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那树》教案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多媒体显示)正如歌中所唱,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人们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类的刀斧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多媒体显示)
二、简介作者、作品(多媒体显示)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1949年后到台湾,出书近40种,擅长散文、评论、剧本、小说。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三、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那树的形象。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检查预习情况 掌握字词(多媒体显示)
五、朗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
(一)提问:那树的生命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二)学习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1—5段)(多媒体显示)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树哪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树的什么品格? 明确: 三方面的内容:生长环境、外形、对人类友善(多媒体显示)树的品格:坚韧顽强、富有爱心、无私奉献
(三)学习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6—8段)(多媒体显示)提问:大树生存与现代文明发展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体现了树的什么品格?
明确:矛盾:大树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树的品格: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
小结:从对这两部分的学习后,我们可以评定(多媒体显示)这是一棵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造福人类的大树(多媒体显示)
(四)学习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9—11段)(多媒体显示)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有关那树的多少件事?树最终有什么样的结局? 明确:四件: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 ;挖树根,平路面。
结局:惨遭杀戮
小结:(多媒体显示)早期的大树——荫庇造福人类,近期的大树——遭到人们质疑,现时的大树——惨遭杀戮。
(过渡语)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为人类让步,于是在高楼林立,车流汹涌的现代都市里,那树成为交通的障碍,交通专家向它发出了死亡通知书。下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多媒体显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师:你划了哪个句子呢?)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多媒体显示)(生齐读一遍句子)(师:作者用哪些事物来代表人类文明?生: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师: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得好?生: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铺、架、挨)(师:这些词语为什么用得好?)(生:数量词重叠使用,写出人类发展之快;)(如:动词“挨”用得好。写出公寓楼房整齐而紧密地特点)(师:读这些词语时应怎样读?)(生:重读)(生齐读一遍)(师:那么大树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呢?哪一句可以体现?)(生找出之后,齐读:“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过渡语)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请同学们(多媒体显示)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过渡)在作者的笔下那棵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它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多媒体显示)
3、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作者写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扮演蚂蚁和大树两个角色,把离别的对话说出来.)讨论后明确:动物世界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难道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不能与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如果一棵树木被砍伐了,一片树林被砍伐了,整个森林被砍伐了,后果如何呢?请看屏幕(多媒体显示)森林被砍伐后的严重后果。
八、探究主旨:(多媒体显示)提问:作者通过那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明确:(多媒体显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主旨:(多媒体显示)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九、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师生共同总结整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十、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课后练习三)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第一:Greetings.通过打招呼和老师与学生正站着和坐着的对比, 引入图片上的男孩正在看电视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Learn the Key Vocabulary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扼要, 没有情境铺垫, 学生难以进入学习语言的状态, 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情境非常必要。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学生熟知的明星和他们的老师及同学日常生活中的照片, 比如打球唱歌跳舞吃饭睡觉打电话读书等等, 把学生从轻松的情境里带到学习新知中去。通过问答方式, 以旧引新。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供信息,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短语和句型。
重点短语:watch TV、do homework、eat dinner、read、talk on the phone、and so on
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Is he/she doing…?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
紧接着通过图片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练习中。
第三:Guessing Game接着通过猜测所呈现的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的动作进一步巩固了现在进行时的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回答。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气氛。
第四:Listening Practice and Pairwork文中安排的听力练习由易到难, 能让学生展示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 轻松完成给对话排序, 从而使学生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主动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
第五:Learn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 搜集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资料图片;再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与课本资料, 通过探究、模仿练习得出现在进行时的规律, 达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的。然后叫学生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句型。
主语+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找出记忆的规律。) 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但我在这一环节中, 由于时间安排与题量不当, 没有发挥好小组与搭档的互助学习精神, 缺少生生互动, 仓促释题, 没有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会吸取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3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猜猜看它是谁?
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乌鸦)
2、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
3、师:我们认识了乌鸦,那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3、乌鸦喝水(相机指导乌和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上面的拼音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男女生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引导交流识记方法。齐读。
5、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再读课文就会很简单,(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6、认识自然段,师: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现在请你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并用序号123在空格地方标记出来。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像老师这样标的正确。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看老师刚刚给你们带来的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正在到处找水喝呢!哪位同学能结合你的经验,说一说“口渴了”的感受。
2、指生表演“到处找水喝”,理解“到处”的意思,说明乌鸦口渴难耐而又着急的心情。
3、师:乌鸦为什么到处找水喝,因为他太渴了,那你能把乌鸦那种口渴了急切地想喝到水的心情读出来吗?出示第一句话,指生读,齐读,表演读。
4、师:乌鸦找到水了吗?它喝到水了吗?为什么?让我们继续读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生回答。相机板书(水不多,口又小,喝不到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但是喝不到,多失望呀!乌鸦喝不到水真着急,那我们快帮乌鸦出出主意吧!
