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社会实践心得

2024-10-25

“武术”社会实践心得(共10篇)

“武术”社会实践心得 篇1

“武术”社会实践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一眨眼间就已经迈进了大学,然后再一眨眼

之间大一的日子就这样在眼皮下溜走了。大一没有了高中之前的大堆

大堆烦人的作业,也没有大二以后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升学压力,于

是乎想干些什么,做些自己想要做的事了,也不用担心其他的牵绊,也不用担心家人的阻拦,很是自由,也很渺茫,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北。

在社团之夜我无意中发现有武术协会,我是从小就对武术感兴趣

了。于是乎就加入了武协。加入了协会我就觉得充实多了。

武术是中国最传统,有着最深厚底蕴,有着最浓郁文化的老祖宗

流传下来的东西。中国武术包含几个方面:防身(格斗方面),健体

(医学方面),修心(哲学方面)。三者合在一起才是中国武术。这与

其他单纯的格斗术区别很大,因而可以说独特。可在世人的眼里中国

武术的这些特色在今天反而成为推广的桎梏。大多数人对武术价值的认可只在于其格斗成分,人们模糊了视角,模糊了观念,最终模糊了

自认为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于是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在人

们不经意地谈笑间,行走间慢慢走远,走远…….是野蛮的不入主流的,所以 一直都没有机会接触。

是我武术协会给了我机会,让我对武术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中国

武术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当然,它首先应该是一种格斗术。武术

起源和流传的意义都在于它的格斗价值,但与泰拳,跆拳道,拳击,格罗西柔术不一样,它除了格斗部分外还融入了医学与哲学的成分。对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不能把武术与格斗技击划等号。我们知道,传统武学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疗伤方法和心法。摒弃其中虚无缥缈怪力乱神的成分,必须承认,武术界对骨伤和外创的处理是有其合理之处的,而武术界流传的拳谚剑诀其中也包含了太多的哲学道理。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是一种具有很好修身养性效果的一项体育运动。我觉得我们要改变人们对武术的看法,我建议:在中小学体育课开始武术,教以套路、表演的形教授,注重武德,以修身养性为主。政府应鼓励全民练武,丰富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修养。

“武术”社会实践心得 篇2

中华武术, 源远流长,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器械套路和对抗的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谚语是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谚语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结果。武术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是很丰富的。随着武术的逐步发展, 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 谚语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如何更好的把武术谚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武术谚语概述

《中国武术大辞典》给拳谚下的定义是:拳谚, 即武术谚语。广传于民间, 积久成俗, 为古今拳家所沿用。其比喻形象, 立意明确, 以通俗语言反映拳理, 可帮助习武者掌握要领, 分辨正误, 防止偏废。如:“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中华武术手册》给拳谚下的定义如下:是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富于哲理的简明语言, 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拳谚”产生于习武者的长期实践, 多在民间拳师口头上代代流传, 至明清时期已相当丰富, 其语言形象、简练易懂, 比喻的范围很广。有些拳谚还富有哲理性如“不怕千招会, 只怕一招精”、“步不快则拳慢, 步不稳则拳乱”等。

2、武术谚语的分类

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 世代的传承, 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 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 对它进行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谚语。根据语义内容的不同, 武术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技击类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技击谚语是习武者不断从武术练习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指导武术训练的精练语言。如:“一寸长, 一寸强;一寸短, 一寸险”;“练武不活腰, 终究艺不高”;“抬腿轻, 落地松, 踢起腿来一阵风”。

练法类

武术先辈们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 不断积累、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的练武经验, 这些武术谚语, 简洁又不失精要, 使广大习武者掌握练武的要诀, 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进行正确的练习。如:“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场上一分钟, 场下百日功”。

养生类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不仅在技击防身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养生史上也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有关的武术谚语如:“常常练武术, 不用上药铺”;“药补不如食补, 靠补不如练武”;“坚持练功, 百病不生, 中途歇功, 百病丛生”。

武德类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 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关的武术谚语如:“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

3、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武术的教学过程, 就是武术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武术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传播链, 它主要由武术文化信息的产生、加工处理、传输、接受和利用等环节组成,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信息传播系统。其中, 武术文化信息的传播、接受与理解, 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

