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2024-05-08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通用8篇)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篇1

2020党建引领城市社会治理汇报

2020党建引领城市社会治理汇报

汇报一

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针对城市基层党建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太原市迎泽区坚持“四个导向”,统筹“服务资源、力量、机制、重心、信息”五个要素,打出下沉一线“组合拳”,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坚持问题导向

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始终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

党建引领是汇聚各方力量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新阶层、新群体不断涌现,传统领域与新兴业态相互交织,社区居民群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治理的重心向基层社会转移,汇聚和整合各方力量,促进齐抓共治,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龙头”作用。

党建引领是化解风险矛盾的现实需要。当前,经济社会处于深刻转型与变革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利益格局、矛盾纠纷更加多维化,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化解风险隐患和促进各方利益协调,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统筹作用。

党建引领是满足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品质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需要不断增强。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更加多元,舆情发酵扩散更快。满足多元价值需求,促进社会文明法治,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主导作用。

党建引领是创新突发事件解决方式的现实需要。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趋势,深化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不断巩固基层党建工作的“网上阵地”,彰显“网上党支部”功能,始终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创新作用。

坚持目标导向

新时代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更多新要求。实践证明,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让基层党组织“说得上话、插得上手、使得上劲”,才能更好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取得实效。

有利于服务资源有机整合。迎泽区在街道社区大力推行“五约”(商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工作法,组织社区党组织与513家驻地单位、企业签订共建协议,确定900多个共享项目,涵盖场所开放、抢险救灾、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各个方面。

有利于服务力量深入一线。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迎泽区的763名网格长、86名第一书记和街巷长、6218名在职党员、360名党代表、258名“小巷管家”深入社区一线,上门服务居民1760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34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200余次,实现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有利于服务机制关口前移。迎泽区建立区直机关受理街道社区事务联系人制度,将56个区直机关承担办理街道社区事务联系人的姓名、职务、电话、邮箱、微信号和本单位受理事项等内容编印成册,下发至街道社区。街道社区遇到问题有专人咨询,遇到困难有专人帮办,全力推动机关服务关口前移。

有利于服务重心稳步下移。我们认真探索基层治理新方式,在街镇成立“五办两中心一站”,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派到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站具体负责,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全面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有利于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我们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拓展党建服务阵地,开发“迎泽群工”APP,设立基层党建、事项反映、民事代办等12个板块,实现了“一端受理、一网联通、四级联动、限时办结、跟踪反馈”多种功能。自上线以来,累计受理居民群众反映事项255.5万余件,群众满意度高达99.81%。

坚持创新导向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基本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积极探索“小网格”“大党建”,逐步实现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健全完善“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六级组织体系,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真正推动党建向楼栋延伸、向末梢扩展,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为街道社区赋能减负。

积极探索“业委会”“大党委”,逐步实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我们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吸纳254名驻地单位和新兴领域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或社区党组织委员。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红色物业”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居民吹哨、物业报到。我们通过“党建+物业”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业委会党支部,建立“红色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目前已在无物业小区成立53个业委会、15个业委会党支部,形成党建引领作用明显、行业监管更加完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人居环境舒适和谐的治理新局面。

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吹哨、云端报到。我们通过“迎泽群工”“智慧迎泽”等平台,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信息公开、议事协商和投票表决等运转机制,让工作透明可查。疫情防控期间,依托“智慧迎泽”平台,“面对面、键对键”地让社区居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动态,实现疫情防控“线上线下”全覆盖,凝聚起群防群控战“疫”强大合力。

坚持过程导向

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需要更多新路径。要把握好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社会共治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调动社区党员和辖区单位在塑造共识、搭建联动载体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要善于以党建带动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

处理好组织群众与服务群众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做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处理好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的关系。我们强化制度机制保障,推动基层党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机衔接,使基层党组织自觉落实基层社会治理责任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夯实基层善治基础,实现柔性治理,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汇报二

xx区严格按照xx市委组织部“996”城市基层党建精准导航模式,推深做实“‘五心’聚力、‘红色’联盟,精致xx、品质xx”建设,为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绘就创新发展“新蓝图”。区委常委会认真研究有关文件精神,专题听取汇报,提出贯彻落实意见。针对常委会指出全区党建品牌没有亮度、区委一线指挥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区委组织部精心研究制定“五心”工程及两个配套文件,细化75项重点任务,为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结合半年考核,采取实地观摩和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8个街道城市基层党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召开2020年上半年工作考核集体约谈暨重点工作推进会,排名靠后的5家单位和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问题、剖析根源、细化举措、破解问题。

坚持完善组织体系为重点,构建党建联盟“共同体”。牢固树立“全域党建”理念,积极整合辖区各类优质资源,实现“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区委履行第一责任,成立大学生“双创”联合党委,打造“云创大学城平台”。与驻区省市单位、科研院所等24家党组织达成共识,召开全区城市基层党建联盟成立暨联席会议,搭建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融合共建平台,开创“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局面。特别是与省委党校围绕“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合作力度”开展深入座谈交流,谋划合作项目,选派8名优秀党建专家深入街道指导开展工作。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以“三会一课”合开、主题党日联过以及联席会议等形式,常态化联系沟通,推动要事共商、大事共决。与省委党校、西北师大高校等科研院所,共建教学基地、实践基地、服务基地、调研基地。

