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学段教学

2024-08-22

小学语文高学段教学(精选8篇)

小学语文高学段教学 篇1

题目:

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研究

内容提要: 由一个学术观点引起思考,反思新课程改革下“淡化文体”的教学观。提出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观点。个人认为,“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不是一点儿都不能触及。新课标、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淡化文体”的倾向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文体意识的渗透。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回避不了的文体意识培养:文体意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影响;文体意识对小中过渡知识衔接有影响;文体意识对老师有效组织教学有影响。可见,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主题词:高学段 语文教学 “淡化文体”

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研究

一、关注文体意识渗透观点的提出

背景:一个学术观点引起的思考

教育导报多媒体报刊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意识》。其中的观点“在小学阶段,文体没有必要过分强化。教师应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以发展儿童语言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归宿,以听、说、读、写为手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其中这样一段文字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一位老师在执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告诉学生“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金字塔高;“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工程浩大。教者过于强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强化文体意识的表现。且不说这样做超出了学生的理解

/ 7

能力,客观上也淡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说这样教学说明性的文章就叫强化文体意识,那小学阶段出现的说明性文体的文章如《鲸》《松鼠》《新型玻璃》等,一线的老师应该怎么教?

在这样一个热烈呼吁 “淡化文体”的学术氛围下,提出“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显然是不明智的。那么值得思考的是:文体意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淡化得了吗?回避得了吗?

二、对“淡化文体”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内涵的思考

(一)“淡化文体”理念提出的背景

过去的教学大纲就是把语文知识分为“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三大板块,文体知识向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的语文教材也一直是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来编排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记叙文大多注重记叙的六要素,学习议论文总是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说明文总是突出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太注重文体知识了,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淡化文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主张,新理念。它是对过去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一种反拨。“淡化文体”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亲近语文,亲近课本,亲近生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态度、语言体验、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淡化文体”,注意突出各要素的整合,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感性的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

我个人认为,“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不是一点儿都不能触及。“淡化文体”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学生阅读不做简单的文体知识验证,教学生作文不以文体知识作先导。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记叙文不是只注重记叙的六要素,学习议论文不是只关注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说明文也不是总是突出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无视文体,只注重熏陶感染,也不是说学生写作时可以毫无文体意识,可以随心所欲。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淡化文体”,心中必须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决不能无视文体的存在,心中必须有文体意识。把握好文体,既是读文章的需要,也是写文章的需要。但是,2 / 7

一切以文体知识为准绳,过分强调文体知识,用文体知识解读课文,或是用课文来验证文体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握的缺位,必然遮掩了鲜活的文章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标、新教材中“淡化”不掉的的文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淡化文体要求,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虽然未再把文体知识强调为语文知识的三大板块之一,但是在谈到阅读教学时第三学段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基本的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对精读的评价建议中,“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①《北京市2012年小学毕业语文考试说明》关于阅读理解的考查标准在整体感知维度考查“能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初步理清说明的顺序”;“能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品的情感”;在形成解释维度考查“能把握文本使用的表达方法(包括说明性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在作出评价维度考查“能体会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能对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①由此看来,新课标虽然有“淡化文体”的倾向,却并未主张不要文体,相反,对如何掌握一些有用的文体知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有用的文体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淡化文体”的倾向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文体意识的渗透。以人教版为例:语文教材就没有像过去那样根据选文的体裁来组元,而是根据话题(专题)来组元,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③五、六年级选文虽以专题组建,之间却穿插着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小说、文言文、剧本、相声、古典白话文小说等不同文体。

八、九年级教材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

/ 7

顾文体。其中,八年级按说明、议论、抒情、安排现代文单元;九年级按文学体裁安排现代文单元。教材编者关于文体教学的意图很明显:七年级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八年级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的阅读能力,九年级培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此看来,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无视文体的存在。“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一点文体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一个把手”。④我认为,准确理解“课标”精神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淡化文体”之度的关键。

综上所述,关于淡化文体的教学观念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反思和探讨。

四、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回避不了的文体意识

(一)文体意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文体意识在写作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强调,但在阅读教学中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不能说是语文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由文体决定的这些特征对于理解的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体意识并非单纯的文体知识,它是语文综合素养在文体方面的表现。因此培养文体意识除了对文体知识进行传授、文体内容进行训练之外,还要将其与构成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连接、组合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体意识。同样文体意识形成之后,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也是综合的,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具有直接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体意识对小中过渡知识衔接的影响