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武术教学重视武德教育, 并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武术谚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武德意识, 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 无德无拳”等。教师通过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阐明做人的道理, 培养学生尚武崇德的精神。

激发学生习武兴趣

对一般学生而言, 武术是一项枯燥乏味, 喜欢而不愿练的项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扳起面孔讲大道理、大要领, 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无助感和厌烦情绪。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的教学语言, 合理而恰当的使用那些简短、精辟、幽默的武术谚语, 把原本复杂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形象、生动, 易于所接受, 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习武实践

武术谚语来源于人民大众的习武实践, 经过概括、总结、升华后, 再反过来给人们的习武实践活动以指导和启发。所以武术谚语对于武术教师不应只停留在书面与口头上, 而要变为实际行动, 用于指导学生的习武实践。实践证实运用武术谚语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练习方法与对武术的理解, 比如, 我们用“前腿弓, 后腿蹬, 挺胸塌腰莫晃动”、“弓步不拔根, 力量蓄其中, 弓步不偏料, 千人难牵动”等武术谚语来说明弓步的要求, 学生按照谚语的要求去做, 很容易就能领会动作要领。

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武术谚语虽然不能成为习武练武的独立教科书, 但作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武术谚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涉及武术的功法、技艺、拳理、养生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谚语向学生传授武术基本知识, 阐明许多道理,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对中华武术的认识, 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学生在接受这些武术谚语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的同时, 也接受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熏陶;教师在通过武术谚语传授武术知识的同时, 也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弘扬。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 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 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 是语言的精华, 文化的结晶。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 谚语即是其中之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已存活了上千年, 武术有着其独特的谚语, 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谚语,武术谚语,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1.

[2]张大为.武术谚语释义[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8:10.

[3]朱清华.武术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谚语[J].搏击武术科学, 2004, 2 (2A) :15.

试论和谐社会与武术发展 篇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推理方法,阐述了武术追求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外、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相契合,论述了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武术将在科学发展、竞赛制度、民间传统以及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间的和谐发展方略。

关键词:武术;和谐社会;发展;方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60-03

古往今来,社会和谐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思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武术作为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奇葩,富含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现代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谐(har-monious)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均匀。中共中央党校屠春友先生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学习》 2004年 12 月) 一文中对和谐社会进行了概括:“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 无根本利害冲突,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 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 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 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之共同发展。”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又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

2武术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融哲学、美学、医学、军事学、宗教学、伦理学等为一体,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中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具有“和谐”的特征。武术练习时,不仅注重个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形神统一”、“内外合一”,还注重“人为一小宇宙,天为一大宇宙”的“天人合一”观。武术演练中的刚柔、快慢、进退、虚实以及劲力、协调、精神、节奏的协调统一,都是整体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1]。显然,与和谐社会所体现民主、文明、诚信、友善、协调的内涵相契合。

3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这几方面的关系”[2]。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蕴涵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练习理念、训练原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都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武术的发展对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光大民族精神、强化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意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1武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魅力和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生活质量的理想,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符合生态和人体生命节律的运动中。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效仿自然规律,还仿效自然之物,把其形象、动作融入武术的一招一式中,如八段锦、五禽戏、少林五拳、形意十二形等。只有顺应自然变化才能提高锻炼效果,达到“练之以筑其基,清虚其体”的目的。这种对自然规律以及自然之物从形式到内容等全方位的仿效,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武术运动中的体现,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之体现[3]。

3.2武术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武术视人体为一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强调身心协调、形神统一。所谓“形”是指通过感性认识直接看得到的外在形态;所谓“神”是指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包括口头性的歌诀、礼节、理念等,所以,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就是这种理念使然。如太极拳运动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一种优秀的健身项目,它强调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练习原则要求“意念引导动作”、“意念、呼吸与动作相协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长期练习可以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强内壮外的功效。

3.3武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太学》则提出:“明明德”、“内外兼修”[4]。

中华武术把“武德”当作是每个练武之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武德”一词最早可追朔到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少林戒约》指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苌家拳之《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武术中的“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等都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际和谐。“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等,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从而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和谐[3]。

武术群体练习可以扩大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武术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把习武同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服务于和谐社会。

