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成绩(共10篇)
正确对待成绩 篇1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考试后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积极进行心态调节,不仅会影响同学们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以后的考试状态。那么,如何调整考试后的心态,让自己有个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呢?
首先,要直面成绩,心态平和。对待学习成绩有两种常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过分紧张,把每一次考试都看得至关重要。二是过分放松,对自身要求太低,考好考坏无所谓,都不放在心上。其实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常心”,考好了,高兴但不骄傲,而是踏踏实实投入当前的学习中去;考得不好,伤心但不气馁,而是仔细分析原因。不管是考好还是考差,都要进行正确归因,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进步、走向成功。
其次,要合理分析,正视自我。世界万事万物是有联系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必然有它的内外部原因。考试过后只顾驻足观赏风景或者只顾埋头哭泣而忘记赶路都是不可取的。假如学生本次成绩考的较好,老师应该引导他分析促使他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是外部的条件,还是他本人主观的努力,对他自身来说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将怎样改进,如果他能全面地客观地分析自我,那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假如学生本次成绩考的不理想,更有必要进行自我剖析,老师要引导学生,听听家长、老师、同学的意见,探究问题的所在。只有能正视自我,完善自我,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打个翻身仗。我们要做的是全面客观地分析试卷,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无论考试成绩如何,都要对各门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考试就像一面镜子,考试的最大功能在于检测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我们很容易的发现不足,查找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永远是有心人考后的第一项工作。任何一次考试都不是人生最后一次考试,螺旋式上升是人生的主要轨迹。
第三,要自我调适,努力不辍。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来说,既成事实,无论你再伤心,再痛苦,再后悔,也无济于事,它都已经成为现实,而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轮学习,也许经过努力短期内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你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对于成绩进步的同学来说,考好当然值得高兴,但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只是小范围的竞争,决不是骄傲的资本,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还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对待成绩 篇2
善于引发孩子的倾诉
孩子的情感直接而外露, 从他们的面部表情, 身体的姿势、动作, 行为的变化等等方面, 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例如, 一向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耷拉着着脑袋一声不吭, 此时, 父母不要不理不睬或急于哄他开心, 而应引导他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 要让孩子感到:凡事不能憋在心里, 而应告诉爸爸、妈妈, 这样心里才会舒服些。同时, 也要让孩子明白, 爸爸、妈妈是在关心他, 而且会给予他帮助。
耐心倾听孩子诉说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 父母应该当一名好听众, 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 更不要表露出不耐烦或敷衍的神情。孩子对此十分敏感, 一旦发现父母并不用心听自己的倾诉, 他就会中止倾诉, 并对父母失去信心。为了表示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 父母可在孩子倾诉时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语气词, 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有时还可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 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确实是在关注他, 这样, 他才会更乐意倾诉。
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鸣
共鸣意味着父母和孩子有同感, 父母是理解他的, 并且父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例如:孩子告诉父母他得了一朵小红花, 父母可以设身处地地说:“噢, 真棒, 你一定很高兴。”当孩子说他不愿上幼儿园时, 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愿去幼儿园是因为不想离开妈妈, 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当孩子觉得父母能够理解他的感受时, 他会感到父母很亲切, 并且会很乐于接受父母进一步的建议和帮助。
明确地告知孩子自己的态度
大多数情况下, 孩子的倾诉是想听听父母的看法, 并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 成人听完孩子的倾诉, 切不可不了了之, 而应诚恳、直接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并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简洁明了, 这样才会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对于孩子的过激言行, 父母应保持理智的态度, 和颜悦色地加以疏导, 切不可火上加油, 也不可粗暴地呵斥。例如, 当孩子诉说小朋友推了他一把, 他非常气愤时, 父母可以说:“听起来你很生气, 甚至想打他, 但你不能这样做。告诉老师, 她会帮助你的。”
正确对待中等生,提高数学成绩 篇3
关键词:平等对待;中等生;自信心;学习习惯;创新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学生情况虽说参差不齐,但中等生在各班都占了绝大部分。所以提高全班的数学成绩,关键在于提高中等生的数学成绩。正确对待中等生,提高中等生的数学成绩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为人师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作为教师,首先要言行一致,对待学生应该平等。改变对中等生的偏激看法,从根本上重视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注。经常与中等生谈心,关注他们的学习、思想,关注他们的需要。潜移默化给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我经常在作业本和卷子上面批很多激励的话语,或者课下面谈加以鼓励督促,让他们感到老师就像妈妈无时无刻地在他们身边关怀倍至。作为教师对待中等生应该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不放弃,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使他们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课上树立信心
