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精选9篇)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1
通过第五周期继教学习,我本人做到寻找简单的幸福,觉得自己既然择选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梦,实现了自己的梦,也就足矣,是足矣就说明自己是幸福的。
从教30几年,自己觉得永远是优秀的,师德师爱能够从自己身上体现,责任也能从自己身上表现,如:86年结婚是自己人生大事吧,周日为结婚日期,头天下午我还给学生补课,周一就上班了,没耽误学生一节课。平时也很少休周日的,有时间就给孩子们补课,工作日每天可以说早上班晚下班,学校、班里是事情不处理妥善不回家,真是忘我的工作……
教育教学实际中自己也是把工作当成一个发展自我的平台,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体验着教学的幸福,并以多元的方式克服了职业倦怠,以多姿多彩的幸福观继续成长。平时,以享受的眼光走进课堂,对待教学,精彩地演绎着每一节课,真心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总是拥有宽容、信任、理解、祈盼的情怀,总是用微笑传递教师这一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透过教师智慧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暗示、欣赏和接纳,这样呵护、尊重每一名学生,学生健康成长了,成才了,学生及家长的赞誉有了,便使得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仍在成长成才,也便有了幸福感,工作的动力也随之加大了。
再有就是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减缓、克服职业倦怠的理想途径,工作中能够得到理解,就能感受到成功,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么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有了幸福感,就能很好地克服职业倦怠问题,自己就能轻松地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如今,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工作中自己的确有忽冷忽热现象的出现,但,继教开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也升温了,通过继教学习,通过反思对比,通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看到那些边远山区学校的环境、设施等还停留在自己上小学时的那个年代,加之与同行们的交流,觉得他们的待遇与自己还相差也是很多时,自己再次有了幸福感,有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如今萌发出的阴影造成的职业倦怠;想想前些年自己包班每周33课时都是自己完成任务,而眼下自己每周只有10几课时,觉得幸福感还是有的……
有了幸福感,干劲再次鼓足,责任感再次有了,自己便时刻寻找职业榜样,寻找领导的人文关怀……找到了培训学习案例中的榜样,身边的榜样,感觉到了同事、领导的人文关怀,自己便仍会很好地扬起工作热情的帆,仍会更加努力地踏实工作,完成好使命,让荣誉,成就,还有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信赖与赞誉声常伴永随!职业倦怠也就克服了,职业幸福感也就提升了,责任感也将仍会加强的,师爱便仍能体现出来。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2
根据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和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的“职业倦怠”的经典理论,我们把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积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退缩,如不想去学校上班、不想走进教室、不想见到学生、不负责任、情感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不良影响
1.职业热情消失,工作消极。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对待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不但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变得内向、孤僻、敏感、自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2.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有的教师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或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以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3.身心受到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三、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职业因素。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加大,这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消极的暗示,使教师感觉职业的无奈,不是“我工作着我快乐着”而是“我工作着我无奈着”。
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
另外,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教师无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2)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过程中的多重矛盾的出现,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变革、迸发事业热情的同时,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让教师无所适从,从而形成职业倦怠。例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让教师无所适从;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材、教法对教师的新要求与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矛盾;学生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值与家长自身素质不与时俱进的矛盾;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与中国独生子女成长教育环境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与政府对教育投入产出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者环境的暗示作用对教育工作者事业热情的伤害;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职业的不稳定性,职业价值的分配不均,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内心的矛盾冲突。
四、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坚持学习,提高修养。坚持学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个体不断变化以此来适应社会变化从而获得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个体的生命需求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一方面,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调节和控制自己,产生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2 . 确立目标。确立与“快乐生活、快乐工作、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目标,并将大的目标分解为稍加努力就可实现的阶段目标,让自己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与事业和谐统一的幸福。
3.改进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教师幸福感的形成。教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要注意自己能力、特长、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学会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等。
