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素养

2024-10-29

科研素养(精选11篇)

科研素养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展开, 为新形势下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军队院校是为军队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必须重视并加强我军的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1 科学素养教育概述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制定了各自的科学教育目标。如美国在1985年时启动的课程改革工程的“2061计划”, 明确规定了需达到的科学素养的标准, 展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蓝图。2002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即“2049计划”的实施, 目的是在2049年使全体公民达到计划所要求的科学素质标准。我国自1994年开始进行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军校教育中, 军校教员的科学素养无疑对学员的科学素养的养成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军事科技类的教员更是起到主要的作用。教员是军校教学课程改革的主体, 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从目前来看, 军队这方面的研究不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我军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工作中, 还有其紧迫性。

1.1 军事科学素养的界定

我国学者强调科学素养是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特质, 认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人的科学观”。将其纳入到军事领域, 我们可以认为军事素养的核心则是“军人的科学观”。即:军人在从事军事职业活动时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包括军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综合这一标准, 并结合当前军事领域的特点, 可以认为军事科学素养至少要包涵以下3个核心因素:即:1) 对军事科学技术的理解, 包括理解军事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及过程;2) 对军事、科学、技术、社会四者关系的理解;3) 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军事领域及日常学习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最后一个因素是培养军人军事科学素养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前两个因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1.2 具备科学素养的军人特征

1995年10月加拿大大西洋省编制的科学课程中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6个特征:“1) 理解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及技术的性质;2) 运用科学知识, 运用认知和技术的技能对自然界进行调查, 解决问题和做出有见解的决定;3) 能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概念和原则;4) 理解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5) 具有科学的态度, 并对科学技术持正面态度;6) 对科学技术职业感兴趣, 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以此为依据, 概括具备军事科学素养的军人特征如下:

1) 适应军事生活, 热爱军事集体, 对军事科学事业有神圣的追求, 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军人仪表、渊博的军事知识。

2) 了解并能正确地运用科学概念探讨军事科学学习内容及技巧并善于解决问题。

3) 意志坚定, 毅力持久, 行为果敢, 有较好的自制自控能力, 将探究军事科学作为终身嗜好。

4) 具有严正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 具备发展与军事科学有关的实用技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 (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善于学习,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2 影响军事科学素养养成的几种因素

1) 军校教学评价体制。军队院校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 师资力量, 评价体制均有影响, 尤其评价体制是关键点, 评价体制不变, 任何改革都难以有效和持久。培养科学素养不能只依赖于教员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进行整个教育体系的评价体制的改革, 切实为提高科学素养这一科学教育目的的落实提供前提与保障。

2) 科技类课程与军事、政治类课程的比例不合理。在军校教育中, 军事类与政治类的课程比例相对数量较多, 尤其在指挥类院校, 科学基础类课程往往被置于“副课”的地位。技术类教员的工作需求被忽略。这种认识与现实不改变, 只靠教员的良知与责任感, 难以提高教学的水平, 也难以提高学员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

3) 高等教育对军校教员尤其是技术类的教员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军军校教官的学历层次相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军事学历层次来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4) 对新技术的进展了解。军校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 教员们对新技术的了解往往比较有限。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军校教员主动摄取科技信息不足。

5) 教员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如何把知识弄懂记住, 很少提及对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习惯、科学精神等的培养。

美国“2061计划”也指出, 教师大多依靠他们做学生时的经验来进行教学, 而不是依靠他们在教师培训计划中所学到的理论或实际知识。尤其对于军校教员的培训而言, 这些在更高一级的军校学习的教员往往会根据培训中的教员来制定他们的标准。这些教员如何教他们, 受培训的这些教员就怎样教他们的学员。目前我军院校的大多数科学课课程设计是按照学员已经记住大量无关的事实, 而不是让他们深入探索融入传统学科的系统的综合概念和原理, 并让学员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大多数教员是在前一种课程风格下训练出来的, 因而他们常常不准备去执行后一种教学风格。

所以对科学课教学改革来说, 目前关键和有效的是让教员对科学探究和新的科学课的体系与教法有亲身体会。

6) 有效的培训。有研究表明, 在教师对某门课程的了解程度与学生的成绩之间, 即使存在着什么联系, 这种联系也不算大。实际上, 军校教员所需的不是更多的科学知识, 而是需要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紧密相关的知识。现在的教员培训工作, 缺乏针对性, 目的性不明确, 在讲探究教学, 却仍是按传统方法进行培训, 过于理论化, 与实践联系不够。美国“2061”计划也指出, 如果教师们自己都没有条件去构筑他们自己的关于科学内容和教学的概念, 就很难期望他们去组织亲手操作活动, 去帮助孩子们构筑他们的科学知识。应探索和实行适用的教师培训项目, 可以利用多种媒介与途径, 采用多种形式与手段, 一个有长期计划的、手段丰富的、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员培训规划将是有效的。

3 军事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是在后天环境因素, 尤其是教育的作用下形成与提高的, 这是一个连续的逐渐积累的过程。科学素养的水平也存在从低到高的连续的层次。我们将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的过程称为科学素养的养成。

为此, 在军校教员军事科学素养养成方面, 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几个方向作为参考:

1) 军事科学技术教员参与军事演习类课程的设计与演练;2) 精心设计与教学相关的培训课程, 让教员有自己“做科学”的经历;3) 选读地方大学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深造;4) 在专业领域与更高一级的科学技术人员交流, 探究课程资源的学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对于军校教员来说, 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素养可分为两部分, 即:教员本身的科学素养与教员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素养。军校教员需要有极佳的科学知识基础, 并知道怎样才能让学员学好军事科学。因为军校教员的职业特点决定, 这二者不可分, 若自身科学素养水平低, 则无法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若科学教育素养的水平低, 同样不能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凌飚.科学出版社[M].科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中学科学素质教育, 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科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S].2001.

[3]李亦菲.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济南大学学报, 2003.

[4]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 2001.

[5]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 (中译本) .科学普及出版社[T].2001.

[6]Foundation for the Atlantic Canada Science Curriculum[S].1995.

科研素养 篇2

1.(1分)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公式 其中c为

A.参加研究的总人数 B.一致同意率 C.相互同意度 D.赞同人数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1分)科学思维方式第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就是

A.概念 B.想象 C.判断 D.推理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1分)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公需科目学习的学时不少于:

A.40学时 B.80学时 C.60学时 D.20学时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1分)抽签,随即数目表属于

A.系统随即取样 B.整群随即取样 C.分层随即取样 D.简单随即取样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1分

5.(1分)关于“实验误差”错误的说法是:

A.实验误差无法消除

B.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误差 C.科学实验必然存在实验误差 D.实验误差可以消除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1分)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依据

A.观察的对象 B.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内容的结构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1分 7.(1分)不属于“三论”的是:

A.信息论 B.方法论 C.控制论 D.系统论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8.(1分)参加课题研课题研究的策略是什么?