(1)上课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中等生基本上都能答对,让他们感觉老师在学习上很重视他们。课堂板演时,尽量选取难度适中的题目让中等生去做。在布置作业时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对中等生要布置比较容易的习题。使他们在板演和练习时感觉很容易,从而产生成就感。每次下课和小测验后都会看到他们在笑,那是一种成功的自信笑容。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中等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不同的课程讲授均选取不同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动手操作等愉快式教学。例如我在讲解“轴对称”时,分别要求学生每人准备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个图形。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到对称轴,从而很轻松的就把轴对称的知识掌握并了解了。整节课学生都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大多数中等生表现的更积极,教学效果非常好,增强了中等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
2.课下树立信心
作为教师,我经常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及课下各方面的情况找学生谈心,尤其是大多数中等生们。初中的学生,没有哪个不喜欢听老师表扬的。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我总是及时与他们座谈,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当他们课上、课下有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也是及时走到他们身边开导他们,肯定他们的进步,希望他们能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并深情地说:“没事的,我们一起努力,下次一定行。”在生活上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的冷暖,下雨送他们雨衣、雨伞;生病了骑车送他们回家。并且亲自到家里给他们补课。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到老师如亲人、如朋友、如知己。中等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上课、下课和考试中,以班级优等生为标尺,以十分的努力赶超他们。对数学真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提高了很多。
二、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注重中等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中等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在于很早就落后于学习习惯上。平时课前养成预习新课,巩固旧知识的习惯。上课养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讨论,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考试养成认真审题、答题的习惯;下课养成有问题及时找老师解决或是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的习惯。久而久之,绝大多数中等生们都有了很大进步。从做好学生和做好孩子几方面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功的基础。
2.注重中等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例如定义的归纳,结论的猜想、证明,一道证明题的证明过程等等。举例:某单位将沿街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1)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是一道创新材料题,可以提出的问题有:a.求出租房的总间数。b.分别求出两年每间出租房的租金。然后再给以正确的解答,新颖而不乏味,让学生们开阔了思路,乐在其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人就是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对每一位学生而言,分数是相对的,只有能力是伴自己一生的。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了学生学服务的。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相信学生又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大胆实践,多和学生交流,满足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神态、动作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动机。在抓基础的同时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读题、审题、解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做好强化辅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导点拨为主,要有耐心和信心,多鼓励少责备。复习与检查相结合,学习与思想同步,使中等生感到他们是老师眼中的中流砥柱,是块宝。让他们感到有希望,对数学有兴趣,有向往。不管遇到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能独立克服,独立面对。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及广阔性和灵活性。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数学题海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成绩。
正确对待失败 篇4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合适作灯丝的材料,他和助手反复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助手十分灰心丧气,想放弃这个项目了,便对爱迪生说:“先生,我们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看来没希望了。”可爱迪生却笑了:“不,我认为这不是失败,相反,我们已经成功找到了一千多种不适宜作灯丝的材料。即使我们没有发明电灯,后人也可以从我们的探索中受到启发,少走以千次弯路,而最终发明电灯。”后来,经过爱迪生和助手们的一年努力,他们终于发明了电灯。
这个故事对我们应当很有启发。爱迪生认识到了自己所做的工作的价值,不计较一时的名利,而立足造福大众,敢为人梯。这就为爱迪生一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不但积极面对失败,还向助手解释了失败和成功的辩证关系,即失败中孕育着成功,这是一个有量到质的过程。着样就鼓舞了自己和助手们的信心,以加倍努力投入工作,最后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对待、分析每一次失败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可怕的倒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失败,最终丧失信心,以至于导致更大的失败,如此恶性循环,也许就会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那么如何去正确对待失败呢?
