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2024-10-29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精选4篇)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篇1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讲

绪论

1、人居环境学(概念)

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

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

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 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

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

7、聚落

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8、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1、新挑战推进人居环境科学成为大科学。

2、科学与人文交汇成大人文,走向更高境界。

3、大艺术也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9、人居环境的释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0、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1、五大原则(EESSC)

生态观(Ecological view):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经济观(Economic view):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好互动。科技观(Science view):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观(Society view):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性。文化观(Culture view):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12、五大统筹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

13、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14、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

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综合体)

1、各单元间联系广泛而紧密

2、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结构

3、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与功能结构重组完善。

4、开放

5、动态

15、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

16、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框架。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合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

17、人居环境规划设的三项指导原则

承上启下;左顾右盼;设想将来。

18、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人类聚居进行描述性的剖析:分析聚居的基本特点,聚居之间的相互关系,聚居的演化过程,聚居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人类聚居基本规律的研究:研究人类在生活居住方面的需求,聚居的成因,聚居的结构、形式和密度,以及对未来城市的影响和预测。

3、研究制定人类聚居建设的计划、方针、政策和工作步骤。

19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1、研究对象: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3、目的: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创造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0、人类聚居学的定义

“人类聚居学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他们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如洞穴),也可以是人工建造的(如房屋)。。

21、人类聚居的组成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在这里,“人类”这个词限定了聚居的类型(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同时又传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即人类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据此,人类聚居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容器。

22、力动体:

力动体:所有形成聚居的力的综合构成了聚居中的力的结构。

23、聚居的剖析

本体(住宅)

中心(教堂和商店)循环系统(街道)特殊区(学校)(村庄)

24、聚居的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有关聚居发展的定理,指出聚居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第二部分,聚居内部平衡问题,第三部分,关于聚居的实体空间特征的定理,包括聚居区位、规模、功能、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25、聚居的结构和形态

聚居的结构——通常指城市或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聚居的形态——指聚居地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26、未来城市的三种可能形式:

坏城或死底托邦(Dystopia)、不可行城市或乌托邦(Utopia)、合意可行的城市或安托邦(Entopia)。

27、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需要对人类聚居有全面的、合理的认识;

需要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确定发展目标;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以及其中的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建设,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需要为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

28、我国六大人居环境类型分析(了解)

29、水文地质

1、地下水储量影响城市选址

2、地下水质影响一些行业的布局

3、地下水的开采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4、地下水的流向决定城市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的相对布置

5、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响建筑物的布局。

30、水文条件

1、河流影响城市的选址

2、地表水水情要素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形式

3、河川洪水位状况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安排

4、河流洪水对城市构成威胁

31、城市气候

1、城市气候的成因 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 城市的产业经营的影响

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质

2、城市气候的典型特征

1)热岛效应;2)城市逆温;3)灰霾岛效益;4)雨岛效应;5)干岛、湿岛效应

32、水资源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

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标志

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33、社会环境与社会资源

(一)政治经济体制

芒福德: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与经济的转变。

政治因素历来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这些影响因素,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相关法规制定的完善,尽量的不出现法律漏洞,以及避免受各受益主体的倾向,使受益主体最大化的均衡。

多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才能的设计者与决策者中的人才,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宣传和贯彻提高全民的人居环境知识,使民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对自己所处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体现民主政治。

34、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5、大环境的选择

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

36、中环境的选择

中环境:指居住区内部环境,包括居住区的地形、地势、建筑布局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等。

37、小环境的选择

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窗、客厅、卧室以及厨房和浴室。

38、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原则

1、环境育人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

3、量力而为原则

4、天人合一原则

39、按照圈层结构理论:

圆状或近似圆状的简单集中式布局的城市,中心区为大型广场绿地。

40、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正当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41、创建怡人化、生态化、智能化、家园化住区环境的对策。

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执行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城规划与建设

4、重新修订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指标

42、居住区规划中的生态考虑

供热系统 供水系统 排水系统 通风系统 停车系统 绿化系统 能控系统 其它系统

大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城市设计。

3、(斑块—廊道—基底;岛屿效应;边缘效应;生态位)——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4、绿色节能小区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两年哪些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奖,中国人居奖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1990年开始,中国便与联合国人居奖结下不解之缘。以下是中国历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名录:

——1990年,唐山市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

——1992年,深圳市住宅局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5年,上海市因实施解决居住特困户项目而荣获“人居荣誉奖”;

——1996年,建设部长侯捷荣获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这是中国首次以个人名义获奖; ——1997年,中山市长黄子强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沈阳市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9年,大连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 ——2001年,杭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2年,包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3年,威海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4年,厦门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5年,烟台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6年,扬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7年,南宁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8年,南京市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2008年,绍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

——2008年,江苏张家港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张家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

