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2024-10-06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通用14篇)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篇1

研修之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

2014年的研修开始了,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刚刚两年的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的好机会。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研讨学习,天气虽热,但挡不住我们渴望学习的心。

今天学习的主题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核心环节,也是展开研修的重要形式载体。根据省国培项目办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利用适度结构化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教师做完整规范的课例研究。吻合问题解决一般过程和嵌入教学基本过程是课例研究e流程基本特征。为使课例研究结构化适度而不固化,课例研究e流程采取“积木化”设计。即从课例研究过程,抽出功能模块的共性“构成要件”,能由教师个性化灵活配置出多样化功能模板,开展各自需要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研究范式,设计出“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式。研修组在讨论制订计划,确定主题和研究问题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研讨活动。整个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活动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和课后研讨等,一般安排在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磨课过程的浏览、发表、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分散在线进行。这些线上线下活动的结

合,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在研修的道路上,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篇2

一“、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基本内涵

虽然主题研训渗透着教研理念、蕴含着教研文化,但主题研训的本质是教研方式。具体来说,主题研训有四个关键词,基本上揭示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基本内涵。

1.主题。主题研训中的“主题”,指从教学教研中各种各样问题中提炼而出的、为学科内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和需要突破的专题。

2.课例。主题研训的“课例”,是指围绕主题设计教案、围绕主题实施教学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实例,这个实例需要表现“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课例”应当为主题研训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样本。

3.研训结合。“研”指研讨,主题研训的“研讨”特指形成课例前后的主题研讨。“训”指培训,主题研训的“培训”特指围绕主题课例、研讨所进行的小型培训。“研训结合”指课例研讨、即时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连续完成,其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的特点。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研究,就是从栖霞区主题研训的教研方式入手,试图通过研究提炼出教研的核心价值取向,在这些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从“主题”的调查和筛选、“课例”的设计与实施、“研训”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探索并建设区域教研文化的策略,形成栖霞区教研特色,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二、栖霞区“主题研训”教研文化取向

目前,栖霞区各学科在教研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为此,主题研训的文化取向基本上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基于区域教师成长需要,谋求教师培养由“离散型”向“主题型”聚焦;基于区域教研实施需要,谋求学科教研由“感觉型”向“证据型”转变;基于区域课改行进需要,谋求教研文化由“传达型”向“创生型”发展;基于区域教育发展需要,谋求教育品质由“范式化”向“情境化”提升。

(1)教研主题从离散走向聚焦。以往对学科教研的追求更多的是“无主题的变奏”,所以教研员对“理想教研”的追求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主题,就不能集中解决问题,好像什么问题研讨了,但往往“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主题研训强调追求“理想教研”需要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明确的课例、围绕课例有主题的研讨和围绕研讨有主题的培训,这种基于“主题意识”的研修文化使理想教研的研究变得务实和科学,对提升“理想教研”研修品质具有重要价值。

(2)教研形式从范式走向情境。“理想教研”的实施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它很少采用“五个环节”“六个步骤”的范式化思维,它主张的是一种“用情境说话”的具体化行动。范式化思维是一种从已有思维出发的简单思维,情境化研究则是从实施情境出发的具体化研究。对理想教研的追求,低层次的要求是从散乱的教学环节走向集约的范式化、步骤化的教学环节,高层次的要求应该是从范式化的教学步骤中解放出来,走向更高层次的情境化教研步骤。

(3)教研重点从感觉走向证据。理想教研应当强调教师成长真实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容易表现出“感觉”的特征,教研员在日常学科教研活动中对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好像”“应该”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就凸显了这个特点,但这种确定教学重点的方法常常抓不住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主题研训的研修文化无疑提供了一个研究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重点的平台,这对解决理想教研的重难点具有现实启示和现实意义。

三、栖霞区“主题研训”教研文化主张

主题研训作为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的抓手,本身就说明其对教研活动是有文化追求的,因为区域主题研训和校本主题研训具有“相通之处”:研修文化。究其研修文化,主题研训追求有根、有用、有度、有人、有别、有格等“六有研修文化”,成为鲜明的教研文化主张。

