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

2024-10-26

体育新课标(精选12篇)

体育新课标 篇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 在学习方面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而为一, 小小的完善, 笔者理解为是对体育学科育人功能的强调。体育教学在育人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何突破“学校体育就是身体体育”这一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育人观, 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一、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怕累、怕难、怕苦的现象较为突出, 部分学生对一些“较累”的内容 (如中长跑) 、一些“较难”的内容 (如跳山羊) 、一些较苦的内容 (如综合素质练习) , 往往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作为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 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 鼓励学生的士气, 激励学生的斗志, 以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在长跑练习中, 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特别是出现“极点”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鼓励的方法, 如“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 带领学生完成练习, 及时表扬那些平时怕苦怕累, 而今却能坚持跑下来的学生, 提醒他们:“你看, 这不是跑下来了吗?你也很棒, 希望今后更棒!”

“身教”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永远大于“言传”, 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 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 教师一个标准的动作示范, 会远远超出动作本身意义, 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动, 会希望自己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 于是便会努力模仿教师去练习。因此, 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 尽量给学生作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也要尽力做到, 利用“身教”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我们常看到某些人因情绪过激, 不能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习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 课前可以教会学生“表情调节法”, 通过微笑, 来增强自己的自信,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体育学习, 在结束部分, 教会学生使用“呼吸法”来使自己波动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在身体素质练习时, 使用“肌肉放松法”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等等。同时, 要将调控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 在教学“蹲距式跳远”时, 可以教学生用“自我暗示法”, 默念动作要领, 进而从心理上最大限度控制自己的动作。当动作出现失误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 即自己主动、自觉地通过言语、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 反复提醒自己:“沉住气, 别紧张, 我会跳好的。”

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习惯以“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 这是现代孩子的通病。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不是独立的, 需要与他人相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堂这个舞台, 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要激发其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良好的竞争意识。例如, 在篮球比赛中, 懂得同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当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失误时, 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 切忌埋怨、责备。

在体育教材中, 很多游戏都是以合作为目标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就游戏的方法和内容设置进行创新。让学生合作学习, 思考如何创新。例如, 在呼啦圈的教学过程中, 一人一圈, 怎么玩?两人两圈, 怎么玩?多人多圈, 怎么玩?一人一圈可以进行滚、转、抛、跳、绕、推等, 两人、多人、两圈、多圈时, 可以用来套人接力、“开火车”、跳圈、拼图等等, 教师应做好正确引导, 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有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去体会“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和“合作体育”的真正内涵。

四、促进体育道德的养成

“体育,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思想性强, 不同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同, 这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 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 促进学生体育道德的养成。

体育活动是与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分不开的, 要借此培养学生纪律观念、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育运动带给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 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模式, 它是一种心理能力发展的模式, 它关注的是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 成功的体验是教育, 失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教育。体育教学中, 应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 让学生既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 又有最终冲破困难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欢愉,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心、爱护、鼓励,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利, 敢于直面失败。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育教学中要利用好竞赛的手段,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竞赛是公平竞赛, 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 又要培养竞赛的道德, 做到尊重裁判, 尊重对方。精湛的体育技能固然使人陶醉, 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令人神往, 要培养学生克服非道德行为和自我中心行为, 倡导自我完善体育道德素质。

学校体育教学应以育人为核心, 将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的磨练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之更好地发挥育体、育心、育德的育人功能。

体育新课标 篇2

1、能较灵活的变换身体位置,向不同方向走。

2、学习听从指令,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3、体验同伴间合作交往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铃鼓、幼儿熟悉的健康操。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体育动。

1、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大圆圈,跟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边走边做动作。当音乐停止,幼儿也应该停止所有的动作。

2、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健康操。

二、练习听信号向不同方向走。

1、教师快速拍铃鼓,幼儿就向前步行;教师慢速拍铃鼓,幼儿就慢慢向后行;教师摇铃鼓,幼儿就原地自转。

2、变化要求练习:当教师说:‘两人走’时,幼儿两人手拉手走。游戏要求同前面的相同,原地自转改为两人手拉手转圈。幼儿熟练后,可以改为三人或者更多的幼儿为一组,合作进行游戏。

三、游戏“看谁听得清”

1、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及玩法。

玩法:幼儿扎上不同颜色的带子,分散站在场地的四周,听教师指令进行活动。比如,教师说道红色时,戴红色带子的幼儿就向前走四步。幼儿熟悉游戏后,教师可以变化指令,增加难度。

2、幼儿进行游戏。

四、活动结束。

体育课中怎样落实新课标 篇3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挑战。因此各校掀起课改热潮,不同形式的探讨课、研究课、纷纷展示出来,怎样才算好,各人说法不一,但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同,那就是好的体育课学生应当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整个学练过程中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教师实现角色的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是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是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② 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游戏、故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是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是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练习,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高职体育新课标实践之探究 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新课标,实践,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查阅法

广泛收集、阅读有关职业教育专著和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与论文。

1.2 调查访问法

走访湖南省的各大高职院校,了解各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学习特点,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观摩体育课,并与师生座谈(包括部分专业课教师)。

