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体会

2024-08-10

体育新课标体会(共12篇)

体育新课标体会 篇1

通过近阶段的研究《体育新课标》,通过自学、看录像、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积极实施,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到播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点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研究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惯,兴趣施展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从头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我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起和坚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举行体育课程的研究。

二、转变自己的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研究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研究态度、情感意志、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妙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自信心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焕发出更大的发明性和昂扬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的体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新课标体会 篇2

一、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怕累、怕难、怕苦的现象较为突出, 部分学生对一些“较累”的内容 (如中长跑) 、一些“较难”的内容 (如跳山羊) 、一些较苦的内容 (如综合素质练习) , 往往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作为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 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 鼓励学生的士气, 激励学生的斗志, 以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在长跑练习中, 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特别是出现“极点”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鼓励的方法, 如“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 带领学生完成练习, 及时表扬那些平时怕苦怕累, 而今却能坚持跑下来的学生, 提醒他们:“你看, 这不是跑下来了吗?你也很棒, 希望今后更棒!”

“身教”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永远大于“言传”, 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 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 教师一个标准的动作示范, 会远远超出动作本身意义, 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动, 会希望自己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 于是便会努力模仿教师去练习。因此, 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 尽量给学生作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也要尽力做到, 利用“身教”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我们常看到某些人因情绪过激, 不能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习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 课前可以教会学生“表情调节法”, 通过微笑, 来增强自己的自信,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体育学习, 在结束部分, 教会学生使用“呼吸法”来使自己波动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在身体素质练习时, 使用“肌肉放松法”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等等。同时, 要将调控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 在教学“蹲距式跳远”时, 可以教学生用“自我暗示法”, 默念动作要领, 进而从心理上最大限度控制自己的动作。当动作出现失误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 即自己主动、自觉地通过言语、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 反复提醒自己:“沉住气, 别紧张, 我会跳好的。”

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习惯以“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 这是现代孩子的通病。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不是独立的, 需要与他人相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堂这个舞台, 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要激发其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良好的竞争意识。例如, 在篮球比赛中, 懂得同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当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失误时, 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 切忌埋怨、责备。

在体育教材中, 很多游戏都是以合作为目标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就游戏的方法和内容设置进行创新。让学生合作学习, 思考如何创新。例如, 在呼啦圈的教学过程中, 一人一圈, 怎么玩?两人两圈, 怎么玩?多人多圈, 怎么玩?一人一圈可以进行滚、转、抛、跳、绕、推等, 两人、多人、两圈、多圈时, 可以用来套人接力、“开火车”、跳圈、拼图等等, 教师应做好正确引导, 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有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去体会“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和“合作体育”的真正内涵。

四、促进体育道德的养成

“体育,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思想性强, 不同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同, 这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 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 促进学生体育道德的养成。

体育活动是与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分不开的, 要借此培养学生纪律观念、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育运动带给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 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模式, 它是一种心理能力发展的模式, 它关注的是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 成功的体验是教育, 失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教育。体育教学中, 应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 让学生既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 又有最终冲破困难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欢愉,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心、爱护、鼓励,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利, 敢于直面失败。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育教学中要利用好竞赛的手段,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竞赛是公平竞赛, 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 又要培养竞赛的道德, 做到尊重裁判, 尊重对方。精湛的体育技能固然使人陶醉, 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令人神往, 要培养学生克服非道德行为和自我中心行为, 倡导自我完善体育道德素质。

对体育新课标的思考 篇3

一、角色转变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二、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然后谈谈你们的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次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用1~2分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教师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和指导.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的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技术.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活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

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学习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小学体育新课标学习体会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从课程角度来说,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运动回归自然,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是每个所具有的,因而,作为体育老师的我,更容易了解他们最真实,最天性的一面,更容易在轻松和悦的气氛中与他们沟通,在细微的角度,潜移默化的给他们以影响。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从年龄的节度而言,我觉得一个年轻教师具有更多亲近于小朋友的特质。在这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孩子们所接触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身边充满新鲜的事物,这就满足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调皮总能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但工作,尤其是人民教师的工作,总会使自己多一份责任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使他们也因为喜爱老师而好好学习。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以大人的眼光、以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在区分什么是对孩子适合的,什么是对孩子不适合的。所以,当孩子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总是指责他的不是,当学生测试成绩差的时候我们说他学习不努力,当学生与老师有对抗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暴跳如雷,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教育”产生过“多大”的教育效果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读罢此书,深受启发。我将努力着,履行好体育教师的职责,用心走近学生。努力使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得到百分之百的发展!

