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标试卷

2024-07-22

初中历史课标试卷(精选8篇)

初中历史课标试卷 篇1

哈尔滨市第三十一中学校2013-9-12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地理测试卷 姓名

所教年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30分)

1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具有、等五个特征。

2.四大部分,其中“” 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3.“课程内容” 部分由“。

4.课程目标从 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按照和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6.丰富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

7.教师在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性,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8.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全面落实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各项要求,使地理教科书成为和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9.“内容标准”的修订中显示出 四个特点。

10.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学生的能力。

二、简答(每小题6分,计30分)

1、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做了哪些内容行的规定?

4、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哪四条教学建议?

5.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习评价要求是什么?

三、论述(每小题10分,计20分)

1、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谈谈如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中“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2.结合教学实际评价,谈谈如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

四、教学设计:请结合自己所教学年的教学内容,设计一节体现新课标要求的教案(20分)

初中历史课标试卷 篇2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性学习,转变

2011年,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修订版, 其变化体现在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方面。

一、完善了课程总目标

在2001年历史课程新课标颁布后的十余年, 为了吸取课程改革中的经验教训, 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修订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在“前言”部分, 开宗明义地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 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课改深入推进提出新的要求。这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 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上更完善, 如下:

2011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应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未提到“思想性”。历史课程的思想性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的同时, 使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1版课标确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地位是基础课程, 2001版则阐述为必修课程。基础课程是说初中课程属于普及性的国民教育, 初中历史知识应是普及性的, 也就是基本的、重要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因此,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初中历史教学规律, 消除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避免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

二、知识目标体现了新成果

中国古代史部分减少了两个学习主题, 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由九个学习主题, 调减为七个。

2011年的课程标准较2001年课标减少了56个知识点, 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 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 (1) 。

减少的知识点:删除了相关学科涉及的知识, 如《九章算术》、阿基米德、《水经注》等。删除了一些在初中学习较难、放在高中学习中较合适的知识点, 如《资治通鉴》、宪章运动、伏尔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等。删除了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 如元谋人、禅让制、世袭制、严复、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业制度、南方古猿、人类起源、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生物工程技术等。删除了属于学生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 如《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德莱赛、爵士乐、好莱坞等。

增加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中国现代史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世界古代史增加了西欧庄园;世界近代史增加了手工工场、租地农场, 它们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知识。

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公认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新研究成果, 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代表党史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叙述。

三、“能力目标”继续深化

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深化。2001版课标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倡导探究性学习, 2011版课标继续推进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在“过程与方法”中充满探究精神, 并在第三条明确提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 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2011版课标在“过程与方法”中规定:“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 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 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 形成历史概念, 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 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新课标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 提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写历史剧, 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仿制历史文物,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

四、“情感教育目标”反映了时代精神

2011版课标继续巩固了爱国主义 (2) 、民族团结 (3) 和社会主义 (4) 等方面的观念。

1.爱国主义

2.民族团结

3.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徐蓝.2012年7月, 在全国历史教育学年会上的报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初中历史课标试卷 篇3

[关键词]初中课标课程性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2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同样的,历史课程的性质也是如此,按照“性质”一词的定义,历史课程的性质应当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

一、2001年版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认为“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一历史课程性质对表述具有极大的普适性,语、数、外等学科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此句话并不能很好地指出历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这一课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表述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虽然具有了初步的历史的特性,比如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但是这些表述又偏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与课标中的课程目标部分相似。最后一部分的表述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内容与课程目标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阐释相似的内容。综观200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中的课程性质部分,可以发现:“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的方式看,《课标》展示给我们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课程性质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浓缩。也就是说《课标》没有严格将‘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区分开来。”因此,200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对于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不准确的,它不仅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还与课程目标方面的部分内容重复。

二、2011年版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表述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段话虽然涵盖了历史课程的一些性质,但是与2001年课标的表述有相同的缺陷,都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个表述对于语文等学科也同样可以套用,而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显然,这里对于历史课程的界定就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相较于2001年版的课标,2011年的课标中又增加了四个特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思想性是指“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课程的确有思想性的特点,但是从内容上并不能看出其特指历史课程。基础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虽然初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性质,但是其基础性又各有不同,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课标把初中历史定位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奠定学习历史的基本脉络,初中历史课程这一定位与高中的基础性地位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基础性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还有两个特性,即人文性与综合性,其表述中也有关于历史课程的一些功能,但也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上述四个特性都属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范畴,但我们并不能通过这四个特性看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这四个特性实质上并没有完全概括出历史课程的性质,我们无法通过其性质的描述,区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

