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哲学》教学设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024-11-20

《身边的哲学》教学设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精选3篇)

《身边的哲学》教学设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篇1

《身边的哲学》教学设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客观性”一词的含义有所体会,能初步感受到“客观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是在自然观上的分歧;初步知道宗教神学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3.觉悟方面:

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上引导学生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的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教学方法]学生交流、辩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互联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前言的学习,从概念上了解了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古代希腊被认为是哲学的发源地。在那个时期,哲学家们所研究的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提出过许多合理的想象。(多媒体显示):

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3.毕达哥拉斯: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中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切物体。4.柏拉图:“理念说”

5.中国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介绍上述思想的意思)

以上1、2是唯物主义观点,3、4、5是唯心主义观点。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多媒体显示)师:在汉语词典中,“客观”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回答)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与“主观”相对。

师:因此,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就是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管你喜不喜欢、承不承认,它的存在与发展总是按固有轨道与属性进行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多媒体显示)

师: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只能从宇宙的产生说起。关于宇宙的形成、世界的产生,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些神话传说?

生:盘古开天辟地。起初天地没有分开,活像一个大鸡蛋。在这个鸡蛋里睡着开天辟地的鼻祖——盘古。盘古在鸡蛋里睡了一万八千年,才不断长大了。有一次盘古伸腿,蛋壳碰痛了他的脚趾,他疼醒了,发现自己四周被围,十分生气,便找来神斧,对准一个薄弱处,奋力砍去,他又砍又撑,使尽全身力气,终于使蛋壳破裂。随着蛋壳崩裂的巨响,轻的东西向上飘,变成了天,重的东西向下沉,变成了地。位居天地之间的盘古一日九变,长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到最高处,地降到最深处,盘古也长到了头,终于精疲力尽,像山崩一样倒塌下来,他的肢体化成了山岳,肌肉变成了良田,血液化为江河,筋脉变成了大陆,齿骨变成了矿物,皮毛变成了草木。

师:这终究是神话。谁了解一些关于宇宙形成的科普材料? 生:宇宙大爆炸理论。

(点击:http://)

“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原是一个不大的、但密度极高、温度极高的火球。大约在150亿年前,这个原始火球突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把物质抛向四周,从此产生了宇宙。从那时起,宇宙开始膨胀,温度也随着空间的扩大而降低。当宇宙年龄为10-44秒时,温度高达1032℃,在这以后一刹那,即经过10-34秒后,宇宙突然“暴胀”,就像大气球突然被大人猛烈一吹那样,宇宙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使宇宙在刹那间扩大了1029倍。大爆炸后,宇宙温度逐渐下降。大爆炸后30万年,温度已下降到3000℃,宇宙开始变得透明了,在这期间也开始形成了化学元素。

150亿年来,宇宙在不断膨胀,温度在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产生和繁衍了生物。

师:那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地理课上学过。地球是太阳系的天体,地球的起源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是分不开的。据天文学家推算,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里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碎片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结聚合,到距离现在约50亿年前,一团巨大、黑暗、无定形、冷而稀薄的气体(包括氧、氖、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氨等)与尘埃星云(石墨、磁铁矿、硅酸盐等)形成星云盘,在今天太阳系位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和收缩。星云盘内轻的物质向外逸散,重的物质在太阳系内部集中,形成许多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这时距离现在约46亿年。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师: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说明每个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宇宙中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创造天地的活动。所以——

(1)从天体的起源看,宇宙间各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多媒体显示)师:生物课上是如何讲述生命起源的? 生:经过四个化学进化过程:

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②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高分子体系; ③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④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师:生物进化又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生:脊椎动物—哺乳类—灵长类—类人猿 师:这说明了——

(2)从生物起源看,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多媒体显示)师:谁听说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生:自古以来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在我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在西方则流行上帝造人的说法。前者说开天辟地以后,有位名叫女娲的大神,面对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感到孤单无趣,便用黄土和水捏出一个个小人,在地上活动。可是手捏太慢,这位大神便取来一根藤条,从搅拌好的泥浆中抽出来一甩,溅落的一个个泥点便变成了许多人。西方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载于基督教“圣经”,说的是上帝耶和华在制造了世上的万物以后,用尘土造了个男人,取名亚当,又趁他熟睡时取下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这些终究是神话。(点击:http://)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八千公里的断裂谷。由于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世界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骼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所以——

(3)从人类起源看,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多媒体显示)师:由此可见,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它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早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就存在。

师:在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相对好理解。人类出现后,大自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地球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人类智慧和意志的烙印,自然界是否还是客观的?

