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2024-06-12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精选8篇)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篇1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袁磊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类型,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公共部门的一部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正扮演着越来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落实我国的和谐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本文基于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行分析,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管理和发展上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作用、发展

一非政府组织

1.概念

非政府组织是指依法建立的、相对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社会成员的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一类组织。相关称谓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社会经济。组织追求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鼓励赋权和参与,或寻求解决贫困和不堪的结构性根源问题。

2.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1)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

非政府组织存在非营利的分配与收入约束机制,要求民间组织的捐赠人、理事会成员和实际管理者不得从其财产及运作中获得利益。

非政府组织存在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运作和管理机制,要求民间组织在其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要具备有效规避较高风险与较高回报的自我控制机制,以及避免用利润和收益作为激励手段的管理规则。

非政府组织存在非营利的财产保全机制,不得以捐赠以外的其他方式变更财产及其产权结构。

(2)非政府组织具有非政府性

非政府组织在管理上是自主决策,民主治理,其结果公开透明,其发展而在经济

市场中呈现优胜劣汰现象。

(3)非政府组织具有社会性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社会性,非政府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社会,如捐赠、会费等。二是,产出社会性,产品利他性,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主要是针对公共事业这一块,以公共利益为主。三是,问责社会性,非政府组织接受社会及公共部门的问责与监督。

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

1.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多元化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员

社会治理的主体需要多元化,既需要社会管理中主导地位的政府,也需要现在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化的组织、公民社会,等等。社会治理的手段需要多元化,既需要政府通过行政或者市场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需要市场化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和非营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或者社会动员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非政府组织主要理论基础是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主要提供政府做不了或做不好、企业不愿意做的物品。

2.非政府组织是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的途径

欧盟的能力促进型国家:政府提供到民间提供;直接提供到购买服务,间接提供。我国自从恢复社团管理登记制度后,我国各类正式登记的非政府组织每年能够吸纳大约40亿元人民币资金用于政府无暇顾及的社会管理领域。

3.化非政府组织是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

在面对政府与社会利益纠纷时,政府可以直接在非政府组织这个平台上通过对话达成和解,化解激烈的冲突;在面对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时,政府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居间凯旋解调;而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中,代表各自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本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利益愿望,影响决策意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只见这个对话、和解、协商、参与的沟通平台,是缓和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缓冲装置。

4.非政府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中一些公共职能的承接者

政府的职能和功能是有限的,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社会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各自的力量,使政府逐步从越位和错位的尬尴中解脱出来。显然,各类非政府组织应当是责无旁贷的主要接触者之一。

5.非政府组织是增加社会凝聚力的粘结剂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结社现象,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发展非政府组织为满足人们结社交往偏好提供了条件。人们通过非政府组织,得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分担困难和痛苦,分享成功和喜悦,实现单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和得到的感觉。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人们得到关心、爱、尊重和承认,也能够有机会关心别人、爱别人和帮助别人,认同集体,形成共识,感到温暖,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结社还创造条件使人们摆脱孤独和恐惧,战胜生活的重压,超越隔阂、冷漠、麻木和贫乏,使生活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

6.非政府组织是参与国际事物的重要使者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也越来越受到一个国家的重视,当然一些诸如联合国、WTO等组织是主权国家的游戏区域,但更多的更加精细的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东西,需要像NGO组织这样的渗入到社会各领域的民间团体的参与,我国的NGO组织可以非常真实地代表我国的问题,因而在国际舞台上容形成为一股力量。当然这也是国际诸多NGO的共性。在联合国的会议场所、特别是会议的准备过程中,各国政府可以从非政府组织那里得到有关特定专业的、技术的、法律的以及政治等发面的专门知识。

7.培育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场所

我们知道,在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若干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建国后的一段很长的时间,也包括建国前的几千年间,我国人民的主体性一直被压抑,因而这种对社会有巨大推动力的能力也就亟待被发掘,非政府组织正是在突破这一政府的制障过程中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因而公民意志的表达也就需要这样的组织的参与,当然,它也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功能而存在的。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

1.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程度还比较

低,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系统的体系。它们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难以展现像我们在国外非政府组织身上看到的勃勃生机。

2.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对自身的角色认识较模糊,在社会的发展中未能合理的发挥其功能;其运行的机制和行为都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存在营利问题,产权不清和和被迫登记,而组织本身的能力也相当的欠缺,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够正常的运作。同时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着四强四弱的现象:一是与政府有联系的组织强,纯粹的民间组织弱。二是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强,而农村的弱。三是东部的民间组织强,中西部的民间组织弱。四是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强,而基金会、公益性以及学术性组织弱。

四完善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当前社会管理正面临新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教育体系危机、社会服务业成为主体、保健系统的需要等等是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表现了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性。非政府组织不但具有社会组织上的优势,更具有其他公共组织没有的伦理道德优势,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承担多样化责任和使命的优势,形成社会管理的控制力和稳定力,这也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过程中不仅仅是有益的补充,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的好坏是关键。

五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的对策

(1)在原先的基础上要为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平等的市场体制平台,同时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的自发性成长与发展,且实行非政府组织进入规制与税法规制相关联。

(2)规范非政府组织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行为。明确组织的职能以及承担的角色,让其功能充分发挥。

(3)退出非政府组织里的政府管理,由其自主管理,自主运行,充分发挥其

主观能动性。

(4)加强弱势地区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5)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6)要进行管理观念变革,做到思维理念的调整、开放合作的务实;