首先,失败的产生有时不一定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有些是我们事先不曾料到的。《三国演义》里有一回,说道诸葛亮设计了火烧涧谷来歼灭司马懿父子,可是机关算尽,却天公不作美,一场突来的大雨浇灭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脱险。以后,司马懿更加狡猾慎重,终使诸葛亮含恨五丈原。这个失败虽不能抹杀诸葛亮的智慧,但毕竟发生了,使成功与诸葛亮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类客观因素造成的失败,我们就必须在处事前,做到尽可能细致的调查,汇集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通盘考虑。有时侯,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那就不妨集思广益,发扬**,为避免失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其次,失败本身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偏离坐标,使成功离我们更遥远。韩愈年轻时考功名,写了一篇很好的论文呈上,却未被主考认可而落榜。但韩愈不被失败打倒,认为自己的论文是一篇佳作,论述清晰,说理透澈,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对的,不应放弃。第二年,面对相同的主考,相同的题目,韩愈以相同的论文递上,这次却高中了。主考夸奖:“要得就是这种坚持。”是啊,只要坚信真理,并相信脚下的路是对的,那失败必定是一时的,而成功已开始露出了曙光。
正确对待错误作文 篇5
那次,爸爸让我买《教材全解》,给了我十八块五。
我到了超市,走到教材区,得到一个大大的礼包:教材区全场九元。我想:要不就私吞吧,反正爸爸也看不出来!我喜滋滋的拿走了《全解》,准备大吃一顿刚把《全解》放回家,就一溜烟的跑了出去。正当我盘算着买什么好时,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只精灵,他说:”你不能这样做!“只见一个老巫婆突然闪现:”你怎么不能这样做,这是老天爷赐你良机,享受一下又能怎样!“只见两个人拳脚相加,打得天昏地暗,吞天沃日,震撼激射,有万丈光芒汇集于此。但是,第一回合,邪恶胜了。
我走在路上,又转念一想,这可是爸爸让我买《全解》的钱,怎么能用呢?理应还给他呀!只见老巫婆和天使又一次交战。这次交战双方各使出看家本事!但在我思想的帮助下,白天使赢了!老巫婆说:”再来一局!“我一巴掌打飞老巫婆,回家向爸爸承认了错误,爸爸说:”这九块五就赏你改正错误吧!“”耶!“
正确对待课外作业 篇6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任务,而不能完成全部任务。在课堂上,学生虽然也尽力理解和记忆知识,但要做到牢固掌握,就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复习,而技能与技巧的养成,也不是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的。因此,组织学生课外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课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学生在完成各种作业时,需要独立思考,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种运用知识的过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很大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刚刚学到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的最多,最好是在学后24 小时内复习,如果拖的时间太长,上过的课程已经忘了很多,再去复习,就事倍功半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应当养成习惯,要做到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不受干扰。
课外作业是一种及时复习的好方法。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要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勤奋求实,不抄袭,不让家长代劳。作业完成后,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用有关知识检查是否有错误,思路是否对头,并注意总结各种类型题目的解答规律,逐步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进行明确的必要的指导,应讲明作业的要求和方法,明确完成的时间,指出作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要预先给予提示,有时需要先进行类似的半独立性作业,以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大有学问的。美国宾州大学教育专家特纳教授认为,布置作业前,教师必须考虑: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获得什么益处?学生课外负担重不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如何?能否独立完成作业?准备采取什么形式讲评作业?这些问题考虑好了,就会减少布置课外作业的盲目性,使课外作业的分量适中,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与效果。教师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少而精的原则教师要精选习题。既要考虑教材的重点,又要注意覆盖面;既要考虑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二、发展思维的原则要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方面考虑。出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智力开发题,不能只设计单一性训练题或多次重复的抄写题与套用公式的习题。三、灵活新颖的原则课外作业题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新颖灵活。要恰当地应用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等多种练习形式,发挥每种作业的独特作用。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课外作业要从学生的整体出发,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主,但也要注意尖子生和差等生。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布置必练与自选练习题,使每类学生都有作业做,都能得到练习,都有收获。五、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作业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作业内容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设计的课外作业,要符合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要求。中小学的课外作业大致有:阅读作业,如复习和预习教材;书面作业,如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写文章;口头作业,如讲故事、演讲宣传;实践作业,如课外实验、观察、测量、制作、搜集动植物标本等。课外作业的`分量要适应,教师要按部颁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科上课时间的比例确定作业的分量。一般说,年级愈低,课外作业的分量愈要轻些,时间愈要短些。家庭作业更要精少,对小学生一般不要布置家庭作业。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教师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外,学校对课外作业从分量到时间,都应作出规定,并经常检查,严格控制。教师要指导学生作业的方法。不少中小学学生作业的方法不科学,如不复习功课就动手做,有的照葫芦画瓢,甚至抄袭;有的不善于动脑动手,依赖家长帮助。这样都达不到课外作业与家庭作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课外作业的良好习惯,主要是先复习后做题,要把与作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复习透,使做作业有个良好的基础;再是仔细审题,分析习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了解设计这一作业题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课外作业,教师要及时认真检查和批改。检查的目的是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巩固的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检查方法可进行抽查或轮流批阅。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作集体辅导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作业得以提高。
正确对待课改先进经验 篇7
一
我认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的提出,只要有效,就应该加以肯定,宽容它,支持它,而不是苛求它,要求它有多高多深的理论基础。应允许它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反思,逐步上升到理论,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正如裴娣娜教授所说,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老师草根性的、带有泥土气息的教育实验研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十二个字是千百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真理。但是有的同志不同意“教无定法”的说法,认为没有模式的课堂是胡扯,对于他们认为好的课堂模式要求一定要先临帖,然后破贴。所谓先临帖就是要像小学生描红一样学写字,“严禁貌似有见地的批判地学,否则就会画虎不成”。这实际就是要求照搬照抄。我认为,每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提出与应用,都有一定的背景、条件和环境。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时,首先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先进的理念,至于具体做法则应因人因地因课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例如一节课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就要从实际出发。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己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条件,就可以先学后教;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应该先教后学。例如汉语、外语的发音,唱歌,体育课的技巧运动,就很难先学后教。不能认为先学后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革命的;先教后学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保守的。又如老师在一节课中讲多少时间,也不应作硬性规定。如果这节课需要多讲,或老师讲得很精彩,就应当允许他多讲。对教师的讲严加限制,要影响教师功能的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群学、学生的讲代替不了教师的讲,否则,还要教师做什么?