坚持注重有机融合为突破,打好共建共享“组合拳”。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吸纳295名委员,签订共建协议404余份,形成单位联动贯通的组织体系。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75家区直部门与60个社区建立联系包抓制度,签订契约化共建协议,进一步抓实“双报到”“双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出行、就医、养老、就业等13个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好事11430件,开展志愿服务21404人次。目前,区四大家领导班子建立党支部联系点24个,开展政策宣讲24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26次,列席指导“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12次,讲党课18次,协调解决问题或帮办实事49件。

坚持补齐短板弱项为导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网格体系,设置三级网格232个,成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23个,配备网格员3562名,以党建统领网格内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加强阵地建设,在威廉公馆、阳光怡园等13个小区内配建社区办公阵地6235平方米。建成12家高标准区级党群服务中心、31家社区自建党群服务中心和26个党建联系点,保证党员群众享受便利服务。

同时,积极打造“红色物业”,通过发展党员、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探索“党建+物业”模式,目前全区93家物业公司,成立党组织39家,对11家物业公司党支部进行集中授牌,物业公司党组织覆盖率41.9%,建立“党群议事厅”2个,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推行“五步议事工作法”,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篇2

一、全面把握社会治理体制的内涵

“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我国社会管理从理念到体制的升华。首先,主体不同,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党和政府,而社会治理的主体来源具有多样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公民等也同样是合法主体的来源; 其次,管理的方式不同,社会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从自身主观意愿出发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想当然地自上而下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实现真正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能够有效、有序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协商过程中,并达成共识,形成符合所有主体利益的策略; 第三,执行权威不同,社会管理的执行权威是政府的法律法规,而社会治理的执行权威除了法律法规还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从“社会管理” 创新到“社会治理”,体现了党对社会各方面的科学管理, 呈现出多方面、多领域、多覆盖、可持续的推进。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再是单方面的模式,而是一个全方位、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整体。其治理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全面理解高校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除了应以学生为本,还要以家长为本,以用人单位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即把激发大学生潜能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以人为本”的功能放大、放宽。使学生真正自觉、自愿地成为参与者,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三、明确在社会治理创新引领下的高校“以人为本”学生治理体制的新任务

1.措施得当,全面解放和增强高校活力

社会活力、经济活力、企业活力、社会组织活力等词语在《决定》中多次出现,深化改革就是要各种活力竞相迸发。

高校活力的源头是学生。学生是学校治理的基础,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在高校治理体制上下功夫。

首先,保障学生利益 ,解放和增强利益活力。实现高校发展成果惠及全体高校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激情参与学校的治理,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学校才能充满活力。

其次,实施政社分开,解放和增强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推进学生社团组织依法自治,凡是适合学生自己解决的事项放开手让学生社团组织承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组织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增强高校活力。

再次,完善参与机制,解放和增强机制活力。在高校社会治理就意味着由“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变成包括教师、学生参与的共治。那么,参与主体的上级与下级、教师与学生就应该越来越平等,他们的行为同样受到学校规则约束并同样接受监督,学校治理与学生自治共同结合才能使高校活力得以展现。

最后,提升治理能力,解放和增强治理活力。在当前条件下,增强高校活力还必须维护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学校安定有序,学生就有了参与治理的良好校园氛围。如果高校一味地追求活力,却忽视了“公正的秩序”,那么活力很有可能变成“混乱”的活力。所以,在激发高校治理活力的同时,必须加强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2.措施有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

当前社会,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维权要求和平等对待要求也日益强烈,由于上下相互沟通等种种原因,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内部矛盾。对此,《决定》指出要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节、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高校是一个社会团体,当代大学生除了具有以上社会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思想特征。第一,自主观念较强,他们崇尚自我奋斗,常常淡化集体观念; 第二,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尤其是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们朝着全面方向发展,主动对接市场,积累社会适应资本,大大增强了主体意识; 第三,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当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产生矛盾时,一些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思想存在; 第四,现代科技与信息化的浪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对一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盲目。 高校不是平静的港湾,自然会产生矛盾,因此,要求管理者进行人本管理,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学生,但不束缚其发展, 保证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生命的健康成长。

要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其他形式组织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改进高校机关工作作风,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利益的渠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合情合理地诉求切身利益。着力解决高校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其中的不安定因素,加强对重点年级、特殊群体的排查调研,一旦发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解决。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的实践,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范因学生人格问题,而酿成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合理的民主决策程序和规则,凡是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学生建议。如果一些事项许多学生还不理解和支持,就暂时不实施,防止因决策失误而损害学生的根本利益,引发社会矛盾。

