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报道(共11篇)
食品安全报道 篇1
食品安全的报道, 是当今不少媒体激烈追逐的议题。稍大一点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 就会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目光, 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报道。但仔细梳理这些报道, 就可以发现:当前食品安全的报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体现在科学性上。也就是说, 现在媒体不少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难以经得起科学推敲。本文拟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解决的策略。
1 抓眼球效应导致媒体的科学“失明”
不可否认, 当前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有人甚至将其比喻为“立体战争”。从媒介上说, 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从属性来说, 有面向大众的, 也有面向行业的。所以, 把媒体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立体战争”其实并不为过。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媒体必须要想方设法抓住公众的眼球, 自然, 如果将抓住眼球作为媒体的第一要务, 那么, 科学性自然就会退居其次。
我们就以今年所谓的“毒黄瓜”为例, 来看看“抓眼球”是如何导致科学“失明”的。
今年5月底, 德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的病例。一时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个词红遍了媒体。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 公众自然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疫情的发生。5月26日,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 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了大肠杆菌。这一发现并未得到德国联邦研究机构的认可。随后, 这一消息得到了广泛传播, 西班牙黄瓜遭受重创, 该国蔬果种植业已经遭受了“无可弥补且不公正的伤害”。 (西班牙环境、农村和海洋事务大臣阿吉拉尔语)
现在, 西班牙人说起黄瓜来, 可能会恨得牙痒痒, 实在是不明白:未经确认的信息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
西班牙黄瓜的冤案, 看似好像和媒体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不然。如果媒体能够秉持科学的态度, 坚守科学精神, 也许西班牙的黄瓜就不会那么惨。
百度一下“毒黄瓜袭德致14人死亡”, 可以看见相关的结果近9.5万条, 打开链接, 就可以看到这是大多数媒体报道这则新闻时采用的标题。不过, 细读全文, 以此为题的文中明明就有这样一句话: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 为何非得在标题中让黄瓜带“毒”。为什么媒体编辑会对如此重要的一句话视而不见呢?
不少人, 尤其是一些媒体人士认为, 当今是一个读题时代, 所以标题就一定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本无可厚非, 大家的时间都很有限, 能通过标题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但如果片面去追求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不去考量标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那读者读完之后, 得到的只能是错误的信息, 久而久之, 就会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 媒体的公信力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 要提高公信力,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坚持科学精神, 把准确性置于首位, 而不是过分追求“新、奇、异”。
2 记者的科学素养也很重要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 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不太高。这个不高, 在媒体中同样有表现, 就是不少的媒体记者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 在新闻报道中自然就不太关注科学的问题。
就拿今年议论最多的食品添加剂来说说。
在百度百科里, 食品添加剂是这样定义的:“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从这个定义, 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应该是食品品质改善的有功之臣。
不过, 让人意外的是, 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却有些坎坷, 不仅当不上有功之臣, 在一些人的眼中, 食品添加剂反而成了洪水猛兽, 他们头脑里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含添加剂=食品好, 含添加剂=食品不好。一些产品的广告中, 你也可以看到在暗自推销“食品添加剂不好”的理念, 诸如“纯天然”、“本品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频频现身广告语。尽管专家一再科普:我们打击的是非法添加, 而不是食品添加剂, 但为何科普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呢?
笔者以为, 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 与西班牙黄瓜的冤情有相似之处。相似的原因就在于, “冤案”的产生, 传播者多多少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传播者, 媒体的记者编辑很有必要加强学习, 对自己不懂的问题, 先学透了, 再去给大家传播。
3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路径
食品安全报道做得好不好, 对公众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片面地去炒作问题, 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报道, 容易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 产生“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反之, 如果只说好话, 又会让一些违法者觉得有机可乘。因此, 食品安全报道必须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要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 就得走科学的路径。
1) 媒体必须坚持职业操守, 把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性置于首位。的确, 当今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靠科学、理性或许很难赢得读者的关注。但尽管如此, 媒体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面临坚持科学和吸引眼球的选择时, 不要产生困扰。作一个负责任的媒体, 其价值比一时的吸引读者眼球要有意义的多;
2) 媒体必须加强对记者编辑的业务培训, 尤其是科技培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科技密不可分, 作为社会人, 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更何况我们媒体的这些新闻记者编辑们呢?就培训而言, 方法知识的培训固然重要, 但如果能够通过培训, 树立起媒体记者编辑的科学观点, 培养好他们的科学精神, 则会是更大的收获。
当然, 说到容易做来难, 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 竞争的环境好了, 或许就没有问题了。期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参考文献
[1]刘垠.大众科技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20年, 2010-11-26.
[2]新华网.国际时评:“毒黄瓜”事件折射社会管理复杂性.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2/c_121525221.htm.
[3]百度百科, 食品添加剂, http://baike.baidu.com/view/93102.htm.