(7)管理制度要创新,实行科学分类,改进登记方法,排除准入障碍,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篇2

一、中国广告业非政府组织发展历程

旧中国的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主要表现为报刊广告的广告业同业公会方面。早在1912年, “中华民国报馆俱进会”就通过“设立广告社案”, 造成一种社会舆论, 对有不良影响的广告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1919年4月15日在上海成立的“全国报界联合会”制定了“拒登日商广告案”, 表现了当时进步报刊抵制日货的决心, 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群众反对日本经济侵略的斗争浪潮。1927年上海有6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了“中华广告公会”, 这是旧中国广告同业的最早组织。他们组织同业公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共同的利益和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 并便于与各报馆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对广告行业也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 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公司改造成为国营的广告公司, 原先存在的广告同业协会也随之解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广告事业发展迅猛, 广告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为适应外贸广告业发展的需要, 1981年8月21日中国对外贸易广告协会成立。1983年12月, 中国广告协会在北京成立, 这是全国性的广告行业组织。其章程规定:中国广告协会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负责对全国广告经营单位进行指导、协调、咨询、服务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广告交往活动。1987年5月13日, 中国广告协会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共同组成国际广告协会中国分会。中国广告协会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在领导会员遵守广告法律、法规的同时, 开始建立全国广告业者统一的自律规则和行业规范。为了提高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 中国广告协会制定的《广告行业岗位职务规范》于1991年试行。1994年中国广告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广告协会自律规则》。《规则》要求会员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维护正当竞争, 抵制不正当竞争, 建立良好的广告经营秩序, 提高广告业道德水准和整体服务水平。中国对外贸易广告协会也制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告协会会员关于出口广告工作的自律守则》。

二、中国广告业非政府组织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广告行业组织大都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发成立的民间性行业组织, 并通过自行制定的广告自律章程、公约和会员守则等, 对自身从事的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 使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其中, 自发性和道德约束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就前者而言, 广告行业组织并非政府的行政命令、强制行为的结果, 而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发成立的, 是一种自觉的结晶;对后者来说, 广告行业自律主要借助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力量和社会舆论、广告行业同仁的力量来发挥其规范与约束作用。因此, 广告行业组织的性质应该属于民间性行业组织。但中国的广告行业组织,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无论是成立于1981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 还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广告协会, 都带有明显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 不能很好地代表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的利益, 其运作和行为与政府职能部门有太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让人难以分清彼此间的区别与界限, 从而造成二者职能和性质的混淆与模糊。

三、中国广告业非政府组织对策分析

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广告主协会、广告公司协会和广告媒体协会三种形式, 分别代表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的利益, 也可以是综合的广告协会, 同时代表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要促使非政府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 提高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

虽然国家规定不允许行政干部在民间组织任职, 但实际贯彻落实非常不好。即便有些非政府组织领导不是现任干部, 但大部分也是刚退休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这就使非政府组织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寻租机器, 各个行业的情况都很相似。由于行业协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甚至是直接拨款, 这就使行业协会成为政府的代言人。要改变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的立场, 就要切断其与政府的血缘关系, 加强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放弃对行业协会的行政干预, 既不能利用行业协会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也不允许政府通过控制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控制协会的人事任免权和协会负责人的提名权。

(二) 实施民主选举制。

其实目前民间组织的章程一般都比较健全, 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 协会的先任管理者往往控制了选举和决策的整个过程, 特别是控制了人事提名权和常务理事的推荐权, 使得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并不民主。民间组织的活动和行为必须真正做到公开、公正, 才能真正体现为会员服务的宗旨和精神, 才能得到会员企业的拥护, 也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 应当严格按照协会的正常组织原则执行, 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由会员企业民主、公开推荐和选举, 重大事项要交给会员大会或者常务理事会决定。

(三) 完善非政府组织管理政策规定

1、取消“非政府组织必须有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中国各级民政部门是负责社团登记管理的行政机构, 但一般在行业协会注册时, 都要求行业协会有具体的行政主管机关。中国现在的非政府组织管理是双重管理, 任何一个NGO的注册必须要取得两个政府部门的认可, 即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非政府组织先要请业务相连的政府部门做业务主管单位即通常所说的“挂靠单位”, 然后, 民政部门才受理、登记注册。它使得任何一个NGO的登记注册非常困难。因为政府部门没有义务做业务主管单位, 它要为此承担相当大的责任。所以, 谁都不愿意做业务主管部门, 登记注册因此就相当困难。

2、取消“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不能有多个同类型非政府组织”的政策规定。一般而言, 同类性质协会的发起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 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性, 在组织制度的建设、组织资源的开发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不同协会发挥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目前, 社团登记管理机关规定, “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不能有多个同类型非政府组织”, 这就使行业协会形成一种垄断资源, 垄断的产生会使得行业协会丧失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只有放开行业协会数量的限制, 才能使会员企业有选择的权利, 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 督促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 真正为会员企业的利益服务, 最终促使行业协会优胜劣汰。

(四) 积极发挥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作用

1、有效传递政策法规信息。

广告行业的非政府组织应当做好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宣传工作, 提高新政策、新动向在会员企业中的传播速度和知晓度, 尽量减少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为充分和公平竞争提供外部条件。