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体育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体育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在体育课中把体育技巧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技巧作为学生会不会体育的标准,不但偏离了教学体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体育惧怕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体育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体育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体育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感受,逐渐地喜欢体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教,死板的讲述体育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也无法令孩子们喜欢。我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许多与传授体育技能有关的小游戏,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创想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刘翔跨栏的动作都出现在了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堂课四十分钟,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最重要时光,把握住这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首先,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头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新颖,吸引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课堂上来;其次,各环节的衔接要巧妙,使课堂教学流畅自然,各环节自然过度,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且不中断学生的思路,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结果的处理,让学生有一种精彩的感觉,就如同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体育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前夕。“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

体育新课标教案 篇5

1、能较灵活的变换身体位置,向不同方向走。

2、学习听从指令,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3、体验同伴间合作交往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铃鼓、幼儿熟悉的健康操。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体育动。

1、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大圆圈,跟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边走边做动作。当音乐停止,幼儿也应该停止所有的动作。

2、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健康操。

二、练习听信号向不同方向走。

1、教师快速拍铃鼓,幼儿就向前步行;教师慢速拍铃鼓,幼儿就慢慢向后行;教师摇铃鼓,幼儿就原地自转。

2、变化要求练习:当教师说:‘两人走’时,幼儿两人手拉手走。游戏要求同前面的相同,原地自转改为两人手拉手转圈。幼儿熟练后,可以改为三人或者更多的幼儿为一组,合作进行游戏。

三、游戏“看谁听得清”

1、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及玩法。

玩法:幼儿扎上不同颜色的带子,分散站在场地的四周,听教师指令进行活动。比如,教师说道红色时,戴红色带子的幼儿就向前走四步。幼儿熟悉游戏后,教师可以变化指令,增加难度。

2、幼儿进行游戏。

四、活动结束。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 篇6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暑假时,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本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我们体育教师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通过细读体育新课标,使我对体育新课标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和对照原来的课程标准,我有所感悟和思考,下面有几方面思考与大家共同交流,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体育新课标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修改体现在强化运动技术学习;突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强化教学内容弹性指导;明确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突出体育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这几方面。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强调了课程的重要性。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新课标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仔细阅读后,我觉得我更加明确了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

其次,体育新课标重新阐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育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

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课标中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新课标中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新课标中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总结。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

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最后,体育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体育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体育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在体育课中把体育技巧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技巧作为学生会不会体育的标准,不但偏离了教学体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体育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体育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体育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感受,逐渐地喜欢体育。

我想在实践教学中,我会认真的贯彻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在不断反思中继续进行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到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的最佳教法和学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 篇7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一) 以游戏导入教学

游戏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具有生活化又有趣味性的游戏, 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教学主题。

体育教学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 都会抑制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知识技能融入愉快的气氛中

二、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标指示:现代体育教学的任务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 又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巧妙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就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一) 学生自主参与锻炼, 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如不考虑学生的需要, 只是一味地凭个人兴趣去教学, 课堂将会变的死气沉沉, 缺乏生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在进行高年级“垒球”教学时, 我用提问的方式设疑“怎样才能把垒球投远?”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尝试练习,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各自投远的方法。他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说:用右手从肩上用力投出会更远;有的说:助跑几步再用右手投出会更远;还有的说:助跑几步采用侧身右手投会更远……学生们各抒已见, 充分展示自己的动作。我综合了大家的见议, 得出了正确的动作的结论, 并让学生根据正确动作自创儿歌。大家积极开动脑筋, 编出了不少朗朗上口的儿歌。把主动权和主体地位留给了学生, 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参与锻炼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 构建合作学习意识, 指导学生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 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 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我惊喜的发现合作学习能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并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合作的喜悦。如:《彩圈游戏》活动设计时, 课前先将所有的彩圈进行了装饰, 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时, 我指着地上的各色彩圈问:“彩圈好看吗?你们能利用它来干什么?”当我宣布今天的教学任务是分小组利用彩圈创编活动游戏时, 学生兴奋地拿起彩圈, 先各自尝试着创编, 接下来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大家进行热烈地讨论, 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创编游戏, 有的编圈操;有的在地上摆图形跳跃;有的在自创呼啦圈的各种玩法;还有的设计各种钻圈、跨圈、滚圈等一系列的有趣游戏, 花样各具特色, 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当我对他们的创编的游戏给予肯定的评价时, 大家欢呼雀跃, 成功的喜悦显示在每张笑脸上。在整个合作创编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趣、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将过去机械被动的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因此, 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创新的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记得国内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 漠不关心和冷遇, 也不应该有不合实际的应用教学, 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教学, 因为差异不是优劣的表现, 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这位教育家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把差异看成是消极因素, 不懂得利用学生的差异来进行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感受到公正的待遇, 避免“吃不饱”和“受不了”这两种情况, 对素质好的相应提高难度, 对体质弱的适当降低要求,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育课中怎样落实新课标 篇8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挑战。因此各校掀起课改热潮,不同形式的探讨课、研究课、纷纷展示出来,怎样才算好,各人说法不一,但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同,那就是好的体育课学生应当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整个学练过程中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教师实现角色的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是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是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② 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游戏、故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是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是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练习,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新课标读书体会 篇9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研读学习新课标,对(2011版)新课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领会了新课标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双基”变为“四基” 的认识更加深刻。课标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将“双基”拓展 为“四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四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下面就有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平平的面“请 ”下来,这些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面在体上”,而且兴趣盎然。当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后,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说: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分类呢?学生自己寻找分类的标准,其实就是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思考过程。分类是认识平面图形的重要手段和思想方法,从一年级开始,就应当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

对平面图形的形状特征的感受,帮助了他们在脑子里形成这些平面图形的表象,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如在动手做

(一)中,学生将长方形、圆形等纸片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体会到了很多图形都能分成同样的两部分,为后面学习“对称”积累了活动经验。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悟”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如我在十几减9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尝试独立探索15减9的计算方法,尽管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知道了怎么算,但不能很好地表达计算的道理,为此,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学具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思想,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退位减法积累了经验。

三.“经历回顾” ——让学生在“思”中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运用了那些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中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十几减9,当学生探究出计算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当15中的5不够减9时怎么办?