二
课程改革涉及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对它的探索是长期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既要充分肯定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总结实践经验,又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这方面,我赞赏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的态度。他经常在公开场合说,现在的杜郎口最多也就值50分,这表明崔校长的谦虚,杜郎口的分数不止如此。但是杜郎口改革的路子还很长,还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和博采众长中不断完善、丰富和提升自己。我认为他们的改革,在全国教育改革先进典型中只是一类典型,他们的具体做法比较适合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并不适合城市的优质学校。我这样说完全没有贬低杜郎口中学的意思,杜郎口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它的先进性和在教改中的带头模范作用。任何教改先进典型的先进经验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年会上,就有一个分论坛专门研究杜郎口的经验。大家在充分肯定杜郎口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杜郎口的诸多不足。这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表现,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严。对先进典型,棒杀是不对的,捧杀也是有害的。课改先进人物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那么完美。
三
教改先进经验要提高,不要拔高。最近有份报纸隆重推出一个学校的课改经验,还召开了现场会。这本是件好事,但是把这个学校的经验上升为“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我认为不妥。
首先,它不符合客观实际。该校校长这样解释:所谓无师,并非没有教师,乃无授业之师,有传道之师,无教书之师,有育人之师。別人授业我传道,别人教书我育人。所谓无教材,指不以现行教材为主,因为现行教材是“教的材料”,里边的问题大多没有答案,不利于学生自学,要有“学材”即学校编写的学习材料。所谓“无作业”并非真的没作业,实际上不给学生布置课后硬性书面作业,学生为了自测、互测,可以自编一些习题作为“考试卷”。记者报道中也讲到,该校小学一班一师,初中一段一师,高中一校一师。
第二,它有违教育教学规律。教材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规范用书。它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加以整合、补充,但是不能不用教材进行教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千百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真理,今后既使信息技术再发达,教师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是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检查学习效果的必要措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想,今后课改不管怎样深入,教材、教师、作业是不能不要的。
第三,不利于学校经验的推广。这个学校本来有许多理念、做法和经验可供兄弟学校学习和借鉴,但把它的经验上升为“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后,反而难以学习和推广了。试想想,哪一所高中校敢像该校那样,“平时仅有一名教师”,十年“没检查过作业、教案,教师不用写教案、不用改作业、不用看学生,甚至不用讲课”?
