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2024-06-18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共10篇)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1

发展绿色营销, 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 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对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环节中的环保问题欠缺考虑, 形成了利润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为了确保绿色营销顺利展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应该协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关系, 明确各自在绿色营销中的角色定位。

一、绿色营销中政府的角色

1. 政府是倡导者

在绿色营销的发展中,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利用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手段, 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 通过公益广告或社会公益活动, 树立绿色消费者典型, 培养绿色消费光荣的观念。利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 开展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此外, 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不仅关心企业的利润指标, 更要关注企业在环境污染、资源损耗等方面设立控制指标, 逐步调节企业的业务范围, 引导企业投资开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业务。同时, 政府还应该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优惠的税收、审批等政策, 从而使其具有竞争优势。

2. 政府是执法者

绿色营销的发展需要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给予保障, 政府首先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防止一些地方和企业钻法律法规的漏洞, 我国现行的环保体系, 强调的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末端污染进行治理, 而缺少全过程的控制。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处罚畸轻, 难以有效刺激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消除污染、降低消耗, 使实施绿色营销者有利可图, 使有污染企业难以生存, 自觉走绿色营销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在政府规定排污收费制度中, 由于收费标准低, 处罚力度较小, 不足以制约企业, 所以致使排污者宁愿支付排污费而不愿投资于污染治理。

同时, 针对绿色产品中的假冒伪劣事件要严格执法, 首先要追究制假售假者的责任, 其次, 为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还应该追究地方行政人员的责任。要让假冒伪劣劣绿色产品, 动摇消费者信心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无处藏身。

3. 政府是示范者

首先, 政府要加大绿色投资力度。一方面通过在各级政府建立环保基金, 对低能耗、无污染的企业进行奖励, 以此来支持当地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另一方面直接投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重大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其次, 政府采购要实现绿色采购。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控制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 具有政府财政政策功能, 可以发挥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绿色产品的采购将迫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用环保技术, 满足绿色采购中的低污染、低能耗的要求。

第三, 政府要转变考核指标。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各级政府考核中, 环保指标缺失或权重较小造成的。因此, 政府应该由上至下将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 以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业绩考核各级领导, 以此来减少管理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绿色营销中企业的角色

1. 企业是操作员

绿色营销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公益等。

发展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需要从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着手。首先, 在对产品进行研发时, 注重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社会贡献, 将环保意识融入研发中。其次,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注意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遵循省料、节能、节水和短缺资源的代用原则。第三, 在营销环节中, 企业要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 加强销售渠道成员的绿色观念教育, 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同时, 企业对消费者的促销宣传中尽量反映企业的绿色理念,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思想。

2. 企业是培训员

首先, 树立内部员工的绿色价值观。企业积极加强内部营销, 将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传递给每个员工, 从培训、考核、奖拔等方面树立员工的绿色信念。其次, 树立供应商的绿色经销观念。作为产品价值链中的主要成员, 供应商承担着最终将绿色产品输送给消费者的责任, 因此, 企业要从思想上发展供应商, 从物流配送、销售进程等环节给予支持, 让供应商在绿色销售中获取利益。第三, 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企业可以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等方面进行引导, 通过企业形象、产品展示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教育, 使其在选购、使用和处理时关注绿色环保概念, 从而进一步扩大绿色需求, 降低绿色产品价格, 提高绿色企业的竞争力。

三、绿色营销中消费者的角色

1. 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影响者

企业绿色营销战略能否实现, 消费者具有直接的影响。据一项调查表明, 67%的荷兰人和8 2%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 7 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 6 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因此, 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购买习惯等是绿色营销成功的关键。

2. 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收益者

绿色营销的推行有利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维护, 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同时, 绿色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生活。绿色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 既需要消费者的参与, 更需要消费者的监督。一方面, 消费者通过对绿色企业的支持来促使其健康发展, 稳固其市场地位, 同时, 对于非绿色企业, 消费者可以通过抵制其产品, 影响其生产, 动摇其经营基础等手段, 迫使这些企业尽快转变经营观念, 共同发展绿色营销, 保护环境。

摘要: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对于协调企业、消费者、社会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绿色营销, 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尚未形成的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营销理念, 应该细化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角色定位, 共同协作来寻找对策, 从而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绿色营销,政府,企业,消费者,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刘望唐时达张萍:论我国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演变趋势[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王莉:我国政府推进绿色营销的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07 (8)

[3]朱成刚:绿色消费驱动下的绿色营销策略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1)

[4]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3)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2

日期:2006年07月27日 浏览:213 次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安徽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

王南来

构筑和谐社会,旨在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既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非政府组织的正常发展是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相对和谐的有效机制与必要条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政治、教育、科学等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兴起,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就不能不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社会发展必然性而言,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体制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我国非政府组织发育发展起来,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践则为非政府组织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空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非政府组织的多少、成熟和发达程度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或和谐程度的标志。

一、非政府组织能够疏导、化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知道,创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尽量化解矛盾,使社会矛盾降到最低点。如何应对矛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矛盾是现实存在的,只能冷静应对、协调疏导。谁来疏导、化解矛盾?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党和各级政府已经在不断地寻找和解决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等的相关政策,但是仅靠党和各级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正应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1、非政府组织为各种社会成分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其利益,能够起到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也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在非政府组织中贯穿的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精神,不仅能够在非政府组织内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可缓和或消除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引发和造成的一些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