小学高学段,特别是六年级,是中小衔接最为关键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研究高学段的语文教学,明显感受到教材在文本的安排上凸显文体的丰富,名家名篇名作的增多。初中主要涉及的文体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有所铺垫。

五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以说明文专题组建,安排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六上第三单元中《只有一个地球》也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提出的教学的目标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五下语文教材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中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第四阶

/ 7

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做一个铺垫。⑤接着,六上语文教材第八组安排了《伯牙绝弦》;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安排了《学弈》、《两小儿辩日》。可见在文体意识的渗透上是一脉相承的。

散文,文质兼美,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五上第一组课文主要是散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 》,第四组中有两篇《落花生》《珍珠鸟》。五下的教材第一组安排了《草原》《白杨》等。六上开篇单元就是以散文为主,安排了《山中访友》《山雨》等。六年级下册开篇也是以散文为主,如朱自清的《匆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赵丽宏的《顶碗少年》、丰子恺的《手指》。如此多的名家名篇集聚在第一单元,重在感受的散文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五下教参在发现语言表达特点的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关注借物喻人的写法和寄情于物的写法。这么多散文学过之后,老师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散文的特点。

小说在小学阶段安排的篇目并不多。五下第四组《桥》,六上第三单元《穷人》,六下第四组《凡卡》。三篇文章都把体会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无论在老汉的言行,还是桑娜夫妇的对话,还是凡卡的诉说,都是情节的刻画。三篇文章都有对环境的刻画,因为环境对凸显人物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六下教学《凡卡》一课时,带着大家一起回忆曾经学过的内容,初步感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未尝不可。

诗歌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六上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安排了不同的种类: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和外国的现代诗。在搜集、整理、欣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按不同角度展开分类。在六下集中安排古诗词的背诵。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的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的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面的。

六下教材开始安排议论文,有《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编课文的目的之一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⑧

纵览高学段教材安排,篇幅最多的便是记叙性文体的文章了。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采访稿、演讲稿、剧本、相声等,目的都是让学生感受多样的文本。可见,初步感受不同的文体知识对高学段的阅读有多么重要。

/ 7

(三)文体意识对老师有效组织教学的影响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固然没错。但是,我们还要说,“文必有法”。或者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各种文体,总要遵循各自的章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依据各类文章的特点,设计出一个解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思路,交给学生一把读懂这类文章的“金钥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那么,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也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讲是为了用不着讲。”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的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的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⑤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议论文,宜抓住文章的观点,学习课文是如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可见,不同文体的内容有不同的教法,老师之所以能按照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不正源于对文体知识的把握吗?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①2012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对比表】 ②《北京市2012年小学毕业语文考试说明》

③温立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 《试教通讯》2001·9

④贺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介绍》,《试教通讯》2002·36

⑤《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3-9页

/ 7

⑥《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4-18页 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下册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118页

姓名: 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100101 电话: *** 电子信箱:

张香玉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风林绿洲23号楼/ 7 zxy09573@163.com

小学语文高学段教学 篇2

一、语文教育以美的形式出现

无论是社会、时代, 还是人的心灵都需要美。所以对于美的搜寻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而文学作品又是美的精华,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诠释、创造美。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借助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以美诱人, 以美感人, 进而以美动人。

教学中的美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来体会, 从而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 即神、气、心、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以读悟美, 感同身受。

第一步, 教师美读, 初动人心。

第二步, 让学生自由朗读, 以美引真。

第三步, 自发朗读, 品味美读, 品味美文, 心动入境。学生进一步准确地把作者的情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 或激昂、或委婉, 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境, 耳醉其音, 真正体会文章的美, 然后心动从而进入佳境。

二、完善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 学生是主角, 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那么多元激励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朗读教学中, 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 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 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地评议, 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不断改进自我, 以达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注意心理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去, 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学生的生活中, 学生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产生, 这些问题假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 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 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语文课虽然不能像心理教师那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但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的优势, 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 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 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从而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 教师的导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 从而调整自我, 寻求新知, 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们通过课堂交流, 你一言、我一语, 坦露心迹, 交换情感, 找到共鸣。通过“讲读—分析—讨论—总结—升华”这一步骤,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纠正旧我, 寻找新我。