2、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行业的行为和竞争。比如, 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不同行业的广告用语、宣传方式做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但由于形成法制的程序比较复杂, 而且时间较长, 难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迅速调整, 违法虚假广告总会想方设法躲过规定, 滋生蔓延。如果在这些方面充分利用行业自律, 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利用行业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组织资源, 制定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 并且不断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不但能够减少政府监管成本, 而且还能提高管理效率。

3、担当好企业利益代言人和政府协调者的角色。

在会员企业与政府发生矛盾时, 广告行业的非政府组织一定要做好会员企业利益代言人的角色, 作为会员企业的代表与政府进行沟通和谈判, 影响和改变政府的决策, 用合理的手段来保护会员企业的利益。政府部门制定或调整广告管理的相关政策时, 应当事先充分征求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的意见, 并由非政府组织征求和整理会员的意见, 这样使得法规政策的出台更符合实际情况, 平衡好各方利益, 防止新政策出台可能导致的冲突, 减少新政策的不良反应。同时, 当合理的政策遭到会员反对的情况下, 非政府组织也应当做好调解工作, 帮助政府贯彻、执行政策。

4、调解会员之间矛盾。

当市场中的一方对其他方的宣传、行为产生了质疑, 比如认为使用了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危害到己方利益时, 广告行业非政府组织有义务出面协调矛盾, 调解纠纷, 缓和冲突,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促进问题的解决。

5、成为准司法的仲裁机构。

行业协会对市场行为的纠纷进行仲裁, 这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应用比较普遍, 但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几乎没有。在矛盾各方的请求或同意的条件下, 让行业协会作为仲裁机构调解矛盾, 做出仲裁决定, 有利于改善解决矛盾的途径, 提高协调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减少政府管制的成本。

参考文献

[1]Qui sha.解读中国非政府组织[J].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5.10.3.

[2]邓国胜.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J].中国人口网, 2004.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篇3

引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失独家庭的老人们一般因为独身子女政策等原因只育有一个孩子且不幸过世,女方已超过生育年龄的一群特殊弱势群体。根据《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按各年龄段疾病的死亡率推算,15至30岁死亡率为0.4%,估计每年我国15-30岁年龄段死亡人数至少为7.6万人,这也意味着每年有7.6萬个家庭会成为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的困境重重,养老问题的矛盾凸显。然而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社会给予的关注与救助是不足的,失独老人的扶助事业有待完善。解决好失独家庭的养老与救助问题,不仅对于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故此,通过宁波、上海扶助失独家庭非政府环境、组织调查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宁波、上海扶助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供更好的养老,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其研究结果有助于非政府组织机构的组建,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服务质量,保证在切肤之痛之后的失独老人们晚年减轻了一些伤痛。

一、失独家庭的基本概述与宁波、宁波周边(上海地区)非政府组织现状

截止2013年有关部门调查,浙江省有失独家庭1万余户,单单宁波海曙区的失独家庭就有140余户。从2008年起,宁波市政府对失独家庭进行经济补助,每人每月150元。此外,针对失独人群,在宁波地区有政府NGO帮扶服务,在家中享受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建立开放宁波海曙区并肩行照护院,针对失能失独老人、失能无子老人以及特殊情况的困难老人们。在上海地区,除了基本的政府救助,在非政府组织方面还有一个星星港组织,是全国第一个为丧子家庭或个人提供精神援助和心理干预的公益组织。星星港旨在为失独群体提供哀伤辅导和心灵治疗;定期聚会、讲座辅导等形式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帮助失独群体回归社会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所要研究的问题,了解扶助失独家庭非政府的发展现状。

(二)比较研究法

通过上海、宁波地区扶助失独家庭的社会环境、相应组织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综合性探讨非政府组织对失独家庭更好的帮助。

(三)问卷调研法

问卷内容围绕公众对身边“失独家庭”人群养老、情感、社交、经济状况的知晓程度展开,从侧面了解该群体的生活状况。

(四)实地观察法

通过非政府组织、失独老人照护院的实地观察,并与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从局内人了解失独家庭的困境与非政府组织的救助方向。

三、目前失独家庭与救助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失独家庭老人面临的问题

生理生育

自1980年出台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新生儿比例锐减,而因当时政策影响而减少生育,只生一个的适孕年龄的老人们现在集中在50岁-65岁。50岁以下的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后往往心情抑郁,生理机能下降,或是尽管仍有再生育能力也走不出失独的阴影不愿再生育。50岁以上的家庭由于已经年迈,欠缺再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也将难以自理。

精神健康

失独家庭内心痛苦,抑郁寡欢,而且没有人陪伴。没有享受到天伦之乐的失独家庭父母一方面健康状况下降,另一方面也更少与人交流,更为自闭。

经济压力

大部分失独老人自身有养老保险基金与疾病统筹基本医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照顾自己的开销越来越大。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颐养天年,每个月的开销对于一些只拿着基本最低养老保险的老人们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同时缺少应有子女的照顾、经济上的依靠,老人们得靠自己支撑起已经万分悲痛的生活。

身后事的料理

失独家庭无人料理身后事。失独家庭没有子女,长期自闭必然会导致其与亲戚和邻里之间关系的疏远。去世后面临着无人送终或料理身后事的尴尬局面。

(二)政府的重视与扶助不足

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不足、政策支持不明

失独群体作为一个新生社会的现象,社会关注度不高,同时政府也缺少相应的政策扶助。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目前的也是存在得十分尴尬,缺少完善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这使得这些组织亟需政府的财政支撑来培养专业人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在上海星星港、合肥反哺公益组织、失独者之家这些组织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的短缺,特别是政府资助这部分。上海星星港的政府资助也仅占总资产的少数。而像一些刚刚起步的公益组织,合肥反哺公益组织,又或者是在网络上运营的“失独之家”,有因刚刚起步的、又因不隶属于民政单位的,他们完全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宣传力度弱