1.3 函寄调查法

对全国部分高职院校函寄调查提纲,了解其他省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经济的诱惑和影响,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往往脱离现实用传统的学习模式去追求“考分”实现自我。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有36%的大学生除上体育课外,不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因缺少运动、迷恋上网游戏导致营养过剩或是睡眠营养不足,加之缺乏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有不少学生患“高血压”、“肥胖症”“忧郁症”等疾病,严重地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及发展。

2.2 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自然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技术、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我们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乃至于高校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2.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落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中专或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重新编写教材。原有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缺乏时代感和专业体能素质培养的针对性,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4 高职公共体育的教学方法落后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陈旧。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坚持“课程中心论”,把课程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个性发展的规律,过分地强调人体运动的生物机能,轻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缺乏实用性。此种模式忽视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教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造成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不协调。

2.5 高职院校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高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教学场馆资源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他们一般都不喜欢或不敢去参与需要一定的毅力、勇气和冒险精神、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经教师督促才肯练习几次。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反而减弱,这种现象女生尤其明显。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锻炼和练习次数的减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3 高职体育新课标的实践要求

3.1 高职体育新课标要与就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不是没有岗位,而是高职学生定位偏高。在第一次就业时考虑过多、过全,求职过于理想化往往造成学生在择业中的碰壁。而对用人单位来说,被录用人员的健康状态、职业操守、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工作的稳定性及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育课是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课涉及面广。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课堂特点,跳出单纯传授技能与技巧的误区,做到融知识、技能、趣味、思想于一体,将就业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鼓励他们走向基层,到一线岗位就业。体育教师更要根据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学生的就业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

3.2 高职体育新课标要把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机结合

大众体育有利于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性体育项目,能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既是一种视觉享受,又是一种精神激励,同时也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舞台,体育特长生一旦就业便能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的现状是:既缺少大众化教育的诱导力,又过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有意回避竞技体育项目,平时也少有运动队训练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失去了昔日体育应有的光彩与魅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需完善场馆建设,加大设施器材的投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显示高职院校体育的本色,同时还应加强学院体育运动代表队的建设,提高高职学院的运动竞技水平,使其带动整个学院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3 高职体育新课标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

1.大胆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解式形式,对此,应重视学生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建立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的目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队形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其优点是观察方便,但教学气氛过于紧张。为此,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的散点式队形,教师在讲解中改变方位,让学生多方位地观察新动作、认识新技术,便于缩短运动技能的掌握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4 高职体育新课标要有符合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的体育教学

1.当前学生对高职体育课普遍不感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是因为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竞技运动技能教学化和教学过程一体化的现象,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高职健康体育教学应符合以下五条原则:(1)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相近性。为满足高职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工作对体育技能的需求,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相近性,要尽可能地在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前提下,与学生所学专业尽量接近,这样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2)必须具有显著的健身性。离开健身功能的教学方法不能称为健身体育的教学方法;(3)必须充分体现健身的娱乐性。离开娱乐功能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缺少生气和吸引力,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因缺乏娱乐性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故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健身教学效果;(4)必须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单调乏味的一体化教学将体育课变成纪律课与军训课,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失去应有的健身效果;(5)必须具有较强的激励性。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所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合理的体育教育方法应能帮助和激励学生身心愉快地度过适应期,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唤起终身体育的锻炼兴趣。

2.在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以自主学习体育项目为乐趣,追求高职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改革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增强体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诱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力。高职体育教学广泛采用健身效果较好的循环练习法和健身处方法,娱乐性较强的游戏法、竞赛法、情境教学法和具有激励作用的对比法、表演评比法、分级达标法等方法,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及需求来安排,可将选项课分为A、B两大系列四项循环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A系列(男生: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女生: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或B系列(男生:气功与武术、健美、体操、体育舞蹈;女生:健美操、养生保健、艺术体操、形体舞蹈与体育舞蹈)中任选一项进行为期一年,两学期循环的学习,二年级以上可安排多种体育项目供全体学生选修。这样安排既能避免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突出高职体育的特点,又能相对拓宽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4.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创造灵活、多样又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短跑教学,学生在学习起跑和起跑加速跑之后,就要进行途中跑练习,如果让学生重复进行80~100米的快速跑练习,他们会感到单调乏味,缺乏积极性,锻炼效果自然就达不到要求。这时,如果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状况的不同,选择一些形式多样的游戏性练习方式,如跨栏跑和追逐跑等,就可以使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参与性。

4 高职体育新课标实践的重要途径

4.1 更新高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教师再培训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那些工作年限比较长的体育教师,如果不及时参加培训,那么他们的那种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及手段,是很难适应今天高职体育教学需要的,也很难满足今天学生对高职体育知识的渴求。因此,如果想让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课感兴趣,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再学习,珍惜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每次培训机会,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使体育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4.2 改革高职体育教材内容,努力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素质

多年来,高职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着教材内容竞技化、重复化的现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前者以强身健体、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后者以在竞技运动的较量中争标夺冠,追求人体体能的极限为目的。前者以掌握健身方法、增强体质为己任,后者为运动技巧和成绩的高、精、尖而努力。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也应不同。然而,传统的体育教材从中学到大学,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分析,从动作技能到教学环节,甚至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几乎与竞技运动技术、技能的教法与要求没有区别,这些脱离体育教育目标和学生需要实际的教材内容,导致教学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现象。体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绪不高,失去了体育教学应有的魅力。因此,改革以竞技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刻不容缓。根据对在校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我们认为,应对高职体育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改革,并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更新与调整:

