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切除术的护理

2024-07-08

肠切除术的护理(共7篇)

肠切除术的护理 篇1

术后要点及措施

1患者术后清醒返回病房后,给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小时后应取半卧位,以降低切口张力,以利呼吸和引流。为防止肠粘连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6小时开始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或坐起,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2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6小时,无胸闷、憋气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等特殊情况外即可停止吸氧。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脉搏的变化。观察记录血压、脉搏1次/1~2小时。

4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一旦发现,因观察出血量、速度、血压、脉搏;如有休克征象,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处理。除药物止血外,必要时准备手术止血。

5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活动、翻身时要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压、扭曲、脱出等。引流期间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因引流不畅而造成感染,腹腔引流管引流的血性液每日更换引流袋以防感染。6引流液的观察

术后引流液的观察是重点,每日记录和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在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应警惕发生继发性大出血的可能,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7饮食护理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应报告医生,遵医嘱拔除胃管后才可进食。患者进食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从清流流食半流最后过渡到普食。8做好基础护理。

9加强营养及管理:患者术后静脉内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增加其机体抵抗力,以促进康复;同时还应加强输液导管的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导管阻塞、脱出等所致的并发症发生。10预防感染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

术后常见症状护理 1疼痛

手术切口所致,可使用持续镇痛泵,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

2发热一般在术后3日内,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为术后吸收热,不必紧张,可先用冰袋物理降温或酒精擦浴,如效果均不好,可再用药物进行降温。3腹胀术后肠蠕动未恢复前,肠腔内积气过多可致腹胀,可指导患者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按摩腹部,压力应由轻到重。协助患者多翻身活动,必要时使用肛管排气或温盐水灌肠。

4恶心呕吐是由于麻醉药副作用导致,呕吐时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严重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5腹泻术后3日无大便者,或患者出现便秘,请勿用力及长时间蹲站,防止影响切口愈合。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软化大便易排出,排便后清洁外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

6吻合口瘘 与手术缝合技术、肠胀气、肠水肿或肠系膜血管结扎过多有关。如腹部炎症明显,且范围广泛应行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炎症局限,可将切口缝线拆除几针,放入引流,用非手术疗法待其愈合。

7尿潴留与手术部位有关,可因膀胱神经供应害、膀胱后移等所致。护士应在术后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给予夹闭尿管每2-3小时开放1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健康教育

1心理康复训练

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密切相关,而消除病人紧张的心理是及其

重要的,所以,术前要对病人进行解释,使其认识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同时让病人了解功能锻炼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以取得病人的配合。2患者需掌握的训练

(1)深呼吸

深呼吸有助于肺泡扩张,促进气体交换,预防术后肺炎和肺不张。深呼吸运动应先从鼻慢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呼气时腹肌收缩,由口慢慢呼出。(2)有效咳嗽

咳嗽时需双手放在切口两侧,向切口方向按压,以减轻切口张力和振动,使疼痛减轻。在排痰之前,先轻轻咳嗽几次,使痰液松动,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使痰液顺利排出。(3)翻身

手术后在床上做翻身和曲腿活动有助于血液循环防止褥疮,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粘连和有利于早期排气,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排便练习

绝大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便,术后容易发生尿潴留和便秘,尤其是老年男性病人,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术前必须进行床上排便练习。(5)氧气雾化吸入

术后根据情况遵医嘱发予氧气雾化吸入器,用于湿化痰液、促进 排痰,防止肺部并发症。出院指导

1全休3个月,可以适当做一些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饭后散步、下棋、打太极拳等户外活动。预防感冒,忌烟酒,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2饮食指导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品,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内脏,油炸、辛辣食品。进食方式:少食多餐,5~6餐/日,饮食规律,注意食物搭配,合理营养。

3出院后按医生要求的复诊时间前来复诊,复诊时带齐门诊病历及所有片子、各项门急诊检查报告。如出院后突发身体不适如有腹痛、腹、黄疸等情况及时就诊; 4亲属指导

患者亲属要关心患者,经常陪伴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多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让患者及时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忌生气。

肠切除术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行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72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38~65岁,平均47.3岁。10例使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法,5例使用内镜下氩气刀凝固法,57例使用内镜下圈套结扎法。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肠镜检查下采取圈套结扎法、高频电凝切除法、氩气刀凝固法手术治疗[4]。将切除下来的息肉组织送病理科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达到明确诊断及解除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圈套结扎法:适用于高位息肉。在内镜下,用长柄套扎器对准息肉,将胶圈套于息肉蒂根部,待其自然脱落;高频电凝切除法:适用于高低位广基小息肉。在内镜下找到息肉,用高频电凝器烧灼息肉根部,先凝后切,反复间断的割切;氩气刀凝固法:常规进镜到息肉所在部位,推近镜头,充分观察病灶,选取合适角度,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施行氩气刀凝固治疗。如手术过程中发现少量出血,可行局部对症处理,予以含8%去甲肾上腺素液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若手术创口基底面积较大或创面出血较多时,行钛夹止血,可防止术后肠穿孔的发生[5]。检查结束时,协助手术医师边退内镜边吸引抽气,可以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的腹胀不适感。

