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案例

2024-08-07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案例(通用8篇)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案例 篇1

班级建设创新案例:爱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保障

[引言]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学生管理方面也有相关的文章,我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认为学生自治或者说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在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上来指引学生自治,从而建立起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标准是师生关系和谐,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学生能友好相片,学习上互相竞争,积极性高,思想品德好,奋发向上的班级。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考虑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除了积极方面应当如何如何,还得从消极方面想到不该如何如何。”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有“后进生”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久而久之,或招致自尊心受损,或造成自卑心理,或产生无能感,从而形成孤僻、冷漠、暴躁等复杂性格。班主任只有排除了班上拖后腿的因素,班级才可能蒸蒸日上。

[过程描述]

2012年9月中旬,王杰同学突然要求转到我班。他身上有许多不文明的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想做啥就做啥,除了做小动作还会招惹同学,只要班主任老师不在,班上就全是他的天下;还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用小动物吓女生,还满不在乎,幸灾乐祸;课间追逐打闹,走路横冲直撞;爱吃零食,乱扔垃圾;上课随意下位,随意插嘴,有他在的课堂始终闹哄哄,何来学习氛围之说?

对这个学生,老师们都很了解。孩子如此调皮,家长还整天找老师工作上的茬,从不与学校配合。说实话,我有抵触情绪,因为孩子十分难管理,他在五年级带动了五、六个男生,将整个班级搞得乌烟瘴气,老师们都怕上他们班的课。如果进了我们班,再发生那样的情况,而且是毕业班,到时控制不住,一个班都会陷入“混乱”,到时还谈什么班级建设,还谈什么学习成绩?但领导找到我,说明了这个孩子的特殊性,要我一定要承担起这个重任。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孩子。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后进生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也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多一些,更明显一些。我明白:不能只盯住他们的缺点,而是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教育他们。根据王杰的实际情况,我每周都与他商讨下周努力目标,让他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我发现王杰特爱管闲事,说明他对班级里的事还是很有热心的。我先后让他担任劳动小组长、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等职务,平时也让他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的责任意识,教育他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班集体的荣誉。特别是上课时,我经常让他回答问题,因为我一开始就表扬:王杰是个头脑很灵活的孩子,相信他的数学一定能在班级前列。他只能闭上嘴巴,静下心来听讲。通过仔细观察,他确实很聪明,也爱钻研。在我的鼓励下,他自己主动去买了一本奥数书,平时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琢磨,不会的还会跟同学讨论或来问我。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捣蛋”的时间就少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已经跻身班级优秀学生行列。同时,我也与家长多次进行沟通,指出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欠缺,由于是中年才有了这么一个孩子,他们过于溺爱、放纵孩子,几乎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才造成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现状。原来在学校里老师好不容易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回家一个晚上,他又恢复原样了,家长将自己在社会上那些处事方式灌输给他,他总是处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之中。但现在家长已经看到孩子行为、言语上有所改观,也就不对孩子进行误导了。少了他们的无理干预,王杰的思想波动就不大了。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波折。

在一次音乐课上,他为了一张凳子与同桌同学闹了起来:同桌先坐好凳子,留下一把有点坏的凳子,他要好凳子,不与同学商量,硬抢凳子坐,被同桌推倒在地上,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音乐老师让学生找我去,才稳定了课堂秩序。

回到教室后,他还很委屈,情绪激动,泪眼汪汪。见状,我先拿出纸巾,为他擦干眼泪,让他坐下静一会儿,然后再柔声问他事情的原委。由于他已从当时愤怒的状态中冷静下来,就低着头,愧疚地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了我。我静静地聆听着这个特殊男孩的心声。我用平静的话语问他:“王杰,在这件事中你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吗?你与她哪个错得较多?想一想你这样做,同学们心里会怎样想呢?要想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男孩子,你应该怎样做呢?”他用恍然的眼神望着我,一时间没有任何语言。

这时,我没有训斥他,也没有开导他,更没有惩罚他。这次事件后,每当他违反纪律时,我就采用冷处理法——事发当时不予理睬,等他冷静下来后,再低声询问他违纪的原因、心中的想法,帮助他分析对错,因势利导。由于保全了他的面子,顾全了他的自尊,使之能很快地消除戒备心理,使他明白了错处。一次次善意的鼓励,一回回真诚的呼唤,王杰同学不仅渐渐地克服了思想上的毛病,也不断地克制了行为上的不良举止。王杰进步了,不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行为,都让人无比欣慰。

[理论分析]

王杰是一名脑袋聪明、性格刚烈的学生,对聪明的学生,如果反反复复地说教,他会觉得你烦——因为他懂得道理,只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已。对这种性格倔强的学生,如果一味地训斥,他会觉得你坏——因为他需要关爱,他自己在犯错时就是故意宣泄某种不满情绪,你的关爱象一盆水可以浇灭他的“火”;相反,如果你大声训斥他,你的教育就象在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扑火,还会引火大燃。作为教师,应当知道有缺点的学生,关爱比吼骂、指责、惩罚有效得多。对孩子的关爱并不会因为某些客观的原因而停滞不前,我们要时时处处,时时刻刻关心、爱护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我们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另外,家庭教育也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杰的家长比较特殊,他们本身就是偏激、容易与人发生矛盾的人,在教育孩子上不是采用正确引导的方法,而是教他用暴力、仇视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经验提炼]