2、生讨论交流,指生回答。
3、师:感谢同学们为乌鸦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啊,乌鸦也和同学们一样,它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最后,乌鸦想出办法了吗?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乌鸦想到了办法呢?乌鸦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小石子有什么用?乌鸦是怎么做的呢?指生读,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乌鸦喝水的画面。相机板书(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水)
2、师:最后,乌鸦喝到水了吗?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乌鸦终于喝到水的快乐吧!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只乌鸦可真聪明,在遇到困难时,能认真思考,解决问题。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乌鸦学习呢?以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了任何困难,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四、指导书写
1、观察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4、展评
五、小结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一、“蹲踞式跳远”教材简介
??? 蹲踞式跳远是田径运动中田赛项目跳远姿势的一种,动作简单、自然,它是通过直线助跑,以单脚起跳,跳起后跨步飞跃滑行到最高点成“蹲踞”姿势,再向远处伸腿双脚落地。其动作方式与日常生活中跨越障碍(如不很宽的壕沟、水沟等)的方式相接近,适合初学者采用,可以把它作为开始学习跳远的姿势,也是进一步掌握高难技术的一种过渡手段。蹲踞式跳远是中小学阶段田径运动中跳跃类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是一项很容易掌握的运动技能,很受学生喜爱。经常练习可以发展速度、弹跳力、力量和灵敏等综合身体素质,能培养学生果断、勇敢、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体验一次次挑战新目标成功后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蹲踞式跳远”动作的教学技巧
(一)蹲踞式跳远技术口诀:跨步飞跃体正直,后腿前摆并前腿。两腿上举靠近胸,落地挥臂伸小腿。
(二)蹲踞式跳远教材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2.教学难点:腾空时蹲踞姿势优美。
?3.教学关键:跑得快、跑得准、跳得起、能在空中劈腿跨步飞。
(三)教学技巧
???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成功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逆向教学法,仅用3课时时间,学生就能轻松学会蹲踞式跳远动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一课时教学安排:1.教师介绍跳远的起源,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古时人类猎取、逃避野兽时跨越河沟、壕沟时的情景2.教师在操场上不等距平行摆放若干小体操垫(或横放或竖放不等)——想象成大小距离不等的水沟壕沟等3.教师将学生分成“猎人”和“猎物”两组,进行连续跨越小垫子的“捕猎”追逐游戏,被追到或在逃避中踩踏沟界后,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跨越横垫和竖垫时所用跑速、踏跳及腾空时间的长短。4.自由式全程助跑跳远练习。安排此项练习,主要是依据逆向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既我们不做蹲踞式跳远的任何讲解和示范,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跳的开心,玩的尽兴,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教材的原本世界里。我们运用语言创设虚拟的被“野兽”追击的情景,本能地快跑跳越障碍物练习。即在距起跳板2~3米处的沙坑里折叠放置高约40~50厘米的小垫子,跳起后越过垫子落入沙坑,顺利完成者,获得新生。否则被“野兽”吃掉。这一情境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与欲望,各个争先恐后,打破了一次次机械枯燥的练习局面,再也听不道抱怨鞋子都弄脏了的声音,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耶,我成功逃离了、哎呀,他又被猛兽“吃掉”了”的课堂氛围中。5.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小黑板讲解分析蹲踞式跳远的力学原理与技术特点。6.利用挂图直观教具讲解腾空步和空中蹲踞姿势的要求,以及落地的方法,然后教师完整示范蹲踞式跳远2~3次。7.原地跳起空中模仿蹲踞姿势的练习。8.跑跳后接腾空步练习9.短距离助跑,保持腾空步动作,用头顶悬挂在沙坑上方的高物(如排球等)10.4~6步助跑跳远练习。11.加长助跑跳远练习。12.全程助跑跳远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1.全程助跑跳远练习。2.教师示范讲解跳远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教师跑的路线、步伐、节奏、速度以及与踏跳的衔接。3.原地模仿起跳练习4.上一步或连续上一步起跳练习5.跑动中完成起跳技术模仿练习,体会起跳蹬摆技术的肌肉用力部位、顺序、方向和节奏。6.3~5助跑,踏俯角助跳板起跳练习,体会充分的起跳动作7.3~5助跑,在离起跳标志2米左右处放置一个高约50~60厘米的跳箱,学生起跳后,摆动腿踏在箱盖上。9.4~6步助跑跳远。10.8~12步助跑跳远。11.全程助跑跳远练习。
第三课时教学安排:1.教师示范讲解丈量步点的方法(走步式和跑步式)2.学生自主或友伴丈量步点练习3.全程助跑跳远练习4超越自我全程助跑跳远练习5.挑战对手全程助跑跳远练习6.测评(你评我评他评大家评),检查教与学效果。
(四)教学中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 技 术 环 节 常 见 错 误 产生原因 纠正方法 ?? 助 跑 技 术
1.助跑步点不准
1.开始助跑的姿势不固定2.助跑加速不均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1.固定助跑的启动方式,正确使用助跑标志2.反复跑步点,固定加速方式,确定和掌握助跑节奏
2.最后几步助跑减速
1.步点不准,最后几步步长过大或过小2.急于做强有力的起跳,造成起跳前身体重心过分降低3.害怕犯规或害怕跑快了跳不起来4.快跑中起跳能力差,跑快了跳不起来
1.技术上强调跑的动作要正确,跑的路线要正直,并反复跑步点2.改进起跳技术,体验有效利用水平速度去提高跳跃远度3.语言提示学生跑过跳板,帮助学生树立用速度争取远度的助跑意识,消除害怕心理4.让学生踏在俯角斜板上起跳,提高起跳速度,改进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 起跳技术
