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集执法流程图

2024-05-16

归集执法流程图(通用6篇)

归集执法流程图 篇1

一、检查前准备

检查组至少由2人组成。检查人员在进行检查前, 至少提前1天, 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是查阅档案记录。可以通过全国辐射安全监管系统、环保部门留存的企业资料、环评、验收等文件查阅被检查单位相关情况, 并做好记录;二是制定好检查计划。要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确定检查的重点, 尤其应注意加强对出现过的事件、事故单位或常见、易出差错环节的检查, 要明确检查人员的分工, 确定具体检查时间;三是准备好其它的装备及相关文书材料。根据不同检查对象, 准备相应的现场检查和监测仪器、必需的取证设备, 检查仪器是否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要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 带好相关法律文书、监督检查记录表格、执法证件、个人剂量片、个人剂量报警仪等, 在努力提高检查水平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四是通知企业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应提前将有关检查事宜通过电话或书面通知被检查单位, 告知检查时间、内容、程序、涉及人员、被检查单位所要做的准备及报告的主要内容等。

二、检查程序

一是检查人员向被检查单位出示执法证件, 表明身份说明来意, 说明检查的目的、程序和内容等;二是根据事前通知事项, 由被检查单位报告相关工作情况;三是由检查人员根据需了解的事项向被检查单位提问;结合法律法规要求和环保部下发的监督检查表格的内容进行检查;四是检查人员按照监督检查表格的内容, 到设备操作现场逐项进行检查, 重点对安全和防护设施做必要观察, 对环境辐射水平做到必要的监测;五是现场检查结束后, 针对发现的问题检查组人员进行讨论, 交换意见, 并形成书面的意见建议, 告知检查结果。对存在问题要求其限期整改。

在检查过程中, 如发现有涉嫌违法行为的, 就应当由监督检查转变为执法检查。应当对违法行为进行初步审查, 属于江西省境内的案件, 归省环保厅审批管辖;一般来说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到被发现之日止未超过两年, 则不超过追诉期, 可以立案。如果该辐射环境违法行为需要立即查处, 可以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或者直接通过集体决议进行处罚, 一般会先进行调查取证工作, 经过相关人员审核后, 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和补办立案手续。

针对违法行为, 应当依法对案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 对主要违法事实、情节、证据进行核实, 取得必要证据, 查证可能要作出的行政处罚依据。在江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实际检查中, 常用到的证据一般为询问、检查笔录、现场拍摄的照片、记录仪的现场记录、被检查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等, 这些证据都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等关于证据采集的规定, 并经检查人员现场查实后, 才能采用作为案件的依据。执法人员询问当事人、证人时, 应当依法制作询问笔录。同时应当制作现场检查 (勘察) 笔录, 由被检查单位签字确认。结合检查情况, 制作好调查报告。

三、案件审查和审理

对需要集体讨论进行行政处罚的案件, 应按照查处分离的原则, 将案件资料送本单位的案件审核人员进行审查, 审核的主要内容有:江西省辐射站是否有管辖权;违法事实能否确认并清晰表现;现场记录的证据是否确凿;调查取证的整个过程是否合法没有违法;是否超过一般为两年的行政处罚追诉时效;对立案的法律依据和调查报告的内容是否合法、合理、适当, 是否符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的有关规定。对审查通过的案件, 由江西省环保厅辐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厅辐射案审委) 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集体审议, 出席集体审议的委员要进一步认真核实案件情况, 必须过半数通过才能让案件的行政处罚决定生效。

四、告知和听证

根据集体审议的决定, 由案件审理人员制作《行政处罚事先 (听证) 告知书》, 以法定送达方式将处理意见告知当事人, 《告知书》上要说清楚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处罚的理由及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 并指出当事人依法应当享有的各项权利。作出处罚的单位必须充分听取被处罚单位的陈述和申辩, 被处罚单位如提出新的证据和相关陈述能够成立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应当采纳。对应当事人的申请履行听证程序的案件, 按照相应程序举行听证。对告知或者听证后, 案情出入较大的案件, 需要重新进行审查的, 由审理人员提交案审委审理后重新作出处理意见, 以新的集体决定为准。

五、处理决定

从已上会的相关案件来看, 厅辐射案审委的审理意见常见的有这几种:一是执法人员查处的违法事实成立, 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应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的, 依据案件具体情况的严重性与否, 作出处罚决定;二是该单位的违法行为轻微, 认错态度良好, 可以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执法人员根据集体决议进行销案处理;三是根据具体的案情, 厅辐射案审委认为不属于江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管辖的案件, 由该站根据相关的规定整理好案件材料移送相应的机关处理。

会议决定要进行行政处罚的, 由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如果该被处罚对象存在两个及以上的辐射环境违法行为, 一般列入同一个行政处罚决定书一一列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按规定应当列出以下内容:一是被处罚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二是要作出行政处罚的相应内容;如何履行处罚决定及相应的时限;三是当事人的相关权利, 如何申请行政复议, 提起行政诉讼的对应单位授理权限和期限;四是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的印章和处罚决定的日期。

