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哟乃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9篇)
乃哟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乃哟乃》,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能初步听辨高低不同的音,在听辩1、3、5三个音基础上,能模唱歌曲唱名。
2.学会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乃哟乃》,并学会加上摆手舞动作。
3、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通过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来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乃哟乃》。
教学难点:感受、听辨Do、Mi、Sol的音高。唱准五度大跳音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碗盘1、3、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这只“大公鸡”代表哪儿吗?(中国)那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你知道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个)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汉族)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猜民族。(播放维吾尔族、蒙古族、土家族音乐)
3、介绍土家族:
师:土家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那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族,感受土家人民的生活吧!(播放土家族图片,师解说。背景音乐:乃哟乃伴奏)
二、认识do、mi、sol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土家族的三位小朋友,他们特别喜欢音乐,连他们的名字都是用音符起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呢。
1、认识do、mi、sol
2、学做do、mi、sol手势
3、用碗筷敲一敲do、mi、sol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品也可以发出do、mi、sol的声音,今天老师带来了我的小乐队,(师拿出碗盘)这就是我的小乐队,你们听(用勺子敲击碗盘do、mi、sol)
请同学来敲击。
4、do、mi、sol自由组合,请同学敲击。
5、敲击伴奏,学生一边演唱歌曲第一句一边做手势配合。
6、师:老师也忍不住要敲一敲,你们听。(师完整敲击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三、新课教学
(一)初听歌曲,感受语言风格。
1、师:聪明的土家族小朋友用do、mi、sol这三个音给我们唱了首非常好听的歌,让我们听听吧。(播放乃哟乃)
师:这首歌是用土家语言演唱的,你们记住了其中的哪一句?(乃哟乃)
2、讲解土家语中“乃哟乃”“乃哟呵”
师:你们听到歌中土家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吗?他们在说:“乃哟乃!乃哟乃!”在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可用“乃哟乃”随意指学生过来。)
师:其实,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像“乃乃哟”和“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今天,你来到了土家族,高兴吗?(高兴)那我们要喊:“乃哟嗬!”(师领说,生齐说)我们一起学这首歌,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喊:“乃哟嗬!”
3、看图片,记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土家人们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非常聪明,会用图画来记载歌词,老师这有四幅图,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它的歌词。
4、看图片,完整读歌词。
5、完整聆听老师演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
1、师唱一乐句,生跟唱一乐句(连续两遍)
师:同学们,土家族的小朋友非常的热情,听说我们要去做客,早早地就在山的那头唱起了歌,他们唱:乃哟乃,这时山谷的回音也在唱“乃哟乃”声音怎么样,声音特别的轻。接下来,老师来唱土家族小朋友的歌,你们就来唱山谷的回音。
2、分组学唱歌曲:一组做原声,一组做回声。一遍后互换。
3、分颜色演唱:
师:同学们瞧,歌曲中出现了些红色的音乐盒,有没有发现音乐盒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用红颜色标注“乃哟呵”)
师:原来是我们的do,mi,sol三位小朋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着整齐的对走进了红颜色的歌曲里,让老师来做土家族小朋友邀请大家,老师唱“乃哟乃”大家不仅要唱出红颜色的歌曲还要把收拾做出来,为歌曲伴奏。(分组演唱)
4、唱山歌形式演唱歌曲,一组唱一组喝。
(三)处理歌曲:
处理歌曲五度大跳难点
师:刚才,有位同学在山上迷了路,找不到自己应该去的位置,请来了do和sol来帮忙。
do说:我住在山下,邀请大家来唱歌。是这样邀请的。(师做do手势并教唱唱起歌儿乃哟乃,乃哟呵。)
sol说:我住在山上,邀请大家来跳舞。是这样邀请的。(师做sol手势教唱:跳起舞来真快乐,乃哟呵。)
(四)完整演唱歌曲
师:土家族小朋友每年都会参加赛歌会,大家有没有信心去参加赛歌会一起去跟土家族小朋友去比比呢?(学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
1、学跳摆手舞
师:土家族人们能歌善舞,不仅歌唱的好,舞也跳的不错,老师刚跟土家族小朋友学了几个土家族舞蹈摆手舞动作,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学跳摆手舞)
2、简单介绍土家族节日“社巴节”观看社巴节土家人跳摆手舞视频,并随视频音乐跳摆手舞。
五、总结
今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土家族,感受了古老而质朴的土家文化,如果以后有机会到土家族做客,肯定会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招待。今天快乐的土家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再次唱起《乃哟乃》跳起摆手舞和土家族小朋友说再见吧!