1.3 结果:

本研究72例患者中,经高频电凝切除法、圈套结扎法、氩气刀凝固法治疗肠道息肉,均可安全、顺利的达到手术目的。2例术后当晚发生便血,经内镜下对症处理后血止。1例术后发生小穿孔,给予二次肠镜下荷包夹对症处理后好转。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总体评估:

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作一个全面的评估。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进行体格检查:了解一般情况、生命体征、专科体格检查等。给予各项化验室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2.1.2 术前心理指导:

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本治疗方案的实施方法、过程及目的。使其对手术治疗有个大概的了解,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请已成功完成手术而未出院的病友多作一些好的经验交流,增强患者完成内镜手术的信心。尽可能的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未知感和恐惧感。告知患者因肠腔充气有可能出现的腹胀和牵拉不适感,并告知其解决办法,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内镜检查治疗[6]。

2.1.3 术前准备:

①术前责任护士协助患者更换病员服。②必要时准备便器,指导患者做床上排便练习。③术前3d进食少渣、易消化软食;术前当晚进无渣流质;术前禁食8 h,禁饮4 h。④肠道准备:手术日晨6:00,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2盒倒入带有刻度的瓶中,加温开水至2000 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口服。首次服用600~1000 mL,以后每隔15 min服用1次,每次250 mL。喝完后继续备2000 mL左右温开水服用,直至排出清水样便或直至服完。⑤建立静脉通道:因内镜检查多为左侧卧位且手臂位置变动幅度较大,建议在患者右手背留置静脉留置针,便于术中静脉用药。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共存疾病患者,常规给予对症处理。高血压患者术前测量血压,遵医嘱术前给予患者硝苯地平片10 mg舌下含服。低血糖患者遵医嘱术前给予50%葡萄糖静脉推注。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双腿屈曲位,嘱其在内镜检查过程中随医嘱配合检查,勿随意摆动。开放静脉,连接脉氧心电监护仪。检查过程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变化、询问有无不适。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作对症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护理常规观察:

术后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神志是否清楚。观测患者的定向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等以评估其手术后的清醒度。作无痛检查的全麻患者需连接监护仪观察24 h;局部麻醉患者需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 h一次,连续24 h。护理观察中需特别注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如有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等休克表现时则提示有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向医师汇报并加强巡视。本次回顾研究中有2例出血患者即因及时的发现以及处理,而得到了良好的预后。

2.3.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消化道出血、穿孔、低血糖等是术后常见并发症[7]。术后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使用抗炎、止血、维持电解质平衡等药物。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及尿量,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头昏、心悸、大汗淋漓、乏力、口渴等症状,有无呕血及黑便,以及大便的颜色、量、性状。术后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症状为急性腹膜炎的表现,因此,有无腹痛及其性质、部位;有无压痛或反跳痛;有无腹肌强直的症状是此项护理观察的重点。本回顾有1例术后发生小穿孔,及时发现后汇报给医师并给予了二次肠镜下荷包夹对症处理后好转。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肠道有无排气,必要时可以给予灌肠保持大便的通畅。在排除穿孔性的情况下,可以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缓解疼痛。或遵医嘱给予止痛剂等对症处理。手术前后,患者禁食禁饮时间长,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护理观察的重点在于患者有无出冷汗、眩晕、麻木、手抖、心慌、浑身乏力、饥饿感等症状。有症状者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加强夜间血糖的观察。并遵医嘱及时给予补充液体营养等治疗。

2.3.3 术后饮食宣教:

术后常规禁饮禁食,具体的时间遵医师医嘱执行。一般手术后禁饮、禁食24 h。第1个24 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特殊不适,可予冷流质饮食。如米饮汤、菜水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用易引起腹胀的牛奶、豆制品及高甜饮食。第2个24 h可以选择较软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粉、菜泥、烂面条等。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避免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油炸、腌制食品[8]。

2.3.4 术后康复:

术后24 h卧床休息,期间可作适当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9]。息肉较大或者较多患者,手术后宜卧床休息2~3 d,避免用力咳嗽,避免提重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者用力排便时增加腹腔压力,影响手术创面愈合。2周内尽量避免重体力活动。

3 体会

通过对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标准饮食指导,术后康复宣教,可以很好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治愈信心,提高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112月行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72例患者病例资料,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配合体会。结果 72例患者皆顺利完成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治疗,2例术后当晚发生便血,经内镜下对症处理后血止。1例术后发生小穿孔,给予二次肠镜下荷包夹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通过对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以及术后细致的护理观察和饮食指导,可以很好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治愈信心,提高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息肉,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3-255.

[2]杨雪,李贞茂,李易,等.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特点及与癌变关系的探讨[J].西部医学,201022(12):2223-2225.

[3]韩芳,常玉华.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26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140.

[4]徐富星.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133-134.

[5]任秀英,颜玉,王艳凤,等.经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配合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104.