辐射类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从立案之后所进行的材料送达、被处罚单位要求的听证、相关整改、处罚决定的公告、辐射环境的监测及出报告等所需的时间不计入3个月的期限内。

六、执行

被处罚对象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 按照决定书上确定的时间内, 履行相应的处罚决定。对被下达《责令改正书》后仍不改正可能涉及到作出按日连续计罚处罚的案件, 按照相应的程序报请厅辐射案审委集体审理决定。按日连续计罚具体办法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暂行办法》执行。确有经济困难, 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 可以提出书面申请报环保部门批准同意。被处罚对象对江西省环保厅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案件或者行政诉讼案件。如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始不进行行政复议又不提起行政诉讼, 也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 由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结案和归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结案, 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一是被处罚对象已按照行政决定履行好处罚要求的;二是行政处罚决定已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完毕的;三是无须执行行政处罚决定或按相应程序依法撤销的;四是江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认为可以结案的其他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归集执法流程图 篇2

关键词:业务流程 ;试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5104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SectionⅠ)Found in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CHEN Xiaoming

(Quanzhou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the MSA of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Quanzhou MSA has embarked on the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 (SectionⅠ) (Following called New Procedures), which is about static maritime enforcement procedures, such as permission, approval, registration and etc. Some problems emerged in the trial work are analyzed; Their settlement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re also propounded; All that supply the decision makers with reference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New Procedures.

Key words: enforcement procedures;trial;countermeasures

在2008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徐祖远副部长指出:“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高,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确保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经济执法队伍中处于最前列,确保”十一五“末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部海事局准确把握海事发展的新规律,认真分析海事面临的新形势,在全国海事系统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一面旗”建设。“一面旗”建设是中国海事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编制和运行《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是“一面旗”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进一步规范海事执法行为、提高海事执法效能的重要措施[1]

1 新流程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试点工作是全面推广实施部海事局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通过试点工作来验证新流程的正确性、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按部海事局的总体部署,泉州海事局于2009年3月1日起试行新流程。总体来讲,新流程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方便了行政相对人,是一项便民利民的伟大工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分支局政务中心涉及的大部分许可业务流程的环节仍然偏多,多数许可业务需要受理人、审核人、审批人等3名执法人员经3个环节才能完成,程序不够简化。

2)新流程对每一项许可业务所需保存的书面材料并不明确。虽然每项具体的业务流程都有“执法主要标准”和“执法文书和台 帐”的规定,但是都无法获知需要保留的书面材料到底是哪些,出现执法人员见仁见智的情况,给行政相对人造成困惑。

3)新流程对行政许可类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未作规定。

4)新流程对执法信息的传递方式未明确规定,易陷入书面传递的误区。

5)《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业务流程》要求相对人提供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国际)防止油污证书复印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复印件、船舶适装证书复印件,不够便民且可操作性较差[2]

6)海事处涉及的《船舶在港区水域洗舱、清舱、驱气许可业务流程》和《船舶在港区水域排放压载水、洗舱水、残油、含油污水许可业务流程》等2个流程中的岗位职责仍然将受理人、审核人、审批人分开,也就是说该项业务仍然需要3名执法人员经3个环节才得以完成,明显违背了高效便民的原则。

2 相应的解决对策及理由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供决策者改进和完善新流程参考。

2.1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建议审核环节与受理环节合二为一,即受理人直接履行审核职责,审批人负责全面把关。

理由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这样做缩减了1个环节、节约了1个人力,同时也增强了受理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能保证每一个海事许可项目从头开始就干好做实。本人认为多数的3人流程应进一步压缩简化。二是一项许可业务由3名执法人员共同完成,理论上是层层把关、万无一失,实际上常出现职责混沌、推诿扯皮的现象,特别是受理人与审核人之间的摩擦、不协调、互相责怪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三是受理环节实际上是基础和至关重要的。受理人开出了《受理通知单》后,行政机关(或者说审核人及审批人)已无太多回旋余地,如果材料内容出现问题,行政机关极易陷入被动[3]。因为此时行政机关只能按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及本机关对外服务承诺所确定的时限作出相应决定,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所以受理人在受理申请材料时不应只是机械受理、上传下达,还应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审核即履行审核职责,确保行政机关在受理环节上即赢得主动。这也要求受理岗位的海事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2.2 明确规范执法文书和台帐

建议新流程以“高效、便民”为原则对每一项许可业务所需保存的书面材料进行梳理,并在“执法文书和台帐”中予以明确。避免出现申请人办理同样的事时因受理人不同而被要求提交不同的书面材料的情况[4]

旧流程中申请人除了申请书以外,还要提供大量的书面材料,如果书面材料为复印件,还得申请人和受理人双方在复印件上签字盖章并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及日期。不少相对人反映:到海事部门办事手续太多太繁。海事系统要确保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经济执法队伍中处于前列,就必须以新流程上狠下功夫,删繁就简,能简化则简化、能事后监管则不必事前提供、用口头和电子文档等其他方式能解决的则不必保留书面纸质材料,方便相对人办事、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展示高效廉洁新形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节省纸张,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机关[5]

