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政府调研

2024-08-18

责任政府调研(通用8篇)

责任政府调研 篇1

责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

建设责任政府,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积极加强自身建设,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在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建设责任政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理顺职能分工。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指导转变。主要进行了“两个规范”。一是规范政府职能。按照上级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政企、政事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工作规则》,把政府及组成部门职能依法规范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解决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优化机构设置,整合相近职能,切实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事权分离的问题。近年来,共撤并各类机构17个,调整理顺部门职能112项。二是规范行政审批。为方便群众办事和提高政府效能,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对全市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多次清理规范,进一步明确审批主体,简化审批程序,近年来共取消各类审批项目108项,合并112项,变更31项。去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1

影响,又对涉及我市27个部门的8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了取消、停止或降低标准,并正在进行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规范。

二、实施目标管理。我们按照现代政府“目标管理、精细考核、动态监控”的特点,强化目标意识,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按要求加快推进。一是推行责任状制度。在继续与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市直部门签订安全生产、造林绿化、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责任状的基础上,今年又针对重点工作,与各镇街、相关部门签订了镇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责任状,并在适当范围进行了公布。市委、市政府两办、考核办等部门对照责任状的内容,进行检查督办。二是强化机关岗位目标管理。根据各级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全市分镇级、市直部门和省市属驻栖单位三个层面。镇级重点细化量化镇域经济发展、财源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等重要工作,市直部门突出招商引资、本职业务、包帮建设新农村等方面,驻栖单位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三是明确重点工作目标责任。每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重点事项,将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层层落实到各镇街、市直各部门、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明确标准要求和时间进度,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责任考核。按照“把握大局,科学考核,正确导向,激发活力”的要求,不断创新考核方式,健全责任体系和绩效评

估体系,力求考核体系导向明确,重点突出,方法科学,操作性强,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激励作用强。一是扣紧中心,目标明确。把做大做强财政经济放在首要位置,赋以最大权重进行考核,突出财政税收、招商引资、重点工程项目及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同时,注重速度与效益、效率相统一,把考核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上。二是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考核实行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本职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市委、市政府当年的重点工作列入专项考核;无法纳入专项考核的重点工作,实行奖罚分考核;突出机关作风和效能考核,促进机关作风优化,提速增效;强化争先创优奖励,鼓励争创各类名牌,提高知名度。三是简便规范,客观公正。考核中坚持分类考核,同类同考。能量化的工作尽量量化,减少定性考核指标,并注重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行性、运用的可比性、来源的客观性,增强考核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考核工作监督,坚持标准从严、程序规范,确保考核结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四是强化关联性和激励性。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分两档表彰;个人考核、干部任用与单位考核结果充分挂钩,并加大物质奖励力度,适当拓宽奖励面,增强考核的激励性和吸引力,切实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营造“想干事、干大事”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加强专项监督。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等专项工作,组织协调有

关部门,定期开展督查。围绕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加强了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医药购销等环节的监管,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近期,又重点对各级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执行情况,由市监察局牵头定期开展督查,确保了政令畅通。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将惠农政策、重大决策、办事程序等内容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主动向政协通报重要工作情况,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推进和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议。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近年来办结率均为100%。在市政府网站开办了“政务公开”和“办事指南”两个栏目,组织行政执法部门将工作流程、收费依据、服务承诺等印制成册,在网上公布,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三是创新监督方式。加快推进电子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在政府网站开设了市长信箱和市民“网上对话”栏目,24小时受理企业、群众的咨询、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共受理市民网上对话453条次,答复处理437条次,答复率96%。在市广播电台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隔周三上午七点半至八点直播,组织与企业生产、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行政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与市民电话连线交流,及时解决和答复群众提出的问题与困难。目前,政风行风热线已开播了两期节目,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继续开展企

业评议执法单位、“千人评机关”和“千人评窗口活动,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增强政府部门行政透明度。积极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近期将开通重点部门与市民直接网上对话,安排重点行政部门在市政府网站“网上对话”栏目中,直接与市民进行对话,受理答复解决市民的咨询、建议和意见,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尽管我市责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责任政府建设的广度、深度还有待拓展;部分公务员对责任政府建设的目的、意义缺乏了解,个别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与责任政府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等。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责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加强现有制度的监督落实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新机制的锤炼与提升,在创新求变中走出一条责任政府建设的新路。重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政府行政的执法层面为责任政府建设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责任政府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推介我市责任政府建设的典型经验,在舆论宣传上造声势,在对外影响上亮品牌,进一步扩大责任政府建设的对外影响。同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群众代表召开政情通报会、政务决策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社会

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充实责任政府建设的内容,在更广的层次、更高的层面上促进责任政府建设提档升级。

三是加强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行政问责及惩戒力度。严格落实“有责必究”的要求,加大行政问责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其他行政过错问题的问责力度,确保责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政府调研 篇2

1 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考问政府责任的对等性和透彻性

生态环境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隔离, 使其成为必须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政府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现行体制下, 作为生态环境的第一责任主体的政府, 存在着多方面的生态责任缺失。

从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看, 我国政府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淡化生态责任的倾向。在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方面, “重政府经济责任的法律制度和问责制度, 轻政府生态责任的法律制度和问责制度, 将政府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和完成GDP增长的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官职升迁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 在政府经济责任与政府环境责任发生冲突或矛盾时, 不惜淡化甚至牺牲政府环境责任以保障和落实政府经济责任。”[1]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形成了“重经济发展 , 轻环境保护 , 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换经济增长”的片面观念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 政府必然导致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 使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

