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实训(精选9篇)
护理学导论实训 篇1
安徽中医药大学PBL教案
PBL case study 问题名称:刘先生的糖尿病
课程类别:《护理学导论》护理理论及模式在临床案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15级护理各班
授课安排:15级护理各班(16-17周,2学时
/次),共4学时)
2015-2016第一学期
written by YIfang Li
课前准备
问题陈述:20分钟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新课,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把它叫做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主要是给同学们一些设计好的问题,由同学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我们病理学的特点。病理学是桥梁课,主要讨论有关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来学习这些知识,将病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对同学们今后学好临床课,做医生是极为有利的。我们想通过这种PBL教学,既发挥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基本目标,通过病例讨论分析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病理知识,使同学们能将所有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器官系统病理过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地分析思考。本次授课安排:
一、首先由我给大家讲一下具体分析病例的基本思路,引导同学们分析两个病例,教会大家病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上周发给大家的两个临床病例讨论,由同学分组进行准备。课上分别由各组选出一个代表上台为主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而其他组的同学交叉提问辩论。这样的病例讨论方法,使每组同学都有确定的任务要完成,每个同学都要分析思考,讨论课才会活跃、有生气。讨论分组安排:全班共60人,6-8人/组。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三、同学的总结讨论。
四、讨论小结:每讨论完一个病例后,由老师小结这个病例,供同学们参考对照。
五、下课后,同学们就这2个病例写出病例分析报告。首先给同学讲一下病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20分钟
拿到一个病例,怎样分析?我们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人的主诉和现病史
一般可从症状发展变化情况找到病因。注意病人所表述的症状有什么特点,是否是某些疾病所特有的,将来大家学了诊断课和临床课后会了解更多。现在只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
二、既往病史
主要了解过去的疾病史,是否是旧病复发,从中捕获有关疾病的诊断信息。
三、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生对病人做物理检查所得出的体征及实验室化验结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四、将症状、体征、病史与所学护理理论及护理程序知识结合起来分析 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讨论病例正确与否的关键。我们要仔细分析讨论患者的发病的内外在因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患者护理需要及制定护理措施。教学过程结构表
现在知道什么?(事实)
1.学生已熟悉各护理理论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2.学生已掌握通过护理评估收集临床案例的方法和步骤,确立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的方法
3.部分学生了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问题该怎么解决?(想法)
1.找出案例中患者发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2.如何确定患者的护理需要?
3.如何应用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分析? 4.如何制定护理措施?
还要知道什么?(学习目标或议题)
1.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2.了解溃疡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3.了解高血压并发症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4.社会环境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如何知道?(行动计划)1.上网找资料。
2.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书籍。3.搜集报刊杂志的资料。4.询问请教专业人士。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教案摘要
一位50岁男性刘先生,患糖尿病5年。今右足背因蚊虫叮咬后感染,损伤部位有创面及脓液渗出,伴疼痛感并逐渐加重,溃烂1月余今日入院。门诊医师收其住院做进一步检查,发现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伴溃疡,给予清创治疗效果佳。
教学目标:
1.了解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2.了解溃疡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3.掌握护理评估的内容
4.掌握运用护理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5.掌握如何对疾病进行预防
6.掌握各护理理论及模式的主要内容 7.能将护理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案例中
8.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9.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第一幕(4学时)
刘先生小学文化程度,造纸厂工人。其母及两兄长均有糖尿病史。患糖尿病5年期间,不规则服药,血糖控制不稳定。
查体:双下肢皮肤苍白,主诉有麻木感。左足背创面6cmX6cmX3cm,有大量渗出,伴有恶臭。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292mmol/dl,餐后血糖331mg/dl,血酮体(-)。
主诉:患者平时喜食肉类,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认为糖尿病除不能吃甜食以外,其他食物可以随便吃,没有禁忌。
心理、社会资料:无运动习惯,认为上班很辛苦,上班就是运动。工厂效益不佳,医疗费无法报销,同时担心病假时间长会失去工作。患者与家人沟通、互动关系良好,妻子是同厂的退休工人,有一儿一女,分别在读初中和小学。
一、本幕在病史中提供的信息包括:
1.50岁中年男性右足背因蚊虫叮咬后出现感染创面、疼痛、皮肤苍白等症状 2.患者平素对糖尿病依从性差,不规则服药,血糖控制不稳定 3.患者不注意饮食及运动控制,社会支持缺乏
二、教学目标
1.患者病史信息的收集
2.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诊断策略 4.该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情况
5.该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糖尿病的影响
三、指导教师可提示的问题:
1.刘先生蚊虫叮咬后出现足背部创面有哪些可能? 2.刘先生所患的何种疾病?原因是什么? 3.刘先生的血糖指标正常吗?理由是什么?
4.刘先生平常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对疾病有哪些影响?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5.刘先生的社会环境(职业、家庭、情绪)对疾病有哪些影响?