总结、推广课改经验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典型经验要提高不要拔高。拔高以后反而有损经验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运动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一个渐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不能采取疾风暴雨式的做法,不能采取旧城改造、推倒重来的做法,不能采取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的做法。
有的同志喜欢否定过去,“说中国教育‘杀人’实在不为过的”。认为“传统课堂是‘悲剧场’,是‘恶之花’”,“传统课堂‘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一切’都是错的”。有一本书的标题是“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书中说:“儿童‘出卖’发展,教育‘出卖’人性,教师‘出卖’责任,时代‘出卖’希望,民族‘出卖’竞争力,人类‘出卖’明天。这样的教育,‘千夫所指’,你说我们给它打多少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传统课堂实在是一种毒药,一种罪孽。我们不能因为嗜毒成瘾而赞美毒品吧。”“其实,我是很想给传统课堂打负分的。”认为“传统课堂‘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不斩断这个‘根’,所有的幸福都似乎遥不可及”。主张对传统教育要像旧城改造一样,推倒重来。在这位同志看来,似乎对过去否定得越彻底就越革命,改革就越彻底,其实不然。
首先,这样否定一切,不符合客观事实。传统课堂不是一切都坏,一无是处,而是主流好,有弊端。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存在弊端就否认它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卓越贡献;也不能因为肯定成绩和贡献就忌谈它的问题和弊端。其次,这样做不利于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选准改革方向,很容易把改革引向歧途。第三,这样做把广大教育工作者搞得灰溜溜的,无所适从,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投入改革的洪流。
五
要克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就是把两个本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东西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强调这个就要排斥另一个。例如为了强调发展能力,就要贬低知识的学习;为了强调学生主体性,就要贬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了倡导发现学习,就要贬低接受学习;为了提倡现代信息技术,就要排斥传统技术;为了提倡表扬鼓励,就要否定必要的批评或惩戒;为了强调合作学习,就忽略了自学是前提;为了强调改革创新,就要否定已有的成绩、传统和优势。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不可能纯而又纯,“非此即彼”。例如传道与授业本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我们有的同志把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说他们学校只有传道之师,没有授业之师,只有育人之师,没有教书之师,別人授业我传道,别人教书我育人。这些说法都是不全面的。
教育是一种很朴实的事业,需要回到它的原点,反璞归真,不能搞得太花哨。
摘要:推广深化课改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有助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课改先进经验。对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的提出,只要有效,就应该加以肯定,宽容它,支持它,而不是苛求它;课程改革涉及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对它的探索是长期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教改先进经验要提高,不要拔高。要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要克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只有正确对待课改经验,才能分享课改成果,才能不断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正确对待新药问题 篇8
现在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几年由于对文迪雅的反复广泛宣传,一时间,它几乎成了治疗糖尿病的“万灵丹”。有些医生把它作为2型糖尿病的常规用药,不管患者有没有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综合征,也不管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只要是2型糖尿病,统统都要搭配上文迪雅,而且毫不手软,一出手就开每天2片(8毫克),造成该药滥用。由于文迪雅价格不菲,滥开滥用给国家和病人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可惜的是,至今尚未详细系统地统计过文迪雅在中国使用的不良反应,因而许多情况无从分析。
一些曾经热门的新药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可的松”类激素刚刚问世大量的广告宣传使很多美国人把它当作了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纷纷买来服用。结果造成一些患者出现高血压、糖尿病恶化、溃疡病出血、胃肠穿孔、失眠,甚至引起畸胎;有些妇女为防止流产,使用大量的黄体酮,结果生下的女婴阴蒂肥大,成为假“阴阳人”;60年代出现的新药“反应停”,用以防止妊娠妇女的呕吐反应,但孕妇服用后却导致了婴儿的“海豹肢样畸形”(没有臂和腿,手和脚直接连体,外形酷似海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进入21世纪后,尽管新药研究更加先进、完善,新药的审评也更加严格,但仍有一些新药诸如曲格列酮、拜斯亭、息斯敏、万络等,因造成肝脏或心脏损害等原因,被FDA叫停,退出市场。
世上没有万灵丹
平心而论,现在的新药研究不能不算严谨、方法不能不算先进。新药出来后,要做认真的动物试验,此后还要经过一期、二期、三期乃至四期临床推广使用观察,并经过专家们的严格审批才能批准上市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新药也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只有长期、广泛使用后,有时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床应用,才能得出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每种药都是把“双刃剑”,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万灵丹。以文迪雅为例,其说明书已提及该产品可导致机体水钠潴留,水肿、血色素轻度降低、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并提醒要注意肝功能等变化,如果忽视这些,随便给心脏病、心衰或肝功能受损患者用此药,必然会加重病情,发生危险!
正确对待纪律与自由 篇9
一提到纪律与自由,就使我想起了青年。青年人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就像嫩芽要从土里长出来一样,他们要冲破各种束缚。因此,青年人非常喜欢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而单位和领导总是制定纪律,宣传纪律,要求人们遵守纪律。违反了纪律,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受到处分。这种现象,表现了纪律与自由的矛盾。
一个人为了崇尚自由,反对纪律。把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芬的诗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首诗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解释说:生命,人生只有一次,是很可贵的。爱情是人生的大事,当然更有价值。但是,为了自由,两者都可抛弃。那么,还要纪律干什么呢?这就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纪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为了自由还要不要纪律?