乃哟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 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用具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辅助教学。
2.若干种相似图形的硬纸图板。
3.两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这堂课需要在相似图形的基础上, 确定出位似中心并得到位似图形, 并且还要不断地变化位似图形的位置。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无法展现出多种形式的位似图形,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由于作图量大而烦, 费时又费力,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 要尽量用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喜欢的图片来教学。
一、情境引入, 整体感知
1.投影仪展示课件:一组图片, 一神州飞船发射图片, 演示图片的缩放过程。
(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 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 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 位置任意摆放, 连接对应点, 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两位同学上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进行演示, 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张怡宁打乒乓球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 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 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 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 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 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 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 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观察、思考, 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三、自主应用
1.量一量:
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 经过猜想, 讨论, 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使用多媒体, 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图形, 动态直观, 清晰明了, 进一步验证它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同学们谈一谈自已的感受。
教学反思
“位似三角形”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 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 、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 引入新知较恰当, 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 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 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 、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 还是探究新知, 都是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比如量一量、做一做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 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年级竖笛课《乃哟乃》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竖笛学习;教学设计;乃哟乃
【教材分析】
《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的名歌,四二拍,F大调。节奏欢快,旋律只有1 3 5三个音,很适合小学三年级初学者学习。
【设计思路】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新课标的核心,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其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美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打破常规器乐教学方式,而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利用趣味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三年级的学生熟练三个音1 3 5的吹奏,三度和声音程的训练;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乃哟乃》;了解土家族的音乐音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吹、模吹、小组之间互吹,学会1 3 5三个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合作与互动,感悟音乐、生活之美,并进一步去创造美感。
【教学重点】
do mi sol 三个音要吹奏得平稳、流畅,指法正确,变化自然。
【教学难点】
《乃哟乃》第四五乐句的吹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土家族,去领略一下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播放幻灯片)。
介绍: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的武陵地区,住的是用木头搭建的吊脚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忙完田地里的农活,土家族人民喜欢在空地上围成圈跳最喜爱的摆手舞。土家族的孩子们很爱唱歌,喜欢随手取来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条来制作乐器,他们把这种乐器叫“咚咚喹”,用它来为歌曲伴奏,还能模仿大自然中美妙动听的声音,我们所学的竖笛在构造上和咚咚喹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家听听,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引出1 3 5三个音,从中了解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来自于于生活。】
二、基础练习
1.聆听、感受1 3 5三个音,师模仿布谷鸟的声音吹奏5 3 0 55 3 0,请学生聆听。
师:老师模仿的是大自然中的声音?(鸟叫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老师用了哪两个音?(mi sol)
师:布谷鸟妈妈在找她的小布谷鸟呢?听听小布鸟是怎么回答的?
师吹5 3 0 3 1 0 55 3 0 33 1 0 请学生回答。(小布谷鸟用了mi和dol)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地聆听布谷鸟的游戏引出1 3 5 三个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法指导。
幻灯出示1 3 5 三个音的指法。
师:让我们用手指来感受一下这三个音,感觉一下你的手指肚子是不是牢牢地按住了这个孔呢?
教师用柯尔文手势把1 3 5 三个音随机练习,突破第四五乐句的难点。
3.创设情境,合作、互动。
师生模仿大小布谷鸟来呼应对答,两声部合奏。
4.用三个音创编一句旋律。
交流时记录学生的旋律,进行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熟悉1 3 5 三个音的指法,由易到难,解决乐曲中第四五乐句的难点,为接下来的演奏作铺垫,让学生自由创编旋律,体验成就感。】
三、歌曲《乃哟乃》吹奏
师:聪明的土家族小朋友也用这三个音编了一首歌曲呢?
1.初听。
师吹奏《乃哟乃》。
师;是不是觉得有点儿耳熟啊!这是我们一年级是学过的一首歌曲,歌名叫《乃哟乃》,意思是快快来,快来唱歌跳舞吧!(出示歌曲)让我们再次来熟悉一下,你可以听着歌曲轻轻地哼唱。
2.歌曲演唱。
3.跟琴演唱,注意节奏音准。
4.师唱黑色谱,学生唱红色谱。
5.完整演唱曲谱。
6.师生合作练习,学生只吹每乐句最后一小节,熟悉乐句。
7.在教师引导下,一句句练习,找出难点。
8.一起慢速、自由地练习五分钟,解决难点。
9.集体演奏。
10.加小乐器合奏。
11.分大组演奏,请另外组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层层推进,先熟悉歌曲再熟悉曲谱,解决难点。】
四、表演
勤劳的土家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生产、生活之余,他们用双手的舞蹈来描绘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土家族代代相传的摆手舞,摆手舞的动作大多来自于生活,你能说说老师接下来做的几个动作是哪个生产场景吗?(师表演挑水、磨面、插秧等动作请学生猜一猜)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学几个简单的摆手舞动作。
1.教师示范摆手舞动作,请学生记住要领。
2.跟着音乐请学生跳一跳摆手舞,教师在前面领舞。
3.学生加上演唱,加唱边跳。
4.请一半学生用竖笛伴奏,一半学生边唱边跳,教师用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跳一跳土家族舞蹈,唱一唱、吹一吹,充分感受土家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同学们还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演奏了《乃哟乃》,感受了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这堂课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学到了不少的本领。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首作品带回家吹给爸爸妈妈听,如果能够边吹边表演就更棒了。这也需要大家花一定的时间去练习,只有坚持练,才能把演奏的本领练得更好。(让学生回家边吹边演,给学生提更进一步的要求)
《乃哟乃》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活泼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乃哟乃》。能认唱音符do、mi、sol。
技能目标:能用do、mi、sol这三个音自由组合进行简单的创编练习。
情感目标: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歌曲欢乐情绪及节奏韵律的表现。
教学难点:
准确模唱do、mi、sol三个音。
教法、学法:
这堂音乐课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本节课,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导入、激趣法、实践法等教法来激发他们学习土家歌舞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力求做到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创中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件、歌谱卡片。
教法过程:
一、组织教学
A、师生愉快地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B、师生相互问好。
二、视听相结合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歌曲。
(1)导入。(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是哪个族?