——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获“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宣布武进为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实验城市”。——2010年,江苏昆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市。

——2012年,浙江安吉县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 篇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以及层次 正式的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对象主要是失去生活来源,遭遇不幸者好贫困者;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团体。

社会保险(核心地位、基本保障):贫困人口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保障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对象是主要是工资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本人。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福利服务 职工福利 国家和社火团体举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进行社火服务及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增进福利,改善国民文化生活;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群体。社会优抚(特殊构成部分):国家抚恤 退伍安置 退休安置

优抚和优待;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资金来源国家的财政预算。非正式的安排:社会互助、个人储蓄 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法律 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以保险的形式实行的,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者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热点问题:以房养老的概念和分析(★)

[1]以房养老(Reverse Mortgage),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背景:(1)老龄化(2)养老保障水平低(3)养老金的资金缺口以及个人账户的名存实亡(4)我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80%以上

已有案例:中国南京、北京、上海 香港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等

实用条件:尤其适合有独立产权房的、没有直接继承人的、中低收入水平的城市老人 存在问题:(1)专业性和复杂性:法律制度 房管局人社局 金融保险(2)养老观念(3)产权制约:70年房屋使用年限(4)适用人群条件苛刻(5)房价 寿命 预测难 风险高 难点:观念上 农村房屋的问题 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国人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内容以及保障水平(★)

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性质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性特征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通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强制性特征 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均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社会保障的受益者经常要与资金提供者相分离,就要求社会保障必须建立在立法规范的前提下,实施政府的强势干预。

法制性特征 法律的硬约束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个社会保障行为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公平性特征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不分保障对象的民族、性别、职业和地位。

三种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及其代表国家(★)

1、投保资助型 :美国、德国、日本、法国

(1)以劳动者为核心(2)责任分担(3)权利义务相结合(4)互助共济(5)现收现付

2、福利型:英国等西欧国家、北欧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4)充分就业(5)法制健全

3、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4)以养老保障为主要保障内容

(5)政府特殊的责任方式

哪个国家首先建立福利国家?谁第一次描绘了福利型社会保障的蓝图?“福利国家橱窗”称号的是?

英国是最早建立福利国家。英国经济学家 贝弗里奇。瑞典。我国社会保障的模式属于那种模式及其独特性(★)

属于混合型,既设立了个人账户,也存在互助的公共基金。??

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深度=社会保障支出/GDP(密度=保费/人口数量)(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

(3)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5)人均社会保障给付水平(6)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何?

“量”上的超前与“质”上的“不适度性”并存

1、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超越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超前于西方??

2、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结构不合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投资(★)

需要投资的背景+现状+措施 社会保险筹资的原则 “以支定收,略有结余”

(1)满足社会保险需要(2)坚持需要和可能相结合(3)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

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的定义

指国家通过立法使受保者达到法定年龄退出劳动领域时,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以满足其晚年基本生活需

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费的缴纳比例

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其中企业缴纳3%,个人缴纳8%,另外企业负责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决定养老金水平的因素

缴费年限、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月缴费工资基数、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和给付的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全部缴纳 政府全额资助

个人缴纳,政府担保 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款

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

给付方式:

现收现付制、积累制、混合制

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改革、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养老金空账

智利的养老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

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哪一年哪个决定为标志

1998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限额一般是多少? 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 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叫什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容与分层(★)。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救助:低保人群和失业者的医疗费用

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类人群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世界范围内,标志着强制性医疗保险诞生的是? 1883年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 直接支付办法(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预付报销办法(消费者先付,后凭票据报销)直接向病人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

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人口膨胀;疾病种类和疾病率改变;医疗保险日趋追求公平性;医疗技术的提高;物价水平上涨;超前消费;医保制度缺少必要制约措施;缺乏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缺乏有效的分级转诊制度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 工伤保险遵循的原则

(1)无过失补偿原则(2)个人不缴费(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4)因工伤与非工伤区别对待原则(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

工伤的认定 因犯罪、酗酒、自残自杀的不能算工伤 我国工伤保险的待遇

医疗期间的待遇 因公致残待遇 因公死亡待遇 工伤保险的资金来源

(1)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基金的利息;法律规定的其他资金 失业保险的定义,失业保险规定了哪些内容 失业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当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而丧失收入来源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就业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项目。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含义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补充保障 社会救助的分类

包括救灾、农村扶贫、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按区域不同:城镇和乡村社会救助 按期限不同:经常和临时社会救助 按手段不同:现金、实物和服务救助 按机制不同:一般救助和专项救助 贫困的测定

1、恩格尔系数 家庭事物指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2、马丁法(贫困线)刚好满足基本营养食物的价格+非食物