学生应探论的问题:
1.如何对刘先生进行护理评估及资料收集? 2.刘先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3.影响刘先生疾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有哪些? 4.根据纽曼的系统模式,刘某的压力源是哪些方面?
5.应对该患者实施几级预防?
6.根据护理程序为刘先生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
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各小组完成问题讨论,并由各小组组长阐述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归纳总结
评价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教师观察同学们参与讨论互动之状况及问题反应的表现。2.同学自评互评分组工作之参与度。3.分组口头报告与书面报告。
PBL case study
written by YIfang Li
护理学导论实训 篇2
1 既往教学状况的问题及思考
1.1 开设时间过晚
《护理学导论》通常在学生入学第2学年开课, 护理学生在学完大量医学基础课程后, 对护理专业仍旧没有任何了解。对2005级、2006级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学时进行访谈, 认为护理只是照顾人者占50%, 而对护理专业无概念者也达20%以上, 从而使学生专业思想波动较大。另外, 学生一直学习解剖、组胚、生理、生化这些以实证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学科, 缺乏人文科学的引导, 将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方法来看待护理学科。
1.2 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一方面, 现有的《护理学导论》教材中健康教育、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内容, 目前都有相应的《健康教育学》《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等专业课程专门讲解, 而这些内容在护理导论课程中由于篇幅有限, 只能简单阐述而无法讲解透彻, 并且不同课程间的内容重复, 削弱了学生对护理学导论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护理理论、护理程序这些导论中独有的内容, 限于篇幅, 以纯理论探讨较多, 在内容上与护理临床实践联系较少, 缺少在实际中应用的内容, 导致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使学生感到导论课的实际作用不大,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1.3 教学方法单一
《护理学导论》本身内容较为抽象, 仅通过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缺乏主动参与, 普遍反映理论学习枯燥乏味, 学习热情低, 知识遗忘率高, 学习效果较差。
1.4 评价形式机械
传统《护理学导论》的学习评价只通过期末闭卷考试, 主要偏重于记忆, 要求学生回忆以及陈述某一理论或者观点, 不能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调整教学计划
《护理学导论》作为护理学课程体系中最先与学生接触的专业课程, 应让学生尽早接触, 从2007级开始将课程调整至第1学年开设。同时, 为了配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加大总学时的同时, 增加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调整到2︰1, 计划从2010级起进一步加大到1∶1。
2.2 教学内容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 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学》《健康教育学》授课教师共同备课, 将《护理学导论》教材[2]中相关内容 (包括第六、七、十二、十四章) 从教学内容中划出, 做好课程的无缝对接。同时, 加强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学科的发展前景的介绍, 增加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范例, 加强学生对护理诊断的理解和掌握。
2.3 教学方法改革
从2007级学生开始, 对2007级、2008级共计286名学生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在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章节内容, 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2.3.1 角色扮演法
对“压力学说”“跨文化护理”“自护理论”等内容,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由学生进行特定场景的话剧表演, 使学生在扮演和观看的过程中掌握如何用那些“枯燥”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3.2 讨论法
对一些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且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的内容, 如“健康与疾病”“人的基本需要”等内容, 将学生分成小组, 由教师给每组学生确立一个有关的题目, 在寻找资料、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将每一组成员分成问题负责者、报告者、记录者和反对者来进行讨论, 最后将资料整理汇总, 向所有同学汇报, 所有学生都可给予评论。
2.3.3 案例分析
重点运用于“护理程序”的教学中。首先使用既有案例, 通过示教分析、学生自行分析等步骤, 让学生逐步掌握从收集资料到形成有价值护理诊断的系列过程。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到临床收集病人的资料, 教师找出较为特殊的案例, 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 分析病人出现的健康问题、诊断依据以及相关因素。
2.4 评价改革
2.4.1 评价方式综合性
评价尽量采用了开放式的方式, 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鼓励他们勤于思考,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课程成绩由4部分组成, 课堂参与占10%, 平时作业占10%, 分组讨论和最终报告占40%, 期末卷面考试占4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 只有选择题和案例分析。
2.4.2 评价人员多样性
在教师评分的基础上, 加入学生互评,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组讨论部分, 教师评分仅占50%, 学生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占50%。
3 教学改革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学改革的实效, 对2007级、2008级学生随机抽取进行个别访谈, 集体发放无记名问卷进行意见和建议的收集。
3.1 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除了3位同学反映“全是理论、道理之类的, 印象不深刻, 理解不了它的重要性, 也就不重视”,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护理学导论》作为引导课程, 对他们帮助很大。“我认为《护理学导论》所学的内容很重要,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护理学导论》是提高我们对护理专业认识的一门课”;“《护理学导论》是一门引导课程, 它将我们引入一个新的领域——护理世界, 它让我们对‘护理学’有了基本的概念, 并且对“护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等等。
3.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反馈可以看出, 大部分同学认为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比教师讲课让他们收获更大。有的同学提到角色扮演会“有新的形式, 会有某些亮点, 让众人眼前一亮, 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有的同学认为“分组表演小短剧, 不仅可以使同学对所学知识了解更深刻, 也能增加趣味性”。分组讨论是被最多同学认可的, “可以增强我们上课的积极性, 因为如果完全由老师来讲课一定不会有太多人很认真地上课听课, 而把课题落实到各组上, 各组成员一定会对自己的课题关注很深, 也激起同学们上课的热情”。同学们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则五花八门, 很多同学将老师上课举的例子一概当作案例分析, 强调“比较喜欢听案例, 不太喜欢理论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小故事, 这让我觉得学习的气氛比较轻松活跃”, 而对护理程序涉及的案例, 同学们觉得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诊断的书写”, 但是觉得对医学案例理解不透彻。而在面对面的交谈中, 学生认为学时不够, 应该增加“护理程序”的授课时间, “能够在课堂上多拿出些医学病例, 进行分析”。