(2)欣赏图片感受土家风情。
一边点击课件一边讲解一边放着《乃哟乃》的伴奏音乐
师:今天我带你们去领略一下独特而神奇的土家族风情。(板书:土家族)看!这是土家的山水,漂亮吗?但吸引我的不光是这些,你们看:这是土家人的房子,成片的吊角楼就是他们的家。这是土家人的服饰,颜色鲜艳并有很多配饰。
三、揭示、板书并理解课题
师:我们刚边看画面时还听到了音乐,这是一首有名土家族儿歌,歌名叫《乃哟乃》。
1、板书课题
师:多奇怪的名字呀? “乃哟乃”是土家族语,翻译成汉语是“快快来”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呼唤伙伴吧:乃哟乃!
2、读课题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乃哟乃、快快来看看这首土家歌曲吧!
四、在找、唱、听、奏活动中,感受土家族歌曲《乃哟乃》的音乐特点。
1、、点击课件《乃哟乃》歌谱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首土家族歌曲只用了3个音符写成,是哪3个音?生:“DO、MI、SOL ”
2、师生一起用柯达依手势认唱DO、MI、SOL音高。
3、找重复音符组合。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在《乃哟乃》歌谱中有一个小节音符组合重复了很多次,是哪一小节?生:“531”小节。
师:“重复了多少次?是的。重复了5次。这首歌曲因此有5个乐句,每句的句尾都是以“531”结束,这就是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来个接龙唱谱。小朋友们唱每一乐句最后531,其它部分老师唱。
4、师生接龙唱谱。(唱两遍,第二遍时加拍手。)
师:“土家族人用简单的“DO、MI、SOL” 三个音符写出这么好听的音乐,你们说土家人聪明不聪明?”(聪明)
五、唱响土家族歌《乃哟乃》。
“你们想不想知道土家小朋友在歌里唱了些什么?请你仔细听!
1、播放课件录音范唱,师生一起聆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2、再播放一遍录音范唱。
师:“看到歌词,你们说土家小朋友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快乐的 幸福的……)
师:跟着老师快乐的把歌词读一读,记一记吧!
3、师带着生有节奏地念歌词进行两遍。
A、第一遍拍着强弱拍念.师:歌词中乃哟嗬是衬词,表示土家人高兴的声音,就像我们平时高兴喊的YE一样,想想你喊YE高兴时会做什么动作?
B、第二遍在乃哟嗬上带上动作念歌词。
4、学唱歌曲。
A、第一遍师唱一乐句生跟唱一乐句。
B、第二遍师弹一乐句生学唱一句(进行两遍)。
C、第三遍师唱其它,生唱“乃哟嗬”并配上高兴的动作。
D、第四遍师生互换。
E、师再重点教唱没唱好的乐句。
5、师合音乐伴奏范唱一遍。
6、生合伴奏快乐地齐唱歌曲。并在“乃哟嗬”处做动作表示高兴的心情。
六、活动:师生狂欢“社巴节”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棒,让我感觉好像来到了土家山寨。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每年的正月和三月,土家人都要过一个节日,就像咱们过年一样,这个节日叫“社巴节”,在这个节日上,最好玩最好看最热闹的就数“摆手舞”了,你们看!”
1、观看课件。“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和土家人一样跳一跳摆手舞呀?”
哪个小朋友观察最仔细,看清楚了他们是怎样摆手的,来教教大家?”
2、活动:师生共同学习下摆手、前摆手、旁摆手等动作。
师:就让我们一起唱着歌跳着摆手舞过过土家人的“社巴节”,好不好?”