A.充满自信

B.有限目标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各个击破 C.充满信心,仔细规划 D.分解问题,逐个击破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9.(1分)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其研究主要目的在于

A.形成教育科学理论 B.获得一手数据资料 C.获得一手理论信息 D.形成教育科学事实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0.(1分)我市在“民生十条”中提出:建设()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A.1500 B.2000 C.2500 D.3000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1.(1分)科研创新要有(),才能及早抓住前沿研究课题,使我国科研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A.创新意识 B.超前意识 C.学术意识 D.挑战意识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2.(1分)()是学术会议交往的重要形式,是研究者公开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A.学术成果 B.论文发表 C.学术会议报告 D.团体定期会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3.(1分)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作准备,而一般并不是正式承担解决某一课题的任务,这是指

A.社会调查 B.社会实践 C.科研实践 D.环境调查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4.(1分)文献检索中的追溯查找法也称为

A.检索工具查找法 B.分节查找法 C.参考文献查找法 D.分段查找法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5.(1分)科研不正之风不同于其他社会不正之风,更具有

A.排他性 B.继承性 C.危害性 D.传播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6.(1分)我市在“民生十条”中提出: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A.留守儿童 B.孤寡老人 C.以上都对 D.老弱病残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7.(1分)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A.等距数据资料 B.计数数据资料 C.等级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8.(1分)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编码分类的描述记录是

A.轶事记录法 B.连续记录法 C.日记描述法 D.取样记录法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19.(1分)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

A.理论分析 B.统计分析 C.逻辑分析 D.思辨分析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0.(1分)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又趋于一体化的态势,()贯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A.单一学科 B.多学科交叉 C.多学科 你的答案: AB

C 得分: 0分

21.(1分)下面不属于类比的是:

A.乌龟与乌鸦 B.光线与直线 C.折叠椅与折叠床 D.电流与水流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2.(1分)比判断更为高级的思维方式是

A.推理 B.概念 C.联想 D.抽象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3.(1分)()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种不断的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

A.抽象与具体 B.量变与质变 C.分析与综合 D.归纳与演绎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4.(1分)科研课题的选题一定要从()出发,不可好高骛远

A.科研的要求 B.自己的实际条件 C.科研经费 D.科研目的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5.(1分)推理要依赖于概念和()才能够进行 A.判断 B.相关知识 C.技巧 D.逻辑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6.(1分)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反战而形成的教育试验,相关的教育家除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外,还有

A.蒙台梭利和杜威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梅伊曼和拉伊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7.(1分)决定人的能力发展的因素是

A.人的能力 B.工作环境 C.后天因素 D.先天因素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8.(1分)博士学文获得者,可初定为()职务任职资格。

A.正高级 B.中级 C.初级 D.副高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29.(1分)在医学科研中,作为受试对象的前提是所选对象必须同时满足的基本条件是

A.抓住实验研究中的主要因素 B.找出非处理因素 C.反应必须快速 D.必须对处理因素敏感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0.(1分)从()时代开始,实验方法是发现科学奥秘的一个钥匙。

A.亚里士多德时代 B.伽利略时代 C.梵高时代 D.瓦特时代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1.(1分)()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中,针对某些专题(热点问题)而举办的学术会议,该会议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研讨的议题却很重要

A.团体定期会 B.讨论会 C.代表会议 D.专题会议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2.(1分)不能随机分配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叫

A.前实验 B.真实验 C.探索型实验 D.准实验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3.(1分)2010-2011年公需科目课程名字叫:

A.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 B.科级创新的重要性 C.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D.科学理论研究与实例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4.(1分)通货膨胀表现:

A.纸币贬值 B.物价上涨

C.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 D.上调利率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5.(1分)检验论文的标准是: A.主题明确 B.以上都对

C.准确、鲜明、精要 D.要符合国家规范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6.(1分)一般科学分为哪几类

A.哲学 B.自然科学 C.逻辑学 D.社会科学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7.(1分)在进行科研课题的选题时,对比较法选题说法正确的是 A.要注意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 B.有纵向的比较,也有横向的比较 C.注意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 你的答案: AB

C 得分: 0分

38.(1分)科学方法的属性有:

A.有效性 B.发展性 C.价值型 D.可遵循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39.(1分)科研中期包括哪几项

A.方案设计与实施 B.成果提炼与累积 C.课题组织与分解 D.文献阅读理解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0.(1分)测量的有效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因果性 B.互斥性 C.完备性 D.准确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1.(1分)针对我国的科学教育与国外的差距,我们应该改进和加强的有

A.加强对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B.加强技术教育

C.在科学方法方面应该进一步拓宽 D.加强对科学技术性质的理解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2.(1分)科研后期包括哪几项

A.整理研究材料 B.文献阅读理解 C.科研成果的推出 D.成果提炼与累积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3.(1分)科研方法的实际意义是

A.科研方法关系科研工作的取向成败 B.掌握科研方法会促进工作绩效提高 C.正确 的科研方法 促进高质量的科研 D.错误的科研方法导致谬误和伪科学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4.(1分)科学实验需要使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表明科学实验是一种:

A.可控手段 B.间接手段 C.物质手段 D.直接手段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5.(1分)科研阻碍的成因有:

A.势力阻挠 B.传统的观点 C.技术发展滞后

D.科学管理方法不科学有效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6.(1分)以下属于数据统计的是:

A.云计算 B.人口普查 C.GDP数据 D.卫星云图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7.(1分)统计方法的特点有:

A.数量性 B.测量性 C.技术性 D.条件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8.(1分)什么是科技创新的素质?

A.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B.敢于质疑权威 C.求真求实的毅力 D.发现问题的能力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49.(1分)继续教育科目分为:

A.专业科目 B.限定选修科目 C.选修科目 D.公需科目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0.(1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

A.自学 B.集中培训 C.高级研修班 D.结合工作实践培训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1.(1分)科研训练的“两完整”是什么?

A.要完整的完成整个科学研究 B.要完整撰写一篇科研报告

C.要完整的参加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

D.要完整地参加一项科研课题的申请或是技术创新的案例撰写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2.(1分)“数学实验”过程主要包括()等几个步骤。

A.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能用计算机作数值运算的形式,并依据初始条件,使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转 B.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C.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

D.建立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3.(1分)以下不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的是:

A.类比方法 B.统计方法 C.观察方法 D.测量方法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4.(1分)观察方法的原则有:

A.全面性 B.典型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5.(1分)论文撰写的两高原则是什么?

A.认真研究,认真撰写 B.取得高水平的研究 C.搜集资料

D.高超论文写作技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6.(1分)人们对自然界的反应是通过()来进行的

A.概念 B.联想 C.推理 D.判断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7.(1分)逻辑方法中有哪几个方面?

A.分析与综合 B.归纳与演绎 C.抽象与具体 D.量变与质变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8.(1分)五个重庆包括:

A.森林重庆 B.畅通重庆 C.魅力重庆 D.健康重庆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59.(1分)从制度层面加强科研道德建设的举措有()

A.改革人才管理制度,促进科研道德建设 B.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

C.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鼓励原始性创新 D.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机制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0.(1分)推理的三个步骤分别是

A.假设 B.依据 C.结论 D.前提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1.(1分)历史研究法的特点包括

A.具体性

B.能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C.历史性

D.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2.(1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

A.通信技术 B.电力技术 C.化工技术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3.(1分)主,客观条件和时机问题等不属于确定选题的基本要求中的

A.问题必须有价值 B.问题必须明确具体 C.问题要有新颖 D.问题要有可行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4.(1分)属于历史分析法的特点的是

A.本质性 B.具体性 C.丰富性 D.直观性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5.(1分)抽签,随即数目表不属于

A.简单随即取样 B.系统随即取样 C.分层随即取样 D.整群随即取样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6.(1分)道德的种类可以分为

