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式阅读教学法

2024-10-21

筛选式阅读教学法(精选6篇)

筛选式阅读教学法 篇1

曾经有位文学少年问过我:“你用在读书和写作上的时间,比例是怎样的?”我答道:“7:3。”我觉得,输入必须大于输出。一个人读书对于扩大他的知识面,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是切切相关的。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一些别人的写作方法以及巧妙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也能从书中的人物、故事受到启迪和引起联想。

我们为提高写作能力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掌握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读书,不能“偏食”。我们的写作,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我曾经写过一本以太空为背景的太空探险童话书,就是因为从小对天文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的缘故。这种对太空的神秘感,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依然爱好天文,更是对外星人,天外不明飞行物等“太空秘密”,怀有浓厚的兴趣。我现在仍是每期《飞碟探险》的必读者。

应该看到,丰富多彩的影视屏幕和神奇的网络世界,正在“侵占”着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读文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因此,如何学会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更合理地阅读,变得愈加的重要了。

阅读一般分为浏览与精读。一般讲一本书拿到手,你可以在基本了解这本书的大体内容后,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去读。那么,有没有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呢?快速阅读法在国外已有研究。速阅法的关键是在眼停(瞳孔不运动时)的瞬间,能感知到较多的词汇量。你在浏览时,可尽量扩大视觉的距离,把逐字认读的习惯,改变为逐句看读,通行看读,进而达到多行扫视、整页扫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视线在字里行间快速扫描。

通过快速阅读的练习,你能很快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你在阅读以上的那句“那么,有没有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呢?”只要抓住“有没有--快速阅读--”两个关键词语,就理解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了。在阅读中对于无关宏旨的疑难处,可暂时放过。关键词语是文章中信息量最多、蕴含核心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它通常是文中重要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体现文章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键的句子,则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段落或结尾段落内。在浏览中,你是否可以留意起联接作用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例如、又如、再如”,以及“同样地”、“此外”、“再者”、“而且”、“何况”、“换言之”、“简而言之”、“具体地说”、“众所周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等。

速阅法对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很适合于只需进行浏览略读的书籍。速阅是仅仅使用眼睛和大脑两种器官的默读,务必做到不用手指、不动嘴唇、不出声、不心诵,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为了掌握一本书的大体内容。一本书拿到手,我一般先是看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阅读编者的话和关于作者的说明;然后,浏览目录,阅读内容提要、前言或后记;最后,以跳读的方式大体翻阅全书,并注意出现在章节始末的小标题。这样,自己就能基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去读。有时为了寻找某些资料,筛选出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也得运用快速阅读法。这种阅读,要把自己想了解的信息牢记在心中,尽快移动眼睛扫描阅读,并注意运用标题、缩行、不同字体的标示等,以帮助自己搜寻所需的资料。

经过一般的浏览阅读后,如果你觉得有价值再读一遍,你可以再精读全书,或有选择地精读其中的部分章节。精读,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SQ3R”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词首缩写(S,Q和三个R)。译成汉语是“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我们精读一本书,可按这五个步骤进行。国内也有学者提出,精读须做到“三个了解”(了解背景、了解作家、了解作品),“四个必须”(必须看原著、必须看仔细、必须动脑想、必须用手记)。

作家茹志鹃曾经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了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她所说的“煮书”就是精读,熟读,一直读到心领神会,恍然有得,从而获得更深层次上的记忆和理解。辞书出版社曾经为少年读者编辑出版过一套《熟读丛书》,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精读的过程是一种积累。熟得生巧,积累多了,妙处也就显露出来了。

筛选式阅读教学法 篇2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信息筛选 策略

在现代文阅读部分,筛选信息的提法的出现,意味着阅读能力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研究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信息的筛选对于搞好初中的应考训练乃至搞好初中阅读教学改革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信息筛选的现状及意义

1、信息筛选现状

筛选能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面对读物中众多信息, 对其价值( 重要或次要, 有用或没用) 进行判断并决定取舍的能力。当今时代是知识骤增 、信息骤增的时代, 各种书籍报刊所刊载的信息, 如潮水般涌来。需要人看的东西太多了, 而允许人看的时间又太少了。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可能不遗漏或少遗漏应该吸收的信息, 现代人就必须要具备阅读的筛选能力。

然而, 长期以来,谈到阅读和阅读教学, 总是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总是强调中心、结构、写法、语言。我们也早已习惯于把这些看作阅读文章的当然方法, 看作读懂文章的唯一标准, 看作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阅读及阅读教学如果仍然以文章学为唯一的理论基础,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现实生活中, 确有为了弄懂中心、结构、写法、语言而阅读, 但更大量的是另外一类阅读: 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是读物到底传达了哪些信息, 其中哪些是重要的有用的信息。即阅读的目的只是获取信息, 阅读的过程仅仅是区分、判定、筛选的过程。