1.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1.起跳腿力量素质差2.摆动腿摆动速度慢幅度小3.蹬伸用力时机掌握不好4.起跳腿落地太重或落地时身体重心下降
1.做各种发展腿部力量的跳跃练习2.起跳中加大摆动腿的速度和幅度3.做高重心的最后几步助跑和起跳练习4.体会起跳着地瞬间上体向上提的肌肉本体感觉
2.制动式起跳
1.对起跳技术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保持高的水平速度的意义认识不足 2.最后一步起跳腿上板不积极3.盲目追求过高的腾空高度 1.建立正确的起跳技术概念,正确认识水平速度对提高跳远成绩的重要作用2.强调起跳前助跑的高速度、高频率,保持跑的动作结构,加快上板速度3.在斜坡或俯角跳板上做低平腾空轨迹的跳远练习
3.起跳方向不正
1.最后几步助跑的路线偏斜和起跳时身体侧倾2.摆动腿摆动方向不正3.起跳中身体积极前移不够
1.强调跑的直线性和向前的效果,按造划好的直线反复进行助跑和起跳2.反复进行起跳的模仿练习,体会头和躯干成一直线且稍仰头的感觉 3.在教师提示下练习起跳摆腿4.完整的跳远练习,体验跑过起跳板或在俯角斜板上起跳的练习? 腾空技术
1.起跳后身体前旋
1.起跳时上体过于前倾2.过早地向前收起跳腿3.急于做落地动作
1.4~6步助跑跳远,要求起跳时身体保持正直,目视前方2.起跳后跨步飞跃设置离跳板2~3米处的软障碍后,摆动腿落入沙坑的练习3.反复进行腾空步练习? ? 落地技术
1.着地时小腿前伸不够
1.上体过分前倾2.腰腹肌力量和下肢柔韧性差 1.做立定跳远练习,要求落地前小腿尽量前伸2.短、中距离助跑跳远,着地前高抬大腿3.4~6步助跑跳远体会落地前伸小腿技术4.发展腰腹肌力量和下肢柔韧性
2.着地后臀部后坐
1.着地后膝关节没有及时缓冲2.身体重心没有及时前移3.摆臂动作不正确
1.做落地的模仿练习,要求及时展髋、屈膝和向前送髋2.专门练习落地技术,掌握好及时前移重心的时机3.模仿落地的摆臂练习?
三、教学建议 ?? 1.做好课前检查,严禁学生带小刀、钥匙串、圆珠笔等硬物放在口袋里。每次练习前必须充分做好专项准备活动,特别是对下肢做重点活动,以保证练习安全。?? 2.上课前,教师应认真检查沙坑是否松软平坦,清除沙坑内杂物(如石子、树枝、碎玻璃砸等异物),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 3.在运用游戏和比赛教学方式时,要特别强调练习的安全性、秩序性,让学生量力而为。?4.练习时应注意调控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谨防学生在疲劳时发生跟踺断裂、胫骨骨折等严重事故。
公开课《送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新授课)
课
题:成功
学
科: 语文执教教师:陈正云
执教班级:
九(2)班
课时安排: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意。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两种送行场面的对比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深刻思考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送别也是不尽相同的。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送别的画面。1.第一幅画面:
当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种悲壮的送别。2.第二幅画面:
当一对有情人“君向潇湘我向秦”时,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种充满哀伤的送别。3.第三幅画面:
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路口为好友送别时,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海内存知2017-2018学第二学期芜湖市无为县凤凰桥初中
教学设计(新授课)
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充满豪情的送别。
这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送行。虽然送行的对象不同,离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著名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让我们看看在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他们的送行如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送行》。
二、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ppt投影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ppt展示问题:
1、全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两种送行?
2、这两种送行在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
四、阅读品味。
请同学们快速从文章中找到集中描写两个送行场面特点的语段。圈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两种送行特点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两个场面特点的?(板书归纳)
明确:借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我们送别友人的尴尬与滑稽,以及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热情与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注意细节,而本文的作者也正是抓住了细节描写才把两个场面描写的如此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成功运用细节描写。
五、把握主旨。
职业送行人勒罗送别陌生的美国小姐,显得情真意切,他的表现恰与我们送别朋友的尴尬局促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调侃生活中的囧事,真正的2017-2018学第二学期芜湖市无为县凤凰桥初中
教学设计(新授课)
送行者反而尴尬,职业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从而巧妙表现文章主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六、援疑质理。
觥筹交错间我们看到了真情,悬想倾诉间我们听到了真情;强颜欢笑、故意做作、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笨拙可笑亦是朋友间友情的体现。
朋友渴望真情,“我”拥有真情,可是送行的场面却如此尴尬,因为我不能像勒罗那样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勒罗是在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姐送行,是为了工作需要才来送的,那么勒落在送行中有没有真情呢?