A.社会公共道德 B.个人道德 C.科研道德 D.职业道德 你的答案: AB

C

D 得分: 0分

67.(1分)科研的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客观事实,阐述客观世间万物的一种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内在的规律。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68.(1分)数理方法是形成发展,检验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础。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69.(1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包括组织学习、案例分析、全方位沟通。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0.(1分)创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主观需要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1.(1分)怀疑的勇气是指质疑学术权威。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2.(1分)专业技术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各类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经费由个人承担。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3.(1分)测量方法应该是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4.(1分)科研资料收集:包括收集方式、范围、最新原文等。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5.(1分)科学技术无国界,所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个人利益不需要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6.(1分)哲学方法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7.(1分)什么是科研规程呢?从字面上看,就是科研的一些在研究过程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规则及其程序。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8.(1分)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引、规范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对于新科学理论的形成起到导向作用。()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79.(1分)实验过程当中,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用什么方法测量,怎么样去排除,这些方面都应向专业的技术人员咨询,而不应考虑设备本身的精度。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0.(1分)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是推出科研成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1.(1分)科学探索是一帆风顺的。()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2.(1分)假说可以采用直接的验证方法,不可以采用间接的验证方法,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3.(1分)模拟方法是再现模型的运动规律,根据相似的理论,首先设计并制作一个与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实验或仿真研究,间接的研究原型的性质,并探索这个原型里面的内在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0分

84.(1分)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所应该具体的素质与修养。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5.(1分)科学方法与科研方法是一样的概念。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6.(1分)道德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7.(1分)能量是能够产生也不能够消灭的。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8.(1分)从事科研创新工作,要有一个善怀疑的头脑,善于求异,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上、不唯书和不唯权威是从。()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89.(1分)掌握最新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望攻克重大技术难关。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0.(1分)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敏锐科研眼力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1.(1分)“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够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胡适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2.(1分)研究性工作学习是可以通过科研来提升我们工作的质量,以科研为助力,把科研工作当中获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当中的科研经验,或者科研技术,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促进我们工作水平的提高。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3.(1分)科研方法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的价值科学方法。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4.(1分)实验过程当中发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有可能是科技创新,也有可能是背景的一个干扰波,被你误认为是一种新的现象,可能导致这个实验失败。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5.(1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危机,科学家都能解决。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6.(1分)导致测量是失效的原因与测量方法和仪器没有达到要求,无关。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0分

97.(1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8.(1分)公需科目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经专家论证,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侧重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通用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99.(1分)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

你的答案: 正确

错误 得分: 0分

100.(1分)在科学发展的历程当中,特别是科学家、科学巨匠都很重视哲学方法的研究。

你的答案: 正确

从一节课看教师的科研素养 篇3

充满生趣的实验导入。“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是让学生期待主动参与、让学习变得有趣。一上课,杰夫老师就给学生发了红色玻璃纸做的占卜鱼,让他们把占卜鱼放在手掌上,仔细观察,算算最近“运气”怎样。随后提示:占卜鱼“摇头”代表妒嫉,“摆尾”代表冷漠,“摇头摆尾”代表恋爱,“两边卷起来”代表善变,“全部卷起来”代表激情,“不动”代表没活力,。青春懵懂的孩子在玩耍、嬉戏的氛围中进入了“实验准备”阶段。课堂的环境是生态的,语境是生活的,情景是生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极具价值的实验假设。“算的是运气,不可信,但实际背后隐藏着科学知识。”“那么,占卜鱼在不同人的手掌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动姿呢,它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老师的一句过渡语,直奔“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既是研究的出发点,又是研究的追求目标和归属,它是科学理论的雏形,是真理的前表现形态。

实验内容的慎重选择。当学生假设出占卜鱼的“动”可能与温度、气流、湿度、光照、引力、电……等几十个因素有关时,老师告诉大家:一节课的时间,要研究几十个项目是不可能的。但,重点研究几个项目还是可以的,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前四个”变量。这样的提醒,提出了“实验内容选择”的重大决策问题,态度之“坚定”,语言之“诚恳”,方法之“科学”由此可见。

实验团队的自愿组建。实验分四个小组,分别研究“温度、气流、湿度、光照”四个变量。学生自愿参与,自主组合,还有几个学生不愿参与四组中任何一组,怎么办?老师没有“人为”安排:“我知道这几个同学想研究别的变量,可惜今天教室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你们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实验。现在我交给你们一个特别的任务,当‘督察员,到四个组里督查其他同学实验的过程是不是科学。”系统原理告诉我们,凡团队组建,价值趋同,志同道合,1+1>2效应就能形成;人人有实验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研究“成本”就会降低。

实验过程“无关变量”的控制。“如何做‘温度的实验呢?”当不少同学用“双手相搓”的方式增加“温度”时,老师敏锐地引导“督察员”观察矫正:双手摩擦确实能增加“温度”,但也可能会改变“湿度”。同样,另一组做“气流”实验的,一些同学试图用手“扇出风”,也被督察员纠正:用手扇出风的同时,也会扇出“温度”、改变“湿度”,只能改用实验工具“扇子”。老师适时引导:“实验要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败及可测的核心环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这一科学术语以及感悟其重要性,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实验作风。

实验结果的运用与延伸。当学生实验结果显示占卜鱼的“动”与“湿度”有关后,老师即让学生推断:假如这个材料要制作成生活用品,做什么最合适?一番推测和思辨后,大家形成共识:最适合做“尿不湿”。于是老师又拿出“尿不湿”,让学生继续分组深入探究……“教育即生活”“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一堂常规的“科学课”所折射的教育原理和科学哲理竟是如此的深刻与透彻。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探讨 篇4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养成,探讨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实施,在小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这样才符合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十分重要。

一、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养成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教师对科研素养认识不足,不少小学教师也参加过科研活动,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接触到实质性的科研工作,认为科研工作比较困难,没有深入探讨和研究。有的教师还认为自己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对参与科研活动不够重视。其次,教师科研水平有限,现阶段,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接触的科研理论知识较少,不少教师没有充足的科研知识储备,科研能力无法提升。而有的小学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的科研实践,无法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再次,学校领导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不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导致不少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较低。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升学率,而忽视教师的科研素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最后,学校缺乏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不少小学在科研工作方面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较少,几乎没有专门的科研部门,学校也不能很好的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并且学校也没有大量的科研理论书籍,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一般。

二、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

1.开展科研活动构建小学教师共同科研。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与重视,学校应该为教师构建一个科研平台,组织开展科研活动,让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学校可以组建一个教师科研队伍,小学教师之间在科研过程中要经常沟通交流,互相分享科研经验,共同讨论科研内容,合作完成科研任务,并且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小学教师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学校通过开展全体小学教师都参与的科研活动,制定新的课程目标,教学宗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以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科研对象,激发小学教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实践、改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小学通过建立教师科研共同体,挖掘科研培训的多方面功能,使科研活动成为小学教师共同发展、相互学习,逐步提高其科研素养。

2.强化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意识。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实施,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提升对科研的认识,努力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科研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科研理念,是一个比较不易解决的难题。要想合理解决这一难题,小学教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或技巧,深入小学教学课堂,深入教学实践,深入教材内容,注意观察教学细节,提升反思意识,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促进科研行为。小学教师具体的策略可以是:运用课堂实例引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讨论研究问题、进行科研、产生新的认知、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课堂环节或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究、反思和剖析,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解读教学课堂,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进行反思,组织科研,从而制定改进方法。

3.规范科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全员参与。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对于学校来说也十分重要,能够振兴一所学校,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提升和锻炼。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要有层次性,有计划的一步一步提升,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急功好利,分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该规范科研与案例研究、个案研究相结合,全体小学教师都参与科研活动。对于层次较低的小学教师应该学习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并且能够合理评价。要求小学教师认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感悟中培养科研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小学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发现彼此的不足,深层次的理解科研理念,系统性的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总结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判断题 篇5