2、信息筛选意义

现代文阅读中,明确筛选标准极其重要。所谓筛选信息,就是领会阅读的要求,按要求思考并解答问题。题型主要有:①要求从文章中直接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②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在若干选项中判断是非;③要求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语句等等。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把握当前本选题,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找准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整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为了使现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語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有这样的表述:“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信息筛选时的价值确定

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的前提是能够辨别文章中哪些是重要信息, 哪些是一般或次要信息。不具备这种辨析能力, 筛选信息就无从谈起。当然, 信息重要与否是相对而言的, 可能因文体而异, 也可能因阅读目的而异。因此, 文章的信息价值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

1、文体特点角度上确定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性文体、说明性文体、议论性文体三类。虽说表现形式多样, 但从内容看, 不外侧重写人、侧重叙事、侧重写景状物三类。阅读记叙性文体首先要弄清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读者弄清了这些要素, 就基本上掌握了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因此, 总体而言, 这六要素 就是该类文体的重要信息, 其余则是一般信息、次要信息。其次当然还应深入一步, 根据叙写的对象分别把握其重要信息。如果是侧重写入, 那么需要着重把握的应该是: 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 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 如果是侧重写事, 那么需要着重把握的应该是: 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 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感情; 如果是侧重写景、状物, 那么着重把握的应该是: 景物的特点, 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说明性文体是通过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原理、结构、功用等, 让读者增加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文体。因此, 这类文体的重要信息无疑就是被说明对象的上述特征。议论性文体是通过议论或阐述道理的方式, 论证或阐明某种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这类文章要解决的是“证明什么” 、“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 ”三大问题。于是, 与此相应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成为议论文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阅读该类文体, 首当其冲就要提取这些信息。从文体特点出发确定信息价值, 由此获得的重要信息实际上就是文章作者所要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

2、 阅读目的角度上确定

判断文章中包含的信息重要不重要, 除了文体标准, 还应有读者标准。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再创作, 读者当然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目的来确定文章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 哪些信息是次要的。譬如: 为积累知识而读, 文中新知识就是重要信息, 早已熟悉的知识则是次要的信息; 为解决疑难问题而读, 文中涉及答案的内容便是重要信息, 其他内容则无关紧要; 为查阅资料而读, 文中所需资料就是重要信息, 其他资料则是无用信息。同一篇文章中同样的信息, 因阅读目的不同, 其价值也会有轻重之别。以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当读者的目的是撰写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五位青年作家烈士的专题报告时, 该文的重要信息就是文中有关五个青年作家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 当读者的目的是准备《鲁迅与青年作家》 的讲演稿时, 该文的重要信息就是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 而当读者的目的是写作有关国民党围剿左翼文化的研究论文时, 该文的重要信息则是文中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

三、信息筛选的策略研究

对现代文的阅读, 筛选文中信息是指在把握文章层次结构及大意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的阅读目的辨识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 辨析最能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试题常常以主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 包括以下几点: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如何准确地筛选文中信息呢?

1、 根据语言标志获得信息

阅读一篇文章, 要迅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所需要的解题信息, 就得避免盲目, 抓住语言标志是一条有效途径。中考要求我们筛选某种或某类信息, 即使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阅读那么长的文章也一般不会让考生半天还摸不着头脑。阅读材料往往在某一点上有一条线(也可以称之为信息筛选线)连贯全文。这条线就是语言标志。它可以是某类词语, 也可以是某类句子。这些标志可分类为主旨标志、结构标志、逻辑标志、论据角度标志、论述角度标志等。根据命题要求抓标志, 既快又准。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标志, 但却发现有很多重复语句(或大意相近的句子), 我们就应该抓住不放。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往往是体现全文的主旨关键句, 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有意强化, 我们捕捉主旨或根据文章的主旨来解题, 自然应抓住不放。

例: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问题:作者提出:“然而,在这样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 该段的后两段从“从古以来”和“现在”两方面举了事实论据。 可见,“从古以来”和“现在” 起到了提示的作用。文中提出的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和“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

2、根据结构特点确认信息

我们捕捉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点通常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一般来说, 在通读全文的条件下, 有如下地方要引起我们注意:①反映主旨的信息在开头或结尾;②有关论据作用的信息也在开头或结尾;③判别局部内容的信息在近邻(即题点的所在地方附近), 从上文或下文中寻找。人们常说议论性、说明性文章开头段结尾段和过渡段非常重要, 作者常常在这些地方提示文章或层次要旨, 记叙性文章常常在文章结尾处议论抒情,这是我们获得有关文章主旨信息的关键所在。

3、根据提示语破译信息

指示语是文章中主要起结构作用的一些语词。尽管这些语词本身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信息, 但它们能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楚地显示出来。不仅如此, 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 指示语还能发挥它的提示作用。因为在这些指示语的后面, 紧跟着的往往正是作者要交代的关键内容, 传递的重要信息。学生如能在此处顺藤摸瓜, 提取文段的重要信息就可能得心应手。