四、注重语文教学与职业间的相互渗透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规定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 造就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中职语文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外, 还应“以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本”,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 强调职业需要,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铺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 读懂主要内容。能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能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读物。阅读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 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技巧

“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 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符合职业语境的交际要求”“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 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口语交际方面, 让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 做到态度真诚, 表达准确, 语言文明, 仪态大方, 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写作, 要让学生具有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能力。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 做到格式规范, 语言简明、得体, 内容符合要求。

2. 努力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就行, 而是有“职业要求”的。所以, 我认为中职语文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上, 除了常规的演讲、朗诵外, 还应结合职业岗位特点, 设置不同的场景, 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面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 要让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职业特点, 语文教师也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利用各种途径, 深入接触各个行业, 了解不同专业的岗位性质, 熟悉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尽可能将语文课和专业课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和融合。

由此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完成语文教学, 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在职高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邵玲.浅谈如何创新职高语文教学的方法[J].科教文汇, 2008 (28) .

小学语文高学段教学 篇3

一、以学为中心需提升主体意识

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不再是老师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的满堂灌或者满堂问。而是让学生去阅读、去质疑、去思考、去发现。一方面,需要我们老师有效组织和引导,能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互动和谈论的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出足够时间和适当精要点拨,使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学;再有就是推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开展,让他们在互相启发中互动地学。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学的信心就显得很重要。

我们一般运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开展。如在《师恩难忘》教学之前,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预习、学会预习,设计一些可以操作的预习问题和要求。如准确拼读和理解“炊烟”“歇脚”“唠叨”“恍惚”“滋润”等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以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思,在能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有就是写一写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思考和感受。特别要鼓励学生质疑,将疑惑形成问题以便课堂学习有重点,让课堂的互动和讨论有针对性。

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起来,我们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意识。课前解决生字词、能够流利朗读和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一定主观思考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确保课堂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能够高效运行。

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成策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也就是结合学情将学习的重难点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谈论的学习,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如此,学生在具有一定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后就能有学习的实效。

1.重视预习的检查与指导

课堂的教与学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也要关注所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哪些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合作谈论的,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的。因此,我们先要加强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收集与有效指导。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中,我们在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中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存疑的生字词,让其他已经解决字词的学生帮助解答;再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设计成问题准备质疑探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如文中是怎样写天游峰的,天游峰有什么特点?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这位老人形象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这位老人的?我们阅读之后,有什么收获?

这里,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要推动他们在课前进行自主的学,这样,学生们就有准备地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探究中来,也能获得知识的有效吸收和消化。

2.课堂关注预设与生成和谐

我们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是备内容、备学生。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学生学习是处于动态变化的。我们不管课前预设、计划得如何周密,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阅读与思考而变化。只有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探讨才能形成学习效果的生成点。如《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中,我的设计是导入之后,让学生一读课文巩固字词,并为生字注音并组词并造句。而在学生朗读中,发现他们朗读倒是流利,但是没有什么感情,于是我给学生范读一段,让他们谈谈老师范读中情感的处理。因为只有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的有趣和有效。在对文章描写鸟的句子赏析的环节中,我认为学生不能比较到位和全面的学会分析和鉴赏。我在这里做了详细的准备,结果发现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谈论之后回答的比较准确而全面,我就没有展示我的指导,而是让小组对这种类型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结果孩子们发挥主动性取得一定的效果,我认为这比我的分析和指导更有价值。

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好“导向”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和探讨,将预设灵活地处置,也就是处理好关键点拨、问题启发和兴趣激发,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获得知识接受和能力提升的生成。

另外,我们要注意整个教学环节中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活力,除了课堂上我们要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谈论,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课后的复习巩固提升也要注意让学生能够主动起来和拓展起来,多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思维操练起来的拓展和探讨的问题。如《灰椋鸟》学习之后,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秦兵马俑》学习之后写一写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等等。

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浅见 篇4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自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小学生人生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刚刚接触古诗,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对一、二年级学生该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我觉得是注重诵读,淡化理解。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

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多读古诗,在读中悟情

读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每个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三、利用音乐,唱出古诗音乐美

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四、多背多记,在识记中积累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低段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背也是需要方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的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理解诗文意思,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学生就有趣多了。