非政府组织因为其服务对象、交流传播平台的有限性,宣传的力度不够,很多有能力去帮助的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平台的信息交换。在政府居家养老NGO购买的服务中,参与受助的群体十分有限,主要为登记在册贫穷、失独人群。而另外一方面,很多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也往往找不到途径去了解和帮助这类人。现在普遍人们对一些爱心公益组织存在疑虑,金钱的使用情况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使得人们对爱心捐助“望而却步”。另外,在调研中的几家扶助失独家庭的非政府组织中发现,这些组织基本上很少获得社会民间个人的资助。

(三)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困境

志愿者专业性

失独家庭的扶助不仅在物资上,还有心灵上的援救。需要大批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但往往在组织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关爱失独老人志愿者是所在社区的退休大妈们,他们在自己空余的时间走访失独家庭,与失独家庭的老人聊聊天,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家务事。他们在针对失独家庭老人们心灵创伤愈合的专业性上有所欠缺,失独家庭不能收到专业的帮助,并不能很好得排解内心的伤痛。在线上扶助失独家庭的非政府组织中,“失独者之家”,很多都是互不认识的志愿者通过网络平台而联系在一起。他们提供了失独家庭抱团取暖的机会,却没有相关专业性的线下活动,更好得扶助失独人群。

志愿者结构

志愿者队伍偏向老年化、单一化,一般是退休的老人为主。这些失独组织刚刚起步,自身体系与组织的构建有待完善。在上海星星港的调研中发现,他们志愿者主要分为经常性志愿者和偶尔性志愿者。经常性志愿者往往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人,他们义务参与组织的日常运营,接听组织对外电话,参与扶助失独家庭的实践。而青年志愿者队伍,往往不是特别稳定,每期、每人都有所变化,很难与受扶助对象建立起长期的友谊与情感关系。

四、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寧波当地关爱失独家庭的非政府组织的现状

宁波地区的失独老人们可以选择在家中养老、专门的失独照护院养老,不过老人们更愿意在家中养老,照护院的入住比率并不是很高。宁波地区目前没有专门的扶助失独家庭的非政府组织的队伍,存在一些爱心组织,送生活必需品、抚恤金定期组织去探望这些老人们。扶助失独家庭的公益组织往往需要定期的关怀,专业性与心理沟通的有效结合,但是目前十分缺乏。

因此,在宁波地区为失独家庭专门设立有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团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关爱失独家庭非政府组织服务范围的建议

增加失独家庭的扶助金。

设定生育补助,联系相应资源,帮助失独家庭再育。

对收养子女的失独家庭搭建收养平台。

保障失独家庭入住养老机构的优先权,提供专门照顾。

提供专门心理疏导的服务。

开发手机APP等新型服务媒介,让老人在家中享受更方便的服务。

(三)关爱失独家庭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开展“失独家庭”关怀行动,创新模式

(1)联合政府、学校、多部门合作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非政府组织完善专业培训、拥有热情和一定专业知识的高校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定期拜访社区的老人,为老人举行一些文艺活动,为更好地服务失独群体提供保障。例如上海星星港关爱中心,其隶属于上海青浦区民政局,同时与上海慈善基金、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资助,同时也有大批年轻、专业的志愿者。正如星星港的宗旨“跨越苦难、自助助人、重塑人生、奉献社会”,这不仅为遭遇不幸的家庭在第一时间里送去心理抚慰,也通过在失独群体中展开一系列自助、互助及社会公益活动,激活积极心理能量,回归社会生活。

(2)创新服务模式

按需开展特色各异的关怀服务,从经济、社交、精神、等层面切实帮助失独老人们走出困境。如加强养老和医疗保障,在创新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以老人居住的地域为组块,成立相应的志愿团队。就近招募志愿者与老人形成结对帮扶,提供“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过节、贺寿”等亲情服务,拉近与老人们的情感。

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1)完善公益组织组织架构,培养一支有职业化专业义工队伍。合理设置机构、稳定人员、明确资金动态。同时,要完善志愿者培养模式、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根据他们的自身需求,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精神慰藉和其他方面的服务。在救济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失独群体造成二次伤害,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但往往,现在的非政府公益组织在这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他们缺少成熟的组织架构、更多专业性的人才、充足并透明的资金链条。

(2)扩大宣传,完善交流平台,提高社会关注度。现阶段,公众对失独群体的关注度较低,加强宣传和社会调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物资和非物资的帮助,也有利于公益组织筹集资金。上海科技助老协会,在上海有一定影响力,它打造自己影响力的方式就是通过承接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使大家对其更有信赖感;同时出色的活动组织与细致的服务,口碑相传,在老人们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失独之家”,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失独家庭的老人们抱团取暖的项目,通过网络这个无形的平台,连接起了数万的失独老人与志愿者。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也将是非政府组织谋求自己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语

要解决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保证老人们度过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不仅需要非政府组织的行动,养老机构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的理解。非政府组织在失独家庭老人救助的问题上,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助人者与受助者。

