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案例及应用

2024-07-22

囚徒困境案例及应用(精选3篇)

囚徒困境案例及应用 篇1

《囚徒困境-博弈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囚徒困境――博弈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视。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希望员工及用人部门能够提供客观公正的原始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考核运作模式往往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个人收入,员工倾向于有意高估自己的工作绩效,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用人主管人员为了避免挫伤员工积极性,而采取尽可能在本部门内部解决问题方式,客观上纵容了员工的行为。由于人力资源部门所收到的原始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因而在考核管理中,人力资源部应有的权力制衡作用受到削减,对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员工有意高估问题产生,许多企业采取单纯的上对下评估方式,但这种做法使员工完全失去了考核权力,往往降低工作积极性及员工满意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主管的权力过大,加上部门主管不可能都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尤其在部门主管管理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员工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公司员工,特别是重要员工的流失率。

在企业方面,大多数只提倡“用人主管应提高管理素质,保证公正客观的考核,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加以规范,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如果从”囚徒困境“博弈的有关理论出发,此问题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一、”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被人们多次引用的经典案例一一”囚徒困境"。它的来源是这样的:警察抓住了两个罪犯,但是警察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一人供认罪行,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监禁;当然若两人都拒不认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证据,则他们会被处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徒刑。

注:带*号表示囚徒B的决策收益

如果我们用-1、-5、-8分别表示罪犯被判1年、5年、8年的决策收益,用0表示罪犯被立即释放的决策收益,则可以用表5―1的决策收益矩阵把这个博弈表示出来。

在这个博弈中,两个博弈方对对方的可能决策收益完全知晓并各自独立做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决策收益的影响,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

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或较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可以看出,由于一方的决策结果都将受到另一方选择的影响,所以在囚徒困境中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即该博弈的具有稳定性的解是两博弈方共同选择坦白策略。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博弈论的几个基本要素:

1、博弈方:即在博弈中究竟有哪几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而且当博弈规则确定后,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

2、博弈的信息:信息对于参与博弈双方的意义及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信息的多少往往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博弈的成败。

3.博弈的对象:即指博弈方是

[1][2][3]

囚徒困境案例及应用 篇2

关键词:侦查讯问;囚徒困境;博弈论;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上的一个著名概念,最初是1955年提出。科学运用“囚徒困境”原理,成功突破共同犯罪中的攻守同盟。面对共同犯罪人的攻守同盟,博弈论从经济学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突破方法。其假定的模式是,若有两个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警察抓住他们以后,分开羁押,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坦白或者不坦白,如果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不坦白,则坦白的一方就会被立即释放,而不坦白的一方被判10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会每人各判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则每人在关押一年后释放。结果,二人都选择了相互检举。要运用好囚徒困境理论并达到预期审讯效果,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设置困境,找出和犯罪嫌疑人有关的各方利益;其次适用谋略击破其心理防线,使其陷入困境;最后是创造条件,促使犯罪嫌疑人在困境中做出坦白交代的选择。因此在反贪侦查审讯实践中,侦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下列工作。

一、阻断信息传递

对于职务犯罪嫌疑人而言,其反应敏感度和智商水平往往要高于普通刑事犯罪嫌疑人,因此要严格减少外界传递的信息量,将犯罪嫌疑人置于消息封闭状态,对侦查机关已经掌握了多少可证明其有罪的证据材料的不了解,对同案犯是否被抓、相关知情人是否到位也不知情,对社会关系如亲人、朋友、单位是否知道其目前状况,家人是否因此受到牵连或影响,以及社会关系可能对自己产生何种评价,能够为其提供帮助的个人或单位是否愿意实施帮助的不确定性,使其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初步审讯,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最关心的利益集中点以及与他人结成利益同盟的基础,为破坏犯罪嫌疑人的认知基础做好准备。

结合当前窝案、串案较多,如果能够灵活的运用囚徒困境,可能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作用就是因势利导,使犯罪嫌疑人的趋利避害心理产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走进我们事先设好的圈套,从而达到突破案件的目的。侦查人员怎样去运用囚徒困境呢?我们认为就是运用谋略和方法使犯罪嫌疑人的趋避冲突产生倾向性的变化,比如宣传法律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或让犯罪嫌疑人产生同案人已交代的错觉,使其感到坦白的好处大于不坦白的坏处,认定坦白有利,抗拒有害,因而彻底交代。那么什么时间运用囚徒困境最为有利呢?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要经历四个阶段:试探摸底阶段,对抗相持阶段,动摇反复阶段,供述认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我们认为在动摇反复阶段时运用最好,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开始犹豫权衡,如果侦查讯问人员能够抓住时机运用囚徒困境的道理,就能促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土崩瓦解。