4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方略

4.1促进武术的科学化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和谐传统武术素来以儒、道、佛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重精神、重武德、重修养,但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对自身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吸收竞技武术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训练理论。竞技武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机制,而传统武术由于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改革。因此,传统武术可以参照吸收竞技武术的有益成分,对自身的训练体系进行研究和创新,达到两者有机的融合。同时传统武术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传统武术整个体系的发展都要科学化包括传统武术的竞赛发展模式、理论技术科研发展模式、教学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的科学化等等,不要总是停留在武术单一体育层面上的研究,而应该是整个传统武术文化有机体系统的科学发展和复苏。

4.2推动武术竞赛的和谐发展竞赛是杠杆,也是一个向导。现在已基本形成的武术竞赛制度有全国武术套路、散打团体个人锦标赛、世界锦标赛等。这些形式的比赛主要是围绕现代武术 (竞技武术) 的走向世界,以向奥运进军为目的。传统武术的发展机遇较少,不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制定21世纪的武术发展战略计划时,应注意将过去曾举办过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全国演武大会”等竞赛形式搞起来,形成传统武术的竞赛体系,以促进传统武术更广泛的普及与推行。把报名方法、评奖方法、等级设置进行深化改革,以利不同流派、不同拳种、不同风格特点的传统武术的发展。并应放宽政策,允许民间个人主办不同级别的、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竞赛活动,让竞赛方法、竞赛形式活起来,把武术爱好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要完善竞赛体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本国,注意面的普及和推广,这是逐渐走上国际化、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着眼全球,中国武术要用积极的态度融人世界文化的主流,注意点与面结合,使国内外竞赛内容一致,才能发展壮大,实现全球点与面和谐统一的竞赛体制。整个竞赛内容包括传统礼仪都应是一致的。其次,应建立专门的国际武术研究机构,成立国际武术研究会,定期进行研讨,利用国际讲坛来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先本国、后全球的竞赛机制。最后,武术规则制定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竞技体育规则,尽量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取得统一。先在本国实践可行,然后向世界推广。

4.3加大武术在民间的和谐发展冯骥才先生在考察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省民俗文化集中的省份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很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同样让他忧心的还有,很多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种类民间老艺人相继故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6]。因此,要以农村为重点,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民间武术传承人。抓紧时间制定和出台符合民间武术运动特点的竞赛规则,增加民间武术的竞赛活动,扩大各民族间武术文化的交流范围,强化理论研究,开拓新的内容体系,提升精品意识,全面推进民间武术繁荣的新局面。

4.4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中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这一丰富而厚实的基础资源,传统武术是根本,竞技武术是龙头,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对武术的研究,就是要使武术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相结合,克服其保守和糟粕、流弊,挖掘、传承、弘扬其合理思想和有价值的成分和精华。

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滞后于竞技武术,所以,要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大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推广。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浓缩,诸子百家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均有体现。尽管她身上也带有一些封建烙印,但纵观整个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武术文化的思想趋向,和谐是她的终极目标,她所蕴涵的品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她被世人视为国宝的根本所在。“保持传统”是中国武术的出路,“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形式多样,功理功法各有千秋,在当地均有较广的流行面和较大影响力。其竞赛活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民间热情高涨。但其流派,由于长期是师徒传承和言传身教的授拳方式,少有理论和文献记载,随着武林先辈们的先后过世,显得更加需要找到继承的方法和途径。

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开展全国民间武术普查工作,建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名录体系,绘制民间武术拳种流派的资源分布图,确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传承人谱系;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助传承人,对濒危的武术拳种流派,建立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5结语

综上,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和谐发展”是21世纪的武术正面临着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和交流的平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走向世界[Z].武海泛舟,1999:9.

[2] http://www.frchina.net.

[3] 王国志,王岗.论和谐的中华武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81-82.

[4] 唐韶军.浅析民俗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88-89.

[5]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40-44.

[6] 江胜信.新农村:文化保护首当其冲[N].文汇报,2007-07-24(4).