4 提高改革成效的几点思考
4.1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旧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习惯于教师用作业或者考试来督促他们学习, 所以觉得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管理太少。“我觉得《护理学导论》很轻松, 以致我们课后对自己太放松了”, “我觉得现在的教学方式不错, 只不过老师可以再管严一些, 督促不认真的同学积极一点”“希望老师应严格要求, 给学生的时间太多了, 可以控制在6个学时”。学生的反馈说明, 在前期课程包括课后讲座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匮乏的。在学生开课前, 应该通过讲座以及课后辅导等形式, 教会学生“如何学”,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4.2 加强课堂互动环节
由于安排了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 限于学时教师在授课中减少了一些互动。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是必要的, 因为提问是一个互动环节, 它不仅可以检查一下老师的讲课情况、效果, 而且对同学们的听课情况是一个警醒”“让讲课的同学准备一些题目, 让其他同学回答, 当然答对也可加分”。互动环节有助于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态, 根据学生的反映, 及时、灵活、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状态。将充分利用新的教学计划学时进一步增加的契机, 加强课堂互动, 促进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参与度。
4.3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课外资料
课外资料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一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播放一些有关医学类的短片”“尽量邀请些临床工作者谈他们的经验”“由老师设立1个公共邮箱, 把想给学生的课外资料, 需要我们分享的内容传到邮箱里, 把用户名及密码公开, 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去公共邮箱里获取资料”。公共邮箱的建立随着新学期的开课进行实施。同时, 教师将针对不同课程内容, 具体安排讲座或者录像观看, 帮助学生加深对护理学以及医学的理解。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虹, 徐淑秀, 金莉.《护理学导论》的学科地位和教材改革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4) :351352.
护理学导论实训 篇3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 兴趣 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展,护理模式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朝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护理等方向转变,在护理领域中,人本主义护理理念已经逐渐得到渗透[1]。因此,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组研究中,以2013级护理本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学导论》第六章、第七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8名女生,5名男,年龄19~22岁。
2. 方法
在对学生讲解《护理学导论》第六章(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与要求)和第七章(人际关系与沟通)内容时,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师对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进行思想动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主动参与意识。然后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组,主要进行盲人体验、对比服务态度、扮演情景角色等场景训练。进行盲人体验时,其中,一个人扮演盲人,主要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训练,如上卫生间、倒水喝、上下楼梯、洗手等活动;另一个人扮演护士,指导、协助、鼓励盲人进行日常活动训练。服务态度对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其他学生扮演患者,共设置四个情景,每个情景运用不同的服务态度,学生对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情景角色扮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换学生表演患者,使学生严密观察护患沟通技巧;依据情景模拟需求,编排不同的脚本,布置、选择合适的模拟场景,统一教师思想,对学生分组,每组学生18~28名,并指导学生进行互换角色体验。在各个小组中均安排组长、秘书,其中,组长主要负责本组的讨论工作,秘书负责记录,指导老师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导;每次讨论时间为十五分钟,结束后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充分根据自身感受、体验,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观察指标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设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模拟体验是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加深理论课内容理解等方面。共发放243份,有效回收243份,回收率达到100%。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详见下表1。
表1 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价(n/%)
调查项目 非常好 好 一般 未回答
理论课内容理解情况 152(62.6) 87(35.8) 2(0.8) 2(0.8)
内容结构设置 117(48.1) 117(48.1) 7(3.0) 2(0.8)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137(56.4) 101(41.6) 2(0.8) 3(1.2)
综合能力培养 129(53.1) 108(44.5) 4(1.6) 2(0.8)
三、讨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的是一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以及启示性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演绎沟通技巧、给学生创造动口机会等方法,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为目的,将以往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课堂主体的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有研究报道指出[2],学生在掌握知识要领、克服困难时,会产生自豪感,并提升自我价值,进而有效增强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本组研究中,243名学生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充分证明,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转化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将患者作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要真诚帮助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社会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通过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景以及寓教于情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宝芳.基于情景模拟《护理学导论》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03(15):343-343.