103.学术会议报告前只需关注报告内容,无需对有关设备进行调试。(×)

104.学术会议报告在会前无需演练。(×)

105.学术会议报告在报告之后,参会者可以提问题。报告者应首先听懂问题,因为不可以要求提问者重述或者解释一遍。(×)

106.学术会议从其主办国来看,有国内会议与国际会议之分。(√)

107.学术会议后的交往,不是参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108.学术会议是由学术机构组织的、旨在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大家共同关注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为同行学者提供一种集体研讨、充分表述个人观点以期共同提高的机会。(√)

109.学术价值指选题在学科领域中具有先进性或较大意义。课题的先进性是以最新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成果为标尺来衡量的。要求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有所前进。选题的先进性往往决定了论点的新颖性。(√)

110.学术论文写作拟初稿时,提纲要详细,分列出大小标题,反映出文章骨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将需要引用的资料以代号形式分别纳入提纲。(√)

111.学术论著除了它作为学术研究结果而有其普遍性以外,不同的学术领域、对象又往往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具体要求。(√)

112.学术论著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除了取决于研究主体自身的个性特质外,还与特定学术领域各自不同的特质密切相关。(√)

113.学术论著的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首先依赖于研究者自身的丰富多样的个性特征。(√)

114.学术研究完全依赖于学术对象而存在。(×)

115.研究设计应当符合科学性原则,即合乎一般的自然规律,一旦制定了研究计划或内容,就不能修改。(×)

116.研究文学史上的某些相似现象,适宜于采用社会道德批评方法。(×)

117.研究型设计有时也称之为研究设计,是对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设想和计划安排,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118.研究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形成学术论著个性和风格的唯一原因,它对学术论著个性色彩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119.要确定一个科研课题,首先是要能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一个新颖的问题、有创造性的问题、有可能性的问题就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0.要使统计量(样本指标)代表参数(总体指标),除用随机抽样方法缩小误差外,重复实验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另一基本方法,这是实验设计的唯一原则。(√)

121.要充分体现出学术论著的个性和风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具体学科领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树立和追求研究主体的主体意识,追求研究者自身的学术个性。(√)

122.一般来讲,学术论文的语言首先要求生动、形象,做到精练更好。准确、简洁则是其次的要求。(×)

123.一般系统的方法是在不直接涉及某一具体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而仅从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中研究系统变化规律的方法。(√)

124.一般系统的方法只应用于通信和控制系统。(×)

125.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可能是在关键的时刻才表现出来,却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形成的。(√)

126.一个人要精神健康,永不做亏心于民族、国家的事,走到天涯海角,也时刻想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127.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之所以可靠,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128.用比较法选题,首先要注意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有纵向的比较,也有横向的比较。(√)

129.用检索工具书查找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没有缺点、完美的方法。(×)

130.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人员所收集的资料难免包含错讹的成分,因此,对文献进行鉴别就成为文献调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31.由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科学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同,在制定科学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方面存在着差异。(√)

132.在科研创新实践中,要善于动脑和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133.在实验研究中,不仅要求有对照,还要求各组间除了处理因素外,其他可能产生混杂效应的非处理因素在各组中(对照和实验组)尽可能保持一致,保持各组的均衡性。(√)

134.在学术会议后的交往中,互相交换看法并留下印象,大家心情愉快,气氛和谐,这些交流有助于学者之间彼此接近,形成有利的心理气氛,而这种气氛对会议的圆满成功是不可或缺的。(√)

135.在学术会议后的交往中,双方或多方参会人员交流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天气、旅游、工作、爱好、家庭等。(√)

136.制订文献调查计划时,选题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范围。(×)

70.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原有的理论难以解决,就构成了科研工作者的课题。所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是发现和选择课题的基本途径。(√)

71.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72.实验型设计是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采用实验的手段来从事科学研究的设想和计划安排。(√)

73.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用较少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获得较高的产出(可靠的实验结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74.实验效果即实验效应,其内容只包括实验指标的选择。(×)

75.数学方法是通过数学方程或模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事物发展的状态、演化的关系,以形成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解释、预测和判断的方法。(√)

76.术语分析的结果是概念推演的基础。术语分析侧重于从概念的历史发展来阐明概念的含义,而概念推演则注重对有关术语概念进行分解,从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77.算术是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算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78.所谓信息推理术,就是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

79.团结合作精神是一个人一时的想法或感情冲动。(×)

80.团结合作精神是一种受人的知识、品德、修养、能力等多种因素所规定和制约的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德。(√)

81.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健康安全的课题研究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只有危害。(×)

82.为了提高参加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效率,科研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学术会议的一些基本程序和规范要求,尤其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要掌握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常用句法以及在会议上做报告的演播文件制作技术等,以有效地同参会者进行学术交流。(√)

83.为了有效地实施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中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适当是决定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84.文献调查的核心是搜集所需的文献资料,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文献检索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它同时也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方法。(√)

85.文献调查法是结合课题的研究对有关文献进行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并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与资料的方法。(√)

86.文献分析的内容分析法中,需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研究目的不同,分类的标准及类别也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87.我国的科学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把科学作为整体,加强对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

88.完成方案设计后,就进入了具体实施过程。方案设计一般包括理论型和实验型两大类。应用性研究课题多数属于后者。(√)

89.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从整个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这与国际主义是相反的。(×)

90.系统分析的方法只是应用于各种组织的或自组织的系统。(×)

91.系统工程的方法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具体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大规模的复杂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决策过程的方法。(√)

92.系统科学方法,又简称系统方法,是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3.系统科学与研究自然界某种形式的物质运动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所不同,它反映和研究的是自然界各个领域和各门自然科学中共同的东西,同时也反映社会系统各个领域中某些共同的东西。(√)

94.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完全撇开研究对象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具体运动形态,把系统抽象为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反馈等环节而实现其有目的性运动来揭示系统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9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科学方法的发展也是如此。高度分化的体现是,各门具体的领域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着各门具体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高度综合的体现是,一些具体的领域研究方法上升为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96.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

97.选择研究课题,唯一的根据就是社会科学目前的态势。(×)

98.学术不正之风产生和发展只是一种偶然和孤立的现象。(×)

99.学术氛围是校园、院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效如何是受校园、院所文化影响和左右的。因此,建设优秀校园、单位文化是营造学术氛围的必要前提。(√)

100.学术腐败的出现只是个人的原因。(×)

101.学术会议报告提纲的撰写要突出主要研究成果,其要点是注意选取关键词、语句的逻辑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观点的引用、图表的说明、结论的印证,等等。(×)

35.科学的方法是充分、恰当运用所掌握知识的有力保证,是归纳、分类、关联已有知识,并从中产生新知识的催化剂。因此,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优化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提高科技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6.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中,哲学方法提供最基础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研究方法,而各门自然科学的特殊方法则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法。(√)

37.科学方法中的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联系。(×)

38.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关的负面影响及潜在危害性。(√)

39.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

40.科学技术无国界,所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个人利益不需要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1.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42.科学素养内涵的扩充除了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外,还强调了人的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43.科学态度是在书本理论和求证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世界、对待科学研究本身的态度。(×)

44.科学探索是一帆风顺的。(×)

45.科学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凭想象虚构结论,一切结论只能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

46.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综合,从萌芽走向完善。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辉煌也有片面。(√)

47.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它提供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提供一定的程序,引导科学研究沿着一定途径前进,科学地认识研究客体,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

48.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科学实践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49.科学研究方法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发展的,而科学方法论则是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哲学则是一般哲学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运用。(√)