武术心得 篇4

【摘要】现代的武术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活力,使武术文化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武术的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特质,使武术成为推动人们思想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一大助力。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武术对人们思想进步及道德的影响。

【关键词】武术文化保家卫国修生养性乐善好施

一、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理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而忽视的精神思想及社会公德。利益成为了更多人的追求,社会公德被隐藏在内心一个黑暗的角落。虽然生活水品提高了,但公德意识却在下降,而会公德作为人类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际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尊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它是除法律外最能够约束人们的法宝,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它体现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构建和谐高度化的今天,社会公德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不合理,不道德事件的出现,让我们明白,社会公德急需注入新的血液,急需我们每个人去拯救它,去维护它。

武术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化。武术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既蕴含着道家“贵柔法水”的主张;也诠释着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同时它还彰显着佛家的“顿悟”闪现着兵家“虚实相生”的诡道思想。武术文化与儒,道,佛,法家的密切关联,延伸着它独有的道义即“尊师重道”“匡扶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精忠报国”“强国御辱”并且逐步形成以孔孟“仁”学为核心,“仁爱”为德本的三大体系,即保家卫国,修生养性,乐善好施。

二、保家卫国的武术理念对社会公德影响。

中国武术文化的推广甚广,历朝历代都大力推行以修生为本,鼓励老百姓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少林戒约”后十条之首要求习武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武术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显示出它的民族气节,各朝各代都有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以一颗赤诚之心捍卫自己的国家。明代有武僧为抗击倭寇而抛开佛门戒律,大开杀戒,血染沙场;岳飞背负“精忠报国”四刺字,去抗击金兵,虽冤死,但铸就了“忠君爱国”的千古美名,永为世人敬仰。这种种“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行为即为武术文化精神所首推的保家爱国的集中体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题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作为现在社会的公民,不需要我们披甲挂帅,欲血战场去保家卫国,使人们越来越不能体会到那种为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激动心情,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保护我们祖国与家园的责任与义务。相反,这种时候更要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当前由于资源,能源,领土等问题与周边国家常出现一些争端,如与菲律宾企图对我国南沙群岛的占有;

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无理取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学会理智爱国并且学会从国家的内部去维护它的秩序。理智爱国则体现在不盲目排外,自觉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这些我们普通民众除坚持这些领土的主权归国所有外,还可以通过游行示威等合法形式表明我们的立场。但是坚决反对打砸外国商铺,抵制外国产品以及对外国人进行各种人身攻击的不理智甚至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不是爱国的体现而且破坏了国内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使我国的国际名声受损,体现不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

由于武术文化所提倡的爱国的实质与现代爱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必然会对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对社会公德中所倡导的遵纪守法,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爱国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修身养性的武术理念对社会公德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加速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生活的也随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对社会感到无所适从以及心理上的不适应。再加上夜生活,夜工作频繁,导致人体内阴阳颠倒错乱,引起诸多健康问题。由于压力的加大,使人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仅受不起打击,遇到挫折不是越挫越勇,而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郁郁寡欢;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有时遇到一点小事就暴躁不安。而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去向老年人一样,没有精神,似乎每天都还在睡梦中。现在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许多人经受不住社会的压力,选择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来解决。抑郁,焦虑似乎成了现在青年的现状,这种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是许多不合理行为原因出现的主要原因。如复旦高校里的投毒事件,长春的盗车杀婴事件,这些大都因为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低落情绪找不到发泄口,进而做出不理智甚至违法行为。而这些解决的办法根源就在武术文化里的修身养性。武术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主要侧重于人道与天道,社会,环境的统一协调。强调天人合一,即人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在这里,修身养性主要涉及佛家,儒家和道家这三大家的思想与理论

佛教上的修生养性是以“坐禅”为主要形式。通过调息,调心,调身等方法,对身体和

心灵进行外静内动的的锻炼来达到目的。调息,调身,调心其实就是一种排解烦劳的的心里调节方式。因而佛教更注重对心灵的修炼,所谓佛学修行,就是调整自己的内心。摒除杂念,保持心情舒畅,使身体回归人性原本的自然状态,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儒家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以人为行。气与心一体的三相有机体、认为当修炼进入高层次时大脑思维也进入了一中极静状态。然后神气合一,心中寂然。此时人与天和,真性毕露,以致中和的最高境界。如此便可以提升人的价值培养人们大无畏的精神。道家则奉行顺乎自然,恬淡寡欲,静养柔气。少私寡欲,恬淡为上。少贪念,去贪心,就会知足常乐。而静气致柔,以静为正。人就会像刚出生的婴儿般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儒道法三家尽管道义不经相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有静心的功能,这些道义能