文章中的指示语林林总总,可以发现有助于读者获取重要信息的指示语大概有三种类型。

①用以提示层次结构或语序关系的指示语。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还有“第一、第二、第N”,“其一、其二、其N”等。这些语句和词语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石拱桥》:“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 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 建成的桥, 用料省, 结构巧, 强度高” 紧接在“首先 ”、“ 其次“ 后面的同样也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②用以提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指示语。如“我( 则)以为 ”、“我想…… ”、“ 更重要的是……” 、“ 这就是我所说的……” 等等。例如《从三到万》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 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人们大都当做笑话, 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则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这处的指示语所引出的作者观点无疑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③用以提示总结归纳的指示语。如“ 总之 ”、“ 总的说来” 、“ 综上所述”、“ 整体而言” 、“由此看来 ”、“ 一言以蔽之” 、“ 本文旨在 ”、“ 因此 ”等等。例如《人類的语言》 :“ 总之, 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 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再如《哥白尼》 :“ 因此, 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 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这几处的“ 总之 ”、“ 因此 ”, 其后的文字, 显然都分别传递了所在段落甚至是全文的重要信息。

4、根据文章段落详略提取信息

阅读文章或段落时, 要让学生学会抛弃 , 大胆跳过一些相对不重要的东西。即在不影响把握文段主要意思的前提下, 从目光中略过部分词句甚至段落。例如:

①常常听说,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流行着“中国热”。②如最近在海湾危机中, 美国军队中兴起“孙子热” , 军官们几乎人手一册研究孙吴兵法, 对交战韬略中的“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说,极为称道。在别些国家还有“ 京剧热 ”、“ 昆剧”热 、“ 中国武术热 ”、 “ 《易经》 热” 、“ 珠算热” 、“ 中国象棋热”、 “中国烹饪热 ”、“ 三国热 ”等等。③这些“热 ”, 有的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艺术, 有的是追寻健体强身之道, 有的则想在企业管理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句② 是举例的内容, 是句① 所论观点的例证, 忽略后不会影响本段中心意思的表达, 属于次要信息, 可略过。句①③ 是本段表意的中心所在, 自然也是重要信息所在。

有关筛选信息的策略,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很少有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都是综合使用的多。各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得越熟练,筛选信息就越快。

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假如能够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语文教学的筛选策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语文将是一门随时陪伴在身边的学科,而不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熟悉语文,学好语文,培养言语理解和组织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挖掘语言知识的生活内涵。

参考文献:

[1] 唐惠忠. 2006高考备考攻略(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试点拨[J]. 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Z1) .

[2] 王帆. 如何辨别筛选文中的信息[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19) .

[3] 刘占泉. 地到无边天作界——谈信息筛选的充分、有序、适度

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篇3

——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批注式阅读这一种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有效阅读。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认识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激发阅读兴趣,鼓励阅读。

2.掌握批注式阅读这种读书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会多角度进行批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批注,释疑解惑

1、播放微课,认识批注。

2、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内容,交流困惑,师生共同释疑。

(二)小试牛刀,引领批注

1、多媒体出示小诗《秋》。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品味哪些地方值得写批注,怎么写批注。

3、师生共同批注。

(三)大显身手,尝试批注

1、明确阅读要求。

2、自主批注,之后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互补。

(四)课外拓展,电子批注

1、播放微课《如何做电子批注》。

少教多学式阅读教学 篇4

【解读案例主题与背景】

《背影》一文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于1927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由于当时读到父亲的来信泪如泉涌,从而想起与父亲相依的日子,真情自然地流露,有感而发的写实散文。这是一个肩负着民族使命,备受人生飘零之苦,备尝人世酸甜苦辣而又极具人性善良的成年男人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怀恋。当我们已为人父母,感受到担当生活重任的不易之时,方才明白父母当初养育子女的艰辛,这样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愫,就会激起强烈的共鸣。让我明白:年少时父亲一如既往的将对儿女的深沉的爱付诸于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成了儿女理所应当的依赖;而当子女成年以后,父母日渐衰老得不再强势,儿女对父母的感激、疼惜、爱恋,就表现在物质的孝顺和精神的安抚中。“父疼子,子爱父”是对亲情的传承和延续的永恒主题。

教材编排者有意将本文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中,是颇具匠心的。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之后,紧接着让学生明白人世间不仅有残酷的侵略杀戮,更有贴近心灵距离的爱存在。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心灵去触摸人物在喜怒哀乐与沧桑的经历中对爱的回首,激发起学生对现在所享受到的爱的呵护的珍惜,并常怀感恩之心,去感激生活中爱的馈赠,并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传承爱,延续爱。【案例的教学背景】