2.3 明确行政许可档案的保存期限

建议以试行新流程为契机,在新流程中对各项行政许可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作出明确规定。

水监体制改革10年以来,从未出台过许可类档案材料保存期限的规定,因而无人敢于销毁堆积如山的陈年档案,不少海事机构更是满仓爆仓。海事机构的办公场所原本就十分有限,陈年档案令大家困惑不已。

2.4 丰富信息传递形式,全面提高执法效率

建议新流程以有效、高效为目标,因事制宜,允许静态部门采取多样化的信息传递形式,包括口头、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电子邮件等各种有效形式,力戒书面传递形式[6]。反之,动态监管部门应主动查阅许可档案台帐,获取执法信息。

旧流程中凡是信息传递必是书面形式,事事书面来书面往的,其结果是让执法人员耗费大量时间于电脑桌前敲键盘、办公室里做台帐,多名执法人员配合且忙乎了大半天才完成一个简单的许可任务,其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其他经济执法队伍对海事部门的“忙”感到不可思议。

“全国海事一家人”,海事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应是宽广和无极限的,在海事系统内部要实现动静态信息共享是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必要采用书面传递形式。况且书面执法联系单承载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往往还需要通过查阅台帐、电话询问等其他方式作补充才获得令动态监管人员满意的信息。实践证明,在一个海事局(处)范围内“口头传递”配合“主动查阅”执法信息是最“有效、高效”的。

2.5 简化申报材料,方便行政相对人

建议由申请人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上的备注栏内注明相关船舶证书的有效期、适装的货品,以此取代由申请人提供(国际)防止油污证书复印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复印件及船舶适装证书复印件。至于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则纯属多余,因为《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上已注明了危险货物的“舱室编号”[7]

理由有以下几点:(1)提供证书复印件不够便民且可操作性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必需提前24小时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因而通常情况下办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时船舶正在海上航行或者并未靠泊,这种情况下提供船舶证书复印件和危险货物舱单复印件显然是困难重重的,给相对人造成较大麻烦。(2)海事机构要求申请人提供上述证书复印件的主要目的是要掌握证书的有效期、适装的货品。根据《行政许可法》申请人必须诚信申报的法律原则,由申请人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的备注栏上写明三种证书的有效期与适装的货品,也可达到同样目的。“在申报单上填写证书有效期、适装的货品”与“提供证书复印件”其实是等效的,既然是等效的,当然要采用简便的方式。(3)提供证书复印件不科学。如果上述三种证书很重要,必须复印,试问适航证书、载重线证书等其他船舶证书哪样不重要?岂不是都要复印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由于要求提前24小时申报,因而申报时往往无法核对船舶证书原件,而复印件又极易造假,提供复印件并无益于事前审批。(4)按行政许可法的“控制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督”的原则,海事机构应减少审批手续、强化事后监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减少审批手续不提供证书复印件,而由申请人在申报单上填写证书有效期及适装货品。这样做一点也没有弱化海事监管,相反地可以让执法人员腾出更多时间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事后监管:一是登录船舶数据库核实申报材料,二是船舶进港后在办理进出港签证、现场检查、船舶安检等多个环节核对船舶证书原件,如发现申请人在申报单中虚报瞒报、船舶证书过期失效,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滞留)等多种惩处措施[8]

2.6 关于两个业务流程的具体修改建议

建议《船舶在港区水域洗舱、清舱、驱气许可业务流程》和《船舶在港区水域排放压载水、洗舱水、残油、含油污水许可业务流程》更改如下:“受理人负责许可申请的受理、审批、归档、台帐登记等工作;负责有关信息的传递。”

上述2个流程是日常的防污许可业务,完全可以参照《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业务流程》由受理人直接审批。既然是1个执法人员能完成的工作,为何要由3名执法人员来做呢?

3 确保新流程取得实效的其他措施

随着新流程试行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许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为确保所有问题的顺利解决,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措施。

3.1 要深刻理解新流程的目的,确实树立便民利民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在碰到问题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在2009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徐副部长要求海事系统要继续创新海事管理机制,改进海事监管与服务方式。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从规范服务转向优质服务,把海事管理效能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在当前困难经济形势下,海事部门更要立足服务,时刻不忘海事服务于航运发展的政府特性,研究进一步提高海事管理效率,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海事管理服务,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编制和试行新流程是海事系统贯彻落实徐副部长指示的具体措施。全体海事人员要充分领会新流程“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本意,并转化为办理具体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动。