[2]朱丽丽,张金华,张会敏.融人文关怀理念于《护理学导论》课堂教学[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93-1994.
护理学导论总复习 篇4
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护理学向正规的科学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2)著书立说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1860年在英国伦敦的圣马多医院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命为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其他方面:强调了护理理论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去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注重了护士的训练及资历要求。
护理的概念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二)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 生物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环境因素④行为与生活方式⑤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C型行为模式---肿瘤,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从护理角度上讲,疾病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受损的综合表现,是无数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包括自我概念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很难找到界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个体上可以并存
患病后病人的心理反应①焦虑和恐惧②猜疑心加重③依赖性增强④自尊心增强⑤主观感觉异常⑥情绪不稳定⑦孤独感⑧习惯性心理⑨害羞和罪恶感⑩心理性休克和反常行为 病人角色的四个特征:
① 免除或减轻正常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接受帮助。③ 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④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角色行为冲突:指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表现为患病后,无法从正常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且焦虑、愤怒、茫然、烦躁或悲伤等情绪反应。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控制致病因素,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例如控制体重、婚前检查、预防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及做好职业防护。
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指人们所能得到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中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一)卫生服务体系
(二)卫生保障体系
(三)卫生监督与执法体系
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病应以二级预防为重点。
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求和需要。基本需要包括: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方式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越大。
护理界普遍认为关怀的含义①关怀是人的本质,②关怀是道德规范,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及保留人类的尊严。③关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④关怀是一种人际间的安慰等技巧达到治疗目的。
人互动,可提供人性化护理并能深化整体护理。⑤关怀是一种治疗行为,应用倾听、触摸、际关系的渐进性:人际关系会随着人们共同生活的历程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和发展,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程序,如个体与他人初次接触便询问对方隐私问题,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反感。
表面接触状态:指一方或双方受对方的吸引,主动接触对方,通过直接接触形成表面接触的人际关系联结,但尚无任何情感卷入。
护患关系的特征1.工作关系2.以病人为中心的关系3.多方位关系4.短暂关系 技术性关系:是护患关系的基础,是维护患关系的纽带。
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主动-被动型
(二)指导-合作型
(三)共同参与型
合作信任期:护患双方在初步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开始护患合作,是护患关系最重要的阶段。人际沟通的意义
1.信息沟通的功能2.心理保健的功能3.自我认识的功能4.建立及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5.改变知识结构、态度及能力的功能。
反馈:有利于了解信息是否准确地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的意义是否被准确地理解。事务性沟通:是沟通的双方简单地陈述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纯工作性质的沟通,目的是将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自我暴露:指个体在自愿的情形下,将纯属于个人的、重要的、真实的内心所隐藏的一切向他人吐露的历程。虚假或不恰当的保证:当病人表示对病情、治疗或护理害怕或焦急时,护士为了使病人“振作起来,”在没有明确的事实支持的情况下说出一些肤浅的宽心话,向病人做出虚假的保证。生长
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骨密度、牙齿结构的变化。生长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顺序性①由上到下②由近到远③由粗到细④由简单到复杂⑤由低级到高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五)普遍性与特殊性
生长于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个人因素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对幼儿期的自主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是父母。青年期的发展危机是 亲密对孤独
压力
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从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社会性压力源:重大生活变故包括亲人故去、失业、结婚或离婚等。
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席尔提出了著名的“压力与适应学说”故称为压力理论之父。
适应的层次
(一)生理适应
(二)心理适应 心理反应包括①感知混乱②判断失误③思维迟钝④非现实性想象⑤行为失控⑥自我评价丧失
情绪反应包括①焦虑②恐惧③抑郁④愤怒⑤敌意⑥自怜
(三)社会文化适应
(四)技术性适应
心理适应
①否认 ②投射 ③退化:是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短暂脱离现实、恢复早年幼稚的倒退性行为,以应对现实并满足自己的需要及欲望 ④幻想 ⑤合理化 ⑥反向形成 ⑦转移 ⑧潜移 ⑩压抑 11补偿 12幽默 13升华
加快教育的通俗性:健康教育应采用学习者易于接受教育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
知-信-行模式
将人类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该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改变 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健康教育的程序
(一)评估
(二)设立目标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效果评价
临终: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为临终状态。
临终关怀: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务在内的全面照护,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是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能同时维护家属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顾,尊重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怀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库伯勒·罗斯博士的个人死亡心理分析
(1)否认期:多数病人在得知自己面临死亡时,其最初的心理反应多为否认(2)愤怒期(3)磋商期(4)沮丧期(5)接受期
卫生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是经过考核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医疗场所和活动范围有一定的规定。六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危重病人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了不良后果 ②在医疗活动中由病人病情异常或病人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病人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死亡、重度残疾的
护士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对医嘱的内容怀疑时,正确做法是向开医嘱的医生求证医嘱的准确性。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例的,在抢救结束6小时及时补记,并就此情况加以说明。若病人或其法定的监护人执意要求出院,则应该让病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在自动出院一栏上签字,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安乐死在我国没有法律依据,护士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护理学导论案例分析 篇5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一、案例分析
1.王某,男,56岁,国家干部,冠心病行支架手术后3天,一般情况良好,但精神紧张不敢活动。你能运用罗伊的适应模式帮助病人通过调节而达到适应吗?(20分)
2.王某,女,22岁,未婚,舞蹈演员,因交通事故伤急诊入院,行左下肢截肢清创术。术后BP75/60mmHg,p120次/分,病人清醒后,得知伤情,情绪反应强烈,拒绝任何治疗,请你分析:(20分)
(1)该病人有哪些需要?
