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变化(精选12篇)
前后变化 篇1
一、概述
1. 梁启超产生维新思想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中国的内忧外患就从未停止过, 紧接着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被强占, 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中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的尊严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破坏殆尽,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激起了知识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 于是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酝酿着发动一次革新运动, 改良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军事等;另外, 19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客观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于是维新运动得以展开。
2. 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1895年4月,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发动了公车上书, 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 阐述民族危亡的严重性以及当前的严峻形势, 提出了许多主张, 希望光绪帝能够力挽狂澜, 助他们变法, 同时光绪皇帝也认识到再不变法自强, “何以天下主”[1]330。这次公车上书对于清政府内部并没有太大的触动, 但是却得到了全国民族意识觉醒分子的支持, 人们纷纷支持变法,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之后, 维新派分子积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出版许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杂志, 主要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 正如康有为所说:“吾国行专制政体, 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国安得不弱。”[2]388还成立了很多维新阵地, 对于宣传和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着德国强占胶州湾和其他列强对我国领土的瓜分和侵占, 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1897年12月, 维新派第五次上书。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也是维新运动的正式开始。
维新变法内容非常丰富, 政治方面, 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分子主要主张改良相关政治体制, 但是并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并且主张广开言路;经济上, 鼓励发展实业, 开办矿务局等,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文化上, 重视新式学堂的建立, 传播改良思想, 培养人才;军事上, 裁汰绿营, 旨在建设保卫国家的强大军队。
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当中的作用。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当中, 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他起到了三方面重要作用:第一, 与康有为一起动员朝廷内外的权臣, 联合起来向皇帝上书, 在行为上冲在最前端, 起到了朝廷内的思想动员的作用, 如果没有公车上书以及后面对光绪帝的多次上奏, 便没有维新运动的开始;第二, 在维新运动的前期和中期兴办报纸, 著书立志, 唤起民智, 起到对国民进行教育, 传播维新思想的作用, 这些行为都使维新思想得到了很快的传播;第三, 与谭嗣同以及其他参与者的作用不同的地方是梁启超同时还是整个维新运动思想支撑, 他的思想主导着整个运动的方向和内容。这也是最为重要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后, 梁启超就对国家衰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的分析结果就是后来整个维新运动的口号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今之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 即认为保护老百姓的权利是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之策, 他还进一步分析认为“君权日益尊, 民权日益衰, 实中国致弱之根源”, 可以看出梁启超当时的主要思想与洋务派不同, 虽然都是改良, 洋务派并没有敢提出对皇权进行改革, 更没有敢提出皇权过大是中国衰败的原因, 仅仅把改革目标集中在军事上, 而梁启超则从国家统治的根本去解释, 他认为限制君权、保障民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核心, 他的这些思想恰恰就是后来维新运动的最核心思想, 即实行宪政, 控制权力, 保障民权。从这些当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当中起到了思想支撑作用。
4. 梁启超思想对中国革命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梁启超的思想在维新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和康有为兴起了戊戌变法, 推动了维新运动, 这在当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虽然在这之前, 中国有许多知识分子也已经逐渐觉醒, 但是没有人敢迈出改良的步伐, 因为他们对于封建统治与君权的畏惧让他们不敢行动。而梁启超则不同, 他是中国和民族的思想支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梁启超发表了许多著作, 这些书籍和文章从理论上开启了民智,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社会, 思考国家, 开始挽救民族危亡, 这种启蒙作用在当时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后来的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梁启超是革命派的论战对手, 这些对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对于当时的社会, 人民并不能明白什么才是革命什么才是改良, 梁启超也并不是真正地反对革命, 只是其中对于该怎样去革命, 内容是什么, 方式是什么与革命派有一些不同, 梁启超精神的精髓也是改善民生, 救国家, 救社会。不管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 他们在论战的过程当中都从彼此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 这对于今后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最后, 梁启超整个变法过程以及后来的许多变革思想都与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分不开的, 有些人不理解梁启超的很多行为, 但是综合来讲, 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变革家。
二、维新前后梁启超的思想
1. 维新前梁启超的思想。
从维前期梁的思想是:强调民权和官智, 认为强化这二者可以解决问题, 并且认为依靠皇帝可以改变现状。从一开始的公车上书可看出, 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社会和清王朝是抱有希望的, 他们想得到光绪皇帝帮助, 就体现了他们是相信可以通过朝廷得到一些支持的, 而且当时的维新变法并没有触及清政府的统治底线, 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制, 而是主张限制皇权, 更加重视民权, 另外, 梁启超还请求许多朝中支持改良的大臣们的帮助, 因为他相信官智, 在那个时代, 皇帝的思想受梁启超影响很大。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出, 在维新变法之前, 梁启超是信任皇帝的, 旨在通过改良通过宪政来挽救民族, 使得国家强大起来。
2. 维新后梁启超的思想。
戊戌变法仅103天便被绞杀, 维新后梁启超不再相信官智, 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民权上。相信皇帝与官智的变法在本质上是改良, 不相信官员的方式争取民权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革命。所以在维新之后梁的思想从以实行宪政为中心的维新转变为以争取民权为核心的革命。
维新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壮大, 阶级基础还很薄弱,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也使得他们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而是只能畏首畏尾, 最终失败;第二, 变法者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最终只能让改良的梦想破碎, 那个时代, 光绪皇帝没有权力, 只有表面上的一些空权, 国家军政大事说了不算, 但是他们却希望通过光绪帝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是不切实际的;第三;改良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但是却希望得到封建守旧派的支持, 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合情理的, 虽然之前维新派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光绪帝也支持了很多项, 甚至慈禧太后在一段时间内也是支持的, 但是毕竟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是封建统治的代表也是这次变法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对于维新派的措施有选择性地实施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维新派的一些主张比如改革政府机构设置, 对于官员的变动都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某些基本利益;第四,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维新运动的过程当中, 梁启超等维新变法分子非常重视朝廷中皇帝和大臣们的支持, 以为只要获得了这些人的支持就能够冲破所有阻力, 为变法扫除一条宽广大道, 但是殊不知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改革也好改良也罢, 历史上成功的例子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然而改良派却不重视群众的力量甚至惧怕群众, 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 外国反动势力强大, 他们不希望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因而与中国的反对势力相勾结, 最终, 维新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这一切让梁启超意识到封建主义是靠不住的, 改革是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的, 中国问题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 还有内外的各种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就必须革命, 因此开始赞成民主革命。
3. 推动维新前后梁启超思想变化的原因。
维新前的改革思想源于几方面, 一是中国屡受欺凌, 中华民族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 原因归于国家制度腐朽, 认为改革可以解决问题, 这些从在维新运动之前的文章当中可以看出;二是受英国、日本宪政运动成功强国的影响, 认为中国的弊端在于政治体制, 主张改革国家机构的设置, 认为通过宪政就能够实现富强;三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 从洋务运动开始, 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 他们希望通过运动可以使得中国强大起来, 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四是康有为等知识分子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危难, 并且聚集了许多其他有识之士, 发动全民宣传运动, 结识了梁启超, 他们一同致力于国家的进步和建设。
维新后由于维新的失败, 对没有实权的皇帝失去了信心, 皇帝根本不可能帮助他们实现改良政治体制的目标;同时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 意识到解决中国问题不能够简单地通过内部改良, 必须依靠改革和革命。
梁启超的思想在维新之前是通过皇帝和官员的作用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和对民智的唤起对民权的争取;在维新之后, 不再相信皇帝和官员, 但是仍然是以争取民权为核心。可见在争取民权的这一核心思想上梁启超的思想在维新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实现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因此那些认为梁启超在维新前后的思想发生了转折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
[2]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前后变化 篇2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令人忧虑的现状的症结是什么呢?