3.措施到位,全面建立和健全高校公共安全体系

大学校园安全问题频发,面对象牙塔安全隐患,高校理应顺应和反映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不断创新,拓展和延伸公共安全教育的新内容。除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法规、政治、外交、国防等国家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安全教育外,还要注重对大学生掌握适当技巧应对各种灾难、野外遇险求救延长时间技巧、掌握救护知识减少生命威胁的应对安全教育; 注重平时保健,预防各种疾病等卫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善于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关系,自尊自爱自省,学会驾驭感情等心理安全教育; 抵制各种诱惑,远离黄赌毒害,增强责任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安全教育; 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重视求职安全,遇险报警求助,智能化险的预防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一些高校近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比如提出“精致化”学生工作理念的北京大学,开创了“心理排查”机制,第一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近期心理变化动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细致引导,给迷途中的学生带来温暖。他们还创造性地开展“燕园领航计划”,组织各方面正能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

当前中国面对复杂的时代形势呼唤多元治理、多中心治理、多层级治理、多维度治理的运行过程,这种模式也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建设。同样,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对学生实行接纳、尊重、理解、期望、欣赏、关注、信任、平等的态度,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完善高校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高校活力,有助于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有助于全面建立和健全高校公共安全体系。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能否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组织实施能否有效展开,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能否为全体人民享有。基于社会治理体制下的高校采取“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应赋予新的内涵和任务:措施得当,全面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措施有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措施到位,全面建立和健全高校公共安全体系。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篇3

[关键词]非公企业;社会治理;党建引领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3-0028-03

一、豫园街道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正式转向了“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体系的主体多元化。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等要素共同构成了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党的领导是核心,非公企业是重要的参与力量。

一直以来,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有着优良传统,取得较多经验。豫园社区的非公企业具有数量多、小微企业多、雇员人数多、吸引人流大的特点。豫园小商品市场是上海市小商品经营种类最多、人流量最大、市场最集中的商业区域之一,市场的投资和管理公司均为无主管的非公经济组织,市场内共有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4800多户,雇工约2万人。豫园街道一方面以区域化党建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整合区域内小商品市场党组织资源和党员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街道非常重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在加强党建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了豫园街道商会,以抓好非公企业成员单位党建为引领,积极引导成员单位参与社会治理,成绩斐然。

二、党建引领在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形成“全覆盖、全渗透”的市场党建工作新格局。豫园街道有18个小商品市场,非公企业党建以市场党建为主。早在2000年1月豫园社区就成立了小商品市场党总支,隶属综合党委(现社区党委)。豫园街道党工委把建设平安市场、诚信市场、和谐市场作为市场管理的要义,发挥小商品市场非公有制党组织在个体工商户中的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成立了上海市专业市场(商业街城)党建工作创新基地,建立了体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特点、符合社区市场管理实际情况的“全覆盖、全渗透”的市场党建工作新体制。

第一,市场党建工作做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小商品市场党总支属于无行政单位依托的区域性非公经济党组织,覆盖了全部18个小商品市场,现下设8个党支部,有党员68名、入党积极分子35名。党总支在18个小商品市场管理公司都挂牌建立了党群工作联系服务站,与市场管理部门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相继成立了社区小商品市场管理公司经理党建沙龙、9个市场工会、22个市场团支部、巾帼联谊会和4个个私协会分会,建立了基干民兵排、义务消防队和市场少数民族经营者服务联络站。针对市场党员经营分散、工作时间不稳定、人员难以集中的特点,党总支发挥上海“两新互动网”支部网站的功能,引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运用网络工具参加支部活动,加强支部建设。

第二,党建引领渗透到了市场管理的各个方面。党总支把服务党员和群众、服务市场和社区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实现党建在市场管理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一是建立“六必访”工作制度,即党员生病必访、经营有困难必访、党员经营地必访、新转入的党员必访、入党积极分子必访、家有喜丧事必访。二是完善了市场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党员经营户全部亮牌示范;建立党员责任区,每个党员联系50多家经营户,履行“协助管理、商户服务、倾听呼声、表达意愿、矛盾调解、慈善帮扶、消防监督、综治维稳”的职能。三是引导、协助组建义务消防巡逻队,每月轮流巡查2天;党总支还发动其他市场的党员经营户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市场管理检查监督队,开展对小商品市场安全隐患的循环检查和整改落实。四是提供生活服务。比如,举办健康讲座,联系和引进社区卫生中心和解放军411医院,为小商户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针对外省市经营户子女入学难的情况,党总支与附近中小学结对共建,先后解决了60多名孩子就学困难问题,为市场商户解决后顾之忧。