(1)教研有根。教研应当注重建立“教师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研活动从主题、形式到具体活动都应当基于“一定的实际”,否则就会陷入无效的境地。在这个意义上,“有根”应当成为教研文化的首要特征。教研有根,最重要的是做到符合区域教师发展真实水平并且指向于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随着区域内教师真实水平的提升和“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拓展,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真实提升,教研部门最终将收获教师成长的丰硕成果。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在具有变革特质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基于栖霞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名优骨干教师不多等因素,试图从“教师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全面构建教研文化,促进教师的发展。

(2)教研有用。教研应当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教研活动中的学习环境不能仅仅拘泥在教研部门的研训教室之中,研训教室之中的“班级授课制”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活动,但并不能代表有效地开展活动。换一个思路,如果在教研活动中能够创设若干真实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研修教师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既看到他人问题又照见自己,就会有难得的体验,从而迅速提升研修教师的研修认知。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主题贯穿整体设计课例、研讨和培训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课例和研讨的“环境创设”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参与整个主题研训研修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认知,增长能力。

(3)教研有度。教研应当注重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教研活动无疑是需要“度量”的,这种“度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研活动应当注重度与量的结合,即追求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二是教研活动让所有受训教师在参与研修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分工和任务驱动均能获得真实的收获,都有利于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扩大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视野”。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通过研修制度、研修文化的研究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而这种品质首先是寻求教研活动度与量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主题研训通过研修制度、研修文化的研究,谋求研训主体、研修主体等多重主体在研修过程中形成互动交流的机制,最终实现专业素养上的多重提升。

(4)教研有人。教研应当注重研修主体的“参与互动”。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追问的智慧,“研修主体”与“研训主体”是教研活动的双主体。实现“研修主体”与“研训主体”融合涉及教育哲学的深水区,实现教研双主体融合关乎教师成长,因为教师在受训的过程中教学思想逐渐丰盈,教学实践逐渐科学;实现双主体融合关乎课程成长,因为课程教育理论在不断完善,课程教师的教学实施在不断精细;实现双主体融合最终关乎学生成长,因为学生当下生活的不断拓展,学生的未来生活在不断延展。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研修主体”和“研训主体”双主体在整个研训过程中交互参与、互动交流,并逐步实现双主体融合。从当前西方教育哲学流行的“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视角来分析教研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关通融性,基于“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教研和研修无疑提供了研修主体和研训主体之间深度调节与通话的契机。

(5)教研有别。教研应当注重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参与式教研无疑是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参与式教研也反映了教研活动针对不同对象有区别的特点。在参与式教研活动中,如何通过巧妙的“任务驱动”让所有研修教师既是研修者也是亲历者,这样的教研活动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在整个研修活动过程中通过“大工作坊”“沙龙对话”“专家引领”“任务驱动”“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即将教研活动以“任务驱动”形式形成“研训结合”,受训教师在教研员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

(6)教研有格。教研应当注重区域文化的校本辐射。教研活动无疑是需要格调与环境的。教研活动的格调是指教研活动的正式性,通常情况下,名师等研训资源越丰富教研活动的“格”越高。有“格”的另一个层面是指教研文化需要品格,即注重文化观念的输出并在此过程中研训文化的互动交流。

栖霞区“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研修方式目前只停留在区域教研阶段,但随着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栖霞区已经确定将“主题研训”作为一种研修文化进行纵深拓展,放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主题研训”将是栖霞区中小学所有教研组、备课组校本研修的基本范式。在这个意义上,“主题研训”注重区域文化的校本辐射,是一种有“格”的教研。

通过课题组的多年实践,栖霞区主题研训逐渐成长为外地教研部门认识栖霞的窗口,上海嘉定、浙江杭州、海南乐东、江苏徐州、江苏海门等地教研部门纷纷通过“主题研训”与课题组研究进行联系,共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下的“理想教研”,栖霞区“主题研训”已经逐步成长为栖霞教研的独特名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职业的本质[J].教育科学论坛,2002,(2):1.

