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2024-11-17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精选12篇)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1

建设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是天水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加快发展天水市现代农业, 研究示范和宣传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通过七年多的发展, 一个主题突出, 功能定位科学, 技术特色鲜明, 运营机制良好, 综合效益显著的展示现代精良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已具雏形, 形成了一个集科技示范、技术创新、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园区。但是, 随着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 传统养殖业、种植业和食用菌生产业独立运行, 资源消耗逐年增加, 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废弃物量也在不断增加, 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示范区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现园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园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园区建设成效

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位于麦积区三阳川中滩镇, 距市区18公里。区自2002年7月建设以来, 按照“政府推动、统一规划、市场运作、项目支持、示范引导、多元投资、共同建园”和“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以民营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助、政府投资为引导, 市场化运作, 企业化管理。经过两期的艰苦创业, 已建成占地300公顷 (核心区153.33公顷, 九龙山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4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146.67公顷) , 组建完善了示范区6个技术创新和服务中心, 吸引了19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 形成了以特色果品、蔬菜、种质资源工程、食用菌、花卉、畜牧业及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七大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链, 培育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集群, 初步建立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的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技术平台和绿色型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品“米”字形物流链及以冷链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良性而动态循环的高速物流管道。

园区现有西北优化型节能日光温室192座, 全自动温室6座, 面积21600平方米, 建成占地1.33公顷的菌类繁殖中心一处, 库容7500吨的贮藏气调库各3个, 优质花牛苹果母本园6.67余公顷, 苗木繁育园4公顷, 20000只蛋鸡养殖场一个, 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一处;11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一处;科研、办公楼各一座, 建成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脱毒苗木组培快繁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2000头良种奶牛繁育示范场一处, 日产金针菇10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心一处, 2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场一处。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 建立的中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现有9大类300多个品系材料在进行试验示范和新品种选育, 18品种已通过国家鉴定, 省上在示范区成立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10月, 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天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升格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多次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被确定为“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实验示范基地”、“中国农大教学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区”、“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甘肃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市旅游定点单位”等数十项称号。

二、园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从循环经济发展角度看, 仍存在问题。首先是在种植业生产方面, 更多地只是利用了粮食等子实产品, 而秸秆等除做为畜禽饲料、农村生活燃料和直接还田的以外, 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其次是养殖业生产方面, 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 且严重污染着园区环境。再次是食用菌生产方面, 虽然食用菌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前景也较好, 但玉米芯用于栽培食用菌之后, 菌渣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对菌渣资源化利用已成突出问题。最后是节水措施落实不到位, 水处理成本高。园区蔬菜等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急需推进。

三、园区发展循环农业对策

针对示范区及天水市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 产业循环薄弱的现实, 示范区必须立足现有产业,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以解决资源消耗巨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通过发展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 扩大奶牛养殖、食用菌生产规模将示范区及周边的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 进而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及天水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㈠指导思想以生态为核心, 资源为基点, 特色为内涵, 全球市场需求为背景, 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科学规范化、地域特色化的农业资源配置为基础, 多学科高技术组装集成化为手段, 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 解决和示范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天水特色农业的工业化、企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 建设一个创新型高成长性的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 成为天水城市功能扩张新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㈡发展原则一是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选择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提高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二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及企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民收入。四是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农业循环产业模式, 使农业科技示范区率先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㈢发展重点以农业高科技为先导, 以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为主体,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 为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速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成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 对外开放的窗口, 覆盖三次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 七大产业链孵化七大高科技企业集群。构建以特色果品、特色蔬菜、种子工程、食用菌、花卉、畜牧业及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七大生态化绿色农业产业链, 培育孵化七大高科技企业集群, 以此成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第二, 六大中心 (站) 构筑示范区发展的创新原动力。组建以航天育种工程中心、胚胎工程中心、组培工程中心、信息工程中心、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的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技术创新中心, 以此成为示范区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 力争使六大中心 (站) 成为省部级工程中心或国家工程中心。

第三, 一个平台构筑示范区内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及产品国际化的绿色安全保护屏障。在示范区建设中率先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的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技术平台, 使其成为示范区内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及产品国际化的绿色安全保护屏障。

第四, 一个“米”字形物流链, 构建以冷链为核心的西部绿色型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良性而动态循环的高速物流管道, 并率先沿陇海线实现与欧亚大陆桥的对接, 以此拉动示范区内及天水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国际化发展。