(二)充分发挥行业党建的枢纽作用。豫园街道商会是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由社区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同组建的基层商会,现有会员81名。如果说市场党建更多面对的是市场内的小商户,是小微非公企业的党建,那么作为全国百强商会之一,豫园街道商会则是在街道范围内有一定规模的非公企业党建中发挥着枢纽作用。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商会推动会员非公企业的党建覆盖,同时协助建设团的组织和工会组织,形成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的“组合拳”。通过增强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和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式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二是抓理想信念。商会动员民营企业家关心和支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21家企业党支部采取各种形式征求员工和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在民营企业工作的390名党员中,被评为合格的占99.5%。同时,在会员企业家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发动企业家讲责任、讲参与、讲奉献,提高非公经济人士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以贴近实际的生动典型案例,在走访会员或会员互访中进行宣传。三是做好服务。商会充分发挥桥梁枢纽作用,急企业之所急,主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比如,商会把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作为服务会员的突出工作,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和引导下,组建了豫园街道商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合作社,先期成员包括民生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部及全体商会会员。之后,合作社又在豫园地区七个规模较大的小商品市场成立市场金融服务专业分社,把融资服务的范围向豫园社区5000多户个体工商户开放,向豫园地区经商的各类企业开放。自创办合作社以来,通过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输血”,增强了他们做强做大的意愿,也提升了社区内非公企业对街道党工委和商会的向心力。

三、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一方面,街道党工委搭建平台,引导区内非公企业回馈社会、反哺社区;另一方面,非公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志愿服务、助学帮困、人员就业、社区活动等各方面反哺社区,实现与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其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主体的良性互动。一是主动参加社区助困助学助老助岗助服务。2014年商会会员“五助”帮困总次数在3800人次以上,帮困总金额超过220万元,共有近60家非公企业累计为社区新提供劳动岗位近250个。街道商会连续十三年春季及秋季举办“爱心洒豫园、真情育新苗”社区帮困助学活动,筹集到民营企业家捐赠的助学金782000元,累计助学871人次。二是骨干力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商会副会长数十年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先后获得了“中华慈善之星”和“统一战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带动了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家投身社区服务之中。

(二)参与社区公共管理。一方面,以非公企业成立或加入党组织、民营企业家加入街道社区党委或居民区党组织为形式;另一方面,非公企业本身就是社区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一是非公企业家积极参与社区政治生活,在社区治理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商会中有6名企业家分别担任区工商联(商会)副主席、副会长,有区人大代表5名,区政协委员4名,还有多名企业家分别担任市区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负责人。5位区人大代表把关注豫园老城厢民生作为参政议政的重大课题,不断呼吁加快旧区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商会推荐,2名会员企业家担任了街道社区党委委员,多名企业家担任新设立的社区委员会委员,还有部分会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居民区党总支委员,进一步增强了非公企业人士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感和话语权。二是小商品市场中的商户落实门前责任制,包干包块,自我管理,责任自担。世博期间,小商品市场商户积极参加“迎世博、保平安”岗位承诺书签名活动,公开服务项目,落实门前责任制,并定时定点巡查。

(三)参与社区公共安全。第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位民营企业家于2009年在小商品市场内创建了“豫园小商品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25个工作站),至今调解5300余起纠纷,涉及人民币近550万元,制作调解书1570余份,各类民商纠纷引起的“110”报警数由每天6-7次下降至每周1-2次。调解委员会将大量易激化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激化之前。街道商会动员众多非公经济人士成立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和新航阳光驿站,对社区刑事犯罪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帮教和服务。近几年来帮教协会探视黄浦区籍服刑对象近200名,许多企业家还提供劳动岗位,推荐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160多人。第二,维护社区安全预防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小商品市场党总支利用党建工作平台,组建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培训消防和应急救援骨干300余人。17家会员企业派出45名员工在上海世博会、亚信峰会期间担任了市场周边的维稳值守工作。商会非公企业主动参与到豫园地区153块网格化组团式服务网络之中,参与面占会员总数的60%以上。

(四)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社区内非公企业参与创建文明单位。目前已有17户民营企业申报认证为2013-2014年度黄浦区文明单位,其中4户企业申报2013—2014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二是小商品市场开展“创平安市场、创诚信文明经营户(示范店)”为主题的“双创”活动。评选出23家示范店、90名示范经营户,引领诚信文明的市场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双创”活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评上示范店的觉得生意好做了,没评上的也主动以诚信文明经营的标准反省和改善自身经营行为,整个社区氛围体现日益充足的“正能量”。三是非公企业积极支持社区开展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参加社区歌咏比赛,协助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赛等体育活动,企业还资助冠名“文汇杯”、“丰收日杯”等,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兴趣,提高社区群众的文明素养。

四、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思考

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是核心,非公企业的有序参与是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主次分明又缺一不可。要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下的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用好“三个平台”。一是要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平台。黄浦区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已经成立,接下来要形成“区-街道-居民区”的三级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健全完善街道、居民区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以做好群众性、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事务为目标抓手,通过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围绕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的动力机制。二是要优化社区协商共治平台。完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代表构成覆盖居民骨干、社区行政单位、非公企业、驻区单位等,对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地区性、公益性事务行使议事、协商、评议、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议题形成、调查研究、协商议事、项目执行、评估评议、跟踪监督等机制,注重发挥各界人士作用,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难题。三是要发挥好商会平台的枢纽作用。作为全国百强商会之一,豫园街道商会在豫园社区的非公企业党建中发挥着枢纽作用。通过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切实发挥好商会这一枢纽型组织的资源整合、服务管理作用。一方面要在街道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指导和帮助会员企业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要通过做好服务,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话语权,引导会员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区域化党建平台中。

