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成因二辩稿

2024-10-12

医患矛盾成因二辩稿(共4篇)

医患矛盾成因二辩稿 篇1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讨论医患矛盾的意义就在于要去解决矛盾。然而解决又分治标和治本。很显然,核心在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首先,现实生活中,发生医患冲突后往往涉及经济赔偿,看似是通过解决经济问题而解决了矛盾。但不难发现,金钱不过是一种弥补手段,企图减少患方对医方的责怪心理,并且这种弥补还是可替代的。就好像有些医患纠纷例子中,病人抢救失败不幸去世,家属拒绝经济补偿,用暴力强制医护人员游街,向死者下跪等侮辱方式作为宣泄。这就说明大多数医闹并不是因为看病贵看病难等经济问题,而是源于病人逝世后家属对医方的强烈怨念,而这种怨念常常是来源于患方固有观念中对治疗效果怀有过高的期望值,认为医生只要尽全力就能够治好病人。那么患者为什么会对医生

有那么高的期望值呢?根源在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同群体在知识技术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必然会有认知观念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无论是否存在经济问题,都不乏医患矛盾的实例,始作俑者就是观念分

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无疑是质的飞跃,医疗投入相比20年前增长了23.6%。但为什么医患矛盾不见缓和却愈演愈烈?核心在于随社会发展,社会人际交往逐渐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消磨,个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医方敬业服务意识消减而利益私欲膨胀,患方猜忌提防“高价药”时刻担心被宰。诸如此类潜伏在双方内心的不同观念,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导致医患矛盾在当前的中国越来越尖锐。攻辩:

1.请问对方辩友,中国医疗投入大幅增长为什么医患矛盾不减反增? 2.再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说全民医保的经济条件达到了医患矛盾就完全解决了?

3.请对方辩友论证一下,为什么经济问题是矛盾中的大部分问题 4.用钱解决的是不是都叫做经济问题?

5.今天你感冒了需要两百块医药费你支付得起吗?你心甘情愿支付吗? 6.大连82岁疑患癌症的老人在医生开出治疗梅毒药方后不幸去世,家属抗议医方胡乱开药频频医闹,事实却是老人可能交叉感染梅毒,医生是按需拿药。这难道不是由于两方知识观念差异才导致的矛盾吗?

医患矛盾成因二辩稿 篇2

【关键词】医患矛盾;医患法律关系;博弈论;法律规制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越演愈烈已成为困扰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在医疗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医患双方的博弈。鉴此,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对医患矛盾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会医患矛盾的成因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野

1.对博弈论的简要阐述

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论考虑事件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然后研究它们行为的优化策略,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结果。最后将其理性化、逻辑化,系统化为一门科学。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在这里我们把医患关系看成一种博弈关系,是基于对于博弈论的整体理解。首先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和患方分别作为两方,是此博弈中的“局中人”;而双方对于医患矛盾的处理方式方案即此博弈中局中人采用的“策略”;对于最终医患矛盾解决的结果则是博弈中的“得失”;当然我们希望的是医患关系最后能够达到一个“均衡”,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医患关系的原因。

2.成因分析

(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①患者心理分析,在医患关系中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生病本身就可以引起心理应激,特别是患急性病时,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接触陌生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态度生硬的医务人员等都可能产生心理应激。”医生站在主导者的角度,如果不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到患者的心理,就会让患者误认为医生不用心,矛盾就会埋下种子,导致患者一方对与医者一方会一直处于一种不信任的状态。②医者心理分析,对于医者来说,他们长期在固定岗位工作,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治,而且要帮助病人解決某些心理和社会问题,加之人命关天,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大,医护人员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一些高难度的诊疗技术,考虑到风险,害怕自己承担责任。

(2)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缩影,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整个经济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医院从体制机制方面来讲都自负盈亏,国家财政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额补贴,另一方面在药物管理方面也愈来愈严格,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医患关系的市场化倾向愈加明显,的确存在众多医疗机构过分追求利润空间,不注重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现象。”