参考文献

[1]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

[2]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3(1).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分析 篇4

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应对危机的一股重要力量。政府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无庸质疑的,然而,仅仅依赖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充分发挥其专业性、灵活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等优势,在应急管理中成为政府强有力的补充力量,其作用不容忽视。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是一种客观必然性,显示着自身优势。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分析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必然性是行政改革的必然反映与结果。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载体,长期以来一直在公共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负责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社会的集中化统治与权力的一元化独占态势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参与。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的多元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治理模式。尤其在应急管理这个复杂、系统的社会公共工程中,更需要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基于公共危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不确定性、潜伏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政府因其地位、职责所在,以及其独特的优势如大量的财、物资源的供给、严密的管理体系、强制性的管理机制等,一直以来在应急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政府也有如层级过多、信息传递不及时以及应对危机不够灵活等局限性,要使应急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就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因此非政府组织逐渐形成应急管理的主体优势。作为社会力量主体的非政府组织鉴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已经责无旁贷的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一)作为“第三种力量”的优势分析

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代表着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起着上接政府、下连社会的“桥梁”作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非政府组织就能够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基础进行社会动员,最大程度地凝聚民间的社会资本,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最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危机的应对之中。同时也能动员政府无法充分动员的国内外资源,为应对公共危机提供必需的物力和人力支持。

(二)作为社会动员力量的优势分析

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动员的主要力量。有人将社会动员行政动员作比较。行政动员是一个科层组织式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指令;社会动员则不同直接在社会内部进行,因此行政动员是社会动员的导向力量,社会动员是行政动员的有力补充。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动员,加速了应急的速度与能量发挥。

(三)具有较强灵活性的优势分析

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与政府决策行为缺乏弹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相比,非政府组织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大多数非政府组织规模相对较小,不受制于政府和其他组织,能更迅速有效的做出反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顺应社会公众的心理并借助有说服力的社会公益活动来为应对公共危机服务,满足社会不同的要求。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是贯穿应急全过程、渗透社会各领域的参与,在应急的不同的阶段通过预测与预防、物财提供、人力聚集、善后修复等不同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参与信息收集与预测的方式:

及时、有效地信息收集和预测,是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应急管理的重要体现。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紧密、广泛贴近民众,对社会群体中的各种问题具有十分敏锐的触觉,因此,它们信息来源渠道也较多,信息传递速度快,收集信息的功能较强。在危机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反映危机信息,给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二)参与物财保障与供给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在危机发生后,非政府组织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国内外社会各界进行募捐,为灾区捐款捐物,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最直接的人力和物力的援助,为应急管理中的物力和财力提供了保障。

(三)参与专业技术保障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化技术支持,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是围绕一定专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吸纳组织成员,最后形成了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合,尤其是一些学术团体、行业组织,集中了本行业中的优秀人才。非政府组织无论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务中,都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种需要,为群众服务,并给复杂的和非常态的公共危机治理带来新的思维和转机。

(四)参与人力聚集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聚集为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提供了保障,志愿者是最活跃的力量。志愿者与政府人员不同,他们是志愿加入到某个专业性组织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加积极灵活的参与到危机的应对中来,并对相应危机事件提供对口的专业技术支持,同时他们也是非政府组织公益性的直接体现,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组织的归属感是非政府组织应急方式的有效性所在。

(五)参与善后修复的方式

善后修复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员各项物质和人力资源,组织公众和志愿者更有效地进行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等的恢复重建工作,在物资、人员、信息、技术上提供直接的支持。二是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工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全面、客观、科学、规范的评估,公正地调查危机发生原因、评估危机的损失程度。三是积极配合政府进行管理、维护社会秩序,防止衍生灾害的发生。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改进对策

非政府组织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原因制约非政府组织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健全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规范

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有效参与需要法律保障。一是,应以法律的形式把责任主体具体落实到非政府组织身上,明确其在危机中的权力与职责。二是,应加紧制定和完善管理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单项法规,改善以往立法层次低、侧重登记管理等问题,并逐步完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监督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加以有效规范和指引的目的。

(二)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整合。

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应急管理的主体,只有三者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通力配合,达到功能的最优化整合,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积极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协同一致、高效运作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政府应该始终坚持核心作用,进行统一调配,协调指挥;而非政府组织则应全力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服从政府部门的命令和安排,以求得到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

非营利组织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由其自身能力决定的。要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一是要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非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二是要强化组织自律和对内部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组织内部有效的分权与相互监督,完善对经营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组织的专业化建设;三是,要加大技术装备系统开发力度。采用先进科技,优化系统功能,购置先进的特种车辆、侦检设备、防护器材及通讯设备等,还要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保证救援力量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只有非政府组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在应急管理中独挡一面,发挥其独立、高效、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文化

良好的社会文化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有力的外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壮大并有效参与应急管理,需在全社会弘扬非政府组织的精神内核——志愿精神,提高广大公民的公益与奉献精神。另外,还需加强危机的宣传、培训和演练力度。中国公民普遍缺乏实地的危机应对和救助经验,一旦发生危机事件需要寻求紧急避难时,多数人会陷入恐慌状态,贻误避难或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局面失控,甚至会导致现场秩序无序化并产生更大的恐慌。因此应有组织的到社区、单位等地方对广大公民进行危机意识和相关危机自救知识宣传教育。而作为非政府组织,也应该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对其组织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救援演练,培养应对危机的实践能力。当然,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较高的危机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公民和政府各方面的通力配合、长期协作才能形成。