在生态环境立法中, “治民”条款多, “治官”条款少, 对政府 (包括政府及其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是淡化其生态环境法律义务, 对企业等行政相对人则是加重其生态环境法律义务, 规定政府的义务比较原则, 规定企业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详细而具体。重视追究生态环境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轻视追究政府的生态环境法律责任;重视追究企业等行政相对人的生态环境问责制, 轻视追究行政主体的生态环境问责制度。法律对政府和对行政相对人的双重标准, 不仅使企业等行政相对人怀疑环境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性, 也使政府官员滋长了超越环境法律约束之外的官本位思想, 从而使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 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观念的影响, 导致在决策与管理中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忽视长远和根本利益,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与大局争局部利益, 与长远争眼前利益, 与根本争枝节利益 , 与环保相关的问题争地方保护主义 , 甚至可以牺牲生态环境。在地方保护主义旗帜下 , 为了地方利益、眼前利益、枝节利益 , 造成了少数地方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政府生态责任缺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官员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错位, 导致他们在现实公共事务管理中以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为主旨, 一味的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忽视环境的重污染, 唯“GDP”是从, 走入单纯追求“GDP”而官运亨通的盲区中。另一方面, 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 由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长迅猛, 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相对缩小, 而大量具体的支出如体育、环保等需要地方政府来承担, 致使许多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捉襟见肘, 入不敷出。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盲目强力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和粗放式经营发展, 以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利益。其次, 我国的决策监督体制不健全, 往往以贪污、腐化为重点, 忽视了对政府官员短期行为的监督, 第三部门对政府的监督因独立性不够, 缺乏经费, 在对政府的监督上也显得苍白无力。最后, 我国现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 立法零散、实用性不强, 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 中央与地方缺乏协调,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不统一, 政出多门, 条块分割各行其是。

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毫无疑问, 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使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们可获得的资源数量减少, 质量不断下降, 生产活动环境不断恶化。另外, 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难以估量的, 短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行为势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效益。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长此以往,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 则会丧失其作为人民政府所固有的内在的性质, 即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为人民服务。

2 政府生态责任的提出:凸显当代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任何政府都需要建立一套责任机制, 这样才能在社会广泛的支持下进行运作。”[2]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农业社会, 政府主要是对有权力的君主负责, 政府责任被狭隘的限制在君主个人意志范围内。政府责任基本上以君主对臣民的权力关系为基础, 这种政府对民众和社会少有责任, 承担的只是一种对君主的人格化责任。进入工业社会, 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民众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形成了多个权力中心。同时,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民主权论、三权分立学说、代议制理论等的论述为政府责任提供了思想基础。政府责任包含了对人民负责, 对代表人民的议会负责, 对民选总统负责等等。

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的责任, 众说纷纭。罗姆瑞克把政府责任分为四种:官僚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 并认为前两种责任强调严格的监督和较少的自由处权, 后两种责任则允许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把政府责任分为五种: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诉讼责任和赔偿责任, 他将政府责任定义为“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3]把政府责任视为政府的社会回应力、政府的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整体概念。这表明在现代民主社会背景下, 作为强势的政府必须承担多方面的责任, 这也正顺应了历史和社会的潮流, 使政府能在公共管理的诸多领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说, 政府责任体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及道德责任三种形式, 政府生态责任是这三种形式的综合体, 既是政治责任的一种, 又是行政法律责任的一部分, 同时还是道德责任的必不可少的因子。政府可以通过政治、行政、法律、和伦理道德四种途径来实现其生态责任。生态责任是各国政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承担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政府责任内容, 是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 在人类社会特殊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责任的明确提出, 说明政府责任包含了更多的对民众、对社会负责的内容, 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政府生态责任的理论依据是通过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政府职能两方面来体现出来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是由每一个人使用物品与劳务的每一个, 而不能排除其他任何一个人使用的物品与劳务。” [6]生态环境资源就是公共物品中的一种, 每一个人在使用环境资源时, 不能排除他人也在使用它。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该扮演关键角色。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 与其他公共物品一样,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为了弥补“市场失灵”,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政府应主动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加强环境管理, 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导致自然资源耗竭,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 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况, 破坏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给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改变这一严峻态势, 政府理所应当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自己行政职能的一部分。而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现代责任政府是民主的政府, 是服务型的政府, 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改善人民所生活和居住的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 保护生态环境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任务之一。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合乎逻辑的延伸, 并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迫切需要政府承担起新的责任形态, 进行生态建设, 履行政府的生态责任。政府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 凭借行政权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创造一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及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具体来讲,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作为社会运行核心部门的政府应承担的生态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自然是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场所, 它是广义上的公共物品, 人类要生存, 就要依托自然提供给我们一系列的生产资料来维系经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而这稀缺性资源在无政府管理状态下, 是会取的尽, 用的玩的。因此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是无容置疑的。传统公共管理以获取最大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 很少考虑环境问题, 升值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环境生态的价值, 走技术进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的道路, 公正地对待自然, 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4]这种重任无疑应当由政府来承担。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不容置疑, 政府应承担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一责任。要做到这些, 政府需要从指导思想、政府功能、法律制度、行政监察等方面围绕生态保护进行多方面的变革。

其次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在这里政府作为有着广阔的空间。比如规范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标准;注重产品的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绿色产品价格;不断的帮助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等等。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 政府必须要让市场相关主体付出破坏生态的代价并承担相应责任.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外部性失灵。其表现为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者个人带来损失时, 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 私人因价格机制的作用得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社会却因价格机制不能补偿环境成本而遭受损失。市场失灵的情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 充当公益角色的必要性。

再次是政府对公众的生态责任。落实政府的生态责任, 公众的力量不容忽视。政府必须培育民众生态保护观念, 使他们树立起善待生态就是保护自身的观念;树立起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起生态是一种“软实力”和后发优势的观念。同时, 政府必须培育民间生态保护组织, 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和作用,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和资助, 使公众能够自觉积极的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3 生态责任的政治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

责任政府及其构建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 而政府生态责任及其担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政府责任是民主政治体制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民主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政府的生态责任关涉到当前生态环境的维护, 关系到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价值取舍, 关系到政府在企业市场行为重的环境态度, 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生态基础。是一套集合了生态危机意识、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政府价值选择、政府工具理性的综合系统。