引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时,我所带的班级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和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而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预、展、评、测”的语文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展示交流——总结点评——反馈测评。尤其是学生对自主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明白,养成了提前走进作者和文本的自觉性,并且养成了脱稿展示预习内容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引领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老师再根据现在的孩子习惯于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给予的爱,没有用心去体会与感激,甚至出现对爱的麻木状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引导体会,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的经历,渲染出很浓很浓的感动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由爱带来的感动延续到每一个孩子的现实生活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交流与展示关于作者情况与字词积累情况,反馈自主预习效果;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师引领学生品味细腻的亲情(父疼子,子爱父),并拓展延伸,激起感动的高潮;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信任学生,给学生以主持学习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与引领他人学习的行列之中。具体做法是:在导入新课、解读作者、字词学习、内容感知的几个环节,由一个总主持人导入新课后,即兴叫号来进行脱稿反馈,主持人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点评,老师视情况进行追问。

2.教师引领学生品味细腻的亲情。通过 ppt的问题驿站来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教师进行追问挖掘教材的深度。再插入“望父买橘”的视频渲染情绪,营造感动,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体会艰难中爱的真诚。

3.用同一话题的歌曲和教师的下水文延续爱的感动。

教学重点:通过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以及五句人物语言来品味细腻的亲情。教学难点:对个别语句的理解。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多了解朱自清写此文时的自身情况以及触动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2.制作ppt课件,提前走进“望父买橘”的朗诵视频并下载。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欣赏并下载崔京浩的《父亲》。

3.充满感情地写下水文《病榻上的父亲成就了我的今天》,既是对亲情的真切眷恋与回顾,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患难中亲情的可贵。4.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着重点及方法。2.学生准备:1.有质量地做好自主预习。(课前热身阅读)

方法及内容指导:文学常识我来记——文体、作者、写作背景; 生字新词我来写——课后字词、课下注释; 易错字词我点击——形近字、多音字、易错字; 内容整合我来做——感知课文内容,感想; 疑问疑惑我来提——结合文章主题、练习提问; 妙词佳句我来赏——优美词句、修辞句;

自由超市我拓展——课外延伸活动、查找资料。2.推荐主持学习的小老师和中心发言人: 3.每个人做好脱稿反馈与展示的准备。教学流程预设:学生主持学习:(导入新课——走近作者——字字词易错点击——反馈内容整合)——教师引领学习(品味细腻的亲情营造感动——拓展延伸,延续感动——引领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布置巩固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案例实录:片段一:学生主持学习(多学)

1.学生导入新课并走近作者.主持一:随即抽查两个合作小组的七号或者八号反馈文学常识。)(各组的七号八号为潜能生)

主持一:请五组的八号脱稿反馈一下文学常识。五组的八号同学脱稿展示:《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持一:请三组七号对作者情况进行补充展示。三组的七号同学补充展示:朱自清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创作了《欧游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返回北京没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不幸病逝。(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发言)

2.主持一以口头检测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进行反馈:本文选自《

》,作者(),原名(),字(),号(),著名的(),其诗文集《

》,散文集《

》,都收录在《

》。

2.主持字词学习:主持二:(随机抽查两个小组的五号和三号脱稿反馈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用双色笔板书易错的字音和字形。)三组的五号脱稿反馈:“交卸、奔丧、狼藉、簌簌“的意思。八组的三号脱稿反馈:“典质、赋闲、颓唐、琐屑”的意思。主持二:(带领大家集体反馈词语的意思。)(巩固基础)主持三进行易错点击:这个字请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应该读

;这个字请大家注意它的字形,上面(下、左、右)应该是

。最后领读加深正确印象。sāng

tuí

xiè

pānshān

zhù

sùsù

琐 屑

举 箸提笔

簌簌

狼藉

交卸 3.主持反馈“内容整合”。主持四:(随机抽查两组的二号或四号进行反馈。要求在内容整合里详细说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想。)主持四:(通过出示ppt上的问题进行追问,简单梳理文本内容)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背影为线索。)B、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出现了四次背影。)C、本文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D、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片段二:教师引领学习:(少教)1.品味细腻的亲情:父疼子

教师出示ppt: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事? 生自由发言: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嘱咐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师:从中可看出父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细心关照

周到入微 师: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 生:望父买橘

师:(播放《望父买橘》的视频音画)生:(投入的欣赏)

师:请同学们阅读文本,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走路姿势、爬月台的动作的词语,对照视频展现的画面做分析。

生: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

穿着朴素

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缩、倾

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师出示ppt:父亲还用什么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 生:语言

师:请大家找出文中父亲的五处语言描写。生: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B.我买几个橘子去,C.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E.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父亲的这些语言包含着怎样的深情? 生: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2.品味细腻的亲情:子爱父

师出示ppt: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通过作者几次背影的描写以及自己几次的落泪可以看出。望父买橘