1.应充分体现精讲(少而精)、好懂(严格把握知识的生长点,但不与中学阶段的教学重复)、切实(符合今后工作情况的实际)、有用(对增强体质和职业角度的健身教育有用)的原则,充实健身教材,如健身与健美、武术与养生保健、形体训练与体育舞蹈、球类游戏(软式排球、三人篮球、五人足球)与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民族民间体育(跳绳与毽球)、越野跑等。

2.应改造现行体育教材,将竞技教材改造为健身体育教材。可将中长跑改为健身跑,将中学教材中起跑、途中跑、冲刺跑、技术与战术等教学内容更新为以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为主的匀速跑、定时跑、越野跑、追逐跑等教学内容,并增加定时跑绳和跳绳跑、健身跑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等内容,可将以竞技为主的球类项目改为以健身为主的球类游戏,如三人篮球、五人足球、软式排球等。要降低技术难度,简化比赛规则,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健身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应适当增加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目前约占全年课时的20%),加强科学锻炼的方法、健身运动处方、职业病的预防、体质评价、健身体育的组织、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欣赏等知识的教学。可将原来的分散授课改为专人授课,以确保理论教学的质量,充实高职学生个人健身和就业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知识。

4.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根据学生职业特点,开设特色项目体育课。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它的独特性,增加与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体育知识,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职业病的预防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也体现了高职体育的教学特色。例如,(1)针对在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伏案型专业,如财务、文秘、计算机、仪表、化验等职业,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2)针对直立型专业,如采矿、建筑、纺织、医护、烹调等专业,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多发症状。因此在对这类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3)针对运动型专业,如物探、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由于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打球、游泳等锻炼项目。

5.改革高职体育的素质教材内容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1)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原则。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帮助;(2)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原则。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应依据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最符合职业体能要求的项目进行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工作形式(工作姿势、动作速度、幅度、对称与否)、工作条件(高音、低温、噪声振动、高山缺氧、潜水高压、航天失重等)、工作性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及在工作中承担生理、心理等的负荷程度);(3)体育教学的适度性原则。要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充分体现出的“选择性”、“针对性”,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4)体育教学的预防性原则。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应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长期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3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1.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使学生经常地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乃至终生坚持锻炼,其关键是能否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体育教师的教导,还要靠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才能逐渐实现。尽管在工作中有的学校尚面临着诸如缺乏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不足等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是实现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4.4 完善高职体育的评价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学生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高职体育考核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1)重视竞技项目的技评和达标,轻视体育能力的评价;(2)重视术科考试,轻视理论考核;(3)忽视学生先天素质差异,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在评价方式上加以改进。要增加体育能力考试内容,增加学生课外锻炼的考核,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差异,承认差别,分等级进行体育成绩测评。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综合化,真正做到合理公正公平地评估学生的体育成绩,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4.5 完善高职体育的考核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身体素质30%、运动技术30%、理论知识10%、学习态度15%、出勤15%)。

5 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形势对我国高职公共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高职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及目前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规范高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为达到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转变观念,摆正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位置,优化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高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和积极性,努力开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官世焜.陈重.肖毅志.高职体育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捷.邱新宇.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小学体育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因此各校掀起课改热潮,不同形式的探讨课、研究课、纷纷展示出来,怎样才算好,各人说法不一,但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同,那就是好的体育课学生应当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整个学练过程中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现角色的变换

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二、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 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技术。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体育学习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改进动作技术,使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就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策略作以论述。

一、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应将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强化评价的激烈、发展功能。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推崇和借鉴的是体育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原理,少数成绩优秀学生能滋润到成功的营养,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失败者,评价结果使少数学生得到激励,挫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笔者认为,体育学习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结束时的鉴别和选拔的手段,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体育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发现、发展、展示自己的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把自身的优势领域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享受评价,促进自我发展。

二、评价由注重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偏重于动作技术结果的评价,只注重越过的高度、时间的刻度、落点的远度的结论性评价,而忽略结论前的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固然简便易行,但是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论、忽略过程的行为,造成部分体能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体能差的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认为,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着体育教师给他们做出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体育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笔者在实践中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分为四种指标的过程评价,既实践课表现评价、理论课表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跟踪评价和测试评价,运用写评语的形式简要表述学生的学习情况,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和环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肯定优点和进步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他们扬长补短,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评价由主体的单一化转变为主体的多元化

《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的实践性很强,与生活和社会具有广泛的联系,只有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体育锻炼的过程,让学生享受体育生活。在传统的体育学习中,教师是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被评的对象,是评价的客体。其次,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很难全面观察到自己的技术动作,以至于不能自我评价到自己的技术动作,无形之中就把评价技术动作的权利让位于掌握理论并能观察到学生技术动作的教师。所以,教师拥有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的垄断权利。

当学生把技术动作展示给教师的同时,也展示给了其他同学、家长和管理者,当然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也就应该是均等的,在体育学习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评价的条件,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与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通过问卷和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孩子进行评价。这不仅架起了教师和家长、学校与家庭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这种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教师、家长和社区等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克服了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性,有利于体现评价的价值、实现评价的效能,使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