(2)优势需要是什么?
(3)你如何帮助她满足需要?
3.张某,女,40岁,技术员,直肠癌人工肛门术后7天,身体恢复良好,但对人工肛门始终难以接受,每日依赖护士处理人工肛门。请分析并回答下述问题:(20分)
(1)她的治疗性自护需要是什么?
(2)她是否存在自护缺陷?原因是什么?她有无自护能力?
(3)你认为她需要哪一类护理系统?
4.某医院器官移植病区住了两个等待肝移植的男性患者。患者李局长,65岁,公费医疗,是一位参加工作多年的离休干部,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婚,由于肝癌等待肝移植。患者小王,32岁,无业。离异,有一女儿,离婚后法院判给他抚养,此次住院的费用是由父母筹借而来,由于长期酗酒造成酒精肝,肝硬化等待肝移植。医院刚好拿到了一个出车祸死亡者捐赠的肝脏。(20分)
问题:(1)该案例反映了什么生命伦理学问题?
(2)这个肝脏移植手术应该先给谁做,你如何选择?
5.患者张某,男,因腰部多发性脓肿前往某医院就诊,自诉几年前发病时在乡医院曾用过青霉素治疗有效,并无过敏反应。接诊医生李某为其开出肌内注射青霉素40万单位的处方,患者把处方拿给医生要求为其注射时,护士王某注意到处方未见皮试字样,便向李医生询问,李医生说患者以前已做过,不用再做了。王护士遂为患者肌注青霉素,针刚拔出,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20分)问题:(1)该案例反映了医护之间什么问题?
护理导论案例 篇6
1.女性,29岁。关节疼痛1周,颜面红斑3天入院。2周前感冒后出现腕、膝关节疼痛。3天前外出经晒后出现面部红斑,即来就诊。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收入院治疗。既往有对日光过敏史,未服用过敏药物,家族中无sLE病人。已婚未育,生活自理,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因面部缸斑影响外表.羞于见同事。
问题:
1请用R叫适应模式收集4种适应方式输出行为的相关信息。
① 生理功能: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晒后红斑
② 自我概念:面部红斑影响外表、羞于见同事、生活自理 ③ 角色功能:影响社会功能价值体现 ④ 相互依赖:羞于见同事
2请分析影响病人行为反应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
① 主要刺激:腕、膝关节疼痛、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 相关刺激:饮用咖啡的习惯、女性29岁、对日光过敏史、晒后出现红斑
③ 固有刺激:羞于见同事
2.手术室的年轻护士小杨,在手术台上传递器械时不慎被刀片划破手指,稍有出血,由于手术正在进行,简单用碘附棉球消毒伤口、更换手套后继续手术。术后查阅病历,发现该手术病人是乙型肝炎病人。
问题:
l.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小杨被划伤后应如何正确处理。
(1)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程脱去手套。
(2)立即捏住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流动的自来水反复冲洗伤口,黏膜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用75%乙醇、2%碘酊或0.5%碘伏消毒伤口,待干后贴上无菌敷贴。
(4)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及时上报有相关部门领导及医院感染科。
(5)立即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并随访观察;受伤护士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且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可进行复查,不做特殊处理;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在伤后24小时内,第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第一针疫苗的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3、6、12个月随访监测。
2.结合案例,请阐述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锐器饬的发生。
在使用和处理针头、手术刀、安瓿等锐器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选用安全性能好的护理用品,如无针输液器、防刺伤注射器等。加强安全教育,纠正危险行为,创造安全环境。
孙大爷,69岁,体重96kg,退休工人,初中文化。近日因生活琐事与老伴拌嘴而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短暂晕倒后由其老伴及儿子护送入院。护士小张热情接待并询问孙大爷:“大爷,您现在感觉怎么样?好些了吗?”大爷说:“其实没什么事,就是老伴和儿子非要来,我高血压都10多年了,头晕时吃点药就好了,再说高血压也不是什么大病。”儿子说:“做儿女的,我们希望老爸身体健康,可又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请思考:
1、根据上述情景你如何理解健康、疾病和健康促进?