在一些婚姻以及婚姻关系中,青年男子那份情感,从他结婚那天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神经质地发抖,表现出焦虑与不知所措,因而极力想逃脱现实。有人会告诉就要做新郎的小伙子,新婚前的恐惧是正常的,要有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它。家人和朋友会对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做出一种模糊的,足以导致他内疚心理的解释,如:“你这是害怕接近女人和承担义务。”“你不愿挑起生活的担子。”“你不愿意放弃你的个人自由。”“你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等等。接着他们就会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克服这些恐惑心理,并且一定会在克服的过程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那导致内疚的字眼“恐惧”,经常用来解释男人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它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以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从那时起,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
正像他婚礼那天置自己内心情感的呼唤而不顾一样,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
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
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违心的,只是为了满足他克服、否定和文饰消极情感的需要,这使得婚姻不可避免地变为沉重的负担,以致最后破裂。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让长期受压抑的恼怒进发出来。然而,在这之前,他总倾向于自我仇视,自我诋毁,恨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懦弱无能,或者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与妻子相处得更好。因此,一些自我诋毁的话,如:“你是个自私的家伙!”或“你根本不懂得爱!”以及有关这方面的各种指责,像一颗颗铁钉,将他牢牢地钉在婚姻的十字架上。
男人始于新婚的内心抵触情绪,并非幼稚和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有益的内心冲动。这对年青人来说,无疑是真实的,而男人二十多岁就被父母敦促结婚,这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男性的一大悲剧——他的情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青春年华匆匆度过,职业和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获得较为可靠的经济立足点。早婚将压抑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压到了他的头上,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陷入一种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摧残。
从男性早期的心理状态来看,他们的婚姻似乎没有很好的基础足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在男性早期的心理条件下,要实现美满的婚姻,几乎是不可能。对于男孩儿,从小就要求他富有进取、创造、挑战、奋斗、探求的精神。而女孩儿则可以从洋娃娃、过家家之类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教益。一般说来,男性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不管两性间这些早期心理条件的差异是好是坏,它们毕竟反映出了男性婚姻心理的实际状况。
准确地说,正是由于两性间的这些心理条件的差异,男性时常感到对扮演成熟的婚配角色力不从心。他经常为适应情况,达到顶期的目的而努力,但又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只好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结果,他总是有一种被压迫、被掠夺感。而在他人眼里,却一向被看作为一个标准的男士。人们经常听到女人抱怨她们在婚姻中是受压迫的一方,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无疑她也被婚姻关系所束缚,但男人的心灵更易受创伤,因为男人在情感上对结婚还缺少充分准备,更易否认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竭力维持那种婚姻关系的同时,他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远。
前后变化 篇3
一、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中图版)《地理图册》(实验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2011年春季,本套实验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材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累计使用总量达2 700多万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4.情感教育显著
通过地理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等的选取和设计,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通过增加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地方文化特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增加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的行为习惯,进而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贴近生活的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真实现象和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修订后的中图版《地理图册》在内容组织、内容呈现、编排逻辑和图面载负量及版面载负量方面的难度大大下降,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全套教科书严格遵循课标和配套课本,教学实用性较强;内容体系更加明确和清晰,可读性较高;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endprint
一、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中图版)《地理图册》(实验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2011年春季,本套实验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材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累计使用总量达2 700多万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4.情感教育显著
通过地理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等的选取和设计,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通过增加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地方文化特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增加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的行为习惯,进而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贴近生活的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真实现象和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修订后的中图版《地理图册》在内容组织、内容呈现、编排逻辑和图面载负量及版面载负量方面的难度大大下降,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全套教科书严格遵循课标和配套课本,教学实用性较强;内容体系更加明确和清晰,可读性较高;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endprint
一、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中图版)《地理图册》(实验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2011年春季,本套实验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材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累计使用总量达2 700多万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4.情感教育显著
通过地理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等的选取和设计,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通过增加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地方文化特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增加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的行为习惯,进而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贴近生活的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真实现象和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肺癌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变化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5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1.5±8.4) 岁, 其中腺癌25例, 小细胞肺癌21例, 鳞癌7例, 大细胞肺癌7例。排除肺癌患者已经局部以及全身治疗和其他肿瘤转移到患者肺部的可能性。
1.2 方法
60例肺癌患者化疗治疗均经患者家属签字确认。首先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 定时服用地塞米松+盐酸异丙嗪等肺癌抗过敏药物治疗, 配合口服昂丹司琼药物预防患者呕吐。然后对患者实施化疗治疗, 紫杉醇过敏患者采用DC计划方案, 常规方案为:静脉注射紫杉醇药物175 mg/m2, 1次/d;静脉点滴注射DDP 75 mg/m2, 标准为1~4 d。采用DC计划方案的患者可以静脉注射多西紫杉醇药物75 mg/m2, 1次/d;静脉点滴注射DDP 75 mg/m2, 标准为1~4 d。
1.3 观察指标
(1) 所有患者在化疗前与化疗后均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专业标本进行肿瘤标记物的分析测定, 包括CA242、CA50、CA19-9、AFP、CA125、CEA、NEC、CA153以及SCC。 (2) 对所有肺癌患者均进行专业的影像学检查, 及时对化疗后肺癌患者的化疗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主要分为进展、没有变化、完全缓解以及部分缓解。根据化疗效果, 对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前、化疗后的肿瘤标志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前与化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肺癌患者化疗前以及化疗后在肿瘤标记物CA50、CA125、CA19-9、AFP、CEA、CA153、SCC、CA153以及NEC的检测数据都是完整的。化疗前的肿瘤标记物CA50水平与CA125水平都明显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化疗前后的肿瘤标记物CA19-9、AFP、CEA、CA153、SCC、CA153以及NE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对比
60例患者中, 其中化疗有效患者40例。40例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CA125及CEA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不同病理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肺癌肿瘤标记物对比
由于本次研究的肺癌患者中肺癌鳞癌和肺癌大细胞癌的例数较少, 未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是对肺癌腺癌以及肺癌小细胞癌分类分析,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在肺癌小细胞癌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EA在肺癌腺癌的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肺癌肿瘤标记物CA125在肺癌小细胞癌和肺癌腺癌化疗前与化疗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ng/ml
ng/ml
ng/ml
3 讨论
肿瘤标记物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78年, 它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 (包括产生、发展以及转移) 分泌的活性物质[3,4,5]。主要存在于癌症患者的血液和组织中, 非肿瘤性癌症患者血清中的浓度非常低, 现阶段肺癌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CA242、CA50、CA19-9、AFP、CA125、CEA、NEC、CA153以及SCC。具体来说, CEA主要是肺癌腺癌肿瘤的标记物, 对于肺癌腺癌患者的确诊率非常高, 是一种酸性糖蛋白[6]。CEA作为一种肺癌肿瘤标记物是现阶段标记物中应用做广泛的, 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EA与正常值相比要明显提高, 这种标记物的动态性变化对于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评价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具有非常重要的肺癌腺癌化疗诊断临床价值[7]。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是一种卵巢癌抗原, 最开始是由卵巢癌单抗系列中的OC125进行识别发展而来的, 研究指出, 肺癌患者中的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有非常高的浓度, 尤其是肺癌晚期患者的标记物CA125水平明显增高[8]。此外, 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变化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成反比, 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越高, 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短[9]。相反, 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越低, 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长。由于这种变化, 使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的分析研究更有临床价值。CA125在临床研究中主要是肺癌鳞癌以及肺癌腺癌化疗效果评判标准的标记物和观察指标[10]。
本研究中, 化疗前肿瘤标记物CA50和CA125水平明显比化疗后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0例化疗有效患者中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CA125以及CEA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肺癌腺癌和肺癌小细胞癌的分析,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在肺癌患者小细胞癌方面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EA在肺癌患者腺癌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肺癌肿瘤标记物CA125对于肺癌患者小细胞癌和肺癌腺癌在化疗前与化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CA125以及CEA对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评判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前后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化疗治疗的肺癌患者60例, 对所有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的肺癌肿瘤标记物CA242、CA50、CA19-9、AFP、CA125、CEA、NEC、CA153以及SCC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的差异。结果:化疗前肿瘤标记物CA50和CA125水平明显比化疗后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例患者中, 其中化疗有效患者40例, 该部分患者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CA125及CEA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肺癌腺癌和肺癌小细胞癌的分析,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在肺癌小细胞癌的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 化疗前肺癌肿瘤标记物CEA在肺癌腺癌的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肿瘤标记物CA50、CA125以及CEA对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效果评价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肺癌,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
参考文献
[1]叶清, 蒋捍东.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6 (1) :500-503.