艰难的背影

感动的泪 父子离别

惜别的背影

惆怅的泪 含泪读信

再现背影

思念之泪 太聪明了

聪明过分

后悔自责

师:从中可看出作者是真切的理解父爱,真诚的感激父亲。

3.拓展延伸,延续感动。师: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饱经忧患的父亲以质朴的细节诠释着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和疼爱,尤其是在患难中流露出的亲情,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在这里,老师和作者感同身受,致使“子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让怀恋越来越深,越来越痛。此时请允许我以《病榻上的父亲成就了我的现在》表达对父爱的追思和缅怀。4.师:(播放崔京浩的《父亲》,激发起学生对父爱的再一次感动,并布置练笔。)【案例分析】:对于同一篇课文一百个教师有一百种教法,而同一个教师在多次教授同一篇目时,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思路,这是因为随着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每一次对文本的解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再加之每一次的学情也不尽相同,都会有别样的不同。这一次的教学我也是对自己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思想的一种超越。

第一个超越: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而且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就是大胆放手学生,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这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教别人学知识,既促进了对知识的熟练性和理解的透彻性,而且培养了点评与追问的能力。在案例的片段一中,四位学生主持落落大方的组织教学并落实教学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人人都在发言,让老师也倍感幸福。因为历经大半年的教学方法改革已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第二个超越:教师通过四个层次的亲情品悟,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呈递进状态。这节课使执教者、听课教师和学生们用热泪收获了感动。在播放“望父买橘”视频时,听着低沉略带伤感语气的朗读,看着臃肿而蹒跚的父亲艰难的攀爬月台时,有些女生都热泪涟涟了,那是感动和疼惜。在品味“父疼子”与“子爱父”的亲情时,紧紧抓住特定环境下的四次背影、五句语言、四次流泪,集中体现了情感体验的主题。尤其是将自身在患难中经历的父爱充满感情的表达出来后,自己哽咽的真情流露,渲染了出了感动与疼惜的高潮。使学生能明显感觉到老师与作者的感同身受。也是很自然的感恩身教。在最后聆听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时,又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回归到自身上,使这些原本对亲情麻木依赖的学生开始反思、自责、回忆并重拾感恩,真正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第三个超越:这次的教学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准确而全面,并找准了切入点重点突出。以前的教学,只意识到父疼子,而这次补充了子爱父,这样使亲情更完美,同时拓宽了主题的外延。这次的切入点清晰地抓住重点集中凸显主题,没有冗杂的干扰分散情感的体验。通过分析四次背影、五句话语、四次流泪就将细腻的亲情品味了出来。这是我明白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根据自身的经历也可发展教材的内涵,找准切入点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四个超越:这种阅读教学真正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形成个性化语文能力的成长空间,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从课前的热身阅读到课堂前期的反馈和交流,都是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展示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多学”,的确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而且也体现了教师的“少教”,只要教师找准了少教的切入点,能在恰当的点拨和引领中,再次渲染课堂思维、体验的热烈气氛,而且能很好地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困惑。因此,这样的课堂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前预设的能力,解决临时生成性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少教多学式”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化能力,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能力。附教师随笔:病榻上的父爱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初中

张绪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伴着清明时节的迷蒙细雨,我来到父亲的坟前。杂草丛生的坟茔诉说着这里的孤单与凄凉,泪眼朦胧中,病榻上父亲枯瘦如柴的模样似乎又在眼前。那年,我刚好上初三,成绩一直优秀,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我跳出农门,顺利考上中专。在我紧张备战中考的时候,父亲却得了胃病,吃不下稍微硬一点儿的东西,胃病的折磨让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

又逢周五,跋涉了三十里山路回到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不曾吃过东西,因为周五学校是没有伙食的,而且从家里带的馍馍也早已吃完。我走到父亲床前:“爸爸,感觉好点儿了没?”父亲强忍着说:“看到我女儿,感觉就好一些了。你饿了吧?我给你做饭。你妈到地里干活去了。”父亲黯淡的眼神里闪现出一丝喜悦,由于病痛父亲的背有点佝偻,青黑色的上衣显得很肥大,每天只喝一点粥,他的身体越来越消瘦,脸色也愈发青黑。父亲先将馍馍热在锅里,然后笨拙而专心地切好白菜丝,又抓来一把红苕粉条放在瓷钵里,舀了半瓢水将粉条浸泡在水中。我将灶火烧得很旺,父亲在锅里放了油,比妈妈放的要多一些,还说:“你平时在学校里吃不到一点儿油,今天多放一点给你补补。”病中的父亲比平时要温和得多,听着父亲暖暖的话,我热泪盈眶。哎,父亲要是胃病好了该多好啊!在我的沉思中,白菜粉条汤已做好,吃着父亲亲手做的汤,我的眼泪不禁簌簌地落下来,从来不做饭的父亲,为了女儿竟然拖着病体走进厨房。佝偻的身体,笨拙的动作,痛苦且幸福的面孔,多少年来一直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回放。

