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2024-10-26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精选8篇)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1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宏州陇川县民族小学

潘正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试着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探索。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固地的存在。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一)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训练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发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主导作用。可是在教学中,有种种现象不符合训练要求。如有的是以问代练、满堂灌;有的在阅读训练时只是进行全班大合唱,不顾及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点偏爱少数优生,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训练;有的教师只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而与语言文字脱节。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赶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讲解,对于默读很少涉及。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会耽误时间,另外有些学生钻空子滥竽充数,他们不读书思考只是做样子,那样教师对于学生不好把握,教师就统一安排时间和阅读方式。

(二)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深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为了应付考试,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自主发现少,引导求同多;教学过程、方法僵硬化等。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变化活泼多样了就是新思维、新方法,有些语文课上过多的加入了非语文的内容。

(三)为了考试成绩,不顾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有些教师只考虑自己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差异。在课堂上为了完成自己不切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总是满堂灌,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训练,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害怕课堂失控,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因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师素养必须提高。

三、解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其实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农村阅读条件主要缺乏在阅读时间、阅读方法和阅读书籍等。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因为没有阅读时间的保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其次,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再次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为学生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唤起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兴趣促使人探究”。一个对某一问题一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一事物,去探究它的特点和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而“授人以渔”却能解决终身温饱。在阅读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进行一些探究性阅读,以解除自己的一些疑惑,丰富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学须有疑,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疑难的喜悦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保持和激发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究心理。

(四)确定阅读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分年级段给学生确定阅读主题,并按不同主题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小学二至三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快乐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四至六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广泛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

(五)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出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六)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课外阅读,从方法来讲,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巩固,认识得以提高,方法得以改进。从内容来讲,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读一些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生活类、科普类和文学类的书籍。

为了更好地搞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年级: 2009 级 本 科

专业: 教 育 学 专 业

学习形式: 函 授 姓名: 杨 有 英

工作单位:陇川护国九年一贯制学校

邮编: 6 7 8 7 1 2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2

一、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 学生的阅读量有限

受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地区无法像城市的小学那样建造自己的图书馆, 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源, 使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 使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单一。很多小学生的课外读物除教材外再无其他书籍, 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 这严重制约了小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广大农村, 四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仅有语文教材和练习册。 在课堂上, 老师按照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生识文断字;课下学生就在练习册上通过做习题进行巩固。学生长期这样只做题不阅读的学习模式, 很难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教师队伍素质较差, 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 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小学的关注力度不够, 使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落后, 学校的教学条件差, 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教材、练习册、讲桌、粉笔、黑板构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学资源, 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教学远远达不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的引领者, 而教学活动是一项需要协调多方资源的活动, 需要老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变化, 并对教学环节进行及时调整, 然而许多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理论培训, 更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的能力, 只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为教学依据, 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 单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趣,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

首先, 国家政府部门要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完善农村地区小学基础教育设施, 为农村地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条件, 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使农村小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 政府部门要号召社会公众力量关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量。向农村小学捐款捐物, 将家里闲置的小学读物捐献给农村的小学, 使他们在课下可以有更多的读物。 最后, 国家还要重视对农村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 在师范类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 充实农村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

2.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阅读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

提高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 首先要让农村的小学老师树立课程意识, 要让老师明白教师这门职业需要用良心和爱心去经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钻研教学方法, 学会发掘和利用各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开展, 要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内, 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让学生去感受自然, 认识社会。 其次使教师树立学习意识,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老师自己首先要熟练掌握拼音、汉字、语法修辞和写作等基本技能, 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学习, 其次老师要掌握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不仅要研读教学大纲, 更要去仔细研究相关教学方法, 将自己的教学课堂与其他成功的教学案例相比较, 发现自己的不足。最后拓宽教学内容的意识, 在我们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 关于农村优美景色与生活习俗的描写寥寥无几, 老师要以教材为基础, 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背景进行学习。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教学条件, 教师专业水平等的限制, 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国家要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 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投入, 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四年级更是小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教学条件、教师专业水平等的限制, 语文阅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投入, 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资源,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3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阅读得少。在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大部分教师总认为如果不反复强调所学的内容,学生是记不住的,所以在课堂上听到的总是教师反复的陈述。教师即使有提问也是非常简单的,学生也只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教师讲得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自读自悟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角色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不到体现,许多学生在解答一些感悟性及拓展性的题目时所表现出来的手足无措就是很好的例证。