政府对生态责任的承担, 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当前人与自然对立的严峻态势,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政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管理的主导作用, 履行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承担生态责任, 正顺应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时代主题的呼唤。

政府的生态责任是维护公民利益的对应体, 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一种有力体现。通常来说, 现代的民主政府是公民利益的维护者, 为公民谋福祉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反应同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实现公众的需求。所以当法律要求政府承担某种责任时, 其中往往隐含着公民的某种利益。政府的生态责任亦是如此, 它出现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各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对公民环境利益构成巨大的危害, 人民迫切需要政府承担起对这些利益进行保护的责任, 政府则正好顺应人民的需要, 承担起生态责任, 维护人民的真正利益。

政府履行生态责任, 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的。“硬实力”是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 而“软实力”则是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等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是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获缺的部分。生态是一种“软实力”, 作为综合国力软实力的一个方面, 是指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自身潜力的生态力量。生态诸因素的良性作用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 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软实力的评价中, 长期以来忽视了生态因素, 经济学理论中的“木桶原理”表明, 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 而是最短的木板。生态就是这最短的木板。当前, 生态环境恶化, 短板效应越来越明显, 如果不加以重视, 在不久的将来, 最长的木板越来越长, 生态这块最短的木板却越来越短, 将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 其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越来越凸显。政府承担生态责任, 能够有效的把生态软实力这种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发挥好、运用好, 使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地、稳定地、健康地发展。从而从深层次、广范围内有利于整体综合国力的提升。

4 生态责任机制的构建:彰显责任政府主体地位和作用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概念, 又是一种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 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采取行动加以满足;政府必须积极地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必须承担道义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责任.[3]正因为如此, 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面对社会和民众迫切希望政府来改变这一繁杂现状的强烈要求;政府积极回应社会和民众, 提出生态责任, 并且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重大责任, 全面深入的履行其职责, 确保生态责任的承担真正落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从而产生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作为担当关键角色的政府如何把生态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就涉及到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构建问题。所谓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 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 政府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目标、充分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和资源,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实现全社会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面对当前政府生态责任缺失的现实,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构建我国生态运行机制的建议:

首先, 政府应该确立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践证明, 环境既是经济的条件, 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向知识化、人本化和生态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 社会经济中与环保直接相关的生态产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 它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作为经济管理的主导角色, 既是制度的供给者, 同时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核心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无形之手”或“有形之手”对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管理。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和技术水平, 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 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 以提高单位环境容量资源的经济产出, 减少应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一是依据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制定绿色产业对策, 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选择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另一方面淘汰存在严重污染的产品和工艺,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二是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共同努力, 完善环境管理措施, 健全社会促进机制, 形成可以提供环保技术、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以及信息、交流和人才服务等项目在内的综合性的生态产业市场, 并且开放生态产业市场, 使之在合作与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时, 努力创新机制, 建立生态产业开发风险基金, 推动重大技术项目的研制与开发。

其次, 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来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政府作为承担生态责任的第一责任主体, 理应在公共管理的所有涉及到生态环境领域的事务中担负主要责任, 而现行状况下, 建立健全政府环境责任的体系和制度是保证和强化政府生态责任的当务之急, 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 又是重中之重。所谓生态问责制 , 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 , 对政府生态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 对因为行政不作为而造成生态责任缺失的地方政府、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肇事企业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追究失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 年 2 月 20 日公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 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环境问责制度。《暂行规定》的公布实施 , 对于生态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 , 应当给予处分的 , 适用本规定。”明确问责对象是落实环保问责制的基础。作为领导干部 , 有权必有责 , 只有明确责任才能正视责任 , 正视责任还要敢于承担责任。《暂行规定》的颁布 , 向各级政府负责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与环保责任相关的人员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是一个可为可不为的事 , 而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 , 如果责任履行得不好 , 说不定头上的“乌纱”就会旁落。治国需要典, 环保问责处理须从严。《暂行规定》对纪律责任规定得很详细 , 在问责时 , 要切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 以《暂行规定》为准绳 , 绝不能失之以宽 , 如果处理求松 , 弹性过大 , 将失去生态问责的意义和效果 ,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负面的影响。

再次, 政府应该变革公务员考“绩”指标, 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张康之指出:“归根到底, 一切责任和义务都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那里”。[5]政府公务员是政府所有公共管理活动第一线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同样, 在生态责任和义务这方面, 政府公务员更是履行生态责任和义务的先行者, 因此, 有必要变革现行的公务员考“绩”指标, 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在绿色 G DP体系下, 生态环境指标将作为考核公务员政绩的重要参数。那些确保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务员将被评为称职和优秀等级;那些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指数居高不下的公务员将被评为不称职等级。同时, 鉴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绿色GDP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人力资源作为一国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依据政府部门考核制度所做出的考核结果, 必须作为公务员奖惩、培训、任用、辞退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重要依据, 从而激发出公务员无限的创造力, 以弥补自然资源、经济资本等的有限性。

最后, 政府应该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 开征环境税。现阶段,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加快研究新的法律制度。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环境保护收费制度、环境保护奖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法律制度的研究应该提上日程, 使得环境行政法律法规能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 以便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对于开征环境税, 它是针对目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 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 而正是基于资源稀缺性的这一特征, 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所以环境税实际上可以看作一种基于构建生态保护的平衡机制基础上的环境补偿费。它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 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 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 在生态环境的使用上不再有“免费的午餐”。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与健全[J].河北法学, 2008, 3 (3) :20-23.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2) :76-81.

[4]李亚.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生态责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 5 (2) :92-94.

[5]张康之.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 2004 (1) :21-23.

[6]吴易凤, 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2-75.

[7]周庆行, 吴长冬.生态责任:政府责任的新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 2008 (2) :23-26..

[8]J WARFORD, LI YINING (eds)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inChina[M].Aileen International Press, Maryland 20841, USA2002.

[9]李鸣.我国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 2007 (3) :52-56..