(3)从社会舆论的影响分析。当今社会,舆论媒体十分发达,网络的力量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不能否认舆论媒体在解决问题时积极的一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舆论媒体在报道中的某些行为容易误导社会舆论,反而激化医患矛盾。当医患发生矛盾时,很多媒体倾向于站在患者立场,理所当然的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从而会导致片面报道使舆论失衡;其次,由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对医疗工作的风险性和局限性认识不足妄下结论,从而误导社会舆论。

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医患关系不断激化,医患矛盾产生,甚至走向不可调和的地步。

二、当前医患矛盾法律规制的缺陷

医患矛盾法律规制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专门针对医疗矛盾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长期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未有一套完善的专门处理医患矛盾的立法体系。

医疗纠纷的“第三方调解机制”,“虽然在实际纠纷解决中占有较大比例,但调解效果不尽人意。人民或者行政调介入医患矛盾调解,但整个过程没有立法的支持与监督,先天缺乏法律权威保障。”第三方的中立性无法确保等种种因素导致调解结果易受质疑,无法律强制执行力,如果双方不按照调解协议履行,最终还得回归到司法程序。

三、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制

结合目前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漏洞,立法机关应当及时跟进医患关系的专门立法。毕竟这类法律关系涉及他人重大人身利益,早已超越了《合同法》等私法调整的范畴。“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例,我国对医患关系的专门立法结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立法原则上,应当吸取《民法》“主体平等,“诚实信用”等理念作为平衡医患双方权利义务的标尺,重点规范院方的责任与义务。唯有如此才能矫正医患双方实质地位的不平等。同时,为了使专门立法的指导思想过于空洞泛化,可以考虑采用医疗伦理准则指导立法,如《医学伦理学国际宣言》中最为根本的两条:“不伤害病人原则”和“有利于病人原则”就合理的阐释了医生在职业过程中的行为尺度,可以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尽到诊疗义务的法律底线。

其次,对于专门立法的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与患者而言,应当尽量提升其在医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同意权,严格限制院方对免责合同的应用。与院方而言,为保证诊疗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规定其拥有检查权、诊断权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权。

我国医患矛盾如何用法律手段平衡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成为解决医患纠纷的关键问题。本文中个人的视角实在有限,想法也不够成熟,对于医患矛盾其他层面的制度建设都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医患关系的未来也必将在法律人的关注和探索中走向光明!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项目《博弈论视角下医患矛盾的成因与法律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XZ-BZX-136),指导教师:张光君副教授。

改变现实更需要勇气二辩稿 篇3

2. 无论是。。。还是。。。他们虽都选择接受了无奈的现实,但难道他们不可以改变(兼顾二者么),或许因此历史会改写,这怎能不说是更多的勇气呢?!

3. 改变现实需要能力,但难道接受现实就只需要勇气吗,他还需要宽广的勇气,隐忍等等,我们在讨论的只是二者相比下,改变需要更多的勇气。

4. 我们并不否定接受现实需要勇气,但改变现实更是在面临未知的命运而进行的奋力一搏,是一场斗争,它要付出更多的汗与泪,也要承担更多的.压力,这怎能不说需要更多的勇气呢?

5. 正如对方辩友所说,他们是面对同样的未知的未来,而改变和接受恰恰是面对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显而易见,改变是更为主动地,正面的,积极地,其勇气的需要不言自明。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利大于弊二辩稿 篇4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刚才我方一辩已经很好的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下面我将对我方观点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从社会长久稳定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国生育率降低,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目前总生育率只有1.4,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而出生性别比自1982年就偏离正常范围。

人口学界认为,中国的生育率维持在2.2左右才能保证世代更替平衡,生育率过低将导致人口负增长。出生性别比失衡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现劳动人口减少,2011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9.4亿;而三年后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4千万,缩减到9.16亿。老龄化加剧,中国现60-64岁人口占比达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仅2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

双独二胎,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带动年轻人群的生育意愿。据2010年的统计,北京市育龄男女中约有10%选择不要孩子。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收益人群集中在80后、90后,而这部分人群的生育二胎的积极性较低。若干年后,对生孩子的妈妈恐怕还要鼓励奖励,台湾地区、日本的现实状况就是最好的借鉴。

上一篇:澳洲留学申请书格式是怎样的下一篇:谈心交心增共识同心协力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