第五, 两个循环体系推动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以示范区现有和规划拟建产业基础, 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为中心, 通过沼气工程这一纽带, 将种植业、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实现变废为宝和“零排放”。建立两大循环体系,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是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和食用菌生产为基础, 经沼气工程、生物有机肥生产进行废弃物处理的循环体系。种植业农副产品 (玉米芯) 作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料, 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鲜销, 菌渣进行饲料生产用于养殖场;种植业为养殖业 (奶牛、仔猪、蛋鸡) 提供青、粗及混合饲料, 养殖业产生的部分粪便生产有机肥;养殖业产生的大部分粪便、食用菌产业产生的劣质菌渣进入沼气生产环节, 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 供示范区养殖业、饲料加工使用, 沼渣和沼液用于种植业生产, 形成产业循环链,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消除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二是建立雨水收集再利用循环体系。利用温室膜面、道路地坪、屋面收集雨水, 蓄水池蓄水, 经滴灌系统用于温室蔬菜、花卉生产, 或用于示范区绿化及养殖场圈舍冲洗, 达到雨水再利用的目的, 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 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2

科技示范园简介

高密市柳林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高密南部,东临青岛,西靠潍坊,滨临胶河,横一路贯穿东西,徐新路贯穿南北,是一座以养殖、种植、观光休闲为主的现代循环科技示范园。核心区200亩,辐射1000亩,总投资1亿元,形成依托饲料加工业建设养殖基地;依托养殖业建设沼气、有机肥工程;依托沼气工程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业,开辟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3

【关键词】生态牧业;循环养殖

1 基本情况

建于2004年8月的真武镇生态牧业园,现有面积140000平方米,园区内辖东方奶牛场、兴隆牧场、真东奶牛场三个小区。目前拥有大小牛舍2600平方米,饲养奶牛568头,其中成年母牛400头,幼仔168头,已投入资金850万元。目前日产鲜奶5500千克,预计到今年底栏存奶牛将达到60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64头。园区规划建成后,总投资1000万元,达到占地333333平方米,拥有成年母牛800头,日产鲜奶9000千克,其中兴隆牧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牛粪还林、蚯蚓养殖多种经营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212头,经济林66667平方米,林间养殖蚯蚓40000平方米;真东奶牛场小区以奶牛高效饲养和牧草高产栽培为特色,实现奶牛栏存169頭,头年均产奶量6800千克,种植牧草100000平方米,结合应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母牛的扩繁;东方奶牛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粪水依次用于水生饲料和水生蔬菜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187头,种植水生饲料20000平方米,水生蔬菜20000平方米,水产养殖20000平方米。园区目前已被省确定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扬大乳业奶源基地。鲜奶主要销往伊利集团、扬州大学实验牧场。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型农业园区循环链

鉴于我镇园区牧业畜禽粪便无序排放,农业秸秆无序焚烧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改善环境,整合园区资源,变废为宝,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以高科技、高品质、 高效益为切入点,规划设计了高产奶牛繁育区、淡水鱼养殖区、草鸡养殖示范区、牧草种殖示范区等若干个板块小区,积极倡导入园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奶牛过腹还田,形成“牧草(秸秆)— 畜禽—粪便(有机肥)—还林—牧草(秸秆)”的资源循环链条。

2.2 组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

运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一方面保证奶牛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促其健康生长;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综合治理,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按照年畜禽粪便排放量 5000吨,每吨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 0.4 吨计算,可生产有机肥 2000 吨,对外销售产生效益320万元。肥料还田后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作物及牧草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充足也反哺了奶牛养殖业,形成了牧业良性循环。

3 取得效果

3.1 经济效益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粗略估算,园区年产自用有机肥1545吨,年产液肥1.65万立方米,为养殖场户增收节支56万元。奶牛除主食的精饲料外,必须要补充粗纤维以助消化,秸秆对于奶牛来说是上等的粗纤维食材,以一个奶牛场200头奶牛为例,一年要消耗秸秆350吨左右,企业给农民的收购价为0.24元/千克,农户毎667平方米田能增加120元左右的收入,足以购买化肥农药。而奶牛场仅此一项就节约饲料成本10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牧业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3.3 生态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量作物秸杆被综合利用,从根本上缓解了焚烧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 “脏、乱、差”现象。

二是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通过施用沼渣沼液还田、还林,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胡锦涛同志更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前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已初具规模,为了让牧场走向正规化、正常化,我们成校人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引导养殖户走科学发展走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跟次贷危机时,我们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先后成立真武镇奶业协会和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共担风险,齐驾商海,走联合发展走路,用园区的规划和协会的管理向理想迈进。