50.科学研究过程是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分解及解决的过程,而方案设计则是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案设计的正确性、经济性及可靠性如何,对课题研究的进程关系重大,必须认真对待。(√)

51.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也是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才能贡献社会的崇高的精神活动。(√)

52.科研不正之风和其他社会不正之风一样,都是很显而易见的。(×)

53.科研创新实践是科研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社会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及其他社会实践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

54.科研创新是做前人或他人未做过的或未做完的研究课题,是在走前人或他人未走过的路,是在摸索中、在试探中前进。(√)

55.科研后期为材料整理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课题研究的总结、科研成果的整理及有效推出。()

56.科研技能的培养,只能依靠学习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

57.科研选题只包括确定研究方向。(×)

58.科研中期为问题研究与阶段成果提炼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课题组织与分解、方案设计与实施、成果提炼与累积。(√)

59.理解科学的态度、价值和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60.列宁评价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都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根据工人运动的实践一一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的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61.论文答辩是定量检测法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学术论文一般是在较长时间内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在现实中,存在着抄袭剽窃或捉刀代笔的可能性。(√)

62.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效果。而每一项重大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突破,往往伴生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方法的创立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实践活动。(√)

63.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教育科研也是如此。而所选题的课题又是从所提出的问题中得到的,所以,要进行选题就必须先提出问题。(√)

64.目的的一致性是导致个人或群体合作的唯一原因。(×)

65.人们对系统科学方法的具体掌握和应用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直观到具体、从混沌到清晰、从经验到科学、从盲目到审思以及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内在升华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66.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但是它是一成不变的。(×)

67.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有限的研究对象。(×)

68.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专门方法。(√)

69.申农的信息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通信技术问题而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1.“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是国际会议时的主持语句。(√)

2.“I am very pleas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是国际会议时的开场语句。(√)

3.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

4.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奖励制度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5.查找文献的目的是从中挖掘出所需的文献信息,为此必须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这是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

6.创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主观需要。(×)

7.从长远看,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者具有先进的世界观、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和科学的方法等全面的素质。(√)

8.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9.从事科研创新工作,要有一个善怀疑的头脑,善于求异,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上、不唯书和不唯权威是从。(√)

10.从文献一词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其含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属性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文献是物化的知识信息。(√)

11.代表会议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中,针对某些重要问题(实施方案、具体措施)而举办的学术会议,该会议具有宏观讨论和微观研究的双重学术属性。(×)

12.道德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13.道德是泛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14.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高度分化、背离一体化的态势。(×)

15.对博士生或硕士生而言,开题报告的内容由学生本人计划、修改、商定。开题报告一旦确定,将直接决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16.对收集来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所需的信息,是文献调查的又一重要环节。(√)

17.对照是实验设计的唯一原则。(×)

18.方法是研究对象的“类似物”,对象不同,要求方法也随之变化。(√)

19.方法(Method)与方法论(Methodology)在认识论上属于同一个范畴。(×)

20.各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全国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制约着全国的总体水平。(√)

21.个性特征的差异性是由不同的生理素质决定的。(×)

22.根据科研工作的性质及亲身经历,作者将课题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科研前期、科研中期和科研后期。(√)

23.公理化方法是从少数的原始概念和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手段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24.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和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

25.观察方法是现代产生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26.国魂是激发人们科研创新的永恒的强大动力。(√)

27.国际学术会议常用语较多,其句法视不同场合灵活多变。(√)

28.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它介于黑色系统(即信息一无所知的系统)和白色系统(即信息充足的系统)之间。(√)

29.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危机,科学家都能解决。(×)

30.金钱是万能的。(×)

31.科技工作者是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最核心要素,因此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建设,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修养是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

32.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怀疑反思。(×)

科研素养 篇6

关键词 科研信心 科研素养 培训评估

分类号 G259.712

Study and Inspiration of IMLS’s IRDL Project

Chen Yang

Abstract IRDL project aims to build up librarians research confidence through research training, construct a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subject librarians and other researchers. IRDL project 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25 librarians’ research confidence by joining summer workshop. This project also gives some inspiration for domestic libraries.

Keywords Research confidence. Research literacy. Training evaluation.

科研第四范式环境中,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社会的观察、感知、计算、仿真、模拟、传播等设施和活动,形成了大数据这一新科学基础,大数据不仅是科研学术者实时监测和分析的对象,更是其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的基础。人们利用泛在网络及其内在的交互开放性,利用海量数据的可知识对象化、可计算化,构建基于数据的、开放协同的研究与创新模式已全面开启[1]。科研第四范式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转型机遇,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吴建中在“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主旨报告中曾指出,国际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正从收藏为中心向数字化与合作交流为中心转型,未来的图书馆仍是大学心脏,但激活大学的动力不再是图书馆,而是包涵图书、数据、图表等在内的知识和激活知识交流的创造型空间,大学图书馆需要通过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逐渐嵌入科研流程[2]。吴馆长在报告中还指出,国内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及科研嵌入举步维艰,而在美国已约有20%的高校图书馆开设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且开设比例在两年内有望上升至40%[2]。显然,面对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嵌入,国内图书馆准备不足,而要实现与科研流程的深度嵌入,图书馆必须制定科研嵌入战略规划并进行整体评估。同样,科研嵌入服务对馆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新一代馆员应在具备本领域数字化科研活动能力的基础上,熟悉科研流程及数据管理,积极嵌入其他领域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支持。IRDL(Institute for Research Design in Librarianship)便是国外馆员科研素养培育的代表项目之一,2013年,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下属IMLS研究所向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的Kennedy,Marie及Brancolini,Kristine颁发资助, IRDL项目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1 IRDL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早在2010年10-12月,Brancolini与Kennedy便展开了一次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服务评估调查,调查以在线问卷形式收集了高校馆员对科研活动开展及支持服务所持态度、参与情况、能力感知等方面信息,具体包括:(1)现阶段的研究及科研支持服务实践(包括学术论文阅读研究实践);(2)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科研支持服务信心的自我评估情况;(3)曾经参与的科研活动及服务支持培训课程;(4)院校对图书馆科研活动及科研支持性服务相关统计数据[3]。通过调查,Brancolini与Kennedy发现,馆员科研活动信心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其科研实践及科研支持服务开展的成功与否,于是在2013年,Brancolini与Kennedy申请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项目基金,希望借助IRDL项目为高校及学术型图书馆馆员打造科研学习平台,学习、交流科研活动经验,提供科研服务网络化支持。

基于项目目标管理原理,Brancolini与Kennedy制定了涵盖战略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IRDL项目目标体系。(1)战略目标,即总目标。不断提高具备科研能力、科研技能及科研素养的新一代科学馆员人数,具体解决馆员如下科研性需求:①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②指导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中流程设计、服务设计活动的开展;③鼓励馆员通过出版或PPT等形式,在促进业内学术成果传播的同时积极带动扩大其他学术领域的成果传播;④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实施流程的每一步提供清晰的指导,增强馆员开展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信心和能力。(2)阶段性目标,即分目标。包括:①在暑期举办为期9天的培训研讨会,通过大纲课程讲授及一对一咨询方式培育馆员的科研技能及素养;②其他辅助性活动,如研讨会准备、评估、追踪工作等有助于馆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持续性支持活动的开展[4]。