一、建立基本管理机制

1、培养班干部。

一批好的班干部能为班做很多很有益的工作,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奋进、严守学校纪律,共同进取,共同拼搏,是形成优秀班级体的重要条件。但一开始,同学们都不愿意当班干部。有的孩子怕当班干部影响学习,有的孩子怕得罪人,有的孩子怕吃苦„„我采取的措施是(1)让学生明白:集体的荣誉关系到个人的荣誉,个人荣誉又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一个好的班级,应当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力量,那就是班委。(3)老师手把手地教班委管理方法,让班委能迅速成长为班上的尖子生。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做了之后,果然有同学踊跃报名 了。班委的培养也花了我很长时间,我采用的方法是:(1)帮班委树威信,常规评分上倾向班委。(2)放权给班委,培养班委管理能力。(3)鼓励加引导,使班委成为“领头羊”。

2、营造家的氛围。

鹏鹏告诉你、图书角、成长的足迹、卫生角是每学期必做的必备项目。另外,我们班还开设了“礼仪优胜小组”、“课堂之星”两个栏目,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就是我们家,需要大家共努力,同付出。

3、制定班级努力目标。

1、树信心。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先自我介绍,我以前带的班级原来怎样,后来怎样,让他们看到:汤老师原来带出过那么多优秀的班集体。从而对现在的班级也有了信心。

2、定目标。(1)班委明确分工。放学路队、做操、就餐、学校各类竞赛等,每人各管一块,明确要争取得全年级第一。(2)建帮扶对子。让暂差生跟小老师一起定出计划和目标。

二、德育目标是教育第一阵地

1、与课任老师沟通好,强调人人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从习惯上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学生。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德育。更多的是平时文明礼仪养成,切身到每时每刻的言行表现;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系列地学习、培训、实践、交流,切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班内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有益的主题教育,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风,培养出自主自动的队干部。

3、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成为行为规范特色班,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三、基本措施和做法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首先,我通过晨会、班会课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从而来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其次,组织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外通过“学雷锋”“讲文明”“读好书”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做好事、爱读书的习惯。其次,坚持作业面批,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学生出现较大的进步要及时鼓与表扬,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的退步时,要及时调查原因,扭转局势。最后,进行家访,通过与学生父母的对话,了解小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1)组织好学生参加升旗和两操。(2)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3)组织好放学。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

(2)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4、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案例 篇2

现在学校有逃学、旷课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有各种方法和理由离开学校,最简单的情况就是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他们自己喜欢的场所。是什么原因使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离开教室呢?下面通过案例来分析。

案例一:王某是汽修专业班中的一员,开学的第二天在父母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到,在正式上课的第三天就出现逃课外出的现象。

针对这个案例来分析造成他旷课的原因:

1.学生有厌学情绪:厌学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如王某在上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东张西望, 魂不守舍,手机不离手,要不就在课堂上睡觉,有的时候干脆旷课外出上网。

2.学生有自己的社会小圈子,及校外的朋友:由于性格内向, 学习成绩差,导致产生自卑,在学校没有可以信赖的朋友,感受不到学校及同学的温暖及关爱,而能感受到校外“朋友”的帮助, 在“朋友”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

3.学生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这个学校:在平时的谈话中得知王某之所以选择汽修专业,是因为父母有些朋友在开汽修厂,今后可以到朋友那里工作,而他本人却嫌这个专业脏、累等。但是他喜欢计算机并且会写一手好字,每每谈到这些他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分析出这些原因之后提出下面的解决方案:

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以往的学习情况,通过了解,王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爷爷,也是没有人管得住,任自己的性子来,在初中时,王某就有旷课的情况。

其次:多与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而且早熟,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要创造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心平气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只有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了解其旷课的真正原因。原来王某讨厌汽修专业,而喜欢计算机专业,针对这点,教师创造一些条件,比如找计算机老师给予帮助,平时一些计算机操作可以请王某帮助,从而使他恢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然后在多次交流后,结合实际,给王某布置几项任务:第一,你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如何实现达到目标?离目标有多远。第三,你尽力了吗?通过这三个任务,以作文的形式给予表达,规定在1000字,平时连作业都不交的王某,在第二天就完成了任务,通过这些指示,果然在一段时间内,他的旷课少了很多,学习情绪高涨了,在中间也有几次反复,在表示不如意时,时常把他写的东西拿出来念念,给予动力和鞭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裘某是汽修专业班中的一员,在开学报到时给人的感觉就很像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果然,在开学不久就和其他学生发生了打架事件,原因很简单就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瞪眼睛!”逃课更是经常的事情。

针对该生的这种情况,采用的方法是先唱红脸,取得学生的信赖感,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引导。

1.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亮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有机会就表扬该学生,例如小裘今天升旗穿了校服,并且校服干净整洁;上课回答问题,也进行表扬;剪了头发,也在班级进行及时表扬;久而久之该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走进学生的心理:随着现在信息的发展,和学生的沟通方式也有了很多种,在平时我会关注该生的QQ说说,从而得知该生的最近生活状态,有时通过QQ进行交流。

3.利用家校平台,给学生家长传递孩子优秀的一面:中职学生的家长在初中的时候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多是批评。所以,到了中职我们要经常给家长传递孩子优秀的一面,这样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在学校就会表现得更好!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班主任要做到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明天一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班级工作管理及案例 篇3