2.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轻视阅读能力培养。语文阅读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基础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训练。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不能严肃对待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他们习惯性地以考试内容为依据,一味地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和需要背诵的段落来完成文本的教学,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则早已忽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也逐渐被教师“蚕食”了。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一文时,要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下面画线的句子: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结果,许多学生回答是“可怕”。这本是中心句,学生的回答无可厚非,可这位教师硬是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天塌地陷”才罢休,这怎能叫学生不懈怠?

3.强调对文本的理解,轻视学生的人文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轻视。有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或者生硬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没有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教育,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激不起审美的情趣。

二、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平等式的状态。教师必须弯下腰与学生交流,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原有的独裁教师形象,突破原有的“一言堂”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自由的、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体现,他们就会如鱼得水,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品味文本材料,感悟阅读内容。许多教师让学生以演“情境话剧”的形式去理解和阅读文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开放教学模式。

2.创设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主体阅读的个性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放松自己,从而进入轻松、乐学的状态,这样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勇敢地发表见解与交流对话。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课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以学生生活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虽然年纪较小,但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所学的语文教材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编辑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内涵,更要引导学生挖掘和体会文中的情感因素,把这种情感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唤起学生内心情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文,教师要认真组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使知识在对话中获取,在交流中理解。这样,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大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琴亭中心小学)

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上学不便;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后期配套设施落后,不具备寄宿条件;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搞一刀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管理力度,改善学校附近的治安、饮食条件;建立绿色通道,保证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等。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就是农村教师不重视科研,教学效果不佳。

一、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农村小学,教师、学生人数增加了,但由于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并没有相应改善。因此很多学校的班额都在70人以上。如果按标准班编班的话,85%的学校都会校舍紧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增加教育投入。2000年税改后,取消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一事一议操作困难,向农民伸手改善办学条件不现实;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极其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困难,更不用说进行大规模的校舍建设。

二、后勤配套设施滞后,达不到寄宿制条件

建设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路途远的好办法。但现在95%的农村小学根本不具备寄宿条件。学生分散居住,学校难于管理;农村治安条件的相对落后,使学生的人身安全缺乏基本的保障;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就餐,营养、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地处偏僻,附近没有进餐的地方,一遇刮风下雨,走读的学生只能靠一袋方便面充饥,生活十分艰苦。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搞好农村小学办学情况,必须采取适当对策: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000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的责任主要在国家。为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编制教育预算时,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费用单列,防止挤占、挪用;实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布局调整后置换出的校舍、设施等教育资源,可以进行有偿转让,转让后的费用用来改善中心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管理力度、改善学校附近的治安、饮食条件

学校暂时不具备寄宿条件的情况下,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饮食安全,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对于提供学生寄宿的农户,派出所要加强租屋管理,消灭安全隐患;对提供饮食服务的人员,有关部门要加强卫生管理,让从业人员提供卫生证、健康证等,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三、建立绿色通道,保证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

为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学习,有必要建立绿色通道,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每个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扶助贫困生;妇联、团委等社会团体要搞好春蕾工程等,开展一对一帮困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助学基金,给每个贫困生适当补助,以确保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国

家规定的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为农村教师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广大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农村教师的科研活动比单纯的教学实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以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要从农村教师的实际出发,关心他们的疾苦。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且肩负着教学与种田两副重担。要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保证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从而激励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要为农村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再次,要为农村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组织他们参加教育实验、教改实验,促进他们迅速成长。