三、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

课程性质就是对课程的定位,因而历史课标阐述历史课程的性质就是对其进行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解读,我们应该能够获知历史课程的大致情况及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这些特性共同构成历史课程,而不是从这些特性中还可以看到其他课程的影子。

要分析历史课程的性质,必须要清楚什么是课程,进而找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的独特性,最终得出历史课程的性质。

首先,历史课程是属于课程的,它具有课程性。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要素,教育者通过课程使受教育者发展,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它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有选择、有序地组织起来的教育学的内容。课程作为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课程实践等不同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首先具有课程的一般性。

其次,历史课程限定在历史,而不是其他科目,因而历史课程还具有历史性,这是历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初中历史应当是基于唯物史观(渔)的,以通史为线索(背景和时序),以时代特征为‘精气神,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人物、事件的故事为‘点(鱼)的生动、具体、正确(或深入浅出)的历史课程。”也就是说,其历史性应包罗“渔”与“鱼”,“渔”就是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而“鱼”则是历史知识、历史意识以及基于知识、意识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历史性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性质。

最后,历史课程还具备一个特性即基础性,201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已经将此特性分析得很好。它强调初中的历史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为主。它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主要有三个特性:课程性、历史性、基础性。这三个特性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互相配合,共同构成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只有具备了课程的共性、历史的特性以及作为初中历史的基础性,才能准确定位历史课程,从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起到指导性作用,也才能更加科学地组织课程内容,为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课程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德藻.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 (6).

[3]何成刚.批判性与创造性地践行历史课标[J]. 北京教育(普教),2012(11).

[4]聂幼犁,王德民.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z1).

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赵梅林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 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

发现和探究知识。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初中九年级历史试卷上学期 篇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文明中,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埃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

2.古代世纪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出自

A.黄河流域B.印度河流域C.两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

3.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高峰的是

A.汉谟拉比B.伯利克里C.凯撒D.屋大维

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改革是

A.大化改新B.1861年改革C.百日维新D.明治维新

5.下面两幅是某校九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的一组反映中世纪西欧的图片,最适合作为他们探究活动主题的是

中古意大利城市欧洲封建社会城市一瞥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B.意大利的发展

C.西欧城市的复兴D.西欧文化的发展

6.古代世界通过和平方式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融合的事例是

A.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B.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希波战争

7.一部游记,内容丰富,妙趣横生,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书,才对书中描绘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的向往。“这部书”是

A.《神曲》B.《天方夜谭》C.《马可﹒波罗行纪》D.《哈姆雷特》

8.右图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该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A.佛教B.-教C.伊斯兰教D.道教

9.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的古希腊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达尔文

C.阿基米德D.爱因斯坦

10.被誉为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但丁B.莎士比亚C.达﹒芬奇D.伏尔泰

11.1789年7月14日,法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记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A.国王召集议会B.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拿破仑发动政变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2.右图漫画中的人和马分别是英国殖民者和名为“美利坚”的烈马。这匹烈马要将骑在它身上的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与漫画反映的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

C.英国革命D.法国大革命

13.右图是一本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传记讲述的历史人物是

A.克伦威尔B.华盛顿C.拿破仑D.亚历山大二世

14.《世界文明史》写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运用于生产,极大推动大工厂生产的发展

B.电力的广泛运用,带动生产方式的变化

C.汽车广泛运用于生产运输

D.欧洲人宗教信仰的削弱。

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A.《国际歌》的创作B.《独立宣言》的颁布

C.《人权宣言》的颁布D.《-宣言的》的发表

16.电灯发明后,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下列人物中为世界带来光明做出贡献的是

A.史蒂芬孙B.爱迪生C.瓦特D.达尔文

17..最适合作为右图名称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示意图》

C.《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D.《第一次世界大战示意图》

18.这是由-引发的一次偶然事件,但却点燃了一场历时4年的世界性战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巨大灾难。这一事件是