2 IRDL项目的实施步骤

2.1 项目的培训流程

IRDL项目以夏季研讨会的形式于2014年正式开启,面向学术馆及研究型馆员广泛征集参与者。项目要求参与者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为科研项目主持人,且主持项目将于2014—2015学术年度内完成;(2)参与者对所主持项目已经拟定初步计划,但缺乏完成项目的信心及开展研究的辅助性支持。经统计共有87名学术馆员提交科研及科研支持项目计划书,申请参与夏季研讨,通过层层筛选,项目组最终确定25人进入研讨实战环节。IRDL研讨会核心组成部分为面向25个学术馆员、为期9天的bootcamp(集中式训练营)。培训目标在于构建一套培育馆员科研工作开展能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bootcamp中,两名经验丰富的社科研究专家将传授馆员如何开展科研设计、为科研计划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培训形式包括:(1)密集式课堂培训及练习;(2)科研流程相关写作实践课程。在9天的集中培训及后续科研项目实施中,IRDL还将通过社交网络工具(IRDL项目Wiki及Blog网站)持续为25名馆员提供追踪及培训支持服务。主要培训内容包括:(1)科研时间管理,如何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开展高效的科研活动;(2)科研系统性流程规划设计及流程中各步骤的有效衔接;(3)科研数据采集方法及分析方法[3]。

nlc202309041517

2.2 项目的评估流程

2.2.1 评估计划

IRDL项目评估计划分为内部、外部2类评估。内部评估具体涵盖4个维度:(1)项目组以打分形式对25份初次及再次提交科研计划的对比评估(25位研讨参与者在bootcamp结束后将对先前提交的科研计划进行完善);(2)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评估分析;(3)研讨参与者对科研教学大纲的掌握程度,包括培训前及培训后两次测试形式的评估;(4)研讨参与者科研项目执行信心的评估,同样包含以调查形式展开的培训前/培训后评估。外部评估是指由聘请自科罗拉州立图书馆的专家开展的面向bootcamp指导者及受训者的访谈式调查,调查为期3天,目的在于厘清以下4个问题:(1)由受训者确定的促进其培训学习的相关因素;(2)来自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及建议;(3)受训者的培训体验及感知;(4)改进建议[4]。在多层评估内容中,IRDL项目组认为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因为:其一,早在2010年,Brancolini与Kennedy的研究便揭示了科研信心与科研实践成功的关联性;其二,科研信心评估系统经过数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及实践工具,从而能够充分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有效。

2.2.2 科研信心评估

馆员科研信心评估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评估目标体系包括:(1)通过馆员对科研具体步骤及具体领域的信心调查,明确其科研活动开展的弱势领域及培训需求,便于项目组培训重点及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培训前评估);(2)确定馆员通过IRDL夏季研讨的参与,在逐步完成科研进程方面的信心是否有整体性提升(培训后评估)。整个评估体系可简要概括为“5级程度、8大领域及38个问题”,其中5级程度是指信心评估的评分方式,分别是:1表示毫不具备信心;2表示稍具信心;3表示具备一定信心;4表示具备信心;5表示非常有信心。8大领域、38个问题阐释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IRDL科研信心评估领域及问题分布表[4]

3 IRDL项目取得的成果

3.1 计划评分及专家建议

经过对25名馆员项目计划培训前及培训后的评分对比,项目组发现,每位馆员对科研项目的规划、写作能力均有质的提升,整体评分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而外部专家通过对课程指导者及培训参与者的调查,总结得出如下反馈建议:(1)时间问题是馆员开展有效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时间限制,一些馆员无法将规律性检索文献、跟进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其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科研素养、科研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时间管理及统筹是今后馆员培训的重点,同时图书馆还应呼吁院校为其提供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如足够的时间、良好的继续教育/晋升机制等;(2)在科研文献阅读中,馆员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刊物依次为《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Library Resource& Technical Service》;(3)完善的IRDL培训大纲体系应涵盖课程目标、科研问题/假设提出、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科研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科研成果交流传播等科研整体化流程[5]。

3.2 研讨参与者反馈意见

参与者反馈意见大多集中于具体的科研培训领域,表现为:(1)要求指导者具体解释各类数据采集方法背后的逻辑概念及特定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理由;(2)学习如何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制定适合的样本选取策略;(3)培训如何设计、实施科研实践调查,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4)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多种方法;(5)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开展科研活动、成果的合作、交流及传播;(6)培训如何有效地撰写及表述完整的科研报告[6]。

3.3 研讨前后馆员信心程度对比分析

3.3.1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总体对比

参与者培训后在38个问题的评分上较之培训前有显著提升。培训前,25位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均分为91.16,而在参与培训后,该得分上升至144.52,经SPSS软件分析,P值小于0.0005,证明参与者在培训前后的信心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3.3.2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明细对比

评估结果显示,培训前评估单个问题的信心评分介于1.28~3.8,培训后这一数值则介于2.72~4.48。就明细项目来看(见表2),培训前无论是得分较低还是得分较高的项目在培训后均有明显改善:(1)培训前馆员低信心领域,Q5.4/Q5.3/Q4.8等,均分从培训前的1.584上升至培训后的3.304;(2)培训前馆员较高信心领域,Q3.4/Q6.3/Q3.3等,均分从培训前的3.568上升至培训后的4.312。

表2 IRDL馆员信心评估对比分析表[4]

3.3.3 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显著提升项目

培训前,馆员对38个问题的评估分均低于4,几乎对所有科研步骤均不具备信心,而在培训后,25名馆员在11个问题领域的均分高于4,其中6个问题的信心提升尤为显著,分别为:Q1.1(将讨论话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2.96~4.08;Q1.3(确定科研课题相较于相关文献具备学术建树)的2.8~4.16;Q2.2(通过相类似科研项目的研究检验自身科研方法的正确性)的3~4.4;Q2.3(针对科研问题设计相应的科研流程)的2.28~4.24;Q3.2(使得科研成果成为现有相关文献的有力补充)的2.92~4.04;Q6.2(掌握传统社科期刊文献的基本结构及元素)的2.32~4.16[4]。

4 IRDL项目带来的启示

nlc202309041517

4.1 注重馆员科研素养培养,营造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

对研究型大学及学术性机构而言,图书馆不仅仅是作为资源内容的供应商,而应成为机构内整个学术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7]。无论是作为科研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推动者,新世纪的馆员均应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具体表现为:(1)对科研流程设计、科研具体步骤的掌控能力;(2)有规律地阅读科研文献、以科研创新视角提出学术课题、开展研究的技能和素养;(3)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复用、存储、传播能力。图书馆应通过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从关注馆员工作到关注学者工作,营造一个以学科馆员、科研人员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该环境中,馆员不仅具备积极推进领域内科研进程的素质和能力,还将通过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流程嵌入支撑和促进其他学术领域的决策参考和研究探索,构建“用户为本、需求驱动、嵌入科研、服务创新”的科研支持服务新模式。

4.2 构建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整体提升馆员的科研信心

Brancolini与Kennedy在2010年的调查研究证明了科研信心在促进馆员科研进程、取得科研成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科研信心是开发馆员科研潜能、培养馆员科研兴趣、强化馆员科研技能的必要前提及核心要件。图书馆应通过全方位科研培训体系的构建,增强馆员科研信心及能力,为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开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充分信心、高技能的馆员人才。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1)整体性原则,培训内容应覆盖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2)细致化原则,培训内容应尽可能地细化,将单个科研环节分解为一系列的科研实施步骤;(3)实践化原则,培训大纲应突破理论范畴并侧重馆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实地调研、设计焦点小组研讨、科研报告写作等实践能力;(4)科学实证化原则,培训还应涉及科研方法体系、调研实践工具体系、数理化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分析工具体系相关内容的普及和应用。