[2]卡哈尔江·阿不都外力, 李晓琴, 刘春玲.化疗前后肺癌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 (2) :93-96.
[3]王纯, 卢宏达.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记物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1 (4) :61-63, 66.
[4]王玉春.化疗前后血中肿瘤标记物变化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4 (4) :20-21.
[5]吴春芝.新辅助化疗对NSCLC患者肿瘤标记物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 2014, 5 (3) :577-580.
[6]魏武杰, 洪娅丽, 陈松, 等.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及血脂和CRP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7 (2) :1157-1159.
[7]胡晓蕴, 吴巧珍, 赵金泉.血清TPS、VEGF和CEA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5 (3) :429-431.
[8]李琼芬.血清铁蛋白联合4种肿瘤标记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2 (2) :171-174.
[9]华云旗, 毋永娟, 杨永岩, 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与肿瘤标记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中意义及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萃, 2012, 16 (5) :1381-1385, 1388.
前后变化 篇5
为了提取地震前后的磁场异常变化,本文用转换函数方法分析了文安地震前后,距离震中分别为52 km和298 km的静海地磁台和泰安地磁台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发现静海地磁台转换函数参数的数据异常点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从短周期向比较长的`周期迁移,而泰安地磁台的转换函数参数没有出现类似现象.
作 者:李琪 王建军 杨冬梅 陈化然 张素琴 Li Qi Wang Jianjun Yang Dongmei Chen Huaran Zhang Suqin 作者单位:李琪,杨冬梅,陈化然,张素琴,Li Qi,Yang Dongmei,Chen Huaran,Zhang Suqin(中国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建军,Wang Jianjun(中国兰州,730000,甘肃省地震局监测中心)
前后变化 篇6
关键词:金针菜;干制品;低场核磁技术;复水;水分
中图分类号: TS25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343-05
金针菜别称黄花菜,与冬笋、香菇、木耳齐名,被誉为“山珍海味”中的山珍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历来是我国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曾对其营养成分作出分析,每100 g含蛋白质14.1 g、各种维生素8 g、脂肪0.5 g、粗纤维6.7 g,此外还富含人体必需的糖、核黄素、胡萝卜素、尼克酸、铁、磷等物质。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菜具有显著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是预防中老年人疾病、延缓机体和智力衰老的佳蔬[1-2]。然而,由于金针菜开花正值6—8月高温季节,采摘后的呼吸强度非常旺盛,在常温下一般3~4 d开始腐烂,不宜贮藏[3],因此目前市场上金针菜制品以干金针菜为主,约有90%以上的鲜金针菜被加工成干制品,所以对金针菜干燥工艺以及如何提高干制品复水后的特性研究尤为必要。在复水过程中,随着水分向金针菜内部渗透,水分的分布和状态变化对金针菜物化特性的改变有重要作用。水分按与组织中底物的结合程度可分为结合水、不易流动水、自由水3种类型[4],结合水主要是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的水分子层,不易流动水可能表示存在于肌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的不易流动的水分子,自由水表示存在于细胞外的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5]。低场核磁及成像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方法,在直接测量水含量,间接测量冻结水比例、水分活度、玻璃化转变等很多重要物理指标和不同成分分布成像研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6]。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广泛,它被用于研究大米复水过程水分状态的变化,揭示水分进入糯米中心所需复水时间及不同品种大米复水过程中水分状态呈现明显差异等[7]。李然等应用低场核磁研究绿豆复水过程,了解绿豆吸水这一动态过程,观测到绿豆内部吸水状况[8];张绪坤等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横向驰豫时间分析胡萝卜切片在干燥过程中不同形态水分的变化[9]。目前,人们对金针菜干制品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干燥工艺和复水效果的分析方面,而关于水分分布和状态变化对金针菜物化特性影响的研究很少。本试验采用低场核磁(NMR) 及其成像技术(MRI)研究热风干燥处理后的金针菜干制品在复水前后水分状态变化及持水性能,为金针菜干燥加工中质构参数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新鲜金针菜为大乌嘴品种,采自江苏宿迁丁庄金针菜种植基地。
1.2 仪器与设备
BEL-M124A分析天平,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DH6-907385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MesoMR,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振频率23.311 MHz,磁体强度0.55 T,线圈直径为60 mm,磁体温度为32 ℃。
1.3 试验方法
1.3.1 干制工艺 新鲜金针菜→挑选→烫漂(时间 2 min)→摆盘→热风干燥(干燥温度70 ℃)→包装→金针菜干制品。
1.3.2 低场核磁及其成像方法[10] 采用横向弛豫时间(CPMG)序列测量金针菜的横向弛豫特性,研究金针菜复水前后的水分迁移及水分流动性,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成像序列试验来获得金针菜的质子密度像,直观地观察金针菜复水后的水分分布状况,试验参数CPMG为:脉冲宽度P90=19 μs,脉冲宽度P180=33 μs,采样点数TD=349 490,接受宽度SW=100 KHz,有效信号起始点RFD=80 μs,重复采样等待时间TR=5 000 ms,模拟增益RG1=20,数字增益RG2=3,重复次数NS=32,回波时间EchoTime=200 μs,回波个数EchoCount=15 000;成像SE序列:选层厚度4 mm,90°软脉冲幅度RFA90 9.9%,180°软脉冲幅度RFA180 18.1%,电子匀场参数的单位为Hz,电子匀场控制参数(20,80,180),选层方向参数(0,0,1),相位编码方向参数(1,0,0),频率编码方向参数(0,1,0);质子密度像:TR= 1 000 ms,回波时间TE=11.5 ms,累加4次,图像尺寸为256×192。
1.3.3 样品处理及测定 选择热风干燥处理后的金针菜样品如图1所示,测试其T2值和质子密度像;然后在室温下水中浸泡40 min(图2),再次测量其T2值和质子密度像,并称量记录下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的质量(表1)。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Contin及Matlab进行计算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T2波谱
使用迭代寻优的方法将采集到的T2衰减曲线代入弛豫模型M(t)=∑ni=1Aie-t/T2i中拟合并反演,从而得到样品的T2弛豫信息,其中包括弛豫时间及其对应的弛豫信号分量[11]。如图3所示,横坐标是从10-2 ms到104 ms对数(以10为底数)分布的100个横向弛豫时间分量T2,纵坐标为各弛豫时间对应的信号分量Ai,已知信号量与其组分含量成正比关系,积分面积A即为样品的信号量。
T2弛豫时间反映样品内部氢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与氢质子所受的束缚力及其自由度有关,而氢质子的束缚程度又与样品的内部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氢质子受束缚越大或自由度越小,T2弛豫时间越短,在T2谱上峰位置较靠左;反之,则T2弛豫时间越长,在T2谱上峰位置较靠右。图3、图4分别为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后的結合水、不易流动水与自由水在NMR横向弛豫时间的分布图,它们分别对应T21(0.01~3 ms)、T22(3~100 ms)、T23(100~1 000 ms)。其中,T21表示与蛋白质分子表面极性基团紧密结合的结合水,其对应的峰积分面积为A21;T22表示金针菜体细胞内与胶体相结合,不能自由运动的不易流动水,其对应的峰积分面积为A22;T23表示存在于细胞毛细管中易流动的自由水,其对应的峰积分面积为A23。分析热风干燥处理后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的T2波谱,可以发现,复水后比复水前多了1个峰,这是因为金针菜干制品在复水前含水量极低,纤维素弛豫太快,仪器检测不到纤维素的信号;而在复水后,金针菜干制品充分得到浸泡,组织膨胀,纤维素的弛豫时间变长,仪器可以探测到纤维素的信号,在T2波谱上就能显现出来,即弛豫时间为0.187 4 ms 的峰是金针菜中纤维素的信号峰(图4)。
nlc202309010032
2.2 水分迁移
信号量Ai可以用来衡量水分含量。从图5可知,干制金针菜复水前结合水占92.8%,是干制金针菜中的水分主要存在状态,而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僅占7.2%,因为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是微生物生存容易利用的水分状态,所以在加工干燥金针菜时主要是除去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使水分含量达到某一安全值,利于干制金针菜的贮存;干制金针菜在水中浸泡40 min后,外界的游离水不断进入金针菜内部,所以自由水、不易流动水含量增加,同时水分的进入会导致金针菜组织结构被破坏,结合水就会脱离蛋白质等大分子结构向外迁移,结合水含量则有所下降,此时样品中结合水、不易流动水、自由水分别变为26.1%、64.2%、9.7%,水分主要以不易流动水状态存在,而不易流动水通常被认为是结构水,能够反映食品的持水性能[12],所以可以根据干制金针菜复水后水分状态及含量的变化来探索优化金针菜的干燥工艺,即为金针菜干制加工中质构参数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3 水分流动性