小明是我们班上一名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可我发现他对待学习的态度不是那么认真,学习也不够用功,整天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起初,他什么也不肯说,聊的次数多了,开始把他的苦恼一点一点说给我听。他有一个不完整的家,父母离异,只能依靠几个姑姑轮流照顾,每天还要看姑姑的脸色,他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没有了朋友,又缺少亲情,他做什么都没有心情。我了解了情况后,给予他最多的是关爱,哪怕一句关切的话也会给他一点自信,因为这样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关爱。因为我了解他,所以更能理解一个无助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是多么的无奈。在我一次次的开导和帮助下,他主动与同学接近,学习更加努力,成绩稳居年级前十名,人也变得乐观、开朗了,脸上会时不时地露出笑容。

案例二:他长大了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月,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注意力极不集中,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过不了多久,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我甚至想到了放弃。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于是我每天都抽出时间和他谈话,让他认识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性、无知的可怕性,引导他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对他无微不至的爱……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交流,李月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身边的同学们都觉得李月变成了一个懂事、勤奋、进取的好孩子。

案例三:成功终于属于她

小静是班上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学习特别用功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她想放弃。我看到她异常的表现后与她进行了耐心的交流,对学习方法和态度进行了指导,还鼓励她:“请相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的,加油!”。她终于再次冲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的喜悦写在了她的脸上,也映在了我的心上。

分析:

一、教育学生从细处做起

通过以上案例,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把工作做细的重要性,只有把班级工作做到细处,才能及时捕捉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有从细处着手,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从细处给予学生关爱,才能体现出师爱的伟大与神圣。其实,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要善于从细处观察学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二、教师语言从细处说起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语言是最有利的工具,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接受的教诲会更深刻,改正缺点的决心会更大。及时捕捉时机赞赏和鼓励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教师语言最完美的诠释。

三、倾注师爱从细处做起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从细微之处关爱学生更能让其感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在他们忧伤的时候给予快乐,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支持,在他们失意的时候给予慰藉,在他们自卑的时候给予鼓励……用细微之处的师爱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

四、师生关系从细处培养

当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与学生成为朋友,但必须是“能上能下”的朋友,注意把握师生之间的细微尺度,要学生有既喜欢你,爱你,又有那么一点点怕你的感觉。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知学生之苦,想学生所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亲密相处,我们怎么要求学生,也要怎么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师生才能心灵想通。

班级管理案例 篇4

学会等待

方见花开

五年级2班班主任齐海杰

(一)扫兴

终于回来了,几天的桂林学习之行结束了。心系着班里的孩子,牵挂着同组的老师。

回来的路上,校长对一位老师说:“你们班孩子为迎接你回来,特意给你布置了教室,回去看看吧!”紧接着又看到另一位老师发的微信:满满的感动,孩子们精心布置了小黑板,让她泪流不止。此时,我也同样充满期待,想象着我的孩子们会不会也很想我,他们会给我带来惊喜吗?

怀着这份期待,我早早的来到学校,进入教学楼,我几乎走遍了每位外出老师的班级,看着他们收到的一份份令人感动的惊喜,令我既感动又羡慕。马上要走到自己班了,我的心跳得更快,迫不及待地加快步伐,大步流星地走到门前的黑板旁,咦?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吗?走进班,看到一张张可爱的脸庞,真是兴奋不已,可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孩子便告诉我今天某某没完成作业。没有,真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惊喜,没有欢迎仪式,有的只是我眼前的一个个不懂事的孩子。

原本的好心情,就这么一落千丈。真为自己这两个多月的努力感到遗憾,我始终没有把这群孩子的心暖热,我们真的没有走进彼此的心吗?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因这样,我的心情一直低落。直到中午,我拿出提前给孩子准备的当地特产发给他们每人一个,还不停的抱怨着:看看别的班,老师们都收到了孩子的惊喜,你们给我的却是一肚子气,哎,可怜我还一直惦记着你们,想到给你们带点什么回来。虽说是气话,但也真是觉得心里难受。可是有三块一直没有人拿走,“这是谁的?快拿走吧!”“我先值日,一会再拿。”一个孩子答道。

这样原本应该美好的一天,就这么扫兴的结束了。

(二)迟来的惊喜

有了周五的经历,感觉自己的自信心荡然无存,觉得仿佛又回到两个月前,刚接班时的状态。

但当我打开日记时,第一个同学写到:今天令我朝思暮想的齐老师终于回来了,我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因为我们的不懂事,把老师一份令人不满意的“见面礼”,看着齐老师生气的样子,真想对她说:“齐老师,我们真的很想您,真的很爱你。中午,齐老师还发给我们每人一块她特意带回来的糖给我们吃,我吃的是黑芝麻味的,特别好吃,齐老师,真的谢谢您,您对我们的爱,我们懂!”

特别是那个值日的孩子日记中这样写到:今天齐老师终于回来了,别的班同学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欢迎老师的心,只有我们,什么表示都没有。中午,齐老师还把她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发给我们,我真不好意思要,我怎么好意思要呢?

原来真的是我错了,是我还真的没有了解他们,这只是一群还不会表达爱的孩子,是我不懂他们,我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们呢?