4.保持和谐的家庭生活。教师应当弹性地变化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力争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和谐家庭生活能能使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职业的幸福感。
5.丰富生活,放松自己。文化生活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因此无论自己多忙,教师都要忙里偷闲,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多彩的生活情趣,增强生活乐趣,它将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游泳、散步、登山、跳舞等户外体育活动,琴棋书画艺术活动等。
6.奖励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肯定而活者。这种肯定有外在的肯定,如:上级的肯定、同事的肯定、朋友的肯定等。还有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外在的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内在的肯定是持久而强劲的,是人生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一种根本的生命元素。以此,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奖励自己(如:某学生的进步、自己的论文获奖或发表等),从而增加职业幸福感。
总之,教师职业倦怠当今普遍存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清楚的认识它的表现、不良影响、产生的原因,并能通过多种策略来调节自己,使达到自我与事业的和谐统一,就可以做幸福教师,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就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不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争做幸福教师的策略。
克服职业倦怠,唤醒职业激情 篇3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在走之前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饮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客。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漫不经心地“工作”,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斤斤计较自己是否付出太多,凡事严格区分“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对工作一直都抱有“反正这又不是我自己的事”的疲软态度,这种职业倦怠不正是故事中那个老木匠深刻的写照吗?而我们又没有老木匠幸运,是因为我们也许只有及其微小的可能会碰上那样一位宽容的老板,也许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正是我们对工作失去价值而成为被工作抛弃的那一类人。
于是,从这样一个故事开始,认真地反思我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倦怠态度;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垒起一堵墙,最后能收益的也是你自己呀!在职业中享受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能够得到最大收获的不正是自己吗?于是,心灵深处发出一种声音,我们需要唤醒沉睡的职业激情。你的生活、你的职业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遗,不能抹平更不能重建。智慧的铭牌上写着:“生活和工作都是自己创造的。”
不论是正处于职业生涯上的人,还是停下脚步进行休憩的人,只要是经历过职场,恐怕都有这样的共同体悟:回顾自己的工作生涯,脑海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刚从校门走出的那几年,我们就像充满动力的火车头,热情、冲动,把生活理想化。随着时间的慢慢移逝,我们变得沉潜稳重了,对待事情也是观望在前,行动在后,颇有一种“明哲保身”的大智慧;再经历一段日子,我们的热情淡了,冲动再也迈不出步伐了,我们的理想色彩消褪了,就连我们自己的棱角也被磨的圆滑而光洁。
这样一个过程,经历过的人称之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逐渐磨合,他们的理由是,人老了,哪有那么多精力可以折腾、挥霍;正在经历的人彷徨地不知该在自我和现实之中如何选择,他们的理由是,我仿佛迷失了自我,但这样是否会让我更快地融合到社会中间呢?
这样一种职业倦怠,也许是因为压力的巨大;也许是因为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也许是因为重复没有创意的工作过于单调;也许是因为日子一天天继续,总有忙不完的事,却难有新意,难有创造,难有新鲜感……很难从工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当我们对职业不再兴致勃勃时,倦怠就随之产生了,我们需要为自己做的便是,唤醒职业激情,让工作不再是日复一日的流程重复,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和体验。
一个人是因为什么成为大家的?是激情。
一个人是怎样成长为诗人的?也是激情。
能够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源于对万事万物的一点欣喜和激情,因而才能产生不能自己地深入追寻、探索的冲动。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在他看来,激情是一种力量,能够激发人的巨大潜能。
激情是理想的张扬和体现,折一条柳枝做琴弦,掬一捧秋风当号角,打开天空的帷幕,我们在职业中舞蹈激情来为我们坚持追求。
当你丧失职业激情而变得无比倦怠的时候,不妨从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开始,目标的达成可以让你重新建立信心;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提醒,让自己明确所处的环境和形势;不妨多接受一些挑战,也许困难却是跳跃的创造;不妨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你可以把工作转变得更适合自己。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4
很多人认为,教师是个很好的职业,工作比较清闲,收入也颇稳定,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可实际情况并非他们想象的如此,据研究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16%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而农村教师所占比例又大于城市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主要有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
克服职业倦怠的办法。
第一,管理者方面。
1、教育主管方面,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近两个月来,连续发生的校园伤害暴力事件,引起了各地各校的高度重视,顿时,校园安全在全国范围内拉响了警钟。但我以为,目前,我区中小学师生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校园安全隐患。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每年大中小学因为心理问题导致老师或学生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件也是屡见报端的。
其实,我区不乏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这与近年来,我区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有很大关系,但据本人了解,恰恰是这些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作为老师,大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为了适应大环境的需要,教师一般都会主动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我以为,教育主管部门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外,更应该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