五、在画中巩固,升华诗歌理解

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1)教学观赏画。指的是在课文插图中出现的,在课文讲解过程有中助于学生理解的;(2)学生创造画。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最后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既是对学生理解诗文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创新力的考验。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篇5

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在如今社会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新课改的教学中,古老、呆板的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或者说不能再满足老师和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更有精神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生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老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以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图文声像的形式来教课。一方面,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缓解学生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多元化的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以及学习的效率。所以说,改善教学的方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小学语文的学习以及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个和谐、自由、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活跃的语言环境。

语文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人生阶段的开始,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挑战。

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悯农》时,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情景?老师用诗画的导语进行描述,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快乐学习。

所以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学生的效率提高了,那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就随之而成了。

三、认真备课,根据课本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备课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都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但是如何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备课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中知识已经不单单是的目标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将40分钟合理的利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的阅读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但是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拼音和次对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和激情。介于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而对教学方法有效的进行改变,不能强制性的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的建立轻松、自有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安全感和自由感。在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而且对于学生的考验也较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到学生中去,并且鼓励每位学生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

例如,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和老师们所需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做出一定的改变,进一步促进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也就更加证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拼音和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但阅读并不仅仅意味着只需要拼音和单词,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的为学生讲解课本中所提到的阅读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接触到的也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

所以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书本里没有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既能了解课本外的知识,丰富了阅读量,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幅度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外为学生收集一些合适的书籍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作为学生的睡前读物。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能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却又不枯燥学习的目的。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首要目标,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正式接受课堂的第一步,所以打好创新的基础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情境教学初探 篇6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量大,内容也比较枯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低段 识字 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承担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情境教学,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情境教学的优点

情境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在批判传统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1、情境教学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情境教学强调了“乐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明显的感召力、吸引力、启迪力,引起心灵共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

3、情境教学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智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和谐并进,学生如沐春风、如坐春风,益智愉心,健康成长。

4、情境教学尊重学生,爱护关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教与学合作,因材施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汉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属表意文字,这是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因此汉字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易混淆;三是难度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儿童掌握汉字的难度,想方设法帮助儿童突破识字难点,扎扎实实地教好汉字。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兴趣和习惯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从字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独体字的情境教学——利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具体化

虽然汉字数量多、易混淆、但是掌握了汉字的规律,也可以化难为易。根据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例如,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字时,首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日”“月”“水”“火”的画面,在画的过程当中,教师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火”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觉得“火”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根据孩子们的描述,画出了“火”的形状,接着告诉孩子们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火”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火”的这个字,起初是怎么写的,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像我们今天写的这个“火”了。这样教汉字,表形、表义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中减小了,并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之产生热爱之情。

在具体教学时,也不一定拘泥于汉字逐一演变的过程,有的独体字需要从教学效果出发,以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出发,引导孩子自己想象,把平时已有的生活经验、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所谓的“说文解字”,让孩子们自己建构识字的框架,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木”“禾”“米”“竹”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都是关于植物的。在教学时,“木”是个关键字,需要让孩子们学好。在课堂上,教师说:“我们的祖先把‘木’写成‘

’,(边说边板书)中间的一竖,就像树干一样,那上边的和下边的两个比划好像是什么呢?”小朋友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踊跃发言。上边的一笔就像是树的枝叶,下边的一笔就像是树的根。“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写不方便,干脆把上边的一笔写成一横,下边的一笔就写成一撇一捺。”经过教师这样一说一画,孩子们对“木”字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也就能很快记住了。教学“禾”“米”“竹”就容易多了。

(二)合体字的情境教学——利用汉字的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汉字构造有所谓“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约两千年前许慎提出的,它基本上符合汉字的基本构造特点。六书之中,前四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在造字法中,会意和形声覆盖了汉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它们都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并起来造成新字,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其中形声字又是汉字的主体,它的构字结构虽然复杂,不过也有规律可循。根据形旁、声旁所处上下、左右、内外的不同位置,有六种不同的结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是基本的构字法则。遵循这一法