[6]艾刚锋,毛云高,魏艳玲,等.心理干预对胃镜检查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l,32(16):3358.

[7]张静,罗丁,杨顺秋,等.内镜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7):88.

[8]周静雅.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J].重庆医学:,2013,(8):2686-2687.

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护理 篇3

【关键词】息肉;胃肠疾病;内窥镜检查;胃肠道;护理

肠息肉为消化道的常见病,特别是腺瘤样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其中直径>2 cm的息肉称为大息肉,>2 cm息肉腺瘤癌变危险性是2 cm以下者的4.5倍[1]?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2]?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早期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发现并切除肠息肉是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自2008年一月至今500例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发生器与微波手术器等方法进行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0例为肠息肉,结肠息肉360例,男260例,女100例,年龄3~84岁,平均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不适)?便血?腹泻等?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由内镜检查证实有1枚或1枚以上息肉?其中4例患者结肠息肉呈葡萄状?有无数个,予分次治疗?

1.1 器械准备 ①EC-450WI型日本富士能电子肠镜;②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SD-5U/13U-1型圈套器;③德国艾博公司生产的ERBE?ICC?800型高频电凝电切发生器?

1.2 结果 159例肠息肉患者经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后,给予补液抗炎治疗,所有病例无一例出现穿孔?出血,治愈率达100%?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①护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息肉切除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介绍治疗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的疑虑,减轻恐惧程度,从而积极配合检查,并给予背景音乐,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因紧张恐惧导致的不良反应?

②.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③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汁,术前1天进流汁;术日晨口服硫酸镁?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④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⑤ 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⑥ 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

2.2.1 术中配合要默契,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者?②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根据息肉蒂的粗细或广基息肉基底部直径设定电切电凝指数,以及是否设定了混合电流,在医生指示下伸出并张开及收扰圈套器,并随时根据术者的意图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圈套器协助完成电切?4.0cm的息肉,圈套住息肉后应注意将息肉提起悬空于肠腔内再通电,以免损伤正常黏膜,如蒂较细息肉不能收缩过紧过猛,以防未通电即形成机械性切割而致出血,若圈套过松不能通电,在缓慢收紧息肉过程中息肉渐渐变为紫色,手中感觉到了东西,说明松紧适度,可以通电切割?

2.2.2 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2.2.3 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2.3 术后护理

①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息肉为0.5~1.0cm患者,术后卧床休息5h,1周内避免过劳?紧张及情绪激动,避免从事有可能使腹压增加的活动?息肉>1.0cm及凝固范围较大或有其他原因(如出血,穿孔危险较大)患者需卧床休息3~4d,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

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

②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术后禁食6h,如无异常术后2d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忌吃粗纤维及肉类,1周内禁饮酒及其他有刺激的食物及饮料?如有出血?穿孔危险的患者按医嘱禁食?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1周,以后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3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③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如有局限性腹痛或轻度反跳痛时,可能伤及浆膜致局限性腹膜炎,应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

④对于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应给予降压药,以防术后出血?

⑤如有腹痛?呕血?血便等异常,应立即告诉医生?

⑥定期随访复查?

⑦防感染,术后注意保持肛门和外阴的清洁和干燥,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⑧ 健康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相关基本知识,特别要讲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前列腺窝继发性出血?术后3周避免性生活?6周内避免持重物,长途步行,3个月内禁骑自行车?教会患者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和量,发现异常,及时送检?

参考文献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篇4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点及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3年6月共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8例患者通过积极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与护理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出院。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及术后积极的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3-0097-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3.051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以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疼痛轻、瘢痕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手术方法,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的最佳选择,并且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剖腹胆囊切除术[1]。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3年6月共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8例,均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男46例,女32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9岁。入院诊断胆囊结石36例,胆囊息肉28例,慢性胆囊炎9例,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5例。术前伴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史6例,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7例。本组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无明显手术禁忌证,78例患者平均住院6 d,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术中因腹腔粘连中转开腹4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3例,78例术后均预后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出现。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78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分别在患者脐上缘、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右侧腋前线以及上腹正中近剑突处,做直径0.5~1.0 cm的4个小孔。以CO2建立气腹,压力控制在9~12 mm Hg,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自孔内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后,在显示屏下进行操作。

1.2.2 护理方法

1.2.2.1 术前护理 因腹腔镜治疗疾病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在我国开展的较晚,因此,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疾病,及疾病的预后了解不多。术前患者常常伴有紧张与焦虑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向家属及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方法、措施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靠性、安全性,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态度要诚恳,语言通俗易懂,对患者及家属要不厌其烦,或者结合图片、宣传栏、录像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LC的特点及治疗的意义。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当给予明确、积极的信息,必要时介绍其他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的感受,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使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术前给予备皮,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与普通的腹部外伤手术不同,因需要行右侧肋缘下及脐周围多部位戳孔,需清洁皮肤的范围较大,尤其对脐内的污垢必须清洗干净,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术前行肠道准备,清洁肠道。嘱患者按时口服肠道准备药物3 d,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单位/次,口服,2次/d;甲硝唑0.4 g/次,口服,2次/d;减少肠道内细菌,防止肠道内细菌移位。术前3 d给予番泻叶代茶饮,术前晚上给予温肥皂水800 ml灌肠,排空肠道内的大便及气体,减轻肠胀气、减少肠道内粪便,增加气腹的空间。