我们不仅引导农户走田里栽树、林间种草、以草喂鱼、以草养牛、再以牛粪还田的循环养殖之路。还树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在科学养殖的基础上,立足提高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大胆尝试观光农业,加强总结和推广,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发展一项,带动一片,富裕一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

[2]中共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4

关键词: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效益

2010年,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期间的十大任务, 其中第二点便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2012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然而, 旧时的传统农业已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 我国的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即: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应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应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众多学者认为技术变革和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关键所在。而我们认为:无论是技术改革还是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要围绕建设循环型农业来展开。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以及巨大人口压力的背景下, 在多年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来设计农业活动、引导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 四川省以东湖等示范园区为先驱, 已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循环农业产业化, 如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 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展开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及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取得园区发展的相关资料与数据, 对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1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 是中国第5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对于破解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 近年来, 四川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投入,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探索出一系列极具实践价值的种养循环模式。正基于此, 四川省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逐步形成了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沼 (发酵床) +果 (菜、粮) ”、“畜禽+沼+电”、“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等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旁听相关工作报告了解到:东湖示范园区有效利用养殖场的废渣、沼液, 配套土地治理项目, 大力发展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 种植133.3hm2优质水果、66.7hm2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计划并筹备参与“六方合作”, 在进步村建设1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 赊销优质仔猪和饲料给农户, 进行免费技术指导, 对农民出栏的生猪进行保护价收购。

经过进一步采取“走村入户、实地看场 (园) ”等多种实地调研形式, 取得了有关资金投入结构的数据发现, 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既广泛存在于单家独户的庭院内的小规模循环。同时, 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园区经济的大循环, 灵活便利的特性使其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园区现采用“猪+沼+粮”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逐步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进行演进。

1.3 东湖示范园区效益

1.3.1 农户养猪经济效益分析

农户养猪收入1360万元, 户平6.8万元;年增获利润272万元, 户平1.36万元。

1.3.2 企业净效益分析

通过得到的数据, 将园区2011年的企业净效益整理成表。表格中列示出了东湖农牧有限公司在养猪及屠宰两部分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

1.3.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是园区整体效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园区的发展对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2 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 总体上看, 东湖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我们通过已掌握的园区内部资料, 并在旁听汇报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了解到, 若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园区发展, 还必须突破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制约:

2.1 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走村入户, 与当地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发现, 农民群众的参与园区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园区的发展。

从最初迫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压力, 以及园区一开始给的一些农民从未尝到的甜头, 让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然而, 农户在循环链中均处于较低层级, 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限改善外, 难以分享循环农业中产品高级化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所以农民会慢慢的开始懈怠, 不愿参与园区的建设。

2.2 设施建设、管护成本与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矛盾

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 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项目较多的系统性工程, 用于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通过调研得知, 东湖示范园区的“猪+沼+粮”循环模式, 存栏500头母猪, 需配套种植作物86.7hm2, 建设沼气池、山腰储液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提灌站等约需200万元, 如果加上生产用房、道路、农用地整理等费用, 投资金额更为庞大。而农业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受制于无数的生态变量, 土壤、温度、湿度的任意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 生产周期较长, 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风险大。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较大的设施投入成本制约了投资主体开展循环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污染有加剧的倾向

通过对资金结构的分析发现, 东湖农牧有限公司筹得的资金都投入在了猪场和加工屠宰两方面, 而用于废弃物循环类得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3%左右。因为工程沼气及其配套的管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投入大, 后续管理要求高, 所以园区用于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部分很少。粪污的沼气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 使养殖业排泄物处理和利用不彻底, 难以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综合利用。

可以看出, 如何处理集中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 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同养殖规模不配套, 会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矛盾, 影响规模养殖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发展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为打破制约园区发展的以上问题, 我们针对东湖示范园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 整理得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吸引农民群众由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

为解决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 我们针对政府工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政府以及园区本身应该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园区建设, 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 种植优质、高效的蔬菜、水果, 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向农户展示优质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激发其参与意识, 吸纳、带动农民群众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2 扩大资金投入, 减小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据得到数据显示, 东湖示范园区现已基本建设完成, 改变其投入成本已不现实。为此, 从实际出发, 为打破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使园区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 提出以下两种解决措施: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争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如降低贷款利息等, 以减轻资金本身的成本。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确定政策的稳定性, 使任何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不至于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使投资回报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小。

3.3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 调整投资结构

我们认为公司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 更不应以“环境保护”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一个手段;应该将生态效益的地位放在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位置上, 并且加大对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

总的来说, 东湖示范园区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 农户积极性不高、农业污染加剧等现存的困难正制约着园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 只有推进园区循环农业产业化, 探寻更加适合园区的循环路径, 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才能使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尹昌斌, 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揭益寿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2004 (1) .