2、学校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老师,在学校工作时间较长,周而复始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长期下来,自然会觉得枯燥,心生厌倦情绪。所以,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多开展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师在集体活动中不仅能放松情绪,缓解压力,也能融洽同事关系,增进和谐。
第二、自身方面。总的来说,教师要善于修炼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积极乐观了,压力定会有所缓解,职业倦怠心理也会渐渐消除。
1、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即使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再艰苦,管理再严格,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当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时,就要积极的去适应,这也能帮助你减少一定的抱怨或不满情绪。
2、更新传统的育人观念,真正的关爱每个学生。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老师应该更新传统的育人观念,淡化学生的成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带着这样的观念,你就会发现,每位学生都有他的可爱之处,闪光之处,你也就不会为学生一次考试的失利而耿耿于怀,郁闷不快了。如果你能真正地做到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每个孩子,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包容每个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坚信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他们都有成才的机会和可能,你也就不会为学生的违反纪律而大动肝火了。
3、热爱自己的职业,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到别样的乐趣。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是在工作。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啊!教师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当你带病坚持上课,收到学生的问候小纸条时,当各种节日来临,你收到学生的贺卡或短信时,当你的关心呵护,让你的问题学生渐有进步时……你能说你不快乐,没有幸福感吗?所以,作为老师,只要你热爱你的职业,你一定每天都能从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到这些超物质的乐趣。
4、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有生活的情趣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珍惜生命。我们有许多老师虽然有职业倦怠心理,但又不得不做,因为我们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生存。乐观的人,一定会在工作之余,再做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或是养花、垂钓,或是读书、写作,再或是摄影、旅游等。因人而异,每个乐观的人都会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体味到别样的情趣,精神的满足,自然而然地,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悲观的人,恰恰相反,既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也不会调剂自己的生活,整天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天尤人。
5、让宽容和感恩充满心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世上无完美之人,也无尽善尽美之事,宽容能让我们善于理解别人,也能悦纳自己,不过分苛求,也不斤斤计较。宽容和感恩的心时刻充满心胸,我们定会倍感幸福,并且也会把这种幸福传递下去。?
浅议怎样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5
礼县永兴乡爷池小学
白燕归
人的职业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人人都觉得别人眼前的那道菜好,而对自己眼前的那盘菜——自己的职业——却甚为不满,以至心存厌倦、懈怠。其实这是人类普遍的错觉,即使再换一次职业,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类似的倦怠感。这说明不是人类职业本身优劣差异太大,而是人类心理的原因。
人类有一个普遍心理那就是求新、求异,追求新鲜的刺激,也就是人常说的喜新厌旧。关于这点,人们可以在对婚姻、家庭、环境、职业、事业诸方面心理态度得到验证。这样一来,人们要克服自己的倦怠感首先要从心理精神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抱怨厌憎。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也要从心理精神状态方面探索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也许比其他行业表现更大更突出的原因还有职业的封闭性、单调性——有些人几十年担任同一课程在同一所学校。以及工作琐碎繁复、报酬偏低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成就感、缺乏社会普遍的尊重等各方面原因。但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一切原因要经过我们心理精神情绪诸要素酝酿化合而得出我们行为的动力——要么克服懈怠,奋发有为,做一番事业,不论成败无愧于心;要么丧失前进的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事业产生厌倦甚至憎恶。要么“左”奋进,要么“右”倦怠。或者还有人左右摇摆纠结不清,受更大的精神折磨。
解决的办法之一是诚实的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教师职业,我还能做什么?是否比现在做得更好?如果不能做其他工作或没有把握,那就对自己说:看来我天生就是做教师的命,再不能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就给自己的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而且还得倍加小心,这样才不至于一辈子一事无成。
方法二: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有必要在对教师职业极度厌倦时休假,专门心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实践结果帮自己决定职业的去留。回来的必然是背水一战别无他途,免除了心理倦怠和精神纠结,有助于集中全副精神做好教师工作。
心理上解决了去留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职业倦怠感。那么在工作中又如何预防和克服呢?实践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已经厌倦时,如果任由这种情绪侵蚀心灵,那就会毁掉整个人生。不仅工作懒惰,生活也会懒惰,生命因为缺乏内在激情而萎靡不振,那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应该调整心态,使自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忙碌起来。譬如改变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兴奋和激动来感染自己,在精神上产生欣喜、愉悦感,进一步产生事业心,制定更大的目标,比如教研教改论文,比如小说诗歌散文,在文化领域追求名利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现,绝不是庸俗。有理想有目标人生才不会虚无不会迷茫,才会有源源不断奋斗的动力。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6
克服职业倦怠,做幸福的老师
主讲人:刘 伟(2017年12月14日)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转型,使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热情消退,主动性减弱,心理负担沉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严重。如何做一名幸福的老师,快乐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英山教育提出构建快乐教育生态体系,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快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层面,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出发,探寻做快乐幸福教师的秘密。