4.3 开展科学化的科研评估,实现培训模式可持续发展

培训评估是一个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培训项目中采集数据,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以确定培训项目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培训评估包括培训前需求评估、培训过程检测评估及培训后效果评估,需求评估目的在于确保培训内容与馆员实际需求的有效匹配;过程检测评估的目的在于方便图书馆根据培训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效果评估目的在于检验整体培训的最终效果,规范培训双方行为。图书馆可根据培训实践工作的具体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培训评估体系,有效利用培训评估数据,实现培训模式的可持续化发展。如IRDL项目中,项目组根据2014年的评估数据对2015年的夏季研讨会准备工作、培训内容做出适时调整。具体来说,科研培训评估体系除应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还应以科学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为支撑,如IRDL项目着重建立了馆员的科研信心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图书馆应在确立馆员科研培训重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5 结语

IRDL项目旨在通过科研素养、科研技能的培训,树立馆员科研信心,培养馆员科研兴趣,激发馆员科研潜能,促进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以学科馆员、科研人员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促进数字化、开放协同式科研活动及创新模式的全面开启。国内图书馆应以此为借鉴,通过全方位培训体系及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的构建,全面提升馆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信心,发挥图书馆员在科研第四范式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科研素养 篇7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 小学教师更是人才奠基阶段的引导者, 其自身的素质高低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小学教师专业人才的素质及其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 总结新经验, 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科研型教师, 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及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 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储备力量, 如何让青年教师早日加入科研队伍,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科研的素养, 是当前学校师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为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我们对教师科研的现状有个整体的把握。

一、小学教师科研现状

(一) 对于教育科研有一种畏难感

不少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 他们中为数甚多的人, 对此既不愿做, 又不敢做, 更不会做。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这些教师依然因循守旧, 凭主观经验办事。实践证明, 一个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 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 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现教育教学意图, 充其量也仅是个“单纯教学型”的教书匠而已。

(二) 认为教师任务重时间紧, 无暇搞教育科研

这种认识反映了旧的教育观念仍然禁锢着不少教师的头脑。长期以来,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受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 只要守着两本书 (课本与教参) , 一支粉笔, 所教学生升学率高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搞教育科研, 就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 且出不出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拿“升学”冒风险, 因而吓退了不少教师, 也为其安于现状, 墨守成规, 驾轻就熟找到了借口。

长期以来, 人们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 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优秀教师。只有对学生管得宽, 看得紧, 作业多, 批改细, 补课勤的教师, 才算得上是“辛勤的园丁”。其实这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误解。真正优秀的“辛勤园丁”, 无可置疑地应当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 有着良好的师德, 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上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二、青年教师如何走出现状

目前在小学只有少部分教师有科研积极性, 热心于搞教育科研, 其中青年教师就少之又少了。总的看这少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 而且人员不稳定, 缺乏组织和连续性。要使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并取得成效, 必须加强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组织一支较稳定的教师科研队伍, 并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这是搞好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

(一) 提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 组织以老带新的科研队伍

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群众性, 要有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参与, 因此学校领导必须从自身做起, 并认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大力发动和组织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 培养骨干力量, 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教育科研虽然具有群众性特点,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搞并搞得好的。因此要取得研究上的成功, 需要有一支骨干队伍。所谓科研骨干, 是指能独立完成课题任务或组织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 他们有较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自学、进修、参加讲习班、研讨班、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及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搞好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 使他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取得科研成果, 从而带动青年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逐步扩大教师科研队伍。

(三) 建立制度, 制定政策, 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

为了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应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 以绩效工资为平台, 把教师的科研成绩列入考评项目, 引导、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 认真搞好科研工作, 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因而对教育科研有成绩的人员必须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倡导科研的风气, 发挥科研的效能, 推动教育科研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三、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素养的途径

(一) 学习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何况现今科技迅速发展, 即使有一桶水的教师, 这桶水也得常添常换, 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达到一定高度, 才可以一览众山小,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了教师的生活内涵。教师应把自我诱导、自我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时时激励自己去刻苦学习。同样, 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就必须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教育理论, 因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 就很难有教学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视野, 就没有新发展、新突破。

青年教师必需加强基础教育理论学习, 掌握教育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了解和初步学会并掌握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

(二) 以校本活动为平台, 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科研能力形成有赖于学校重视, 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开展校本培训。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以新的课程目标为导向,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 以教学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 唤醒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 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意识到真实的问题, 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契机, 能够提出问题, 主动改革、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 课堂反思, 促进教育研究

“在研讨中发展, 在反思中成长”, 这是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的目标。深入教学实践, 深入课堂, 认真进行反思, 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促进教育研究行为, 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途径。比如一节课, 你上我也上, 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同的授课方式, 几位教师上同一节课, 却有自己独到的课堂理解。一个问题, 一个课堂环节, 大家在一起交流、剖析、反思、探究, 有所感悟, 有所提高。这一过程是把教师带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对课堂实例进行分析, 审视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 解读课堂, 分析研究, 找出存在的问题, 进行反思, 找出教师行为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悖之处, 提出改进办法和策略。这种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贴近教学实际的方法, 是教师愿意接受的方法, 使教师不把研究视为畏途, 科研素养在讨论分析中自然提高了。

四、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准确定位

(一) 活动定位

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从广泛意义层面理解, 应当理解为中小学教师从事学习和积极反思的一切活动。青年教师不断学习,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 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实际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科研。斯腾豪斯指出, 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 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 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青年教师发表文章, 青年教师撰写并发表文章就是在做教育科研。这样的教育科研可能为青年教师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 内容定位

立足青年教师实际情况, 就是青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发现问题, 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是永远探索不完的一项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在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讲授, 就可进行探索, 运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教法, 看看哪种效果好。在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后, 也要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达到教育效果, 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等。我们从自己身上发生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的小事入手, 进行尝试和改革, 都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硕收获。

斯腾豪斯曾指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 从实验主义者的立场看, 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理想的实验室。从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来看, 教师是课堂和学校潜在的实际观察者。”因此,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教育, 我们都很难否认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承认,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当然, 这个优势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利用。叶澜认为:“承认教育实践人员能成为教育研究人员, 并不意味着每一位教育实践人员都如此。只有具有在实践中研究、探索的意识, 即善于反思, 又善于发现、创造的教师, 才能进入研究人员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叶澜.教育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科研素养 篇8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 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 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 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 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 加快科研进程, 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 选题阶段, 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 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 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 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 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避免重复劳动。同时, 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1], 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 确定选题, 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 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经历了这个过程, 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 目标明确, 少走弯路, 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 研究阶段, 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 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 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 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 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 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 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 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 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 数据翔实, 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 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 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 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 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 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 总结阶段, 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 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 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 包括对比资料,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 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 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 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 2004年发布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 (草案) , 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 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 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 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 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 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2]。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 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 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 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 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 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 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注意知识产权问题, 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 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 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 对信息缺乏敏感性, 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 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 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 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 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 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 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 以实现信息的增值, 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 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 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 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 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 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 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 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 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 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 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 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 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3]。

(二) 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 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 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 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 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 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4]。

(三) 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 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 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67.

[2]ALA/ACRL/STS科技领域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 张冬荣, 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06, (4) :7-12.