[5]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 2002 (4) .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5

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

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畜牧业,更好地促进了园区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快速发展,有力提高了青岛市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

一、基本情况

建于2001年的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占地6000亩,总投资3亿元。先后引进了泰国正大绿色肉鸡欧盟认证出口示范场、新希望集团优质奶牛示范场、青岛蓝天伊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剑桥湾现代牛业有限公司、青岛兴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信康进口畜禽良种繁育中心、莱阳农学院科研实习基地等大型高科技畜牧企业内外资等14个项目。年完成秸秆青贮1.2万吨,玉米秸秆青贮9000吨,利用花生蔓、地瓜蔓等干草7000多吨,利用果渣、牛蒡渣、胡萝卜皮、酒糟等农产品废弃物5000多吨、种植牧草200亩,种植青贮饲料玉米100亩;建有粪便堆积发酵场地1000平方米,粪便进行堆积发酵,装车运走还田。初步形成了“粮(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农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养殖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型农业园区循环链

小规模畜牧业畜禽粪便无序排放,农业秸秆无序焚烧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改善环境,园区整合资源,变废为宝,自建设之初高起点、高定位,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为切入点,规划设计了高产奶牛繁育区、肉牛育肥养殖区、肉鸡养殖示范区、蛋鸡养殖示范区、家畜停检隔离区、特种畜禽养殖区、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区、兽药饲料生产区、牧草种植示范区、牧业机械推广区和办公培训区等12个板块小区,积极倡导入园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在园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处理池和堆肥发酵处理厂,建设秸秆养畜项目,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秸秆资源,开展秸秆青贮、氨化,通过家畜过腹还田,形成秸秆(粮)—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粮(秸秆)的资源循环链条。

(二)积极推进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

利用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废弃物大力发展牛羊为主的食草家畜生产。一是利用果渣、啤酒糟、中药残渣等农产品废弃物饲养家畜,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三贮一氨化”处理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既避免环境污染,又增加土壤肥力,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三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有利于改善植被,美化生态环境。项目一年可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废弃物34万吨,农民增加收入2720万元,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人居生活条件。

(三)组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

运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一方面保证畜禽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促其健康生长,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综合治理,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按照年畜禽粪便排放量5000吨,每吨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0.4吨计算,可生产有机肥2000吨,对外销售产生效益320万元。肥料还田后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作物及牧草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充足也反哺了畜牧养殖业,形成了畜牧业良性循环。

三、取得效果

(一)经济效益。一是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粗略估算,园区年产自用有机肥1045吨,年产液肥1.25万m3,为养殖场户增收节支36万元。二是节约饲料粮。2006年,通过青贮、微贮、氨化等措施处理秸杆34.5万吨,按每6.4公斤青贮玉米节约饲料粮1公斤计算,可以节粮5.31万吨,按每吨粮价(玉米)120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6372万元。

(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畜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三)生态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量作物秸杆被综合利用,从根本上缓解了焚烧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脏、乱、差”现象。二是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通过施用沼渣沼液和秸杆还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秸杆还田,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下步思路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畜牧业,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综合利用来发展的循环经济,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园区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园区将加快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秸秆养畜覆盖率达到100%,示范带动全市秸秆资源利用率达到40%;加快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园区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示范带动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覆盖率达到90%;着手建设五大绿色畜牧生产示范基地,拓宽循环型畜牧业发展之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园区业户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工作措施:

(一)加快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掀起利用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处理热潮,鼓励种草养畜,“十一五”期间,改扩建永久性青贮池5万立方米,带动全市完成青贮作物秸秆60万吨,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农产品副产品,提高全市秸秆资源利用率。

(二)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推进“粮——畜——沼”发展模式,在园区建设日处理粪便50吨的规模沼气处理工程,示范带动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生能源工程,确保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覆盖率达到预期目标。有全市积极推广秸秆-畜禽粪便-沼气-能源利用(电力、有机肥等)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三)做好园区无公害畜禽产品基地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园区优势,鼓励企业进行无公害畜禽生产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同时利用沼渣、沼液、发酵粪便等天然有机肥料辐射带动园区周边农业生产无公害蔬菜、粮食。做好生态恢复、沼气建设工程的结合,引种推广优质牧草,扩大高产优质饲料的种植面积。