我们知道土家人住在山里,社巴节一大早,住这边山里的孩子就喊“乃哟乃”,那边就喝“乃哟嗬”。
请这边小朋友喊乃哟乃,那边小朋友就喝乃哟嗬,之后大家拉起手,高歌《乃哟乃》,合拍跳起摆手舞。
3、呼唤之后,小朋友拉起手,高歌《乃哟乃》,跳起摆手舞,狂欢“社巴节”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三个音符(师指生唱1、3、5)交了朋友,学习了土家族的歌曲《乃哟乃》,我们发现土家小朋友们的生活是(让生说丰富多彩的,是快乐的)。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你们学得快乐吗?就让我们记住这种快乐并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们!请小朋友们听着〈乃哟乃〉整齐地走出教室。
六、板书设计
乃 哟 乃
高兴地、快乐地 土家族民歌3
1Sol mi do
七、教学反思:
乃哟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用活泼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乃哟乃》。能认唱音符do、mi、sol。
技能目标:能用碗筷和老师合作演奏歌曲《乃哟乃》,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情感目标: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件、有do、mi、sol音的三个碗、歌词歌谱卡片。教法过程:
一、组织教学
A.师生合着《乃哟乃》伴奏做着律动进教室。
B.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二、视听相结合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歌曲。(1)导入。(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是哪个族?(2)欣赏图片感受土家风情。
一边点击课件一边讲解一边放着《乃哟乃》的伴奏音乐
师:今天我带你们去领略一下独特而神奇的土家族风情。(板书:土家族)看!这是土家的山水,漂亮吗?但吸引我的不光是这些,你们看:这是土家人的房子,成片的吊角楼就是他们的家。这是土家人的服饰,颜色鲜艳并有很多配饰。
三、揭示、板书并理解课题
师:我们刚边看画面时还听到了音乐,这是一首有名土家族儿歌,歌名叫《乃哟乃》。1.板书课题
师:多奇怪的名字呀? “乃哟乃”是土家族语,翻译成汉语是“快快来”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呼唤伙伴吧!
2、读课题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乃哟乃、快快来看看这首土家歌曲吧!
四、在找、唱、听、奏活动中,感受土家族歌曲《乃哟乃》的音乐特点。
1.点击课件《乃哟乃》歌谱。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首土家族歌曲只用了3个音符写成,是哪3个音? 生:“DO、MI、SOL”。
2.师生一起用柯达依手势认唱DO、MI、SOL音高。
师:我把这三个音随便组合在卡片上,六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认唱一张,看看哪个小组唱得最棒!
3.小组合作唱歌谱师巡回指导,小组汇报并相互评价。4.找重复音符组合。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在《乃哟乃》歌谱中有一个小节音符组合重复了很多次,是哪一小节? 生:“531”小节。
师:“重复了多少次?是的。重复了5次。这首歌曲因此有5个乐句,每句的句尾都是以“531”结束,这就是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来个接龙唱谱。小朋友们唱每一乐句最后531,其它部分老师唱。5.师生接龙唱谱。(唱两遍,第二遍时加拍手。)
师:“土家族人用简单的“DO、MI、SOL” 三个音符写出这么好听的音乐,你们说土家人聪明不聪明?”(聪明)还有和他们一们聪明的人,居然可以把锅碗瓢盆也能当作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看!
6.播放《碗盆交响》课件视频。
今天,老师把生活中的碗筷带到了课堂上,我们听听!
7.师敲击碗让小朋友听,说说它们的声音特点?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刚学的1、3、5三个音就藏在这碗里边,你能用小耳朵把它找出来吗?
8.师按高低敲击碗,让生听唱并空手模仿敲击。9.师生合奏《乃哟乃》。
师:现在老师想与大家合作演奏土家歌曲《乃哟乃》,听清楚要求,请1个小朋友上台来用碗筷演奏红色色块531,其它部分(即蓝色色块部分)由老师敲奏,台下的小朋友也在531处用手指模仿台上小朋友的演奏。表现出色的,请他上台来敲!
师: 谢谢小朋友的合作!10.师和个别孩子合奏。
师:表扬他!我知道小朋友们都想试试!没问题!你们家都有碗筷吗?回家找有1、3、5三个音的碗,把《乃哟乃》歌谱敲给爸爸、妈妈听!
五、唱响土家族歌《乃哟乃》。
“你们想不想知道土家小朋友在歌里唱了些什么?请你仔细听!1.播放课件录音范唱,师生一起聆听。
师|:我请5个小朋友上台来把歌词贴上,我们边听边看看他们贴得对吗? 2.再播放一遍录音范唱。
师:“看到歌词,你们说土家小朋友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快乐的 幸福的„„)师:跟着老师快乐的把歌词读一读,记一记吧!3.师带着生有节奏地念歌词进行两遍。A.第一遍拍着强弱拍念.师:歌词中乃哟嗬是衬词,表示土家人高兴的声音,就像我们平时高兴喊的YE一样,想想你喊YE高兴时会做什么动作?
B.第二遍在带上动作念歌词。4.学唱歌曲。
A.第一遍师唱一乐句生跟唱一乐句。
B.第二遍师弹一乐句生学唱一句(进行两遍)。
C.第三遍师唱其它即蓝色部分,生唱红色色块部分即“乃哟嗬”并配上高兴的动作。D.第四遍师生互换。
E.师再重点教唱没唱好的乐句。5.师合音乐伴奏范唱一遍。
6.生合伴奏快乐地齐唱歌曲。并在“乃哟嗬”处做动作表示高兴的心情。
六、活动:师生狂欢“社吧节”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棒,让我感觉好像来到了土家山寨。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每年的正月和三月,土家人都要过一个节日,就像咱们过年一样,这个节日叫“社吧节”,在这个节日上,最好玩最好看最热闹的就数“摆手舞”了,你们看!”