[2]王枬.论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J].教育研究,2000,(9):60~65.

[3]徐吉洪.教师是什么:源自教师隐喻的理解[J].中国教师,2006,(10):25~26.

[4]刘力.脑科学与教育:值得关注和拓展的研究领域[J].教育研究,1999,(8):29.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篇3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年来国际教育领域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园本研修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然而,现今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园本研修过于高控,教师内驱力不足

当前幼儿园园本研修中多是领导预设研修内容,没有立足于教师的需求,不能完全符合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而言是勉为其难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二)园本研修形式单一,教师自主性不够

传统的园本研修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单纯的说教(讲座)、枯燥的讨论(围绕预设主题向着预设目标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师缺乏自主权,无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长此以往,研修就成了走过场。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园本研修模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课例研修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的行动研究,但不满足于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与理论相链接,上升为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概念的表述和界定

课例研修:泛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教师实践智慧成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直觉认知。它来源于教学经验,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课题设计路径及理念

在本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共同经历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模式:

四、课例研修的实践

(一)架构以教学为中心的课例研修模式

1.课前:读研结合,突出重点

通过课例研究,强调备课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备好课前课,确定教学思路;备好课中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备好课后课,反思促成长。

2.课中:立足教学,关注有效

环环推进式:确定主题——现场观课——主题评课——专题发言——总结反思(团队研修组)

螺旋拔高式:推门课——组内研究课——全园公开课——赛课(特色研修组)

分层展现式:新教师上合格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名优教师上示范课,老教师上好经验课(师徒结对)

3.课后:引导反思,突出成长

很多课堂研修活动精彩纷呈,但是最大的遗憾是忽视了课后反思研讨。听课者与上课教师必须通过课后互评、自评、民主交流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效果和反思所得,为教师专业的纵向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材料。

(二)形成三种形式课例研修的研究策略

1.导向式课例研究策略

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

策略:导向式课例必须注意搜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研究、反思、讨论,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概括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主题式课例研究策略

主题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的特点。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自主组成小组,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可以围绕某一典型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

策略:主题式课例一般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不同方式,特别是发生观念和思维的交锋与争论,为教师提供典型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使之成为教师实践智慧成长的阶梯。

3.微格式课例研究

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让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用现代化设备记录下来,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

策略:微格式课例研修要求录像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要取舍片段,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从而使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三)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课例研修质量

教师研修的过程与结果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逐步建立完善校本研修评价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研修手段,调动教师们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研修的质量。

五、取得的成效

(一)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

课例研究,使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增强了幼儿园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二)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在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三)培養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认识和加工,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课例研修总结 篇4

李家完小马志莲

课例研修给每一位亲历其中的教师带来了从观念到行为的冲击和震撼。研究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修主题是“如何是语文课堂的提问跟有效”通过此次研修活动,我也有一些收获,先总结如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来进行参与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家于课堂,那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突破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核心。

一、教师改变旧观念

新课改倡导的倡导是学生的学。以往很多的课堂呈现出无序性,满堂灌。过度的放手常常会出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以为有经验的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满堂灌,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来巩固新知识,问题设置重复,缺少针对性强的提问,禁锢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问题的有效设置对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师生双边互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潜心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从而更好的充分运用教材,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多层次。

2、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个难题做好铺垫。

3、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有阅读课文的欲望,主动去合作学习。

4、问题设置的要有连贯性,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很多,也很杂。有时还会遇到课堂以外的问题状况。就需要语文教师有充分的准备。

5、问题设置的语言要简练、严谨。

课例研修心得 篇5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自从参加“国培”学习的第一天起,我每天认真看视频,写作业,完成心得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观看、专心聆听视频中专家们的专题讲座及课例中教师们的精彩授课,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了认识

