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例研修中的文献(精选3篇)
浅谈课例研修中的文献 篇1
浅谈课例研修中的文献研究
东山镇云龙小学 杨娅娥
文献是什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用于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各种资料。它是前人经验、智慧的总结提炼,是知识、技能、经验、教训的传承。凡做研究都一定要做文献研究。因为,这样才能少走一些弯路,避免做前人已经做过,并有确定结论的事情。另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宽广,看得更高、更远。
一、课例研修为什么要做文献研究? 课例研修,即对课的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包含专业理论学习,是课例研修的一个重要特点,研修的过程不单纯是上课、实践,是以课例为载体的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的研修活动。没有理论指引的实践是苍白的、低效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无力的。课例研修的目标旨在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成为教学理论基础深厚,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并推进他的教学实践工作。1.文献研究是课例研修的学习起点 课例研修的特点决定它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要形成一个学习的 “共同体”。文献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在课例研修中,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弄清其他教师已经做过的相关研究、各种研究结果与理论的运用范围,从而明确本次课例研修的主题和方向。2.文献研究应该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课例研修中的文献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文献研究,二是针对课例研修主题和方向的文献研究。
二、课例研修过程中什么时间该做文献研究? 1.确定主题阶段。课例研修的主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某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研究)即针对如何上好某个教学内容,反复地磨课、炼课,通过“三次实践,两轮反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质的提升;第二类是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某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聋校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方式研究》),即以某个教学专题的教学方式为研究主题。第三类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或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比如,针对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题:《导学案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主题:《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用研究》。确定主题是课例研修的重中之重,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主题的研究价值。选择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易错点、争议点,等具有普遍性的一些问题。在选题时要搜索前人是否已经开展过和此相关的研究,(2)可操作性。选择的研修主题不要超出研究者们的水平,并能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研究。所有这些都需要研究者事先进行文献研究。2.实践研究阶段和后期结题阶段。此时做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们提炼观点、总结升华。
三、应该研究什么文献? 1.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总结。研究阅读和主题相关的论文、总结、报告。并进行分析、梳理,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从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获得启示,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提供理论支持,或者根据一杯公认的正确的结论来修正自己原有的认识。2.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所面向的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的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材料。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教材的编写原则,内容的顺承、衔接,还会建议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阅读教参,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3.相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具体体现。研究前人的教学设计(教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亮点,博采众长,有助于快速提高执教者的教学能力。4.相关课件。教学课件是教学内容直观呈现,通过观看一个教师的教学课件,可以了解该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意图。5.教学反思。课例研究强调同伴互助、深度反思。参阅别人的教学反思,对设计一堂完美的课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研究的基本过程。1.分析准备阶段:明确要检索的主题要求与范围,确定检索途径。2.文献搜索阶段:分类、整理。3.加工处理阶段:留有用的文献。4.提炼结论阶段:归纳、分析、比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文献研究的结论。
五、文献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文献研究是大家的事,应贯穿研修全过程 课例研修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文献研究该由谁来做就要由组织者做出合理分工。(1)分工合作,专家引领,共同研究(2)分阶段进行,贯穿始终 2.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单纯地阅读和学习文献 在正式开始做课和观课之前,先进行文献研究,找准课例研修的切入点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课例研修本身是教师通过反复做课、反思、行为跟进等教学实践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文献研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进行文献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例研修的主题,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需要探索的问题,避免在课例研修实施过程中走弯路,做重复、低效的劳动。因此,在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不是仅单纯地阅读和学习文献资料的内容,而是要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在课例研修实施过程中参考。
浅谈课例研修中的文献 篇2
1 什么是课例研修
采用“做中学”的方式, 帮助教师们学会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 帮助本教研室或者教研团队研修, 以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的研修过程就是课例研修。
“课例研修”源于课例研究, 也称为“走进课堂的研究”, 其兴起于日本, 20世纪末以来在世界各国 (地区) 逐渐传开。20世纪末以来, 课例研究先后被美英、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进和优化。在国内, 课例研修已经成为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重要形式, 其在中小学教师中应用广泛, 实践证明, 课例研修是聚焦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训模式, 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新近教师的岗前培训、教研室活动中都起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它以学科或课程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课例本身为载体、以实践为最终归宿, 将教师专业学习的四种方式有机融为一体, 是在先进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开展的课堂实践教学, 其基本步骤是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几个环节, 通过发挥培训团队的力量, 给参加培训的老师提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最终达到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 高校中如何开展课例研修
2.1 确定研究主题
以教研室为单位, 分析整理学科或者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遇到难题与困惑, 得出进行课例研修的主题, 按照研究主题, 明确各个主题的研究主持人, 选择相应的课例, 进行教学设计。
2.2 制定合理的教学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观察前, 应召开课前会议, 根据研究需要, 设计出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进行分工。教研室成员要根据学科特点开发研究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2.3 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记录
课例研修的整个过程要做到全程记录, 有条件的地区要做到有全面教学录像, 课后认真组织观察, 填写好观察量表。