准备行LC的患者对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心肺功能的情况,做好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术前对重要脏器进行检查,如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的检查,除外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肺部感染等,本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占9.6%,合并有高血压病的占10.2%,有老慢支肺部感染的占3.4%,术前均给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9.0 mmol/L,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140/90 mmHg,给予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上述疾病稳定3 d后实施手术,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做好患者术前备血、皮试等各项准备工作,术前30 min置入胃管接负压吸引器,吸出胃内容物,即增加气腹的空间,又避免了手术穿刺时的副损伤;置入尿管接无菌引流,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减少穿刺时膀胱的损伤,同时增加气腹的空间。术前2 d忌食豆类、奶类等易产气的食物,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术前1 h给予静点抗生素,减少腹腔及戳孔的感染几率。

1.2.2.2 术中护理 LC手术需要建立CO2气腹,作为介质辅助手术操作。气腹机的压力一般为11~13 mm Hg,年老体弱、心肾功能不良的气腹压力应降到8~10 mm Hg,减少由于气腹建立后膈肌升高对心脏的压迫。在建立气腹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气腹机显示的各项指标,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术前应充分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评估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结束后要触摸患者的胸腹部皮肤,观察有无皮下气肿的发生。

1.2.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回病房,应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窒息。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改半卧位。要给予吸氧,继续吸氧2~4 h以上,氧流量2~3 L/min,以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尽快恢复血气平衡。密切观察有无气胸及纵隔气肿的发生。及时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等生命体征,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带气管插管的观察呼吸道情况,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及时给予吸痰,防止痰液阻塞气道引起窒息。腹腔留置引流管的观察引流液的多少、颜色、及性质等,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

术后去除胃管,留置胃管的应给予口腔护理,2~3次/d。留置尿管的应给予0.1%新洁尔灭擦洗尿道外口,2~3次/d,防止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如果手术时间长,术中CO2气腹易引起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气体栓塞等。穿刺不慎易引起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等[3]。如出现血压下降,则应考虑有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如果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要及时观察引流量、引流液的颜色等,并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管引出液体为胆汁考虑是否有胆管损失的可能[4]。如尿量减少,应考虑有急性肾衰的可能。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膜刺激征,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的监测。

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红肿、渗血、渗液。防止术后出现戳孔出血流入腹腔或渗透敷料而危及生命。如果戳孔有血性液溢出,应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重新缝合。防止出现穿刺孔的感染、愈合不良、内脏脱出或穿刺孔疝等疾病的发生。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脐上穿刺口渗液,经给予切口LD-300砷灯理疗,30 min/次,2次/d,后治愈出院。有2例患者出现戳孔渗血,经给予缝合皮下级加压包扎后,治愈出院。

LC患者与开腹手术患者不同,建议早期进食,因可起到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负氮平衡的作用。术后当天禁食水,次日可进流质,少食多餐,可避免术后腹胀并能促进肠蠕动、缩短排便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1周后可进普食,宜进低脂易消化的食物,禁食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无并发症者可于手术后3~4 d出院。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嘱其术后2周内严禁患者高脂饮食,如出现腹胀、腹泻、腹痛、黄疸、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

LC术后提倡患者应早期活动,患者卧床休息、运动减少,因疼痛致患者呼吸浅表,易引起呼吸道分泌物淤积出现肺部感染。如果推迟下床活动时间易引起腹胀、肠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的意义,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术后6 h给予半卧位,定期给予糜蛋白酶4000 U,氟霉松2 mg,庆大霉素8万单位,雾化吸入,或给予吸入用异丙妥2 ml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指导患者深呼吸、排痰、给患者翻身拍背等活动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抬高下肢、笔者所在医院常规给予淄博先锋医疗器械厂的下肢按摩气垫泵,按摩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2.4 出院指导 做好患者出院的指导工作,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出院2周内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为主,忌食高脂肪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禁烟、禁酒,适当控制饮食量。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嘱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处理。并留给科内联系电话,有情况随时咨询,要做好解答工作。结果

本组78例患者采用LC后,经给予治疗并配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平均住院6 d左右,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讨论

LC手术是近年兴起的一项技术,也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较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外科手术逐渐向微创化、创伤小的方向发展,并逐渐为患者所接受,LC技术即为此项技术应用的典范,是开腹手术所无法比拟的。此项技术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亦有一定的适用证及禁忌证。因此,术前充分了解手术的适用证及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患者,既可以减少术中副损伤的发生,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很大的作用。