够使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有利于积极创造我们统一的人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德良性发展。

四、乐善好施的武术理念与社会公德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居住也日趋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搬到了城市,房子的装修越来越豪华,生活得环境越来越舒适,但乡村那种质朴得亲密得人际关系却在淡化。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却变得更加遥远。人们更愿意宅在家里,与电脑电视为伴。人际关系的淡漠,让人们变得冷漠孤独。如当下雅安地震,这是令人悲痛而震惊的事情,大多数人本着对逝者的哀悼,对生者的抚慰,纷纷捐款,献上一份自己的心意。然而却依然有一些人大唱反调,调侃捐款。诚然有些制度不完善,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挡我们施予爱心的借口。一方有

难,八方支援的品质我们是可以从武术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窥见一斑的。

武术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国人历来具有侠义精神,也崇尚侠义。济世救人,扶弱济贫是

多少侠义之人所推崇的境界。如小说《七侠五义》中的展昭,武艺超群,因常常救助穷苦人

而素有“南侠”之称。再如清代郭祥泰,习医为生,广施爱心,彰显出一代名师风范。这些小故事都教导我们要崇尚善良和正义。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救助。当爱充满我们的周围,这个社会将是美好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憧憬,去为她努力。

结语:社会公德中所奉行的文明道义与武术文化中的保家卫国,修生养性,乐善好施是

一脉相承的,因而对社会公德而言,武术文化既是一种力量的源泉,同时也是指引,规范社会公德创造性的向前发展不竭的动力。我相信有一天武术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品格最终会广为传播,良好有序的社会公德将会建立并惠及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武术》《大学生体育》

武术的心得 篇5

体育锻炼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民物相攫,而有武矣。”这句话解释了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术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健康,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躯体,以便自己、他人和社会服务而健康的身体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锻炼与人的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从诞生开始,就把运动当作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和谋生的重要手段。

我大二的体育课选的是散打课目,而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所在。它不但能够发展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又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长期的散打训练,可以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亘古至今,中国武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对抗形式,散打就是对抗形式的一种。

现在的散打基本都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还能记得课上老师教我们的那些基本招式,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拳法:刺拳、直拳、勾拳、摆拳、转身鞭拳;第二部分就是腿法:直踹、侧踹、侧踢、转身鞭腿。

刚开始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准备活动,老师没有教我们什么内容,可是,那些练习之前的准备活动就有些让我们有点吃不消了,尤其是压腿的准备活动,压完之后腿好酸、好痛,在那之后我们便慢慢地习惯了,之前的感觉也消失不见了,经过半年的练习,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它针对人的躯体,从改善人的体制入手,提高躯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和增强适应能力,创造和完善人体——体形、体格和体质。

散打对人体的主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可以完善大脑的传导功能,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多余的动作,使各种各样的动作更加协调;第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中毛细血管增多,心肌的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增厚,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体积和容积增大,为心脏长时间有力地收缩提供了条件;第三,可以提高呼吸运动的功能,锻炼时可以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体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提高锻炼效果和人体机能;第四,长期坚持散打锻炼可以使骨骼变得粗大、结实、更为坚固,提高骨的抗折、抗弯、康压缩和抗扭转的性能,能负担较大的负荷和完成强度更大的运动练习及体力劳动;第五,经常参加散打锻炼可使肌肉的体积增大、结实、健壮、收缩力强,提高了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第六,能使关节、韧带、肌腱增厚和加强,提高了关节的稳固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增大了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动作幅度,减少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以上几点均为散打对人体几个系统的作用,除此之外,散打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心理变化是人生中最复杂的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散打练习对心理健康具有调控、促进作用。

