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8的加法》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会看图或按所出物品列算式,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8的加法》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会看图或按所出物品列算式。
2、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3、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
(1)图片:小鸟、小猫、小兔、小孔雀各8只
(2)森林图片一幅
2、学具:小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操》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教师:“孩子们!(哎!)我们一起来做做《手指操》好吗?(好)伸出一双小小手,一起做做手指操;握拳张开好放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张开双手左右摆,三、二、三、四、五、六、七、八,四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摆小雪花片,复习8以内数的组成1、教师说出8以内的数,请幼儿在篮子里取出相应的小雪花片,并把它分成两部分。(幼儿操作)
2、请几个幼儿起来把自己是怎么分的告诉大家,看看他分得对不对,分对了的给以鼓励,同时教师把小朋友分的结果用组成式表示在黑板上。
3、请全体幼儿读一读这些组成式。
4、教师告诉幼儿为了不遗漏,分的时候应该掌握一个规律:按左边少一个右边就多一个的方法来分这样不容易漏分,如把8分成了1和7,按左边多1右边就少1的规律来分,就是8可以分成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
三、教师以许多小动物聚集在森林里庆祝”6.1“儿童节的形式教幼儿学习8的加法教师出示森林图片,告诉幼儿:”孩子们,这是美丽的大森林,今天森林里可热闹啦!许多小动物都聚集在这里庆祝六、一儿童节,它们要为小朋友表演节目,庆祝小朋友的节日小朋友高兴吗?(高兴)
1、下面请看小动物们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节目《小鸟在歌唱》
(1)出示1只小鸟,又飞来7只小鸟,问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在唱歌?(8只)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减法)列式:1+7=8,根据加法的交换规律,交换两个加数得数不变。谁能列出另外一道算式?(抽幼儿列式:7+1=8。)
(2)请幼儿齐读算式1+7=8,7+1=82、请看小动物们给小朋友带来的第二个节目《小猫捉老鼠》
(1)出示2只猫捉老鼠,又来了6只猫捉老鼠,问:现在舞台上一共有几只猫在表演《猫捉老鼠》?(8只)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呢?(加法)列式:2+6=8,看到这道算式,你还能列出另外一道算式吗?(抽幼儿列式:6+2=8)
(2)请全体幼儿齐读算式2+6=8,6+2=83、下面是可爱的小兔子给我们带来的节目--歌表演《小兔子乖乖》
(1)出示3只小兔,后来又跑了了5只小兔,问一共有几只小兔在表演节目?(8只)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加法)列式:3+5=8,你还能列出另外一道算式吗?(抽幼儿列式:5+3=8)问:5在这里表示什么?3在这里表示什么?8呢?
(2)全体幼儿齐读算式3+5=8,5+3=84、漂亮的小孔雀听说小朋友的节日快到了,也赶来了,它也要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请看小孔雀给小朋友带来的节目《孔雀开屏似彩霞》
(1)出示4只小孔雀表演孔雀开屏,后来又来了4只小孔雀,问现在这里一共有几只小孔雀在表演节目?(8只)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加法)几加几等于8?(4+4=8)它们这几个数分别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抽幼儿回答)(齐读算式)
(2)请幼儿齐读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四、游戏《凑数》,复习巩固得数是8以内的加法玩法:教师出示一个数字,要求幼儿仔细看清楚老师写的是几,然后教师说出一个数字,幼儿也说出一个数字,要求教师说的数字和幼儿说的数字相加的得数是教师出示的这个数。如:教师出示数字8后说:“我出1,你出几?”幼儿说:"你出1,我出7,教师:1+7=?幼儿:1+7=8(游戏反复进行)
五、教师总结活动情况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学习8的加法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是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物产生联系,不仅将一般的认识迁移到具体的事物上,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认知面,而且对开拓孩子思维,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及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也极为有益。
一、游戏导入:“猜水果”
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动物运动会,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你们愿意吗?幼儿们都很喜欢,哇!原来小动物们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瞧!这里有两篮水果,一篮苹果,一篮梨,这两篮水果的数量合起来是8。一篮苹果,一篮梨,苹果有1梨有几?这里我采用集体回答或个别回答的方式,随机追问: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引导幼儿复习8的分合,幼儿已经有了8的组成以及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基本上全部都能回答出来。
二、核心过程:学习8的加法。
本节课并不难,但一定要操作与图示结合起来,给幼儿以直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新知在有趣的活动中内化,让幼儿体验、感悟知识的来源,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掌握领会学习的方法。走着走着,它来到了一片草地,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看到了什么?原来小猪正要去参加动物运动会,走着走着,它来到了一片草地,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看到了什么?(依次出示图片),原来有几个,又来了几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这里要求幼儿观察图片,说出相应的算式,并且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操作活动:小猪投篮
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猪来到了篮球馆参加投篮比赛,看看它的篮球上有什么呀?篮筐里有什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先算出每个篮筐中算式的得数,将得数是8的篮筐和小猪的篮球用线连起来)通过多种游戏引导幼儿看图列出算式,学会用8的组成和分解计算8的加法,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好多幼儿把图连的像蜘蛛网一样的,再三强调的要求不能线乱在一起,一定要注意好线的走向,不然的话自己的都会搞不清楚。