3.2 要及时调整执法督察的重点和方向,监督新流程正确有效实施

海事执法督察是海事执法工作的指挥棒,具有方向标的作用,也是监督新流程正确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水监体制改革之前,海事业务流程比较简化,甚至于有点随意,我们不妨称之为“初始的简化”阶段。水监体制改革10年来,随着执法督察的深入开展,海事业务流程不断规范,但是规范的同时也增加大量环节和书面台帐,比如航运公司DOC(国际)证书的核发程序多达9个环节,而每次执法督察必增加不少新的书面台帐记录,造成海事部门办事手续日趋繁杂、办事效率逐渐下降。我们称之为“规范化”阶段,并向“繁杂化”量变。这一过程执法督察发挥了主要作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海事服务走向高效便民,新流程的试行将引领海事业务流程进入“规范前提下的简化”阶段。从上述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正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新的阶段,执法督察将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执法督察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上述客观规律,及时调整督察的重点和方向,突出高效便民,突出优质服务,鼓励创新服务方式,鼓励简化办事手续,反对增加相对人负担,反对增加书面材料。

3.3 要加大执法人员队伍的建设力度,确保新流程的有效实施

徐祖远副部长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熟悉业务、依法行政、办事高效、廉洁奉公、文明服务的海事执法队伍。海事系统的“三支队伍”中,执法人员队伍是主体,它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新流程的具体执行者。为配合新流程的运行,必须按照徐副部长的要求,加快执法队伍建设。要针对近年来海事系统录用大量新人的情况,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特别是新流程培训学习,并把优秀执法人员调整充实到受理岗位,确保新流程的有效实施。

4 结束语

通过对现行的海事执法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编制并运行新的海事执法业务流程,其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促进执法理念的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要求;二是增强执法为民意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和帮扶航运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体现交通海事以民为本;三是减少办事流程,删除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高执法效能和工作效率,展示交通海事高效廉洁新形象。基于以上目的,我们有必要将试点工作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确保新的业务工作流程更加合法、合理、便民、高效。

参考文献

[1] 潘怀明.行政许可制度基本问题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5-80.

[2]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与打造信用政府的理念与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6),58-62.

[3] 郑国庆,谭海涛.浅析海事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适用错误[J].中国海事,2007(3),36-39.

[4] 唐 捷,郭子华.论海事行政许可中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审查原则[J].中国海事,2008(10),22-24.

[5] 董林宝.海事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J].中国水运,2006(6),30-32.

[6] 张 兰.浅议海事行政许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运管理,2004(4),20-2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J].中国远洋船务,2006(B06),93.

施工企业的成本归集与控制浅论 篇3

成本归集是将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按一定的对象进行分类和汇总。对施工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械设备等, 按照成本计算对象, 如工程各个细节的生产加工步骤等进行归集。通过成本归集, 能分别求得各个对象的成本总额, 从而为最终确定工程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预先设定的成本管理目标, 由成本控制主管部门在施工前和工程进行中, 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施工企业经常承接一些土方、土建工程, 工程周期长、资金消耗大, 加上目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有长远的发展。而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需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即进行严格的成本归集与控制。如果没有做好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 就会使工程出现浪费现象, 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 减少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 如果没有做好成本归集, 各项会计分目设置不完整, 更会破坏成本控制的体系, 增加成本控制的难度, 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 对施工企业进行成本归集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施工企业成本归集与控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施工企业都处于市场大、竞争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环境中, 因此, 其管理水平不高, 成本归集与控制的意识不强, 但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土方、土建等大型工程的市场也有很多国外企业参与进来, 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就使国内施工企业开始产生了危机感, 并开始随着市场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成本归集与控制能力, 完善成本的控制体系。尽管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施工企业大多仍按照政府投标项目的预算定额来估算自己的工程成本, 不详细计算每个项目的成本, 虽然提高了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 但也忽略了对整个项目的把握, 以及影响之后的施工过程, 这也是我国施工企业与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承包做法不同之处。其次, 我国施工企业受之前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 过度依赖政府提供的数据和资料, 并过度关注政府的让利优惠政策, 而不详细了解行内其他企业的成本和预算情况, 不详细分析历史资料和材料最新报价,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与实际脱节, 从而影响施工工程的效率。另外, 随着我国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 施工企业录用的员工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很多技术人员由原来的中小学学历提高到大学、硕士学历。可以说, 整个施工行业中各企业在技术深度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尽管这些高素质人才接受新知识能力强, 却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有时不能有效地控制好施工现场的相关细节, 不能详细的考虑整个施工方案, 间接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最后,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 我国各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了明显的提高, 初步认识到将施工工程成本的各项影响因素加以整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易对成本归集与控制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和如何对其进行重点控制。

3 容易对成本归集与控制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3.1 人员配置不合理

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必须严格地规范, 既不能将本来只需三人完成的工作交由四人完成, 也不能在那些低工费的工种中使用高工费的人力。同时, 由于施工企业各工程间隔较长, 有些为了照顾内部人员情面, 可能在闲时也会将工人留用, 这些工人不能有效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却每月拿工资、津贴等, 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外, 施工工程周期长, 项目大, 细节多, 工人也多, 这样就让一些不负责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出现了对员工的工作情况不闻不问或者对个别细节的进展情况不甚了解的情况, 员工则趁此机会消极怠工, 以便多拿工资和奖金, 这些人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都人为地扩大了工资等费用, 增加了企业成本。