[10]黄爱宝.责任政府构建与政府生态责任[J].理论探讨, 2007 (6) :10-14..

[11]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万战翔:责任在政府 篇3

1.片子虽然提出了烧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两个原因,但回避了哪个是主次轻重,让人误以为烧煤和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是同样的!其实从雾霾最严重的整个华北地区来讲,烧煤才是罪魁祸首!她自己也承认世界各国烧煤,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她也提到,东京的车比北京多,可是没有雾霾。北京的油几年前就达到“京五标准”了,与欧洲、日本同等水平。所以说华北的雾霾不该算在尾气头上!政府不该避重就轻一直想用行车限号来展现所谓的治理雾霾的“行政作为”.她为什么不说明白这些呢??

2.她说我国的油品标准不是政府制定的,是油企制定的。她说错了!其实北京的京五标准是北京环保局制定的,国五标准是国家标准委制定的。几次重要的技术指标讨论和审定会议甚至都是国标委副主任亲自主持会议亲自拍板(我是参会见证人)。她花费百万元调研拍片,怎么这些基础的事实都没搞清楚呢??

3.她说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多开发天然气使用天然气,说由于只有几大油企垄断经营,我国的天然气只开采了20%多,而不像美国那样有几千家油企。其实她根本不懂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是一个阶梯进行可持续开采的科学道理和技术,也不了解中石油为了加大国内天然气供应,投资建设了“四大战略通道”努力进口天然气,即使进口气价格远高于国内销售价格造成进口越多亏损越严重的局面,但中石油为了保证清洁能源的供应仍义无反顾!!试想,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鱼目混珠,假冒伪劣充斥,他们的加油站你敢进去加油吗??军队的坦克飞机军舰敢用吗??

4.她说中石油中石化是副部级单位,国家发改委不敢过问生产油品的成本。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纯属其炒作和制造轰动效应的职业习惯在发挥泛滥!中石油中石化财务部门每每都是在发改委的要求下详细报告经巨量核算的成本财务报告。怎么在她的眼里,中国的央企都成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流氓无赖了?难道他们央视就是这样对待广电总局的吗?

5.她这个片子本意是暴露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可她自己又转圈否定自己。她说到炼钢烧煤是华北雾霾主因,应该遏制。可她又说这些产生雾霾的企业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无法取缔,好像是在替政府求情解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都是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但还是很欣赏她的出发点和满腔激情的。片子中还有不少张冠李戴的小儿科错误,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对错七三开吧。

其实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雾霾之殇: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

(万战翔,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

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

责任政府调研 篇4

本人于2010年12月1日,开了一节《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课,经过教研员和各位同仁的点评,受益匪浅,具体如下:

一、资料的选择与整合

对于一堂课资料的选择与整合尤其重要,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堂成功课的关键,也是形式,最终的目的是为内容服务的,如何选择资料,如何把资料用好,如何才能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探索的问题。

在学习《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时,对于当前的两大热点问题难于取舍,其中一个是CPI问题,另一个是11.15胶州路特大火灾问题,前一个非常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比较有说服力,而后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分析水平,往往只看到了政府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们眼里可能比较有争议,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还是选择这个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请同学思考:我们的政府在其中有什么责任,能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是责任政府,我们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请同学结合善后处理情况)?让学生看到我们的政府还很年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但在资料的选择和整合过程中,查找了大量的资料,非常想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这些材料,制作了16张幻灯片,还有两段视频,造成了资料的大量堆积,上完了这节课,感觉资料的容量太大,不如就用一个视频贯穿课堂始终,这段视频就是讲11.15火灾的五个原因,不仅可以用来为法治政府的内容服务,更可以为责任政府服务,所以应该把材料用透,用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列夫。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能是真正的知识。”可见,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学生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动口动手,进一步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己掌握的学习时间,每一节课都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向40分钟要效率,并不能一味地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结果考试过后学生把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其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罪魁祸首之一。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提出这样的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事例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正在朝服务型政府转变?

2、对于目前菜价偏高的问题,如果你作为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物价?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而是直接把国家采取的措施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并没有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所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提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三、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实际

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共鸣的实际材料,创设情境,实现明理—解惑—力行过程。在“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观点;在“解惑”环节,主要是利用理论和中学生实际生活的“矛盾”,设疑激疑,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在“力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政治课中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政治课本中的知识拉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政治课真正地达到“入心”,这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取材来自于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才能够回答、能够思考、乐于讨论。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据你所知哪些事例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吗?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出发,实际出发,列举出免费自行车,免费开放绿地,平改坡,节能灯等事例,学生正是由于有话说才乐于回答。

四、问题的设计要规范、精炼

教师要时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特别注意,不求多只求精。

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这样的热点时政11.15火灾,马上就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执法人员在此次事件中有没有责任,要不要管,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有,要,感觉很热闹,气氛也很好,实质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思考起来,这样的问题并不严谨,不如直接就问执法者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什么责任更好,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更要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预设,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要让问题答案不仅从学生嘴巴说出来,更要经过大脑思考。

五、问题的设计要了解学情,难易适度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对学生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情况,那么对于教学来讲是是毫无益处可言的,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熟知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往往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一个重点高中的教师到普通高中来试讲,他的问题设计,他的教学设计等等可以说非常好,他的出发点也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试教下来,效果却不好,因为他提问的内容偏难,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这位高级教师课下,不断地询问其他任教的教师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情况等,不断地调整他的教学设计,使之适应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通过实践证明适应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在学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高二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哲学,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在运用哲学的内容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但还没有系统地进行学习,不懂得什么是辩证法,不懂得对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于是我就选择了热点时政11.15热点时政,来逐步地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主流是好的,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等,认识到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实践能力,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认为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让我们教师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思想政治课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实效性,实用性,从而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

例如:在学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时,创设了大量的教学情境,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可到了总结三者之间关系时,还是不由自主地替学生来总结,这就说明传统的观念在师者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去解决,放手让他们去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政府采购调研报告 篇5