则,创设教学情境,以突出形旁,形声字的特点,孩子们也是容易理解的。例如教“颗”“棵”这一组形声字时,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字义,记住字形,在运用的时候能分辨清楚,就需要通过声旁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学时,引导孩子们先举例说说“一颗——”“一棵——”。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分别画了两组简笔画。一行是“豆子、星星、糖果、子弹”,一组是“白菜、玉米、小树、向日葵”。接着向孩子们揭示规律:“颗、棵”都表示数量,“颗”左边是个“果”,表示声音的,右边是个“页”,告诉我们形状像颗粒一样的,圆圆的物体,比如像豆子、星星、糖果等等,就用“颗”。“木”字旁的“棵”,它的左边是个“木”,就像小树一样,是有生命的,而白菜、玉米、向日葵,它们长得高高的,所以就用“棵”。根据形声字的结构创设情境,孩子们对形声字的特点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运用起来也不易混淆了。

低段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需要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强调学生自主识字的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相信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也能焕发出精神活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策略 篇7

一、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加强理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短小,内容简单,没有什么艰涩难懂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讲读和分析,课堂往往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进行这一时期的阅读教学是比较有效的。通过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静夜思》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六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诗中浓浓的思乡情并不容易。笔者在教学时,先范读,让学生知 道诵读这 首诗时哪 里应该停顿,哪几个字需要重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体会。笔者听了学生的朗读结果后, 便问学生为什么读到最后一句时声音会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低头思故乡’,就是头要低下,那说话声音就大不了。”有的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读到最后声音自然就小了。”笔者笑着告诉学生,那叫语感,语感就是觉得这样读最舒服、最正确,自然而然地读出来的效果。最后笔者通过情感牵引,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开父母后对亲人的思念, 并让学生把这种思念通过朗读读出来, 使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好。

二、培养习惯,引导自学,提高成效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提高阅读成效。除阅读姿势、写字姿势外,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阅读中注意圈点勾画。徐 特立先生 说 :“不动笔墨 不读书。”在阅读时,标注符号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标注后的课文,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复习、摘录。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数字“1、2、3”等标出自然段,用圆圈圈出生字,用方框框出二类字,用横线勾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用问号表示疑问。这样既节省了课上的时间, 又使课后复习重点一目了然,书面整洁。

查阅工具书也是重点培养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字典是我们无声的教师,在它的帮助下,学生能够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在教学中,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只要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教师就应该督促学生查字典。学生一旦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 他们就会明白字典的重要性, 并不断形成自学能力。

三、拓展内容,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激发了阅读兴趣, 就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搜集等环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教师也应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作业。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 , 笔者让学生去搜集那些冬天需要冬眠的动物;教完《雪孩子》这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雪孩子还能回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搜集,明白了水的三种形态及变化。遇到假期, 笔者还给学生推荐几本适合其年龄段的课外书籍, 让学生在阅读时勾画出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句子。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逐渐养成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浅析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地位会愈发突出,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在感悟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使两者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进中发展,以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阅读现状剖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久而久之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思维,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早已有之,但事实却在行动上常态搁置,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催生和创新能力的强化造成严重掣肘。新课改的春风劲吹,一些教师积极借力新课改理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了突出地位,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知识视野狭隘,自主学习能力举步维艰,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语文综合素养较低。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盲目滥用,也使得阅读教学指向性不强,缺乏特定的发展指针。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但因为多媒体运用科学性、合理性欠缺,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学生习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抒发,并依此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这一心路体验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画面拼接来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尽管丰富多彩,却无法代替学生的有声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毒瘤,创设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释放的新型课堂场景,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应深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效运用多媒體技术施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布局,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凸显阅读的基础性地位。

1.边读边画,即阅读的同时,勾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在渗透自己理解的同时,适当植入个人情感释放,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对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内涵深意起着重要作用。

2.边读边思,即根据创设的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审慎考量,精心创设一些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性。

3.边读边“激”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掺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思想打通衔接的通道。读书是一种高超境界,只有作者对文章的深刻意境做到心领神会时,才有可能在阅读中迸射出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释放不期而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彼此结合、穿插进行,形成强劲的互动,开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剑合一的局面,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学生的日常阅读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专采“百家长”,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主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以学生喜爱为基本标准,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读物,使之真正形成对书本阅读的强势互补。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语文学习效果重要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必须将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全局中去考量,并不断寻求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方法,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郭秀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漫谈[J].小学科学,2014(04).

上一篇:那一刻的欢笑小学作文下一篇:春季幼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