一、遵守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纪律是一个集体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一个集体的成员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纪律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如:党的纪律、团的纪律、军队的纪律等等。
(一)制定和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纪律总是要约束人的。它规定人们必须怎样做、不准怎样做。用来限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为什么制定规律,限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呢?制定纪律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人的利益的需要。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变化和运动的。例如,水和大地是相互联系的,水的流动总是从高处到低处。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有规律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为了不违背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人们就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纪律,按照纪律办事,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行走,就与其他人相互联系。如果目无他人的随便乱骑。不是撞了别人,就是被别人撞了。大家住在一座楼里,晚上睡觉也相互联系,不能相互干扰。如果一个人在楼道大声喊叫,别人就会不能安静的睡觉。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一个人的生活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早起晚睡,就是每个人生活的规律。循序渐进就是每个人学习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变化的,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火车的运行是有规律的。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为了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保障人们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就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制定纪律。外出需要乘火车,乘火车需要保证安全。每天都要喝水,需要抽水机正常运转,保证水的供应。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保证人们的利益。就必须制定铁路扳道工人纪律、抽水机操作工人纪律。我国解放后,第一次火车相撞的事故,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火车站两辆火车相撞,造成几百人伤亡,那情景惨不忍睹。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就是没有按时发出信号。1982年,193次快车发生了重大颠覆事故,有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造成损失140多万。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就是养路工人违反劳动纪律,把修路的工具放在了铁轨上。 人们有时讨厌纪律,有时喜欢纪律。其实人人都喜欢纪律。谁都反对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别人大声喊叫。谁都反对在自己看书的时候,别人在大声说话。谁都不愿意在自己做火车的时候,扳道工人坚守岗位。谁都不愿意别人骑车撞了自己。但是,当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时候,就不喜欢纪律了。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喜欢纪律、有时候讨厌纪律呢?主要是没有了解和认识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
(二)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
1、纪律是力量发挥、事业成功的保证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力量。力量有人力、财力和物力。只有发挥巨大的力量,干事才能成功。举例来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种骑兵打仗,一边是法国兵,一边是马木留克兵。从单兵的骑术和剑术来看,马木留克兵要比法国兵好得多。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够打败三个法国兵。也就是说,一个马木留克兵可以打败一个半法国兵。那么,1000个马木留克兵能不能打败1500个法国兵?不能!事实是这样的:100个马木留克兵与100个法国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能够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却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这是为什么呢?马木留克兵的单兵战斗力是超过法国兵的。但是,马木留克兵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组织涣散,纪律松懈。法国兵虽然单兵战斗力差。但是,组织纪律性强。所以1000个法国兵却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由此可以看出,没有纪律,缺乏组织,就是一盘散沙,拧不成一股绳,就没有力量。
物的力量很大,但是,它的力量是靠人来发挥的。炸药的力量很大,可以开山。在运送炸药的过程中,严禁烟火就是一条纪律。如果运送炸药的人随便吸烟,就会引起事故,不能使炸药的力量很好地发挥出来,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台拖拉机有50个马力,一天能耕多少亩地,就要看驾驶员遵守纪律如何。一个纪律很差的驾驶员,上班晚来,下班早走。一天耕不了几亩地。一个遵守纪律的驾驶员,按时上班下班,按要求耕作,一天就能耕很多的地。所以说,纪律是发挥力量、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遵守纪律是青年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和成才的保证
大家都愿意成才,那么,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人才应当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首要的素质。一个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遵守纪律属于法纪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法纪素质,也就必须遵守纪律。 遵守纪律不仅是人才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成才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要向着一个合格人才的目标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要靠人人遵守纪律来创造、来维持。一个学校,如果校门随便出入,小偷、流氓畅行无阻;借书没有手续,什么人都随便拿书;食堂打饭没有秩序,人们互相拥挤;宿舍出入没有制度,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入宿舍。这个学校将会混乱成什么样子。这样的学校的学生还怎么上学。所以说,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证,是青年学生成才的根本保证。
二、什么是自由?怎样对待自由?