2、非政府组织产生于社会基层的民众之中,又能同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它们可以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和动员民众,使之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又可作为传达民情的渠道,反映民众的愿望和意见,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计划使其更适合民众的需要。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关心人类发展、互助互爱的旨趣、坚守以人为本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为社会注入了清新的空气。非政府组织在各种不同组织之间建立沟通、合作和协调机构,开发、整合大量分散于民间的潜在资源的同时,也为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增强民主意识提供了渠道。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人们学习和时实践公共道德,学习文明生活的规则,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关心共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各种中介活动,指导和帮助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社会群体的民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潜力,以各种形式参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自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和社会、企业和政府、农民和城市居民、富人和穷人等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成为改革的最根本、最具实质意义的内容。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充当着安全阀的作用。在社会冲突出现时,最先觉察社会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非政府组织。早觉察、发预警,就可以避免把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避免把能够妥善处理的矛盾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非政府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群体,为低收入弱势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安徽省各地相继成立的慈善协会,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扶贫。其中包括生存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合作扶贫、文化扶贫、实物扶贫等。通过提供这类公共物品,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徽省的贫困作了积极的贡献。

二、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和主要承接者。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的,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使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里直接的操作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显然,能够承接这些社会职能和事务的应是各类非政府组织,而这些组织的主体则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人们在寻求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满足这些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现政府与市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需要有一种组织的创新,而非政府组织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满足这些社会需求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这种职能的剥离和承接,无疑就是“政府指导、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政府和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社会格局的形成过程。

三、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催生者。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体系一直是计划性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公共财政体系是“政社分开”的社会体制的重要支撑。无论在社区还是在专业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和政策。因此,政府购买服务、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必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且至今仍在运转的、政府集权的计划建设财政体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确立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从而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地区政府合法财政收入不足供养吃财政饭的干部。这就需要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把部分政府权力下放给社会,还权于民,让民间自治,成立一些非政府组织,来行使这些下放的政府权利。只有发展非政府组织,政府只管该管的事,不该政府管的事由非政府组织去管,社会的管理才会高效低耗,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四、建构与开拓非营利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这些服务包括社会康复与社会辅导、社会支持与维权等两个大类。非营利和专业性是非政府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的两大特征:非营利使得非政府组织区别与营利性企业及其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专业性使得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区别于传统体制下社会服务粗放式和经验主义的模式,从而为社会服务注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内涵。此外,非政府组织由于直接面对社区居民和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因此了解他们真实服务需求具有主动开拓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社会服务的实际成本也远低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资源上,非政府组织不仅自己提供有关的社会服务,而且还组织大量的志愿者开展服务项目,由此可以培养和弘扬社会的志愿精神。

五、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当我们在内心深处树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动机去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和执行保护环境的法律。因此,非政府组织通过采用教育的方式,对企业、集团、个人不加控制地大量向陆地、水面和大气中排放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研究成果重新包装后提供给媒体,就具体的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非政府组织已经越来越致力于通过研究和论证来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对一些破坏自然和谐社会环境的行为进行集体的抗议活动。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高层次,是向更高层次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目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工作。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3

要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和武装非政府组织这支队伍

全国大约有民间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300多万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队伍。截至2004年底,重庆市共有各类中介组织10 859户,从业人员7.8万人,全年服务收入62.7亿元,纳税3.34亿元。社会中介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基本单位,成为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力,又有自身发展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新的就业热点,也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特别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社团和行业协会,具有人才、技术、信息和体制等方面的优势,在理论创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社会福利、行业管理、社区建设、体育保健、农村专业经济等领域具有很强的能量储备。在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言献策、科学普及、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发展和培育好这支队伍十分重要。一是要引导民间组织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把好政治导向关。引导它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在繁荣重庆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不断增强社科类社团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二是要教育从事社会中介工作者掌握时代赋予的职能、职责,自觉更新观念,提高创造能力,掌握新本领,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实践者、开拓者。三是要建设一支适应当代社会中介工作需要的专业人员队伍。业务主管单位要有计划地指导这些社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行规行约、服务规范。四是要建立社会中介组织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造就一批懂法律、懂政策、懂业务、善服务、讲诚信的专业人员队伍,在构建和谐重庆的伟大实践中担当起应有的角色。

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优势社团和行业组织

随着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众多与公民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要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一是要配合事业单位改革,将部分政府职能移交给这些组织。应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良好机遇,将部分行政职能移交给中介组织,按照“政市、政资、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把政府承担的一些服务性、操作性、技术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如: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的制定,行业培训、行检行评的组织,质量监督与检测,标识和资质证书、原产地证明的发放,以及适应行业协会的服务、代表、沟通、协调、监督、研究以及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等。二是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就当前而言,重庆市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组织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难以满足公民各种公益性需求,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空间极大。政府部门应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在结构、规模、布局上的合理性;同时,优先、重点发展一批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全市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三是要实施必要的财政扶持政策。呼吁政府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在各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基础学科社团和公益事业的中介组织发展,或者设立中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补助、贴息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中介服务业制度创新,资助行业协会发展、中介组织的人才培训、再就业中介服务、农村中介服务和民间公益性中介服务。

