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

2024-11-17

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共6篇)

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 篇1

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是认知心理学, 传统意义上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认知能力, 解决“是什么? ”的问题, 二是技术能力, 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两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跟人与人的相处能力有关联, 同时受到个体情绪的影响, 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第三、四种能力, 就是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和情绪能力, 情绪会影响心理过程、价值判断、行为执行和道德认知, 犯罪学中有一种情绪失控的“激情犯罪”, 就是指情绪失控做出极端行为而造成犯罪的恶果, 在道德教育中, 控制情绪非常重要, 情绪失控, 理智就丧失, 道德认知产生偏移,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必然产生错误, 研究情绪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小学生情绪学习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1.情绪分类和情绪能力的测评。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情绪的产生与外界环境刺激、个体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及大脑的生物学基础都有直接关系, 个体情绪化特征既有家族的遗传性, 又有后天的学习性, 目前, 从人类生存保障的视角出发, 把“情绪”分成次要情绪和社会情绪两大类, 两类情绪都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 一般生活中感受到的道德相关情绪称“次要情绪”, 如失败条件下的羞耻感、窘迫感、嫉妒感, 等等, 社会情绪指没有外界危险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的情绪倾向, 例如对某一事件感到惊讶、愤怒、恐惧、厌恶, 对某一人物崇拜、蔑视, 对生活态度选择悲观或快乐, 等等, 这种情绪是比较广义的, 也是受到文化背景及认知水平制约的。 社会情绪有七种: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轻蔑、惊讶、快乐, 七种之中只有快乐情绪是积极的, 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层面还是道德润泽层面, 都必须注意快乐情绪的最大化, 使个体在愉悦的情绪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心智。

情绪跟行动有关联, 情绪的测评就必须仔细观察被测评者的行为、表情、言语和姿态, 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观察和测评学生的情绪能力, 一堂品德课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给道德认知带来的影响, 只是按教材内容机械推进, 偶尔使用一些小环节引起学生的浅层次兴趣, 逐步使品德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边缘学习的场域。 真正优质的品德课是要学生追求一种道德信仰, 并在追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要鼓励学生渴望成功, 追求高尚和儒雅, 学会不同语境下、不同条件下的情绪自我调控。

2.情绪产生的因素分析。 因为情绪产生跟人的大脑有关联, 所以情绪有年龄发展阶段性、家族遗传性, 也有人种、性别的差异性。 情绪产生又跟外界刺激条件有关联, 因此情绪又有外界诱因刺激性、文化背景制约性、个体感受能力的识别性。情绪是主观产物, 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绪, 不同事物也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相同的情绪, 情绪是短暂的, 可以转化的, 例如教师经常用红五角星奖励学生, 低幼年级有获得奖励的喜悦情绪产生, 高年级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 时间短, 低幼年级有激情, 时间长就不感兴趣了。

3.小学生情绪调控对道德认知形成的影响。 道德的学习不能在事不关己的讨论中、冷眼旁观中进行。 德育主体必须在经过道德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与道德, 体验道德生活, 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 情绪对道德体验、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是有直接影响的, 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有句名言:“亲其师, 信其道”,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道德学习的影响力。

二、小学生情绪的识别、理解和管理

1.小学生情绪的理解和管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脑发育的制约, 情绪比成人脆弱, 自控能力比成人差, 婴儿至学龄前儿童产生情绪变化时生存物质条件占主要因素, 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并无联系, 学龄儿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 精神层面的需求会导致社会情绪的变化, 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异常, 多数是家庭结构条件引发的情绪变化得不到调控, 日积月累转变成性格问题, 对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医疗心理学称“心理介入”或“心理辅导”, 德育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心理辅导老师, 理解学生情绪的产生过程和变化规律是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基本要求。

从情绪理解的视角看待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就会产生一种新观点, 称作“合理性错误”, 例如学生不会做回家作业, 又得不到任何帮助, 也查不到可用资源, 在惧怕教师权威的情绪下, 抄他人作业, 这就是“合理性错误”, 并非是“道德认知问题”。 抄袭作业是不道德的, 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产生的错误行为是合理的, 教师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能以惩罚矫治错误, 而是改变外界刺激条件, 转变学生情绪, 使他们向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发展。

2.师生关系在学生调控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的 “和谐”和“亲善”是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在德育工作领域, 教师角色是多重的, 既是年长者生活经验和知识传授的使者, 又是道德规范的楷模, 教师的品格、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产生,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 相互尊重, 合作交流的。 造传统的“师道尊严”下, 学生的社会情绪不可能产生“愉悦”, “文化大革命”的 “造反有理”使师生对立、 情绪冲突, 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 师生关系是学生情绪产生和调控的阀门, 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道德的理性认识。