只要心中有爱就够了,人与人的性格不同,为何要强求一定按照自己的思路规划出别人的人生呢?只要心中有爱就够了。

班级管理案例2:

特殊的全家福

五年级2班班主任齐海杰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谈到了友谊,更想到了珍惜我们现在一起的时光,把最美好的回忆记在心间。巧合的是,今天要参加摄影社团活动的张怡然正好带来了相机。于是我们便决定让这位小摄影师用她的专业设备给我们五

(二)班的全体同学拍一张全家福,并约定以后每学期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拍一张以此纪念。

可是今天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天,我们只好决定在班里照一张。“快,咱们把桌椅向前推,把后面这块地儿腾干净,速度要快,动作要轻,开始!”听到这消息,孩子们兴奋不已,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可是„„只听几个学生说有人的墨水洒了,便看见满地的墨水。而此时,多数孩子都在看热闹,杂乱的声音越来越大。我本想上前指挥并迅速解决这突发事件,但看到孩子们那袖手旁观的态度,我选择了沉默。5分钟过去了,只见一名男生拿着拖布拖了一遍,几个女生开始蹲下来用纸擦墨水,而就在此时,更多的孩子为了擦地而在和一个男孩抢纸,男孩急了:“别再拿我的纸了,你们都给我拿走了,我都没有了。”

此时,我知道,现在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声责备,更不是一顿训斥。需要的是一次沟通,一次能走进心灵深入的沟通。我哽咽着开口了:“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照全家福?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应该怎么对待彼此呢?是这样袖手旁观?是这样斤斤计较吗?肯定不是的,我知道你们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希望我们五年级二班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样,能互相帮助,学会谦让,懂得分享。希望我们的全家福真的能有它存在的意义,好吗?”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篇5

案例:

我班的某个同学是个漂亮的小姑娘,看上去很让人喜欢,可是自从她到我班后,我就发现她很任性,不仅不听老师的话,还一听批评的话就哭,和同学的关系也不融洽,总想命令同学们,经常和同学们吵架。我找她妈妈了解情况时,她总是娇声娇气的喊“妈妈、妈妈,我….,恩….”。原来她是一个早产儿,身体不好,她爸爸妈妈又外地工作了好多年,她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无论有什么要求,爷爷奶奶以为她的身体状况对她都尽量满足,稍有不满意,就大哭大闹,搞的家里是不得安宁,可以说大人们对她是百依百顺。上小学后,她就和父母生活在了一起,父母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所以也对孩子很娇惯,零花钱每天都有,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对家长、老师的话根本就不听。

分析:象小慧慧这样的情况现在是屡见不鲜,听不进家长、老师的话,又和同学搞不好关系,简直是任性的让人接受不了,重要原因是父母过度的纵容和溺爱造成的。这种过度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会阻碍儿童人格的完善。长此以往,孩子会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所以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治。

对策:

1、先要争取和家长的充分配合,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不能因疼爱孩子就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一定要把握好度。

2、同时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用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

3、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

4、此外我还进行劳动治娇,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定时完成学习任务治娇。跟孩子讨论,一次专心学习时间能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个目标。并帮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篇6

魏书生教育案例引发的反思

来源:天津教育(2008-2)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1日

我曾参加过一场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听完报告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思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有多少教育方法值得商榷?我们的做法与教育规律相距多远?现从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中抽取两个教育案例,加以分析反思,愿与同行交流探讨。

让学生收费

【案例】

魏老师在组织学生缴纳基本学习费用时,把收费任务交给了一个学生。接到任务的学生拿着纸和笔,准备按座位顺序依次开始收费。这时,魏老师叫住了他,说:“用手表收。”学生不解地问:“老师,用手表怎么收啊?”魏老师笑着说:“别急,先站在一边,思考思考。”过了一会儿,学生说:“老师,您真高明,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组织一个‘收费比赛’。”在魏老师的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小组收费比赛,以卫生小组为单位,委托每个小组的组长下去收费,收费快、过程不出差错的小组获得比赛的胜利(具体比赛细则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这样一来,最快的小组只用了10分钟就把钱收齐了。小组长用写有姓名和钱数的白纸把钱包好,交给了负责收费的学生。当负责收费的学生正要把纸包交给魏老师时,魏老师又启发他说:“再想想,收费过程结束了吗?”在魏老师再一次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监督、陪同各个小组的组长,一起把钱送到了会计室。经会计清点,证实各小组交上来的钱数准确无误,收费完毕,比赛也分出了“胜负”。一项看似简单甚至容易引发学生反感的收费工作,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

【反思】

这个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魏老师提出的“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做”的教育理念。通过组织收费比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班集体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关注细节、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吗?

看了这个案例,每一位教师都应反思:我们还“敢”让学生做事吗?其实,有很多事情不是学生做不好,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做,而是教师不敢让他们做。当前,伴随着各种教育法规、行政命令和学校责任追究细则等的不断出台,加之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出于怕承担责任的心理,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些正常的学生活动,学校和教师也不敢组织学生参加,这是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无奈选择。魏老师大胆、创新的做法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向学生收必要

的费用,这件事“费力不讨好”,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亲自收。在收费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都怕算错钱、丢钱或收到假币,怕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更何况是学生呢?魏老师却把这件事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在收费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反思我们的教育,怕“出事”而不让学生去做事的现象有多少?限制学生做事不是好办法,明智的做法是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锻炼自身能力的事,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可以说,现在恰恰是呼唤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亲自观察,让学生亲自表达,让学生亲自总结”的时候了。