一、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对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比其他职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的个人形象也在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现代人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甚至个人素质都成为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依据,无形中给教师心理套上了枷锁。
2、工作对象的困扰。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工作对象的灵活性上。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并非教师付出努力和心血就可以见到成效。更何况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好的学习品质,缺乏 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家长要求的苛刻。
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是孩子是家长的全部。甚至生命,对孩子的学习则是过分的“关心”。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特点,却对教师要求苛刻,甚至干扰了教师的教育工作。相反,还有一部分家长,只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不闻不问,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在孩子思想或成绩出现问题时,又把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 长期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何来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4、教育职业的独特性。
教师的付出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以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但心里的工作却很难停下。使教师长期处于精神疲劳状态,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职业荣誉感,教师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很容易产职业倦怠。
二、探寻教师快乐教学的秘密
(一)学校层面
1、实施弹性管理,人文管理。
建立科学完备的责任体系,界定教师职责,减轻责任压力。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要重视人文关怀, 实行弹性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公平、公正、尊重与肯定,提高工作的成就感。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和“百花齐放”的制度文化环境是老师快乐工作、积极进取的有力保障。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将教师的利益、冷暖放在心上,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形成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还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氛围。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开展生日祝福、特困救济等暖心工程,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提升幸福指数。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茶话会,以及当下比较流行的团队拓展练习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对同事、领导和自己的信任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相互支持性,给教师平淡枯燥的工作注入快乐的血液,帮助老师放松情绪,释放压力。
3、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不管是新上岗亲年教师还是成熟型教师,学校应该结合不同教师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游戏、个别心理辅导等,及时给心里有困惑的的老师排忧解难,引导教师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享受教师的快乐,虽然这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纳入教育的常规工作,必将成为老师快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获得上级赏识”的潜文化,管理者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教师“争宠”的局面,激化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学校应该应致力于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手段过程化,改传统的封闭式目标评价为现代的开放式过程评价,把评价作为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 过程,作为教师成长的途径。这样,才能让教师把评价的视点转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中来,以科学的态度反省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成功,降低工作压力的困扰,有效培养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工作态度。二是评价方法制度化,以赏罚分明的制度评价替代管理者的态度式评价,让教师感受到公正与客观,这是避免职业倦怠情感的有效保证。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把管理者“一言堂”变成“公众批语”的形式。如学生、家长、管理者、其他教师以及教师自身都可作为评价的主体,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这样除了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增强教师参与管理的“能力感”。
(二)个人层面
1、学会欣赏他人,创造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老师要学会欣赏别人,给自己一个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提高自己,感受教学成长过程中的快乐。
第一,欣赏他人扎实的专业知识。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所谓“学高为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积累和身后的文化积淀,倘若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想站稳三尺讲台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奋起直追,并虚心地向他人请教,感受拼搏的快乐。
第二,欣赏他人的教学技能。一个人的教学技能不是一两年就能造就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并把课堂中无数的成功以及无数失败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再去粗取精,不断总结,变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技能。身怀教学技能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欣赏他们对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法,欣赏他们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辅导形式,欣赏他们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 解题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的教学技能,自己的进步也在悄悄变化着的,这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