第一,散打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是体育锻炼者的注意力、反应、记忆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进而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还可以提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第二,散打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情绪体验;第三,散打锻炼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了承受折磨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饿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第四,散打锻炼能过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锻炼者比非锻炼者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和自信心呈正相关;第五,散打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和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地进行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增强与社会的联系,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使个体忘却烦恼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能有效的促进与他人写作能力的养成。第六,散打锻炼能帮助消除心理疾患,使身体素质得打改善,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至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幸福感。

散打即武术,能强身健体,修养身息。

武术课程学习心得 篇6

1、组织的专业化

高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很多,上课的地点一般都在室外,武术组织教学难度很大,武术老师的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要求武术老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武术老师的站立一定要笔直挺拔,岿然不动,要体现出“站如松”武术老师特有的气质;发号施令一定要声音洪亮﹑清晰,精神饱满,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听见;在教学组织方面一定要运用专业术语,比如: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一步走,向前两步走,齐步走与立定,跑步走与立定等,让学生能够明确的理解老师的意图。同时,武术老师还要掌握变换队形的方法,比如:在高中比较常用的变换队形是二列变四列,要求每列进行一至二报数,第一列数二的同学向右前方进一步,第二列的同学向右后方撤一步。除此之外,还有一列变二列,二列变三列。

2、把武术教学通俗化,生活化

高中每个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武术这个新奇科目教学的时候,语言表达要贴近生活,简单易懂。在课前进行思想调动的时候,以大家都看过的精彩的武打电影和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武术明星的故事来调动学生们练习武术的热情,让学生们形成一个对武术最直接的感受,从而拉近与武术的距离;在关于武术德内容的的介绍上,减少枯燥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武术中一个最平常的抱拳礼来以小见大。抱拳礼的含义:左掌四指并拢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同时也暗指“四海”大拇指内扣表示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不自大,不骄傲;右手握拳表示“武”,并暗指“五湖”;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园,表示五湖四海,谦虚团结;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永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上,把基本的步法:弓步﹑仆步改成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名称:前压腿、侧压腿。把套路动作攻防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讲解。比如:以少年拳的弹踢冲拳为例,弹踢冲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弹腿冲拳和马步冲拳。当学生遇到不法分子侵害进行自卫时,上肢左拳攻击的同时下肢右腿弹踢,令不法分子顾及两个攻击点,当不法分子受到攻击而后退的同时右腿顺势落成马步追击右拳积极击打反击,最后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

3、突出武术老师示范性作用

在高中武术课中,老师的示范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武术老师要规范每一个教学动作以及明确每个动作中手和腿的路线,做到精讲多练。同时,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为了让学生们对武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内容开始前,武术老师完整示范教学套路,或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武术老师进行武术秀。

4、动作讲解的分解化和练习的分组化

在武术中,对于难度有些大的动作,进行分解教学。比如:先进行上肢动作的教学和讲解,然后在进行下肢动作的教学和讲解,最后上下肢配合练习。对于初次接触武术的中学生来说分解教学是一个很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动作分解讲解完之后,进行分组练习,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并且每组选一名小组长组织练习和交流﹑体会动作要领,武术老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动作,对于学生们共同犯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和纠正。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把武术最基本的动作教给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看武术挂图,并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的基本动作和对武术挂图的理解以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编一套拳法,并且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

当代社会武术的功能效用 篇7

1 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从人与自然灾害和猛兽的斗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人们不断从搏斗中积累经验,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渐升华为有意识的技击战术。由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武术由单一的技击向表演欣赏,锻炼体魄和陶冶情操等多元方向扩展。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套路也就应运而生[2]。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武术对抗形式成为套路的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这也是武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表现。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都应受到重视。

当代社会武术的发展虽然失去了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但其最根本的技击价值还是有所保留的。如果连这个也丢掉的话,那我们真的就失去了武术的传承价值。因此,武术的技击价值的坚持与发扬,是其存在的魅力价值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大大削弱了。但是,武术技击格斗仍在军警、公安工作中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技击功能可以提高军警、公安人员的实战能力,尤其在无法使用现代武器的近身搏斗中,武术技术更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价值功能。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危险与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上的各种保安公司和女子防身技术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钱人不惜重金聘请保镖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也想学个一招半式好在危难之时自我保护。人们对于个体防卫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使不少人希望寻求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卫的手段,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防身自卫。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增强格斗意识。尤其在当前竞争和挑战日益剧烈的社会背景下,习武能增强人们竞争的意识,战胜困难的意志,从而使人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简单地以争高低去看待武术的技击术。