这节课下来,我也有几个点思考:
1、如何关提高老师上课提问的有效性,为什么问题总是要问过好几遍之后幼儿才能回答。
我的几点心得:
1、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问应体现层次性,发展性的原则,并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分层提问,逐渐加深层次,体现有效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树叶分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先提问:“黄树叶和绿树叶想回家,怎么办?请你们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在幼儿按颜色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黄树叶家中,它们想按形状住在一起,你能帮他分一分吗?“幼儿根据问题按树叶形状完成了分类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能按树叶的大小再把树叶分一分吗?”于是幼儿又进行了第三次分类。通过教师层层设疑提问,使幼儿的每次的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不断地尝试探索,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又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2、从活动入手,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2、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知识水平的提问让幼儿回忆所学知识,在已有经验水平上探索发现,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没有针的钟面,问问幼儿:“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少了什么?”让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的钟的主要特征,促使幼儿回忆、思维,让孩子把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挖掘出来,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孩子能探索发现,提升经验,进一步了解三根针的意义。
本文扩展阅读: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2
一、基本情况
1.教材分析
平面向量这章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 运算的基 础.它在本单 元的教学 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 实际生活、生 产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共线向量,在物理课 本中,已经知道 了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并可以进行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4.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难点:向量加法法则的理解.
5.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6.授课类型
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1.数学文化
师:伟大的数 学家傅里 叶曾说过:“数学的发 现来源于 生活,来源于自然界”.数学是美的,数学的运算更加优美,我们曾学习过数的运算,那么向量是否具有同样的运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2.创设情境 直观感知
师:请观察问题1:直航之前如何从台北到达上海?直航之后可以从台北直达上海,此时的位移与前面两次位移的结果如何呢?两次位移的结果可称为两次位移的和,那么,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位移的关系呢?
生:
师:问题2:这是杭州湾大桥的A型独塔斜拉桥,其中两根拉索对塔柱的拉力分别为F1、F2,则它们对塔柱的共同作用效果如何?合力可称为力和的和,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力的关系呢?
生:
师:力与位移都是物理中的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若去掉它们的物理属性,就是数学 中的向量.它们的和 也就可以 抽象成向量与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出发,让学生在位移合成和力合成的 基础上,感知向量 加法的概 念,进而让学生感知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抽象概括、形成定义
师:问题3:如何定义两个向量a与b的和?
定义(师生共同完成):已知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向量a,b的和.记作:a+b.即
向量的加法的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法则:和的定义给出了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师:(1)从形观察: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平移两个向量使它们“首尾相连首尾连”.
(2)从数观察: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特性“首尾相连首尾连”还实用吗?
(3)是不是所有的两向量通过平移均能和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呢:
学生讨论:两种特例 (两向量平 行)1方向相同;2方向相反.
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对共线向量的求和仍然适用,反应了三角形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图形的操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加强相关 内容的联 系,结合定义 帮组学生 理解概括出三角形法则的几何特征和本质.
师:问题4:加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字母、式的加法,实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类似的性质?如果满足,具体形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师:试一试:已知两个向量a,b,能否通过图形作出a+b、b+a?
生:(黑板板演作图4)
师:若平面上再给大家一个向量c,能否作出(a+b)+c与a+ (b+c)?
生:给出分析过程并作图.
师:研究结果表明: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与数的加法是一致的.有了交换 律与结合 律,向量的加 法就可以按任意的组合与 任意的次 序进行,从而丰富 了向量加 法的内涵.
师:图4构成何图形(由此引导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共起点)
师:两种方法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可见,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在具体求 和时,应根据情况灵活地选择.