又一个周六的晚上,我在睡梦中突然被雷鸣电闪惊醒,迷迷糊糊听到父亲在说:“孩子他妈,赶快起来将晒台上的木瓜干收回来,淋雨了就不值钱了,凤儿上学还指望它呢。”听着这话,我的泪又来了。父亲执拗的不看医生,就是不想花钱,一心想着为我上学攒钱。那时的农村都靠土地吃饭,没有人外出打工挣钱,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靠变卖一点儿农产品。父亲卖了一头牛和一条羊,终于存了二百元钱,可硬是不拿出来看病。母亲曾劝他将这二百元元钱拿去看病,可父亲突然大声向母亲吼道:“我把钱花了,病又看不好,凤儿上学怎么办?”父亲的执拗让我们谁也不敢违背。

父亲最后的一个月已吃不下任何东西,就连喝一点开水冲的鸡蛋汁,也要吐出来。每天躺在床上呻吟,从白天到夜晚没有停止过。看着他那深陷的面颊,只是张大嘴巴喘着粗气的痛苦神情,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淌,我知道父亲将要离我们远去,我不知道没有了父亲,我将怎样生活。就在这时,父亲艰难的移动着右手,颤巍巍的握住我的手,嘴唇动了动,又看着妈妈。妈妈明白他的意思,连忙说:“那钱我不会动的,一定留着给凤儿上学用。”留下这样的嘱托之后,父亲永远的去了。到现在,我一直深深的自责,当时已是初三学生的自己,为什么不坚持让父亲去看病?怎么连一点儿担当家庭责任的意识都没有?自己的无知终归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 篇5

一、批注式阅读的基本含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说明是这样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筛选能力、鉴赏能力和记忆能力,而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所谓理解,就是弄明白课文意思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大凡认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到:有效的阅读一定是“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而课文批注恰恰可以对这一过程的实现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批注,简单地说,指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把批语、评论、心得、疑问、警句、注释等写在读物的空白处的阅读法。批注可以使文章醒目,能够促使自己在阅读中思考,增强读书时的感受力,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开拓剖析作品的思路,提高表达能力,与作者进行对话。

“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①通过一边阅读一边点评把读、想、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从古至今都用得十分普遍。宋代理学家朱熹把这种读书法称为“标记阅读法”,它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语文教学意义上的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暗含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见出个性和才情。

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具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小学生,就会解开很多小语教学中的难题。批注对于小学生,不仅仅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极大地发展思维能力。因为批注的过程是一个文本发出刺激→学生接受→进行内化→做出对文本再创作,表达反应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将批注引入语文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教会小学生批注来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批注的种类一般有三种,常规式批注、特殊式批注、自由式批注。常规式批注指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对课文的词语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色及中心思想等加以分析、理解,写上批注。特殊式批注指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先自读思考题,然后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做出简明的批注。自由式批注指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批注,哪怕是批上一个问号也可以。

批注的内容包括对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辨析,对特殊句式,如反问句、设问句的辨析,对重点句或段落的体会,对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个别标点的特殊含义,比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义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等写作方面的问题的体会及对课题的分析等。

批注的符号比较随意,一般不对学生做生硬要求。教师可做简单介绍,由学生自己做选择。如:“~~~”波浪线(也叫曲线)可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圈,可标在文章的重点词下面。“——”直线,可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批注的地方一般在书页正文的上面、下面或是两边空白的地方,也可在行间或文章最后结尾处。

二、分阶段教会学生批注方法

第一阶段:讲清含义,初步试批,交流反馈。

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刚刚接触到批注这一新的学习方法,什么叫批注,批什么内容?在哪批?怎么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教师要在批注前给学生一一讲清。尤其是试批的课文的难度要合适。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京版实验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诗歌《我们爱你,中国》。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内容批注起来有其特殊性,所以不适合作试批的对象,斟酌一番,决定以第二课写事文章《拐杖》为例,教学生批注。《拐杖》主要写了“我”为丈夫买拐杖,无意拄着拐杖走,被一位小姑娘当作“腿脚不方便的人”,一路上受到关照的事,表现了小姑娘关爱他人的好品质。文中有许多关于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姑娘的语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们埋头读书,教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学生的批注五花八门,对“从人群中拽了拽我的衣服,说‘阿姨,您坐这个位子。’”这一句话的批注就各不相同,有语言罗嗦的:“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有理解不到位的:“小姑娘想一会自己坐过去。”有表述太笼统的:“她是好孩子。”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将几种典型批注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规范的批注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通过对一课书的批注,就要求学生规范批注是不现实的,此后,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批注《北京老人》、《记金华双龙洞》、《猫》、《买小狗的小孩》等十余篇课文,逐渐使学生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抓住重点词按老师要求去批注。

第二阶段:扩充批注时段,鼓励多角度去批注。在第一阶段,教师只在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课时带领学生批注,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批注方法后,可将批注时段扩大范围,在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阶段就把自己的疑惑标注出来。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质疑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习能力大小的重要体现,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限制,在发现、破解深层信息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问和困惑就更加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种疑问或见解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很有必要及时记录,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确定自己的批判恰当与否。批注阅读就要求学生把点滴疑问或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这能清楚地反映出阅读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往在第一课时的口头质疑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批注可使学生深入思考,使质疑更有实效性。例如:学习《白杨》前,学生在书上批注疑问:“文章开头为何有环境描写?这和描写白杨有什么关系?”“作者写白杨为什么用写人的词语?”这些有质量的质疑恰好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不仅在第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上有了一定的认识,思想情感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深化,这时趁热打铁,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文批注的补充、巩固和提高,又能检查其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生在学完《军神》后批注到:“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真是个极不平凡的人!”“如果我能有他的一半精神,学习上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了。”