(五)开展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篇5

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自多管理层中的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在当代,仅从公共事业管理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公共事业作为涉及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事务,本身就是产生于社会,这些事务的解决或公众需求的满足,也最终必然通过为公众提高服务,落实到社会,这在现代社会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在现实中,面对广大公众的丰富多样的需求,不仅诸多的具体服务,如社区服务等等应该交由非政府组织向公众提供,而且在许多公共领域或对许多社会公共事务,如艺术院团、出版物、影视节目及各类体育活动等,如果根据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办理,实现行业自律,管理效果往往要好于政府组织。因此,在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政府组织。

第二,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从政府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管理公共事业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关系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但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府往往受到各种势力的制约,以及政府庞大的科层机构所带来的的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反应不够灵敏,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等不足,因而在现实中,许多国家不得不进行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向民间转移的改革,诸多过去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物品,变成了由政府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提供。

第三,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为,在公共事业的范畴内,主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两大方面,因此,从整个社会管理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正能使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有机配合,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第四,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当代社会包括公共事业在内的整个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所谓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一是明确政府的核心职能就是公共政策和相当法律的制定,将政府原有的执行性和服务性的职能分离出去,相应的,改变政府直接办公共服务机构的做法,参照经济领域中“政企分离”的做法,重构政府与下属服务机关的关系,扩大服务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将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由社会组织,以扩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将能够进行经营性投资、开展市场竞争的领域,如煤气、供电、铁路、电讯、城市交通等,通过相关法律并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交给私营部门经营。概言之,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社会事业社会办。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篇6

×采购法于年月施行。该法实施前三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上级有关政府采购工作的要求,已做了很多的工作。由于这部法律是在一定基础上实施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程序。通过实施采购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廉政建设。采购法实施一年多来,全市共完成采购次,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万元,实际支付采购金额万元,比预算节省资金万元。

×一、贯彻实施情况

×、学习宣传,强化了政府采购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政府财政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采购法的`宣传,使依法采购逐渐成为财政拨款部门和单位的自觉行为。青冈县针对教育系统采购时间集中、数量较大的实际,对教育系统相关人员组织了专题讲课,并通过举办有奖竞赛等形式,增强了学习宣传效果。通过学习宣传,各单位对实施政府采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促进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建立制度,规范了政府采购的行为。采购法出台后市财政部门制定了《绥化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监管与执行机构的职责划分等程序规定,公布了全市采购目录和标准。并把这些规定及时下发到县(市)区,提供参考。还制定了《绥化市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暂行规定》、《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规定》和《询价采购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政府采购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市财政部门还将政府采购工作量化为四类指标体系,年初将这些指标细化分解,对各地实行百分制考核,激励和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完善拓展,扩大了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采购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工作,克服困难,在工作中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年一季度全市采购次数次,采购计划金额万元,实际支出金额万元,比计划节省万元。采购额比同期增加万元增长。采购构成由单纯货物类向工程类、服务类发展。海伦市在货物采购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工程类的农业开发项目及各单位的房屋装修、服务类的各种会议和车辆维修。青冈县的采购范围由原来的县直单位扩大到中省直单位,资金范围由原来的预算内资金扩大到现在的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和专项资金。

×、监督检查,保证了政府采购的顺利推进。各县(市)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监督力度。青冈县成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并针对采购机构管理、采购双重职能的实际,建立了“采购、验收、结算三权分离”制度。三项工作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单位行使,相互制约,保证了采购结果的公平。实行政府采购,社会上有些人曾担心会出现分散腐败向集中腐败转移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座谈会听取了采购单位的意见。采购单位反映,由于实施“阳光操作”,采购的货物价格合理,质量也比较好,大家还是满意的。对采购法的执行情况,各地还进行了检查。年市本级检查出应实行政府采购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金额万元,政府正准备对违规采购单位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法学习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对采购法还停留在初步宣传上,面比较窄,人们的认识程度还很低。有的单位领导对采购法的规定了解不多,甚至没学过。非财政拨款单位、中省直部门自行采购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个别单位对政府采购认识不明确。有的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认为实施政府采购是利益的再调整,是财政部门揽权的一种手段。特别是个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认为用自筹资金购买商品还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是财政部门多管闲事。因此,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了不自觉、不配合的现象。还有少数单位为躲避采购管理,采取化整为零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政府采购还处于无计划运行状态。目前,我市本级及外县(市)区政府采购办年初基本上没有制定政府采购计划,只是采购单位随时报,采购中心随时组织采购。采购中心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也形成不了批量,采购规模小,政府采购价格优势发挥不明显。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篇7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非政府组织是指活跃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具有一定公共性质, 同时也具有一定公共职能并且独立于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组织规模, 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千差万别。然而, 从整体上看, 这些非政府组织都具有非政府性质、非营利性质、公益性质、志愿性质等共同特征属性。[1]非政府性质主要体现在其与政府机构不同的是, 它没有明显的上下级体制、不是由政府或国家提供资金而建立, 更不会出现权利垄断的现象。非营利性质主要是说非政府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产生和运作的, 当然在组织运作过程中也就不存在利润、分红等营利机制, 其所拥有的资产不能以任何理由被个人所占有。公益性则主要体现在这些组织既依赖于社会, 同时也服务于社会, 它们在吸收社会公益资源的基础上来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公共产品。志愿性质是指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参与者都是自愿参加、自主奉献的, 没有外力强制其参与, 志愿者是非政府组织主要的人力资源。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占据了主要地位, 给了其一定的发展机会, 逐渐形成了初步的非政府组织体系。上世纪末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自身的力量向前发展与逐渐成熟, 减轻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我国制定了“小政府, 大社会”的发展政策方向, 于是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的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经过长期的探索与不断的完善, 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孤立状态向联盟状态、由无序散漫向组织有序等的转变。[2]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目前,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监督与介入