四、评价由统一标准评价转向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

《标准》的另一个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不是根据成绩排位次。由于学生本身存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个性的差异,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以运动技能为主要评价的内容,但运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天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神经类型有关系的,可能一个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原来的体育评价中可以一节体育课不上就获得及格的成绩,相反有些学生怎么努力可能也得不到及格的成绩,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单项技能成绩。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有层次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实行终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评价不但要采取多种方式,而且在评价结论呈现方式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特点给出个性化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这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原有的基础不同分层教学,分层考评,差异评价,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让学生利于发现自己的进步,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体育学习中把评价的功能从注重单一的技能和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准确的教学信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新课标指导下拓展体育教材功能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63—01

学校体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国民体育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人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水平,突破传统观念,重新认识体育教材,努力拓展教材功能。

一、传统的体育教材观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在体育教材上,过分注重教材的体系、教材的技术性和竞技性,而忽视了教材的趣味性、娱乐性。在评价标准上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健康。例如跳远教材,本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弹跳素质与跳跃能力的,可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把精力花在踏跳是否“犯规”、腾空动作是否规范。考核时照搬竞技规则,只要犯规,就没有成绩。考核的标准是统一规定的,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这实质是把跳远竞技成绩与锻炼身体及所获得的实际跳跃能力视为一物。

二、正确理解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问题在于把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类赖以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体质与健康是同时存在的一对孪生兄弟,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我们在处理、运用体育教材时,始终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三、树立新的体育教材观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差异。

体育教学现在面对的是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喜欢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当中有些人身体素质较弱或体重超标,好面子,自尊心强,兴趣波动较大,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约束、限制等等。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现实,很好地运用和开发体育教材的潜在功能,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

注重开发体育教材的潜能。

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来开发体育教材的潜在功能。

例如篮球教材,我们大可以把学生喜欢的街头三人篮球赛和二人“斗牛”以及各种花式玩法引入课堂教学,还可以由学生创造不同的活动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器材、降低动作难度等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如田径教材,我们尽可以由学生在走、跑、跳、投等项目上结合各种趣味性、娱乐性的方法自由发挥、多样玩法。只要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各种方法、手段都可以大胆采用。

更新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体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我们拥有正确的教材观。以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深入开发教材潜能,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树立“用教材教”体育,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要根据体育教学实际积极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只使用教材通常不能够学“通”体育。因此,对体育教材的处理和使用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变静止的教材为灵动的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做到“用而不囿于其中”。

高校体育新课标引发的若干思考 篇7

2014年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版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进一步从目标和手段强调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保障方法。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近几年来“Exercise is medicine”这种生活理念不仅在普通成人中推广, 同时也贯彻在他们的教育体系当中, 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是大学奖学金的优先获得者。虽然中国高校体育能与国际接轨, 强调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但如何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仍然任重而道远。

1 高校体育新课标核心内容的解读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在高校体育课新《标准》中, 新《标准》不仅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检测和评价, 更加明确了体育课的内容以及目标, 促使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1) 新《标准》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的授课人数、运动量、运动项目种类及身体素质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校体育课新课标规定了每堂体育课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新课标确定了大学就读期间体育课的运动量: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的总学时不少于144;专科生的体育课总学时不少于108学时;每周的体育课学时不少于2学时, 每学时至少45分钟。其次, 《标准》还规定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 希望能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开阔视野。新《标准》明确了心肺耐力在身体素质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考核指标都强调了心肺功能的基础作用, 因此《标准》要求促进心肺功能的运动部分在每堂体育课至少30%;反映学生心肺耐力的运动项目应作为考试内容, 在考试中所占权重至少30%。

(2) 加重了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在学生评价中的份量。新《标准》除了要求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体育必修课, 规定体育课还可以作为选修课计入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所修的学分。另外, 新《标准》不仅要求高校要拥有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测试中心, 还要建立反馈机制, 以学生体质健康的年度报告形式将每年的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结果存档, 作为对他们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由于毕业生及格率须达95%以上, 体质健康监测也称为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标准》还要求高校除了反馈机制, 还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和研究机制, 以此制定干预措施, 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3) 强调了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新《标准》要求高校保障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因此要求高校能提供给所有学生多样化、可选择、有运动效果的运动项目, 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 明确规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要求, 每年学校组织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等各项体育项目, 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50%以上;高校要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的建设, 要求学校有不少于20个的学生体育社团, 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定期开展活动, 形成健康的校园体育传统。加强健康理念宣传及意识培养, 通过校园网各类媒体形式, 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2 实现高校体育新课标的若干思考

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根本条件, 是国家民族之本, 是家庭圆满之源。因此,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 也不是停留在高校这个阶段解决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各级学校、社会和家庭均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 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人才生力军。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建议。

2.1 激发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大学生正处在思维灵活, 兴趣广泛, 探求欲望强的年纪, 如果能够可以合理和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对体育的兴趣将会对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体育课程中多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中的压力得以释放, 不断地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逐渐引导学生找到属于其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将传统体育课上的被动体育运动转变成学生源自兴趣的主动运动。