(二)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引导非公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共治,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组织就要切实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密切联系服务非公企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以服务换有为”,增强党组织在企业内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跟随党组织甚至先于党组织进入社区内非公企业,引导暂时未建立党组织或者党员人数较少的非公企业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

(三)发挥好非公企业优秀带头人的骨干引领作用。豫园街道的非公企业有着良好的参与社区共治传统,一些有影响力企业的优秀带头人对豫园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认同企业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有着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往往主动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带动身边的企业家共同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师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4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政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引领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不移跟党走。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针对生产安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领域存在的执法不严等问题拿出治本之策,充分发挥执法司法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健全涉企错案甄别纠正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形成明晰、稳定、可预期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道德具有深切、持久的引领力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应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明确基层自治权界,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篇5

今年以来,X经开区(示范区)坚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主动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努力打造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抓好组织建设、建章立制、阵地建设等工作,不断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能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一、基本情况

我区X个村(社区),目前全部完成村改居工作。但由于客观实际,暂不具备按城市社区标准推动工作落实,并且仍按民政部门规定的村民组织法进行管理,故目前我区无法按城市基层党建“三征三议三公开”工作法正常推进。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激发活力,建强堡垒。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内全体党员为主体,以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优化设置筑牢建强城市党建战斗堡垒。一是X镇实行“党支部+网格+党员”的党建工作模式,通过远程教育、送学上门、多样化主题党日等增强党员党性,锻造一支政治过硬、务实奉献的党员队伍。二是X镇通过将党建工作特色亮点、经验成效、突出问题、务实举措等在党建例会上分享,进一步探索挖据好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兄弟单位共同受益,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具体化向纵深推动。

(二)阵地联享,优化服务。有效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齐全的党建阵地,营造浓厚的城市基层党建氛围。一是X镇有效巩固提升X党建文化广场档次,规划建设X西区、X两个党建文化广场;二是规范提升镇村党建“新阵地”,以X村为试点,建成最接地气党小组活动阵地“党群之家”,使其成为连接基层党员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学习之地、议事之处,进一步释放了基层党组织的内生活力。三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高标准打造X、X社区等X个小区“邻里中心”,以“基础便民服务项目”为依托,拓展水电费收缴、就业信息、小额金融、网络通信等若干项“新增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一是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二是扎实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三是扎实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坚持“一人一档”,为全区X名在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档案备案管理。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共入校学习4人。五是组织全区X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和X余名社区党务工作者前往X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培训,印发《X经开区(示范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强化对基层党务工作的指导,不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六是扎实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百日攻坚”活动,实现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开展示范点标杆创建,提炼企业党建特色,打造X党建品牌,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效果。

(四)打造特色,提升亮点。一是深化拓展党员X工作法内涵和外延,以寇店为试点,开发制作党员X乡村治理APP,设置X三大板块X项内容,包含各类信息X条,涵盖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方面,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提出诉求、释疑解惑,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广建立“孝心基金”和“爱心食堂”。目前,“X党建计划”全面提升年重点任务清单中的X个社区“爱心食堂”和X个社区“孝心基金”均已全部落实,参与群众X余人,营造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强研究,探索党建新模式。牢固树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每月党建例会制度,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集体“会诊”,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城市党建工作存在的“病灶”,对查找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二)创新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紧贴党员群众需求,举办主题鲜明的党性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角色意识、形象意识和行为意识,为党员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舞台,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建强阵地,促进服务新延伸。全面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智慧升级,立足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党建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探索利用“互联网+智慧党建”系统完善乡村政务服务全覆盖(X、X为试点),充分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网站功能。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写作提纲 篇6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写作提纲

1.用好“民情图”织密“惠民网”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立足问题找方法,绘成社区民情图。

立足实际建机制,实现工作精细化。

立足需求强服务,赢得群众满意票。

2.积极探索共融共建共治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统筹抓好区域化党建,变“一轮明月”为“众星拱月”。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

建好基础性保障体系,由“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3.党建领航共建和谐家园五彩凝心共享幸福玉泉

共建互融实现参与主体最大化

共治共管实现治理模式多样化

服务共享实现治理成果最优化

4.同筑“党建共同体”开创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工作联抓,推动“各自为战”向“共同奋战”转变。

组织资源联享,推动“封闭自有”到“开放共享”转变。

经济发展联推,推动“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服务群众联做,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综合治理联防,推动“条块治理”向“协防共治”转变。