要提高非政府组织自治能力和政府服务管理水平

社会中介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是要通过加强社会中介组织民主制度建设,增强会员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帮助社会组织提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它们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研究,探索形成长效协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对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加强检查和督办力度,将其纳入政务目标考核,确保我市这些组织规范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要加快构建这些组织监管服务信息网络,推进非政府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呼吁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组织统计分析体系和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建立真实、完整、统一、高效、便捷的监管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全市社会中介组织的信息联网、信息共享。

要努力构建群众利益的调节机制

在维护各方面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中,一是要继续推进各类中介组织坚决与政府部门脱钩,与政府主管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人、财、物不再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二是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将能够由行业协会行使的管理职能尽快下放给行业协会;三是要把应属于行业协会的为会员提供服务、搞好行业自律和维护合法权益的社会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四是要把适宜行业协会承担的某些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行使,包括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统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价格协调、展览展销、公信证明、产品推荐和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质量和技术标准、技能资质考核等工作,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维权、服务、自律、管理的功能;五是要迅速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调节机制,引导非政府组织在代表各个利益群体中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政府,消费者,博弈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发展至今, 其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而全面的概念。屈晓华 (2003)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 具体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 这是企业传统的、基本的责任;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 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 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的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屈晓华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西方学者定义的内涵有所不同, 但其定义的社会责任内涵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的情况。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分析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李双龙 (2006) 从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角度进行博弈分析:他把产品分为三类, 第一类产品, 若负担社会责任, 对企业来说成本增加, 对消费者单位效用减少, 这类产品, 消费者责任占主导地位, 只有消费者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才能履行社会责任。第二类产品, 若承担社会责任, 对企业来说成本增加, 对消费者效用没有影响, 这类产品, 若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一定承担社会责任, 消费者不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也不会承担社会责任。而第三类产品, 对企业来说是低成本, 对消费者来说是低质量、低效用的产品, 针对这类产品, 则通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信息是否对称进行具体分析。龙振海 (2006) 通过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在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 得出了混合策略的博弈结果, 认为在监督博弈中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趋向于随机行动, 而使自己的行动不被对手猜透。杜兰英 (2007) 通过企业、政府、社会利益博弈分析指出, 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监管, 企业和地方政府必然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 做出有损于社会的行为。如果中央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策略进行选择, 其最佳策略是加大对地方政府, 而不是对企业的监管。韩晶 (2007) 探求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之间的内在张力, 认为政府的监察力度越大, 企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的声誉激励越大, 企业就越乐于履行社会责任。本文试图根据规模大小把企业分为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来研究,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以长短期为视角,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回报的特点, 分别分析了企业在短期和长期中的博弈方式。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势单力薄, 存在周期短, 所以对中小企业而言, 更适合用短期模型来分析。我国大型企业, 一般存在周期较长, 适合用长期模型分析。在短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承担额外的成本, 但在短期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因此短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无法得到自身的正向激励, 其履行主要靠政府的监管。而在长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承担的额外成本可以在其利益相关者身上得到补偿和回报, 其履行社会责任有自身内在的激励, 因此本文在长期模型中引入利益相关者, 即进行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的博弈分析。本文最后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希望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企业能较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二、短期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模型

(一) 模型的假设

假设1:短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主要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有关, 此时模型的参与人假定有两个, 即企业和政府, 企业选择履行、不履行, 政府选择查处、不查处, 且以概率P查处, 以1-P不查处, 而企业短期以概率H选择履行, 以概率1-H选择不履行。

假设2:企业短期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为C1, 因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的额外收益为R1, 短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利润方面的反馈不显著, 所以假定R1为0。

假设3:政府希望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所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会给政府带来一个正的收益, 设为R2, 而政府进行监管查处的成本为C2, 如果查处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而对企业进行惩罚, 那么企业因此而承担的成本为C3。当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时, 对企业的惩罚C3就作为政府的收益。

(二) 模型的建立

根据假设, 政府和企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三) 模型的求解

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期望效用函数:

企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期望效用函数:

政府选择查处的期望效用函数:

政府选择不查处的期望效用函数:

(四) 模型结果的分析

从支付矩阵可看出, 当政府选择查处时, 企业选择不履行或者履行关键在于C1与C3的大小, 当C1

对于政府而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 政府不去查处是最佳选择,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时, 政府是否应该去查处要看C3与C2之间的大小, 如果C3>C2, 即惩罚成本大于监管的成本时, 政府去查处是最佳选择。

根据期望效用函数, 政府选择查处与否与H、C3、C2有关。

当H越小, 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率越小时, 政府越偏向于去查处。

当C3越大, C2越小, 即对企业的不履行的惩罚越大, 政府查处的成本越小时, 政府越偏向于去查处。

三、长期内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

在长期, 企业能否获得利润, 以及利润大小都与企业的产品能否卖的出去直接相关, 也就是跟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偏好相关, 短期由于信息不对称, 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不为消费者所知, 所以消费者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被忽略, 而在长期, 消费者应做为重要的一方参与博弈。