2.4 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课例研修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统计分析, 及时召开课后分析会议, 对被观察的课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 研究的主持人要全面的说出教学流程, 做到自我反思。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必须有主题、有理念、有根据对教学流程的做客观分析、谈自己的反思和收获, 主持人对其进行细致的整理记录。
2.5 坚持行为跟进
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坚持行为跟进, 并进行持续有效的观察研究, 从而实现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的目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每一堂课既是研究的起点, 又是研究的终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研究主题展开观察与反思, 拓展研究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研究信息来源。
2.6 按期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持人要及时整理提炼研究结果, 包括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观察与反思, 结果的启示, 以及今后要进行的对策研究等, 及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3 高校中开展课例研修的几种模式
现今中小学使用较多的是“三阶段两反思”和“同课异构”两种模式。
3.1“三阶段两反思”模式
“三阶段两反思”模式是顾泠沅教授在其“行动研究”理论中提出的一种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其三个阶段分别为: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设计理念支持下的新设计阶段、及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的新行为阶段。三个行为阶段中伴随着两轮合作反思:一是反思自身已有的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 看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实现理念的更新;二是反思自身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 得出自身设计与学生现实的差距, 实现行为改善。
“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实现了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研修团队的团队互助, 整个研修团队的专业促进。这其中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求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通过反思, 使得研修主持人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等。同时体现了教师教研团队的团结互助精神, 使自身对教学方法和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与见解。通过三个阶段的行为和两轮的反思, 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研修团队成员间通过交流互助, 实现彼此不同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分享, 使得校本研究可持续发展。
3.2“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 采用比较式研讨。“同课”指同样的教学内容, “异构”指用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如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及选用和组织不同的教学资源等。同一教学内容, 课堂组织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 各具特色, 观摩每位教师的课堂后, 大家对所听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进而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这种“同课异课”教研模式可以在高校教学中推广使用, 但是大学教学特点是同头课老师少, 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较少, 具体实施环节还需考虑到各校实际情况。“同课异构”模式有助于教师的课堂反思, 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 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真正体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最终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
4 结语
“课例研修”在高校教学中处于摸索阶段, 在高校教研活动、新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均可安排课例研修, 相信它在高校教师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健, 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77-80.
[2]李秀伟.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 2012 (7) :36-42.
[3]王晓聪.课例是区域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 (2) :17-19.
浅谈课例研修的重要性 篇3
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义务教育的工作者,我常常听到身边的同事们的抱怨,在南疆这样偏僻落后的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老师们常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出去学习培训机会基本没有,有时候面对学生,会莫名产生知识被掏空或无话可讲的囧境,怎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呢?其实,我觉得有这样看法的老师是真正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提升自己知识、能力的教育资源。而课例研修就是我们工作中最长使用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课例研修是一个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课例研修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它是教师把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上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教师群体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
教学反思与教学成绩的进步是相辅相承的,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才能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而课例研修的过程正是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
课例研修强调的是从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出发,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寻找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通过参加国家组织的远程“国家计划”培训学习,再把本校的课例研究与专家的课例研究作对比,就会知道了我们的严重不足,我们的课例研究仅仅是简单的听评课活动,年年讲,年年听,年年评,评课也是优点说得多,不足说的少,改进措施更没人说,何谈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
课例研修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是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也在课堂度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光阴,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使我看到了课例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课例研究中我认为一定要改进教师“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得意、得言、得法,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做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要有创新,让自己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真的在读,真的会说,真的会写,真有感悟,真去體验,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
课例研修强调的是团体的互助和合作,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每一个教师个体才能在群体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凝聚专业情谊,获得群体研究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幸福,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学习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都证明多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离不开学科知识的储备与更新,离不开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我们要静下心来阅读专业基础知识读本,重新咀嚼已渐被遗忘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还要学习和接受那些越来越多的新专业知识;学习那些看似与自己专业无关但实际上是有关的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让知识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一桶水”变成“宽阔的河流”、“深深的海洋”。为做好一个专业的老师打下雄厚的扎实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