按照局党组有关要求,就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以汇报:

一、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基本现状

2002年,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政事分设的需要,我市成立了**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简称采管办)和**市政府采购中心。2003年按《政府采购法》要求,市政府采购中心与财政局脱离,其中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采购监督管理事务;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执行机构,负责根据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采分离”。

然而在县区一级,因为其财力不足、规模偏小、采购市场不成熟等一系列原因,政府采购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监督管理和执行操作职能集于一身,政事分设难以实现,且国家也没有明确必须分设,不过待条件成立应尽量分设。市属各部门的采购项目均由项目负责人单独负责,采购单位缺乏相应独立的机构专门处理采购事宜,并且没有懂政府采购法的专业人员参与,这在采购计划的申报、招标评标活动、合同履约都有一定制约性。

二、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总体情况

我市从2002年正式启动政府采购改革,9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深化和推进政府采购改革,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从2002年的**亿元达到了2009年的**亿元,2010年1-11月份采购规模达到**亿元,9年累计完成采购规模**亿元,节约资金**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规范有序、职责分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一)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依法理顺

在《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之后,我们加快了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步伐,根据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因地制宜的出台了一些法规制度,涵盖了多个领域。

在规范采购基本操作方面,制定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先后制定了市本级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市直机关协议供货(办公自动化设备)、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议(接待)、政府采购质疑投诉受理、政府采购资金等管 理办法,此后又不断在工作实践中完善,使目前的采购行为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在规范采购人行为方面,制定了《**市本级政府采购工作程序》,要求全市各预算单位必须按照采购工作程序履行政府采购手续,并建立了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制度,规范了履约验收和分散采购行为,先后出台了贯彻政府采购法相关问题的通知及加大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

在规范采购代理机构方面,制定了《**市对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对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执行情况,内部管理监督情况,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服务质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在规范采购供应商方面,制定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管理,规范了供应商的经营行为,确保了政府采购工作安全运行。目前,入网供应商2217家登记注册,其中包括四川长虹、大唐电信、北大方正等国内著名企业。

在规范自身行为方面,制定了《**市政府采购内部监督制约暂行规定》及配套管理制约机制,针对每个环节,实习了评委名单保密制、项目分段负责制、岗位轮换制、项目回避制,使采购过程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同时,还建立了 工作岗位AB制。

(二)采购程序逐步规范

一是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每年年初,我们都会下发《关于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的通知》,要求市本级列入部门预算的预算单位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项目时,必须编制政府集中采购预算。对各部门编制的政府采购预算,由市财政局主管业务科室初审后送预算科终审,并批复政府采购预算。各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采购预算再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每月25日前报送下月采购计划。

二是下达政府采购计划。我们对采购人报送的月份采购计划进行汇总和分类,向政府采购中心下达采购任务和当月采购计划。

三是采购中心组织招标活动。采购中心接到采购计划后具体操作采购事宜:第一是发布公告,按照规定,政府采购信息在财政部指定的媒体、大庆市政府网及大庆市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供应商或相关人员可以从以上媒体中查阅到近期所有的招标公告及中标信息等;第二是制定招标文件;第三组织招标、评标。成立招标评审委员会,由采购中心人员在采购活动开始前到市监察局的专家室抽取评标专家,并由专人负责通知专家在开标前到达现场。整个抽取过程,监察室 和采购办人员全程监督。第四是确定中标成交结果,由采购中心下达成交通知书;第五是签订合同、参与验收。政府采购合同由采购单位和中标供应商签订,采购中心进行鉴证后采购单位和中标供应商按合同规定履行;对于大型招标项目,采购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验收。

四是关于质疑投诉。为使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制定实施了政府采购质疑投诉受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用户、供应商投诉集中采购机构的权利与渠道。

(三)政府采购规模快速增加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由初期的计算机、公务用车等大宗通用物品扩大到通用货物以及专用货物的几乎所有品种,由单一的货物类扩大到服务类等各个领域,目前正向基本建设工程领域拓展。在做好经常性支出项目采购预算审核的同事,狠抓重点支出项目的依法采购工作,特别是公益性强,涉及到民生利益的项目。

(四)政府采购效率逐步提高

我们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政府采购初期,对各单位政府采购管理过深带来的一些弊端,坚持“抓大放小”方针,对不适应集中采购的项目,实施了分散采购。建立了政 府采购计划催办和跟踪管理制度。对采购计划受理、审批、执行、支付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实时掌握项目进度,限期办结;对于采购计划紧急的项目,采取特事特办,切实防止漏办和压误。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2006年我们率先在全省实行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议供货制度,制定出台了协议供货实施方案和暂行规定。对有特殊要求的采购事项,依法灵活确定采购方式。

(五)政府采购监管得到强化

首先是强化制度监督。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我们结合采购业务的实际,建立了以管理者、操作者、使用者相分离,招标人、使用人、定标人相分离,采购、验收、付款相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分离制度。其次是严格制约机制。在采购过程中,针对每个采购环节的不同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措施,坚持项目分段负责制、岗位轮换制、项目回避制,形成了各方当事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第三,引入外部监督。为了增加采购过程中的透明度,凡是大型招标采购项目,我们都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采购过程,并与市公证处达成协议,将司法公正引入采购活动。同时,将电子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向市监察局全部开放,以供随时监督。第四,实施现场监督采购方式。对急、特、难项目采取现场监 督采购,请市监察局、专家、用户代表和采管办一同到生产地和展会现场实施招标,既节省招标时间,节约大部分资金,又可实地勘察设备,效果很好。

三、当前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采购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缺失

几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文件,我市也结合实际,加强了制度建设。但由于政府采购环节较为复杂,涉及的范筹广泛,有些方面仍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据。例如,在促进节能和环保方面作用有限、国货界定不明晰、保护“创新”的政策功能发挥不利,这些在具体实施的程序上和操作细则上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出台相关办法,加以解决。