3、国际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

4、生活形态法

我国社会福利的含义,我国社会福利包含的内容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民政福利、职工福利、其他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内容,其中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优抚的对象和内容 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

死亡抚恤

伤残抚恤 社会优待 退役安置 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

单一性:国家财政拨款,少许的社会来源

企业年金的含义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两种模式的含义和区别

企业年金可分为缴费确定(也叫DC计划)和待遇确定(也叫DB计划)两种类型。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其中职工个人少缴或不缴费),职工退休时的企业年金水平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

旅游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篇3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学?“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活动的科学,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练出来的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是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的方法论。

怎样学好《旅游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

1、多读、博览群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

2、多思,多动脑筋想。

3、理论联系实际,多练习案例分析,在“参与”管理中学会管理。

第一章管理、管理学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

2、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

三、管理学

1、管理学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

2、管理学的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2)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是一门科学)。

(3)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管理是艺术)。(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归纳法(2)试验法(3)演绎法

4、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管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一旦走上社会,人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假如你不得不为生存而工作,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是在某个组织中工作,你将成为管理者或在管理者手下工作。通过学习管理学,你就可以较多地了解你的“老板”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运转过程,从而有助于你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增强你的生存能力。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定义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将管理者分为: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的责任,侧重于决定有关组织的大政方针,沟通和与外界的联系。②中层管理者:贯彻高层管理者所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基层管理者的活动,注重日常事务的管理。③基层管理者: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关心具体任务的完成。

2.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起作用,肩负职责的不同,将管理者分为:①业务管理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负责组织日常业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原则。②财务管理人员:从事与资金的筹措、预算、核算和投资、使用等有关活动的管理。③人事管理人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如对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和使用、评估、奖惩等工作的管理。④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⑤其他管理人员:组织中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1.品德。(1)良好的精神素质包括 奉献精神、实干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2)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

2.知识(1)政治、法律知识(2)经济学、管理学知识(3)心理学、社会学知识(4)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3.实际能力。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承担的主要职责不同,这三种技能的重要程度也不同。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通过教育获得管理知识与技能。2.通过实践提高管理活动。通过实践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有:(1)管理工作扩大化(2)管理工作丰富化(3)设立副职或助理。4)案例讨论会与管理研讨会。(5)敏

感性训练。(6)计算机模拟训练。第三节管理工作

一、管理的职能的管理工作。根据教材的提法,我们将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五项:

二、管理的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2.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根据目前对未来社会、科技、经济、环境的发展预测,未来管理将会出现以下3个特点:

1、将更加注重对组织环境的研究。

2、国际管理研究将会有较大发展。

3、管理方式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1)管理思想是人们对管理过程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的总和,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一个现代的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了解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2)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西方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除传统的经验管理思想外,主要的管理思想包括: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定量管理思想和权变管理思想。(3)科学管理思想着眼于寻找科学地管理劳动和组织的各种方法,它包括三个不同的学派:科学管理学派(泰罗),一般管理学派(法约尔),官僚组织学派(韦伯)。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是认为应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一般管理理论则注重于管理者用于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各部门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提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韦伯则从组织形式入手,提出思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它们都主张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研究目的。

(4)行为管理思想把重点放在分析影响组织中工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上,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麦克雷戈等。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在于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5)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它有三个分支:管理科学、作业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定量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最优答案;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作为评判标准;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手段。

(6)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管理思想是权变管理思想,它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权变管理思想是与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的大规模化和环境的复杂多变相适应的,包括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过程理论三分支。

(7)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我国优秀的管理思想,如奇花异草、光彩夺目。遗憾的是,我国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缺少系统的整理和提高,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系统的理论。

(8)我国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主要有经济管理思想、运筹与决策思想,关于人心理和行为思想,关于领导艺术的思想和关于重视科技的思想。

(9)我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战争时期、学习前苏联时期、总结经验时期、十年内乱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和体制始终左右看我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小生产管理方式、家长式的领导作风、不讲经济效益的经营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分配上,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在组织结构方面,长期以来实行以“条条”,“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削弱和切断了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使企业无法根据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资源的合理使用。改革开放后,这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10)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管理的发展历史,也要了解管理发展的趋势。未来管理的特点:注重对管理伦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组织环境的研究和国际管理研究,管理方式也将随着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战略与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要素:

1、决策者

2、决策目标

3、自然状态

4、备择方案

5、分析判断各备择方案,把握自然状态、方案与后果三者的对应关系,从

中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二、决策的意义与作用

1、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

2、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从问题提出到决策方案的确定所经历的过程,明确和掌握科学的决策过程,是管理者提高决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的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一、发现和确定问题

二、确定决策目标

三、设计方案

四、评价和选择方案

五、实施和审查方案

六、决策影响因素——管理环境

1、管理环境的定义。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2、管理环境的分类。根据各种因素对组织业绩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的不同,组织的管理环境可作如下分类:

一般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任务环境因素

第三节定性决策方法

一、定性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是决策者根据已知的情况和现有资料,利用个人知识,经验和业务水平进行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2.特尔菲法(Telphi)。3.教育交流法。4.集体蹉商法。

二、SWOT战略分析法

SWOT是优势—strength,弱势—weak,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的简称。SWOT战略分析法是利用SWOT矩阵,分析决策的优势、弱点,面临的机会、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开发出四类战略(方案),即优势与机会匹配的SO战略,弱点与机会匹配的WO战略,优势与威胁匹配的ST战略、弱点与威胁匹配的WT战略的一种定性决策方法。

SWOT战略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分别列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外部机会与威胁,主要内部优势与弱点;

第二,对企业的内外部的优势与机会、弱点与机会,优势与威胁,弱点与威胁进行匹配,分别导出相应的企业SO,WO,ST,WT四大战

第四节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法

1、量本利分析:

2、盈亏平衡点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1)判断企业经营状况:(2)预测一定销售量下的利润水平(3)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4.多品种生产的量本利分析。(不要求学生掌握)有三种决策方法:(1)按主要产品的边际贡献进行预测的主要产品法。(2)分算法。(3)加权平均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收益表法。

2、决策树法。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1、悲观法

2、乐观法。

(1)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包括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择方案、分析判断选择最满意方案等几个要素。

(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按照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分为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按照决策的性质,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决策过程指从问题提出到得到方案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发现和确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设计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实施和审查方案这几个步骤。

(5)影响决策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和人口及文化教育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组织文化等因素。

(6)决策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方法。定性研究法是决策者根据已知的情况和现有资料,利用个人知识,经验和业务决策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有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教育交流法、集体磋商法和SWOT战略分析法。

(7)定量研究法是借助数学理论的应用模型,运用现代计算工具,找出决策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最优化方法去解析、评价、优化决策方案的方法。定量研究法分为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收益表法和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悲观法、乐观法和后悔值法。第四章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计划是为了把决策付诸实施,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它是决策的具体化和延伸,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等,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广义的计划概念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这样的全过程。

2、特点。计划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有关”来概括:即与未来有关,与人们的行动有关,与组织有关。

计划可以用七个“W”来表示:Why? —目的;What?—活动与内容;Who?—人员;Where?—地点;When?—时间;Howto?—手段和安排;Howmuch?—资源和条件。

二、计划的表现形式(广义的计划)

1.“目标” 2.“战略”3.“重大措施” 4.“政策” 5.“规章制度”。6.“预算” 7.“规划”

三、计划工作的重要性1.提供方向。2.力求经济合理。3.发现机会与危险。4.统一工作标准。

四、计划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计划有多种类型。1.根据计划期的长短,计划分为: 长期计划:五年以上、中期计划:一至五年短期计划:一年以内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的不同,分为:战略计划:高层管理者、施政计划:中层管理者、作业计划:基层管理者3.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按计划还可按计划对象分为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4.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二节计划程序

一、计划制订的步骤

1.目标的明确。计划中目标的表述应遵循以下原则:(1)具体、可检验。(2)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2.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订。3.落实人选、明确责任。4.制订进度表。5.分配资源。

二、计划的审定

计划的审定可以由上级、同事或群众审定,审定内容有:1.计划目标与该组织目标一致性?2.该计划符合政府规定吗?3.计划的前提假设扎实吗?4.具体的预算同计划预计的收益是否平衡?5.能及时取得所需的资源吗?6.完成日期现实吗?7.计划中的各项工作负责人能否胜任?8.如有需要,应变计划行得通吗? 计划审定通过后,该项计划就可作为正式计划付诸实施了。

第三节计划制定方法常用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二、运筹学方法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四节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一、传统设定目标方法的缺陷

目标的传统作用:组织最高管理当局施加控制的一种形式。缺点:

1、缺乏员工参与,下层只被动接受,“一纸空文”。

2、非操作性。

二、目标管理的产生背景:

一是40年代后期,组织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使各部门的本位主义和唯我思想得以滋长。二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管理思想必将强调理性而忽视人性,“命令式管理”的消极性。

三、目标管理的特点

1、明确目标(goal specificity);

2、参与决策(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3、规定期限(explicit time period);

4、反馈绩效(performance feedback)。

四、目标管理的原则

1、Specify:目标是具体的;

2、Measurable:目标是可以衡量的;

3、Achievable: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4、Reasonable:目标是合理的;

5、Timing:有时效性的,可以按时完成。

五、目标管理的过程(论述题)典型的MBO程序包括8个步骤:

1、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

2、在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

3、单位管理者和其上司一道合作确定具体的目标;

4、在部门成员的合作下将具体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5、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并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人员反馈结果;