5.深化街道“四项改革”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路径

管理服务重心下移。

人员力量全面下沉。

职能部门事权下放。

经费财权直接下划。

6.以“一轴三联三进”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城市基层治理服务体系

“一个轴心”实现上下通达。

“三个联合”推动组团服务。

“三方进入”协力加强运转。

7.健全“四级联动”体系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组织联席,打破条块壁垒聚合力。

责任联担,层层履职尽责传压力。

载体联创,提升服务质量增动力。

8.推行“十心十议、五联四建”模式构建“一体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以“十心”为平台,扩大服务居民空间。

以“十议”为支撑,凝聚为民服务力量。

以“五联”为主导,加强驻区单位引领。

以“四建”为保障,夯实互联互动基础。

9.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

激活城市基层组织细胞,推动城市党建发展。

架起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拓展社区自治路径。

10.把好三个关节,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引领。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对准居民群众需求。

推动服务居民能力提升,必须整合用好在职党员。

11.探索新时代“党建+公益”新模式

党建+社区公益,让志愿公益更聚人气。

党建+小微公益,让志愿公益温暖贴心。

党建+四季公益,让志愿公益渐成风尚。

党建+毗邻公益,让志愿公益传播更广。

12.做活党建微网格做实治理在基层

对各级党的组织而言,必须强化抓实党建、引领治理的职能。

对各领域的党员而言,必须强化引导参与、作出表率的职能。

对党政融合发展而言,必须强化政社联动、协同推进的职能。

13.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资源整合,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功能集成,建立项目服务群众

建章立制,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力量

队伍增能,有效提升服务品质

14.区校联动共推“社区政工师”让网红思政课进社区、进园区

一是以需求融合为基,健全两项机制。

二是以思想融合为本,建立两个制度。

三是以文化融合为要,强化辐射效应。

15.小区治理从“人”出发

选优配强支部班子。

培训教育班子成员。

培养年轻后备力量。

16.基层治理力戒“三论”

力戒“唯书本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力戒“唯经验论”,“装满水动摇不出声”。

力戒“唯形式论”,“惟实可破天下之虚”。

17.答好“社会治理”这道题

党建引领,解好“小区治理”这道题。

部门协同,解好“资源整合”这道题。

同心同力,解好“共治共享”这道题。

18.筑牢基层治理党建地基

强化组织引领,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力量。

强化服务引领,凝聚基层治理群众力量。

强化创新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制度力量。

19.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灯光舞台,让乡村治理“活”起来。

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阳光氛围,让乡村风气“纯”起来。

走好“农村建设三治经”星光大道,让乡村振兴“亮”起来。

20.乡村治理“三利剑”

“一剑”法治止纷争。

“二剑”德治知廉耻。

“三剑自治树新风。

21.“针”解难题“绣”好基层治理之“花”

“绣”即照着模子,绘好蓝图。

“花”即求真务实,做亮实绩。

“针”即急民之急,解民所需。

22.答好基层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新考卷”

多用情,答“准”联系服务群众的客观题。

多用心,答“深”宣传教育群众的主观题。

多用力,做“实”组织凝聚群众的实践题。

23.“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用活载体,夯实根基,着力构筑社会治理“防火墙”。

建强堡垒,充实力量,全面巩固社会治理“主阵地”。

激励担当,群防群管,有效激活社会治理“一池水”。

深化功效,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平安创建“新效益”。

24.健全“四大体系”巧解基层治理难题

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建强基层治理“感应末梢”。

要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舒通基层治理“循环脉络”。

要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功能系统”。

要健全基层“保障体系”,做强基层治理“骨骼肌体”。

25.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筑牢敢于治理的“指挥所”。

锻造善于治理的“先锋队”。

厚植高效治理的“综合体”。

吹响共同治理的“集结号”。

26.以党建之光照亮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合理细分治理单元,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合成“一张网”。

建立健全互助组织,推动乡村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厘清乡村职能界限,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

27.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

筑牢基层治理的“桥头堡”。

配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

树起基层治理的“一面旗”。

28.聚焦治理“盲点”夯实乡村“基点”

下沉治理资源,抓好灾害前的防范。

加大治理力度,把好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治理抓手,护好山水间的净土。

29.乡村治理要学会“接地气”

首先,夯实基层基础,建强战斗堡垒是关键。

其次,利用能人治村,集聚人才力量是保障。

再次,倡导乡风文明,净化人居环境是支撑。

最后,提高村民素质,发动全民参与是长效。

30.乡村治理的“前”“中”“后”

服务前移到乡村。

矛盾中断在乡村。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基层党建新局面 篇7

一、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工作部署,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集团公司发展, 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要务。作为石油开采企业, 基层党的建设就要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企业自身发展中去谋划, 就要切实承担起重大的经济基础、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始终坚定发展信念, 创新发展模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 抢抓发展机遇,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企业基层党的组织只有时时刻刻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 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才能真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的政治优势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们要抓住事关企业的长远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 通过建立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基层党的组织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 围绕生产经营,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人力资源、品牌塑造和统筹协调服务。