术前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及术后护理,对患者的顺利恢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由于患者缺乏对LC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从笔者所在科室开展LC以来对患者的护理中体会到:选择合适的患者,严格掌握患者的适应证,做好术前检查及准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指导,稳定患者情绪,是取得患者配合的前提;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防止并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如腹腔出血、胆汁漏、切口感染、渗出等,积极预防并发症和严格的饮食管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并做好术后患者的随访工作,对患者的预后级康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肠切除术的护理 篇5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例肝血管瘤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术前准备,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腹腔引流量变化,做好切口部位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组术后病情平稳,恢复良好,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下床活动早、恢复肛门排气早、切口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特点,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腹腔镜下行肝血管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和成功率。

【关键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070-02

腹腔镜手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治疗,以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替代一些常规手术方法。我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对3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经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整体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对3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腹腔镜肝血瘤切除术,其中男性患者1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力47.5岁。肝右叶为2例,肝左叶为1。术前经由超、CT、MRI确诊,术后经病理均确诊为肝海绵性血管瘤。

1.2 手术方法 根据血管瘤位于左(右)肝位置调整手术台倾斜度。取脐上10mm穿刺孔建立气腹,压力维持于13mmHg,取剑突下和左(右)腹直肌外侧缘脐上1/3处2处10mm穿刺孔,置入超声刀、Ligasure或操作钳。肝血管瘤切除步骤:按术中需要用超声刀离断肝周韧带,解剖第一肝门置入导尿管以备阻断。用超声刀或Ligasure在血管瘤与正常肝组织间离断肝实质,每次切除肝实质1cm,由表及里,逐渐切割分离。大的管道结构用可吸收夹或钛夹夹闭。术中根据血管瘤大小和出血情况阻断或不阻断肝门。对于出血创面,用超声刀或电凝处理,一般效果满意。创面用止血纱布覆盖止血,断面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腹腔镜下肝血管瘤是目前新开展的手术,患者对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前、术后配合知识缺乏了解,对术中可能会转成开腹顾虑很大,担心医疗费用昂贵等,常表现为恐惧、忧郁、焦虑等[1]。医务人员的态度、周围环境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有研究表明负性消极的惰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影响愈后[3]。为此,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术前须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们应告知患者肝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的肿瘤,术后不会出现转移,手术可以消除肿瘤增大或破裂等引起的并发症,减少患者恐焦虑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心理,使患者身心放松,情绪稳定,顺应手术。同时向其介绍手术方法和术后治疗、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还应告知该手术的优点如手术创伤小、疼痛小、恢复快等,让在院的其他患者现身说法,互相交流。让其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了解并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思想顾虑。

2.1.2 术前常规检查 做好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B超、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凝血时间胸片、心电图等。

2.1.3 术前备皮、备血 术前当天,按上腹部手术范围备皮,以棉签蘸双氧水去除脐部污垢后,再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脐部。准备足量的血液最好是新鲜的库存血备用。

2.1.4 胃肠道准备 术前ld进食少量清淡饮食,避免饱食和高脂饮食,禁食易产生的食物如:牛奶、豆类等。进行卧床排便、排尿及被动运动训练。术前晚遵医嘱予甘油灌肠剂灌肠,协助排便,预防术后腹胀。术前禁食12 h,禁饮8h。术前放置胃管,排空胃内容的,以便充分暴露术野和减少穿刺中发生胃穿孔的危险。术前留置尿管,协助排尿。

2.1.5 呼吸道准备 有吸烟史的患者督促其戒烟,并协助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2.1.6 术前用药 患者术前应做好抗生素的皮试,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和阿托品0.5 mg。术后护理

3.1 常规护理 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患者安返病房后,予以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吸入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待血压平稳后可取低半卧位,利于呼吸及术后引流,但不宜过早下床,以免引起术后出血。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给予氧气3-4 L/min吸入,心电监护。

3.2 生命体征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及危重症护理记录单,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黄疸、肝昏迷的早期症;观察尿量防止发生功能性肾衰竭;术后患者由于肝功能影响易发生低血糖,应注意其低血糖反应,及时处理。

3.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3.1 出血 出血是腹腔镜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4],多发生于术后24h内,是术后早期观察及护理的重点。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3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密切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观察腹部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腹腔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等,如腹腔引流液呈鲜红色,有湿热感或每小时引流量大于100 ml,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提示有内出血的可能[5]。

3.3.2 肩背酸痛和皮下气肿 腹腔镜手术常用二氧化碳气腹,由于二氧化碳可能弥散入血,产生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或积聚在皮下产生气肿[6]。多发生于胸腹部、阴囊等处,局部表现为握雪感、捻发音,患者可有肩痛、背痛和胸腹胀痛,术后应严密观察呼吸及有无皮下气肿发生,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必要时予其吸氧,床边备气管切开包。患者多较紧张,应向患者耐心解释,并帮助其改变体位。肩背部酸痛是腹腔镜术后轻微的并发症,多由于二氧化碳未排尽,刺激两侧膈神经所致.多数患者仅在改变体位时加重,通过吸氧,按摩,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可有效预防。本组发生剑突下皮下气肿1例,通过吸氧、按摩等,于术后第3天症状消失。