(四)加快五大绿色畜牧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按照绿色畜禽产品生产要求,在园区建成绿色肉鸡、绿色牛奶、绿色蛋鸡产品、绿色生猪和绿色肉羊等五大绿色畜禽产品示范基地。同时建设畜禽产品无公害检测实验室,在园区内养殖企业实现零污染、绿色养殖,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形成品牌,带动全市实现畜牧产业化发展。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6

延安市是继陕西省宝鸡、咸阳、渭南、西安之后第5个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该市将采用BOT运营模式,投资1.06亿元,运用目前国内成熟的厌氧消化工艺,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为70吨/日集收运、利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是铜川煤、电、铝、水泥产业的集聚区,承担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按照园区编制的实施方案,在不增加电解铝和水泥产能的前提下,将投资30.6亿元对11个项目进行循环化改造,大幅度提高“煤—电—铝(铝深加工)—水泥”循环产业链接耦合整体水平,实现铝锭等初级产品不出园、固废不出园,对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咸阳陕西再生资源产业园是该省第一个列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面积1500余亩,有陕西九洲再生资源等15家企业入园,初步形成废家电产业链、废塑料产业链、废CRT玻璃回收稀土产业链。2014共集聚再生资源32.3万吨,加工利用10.3万吨。园区将投资4.9亿元完善现有产业链,突出废钢铁、报废汽车拆解、CRT玻璃、废荧光灯管及废荧光粉回收的产业特色,提升建设项目技术水平的领先性和示范性,努力建成“大西安”再生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树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形象。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7

《通知》中提出, 在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确定之后, 将在资金和金融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未来成为循环经济示范的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如果其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同时, 还将得到各种金融优惠政策, 诸如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业内人士指出, 面对具有如此“诱惑力”的优惠条件, 申办城市要想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就必须真正做到各方面的“循环”。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要创建循环经济城市,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是基础。这就要求创建城市需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评价内容》 (以下简称《评价内容》) 对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的评价内容很广, 包括: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建设用地产出率、节能年度和进度指标完成情况、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园区平均建筑密度、集中政府机关办公楼人均建筑面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等。

同时,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现代社会流通业发达, 需消耗很大一部分能源资源, 这就要求发展流通业时需科学规划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但是, 业内人士指出《评价内容》中对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的相关具体内容不多。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模式是评价循环经济城市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城市需做到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评价内容》对绿色消费模式从绿色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一次性用品消费、限塑令执行、过度包装治理、绿色出行、绿色采购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或水平。其中主要包括:大型商超市节能产品销售比例、绿色照明产品推广量、星级宾馆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推行程度、大型商超包装物限塑比率、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合格率、市场过度包装商品治理情况、绿色出行 (公交、地铁、自行车) 比例、公共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出租车电话或网络叫车比例、政府节能环保和再生利用产品采购率等等。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创建循环经济城市, 各项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循环经济城市需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评价内容》中对其具体的评价指标还包括:城市建成区规范化回收站点比例、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率、废钢铁和废纸回收率、废塑料和废橡胶回收率、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率、城区餐饮企业废弃物集中回收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等等。

开展循环文化教育

提高公众的“循环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城市的软实力。一个城市如果要想获得永续的“循环发展”就必须树立起全民的“循环意识”。因此构建循环经济城市就需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开展循环经济特色宣传活动、制作播放循环经济公益片和宣传材料、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或相关设施、中小学课外教育中有明确的循环经济内容、开展循环创意文化等等。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8

据了解, 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将在不同类型设区市和县 (市) , 构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 全省建设3个循环经济示范市、20个示范县 (市) 、50个示范园区和企业, 滚动实施50个示范项目。

《通知》指出, 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应具有产业特色, 发展循环经济潜力较大;已经编制或准备编制本地“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每年能够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9

早在2010年2月1日的全市干部大会上,原平市委书记薛根生就响亮地提出了“万众一心,扎实苦干,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谐宜居家园”的奋斗目标。2011年1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平市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至此,原平市成为全省仅有的6家、忻州市唯一的一家转型综改、扩权强县的“双试点”。原平市委、市政府也正以更宽的眼界、更广的思路、更大的胸怀带领全市人民向“十二五”末全国百强县的目标挺进。

省委领导高度评价

9月21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领省观摩检查组,对原平市重点工作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观摩检查。观摩之后,袁纯清对示范区建设予以高度的评价:“原平循环经济示范区,我认为,它的意义在于为全省综改试验,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标杆。其建设速度之快,项目落地之多,招商效果之好,走在全省的前列,为全省提供了一个标杆,值得全省相关开发区好好学习。”王君在评价会上同样讲道:“今天我们仅仅看了原平市的工业园区,短短一年时间达到这个程度,确实很不容易。现有的23个项目全部落地,将形成忻州市和原平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速度如火如荼