通过T2加权公式T21=∑A21i× T21iA21i总、 T22=∑A22i× T22iA22i总、 T23=∑A23i× T23iA23i总,分别求出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T21、T22、T23值,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复水后自由水迅速增加,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也有所增加,而结合水变化不明显,这正印证了在复水后,外界游离水进入干制金针菜内部,使原先紧密的结构胀大,组织内各相态水的弛豫时间变化较大,水分流动性增强,所以水分的弛豫时间整体右移,即是T2波谱右移,结果如图7所示(把纤维素信号置0,纤维素峰已屏蔽掉)。
2.4 MRI成像
图8是金针菜复水前后质子密度像,同时笔者选取了金针菜菜叶的一部分(见图9-a中方框区域),用Matlab进行计算,绘出复水速度曲线,结果如图9-b所示。由图8可见,复水前由于干制金针菜含水较少,仪器检测不到信号,所以得不到成像;而复水后,样品中含水量增加,表现出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变亮,它能直观地反映金针菜中的水分分布,且金针菜花尖部分复水效果好,花梗部分复水均匀性较差。从图9-b可以看出,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样品水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3 结论
通过对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后T2弛豫谱的分析及MRI成像,研究金针菜干制品复水前后水分分布及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直观地观察金针菜内部的一个水分分布情况,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内部水分主要存在自由水、不易流动水、结合水3种
状态,复水后改变干制金针菜组织中水的结合状态和水分分布,不同状态的水分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金针菜干制品的复水性能,与成像观察结果一致,所以可以根据干制金针菜复水后水分状态及含量的变化探索优化金针菜的干燥工艺,即为金针菜干制加工中质构参数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限于试验的工作量,本研究仅对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后进行测定试验,本试验结果作为初步的探索,今后尚须对不同干燥工艺金针菜复水过程中水分传递及变化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元. 黄花菜的药膳兼用[J]. 中国烹调,1990(8):47.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56-562.
[3]邓放明,尹 华,李精华,等. 黄花菜应用研究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529-532.
[4]Bertram H C,Dnstrup S,Karlsson A H,et al.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2 relaxation in meat—an approach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ater-holding capacity[J]. Meat Science,2002,60(3):279-285.
[5]Bertram H C,Andersen H J,Karlsson A H. Comparative study of low-field NMR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and two traditional method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pork[J]. Meat Science,2001,57(2):125-132.
[6]Hills B P. Applications of low-field NMR to food science[R]. Annual Reports on NMR Spectroscopy,2006,58:177-230.
[7]余瑞鑫,顾振宇,韩剑众. 大米浸泡过程水分状态变化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J]. 食品工业,2010(1):12-15.
[8]李 然,李振川,陈珊珊,等.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研究绿豆浸泡过程[J]. 食品科学,2009,30(15):137-141.
[9]张绪坤,祝树森,黄俭花,等. 用低场核磁分析胡萝卜切片干燥过程的内部水分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82-287.
[10]王 娜,陈卫江,林向阳,等. 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中的基本序列在食品中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6):11-14,22.
[11]徐建国,徐 刚,张绪坤,等.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胡萝卜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271-276.
[12]艾志录,白 洁,黄忠民,等. 基于低场NMR技术对速冻汤圆粉团持水性能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14,14(1):178-183.
前后变化 篇7
1994年, 财政部制定了《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 要求自1995年开始, 国有林场和苗圃进行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
1. 林木资产增加的会计核算
1995年以后, 实行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以用材林为例, 在每年营林生产过程中, 分造林、抚育、低产林改造、森林管护、营林设施、良种试验、调查设计等明细科目, 按林种核算生产费用, 会计分录应借:营林成本—明细科目, 贷:现金等有关科目, 每年度终了, 营林成本账户余额分林种转入林木资产, 会计分录应借:林木资产——按林种, 贷:营林成本——明细科目。同时将用于营林生产的专项拨款、维简费、转入林木资本, 会计分录应借:专项应付款——明细科目, 贷:林木资本——国家资本。
2. 林木资产减少的核算
(1) 采伐用材林和防护林林木的核算。《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了2种核算办法:第1种办法将被采伐的林木培育成本转作木材生产成本, 会计分录应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费, 贷:林木资产——用材林或防护林。结转成本计算方法:结转成本=被采伐林木蓄积量/总蓄积量×累计培育成本。提取的育林基金与木材培育成本差额列入期间费用, 会计分录应借:育林及维简费, 贷:育林基金。第2种办法将被采伐林木的培育成本不计入木材生产成本, 而是直接冲减林木资本, 会计分录应借:林木资本——国家资本, 贷:林木资产——用材林或防护林。提取的育林基金全额列入期间费用, 会计分录应借:育林及维简费, 贷:育林基金。
(2) 当发生森林特大火灾和虫灾时, 应减少账面林木资产, 这里需扣除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偿, 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前, 会计分录应借:其他收款——保险公司及责任人赔偿,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扣除后净损失, 贷:林木资产。报经批准后, 为体现资本保全的原则, 不冲减林木资本, 会计分录应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扣除后净损失。发生一般性的自然灾害不作账面调整。
(3) 经济林减少的核算。经济林累计培育成本应在林产品采收期内逐期摊入林产品成本, 各期结转时, 会计分录应借:生产成本——林产品生产成本——苹果, 贷:林木资产——苹果, 其培育成本应在林产品采收期内采用直线法或产量法摊销完毕。
二、2006年在生物资产概念下国家对林木资产的相关描述
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生物资产定义为: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相应的林木资产也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 用材林即为典型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 如经济林和薪炭林;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 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按林木资产在经济再生产中不同方式划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 这是对林木资产分类方法的一大进步, 使林木资产分类更加科学。由于这三种林木资产在经济再生产中体现的不同用途, 在会计确认上也呈现出差异。其中, 消耗性林木资产类似于流动资产, 对应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生产性林木资产是典型的劳动手段, 其作用类似于固定资产;公益性林木资产也作为非流动资产管理。但由林木资产周期长, 短则十几年, 长则上百年, 既不同于一般的流动资产, 也有别于其他固定资产, 所以生物资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相对1994年国家财政部制定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核算办法, 在2006年以后又提出更高的核算要求。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较多的体现了原则导向的理念, 对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只作了粗线条的规范, 没有形成有机的核算体系, 可操作性不强, 给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三、在生物资产的概念下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林木资产核算科目有4个专用科目, 即“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这4个科目还不能涵盖林木资产核算的全部业务, 本文为了增强林木资产核算的可操作性, 有必要增加一些会计科目。