设计意图:向量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得到的,并让学生自主探索,构图进行验证.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还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思想.
4.数学应用
例1已知O为正六边 形ABCDEF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生:分析并作图完成.
变式:化简下列各式
生:板演并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首尾相连首尾连)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既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 主探索活 动,使学生理 解数学概 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新课 程理念背 景中特别 强调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追求的.
5.课时小结
师: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向量加法的 定义、二个运 算法则以 及向量加 法的运算律.
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
生:数与形的结合;我们还想探究向量的减法、乘法等.
本节课我们从物理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一次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6.教学反思
怎样设计问题系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恰当的平台!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走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 识向量概 念之后首 先要掌握 的运算,其重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他们 进行相关 运算,这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向量加法几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重 要作用.学生在学 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在本节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物理模型作为情景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有 一个感性 认识,最终是为本节学习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做知识铺垫,而后为了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则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培育数学的利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接洽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利用于实际的意识.向量的加法运 算是通过 类比数的 加法,这样做使本节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最近发展区).
通过例题的讲解及对解题过程的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的一般思路.本节课的练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堂上涉及的例题、练习的要求和难度相当,应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本节课的课件 设计充分 考虑到了 本节课的 需要,图文并茂,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本节 课的重点 知识,并能在必 定程度上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本节课教学.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如下: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趣味性;主体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采用更能满足学生智力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解
(一)提问式导课法
所谓导课是指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使用各种方法将教学内容提起和引入,帮助学生瞬间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计划,选取与向量知识具有紧密联系的现象,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描述这一现象,但不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是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向量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可在正式讲课前在PPT上展示一张处于飞行状态中的飞机的图片,并问学生:“假如我们已知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南京的方向、距离和从南京飞往北京的方向、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得知从上海飞往北京的方向和距离呢?”通过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向量的加法引入,然后对向量加法的定义作以下阐述:已知向量■、■的,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作■=■,■=■,再做向量■,则■向量叫做■与■的和,记作■+■。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二)重点式教学法
所谓重点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反复强调、举一反三的着重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注意切合课本材料,系统性地、有层次地将其中的知识结构理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向量的加法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向量的加法法则,即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而难点则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做详细讲解,并列举大量实例予以说明,指导学生进行习题操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向量的加法的相关知识点。
(三)例题式教学法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先对要教授的基本概念、理论作详细阐述,然后讲解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这就是例题式教学法。向量的加法在高一数学中是一个与实际运用具有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例题的讲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向量的加法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该法则的含义:如果■、■是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求它们的和向量时,可以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为公共起点,做两个向量与■、■相等,以这两个向量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然后以所取的公共起点为起点,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则这一对角线向量就是■、■的和向量。然后给出以下试题: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作■=■,■=■,则A、B、D三点不共线,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对角线上的向量■=■+■。
(四)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理论和知识点通过建立联系、进行比较的方法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高中数学学习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同一知识体系中具有紧密联系和交错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理解错误、记忆重复等原因造成的记忆内容混杂的现象。向量的加法包括共线向量的加法和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共线向量又包含方向相同的向量和方向相反的向量,因此,教师可先对这几种向量的加法分别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列表、举例等方式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向量的加法中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比较,并指出三角形法则既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也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
二、教学反思
(一)趣味性
向量的加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往往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局限在课本范围内,缺乏与多媒体手段、日常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制订更加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认为向量的加法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缺乏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主体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将学生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向量的加法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没有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上,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无法通过启发性思考以及对问题的独立解决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人智力发展。
总而言之,向量的加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加适合学生智力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超.巧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向量的加法定义”的教学设想及其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15-16.
[2]杜志国.“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反思[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284-285.
[3]彭建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60-61.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篇4
(1)通过回顾旧知的学习,再转化为新知,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对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变摆小棒为在计数器上拨珠来理解算理很算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直观引导作用。
(2)在学生通过拨珠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时,引导过于急切,没有给学生留下相应的思考余地,如果在这个环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操作和思维空间,这样对学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帮助了。
(3)在讲解竖式的写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进位算理,我本来设计了8+5=13结果中个位1和十位1的走向,以及25+38=63结果中动画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画显示过快,导致学生对进位这一步骤的印象不够深刻,练习时容易忽略加上进位1.