原平市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十二五”期间该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基地,是对外开放和招商的主要载体,是引领原平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原平市市长助理、市招商局局长、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李全清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按照“万亩起步区”的原则,先后引进23家企业入园,总投资达到320亿元。现代煤化工园、机械制造园、钢铁冶炼园、仓储物流园、新兴产业园、高新技术园与台商工业园均有企业入驻。神达千万吨焦化洗煤项目、兴胜机械等4家企业今年可望投入生产。特别是台湾融伍科技产业项目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奠基,使全市又迈开了以商招商的新步伐,他们以精密制造、高新科技、节能环保产品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有三家台商入驻。到“十二五”末,示范区项目将相继投产,到时产值规模将达到30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园区就业人数5000人以上。

招商引资猛招迭出

原平市组建五个招商局分赴东北、京津冀、珠三角、沪浙地区、苏锡常宁进行招商,同时印发了5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指出,越是改革有效,引资成功,给的优惠政策就越多。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还赴天津滨海新区考察学习综改经验,引进台湾客商以商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特别是10月29日原平市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招商项目推介会上,又分别与香港恒通、中航工业、北京投资公司、昊华北方化工、山东恒亿铝业、河北冠宇、华声(天津)、内蒙古蒙成八大公司代表签约221.36亿元的8个投资项目和投资意向,其中河北冠宇集团总投资60亿元的钒钛合金粉项目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年创产值可达150亿元。

项目先行整体推进

无论是产业转型、生态修复,还是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原平都以项目形式实施推进,以项目优势争创改革优势、发展优势与经济优势。

示范区占地面积大、土地占补平衡压力大,面对土地制约,该市加大了造地力度,今年1月到10月,全市已验收新造耕地2000余亩,立项8000余亩,基本上保证了项目用地的占补平衡。

原平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目前示范区入驻民间投资已经超过百亿元,成为支撑示范区项目的中坚力量。

为解决人才难题,原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目前已引进各类管理、技术人才上百人入驻示范区,为建设现代化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解决环境质量问题,原平下大力气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施,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全方位破解建设“瓶颈”。

民生工程日新月异

10月28日,原平市“两景·十二路”举行隆重的竣工剪彩仪式。“两景”包括天牙山风景区和滹沱河生态景观带,两个相距不到两公里的景区竣工,使原平再现了唐代诗人卢照邻《晚渡滹沱》中“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的美景。范亭广场则会成为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明年6月底可全部竣工剪彩。“十二路”包括环城北路、示范园区循环路、文殊大道和城区打通的工程路、青年西街、文化北路、迎宾街等。另外,城南供热站、1095套保障房建设、市医院综合大楼、疾控中心保健大楼、民政福利综合大楼、轩岗污水处理厂六大基础工程也基本完工。第四中学、第三高中、第七小学、第三第四幼儿园建设也部分投入使用。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10

日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 (以下简称四部委) 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有关申报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12]1762号) , 为加快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以下简称教育示范基地) 制度化建设, 明确了《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 (暂行) 》 (以下简称《规定》)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志, 标志着示范基地建设制度化得到加强。

目前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伟翔环保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等9家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开放参观。主要通过循环经济背景知识讲解、产业链展示、生产一线参观、体验互动的形式, 向社会公众, 尤其是青少年, 传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知识, 展示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规定》在制度架构上, 明确了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评审专家、申报单位各主体应承担的职责, 细化了对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措施和监管责任;在内容上, 增加了对评审结果的公示环节和试运行环节;在程序上, 量化了教育示范基地申报、评审、建设、授牌、考核等工作流程的时间限制, 为提升示范基地管理水平, 增加申报透明度,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奠定了基础。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11

关键词:曹妃甸 循环经济示范区 工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44-02

曹妃甸工业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拥有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的天然“钻石级”港址。目前,曹妃甸已吹沙造地超过120平方公里,整个港区建成后吹沙造地将达3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码头泊位260多个,年货物吞吐量5亿吨以上。2005年10月,被列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到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已具有一定规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定型,生态环境效应凸显,吸引了各界团体、人士前来参观。

曹妃甸工业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大、直观性强,特别是在“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把曹妃甸这块“黄金宝地”建成环渤海地区的“耀眼明珠”的大背景下,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提升发展工业旅游的力度和强度,工业旅游必将转化为提高经济的重要手段。