3.3.3 感染 感染多由局部积液、少量胆瘘、腹腔引流液逆流、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原因引起。术后应检测体温、腹腔引流液情况、切口有无脓性分泌物等。术后应及时换药,严格准手无菌原则,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本组发生感染1例,患者术后体温在38.8℃。行床边腹部B超示:局部大量积液,给予腹腔穿刺引流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3.4 胆瘘 胆瘘是术中损伤胆管或结扎线脱落引起,术后因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发热等,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形状等。加强引流管护理,及时换药。本组无患者发生胆瘘。

3.3.5 腹腔内脏损伤 临床表现为术后3-5d突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本组无患者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

3.4 引流管护理 ①保持引流管通畅,翻身活动时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滑脱,堵塞(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形状、和量,及时汇报医生。引流袋位置必须低于引流管口,防止引流液倒流,向息者及家属讲解正确放置各种引流管[3]。置管3―4 d,如腹腔引流液颜色较淡,24 h量<20 ml,腹部无阳性体征可予以拔管。③更换引流袋及倾倒引流液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嘱咐患者平时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引流管口,引流管口周围敷料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3.5 肝功能的维护 肝叶切除易发生干细胞坏死而致肝功能衰竭。临床上可出现高热、黄疸、出血倾向、肝性脑病,应加强检测肝功能,慎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如输注葡萄糖,应用维生素K1、支链氨基酸、控制蛋白质摄入,如白蛋白下降到一定程度(如<25g/L)[7]则需补充外源性白蛋白以促进恢复,PT延长较明显时可给新鲜血浆、凝血因子等治疗。

3.6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全流质饮食,无腹胀不适后可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由于术后舒适的改变及肝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营养状况较差,应给予营养支持。患者能进食时,指导患者选择一些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钠、易消化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忌辛辣、生冷、硬等食物,定时测量患者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

3.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止继发肺炎。保持心情乐观愉快,避免精神紧张、抑郁。注意休息,可做日常运动,术后近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可参加一些适宜的体能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上忌暴饮暴食,戒烟酒。保持穿刺口清洁干燥,如有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时,及时门诊就诊,定期门诊复查。讨论

腹腔镜手术虽然存在着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的并发症,但只要手术操作仔细、熟练,术前术后护理得当,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积极的心里护理,术前准备和术后病情的密切观察,即可减少其并发症,且腹腔镜手术因损伤小、疼痛程度轻、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术后不能因患者恢复快而大意,因随时仔细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掌

握拔管指征,并做好患者饮食、休息等方面的指导,使患者顺利的早日康复[8]。

参考文献

肠切除术的护理 篇6

对术后并发症干预效果分析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手术室

周红平(邮编:03700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技术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且使得广大病患者受益非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肝胆外科的微创技术,已在各个医院普遍开展。其“三小一快”的优点(即切口小,损伤小,痛苦小,愈合快),被誉为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量临床实践证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手术方法,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1].。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如何进一步预防和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愈后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我们在原护理技术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两年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共200例,将该两年病例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全麻插管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实验组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麻插管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年龄在22岁~84岁,手术时间在0.5~3.0小时,组间无差异。200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47例,其中腹胀20例,高碳酸血症13例,皮下气肿7例,胆漏7例(见后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除给予与

对照组相同的护理及常规治疗方法外,另外针对预防术后腹胀、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及术后胆漏等并发症分别给予了术中严格限制进气速度和气体压力,关闭腹部前彻底排气,加强腔镜设备接口管理防止漏气发生,对术后胆漏发生可能性大的患者免用钛夹等一系列改进的护理方法,对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变化。

2.结

两组患者并发症例数统计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腹胀

高碳酸血症

皮下气肿

胆漏

对照组

实验组

0

0

ⅹ2值

9.95

5.329

5.329

P

<0.01

<0.01

<0.05

<0.05

结果示: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直接原因:首先是手术时间长,患者的耐受能力降低;其次是术中护理不当和术中管理病人不周全。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原因,我们在以往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做了必要的护理改进。

3.1腹胀

由于手术时间长,患者腹中二氧化碳余留量多,手术医生在关伤口时没有及时排尽腹腔内的二氧化碳余气;再者是术前对患

者的饮食指导不到位。

护理改进措施

在术前即告知患者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不产生气体的食物,术前10小时前严格禁饮食。手术毕嘱咐手术医生一定要先排除腹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再行切口关闭。

3.2高碳酸血症

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手术时间较长,二氧化碳气腹压力持续大于16mmHg,术毕二氧化碳气体在腹中残余过多,以致体内气体潴留,导致多余的二氧化碳弥散入血,最终导致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护理措施