(一) 模型假设

假设1:假设市场消费者以概率P关注, 以1-P的概率不关注。

假设2:在长期政府选择监管强或者监管弱, 假设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与政府是否监管以及监管强弱无关。

假设3:在长期, 设政府监管强的情况下的惩罚成本等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 而在长期监管弱的情况下, 做出的惩罚为其一半。

假设4:在长期, 当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时, 社会利益显著受损, 政府因其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假设政府对其的惩罚与额外成本相互抵消。

(二) 模型的建立

根据假设, 消费者、政府和企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

模型的解释:模型参与人有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各方的策略空间为:企业= (履行, 不履行) ;消费者= (关注, 不关注) ;政府= (监管强, 监管弱) 。

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为2C, 政府监管强的情况下, 对企业的惩罚也同样为2C, 政府监管弱的情况下对企业不履行的惩罚为C, 设消费者关注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在市场中给与的补偿为D。

对政府而言, 监管强的时候付出的成本就多, 监管弱的时候付出的成本就小, 设监管强的时候政府付出的成本为2N, 监管弱的时候政府付出的成本为N, 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 政府会得到一个额外的收益, 设为R。

(三) 企业、政府、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分析

1、企业的博弈分析

从支付矩阵可看出, 在消费者关注, 政府监管强时, 企业会选择履行, 在消费者关注, 政府监管弱时, 企业是否会选择履行取决于D和C的关系, 当D>C时, 企业会选择履行, 否则企业会选择不履行。在消费者不关注, 政府监管强时, 企业选择履行或者不履行都一样, 当消费者不关注, 政府监管弱时, 企业会选择不履行。

消费者关注时的补偿越大, 消费者关注的概率越大, 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越小, 企业越偏向于履行社会责任, 而政府监管强的概率越小, 企业的惩罚成本越小, 企业越偏向于不履行社会责任。

2、政府的博弈分析

当市场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率为H, 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概率为1-H时, 政府监管强的期望效用为:

政府监管弱的期望效用为:

可知, Vc

3、消费者的博弈分析

如果市场中消费者不关注, 那么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时, 无法在市场中得到相应的收益D, 那么企业就会偏向于不履行社会责任, 当企业不履行时, 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损, 就得到一个负的支付-S, 所以对消费者而言, 他应该选择关注, 这样企业会得到一个履行的激励D, 在企业履行时, 消费者就能得到支付S。

均衡结果: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 消费者选择关注, 政府选择监管弱, 而企业是否履行在于D与C的大小, 如果D>C, 企业就会选择履行。

四、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代表的现实意义及合理化建议

在短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应得到的利益不能通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反馈给企业, 所以在短期, 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关键看政府的监管, 对于市场中的存在周期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 就有讨论短期企业社会责任博弈的现实意义, 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比较松, 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被查处的概率比较小, 且被查处后的惩罚比较小的话, 那么这些存在时间比较短的中小型企业就偏向于不履行社会责任。所以, 政府对于那些小企业, 应该加大查处力度, 加大惩罚成本, 以使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在长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应得的利益能通过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把企业应得的利益反馈给企业, 这是针对一些存在周期长的大中型企业而言, 这正是讨论的长期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的意义。因为他们存在周期长, 而产品往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他们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也影响他们的声誉和品牌的建立问题,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 他们往往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尤其对于企业产品面向的是一些较敏感的消费群体, 他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比较关注, 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建立, 一些跨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 在世界建立起形象和品牌, 立足长远, 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而且要积极的履行, 这时政府对他们的监管就可以适度放开, 节省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3 (5) .

[2]、李双龙.企业社会责任及与之相关联的消费者责任的博弈分析[J].社科纵横, 2006 (11) .

[3]、龙振海.企业社会责任博弈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11) .

[4]、杜兰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1) .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5

根据《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总结项目申报流程,简单分为五个步骤:

一、国外贷款备选项目的申报

项目单位通过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向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列入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申请,并抄送所在地财政部门。

项目单位应提交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备选项目建议书,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简要情况;(2)项目建设必要性;

(3)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或国别;(4)贷款金额及用途;(5)贷款偿还责任。

需要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出具政府有关部门的初步意见。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需要市级以下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同时出具项目所在区县、各开发区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初步意见。

二、国外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资本金、国外贷款及其他资金、项目业主、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建设期;

(2)国外贷款来源及条件,包括国外贷款机构或贷款国别、还款期、宽限期、利率、承诺费等;

(3)项目对外工作进展情况;

(4)贷款使用范围,包括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资金安排;(5)设备和材料采购清单及采购方式,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规格、数量、单价;(6)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

(7)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三、国外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批 项目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后,项目用款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四、国外贷款项目初步设计书的审批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项目概述、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项目总体方案、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项目实施进度、初步设计概算、风险及效益分析等。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6