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和实践,我明白了什么是“课例研修”,也逐渐领悟到“课例研修”的意义。“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我逐渐认识到:课例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研究形式,她的价值并不是让我们去探寻普遍规律的教育认识,而是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优化。而且,她让我们慢慢养成一些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课例研修”尽管现在做起来在时间和精力方面要付出地多一些,但长远来看,这样的打磨,才可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二、教学方法得到了提高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三、开阔了眼界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培训中,专家老师分别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各种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知道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使我没出国门,就了解到国内国外的优秀理论。

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视频学习,能够多维度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的理论剔去了陈旧的观念,教育教学也随之调整姿态,这让我把自己的位置摆的更端正,改变了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懂得亲近自己的学生,让课堂变成一个多元的舞台。

课例研修试卷 篇6

姓名:得分:

(本次考试实行开卷考,总分100分)

回答下列问题(1-8题每小题5分,9-14题每小题10分)。

1、确定课例研修主题的步骤有哪些?

2、从那些角度确定课例研修的主题?

3、确定课例研修主题的原则有哪些?

4、课例研修报告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5、课堂观察与日常听课观察的区别有哪些?

6、有效组织课例研修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7、为什么要倡导“三课两反思”模式?

8、整理课例研修成果应注意哪些问题?

9、例研修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

10、什么是课例研修?课例研修的特点是什么?

11、课前会议与共同备课一样吗?任务有哪些?

12、课例研修中对第一轮集体反思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3、课堂观察标的设计涉及哪些观察项目?

14、什么是文献研究?课例研修中为什么要做文献研究?

浅谈高校教学中的课例研修 篇7

1 什么是课例研修

采用“做中学”的方式, 帮助教师们学会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 帮助本教研室或者教研团队研修, 以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的研修过程就是课例研修。

“课例研修”源于课例研究, 也称为“走进课堂的研究”, 其兴起于日本, 20世纪末以来在世界各国 (地区) 逐渐传开。20世纪末以来, 课例研究先后被美英、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进和优化。在国内, 课例研修已经成为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重要形式, 其在中小学教师中应用广泛, 实践证明, 课例研修是聚焦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训模式, 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新近教师的岗前培训、教研室活动中都起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它以学科或课程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课例本身为载体、以实践为最终归宿, 将教师专业学习的四种方式有机融为一体, 是在先进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开展的课堂实践教学, 其基本步骤是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几个环节, 通过发挥培训团队的力量, 给参加培训的老师提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最终达到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 高校中如何开展课例研修

2.1 确定研究主题

以教研室为单位, 分析整理学科或者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遇到难题与困惑, 得出进行课例研修的主题, 按照研究主题, 明确各个主题的研究主持人, 选择相应的课例, 进行教学设计。

2.2 制定合理的教学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观察前, 应召开课前会议, 根据研究需要, 设计出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进行分工。教研室成员要根据学科特点开发研究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2.3 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记录

课例研修的整个过程要做到全程记录, 有条件的地区要做到有全面教学录像, 课后认真组织观察, 填写好观察量表。

2.4 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课例研修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统计分析, 及时召开课后分析会议, 对被观察的课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 研究的主持人要全面的说出教学流程, 做到自我反思。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必须有主题、有理念、有根据对教学流程的做客观分析、谈自己的反思和收获, 主持人对其进行细致的整理记录。

2.5 坚持行为跟进

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坚持行为跟进, 并进行持续有效的观察研究, 从而实现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的目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每一堂课既是研究的起点, 又是研究的终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研究主题展开观察与反思, 拓展研究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研究信息来源。

2.6 按期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持人要及时整理提炼研究结果, 包括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观察与反思, 结果的启示, 以及今后要进行的对策研究等, 及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3 高校中开展课例研修的几种模式

现今中小学使用较多的是“三阶段两反思”和“同课异构”两种模式。

3.1“三阶段两反思”模式

“三阶段两反思”模式是顾泠沅教授在其“行动研究”理论中提出的一种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其三个阶段分别为: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设计理念支持下的新设计阶段、及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的新行为阶段。三个行为阶段中伴随着两轮合作反思:一是反思自身已有的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 看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实现理念的更新;二是反思自身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 得出自身设计与学生现实的差距, 实现行为改善。