1、勒罗送行美国小姐的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勒罗的真情送行,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人们虚以应付式的送行?
七、情感驿站。
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
播放视频《火车站送行》,体会短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八、拓展延伸,课堂演练
阅读《送行》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崇高的父爱,离别的不舍)。并将其改写成《送行》的片段。要求:300字左右,用第一人称写,注意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要着重刻画父亲的形象,表现父爱的伟大。
送 行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 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 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了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 2017-2018学第二学期芜湖市无为县凤凰桥初中
教学设计(新授课)
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
九、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这篇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表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传达了人与人交流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送 行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课件,情境,任务,学生
作为计算机教师, 总以为计算机课只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就可以了, 但此次公开课后, 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节好的电脑课并非如此。
此次公开课定为“有效课堂”展示, 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 所谓有效课堂是指在导入、学习目标、板书设计、学生参与、教师语言、学生主动性、学生反馈等几个方面有效。对照这个标准, 我反反复复修改了自己的教案, 最终制定了教学方案。
1 教学过程
课题:《Pointpower入门》。
1.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学生未到时, 先播放自己制作的一个课件 (用Pointpower制作的) , 该课件是整个章节学习的一个线索, 每节课都围绕它展开学习, 所以此课件要达到生动、有趣, 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他们的学习知识内容。我代的是英师班的学生, 所以制作的是一个《My Body》的英语课课件。当学生来到课堂, 此课件能及时抓住学生眼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教师巧妙质疑, 学生自由回答
上课了, 以“上课用课件有什么好处”为由, 让学生自由发言, 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然后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3 任务引领, 观察学习
观察一个反面课件示例, 思考三个问题:
1) 这个课件好不好?
2) 主题突出吗?
3) 背景图象怎么样?
针对学生的回答, 引出要解决的问题:“那应该怎样设计课件呢?”, 展示Pointpower的设计原则, 让学生在学习制作课件前, 先熟知制作课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有必要的。
1.4 展示本课示例, 对比学习
与刚才反面示例相比较, 展示优秀示例《My Body》, 让学生在对比中接受新知识。教师介绍文本、图片的基本插入方法, 让学生利用学生素材, 动手制作示例中简单部分。
1.5 展示难题, 提升教学
展示学生作品, 肯定他们的成果, 同时指出问题:
1) 背景图片怎么设置?
2) 动画效果怎么处理?
让学生动起来, 互相讨论, 交流, 最后学生演示。
1.6 学生自由创作, 成果反馈
给学生一个主题“程门立雪”, 让他们利用已有素材和所学知识, 继续去完善, 创作这个课件, 老师给予指导、点评, 鼓励学生自查自省, 合作探究解决疑问。
2 体会与反思
上完课后, 评委给了我很高的评价,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 使我开阔了教学思路,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领导和评委的指引下, 促使自己能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课改的理念, 更好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 精心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方式。我讲的又是制作课件的软件, 更应该利用图、文、声、像等素材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巧妙设计项目任务, 用任务驱动法促进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其本质的区别就是把很多老师讲解示范的内容, 设置成生动的任务情境,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并完成。看上去仅仅是一墙之隔, 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合理巧妙的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 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我把本节课的任务巧妙的分解成几个子任务,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学会知识。而最后的一个综合实例, 则是对学生创造力更好的考验,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3 及时评价效果, 注意归纳总结
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新知识, 是否能够熟练地应用新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并及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4 坚持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本次公开课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获得校一等奖, 但同时他们也真诚的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如1) 导入部分不够精彩,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2) 对学生的能力了解不够,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存在差距。我相信在教学中, 多一份反思, 多一份清醒, 多一份自信, 就更多一份进步。这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源头活水。
3 总结
《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长城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9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开火车认读。
2、师谈话:同学们读得很棒,老师带了一幅图来送给大家。想看吗?(课件出示)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
1、看第一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抓住“长”谈感受)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指名读文)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长城的长。(引导学生回答,说出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方法。)完成板书:像条长龙
2、过渡:通过比喻、列数字的方法,作者突出了长城的长、弯的特点,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它的特点。(课件出示近看长城图),这回作者是怎样看长城的?(近)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在介绍作者在长城所看到的,请你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从那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由远到近了?
2、走进长城,它有什么特点,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这个特点。
3、汇报交流:
问题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问题二:高大坚固
春联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10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 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五副春联的意思。
2、了解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声律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或图片。
2、制作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进春联。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这红红火火、欢欢喜喜的节日里,神州大地上有一种语言,它比串串鞭炮更和谐,比朵朵窗花更美丽,它能给节日增添喜庆,这种语言就是(春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诵读春联,揣摩春联,好不好?