从国外来看,商会大多承担政策建议、促进工商业发展、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行业自律、推动海外贸易等职能。商会承接公共职能主要采用授权、委托、转移等方式,以立法方式或竞争方式授权商会公共职能。从国内来看,《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规定工商联要“协助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承办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事项”。目前,一些省市已开始试点商会承接政府职能,2012年6月,广东省率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了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浙江省绍兴、温州等地也选定市经贸委、科技局、人事局、外经贸局、环保局作为市级部门职能转移第一批试点单位。从上海来看,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涉及经济调节类,市场监管类,社会管理类,公共服务类,体制机制创新类等。当前,商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面临一系列难题:职能转移任务紧迫,但承接能力亟待增强;职能承接积极性高,但社会组织间的自律制度有待完善;职能转移进程加快,但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政府与商会紧密互动,但仍然存在两难倾向等。为此建议:

1.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分工协调。商会主要侧重整体经济发展,适宜承担协助经济政策落实、改善投资环境、仲裁调解、协助社会管理等整体性职能;行业协会侧重特定行业专业职能,如行业调查统计、促进产业发展、调解业内纠纷、业内资质认定、制定行业自律规章等专业性职能;异地商会侧重依托其网络优势,在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建议形成按商会为主干,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等参与的联动与竞争机制。

2.充分把握层级、职能与地区等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科学确立商会承接政府职能的内容及方式。针对层级差异,明确市—区县—街镇三个层级商会的职能差别,如市层面,强化经济调控类、市场监管类等的职能;针对职能差异,整合优化商会既有职能,积极承担或主动提供新领域的相关职能;针对地区差异,在商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以及自贸区等改革创新区域,加快职能转移工作推进,在其他地区则以培育为主,引导商会发展。因此应分别制定市、区县以及部分重点街镇的政府职能转移目录与商会目录。

3.点面协调,根据相关政府部门与转移职能特点,展开试点攻关,建立共建机制,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稳步推进。建议市经信委、商委、科委等作为试点职能部门,市商会以及若干区县商会、行业商会作为试点商会,制定职能转移与服务购买的操作办法、管理办法等制度。一定时间后,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增加职能转移内容,扩大推行范围。同时,通过联席会议、联动平台、党建联建等方式,加强相关试点部门与试点商会间的协作联动。

4.加强政府职能向商会转移的规范化建设,合理界定政府部门与商会权责关系。一是明确主体,包括商会履行职能的机构、资产、财务、人员等;二是明确方式,根据职能类型与商会能力,合理选择授权、委托与购买等职能转移方式;三是明确程序,完善商会职能履行的规范程序;四是明确制度,建立商会承接政府职能的项目合同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委托与服务购买的内容、程序、财务、评估等。

5.推动商会自身能力建设,尤其是资金、人才以及基层组织等方面,形成关键保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与政府职能转移、商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购买服务标准和定价机制;二是加大商会培训力度,建立商会专职人员轮训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到商会工作,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协助商会工作,提高商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加大基层建设力度,加强商会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商会的自律性制度,完善民主机制。

6.完善政府职能向商会转移的评价、公开与激励政策,加强商会职能履行的评估与监督。一是探索建立商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一定等级的商会与行业协会才能承担政府授权或委托的职能;二是建立商会信息公开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建设,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事务,在相关政府部门、商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公开,接受会员和社会监督;三是建立商会奖惩激励政策。对运作规范、发挥作用突出、社会公信度高的商会给予表彰奖励,反之则给予处罚直至撤销资格。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7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困境,对策

1 非政府组织的内涵

1.1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1945年《联合国宪章》中首次提到非政府组织,此后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组织进行解读。对非政府组织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萨拉蒙提出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自愿性、组织性、自治性和私有性的五个特征属性。美国学者莱维特的第三部门是指自发组织的、非盈利性的,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的,有独立的自主运营系统的职业组织。国内学者贾西津也提出非政府组织要有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自治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

查找文献发现,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定义莫衷一是,会把它同“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等概念等同起来使用,其中非营利性、志愿性、公共性和组织性等特性是他们所共有的。

1.2 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方式

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完善我国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阶层化日益严重,利益关系逐渐市场化、个体利益不断凸显、社会利益格局分化失衡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政府治理的难题。非政府组织进行政策参与,一方面向政府传达意见和建议,使其有效把握社会舆论导向,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利益矛盾尖锐大背景下,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成为社会各阶层、阶级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的调节渠道,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我国社会现实情况,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2.1 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

制度化参与是指非政府组织作为公众利益集合体和导体,通过遵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或条例等所规定的合法程序从而参与到政策提出、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的方式。如非政府组织参加政府听证会、政治协商会议等。非制度化参与方式是指非政府组织通过国家法律、规章和条例等所规定的合法程序以外的方式来参与到政策提出、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非制度化参与方式有两种形式:合法性参与和非法性参与。合法性参与是指非政府组织在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中采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途径来进行利益表达和诉求,例如合法的示威、政治请愿等;非法性参与方式极易导致社会混乱或动荡,包括恐怖活动或暴动等。

1.2.2 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直接参与是指非政府组织作为参与主体直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执行、评估和后期监督等各个过程和阶段中。非政府组织在政策的直接参与过程中,要加强与政府交流和沟通,服从政府安排和要求。间接参与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通过采用信访、听证或是大众媒体等方式间接影响国家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其中,信访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政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进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听证是指非政府组织通过出席政府召开的听证会,向决策部门直接反应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来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大众媒体参与是指非政府组织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和见解进而形成政治舆论来影响政府政策行为。