同样在授课内容选择和设置上也要讲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由于之前的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目前身体羸弱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 可以将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得繁简可调, 强弱可变, 难易可选, 多少可练。体质基础好的同学适当加大难度, 体质稍差的同学适当降低难度, 灵活调配人数、时间、设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体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体育的真义, 久而久之体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让体育相伴终生也就是终身体育观的成功建立。

2.2 逐步健全高校体质健康制度, 确保国家政策实施到位

一个教育体系良好的循环离不开完善的制度, 好的制度同样也离不开细致到位的实施。近期, 新《标准》强调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标准, 更加细化了高校的监督和反馈职能。

但是除了高校对学生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外, 还需要制度细化如何保障高校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去实施。本文认为这需要推行负责人问责制度, 对于校长和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问责必须落到实处。从宏观层面看, 国家制定了好政策, 但不能真正严格照章执行, 政策就毫无权威性可言, 也很难得到推广和贯彻, 这样高校体育课就陷入更加尴尬的恶性循环。从微观层面说, 体育活动的促进、体质检测、评估、监督、检查要有长效的防伪机制。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监测存在比较明显的数据虚假现象。一方面、授课教师感觉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 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体质监测毫无悬念的及格率。要确保政策实施到位, 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结果及抽查结果公示并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评估的依据, 数据要经得起检验和推敲, 奖惩要严明, 否则政策就是纸上谈兵, 实施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要解决目前的最大问题, 就需要建立破除人情关系和利益关联并且相对独立的检测体系和监督队伍, 不能让高校及其上级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否则所得的数据、评估指标以及依此制定的各种措施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2.3 提高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配置,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体系和课外活动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 也是提高体质健康的“软件”。学校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避免课程内容单一化, 传统体育课教学中要能融合新理念、新方法;体育课应采取如俱乐部、兴趣班、通选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能倾听学生的内心, 理解他们的需求, 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放到首要地位;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地位, 善于引导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注重通过高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性格等综合素质,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从体育课中受益。具体到每堂体育课,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学习目标, 不单一以运动效果为学习目标, 而应该考虑在心肺耐力运动中, 以学生最大心率60%~80%的心率即运动强度作为课的目标,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的有效锻炼。

除了在体育课上开设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 还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社团建设, 指导和规定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在俱乐部或社团的活动内容或运动项目进行考试, 成绩可计入学分。学校除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校运会之外, 还要组织学生每周参加至少三次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要采取各项措施将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落实到实处。

就“硬件”条件而言,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等相对不足的现状。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 那么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将成为一句空谈。由于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多, 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部分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甚至不足1.5平方米。学校应该加大体育硬件建设的投入, 营造较好的教师教学和学生锻炼的氛围, 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2.4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担负责任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监督的责任, 同时打造出良好的健康意识氛围和舆论环境。国家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对体质健康的关注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通过各类媒体不断强化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科学的人生观和健康观。学校多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 配合辅导员督促、学生互助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 通过谈心、关怀让大学生明白健康和爱的真谛。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

3 结语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如一剂良药注入了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当中, 目的是指导高校及高校教师更好通过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要想让这良药起到作用, 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努力以及教育工作者勇于破旧纳新的勇气, 相信只要能够依照标准找准高校体育教学的“病灶”所在, 未来中国大学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健康的体魄去迎接世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200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新课标颁行与体育个性化教学 篇8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 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2、课程改革的原由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其原因如下。

第一,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 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 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 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 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 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3、课程改革的目标

概括地说,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学习体育新课标把握体育新理念

(1) 教学要注重实效

在课堂上, 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控制学生, 有大场地不用, 而是在很小的场地上或在篮球场上上课, 学生活动空间受限, 活动量达不到要求。再看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 也只是围绕学生“玩得兴趣”做文章, 课堂场面看似热闹, 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锻炼。体育的根本特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健康第一”应该首先保证学生体能的增强, 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作保证, 就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 单一的教学内容设计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课应该注重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评价要全面

有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投准练习, 由于投掷物太轻, 投中的学生很少, 教师在评价时只鼓励投中的学生, 而没有投中的学生则出现了消极练习的现象。其实投准只不过是一种练习手段, 发展学生投掷能力才是目的, 只要学生参与了, 教师都应当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当把握好评价时机和评价的角度。

(3) 自主要有目标, 要体现成功感

有了目标, 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就有了依据, 评价就会科学合理、具体生动。如果只提供自主空间, 没有目标要求, 没有相应的评价, 那么这种自主只是一种放任。

5、注重挖掘教材内涵,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有位教师在武术课上用枯燥的训练方法替代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毫无生气, 体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关键就是没有挖掘教材的内涵, 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死板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如果利用所学动作,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 同时进行武德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

6、评课反思

(1) 努力学习, 加强教学研究,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注意汲取他人教学经验和新的知识信息, 注重自身教学研究。实践证明, 任何一堂好课, 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不可否认, 这里面有个性化的东西。但是, 一节课只自己说好是远远不够的, 而要其他人说好, 包括学生说好才是真正的好课。都说新课程的课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 但是我们认为, 对新课程目标完成了多少, 对新理念体现了多少, 学生上课是否生动活泼、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是否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评定标准。