第三,欣赏他人的教学语言。有的老师天生就是一个课堂演讲家,一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他们的口,意义就不一样了。学校里的一位王老师,在讲解一篇感人的课文时,她哭了,学生也被感动哭了,她很善于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她能洞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她在课堂说的每一句话,声音的抑扬顿挫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都能使学生产生无边的联想。所以向这样语言情感能力强的老师学习,也是以充实自我,获得快乐的方法。
2、塑造阳光心态,品味快乐。
什么是教师的幸福,一个很轻松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但凡优秀的教师都能从教育中品味到快乐、享受到幸福,能在日复一 日看似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奇,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老师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溶化、萌芽、生长,真是越干越快乐,越干越幸福。他们能对工作保持长久的兴趣,不仅为了生活而工作,更是为了工作而生活,所以成了教师的楷模。我们所工作的农村学校,学生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在这里就读的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要管理好他们是一 件不容易的事,每位老师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作。有时候觉得当老师很累,每天早上六点出发,一路颠簸来到学校,一直要忙到下午五点,每天忙碌着同样的事情:备课—上课—改作业—备课,关心着同样的话题:学生、教学。时时刻刻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每天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认真准备上课资料,绞尽脑汁地想法子,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能讲得 丰富多彩一些,希望自己的授课能对学生有更多的启发和帮助,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回过头,当我在课堂上看到他们求知的目光时,当他们一起亲切地称呼我们老师时,我们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要做一名快乐的老师很简单,我们不苛求自己的班级成绩非要年级第一,只要孩子们有进步,我们就知足了!因为我们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因为我们从工作中感悟到了幸福和快乐的真谛。
3、常怀感恩之心,享受快乐。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多献爱心、多做善事,会使自己幸福感增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在平常的工作中找寻幸福和快乐。
(1)纯真无暇的孩子是你快乐的源泉。虽然他们有时吵吵闹闹,有时不可理喻,他们看见你大发雷霆,会内疚自责, 他们看见你快乐喜悦,会笑逐颜开。他们喜欢围着你叽叽喳喳地说身边的趣事,喜欢聆听你的教诲明白深刻的人生道理,喜欢成为你的知己向你倾吐心中的秘密,喜欢被你爱着宠着哪怕骂着训着只要你不把他放弃。每天面对这么一群纯真的孩子时,感觉到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洗礼后的洁净。你给每位孩子的一点好,他们就会报答你的十倍好。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我们有很多的惊喜,快乐无处不在,只要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观察,幸福快乐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2)家庭是你幸福快乐的后盾。家庭是我们教师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把自己的丈夫妻子,自己的儿子女儿,放在心灵深处最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幸福,倘若建立在牺牲家庭幸福的基础上,就不是完整的幸福。我们追求自己事业的成功,诚然可敬。但是,“没人分享,再多的 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苦过了还是酸。”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满桌子的饭菜早已准备好的时候,你要学会和你的家人说“谢谢”;当你忙碌了一整天想早点休息,偏偏孩子要缠着你讲故事的时候,你要拿出最大的耐心跟孩子讲;当寒暑假爱人上班你休息的时候,你要把握住这个为家庭弥补和奉献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家庭的幸福是滋润我们心灵的雨露,有了这份幸福,我们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追寻快乐,不断前进。
(3)健康是你幸福快乐的保障。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 心灵,我们所有的幸福都只能归零。作为教师,我们身负沉重的责任,有形的无形 的压力,很多情况下是劳心劳力,苦不堪言。我们要学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工作不是生活的全 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做“工作狂”。假期里,该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就不要呆家里;空闲的时候听听音乐、唱唱歌、养养花、种种草、看看书、放声笑、伸伸懒腰也是可以愉悦身心的;不要把眼睛紧盯在分数上,为点点差距自责不已,学会 坦然,学会释怀,努力达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的境界,只有身体健康、心灵轻松,快乐才会陪伴你左右,幸福才会长远!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7
2004年9月, 深圳医疗部门根据60万人的体检报告, 按职业排序列出一个表格, 发现记者的身体状况最差, “透支健康”已成为该群体最大的问题。2006年,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市1182名记者身体状况的调查结果, 身体完全健康的仅28人, 胃病成为“职业通病”。调查还显示, 84.2%的记者有疲倦感, 72.1%感觉工作压力大, 21%感觉压力过大, 62%没有正常睡眠, 68%视力较差, 49%常感到全身酸痛。在多年的职业压力调查中发现, 记者已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亚健康人群, 与医生、高校教师等职业群体排在压力榜前列, 而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
2005年, 《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组新闻从业人员探讨职业倦怠的文章, 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文章大多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 讲述职业倦怠如何侵蚀新闻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截至2007年底, 有关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论文有近10篇, 对象涉及一般期刊、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及高校学报编辑, 研究结果表明, 情绪疲惫对编辑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尤为明显。2008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一书, 作者曹茹对北京、江苏、河北、安徽、内蒙古、贵州等六省市12家电视台的500多名电视采编人员进行问卷及深度访谈研究, 发现在情绪衰竭、疏离、职业效能降低三个维度中均出现职业倦怠症候。
上述种种表明, 采取有效手段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已刻不容缓。
一、关于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一种职业危机, 对此问题最早关注的是国外学者。1986年, Maslach和Jackson给出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定义:所谓职业倦怠, 是指一种发生于正常人身上、持续、负性、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耗竭, 并伴有工作中的烦恼、有效性降低、动机下降、不良状况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等特征 (简而言之, 其特征表现为情绪衰竭、疏离、职业效能降低) 。国外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 名列前几位的职业群体分别为矿工、警卫人员、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和新闻记者。 (2) 大体而言,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从业压力繁重