(二)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一是监管法规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现今实施政府采购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主要是《政府采购法》、财政部颁布的《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只是大的条框,《政府采购法》还存在盲区,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制度的滞后性使采购监管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 到制约。

二是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制约手段。政府采购监督检查没有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处理结果很难执行到位。例如对于不良供应商“告黑状”现象,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具体处罚细则,在实际监管中我们难以掌握处罚的尺度。当需要有关部门协助执行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无法与有关部门、单位协调,造成了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处理难、执行难,使得对于有些处理结果不了了之,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是监管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队伍薄弱,不适应监管要求。目前,就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设臵情况看,国家、省委处级单位,地市科级单位居多,而政府采购中心的设臵在国家和省均为厅局级单位,地市级均为处级单位,这种设臵无形中形成了“小机构管大部门”的格局,使监督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局面。另外,高素质人才是做好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但是目前采购监管机构人员匮乏,尤其是法律人才缺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深入。

(三)政府采购预算规范性弱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采购单位对预算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 编报预算和细化项目预算。尤其是大项目及突发项目更无法编制预算。

二是与相关制度衔接不紧。目前,部门预算要求提前半年编制,但下一的工作计划,各预算单位都是在当年年初进行布臵,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具体,细化不了,预计不准。而且,不可预见性的支出项目也导致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商履约不到位

一是个别供应商受利益驱使,对涨价产品以缺货为理由拒绝供货,对降价产品则不主动调整价格,导致部分品目的政府采购价格偏高,影响了协议供货制政府采购的深入实施;二是个别供应商对于他们所承诺的售后服务兑现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单位用户不满意。三是协议供货涉及面广、周期长、环节多,前期市场调查摸底的工作量大,人手不足。这些我们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难题。

(五)公开招标所占比例较低

一是程序性原因。按照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不算批办及供货时间,仅从发布招标文件至投标截止,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最短不得少于20天,对于采购单位应急项目时间上难以满足;二是计划原因。有些采购单位采购计划的临时 性和随机性较大,缺乏超前意识,造成时间上的紧迫;三是需求不准确,影响开标;四是个别单位有意规避公开招标。

(六)部分采购单位对政府采购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采购单位对政府采购认识不全面,对采购范围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有数量多、金额大的货物才要实行政府采购,小件、零星物品及工程、服务等则不需要政府采购;而且,认为政府采购手续繁、时间长,不够方便。由于以上的原因,政府采购工作的推行难度进一步加大。

(七)政府采购项目申报不准确

采购单位的项目申报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但是对于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货物或工程,有些项目负责人往往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申报的采购项目提出准确需求较为困难,导致采购需求不够具体、细致,致使供应商履约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八)各单位财务人员参与力度不够

推动政府采购工作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采购资金的拨付,而各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唯一使用这个手段的部门。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各单位项目负责人主管整个采购过程,财务人员只有在合同完成后起到按合同要求支付货款的作用,远远达不到规范政府采购财务秩序的作用,因此政府采购工作需要财 务部门的大力参与与支持。

(九)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太少,缺乏动态监管措施 受我市城市规模较小、高校较少的制约,目前存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太少,缺乏动态监管措施的问题,往往是一个专家在一定时期存在重复使用的现象,无法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

(十)县区采购水平有待提高

在国家和上级政府采购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县区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在政府采购具体执行中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县区采购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有重置,工程采购很难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现在工程招投标也组织货物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问题,下一步我们拟从以下方面强化政府采购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协调和解决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成立政府采购领导小组,负责政府采购工作方面政策制定、重大事项决策等事宜。(二)坚持应采尽采。对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全部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尤其要加强对部门和单位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其他资金或使用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款进行采购的管理。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对同一采购项目在一个财政内不得采购两次以上。坚持应采尽采的原则,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的,集中支付及采购单位财务部门不予支付资金。研究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产品分类,科学制定市本级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

(三)严格规范管理程序。严格采购文件编制、信息公告、采购评审、采购合同格式和产品验收等环节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完善统一的专家库、供应商产品信息库,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和加强违规行为的处罚。

集中采购机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及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采购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有集中采购机构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业务的格局,允许采购单位在所在区域内择优选择集中采购机构,实现集中采购活动的良性竞争。

(四)加大预算约束。各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将政府采购项目全部编入部 门预算,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要根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采购计划,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编报的相互衔接工作,确保采购计划严格按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无采购预算,将不予采购。

(五)提高政府采购质量。一是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严格随机抽取,倡导自动语音通知。二是政府采购评标方法,推行密封评标。三是政府采购人员素质,建立人员资格考试、人员等级晋升制度,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员,加强政府采购理论研究。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合同履行阶段的监管制度。五是要加快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对供应商围标、串标和欺诈等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

(六)加大政府采购监督力度。一是规范政府采购监管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职责划分,严格对集中采购机构考核,考核结果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管,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二是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士及新闻工作者参与政府采购监督,逐步建立“监督机构为主体,社会各界为补充”政府采购监督体系。三是依法加大政府采购的检查处理力度。四是加快建立对采购单位、评审专家、供应商、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不良行为公告制度,引入公开评议和社会监督机制

(七)完善政府采购功能。认真研究政府采购相关制度规定,严格政府采购购买国货的制度,明晰政府采购购买国货的标准。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调节区域经济发展,落实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等方面的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支持地方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先购买节能产品、环保产品,支持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

(八)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执行各个环节的协调联动。建设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交易信息共享和全流程电子化操作。

“两个责任”调研 篇6

山阳县发改局纪检组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组负主体责任,纪检组负监督责任。如何更好推动我局“两个责任”落地生根,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切实担当有为,深入研究思考。

一、推动“两个责任”落实的主要做法

2015年以来,我局坚持以清晰明了的责任界定为基础,以系统配套的监督机制为抓手,以坚决过硬的考核问责为保障,以有力有效的宣传发动为引导,着力构建权责对等、责任清晰、履责到位、过硬追责的责任落实体系,大力推动“两个责任”落实。