(2) 注重教学环节, 提高综合素质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也要看到他们不成熟的一面。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 更要考虑教师自身对课的设计是否周全,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多目标要求。集中精力每周研究一节课, 或者每两周研究一节课, 积累起来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研究要从一个点上去搞突破, 这个点就是一个班或一个现象。在课上教师要善于“煽情”, 用优美规范的动作, 用富有鼓励性的语言, 吸引学生积极练习, 这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3) 课堂教学要注意教材内涵的开发

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但不要一味幼儿化, 不要一味迎合学生。学生是主体, 但他们是不成熟的主体。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和发展。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不只是对教材的选择上,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本身的兴趣挖掘。此外, 教学场地器械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办法之一。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安全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众思, 彭烈武.《体验新课程体育与健康[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体育新课标 篇9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由原来教师的“讲堂”变为现在的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教学结构。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通过努力自己发现知识,并学习知识。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点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最后获得成功。教师在此时只能当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规则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手段等,包括教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讲解、示范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标、自练、互动、内化等作用。这两者是有机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相应的学法。我们体育教学所有的一切方法手段都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大多采用讲授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是开路先锋,是深耕之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要支持学生大胆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义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教师应从多角度思维去引导学生融入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体育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现代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领域,体育课中出现的群体练习、团队协作练习、学生互动练习、师生互动练习、个体自主练习等,都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转变角色,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体育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教学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只有这样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需要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任何方法如果常年不变,不管一开始有多大吸引力,到后来肯定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在耐久跑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经常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单调乏味地跑,学生练习几次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此对耐久跑丧失兴趣。所以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用穿插图形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越野跑,走跑交替,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定向运动方式进行耐久跑练习等。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意犹未尽;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变换中,游戏和教学比赛是经常采用的,并且应用面广。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有声音、图象、动画等,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教学比教师单一讲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学意图和动作技术。适时恰当的音乐配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一般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以及情景性教学内容中,使用音乐效果很好,会提高学生兴趣。

五、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有了能力,会有成功的享受,就会乐意参与,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我们在高一新生中发现有的农村初中考上来的学生由于初中时一般只练中考项目,没学过篮球,不会打篮球,到高中时,课外活动时只好在球场边看其他同学打球。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按篮球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未学过篮球的学生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首先让他们学会“打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逐步在参与中提高。在其它项目教学中也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如在教学“后滚翻”时,有的学生由于身体较胖或其它原因翻不过去,那么先让他们在斜坡上从上向下滚翻,并给予一定帮助;翻过后,降低坡度,再进行练习,让学生再努力,再次体验成功。在足球教学比赛中,让为了学生体验进球时的成功喜悦,可以不设守门员或将球门放大,降低进球难度。在跳箱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先采用“山羊”代替,并逐步拉开踏跳板距离,或降低箱的高度,先练四节,再到五节,最后加到六节。这样学生觉得自己能做,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即使下了体育课,即使出了校门,也会自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体育新课标 篇10

1.1 新课标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依据新课程标准, 搞好学生个体评价。

评价是对每一位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 更是对学生的激励, 过去教学大纲和现在的加试对学生的评价是利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例如:女生立定跳跃1.91米可以得满分, 有些素质较好的学生不必练习即能达到这个标准, 而有些学生刻苦地练习也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这种评价明显是不合理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科学的、客观的,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 进步幅度大, 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如原来五十米跑的成绩是七秒八, 通过练习跑到七秒二的学生, 成绩就应该高于原来跑七秒, 通过学习跑到六秒九的学生。

1.3 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结合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体育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两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考体育加试的利与弊

2.1体育中考加试的实行从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地位,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让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更加重视和关心, 初三学生体育课得到了保证, 也确实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增强了学生体质。中考体育给学校, 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 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

2.2实施体育中考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是增强学生体质, 强化体育意识, 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的重要一环。把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加入到中考总分中,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体育课教学秩序被严重打乱, 由过去初三不上体育课到现在的每天一节体育课, 由素质教育回到应试教育, 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 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 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 足球不会踢, 单杠双杠没学过, 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体育中考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通过考试, 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最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 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 强迫学生重复机械练习“三项”内容, 学生是不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 更谈不上主动学习, 只是为了能在体育加试中得到高分被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削弱,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4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固定单一, 每个学生身体条件不尽相同, 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情况。如:身体比较胖的同学引体向上可能一个也完成不了, 但如果投实心球就可能得满分。

2.5“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在升学过程中差一两分就可能会影响到升学。所以在学校组织锻炼时, 采用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法训练每一个普通学生, 致使许多学生的身体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 甚至有的学生有病, 为了中考多拿几分, 隐瞒病情参加锻炼, 最后发生悲剧。

2.6体育考试虽然内容统一, 但无法做到同时进行, 场地、器材、天气、时间的早晚等客观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成绩, 因而也就失去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如早晨8∶00参考的考生和上午11∶00参考的考生, 由于气温不同, 同样素质的考生, 在成绩上将会产生较大差异;晴天、雨天、大风等天气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也比较大。

2.7体育考试集“监考、阅卷、登分”于一体, 组织难度大, 人为因素多。由于考试过程瞬间即逝, 只有考试成绩记录在案, 因此对成绩的真伪无可查证, 不像书面考试, 有原始试卷备查。这样就使一些家长在考试时, 拉关系, 走后门, 认为只要下“工夫”, 就可使孩子得到理想的分数, 极大地干扰了体育考试的严格操作。