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比如仪器设备是否完好,CO2气体是否充足,冷光源是否正常,气腹机功能是否完好,腔镜器械是否齐全,消毒是否合格,尤其戳卡上的密封圈和帽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就会导致漏气,延误手术时间并且还会使得CO2弥散在手术房间,这时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会误吸,而且全麻下的患者更会误吸比正常人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除了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外,还应细心检查台上所用器械,不得有丝毫的松懈。而台下护士更要在开台前把所有的仪器设备链接好,把CO2气腹机的压力调到11—15mmHg,而注入的流速为1—2L/min。当手术结束时,先关闭气腹机,再关闭CO2钢瓶开关。也就是说在不用气腹时马上切断CO2,绝不容许多进一点儿气体。并且在术中一直给予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严格监测患者血氧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当患者离开手术间后,再次打开气腹机进气开关,放余气,关闭进气开关,关闭气腹机电源开关,分离气腹机与二氧化碳钢瓶。〔2〕这样的操作就不至于气腹机因留有余气而压力出错。

正确摆放患者的手术体位,上肢外展600而小于900;由于手术中操作的需要,患者处于头高(150—300)脚低位时,把上肢固定好就可以了,两腿不得捆绑,即使因需要而捆绑约束,也要注意松紧度,捆绑过紧时容易形成气体栓塞!当手术结束,要尽力给病人排气后再关闭切口,而且术毕要抬起患者双腿拍打,按摩,让进入体内的余气游走,排出。

3.3皮下气肿

由于手术中气腹压力过大,给气过猛,而且术毕排气不尽时,在腹腔内残留的CO2

便可能转移,在缝合切口后,腹腔内的气体从腹膜上的气腹针孔游走或窜出,CO2

气体就窜入皮下,形成皮下气肿,尤其是对于那些胆囊在炎症期的或者腹膜肥厚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此类现象。

护理措施

严格把握气腹机的各个参数指标,压力不能过大,不得高于15mmHg,而且要匀速送气(1—2L/min),在术毕尽可能的将腹腔中的残气量排出,在关闭切口时,要顺着戳卡挤压腹部,把气体排尽。一般较小的皮下气肿可以被自行吸收。如果发现较大的皮下气肿,则需要在局部穿刺或者切开排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解释并且安慰患者,不让患者紧张,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

3.4胆漏及胆道损伤

是手术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导致胆道损伤的发生率,电凝对胆管及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在炎症,水肿期,由于胆总管粗大,使用一次性钛夹后,钛夹于术后脱落,或者胆道解剖变异时,分离困难等原因都可能导致。

护理措施

在术中手术护士不仅仅是准确传递器械,而且还要仔细观察每一步的手术情况,根据术野需要及时调整电凝的工作参数;如果看到胆管粗大,水肿就给手术医师使用尼龙夹(lomlock),这类夹子夹扣紧密,而且能夹紧粗大的胆管,比较安全,比较钛夹虽然当时夹住了,但是术后由于炎症,水肿的原因使夹子脱落造成不良后果。如果腹腔镜探查发现患者胆道异常,胆囊周围严重粘连时,就建议术者做钝性分离或者中转开腹,不可使用电钩和电凝棒对胆道系统作强行直接分离。

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虽然很多,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努力,有些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从术前访视患者时即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术中认真检查好仪器设备,保证其功能和运行一定要完好,不出现因设备原因而耽误手术时间的事件;严格掌握气腹机工作的各参数指标,即流速一般为1—2L/min,气腹压为11mmHg—15mmHg;避免因气体流速和气体压力过大导致并发症发生的机率;手术毕一定要挤压排气,把腹中残气量排除体外。手术中密切注意观察术野情况,对于水肿严重的胆管要使用homlock夹子或者做好中转开腹的准备。

综上所述,在注意了以上几个方面后,进行各项护理干预实验组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龙明,王立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04.〔2〕

肠切除术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我院两家三甲附属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PD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54例, 均经病理结果证实。术前将全部患者分配入组序列号, 入选患者按获得的入组号顺序, 根据从统计软件SPSS13.0提取的随机表分别编入完全肠外营养组 (TPN组) 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组) , 每组27例。患者术前没有免疫性疾病;没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过去6个月内没有使用过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没有接受放疗或化疗;没有胆道、腹腔、肺部等急性炎症等。术前均未使用任何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8例患者合并黄疸, 但是总胆红素水平<200μmol/L, 术前均未行胆道引流术;另有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但血糖、尿糖在术前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全部病例均采用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行child式结肠后胰肠套入式吻合、胆肠吻合, 于结肠前行胃空肠吻合。两组病例以上一般资料和营养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本研究方案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都经本人同意。

1.2 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输清蛋白或血浆制品, 对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2.1 EEN+PN组

EEN+PN组中有9例为通过鼻肠营养管行营养液鼻饲, 剩余18例于术中行空肠造瘘, 术后营养液于造瘘管中滴入。术后12h后开始肠内营养, 首先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术后第2日开始予500mL肠内营养乳剂 (TPF-T)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根据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营养液至全量:用量按体质量一日30~40mL (约40~50Kcal) /kg, 均由1/3~1/2全量开始, 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PN补足。营养液均经肠内营养输液泵缓慢匀速滴入。电加热泵加热至37℃。第1天的速度约为20mL/h。以后逐日增加20mL/h, 最大滴速为100mL/h。根据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 逐渐增加滴速、增至全量。同时经静脉补充患者不足的液体量。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