1曹妃甸开发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样是对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相关的资源为开发素材、把工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交叉性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曹妃甸开发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都能得到具体体现:

1)开发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门票收入、产品现场销售、广告效应。工业旅游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工业旅游使游客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及其制作过程,游客通过与企业零距离的交流和沟通,获得更多的工业知识和产品信息,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的美誉度,也宣傳了本企业的文化,培养并扩大忠诚顾客群,曹妃甸工业区借助工业旅游这样一个载体可以与游客沟通,传达招商引资、开发项目及各个企业信息,这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2)开发工业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搭台,旅游唱戏。游客带着好奇心走进企业,参观旅游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优美的厂区环境,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会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追求低碳生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此外,开展工业旅游还可以提供一系列就业岗位,比如旅行社会应运而生,需要一大批导游人员、宾馆酒店服务人员等,并能提升工业区的形象,促进所在地区各方面协调发展。

3)开发工业旅游的环境效益。从传统理念上,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这“三高”几乎是重化工业的代名词,工业企业总体讲一直是城市的污染源之一,工业区如果发展工业旅游,必将把改善环境、创建花园式工厂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这对于本企业、所在城市或本地区环境的优化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依托工业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市,第三产业必定要跟上,一个开发得成功和完美的城市必然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打造旅游城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因为旅游需要优美的城市环境。依托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起来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已经为人们绘制了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的宏伟蓝图。事实是曹妃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两者构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所以开发工业旅游势在必行。

2曹妃甸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的优势。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城市群,距唐山市中心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秦皇岛170公里。有京山、京秦、大秦等国铁干线东西贯通,公路有京沈、唐津、唐港高速和沿海、唐承、唐曹高速网状互通。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的城际铁路建设,曹妃甸不久将融入与北京、天津、唐山30分钟城市圈内,形成方便迅捷、成本低廉的交通体系。

2)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势。园区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日臻完善。2009年曹妃甸生态城起步建设,共投入资金209.7亿元,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的格局,水、电、路、讯日趋完善,部分重点项目开始启动,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新港大道、滨海大道、滦曹公路、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曹妃甸论坛会址、曹妃湖、人工运河、海岸花园、行政中心、科教城、创新产业园区等。

3)旅游者强大的心理需求。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生态工业园区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曹妃甸,所有的工业废渣、废水百分之百利用,废气回收利用率达96%。所以,曹妃甸工业经济发展不是在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用工业的排废创造一个生态环境。

一个个产业链条在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到拉动产业间的中循环,再形成全区域的大循环,正在构成曹妃甸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随着人们对全球变暖危害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接受节能减排,百姓提倡低碳生活已经是潮流所趋、人心所向,那么企业如何实现低排放,少污染?这样的技术使人们更加关心、由此产生“了解、想知道”的动机,另外,曹妃甸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中山先生建北方大港的梦想之地、国家领导人频繁参观到访之地,人们也会充满了好奇心,目前来参观的各级政府部门、团体、党派络绎不绝,已然有了工业游的势头,说明了曹妃甸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4)客源市场丰富。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应紧紧围绕旅游者的需求而展开。目前旅游者需求主要体现在:参与性增加、求知欲迫切、重视切身利益等方面。而工业旅游能够极大的满足旅游者的这些需求。依托北京、天津、唐山三个特大城市,拥有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曹妃甸不仅国内知名,特别是2009年10月曹妃甸论坛以后知名度不断提高,亚洲、欧美国家的考察团也不断出现,旅游者人口因素具备,且具有较强的旅游购买力。

5)丰富的工业旅游吸引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及循环模式。曹妃甸工业区根据产业布局确定了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建立以精品钢项目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建立以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装置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建立以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模式: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在实施压差发电综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的工业余热经回收给煤化工和城市生活,以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钢铁厂的工业废渣制成超细粉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发电厂的冷却余热用于发展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的浓缩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以降低淡水成本。循环经济是园区发展工业旅游的魅力所在。主要参观企业有:首钢京唐公司、矿石码头、煤码头、LNG(原油)码头、通用码头,中日友好工业园等。