三、小学德育工作的情绪教育融入法

1.小学生德育工作情绪教育法的一般步骤。 教育工作中的情绪教育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一是情绪识别阶段, 二是情绪因素分析阶段, 三是情绪控制和转换阶段, 四是道德认知回归理性阶段。 德育是一个广义概念, 学校德育由学科德育课程和品德德育课程两部分组成。 学科德育课程指每一个学科中的情感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品德德育课程专门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 等等。 学科德育课程的情绪教育重点关注情绪对学业的影响, 品德课程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情绪转化和自控能力。 情绪教育法有许多不同策略选择, 具体可分个体情绪疏导和集体情绪调控两大类, 个体主要言语交流, 集体主要共情同理, 用直觉的方法控制和转换消极情绪, 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感觉下调控情绪。

2.小学生德育情绪教育法的几种范式。 情绪教育法有以下四种范式:一是倾听和沟通范式, 二是非语言共情范式, 三是自我调节和控制范式, 四是消除情绪障碍范式, 也称问题解决法范式。

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艺术, 既是一种德育工作者的范式, 又是一种哲学理念。 德育工作者是一个研究道德培养和探究人性的教育实践者和思考者, 一定要重视情绪对每个学生总体认知能力的作用。 研究小学德育中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 为德育工作实效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和方法, 也一定会给德育课程改革带来新动力。

小学德育中的情绪教育 篇2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应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大多数老师中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此言差矣。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得教育。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的反映,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某些数学概念时,从事例引入,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的习惯。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即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有关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反映我们地大物博的数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统计表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它们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思想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对比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

六、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学生德育的培养必须依附数学知识,在改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己、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010年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地址:新疆省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第十六小学

学科:数学教学

年级: 一年级

教师姓名:李娟

浅谈情绪体验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篇3

情绪体验与道德教育的接受

一般来说, 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 一是取决于能不能接受, 二是取决于愿不愿接受。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能不能”的问题被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解决, “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道德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本质都是在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的制约。

另外,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不仅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而且还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确信程度。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受, 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接受有着一个重要的区别。自然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证性的定量研究, 其结论或解答都是唯一的;而道德知识大都来源于现象性的定性研究, 结论或解答都是多角度的。因此, 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也常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而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 但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还是确信的;而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中, 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而缺乏接受意愿时, 不仅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而且会使其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怀疑或质疑, 甚至会将之视为“假大空”而予以排斥。

情绪体验与道德知识的掌握

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 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 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导致这种变化的心理机制在于:相应的情绪体验使认知对象具有了主观意义, 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了“共鸣”, 以至于学生切实感悟了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 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

因此,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情况, 激发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使之由己及人或反求诸己, 是促进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效方法。

情绪体验与道德动机的内化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必要性和意愿。其中, 必要性来自于社会的要求, 反映了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达到的结果, 它对道德动机的特殊作用在于目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的规定;意愿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和态度, 反映了学生“愿意”做的事情和“愿意”达到的结果, 它对道德动机的特殊作用在于行为动力水平或个人所愿投入程度的规定。在道德动机的培养与实现过程中, 必要性和意愿反映了学生道德动机中的“一分为二”: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意愿而单凭必要性的鞭策, 也不能脱离社会的要求而单凭学生自我意愿的驱使。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 彼此加强, 最终化必要性为意愿, 化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这一“联系—转化”过程的实现, 受情绪体验制约。

因此, 在道德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过程中, 需要借助积极情绪体验来调节学生的意愿, 使之与社会要求相契合。学生的道德动机也不再轻易为各种情境性因素而左右, 而具有了较为稳定的目标指向, 使学生的道德动机也就因在内容和动力上取得心理契合而得以有效地形成与实现。

情绪体验与道德意志的发挥

一般来说, 学生的意志努力总是伴随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发挥。在道德实践过程中, 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控制, 是通过情绪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支撑, 学生的意志努力就会在行动上变得乏味, 内外困难就会在心理上变得可怕, 道德行为的调控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同样, 当学生能以不懈的意志努力排除内外干扰, 战胜困难时, 那一定是他对所从事的道德活动抱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与道德行为的自律

自律是一种体现道德素质的为人境界及表明人在没有外在强化或外在控制的情况下, 能自觉地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从其心理机制来看, 自律行为的产生, 是由于特定行为经常导致某种情绪性的结果或经常引发某种性质的情绪体验。因而该行为与相应情绪体验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条件性联系, 具体表现为该行为被充予了情绪或被情绪所定性, 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及其反馈结果, 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内在的调节和强化作用, 心理学上叫“情绪充予”。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情绪充予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学生的某种行为经常受到他人的赞赏、好评或奖励, 并因而产生愉快、满足、自尊、骄傲等情绪体验, 就会将这些情绪注入该行为之中, 对其产生积极的情绪充予;相反, 就会将这些情绪注入该行为之中, 对之产生消极的情绪充予。某一行为一旦被情绪所充予, 不仅会使学生从事该行为时产生与原来相同的情绪体验和相应的情绪性联想, 而且会使学生通过行为的情绪性后果, 亲身体验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不要这样做的原因或道理。