总之,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的生活实践,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也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0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承负着这一责任,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指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新课标》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指导着语文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笔者反复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可谓常学常新,一遍有一遍的领悟和体会。

一、语文教育的任务包含广。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有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课程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语文能力跟时代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重视写作实践,提出了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此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强调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并且提出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语文课程教学实施建议新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再比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突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尤其值得重视突出的是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课程标准给了明确的要求和教学指导。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四、语文课程教学重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附有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起到了宏观引导和具体的指导。

2011版新课标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

五、教学评价定性多于定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011版新课标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解读2011版新课标,笔者感觉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二、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教法及评价等,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三、依据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觉得,如果我们对新课标学习掌握的不到位的话,其结果必然是轰轰烈烈的学习,平淡无味的实践。可以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所以说,加强学习是工作的重心,实践是学习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的良好的发展过程程。

对新课标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11

一、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努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亲切、思想上的渗透,这对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相当重要。

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同, 是双边活动, 因为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 也可看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教师是领导者,学生被领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协调师生间, 生生间的关系,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处于领导地位的教师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实现高效地领导, 其影响因素较多, 其中教师树立良好的个人威信是最重要的。

威信一般是领导者在民众中的声望、对普通大众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教师的个人威信和性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生中保持威信的教师有着较强的精神影响作用,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具有示范作用, 会更加获得学生的认可, 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这样以来课堂效果被放大甚至事半功倍。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阐述。在这句话里, 孔子清楚干脆地指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举一反三和启发。启发, 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举一反三, 实际上仍然是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绝不能用灌输代替学生自身的思考。后人是在孔子的基础上不断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最终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

现阶段启发式教学方法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均得到了普遍推行, 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项作用:

1.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 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 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为了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会提出各种不同角度的办法、路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形成;

3.坚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肯定会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不是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过程。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灌输,学生必须自愿接受”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生的思维主要是记忆显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当前每一个体育教师面临的不可逃避的历史课题。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发运用本土体育,丰富课程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应该得到充实,我们的体育课堂引进本土体育能使学生更了解民族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我国地方传统体育中,既有表演性、娱乐性又能强身健体的项目颇多,并且这些项目还有着简单易学的特征,非常符合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四、积极尝试、推行快乐体育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缺失掉这种力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技巧和措施都没有任何效果。为了我们的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情景设置。为了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创设、再现情景,教师可把课堂内容变成小故事,通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再现故事情节。或者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小游戏,体现了兴趣激发的理念,教学效果实现事半功倍,同时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方便、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就被大大提高。例如,广播体操的教学,讲解完一节之后,紧接着安排视频播放,让学生生动地从多角度学习广播体操。那整齐的队伍,标准的动作,优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总之,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尝试多角度的教学手段,深入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想思维,造就一批批具有强健体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体育新课标体会 篇12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探究意识, 兴趣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

1. 广泛性

学生进入中学后,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范围的扩大, 求知欲不断增强, 他们不但关心课程学习与锻炼, 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内及校外之间的小型竞赛和国内外的各种体育赛事都很有兴趣。

2. 深刻性

随着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一些较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 动作水平越高, 越易提高其学习和练习的兴趣。技术水平越高, 越能体验动作内在的魅力, 领悟动作的奥妙, 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3. 选择性

随着个体发育明显化, 男女生在运动项目中呈现各种不同的兴趣和选择。男生大都喜欢运动量较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 例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大都倾向于动作强度小、姿势优美、韵律感强的运动, 例如健美操、跳绳等。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1. 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 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 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 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 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合理安排教材

教材难度的高低是相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而言, 没有客观上的标准, 但基本原则是不能使学生轻而取之, 而是要使其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之后能够达到;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又不能使其望而生畏, 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潜力, 克服畏惧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结构中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选取适当难度,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符合学校教学环境的实际。

3. 教学方式多样性

科学运用教学方式能够使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不断接受新事物, 获得新知识, 并不断引起新的探究反射,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要以灌输—接受教学方式为主, 师生之间互动少。新课标下应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学生进行探索, 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其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自己所选择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将激发和促进学生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 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 (试验)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金花.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探析[J].教海导航, 2006 (4) .

[3]滕芳, 孙建.认知新课标更新旧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4]唐文玉.传统和新课标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对体育兴趣的影响之比较研究[J].教学探索, 2008.16 (2) .

上一篇:中国烹饪协会-2016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分析下一篇:日本旅游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