二、探索出一套构建和谐班子的有效办法

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全体党员、干部要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推进者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领导班子是一个经济组织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建设和谐班子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工作, 牢牢把握构建和谐企业的正确方向, 夯实企业建设思想基础的原则;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切实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实践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善于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体职工队伍创造活力的原则。一个和谐的班子必须是一个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班子, 建设过程中必须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力戒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杜绝弄虚作假,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 自己查, 别人讲, 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检验和审视自身, 要时刻看自己的形象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要求, 是否给党员群众做出了表率, 只有班子成员个体自我约束到位、个体形象良好, 班子整体形象才有基础;敢于面向群众, 勇于定期评议。大力推行党务、厂务公开, 增强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扩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把评议领导班子建设成效好坏的权利交给职工, 借鉴“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支委”评议模式, 使班子和班子成员更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有效创建和谐班子, 领导班子才能长久充满活力, 富有战斗力, 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企业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改进企业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企业发展为了人, 发展尊重人, 发展依靠人, 发展适应人, 发展塑造人, 企业的一切发展都要以人为根本, 这是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党建本质是做人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多地爱护干部员工, 始终以员工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为重点, 竭诚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努力营造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的良好风气, 建立和发展“规范有序, 公正合理, 互利共赢, 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基层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新规律和新特点, 使党的建设适应并符合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构建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党性教育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适时采用主题鲜明的活动形式组织和宣传。构建党风廉政监督的长效机制, 要以先进性建设为线, 贯彻为民、务实、廉洁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 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 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联系为重点, 加强作风建设, 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实际能力,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四、要按照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

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基层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我公司党委结合形势,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动油田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努力实现“党员纪律受教育、组织持续有加强、职工长期有榜样、发展不断出成果”的目标, 开展党员“争三高、创四最”立功竞赛活动即:“职业道德高于职工, 工作技能高于职工, 工作业绩高于职工”;“生产进度创最快, 工作质量创最高, 协调配合创最佳, 服务职工创最优”。通过立功竞赛活动, 让广大党员深刻了解其内容实质, 积极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热发光, 提高党员对职工的影响, 为职工树起一面面旗帜。同时, 公司党委以“争三高、创四最”立功竞赛活动为载体, 要认真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 为油田公司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篇8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本调研以上海市虹口区欧阳社区(街道)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为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耦合点、党组织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的联动性、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以及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更新思想观念、夯实组织基础、加强骨干力量、创新民生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基层党建;社会管理;创新

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近年来,虹口区欧阳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使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欧阳街道在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与做法

(一)以“大党建”格局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社区(街道)党工委立足于党建工作一盘棋的“大视野”,进一步调整理顺“小区域、大党建”的组织设置和合理布局,依托“1+3”党组织体制,积极搭建党建联建平台,把辖区内60余个基层党组织、近5000名党员纳入区域化党建“一盘棋”中,力求打破条块之间的分割,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党员之间的隔阂,整合党的组织资源为驻区单位和社区群众服务。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下,社区“两新”组织、社区单位积极参与“欧阳暖夕阳”、“欧阳文化活动街”等民生工程,主动认领社区服务项目,出资出力共建和谐社区。如上海正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为社区高龄困难老人提供“爱心牛奶”;富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居家清洁工程”;上海华谊楼宇设备管理有限公司义务承担了社区内无物业管理小区的水箱、电梯等维护保养工作,为居民群众提供物业咨询、房屋应急维修等服务。所、院、队等行政党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与社区困难群众帮困结对,为党员群众送钱、送物、送医、送岗位。

(二)以“网络化”党建突破时空限制,延伸社会管理触角。近年来,社区(街道)党工委与网络阵地紧密对接,依托科技生产力,积极探索“网络党建”新模式,不断激发社区党建活力,延伸社会管理触角,实现政府与群众沟通“零距离”。2011年2月,街道组织辖区内18位“小巷总理”在新民网“上海滩”开通官方微博,成为全市首创。2014年2月,街道51个党务、政务、居务窗口又集体进驻东方网,开通了“欧阳街道微博群”,发布微博近5万条,“粉丝”达3万余人。在全市首次开展党务公开“微直播”活动,回应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超过50万网民关注,1.3万人次参与互动。成功搭建了党建宣传的“新阵地”和社情民意的“直通车”,通过线上用心交流,线下用心做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连心桥、助推器的作用。服务联网,推进服务群众“无缝隙”。依托科技化、信息化手段,精心打造了“欧阳生活社区服务网”,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类党建资源、社会资源,与56家社区单位、机构、组织签订服务协议,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教育文化、老年服务、家电维修、美食餐饮等服务。并以此为依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一座“没有围墙、不受场地资源所限”的“网上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险、精神慰藉等各类生活服务。目前加入网上敬老院服务的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已达50余家,入会老人1300余名。