二、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农村教师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它是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力。有了它,农村教师就会不断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探究问题,自我完善,不畏困难,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体会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快乐。二是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把教师业务进修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要把教育科研

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的各种干训、师训班进行教育科研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科研培训规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教育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力求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主要是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同时制作录像带分发到基层学校,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广泛开展教育科研的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在科研培训中的导向、计划、组织、管理、监控、评估、激励等功能。四是教育科研机构要面向农村中小学,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农村中小学培训科研骨干,要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到农村学校,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三、加强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科研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为此,一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领导。地方政府要由分管科技的县长、乡(镇)长兼管学校教科研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分管教科研工作的领导,以保证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除加强领导外,应考虑如何科学地设置农村中小学各处室。建议农村中小学设立教科处,以领导下层的教研组、课题组开展教科研实验,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混杂于主管教学业务的教导处的局面。二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网络。县教育部门的科研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县、乡、学校三级管理网络。要以重点中学、实验小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5

王宏强成员组

李金强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部分构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任何一个教育环节的缺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部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课时比重最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最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阅读是人们从已有的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报、看新闻、看书,还是看物品的说明书,都离不开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对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解数学题、物理题要阅读题意,地理、历史的学习也要阅读。

(一)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中识字与写字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识字是阅读的必要前提。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之后,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学习阅读,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教学也是对字词的认知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解句,即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此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是以阅读能力的掌握为条件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字词组织能力、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与清晰性、语言的优美性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反之,阅读能力又通过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来,即阅读教学是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教学在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新课程标准下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做了如下阐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课程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里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阅读,而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可以自如地运用这种能力,如看书读报。其次,《课程标准》注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阅读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在读物的内容及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科学适当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总而言之,《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还是明显的,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凸现了出来。

(一)教学观念落后

1.教师自身目光短浅,缺乏教育反思精神

如自身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边远地区学校的信息闭塞等主客观原因,教师没能够具有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和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目光短浅,缺乏教育反思精神,也就顾及不到对文学作品的拓展与延伸,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阅读课堂灵活度远远不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缺乏加强专业发展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观念,满足于现状,特别是有了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已经足够应付教学,于是用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等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照本宣科,企图用旧的思维、旧的范式来圈套新课程,以消融问题。而年轻又无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主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及没有向其他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对教学大纲、新课标的内容认识浮于表面,无法适应新的阅读教学要求。

2.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教师为分数而教

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入21世纪,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但是,迫于班级成绩评比制、升学率等的压力,即使大多数的教师知道新课改的要求,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无法从教师观念中根除,往往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为主,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为试卷而教,为分数而教,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面。课堂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不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课改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可教师很少对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或作者的背景趣闻拓展介绍,于是每堂课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信息量少,学生的视野狭隘,阅读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定位不明确 1.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入

21世纪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以“三维目标”为基准的。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上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抓不住主线

“知识和能力”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即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简称“双基”任务。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要求学生对读物客体的背诵积累和精确理解,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已经归纳的知识。由于教学对学生阅读学习策略训练的忽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在教师的当场指导下,小学生还可以勉强完成阅读任务,可一旦遇到一个新的阅读活动,又没有教师的指导,这时学生就变得手足无措。例如,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阅读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在家里看报时,虽然把一份报纸全部浏览了一遍,可要他说出这份报纸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时,他确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说不清楚。这就是教师教给了学生知识,可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抓不住“三维目标”的主线,缺乏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度不够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交叉渗透这三个目标,而且这种渗透不能过分刻意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在一项阅读任务完成后,使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知识、能力、技巧及情感等方面有了发展。可在现实中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三个目标的贯彻,或是有了阅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方法和情感的训练;或是过于注重情感的教育,缺乏对能力与技巧的培养。而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兼顾到了三个目标的整合,但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整合只是把三个目标进行简单的罗列或重叠。例如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学,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因课制宜地进行训练,而不是单独地利用某一节课或几节课脱离文本专讲阅读方法。