2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困境

2.1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困境

2.1.1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能力不足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不足,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滞后性。清华大学在2000年对全国社团组织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41.4%的受访者提出资金缺乏是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遇到的最大困难。研究表明,我国非政府组织资金筹集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而非政府组织自身资金筹措能力差,最后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倒闭。我国非政府组织每年募集的慈善捐款包括境内和境外大约接近于100亿,但是这个数字只占英国的1/4,美国的1/200都不到,可见我国非政府组织资金筹集能力欠缺。这导致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参与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话语权的缺失。

非政府组织资金不足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非政府组织无法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加入,使其队伍专业化能力差和开发人力资源的能力低,最导致无法向政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非政府组织的人员主要包括:专业人员、非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专业人员是非政府组织的核心、主心骨,是非政府组织参与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障。非政府组织核心的专业人员缺乏,会影响非政府组织整体质量,使非政府组织难以有建树,最终影响了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效能。对于志愿者而言,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而且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没有经验和手段,无法弥补核心专业人员的缺乏。

2.1.2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失效

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政策参与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接受程度也是决定其政策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社会问题和利益诉求虽然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渠道得以反应,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都不被重视,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中缘由,首先是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缺乏独立性。我国非政府组织的领导或主要领导是通过政府的派遣、任命和提名,最终成为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不是从社会中产生的;而且我国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是由党政机关或其附属机关带头、挂靠一个主管单位才得以注册登记,最后成立。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自主性很差,“机构挂靠、干部挂职、人员挂编、资源挂钩,有的甚至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来发挥作用”。其次政府传统政治思想的制约,长时期以来受到我国的官本位、权威崇拜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政府部门在思想上抗拒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希望保持原先的政府“一言堂”局面,习惯了将非政府组织看作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无法对非政府组织的建议给予足够重视。政府管理体制和传统官僚主义的理念直接制约了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可能性与有效性。

2.1.3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中公利与私利之间的矛盾

首先,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公益性与获取自身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非政府组织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营利性,其政策参与谋求组织成员的利益,而是为了寻求和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的收益不能在成员间分配,只能用于开展各项活动以及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出现的“半市场化”,使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面对巨大生存压力,主动或者被动的不得不需要谋取私利以获得自身的正常运转,同时也要发挥其公益作用,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维护大众的利益诉求。公益与私利之间的矛盾就被凹显出来。比较有名的非政府组织如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等近年来就都出现社工人才流失和人才危机的矛盾现象,原因很简单,非政府组织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差,员工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有时候员工的薪水很难保证基本的正常生活,这就很难要求员工劳心劳力的开展政策参与。

其次,非政府组织自身名义上与实际上所代表的群体不一致。我国非政府组织有别于其他国家给政府组织的明显特征是我国非政府组织是按照行政体制模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其领导人是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派遣或任命转变而成,这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官民两重性”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在政策上的目标是代表自身所属的利益群体,但其组织本身的基本需求又是由政府供给和维持,处处受政府制约。这就导致它在做决策时不得不更倾向于政府,配合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最终内化为政府的附属物,无法维护其代表群体的利益。

3 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规范对策

3.1 增强自身建设,提高政策参与能力

非政府组织要将自身利益和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加强与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首先解决资金问题,要想实现非政府组织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发展,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一是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与自身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有一定报酬的有偿性服务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经营性收入在组织整个收入体系中的比重,实现自负盈亏;二是积极开展募捐筹资活动,通过各种网络传播媒介,传播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质,提高其在社会成员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认可度,以吸纳各种社会的资助;三是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通过为企业献计献策,提高在社会民众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以此获得企业的认可,最终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四是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解决人才问题,要想获得社会组织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必须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吸引优秀人才。一是努力打造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保障和提高专业性人员地位和报酬;二是积极引进一批非专业志愿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合作。三是要增强对组织成员专业素质培训和组织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访问、交流等种种形式开拓成员视野,督促成员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与时俱进。

3.2 革新管理体制,提高自治能力

转变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提高非政府组织自治能力。首先转变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双重管理制度,实行一元登记管理体制。一元登记管理模式减少了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环节的自由裁量权,简化了登记注册的程序,便捷了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有利于登记注册的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加和民间性的增强。同时有利于消除政社不分和多重管理的弊端,减少行政权力的干预,促进非政府组织的独立自主。其次,打破壁垒,取消对非政府组织自由竞争的限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时也可以激发我国非政府组织活力;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让社会来评价和选择非政府组织,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非政府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转变政府观念,营造良好参与型文化氛围

在利益主体与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政府的身份定位也应该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单方面的意志体现,更应该是各种社会利益群体意见的综合反映,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作用和意义,将其看做是政策参与的一个主体,积极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进而推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此外,政府应使用现代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打破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提高公民公共政策意识和责任,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营造良好的参与型文化氛围。

3.4 完善法律体系,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参与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尤其是涉及到非政府组织的权利、义务、职能范围以及社会角色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残缺不全,即使有些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还是处于纸上谈兵,未能产生实质性作用,这使得我国非政府组织处于“无法可依”的模糊境地。因此为了激发广大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有法可依,政府必须完善并且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提供法律保障,,使参与经常化和制度化。首先是赋予非政府组织的合法主体地位。合理调整非政府组织的登记限制,解除不合理登记门槛和限制条件,承认其合法性的地位及其主体性。其次是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公共政策体系组成的一部分。明确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职责,使其参与得到法律保障,同时确保其政策参与渠道的畅通,并能及时有效的参与公共政策。