6)依托曹妃甸工业园区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已初具旅游城市雏形。曹妃甸更具魅力的是将规划实现工业区和生态城之间的社会层面循环。曹妃甸新城已经大规模开工建设,欧洲风情小镇、科教城(大学城)、青龙湖生态度假区、假日酒店、曹妃甸一中、中日友好生态园、文化体育公园、曹妃庙、曹妃甸综合医院,一个个项目的引进、城市的建设严格遵循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工业区的循环经济园区遥相呼应,辽阔的大海、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使曹妃甸生态城的图景更加清晰。这里将充分利用曹妃甸工业区产业循环产生的余热、余气、淡化水以及曹妃甸丰富的风能、电能、地热能,生态城基本利用的都是可再生能源,会让游客感受到“生态城市”的无穷魅力。

7)工业文化优势。工业文化是工业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发展工业遗址旅游的魅力所在,母城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这些企业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奇迹,不但沉积了辉煌的业绩,同时还将历史和文化雕刻在时间的丰碑上。已经建成的唐山开滦矿山公园和2011年1月8日奠基的中国首座近代工业博物館暨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与曹妃甸形成区域工业旅游资源优势,丰富了工业旅游的内涵。

3曹妃甸开发工业旅游的具体措施

3.1 政校联合开发工业旅游

政府、高校可以联合开拓“工业旅游”市场。政府成立旅游部门,打破现有的块块管理,将各方资源交由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的旅游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园区内企业可以加入这类协作联合体,与周边旅游院校合作开发,政府投入旅游发展资金,在工商、物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组织好国内外的客源,做好“工业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高校应加强工业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从而为旅游开发部门提供相应理论上的参考和引导,高校成立旅游开发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挖掘曹妃甸发展的历史、文化、理念内涵,收集整理曹妃甸的传说、开发初期的建设者修路、吹沙造田等壮观建设资料以及领导人参观访问的图片资料、国家有关政策,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蓝图等,编写出精彩的有震撼效果的导游词,帮助成立旅游公司。

3.2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组建专业导游队伍

工业区工业旅游由于还没有走向市场,因而一些接待设施还不完善,有些还是粗放型的,这样就要求按照旅游接待标准完善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健全工业旅游管理体制,合理吸纳旅游专业人才,提升和更新工业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周边城市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组建一支专业导游队伍,将企业接待变成专业景点导游讲解。充分吸收国内外发展工业旅游的经验,促进曹妃甸工业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3.3 整合工业旅游资源,形成一体化运行模式

工业旅游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与本地区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如将工业旅游项目与其他旅游项目融为一体,使工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融,形成复合型的旅游线路,满足旅游者在参加工业旅游过程中的其他需求。如:曹妃甸工业区、曹妃甸论坛遗址、曹妃湖、曹妃庙、曹妃甸生态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

3.4 加强市场营销,做好旅游宣传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站,延伸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触角,将招商引资、企业形象、区域形象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范畴;与周边城市旅游部门合作开发曹妃甸旅游项目,走出去,请进来,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旅游卖点。深度挖掘具有科技含量的循环经济理念的文化旅游内涵,挖掘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吸引中小学生、企业团体、政府部门等多方面客源市场,要通过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塑造和提升曹妃甸工业区形象以及工业区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宣传区域及企业的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形象,提高社会认同度。

3.5 开发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当前,在国内众多城市工业产业区转型过程中,工业文化正逐渐成为独立的发展内容,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行列,其本身显示出来的工业文化艺术价值已成为创意产业新的增值点,形成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曹妃甸可以设计开发各个企业模型、循环经济模型、环保纪念品、环保购物袋,成立企业产品直销处等等。

参考文献

[1]田张梦.探访曹妃甸循环经济之路,让梦想照进现实,[W]中国新闻网,2009(4).

[2]陈文喜.曹妃甸:循环经济的新航标,[N]中国联合商报2009(10).

[3]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新模式,[N]河北经济日报2010(6).

[4]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

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 篇12

据悉, 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工作于2013 年正式启动, 计划到2015 年在全国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创建工作, 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重心由点 (企业、园区) 、线 (重点行业) 为重点, 向点、线、面全面推进的战略调整。 该项创建工作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等9 个方面, 制定了包含41 个建设评价类别、67 项具体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 首批40 个创建地区是从全国申报推荐的55 个备选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中经过细致的符合性审查和评审确定, 共计19 个市, 21 个县。

近年来, 山西省晋城市按照“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 着力改造提升资源类传统产业, 培养非资源类新兴产业, 不断完善煤层气开采—集输—液化 (压缩) —车用、民用、发电, 煤—气—化—废弃物综合利用, 煤—焦—冶—铸—机加工—装备制造三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 先后开展了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试点、循环农业示范市、再生资源回收试点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等一系列创建活动, 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上一篇: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下一篇:生态化学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