2.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定位问题 首先,轻视总目标,缺乏对学生终身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总目标,但一些教师只看重眼前的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忽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而影响了小学生良好语感的获得与发展。其次,不明确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滞后或超前。《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但有些教师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大部分时间讲字词,五年级讲字词依然用去大部分时间,也有些教师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生硬死板,缺少灵活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满堂灌”或“满堂问”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即教师把已经归纳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把教案上的问题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只会赶进度。“满堂问”式的教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由于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教师对此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不科学、不合理地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计不到位,结果是一节课结束,学生情绪烦躁,疲惫不堪,阅读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2.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和“会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使学生“会阅读”。如今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即教师把阅读知识归纳和传授给学生,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法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阅读。试想之,一堂阅读课教师只是如同白开水般传授给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阅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怎么会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又怎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3.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指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及批判性精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要体现“一切为了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借助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这一宗旨。可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字词、语法、修辞、文章的结构框架等理性内容,忽视情感、兴趣、思想等感性内容,不注意倾听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及质疑能力,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不到张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阅读课堂中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思维的激荡,这样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

(三)情感教育渗透不足,阅读教学氛围枯燥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常见。教师不能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课文一句一句地讲,学生只是听,没有发言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讲课的声音、语调缺少感情色彩,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力度不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无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枯燥的氛围使得他们厌倦学习,影响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阅读教学氛围就不会舒适融洽,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不会被激起。

积极活跃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阅读动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可目前一些教师缺乏营造阅读教学氛围的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无新颖性、创造性,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课堂氛围紧张、严肃,学生合作讨论不够,也很少组织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读书本是一件陶冶情操,使人快乐的事,但在这样消极低沉的氛围下,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没有了阅读激情,学生在课堂上浑浑噩噩,课外阅读也囫囵吞枣。

四、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师必须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在全面弘扬素质教育观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传教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把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课堂也不能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阅读过程中的合作者,为学生独立阅读积极创设情境与条件,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启示教师在进行一项新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些引导性材料,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阅读知识或技能和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或技能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新的阅读活动。

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是有思想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是从无知开始的,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阅读学习经验,并且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正确的、具有价值的观点要给予及时赞赏,对偏离正确价值观的看法进行积极耐心的引导,切忌盲目否定,挫伤学生的自尊。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创建自由宽松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求知欲,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意识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文章的研读,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阅读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处理能力,训练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创造性阅读是要求学生读出作者本意以外的东西。在小学阶段,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但是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意识,为学生以后的阅读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对学生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怎样写”或是“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做出与文中不一样的事情吗?”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科学合理地使用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已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这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论上什么性质的语文阅读课,都千篇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板书,造成学生进度跟不上、自身阅读体验不到位等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安排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促进小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读、讲、问答、讨论、笔练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征,选用最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合理进行“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法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结合“读、思、议、导”,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相互讨论文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完善阅读教学评价

1.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技能、阅读学习的准备情况、不利于阅读任务完成的因素等。可以在学期或课程开始前利用特殊编制的测验、学籍档案和观察记录等方式,测试学生阅读学习必要的预备性知识、身心情况等内容,由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合理安置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前阶段阅读教学的结果、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及时了解,便于后期工作的有效调节与改进。例如单元测验、学生的作业与课堂阅读表现观察、阅读词句的摘抄检查等。教师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阅读态度与情感。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或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一般每学期有一到两次,即学期中期与学期末期的考试,我国目前大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采用此种方式的。以上三种评价方式都有利有弊,它们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这三种评价方式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服务。2.重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成果展览法等多种评价形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观念,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来。自我评价就是指导学生对自身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与学习反思意识,并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同伴评价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的评价,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给其他学生听,让其他学生给出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翻阅彼此的读书摘要、心得,给予他人评价的同时,学生自身也拓宽了视野。成果展览法是学生将课内和课外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现出来,包括个人的剪贴报刊、读书笔记等。成果展览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举办阅读成果展览活动。