让学生做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学生做事,教师应承担起一种责任,一种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灵成长提供帮助的责任。在学生做事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做的事进行预设,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教师应想出几套可行性方案,可以在心中事先“演练”学生做事的全过程和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胸有成竹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先想后做,尝试新的思维方法和做事方法。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做事的计划和步骤,然后帮助他们优化做事的过程。在让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做事上,通过适时、恰当的指导,增强他们把事做好的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做事过程中的挫折。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做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多,指导少;让学生灰心的时候多,增强信心的机会少。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找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分的学生谈话

【案例】

魏老师的班里,有个学生在语文期中考试中只考了八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继续问:“成绩下来了,你有不服气的地方吗?”“有啊,第一道题我会做,但没答对,我不服气。”而后,魏老师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学生说:“我没有优点。”在魏老师的提醒和启发下,学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优点,从一个找到了十个、二十个„„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魏老师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这个学生最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在“后进生”的教育上,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不完全赞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魏老师的“没有不进步的学生”的说法。教师要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语言,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对话。大多数教师对待“后进生”的通常做法是:根本不与之对话,即使对话也多是讽刺挖苦,或干脆对“后进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在上述案例中,魏老师没有用“你怎么就考八分,废物!猜也能猜八分!”等侮辱性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而是通过“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和“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通过让学生找优点,帮学生找回了自信,激起了学生追求进步、努力进取的愿望。魏老师的谈话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魏老师对“后进生”从“可进步之处”抓起,帮助“后进生”确定学习进步计划,并且坚持长期督促、检查。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还不断帮助学生制定更高一级的、切实可行的进步目标。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中“两难”问题的解决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2)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2日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能力低而出现故意违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可能殃及其他学生而出现“两难”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问题。

两难问题

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排挤掉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扶正学生的行为;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但做了对某些学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下面是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例一:某班的教室门被学生踢坏,尽管该班主任确信班里有学生知道这是谁干的,但仍末找出踢门者,于是教师决定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里,直到有学生告诉他是谁踢破了门为止。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0元钱被人偷走了,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就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如果有学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有学生说:“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表示不服。”我们教师也将无话可说。案例三中,教师为找遗失的钱而搜学生的身,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有学生问:“老师,你有权搜身吗?”那么我们将无地自容。又假设三个案例中的结果都如教师所预料的,找出了踢破门的学生,被偷的钱回到了失主的手中,扣分多的C级学生变成了不再扣分的A级学生,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家了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我们的有些行为也许在残踏着这块土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事件呢?怎样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陷入两难境地呢?

我们确实应该仔细地考虑我们的选择,应该仔细地考虑其中的道德因素。

处理原则 利益最大化原则。该原则主张我们要寻求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去做尽可能使每个人都受益的事,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不要因为个别人而侵犯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平等尊重原则。该原则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尊重道德主体(他人)的平等价值,必须把他人视为有其内在价值的主体去尊重,不要按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去贬低他们,或改造他们。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把学生的理性和自由人格放在首位,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而且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和学

生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我们希望学生尊重我们一样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几条建议、给几个忠告、树几个榜样,而不是强迫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

处理方法

不自觉渗透。班级管理固然离不开灌输,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教育,离不开请学生到办公室面谈,但这绝非德育的全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的说教一定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不能顾此失彼。像“你是最难教的”“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不是人”等话及歧视的眼神,都是教师不应该有的。学生喜欢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渗透。我们应该在广泛的师生相处空间里去寻找时机和话题。比如,在上下学的途中,文体娱乐之际,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机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曾遇到过一个逃学打乒乓球的学生,多次说教无效。有一次碰巧看见他在打乒乓球,于是我就过去跟他切磋起球艺。我发的上旋、下旋、左旋、右旋球,使他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就跟他谈起乒乓球上的摩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他谈知识就是力量。那次以后,该学生再也没有逃课打乒乓球,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施教,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施教的内容就像微风拂过水面一样在学生的心中荡漾出阵阵涟漪。如果说学生是石头,那么老师就要做让石头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粗糙的石头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

有目的辩论。班级管理绝非一个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压制,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都会陷入两难境地。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应该欣赏他们的观点,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明是非,引导认识的深化,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我教过一个班,出现考试作弊现象,且愈演愈烈。我通过了解,发现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学生竟然认为考试作弊有不少好处。我就此组织学生辩论,我作为正方提出“考试作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以那些曾经考试作弊者和准备作弊者为反方提出“考试作弊利多弊少”的观点,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大家统一了认识:学校组织的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不能作弊;独立作业时,如果对某知识点模糊,可以翻看课文,但不得抄袭他人答案。从此以后,考试抄袭答案的问题没有了,真可谓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无判断介入。所谓“无判断介入”就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急于对事实做出主观判断,而是以心理咨询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运用目光注视、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错误的观点得到修正。我教过一个班,有次自修课,学生自发去打篮球,被政教处没收了篮球,当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不近情理,抱怨说:“就要举行篮球赛了,还不让练球。”事后我假装不知,故意找时间让学生练球,学生紧张地告诉我球被没收了。我惊讶地望着他们说:“没了球怎么拿冠军?”我又以疑惑的眼光看着班长,班长说出了自修课打篮球的经过。我以同情的目光望着他们说:“我们班的冠军梦可就破灭了。”几个学生叽叽喳喳地相互指责。看着他们后悔的表情,我才说:“以后可要注意啦,老师试试看能不能把篮球要回来。”那次以后,学生再也没有上课打篮球的事发生,几天后的篮球赛还得了冠军。采用“无判断介入”进行班级管理,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相信他们具有进步、向上的良好愿望,感受他们的情绪,接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的。老师把学生看做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学生就会把老师看做是可以依赖的长者,就能无抵抗地接受老师对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老师的教育能以正确的态度接纳,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相继点化,那么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从而塑造出一个个品德高尚,操守美好的现代化建设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横山中学)