1.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消耗性生物资产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个阶段, 以用材林为例, 郁闭之前用材林处于培育阶段, 这期间尚不能为人类有效利用, 需要发生较多相关支出, 这些支出应当予以资本化, 郁闭之后的林木资产基本可以比较稳定的成活, 一般只需发生较少管理费用, 这些费用计入当期费用。
会计分录举例如下:
(1) 未成熟阶段核算:这一阶段用材林郁闭之前发生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以及应摊销的间接费用等, 计入生物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 费用发生时:借: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用材林,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
(2) 成熟阶段核算: (1) 从未成熟林转为成熟林会计分录应借: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成熟用材林, 贷: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用材林。 (2) 收获时借:林产品——用材林, 贷: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成熟用材林。 (3) 销售时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用材林收入,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用材林, 贷:林产品——用材林。 (4) 转入成熟林后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费用停止资本化, 不再记入生物资产成本, 而是记入期间费用, 支出时借:管理费用等, 贷:现金、银行存款。
2.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生产性生物资产多为经济林, 以苹果树为例, 生产性生物资产其特点经历培育期和挂果期。培育期没有果产品收入, 这一阶段称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从开始挂果起包括初果期、盛果期、衰果期。初果期为没有达稳产前的一段时期, 初果期果产品数量较少, 但果产量呈上升趋势, 盛果期是指达到多年连续稳产的一段时期, 盛果期果产品数量比较稳定, 衰果期是指果树挂果逐年减少, 和初果期产量差不多相对应。会计核算相应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现以苹果树为例会计分录如下:
(1) 培育期核算:这一阶段购买种苗、肥料、人工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都应计入生物资产成本予以资本化, 费用发生时:借: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培育期苹果树林,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
(2) 培育期转挂果期时核算:以果树开始挂果为界限从此以后费用停止生物资产资本化, 此时结转培育期果树生产成本, 会计分录应借: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挂果期苹果树林, 贷: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培育期苹果树林。
(3) 挂果期核算:挂果以后发生的费用计入“林产品生产成本”, 同时从挂果期开始提取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采用折旧方法应采用产量法, 采用直线法笔者感觉不合适, 因为直线法把累计生物资产成本平均摊入果树的采收期, 果树的生产的特点初果期产量少应少摊折旧费, 盛果期产量大应多摊折旧费, 同样衰果期产量少也应少摊折旧费, 采用产量法就避免折旧费均摊的现象。 (1) 发生费用计提折旧时, 会计分录应借:林产品生产成本——苹果,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酬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2) 收获林产品时借:林产品——苹果, 贷:林产品生产成本——苹果。 (3) 销售林产品时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苹果,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苹果, 贷:林产品——苹果。 (4) 苹果树没有经济价值产量为零时应进行生物资产清理, 会计分录应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苹果树 (原值-折旧)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苹果树 (折旧) , 贷: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苹果树 (账面原值) 。 (5) 销售淘汰的生产性生物资产苹果树时应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 (6) 结平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余额, 如为借方余额应借:营业外支出,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 如为贷方余额应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3. 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1) 自行营造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林木资产成本, 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等应借: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 贷:现金、银行存款。
(2) 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应借: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现金等科目。
(3)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益性林木资产不提取折旧, 所以不存在生物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
(4) 公益林木资产体现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公益性林木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还难以计量和补偿, 公益性林木资产真正到了它“寿终正寝”那一天, 需要进行生物资产清理, 生物资产清理时通过营业处收支科目进行核算。
三、林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核算
对于林木资产而言, 由于我国目前基本上没有可靠的交易市场, 所以因需求情况引起跌价的因素几乎不存在, 引起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还是自然灾害, 如火灾、病虫害等造成的实际损失。因此, 在灾害发生前计提减值准备是比较困难的, 计提额的确定要有相应办法, 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规范。
前后变化 篇8
蒙古王公之所以反对共和, 拥护帝制, 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俄人的支持。沙俄对蒙古觊觎已久,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 外蒙古开始闹“独立”时, 沙俄侵略势力已进入外蒙古, 积极收买拉拢上层王公, 寻找和培植亲俄势力及其代理人, 将大批武器弹药交发外蒙古分裂集团, 给予贷款, 并直接派兵, 公然支持库伦、呼伦贝尔独立, 煽动乌泰叛乱。“阳示扶持之意, 阴实署诸保护权之下, 以徐图攘为己有。……竟有不准中国驻兵殖民及张恰自由筑路, 事事互换意见之文, 是已举中国在蒙古之政权、兵权、财政权、建筑权一扫而空之。” (1) 蒙古一些王公也与之密切接触, 甚至“意欲与某国订定正式条约, 借其兵力包打武昌、南京, 事平之后再作种种之酬”。 (2)
其次拥护清帝。千百年, 帝制根深蒂固在上层统治者头脑中, 不愿接受共和制, 各蒙古王公佥云:我等世受国恩, 自知敬君爱国, 不明白共和为何物;若君主有时退位, 我等当另立门户, 不能寄他人篱下, 受其挟制。 (3) 主张南北分立, 甚至面请皇太后、皇帝, 请予迁都蒙古, 为内外蒙古帝国皇帝。并云, 如若清帝不去蒙古, 中国又除去君位, 则“各旗蒙古王公即推某王为内外蒙古领袖, 以谋蒙古独立”。 (4) 妄图内外蒙独立, 分裂国家。
第三反对共和。蒙古各王公反对共和极坚决, 十二月十一日, 致函袁内阁, 以现在蒙古已绝不让共和, “其中国之国民会议应亦勿庸加入。发电各蒙盟旗, 联络君主党之势力”。 (5) 并号召在京蒙古王公等, 自即日起分日回藩, 再筹勤王政策或另谋地步云。对于临时政府派的联络员前往各蒙郡, 劝导赞同共和之事, 则以为“邪说”, 让早作准备, “以免坠其术中”。 (6) 有两位库伦亲贵因主张共和, 认为其受民军运动, 各蒙古王公大为愤怒。并“密议对待库伦两亲贵办法, 关防极严”。 (7)
不仅反对共和, 拥护帝制, 而且付诸行动。在各旗举定代表进京, 参与要政时, 以各处地方不靖, “拟酌带蒙兵入关开会”, (8) 意图兵谏。各年班王公均拟于年内出京回旗, 筹备对待中国一切办法。以备实行与中华断绝关系。除那邸暂行留京观察一切举动外, 其余各王公均于二十日以前全行回旗筹画一切进行事项。与内阁断绝来往, “内阁昨会邀请各蒙古王公至内阁公署举行会议, 该蒙古王公等以现在大局已迫, 所有各蒙古与内阁已无重要关系, 乃决定不再往谒总理, 并拟于日内遗书内阁, 揭破最近发生种种问题之一切真象云”。 (9) 同时召开秘密会议, “一公推勤王军首领, 二拟定各路勤王队联合办法, 三预定攻伐区域, 四安拟接济饷源之策。” (10)
随着清帝退位的时间迫近, 蒙古王公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由反对到支持, 进而协助, 这一转变有外因, 又有内因。
外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慈宫之压。对于清帝退位一事, 各亲贵及蒙古各王公、贝勒、贝子等极为失望、不满、愤怒, 乃至有的秘密潜行出京, 图谋复辟或闹一方独立。面对此情形, 皇太后劝慰他们“不得别有举动转失, 朝廷维持大局平和之本意, ……万毋拘执成见, 多所争执, 致使中国无和平之日”。 (11) 又颁懿旨一道交谕蒙古王公, 其内容略谓朝廷对于此次变乱深愿以和平解决, 断不使战端再开, 生灵涂炭, 是以迭经停战媾和。现在将有头绪, 将来无论如何决定均系朝廷之本意, 并非受人迫胁情形。请蒙古王公等务须仰体上意, 毋得滋生疑虑, 演出种种无意识之举动, 致负深宫期望和平之苦衷。 (12) 当亲贵、蒙古王公不听, 不愿在拟定优待皇室条件上签字。皇太后大为震怒, “不愿签字者即无须签字, 倘有别项纠葛, 著即照抗乱国体惩治”, (13) 言词甚厉。