2 武术的娱乐价值功能

人们通过参加或观赏武术运动所获得的身心愉快的效果称为娱乐功能[3]。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阶层的人群练习。同时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武术练习内容以及练习时间和练习场所。武术具有经济、方便、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这也是武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并作为娱乐健身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因。习练武术不仅可以自娱,而且还可以使他人娱乐。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姿势美可以通过演练而带给观众身心不同程度的愉悦感,进而带动观众学习武术的欲望,引导他们以武术练习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之一。

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武术的娱乐性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自身习武达到能自娱性的已逐渐减少,而通过对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则大大增多。特别是影视武打片的兴起,通过武术文化多方面的展现,大规模地进入娱乐领域,是武术的娱乐性发展至高峰的标志。近年来的武侠电影、武侠题材的连续剧之所以能够盛行不衰,与武术本身的娱乐观赏价值密不可分。中国电影最先打进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就是功夫片,过去的李小龙以及现在的成龙、李连杰都是以他们的功夫征服了世界观众,虽然现在的高科技电影很吸引人,但中华武术的传统精华同样也吸引着现代人,他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美。

3 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4]。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了非常浓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在理论和技法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中医学、宗教的精髓,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

武术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5]。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宽厚仁义,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理论道德。武德中如忠君爱国,恪守信用,坚韧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善等品质是武术家们所信奉的要义。它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既讲克己正身、宽厚谦让,又讲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武术正因为有了这些重要文化内涵,日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在当今世界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手段,具有十分独特教育功能[6]。在当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文化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合理性。尤其是重视现代文化教育而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多而体育教育少的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振奋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武术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和涵摄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特别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武术具有较高的健身、治病、养生之功效,有较大的医疗保健价值。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导致所谓的“文明病”的产生,人们对延年益寿的要求也就迫不及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练习武术。武术以其所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武术的健身价值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水平、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延缓人的自然衰老等均有特殊的功效。此外,武术的健身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相一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生命的存在和养护。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广泛的普及武术健身功法,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5 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

在古代,特别是自宋代“武术套子”的出现,出现了以街头表演谋生的艺人。保镖护院的镖师、教拳的教头等等,都是依靠武术来维持生计的。在当代,在当代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被真正开发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武术馆一万多所,而且还有一些馆校正在筹建。巨大的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力量投入武术馆校的建设,也是武术院校蓬勃发展的直接因素。例如以少林寺为品牌的武术表演逐步走向世界,并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这种表演形式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使世界接受了武术,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通过举办国内国外的比赛,使武术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武术事业属于第三产业,武术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与武术相关行业的发展。诸如服装、器械、有关书籍、影视业、武术馆校、娱乐中心、康复中心、疗养中心等等。同时也将会带动武术相关的经贸业、旅游业的发展。武术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情景。

参考文献

[1]佟岩,周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陈志喜.从武术的价值与特点谈21世纪武术发展战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3]任丽娟,申玲.试论当代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2005(5).

[4]刘进彬,胡玖英.浅谈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发展[J].文化研究,2008(20).

[5]邱丕相,周伟良.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武术”社会实践心得 篇8

摘要中国是正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期,深刻的社会变化正在剧烈的震荡着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在21世纪,传统武术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正在慢慢的渗透,悄无声息又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推动社会的发展,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武术人

自从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说明了:我们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个又一个的政策的颁布出台,我国在不断地进步发展。30多年来,社会变迁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一、传统武术的定义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首先,从传统角度看,“传”,原指古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传,“驿也。”“传”的含义是指一站传一站的意思。引申为相传继续,代代相传的意思。“统”,本义是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引申为一脉相承成世代相继的系统。

那么说明是传统武术呢?按照现代逻辑学的科学定义:“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由此传统武术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武术是一项主体是人,人在锻炼同时内外兼修的一种锻炼方法,我们在目的看出来,它是集修身、养性、文化于一体的活动项目。

二、武术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武术对人的人文关怀

我们现在正在构建的科学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以人为基础上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1.武术的修身

