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共8篇)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 篇1
一、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 篇2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三年级语文 第一周教案 篇3
三年级语文 第一周教案 教学目的指要:
1、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
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体会人物的神态、动作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师通过情感激发、学法指导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
体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本周课程的主要目标:
1、能学会生字、词新
重点体会课文里表示“看”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并学会运用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
3、能通过大胆的想象 丰富画面内容
感受球赛的精彩、孩子们放风筝时兴高采烈的心情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模仿课文写法 进行片段描述
教学重点:“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想象放风筝的场面和足球赛场上的场面
教学方法建议:
1、创设情境法;
2、自主探究式
有效教法建议:创设情境法
新型教法建议: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放风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略读1、2自然段
1、播放歌曲《三月三》(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2、略读1、2自然段 汇报自学情况
明确作者放风筝的心情和风筝的种类
二、图文结合 学习课文其他段落
1、观察图画 表达图意
重点观察、表达主人公是怎样放大蜻蜓风筝的
2、图文结合 联系实际
学习第三自然段
弄清作者是怎样根据图画、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 把哥哥放大“蜻蜓”的过程写清楚的
3、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4、图文结合
学习5、6、7自然段
(1)激发学生质疑
自主解疑(重点疑点:为什么课文中描写的风筝那么形象、逼真?)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表达的不同 从而帮助解疑:那(金黄色的)“小蜜蜂” 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象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3)根据例句
找出描写不同风筝的句子
看喜欢哪句就有感情地朗读哪句
(4)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 热闹极了 ”?
三、展开想象 深入理解课文
你是怎样理解“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先读一读课文中的描写部分 再进行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四、总结全文 明确学习要点
1、观察中要抓住要点 按照一定顺序
知道事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练习设计: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 热闹极了 ”仿写一段话
(教师提示:今天的街道真热闹;一位同学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公园里的花可真美呀等 学生也可自己出题来写)
3、阅读有关书籍 看看如何制作风筝 自己做一个风筝
然后和小伙伴或父母去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足球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足球赛吗?赛马场上哪个球员什么样的表现令你赞叹、激动?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今天
我们来观赏一场精彩的小足球赛 相信同样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看图学文
1、教师引导看图:这幅图你想怎样观察?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 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 汇报、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 边读边画出生字
画出和图相关的自然段
3、默读第1自然段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4、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学生再自由读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词 想想当时赛场怎样
从哪儿看出比赛的紧张?汇报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
5、图文结合 自学3、4、5自然段
(1)总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学法
(2)自学3、4、5自然段
读读课文
看看文章描写了几个观众 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说出自己的看法
6、自由读全文
画出课文里表示“看”的不同词语 试着理解、运用
三、感情朗读
课文虽没有比赛场面
但通过对守门员、候补队员、观众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比赛的紧张、激烈、精彩 鼓励学生多种朗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展开想象
1、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当双方队员激烈拼抢时;当一个险球过后;当一方胜利时 观众和球员又会怎能样呢?
2、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和实践经验 进行想象、表达
五、课后小结
1、观察图画的方法不唯一 只要合理即可
2、学文的方法的掌握 有利于课外阅读
六、课后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造句: 全神贯注: 津津有味:
3、观看一场比赛(篮球、跳绳、骑自行车等)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姿态及观众的反映 写一篇小作文
参考答案:
2、全神贯注:意思是精力非常集中地看、做、听着什么
津津有味:意思是有滋有味地读、吃、讲、听着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启发学生说出从课文中体会到的道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之”的不同含义。
重、难点突破方法 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收集的有关孔子、孟子的文言警句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惟()鸿鹄()缴()弗()矣()与()盘盂()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第一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文,提出问题:
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句子。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⑴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⑵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自己文言文难读通顺、正确停顿的困难。
三、疏“大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悟“道理”
1、领悟道理:
a.奕秋一起教两个学生下棋,结果怎样?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b.两个孩子在争论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观点?你认为谁对?
两小儿辩论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c、分角色朗读:读出节奏,揣摩人物语气。
2、背诵课文:
⑴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⑵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课时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二、写出下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诲:弈:
2.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3.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其:弗:与: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
5.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6.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汤: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小学语文六年级《牛郎织女》学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个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本文是牛郎和织女故事的前半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并穿插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宫没有自由、没有欢乐的生活情景及下凡的经过。本文是阅读课文,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针对学生的疑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体会出牛郎的诚实、勤劳、善良的品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还体现在选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不仅组织学生选读内容,还请学生谈谈选择这部分内容的理由。通过交流,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
探究活动
——怎样回信
一天,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收到一封询问有关语法方面问题的读者来信。吕先生很快地把回信写好,待要寄信时,却把他难住了。
原来,那位写信人在信后面留下的签名写得龙飞凤舞,潦草得无法辩认,吕先生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最后又拿起信端详一番,突然心里一亮,高兴地喊道:“有办法啦!”