政府在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的有限而不能照顾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对决策的公正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非政府组织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基层, 因此可以充当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传达双方的信息, 充分参与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2.示范与引导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核心宗旨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资金的使用以及组织的运作情况是完全公开和透明的, 通过这种公正无私精神的示范, 引导政府正确的公共管理模式, 调动民众的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热情。[3]

3.实施与推进

非政府组织不仅仅通过监督与介入, 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 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公共项目的直接实施和推进, 如扶贫、救灾、环保等。这类非政府组织包括福利院、基金会以及环保协会等。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社会民主与社会平等的实现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非政府组织虽然不是直接制定国家法律、社会制度的主体单位, 但是其在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当中的建议是不能忽略的, 他们对政策的推动作用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代表了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根本利益, 更有助于发挥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2) 对于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一己之利而进行走私、假冒、乱收费等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 非政府组织通过评议对这些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检举和监督, 能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从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4]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急剧转型, 同时也出现了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 社会的不同群体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具备公益性质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改善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从而给予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帮助政府及时纠正其在管理中的角色偏差, 使社会结构沿着正常轨迹发展。

2.有利于增强市场公平信用体制的有效性

与由国家或中央政府引导和协调的计划经济不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通常是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自我组织的, 这种经济体制需要成熟的约束规则和完善的协调手段, 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正。

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入, 人们对利益的认识也逐渐增强, 公平合理性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立的初期, 我国公民的经济道德观念尚不成熟, 很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能抵制住诱惑而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 而政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对这种现象进行管制, 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5]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管理者的角色作用对市场中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加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发展, 促进市场公平信用体制的完善。

3.有利于社会道德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增进公益服务社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非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能。非政府组织能够与各个社会基层成员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也能接触到制定政策的政府层面, 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群众相互了解的桥梁的基础上, 其自身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优秀的精神道德品质也能够深深的感染其他个人或组织, 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的行为典范。由于社会公众道德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件长期探索和潜移默化的工作, 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是不能完成的, 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有助于优秀社会共识和良好公共道德的形成, 促进社会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4.有利于缓解公共物资的紧缺,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公共物品物资是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基础, 非政府组织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 可以在政府财政紧张、物资贫乏时提供必要的支援。[6]同时, 具有不同功能的非政府组织种类繁多, 它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服务和福利水平。

非政府组织如何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 非政府组织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发展速度也较快, 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其规模、资金运转、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尚不成熟,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 必须努力改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 为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加强政府在制度层面的支持, 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条件

长期以来, 在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及其在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上, 我国政府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涉。过度干涉对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 从制度层面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 可通过避免对非政府组织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的现象, 减少对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干预;通过减免非政府组织税收的措施, 减轻非政府组织用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财政资金负担。[7]此外, 由于个人和企业的捐赠是非政府组织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 因此政府还应完善捐赠制度, 消除免税歧视, 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热情, 刺激其捐赠行为, 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筹措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2.培养社会公众的慈善精神, 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社会条件

由于非政府组织没有强制力, 也没有稳定收入和盈利来源, 社会公众的慈善精神是非政府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公众具有公德心和慈善精神, 才有可能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社会公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 注重培养社会公众的慈善精神, 可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提供社会条件。为了加强社会公众慈善精神和奉献意识的培养, 可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进行宣传和教育, 呼吁人们对公共事业的关注;非政府组织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设立更加便捷的捐赠渠道, 简化捐赠程序。

3.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 为其发展提供组织条件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 发挥作用的效率和质量不仅仅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与其自身的建设也是密切相关的。以慈善的名义私吞善款、贪污和诈骗, 大大影响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公信力。[8]因此, 非政府组织必须完善其各项资源的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媒体、行业内的监督力度和约束作用, 共同抵制非政府组织本质精神的恶劣行为。同时, 还应通过良好的自我营销方式提升自身形象、完善自身建设, 为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提供有效的组织条件。

结论

目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政治和经济体制也都正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已成为衡量国家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应协调和支持多方工作共同努力来完成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工作, 为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科技文化不断进步, 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加大了政府的工作负担。非政府组织因其特殊优势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 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 我国非政府组织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应改善发展环境, 协调和支持多方工作共同努力完成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事务管理,作用,改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兰, 曾明华.对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实践探索——以公共社区管理为基点[J].行政与法, 2006 (5) :60-61.

[2]魏滢.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改进措施[J].商品与质量, 2010 (8) :7-8.

[3]汪志强.我国非政府组织:检视、批评与超越[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91-196.

[4]唐秋伟, 郭彩霞.转型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调控中的功能分析[J].市场论坛, 2006 (4) :1-2.

[5]蔡雪路, 李诗云, 罗静.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 2014 (7) :85-87.

[6]王鹏亮, 刘爱莲.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结构转型中的作用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12X) :133-134.