当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加深普及,工业化和自动化,当今社会人的身体素质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义是以人为本。

中国武术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人文关怀上。武术人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物我两忘”和“形神兼备”。其实在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从前到后依次为武舞、技击、套路、健身。当然不管是哪种形式,强身健体的本质都一直伴随着武术的始终。还有讲究“意识、动作、呼吸”三合一的太极拳,内外兼修,以手、眼、身、步伐为导引与吐纳相结合,健身效果最为明显。

2.武术的养性

武术是以与中国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讲究礼、仁、义,在武术中也就无形的融入了相关的元素。由于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蕴含深刻,充满哲理,武术也就不单单是一种体育运动。它也有丰富的文化、人文底蕴。所以很多武术高手从外表看起来气定神闲,犹若得道高僧,反而看起来不像是“练家子”。人与武术是结为一体的,武术的底蕴就在无形中,慢慢的散发出来,因此武术也就对人有了养性这一说。

(二)武术对和谐社会经济的影响

和谐社会的命脉是社会经济。只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才会安乐,社会才会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占主导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人缘没有钱缘,那么这个行业想要兴盛可就难了。经济社会的大环境给予了武术发展机遇,同时武术也带给了和谐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武术最基本最原始的体现就可以说是功夫电影。像金庸剧、古龙剧都是以武术的武打场面为题材的剧本,都不断相互促进着,发展着。在随着成龙、李连杰等一批武术明星的成功,中国功夫在世界的发展也不可同日而语了,武术在全世界飞速的发展,同时发展不仅是武术的发展,同样也给中国的其他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翅膀。

(三)武术对和谐社会政治的意义

当今的中国处在一个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一个敏感的字眼,在体育界已经显得不是多么刺眼。在体育的历史上有“小球转地球”的佳话,同样武术也推动着中国和谐社会政治的发展和交流。当今的武术在促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政治在世界上得到了了解、认识及认可。政治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在武术的影响下使它进一步得到传播和认同。

三、总结

和谐社会是我国正处在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传统武术在这期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和谐社会的人、经济、政治不断推进自己的影响,我们应结合时代特征,突出发展传统武术修身养性的文化本位,接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使武术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成长,在自己壮大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的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吴金伟.传统武术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J].武术.搏击科学.2010.10.

[2] 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3] 鄢行辉.浅析中国传统武术对当下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影响[J].大众体育.2010.12.

[4] 张江南等.对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大学武术体育课心得 篇9

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将近两年的时间,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两年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在大二的下学期里,我的体育课学习的项目是武术---太极二十四式的太极拳。对这门课的学习也已到了一定程度,谈不上见解,但感触颇深。我之所以选择武术起初的原因就是因为想达到一个强身健体的效果,若能学到防身之术当然最好。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门体育课与想象的并不一样。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在太极的一式一招行云流水的挥洒时,内心的浮躁和喧嚣也暂时平静下来,体味到一丝超然的味道。我想这也是太极的神奇之处。

大学体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和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使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保证顺利学习,当今社会企事业单位吸收新人时,既要重视他的德行操守,也要看他的健康水平。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风气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广泛号召。

学习武术的心得体会 篇10

嵩山少林寺武校教练:我们在学习各种拳术和器械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形似,还是力求神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所学武术不一样项目的风格特点,才不致使所学的东西“串了味儿”。比如长拳,要明白在风格特点上,它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明显,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的拳术。而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与长拳截然不一样,独特地表现出柔和、缓慢、沉着、轻灵、且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起来前后贯串,绵绵不断,恰似行云流淌。不难看出长拳和太极拳在风格特点上的显著差异。

另外,在器械方面,由于结构不一样,运用方法和演练风格也不一样。比如刀术,表现其器械结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骠悍,有“刀如猛虎”之称。而剑术,由于剑的两刃结构所限,技法上则不能采用类似缠头裹脑这样的动作,演练起来的风格特点,突出潇洒飘逸、轻快矫捷、富于韵律感,有“剑似飞凤”的美称。再说qiāng吧,其风格特点有“qiāng如游龙”的形象比喻。棍,有“棍似疯魔”之说。

上一篇:2016江西法检考试行测下一篇:普通话推广周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