同样的内容,批注的角度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既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批注,分析排比句、比喻句,结构特点,也可以从作者情感角度去批注,还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写体会及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批注,尊重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差异,又训练了思维的广度。第三阶段: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批注方法。利用“二次批注”提高批注精准性。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批注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批注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批注技巧,见识了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可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看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批注方法。例如,学生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有《北京老人》、《森林警察》、《爱的奇迹》、《买小狗的小孩》、《深山风雪路》、《在炮兵阵地上》„„。说明文有《只有一个地球》、《蝉》等等。写景的文章有《记金化双龙洞》、《颐和园》、《慕田峪观云海》、《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诗歌有《我们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经过归类,学生就会发现写人的文章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批注,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写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批注,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妙。说明文主要抓住说明方法去批注,深入体会作者用词之严谨,写作手法之灵活。诗歌可抓住重点词及诵读技巧去批注,体会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语言文字的音韵感及诗人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了解了不同文章批注的侧重点不同后,遇到新的课文不用老师指点,会目的明确地直入主题,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

在批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批注的不到位,这体现在批注内容的浅显、用词不准确或不知如何表达。如果教师能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提醒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批注内容,学生将受益匪浅。“二次批注”不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有意识地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特之处,开阔思路,丰富批注内容。常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概括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木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听了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因受自己的理解水平限制,学生只批注道:“没被录取,心情沉痛。”学生与老师交流后才得知,他内心的苦楚不仅是因为个人前途的渺茫,也同样因不被人理解而伤感,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而悲痛。学生经点拨对课文理解得更深了,此时我要求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去。几课下来,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性,更注重听别人发言,学得也更扎实了。

三、批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批注目的及要求

每次安排批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批注而批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课文重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研讨、探究,进行批注指导。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默读课文,批注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大榕树的特点。学习《在炮兵阵地上》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画出描写彭总的句子,抓住他的神态变化,批注变化原因及彭总是个怎样的人。要进行批注式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适时批注,批注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在学生特别想说的时候让他写下来,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另外,在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能说空话套话。因此在批注时要巧妙安排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给足学生独立思考批注的时间 学习应该动脑又动手,手脑并举才会有创造。批注是一种需要动手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如果匆匆而就,其表达就难免肤浅、草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有所感悟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深入思考,还有些批注需要学生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表述的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每篇课文学生大约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在学习批注方法的初期,学生的速度较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得细,自然思考的深度就得到了保证。阅读课文相对于讲读课文较易,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缩短批注时间。像《跳水》、《挑山工》、《鸟的天堂》这些名家名篇可回味、品读的地方很多,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更要充分。

(三)注重交流及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批注的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人人都有发展,都有提高,避免了少数人发言,多数人听的弊端。而且学生在批注过程中思考更有深度,表述更有条理。

(四)充分利用略读课文进行批注训练

“略读课文是学生在课堂进行阅读实践的材料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运用。”②许多阅读课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文,教师切不可放弃这阅读训练的好机会。《鸟的天堂》、《乌塔》、《漫谈沟通》等等这样的略读课文完全可以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批注训练,既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又巩固了批注方法。实验教材第十册的第四单元有两篇讲读课文:《义犬复仇》、《金色的脚印》。这两篇讲读课文写的都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已经深深感悟到军犬文尔内的无限忠诚,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并在周记当中谈到了这种情感给自己带来的震撼。随之而来的阅读课文《母爱》同样描写了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把以死抗争得来的水给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从整套书的内容安排来看,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有其延续性,学生在批注时,自然而然的抓住描写老牛的语句,尤其重点批注了一些关键词语“挣脱缰绳”、“强行闯入”、“不肯挪动半步”、“慈爱地看着”。这些词语直入人心,学生在旁批注“伟大的母爱”,“孩子的需求胜于自己生命”。通过对阅读课文的批注,学生的批注方法得以巩固。

(五)注重批注教学的层次性、差异性、持续性 1.层次性

指导学生使用批注,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讲读课文延伸到略读课文,从课文延伸到实践活动中的短文再到单元测验中的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简单到复杂。从字词句扩展到篇章、结构、主题、写作技巧,从遣词造句到分析作用,领会含义。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便不断加强。