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3)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7日

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

有过班主任经历的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是,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这样就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往往是出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个性风格上,所以如果要较好地实行对班级的控制,我们一定要履行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

1.提高班级的兴趣和凝聚力。整个班集体如果能被一些众所关注的事情吸

引在一起,那么分散力就会大大减小,因为那些试图分散这种合力的行为都会遭到大家的反对。

2.避免个人独特风格。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如说话的风格、穿着、姿势等。因为稍不注意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消极行为。

3.公正。公正意味着与学生们平等相处,班主任不应该追求特殊或特权,应恰如其分地维护教师的尊严,但它绝不可以建立在学生尊严丧失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意味着对学生的承诺要信守。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公正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4.幽默。学生对班主任幽默的要求标准并不高,并不要求班主任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但也确实要求班主任和他们有共同的、共鸣的笑声(这绝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嘲笑);也要求班主任应该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里“嘲笑”自己。教师也会有一些不适当的做事方式,这种与常态下的教师形象形成了极强的反差,让学生感到好笑,这时不妨自己也加入到“嘲笑”自己的环境中,使班集体更有融洽气氛,使学生更有安全和睦感。

有些班主任往往处理不好这样的问题,一旦遭到学生们的嘲笑后马上暴跳如雷,他把这种笑视为带有敌对情绪,或是对自己自尊和权威的—种威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的笑是善意的,是一种无界限的友善的表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有一些学生确实伺机找出我们的一些“破绽”来,但这些学生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挑战那些对自己非常“威严”的老师,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权威都是软弱的表现”。这时我们就应该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老师的,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学生就什么都清楚了。

5.避免不必要的威胁。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常识:仅仅依赖威胁来控制学生只会是徒劳无功。对学生的威胁往往被作为对学生管理的手段,但一定是在处理不良行为时使用,而不能不切合实际地乱用威胁,那样只会令学生反感,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班主任很容易犯这洋的错误,总是不停地告诫学生“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搞得学生对班任极为瞧不起,私下里议论说:“这是咱们班主任的最后一招了!”

6.准时。无论做什么事班主任都应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准时,自己就不应该迟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总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班主任你如果迟到了(说话没有算话),我就可以不遵守其他纪律。

7.避免生气。生气会使人失去理智。尤其是在气头上,我们常常会说一些或做出一些令我们自己事后都感到后悔的话或事。

这时处于对立面的学生,会极感兴趣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将我们失去控制的言行,添油加醋地广在学校传播。更有甚者,总是想办法惹我们生气,以再现我们情绪失控的一幕。这是我们自己都不愿看到的,因为无论是对老师教学还是对老师的人格展现,这种失控情绪总是有害而无益的。

8.避免与学生过于随便。坦诚和友好与过于随便之间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分,最好是在与学生相处的初期表现得正式一些,当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再亲密一些,同社会上结交朋友的程序是一样的。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影响力差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与上面相反。这些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开始,就给人一种松散的印象,后来根据管理的需要又要严肃起来,这一过程使他自己都非常糊涂:“看来对学生宽松不行,非严不可。”这使学生更加困惑,“班任说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实际是在骗我们,他只是想代表学校来管我们”,大有一种对权威的蔑视和被欺骗的感觉。

9.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班级的责任都由班主任来承担,那么学生会表现出老师不在时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学生成长中最可怕的现象。要让学生懂得责任,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这不是简单感受到“得到了班主任的信任”。而是让他们懂得,班集体是大家的,我们都应该关心它。

10.集中注意力。保持班级安静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仅靠一般性的要求是无法做到的。必须点出那几个有关系的学生名字,才能保证课堂的纪律,集中同学们注意力。

11.避免羞辱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羞辱,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还会降低该学生在班级同学眼中的地位。因此,一些学生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抗其班主任的权威;一个常羞辱学生的班主任,他只能受到学生的轻视。

12.警觉。一个很会控制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能掌握班级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并且经常在教室周围巡视。班主任必须注意到任何细节:当学生提出学习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在你的座位上等着”,而不是让学生围在你的周围,那样的话,会导致整个教室里的注意力不全在教学活动上。

13.使用积极和启发式的语言。我们必须懂得,对学生使用的语言最好不是命令性的,而是建议性的,即“我希望你去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要去做什么”,对在走廊里跑闹的学生说:“应该安静地进出教室”,而不是“不要乱哄哄地上下楼”;对溜号的学生说:“看书应该聚精会神”,而不是“不要回头回脑”。更多的实践表明

:消极的语言往往会引起很糟糕的后果,它会暗示学生去注意他原本没有注意到的行为,更糟的是,它会将那些守纪律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不正确的目标上。

14.自信。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信。那些一走进教室就显得紧张犹豫的教师,总会暗示“淘气学生”:一会儿将有麻烦事出现。这是一种心理的互动,学生表现得很好,老师也会情绪饱满;老师如果表现出愿意和学生相处,那么学生马上会做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所以,尽管老师感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和有些顾虑,但他们绝不可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

15.良好的组织。教学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下,这个环境很难受到不良行为的干扰。如果是组织得不好,如录音机插头坏了、教案没带、点名册没拿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度的神经紧张。