1.观看课件。“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和土家人一样跳一跳摆手舞呀?”
哪个小朋友观察最仔细,看清楚了他们是怎样摆手的,来教教大家?” 2.活动:师生共同学习下摆手、前摆手、旁摆手等动作。
师:就让我们一起唱着歌跳着摆手舞过过土家人的“社吧节”,好不好?”
我们知道土家人住在山里,社吧节一大早,住这边山里的孩子就喊“乃哟乃”,那边就喝“乃哟嗬”。
请这边小朋友喊乃哟乃,那边小朋友就喝乃哟嗬,之后大家拉起手,高歌《乃哟乃》,合拍跳起摆手舞。
3.呼唤之后,小朋友拉起手,高歌《乃哟乃》,跳起摆手舞,狂欢“社吧节”。
七、课堂延伸
师:别忘了回家找找1、3、5的碗,敲敲《乃哟乃》的歌谱,把这奇妙的音乐带给你的爸爸、妈妈。
八、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三个音符(师指生唱1、3、5)交了朋友,听到了碗筷带给我们的美妙音乐(师边说边敲)。学习了土家族的歌曲《乃哟乃》,我们发现土家小朋友们的生活是(让生说丰富多彩的,是快乐的)。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你们学得快乐吗?就让我们记住这种快乐并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们!请小朋友们听着〈乃哟乃〉整齐地走出教室。
六、板书设计(歌谱和歌词都是按乐句制成的卡片)乃哟 乃
“弧度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一直以来,在三角教学中,“弧度制”均为关键难点问题,众多中职生缺乏对弧度制概念形成动机的正确理解,难以全面充分认识到构建弧度制的必要性,认为弧度制单位相应规定不甚实在。然而,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弧度制概念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在机械电工类专业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应认真完成弧度制教学设计工作,经过不断反思,探讨相关内容教学,意义深远。
2. 简析弧度制的应用意义
分析角度制而言,其中的角度数运用六十进制,然而,在数学中,涉及的数学多运用十进制,因为采用进度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数学计算产生较大困难问题,所以说,在数学概念中引入弧度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弧度应用针对角展开度量,可使数量稍显简单,同时更为清晰地了解掌握角跟实数间所构建的对应关系,为日后学生学习三角函数作为将实数当作自变量的函数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弧度制精髓为统一半径以及弧长、角大小进行度量所采用单位,使得公式运用及具体计算过程实现大幅简化,充分彰显自身优越性。
3. 弧度制教学设计及反思
3.1 教学目标
全面理解弧度制定义内容;结合定义针对任意角弧度数进行求解;明确掌握弧度跟角度间的有效互化;理解任意角集合跟实数集的对应关系,学习掌握基于弧度制的扇形面积公式及弧长公式,感受弧度制应用优势。
3.2 过程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当中,使学生真正亲历整个知识构建过程,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中充分渗透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特殊至一般等类型数学思想。让学生深刻体验弧度制跟角度制之间所存在联系及区别、转化,清晰了解辩证统一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探究大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3.3 重点内容
理解应用弧度制具体含义;实现弧度制跟角度制的合理互化;探究运用弧度制;选用合作谈论及引导探究等教学方式,并优化运用多媒体设备完成教学辅助。
3.4 算例分析
第一,努力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引入认知冲突,使得学生更为接受弧度制学习,譬如说,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某张桌子尺寸是长为一米且宽为两尺,要求针对桌子面积展开计算,试说明这个式子中,的度量单位以及30 的度量单位。设计该题的原因在于,因为针对桌子面积进行计算的时候,尚未指定面积单位,因此,相同题目中存在面积单位,使用起来较为麻烦。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这项内容,教学中着重指出中30 的度量为度,属于60 进制,的度量单位为长度单位,属于十进制,在统一问题中引用两个单位及两种不同进位制稍显不方便,纵观历史研究,实现弧长跟半径统一的相关思想由萌芽开始直至形成历经多年,如此设计能够将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研究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统一单位与进制,即运用弧度制。
第二,完成——之间内特殊角对应度数与弧度的表格的填写。即为
该题充分展现出新旧概念的相融和谐性,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内部联系揭示,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体系及相关规律的深刻理解,实现其认知结构的有效优化及相互转换关系。
3.5 教学反思
在弧度制教学中,通过构建角跟弧、弧长的紧密联系,带量学生研究采用何量针对角大小进行度量,学生历经不断失败成功寻找弧长跟半径比值间所存在的不变性,进而运用比值针对角大小实施度量。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长期学习练习中全面了解掌握弧度,加深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遵循换算思想,基于具体模式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使之清晰知晓此类换算关系的形成背景,通过系统化训练让学生突破定势思维,进而全面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弧度制。
结语
综上可知,数学教学中运用弧度制可实现单位及进制的有机统一,构建采用弧度制是十分必要的,其应用优越性十分突显。
参考文献
[1]王雪.弧度制学习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02).
[2]贾利,李文铭.从“弧度制”一课看数学史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3(20).