[3]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 2005, (4) :100-101.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四条路径 篇9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 因此,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 遵循的是“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 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 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 制度保障, 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 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 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 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 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 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 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 讨论教育实践问题, 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 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 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 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 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 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 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 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 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 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 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 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 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 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 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 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 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 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 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 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 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 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 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 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 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 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 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 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 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 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 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 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 可开阔视野, 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 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 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 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 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 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 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 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 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研素养 篇10

教育创新, 是教育的新观念、新体制或新方法, 这些变革要素促使教育产生进步性结果, 推动教育产生质的飞跃与提升。教育创新引发教育进步并推动教育变革。

二、教育创新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时代,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经济的引领作用非常显著, 这种科技进步的推动下, 各国之间已经开始了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力的竞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跨越式发展, 就要坚持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高校是创新精神的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科教兴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原动力。但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主要表现:注重标准化, 缺乏个性发展;教育理念陈旧, 教与学位置颠倒;沿袭“专才模式”, 专业面狭窄, 高新技术及理论涉及不足;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忽视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中, 评价体系、考核考查方式简单化一,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科技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 教育观念首先要更新。因此, 高等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 面向未来, 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教师科研素养培育与提升是教育创新实现的关键

(一) 教育主体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

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 作为所有创新内容的根本, 教师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教育创新必须首先重视教师创新水平的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科研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性, 要建立一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培养手段必须创新, 依托科研, 结合工作实际、社会实际需要, 为教师提供以实现创新性研究为目标的科研活动。通过科研引导教育的方向, 对教师个体的培养主要通过科研工作来培养。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深入地科研会促进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 进而也可以反哺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但我国科研成果转换率与发达国家相比, 弱势明显, 而作为完成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师, 其自身科研素质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瓶颈。

(二) 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教育创新,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培育与提高应该作为重要的任务来落实。高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基础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等, 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是自我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科研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发展, 各种大数据层出不穷, 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二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破旧立新的批判精神。学科研究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 又要批判总结不断创新。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三是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是从现象材料的思维加工中提升出一般理论和普遍原则, 简单的事实和数据的罗列并不能算作科学研究。因此从事科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科学的方法论修养。

(三) 提高教师科研素养将对教育创新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将积极影响教育创新, 产生多方面的成果。首先, 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受传统教育体制培养的影响, 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现象。而对于教师来说, 科学研究应成为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源泉和动力, 也是提升专业素质的推动力。其次,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的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规律表明, 卓有成效的教学过程, 其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关系, 这种关系的特征是它具有批判思维和平等研讨的机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较高的科研素养, 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引领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再次, 有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四、顺应教育创新需要, 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一) 建设公平合理职称评审制度, 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科研素养提升的环境

教育体制中与教师的直接利益关系是职称评审制度。高校职称评审资格有教学量的要求, 也对教师的科研有比较明确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助于他们科研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当然, 也要避免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些缺陷, 比如职称评审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虚浮的学风, 使得科研素养得不到保障, 轻者没有新意和创见, 重者学术腐败。所以, 要改革和调整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相关指标体系, 保障科研型教师的发展, 突出科研与教学同等的重要地位, 尝试实施教师职称晋升时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互相转换和打通使用, 建立更能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科研素养的职称评审制度。

(二) 高校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教师科研素养的形成

由于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 缺乏对教师科研的全面认识, 有些高校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较小。其结果是, 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授课水平停滞不前, 教育教学质量难有明显提高。教学、科研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两翼,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高校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科研素养的提高。为保障教师科研素质的建构与科研工作的展开, 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投身科研,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为教师的科研提供资料、信息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使教师科研素养的形成发展走上良性向前的轨道。

(三) 基层部门有效组织教师科研并逐步完善管理与服务制度

在高校, 院系部门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 具备对一线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双重的组织和管理职能。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基层单位更侧重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 缺乏对教师科研的关注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师科研演变成自发行为, 个体选题、单独科研。所以, 要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高校基层院系的意识要提高, 要重视对教师科研的支持,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研规划方案, 通过改善服务, 加强沟通与管理, 营造公正平等的科研氛围, 打造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 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五、结语

教育创新的关键, 首先要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 除了依赖个人的努力和单位的支持外, 有效的继续教育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在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继续教育中教育科研所必需的前沿性科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等专门知识的培训, 使教师具备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科研知识结构。同时, 对教师来说, 要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 提高科研素养, 在教育中培育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实现科教兴国。

参考文献

[1]肖玲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与其专业化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 :144-145.

科研素养 篇11

1 夯实基础,注重细节

复杂的有机合成过程由若干基础实验操作组成,夯实基础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基础单元操作实验,如重结晶,萃取、热过滤,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柱层析等。另外,改革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例如格式试剂制备三苯甲醇、苯甲醛的歧化反应等实验都可以有效地加强基础实验操作。

有机化学实验中“细节决定成败”展现得淋漓尽致,实验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或者改变实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注重细节,要求学生实验之前写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试剂以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要求严格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进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做实验要细心,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无论成败,分析结果要体现在实验报告中。

2 结合科研,鼓励创新

随着科技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研究成果纷纷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没有体现前沿成果,高校生对前沿的研究成果一无所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与科研工作结合。在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介绍当今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重点讲述有机化学在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有意识地介绍有机化学科研领域的新进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学科前沿。

另外,高校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提炼出基础的实验过程及方法,并将课题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师将反应物和生成物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网上查找相关文献探索研究方法及最佳反应条件等,教师只适当加以指导,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有机实验教学,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做到节约能源,避免浪费。

3 建立平台,开放实验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一方面可以建立创新实验课程的平台,将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分派到各个科研室,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工作能力分配科研任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独立性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报告,进而了解各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进展,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开放特定的实验室,适当购置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便于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由具有一定科研经验的老师提供实验思路及技术上的帮助,在此过程中密切联系现代化工企业发展方向,介绍一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再结合课本知识讨论并确立研究课题。

4 学科交叉,综合能力

四大化学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四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辅助实验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四大化学是独立的,使得学生往往只单一的学习某一课程及其实验,例如学习有机化学,就简单的做有机化学实验,极少有学生会想到,四大化学并非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所以务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能力,为此可以设计学科交叉的综合化学实验,比如,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二茂铁的合成”实验中的产物二茂铁可以用做有机化学实验“乙酰二茂铁合成”实验的原料,有机化学实验中合成的产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可利用分析化学中的分光光度计进行纯度分析,这就实现了无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分析化学三大学科的结合。在有机化学实验“安息香辅酶的合成”实验完成后,除了用熔点检测产物的纯度外,还可以用气质联用色谱对其含量,以及产物中的杂质进行测定,从而实现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结合。

通过设计这样的综合化学实验,使学生明白单纯学好无机化学或者有机化学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科研工作,必须具有扎实的、综合的四大化学学科理论和实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样的综合实验从简单玻璃仪器到复杂的合成,再到先进的大型仪器检测,经过这一系列实验过程同学们的综合实验能力也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得到了快速地整体地提升。

5 总结交流,共同成长

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及开放创新实验室期间,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在台上汇报自己的实验进程,分享实验成果,自行进行实验总结,并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最后老师点评,并帮助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交流模式给予了学生尽情展现风采的平台,锻炼了其表达能力,调动了其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团结学习、敢于创新的科研氛围,并且增加了师生的沟通,促使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6 校企合作,创造机会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本地源优势,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项目和机会。可在学生入学后就开始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认知和实践中去,从而避免单一的在毕业前集中到企业实习的简单方式,使学生为最后的职业选择做更充分的准备。

7 结 语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将科研素养引入实验教学实践,寻找二者结合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意识,加强科研能力,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课题,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又要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以及进一步的科研乃至就业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普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夯实基础、结合科研、开放实验等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具体措施,以培养具有更强就业或考研优势的大学生。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课,科研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余兆菊.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5-67.

[2]何义国,赵兴秀,邓静,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4):118-119.

[3]余兆菊.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5-67.

[4]靳玉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环境监测中的仪器分析下一篇: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