4 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政府在收集信息和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被凸显出来了,它作为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桥梁,它可以通过政策参与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为政府传达各种社会意见和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从而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调节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矛盾,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参与方面还面临着自身发展不足、行政管理体制限制、传统政治思想的制约以及相关立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因素,应该增强自身建设、转换管理体制、转变政府传统观念、加快立法步伐等主要方面着手,激发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程昔武.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孟唯.非营利组织及其治理[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8

公益性小额信贷是一种面向城乡低收入人群的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当今的小额信贷往往起源于非政府组织, 大多以消除贫、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 以创新的金融理念结合实际需求, 开展服务于弱势群体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非政府组织是小额信贷的先锋和开拓者, 而公益性小额信贷既是一次金融服务的全新尝试, 同样也是一次扶贫工作模式的创新。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 目前中国内地存在的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总数在100家左右, 金融服务额度总量接近10亿元, 有贷款余额的客户约8万人。

目前小额信贷的资金主要来源有几个方面, 主要包括社会捐款、国际组织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贷款。中国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当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充分、稳定的资金供给。

公益性小额信贷与一般商业信贷相比, 在扶贫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价值

非政府组织, 作为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机构, 在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弥补了公共服务体系的不足,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有了显著发展。将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与非政府组织的结合是经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际需要。

(二) 弥补了传统金融市场的缺陷

中国的很多地区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 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农村信贷长期以来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的特点, 投资回报率低, 传统的农村扶贫贷款是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的领域。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推出扩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在创新完善农村信贷模式和制度方面起到先锋作用。

(三)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益性小额信贷发挥扶贫的积极作用同时, 也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金融信贷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小额信贷的推出, 实现了对贫困人口、微型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使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 提升了资金的利用率, 实现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非政府组织发起并运行公益性小额信贷的优势与挑战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发起者多为非政府组织, 而这些小额信贷机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受益群体, 使更多的人享有公平的信贷机会和公平的金融服务, 借助于非政府组织的平台实现了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 用创新的发展思维, 用更加积极的金融实践服务更多的人, 同时小额信贷机构也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适度竞争和互补, 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公益性小额信贷在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如中国支持各类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法规还相对滞后, 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着产权不明晰, 信贷资金来源不稳定, 资金过于依赖于捐赠等等。

三、公益性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未来

经验表明, 大力发展可持续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 能够起到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对农村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 进而实现全面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公益性小额信贷未来在我国金融市场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们只有积极给予民间小额信贷机构更多的政策空间, 同时就提供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来言, 只有坚持其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社会价值,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避免金融风险, 才能逐步推进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发展, 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应碧.“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 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农业经济问题》, 2011年01期.

[2]连现海.“关于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18期.

[3]李岩.“农村小额信贷金融保证机制设计研究”《.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年03期.

[4]叶扬.“以农村小额信贷为基础构建农村金融平台”《.中国乡村发现》, 2010年04期.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9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政府转型,合作模式

一、引言

在新公共服务浪潮的推动下, 在公共治理领域中政府角色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本质, 而非“掌舵”与效率;它强调“公民优先”, 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和“公民满意”原则, 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关于一般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关系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界由来已久, 并日趋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我国政府完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福利的有力伙伴和助手。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政府转型

新公共服务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登哈特在其《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非掌舵》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行政发展和政府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昭示了我国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在于服务, 旨在通过建立沟通、对话和协商机制, 让公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协商、对话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表达机制。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不再是单一的现行政府机构, 而是致力于建构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协调一致的治理体系, 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政策实施过程中。

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理念将引导我国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 以服务为重心, 适度放权于私人和非营利部门, 构建一种协商、合作的对话机制, 发展多向、信任、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增进公共福利而努力。

三、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合作模式的探索

国内学者对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有:

汪锦军从公共服务出发, 构建了一个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的分类框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 从功能角度出发, 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关系模式:协同增效、服务替代和拾遗补缺。协同增效体现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可以产生更多的效益。在服务替代模式下, 非营利组织扮演着公共服务提供的替代性角色 (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 政府的角色由原来的服务提供者变为资助者和服务监督者。拾遗补缺的互动程度最低。

高猛、赵平安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 探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关系, 并提出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类型主要有三种:政府支持非营利组织运作、政府委托非营利组织经营和政府购买与非营利组织生产。政府委托和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投标竞标可以说是更偏向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有利于激发非营利组织的活力, 提高其运营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 二者处于明显的不对等地位: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而非营利组织处于依赖性地位。

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欲”较强, 担心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 担心自己权力的丧失而不愿放权。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补贴, 社会捐赠和自己的营业收入比例过低。脱胎于政府部门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跟政府之间还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可利用这种体制内的资源采取政府的行政命令方式贯彻自己的意图, 一些因得不到这种体制内的资源的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显得举步维艰。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规、制度和行业环境都相当不完善。例如对非营利组织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不到位, 打击了个人和企业捐赠者的积极性。对非营利组织的准入制度也很严格, 政府管理社团组织的首要目标是限制其发展并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 其手段表现为通过双重审批进行准入限制。