[3]陆学政.课例:弧度制[J].中学数学教学,2012(02).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一、基本情况
1.教材分析
平面向量这章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 运算的基 础.它在本单 元的教学 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 实际生活、生 产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共线向量,在物理课 本中,已经知道 了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并可以进行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4.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难点:向量加法法则的理解.
5.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6.授课类型
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1.数学文化
师:伟大的数 学家傅里 叶曾说过:“数学的发 现来源于 生活,来源于自然界”.数学是美的,数学的运算更加优美,我们曾学习过数的运算,那么向量是否具有同样的运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2.创设情境 直观感知
师:请观察问题1:直航之前如何从台北到达上海?直航之后可以从台北直达上海,此时的位移与前面两次位移的结果如何呢?两次位移的结果可称为两次位移的和,那么,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位移的关系呢?
生:
师:问题2:这是杭州湾大桥的A型独塔斜拉桥,其中两根拉索对塔柱的拉力分别为F1、F2,则它们对塔柱的共同作用效果如何?合力可称为力和的和,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力的关系呢?
生:
师:力与位移都是物理中的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若去掉它们的物理属性,就是数学 中的向量.它们的和 也就可以 抽象成向量与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出发,让学生在位移合成和力合成的 基础上,感知向量 加法的概 念,进而让学生感知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抽象概括、形成定义
师:问题3:如何定义两个向量a与b的和?
定义(师生共同完成):已知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向量a,b的和.记作:a+b.即
向量的加法的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法则:和的定义给出了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师:(1)从形观察: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平移两个向量使它们“首尾相连首尾连”.
(2)从数观察: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特性“首尾相连首尾连”还实用吗?
(3)是不是所有的两向量通过平移均能和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呢:
学生讨论:两种特例 (两向量平 行)1方向相同;2方向相反.
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对共线向量的求和仍然适用,反应了三角形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图形的操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加强相关 内容的联 系,结合定义 帮组学生 理解概括出三角形法则的几何特征和本质.
师:问题4:加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字母、式的加法,实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类似的性质?如果满足,具体形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师:试一试:已知两个向量a,b,能否通过图形作出a+b、b+a?
生:(黑板板演作图4)
师:若平面上再给大家一个向量c,能否作出(a+b)+c与a+ (b+c)?
生:给出分析过程并作图.
师:研究结果表明: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与数的加法是一致的.有了交换 律与结合 律,向量的加 法就可以按任意的组合与 任意的次 序进行,从而丰富 了向量加 法的内涵.
师:图4构成何图形(由此引导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共起点)
师:两种方法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可见,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在具体求 和时,应根据情况灵活地选择.
设计意图:向量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得到的,并让学生自主探索,构图进行验证.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还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思想.
4.数学应用
例1已知O为正六边 形ABCDEF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生:分析并作图完成.
变式:化简下列各式
生:板演并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首尾相连首尾连)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既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 主探索活 动,使学生理 解数学概 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新课 程理念背 景中特别 强调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追求的.
5.课时小结
师: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向量加法的 定义、二个运 算法则以 及向量加 法的运算律.
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
生:数与形的结合;我们还想探究向量的减法、乘法等.
本节课我们从物理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一次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6.教学反思
怎样设计问题系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恰当的平台!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走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 识向量概 念之后首 先要掌握 的运算,其重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他们 进行相关 运算,这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向量加法几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重 要作用.学生在学 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在本节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物理模型作为情景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有 一个感性 认识,最终是为本节学习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做知识铺垫,而后为了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则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培育数学的利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接洽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利用于实际的意识.向量的加法运 算是通过 类比数的 加法,这样做使本节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最近发展区).
通过例题的讲解及对解题过程的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的一般思路.本节课的练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堂上涉及的例题、练习的要求和难度相当,应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本节课的课件 设计充分 考虑到了 本节课的 需要,图文并茂,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本节 课的重点 知识,并能在必 定程度上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本节课教学.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如下:
《年、月、日》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2.主动参与探索日历排列规律的过程, 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 掌握年、月、日的基本知识。
3.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2005—2009年日历、统计表等。
课前小调查: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放假吗? 为什么?
生:我喜欢放假, 因为放假后可以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
生:我喜欢放假是因为放假后不用早起床, 还可以自由玩耍。
……
师:既然同学们都喜欢放假,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2011年的几个放假安排。
出示2011年小学生寒假、五一放假时间安排。
师:我们现在来制一个2011年的日历表, 把放假时间在日历上找出来好不好?
生: (齐) 好!
2.确定探究方向:
师:同学们想一想, 要制作日历表, 我们应知道哪些关于日历的知识呢?