(学生有的说是客观的,有的说不是客观的。)学生活动:辩论

正方: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 反方: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再是客观的(教师对辩论进行点评,从而阐述正确的观点。)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多媒体显示)师:人类产生后,对自然界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师:人类能随心所欲地利用自然物吗?(学生思考,教师启发)

师:人们为什么不用贝壳作为货币的材料呢?

生:因为贝壳的价值太小,如果用它作货币,那现在恐怕要用几十上百车贝壳来买房子。师:那为什么不用羊呢?

生:货币的材料还必须容易保存、可以分割、方便携带,羊不具有这些特点。师:那金银为什么固定充当货币材料呢?

生:因为金银正好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的特点。货币就需要这些特点。

师:可见,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假如金银不具有这些固有的属性,是不会被用来充当货币的。而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从这个角度看,自然界仍然是客观的。

师:那么人类改造自然物呢?这是不是人随心所欲的呢? 生:应该也不是随意的,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多媒体显示)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起的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师: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呢?

生:不是,如果没有羊这种物种,没有基因,或者人类没有掌握这一规律,克隆羊、转基因羊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师:可见,人类改造自然也必须以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属性规律为前提。所以——(多媒体显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马克思

师:可见,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综上所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师: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原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多媒体显示)

师: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同时,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强调,不要把大开发变成大开荒,这就是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998年的洪灾、近几年北方的沙尘天气就是例子。所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无论是人类产生以前还是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布置作业:

讨论:环境问题为什么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篇2

关键词:教学法;客观;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5-02

教学法模式是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教法模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工作的整体模式,它包含课程结构模式、教学制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模式。教学法模式和教法模式都是由教师选择、构建的、运用的。

一、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学论中的一条古老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内涵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用全称肯定句式表示了凡是教学都有法;后面部分是用全称否定句式表述了教学法不是唯一的。“教学有法”中的“法”,用现代的术语就是教学模式。事实上,任何一位教师只要是完整地上完一节课,就形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图景。若把语言表述的教学过程模式加以提炼、抽象舍弃次要成分,取其主要成分,就形成了一则用科学语言表述的抽象的教学法模式。反之,任何一则抽象的语言表述的教学法模式,都可以运用到相应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形成完整的、具体化的语言表述的教学过程模式。再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就形成了一幅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图景。事实表明,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

二、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说优化的教学法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万千教例显示了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同一的教学内容、同一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操作模式施教,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例如,同一位教师运用下面两则不同的教学法操作模式,就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模式一:在示范环节教师对难度不同的三道例题一并做解法示范。)

(模式二:在示范—导·练环节,分层次进行,每个层次都在示范后安排练习。)

显然,这两种模式结构形式是不同的。实践证明应用模式二优于模式一。经理论论证,也有同样结论。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像上述的同一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法操作模式执教,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实例随处可见。因此,这些客观存在的教例显示出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2.系统论及优化论提示了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系统的结构形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这是系统科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决定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功能的状态水平。课堂教学是个系统,教学法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形式。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功能。在教学法模式中,基本教学法及其组合、教学分项内容及其组合、时段划分、顺序关系等,有一项或几项全部改变,都属于教学法模式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了。系统运行过程如何优化地达成目标问题,是“优化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优化论的优化系统方法是带有普遍性的。因此优化论的理论、思想、方法对于课堂教学系统也是适用的。优化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正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优化的系统,人们才从理论上去认识它。优化论的发展、完善,证明了作为其研究对象之一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优化的结构形式——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3.唯物辩证法论证了优化的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存在的形式。不同事物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同一的事物也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因而与不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法模式是不同的。与统一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法模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就在为这同一内容服务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法模式当中,在服务的程度上也存在联系方式各有不同。它们之间就存在质的差异。相比之下有优劣之分。因此,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从客观事实的显示、系统科学理论提示和唯物辩证法论证,都表明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三、教学法操作模式之优化是可能的

我们研究教学法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要探求使教学过程优化的教学法操作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法操作模式优化是完全可能的。其原因有三点。

1.优化模式的客观存在性是操作其优化的前提。前面,我们从事实上和理论上对优化的教学法模式的客观存在性做了充分的论证。正因为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它才是有意义的,才会得到研究结果。

2.教学法操作模式的庞大数量为其操作优化提供了资源。教学法操作模式是由教学法基本模式依教学规律衍化而来。衍化的因素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方法、时间安排、教学手段运用等因素,仅教学基本方法有十种,十种教法的所有的组合数是(210-1)种。所以我们研究优化教学法模式的资源是足够的,在众多种不同的教学法操作模式中,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优化是可能的。所以依据规律推衍出优化的教学法模式是可能的。

《身边的哲学》教学设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篇3

客观的)

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XX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上一篇: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汇报材料下一篇:功能科超声影像图片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