答: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4、为提高孙大爷生存质量,如何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
答:1.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促进生理舒适 3.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9.归纳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
答:1.评估: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记录资料
2.诊断:组成: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陈述:PSE 公式(健康问题、原因、症状或体征)
3.计划:排序(首先)、确定目标、制定护理措施
4.实施:准备、实施(步骤)
③记录(PIO格式)
5.评价:内容、方式
10.举例说明引起护理职业损伤的常见物理因素
答:在临床工作中,造成护理职业损伤常见的物理因素有锐器伤、负重伤、辐射性损伤与温度性损伤等。
锐器伤: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合针、手术针
负重伤:搬运病人、协同病人翻身时大强度体力劳动
辐射性损伤;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接触紫外线、激光等放射性物质
温度性损伤:热水袋、热水瓶等引起的烫伤、氧气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的烧伤,烤灯、高频电刀引起的灼伤
护理学导论实训 篇7
1对象
以2013级护理专业护生为研究对象。
2方法
对照组《护理学导论》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法, 试验组《护理学导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教学。
3加强课程认识, 转变教学观念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基础课, 是引导学生认识护理学, 了解护理学, 树立护理事业心的重要课程。其内容本身理论性强, 专业术语多。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生动性, 课堂气氛沉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倦怠, 学习兴趣不浓。在《护理学导论》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结合《护理学导论》课程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局面, 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从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护理高等专业人才。
4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法
4.1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古已有之, 孔子精辟地概括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启发式教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 让学生学会学习。《护理学导论》这样护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而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很多, 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制定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2讲授法+录像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对护理学的概念、知识体系和范畴进行阐述,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同时我们结合播放录像如:南丁格尔故事, 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学生听课认真, 课堂效果良好。
4.3以案例分析为引导, 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媒介 (语言、书面、音像) 手段, 将所描述的客观真实的特定教学情景 (或教学实况) 带入课堂, 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在群体中共同讨论, 甚至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和学习过程, 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1]。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提前准备案例, 设计问题及相应的答案, 再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 让他们查找相关的图书资料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上课前首先展示案例, 指明教学的目标及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学生讲述案例, 然后通过分析讨论, 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 学生是主角, 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 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 通过认真思考, 提出解决办法。案例分析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促使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护理对象的病情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4.4 PBL教学法的应用PBL (Problem-Base-Learning) 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源于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 目前这种方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2]。在第七章《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中主要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掌握了相关的人际沟通原理、技巧及沟通中的注意事项后,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并提出多个相关的问题, 留给学生10分钟的分组讨论时间, 学生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及看法给予肯定及评价, 并对问题进行最终的分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积极发言, 互动良好。
4.5应用情景互动式教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通过先前实行的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外[3], 我们在课堂上还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教师要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要根据教学目标事先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锻炼能力。在学习第十二章《健康教育》中让学生以3-5人为一组, 根据内容进行自导、自由组合、自己设计场景、自演等, 有的同学扮演护士、有的演病人、或家属等。角色扮演后先由表演者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让其他同学积极参加评价讨论, 教师做总结。情景式教学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4],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 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恰当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4.6采用多媒体+练习法教学, 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板书、挂图、投影片。费时, 费力, 影响教学进度,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现在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将图像、文字、声音、录像等结合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使思维、情感、行为融合起来, 多感官获得知识。在《护士的基本素质》这一章节, 结合护士礼仪要求, 先播放护士的职业礼仪的录像片组织学生观看, 组织学生按8人为一小组进行护士举止礼仪先进行练习, 再让学生表演, 最后评价学生的表现, 这样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给学生创造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状态下学习,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用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发现法等, 这样使教学内容更生动, 教学效果更理想。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培养创新、发展、科研的思维与能力, 进而才能去带动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5效果
依据现代护理学科发展和学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多种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模式, 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训练,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 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启发式教学等来探讨如何提高《护理学导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活跃《护理学导论》的教学氛围,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立民.《护理学导论》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05, 2 (3) :130.
[2]郭娟.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导论》课堂上运用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1) :31.
[3]郑修霞.护理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8:114.