试问,这是个什么办法?
答案: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 篇6
主备人:张辉参备人:吕峰审批人:使用时间:3月8日
第一周巩固作业(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落英:
3、甚异之。异:
4、豁然开朗。豁然: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绝境:
10、处处志之。志:
11、寻向所志。寻:向:志:
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规: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津: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四方台一中八语文周作业编号:2yw 001编写时间:3月6日班级:组号:学生姓名:
1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四、习题精选:
(一)2008年吉林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
分)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二)08年鸡西市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属:要: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4、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08年湛江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7—20题。
1、解释词语。(4分)(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 篇7
案
学习内容
23.最后一头战象
学习目标
.我会写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我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我能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多媒体
学习
过
程
导
案
【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大象的故事】
谁想说谁就快速到聚焦点来说,下一个想说的同学做好准备。
【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课堂展示、相互点拨】
*“读”环节
(一)我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写”环节
(二)认真观察课后方格中的这些字,我能把它写正确、写美观。
左右结构:躁泣浴搏碑
半包围结构:
遭
上下结构:劈寇蕉筒
独体字:革
(学法提示:“劈”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你还观察到这些字在写时注意什么了吗,像老师这样用观察“劈”这个字的方法把上面的字写正确写美观。)
*“问”环节
(三)我能知道课文内容,还能提出不懂问题。
.我能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我提出的问题是:
*“悟”环节
(四)默读课文: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呢?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找出来并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自学提示:如:“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欧欧地吼”“急促地踏”我感受到战象想看到象鞍的急切心情。你从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随机抽取一名同学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2.分工
(1)出示各组任务。
2组展示一读环节。
3组展示二写环节。
组展示三问环节。
4组展示四悟环节。
(2)给学生5分钟时间在自己组内交流。
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如果个别小组有困难就给予指导。
二、检查预习、展示汇报
.2组展示一读环节,在2组展示完后组长会请其他组组员点评纠正。
评价方法:对抗组打分
2.3组展示二写环节,这一环节是六名同学上黑板听写,其他组在本上写。这节课听写的词语有:
单号: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
双号:凝重英武气概苍茫石碑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评价方法:对抗组打分
教师针对学生写的不美的字指导书写。
评价方法:在老师指导书写前学生能说出怎么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给小组加一分。
3.1组展示三问环节。学生汇报后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随机板书。
评价方法:对抗组打分
老师提炼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如果直接能解决的学生间解决。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第二课时:
一、听写
.请每组3号、6号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
3号: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
6号:凝重英武气概苍茫石碑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2.写完后黑板前3、6号同学快速对照小黑板互批,1、4号,2、5号互批。
评价方法:上黑板学生就代表一个组,两名同学都写对就加二分,写错不得分。在老师指导书写前学生能说出怎么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给小组加一分。
二、4组展示汇报悟环节
、2、3组随机补充。
教师抓住学生汇报的重点句子随机指导有感情朗读,随机板书。
评价方法:针对学生回答情况随机加分。
【积累展示
拓展延伸】
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班内汇报。
评价方法:针对汇报随机加分。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寇()简()畔()哀()
冠()筒()衅()衰()
2.词语改错。
焦燥不安()漫不精心(英武毫迈()天色苍芒(.快速完成当堂训练题。
2.完成后班内汇报。
【板书设计】
英雄垂暮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
英勇、善良
凭吊战场
坚强、忠诚
庄严归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2 篇8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侵蚀、沉淀、冶炼、荣誉、头衔、捐赠、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居里夫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重点】
1、能抓住“美丽”一词感知文章的内容。
2、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埃()
伦()
藤()
析()
碱()
效()
蚀()
乏()
誉()
顽()
卓()
衔()
粪()
捐()
2、理解下列词语,并造句
淡 泊:
刚 毅: „„
…… 人声鼎鼎:
侵 蚀: „„
…… 一如既往:
执 著: „„
…… 卓有成效:
盛 名: „„
……
二、整体感知
3、有感情朗读课文:本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本文的朗读基调是崇敬与赞颂是令人震撼的,语气是赞叹和钦佩的,语调是坚定上扬的,注意重点词句的处理。
跨越百年”指的是:
这几个典型的片段是:
三、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4、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
她的报告宣布了
;“那美丽、庄重的形象”表面
指
,深层次的意思指
【学习反思】 收获: 疑问:
【当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减()
捐()
衔()埃()碱()
娟()
街()挨()
2、根据理解写出相应词语
①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②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③逐渐地破坏或腐蚀。
()④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
《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重点】
抓住“美丽”品析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学习难点】
理解“跨越百年美丽”的内函。【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学习过程】
一、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8、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淡蓝色的荧光”是,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是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 的赞颂。
9、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 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而在于为
,为。
10、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方法提示:从人物的外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去思考,重点思考人物内在美表现,即作者怎样写她的内在美,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
说这种美丽可“跨越百年”是因为
二、我会根据要求摘抄语句
11、①描写居里夫妇实验条件极差的句子是
②表现他们实验工作极其艰辛与危险的句子是
③概括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功绩的语句是
④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居里夫人对科学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⑤我喜欢的语句是
12、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她对待这些成就的态度怎样?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重难点:
1、理解“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听,互查。
3、默读思考: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测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áo lǎn pò qióng cù rán cháng shì()游()月()力 苍()()
xuàn lì liáo kuò tàn suǒ bú xiâ nǚ lì()()()()
2、选取字填空。
(促猝)进 然(瞬顺)利 间(括阔)号广(蜿弯)曲 蜒
3、查字典填空。
“积劳成疾”的“疾”,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是()结构的字。“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A痛苦;B痛恨;C疾病。这里应选第()种解释。
4、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更正:
1、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2、根据板书继续锻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练习设计: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2.“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同学们,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课后反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1*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权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学习重难点: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检测练习: 选择正确的读音。A hū hú hù
糊弄()糊墙()糊涂()B qiáng qiǎng jiàng
勉强()强大()倔强()C tiāo tiǎo
挑理()挑战()挑东西()讨论更正:
1、找出课文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2、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a、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b、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老师。
c、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启示。练习设计:
一、仿写句子。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
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学成语时,出现了书写错误,请你帮她改正。遗笑大方()老马识图()问顶中原()群雄逐路()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写人)
怀特森先生(事例)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道理)
口语交际.习作五
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作文提示,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和同学们进行交流。2收集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或景和同学们谈一谈,交流交流。二:课前预习导学: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做准备。三:课堂学习研讨:
1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 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 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 笔端,共同分享吧!
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3、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训练巩固:
1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修改习作,评价赏析(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课后拓展延伸:
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3、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②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② 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
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简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制作“班级纪念册”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学习过程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7.小结。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
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
“综合复习”
1.《养花》
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第一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
这一题是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特别是从字典中选择字义能力的复习和检查。奇花异草异:奇异,特别。奇花异草,奇异、特别的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大雨倾盆,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形容雨非常大。
置之不理置:搁,放。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三年五年。
秉烛夜游秉:拿着,握着。秉烛夜游,晚上举着蜡烛游玩。第二题,从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这一题是复习和检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应画出的句子在第4自然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第三题,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文章的第3自然段讲养花增长了见识,第4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第5、6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在检查交流时,可让学生先总的说说作者养花的乐趣,再每人就一个方面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
2.《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在学生画出这些词语之后,教师最好出示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观摩欣赏,以具体领会从课文中画出的这些词语。以下所附是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供教师选用。
僧怀仁集王羲之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第三题,模拟担任碑林解说员,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学写毛笔字,临的字帖主要有颜体、欧体、柳体,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习字的实际感受,谈谈某一种书体的特点。
6.《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7.《智慧之花》
本文讲了两个少年儿童的故事,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第一题,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
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这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同伴不受伤害。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第二题,从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
进行缩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学生缩写之前,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明确要求。学生缩写以后,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并联系学生的练笔实际酌情指导。
第三题,写一写读了这两个故事想到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次习作来安排。根据题目的提示,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自己选定习作内容,一是写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二是写自己知道的其他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故事。前者侧重于写“感”,是练习写读后感;后者侧重于写人写事,是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学生按照提示完成习作以后,教师要做好讲评,通过师生互评互议,使学生在写读后感和写记实作文方面都有所启发和收获。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做玩具小台灯的说明书,二是两个同学看说明书做成的小台灯。
第一题,两个同学做的台灯,哪一个做对了,哪一个做错了?
这一题比较容易,根据对台灯的了解就可以判断,图二的小台灯做对了,图一的小台灯做错了。
第二题,对照做法说明看一看,做错的那位同学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图一的小台灯,做错的地方是把灯泡装在灯罩的外面了。他没有做对的是说明中的第三步。学生应该画下来的是:(3)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第三题,那位同学做错了,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那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
对于见过台灯的人,说明书中对做法第三步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楚了,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的人,这里的说明就还有些不够严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那位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同学,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孔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戚或小伙伴写封信,介绍自己面临小学毕业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周学案】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第一作文范文08-26
六年级第一次语文月考09-23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一单元练习09-01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5-19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07-28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练习1008-02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11-10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06-0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