(一)全面细化理清责任边界,变“职责模糊”为“权责明晰”。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县委落实“两个责任”的意见,我局制定了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施意见》,清晰界定“两个责任”的内涵外延,划定“责任田”。一是明确党组主体责任。党组领导班子承担统筹谋划部署、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深化作风建设、选好用好干部、推进源头治理、坚决反对腐败等7方面15项具体任务。二是明确纪检组监督责任。具体包括加强组织协调、严格纪律监督、深化作风监督、强化履职监督、严肃查办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等6个方面12项具体任务。

(二)建立“五化联动”责任制考核机制,变“只挂帅不出征”为“既擂鼓又冲锋”。强化责任考核,推行“五化联动”责任制考核问责工作模式,着力压实“两个责任”。一是创新信息化监管。全面推广应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监管平台,各单位领导干部动态填报履行责任情况,实现了履责报告的实时化;对责任不落实的,系统及时预警提醒,实现了日常监管的自动化。二是开展系统化考核。坚持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结合;强化考核工作实施,开展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抽查以及多层次、大范围的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拓展检查考核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实行社会化评价。整合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和政风行风测评,分类设置个性化测评指标,对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三)立体式开展六大推进活动,变“意识淡漠”为“入脑入心”。坚持多管齐下,注重宣传发动,开展“六大推进活动”,督促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迅速落实责任。一是层层开展宣讲督导,实现工作部署“全覆盖”。二是层层专题约谈,实现思想认识“全统一”。三是层层签字背书,实现职能职责“全落实”。四是层层示范带动,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全参与”。五是层层责任倒查,实现监督问责“全过程”。六是层层宣传报道,实现舆论引导“全方位”。

二、当前落实“两个责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落实“两个责任”已逐步走上正轨,形成了一些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工作举措和经验做法,但清醒审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通过采取“六大推进活动”、述责述廉、分类考核等系列措施,思想认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少数领导干部对“两个责任”的认识 还不到位。一是认识程度不一。少数人员对“一岗双责”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潜意识中存在重业务、轻廉政的思想偏差。二是主责意识淡漠。有的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识不强。少数领导干部对履行监督责任支持力度不够大。三是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少数领导对下属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愿、不敢旗帜鲜明地大胆制止。个别领导干部因为自身不廉,底气不足,害怕严管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引火烧身。

(二)责任分工落实不到位。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分工不明确、工作断层等实际问题。一是责任界限落实不到位。少数部门没有真正落实县委划定的责任范围,依然习惯于将主体责任交给纪检组来履行,一些单位仍然存在主要领导只挂帅不出征的现象。二是“三转”要求未完全落实。个别纪检组长依然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少数甚至分管办公室及其他部门具体业务工作。

(三)同级监督依然困难。现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两个责任”不容易落实的根本原因,突出表现为同级监督仍然较为困难。一是监督独立性不够。纪检组长作为同级党组的班子成员,对同级党组班子及成员的监督薄弱。二是监督方式不明确。纪检组对同级党组成员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路径。三是监督的盲点较多。同级班子成员分工不同,纪检组长了解其他班子成员工作情况的途径不多。

(四)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目前,虽然相继推出了落实“两个责任”的系列措施和制度,但仍然存在操作性不强、规范性不够等问题。一是巡察制度尚需完善。需要在巡察对象、范围、频度、内容、方式和巡察队伍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二是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内容、方式、分值权重等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完善。三是追责机制不健全。党风 3 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及“一案双查”的具体实施办法尚未出台,责任追究和“一案双查”的程序、范围、主体、方式方法均没有细化规定。

(五)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无论是党组还是纪检组,在落实“两个责任”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从党组来看,有的领导干部善抓业务、不善管理,抓经济建设是行家里手,抓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思路不清、办法不多,落实“一岗双责”缺乏实在的工作举措和抓手载体。从纪检组来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业务水平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干部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对纪检监察工作往往只能简单应付。

三、深入推动“两个责任”落实的对策建议

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必须站在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的高度,将“两个责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决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宣传引导、监督检查、考核评议、责任追究、能力提升“五大体系”,真正压实“两个责任”。

(一)以落实党组主体责任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强化纪检组对同级党组的监督。明确党组在重要人事安排酝酿之初,同步征求纪检组意见,对有确凿证据存在重大违纪事实、存在重大廉政风险或不适宜提拔的,纪检组拥有否决权。二是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尽快出台查办腐败案件工作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实施意见,健全和完善派驻机构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充分保障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纪检组长不分管其他工作的监督检查,为充分履行监督责任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两个责任”宣传引导体系。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两个责任”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宣传引导方式方法,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落实好“两个责任”。一是健全常态化的内部宣传机制。二是健全系统化的外部宣传机制。三是健全经常化的信息沟通机制。

(三)进一步健全“两个责任”监督检查体系。一是健全述责述廉和工作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述责述廉方式和程序,建立事前审核、事后抽查核实的制度机制,对报告内容不实的开展追责问责。严肃认真开展述责述廉评议和质询,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二是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约谈制度。建立党组主要负责人约谈同级班子成员制度,强化对同级班子成员履行主体责任的督促指导。建立党组其他班子成员约谈分管负责人制度,对分管系统和部门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不力的情况开展专题约谈,发挥督促、提醒、警示作用。三是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制度。制定中长期巡察工作规划,将党风廉政建设巡察监督与中央、省委巡视工作有机结合,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四是建立日常监管制度。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监管平台为重点,建立日常工作抽查、检查等制度机制。不断优化党风廉政责任监管平台,实行即时填报、定期抽查通报等制度,对填报失实的实行责任追究。