护理学导论实训 篇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瑞克森的发展理论认为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
A.自我认同对角色紊乱
C.自主对羞愧 B.完善对失望 D.亲密对孤独
2.按照奥瑞姆自理理论,对昏迷病人应选用()
A.全补偿系统
C.辅助教育系统 B.部分补偿系统 D.合作性系统
3.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健康,自己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称为()
A.自理能力
C.自理需求
4.护理程序评价阶段的重点是()
A.评价预期目标是否实现
C.评价护理计划是否完善
5.下列各项中属于合作性问题的是()
A.营养失调
C.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B.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 D.活动无耐力 B.评价收集资料是否全面、准确 D.评价护理措施是否合适 B.自理D.自理结构
6.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申请设立()
A.医学检验科
C.口腔医学科 B.医学影像科 D.中医科
7.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医疗服务内容的是()
A.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
C.加强卫生基本建设 B.卫生监督和管理 D.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8.根据我国国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应是
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专科医院 B.综合性医院 D.地段医院
9.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社区护士健康咨询者角色的是()
A.生活照顾
C.解答居民疑问
10.社区护理最早起源于
A.地段护理 B.访视护理B.医疗照顾 D.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
C.保健护理 D.公共卫生护理
11.最早成立提供给贫困者护理的非宗教团体机构的国家是()A.美国 C.法国
B.英国 D.日本
12.下列各项中属于社区护理特点的是()A.以社区病人为对象
C.护理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团体及人群
B.主要工作目标是治疗疾病 D.健康访视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13.下列关于社区护理主要职责的叙述正确的是()A.关注病人的健康 C.慢性疾病的治疗
B.预防疾病与受伤
D.参与急、危、重症的抢救
14.下列行为中属于违反技术操作规定的是()A.当班擅离岗位 C.护理记录不规范
B.非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 D.没有医嘱情况下擅自处理病人
15.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A.卫生法律 C.卫生基本法
B.卫生行政法规 D.卫生行政规章
16.在护理过程中,评估风险—收益的比例,符合伦理基本原则中的()A.尊重原则 C.不伤害原则
17.护理人员基本的道德义务是()A.预防疾病 C.提供最佳护理服务
B.促进健康 D.减轻痛苦
B.有利原则 D.公正原则
18.下列预防措施中能够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是()A.普查 C.定期健康检查
B.筛检
D.高危人群重点监护
19.2005年9月某小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该学校共有1854人,9月5日发现22人 发病,9月6日又有30人发病,请问9月6日该校食物中毒的罹患率为()A.2.80% C.1.62%
B.1.64%D.1.19%
20.死亡专率中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文化水平的敏感指标是()A.死因死亡专率 C.婴儿死亡专率
B.性别死亡专率 D.妇女死亡专率
21.“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不能根据某个吸烟的人一辈子未得冠心病而否认 这一点”,这句话符合()
A.群体观点 C.概率论的观点
B.多病因论的观点D.比较的观点
22.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A.直接心理关系 C.情感心理关系
B.间接心理关系 D.依赖心理关系
23.社区居民王某最近发现护士李某有不懂装懂的情况,从此他们护患关系受到了损害,此案例中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是()A.晕轮效应 C.免疫效应
24.依据沟通渠道可将沟通分为()A.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 C.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5.态度形成最重要的阶段是()A.内化阶段 C.认同阶段
B.服从阶段 D.接受阶段
B.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B.近因效应 D.先礼效应
26.角色扮演法整体表演时间适宜限定为()A.5-10分 C.10-15分
27.过程型控制又称()A.预先控制 C.反馈控制 A.避免总洗手 C.防止自身感染
29.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是()A.社区服务 C.社区门诊 A.评估 C.实施
B.社区护士 D.社区居民 B.计划 D.评价
B.形成型控制D.后馈控制 B.患者会安心 D.无菌操作需戴手套
B.5-15分D.10-20分
28.护士在采血时要戴手套,目的是()
30.在问题描述及问题进展记录中是以SOAP形式进行详细描述,其中A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奥瑞姆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A.能够审视自己及其环境 C.通过本能来满足自己需求
B.能够总结并解释经验D.有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E.不能够审视自己及其环境
32.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包括()A.名称 C.诊断依据 E.相关因素
33.我国社区的分类包括()A.城市社区 C.集镇社区 E.地段社区
3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C.老年院 E.街道办事处
35.健康教育程序的步骤包括()A.评估 C.计划 E.评价
36.知情同意的内容包括()A.信息的告知 C.信息的理解 E.同意的能力
37.在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率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年龄 C.性别 E.职业
38.单向沟通的优点是()A.信息传递速度快 C.双方对信息理解程度高 E.信息条理清楚
39.社区人员生活方式包括()A.饮食 C.运动 E.特殊嗜好
40.在社区护理过程中,侵权行为的防范对策有()A.加强法律学习
B.履行告知义务
B.衣着
B.信息传播秩序好D.调动双方积极性B.种族
B.自由的同意D.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B.诊断 D.实施
B.社区卫生服务站D.护理院B.农村社区 D.街道社区
B.定义
D.症状体征
D.疾病种类
D.卫生习惯
C.强化法制观念 E.规范护理规程
D.规范护理行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1.护理程序 42.医疗事故 43.三级预防 44.沟通 45.PDCA循环
四、简单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46.奥瑞姆自理理论中自理需要可分为哪几类? 47.简述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48.简述法律与政策的关系。49.简要说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50.简述在沟通中易导致倾听障碍的因素。51.病人的法律权力包括哪些?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9
1、法理学:是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的法学分支学科。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科学。
3、法学体系:是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
4、法学理论体系:是建立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法律理论观点、思想和学说体系。
5、法:1)马克思认为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觉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施行行为规则的总称。
2)法是可以判断人们是非曲直进行公正的裁决,具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具有普遍性反复适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6、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规范性、意志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7、法的形式:就是指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包括法条、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
8、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题可以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包括自由权、请求权、诉权。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9、法律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
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有限制义务、被请求义务、被诉义务。分类基本义务和普通义务;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
10、法律要素: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
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1、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控制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12、法律原则: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13、法律术语:是指具有法律性质或专门法律意义的用语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名词解释
统一性的特点。
14、法律渊源:是指效力渊源,一般地说,制定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律渊源,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的正式、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八种。另外还有习惯、判例、政策三类非正式法律渊源。
15、规范性文件:全称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订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属于法的渊源。具有国家意志性、包含行为规则或模式、普遍性。
16、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类或加工。包括法律汇编、法律编纂两类。
17、法律汇编:是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汇列成册。
18、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或某一类法律的全部规范性文件加以整理、补充、修改,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
19、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一般分类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特殊分类包括: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20、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做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
21、民法体系:又称大陆法体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2、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3、法的效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狭义的法的效力,则指由国
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层次:是指在一定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主要依据立法主体;立法依据;效力范围为划分标准。中国的法的效力层次包括:最高层次宪法,第一层次基本法律,第二层次法律,第三层次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法规。