3.2 材料管理不到位

很多工程的材料实物和材料账面有很大差异, 主要是很多材料的采购频率高, 项目细, 业务人员为减少麻烦, 没有及时的进行登记, 有时甚至会造成几万到几十万的差异;在工程材料的领用方面, 也存在着手续不齐全, 不按规定发料的情况;工地的各种材料不能有序摆放, 工程材料被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外, 不少施工单位还存在着材料、配件的领用审查不严格, 不常对损坏的配件进行修复等问题。

3.3 机械施工效率不高

企业自有的机械设备大多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 增加了折旧费用。另外, 由于大型的土方、土建工程经常要租赁机械设备, 因此, 如果不注意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就容易导致机械故障, 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还容易耽误工期。特别是有些工程所使用的机械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不高, 施工企业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 造成员工对所租赁的新设备了解不足, 最终因非正常使用而造成损坏。

4 如何做好成本归集与控制

4.1 成本归集与控制要坚持的原则

成本的全面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员工和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在进行成本归集与控制时, 要从整体出发, 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 及时提供本部门的成本信息给企业的财务部门, 以便做好相应的统计;企业员工也要发扬集体精神, 做到实报实销, 按定额领取材料, 并且在施工过程严格做好对各个细节的质量控制。

成本最低化主要指两方面, 一方面是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是从实际出发, 在符合客观因素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达到成本的最低化。成本动态化则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成本控制, 按相关条目做好成本归集, 以免竣工后因成本盈亏已经确定, 难以调整,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最后, 就是要根据工作范围的不同明确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 针对成本控制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考核, 做到有奖有罚, 责任到人。

4.2 施工前期做好成本归集各会计分录的确定

成本归集与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决策过程, 通过工程前期对成本各会计分录的有效确定, 能对整个项目的具体成本项目、成本水平与目标有大致的了解。成本归集各会计分录确定好了, 就能了解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 并能根据现有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同时, 对下一步的施工工序也能进行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进而为企业在哪些方面、如何降低成本指明方向, 还可以为工程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和指导。针对施工工程, 要依据工程投资的实际金额进行合理分割, 并了解同行业整体的成本水平, 掌握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料, 测算该工程合理的人力费用、材料费用和机械费用等, 从而编制相关的施工技术方式方法和组织方案, 以便管理和施工人员能根据方案中降低成本的方法进行日常管理和施工。

4.3 加强施工过程中对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归集与控制是降低整个工程的成本, 实现成本有效管理目标的关键, 在坚持上文中已经提到的成本归集与控制原则的前提下, 还应根据施工工程主要的费用项目等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严格控制。

4.3.1 对人工费用进行控制

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 做好与人工方面权责相对应的安排, 对各个岗位实施定员配置和人员安排, 充分减少和避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 同时, 也要制定严格的工时控制措施, 对能及时有效完成工作的员工, 按照其实际完成工作量的量化指标发放奖金, 对各个岗位员工进行公示, 以激励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并报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审批,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施工工时, 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完成人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4.3.2 对工程材料的使用加以控制

将工程材料的会计分目有效细化, 施工人员采购材料到工程地点时要及时入账, 以免难以核实实际的材料成本, 采购的材料要保证质量, 从买价和运输费用等方面进行严格比较。同时, 要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采购计划, 认真核实材料使用情况, 以免造成材料积压或部分材料尚未配齐的情况。另一方面, 对部分材料可以做好“废物利用”的工作, 尽可能的回收废料中能够再次利用的部分, 以便在降低直接采购成本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另外, 加强对材料保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 要确保各种施工材料的合理有序堆放, 最大程度的减少材料丢失的情况。

4.3.3 提高机械施工利用效率

作为施工企业, 特别是土方、土建工厂, 对于各类施工机械的需求量极高, 为了降低企业在机械采购上的资金投入, 应尽可能的采用机械租赁的形式, 由各部门根据自己的施工情况与特点, 统一向公司申报, 从而对必用的设备进行租赁, 减少自有设备折旧、长期保养方面的成本。第二, 强化对各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若设备程序等方面出现异常要及时调整, 并制定相应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减少因使用不当或过分使用造成的损害。从而减少因机械设备频繁维修所产生的巨大成本和对工期的延误。第三, 机械设备在油料等方面的消耗要有定额, 防止部分员工虚报数量, 增加成本。

4.3.4 对人工、材料和机械进行充分利用

一般来讲, 土方土建项目周期长, 费用高, 在很多方面都会对施工企业和业主造成牵制, 因此, 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有很高要求, 这时, 就需要将施工企业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充分利用, 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 提高其经济利益。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归集与控制时要动态的跟踪前期、施工和后期的各个环节, 提高工程的质量, 减少施工过程和后期维护时产生的返修。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类似如下的几种情况, 要及时进行索赔, 以保证施工企业的利益:因台风、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不利的自然因素或其它人为因素导致施工工程延期;业主扣押押金不还或不予支付延误日期的成本费用的情况;业主在施工中途临时决定更换相关细节和材料等, 导致人工工作熟练度不高, 材料浪费, 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业主供应相关人工、材料或者机械不及时, 造成施工工程不能顺利进行的情况;人工费用、原材料价格、机械租赁费用有所上升, 使施工成本超过最初制定的合同的相关条款而业主方拒绝支付一定补偿的情况等;因国家对个别时段和地区的电力、水力供应和使用的控制, 导致施工企业在具体项目进程上稍有延后, 不能达到业主的要求, 虽未影响整个项目进程, 但却产生了一定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成本, 业主拒绝支付的情况。