“自由”是一个富有极大的吸引力的美好名词,是人们热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有的人正确地理解自由,恰当地追求自由,从而获得了美好的自由。有的人片面地理解自由,错误地追求自由,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自由,反而陷入了泥坑,更加不自由。
(一)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对必然而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必然就是规律。自由也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自由不是摆脱规律,而是认识规律,并能顺应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达到人的一定目的。例如一个没有电学知识的人,望电而生畏,电灯不亮了,也不敢动它。这种没有认识电的规律的人,在电的面前就没有自由。而电工认识了电的规律,顺应电的规律进行操作,几下子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自由。
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纪律、法律而言的。自由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按照自己的意志举行活动。例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等等。有人认为,自由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不要任何权威。”这样理解自由是错误的。
(二)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自由与纪律是人们言行的两个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一个是利用,一个是服从。缺一不可。
1、自由离不开纪律
自由行动不能不遵守纪律,要自由必须要纪律。对待自然界,人们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自由。比如,人们可以从地下抽水,灌溉庄稼。抽水机安好了,庄稼种上了。想什么时候抽水浇庄稼,就什么时候抽水浇,很自由。但是,对待自然界的自由不能不要纪律。违背自然规律,滥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抽不上来了,就不自由了;不顾庄稼的生长规律,胡乱浇水,庄稼涝死了,再也不自由了。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更离不开纪律。谁要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谁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的纪律,在马路上骑车,你潇洒自由。但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骑车逆行,撞了别人,你走不了;别人撞了你,你也走不了,都不会自由。
2、纪律离不开自由
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遵循和服从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为了自由。遵守纪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自由。人们只有遵守纪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由。
遵守纪律又是为了保障自由不被破坏,纪律是自由的保障。遵守纪律,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保证自己以后的长远自由。否则,违反纪律,破坏了他人的自由,自己受到了纪律的惩罚,失去了自由。
自由与纪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英国的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哪种自由。”
三、怎样遵守纪律 第一,充分认识制定纪律的必要性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为什么制定纪律,为什么必须遵守纪律,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深刻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只有认识提高,才能行动自觉。
第二,全面了解纪律的内容。纪律的内容很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几个集体里。所以要主动地学习各种纪律的内容。党的纪律、团的纪律、宿舍纪律、教室纪律、学习纪律等等。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才能自觉的做好。
第三,改掉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
第四,敢于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不遵守纪律的人的违纪行为,破坏他自己的自由,也破坏别人的自由。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是爱护违纪的人,是维护他的利益。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也是维护大家包括自己的利益。如集体行动中,个别人违纪,影响大家的活动。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与人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自由和纪律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自由只有在纪律的框架内,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自由。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精辟地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自由和纪律之间,自由是终极的目的,而纪律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由的途径和必需的措施。作为纪律,它始终不能忘记最终的自由,不能忘记它不是为了树立权威,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唯唯诺诺的纪律束缚下的可怜虫。所以,怀特海紧跟着又补充道:“居于次要地位的严格纪律必须以保证某种长远的利益为目的。”
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纪律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就无从谈自由了。
二.当然如果世上没有了法律等纪律的约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自然就会受到破坏、疾病到处蔓延,人类就会走向毁灭的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虎豹只能活跃于崇山峻岭,鱼儿只可遨游于江河,如果一旦离开这些范围,就只能是走向灭亡。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寻求绝对的自由:国法明明正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人却为了不劳而获而一次次盗窃抢劫。正如哲人所言,绝对的自由,就是将你变成行尸走肉的另一种地狱。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世界上,没有人不热爱自由。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类的权利”。但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受着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社会关系和他人的限制,因而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拥有充分的人生自由,但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拥有爱人的自由,但绝不能胡爱乱来;拥有言论自由,但不能无原则的瞎说乱议。自由,是知道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所以,人生要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和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只有意志与品德都经得起考验的人,才有资格享有。 有的人总认为自由是别人给的,总希望组织和领导对自己少管一点。其实,自由是内心的感受,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够时时顺心尽意;不仅要做好愿意做的,而且要做好自己不愿意做的,这就要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遵守的越自觉,自由也才会越多。“不自由”,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成为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享受了,也就自由了。所以,要坚持学习党纪国法,持之以恒地养成在党纪国法下言行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受约束的感觉,才能永远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
风筝得有根线牵住才能飞得又高又远。我们也一样,只有在我们身上系上一根纪律的线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纪律和自由是矛盾:它们对立又统一,我们不能抛弃纪律讲自由,就像不能让列车脱离轨道飞驰一样。
格言——自由与纪律
1、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
2、在今天的科学中,只有集体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别林斯基
3、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
4、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思格斯
5、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新的关系,新的纪律。——列宁
6、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歌德