2.差异性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批注式阅读属于主观式解读”③,每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感知理解能力、悟性是各不相同的,这决定了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批注阅读追求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差异,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保护绚丽多彩的个性,不能压抑甚至抹杀个性。其实,学生阅读文本,既是文本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文本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学生的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阅读批注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同的学生批注的质量并不相同。如:学生对《木笛》一课中“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种取出木笛。”一句中的“小心地”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有的同学批注:“很从容、轻松。”这种理解明显有偏差。有的同学批注:“爱惜乐器,喜欢木笛。”这种理解无明显错误,但比较浅显。还有的学生联系上文理解批注“对本次考试很在意、很重视。”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对下文中朱丹的选择放弃考试的举动而深感痛惜却暗暗敬佩。虽然经过了一学期的批注训练,学生因自身情况的不同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持续性

教师要用各种教育技巧督促学生对于批注持之以恒,不断激发热情,直至自然成习惯。一般可采用上课抽查,经常组织交流,定期组织检查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去做,想去做,并努力做好。笔者在课上巡视学生的批注状况时,经常针对不同的批注状况称赞到:“你的字迹很工整。”“你的重点词抓得很准确。”“你思考的角度很新颖。”“你的语言很简洁。”“你这一处批得很准确。”„„学生听到这样的鼓励,信心倍增,有了坚持下去提高能力的美好愿望。

批注式读书法不仅现在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对未来的阅读同样实用。即使脱离了笔,这种宽广,深度的思维方式还会继续。大语文教育观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是贯穿终身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依然要读书看报或上网,阅读活动几乎天天进行。这种阅读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立性,阅读批判、阅读反思、阅读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批注式阅读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它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批注是形式,用心是根本;批注是手段,促进用“心”阅读是目的。学生学习给课文批注这种“动笔墨”阅读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应用语言,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在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能力层面去展开阅读,促进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实现,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提高了感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个性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整体阅读切入点筛选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体阅读 切入点 筛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2

整体阅读,是指阅读者从整体出发,对文本展开的纵横联系性的解读和认知。整体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意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从整体阅读切入,筛选角度,形成引导突破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核心,从而形成全面、深刻、多元的阅读体验。

一、文题切入,进行针对性解读

整体阅读切入方式众多,由于学生阅读起点较低,教师在引导时,需要对整体阅读切入点进行多重筛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文本题目,常常被喻为文章的“眼睛”,很多文本题目具有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点明文本主旨、列出主题人物、总结事件等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题目时,教师要注意对其进行针对性解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基础,形成阅读行进路线。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内容都比较浅显,文本题目更为直观,教师要教会学生找文题关键词,从关键词形成切入点,这对建立整体阅读认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题目大多比较醒目,如《师恩难忘》,直接表明文本主旨,带有鲜明的情感;《变色龙》《金蝉脱壳》《嫦娥奔月》《莫高窟》等,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概况和总结,点明文本核心内容;《诺贝尔》《少年王冕》等,点明文本主要人物,表明文本体裁特征;《天火之谜》虽然比较含蓄隐晦,但总结性很强,将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精神展现出来;《林冲棒打洪教头》直接表明故事情节,阅读内容一目了然。教师在整体阅读引导时,要对文题进行解读,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阅读感知,这对学生形成整体阅读意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引题切入,实施方向性引导

引题,是指文本的开始部分,常常有总领的句子,这些句子也称为文本的中心句。教师抓住引题展开剖析,学生的思维会跟随引题方向展开,自然建立文本阅读结构体系。中心句子不仅在文本开头有呈现,在每一个段落的段首位置也会出现,让学生养成寻找中心句的阅读习惯,对有效提升阅读效果有重要帮助。文本中心句给学生整体阅读作出方向性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解读中心句的方法,让学生追随中心句展开阅读,建立整个文本的阅读提纲,通过整合阅读感知,形成整体阅读认知体系。

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的中心句和段落中心句。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教师检查时,很多学生只能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第一段:“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第二段:“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第三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教师让学生将这几个中心句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第一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整个文本的中心句。教师让学生寻找中心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文本核心,达成共识。

三、点题切入,把握情感性主线

无论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本,都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就是文本的主旨。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结尾处,巧妙提示一下,形成文本小结,或总结,或提示,或发问,或省略,或直抒胸臆,或婉转陈述,为文本画上完美句号。在整体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學会找点题之笔,并能够对点题意境展开多元解析,从而建立阅读认知基础,指导整体阅读行为。学生点题意识较差,引导学生解读点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习作、口语交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本点题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存在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文本画出锃亮的“眼睛”。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结尾:“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对主人公谈迁的执著精神进行褒奖,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陶校长的演讲》的结尾:“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作者从劝诫的角度点题,令读者深思。让学生分析文本点题的妙用,学生自然能够建立点题意识。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整体阅读其实是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阅读操作方法。化零为整,是指阅读感知点分布在整篇文段的角角落落,需要阅读者以点感知;而化零为整,是阅读者将众多阅读感知点进行串联、聚焦,形成综合阅读认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整体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整体阅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画出清晰的路线图,提升文本阅读的品质。

上一篇:一年级英语Unit6练习题下一篇: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