施工工程持续的时间长, 期间可能发生各种情况, 但全面协调和控制人工、材料、机械等几个因素一直是有效应对各种情况, 维护施工企业的利益和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企业应该重视对人工、材料、机械各要素的管理和控制, 定期开展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施工索赔、工程质量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以便让他们一方面能够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 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权利, 在有影响企业成本的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及时上报, 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情况, 加以解决, 进而降低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成本, 达到企业进行有效地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

5 结论

综上所述, 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受人力、材料、机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若要对施工企业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将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有效归集与控制, 就需要通过如下的手

段进行改善:确定成本归集与控制要依据的原则, 将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并确保企业成本的最低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指导思想;对人员数量和工作工时进行有效控制;做好材料的采购、记账和管理工作;对大型机械设备可租赁, 并注意日常维护、维修与保养;将人工、材料和机械等要素有效结合, 做好特别情况下企业的索赔工作, 并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 有效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 实现企业有效的成本归集与控制的目标。

摘要:简单介绍了容易对企业成本归集与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 并对如何做好施工企业的成本归集与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成本归集与控制,人工,材料,机械

参考文献

[1]张学英, 涂申清.工程成本与控制 (高职工程造价)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库恩 (美) 著.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译.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张宝岭, 高树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浅议按工号归集核算成本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工号归集;降本增效;订单生产

某生产企业按订单生产。该企业由于生产非标产品,产品种类繁多,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对每一个生产订单进行编号,即生产工号,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生产费用严格按照工号归集,月底如果该订单完工,则将间接生产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完工产品,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如果该订单部分完工或者没有完工,则部分完工产品按照上述完工产品的步骤计算;未完工的,则将统计的生产费用留在产品科目,结转到下月继续核算。

可以看出,按工号归集的方法,在生产之初就将原材料等生产费用直接分配计入到各种产品上,月底只需要分配间接生产费用,简化了在各种产品之间费用的划分以及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费用的划分。之所以提出按工号归集费用,一是因为在实际的生产企业中,原材料费用在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比重过半甚至更高,如果原材料的核算不正确,将严重影响整个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在每笔订单有几种产品,或者当月投入生产几个订单的情况下,使用材料重复率高,按工号归集达到简便、清晰的效果。而如何把控工号归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成了按工号归集核算方法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现象会造成该方法核算的不严谨:

第一,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领料单是生产部门领料的凭据,也是记账的原始凭证。领料单的填写不及时、滞后,领完料再去补单子,容易漏填、填错;产品名称或者生产工号漏写,甚至不写,容易造成材料不知往哪归集,成本核算不准确;数量、单价、金额填写不完整,或者有涂改,容易造成计入成本的金额不正确。领料单可以说是整个成本核算的原始单据,就像盖楼房一样,地基都不牢固,何谈整个成本核算的精确,更做不到节约成本了。

第二,未严格按照生产计划领料。各生产单位在生产时可能因为生产任务紧急或者生产量大,一次性多领材料;或者上一次领料未用完也未办理退库,这次继续使用;更甚至几种产品使用同一种型号的材料时,省去领料程续,直接挪用其他工号的材料。种种现象都会造成原材料的核算不准确,无法准确计算出材料消耗定额和产品的定额消耗量,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第三,当月使用的原材料不暂估,形成潜亏因素。生产计划制定后,相关部门再进行原材料的比价和采购,有可能月底之前发票未到,仓库人员为了计算简便,省去下个月填写红单子冲减的麻烦,对当月实际领用的材料不打验收,等发票到达后再走验收程序。该现象造成当月材料成本未及时入账,形成潜亏,如果下个月成本过高则利润骤减,造成利润波动过大,成本核算不严谨。正确的做法应该严格按照领料情况,对实际使用而未来发票的材料暂估入账,使得当月成本和收入配比,更好的反映利润情况。

按工号归集生产费用的方法类似于简单的分批法,即登记直接计入费用,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并不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而是在基本生产成本科目中累计起来,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才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累计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按工号归集细化了如何去登记直接计入费用,操作起来更具體、清晰。如果避免上述不规则现象,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去操作,在生产的同时就能将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准确的归集起来,减少成本项目的分配,使成本核算更加趋近真实、准确。