(4)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稍短,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两道笔算题,以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
数学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内的加法。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复习旧知识,口答5以内数的分与合。这样为学生学5以内加法做好铺垫。接着利用情景传授新课。注意加号和算式读法的教学。整的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我用口算5以内加法的练习代替,这样反复的练习,以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 不过,我觉得这堂课还是不尽人意,例如:1.自已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在教例题时可以不用课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更能吸引学生。2 在教学过程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少,声音普遍不够响亮。3·在检查巩固练习时,仍有20来个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而自已课后也没及时进行补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多请教有经验的,学识渊博的教师,以争取更大的进步,早日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6
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的加法,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都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老师也感到没啥可学的了,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认识能够自觉地进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层的认识和规律,用初步的认识去发挥最深层次的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创造性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7
活动一阅读式预习活动, 让学生在与文本交流中完成对新知的初步感知
课堂学习活动的起点不在上课铃声响后的课内, 而应该是在上课前的学生预习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学习三个时段的自主, 即课前自主预习、课内自主探索、课后自主应用。我们十分重视将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前移, 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为课内自主探索活动作好知识和智力准备。
(一) 请按下面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本第56页。
1.了解和整理题中的相关信息, 不看书上的解答, 自己先用两种方法解答:跳绳的有多少人?写出算式后与课本答案对比, 看是否正确。
2.请你再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 求女生共有多少人。
3.观察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方法所列出来的算式, 你能有什么新发现?
4.同样的两个数相加可以写出几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这些不同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请你写出三道这样的算式, 体会一下你的发现。
5.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
(二) 请按下面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本第57页。
1.先自己把57页读一遍。
2.观察57页给你的信息, 对下面的现象你能有什么发现?
这些等式都是几个数相加, 它们的位置有变化吗?
三个数相加, 一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不交换加数的位置, 课本上是怎样改变这三个数的计算顺序的?
对这些等式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能再仿造出三道这样的式子吗?
思考: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怎样才能算是会学习呢?一些教师会有这样一种误区: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索与创造, 而忽视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 我们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而获得, 读书也是学生自主学习重要而有效的活动之一, 我们倡导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全面而深入地阅读课本, 查找和阅读一些相关材料,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和感知, 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索性学习活动作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二展示式交流活动, 开展课前自学成果交流, 了解预习情况, 确立教学起点
课前, 同学们已经按预习提纲自学了课本内容,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请你简要地告诉大家你自学的收获。
用电脑出示两组提纲, 指名学生说说。
思考:预习成果展示活动能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课题, 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结合预习提纲说出预习的初步认识和疑问, 教师将学生的有效成果板书出来, 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利用学生的合理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活动三互动性探索活动, 师生之间进行多维度交流, 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 自主探索活动 (在研究相关数据特点的活动中探索出加法交换律)
1.计算对比, 请先算出下面三题的和。
36+54 500+300 1260+340
引导观察下边这组题与上边是对应的有联系的。算式的和, 能直接说出结果来吗?
我们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 (36+54和54+36) 都是36和54相加, 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说明36+54=54+36。其他两道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并写出300+500=500+300和1260+340=340+1260两道等式。
2.你还能说出这样的一些等式吗?生说, 师写。师指着许多等式引导学生:这么多等式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这里的不同的数我们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表示 (可以用图形表示, 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 试试看把你喜欢的方法写出来。