五、结论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下, 我国政府应坚持民主价值取向, 在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中将自己定位于“服务”。在合作过程中, 有必要建立公开、有效的对话协商机制, 将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和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政府沟通, 双方共同商讨志愿服务的合作发展模式。非营利组织也要提高自身的沟通和执行能力, 将需求和利益有效表达给相关政府部门和民众。我国政府要带领非营利组织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体系,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可靠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待志愿服务行业自身具有较高的运作能力后, 政府要适当地放权, 注重培养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我国政府在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过程中, 可采取政府委托非营利组织经营或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生产的方式。政府可以将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工作委托非营利组织来执行。我国贫困地区范围广, 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分布较为零散, 像这样的情况, 中央难以集中地组织大型的贫困救助项目, 而且扶贫开发难度大、持续时间长, 政府财力负担是一个大难题。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 让非营利组织自发地进行项目策划和竞标, 筛选有效、合理、最优的方案;利用非营利组织身处民间具有充足信息资源和广泛群众基础这一优势, 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扶贫项目的开展, 这也有利于扶贫开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篇10

2009年秋季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以下简称“主教材”, 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 依据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继承原主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家预算管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新内容, 对原主教材针对性的作了较大幅度增删和彻底的调整, 修订后的该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可读性

当前就读的中职生, 生源大多是初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年龄较小, 同时对社会经济现实知之甚少。要让他们学好一门从未学过, 内容比较抽象的会计课程, 难度很大。因此该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尽量通俗易懂, 叙述由浅入深,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以便学生理解。与“主教材”同时出版的还有配套教学用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以下简称“配套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时代性

根据“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结合近几年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的实际情况, 本次修订在第一篇取消了原来主教材中“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内容, 增加了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紧密联系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核算”、“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与会计核算”、“政府收支分类与会计核算”3章基础理论知识, 在第二、三篇行政单位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中具体贯穿了上述内容, 突出时代性。

3.便利性

为了便于学习, 配套教材与主教材同步, 在各章安排了:“学习目标”、“学时分配建议”、“专业术语”、“知识要点”、“自我训练”和“知识链接”栏目;配套教材后所附的多媒体课件有“各章自我训练参考答案”、“各章教学参考”等内容供教师教学使用。

4.实践性

与“主教材”同时出版的配套教材中“自我训练”栏目, 内容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业务核算与训练等内容, 供学生训练知识和技能之用, 配有多媒体课件, 内容包括:知识讲解、参考资料、自我训练答案等, 彰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考虑到近几年中职学生就业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 增加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内容。

5.科学性

主教材第一篇及时吸纳了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新内容, 为后面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在第二篇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和第三篇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核算中具体融入, 使教材内容上前后呼应, 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的显示方式, 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优化教学内容

1.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 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态度, 接受能力, 认真的处理教材,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 教材呈现给教师的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

象, 把握好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取舍、处理好教学内容“连贯性”与“深入性”问题, 对重点难点问题, 一定予以深入讲解, 讲清讲透。

3. 在配套教材中“知识链接”栏目, 选用了与各章教学内容一致的政策

规定、办法、理论探讨、经验介绍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使好这部分资源, 降低教学难度。

(二) 潜心研究, 搞好教学辅导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内在思维渴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在“国库集中收付”背景下为什么需要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行政单位“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账户一般同增同减, 余额相等, 为什么?通过深入思考理解教学内容, 在心灵上感悟会计职业。

2. 配套教材中的“自我训练”, 教师有选择的布置, 指导学生课后完成, 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

对于“判断题”不仅要判断正确与错误, 还要弄清错误的原因。“业务核算与训练”应要求学生都亲自去做, 然后给予指导。

3. 现在的中职生, 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差,

不少学生比较自卑,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要学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关怀和启示非常有必要。

(三) 善于启发, 恰当提问

1.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 与学生教学互动, 但提问要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

如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提出:政府与非营利组会计设置“专用基金”账户, 要求专款专用, 而企业财务会计中则不要这一点, 为什么?行政单位“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等等, 通过教学互动, 引发学生归纳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举一反三。

2. 提问的频率适者为宜。

有人请教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青蛙日夜叫个不停, 舌头都开裂了, 然而没人理睬;而公鸡一叫, 天下便为之振动, 说话重要的是要有目的, 要合适宜”。教师提问也是如此, 要捕捉最佳时机, 要让学生有回味余地, 让其主动思考。

3. 提问对象要有普遍性, 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位学生。

在提问时, 教师不应该只偏重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成绩一般的学生, 让学生觉得, 课堂提问总是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参加, 老师并不关心自己, 使部分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尹玲燕.杨常青.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

[2]尹玲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

[3]周正, 李键.谁在念职中-中职生现状调查与反思[J].职教论坛, 2010 (4) 50-53.

[4]曹根生.中职生课余教育的“渔”与“鱼”[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3) 49-50.

[5]黄敏.浅析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阅读教材练习设计[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 2010 (6) 13-15.

上一篇:蔬菜优良品种下一篇:会计财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