8、通过基于绩效的奖励强化目标的成功实现。

六、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1、优点:(1)有利于形成激励。(2)有助于实现有效管理。(3)有助于形成有效控制。(4)有利于促进组织沟通和交流。

活性

(1)计划是为了把决策付诸实施,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它是决策的具体化和延伸,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等,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计划的特点可用三个“有关”来概括,内容可用七个“W”来表示。

(2)计划的表现形式有七种:目标,战略,重大措施,政策,规章制度,预算和规划。

(3)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A)为企业提供行动方向,促使目标实现;(B)使企业的一切活动经济合理;(C)发现机会与危险;(D)统一工作标准。

(4)现代计划的特点是:(A)本身考虑价值和目标;(B)自我适应,不断变化,同外部政策相配合;(C)重视创新,在“发明”或创造未来中进行设计;(D)运用系统化原理,采用各种合理化和综合平衡方法制定计划。

(5)计划的类型按不同分类标准有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之分。

(6)计划制订的步骤:(A)目标的明确;(B)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订;(C)落实人选,明确责任;(D)制订进度表;(E)分配资源。计划制订工作完成后,还需进行审定工作。

(7)常用的计划方法有滚动计划法、运筹学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五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系统集合。它有一个特定的目的,由一群人所组成,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设计和维持的一种职务结构,并根据职务结构进行分工与合作,确立权力和责任的过程。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组织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1)共同目标的存在是组织存在的前提。(2)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必然要进行分阶段分工与合作。(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二、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是指进行专业分工和建立使各部门相互有有机地协调配合的系统的过程。

具体地说,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2.组织设计的目的设计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组织设计应做到:(1)由于每一位员工从事一组有限的专门化工作,有助于员工开发专业技能,从而增进工作效率;(2)明确每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和所应承担的职责;(3)由于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个指定的工作部门,有助于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4)由于组织结构规定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每一个成员都知道由谁负责和应该向谁汇报,从而有助于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5)在一个组织结构中,规定了组织内部正规的信息联系线,因此组织结构的建立应为组织成员提供一张信息联络图;(6)组织结构的建立有助于员工与其他成员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从而有助于组织的稳定。

3、组织设计的步骤。(1)明确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2)将这些活动按某种模式进行归类。(3)建立能使各部门活动相互之间协调的体系。

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设计组织的结构是执行组织职能的基础工作。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是:第一,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第二,编制《职务说明书》。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1.战略。2.环境。3.技术。4.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组织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岗位设计:工作的专门化。2.部门化:工作的归类。(1)职能部门化。(2)产品部门化。(3)地区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综合部门化。3.确定组织层次。4.人员配备;人员结构。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待的原则。3.命令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制

二、职能制

三、直线——职能制

四、事业部制

五、模拟与分权制

六、项目组

七、矩阵制

八、委员会

第四节组织形式发展

一、虚拟组织

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网络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组织的发展。网络本身也是虚拟组织的一种形式,同时,作为辅助工具,网络又推动了各个领域中合作的开展和众多虚拟组织的形成。

2、虚拟组织的特征。(1)虚拟组织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在内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具有敏捷性。

(2)虚拟组织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3)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4)虚拟组织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网络组织

1、什么是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是指拥有一个较小的中心组织,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组织开展制造、分销、营销或其它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组织模式。在网络组织模式中,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购买”,这给管理当局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并使组织集中精力做它们最擅长的事。

2、网络组织模式的特点。

第一、组织的扁平化。第二、组织的网络化。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第四,组织的多元化。

3、网络组织模式的优势。(1)有利员工相互沟通。(2)有利企业完成知识商品化。(3)增强企业员工团队精神。(4)有助于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的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五项修炼

1[1]

。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五项学习型组织应掌握的技能—我们也称之为五项修炼。它们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项创新活动。(1)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2)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3)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4)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5)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理论

一、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带领和指导群众实现确定共同的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领导者则是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个人。领导和管理有何不同?管理是建立在合法职务权力基础上对下属的行为进行指挥的过程,下属必须服从管理者的命令,但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也可能“出工不出力”。领导则是更多的通过其个人魅力与专长来影响追随者的行为。管理者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领导者也一定是管理者,如非正式组织中具有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例子:组织并没有赋予他们正式的管理职位和职权,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组织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激励、甚至命令自己的追随者。

关于领导,管理学中主要着眼于探讨管理者如何成为领导者,所谓管理中的领导者指拥有管理职位并能影响他人行为的人(二者兼具)。

二、领导者的作用1.指导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

1、职权及其影响因素。

(1)职权内涵。职权是一种法定权,它是由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这种权力与特定的个人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同职务相联系的。

组织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支配权:②强制权:③奖赏权:

2、影响职权影响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职权能否奏效,受哪些因素影响)①传统的观念。②职位的左右。③资历的影响。威信及其组成因素。

职权是通过组织正式的渠道发挥作用的。下面介绍一种领导下属的领导影响力。

(1)威信。威信是指由管理者的能力,知识,品德,作风等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与特定的个人相联系的,与其在组织的职位没有必然联系。威信包括专长和品质

(2)影响一个人威信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品格②才能③知识④感情

四、领导理论

1、领导行为理论。(1)勒温理论:关于领导作风的理论①专制作风:②民主作风:③放任自流作风: 第二节激励理论

1、激励: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组织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二、激励的作用

对一个企业来说,科学的激励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

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

3、留住优秀人才

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三、主要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是:(1)人的需要是分等分层的,呈阶梯式逐级上升;(2)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动机产生的基础;(3)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要也就推动了对行为的唤起作用。

2、期望理论。

3、公平理论。

四、激励的基本方法

1、工作激励。

2、成果奖励。

3、教育培养。

第三节沟通理论

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良好的沟通就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它使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和信任。

二、沟通的条件

要进行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要有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即信源和信宿;

2、要有信息内容,即信息;

3、要有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即信道。除此之外,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要求满足以下条件:①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应完整准确;②接受者能接受完整信息并能够正确理解这一信息;③接受者愿意以恰当的形式按传递过来的信息采取行动。

三、沟通的步骤

第一步:发送者明确要进行沟通的信息内容;第二步:把信息译成一种双方都了解的符号(编码),如语言、文字、手势等信息载体;第三步:通过某种手段传递给对方,如口头交谈、书面文件、电话等;第四步:接受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译码,了解和研究所收到的信息的内容和含义。(有时不发生)第五步:接受者把收到的信息理解后再反馈到发送者那里,供发送者核查;(有时不发生)第六步:发送者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再发出信息,肯定原有的信息传递,或指出已发生的某些偏差并加以纠正。第七步:接受者按所收到的二次信息采取行为。

四、沟通的形式

1.口头交谈:如开会、面谈、电话、讨论等。

优点:用途广泛、交流迅速、问题反馈快;缺点:事后无记录,信息易扭曲。

2.书面文字:如报告、文件等。

优点:正规严肃,以文字为据,信息保存久;字斟句酌,更准确表达信息内容;信息传递准确性高,范围广。

缺点:花费时间长;水平要求高,辞不达意,反而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反馈机制缺乏。

3.非语言和文字形式:如红绿灯、手势、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等。

优点:直接简单,有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缺点:只能用于内容较简单的信息的传递。

4.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录像、计算机网络等。

优点:迅速提供准确信息,信息存储空间小;缺点:成本高,难以进行信息反馈(如录像、电视)

五、人际沟通中的主要障碍(问题)1.语言问题。2.理解问题。3.信息含糊或混乱。

中国人际沟通中的困难:

1.情感表达的储蓄性。2.思维方式的求全性。3.对他人评价的极端关注。4.对他人的过度怀疑。

六、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

1.要有勇气开口2.态度诚恳。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4.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5.注重双方沟通。6.积极地进行劝说。

七、组织沟通的类型

在一个组织中,既有正规的权力系统,又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因此,组织沟通的类型有两类: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但随意性较强,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较大。

1.正式沟通形式。①由上而下的沟通②由下而上的沟通③横向沟通④斜向沟通2.非正式沟通形式。①单线式②偶然式③流言式④集束式 第七章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重要性

一、控制的含义控制:指组织在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因此,控制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检查、调整活动,也可理解为检查和纠偏的过程。

二、控制的重要作用1.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计划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2.控制是协调组织内部关系,保证每一项具体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3.组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有效工具。

三、控制系统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由以下几要素组成:1.控制目标体系2.控制主体3.控制对象

四、控制类型1.按控制点的不同,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2.按控制的性质,分为 : 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3.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为 :反馈控制、前馈控制4.按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

第二节控制程序

一、控制的基本过程1.确定控制标准。2.进行差异分析。3.采取纠偏措施。第三节控制方式

一、财务控制技术财务控制是前馈控制,也称价值标准控制,是组织生产经营中最常用的一种控制手段,做好财务控制工作,对一个组织合理使用资金,优化配置资源,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1、控制内容。(1)预算控制。(2)预算项目。

二、财务比率控制1.流动比率2.杠杆比率3.活动比率4.获利能力比率

第四节企业常用控制方法

一、进度表

二、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路线法)

三、定货控制

四、存货控制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篇4

3.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二、设立中央银行的客观必要性 1.政府融资的要求

2.统一银行券发行的要求

首先,银行券的流通范围依据发行银行的实力、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分支机构设置状况而不同,一些中小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流通范围非常有限,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银行林立,竞争加剧,难免发生恶意挤兑的情况。

