用”,发挥他们的能量和特点,促进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发掘课堂中的“鲶鱼”型问题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袋饼干9元,小红带了80元去买饼干,最多可以买多少盒?学生列式回答:80÷9=8(盒)……8元。
我追问:“剩下的8元够买一盒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不能买了,因为一袋饼干9元,只有8元不够!”然而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就差一元钱,可以和老板讲讲价呀,我如果是老板,我一定会卖给她的!”
这个回答令我很吃惊,我来了兴趣:“9元的东西怎么能8元就卖给她?”
小家伙听了我的回答,鼓起勇气回答:“就算便宜一元钱,可我可以把她那8元钱也挣了呀!”
学生立刻哄堂大笑,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老板卖东西肯定是赚钱的,如果进价少于8元钱就能卖给她,但如果进价高于8元钱,那就不能卖给她了。”班级里的智多星补充道。
没想到孩子能有这么深刻的生活思维,经过这样的思考,我想孩子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对于这些“鲶鱼”型问题,老师不能回避,而应该用敏锐与机智引导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在课堂内解决,教师更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热情与能力,号召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氧吧”。
在数学课堂这间“船舱”中,这些“鲶鱼”更显珍贵,要想让每一条“鱼”尽可能地游动起来,就请放入一些鲶鱼吧!
参考文献
[1]吴荣文.重思想抓基础分层次[J].学苑教育,2016(15).
给数学课堂注点“氧”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鲶鱼效应;引导
“鲶鱼效应”起源于挪威,据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得多,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唯有一位渔农每次都能带回满船的活沙丁鱼,原来是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搅动着水,船舱里就有了氧气。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一、从数学课堂的角度看“鲶鱼效应”
鲶鱼,作为一个“搅局者”冲击著这个群体,但又给这个群体带来了活力。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否需要一些“鲶鱼”,而这些“搅局者”是否也能诱发出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从教学活动来说,数学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低效的课堂正消磨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许我们需要一个“鲶鱼”般的老师。
从学习主体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中有没有“鲶鱼”般的个体,他们个性张扬、智力超前、奇思妙想、调皮捣蛋……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在学习小组中放入一条“鲶鱼”?
从内容上说,数学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显著的特征,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无趣,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船舱”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生活味”的“氧吧”,也许我们需要一些“鲶鱼”般的问题。
二、创造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一)做一个“鲶鱼”型的老师
“鲶鱼”型的老师要有搅动环境的能力,要能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群体。因此,要具备这样几个品质:热情、开朗、幽默、激励、竞争、引导。一个幽默的老师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止于无聊的调笑。鲶鱼在鱼群中是一个捕食者,“鲶鱼”型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抑或百舸争流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励进步,让学生充满活力。
(二)重视学习小组中“鲶鱼”型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个体,所以,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非正式群体的“头儿”,或是插话大王,又或是学困生。就如同沙丁鱼群中的那一条“鲶鱼”。他们不断搅动这个群体,给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会严重影响小组的正常学习交流。
这些“鲶鱼”型学生往往令老师头疼,但教育的公平性和基本的教师道德要求我们不能抛弃他们,所以我们不如将他们放入不同的群体中。比如,我们班一个孩子很好强,经常打架,但他在自己的小团体中却有很强的号召力,其他的学生都听他的。对于这样的“鲶鱼”学生,我索性让他当了小组长。在前几次的小组评比中,他们组都是倒数后几名,他很是着急,我旁敲侧击给他出谋划策。小家伙急了,回去后对自己的组员严格要求,上课发言更积极了,慢慢地这个小组的成绩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这个小孩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所以,对于班级中的那些“鲶鱼”学生,教师应该学会做到“人尽其用”,发挥他们的能量和特点,促进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发掘课堂中的“鲶鱼”型问题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袋饼干9元,小红带了80元去买饼干,最多可以买多少盒?学生列式回答:80÷9=8(盒)……8元。
我追问:“剩下的8元够买一盒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不能买了,因为一袋饼干9元,只有8元不够!”然而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就差一元钱,可以和老板讲讲价呀,我如果是老板,我一定会卖给她的!”
这个回答令我很吃惊,我来了兴趣:“9元的东西怎么能8元就卖给她?”
小家伙听了我的回答,鼓起勇气回答:“就算便宜一元钱,可我可以把她那8元钱也挣了呀!”
学生立刻哄堂大笑,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老板卖东西肯定是赚钱的,如果进价少于8元钱就能卖给她,但如果进价高于8元钱,那就不能卖给她了。”班级里的智多星补充道。
没想到孩子能有这么深刻的生活思维,经过这样的思考,我想孩子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对于这些“鲶鱼”型问题,老师不能回避,而应该用敏锐与机智引导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在课堂内解决,教师更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热情与能力,号召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氧吧”。
在数学课堂这间“船舱”中,这些“鲶鱼”更显珍贵,要想让每一条“鱼”尽可能地游动起来,就请放入一些鲶鱼吧!
参考文献:
[1]吴荣文.重思想抓基础分层次[J].学苑教育,2016(15).
[2]陈清河.课堂活力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