良好的教学组织对学生的个性和好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怎样准备上课用具、怎样处理应急情况等。

对教师来说,良好的教学组织包括认真地计划教学活动,尽量使这一活动在老师的控制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方法怎样,最终的教学组织是教学内容的很好贯彻,并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

16.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调查表明:学生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情感。如“老师对我们好,如同父母一样”“能在任何时候帮助我们”。当问及“在中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时,85%的学生回忆的都是老师对学生那无私的帮助或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往事”之所以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是因为这样的事不经常发生。但这些事确实让学生们感激终生。

在一般情况下,那些能与学生友好相处的,时常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喜爱,这些教师无时无刻地不在暗示着学生:学生的成功绝不是老师的才能,成功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成功对于学生才是更为重要的。学生们意识到了这一切,他们就会以合作、友好和尊重来回报老师。

上述16条准则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总结,它可给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一些启示,但并不涵盖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多的管理学生的窍门,是班主任在实践中逐步发现的。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案例 篇7

我班的江同学对各种各样的笔非常的痴迷。上课的时候, 她经常开心的独自玩笔, 一支换到另一支, 每天用的笔也不相同, 笔和笔芯经常装满一笔袋。观察了她一阵之后, 我就决定找她谈谈。一谈到笔, 她就特别兴奋。她说她天天要去文具用品店看看有没有新款的笔, 有的话她都要买回家, 一星期至少要花十元钱在笔上。她还告诉我她家有一大盒笔和笔芯, 每支都用过, 但都没有用完。每天晚上做作业的时候都要花一个多小时玩笔。有一次, 一个同学的笔芯用完了, 她花了半个晚上的时间在她的笔芯里找了支她认为最相配的, 她觉得这事特有成就感。她的父母也知道女儿这样是不对的, 但无能为力。因为长期把精力放在笔上, 上课经常走神, 所以成绩总是一般般。家长和老师看在眼里, 急在心头。

[案例分析]

通过一阶段的接触、冷静的分析, 我发现江同学的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江同学进入初中后, 父母就不允许她看电视、玩电脑, 连古筝和跆拳道这类爱好也放在了一边。母亲甚至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这使得她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顿时失去了兴趣, 并把精神寄托在其他事情上。平时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就学习, 一旦离开监督的视线, 逆反心理就开始发挥作用, 开始拨弄她的那些笔, 以示对父母的反抗。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 而且有多种表现。江同学的表现就是天天买笔、玩笔。二、她比同班的同学小两岁, 自我感觉还小, 行为上有点幼稚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心理上讲, 她根本就拒绝长大。三、她小学是在安徽上的, 到了初中才转到这边, 一下子不能适应这边的学习情况, 并且对过去宽松的学习生活一直很怀念。她不想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生活, 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过去。

她想取得成绩, 但又看不到成绩, 心里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厌恶, 又惧怕父母失望, 她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 笔这时就出现了, 成了她精神的寄托, 并以此为乐。

[教育对策]

一、先要争取家长的充分配合, 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父母爱孩子, 那是天性, 但如果表达爱的方式不当就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因此, 平时要尊重孩子, 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要张弛有道, 不能一味的只看成绩, 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因为疼爱孩子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 一定要把握好度。江同学的妈妈说:“以前我们只知道只要满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 孩子就会好好读书, 哪知道是害了她。多亏了老师及时给我们讲啊!”父母要争取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二、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并和她探讨这一问题, 分析她的错误, 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告诉她, 中学生大都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 常常想象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理想我”。但是中学生的想象中幻想成分居多, 他们的“理想我”往往脱离实际。因此, 他们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往往相差悬殊, 两者常处于矛盾之中。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 就是自身要客观地认识现实, 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

我也告诉她钱的来之不易, 如果想收集的话, 至少自己要有这个经济能力, 而不是向父母伸手要钱去做这些事。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她的这种恋笔行为就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恋物癖。她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这一状况。我和她约定一星期只能买一支笔, 或者用买笔的钱来买其他的学习用品, 不要有事就开口问父母要钱。一个阶段后, 她母亲告诉我她女儿现在花在买笔上的钱明显少了, 学习上也主动了, 在家还能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三、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江同学总体上讲还是个想上进的学生, 也想毕业后能进入四星级高中继续学习。因此, 我利用可能的机会表扬她, 让她重拾信心。如果她课上或课后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我就私下找她谈谈。学习上, 我也对她提出了较高的目标, 希望她能跳一跳去摘苹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她最薄弱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高, 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大大缩小了, 一模考试成绩已名列班级前茅。中考成绩达到四星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思考和探究]

不少“哲学词典”给精神所作的定义或界说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 既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等有意识的方面, 也包括人的心理的无意识的方面。精神是无意识与意识活动的集中体现, 而意识 (无意识) 又从属于心理, 是无意心理与有意心理的综合。这样看来, 它们三者的关系是:心理——意识 (无意识) ——精神, 即在整个精神或心理系统中, 心理是第一层次 (基础层) , 意识是第二层次 (中间或中介层) , 精神是第三层次 (最高或调节层) ;而这三个层次既是依次发展, 又是交互作用的。所以精神心理学在研究精神的过程中, 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心理与意识的问题、要借助于一般心理学与意识心理学。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在学校里, 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 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作为班主任, 我们更要实施精神关怀, 使学生的精神健康成长,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