7、没有纪律,就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和 预防危险的方法了。——赫尔岑
8、要有必要的清规戒律。——毛泽东
9、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佚名
10、我们不能不仅靠人类内心爱自由来维护自由。——美.约翰·亚当斯
11、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英.莎士比亚
12、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英.培根
13、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14、无道德则不能存在。——法.卢梭
15、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法.孟德斯鸠
16、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人和英雄。——德.席勒
17、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德.黑格尔
18、邪恶的法律是一种最坏的暴政。——英.伯克
19、纪律是胜利之母。——俄.苏沃洛夫
20、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柏拉图
21、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 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马卡连柯
22、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夸美纽斯
正确对待犯错的员工 篇10
建立正确的认知:纠错而不仅仅是惩罚
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时,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依赖惩罚,以罚代管。误以为惩罚自然而然地会带来纠正。试图用惩罚的方式让员工明白你的要求,用惩罚来代替改造和纠正的过程,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员工认识到错误,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改善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骂甚至惩罚。
事实上,无数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单纯地惩罚最多会带来被动地遵守,大家充其量是为了规避惩罚而减少再犯,却很少能够帮助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是非观念和敬业精神。甚至如果用不好的话,还会造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导致后续变换了表现形式而一犯再犯。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LymanW.Porter)提出的著名的管理学中的波特定律就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下属的错误,当下级遭受管理者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美国一家炸薯条的制造工厂,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种试图用惩罚代替改造的传统处分方式的弊端,总是以严厉的惩罚来对待犯错的员工,导致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尖锐对立。为了报复公司,有工人偷偷地将炸薯条从生产和包装区运转的传送带上拿下,拿粗笔写上“下流话”,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原处。而且消息传开,其他工人纷纷仿效,导致顾客投诉增多,让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比完善制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心。”其实,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比惩罚员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并且在明确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自发自愿地去改进”。否则,企业的处罚和员工的犯错之间就会演变成一种斗智斗勇的智力对抗,同类的错误肯定还会继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
方法得当:把“教育”放在“处罚”之上
面对犯错误的员工,永远要记得的一个原则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比惩罚更重要的事情。“惩前毖后”只是手段,“治病救人”才是目的。让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才会真正有自觉改正的心,否则,他们只会认为这是管理者“小题大做”,或者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正如孔子告诫我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员工真正明白了“是非”、“对错”的道理,才会真正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在这一点上,方太集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
在方太,对于犯错的员工,教育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那种犯C类错误(即比较轻的错误,比如像迟到、早退等)的员工,不像有的公司采取的做法——罚款,而取代罚款的是直接主管的谈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要让犯错误的员工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下次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该举措自2009年初开始实施,通过一年的跟踪,结果发现,2009年员工犯C类错误的总数比2008年下降了50%,而且这样明显的改善还是在员工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获得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员工第一次犯错、犯小错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才是解决员工犯错“屡罚不改”的根本之策。
无独有偶,在笔者辅导的一家企业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在每次和他们的员工约谈或会面时,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非常准时。而且,这家公司95%以上的员工都是80后,甚至有不少是85后乃至90后。于是笔者进行了深入地探询,结果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自于联想。他把联想“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的做法引进了自己的公司,老板带头执行。对迟到的员工既不罚款,也不批评,就让你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着开会或者参加讨论。久而久之,员工会因为“好没面子”、“不好意思”,自觉养成了守时的习惯。投入精力:重视员工的选择和使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事实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减少员工犯错的动机与可能,是管理员工犯错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人员,机制/制度/流程,文化/理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协同努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谈谈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人员的选择和使用。
毫无疑问,好员工首先是选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着急用人”或者是觉得
这个人“可以冲业绩”等,而不对员工详加考察便招录进来。录用之后才发现问题多多,然后就试图改造他,结果发现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往往却收效甚微。
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他知道,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后费尽心思将不合适的员工朝自己期待的方向改造,不如一开始就花时间精挑细选,找到“对的人”。因此,他会未雨绸缪地考虑自己的用人需求,并提前安排招聘,防止这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变得“重要而且紧急”(甚至更多时候仅仅剩下了“紧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会认真地考虑:在自己的团队中、岗位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理念、价值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记忆及行为模式;以及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衡量自己制订的这些标准等。
除了把好员工“入口关”,优秀的管理者还会特别在工作过程中关注对员工的管理。他们既不会“临时抱佛脚”,等员工犯了错才去管理;也不会“事后诸葛亮”,当员工“无可救药”时,搬出自己一贯的惩罚措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英明。
优秀的管理者,必定会实施“过程管理”和“长线作业”。他们不会每年只在下达任务或者安排总结的时候,才来和员工讨论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他们一定会在布置完目标和任务以后,保持对员工工作的有效跟进和足够的面对面沟通。他们会了解员工工作进展,及时给他们提出改进建议,敲定改进措施和方案。他们会利用每一次的会议、谈话、交流,不断向员工重复强调和明确自己与公司的期望。他们把每次与员工的接触,都当作进一步向对方明确期望的机会,而且让员工始终记得自己的关切、信任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