用体育考试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手段, 对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考体育加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与体育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距, 弊大于利。

3. 解决之道

改革初中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指标, 注重平时成绩, 增加选测项目, 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 将学生的毕业成绩定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体育成绩不计入总分。注重平时参加体育教学的实际, 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平时学习成绩占60%, 毕业测试成绩占40%。学习态度好坏、身体素质有没有提高都作为衡量体育成绩高低的标准。事实上, 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 体育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健身, 把参与健身锻炼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意义远远大于分数,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考体育加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中学体育新课标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篇11

【摘 要】 详细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职前培养情况,找出与课改要求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中学 课程目标 教师 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实施,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清晰。在实施课程标准课改的过程中,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尽快地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树立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及具有开创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1.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些教师在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突出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实践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体育的认识和期望也不稳定,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2.忽视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多种功能

重技术,为“教技术而教技术”,轻视锻炼的规律和教学原则,使体育课堂教学完全服从于达标率,用大量的时间测验达标;重示范、讲授,轻主动探索,轻视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轻视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呆板、沉闷,练习枯燥乏味。

3.迁就学生个体需要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快乐体育的理解往往需要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随着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教师的鼓舞、同伴的赞扬,他们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课堂上以玩为主,导致舍本逐末,则很难达到快乐体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应当明确快乐蕴含在体育之中,并非是毫无目的地加点游戏、舞蹈等。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成功的教学源于教师良好的组织。首先,教师要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的氛围,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时间、空间、深度、广度等方面发挥组织调控的作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共同合作、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三、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体育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原来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而是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

2.体育教师要重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体育教材的“拿来主义”,代之的是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很难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以此为动力,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重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体育教师应具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大都还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工作急需我们体育教师去探索、去创新。体育课要创新,教案创新是先导,教师要突破传统常规教学,敢于尝试情景教学、层次教学、模仿教学、“放羊”教学等,教师还要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要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权威,要学会批判地吸收,还要善于去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研究中,要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不要他人一质疑就感到迷惘。改革和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2]黄志勇.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8).

体育新课标 篇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小学作为青少年的起步点,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部分,地基的夯实程度对青少年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为此,我们需要重视小学生身体素质及其健康水平。国家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在2007年4月29日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2]。虽然这一举措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部分地区呈现原地不动或者持续下降的趋势。

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核心部分,小学体育教学此时显得愈加重要。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3]。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也是能否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最后环节,为此我们需要从小学体育教学出发,寻找影响小学体育开展的制约因素,找出根本原因,促进小学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小学体育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2 小学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与客观条件的制约

落后思想与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农村小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世代住在偏僻的农村,思想意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一知半解,并不能把体育活动作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是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健康的体魄才是学习的重要保障,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造成了小学体育处于停滞的状态,根本谈不上体育发展。

另外,在很多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人们总是把干农活作为身体活动,代替体育活动的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任何一种体力劳动总是一部分肌肉活动多一些,另一部分活动相对少一些,即肌肉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干农活是一种单一的重复运动,长期单调的弯腰动作等,很容易造成劳损。而体育运动则是全身性运动,不仅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匀称的锻炼,会增强人的心肺功能,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体育活动是包含着运动量、运动强度、对抗和竞争精神在内的。

2.2 小学体育课被“霸占”

我们浏览网页总是能看到很多学生在博客中批判体育课被霸占的语言,他们对体育课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而体育课总是离他们很远,这确实让人伤感。体育课作为孩子们欢乐的天堂,他们活泼的个性总是希望在体育课上释放,但总是事与愿违。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仍然把体育课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霸占”,原因总是归结为下雨、天冷、风大等天气原因,但是体育课并非只有户外运动,室内下棋、音乐班会等都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2.3 体育课教学不够规范

在体育课的上课过程中,体育课教学不能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内容简单枯燥,“放羊式”教学较为常见,甚至很多家长把体育课称作为“自修”,体育教师从来不组织课堂练习,体育课名存实亡。此外,当今学生很多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有加,安全问题较为敏感,学校不敢承担责任,致使体育课成为了做操、跑步、毽球和自由活动等无对抗、无负荷的运动形式,根本达不到体育健身的基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渴望有些冒险、竞争激烈和挑战自我的运动项目,而缺少这些项目就会使学生的个性逐渐受到埋没或抹杀,其内在的锻炼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精神的品质受到冷落,体育课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

2.4 体育器材缺乏或启用不够

2011年11月,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坐镇主场对阵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结果中方居然以0:15惨败,赛后这场比赛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出现这样的比赛结果,主要原因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很多孩子出现了“大块头”现象,是虚胖,而不是强壮;因为很多孩子都是在大人的背上长大的,而不是经历锻炼成长的。在该校领导略感无奈的言语中听到,由于受到学生受伤责任制问题的影响,很多体育器材都被当作废品卖掉了。在当今很多学校中,很多体育器材被禁用,或者只为体育尖子生训练使用,普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很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本来是学生锻炼身体所用,是不应该被封起来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器材都是危险品。