二、感受春联的内容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你读到的四副春联,用“~~~~”画出这些春联所描绘的内容。板书:内容
2、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屏幕,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的1、2两句话?好,请这位男同学来读。出示:“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3、同学们,大年初一的时候,你们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或游玩,走在大街上,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看到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大红春联,你当时有什么感受?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读第二句话,我们浏览着()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百花园中。你们知道浏览的意思吗?(粗略,大致的看一遍)从各种各样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从万紫千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5、那么,春联到底多在哪、美在哪儿呢?接下来读你们自由读读第一节中第三句到最后的内容。出示:“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6、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来诵读这四副春联,(投影出示)第一幅春联,谁来读?齐声读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一副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7、第二副春联谁来读?读。(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一副春联向我们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8、再来看第三幅,谁来读?(男上联女生读下联)读第三副春联(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一副春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9、好,第四副谁来读?(分组读)读第四副春联(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这一副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2
三、赠春联,谈感受。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这么美春联,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浏览着(),就像是漫游在()百花园中。”
2、同学们,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四副春联中选择一副送给老师,你将赠送哪一副呢?请你按照这样的格式完成。我要送“,”这幅春联,它让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副春联,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仿佛看见了一些在外打工的工人回到家,家人都很开心。我仿佛看到了红花绿草,千红万紫的百花园。我知道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和希望。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仿佛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3、你们读的投入,谈的真实,让老师不禁想起一首小诗:春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着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千百年来,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春联的海洋中。现在让我们让我们再次读好这几副春联。
四、了解春联的特点,体会其对仗美和声律美。
1、读得好,你们读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个词就是(抑扬顿挫)。读春联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写春联呢,更是其乐无穷。春联究竟怎么写?它有哪些特点呢?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告诉了我们,好,现在就默读第二自然段。
3、出示:春联最讲究(对仗)。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
4、为了让同学们容易理解,文中列出了一副春联“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它字数相等吗?上联是多少个字,词类相当又怎么理解?文中怎么说的?(“绿柳” 对 “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5、我们齐读这段话,引读出示“春联最讲究(对仗)。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如果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6、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春联的特点:对仗美,声律美。
五、整理春联
1、同学们,在祖国源远流长(板书这个词)的文化长河中,还流传着很多脍炙人口(板书这个词)的春联,老师也搜集了几幅春联,想送给你们,但不小心被我弄乱了,聪明的你,能帮我整理一下吗?
2、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这五副春联填下面的一段话。屏显练习题:春联中有的赞美了自然风光,如“田园无限美,山河分外娇”;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有的表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如“万众共书开拓史,九州同唱奋飞歌”;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如“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如“事业随春长,风光逐日新”„„)
3、老师这儿有一副没有写好的春联,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填一填,看看应该填什么字呢?(出示对联)
风拂千条柳,雨 万朵花。
六、小结全文。
3
1、读春联有好处,它可以帮助(帮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引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2、开卷有益知道什么意思吗?读书有好处,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语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春联。春联最讲究对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而且它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声律美。下面请同学们做做练习7中“照样子对对子”。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春联,开展“春联交流会”。
2、尝试着自己独立创作一副春联,过春节时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
七、板书
内容;种类多 特点:对仗美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教师;公开课教学;联系;研究
《中国梦想秀》是平凡人追梦的舞台,而各级公开课(也应包括各级评优课)则是普通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锻炼、展示、研究平台——在打造课堂、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成就了自身发展,促“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 智慧起于动作(皮亚杰),教师们正是以这种典型的教学与研究层面的“做中学”作为获取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借此破专业发展瓶颈,追寻教学梦想. 本文选取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同课异构中的公开课、系列教例中的公开课作为案例,从三个角度谈公开课教学的促教促研效能. 笔者认为践行与研究公开课教学要注重“联系”,在联系中对比分析,引起反思,生成智慧.
[?] 联系“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
如今,区域教研中安排公开课已成常态化.以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为实践园地,让教师“整顿衣裳起敛容”,推动教学走向优化,这是区域教研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主题往往表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公开课教学则承载着对教研主题的实践性诠释作用,为研讨提供物质基础. 为此,活动授课教师往往会根据主题,重新审视“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面对教学中的困境,主动“设计”行动情境,着力寻求自我突破的办法,在对教研主题的理解中有意识地进行优化改进实验. 所以,公开课教学虽在呈现形式上异于普通的家常课,但归根结底,它应只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公开,实实在在解决以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教学走向优化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回家之路.
案例1 我市2014年的“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活动直接指向三星级高中的课堂教学,突出“在充分自主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教研主题,探讨实现生“动”的策略、途径、方法. 笔者作为该活动的授课教师被安排上苏教版《数学4》(必修)“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在反思自身“旧课”教学的缺憾中笔者选择了两个点进行突破:如何尽快引出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如何把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向学生讲清楚?考虑到本课学习涉及的预备知识比较多,针对生源特点,笔者在课前先安排了几个导学问题(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回顾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重做苏教版《数学4》(必修)P90第22题)作为新课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又考虑到保持新课教学的新鲜感,要求学生在课前只完成这几个导学问题.接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两个“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片段进行改进优化.
教学片段1:为认知需要的制造提速.
教师:看来是不同于诱导公式的新问题,请同学们先来尝试猜想一下两角差的余弦的一般结论!