(四)重视课外阅读

由于课外阅读在课外进行这一特征,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教学难以把握,在新课改的感应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1.丰富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

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所以教师为了完成目标要求,在课外阅读中一味追求数量,缺乏对效率的把握。教师不应该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完成局限于让学生放学后阅读文本,而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乐于课外阅读。参观博物馆、观看诵读晚会、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有针对性,要提前设计好让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学到的内容,保证通过活动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检测应以口语检测为主

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依靠摘抄本、读书心得等书面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完成情况进行检测的,孰不知,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下,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就对文本粗略浏览或不浏览,随便找几个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因此,教师应该使用以口语检测为主、笔记摘抄检查为辅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汇报自己最近都读了些什么书、什么文章,这些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谈谈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和读后的感受。教师要态度亲切、认真仔细地倾听,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并有机智地给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到升华。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积极的学习品质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正确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养成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加强校园书香氛围的文化建设,在走廊上、楼道内张贴唐诗宋词、优美文章的挂图,使学生在无意间得到熏陶,促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内可以举办图书角,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拿到图书角交换阅读,分享心得。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即成的,有耐心,仔细观察每一位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不良的阅读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促使其生成为良好的阅读学习品质。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6

我一直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作文教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而它却始终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学生写不好作文,老师难上好作文课,这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第二,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师生们整天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而现在,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加上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试想,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呢?因此,这就使学生作文缺乏激情、缺乏主动性、缺乏兴趣、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

3、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三、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7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农村学生的自身原因。

一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非常害怕写作文, 越怕写作文, 越写不出作文;越写不出作文, 越没有信心学习写作文;越没有信心, 就越没有兴趣。由此可知, 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本质上已失去了第一重要的作文能力。二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所拥有的课外书籍, 除了几本作文书之外, 基本没有其他书了。学生的阅读量少, 还与学校环境有关。在众多的农村学校中, 拥有图书室的学校寥寥无几。即便有的学校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册书, 又没有专人管理, 任其自生自灭, 学生想阅读也没有办法。因此, 他们积累的课外知识少之又少。

2. 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1) 作文教学方法存在误区, 很多农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采用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如滔滔不绝地灌输写作文的方法: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列提纲, 这种方法太过强调形式、太过死板, 以致老师在上面讲得昏天暗地, 学生在下面听得雾罩大地。 (2) 作文的批改有误区。在作文批改上, 没有眉批, 也没有的旁批, 只有笼统的总批。评语中没有指出优点和缺点, 只是依个人感情胡乱给个分数。学生拿到作文本后, 只看分数, 即便是那些看评语的学生, 看到如此笼统的评语, 也是一头雾水。这样的批改, 对于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根本不起作用。 (3) 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对于刚学习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怎么能够做到, 即使是老师也未必能做到。

3. 作文命题偏离生活, 不符合农村实际。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现在的一些作文命题,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远离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无从下手。作文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才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4. 作文教学的研究过少。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 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有关于作文教学的专题培训。虽然有时候会在某次培训中学习到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 但是学习之后, 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师反思了, 也总结出了不足, 并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然而又因为学生等各种原因, 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此时, 教师想借助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 才发现有关作文教学的研究太少了, 因此这一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进步。作文教学研究的缺少, 给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特别是对农村小学一线的教师。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想要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作文就失去了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 偏离了源头, 作文就会黯然失色。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要想让他们有话可写, 就得让他们用心感受生活、挖掘生活的“金矿”、积累写作素材。

(1) 学会观察。在作文训练中,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 让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范围, 走进大自然中去, 用他们的双眼去发现生活的美、发现自然的美。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让学生观察母亲的劳动情景, 并以此来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的作文中, 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心是敏感细腻的, 多数学生能捕捉到母亲劳动时的细节, 而且情感表达极其真实。