3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体育发展的策略

3.1 打开思想枷锁,为孩子真正减负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掌管着孩子发展的所有方向,让他们学习棋琴书画、补习外语、语文、数学,使小学生压力倍增。其实,在很多学生看来,他们很多东西都是被迫的,有些学习项目都不是自己喜欢或者热爱的,迫于父母的压力,很多孩子已经无暇锻炼,学习班外都是被繁重的作业所压迫,因此,根本谈不上参与体育锻炼。我们之所以说打开思想枷锁,就是希望家长不要把孩子抓得太紧,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时间,保证他们能够做自由的事情,真正参与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项目中来。与此同时,这样的减负才能帮助学校放下负担,恢复真正的体育课教学,这一点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显得那么的困难;为此,我们希望家长从思想上放松下来,为学校、为孩子打开一扇自由之门,能够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家长与孩子关系就犹如沙子,“抓的越紧,就越容易散落”。

3.2 体育课要重视学生不同阶段生长规律,合理安排锻炼内容

对小学生来讲,体育课一定要制定好正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因为少年儿童处于发育时期,必须严格遵循锻炼规律,否则会伤害孩子们的身体。从运动学方面,德国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开始,即可有效的发展节奏感,继而应发展灵活性、反应及空间定向能力的练习,9岁起可着力提高其平衡与准确能力。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由小至大,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对孩子参加锻炼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的负荷会对少年儿童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官造成严重的伤害。从生理学方面,6-12岁阶段青春早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脏等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应从事节奏感强、速度素质方面的内容,避免力量训练;可以从事舞蹈、游泳、跑步、乒乓球等运动,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3 分阶段教学,重视热身活动

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所指男女生分开上课,对于小学体育阶段,分阶段教学主要是针对于上课内容及锻炼方面,应该有针对性的控制时间和练习强度,把握好小学生生长阶段所应该练习的内容。因为在小学体育锻炼阶段,学生并未受到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因此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较小,对体育课的练习热情一样高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紧紧的围绕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完成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发和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内容充实到体育教学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能,为形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需要重视孩子们的热身活动,因为热身活动才是解决孩子们易受伤的源头,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受伤给予学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一般来说,准备活动分为专门性准备活动和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都是做一些专门性的训练和训练内容的提前热身,一般性准备活动只是一些普通的简单热身;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热身,合理应用热身活动。

3.4 重视小学生基础素质的练习

在很多体育课中,基本上都是简单重复的课程内容,而打篮球、踢足球和排球等成了一直以来的经典练习素材,其实这是不适合孩子发展的。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一些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的练习,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简单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使学生们放松的进行锻炼,一方面,摆脱了因对抗而出现伤害事故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与音乐融合,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乐感,对于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其次,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发展孩子的跳跃素质和跑跳素质,这种无负荷的运动也是可以促进小学生健康发育和成长的。可以做一些快跑练习,不同距离和时间跑的练习。步法可以分为向前跑、垫步跑、交叉步跑、并步跑等,要求在动作正确的情况下,强调不发动作的节奏性和规范性,提高移动速度[5]。也可以采取拉橡皮筋练习、跳橡皮筋练习,每组10个,跳10组,这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较低的简单项目,反而能够发展小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在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静力性练习和闭气练习,要以有氧和动力性练习为主;要通过小负荷,最好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使肌肉和身体灵活性得到提高[6]。

3.5 注重小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陷入了迷惑;因为在人们面对温饱问题的时代,身体非常健康,在人们衣食富裕的时刻,却意外的失去了健康和生活的方向。对于小学生也一样,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变化给孩子们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沉浸于微博之中时,在他们眼中,身体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也不会考虑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误区,使小学生们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摆脱虚拟世界,保持一个天真的心态和思维,健康的成长和生活。为此,我们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把小学生的心理净化,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快乐的游戏中,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习惯,逐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体育课的价值。

3.6 开展小学体育竞赛,带动体育弱势群体

“小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不积极、兴趣不高、喜欢独处或者被动参与的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他们一般都会存在一些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心理疾病相关,表现出自卑、忧虑和冷漠等特征。一般来说,这些学生没有体育特长,对体育活动根本不感兴趣,平时也根本不会参加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自然而然相对较差,身体较弱,没有竞争意识,对生活没有高昂的激情。这个群体缺少体育优势,而且学习起来比较认真、单一和规范,缺乏体育锻炼的创造性,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来,缺乏足够的自信。其根本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由于家庭环境或天生缺陷带来的影响,或者是身体素质较差;另一种是,对体育不感兴趣,外界对他们的激励不够[7]。为此,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体育辅导,多进行一些关心和支持,多鼓励,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打开心理枷锁,逐渐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去。此外,我们需要通过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竞赛,比如跳绳比赛、毽球比赛、轮滑运动、健美操比赛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终使那些体育弱势学生,走出阴暗,走向光明。

4 结论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活动开展及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是客观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是主观需要慢慢改变的问题,但是为了小学生们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能够快乐的成长,我们需要对体育教学这一核心环节进行改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入手,通过身体锻炼、心理辅导、举行比赛等形式促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能够全面发展,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的。

摘要:小学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分析小学体育开展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开展,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陶战波.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特点及其前景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04,(3).

[2]刘玉等.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根源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

[3]陈红等.在新课标下看小班制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4]游素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劳动意识的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豆丁网.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DB/OL].http://www.docin.com/p-152081908.html.

[6]郝莹等.投掷训练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

上一篇:造价预结算下一篇:企业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