二是袁内阁的运动。对于蒙古王公反对共和的坚定态度, 内阁决定会同南京临时政府派员偕往各蒙, 即宣布朝廷之德意, 使其专心致志共和, 谋和平以期增进幸福。并拟派定阿邸会同陆闰生等三人前往各盟旗, 举行宣慰并宣布新政府对于蒙藏原定苛刻种种取消办法。以此安定人心, 促进统一, 且效果显著。蒙古王公对于君主问题前已决定, 坚力维护, 现经内阁迭次派员运动, “各王公颇有活动之意”。 (14)
三是南方孙中山的劝说。对蒙古王公的行为, 已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的孙中山先生发电劝说:议蒙本属同种, 人权原自天赋, 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 况世界潮流所趋, 几乎大同。若以芸芸众生长听要危于一人, 道之平抑, 亦放弃天职。今全国同胞见乃于此, 群起解除专制, 并非亡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 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究之政体虽更, 国犹是国, 故稍有知识之满人, 亦莫不赞同, 恐后谅诸明达, 必表同情文, 以薄德谬膺。临时总统之举上述各意已一再宣布, 蒙地辽远, 或未尽悉俄人野心勃勃, 乘机待发, 蒙古情形尤为艰难, 非群策群力奚以图存。夙仰贵王公等关怀时局, 眷念桑梓, 兹国阽危, 浮言四煽, 西北秩序端赖维持。只将区区之意遍告蒙古同胞, 努力一心共图大计, 务坚忍以底成, 勿误会万恶偾事, 并请速举代表来密恭议政要, 不胜厚望。 (15) 言词恳切。
四是袁世凯的施压。针对蒙古王公等论实行南北分立, 袁世凯认为“现在时势不惟民军所不承认, 即各国亦必不承认, 各王公既坚持君主立宪, 必须有如何应具之政见, 可以担保皇室必无危险。世凯亦诀必不避艰险, 追随诸君之后, 若徒持血气之勇, 轻皇室于孤注一掷, 则非世凯所敢闻命云”。 (16) 同时对于外蒙古活佛以宣告独立之名, 任意损失国权、涂炭人民颇不满意。表示“该活佛若不取消独立, 有违教权、妄自尊大, 拟即会师往剿”。 (17) 也对各蒙古王公施压。
另一方面, 各蒙古王公认识到共和是大势所趋。在蒙古王公会议上, 到者共二十一人, 对于共和政体全数赞成, “就中以帕王智识最高, 缘帕王曾在日本留学数年, 洞明世界大势, 反复陈说, 谓今日大势所趋, 实非宣布共和以弭乱而组织共和政体, 实非联五大民族合而为一不足, 以免亡国之祸。言之痛切, 各王均为感动, 后复公同商议, 联电南京, 表示并无反对共和之意”。 (20) 并无倡议反对共和之举。
不仅支持共和, 而且也做出一系列积极之举动。对亲贵不顾全大局, 以为他们“思想只知自私自利, 实为不合拟将摈弃”。 (21) 对如何取消外蒙古库伦之独立, 保全全蒙古大局。各王公意见认为首以和平劝导, 不可施武力, 袁世凯也大为赞同。并拟请袁内阁饬部筹发拒, 推广垦矿, 添练防军, 庶足以资屏蔽而固藩篱。 (22) 不仅可敌沙俄之袭扰, 又可维护内外蒙古之统一。另外在京年班各蒙古王公暂行留京, 不急遽回旗, “以便睹见新政府成立。回旗之后, 通告各盟旗, 以释蒙民之疑虑”。 (23) 对呼伦贝尔仍复肇乱, 在京各蒙古王公颇极关念, 特开会议研究消弭此项乱事办法。达尔罕、奈曼两邸, “拟亲行出京赴该处设法劝导, 消除乱事, 承认共和, 以免用兵剿办等情”。 (24)
蒙古王公态度的变化, 说明共和观念已渐深入人心, 取代帝制是历史的必然。也表明蒙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王公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表率。
(1)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号
(2)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八号
(3)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五号
(4)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四号
(5) 大公报第大公报三千四百十五号
(6)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九号
(7)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九号
(8)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八号
(9)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九号
(10)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一号
(11)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三号
(12)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六号
(13)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八号
(14)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八号
(15)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十八号
(16)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九号
(17)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二号
(20)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六号
(21)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八号
(22) 大公报第三千四百二十四号
前后变化 篇9
关键词:松潘乌头,生物碱,薄层色谱,含量测定
松潘乌头别名羊角七、火焰子、蔓乌药、藤乌药,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松潘乌头 (Aconitum sungpanense Hand.-Mazz.) 的块根。性温, 味辛、苦, 有大毒。具有祛风止痛, 散瘀消肿之功效。民间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据文献报道, 松潘乌头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种生物碱, 且以二萜类生物碱为主[1,2]。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试药
碱式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甲基红指示剂, 酚酞指示剂,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 无水碳酸钠, 固体氢氧化钠, 浓硫酸, 浓盐酸, 乙醚, 氯仿, 乙醇, 浓氨水 (试剂均为分析纯) 。
1.2 药材
羊角七松潘乌头药材购于陕西眉县槐芽镇, 经陕西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王继涛副教授鉴定为毛茛科植物松潘乌头 (Aconitun. sungpanense Hand.-Mazz) 的根。炮制品参照2005版《中国药典》草乌炮制方法加工而成。
2 实验方法
2.1 薄层色谱检识
2.1.1 薄层色谱条件
吸附剂:硅胶G板 (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 。
展开剂:三氯甲烷-甲醇 (15:1) 。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乌头碱对照品5.23mg, 加无水乙醇2.6mL, 溶解, 使浓度为2.012mg/mL[3]。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松潘乌头生品及炮制品粉末各3g, 加10%的氨溶液1mL, 乙醚10mL浸润, 加氯仿50mL, 冷浸24h, 过滤, 滤液挥干, 残渣三氯甲烷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2.1.4 薄层方法与结果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适量, 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置于浓氨水饱和的展开槽中, 按上述展开剂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碘化铋钾显色, 日光下检识显橘红色斑点 (见图1) 。
注:1.为生品供试液, 2.为炮制品供试液, 3.为乌头碱对照品。
2.2 含量测定[4]
2.2.1 溶液配制
参照2005版《中国药典》方法配制0.1mol/L NaOH溶液、0.5mol/L H2SO4溶液及氨试液。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松潘乌头生品、炮制品粗粉各10g, 精密称定, 置具塞锥形瓶中, 加乙醚-三氯甲烷 (3:1) 混合液50mL与氨试液4mL, 密塞, 摇匀, 放置过夜, 滤过, 滤渣再加乙醚-三氯甲烷 (3:1) 的混合液50mL, 连续振摇1h, 滤过, 滤渣以乙醚-三氯甲烷 (3:1) 混合液洗涤3~4次, 每次15mL, 滤过, 洗液与滤液合并, 回收至少量, 低温蒸干, 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 备用。
2.2.3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上述供试品溶液加入硫酸滴定液 (0.01mol/L) 15mL、水15mL与甲基红指示液3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0.02mol/L) 滴定至黄色。每1mL硫酸滴定液 (0.0lmol/L) 相当于12.9mg的乌头碱 (C34H47NO11) 。结果见表1、表2。
注:滴定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2.2.1项下稀释的溶液, 浓度为0.01838mol/L。
根据所测定的数据, 松潘乌头生品中总生物碱含量为0.9342%, RSD为1.18% (n=5) 。
根据所测得的结果, 松潘乌头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为0.6427%, RSD为0.32% (n=5) 。
(1) 薄层色谱结果显示, 松潘乌头炮制前后生物碱的种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炮制品比生品生物碱数目增多, 乌头碱含量明显降低, 毒性降低。
(2) 酸碱滴定法对总生物碱含量测定表明, 炮制品总生物碱的含量 (0.6427%) 低于生品 (0.9342%) , 高于0.20%, 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4]。
(3) 本实验仅就松潘乌头炮制前后生物碱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该品作为秦巴地区特有药材, 有待进一步开展化学、药效及毒理等方面的研究, 为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世全.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赵汝能.甘肃中草药资源志[M].上册.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李奎鸾, 柯尊洪, 林涛.附子中乌头碱的薄层鉴定[J].中成药, 1994, 16 (1) :13.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篇10