1.2.2 TPN组

TPN组患者术前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 术后12h开始经PICC管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 脂肪乳氨基酸 (17) 葡萄糖 (11%) 注射液 (卡文)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使用前开通腔室间的可剥离封条, 使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维持机体氮平衡所需的氮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氮需要量为按体质量一日0.15~0.3g/kg (相当于氨基酸量一日1.0~2.0g/kg) 。而葡萄糖与脂肪一般需要量分别为按体质量一日2.6~6.0g/kg与1.0~2.0g/kg。患者总的能量需要量由其实际临床状况决定, 通常情况下为按体质量一日20~30Kcal/kg。为满足患者全部的营养需求, 可添加微量元素 (安达美) 以及维生素 (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 。输注速率按患者体质量不超过一小时3.7mL/kg, 每日持续泵入时间为16~24h。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量。

两组患者除能量、氮量相同外。水与电解质按出入量平衡原则经静脉补足。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左右的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体质量变化,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可比性分析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病理诊断具有同质性, 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 (表1) 。

2.2 术后检测指标

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测指标: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临床指标

2.3.1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EEN+PN组和TP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 (4.5±3.1) d;住院期间费用分别为 (31358±3114) 、 (44650±11977) 元,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2.3±4.3) 、 (15.2±5.1) d, 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

2.3.2 术后并发症

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EEN+PN组与TPN组分别为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200, P=0.040) , TPN组明显高于EEN+PN组。其他并发症指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发生率、胃排空障碍、胰瘘、胆瘘,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4) 。

注:*P=0.036

2.3.3 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

术后由于营养支持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EEN+PN组与TPN组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5) 。主要并发症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发热。EEN+PN组虽然在营养支持最初的3d内出现1例腹痛、3例腹胀、3例腹泻 (平均每日5~6次) , 但是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的速度和浓度, 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而且能够继续接受EEN治疗。在TPN组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 1例患者改用外周静脉给药途径。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能量摄入不足和负氮平衡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再生修复及患者的康复, 可见营养摄入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基础。恰当的营养支持能降低手术创伤后机体内脏蛋白的消耗, 减少机体蛋白的分解, 增加蛋白的合成率[4]。

本研究54例患者中, 无论进行EEN+PN还是TPN支持, 均没有患者围手术期死亡。PD术后瘘的发生率非常高, 但从本研究来看, EEN+PN组与TPN组瘘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可见在保证吻合口血供以及良好的吻合技术条件下, 局部如果无污染、无张力, 那么早期肠内营养并不增加瘘的发生率[5,6], 同时它也并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胰瘘、胆瘘等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但EEN+PN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D术后早期EN可增加内脏的血流量, 保护肠黏膜, 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可能是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的原因;同时EEN维护肠黏膜屏障, 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生长, 有助于维持肠道细胞分泌Ig A, 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2,7]。在营养相关的并发症方面:PD术后12h EEN+PN组即开始EEN支持, 我们选用含ω-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促进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瑞能作为营养源, 这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肠内全营养制剂, 特别适合于癌症患者的代谢需要。此外, 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功能。对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浓度后, 症状缓解并能完成后续支持治疗。受不同患者对EEN制剂的耐受程度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组采取肠内营养由稀到浓、由慢到快, 不足营养由静脉供给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减轻由于对EEN制剂不耐受而导致的并发症。我们的研究也表明EEN+P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由于肠外营养液浓度较高, TPN组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有1例患者术后4d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改为外周给予TPN, 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有关。为避免可能发生的静脉炎, 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相关结果表明, 与TPN相比, EEN+PN在PD术后可以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EEN+PN营养支持可以减低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期间费用, 而且能很好的满足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 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 或完全肠外 (TPN) 营养组, 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d与 (4.5±3.1) d、住院时间 (12.3±4.3) d与 (15.2±5.1) d及费用 (31358±3114) 元与 (44650±11977) 元, 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完全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Braga M, Capretti G, Pecorelli N, et al.A prognostic score to predict major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nn Surg, 2011, 254 (5) :702-707.

[2]Liu C, Du Z, Lou C, et al.Enteral nutrition is superior to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sia Pac J Clin Nutr, 2011, 20 (2) :154-160.

[3]Rayar M, Sulpice L, Meunier B, et al.Enteral nutrition reduces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standar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ith child reconstruction[J].J Gastrointest Surg, 2012, 16 (5) :1004-1011.

[4]Peter JV, Moran JL, Phillips-Hughes J.A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s of early enteral versus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inhosp-italized patients[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213-220.

[5]Suehiro T, Matsumata T, Shikada Y, 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oral feeding following gastr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4, 51 (60) :1852-1855.

[6]Saulius G, Antanas G.A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enteral and natual nutrition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J].Medicina (Kaunas) , 2008, 44 (9) :678-686.

上一篇:《离不开的空气》教学反思下一篇:傅园慧父母揭秘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