A.来克星顿枪声B.攻占巴士底狱

C.珍珠港事件D.萨拉热窝事件

19.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

A.地圆说B.万有引力定律C.相对论D.生物进化论

20.“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在失聪的情况下他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一曲举世闻名的辉煌乐章。他是

A.贝多芬B.梵高C.列夫?托尔斯泰D.伏尔泰

二、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处错误,请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21.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2.“三角贸易”是欧洲殖民者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它的航程顺序是欧洲→亚洲→美洲→欧洲。

23.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了《独立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4.18世纪60年代,英国织布工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珍妮机”,它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5.伟大科学家爱迪生提出的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辨析题(5分)

26.华盛顿是深受美国人爱戴的美国总统之一。小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小欣的观点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2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以来,新生的资产阶级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冲破教会设置的丝路障碍,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由于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因此这场运动被称做……,它催生出许多彪炳史册的思想文化巨匠。

-----摘自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摘自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生的资产阶级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冲破教会设置的思想障碍,体现了当时的什么思潮?这场运动被称做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新大陆”是谁发现的?“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事件是什么?(4分)

(3)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9,《权利宣言》经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为法律……它以明确的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这样,君主的权力有法律赋予,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吏主权所未明白授予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写出《权利宣言》批准为法律后的文献名称。该法律文献颁布后,英国开始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历史文献?这一文献的发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3)材料三的历史文献颁布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中?(2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三部文献有什么共同点。(2分)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1分,共23分)

29.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解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下图回答:

图1图2图3图4

(1)图1所示成果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进了什么时代?图2所示才成果的出现是人类进入什么时代的表现?(4分)

(2)以上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4分)

(3)图3和图4分别是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请说说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写出两点,4分)

30.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桥梁”。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世纪60年代,下列国家发生的革命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按要求完成下表。(7分)

国家革命(改革)名称领导人物历史影响

-1861年改革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历的重大转折。

日本②明治天皇③

(2)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这两个国家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说出两点,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345678910

DCBACBCCCA

11121314151617181920

DACADBCDBA

二、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处错误,请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21.错误:新航路的开辟;订正:文艺复兴22.错误:亚洲;订正:非洲

23.错误:《独立宣言》;订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4.错误:史蒂芬孙;订正:哈格里夫斯

25.错误:爱迪生;订正:爱因斯坦

三、辨析题(5分)

26.

答:小欣的观点不正确。因为华盛顿领导的是独立战争的胜利,他领导美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并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南北战争是林肯领导的,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做出了巨大贡献。(5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2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运动(4分)

(2).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4分)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

28.(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4分)

(2).《独立宣言》它的发表宣告了美国的诞生(4分)

(3).法国大革命(2分)

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 篇6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30分)

1、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中所写的人物是:w

A李冰B孙武C屈原D扁鹊

3.了解身边的“历史”很有意义,如果你要了解自己父母童年的历史,以下方案中最具可行性的一种是A、网上问卷调查B、访谈父母的老师和同学

C、观察父母的日常生活D、整理父母童年的照片后去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4.小明出生于1978年,他出生于多少世纪多少年代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D、19世纪70年代

5.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一讲解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俗称‘司母戊鼎’……”它应是

6.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下列哪位人物改进了造纸术

A.蔡伦B.扁鹊C.炎帝D.祖冲之

7.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汉武帝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三国演义B.史记C.齐民要术D.水经注

8.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黄河

9.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B、东汉C、三国D、南北朝

10.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顾恺之B、郦道元C、王羲之D、贾思勰

1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1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屋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14.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

探索初中历史试卷讲评之路 篇7

就目前的历史试卷讲评情况来看, 也面临很多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认为试卷的讲评就是核对答案, 对完答案就OK了, 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 没有去想为什么会错, 学生认为历史科目不像数理化, 只要背老师给的答案, 下次考试就会解答。而学生往往在下次测试中, 同样的题目, 还是出错。纵观其中原因, 当然是多方面。第一, 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认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 所以讲评课只要有答案即可, 可以不用听。这种学习历史的态度和习惯, 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从而改变他们的想法。第二, 老师讲评课时方法使用不当, 导致试卷的讲评课枯燥无味, 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扬长避短, 出现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题目, 学生依然不会作答。因此要改变讲评策略, 提高历史试卷课堂讲评的有效性。