做好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真实、准确核算成本的前提。只有将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才能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计划,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计划范围内,才能更好的降成本,增效益。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取得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成本优势,就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成本做精,不仅在它的核算上,准确核算只是提供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信息,达到企业资源不浪费,合理利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压缩成本,跳出生产的范畴,审视整个价值链,比如从上游的采购环节、下游的销售环节,落实到每一个价值节点,形成动态的成本分析,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坚决坐实成本的事前预测工作,按照企业年度经营指标分解编制各月份成本计划指标,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发挥为企业带来长久性竞争优势的成本削减,不能盲目的为了降成本而让质量缩减;

第二,充分发挥事中监督的职能,及时对发生的各项成本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调整生产活动,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的目标进行;

归集执法流程图 篇5

煤炭企业;科技经费;归集;管理

企业的项目研发经费核算主要包括国家拨入经费的核算及企业研发经费的核算两方面。

1.国家拨入经费的核算

国家拨给企业的科研经费,属于政府补助,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

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国家拨的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其相关规定如下: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損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

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对于煤炭企业,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关于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进行开采或治理煤矿“五大”灾害而进行研发活动,在费用划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如下问题:

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由于缺少一定的沟通,企业科技研发部门的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范围的认识未能统一,财务人员对经费开支范围的认识会有一定限度,未能按照科研项目预算书中研发经费的明细进行明细科目的设置;此外,企业科研经费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科技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勾通脱节,都会影响研发经费的范围的划分。

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难以划分:对于企业的一些部门既从事研发活动,又进行产品的试制生产活动,这就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的划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国家及各省市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企业承担的大量科研课题,需要配比一定的自筹经费,特别是如果承担的是国家产业化项目或重大支撑项目,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数额较大,而自筹经费的比例也较大,为满足课题审查的要求,科研成本会挤占生产成本,造成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划分不实,或带来高额利润及较高的所得税收,且企业也会有人为调整利润之嫌。

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费用难以划分:根据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国家拨入的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科研项目应单独建账,各项目的科研经费及研发支出单独核算。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发生的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用在各课题之间难以划分。

3.企业科研项目经费核算及财务管理

A.制定企业自身的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参照国家及省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制度对承担项目的部门和进行经费核算的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在管理办法中不仅可以界定经费的范围,还可对经费的预决算、使用等进行相关规定。

B.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核算的财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部进行科研经费核算,应按项目预算书中科研经费的预算明细进行研发支出科目及明细科目设置,运用用友或其它财务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对企业承担的各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也可通过账表建立项目的辅助明细账,对各科研项目单独核算。科研成本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经费决算。在项目执行期对项目经费应进行审查监督,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与经费成本的控制。

C.加强财务部与科技部间的沟通与协作

企业的财务部与科技部应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科技部对企业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财务部对国家拨款及企业的研发经费进行核算;由于科技部专业技术性强,应及时提供财务部项目的相关信息,还对各个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和审批;财务部可依据科技部提供的相关信息,按项目建立各明细辅助账进行经费核算,对研发部门报销的原始单据进行财务方面的审核、记账。

4.企业科研项目经费核算的一些方法

A.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

企业按“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对成本费用按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如耗用原材料,根据领料单上领用的部门,生产部门领用的记人“生产成本”,研发部门领用的记人“科研成本”,同时科研领用已进项抵扣原材料应作进项税额转出。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单独建账核算,财务应按受益对象将费用归集到各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的明细科目中。

B.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

企业的一些生产及研发费用在实际中难以划分的,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设备使用费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摊;承担多个课题人员费可按工时即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来进行分摊。

C.间接费用可按相关性原则进行分摊

企业科研活动发生的间接费用,如管理费、房屋占用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等,可按经费收入或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摊。

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注意事项

企业在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一定注意把握好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以防止因随意扩大研发费用范围或者对研发费用掌握不准确可能带来的税收风险。

归集执法流程图 篇6

一、高校教育成本项目分析

高校教育成本项目是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 随着高校教育成本内涵的变化和高校教育实践的发展, 其项目构成尚无定论, 主要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按照成本的构成要素分类, 阎达五、王耕认为, 高校教育成本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差额补助费、折旧费、其他费用等11项。该分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将补助工资、离退休人员费用、差额补助费均列入了成本项目。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深入, “离退休人员费用”移交财政, 逐渐从成本项目中移除;随着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差额补助费”, 逐渐演变为“工资”和“福利费”, 还有人提出把两者合并为“人员支出”, 其中, 最为典型的是, 200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 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项目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4部分, 但“固定资产折旧”项目不够全面, 因为没有考虑到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摊销因素。同时, 这些对成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教育培养成本, 没有考虑科学研究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

另一条线是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 李晓波认为, 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公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修缮支出6项, 朱雨将教育成本分得更细, 还包括“图书购置费”、“行政管理支出”、“行政资产折旧费及运行维护费”、“教学资产折旧及运行维护”等项目, 这些分类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用途与费用要素混搭, 容易交叉重复, 如“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均包含了“公务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修缮支出”。如果放眼全球, 美国教育信息统计中心 (NCES) 将高校教育成本分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辅助 (包括图书馆) 、学生事务、院校资助、设备运行和维护、奖学金、指令性转移支付等9个功能性成本支出项目, 这种分类就避免了成本项目间的交叉重复, 值得借鉴。