一、注重观察细节。二、学会分析学生特点。三、加强师生交流。四、做到宽容和信任。五、关注心理健康。

浅析高校班级管理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辅导员;高校

高校班集体作为学校最为基本和活跃的管理单位,其管理好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班委团队决定了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保障了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可以解决班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进行高校班级管理。

一、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团队

选好班级干部、用好班级干部、培养和建设优秀的班委团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班委团队的培养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真选拔、精心培养。在新生入学初期,要进行严格的学生干部选拔,建设优秀的班委团队对于班级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班级干部除了要具备工作能力,还要有热情,有自愿为学生服务的决心。高校的班级干部和高中学生干部截然不同,他们是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纽带,是辅导员工作的左膀右臂,他们要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为一个家庭,班委团队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他们要关注班级的整体发展,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对班级干部培养上,辅导员要做到扬长避短、放手信任、鼓励竞争、热情支持。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总会遇到各种阻力,这时辅导员就要为班级干部撑腰,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工作信心,建立群众威信,特别是当他们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使学生干部在精神上、心理上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去干,从而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2)对于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干部,要及时肯定。每个班委成立初期,他们都有极高的热情,但是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发展中还可能出现很多问题,班中的个别同学还可能出现违纪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荣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班委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班委团队学会遇事不慌,受挫不馁,班里个别同学的问题不能归结到班委团队上,而对于班里取得的成绩,要放大,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要阶段性地总结工作,要把成绩和失误分开来论。(3)鼓励竞争。在放手学生干部工作的同时,还要培养班委团队的竞争意识和勇于负责的意识,鼓励良性竞争和学习性竞争,同年级或同专业的班级之间,要进行对抗,互相学习,通过任期目标制等方法,使各班委团队有一种紧迫和压力感,从而促使他们开创性的工作。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也是一种锻炼。

2.合理任用、发挥特长。对于班级干部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专长给予合适的岗位,安排和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如果难度太高,就很难完成工作任务,从而降低自信心,难度太低,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从而挫败工作积极性。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要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提高和激发学生干部创新能力作为任用学生干部的出发点。具体来说,对于班长就要选择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副班长就应该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而团支书就应该由具有耐心、爱心、热心的同学来担任,而学习委员要由在学习上有代表性,并愿意帮助他人的同学来担任。

3.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班委干部首要的身份还是学生,最为主要的事情是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保障学生干部能更好的工作,他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搞好学习,先做好自我管理,然后再服务他人,这就需要学生干部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干部要主抓一面,这样既保障工作责任到人,避免了互相推诿,同时也使学生有时间搞好自己的学习。分工明确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比如,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全班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期末备考上来,这时候学习委员的责任就变的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班委就没事可做,最好的配合方法是,班长召开班会,提出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学习委员拿出具体学习计划或帮扶计划,副班长要更加明确班级纪律,只有严明的考勤纪律,才能保障大家的学习,而生活委员要召开宿舍长会议,做好宿舍管理,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从而保障学习效率等等,如此以来,整个班委和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从而为期末考试做好了最为充分的准备。

优秀的班委团队决定了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班委之间要互相团结,相互支持,才能带领整个班级向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整个班委要有团队的意识,一个具有较强凝集力的班委团队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工作要实现规范化,必须制定出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要以制度、纪律为依据,做到制度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在班级成立初期,要召开班会,通过民主的形式,由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制定出适合本班发展的各种考勤、请假、评优评先制度。其次,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班委团队要严格的执行班级制度,对于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同学要给予严格的批评和惩罚,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表彰。最后,班委成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不合格、不能更好地为班级服务的同学,要施行能上能下机制,把机会让给想干事,能干好事的同学。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任何班级事务都可以通过制度、纪律来做出处理,让班级管理更加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班级内部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保障班级工作有序开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集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形式,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可以打造健全的班级集体,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的提高,以及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知识面广,自我观念较强,但又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意识。班委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能力。班会的开展以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阶段式。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侧重点的开展。比如,新生刚入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梦的开始”为主题的班会,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做出四年的学习计划。而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助,快乐学习”的主题班会,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进入学习备考时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委要制定出具体补习计划,尽量避免班里有学生挂科的现象。阶段式的班会形式,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和工作的计划进行设定,比如英语四级考试、考研、就业等都可以举行类似的主题班会。这种形式的班会对于那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同学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和凝集力。

2.角色式代入式。大学生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有较强的自我观念,开始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对于自己不理解和不明白的事情,敢于提出质疑。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逆反倾向,如果以说教的方式劝导学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辅导员引导学生开展“角色代入式”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对于他们不理解的事情进行编剧,表演,提出问题,并且以不同的身份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游戏模式的主题班会,可以教会学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学会理解他人,正确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这种模式的班会可以运用在如学生和学校后勤人员发生的小摩擦,学生对学生干部工作不理解等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上。角色代入式主题班会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良好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并学会理解他人,促进班级和谐。

3.分组讨论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开展分组讨论式主题班会,具体设计是,把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是收集资料,可以是后期制作,可以做发言人,通过这种活动充分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的才能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小组之间的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分组讨论式主题班会主要运用在学生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上,如“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先考研还是先就业”等。通过这种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教育,明细了思路,提高了能力,并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地,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晓华.高职学生研讨式主题班会实践与探索[J].职业

教育研究,2009,(3).[2] 刘向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策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9).

[3] 肖晓兰,邹涯梅.做好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人格魅力[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励志故事: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