媒体的激烈竞争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 不玩命干就保不住职位、站不稳脚跟。他们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常常加班加点, 日以继夜。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 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心理机能变化, 失去了工作乐趣, 剩下了焦虑恐慌, 最终形成倦怠心理。央视一位著名主持人曾在自传里说到“每天一工作完, 整个人就像散架了一样”;一位新华社记者也曾经描述道:“在十运会长达18天的紧张报道中, 由于过度疲惫导致失眠、焦虑, 我曾数次产生倦怠情绪, 觉得报道激情被逐渐耗尽了……” (3) 上海首家“记者心理沙龙”做过一份职业心理调查, 显示有43%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重度压力状态, 并伴有焦虑、压抑、躁动甚至抑郁等心理活动, 还有43%处于中度压力状态, 只有12%感觉虽有压力, 但可以轻松应对。
(二) 工作单调乏味
求新是人类固有的本性, 一层不变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尽管新闻从业人员是“社会的雷达、人类的良知、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但对于工作多年、岗位和职位缺少变化的人员而言, 如果自身不加以调整、组织上缺乏关心,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症候。一位具有九年新闻工作资历的记者这样描述新鲜感褪去后的“中期压力”:由于在某一两个领域做报道多年, 对笔下的领域已相对比较熟悉, 新鲜度相应褪淡, 尤其是一些常规题材反复关注、反复表达甚至重复书写, 逐渐产生了类似边际效应下降的趋势, 业务进入“简单再生产”的相对停滞阶段。如此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便逐渐积累了无可讳认的“审美疲劳”, 难以产生敏感和兴奋, 因为少了强烈的兴奋, 就容易产生感觉钝化, 从而加重职业疲劳。 (4) 此外, 国内也传出一些夜间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自杀的报道, 心理负荷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 成就感是把“双刃剑”
在遭遇职业倦怠的受访者中, 物质收入和奖惩并非成就感的主要来源, 而是来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即工作意义。工作中逐渐丧失成就感, 导致不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热情降低, 一些记者不愿或减少外出采访, 尤其是对那些新闻价值不大或年年举办的活动。有的记者反映经常坐在电脑前长时间发愣, 不愿做事, 工作碰到麻烦时往往急躁、易怒, 甚至情绪失控。与此同时, 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目中, 新闻媒体是正义的化身, 他们总希望能够通过其捍卫自身利益, 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 并为名所累。央视主持人崔永元2004年在录制《艺术人生》时袒露自己患有重度抑郁症, 并直接指出是因为出名之后感觉肩负的责任重大, 而这份责任感经常“折磨”得他寝食不安。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新闻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有社会原因、行业原因, 也有个人因素。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中, 记者不仅要坚守“耳目喉舌”的岗位职责, 完成舆论宣传任务, 还必须考虑掌控媒体经济命脉的广告效应, 并面对更加理性和愈发挑剔的受众。此外, 记者还是诸多社会弊端的第一见证人, 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扮演许多可能冲突的角色, 产生倦怠和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增大。
除工作压力外, 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下降及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也是促使新闻从业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诱因。据统计, 在我国新闻纠纷中媒体败诉率高达70%, 而美国仅为8%。 (5) 即使胜诉, 也往往是虽胜犹败, 因为媒体和记者的举证任务很重, 一旦涉诉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 当事人身心憔悴, 得不偿失, 因此就会出现因媒体和记者怕担风险而使舆论监督止于新闻纠纷的现象。在败诉的案例中, 有的确属媒体和记者的责任, 但有些却是由于国家立法不够完善, 特别是缺乏对新闻自由的应有保障。同时出现的还有记者屡屡被打事件, 百度搜索“记者被打”关键词, 就会出现相关网页97000篇, 2003年更是被称为“记者被打年”, 甚至发生记者被打致死的恶性事件, 其原因多与舆论监督有关, 但公众淡然视之, 行内也当之为家常便饭。一个危险而得不到社会应有保护的职业, 最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2003年3月至4月, 《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与中华传媒网联合举办“媒体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状况”互联网调查,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调查对象中的60.3%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36.9%;所在单位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占61.4%, 而明确办理了的比例也是36.9%。这一数据表明, 新闻行业劳动力一方在劳动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状态下, 从业者又从事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 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也便不难理解。
当然, 有的媒体压力过低、工作缺乏挑战性, 导致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挥, 无法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 记者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另外, 那些不能适应残酷竞争和社会转型的记者, 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如何妥善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协同互动, 积极构建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不断提升新闻队伍整体素质。
(一) 个体的自我调适
在同样环境中, 个体因素差异会影响职业倦怠的高低。个体一旦发现自身陷入了职业倦怠, 不要惊慌失措, 而要沉着应对, 采取积极的自我干预, 相信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1、确立工作的意义。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 职业效能就是个体以“工作意义”为基础对自身工作的评价。效能降低常常导致疏离, 如果倦怠者能够重新确立工作的意义, 就会降低或缓解职业倦怠的程度。1995年, Cary Cherniss对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倦怠者进行个案研究之后发现, 做有意义的工作是克服职业倦怠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在五位恢复者中, 有四位是通过改变工作、使工作变得有意义而得到恢复的。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 应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现受众的真实需求, 避免盲目应付报道, 如条件许可, 还可通过调换岗位重新找回工作激情。然而,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机制还不能保障经常性轮岗, 因此更需要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挑战, 不断更新思想, 完善知识结构, 并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 提升自身价值。