此时,学生给出了诸如“cos(α-β)=cosα-cosβ”等的猜想,猜想的结果都涉及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笔者不仅肯定了这一合理的猜想方向,而且还引导学生通过反例否定猜想. 至此,学生虽不能猜出具体的公式,但在对猜想的肯定与否定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也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也如《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直接定向引导学生在单位圆中两次计算任意两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A,B ,则你能给出点A,B的坐标吗?向量,的坐标呢?若设向量,的夹角为θ,则你能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表示分别求得向量数量积·吗?
当学生得到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时,问题就转化为探讨角θ,α,β之间的关系了,对于这样的一般化问题如何研究呢?再看教学片段2.
教学片段2:为一般问题的解决支着.
教师:我们得到了结论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那么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从必修4教材P90第22题的解题过程初步了解这个问题吗?
学生1:画出单位圆,设α=75°,β=15°,从画图中发现α-β=θ.
教师:很好,生1从无“圆”处发现“圆”,但对角θ,α,β之间关系的猜想正确吗?
学生2:不正确,比如,当α=15°,β=75°,这时α-β=-θ.
教师:换成其他特殊角呢?比如,当α=80°,β=10°或α=10°,β=80°呢?
学生3:其实角α,β的终边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依然还有α-β=θ或α-β=-θ.
教师:是巧合吗?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还有其他可能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4:当α=370°,β=80°时,有α-β=360°-θ;当α=80°,β=370°时,有α-β= -360°+θ.
学生5:还有α=440°,β=10°或α=10°,β=440°情况,当α=440°,β=10°时,α-β=360°+θ;当α=10°,β=440°时,α-β=-360°-θ.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从以上特殊化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归纳猜想出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6:α-β=k·360°±θ,k∈Z.
教师:太好了,猜想正确,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先做一做书后习题3.1(1)中的第7题,从中感悟对角α,β进行一般化分类的一种方法,这些工作留给大家课后尝试完成,老师期待与你们的交流. 不过,到这里,同学们能理解课文中表述“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吗?
nlc202309030157
学生7:根据诱导公式有cos(α-β)=cos(k·360°±θ)=cosθ,诱导公式反映了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并且当0≤α-β≤π时,α-β就是向量,的夹角θ. 这就是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设计意图: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资源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但根本上还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决定教学的质量. 上文教学片段1降低提问起点,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导公式”为课堂暖场,创设发现情境,浅显而较快地引发了认知需要,明确了学习任务取向;教学片段2从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解决一般化问题,通过特殊化探索,归纳猜想,形成结论,增添课堂思维含量. 本课还通过课堂留白,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让师生在各自课堂角色中动起来,让师生坚信“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
有人说,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 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主人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为此,践行公开课教学常需要联系“旧课”,并从中挖掘其教学深加工的空间,以此历练教学水平,提升创新意识. 正如一位全国知名的中学校长所说,公开课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在公开课上振翅高飞的教师,那一刻的铭心体验,必将伴随他(她)的整个教学生涯,公开课凝结而成的那一粒可贵的盐,必将成为他(她)每一堂“家常课”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曾在公开课上颓然坠落的教师,是向一个“旧我”敲响了丧钟,他(她)会“向死而生”,会在一番卧薪尝胆之后迎来一个“新我”的呱呱坠地.
[?] 联系“同课”,看是否有“异构”的教学理解与处理
从教师即研究者的视角,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工作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是否有效;教师研究的内容应当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如,《“映射”教学为哪般?》(宋秀云)一文从一节公开课中发现了一个“不易为同行觉察”的问题,并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其实,由于不同的教学思维碰撞、比对,故通过一组不同教师的同课题公开课,更能促进我们发现“同”中有“异”的一面,即便是在相同的教学法运用中也会感受到授课教师对课程资源组合及教材处理的不同方式与影响.
案例2 对于“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案例1教学片段2与《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都使用了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但笔者注意到具体教学中两节课变换特殊量的“序”不一样,特殊量呈现的系统化程度也不一样:王第成老师的文章按向量的终点所在象限的不同,先固定向量(令=(cos7°,sin7°)),后不断变换向量(让分别取(cos67°,sin67°),(cos110°,sin110°),(cos260°,sin260°)),而这三组特殊向量只相当于案例1教学片段2中α-β=-θ、α-β=-360°+θ情形,正因为这样较“随意的特殊化”,导致当教师问学生“向量与的夹角等于α-β”时,学生立即错误地归纳出“不等于”的结论;而教学片段2则依托课本题寻找特殊角,从“随意的特殊化”中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发现可能的解题途径,后又从角α,β的大小,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变换对应向量中的角,让学生寻找、体会本质的“序”,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为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提供素材、方法.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当王第成老师的文章中学生8回答“不等于,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一定不等于吗?向量与的夹角与α-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再给出几个特殊向量来完善较“随意的特殊化”,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并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这也是对学生8的回答“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的补充说明,“让学生看到过程”. 至此,才能算给出了王第成老师所说的归纳基础上的“推理很严谨”的一般性证明.