在农村小学, 只要让学生学会观察, 到处是可写的作文素材, 如观察自家养的小动物、观察自家各种植物、观察村里小伙伴玩耍的情景、观察大人们在树下乘凉时的表现, 等等。由于这样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 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 学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上学时代, 笔者有这样一个习惯, 记录自己看到的或突然想到的东西。时间久了, 就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工作后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学习, 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在作文训练中, 让学生去记录同学们在校的各种不同表现, 记录校园中发生的变化, 记录高兴、快乐、伤心、失败, 等等, 慢慢地, 他们发现自己做了许多的记录。因此, 在完成作文任务时, 就不怕无事可写, 也不用绞尽脑汁去挤几个字来交差了。

2. 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不是万能的, 但是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农村小学生写一篇作文想了一个星期才写出六个字来的原因就是在于知识面少, 即便是有了真实的感受, 也无法用语言去表达, 变成了“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1) 读。顾名思义, 当然是阅读了。除了课本、作文书之外, 农村小学生基本上没有读多少书, 这造成了他们知识面狭窄, 写起作文来空洞无物, 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每接手一个班, 首要任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校没有图书室, 学生想读书无处去找, 班级图书角帮了他们大忙。图书角除了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外, 还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收获。像在教授《〈鲁滨孙漂流记〉梗概》时, 因为学生提前读完了这本书, 上课时, 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体会, 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阅读量增多, 知识面扩大了, 写作文时就能用精美的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写。除了写作文之外, 还要写读书笔记、写日记。阅读时就要积累丰富的词汇、积累各类知识, 这样就要求写读书笔记。小学生的读书笔记, 没有必要要求太高, 只要他们肯记录就行。

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每教一个年级, 都要求学生写日记,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记录生活。在农村小学作文训练中, 写日记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

3. 注重评价, 激发写作兴趣。

在农村小学, 很多语文老师只注重写作前的指导, 却把写作后的讲评忽略了。批改好的作文, 就直接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看评语, 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念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就结束了。其实, 学生对老师笼统的评语看不懂。“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因此, 要让学生在作文当中体验到快乐, 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作文。

(1) 评语。作文的评语,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写作的个性化, 珍视学生的主观, 独特之感受”, 要求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 只要有一个写得好的句子, 就会用笔画下来, 在旁边注上一些激励的话。儿童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 胜利的欣慰, 那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 也会激发继续奋斗的志趣。

(2) 分数。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所以每次作文批改时都会把作文分数压得很低, 这导致学生看到分数后垂头丧气、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认识到, 学生的作文只是一种练习的过程。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 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因此, 教师要结合实际, 不能片面地过高要求学生, 而应让他们找到写作的信心与乐趣。

(3) “发表”。学生写的作文也许未达到杂志报刊发表的水平, 但是为了能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快乐,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学习园地“发表”学生的作品, 以此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 如:编一本作文集, 办一份班级小报, 把学生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杂志, 等等。

农村小学阅读存在问题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时间较少。从调查来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偏少。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阅读占用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源于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的功利化,很多父母囿于文化限制,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获取教本知识,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阅读课外书籍。

2阅读量不大。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扎实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内阅读才是学生阅读的正餐,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3阅读内容不精。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如《字词句段篇章》《同步作文》及其他教辅类报刊等。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少有问津。像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等知之甚少。

4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二、需要采取的对策

1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读书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的积极性。在激发兴趣方面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1)榜样激励。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向师性、可塑性的特点,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从而让学生产生要读书的需要,诱发其经常阅读的实际行动。

(2)好书引读。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战风车》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堂吉诃德》;学习《孔明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海豚救人》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其次、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2更新家长观念,改善阅读环境。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改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力图让他们由接受课外阅读到支持课外阅读。并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3完善学校设施,构建阅读空间。

课外阅读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硬件支持。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室和图书角的功能,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课外阅读就是邀游知识乐园的一次次有趣的经历。

4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会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上一篇:初一期中的复习计划下一篇:合作意向协议书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