3.让学生自由写, 指名板书, 结合板书进行交流与汇总, 并说出在数学上常用字母a, b表示两个加数, 加法交换律可以这样表示:a+b=b+a。
思考:加法交换律学生是很容易发现的, 而且也容易理解, 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运用预习中获得的认识资源, 通过一组数据信息的观察, 让学生自觉发现、主动建构。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不仅通过阅读解决了加法交换律相关联的问题, 而且在解决过程中还不自觉地唤起了已有的知识储备, 即以前学习的一图两道加法算式。这些都是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基础, 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能够运用它们分析材料, 在分析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在小组交流活动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4.请你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96+35=35+ ()
204+57= () +204
b+100= () +b
() +b= () +a
56+ () +44=56+ () +23
思考:在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索后, 教学活动的重点应该是强化学生的理解, 这就应该安排巩固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要求贴近原型, 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其中最后一题是变式与拓展, 目的是让学生感悟, 加法交换律不只是两个加数, 也可以拓展到三个, 为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探索作准备。
(二) 构建式再创造活动 (利用加法交换律的实际应用, 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中建立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关系,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数学学习处处充满着创造, 学生的创造不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东西,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探索和发现自己认知结构中所没有的知识, 丰富原有认识, 是自我认识的再提高和再创造的数学化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加法结合律的学习的。
1.交换律的拓展, 出示算式:30+28。
让同学们说30+28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说出28+30)
那要是再加70呢? (课件动态出示:30+28+70)
这时你认为可以怎样运用加法交换律呢?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结果:30+70+28, 28+30+70。让学生对比这两道算式是交换了哪两个加数, 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实质就是交换加法的位置。
2.结合律的萌生。
老师指着这道算式28+30+70,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用加法交换律, 这三个数就是这样的书写顺序, 计算这道题你认为哪两个数先加更好呢?在学生说出先算30+70后, 继续引导:要想先算后两面个数, 应添上什么?让学生自己到前面把括号写出来, 并强化指出:就要改变运算顺序, 算式上加括号。
原来我们是计算 (28+30) +70, 现在是计算28+ (30+70) , 说明这两道算式也是相等的, 可以这样表示 (28+30) +70=28+ (30+70) 。
思考:教学交换律的应用时, 很多老师只局限在两个数中, 这样就将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联系淡化了。本节课将两个数的交换律拓展到三个数中, 在三个数相加的算式中, 研究交换哪两个加数, 在研究过程中自然过渡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供了认识基础。
再看这道式子, 你认为应该哪两个数结合, 先算?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写出 (28+15) +35=28+ (15+35) 。
3.请你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写出符合这个规律的等式来吗?
4.把学生写出的算式列举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筛选出符合的等式, 并指出这些算式运用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 b, c表示三个加数: (a+b) +c表示把a, b结合先加, 还可以写成a+ (b+c) 。
在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结合律后, 再引导学生辨析板书中不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算式, 并帮助纠正。
5.请你细心观察每题中的三个数, 根据加法结合律, 在括号里填上适合的数。
78+36+64=78+ (+)
76+ (24+) =76+ () +32
18+ () +b=18+ (a+)
a+b+c=a+ (+)
6.运用加法结合律, 你认为这几题中哪两个数结合先算更好?
124+398+2 719+5+195
596+ (4+377) 60+ (40+345)
思考:在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中联系它和结合律的关系, 设计加法结合律的探索与理解活动, 学生能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确立联系, 结合凑十法计算的经验, 在不改变运算顺序的情况下研究三个数的计算策略, 很容易创造出新的运算律, 真正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数思考:你认为哪两个数结合先算更好?这种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数学价值的核心所在, 把后面要学习的简便计算提前到建构认知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知道加法结合律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 理解了它的数学价值, 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的意义所在。
活动四应用性实践活动, 课后自主实践, 组织拓展练习, 发展学生思维
1.仔细对比, 看看下面两组题你想做哪一道?为什么?
38+76+24 38+ (76+24)
88+ (12+45) 88+12+45
75+69+25 75+25+69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个数学游戏。
师生示范游戏方法:
生:随意写两个数相加的算式, 71+16, 老师添一个数, 请你用上今天学习的运算律改写算式。
师:如果老师添上29, 变成71+16+29, 为了便于计算你认为怎样改写呢?
这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哪个知识?如果老师添上84, 变成71+16+84, 你将运用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来改算式呢?
学生分组活动, 在活动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3.根据加法结合律你认为□和△可以表示哪些数?填一填并写出来, 你有什么发现?