[7]杨正喜, 唐鸣.论我国NGO (非政府组织) 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及解决途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88-92.

浅议民间组织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民间组织;政府管理;政治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50—02

民间组织作为市民社会的核心力量,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而今呈现蓬勃之势,力量不可低估。又因民间组织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之一,势必对政府行为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将不可避免地对政府管理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民间组织的概念及性质

关于民间组织这一称谓及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至今尚不统一。如李珍刚先生所著的《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一书中就把民间组织称为非营利组织;在吴忠泽等合著的《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一书中把民间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俞可平先生在他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中对其有时称民间组织,有时称公民社会。总体来看,虽然叫法各异,“但大体上所指的都是有别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同时,它多指的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性质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官方文件里通称为民间组织。

由于国内学者对民间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所以对其下的概念也迥异:李珍刚先生称“所谓非营利组织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个体之间向社会或集体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俞可平先生称:“公民社会主要由那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他还引用Gotdon white的话语进一步界定:“公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

根据以上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民间组织就是非政府性的、非党派性的、非营利性的并具有一定志愿性且实行自主管理的组织,其形态严谨并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并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正式社会组织。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正式性。民间组织的组织形态相对严密,有一套严谨的工作章程,并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工作的明确性和长期的存在性。(2)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也不为其拥有者谋取个人私利,活动所得的资金以及募捐来的资金不在组织成员间进行分配,而是必须投入到组织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去。(3)非政府性或民间性。民间组织是从下而上由民间建立的,独立于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基本资源方面对政府特别是对业务主管单位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表现出强烈的官办色彩。此外,绝大多数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民间组织都是由政府自己创立的,尽管它们最后从组织上逐渐脱离了其创办者,但两者之间依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4)志愿性。民间组织内部的组织成员都是自愿参与组织、自愿组织经营管理其活动的。(5)自治性。民间组织内部实现自主管理,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和人员的控制,独立性比较高。(6)公共服务性或利益群体取向性。民间组织的各种行为都带有为公共服务或为其所代表的某些群体利益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但无论是为某些群体利益也好还是为公众利益也好,从总体上看它都带有公益或互益的理念,这正是它生存所必需的。

二、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传统,这些都是民间组织的原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组织兴起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中国存在以传统行业协会、学术性、文艺性和政治性组织及一些秘密结社类型的宗教和慈善组织为代表的组织类型。第二阶段为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0年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来管理现行存在的社会组织,这一文件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办法及分级登记和双重管理等一些原则。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基本陷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有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后就社会团体而言,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3.3万个,而在文革前的1965年我国全国性社会团体只有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6 000多个,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无到2002年底发展到11.1万个。”

由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时期。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开始形成,在政府治理模式上,中国开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机构的规模日趋小型化,政府作用的范围逐步收缩。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作为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的替代性提供者,作为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一种形式,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政府也需要这些民间组织来帮助政府去合理并有效地与这些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对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以此来减少政府的信息成本投资,促使其行政趋向公平,提高公共政策的决策效率,从而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

三、民间组织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民间组织自身的特性促使政府提升管理效能。民间组织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或利益群体取向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它代表公共利益或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为了维护它所代表的群体利益,不得不去影响政府,并把它所掌握的公众利益需求的信息传递给政府,这样一来,会减少政府相应的信息成本,缩短行政的时间,并且增加了信息来源的相对可靠性,以此来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效率。

2.民间组织投身公共事业,减轻政府负担,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但是某些公益事业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实施可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民间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外,公共事业早已由政府负责转向了民间组织和部分企业公司负责,这种转型的结果是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比转型前更加优越,群体的满意度也达到了更为理想的程度。同时一些外国学者还这样论述说:“提供服务并不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因此,民间组织投身公共事业服务是必要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正因为民间组织可以投身于公共事业,才使政府部门的工作量得以减负,使它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政府事务,完善政府管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活跃与快速发展,民间组织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推进了我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在这种局势下,我国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事业上的承载力无形中也得到了凸显。例如“在赈灾救灾、扶贫济困,帮助妇女儿童和老弱贫残等方面,诸如中华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这些民间组织在帮助失学儿童、救济灾民和贫民的希望工程,扶贫工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在对灾民的救济工作中,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一些民间组织大力组织活动去募资捐物,为灾区送去了及时的温暖,这正是政府所不能及的。也正是这些民间组织的置身其中才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提高了政府效率,保证了政府公众信誉,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3.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的制约,促使其提高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民间组织在社会中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政府权力造成相对的外部压力和约束。尤其是一些民间组织在发现本地或本部门的政府政策明显不合理或违反国家法律后,就会有组织地抵制这些政策,这就使得政府迫于民间组织的压力来改变原来的政策。此种情形之下,政府权力势必受到一定的限制或约束,必须要权衡各方的利益后方可出台相应的政策,预示着其行为拥有了相应的合理化与合法化的迹象,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总之,民间组织的存在,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按目前的现状和趋势看来,主导还是积极的,它不但促使政府绩效向着良性方面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使政府绩效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当鼓励民间组织的合理发展,而不应该对其加以过多的限制,同时也应该给民间组织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再者,民间组织也要努力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净化其思想,本着真正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目的来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9-215.

[3]吴忠泽,李勇,邢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4]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9-140.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ZHAI Yu-j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Being the core strength of civil societ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also shown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have a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ir positively toward to the direction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上一篇:首夏 白居易下一篇:学生万能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