第三,银行券种类过多,给银行、企业间的交易与支付带来困难,使得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一旦某种银行券不能兑现,造成的连锁反应危害极大。

第四,商业银行独自发行的银行券,往往发行数量过多、准备金不足;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发生兑现困难,从而引发信用危机,造成社会秩序混乱。3.统一票据交换、清算的要求 4.最后贷款人的要求 5.金融监管的要求

三 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问题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的问题 4.关于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问题 5.关于政府融资的问题

四、中央银行的性质

(一)从业务活动来看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是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具有银行固有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 有特殊性:

地位 ——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经营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经营对象——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 业务范围——特有的业务权利 业务特点——存款不支付利息

资产特点 ——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二)从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来看: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国家行政机构。和一般的行政机关不同: 调控手段——侧重经济手段 调控过程——分层、间接实现

有一定的独立性——受政府制约又独立于政府

五、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及其表现

(一)发行的银行

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成为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货币发行的垄断程度

1.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2.最低限度的竞争性发行。3.完全自由发行

(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具体体现:

1.代理国库(接受国库存款、为国库办理支付和结算、为国库代收税款、办理公债的认购、推销、还本、付息等)

2.向政府提供信用(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透支、)(购买公债 :一级市场上购买、二级市场上购买)、(对商业银行的政府债券抵押贷款)

3.政府经济顾问,向政府提供国内外货币政策和金融事务的技术性建议。4.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5、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6、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具体表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目的:

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

其次是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最后,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2.最后贷款人作用:

1)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提供贷款,防止挤兑和信用危机。2)增加金融机构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3)调节银行信用货币供给。3.票据的交换和清算

六 中央银行的扩展(在现代的发展)发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

现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银行的银行职能

早期: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

现代: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央行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政府的银行职能

早期: 政府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现代:央行代理国库业务量大大增加

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成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重点是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

七、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代表:苏联、1983年以前的中国9+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代表:新加坡、香港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八.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半国有化的中央银行

(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五)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九、央银行为甚么要有独立性?为甚么是相对的?P42-43 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3.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 4.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能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和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

5.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第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而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 为甚么是相对的p43

十、货币的种类:

经济发行: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渠道:

再贴现、发放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黄金和外汇等 原则:

1、垄断发行

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2、信用保证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发行,维护通货稳定。

3、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十、发行央行债券的业务特点及发行央债的货币政策作用机制P88 特点:

期限较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进入宏观调控而发行 主动负债业务;

央行负债总量不变,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对商行:减少了可贷资金量。

对央行: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等同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更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

十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P72和资产业务P100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发行央债和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 再贴现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

央行要不要有自己的资本P92-93

十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1.相同: 1)融资效果相同。

2)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相同。3)目的相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都是央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不同:

1)依据不同。2)流动性不同。3)收益形式不同。

4)对经济、金融环境要求不同。央行买卖证券方式有两种:

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 现券交易:

买断 卖断 回购:

正回购 逆回购

十三、国际储备概念: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稳定性

国际储备种类有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及其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十四、支付体系的构成

1.支付服务组织

央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 支付清算组织 2.支付工具

票据 银行卡 电子支付 3.支付系统 4.法规与制度

实时全额结算RTGS的优点:高效 安全P135 1)实时 全额

2)最低结算时隔

3)支付指令排序安排,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4)不可变更指令,有助于流动性管理

十五、支付清算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何重要影响

首先,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其次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是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第三,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有助于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提高央行货币操作的效果。第四,央行通过提供高效的清算服务,减少在途资金。第五,央行往往提供透支便利,维持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时全额清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即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

十六、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1)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2)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效率; 3)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4)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5)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日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十七、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三级汇总P173-175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汇总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汇总的其他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并表原理:对应项目相互冲抵 相同项目数据相加 其他项目分列

十八、通缩通胀的弊端ppt第七章46-47张 通货膨胀主要弊端有:

第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第二,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造成借贷风险增加,资金融通关系无法正常进行; 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体系崩溃。通货紧缩的主要弊端:

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

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

第三,很容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第四,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中央银行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失灵。

十九、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变量P189 PPT第七章13-19张

小结: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P216-227 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 优点:

力度大、速度快、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缺点:

1.缺乏弹性。

2.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的不稳定。3.对小银行影响更为不利

再贴现政策 优点:

1.可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2.体现央行的政策意图,既可调总量又可调结构。

局限性:

1.并不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理想工具。首先,主动权不完全在央行手中。其次,再贴现率高低幅度有限。

2.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

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

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3.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

缺点:

1.操作细微、技术性强,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

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二十一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及其含义P228-230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涵义: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其他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一、直接信用控制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