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比较、多方探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特别是通过研究,你会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创新的乐趣. 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研究的品质,要充分激发“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心需要,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 联系“异课”,看是否有“同构”的教学运作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和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 公开课教学作为反思和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反思和监控自身及同行的便于比对分析的同课题公开课,而且还特别需要反思和监控系列教例中看似不同的不同课题公开课,以此作为充盈个人专业发展蓄水池的又一有效途径.
案例3 近年来,笔者有意考察了2003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教学成长情况,他们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3年以苏教版教材“3.1数系的扩充”、“3.3几何概型”、“3.2.1对数”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在赛前磨课中他们以青年教师的好奇心、探究心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与演练,但他们都曾绝望地说过:“我怎么越讲越不会讲啊!”这样残酷的自我否定,伴随着整个的试讲过程,其中的“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密集降临的忧与喜,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自我执教能力的苛刻审视与更高期许. 笔者作为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赛前磨课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在赛后对他们最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复盘式研究分析,发现这三位教师对概念(规律)的生成都是在学生活动的思维生惑点处(在问题情境中令人困惑而又希望明白的地方)进行设计,以此创造学生想做、乐意做又能做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都充分凸显了认知冲突的教学法价值. 再有,这三节课为了清晰地理解现在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智育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数学史. 不过,宋老师、李老师对数学史的融入侧重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达成,而颜老师主要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下面分别给予说明.
nlc202309030157
宋老师通过解方程呈现学生熟悉的负数、分数、无理数问题,以“做数学”来了解数系的历史发展规律,把负号“-”、分数符号“—”、根号“”的引入作为数系扩充的历史轨迹标志,借此回忆“旧”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梳理复数引入之前数系扩充的规律和办法. 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面临新问题,适时地建立“新”的认知冲突:是否接受方程x2+1=0无解,停滞不前?这说明实数已经不够用了,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充数集. 实数集应该怎样扩充呢?后又结合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对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的做法说明虚数产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强调引入新数i的合理性.
颜老师首先注意到学生已具备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等概率知识的认知基础,用PPT投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画像,并口述拉普拉斯名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以参赛抽签为例,和谐自然地过渡到了要复习的古典概型问题. 有别于教材,本课还整体地分析了剪绳子、射箭、微生物等概率问题,归纳发现其不同于古典概型的特点,优先考虑如何从关注等可能性事件的有限与无限,延伸到如何由古典概型过渡到几何概型,在过渡中呈现冲突,引导学生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课的最后对布丰(Buffon)试验的表述,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先辈们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的智慧和执着精神,德育教育在对历史上做过的投针试验的罗列中无痕渗透进去.
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客观实际需求”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知、可挑战的数学活动素材,激活、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求指数x是多少的学习活动中,明知x存在,却无法用已学过的任何形式的数把它表示出来,引发困惑和认知冲突.
问题一:光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每经过1 cm,其强度减弱为原来的一半,假设最初的强度是1,
(1)经过2 cm后,强度是多少?
(2)经过x cm后,强度y是多少?
(3)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0.125?
(4)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呢?
教师:对于问题(4)我们只需研究方程
x=的解.
问题二:方程
x=的解存在吗?是多少呢?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解存在吗?唯一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说明它一定有解,且解就是在函数y=
x中与函数值相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如图1).
教师:对,它有解且唯一. 但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又无法求出这个解. 以往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吗?
此时,李老师分别给出一个“分数问题”和“平方根问题”,引导学生追溯前人发现的历程,吸收前人发现的“营养”,为对数的生成做好准备. 当学生发现需要创造一个类似“”那样新的符号来表示方程
=的解时,教师及时跟进:“很好!指数x是由底数和幂确定的,因此要用和这两个量表示的新形式的‘数’!早在400年前,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就为我们创造好了这样的新形式的‘数’,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之为对数(点题,板书课题,简述对数发展史).” 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指数运算的困境,也让学生了解了对数发展历史,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面对不同教师、不同课题、不同时空的三节公开课,我们更多地惊讶于其中的相同因素:同一个参赛学校、同一个磨课团队、同样的专业态度、同样的教学法运用、同样的赛课活动、同样的赛课结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跨越时空、有意汇集、用心联系才会发现不同背景下的同样精彩,才能体悟孕育其中的教学运作规律,才能捕捉到教师成长发展的机会.