二、破坏认知基础

在最初的讯问中,得知了犯罪嫌疑人利益集中点及认知基础后,就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个性、情况,量身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从双方立场不同,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使被审讯对象认为对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逐步引导被审讯对象进入不信任同伴的心理状态。要充分利用被审讯对象被限制一定人身自由或关押,信息不畅的客观事实,人为制造错觉,让审讯对象有足够理由相信侦查人员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为审讯所用。通常情况下,职务犯罪嫌疑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始终有一种担心、恐惧,怕一着不慎东窗事发的心理。审讯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其联想到自己哪里露出破绽,哪个关系人出事或者同伴是否已经招供。如审讯人员可以有意无意透露“好像和他人讲的不符嘛”、“别人的态度可比你好多了,聪明多了”、“你不讲,有人会讲”、“人家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死保你,不太可能吧,更何况你今非昔比了”之类的暗示语言。又如,把案件的重要当事人带到位,故意让其看到,肯定、赞赏案件重要关系人的话,故意让其听到。也可以把讯问案件重要当事人的录像片段去掉声音放给其看,一些低头、沉思、侃侃而谈的镜头也会使其产生错觉。

三、提供利益条件

在被审讯对象犹豫不决,内心衡量坦白交代的代价时,审讯人员要对被审讯对象利益分析沟通,促使对象认为坦白供述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比如对法律政策关于坦白、立功、量刑和减刑的相关规定,或者对被审讯对象所关心的利益点进行教育,用亲情或者友情的感化,或者强调退赃的情节,都可以减少被审讯对象的坦白成本。又如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对坦白交代的犯罪嫌疑人及时转换强制措施,一方面起到稳固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释放出不可能形成攻守同盟的信息,分化瓦解对方阵营。

四、运用囚徒困境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运用囚徒理论为反贪审讯所用,实战中还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注意灵活运用“成本”与“收益”的概念

审讯中的犯罪嫌疑人通常在整个讯问过程中都在不断的衡量和计算坦白和抗拒的“成本”和“收益”。在审讯中,不断给被审讯对象在各个方面灌输、分析供述与否的“成本”与“收益”,促使对象选择“成本低”、“收益高”的应对方式。但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能为了让犯罪嫌疑增加坦白的收益成本,而对犯罪嫌疑人做出超出法律或者是不能兑现的承诺。

2.注意审讯谋略运用与指供诱供的界限

囚徒困境理论的运用是一种审讯手段,其出发点在于运用该理论,在审讯中分化瓦解被审讯对象的信任基础,从而达到对被审讯对象的心理控制,做出真实供述。但在营造审讯氛围、引导被审讯对象的心理时,必须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不能用扩大暗示外延的谋略来进行指供、诱供。讯问中适用的谋略,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和一定的证据基础之上,不能单凭主观臆断,更不能适用具体而指向性明确的语言。

3.注意极其小心地收集并运用好审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囚徒困境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有谈资,这种能打动人心、层层加码、逻辑严密的谈资也就是审讯素材。审讯素材的收集不单单要求初查细致全面,而且在绝大多数的讯问中,审讯人员也要注意收集、敏锐捕捉犯罪嫌疑人交代的信息、流露的心理,并能迅速、有机转化成各种审讯素材。在审讯素材的运用上,好的侦查人员往往就体现出把握战机的能力。一般来讲,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抗拒阶段,二是动摇阶段,三是反复阶段,四是坦白阶段。在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审讯人员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审讯实况,合理运用审讯素材,使得囚徒困境理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注意后续的侦查取证工作

利用囚徒困境理论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后,不能单纯地认为取得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案件就可以顺利告破,而是要及时对犯罪嫌疑人交代的问题进行取证固证。贪污贿赂案件的明显特点是带有窝案、串案的性质,在讯问工作中,审讯人员要善于科学运用囚徒困境理论,在被审讯对象之间,把握时机,反复运用囚徒困境理论,以获得最大的审讯效果。同时,努力将侦查的主要精力从获取口供转移到全面收集证据上来,实现从“由供到证、以证促供”向“以证促供,证供互动”的转变。

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 篇3

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

市场失灵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人“走入了”囚徒困境“,经济人的合作是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而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经济人的合作靠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政府失灵证明它也不是解决困境最有效途径,经济人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本性利己,因此,”经济人“向本性利他的”道德人“转变,才是”经济人“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之路.

作 者:李刚 黄正华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人 政府 合作

上一篇:法律类专业英文简历下一篇:爱情的伤感语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