2、增强职业生存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能力。研究发现, 一个工作能力低下, 常常疲于应对、焦头烂额的员工注定产生职业倦怠;尽管工作能力强, 但人际关系极差的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机率也不低。工作几年后, 员工基本都能掌握一般性的职业技能, 但如果仅停留于表面不思进取, 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要使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突出, 就必须“有所专长”, 提高自我效能, 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研究发现, 那些从职业倦怠中得到最好恢复的人, 都有从平淡无奇的工作中发展专门兴趣与专长的经历。专门兴趣会给人开辟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挑战性、责任感的领域, 成就自我满足, 更加造福社会, 一定程度避免了停滞感与无趣感。 (6) 培养专门兴趣与专长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学习, 对自身所从事工作领域的最新进展抱有浓厚兴趣, 除注重信息收集、经常读书及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外, 还可以找机会进修、考察, 提高综合素质。
3、情绪的自我调节。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必须学会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伤害, 保持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中, 负面情绪是一项突出的表现, 它是由于从业者长期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公平、缺乏回报、缺乏自主、缺乏团体感、和价值冲突等导致的结果, 在此种状况下, 应及时调控情绪, 积极乐观面对各种职业困扰。情绪调控的方法很多, 如运用错觉和幻觉影响情绪, 利用语言和动作予以暗示, 发挥积极的想象产生激情等。此外, 还可利用心理宣泄、诉说、自我激励使情绪发生转变。 (7)
研究表明, 积极的归因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归因决定并影响个体的认知、态度和情绪, 错误的归因经常导致偏见和负面情绪, 正确的归因则有利于引发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当工作中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时, 就要试着这样归因:也许是他人确实比我能干, 我还要继续努力。坚决杜绝自我攻击性的归因, 即将否定的结果归于持久的内部原因, 如性格和能力缺陷, 将肯定的结果归于临时、外部的原因, 如好运气和他人帮助。
4、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支持。倦怠者往往对同事疏远或冷漠,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与同事的合作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个体一旦意识到自身有职业倦怠感, 就要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 寻求合作与帮助。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情感支持的来源, 还是重要的技术支持来源。据调查, 职业生涯前十年中能够得到指导和辅助的员工一般都可保持很高的工作热情, 以及工作满意度和责任感。同事间有益的建议、信息和反馈, 管理层的关注及赞赏, 均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职业倦怠。所以, 要妥善处理好与同事、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尽量避免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 也应具备化解矛盾的能力。此外, 要善于在工作、家庭和休闲之间达成平衡。研究发现, 那些成功的从业者认为家庭责任和休闲与他们的事业同等重要, 家庭、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幸福, 为工作输入动机和责任感。和谐的家庭生活、快乐的休闲生活一定程度能够防止职业倦怠发生。
5、加强体育锻炼,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针对北京市1182名记者身体状况的调查表明, 有54%的记者不参加体育锻炼。2000年贾亦凡对上海市新闻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 68.5%的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35%的人经常熬夜, 21%的人吸烟, 19.5%的人饮食没有规律。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 记者们对自身健康状况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甚至于在“透支健康”, 而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则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效率, 激发灵感。
6、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心理咨询。在我国, 由于心理咨询开展时间不长, 影响也不够大, 社会大众对此还普遍存有偏见。但在西方国家, 心理咨询已深入人心, 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等问题, 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数美国人把接受心理咨询看作自信与富足的象征, 心理咨询已成为其医疗保险的一部分。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曾指出:那些自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 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他认为, 心理咨询可在以下方面提供给人们一些支持和帮助: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 避免因错误归因导致种种失败;三是恢复爱的能力, 学会幸福地工作、生活和爱;四是拥有健全的人格, 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五是摆脱因失恋、丧失信心等造成的痛苦, 教会人们应付挫折的方法;六是提供职业咨询指导, 帮助人们在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七是帮助人们度过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 平安完成人生发展任务。 (8) 由此可见, 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灵开放的过程, 心理咨询不仅仅防治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开发心理潜能, 促进心智发展。
(二) 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干预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机制, 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媒体缺乏统一、明确的理念, 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行业不正之风比较严重, 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高, 员工职业荣誉感降低;缺乏灵活、完善的用人机制, 难以做到人尽其才;绩效考评简单, 人为因素大, 有失公平。此种情形下, 接连爆出资深编辑、记者发生职业倦怠而集体辞职的事件也就不难理解了。1997年, Maslach提出解决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的价值, 不仅证明自身的经济价值, 还要证明生活质量的价值。目前管理学所强调的“人本化管理”正是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以人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改变用人制度的“官本位”模式, 真正实施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鼓励从业者发挥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职业培训, 施行职业管理。