总之,公开课教学是我们可以依托的丰厚土壤,我们应努力寻找其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并面对问题追问:如何运用或解释收集的数据以及记录的文字?如何依此数据来建立明确的努力目标?如何对大量的文字记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论?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在“做中学”,需要教师经历确认问题、形成想法、设计教学、观察课堂、评价反思等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 事实上,通过研究,你将会使反思成为自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研究,你将静悄悄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解力、教育批判力和教育建构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河北金融学院公开课录制教室设计 篇12
河北金融学院公开课录制教室的设计不但是对学院教学环境和功能的更新, 更代表着先进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变化。该设计无论从设计规划到动工落实都凝聚中我院电教员工的心血和智慧。我院公开课录制教室设计的主要思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理念。
鉴于以往的电教体验, 在前期经历了调查和统计后, 发现市面上很多的录课设备都存在一定的盲区, 这种盲区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 更多体现在录制课程的效果和人性化不足。市场上的录课系统制作公司也是鱼龙混在, 核心技术往往都很片面, 不能充分满足录课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甄选设备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真正从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比如, 摄像机镜头的覆盖区域、智能导播选择切换、镜头推拉摇移的频率和选择等。所有的考察因素取决于学生在观看授课视频的视觉感受和教师授课效果。
2、环境的通畅性和功能性。
在教室空间环境的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以下7个因素:绝缘 (insulation) 、热质量 (thermal mass) 、通风 (ventilation) 、日光照 (daylight) 、阴影 (shading) 、减少负载 (reducing loads) 、预留功能区 (reserved function area) 。完全根据国外教室空间设计理念, 结合本单位教室实际建筑环境, 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学习环境的通畅性和舒适性, 杜绝安全隐患, 同时预留出的功能区为了方便日后录课教室的升级更新之用。灯具的配置:以三基色柔光灯具为主, 彻底解决教室内温度过高的现状;可使布光达到更加清晰的效果。灯具均采用铝合金型材, 重量轻、散热性能好;反光器采用进口高质量镜面铝板制作, 大大提高了光效。教室、调光控制室所用电源电缆、动力电缆、控制电缆及工作照明线缆、全部采用阻燃电缆, 设计施工均符合消防规范要求。全部灯具可以任意调整, 位置互换, 扩大了布光用灯的空间
3、硬件设备的高效性和交互性。
在硬件设备的选择上分为两类:固件配套安装设备 (墙壁机架、天花板机架、中排座椅机架、主播台、导播台、后期服务器及制作台等) 和可更新采集设备。采集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高中低档的支持普通、标清、高清标准的摄像机。主要特点是课程录制过程中多个场景及多路视频信号源、视频文件和计算机画面之间的切换, 有效实现特技效果。借助于导播工作站完美实现了精品课程录播过程中, 教师授课、教师板书、学生答问、交流互动、课件、实物展示、计算机画面、其他教学课件等多个教学场景与教学课件之间自动调度和切换。调度与切换完全以实际教学为基准, 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 准确表达教者的意图, 习者的需要, 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 更加贴近人工导播, 达到“专业级影像制作”效果。
4、软件设备的智能型和高效性。
软件是集视频课件的录制、发布、点播、直播于一体的综合型软件, 适用于授课录制中对视频课件录制与播放的应用。软件支持对视频信号以及VGA信号的录制, 根据信号输入源的不同可以分别录制多屏和单屏视频文件, 支持本地录制和网络录制功能;录制结束后视频课件自动上传到点播服务器并自动发布, 提供网上点播;软件可以通过网络对视频课件资源进行管理, 即可对课件进行基本信息的修改、分类、权限设置等常规操作;软件支持网上的在线直播功能。软件设备的智能型体现在“教师机-录制机-直播点播服务器”的无缝连接。在录制的过程中, 动态屏幕捕获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 包括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内容、动画等完全录制下来。高效屏幕捕获能够流畅捕获视频、Flash动画等内容。同步捕获:视频与屏幕完全实时同步录制。区域捕获针对一些特殊课件可达到指定区域的屏幕录制。多码流能够录制同时使用多种带宽的课件, 适应各种网络环境应用。视屏交互根据需求选择重点观看内容。屏幕参数匹配网络录制及屏幕录制参数信息。视频参数根据需求调整视频生成效果。按钮操作功能提供一种按钮开关式的操作。程序设置按使用习惯调整程序功能。一键录制用于各种紧急情况的录制现场, 防止错录、覆盖等录制事故。索引功能根据教师使用的PPT自动生成索引。双流记录模式也称为多画面记录模式或IP记录模式。双流记录方式是将教师、学生视频和计算机视频合成在一个画面上。这种记录方式适合网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如果出现错误可以通过软件缓存生成的各路信号有效的导入到非线编辑机中人工制作输出。其最大的高效性体现在软件缓存生成的不但是一个采集画面信号, 而是将各路采集信号智能的分为后期多路轨道呈现在非线编辑软件中, 而且是以时间轴为顺序, 极易后期操作和修改, 省去了大量人工拖拽的工作, 体现其高效性。
河北金融学院公开课录制教室设计从规划到实现倾注了我院师生大量心血, 其以自动化程度高, 可以与学校现有的Web 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并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真正实现了多媒体授课录课。
摘要:河北金融学院公开课录制教室设计从规划到实现倾注了我院师生大量心血, 其以自动化程度高, 可以与学校现有的Web 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并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真正实现了多媒体授课录课。
关键词:公开课,录制教室设计
参考文献
[1]、《精品课程谈》樊代明, 孙长新主编, 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1日)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公开课 - 开课通知08-31
课文《那树》教学反思09-01
那树的教学设计06-02
公开课 教学设计08-29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08-25
画公开课教学设计05-20
氓公开课教学设计06-21
排球教学设计公开课07-20
观潮教学设计公开课08-09
鸟岛教学设计公开课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