“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实现了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研修团队的团队互助, 整个研修团队的专业促进。这其中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求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通过反思, 使得研修主持人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等。同时体现了教师教研团队的团结互助精神, 使自身对教学方法和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与见解。通过三个阶段的行为和两轮的反思, 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研修团队成员间通过交流互助, 实现彼此不同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分享, 使得校本研究可持续发展。

3.2“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 采用比较式研讨。“同课”指同样的教学内容, “异构”指用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如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及选用和组织不同的教学资源等。同一教学内容, 课堂组织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 各具特色, 观摩每位教师的课堂后, 大家对所听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进而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这种“同课异课”教研模式可以在高校教学中推广使用, 但是大学教学特点是同头课老师少, 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较少, 具体实施环节还需考虑到各校实际情况。“同课异构”模式有助于教师的课堂反思, 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 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真正体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最终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

4 结语

“课例研修”在高校教学中处于摸索阶段, 在高校教研活动、新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均可安排课例研修, 相信它在高校教师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健, 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77-80.

[2]李秀伟.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 2012 (7) :36-42.

[3]王晓聪.课例是区域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 (2) :17-19.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篇8

关键词:课例研修;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李克强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而在主观题训练时,审题非常重要。在篇幅较长的一段材料中,要认真审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语句,以及设问规定的角度和范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后要注重的就是语言表达了。条理必须清楚,逻辑性要强,要辩证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因此在二轮复习中,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选择典型例题,呈现参考答案,逐条分析答案的语言组织,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在答题中拿到更多的分数。

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好的训练。在《财政》专题复习时,热点链接呈现了一段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在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设问第一问是“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完这一小问后,扣住设问中的“政府”这一主体,马上变式成第二问“用《政治生活》常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然后就热点中涉及的设施建设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关注民生的体现,于是有了第三小问“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的哲学依据。”一段很短的热点材料,只要抓住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就可以发散思维,从一个模块的知识点联想到另外的模块,一道题变成了三道题。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综合探究题的得分率是很有帮助的。

课例研修报告 篇9

听了管蕾老师的课,我感觉她上的很出色,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说说。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管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管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管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谜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管老师用做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本课,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新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谜语当中来,高效实用。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一点建议:

课例研修总结 篇10

一、教师改变旧观念

新课改倡导的倡导是学生的学。以往很多的课堂呈现出无序性,满堂灌。过度的放手常常会出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以为有经验的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满堂灌,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来巩固新知识,问题设置重复,缺少针对性强的提问,禁锢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问题的有效设置对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师生双边互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潜心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从而更好的充分运用教材,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多层次。

2、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个难题做好铺垫。

3、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有阅读课文的欲望,主动去合作学习。

4、问题设置的要有连贯性,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很多,也很杂。有时还会遇到课堂以外的问题状况。就需要语文教师有充分的准备。

5、问题设置的语言要简练、严谨。

课例研修心得 2 篇11

岁月如梭,在教育战线已经工作了17年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前进中,自2014年3月26日至4月26日惠州市中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携手研修网即将结尾。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每天认真看视频,写作业,完成心得体会。

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使自己受到不小的熏陶,同事也与班上的优秀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互相借鉴、学习感悟,并积极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通过培训,使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完善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一、开阔视野,学习新思路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培训中,专家老师分别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各种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知道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使我没出国门,就了解到国内国外的优秀理论。

二、理论、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联系理论知识,让理论找到检验它的舞台。网络培训中,把自己的困惑和经验在平台上交流,让困惑得到了解答,经验得到了传递,并在课例跟进后,运用所学应用的最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所出现的状况,培训让我的头脑得到了更好的武装。

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视频学习,能够多维度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的理论剔去了陈旧的观念,教育教学也随之调整姿态,这让我把自己的位置摆的更端正,改变了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懂得亲近自己的学生,让课堂变成一个多元的舞台。