(59+□) +△=59+ (□+△)
思考:在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师的重点、学生的精力和教学时间往往是投放到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等新知全部呈现出来时学生已经进入课堂学习的疲劳期, 这时组织学生练习, 如果不注重形式, 只做些机械重复的习题, 往往效果不佳。为此, 我们应该改变练习形式, 将课堂练习设计成有意义、趣味性强、有价值、思维含量高、有难度、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练习的愿望和兴趣, 这样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安排的三个实践性练习活动, 改变了练习的形式, 抓住知识的本质, 围绕重点和关键, 变式与拓展, 既巩固了新知的理解, 又发展了思维, 还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后体会
1.课前必要的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有效保障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 学生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 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形式, 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这样他们带着自己的认识走进课堂、带着自己的收获走进课堂、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才能学出重点和难点, 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 才能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预习是一种学习活动,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预习能力的提高是由生到熟的过程。当学生的预习达到驾驭自如成为习惯时, 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预习的成果就会成为享受学习的源泉, 会有越学越快乐的感觉。
2.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是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活化剂
教材内容安排了两个知识点, 是分别让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如果按教材的安排组织教学, 探索性不强。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 将学生能学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实现, 课堂上通过增加具体的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交流, 逐渐抽象出两个运算律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了基础。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 还将教材中下一节要学习的简便运算有机地融入进来, 学生感受到运算律的好处, 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乐于接受挑战。
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只局限在直观操作方面
数学教学活动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数学活动, 这样的活动不只是常说的直观操作, 它也包括学生的读书、学生的观察、学生的计算、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等。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态活动, 也要关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设计有效练习, 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带有数字的成语,要求是“一个不能少” 。(组内只要有一个学生没说出来或者重复了,就叫失败。)
【设计意图:课前的游戏内容,学生熟悉而又便于操作,一方面拉近了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进入数学领域,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好了伏笔。而“一个不能少”的要求设置更是对本节课核心数学思想的提前渗透。】
一、研究实例
1.今天的课将从一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朝三暮四”开始。
(故事梗概: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在送橡子给猴子吃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给你们3个,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一听都急了,争着说:“凭什么早上少吃一个?”养猴的人一听,赶紧改口道:“那就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晚上给你们3个吧。” 猴子们一听高兴极了。)
2.故事中的猴子们真的如愿了吗?从数学的角度,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猴子们说,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合起来是7个,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合起来还是7个,每天吃的总数其实并没有变化。
师:不错,3+4=4+3。
【设计意图: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加法交换律存在的合理性。】
二、引发猜想
1.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它有什么特点?
2.像这样的等式,你也能说出一两个吗?
3.通过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猜想: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后,和不变。)
【设计意图:一两个例子不是结论的全部,最多只能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引子。】
三、科学验证
师:加法算式千千万,难道都符合这条规律吗?认准的道理要坚持,这没错,做学问需要执著,可也需要严谨。拿出证据来,我们一起验证这个猜想。
1.寻求证据,尝试用较多的、不同类型的例子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师:要想说明这条规律是正确的,光有一两个例子肯定不行,你能找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吗?
2.搜索反例,从另一个角度证实猜想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性的。
师:只要我们能找到哪怕一个不符合的例子,就说明这条猜想是错的。
3.给出证明,结合实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算术意义。
师:以我们班的总人数为例,无论用女生的人数加男生的人数,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女生的人数,总和是一样的。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内容简单,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善于从浅显的知识中教给学生高深的道理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捷径。】
四、概括结论
1.自己得出的结论,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发挥,图形、汉字、字母、符号等都可以,最后突出字母表达式。
2.根据规律的特征,你能给它起个好听而又贴切的名字吗?
3.小结学习方法:从几个实例中产生猜想,然后用举例、说理的方法逐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五、充分联想
师: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既然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这些猜想正确吗?仔细地考虑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在迁移中,明确乘法也有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在反驳中,知道减法、除法不具有交换律。
(1)减法算式中有交换的现象吗?(如5-5=5-5。)
(2)所有的减法算式中都有交换的现象吗?(如2-1≠1-2。)
(3)减法有交换律吗?(我们不能把个别特殊例子中的现象当成所有算式都有的普遍规律。)
(4)除法有交换律吗?
生:不是的,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的,被减数和减数相等的时候。
3.小结学习方法:从加法交换律这条原有结论开始,联想出了3个猜想,通过验证得出3个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单个知识点的获得作为新组块知识习得的生长点,在取得知识“量”的突破的同时,对原有单个知识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预想,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轻松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挑战。】
六、应用拓展
1.运用规律填写数值或符号,加深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认识。
2.在对加法、乘法的验算中,体会交换律的作用,并构建与算法多样化的联系。
3.提供探索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三、四个甚至更多个数相加呢?