对于历史试卷讲评所遇到的问题, 课改前存在, 今天仍然存在。如何在这样的体制中, 探索适合学生和老师历史试卷讲评的课堂,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提高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性,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认真批改, 做好质量分析

历史一周一个班两节课, 时间紧, 组织一次历史单元考试不容易, 因此, 教师应当认真批阅, 对自己和学生负责。我的做法是:对于学生在试卷上存在的问题或今后如何改正进行批注, 例如, 在八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中有一道辨析题:

20 世纪90 年代, 中国对外开放的代表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正式加入WTO。

(1) 错误:_____, 理由:______

(2) 错误:_____, 理由:______

许多学生 (1) 和 (2) 错误的横线上都抄同样的, 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正式加入WTO”, 等于写了两遍, 这是学生在答题方法上出现了失误, 因此我将错误圈起来, 然后标注“错误处不能写一样的”;而有些学生是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未掌握牢固, 误认为90 年代已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 我的批注是“请看课本48页”。对于初中生, 由于他们的特点, 批注的语言应该要通俗易懂。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试卷上方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话语和提示性的话语, 如“有进步, 要保持哦!”“退步了, 注意啦!”等, 能把握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试卷的批注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 体现教师时刻在关注学生。

改完试卷后, 最重要的是做好试卷的质量分析, 这些分析的数据中藏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的信息。首先对成绩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

通过对班级之间成绩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从宏观上客观了解每个班学生学习的情况, 同时对于今后教师给学生制定的目标, 或学生在给自己制定今后发展的标准提供了方向。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讲评时做到心中有数。

而对于班级主要是错题的统计和分析。

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 包括出错的原因、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充分做好备课, 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确定做思想工作的学生的名单, 是知识点存在漏洞还是对待学习历史态度的问题, 通过一份试卷都可以看得出来。重要的是对于今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 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师讲评注意策略

讲评课切忌将试卷上的题目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满堂式灌溉的讲评方法, 结合课程标准和初中历史本身的趣味性, 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在做好质量分析的基础上, 一是先讲错题;二是进行拓展, 包括一题多变和课外知识的讲解;三是归纳方法。例如:

选择题: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人吃上葡萄、核桃等食物开始于下列哪一时期?

A.西汉B.东汉C.三国D.南北朝

这道题学生出错率40%, 初中学生对于朝代顺序没有概念, 这道题目新颖, 结合时事和日常生活。许多学生出来说这题是蒙的, 因此出错率也比较高。首先, 引导学生看七上课本第13 课汉朝中外交流 (华师大版) , 课本上有一张表格讲的是西域同汉朝的经济交流, 学生立即就知道答案, 还可以知道汗血马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原;其次, 拓展学生视野,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有选择性地播放《舌尖上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再次, 题目的变形, 在有关中原与西域交往和交流方面, 还可以将题型变成:

辨析题:课本剧《商鞅变法》中有这样的情节:王五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高兴地骑着汗血马回家报喜。

(1) 错误:______, 理由:______

(2) 错误:______, 理由:______

虽然题型不一样, 但是解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变化的有趣性和创造性, 又能体验到虚拟情景的历史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

三、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试卷习惯

一般试卷发到学生的手中, 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自己先订正, 其实, 从初中生的学情来看, 理性思维不够成熟, 必须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否则学生就会一头雾水, 不知道要怎样做。因此, 我讲评完试卷后, 在课堂上, 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份试卷。首先让学生将自己错误的题目归纳, 找出知识点存在的漏洞, 并将知识点罗列出来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试卷方便的位置, 以便复习时重点再看和理解;其次, 让学生进行自我质量分析, 从审题、态度、复习等方面进行分析, 将分析结果与试卷订一起, 争取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四、师生共同探讨试卷

一般我会留5 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讨试卷, 通常是讲完试题, 再探讨学生仍然不理解的, 亦或是有争议的试题。例如选择题: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许多学生仍旧坚持②不能入选, 理由是有一个乡,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瓦舍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 由此展开探讨, 形成两派的观点, 辩论会由此展开。最后提示学生注意回去查找概念。

初中历史试卷的讲评课的备课量不亚于一节新课, 试卷的批改, 质量的分析, 注意讲解的方法, 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成功的讲评课带给我们历史老师的不仅仅是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对待考试结果的一种承受能力, 是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春英.初中历史试卷讲评教学初探[J].开心素质教育.2014. (09)