二、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

(一) 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原则

1. 与高校功能相适应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高校教育成本项目理应客观反映这三个方面的支出情况,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开展较少, 相应支出也较少的现实, 暂不设置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本项目。

2. 与国情校情相适应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行政管理系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支出也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予以反映。同时, 我国高校正在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 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后勤保障仍然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勤保障支出也要列入教育成本项目。

3. 与高校机构设置相适应

目前高校机构设置了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社会服务系统、学生事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 参考现有机构, 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 便于明确责任成本, 加强成本管理。

4. 与现行财务制度相适应

教育成本项目与现行财务制度相适应, 方便数据的收集取得, 201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设置“人员支出”比例、“公用支出”比例等支出结构指标, 并开展财务分析工作;2013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指出, 支出类会计科目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科目, 这些都为成本项目的设置提供了指引。

(二) 高校教育成本按照经济用途的项目设置

1. 教育事业支出

即高校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 教学活动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各院系、基础课部等教学机构, 以及教务处、督导处等部门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的支出;教学辅助活动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发生的支出。

2. 科研事业支出

即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包括高等学校在学院、系外单独设置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科研处等科研机构发生的支出, 以及高等学校为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发生的支出。

3. 学生事务支出

即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党团活动、奖助学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就业指导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等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包括学工处、共青团、招生就业处等学生服务机构的人员 (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就业咨询师) 薪酬支出、公用支出、资产折旧摊销支出, 以及对学生的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奖助学金支出 (不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学生事务支出本属于教育事业支出的范畴, 在新颁布的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列, 本文单列主要是考虑到奖助学金支出较大, 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度高, 以及学校事务系统机构设置的现状。

4. 行政管理支出

即高等学校校级行政管理部门, 如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宣传、纪检、审计、工会、财务、保卫等行政管理机构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以及高等学校统一负担的不属于后勤保障支出的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

5. 后勤保障支出

即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包括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社会保障支出、公用支出、资产折旧摊销支出, 以及学校统一承担的水、电、煤、取暖等各类公用事业费、物业管理费、绿化费、车辆维持使用费、房屋及公用设施维修费、食堂价格补贴等, 不包括实行高校后勤部分社会化管理后, 由社会化服务自负盈亏支出的部分。

6. 其他支出

即高等学校除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学生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之外构成教育成本的支出, 包括社会服务支出、利息支出、资产处置损失等, 不包括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经营支出等与高校职能无关的支出。

(三) 高校教育成本按照要素构成的项目设置

1. 人员支出

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的薪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支出, 以及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及临时工的薪酬和社会保险支出。

2. 公用支出

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图书购置费、工会经费、因公出境 (国) 费、其他公用支出。

3. 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主要是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该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 包括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土地使用权摊销、专利权摊销等。

三、高校教育成本归集计算

教育成本项目按照经济用途设置, 有利于反映高校主要职能的投入情况, 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和后勤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成本项目按照要素构成设置, 有利于掌握各要素之间比例是否合理, 实现各要素的均衡投入, 两者都是实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工具。同时, 每一个功能成本项目, 都包括人员支出、公务支出、资本性支出三个费用要素, 每个要素成本项目都是由功能成本项目组成, 两者有机结合, 能够充分反映教育成本的组成情况, 据此, 设计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单如表1。为了更具体反映部分项目的支出情况, 可以将部分项目进行明细分类, 如教育事业支出分为院系支出、基础部支出、教辅部门支出, 人员支出分为基本绩效支出、奖励绩效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分为房屋折旧、设备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计算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是教育成本计算的重要内容, 由于大学是一个多产品生产组织, 除提供教学服务外, 还提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教育联合成本需要在不同产品之间合理分配。鉴于当前中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弱化, 实际支出较少的现状, 高校教育成本支出主要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教育事业支出与学生事务支出都属于人才培养范畴, 直接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 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应该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 这个比例可以采用分摊前的教育事业支出加学生事务支出与科研事业支出之比。与此同时, 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是紧密联系的, 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科研事业支出应该按照一定比例计入人才培养成本, 郭化林主张依据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性、教学型大学四种类型, 分别计入人才培养成本的比例确定为20%、40%、60%、80%。

按照上述方法, 可以计算出人才培养总成本, 用人才培养总成本除以标准学生数, 就可以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 其中, 标准学生数的确定可以借鉴《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的规定对各类学生进行折算。据此, 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成本计算单如表2。

参考文献

[1]阎达五, 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9 (89) .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S], 2005.

[3]李晓波, 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7) .

[4]朱雨, 司伟娟.浅谈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内容及程序[J].商业会计, 2005 (3B) .

[5]徐警武.美国高校办学成本递增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05) .

[6]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J], 2012.

[7]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 2013.

[8]彭利萍.对高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改进思考[J].财会月刊2014 (07) .

上一篇:社保全矿考题下一篇:土地承包合同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