目前,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大多数, 有的毕业于新闻专业, 有的是非新闻专业, 比例基本持平。许多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是上手快但后劲不足, 相当一部分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又是在没有经历任何岗前培训的情形下进入新闻行业, 因此无论后续培训还是岗前培训都相当必要。同时, 媒体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很不够, 即使正规大学的新闻专业也很少设置新闻道德课。近年来一些因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是存在漏洞的。另外,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2005年曹鹏博士在《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一文中写道:“新闻职业的年轻化是极有风险的, 年轻化是与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相冲突的, 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大千世界, 是高度经验化的职业, 仅仅在业务能力和素质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 (9) “资深”恰恰是新闻行业的宝贵资源, 媒体应想方设法将其利用好。
3、转变领导作风, 真正做到人性化领导。预防职业倦怠要有制度保障, 更需要媒体领导层的人性化作为, 与员工赤诚相见、同舟共济。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领导支持则是社会支持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性化的领导作风包含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与“爱心”。领导层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与心声,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 包容他们的缺点, 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要坚持效率优先、公平兼顾,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并把下属的成绩看作自己的成绩, 把下属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要学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员工采取不同的领导模式。对初入行的年轻人要不断给予引导、帮助, 对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从业者则要学会激励他们解决问题, 特别是对老同志应大胆将工作任务交付给他们, 领导只需行使好监督和考察职责。
4、建立职业倦怠干预机制。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许多组织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 对新闻媒体来说, 有必要在组织内部组建“职业倦怠干预中心”, 用以检查、干预和预防职业倦怠。部门人员最好来自不同性别、不同年资、不同部门,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服务精神, 并具备职业倦怠的相关知识。“中心”应定期通过问卷筛查、个别访谈对从业者的职场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重点针对30岁以上女性和40岁以上男性。对严重倦怠者要个别辅导, 根据心理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制定相应救助方案, 如安排休假、调换岗位等。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多安排一些文娱活动, 不仅让员工充分享受放松身心的自由, 还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交流, 增进群体凝聚力。
摘要:近年来, 我国社会“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突出, 新闻行业亦无例外。身处其间的许多人大多不明原委, 一些人甚至怨天尤人, 或暗暗自责。与此同时, 员工的“不良表现”很少作为组织管理和社会问题引起领导层的关注与重视, 这一现象迄今未能得到有效干预。本文试图从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成因入手加以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干预策略。
关键词:职业倦怠,新闻从业人员,干预策略
注释
1 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65页
2 (8) 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376、379页
3 胡锦武《:如何长久保持健康昂扬的状态》, [J]《.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 第59-60页
4 杭春燕《:做学习型记者纾解“中期压力”》, [J]《.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 第61-62页
5 陈志武《: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关于新闻侵权诉讼的实证研究》, http://www.sile.org.cn/dis/chn.pdf.
6 Cary Cherniss, Beyond Burnout-Helping Teachers, Nurses, Therapists and Lawyers R ecover from Stree and Disillusionment, Published in 1995 by R outledge Pg.126-133.
7 许若兰《:论情绪管理》, [J]《.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6期, 第83-84页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在个人 篇8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但我们都很清楚,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从根本上变革,竞争压力、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这些方面是很难得到根本改善的,而考试制度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改革的。因此,正如俗话所说,打铁得自身硬。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的努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此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3.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篇9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我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如何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另外,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扰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将其看成是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及社交技能,而这些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也是由教师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内容所决定的。
【克服职业倦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得10-07
克服职业倦怠论文08-27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06-15
有关孩子的教育心得:帮助孩子克服焦虑11-12
职业倦怠现象06-03
疫情防控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06-13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08-18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08-01
职业倦怠师德感悟08-08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