初中历史课标试卷 篇8

一、历史学科特点更需要符合课标要求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它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灿烂群星般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枯燥无味的历史时间,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以说,历史学起来有味,记起来费劲。那么,怎样把历史长河中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让学生记起来省劲呢?我想:教师充分利用课标要求给学生减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课标要求是: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应该重点抓住两个关键词“简述”、“了解”(它们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记住《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当然,本课的其他内容,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主要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作为常识让学生知道即可。可能部分教师会有些疑问:本课除了《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其它内容中考一定不考吗?我查阅了河北省最近五年中考考点统计情况,仅有2005年(选择题,1分)和2008年(材料问答题,9分)考查了本课内容,且均考查了《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其它内容均未涉及。这样一来,每课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很多,自然给学生减了负担,同时教师也减少了许多工作量,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标要求中“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之间的联系

我们历史教师现在使用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冀人版),每课的教学目标部分均包含“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要求”两方面。课程目标(也就是三维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也就是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了学生对这些内容应掌握到何种程度,它可操作性强、层次分明、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是师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目标。因此,我认为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侧重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即怎么教),而内容标准侧重学习历史的具体内容(即教什么)。

三、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历史内容提出了可操作的、层次分明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三个层次是指识记层次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和运用层次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这三个层次中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含义呢?解读如下:

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也叫了解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关键要解读出行为动词的具体含义。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例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作的探索。通过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关键词“了解”(它们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记住相关的史实。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此处多花费一些功夫,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探索的史实,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符合当时国情和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此层次重点让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概括”、“理解”、“说明”、“阐明”、“归纳”、“判断”、“整理”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例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的课标要求是: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通过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关键词“概述”(它们属于运用层次要求),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记住相关的史实并能进行归纳和整理。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采用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和国际经济联系中的有利地位,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也叫应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此层次重点让学生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总结”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例如,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课标要求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通过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关键词“探讨”(它们属于运用层次要求),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背景。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来深刻体会抗日战争作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意义,体会出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意义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上三种层次的规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一目了然,同时也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当然,要准确把握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

四、关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课标的一些做法

也就是依据《课程标准》,研读《考试说明》,细化“中考考点”,量化“基础识记——理解认知——综合应用”等要求(即把课标要求、说明要求落实到具体知识点上)。

五、每年需结合“中考说明”对课标要求进行适度调整(增减),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上述三个方面均是依据《历史课标》提出的要求,它囊括了我省历史学科的所有考试范围,但每年的中考说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局部调整,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拿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来说,《历史课标》提出了六点要求,但2008年的中考说明调整了五点要求,举例如下:第一点,《课标要求》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考说明”要求是:林则徐及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内容,鸦片战争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上述要求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说明”增加了对林则徐的了解(如他是清朝愛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任职期间清廉正直、政绩突出,得到民众的爱戴;他厉行禁烟、加强海防、维护国权,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主动向西方学习,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等);又增加了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如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同时该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等等);课标要求只需要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还增加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如从1840年6月开始至1842年8月的结束,英军侵犯的两条路线和三个阶段,期间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等等)。第二点,《课标要求》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中考说明”要求是太平天国运动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通过对上述要求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考说明”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经过和失败的原因等等内容)。

六、新课标的使用应在一个大原则下,因人因时因地因课而异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新课标的使用也如此,应因人、因时、因地、因课而异。此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每位教师的特长、每届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时指的是不同的学习阶段(比如七年级和九年级就不太一样)。地指的是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班级,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环境变了,都会影响对新课标的使用。课指的是不同的课型,新授课与复习课肯定是不一样的,新授课中的经济类的内容和文化类的内容也肯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复习课中的专题复习和试卷讲评也是同理。所以,新课标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但大的原则就是要吃准新课标,要灵活,要自己能驾御得了,不搞花架子,学生喜欢,能出成绩,能提高能力,就是好方法。新课标的是个理念、是个要求,绝不是方法,方法还要教师自己去揣摩,不可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之,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最终实现课标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即实现育人目标(让学生成人)和考试目标(让学生成才)。

上一篇:蛋鸭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措施下一篇:2016民政局财务工作总结和规划财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