反思:
数学是什么?能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它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学会用数学思考,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从而去认识、改变这个世界。一节数学课40分钟,我们不能改变其时间的长度,但却能改变它的厚度与深度,可以让其富有生命力,有质感、厚重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交换律“这节课时,我作了两点尝试:一是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出深层的价值内涵;二是重组教材以实现知识的块状呈现。
“交换律”对于4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即使对3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比如加法、乘法的意义中,3朵红花与4朵黄花合在一起,可以用3+4,也可以用4+3,结果都是7朵;两个3可以写做2×3,也可以写做3×2,结果都是6。再比如加法的验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学生已经用了很久。往常我们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基本上采用的是:给出几个等式,让学生找找规律,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就算结束了。这样做可以吗?可以的。但似乎有点薄,显得不那么厚重,最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因此,我决定透过浅显的知识,深层次地挖掘,以加法交换律这个知识点为载体,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即从一两个实例中,寻找规律,产生一个猜想,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在知识的结构上,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把乘法交换律作为加法交换律在“相加”这一关键词上的拓展,并借此教给学生又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从原有的结论出发,用联想的方式,产生新的猜想,进而验证得出更新的结论。应该说,这两条主线的揭示,是本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收获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交换律对于加法、乘法是适用的,但减法、除法呢?以前很少涉及,虽说学生有这方面的认识,但毕竟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加、减、乘、除”组合起来研究,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交换概念。细致的人会发现:在“交换律”这个课题下面涵盖的应该是4个命题,而不仅仅是教师所板书出的两个命题。尤其让我们感到快慰的是,学生在此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要想证明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得举出无数个正例,不能有一个反例;而要想说明一个猜想是错误的,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有再多的正例也无济于事。
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的那样: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暴露无遗。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会显得大气磅礴、厚重而深远。
(作者单位:讷河市二克浅镇永丰万兴小学)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9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小节,其逻辑联系性强。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法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让学生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虽内容较少,但无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更能省时、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涉及的分数分子、分母都较小,应提倡学生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计算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0
设计背景
幼儿在学习5的加法上,已经知道数字5的分成,但幼儿的灵活反应能力和书写太差了。因此,在接下来组织幼儿学习5的加法时,我把重点放在幼儿观察与动手能力上面,并进一步学习5的加法。使其更深入的了解的组成。同时,我又考虑到学习数字组成的枯燥性,采用了游戏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2、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 1、3 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
3、进一步认识理解“+ ”、“=”号的含义。
4、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5的加法。
难点:书写5的加法算式。
活动准备
教具:数量不等的物体、树叶图片,1—5数字,加、减、等号各一个。
学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幼儿人手一份卡片,教师引导一起共同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5的加法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背景图,以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的情节进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游戏,后来跑来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2、师生一起共同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会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游戏。老师昨天买回4个苹果,小兰又带来1个苹果,那么班里一共就有5个苹果了。”幼儿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摆卡片。
3、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游戏中所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4 +1=5 4表示什么?(4表示老师买回的4个苹果)
1表示什么?(1表示爸爸带来的1个苹果)表示什么?(老师和小兰的苹果合起来)
(2)启发幼儿再用一道算是表示这个游戏。+4=5(集体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两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4+ 1=5和1+ 4=5,位置换过来了,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棵数,小朋友上黑板按老师的要求给小树贴上树叶,下面小朋友思考,并列出算式。(图片略)
1+4=5 4+1=5 2+3=5 3+2=5
(四)请幼儿相互把算式读一读,体验游戏成功的喜悦。再数一数,黑板上一共记录了几道算式。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如何运算5的加法,并能灵活的掌握5的加法。<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在活动中,幼儿跟老师不够配合,课堂不够活跃,可能是后面的设计有点抽象,难度大点,没有针对这里的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设这课。下次我再上,我改用让小朋友动手摆物体,然后把式子写写出来,这样他们就学会了、动手、眼、脑,也达到了就这结课的目的。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2
活动目标:
1、复习4的组成,了解总数与部分数。
2、学习4的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先确认幼儿已经明白画面上所表示的意思,再进行加法练习。
中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学习4的加法》
活动准备:ppt课件,1-4的数字卡片和分合号、加减号和等号卡片;进步梯、磁扣两个、花。
活动过程:
一、课前介绍比赛规则:进步梯,全班幼儿分两组用进行上课比赛加分,(用磁扣跳级)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今天能得到冠军?一组叫喜洋洋一号,另一组叫喜洋洋2号,比赛现在开始:
二、游戏:找朋友教师唱“找朋友”的歌曲,幼儿拍手,例如: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抱抱(就请一个小朋友开火车拉在老师的后面,问:老师找到几个好朋友呢?幼儿说:1个)再次: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三个小朋友,一起抱抱(同样拉在老师的后面,问现在老师找到几个好朋友,幼儿说:3个)老师问:现在老师一共找到几个好朋友呢?(提示说1个小朋友和另外3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呢?)幼儿说:4个。回答的声音最响亮那一组给升级一分,反之玩2和2,3和1.二、看ppt课件
1、观察苹果图片,复习4的组成,提问:看看上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个)那就是说现在的总数是4对不对,(对)师:看谁坐的好,老师分苹果送给他吃,(同时整理了常规),xxx小朋友坐的好,老师决定给他吃一个苹果,提问:现在还剩下几个苹果呢?(3个)那就说4可以分成1和3对吗?(对),先回答的那一组加分,原来1和3是4的部分数,2和2,3和1都可以依次这样复习。引导幼儿观察分解式中的部分数,说说两组中的部分数是不是一样的,如果将两组中的部分数互换位置,结果是否一样,使幼儿发现互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2、教师点出乌龟的图片,提问:看看上面有1只乌龟,又来了3只乌龟,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乌龟?小朋友想想用什么方法运算,请幼儿在黑板上找图卡列出算式并计算1+3=4,(点击屏幕上,看幼儿是否摆正确,请幼儿读此题,从而在告知幼儿“合起来和一共”就是用加法做题)。注意加分升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教师点击喜洋洋的图片,师:羊村今天来了3只喜洋洋,后来又来了1只喜洋洋,现在上面一共有多少只喜洋洋呢?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让幼儿在黑板上列出算式3+1=4,(点击屏幕上,看幼儿是否摆正确,全班幼儿读此题)问:老师说一共的意思是什么呢?(加上)
4、点击算式1+3=4和3+1=4,让幼儿观察两道试题中加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把他们互换了位置,结果一样吗?引导幼儿找出规律:加号两边的两个数(部分数)交换位置,结果(总数)不变。请幼儿自己升级加分。
5、点击屏幕,让幼儿观察小白兔图片,师:草地上有两只小白兔,又来了两只一共有多少只呢?让幼儿列出算式2+2=4.升级加分。
三、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提问:草地上有3只小熊做游戏,又来了1只小熊,合起来是几只小熊呢?,我原来有1支铅笔,又买了3支铅笔,我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小红原来有2本故事书,后来她妈妈又给她买了2本故事书,小红现在共有几本故事书?
小结:引导幼儿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能正确算出得数。
四、宣布“冠军”(争取两组打成平手)发礼物。
五、感谢的环节:幼儿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爸爸妈妈你们幸苦了,我爱你们!家长起立对幼儿说:宝贝你很棒!加油!然后和父母拥抱并送给家长花。
六、宣布公开课到此结束,家长把意见表交到老师这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轻松的游戏中,帮助幼儿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真正地掌握数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动中我选用了小盒子、苹果图和小口袋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中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学习4的加法》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856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中班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字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字宝宝》含反思教案吧。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3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7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 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我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
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师总结: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6道算式就是7的加法算式。
师:象1 6=7、6 1=7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1 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他们称为朋友题,同样我们看到2 5=7就会想到什么呢?看到…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1、师:城堡国的国王夸我们都很聪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水果券(出示水果券),我们先来看看水果的价钱。
2、国王又想考我们了,他说,7元钱只买两样水果,你会买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买哪两样?
3、幼儿操作
4、讲评:你有几种方法?买的是什么?
5、师:如果7元钱买三样水果呢?
四、结束:
6、好我们一起去水果店选购吧。(结束)
教学反思:
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复习6、7的分解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6、7的加法运算。
2.学习6、7的加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大的)
2.学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互动。如:教师先拿出3本书,问幼儿有几本书?又拿出4本书,问幼儿总共几本?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拿出教具购物券、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请幼儿拿出相应的学具。
3.教师让幼儿认识购物券上的价格,先看看每个商品的价格,然后问幼儿:“6元购物券能买到哪两样东西?”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一人拿6元分别买到了什么?另一人拿着物品,然后进行创设购物。最后让每组幼儿回答自己用6元钱分别买到了什么,教师总结。
4.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用7元钱的购物券买东西,游戏规则同上。
5.听辨反应: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次数来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幼儿摆上加号和等号,请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得数。依次请幼儿轮流来游戏。
6.幼儿完成《课堂活动册》“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先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列算式,并进行加法运算。
活动延伸:
在班内的区域《阳光超市》,利用学具购物券和标价商品,教师让幼儿想想,7元购物券可以买3样或4样商品,可以买哪些,有几种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加强指导与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数学课《8的加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反思09-26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学习8的形成和数数》及教学反思07-05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10-15
大班蒙氏数学《6的加法》12-05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07-05
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11-06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11-16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