(三)以“组团式”党建服务居民群众,精细化社会管理。积极创新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06年以来,街道以“党员挂牌亮身份”为抓手开展楼组党建工作,至今共建成党员先锋楼组454个,其中示范楼组12个,楼组创建率达87.5%,涌现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特色楼组品牌。引导党员特别是在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争做楼组卫生监督员、矛盾调解员、生活服务员、文化宣传员,把服务延伸到楼组,渗透到居民家中。2013年以来,街道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党建”工作,划分为9个责任区和18个块区,并组建了137支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整合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民警、党员骨干、“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团聚力,对固定网格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和多元化、人性化、即时化、精细化服务,解决民生困难,就地化解矛盾。至今已走访25015户,走访率为98.8%,收集问题建议185条,诉求办结率为94.6%。通过“组团式党建”,实现了社会管理和党建工作的交融,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上,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耦合点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对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辩证关系,简单地认为党建就是管理本单位的党员,组织本单位的活动,思想上不敢走出“围城”,导致工作体内循环,其资源优势无法惠及基层,难以渗透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党建和社会管理“两张皮”现象还有一定程度存在。

(二)机制上,党组织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的联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社区“1+3”组织体制已建立完善,但由于驻社区内的一些市、区党组织、行政组织之间与街道没有隶属关系,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在运作中还存在着条块不能整体联动的问题以及“块热条冷”、驻区单位不积极、不热心等现象。如欧阳社区内有近5000名党员,在牵头、组织、引导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时,往往凭借的是以感情来沟通工作,以文明素质来规范行为,缺乏一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同时,部分党组织互联互动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弱,习惯于“闭门造车”,不能用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参与社区共建共享。endprint

(三)力量上,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众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化,给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一些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找不准加强和创新的切入点,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结合不紧密,对如何通过党建工作,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思考得不够,等等。

(四)内容上,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近几年来,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奉献社区、服务居民。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部分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党员群体比较固定,而且大都局限于医生、教师和干部等身份。其原因,一是部分社区单位的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在职党员自身意识不够。一些居民区党支部反映,部分在职党员认为党员完成本职工作、组织服务本单位群众、部门维护好自身的利益就是一种奉献追求,对所在社区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不够关心。一些服务机关坐等服务对象上门办事,导致“服务关口”难以前置,服务重心难以下移。

三、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要打破思维、时空、条块等限制,坚持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谋划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盘活基层党建资源,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

(一)更新思想观念,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共同价值体系。要跳出“党建工作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工作”误区,树立“一体化”、“一盘棋”的党建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纳入各行各业的工作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建立“党建引领、社会管理、服务为先、共建共享”的共同利益和价值体系,凝聚社区共识,培塑共同理想,找准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耦合点、着力点、契合点,做到党建引领和社会管理创新有机融合、互促共进。要落实领导责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检查指导,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情况的督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二)积极构建“同心圆党建”模式,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要积极探索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推进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为半径,以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强党员干部考核为圆弧,形成以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同心圆”。其中,“1+3”社区党组织运行模式,即社区党工委总揽全局,社区行政组织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凝聚合力,形成同心圆的第一层,即核心层;社区共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政风行风监督员等第三方公信人士为圆的第二层,即贴心层;社区志愿者、广大居民群众为圆的第三层,即连心层,从而形成一个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联系社会、整合社会的“同心圆”结构的社会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一步畅通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真心真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不断增强“同心圆”核心层的凝聚力、向心力。按照“与驻区单位共建、向社会资源借力”的思路,结合社区建设与管理特点,科学设计共建载体,精心打造服务平台,充分调动驻区单位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同心圆”贴心层的吸引力、影响力。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管理新形势的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群众工作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内容,增强“同心圆”连心层的渗透力、感染力。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培养,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要着眼于提高“三种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抓班子、建队伍,强化基层组织管理能力。抓好“班长”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打造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做好党员队伍的发展工作,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发展为党员,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抓学习、重培训,强化基层组织为群众谋幸福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改善民生。要围绕社会管理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采取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抓重点、建机制,强化基层组织解决矛盾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持依法行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等,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零贴近、社会化”服务,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服务阵地。针对党建工作组织体内循环、部门封闭运行、服务群众不够深入、服务社会不够广泛、服务基层不够到位等问题,要进一步延伸党建工作的触角和领域,探索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党员同志克服“关门讲党建、闭门讲奉献、守门搞服务”的思想,在思路上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转变,在工作上由“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拓展。如居民区党支部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进社区在职党员的人数、特长和服务意向,通过向在职党员发放“公开信”、开座谈会、设接待日以及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在职党员亮明身份。要积极探索双重管理机制,建立单位主管、社区协管的在职党员双向互动、双向反馈机制。如明确在职党员所在社区党组织对其现实表现、成长进步拥有话语权,规定在职党员到本人居住的社区持卡登记报到,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认领岗位,自愿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拓展为民服务领域,建立志愿者上岗接待、24小时服务热线、定期服务和走访联系等制度,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精神文明服务等,切实通过“开放式”服务展示部门形象,通过“社会化”服务展示组织形象,通过“零贴近”服务展示党员公仆形象。

执笔人:边 频;指导老师:潘明云

上一篇:立足岗位求实奉献下一篇:装箱单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