(学生拿出空白日历表, 自己观察, 交流。)
生1:应该知道每个月有多少天。
生2:应知道每个月的1号是从星期几开始的。
生3:要知道一年有12个月。
……
反思:小学生对放假时间安排是很感兴趣的, 然后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要制作日历表, 我们应知道哪些关于日历的知识呢? ”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探究需要, 而当情境的创设能生成学生的探究目标时, 探究就有了动力和方向。 而问题驱动下的有目的的探究,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积极主动, 思维指向集中, 体验深刻, 有助于年月日知识的建构。
二、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统计一下2005—2009年每个月的天数, 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 统计5年中各月的天数, 填表并交流。 )
反思:提供表格, 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成创设一个空间, 为学生归纳、分析提供一个平台, 而完成统计表的过程, 正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知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
组1:我们发现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
组2:我们发现2月的天数非常特殊, 有的28天, 有的29天。
组3:我们发现除了2月和8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是30或31天。
组4:我们发现除了2月, 其他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
组5:我们发现这5年中, 每年的1月都是31天。
师:只有1月是31天吗?
组6:还有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根据刚才的规律, 你能说出2010年、2011年、2012年哪些月是31天, 哪些月是30天吗?
生:每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生:每年的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是30天。
师:老师来告诉你, 刚才说的31天的月份叫大月, 30天的月份叫小月。 请同学们在2011年的空白日历表上圈出大月和小月。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 还有2月, 2月应写多少天呢??
师:说得好, 我们再来看一下2月份的天数是怎样排列的?
生:3个28天连着一个29天。
生:4年中有3个28, 1个29。
师:刚才我们发现每4年中有一个29天, 2月的天数应和4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们用年份去除以4, 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用年份试除, 交流。 )
生1:我发现2004、2008除以4的商没有余数, 而其他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生2:2月28天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29天的年份能整除。
师总结:2月28天的年份叫平年, 29天的叫闰年, 我们用年份除以4, 没有余数的年份是闰年, 有余数的年份就是平年。 闰年比平年多一天, 闰年366天, 平年365天。 那么2011年的2月应是多少天呢?
生:2011年是平年, 因为2011÷4=502……4所以是平年。
生:我是根据天数推算的:2008年是闰年, 4年中一个闰年, 所以2009、2010、2011都是平年。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 我们现在来制作2011年日历表。
(学生合作制作日历表, 制作过程中, 互相交流、完善。 )
反思:《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 教师以问题作为导向, 以“我们来统计一下每个月的天数, 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你能说出2010年、2011年、2012年哪些月是31天, 哪些月是30天吗? ”“2月份的天数是怎样排列的? ”“如果我们用年份去除以4, 你会发现什么? ”这四个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困惑, 以惑为诱, 启思导学, 引领学生围绕问题核心进行深度探索。 在学生探索过程中, 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述, 参与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学生作品展示, 然后圈出寒假、五一的放假时间, 并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 对年、月、日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要区分大小月呢?
生2:为什么不把前6个月定为大月, 后6个月定为小月呢?或者把双数月定为大月, 单数月定为小月, 这样记忆起来不是更方便吗?
生3:为什么7月和8月都是31天呢? 前几个月和后几个月都是31、30这样排列的。
生4:为什么2月的天数这么特别呢?有的28天有的29天。
师: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解释大月和小月是怎样制定的。
(讲故事:大月、小月的来历)
反思:在探究完成之后, 抛出问题: “ 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疑问? ”通过讲解大月小月的来历, 回溯历史, 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而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A、激趣导入, 感情奠基。
通过一首小诗, 认知毛泽东同志。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他就是会写诗的红色领袖毛泽东, 他的诗词作品将古典高雅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结合, 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自是气吞山河的豪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拜读他的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明确:本文是一首词, “沁园春”是词牌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B、诵读涵咏, 体悟意境。
一、粗读:
自由读这首词, 同时交流正音;
再读全词, 做到读音准确, 句读流畅。
二、听读:
投影图像, 配乐范读, 学生初步感受词中的豪迈意境和磅礴气势。
三、品读: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中用哪一句将上下阕联结在一起?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下阕:评论历史英雄
C、品析语言, 体会精神。
一、品读上阕“江山如此多娇”
1.上阕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江山如此多娇”?请你找出相关词句来品析。
师生互动, 描绘形象。
……
2.朗读上阕, 体悟“江山如此多娇”。
如此壮丽山河怎能不令人心生爱恋, 于是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感知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下阕中引出了哪些为江山“折腰”的历史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位简要介绍。
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 对外抵抗匈奴入侵, 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
2.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 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而在毛泽东眼里, 评价却只有一个字? (“惜”) “惜”是什么意思?
一言以蔽之:战功赫赫雄才大略却文学才华欠缺文化建树不高。
“惜”能否改成“笑”?为什么?
明确:“惜”中有褒, 肯定他们的卓越再委婉批评其美中不足。
3.评古是为了论今。诗人点评历史杰出帝王的真正目的是要说什么?
明确:“俱往矣”, 千年历史就此作结, 历代帝王, 他们的风采, 他们的辉煌全都让这三个字扫入了滚滚奔流的历史河流中去了。
而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数当代的英雄人物, 谁?