一、客观因素
就其客观因素来说, 由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社会生活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 这一切必然给作家的创作及风格带来影响;就其主观因素来讲, 作家的个人经历、思想、艺术才能等也在发展变化, 这些都影响作家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因此, 探究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的缘由, 就要知道时代精神、社会动荡、文学风尚是影响变化的客观因素, 即风格的时代性。
关于风格的时代性,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就专就风格的时代制约性做了阐释。他说:“时运交易, 质文代变, 古今情理, 如可言乎!”这就是说, 时代运转在不断交替变迁, 朴实而华丽的文风也在跟着这“交移”而发生变化, 并进一步考察了自先秦以来至宋齐间文学的演变过程, 指出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演变, 是由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如“雅好慷慨”的建安文学的形成, 是“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之故, 而西晋玄言诗的盛行, 则源于“因谈余气” (玄谈) , 从而得出了“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
鲁迅在《热风·六十三》一文中评价日本作家时说道:“有岛氏是白桦派, 是一个觉醒的, 所以有这等话;但里面也免不了带些眷恋凄怆的气息。这也是时代的关系。”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文学风格的发展与时代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也是由时代决定的。
李清照一开始走上文坛时, 是和某些有远大抱负的作家不同的。她当时纵然不能算是“贵妇人”, 也是一个有文化教养但缺乏政治理想的上层妇女, 她前期生活在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 养尊处优的词人, 是不会关切国计民生的, 虽然她这时也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之类, 不过是追随前代词人之后, 用比较流畅的字句, 娴熟的调子, 弹着古人重复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 这时, 词人纵然有先天的才华, 也写不出后期那凄怆悲壮的词曲, 这是时代精神所致。另外, 她在爱情描写上毫无顾忌, 也显示出都市社会风气和都市文学气氛对她的熏陶。
“靖康之乱”后, 金人的笳鼓惊破了北宋腐朽统治集团的繁华梦。这时候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物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痛苦。李清照在事变发生时的惊慌失措, 在事变过程中的怅怅恋恋的情绪, 在流亡逃难中的哀怨和感伤, 种种情调, 都是这个阶层的人物所具有的, 可以说, 李清照的词这时候已经不仅是个人悲欢的反映, 而且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这种情绪已经超出了寻常士大夫的浅愁薄恨的陈词滥调, 代表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精神面貌。这些展现在她的词作中, 就形成了她后期词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从上述分析看, 本来就其生活地位和文化教养说, 李清照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平庸的玩弄古董的、赏月吟风的、风雅的“才妇”, 但由于时代变革, 生活动荡, 她终于成了那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喉舌, 成了文辞激切不同凡响的作者, 创造了空谷幽兰, 不傍门户的独特风格, 这完全是时代所致。
二、主观因素
作家、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变化, 更多更直接地因主观因素的影响, 孙犁在《风格论》一文中指出:“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 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因此, 在读者方面, 如果离开一个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就没有方法探究和理解作家作品的风格。”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而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和态度, 同时, 每个作家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等也是不相同的, 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和决定他怎样认识、评价和表现现实生活, 影响他对艺术技巧和语言运用, 等等。这些特点, 在一些优秀作家的长期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中, 必然会逐渐发展和形成他在思想艺术倾向的某些基本特色, 构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 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作家的主观因素, 对作家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李清照生于官宦兼文人之家, 从小便过着宦门小姐的生活, 同时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 后嫁到官宦之家, 成为贵妇人, 婚姻美满, 这种平静、安闲的幸福生活, 既为她在文学道路上顺利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又限制了她的眼界, 使她只能在爱情小天地里回顾低吟。而靖康之乱后, 词人的身世一落千丈, 由“盐絮家风人所许”的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 变成了遍野哀鸿中的一只孤雁。国破家亡之痛, 漂泊沦落之苦, 无辜获咎之祸, 接踵向词人袭来, 时代的暴风雨猛烈地打击着这个封建阶级的才妇, 一股浓重的阴影如同网络一般裹罩着女词人的精神, 于是怨叹今不如昔, 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构成了这一时期李清照词的基本内容, 基调转为凄凉, 具有坛浓郁的感伤色彩, 构成后期词凄丽沉郁之风。
词人个人经历的急剧变化, 也必然会带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而词人的思想对风格的形成更是起着决定作用。“风格的土壤是生活, 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吸收雨露。” (孙犁《论风格》)
关于这一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首先指出:“夫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附外者也。”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现过程, 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是“隐”的, 不可见的, 但是, 表现在语言文字上, 却是“显”的, 可见的。他说:“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 莫非性情。”指出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支配文学创作、作品风格的形成, 都是和作家的思想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就会写出什么文学作品, 作品和人的思想感情活动是内外相符的。“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 而后又沉郁顿挫之作。” (袁枚《随园诗话》) 就是这个道理。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已不得不走出安谧的书斋, 面对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这时她恍然大悟, 原来她一向不关心的国家大事却决定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于是她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前途, 从时代的巨变中看到了统治阶级暴露出来的各种弱点和罪恶, 她对偏安江左一隅, 不思恢复中原的南宋小朝廷表示极大不满, 对辱国求和的奸臣深恶痛绝, 与此同时, 她与当时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 燃烧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时感到自身的孤独无力, 从而产生了深刻的忧伤, 悲观情调明显地流露在她后期的词作里, 然而, 悲观的背后却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 对恢复故国家园的渴望, 同她的爱国热情交织在一起, 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轻愁, 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的愁和恨, 这种个人经历剧变所带来的复杂思想感情, 表现在她的作品中, 就形成了后期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以上, 我们从时代精神、个人经历及思想感情变化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词人前后期词艺术风格出现差异的原因。此外, 诸如作家艺术才华、个人气质等也对风格的形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纵观《漱玉词》, 我们不难看出, 李清照多以怜花、咏酒、伤春、悲秋等日常生活和个人悲愁为题材, 题材虽狭小, 却能逼真、传神地表达出真挚动人的感情, 使读者能以小窥大, 平中见奇, 于细微处见精华, 表现了词人高度的艺术才华, 不愧为婉约之宗。她那压倒须眉之作, 在两宋词坛上开创了新的蹊径, 那菊花般的艺术风格更是标新立异开创了一代词风, 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今天, 我们应很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漱玉词.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 1990.