(一)利率控制

又称为利率管制,指央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限定,抑制金融机构滥用高利率作为谋求资金来源的竞争手段。

(二)信用配额管理

涵义:就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

(三)流动性比率管理

涵义: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也是限制信用扩张的直接管制措施之一。

(四)直接干预/直接行动

涵义:直接干预也称为直接行动,指央行以“银行的银行”的身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直接干预的方式有:直接限制放款的额度;直接干预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吸收;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明确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范围,以及放款方针等。

(五)特种存款

指央行在特殊情况下(如剧烈通胀),规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必须提留坏帐特别准备金。

间接信用控制 三个条件:中央银行在该国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该国的道德水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强;中央银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1道义劝告 2.窗口指导 3.金融检查 4.公开宣传

二十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分别有哪些,如何选择?

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 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

二十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优缺点: 1.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第一,利率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出货币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率是信贷成本的可靠指标。

第二,利率是货币当局能够迅速施加影响与控制的金融变量。第三,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第四,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高。缺点:

第一,引发市场利率变动的因素太多,容易误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力度。

第二,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第三,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2.货币供应量 优点:

1)与 经济目标有紧密的关系。2)货币供应的可控性。

3)货币供应量的增或减与货币政策的松或紧,存在正相关关系,变动方向一致,便于中央银行观察与操作。

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缺点:首先,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控制。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第三,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二十四、货币政策的内外(作用)时滞及其效果的检测ppt第九章20-23张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认识时滞存在的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决策时滞是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新的政策也需要耗费时间。

时滞长短取决于对各种信息资料占有程度、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中央银行决策水平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时间。

1、操作时滞。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操作指标、中间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敏感程度。

2、市场时滞。即从中间变量发生反应到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取决于: 一货币政策手段的种类

二社会公众的敏感变动和认可度 三是中央银行决策水平较高 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使用一些指标来进行分析、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

★以中央银行为主体、按内部效应(中介变量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和外部效应(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划分,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指标可分为两段。

(一)外部效应指标

1.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⑴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数。

⑵ 失业率。

⑶ 国际收支概况。

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⑴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⑵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⑶ 消费物价指数。

⑷ 批发物价指数。

——体现了政策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反应程度

(二)内部效应指标——体现了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对政策工具操作的反应程度

1.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 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的变动情况 2)货币供应结构比率 M0/M1 M1/M2 ——反映在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结构的变动情况 2.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 1)货币购买力指数

货币购买力:每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等能力的相对指标,即单位货币的币值。

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 2)货币贬值率

货币贬值率=1-货币购买力指数

二十五、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与发展 1984年以前——没有也无需监管

1984年以后——单元金融监管体制。

1992:设立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交易监管,央行负责审批和管理证券经营机构。1998年证监会既负责市场监管又负责审批、管理经营机构。1998年设立保监会

金融监管变为单线多元监管体系

2003年银监会成立履行原来央行履行的监管职责,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二

十六、金融监管的内容(三道防线)P271 一是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管; 二是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

三是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由货币当局在非常状态下所提供的紧急救助。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

二十七、金融监管的体制分类P262

(一)多元监管体制 多元:即根据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不同监管机构实行监管

1、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美国模式)特点:

(根据银行获得注册的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中央和地方两级均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即所谓的“双线”格局;同时每级又有若干个金融机构共同来完成监管任务。

双线多头

适用于地域辽阔、金融机构多而且情况差别大,或政治经济结构比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优点:

能较好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防止金融权力过分集中

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部门,有利于金融监管专业化,提高对金融业务服务的能力。缺点:

管理机构交叉重叠容易造成重复检查和监督,影响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

金融法规不统一,使不法的金融机构易钻监管的空子 加剧金融领域的矛盾和混乱;

降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效率。

2.单线多元式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权利集中于中央一级,形成管理上的“单线”格局。但在中央一级是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共同来负责,形成所谓“多元”格局。单线多元 优点: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和监管效率的提高,但需要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从德国、日本和法国的实践来看,人们习惯和赞成各权力机构相互制约和平衡,金融管理部门之间配合是默契的富有成效的。

然而,在不善于合作与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里这种体制难以有效运行,也存在如机构重叠、重复监管等问题。

(二)单元金融监管模式

即集中金融监管模式。有单一的监管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也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将整个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的体制。

优点:金融管理集中,金融法规统一,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监管的空子;克服其他模式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弊端;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点:但是,这种体制易于使金融管理部门养成官僚化作风,滋生腐败。

二十八、金融风险和预防性管理的内容P271-273

二十九、金融稳定概念,三大支柱,基本框架及如何构建金融网?

金融稳定概念P414

三大支柱P416

基本框架P416

如何构建金融网 P418-419

上一篇:小班数学活动:认识轻重下一篇:“任务驱动”小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