补充写作背景并明确: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只有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4.再读下阕, 感受万丈豪情。
反复诵读“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体会其中的自信与豪情。
明确:好一句惊天之语, 那一刻思接千载, 那一刻洞悉未来, 那一刻豪情万丈, 那一刻傲视古今。“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意登上历史舞台威武雄壮的宣言, 无愧全词的点睛之笔。
D、拓展文本, 细数风流。
1.历史是何其惊人的巧合, 1925年, 时值国内军阀混战, 中国共产党处于点点星火之际, 前途漫漫, 何去何从, 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 登高远眺, 面对祖国河山, 心潮起伏, 切切追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隔11年之后, 同样登高远眺面对多娇江山, 他无比骄傲地给出了答案: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历史的舞台从来不是谁的独角戏,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为了谁而停留, 只是一眨眼, 距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也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放眼今朝, 说说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2.指名学生自由说说当代风流人物。
3.配乐《1492征服天堂》滚动展示当代风流人物:
胡锦涛、温家宝、袁隆平……
当他们的名字为全世界记起, 他们已经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风流一代。
E、全声朗诵, 激发豪情。
再次饱蘸着诗人的激昂慷慨朗诵全词。
【教学思考】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 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 应该是好玩有趣的。河北李君先生说, 理想的语文课堂, 是能让我摘得终生之金果的课堂。那金果就是敏捷的才思, 成熟的心性和文明的素质。浙江王崧舟先生说,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专家们的论述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的学生应该成为有语言、有灵性、有素养的知识者。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面文学语言的学习应由语文课承担, 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 学生人格的塑造与生命的树立也能在课文课上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老师评价语文课堂是否获得了成功, 应该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入了语言境界、情感境界和生命境界。
一.语言境界
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关注的语言是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把教材里“死”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口语传授于学生。《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中的“激趣导入, 感悟奠基”就显示了教师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一连串感情鲜明和意象突出的词语“红色领袖”“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千古绝唱”又显示了教师语文的激情四射与文采飞扬。让学生深受感染, 进入课堂的第一境界:语言境界。
语言境界的核心应当是文本的语言领会与语言鉴赏。本课例中用“读”贯穿教学过程, 在“粗读”、“听读”、“品读”、“朗读”中让学生通过诗歌语言进入诗歌意象, 感受诗句的形象美。课例中还十分重视对表达人物情怀的词语的再三玩味。“如此”“竞”“惜”“略”“稍”“只”“俱”“数”“还”, 这些富有质感与情感的词语支撑与贯穿着蕴含丰富的形象, 构成震撼千古的诗句, 展示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诗歌的语句与伟人的语言在天地之间激荡, 在师生的语言境界中生成。
二.情感境界
情感, 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 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 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 师生就会精神振奋, 心驰神往。
首先, 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 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 深受感动。本课例中, 教者先是对伟人进行小诗设问和富有情感的介绍,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 再三的示范朗读, 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那种豪情境界中。是的, 正是老师被这首诗感动了, 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 字字句句总关情。本课例中,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不是为情而情, 也不是虚情、浮情。教学, 就是求其真, 教师扣准词句, 学生感受真情;师生真心倾泻文本, 真切领会词句中壮美的江山、崇高的境界、伟大的胸襟。文本的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 扣击学生的心扉, 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 引起悦耳的共鸣。
三.生命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澜的世界, 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生命哲思。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作者的生命个体开始的。文本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责任感、独立人格等人文内容, 要求我们领会其中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这样才是人文性的接纳。
我过去在上《沁园春·雪》时, 总有点儿心虚, 因为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心里琢磨: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 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是肯定的, 至于惋惜, 只是“略略”、“稍微”罢了。至于成吉思汗, 欲抑先扬, 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教参的解说是迷糊的。对成吉思汗, 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否定。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 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 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 这还是“惋惜”吗?
后来, 我让学生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让大家说感受到什么。一时间, 龙飞凤舞、霸气、豪气……不一而足。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 体会整个书写过程中的变化———激动、越来越激动、不可抑止的激动……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气作为文字, 先是扫射, 然后是激射最后是喷射。“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挥而就, 再来一句:俱往矣!在特定的创作瞬间, 激情成就了一个傲视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泽东。
只有这样的解读, 才是《沁园春·雪》最打动人之所在———因为这是毫不掩饰的至情至性的创作;只有这样解读, 毛泽东才能走下神坛, 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解读, 《沁园春·雪》的文气和文脉才是贯通的, 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为一。
生命尊重的另一重含义就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要实现对学生的理解、欣赏、接纳和尊重, 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独立的生命人格, 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尊重。从教师教学策略的层面上来说, 只要学生的感受有一定的审美依据, 我们就不能轻易的否定, 而应该大胆的予以肯定、赏识。
学生审美创新的火花都是在审美多样性中点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作为一个“受教者”, 而应该是一个“生命人”, 应该有丰富的个性、人格和体验。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是谓“生命境界”。
【乃哟乃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乃哟乃》优秀教学设计10-28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8-31
《平移》教学设计与反思05-20
《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06-16
《搭石》教学设计与反思09-03
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09-04
写字教学设计与反思09-14
指法教学设计与反思09-23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06
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