25、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项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和事项效力四种。
名词解释
26、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在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生效方式包括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本法的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自试行之日起生效;到达之日起生效。废止方式包括:新法取代旧法;新法宣布之日旧法失效;有效期届满;宣布废止;历史任务完成自行失效。
27、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的问题。分为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在局部地域区生效、在域外生效。
28、法律的对象效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其中对自然人的效力分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折衷主义”、“保护主义”四种。
29、法律的事项效力:是指法律在实施的过程时,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发生效力的问题。有法律明文规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三个基本原则。30、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的部门法体系,即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法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一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局限性、现行性、总括性、相关性、发展性。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发展性。
31、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常凡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式为辅的“主辅标准通”,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九大法律部门。
3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合法性、意志性、权利和义务指向性。可分类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单务法律关系、双务法律关系和多务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3、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公民、组织、国家。
34、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法律资格。
35、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36、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特定性、实有性、个别性。
37、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精
名词解释
神产品、行为结果。
38、法律事实:是指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也即未履行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或仅因法律规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分为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具有法律依据性、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由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构成。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40、法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由于某种违法行为,常常符合多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在法律上导致多种责任并存或相互冲突的现象。
41、法律规范的竞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实的出现引起的两种以上的法律关系的产生,符合数个法律规范的要件,导致数个规法都适用的现象。
42、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必须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
43、责任方式:即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如刑事处罚、行政罚款、赔偿损失等就是这种责任方式的具体化。包括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补偿(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司法补偿)。
44、立法:1)狭义:是专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亦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制定、补充、修改、废止和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法规的活动。
45、立法原则:亦称立法基本原则,是指在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包括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适时性原则。
46、立法程序: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在制定、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法律或其他具有法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我国的立法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案的公布。
47、法的实施: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等途径,把法律规范具体运用于社会生活,使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活动和过程。分为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能直接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和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48、执法:即执行法律,亦称法律执行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执法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行政部门;授权组织。有执法主体特定性、执法内容行政性、执法活动单方性和主动性、执法范围的极广性四个特点。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注重效能原则三个原则。
49、司法:也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主体法定刑,活动程序性,理念正义性三个特点。有正确、合法、及时三个要求。遵循平等司法原则、依法司法原则、独立司法原则和责任司法原则四个原则。
51、司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在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中的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52、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规定的总称。具有社会性、法律性、意志性三个特点。包括行为、手段、结果三个客观要件、行为意思(需要、动机、目的)、行为认知两个主观要件。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53、守法:亦称法的遵守,指人们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的活动。包括守法者的政治意思、法律意识、文化知识水平、伦理道德观念、个性心理素质五个主观条件,社会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法制情况、社会风尚状况四个客观条件。
54、违法:亦称违法行为,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现行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55、法律解释:是指由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的法律或者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必要说明。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目的性三个特点。分为包括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导,国家机关分工配合,部门领域内集中垄断的解释停止。
56、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形式法律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
57、法律监督:广义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是指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权利性、外在性、强制性。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监督;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体系包括国家监督(权力机关、行政
名词解释
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58、法的实现: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过程,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
59、法律秩序:是指通过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
60、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6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
6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人、阶级、社会的积极意义。是法的存在、作用和变化对这些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63、效率:是指社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投入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比率。
64、人权:1)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2)人权就其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 一种法律权利。3)人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65、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凡是建立在相同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就属于同一种历史类型。66、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67、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利,使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68、法的继承:是指不同类型之间在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上的某些联系。分为同质继承和异质继承。其内容包括科学性内容的法律条款、民主性的法律条款、有关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法规。
69、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国异地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引进、接收、迁移的表现和行为。
【护理学导论实训】推荐阅读:
护理学导论完整教案08-27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10-20
护理学导论试题与答案08-19
护理学导论自考试题10-18
兰大护理学导论课程作业A-C05-11
护理实训05-26
护理实训室10-14
外科护理实训05-27
护理专业实训08-30
儿科护理实训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