(四)进一步健全“两个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健全党组主体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考核重点,明确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正风肃纪、查办案件、廉政风险防控等科学管用的硬性考核指标,对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考核。二是健全纪检组监督责任工作考核制度。根据监督责任考核办法,结合重点工作,每年制定考核细则,由上级纪委开展对下级纪委的工作考核。科 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对执纪监督问责等主业主责情况的考核。三是完善考核结果刚性运用制度。适时调整主体责任考核结果在党组目标考核和班子个人年终考核中的权重,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岗位调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进一步健全“两个责任”责任追究体系。一是完善签字背书制度。每年年初,由党务办公室细化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点内容、单项工作,量身定制责任清单,层层开展签字背书,作为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度。制定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细化问责内容、形式、主体、方式等具体内容。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的追责,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三是建立“一案双查”制度。尽快制定“一案双查”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启动程序、范围、形式等内容,做到有据可依。

浅析我国责任政府建设 篇7

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必要性

建设责任政府是时代发展对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责任政府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责任政府既是民主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推动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在我国封建社会没有产生民主制的土壤,而在现代有限责任制政府理念的提出下,人民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责任”关系,这种理念要求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第二,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作为两种基本的经济调节手段,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决定了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的失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二者间的关系,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配作用,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责任政府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制度基础,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治国的准绳和依据,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应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

二、我国责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责任政府应该积极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承担在政治、行政、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接受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但我国现实中的政府理念与这个理想状态相差太多,主要表现为 :

第一,党政权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间接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大的主导地位及政府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的政治原则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并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国家最高领导权。政府名义上向人大及人民负责,实际上向执政党负责,在实际运作中便出现了矛盾。

第二,政府职能过度膨胀。在我国,政府是党的意志的直接执行者,由于我国执政党的权力占绝对优势,掌握了大部分政治资源,因此,我国政府职能过度膨胀 ;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习惯于通过计划手段干预和操纵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三,责任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责任政府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所谓责任控制机制就是指确保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承担其政治、行政、法律、道德责任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目前,我国关于政府相关责任的制度和法律还不健全,对于政府责任的法律或制度有些要求过高,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等,还存在很多的漏洞。

第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制约了责任政府的发展。治参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 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由于当前公民的政与存在监督意识淡薄 , 形式和渠道组织结构单一 , 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 影响了权力监督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相关措施

面对上述问题,责任政府的建设还需从多个方面加以建设,才能把责任政府的口号真正的落实,贯穿于政府改革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一,合理界定党政之间的责任。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通过调整,逐步缩小党的直接领导范围,扩大间接领导范围,提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政府运作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使党的领导主要处于一种政治领导 ;同时,在政府工作中,推行首长负责制,完善我国的行政责任制。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服务于社会的政府才能算责任政府,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有限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全能管制型”向“有限服务型”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坚持依法行政 ;其次,在责任制度上努力实现从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转变,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限制滥用权力的行为。

第三,健全行政问责制。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目前,我国应该加快立法,把问责制作为法律组成的一部分,避免出现问题时,没有相关法律可以诉求。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来规定行政责任的范围,承担主体,责任范围等具体问题。

第四,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首先,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相关监督职能。制定严格和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廉政责任制等工作规则和程序 ;要强化上下级、同级和部门之间的制约监督 ;其次,要加大舆论监督。积极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体系保障,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优势,与群众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力量。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代民主建设不断进步,责任政府一词相伴而生。在我国当今政府建设中,责任政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指出责任政府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医疗是政府的积极责任 篇8

关于医疗改革,不管是市场主导也好,政府主导也好,我们必须要明晰政府在医疗中的责任是什么

关于医疗和教育,我们一直在讨论能不能市场化的问题。

医疗出了问题,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就去怪市场化的方向错了。实际上,在这些改革当中,我们只有扭曲的市场化,没有真正的市场化。认为今天出了很多问题,去怪市场化,其实是打错了板子。

关于医疗体制改革,不管是市场主导也好,政府主导也好,我们必须要明晰政府在医疗中的责任是什么。事实上,不仅卫生,医疗也是政府的一项积极责任。

医疗实际上是一个复杂关系,它应该由国家、医院、个人三部分构成。具体就是政府出钱,医院治病,公民看病,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完全不能用市场规则,不能讨价还价,政府与医院和药厂之间,则必须适用市场规则。实际应该是政府替百姓在购买医疗服务。

这样,不管是由官办医院来提供医疗服务,还是民办医院来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应该都是一样的,政府都得给够它应该给的钱。这样应该是只要体制公平,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谁都可以来办医院。

政府以前认为,既然我们建的都是非营利的公立医院,所以就让它垄断好了,结果,定点医院都比非定点医院的费用贵。后来,政府又要让这些公立医院自己赢利养活自己,结果是这些医院又赢利又垄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宿迁,医保定点医院的增多是件好事,这样可以实现竞争,提高效率。

在国家当前连基础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设好,医疗的大格局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现在去讨论关于宿迁将公立医院“卖光”,是卖好还是不卖好,我认为还为时过早。

从程序上来说,公立医院是国有资产,应该由国资委管理,从原则上来说国有资产是属于全民的,虽然医院建在某个市,但不是那个市的财产。医院改制的决策过程是否民主透明,有没有实现公共参与,比实现领导的“锐意改革”更重要。

从国家的责任上说,卫生保障是必须用国家财政来建立的。在宿迁是有医院可卖,别的地方如果没有医院卖,难道就可以不建吗?所以,用卖医院的钱来建卫生事业,这不是一种制度性安排。

其实,医院卖不卖都可以处理得很好,也都会带来一大堆问题。但是在评价改革的成效时,我们不能去看平均数,去看GDP怎样涨,而是要看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在改革中得到了什么。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是世界倒数第四,那些最穷的看不起病的人,正是国家的责任所在。

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国家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一体的、最低限度的医疗保障,而不是仅仅对少数最低收入者实行一种救助标准。这个最低限度的医疗保障,是用来保公平,而不是包看病。

上一篇:勿忘初心教师演讲下一篇:合唱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