[3]周汝昌, 唐圭璋, 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罗斯宁, 彭玉平.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5]刘逸生.宋词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
前后变化 篇11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直径;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0—02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operation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before and after change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PENG Wei—xiong,XIONG Yong,WANG Xin—ji,ZHANG Yi—we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ming New Area in Shenzhen City,Guangdong Province,51810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Operation of cholecystectomy,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change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analysis.Methods From June May to 2010 2008 in our hospital during inpatient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operation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 3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llstone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polyps,29 cases underwent cholecystectomy,respectively,and in the 3 months before the operation,after 3,6 months of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application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accurate records of the time data,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64 cases of patients before,after 3 months and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measurement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were (5.4±2.2) mm,(8.5±2.3) mm and (5.3±2) mm.Among 35 cases of gallstone patients before 3 months and after 3 to 6 months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were (5.1±2) mm,(8.6±2.2) mm and (5.4±2.1);29 cases of gallbladder polyps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3 months,6 months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were (5.6±2.3) mm,(8.3±2.7) mm and (5.1±2) mm.After 3 months of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by wide,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gradually returned to the preoperative level.Conclusion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 numerical,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ere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increased,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gradually shrinks back to its normal level,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Key words】 Cholecystectomy;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ameter;Clinical research
胆囊是一个弹性囊性器官,具有调节与维持胆道压力的功能,起着缓冲作用,帮助消化。胆囊切除术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目前关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直径(CBD)有无代偿性扩张的临床研究较少。本文对本院64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肝外胆管直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 本组病例收集本院外科2008年6月—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胆囊手术切除患者,其中胆囊石患者35例、胆囊息肉患者29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23—62岁,平均(40±5.5)岁。
1.2 排除标准 手术过程中行中转开腹及胆管探查术或其他手术者。本组共86例患者,剔除22例,选择64例。
1.3 测量方法 应用Aloka256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按常规操作,由专人进行检测,患者于检查前日晚10时禁食,检查日晨起禁水。病人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用探头横扫或斜扫肝外胆管,选择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做为测量部位,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肝外胆管直径并准确记录,认真比较胆囊切除术前后肝外胆管直径的数值变化。有肠胀气者需重复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X2标准差(χ±s)表示,采用SPSS12.0统计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4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3例,开腹行胆囊切除术(OC)31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WC)10例。术前、术后80—100天(计为3个月)、170—190天(计为6个月)肝外胆管直径数值,见表1。
64例患者术前肝外胆管直径为5.4—7.6mm,平均(4.02±2.1)mm;术后3个月肝外胆管直径为8.3—11.8mm,平均为(7.02±3.1)mm,肝外胆管直径比术前增大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肝外胆管直径为5.1—8.5mm,平均(4.0±2.4)mm,与术前测量数据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6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前肝外胆管直径与术后6个月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存胆汁,并调节胆道内的压力平衡。从胆道组织解剖上观察,胆囊颈部以下部分胆管壁的平滑肌消失,其外层只有少部分分散的平滑肌细胞,胆总管末端肌肉纤维增多,所以认为胆管无收缩和蠕动的机能。胆总管直径正常为0.4—0.8cm[1]。传统医学认为胆囊切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代偿,胆总管会出现代偿性增粗,部分代替胆囊功能,胆总管下段括约肌也会出现持久而有节律的关闭或开放,以适应机体需要[2]。钱章选研究320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胆总管直径的变化,认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直径虽有代偿性扩张,但其值仍在正常范围之内[3]。也有学者报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代偿性扩张并代替部分胆囊功能,病人可无特殊症状[4]。正常情况下空腹时,胆管内压力在(1.47kPa—1.96kPa)之间,胆汁流向胆囊;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压力受肝细胞分泌压(2.94kPa)的影响,胆管压力可超过正常压力(1.08kPa)。胆道不同部位舒缩功能秩序紊乱,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压力升高[5],胆汁持续不断地排放,故胆总管无明显扩张,不能通过扩张来代替胆囊功能。本组64例患者术前胆总管直径为(5.4±2.2)mm,术后3个月为(8.5±2.3)mm,增加(3.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为(5.3±2.0)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显示,胆囊切除前、后胆总管直徑并没有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最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并没有出现持续性扩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胆囊切除前、后胃肠激素及其受体的变化导致胆管内压力调节及奥狄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功能失调有关[6]。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5.
[2] 陈颢,田建伟,李建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前后肝外胆管直径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0,15(10).
[3] 钱章选,朱火根.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直径变化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2004,12(24)12:29—30.
[4]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郝润明.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17例临床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5),9(5):434—435.
前后变化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间血浆置换治疗患者8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安2000年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2]。男45例, 女39例, 年龄31~76 (43.4±10.9) 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8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43例, 慢性重型肝炎13例。有6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1例合并肝性脑病, 2例合并肝肾综合征, 3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1.2 仪器及试剂
采用北京伟力公司WLXGX ̄8888型血液净化, 血浆分离器为中空纤维膜型 (PS ̄05) 、血液回路管等均为原厂配套。生化指标检查常规检查方法, 仪器为日本东芝TBA ̄40FR全自动分立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方法
于首次治疗前30min及治疗结束8h后, 采静脉血8ml进行分离检查肝肾功能, 检查项目包括:总胆红素 (TBIL) , 白蛋白 (ALB) , 谷丙转氨酶 (ALT) , 谷草转氨酶 (AST) , 总蛋白 (TP) , 血尿素氮 (BUN) , 胆碱酯酶 (CHE) , 清蛋白与白蛋白比值 (A/G) , 肌酐 (Cr) 。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能量及维生素、纠正或维持水电解质紊乱, 给予新鲜血浆、血液制品, 预防并发症出现, 退黄、保肝治疗, 并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术前给予地米10mg+异丙嗪25mg预防过敏治疗, 并根据凝血酶原时间给予0.5mg/kg肝素钠。置换血流速度20~30ml/min, 每次置换血浆总量2500ml, 间隔3d后重复一次, 每例患者进行根据病情置换1~8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6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结果对比
TBIL、ALT、AST、BUN、CHE治疗前后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G、Cr、ALB、TP治疗前后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治疗结果
通过血浆置换治疗, 52例好转, 19例要求出院, 13例死亡。无过敏、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以急性重症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伴随肝功能衰竭、出血、肝性脑病等的临床症侯群[2]。其发病机制为病毒等至使肝细胞大量死亡, 使体内代谢产物无法排出形成堆积, 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常并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内毒素血症等, 及时有效地清理体内有害物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成为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3]。
目前治疗最有效方法为肝移植, 但由于费用昂贵、肝源缺乏、技术难度大及术后排斥反应等, 使此项技术临床应用度不高[4]。人工肝血浆置换是肝功能替代疗法, 其治疗机制为通过人体正常新鲜血浆替换患者体内含有大量有害堆积物的血浆。使患者体内有害物质减低, 阻断有害物资堆积引发的其它脏器损伤, 达到缓解病情作用。同时配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保肝药物治疗, 促进肝功能恢复[5]。其次, 血浆置换还可以起到补充蛋白、凝血因子等作用, 降低或治疗并发症, 加之基础治疗, 更好的使机体内环境得以改善, 挽救患者生命。本组通过对血浆置换前后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检查发现, T BIL、ALT、AST、BUN、CHE治疗前后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均有明显好转。好转52例 (61.90%) , 要求出院19例 (22.62%) , 死亡13例 (15.48%) 。死亡率明显低于以往文献报道60%~80%, 疗效满意。
血浆置换虽也有一定过敏反应、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出现, 但只要合理预防、严格掌握适应证进行, 均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发生。可见, 重型肝炎患者运用血浆置换治疗, 具有临床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献忠, 梁学琳, 王治宇, 等.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5) :24-27.
[2]潘业, 欧宏杰, 曾建勇, 等.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血浆置换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2, 6 (1) :46-48.
[3]周家杰, 吴启文.血浆置换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2) :509-511.
[4]吴锦瑜, 陈志勇.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3) :489-490.
【前后变化】推荐阅读:
合肥改革开放前后变化01-10
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变化的调查问卷11-23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06-19
全麻前后05-15
实施前后06-04
上下前后07-09
整治前后09-03
手术前后09-16
前后处理10-24
实习前后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