三、加强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做一个不落伍的英语教师

培训的这个阶段,教学也比较忙,这更让学习的时间变的宝贵,这次讲座的教师都是各地的专业人士,听他们的讲座的机会不多,让自己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个讲座我的听的格外认真,精心揣摩,并做了笔记,发到日志中,供大家参考,理论的创新,知识的更新,让我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信心。这次培训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学员,各方面都受到启发,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学体育的教学。让想学生吃的饱,教师就要有丰富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就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让

新知识、新观念、新思路不断地走入教学实践中来。为了不落伍,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通过校本教研、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开展课例研究,展现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把课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课例研究,是学科组进行校本教研,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课例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校本教研及课例研究,可以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次培训,让学我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思路变的更为清晰,以前感觉校本教研和课例研修是一种形式,而现在把它看作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基石。培训开始,我就建立了QQ群“教师研修区”,在这里我们对课例研究等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大家互帮互助,真的是不亦乐乎。一次次的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都分别获得了收获,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因为课例研究走在了一起,通过学习合作,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做了保障,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群里讨论,研究,解决。我们也一定会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课例研修教研活动 篇12

化学赵洁

为了更好的做好课例研修,11月8日上午,我们化学组与带教老师王春玉在505室对执教老师韩长青的课件进行了研讨,王老师提出了很多很多中肯的建议,大家畅所欲言,对课件进行了改进。谈到二氧化碳制法实验,对于实验仪器的选择,我们打算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篇13

一、提升品德涵养,坚定教育信心。

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顺便是师德培训,让我的教育信心更松软,俗话说:“改造人首先就要改造一个人的思维。”思维指点、决定举动,培训后,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求真知灼见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咱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钻研。从各位专家的亲自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爽的空气,为之振奋。

二、相熟教材联系,把握教改方向。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致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点平时的教学工作。但不断未能代低年级的课,教学中有经常眼高手低,效率不高。在培训过程中,知道了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分析讲座,更让我明确了教学指标及联系,更有效的把握教材,听评课时更能发现优点和无余。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始终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考虑,让我学会了信赖先生,并始终地感遭到信赖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增强课例钻研,促进业余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各个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开展可以看做普通的课例钻研,但这次培训,收看专家的课例钻研解说,知道了本人的重大无余,由于以课例为钻研对象开展课例钻研,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钻研的重要形式,无利于促进教师的业余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按部就班的天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钻研及课例钻研,能有效延长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钻研活动。

研修网课例研究作业 篇14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省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作为体育一组的一名成员,参加了麽课活动,在此期间也有很多困惑。在认真看了蒋敦杰主任的关于双对接的视频和课程文本后我对双对接混合式研修进行了重

新认识。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我对体育三组的课例研究计划三栏目的看法。

三组的《持轻物投准》一课的课例研究的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这三项内容很全面,结合学校体育器材不足,开发利用体育器材资源,根据授课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平时同时上课的班级的班级多等方面,设计的及全面又符合实际,条理也很清楚。

三组的课例研究中的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中的内容也有混淆。

一、麽课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混淆

如:磨麽课目标是课例研究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学习预期结果。目标任务是本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要到达的地方,“本次课例研究,探索在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利用体育器材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师的课标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是麽课目标中中的目标任务,而具体目标中的“

1、探索师生对体育器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条应该是教学目标,因为麽课目标和教学目标是

不同的。

二、问题与目标任务的混淆

问题是到达目的地会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而三组的研究问题1、学校体育器材不足,合理开发体育器材资源。2、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果。设计的很准确,但是它又

和目标任务有点混淆。

三、关于体育器材的开发利用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比较多,但场地很小,只有一个250米的操场,平时同时上的班级多的时候能达到7个班,和专题作业中的情况差不多,为了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老师们

没少下功夫想办法。我们是这样做的:

1、学生自治器材,我们用废弃的小皮球制成了投掷器材,用来代替垒球,用报废足球、排球制成了

实心球。

2、用废旧器材改造了一部分器材,用废旧汽车轮胎刷上颜色鲜艳的油漆,进行再次利用。

3、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在进行投掷内容的教学时我们通常把上课的场地安排在场地的一角或对墙

练习。

上一篇:线下沙龙活动策划下一篇:12岁的生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