因此, 学生总是尽可能从事伴随积极情绪充予的行为, 尽可能回避伴随消极充予的行为, 从而表现出道德行为上的自律。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 篇4

美术组 :靳小涛

“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要看其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德”出现问题,那他的“智”越好,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新课改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并引起学生共鸣。“课课有 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自己美术课堂上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为 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中慢慢向学生言传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担负着对学 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教学里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师德为先

1.教师的德高为范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正真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从细节体现尊重

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我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 腰来,态度诚恳的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无一列外,因为我告诫孩子们,尊重是一个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 身作则。

二、课堂渗透

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下面根据美术教材教学的安排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1)欣赏与评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1、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式。

每一优秀的美术作品,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好好及时的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如在欣赏《草原姐妹》的雕塑作品 时,我重点讲解的是关于草原小姐妹的背景故事,即是在冰天雪地里抗击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一切,要有集体荣誉 感。在欣赏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时面对一群对知识无限渴望的臧族孩子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的场面,对比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和平带来的温馨,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职责,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2、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品《白陶鬹》时,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告诉学生艺术起源的历史,让学生懂得艺术的魅力,并且正确评价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盲目拿当今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3、结合作品作者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上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来自与勤奋,执著;梵高坎坷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不管遇到怎样的处境,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迎难而上,要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4、结合当下美术的各种流派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能锻炼学生对当代复杂的美术流派及美术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现代人的特质,关注美术的情感。

(2)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教绘画国画时,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绘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绘画的题材选择以正面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如对水、电、石油资源的保护、温室效应的积极应对、爱好动物善待生命等。

(3)设计与应用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设计作品,告诫孩子们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化的设计,通过利用生活 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着诚挚的祝福,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彼此的友情,从而有益于创造出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4)综合与探索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皆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如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科学的综合,培养学生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技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5

一、立足本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热爱祖国, 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首先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又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领域遥遥领先;还有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辉煌的数学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前辈的杰出成就, 从而身心振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教育

1. 教师言传身教, 利用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进而以老师的一言一行来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勤奋刻苦,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 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强烈的时间观念, 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提醒学生把握现在, 珍惜时间,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

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 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并且在课堂上设计购物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 在活动中, 不仅学生智力得到了发展, 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

3. 根据学科的特点, 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的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但是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针对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 出现粗心大意、马虎, 经常忘掉一个小数点, 或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等现象, 结合数学的严密性,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意志品格的思想教育, 告诉学生一丁点的失误有时会酿成难以预料甚至无法弥补的大祸。同时, 趁机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像做数学题一样认真细心, 不能马虎、懒惰, 要实事求是, 有毅力, 战胜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难点。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 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 自觉地强化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逐渐地、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 点点滴滴,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就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就可以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一、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应该是指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对这些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 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是实事求是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他能撬动地球吗》“寻找杠杆的秘密”时, 老师应要求学生先认识实验装置“杠杆尺”, 按科学程序进行, 先找出“杠杆尺”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然后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 由表及里;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 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 以便分析研究。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方法, 又使他们获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在学生的实验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 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池》中有一个小组实验《用电池点亮小灯泡》, 在做实验过程中, 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就先叫他们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仔细检查一下线路是否连接正确, 小灯泡仍然不亮。于是我就叫全班学生帮他们这一小组找问题, 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 但还是没有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 我就首先肯定了该小组做法, 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 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 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中间空了, 不能用了, 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 他们成功了, 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 我们科学教师就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 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 教育他们要爱护循环使用教材, 珍惜国家森林资源, 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 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 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 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并要贯穿始终。比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 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 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实验室的洁净, 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通过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精神, 提倡交流、合作,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才有出路。在当今劳动分工日益细密的情况下, 靠个人的能力成功的机会更少了。合作已经成了人的一种能力, 是成功的基础。因此,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就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 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 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 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 增加合作意识, 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 比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 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 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 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 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使他们能够健

康成长。◇

四、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是走向成功的

生子关键。女而, 现在中国家庭的孩子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思, 想大多, 使得这些数都是独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 人们为般的宠爱, 特别是现代改变自己的生育存女的条父件母和都给外子出女打创工造, 好是的他条们件的, 公绝婆大或多外数公子、教外皇手, 能婆在力或这差亲种, 戚做环照事境料情里他缺成们乏长的耐的生心孩活, 子, 没分他有辨们毅能更力力是是弱太件, 很上动育正常的事,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

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由

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 所以他们兴趣高, 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 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 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 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 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 课上学生观察种子, 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 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 我在学生兴趣下降, 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 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又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 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五、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参观、考察的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

上一篇:自主修复措施下一篇: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