食品安全报道 篇2
安全是煤矿职工永衡追求的目标,是保护职工切身利益的根本保证,我矿不断在安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结合“安全生产月”、“知责、履责”等一系列活动,我矿安监科组织牵头,加大对员工的培训,组织员工观看“事故警示教育片”,使每位员工都甚至自己的岗位职责。随后还开展了“手指口述”“知识有奖竞赛题”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理念灌输到全体员工的心中,思想中,使之能够安全工作、安全操作、安全生产。
我矿在不断总结事故案例,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打破以往常规,实行层层分解承诺制,员工向班组承诺、班组向科室承诺、科室向分管承诺、分管向矿长承诺、矿长向全体员工承诺,大力推行“以安全发展为中心,让安全成为习惯”思想主题,统筹兼顾、安全生产、安全发展。
食品安全报道 篇3
不久前,一家调研机构将年初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三位IT界巨头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戴尔最常提到的单词是“游戏”(Gaming),盖茨对“设备”(Devices)、“伟大”(Great)和“Windows”情有独钟,而乔布斯的最爱毫无疑问是“电话”(Phone)、“iPod”以及两者结合的革新性产品—“iPhone”。
iPhone确实值得乔布斯时常挂在嘴边。稍显憨厚、超大触摸屏的简约设计,玄酷的动画拖拉功能,这些亮点使乔布斯成功地把今年年初的Macworld 大会变成了一次苹果新品发布会。不过,iPhone却让那些信息安全专家头疼,一家名为nCircle的网络安全机构的安全运营小组负责人Andrew Storms坦言,“iPhone是网络安全调研机构的‘可怕梦魇’。”
9月6日,一份来自病毒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智能手机平台上的手机病毒种类已达300种,预计到年底将突破500种大关。风靡智能手机领域的iPhone也开始被黑客关注,他们乐此不疲的寻求能否在iPhone系统中加入某些恶意程序。
Storms所担心的iPhone安全因素在于,“它缺乏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工具,可以监控哪些程序在什么时候链接了网络。相反,如果有一个核心的管理工具与Mac操作系统相结合,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更加完美的iPhone。”Neel Mehta,美国互联网安全系统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同意Storms的观点,“而且所有围绕着iPhone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吸引黑客前来一试身手的靶子。”Mehta说,“事实上,运行在Mac操作系统下本身就意味着iPhone有更多被攻击的可能性。”
不过iPhone在安全问题上有一点是庆幸的,Mehta总结说,“它摒弃了冗长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Software Developer's Kit),没有了SDK,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毒和蠕虫的滋生发展。没有了SDK,对于任何一个软件想要运行在iPhone上,都是一种挑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意识到了移动设备终端的安全问题。北京的沈先生,一位刚刚入市不久的新股民,他的索爱K510C并不是智能手机,但他在手机里也发现了一个内嵌的“手机证券”软件,“我不会轻易使用它,一是没有必要时时查询大盘走势;二是即使必须使用手机炒股,我也会小心选择。”显然这其中,沈先生考虑最多的就是使用手机炒股的安全问题。
沈先生还是属于比较谨慎的人,但依然有许多人并未认真考虑智能移动手持设备的安全问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安全盲区,让全球数以万计的智能手机用户处于了悬崖边缘。
两会报道:代表聚焦食品安全 篇4
那么今年“两会”上的官员发布了什么规划?代表们提交了什么建议?请看本文列出的关键语句, 以及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强化网络食品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谞:
食药监局即将出台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强化了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 并在《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规定基础上进一步给予了明确和细化, 并规定了第三方平台应承担的三方面义务:
一是一般性义务, 比如说管理规则的制定, 应急事件的处置, 数据的保存, 协助召回和配合检查的义务。
二是管理义务, 包括主体准入的审查, 经营产品信息的审核, 日常监督管理的报告。
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义务, 如果因为第三方平台的原因导致无法找到违法经营者, 那么第三方平台应该承担赔偿义务。
此外, 《办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信息发布的具体要求, 明确网络上销售食品的信息应真实可靠, 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 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的信息不能在同一页面展示, 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暗示有保健功能, 婴幼儿奶粉产品也不能有保健功能的明示, 对运输储存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在发布信息时也应如实告知消费者。
陈谞表示, 《办法》同时还进一步明确网络食品经营配送的特殊要求, 增加网络食品经营的监督抽检规定, 并进一步明确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管的管辖权问题。
食品安全法为今年执法检查重点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
立法以民意为基础立良法, 而法律的生命在执行, 如果法律不执行就失去了作用。
食品的安全质量要提上去, 让人民信任,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这样才能发挥食品安全法的作用。整个食品链条存在不安全因素需要得到解决, 要建立起真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彻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已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作为今年的一个重点。食品安全法在修改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进行执法检查, 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对该法的宣传普及力度、执行力度。这部法律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即宣传、普及不到位, 很多生产者、消费者并不知道这部法律当中的规定;监督体制没有完全理顺, 执法队伍、执法力量没有完全到位;执法力量薄弱, 在基层仍然出现环节上无人监管的情况;实施细则没有出台, 基层难题还没有解决, 大多数地方还未制定食品管理法规。也不能责怪老百姓去买外国的产品。我们的安全质量要提上去, 让人民信任,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这样才能发挥食品安全法的作用。整个食品链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得到解决, 要建立起真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彻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提高失信违法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秦希燕: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长、安全事故触点多, 而诚信和道德缺失, 现行法律也存在一定缺陷,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 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水、土壤的严重污染, 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品的无序滥用, 经常出现食品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以及病原性微生物超标等现象, 从源头威胁食品安全, 造成食品源头污染。应该进一步加强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提高食品经营者的责任和诚信意识;完善食品行业诚信经营的法律体系, 建立严格的失信处理制度, 提高食品行业失信的违法成本, 对失信者、违法者实行重点监管, 甚至是限制其从事食品行业。
“行”“刑”快衔接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史书娥:
建议食药监部门与公安部门加大合作力度, 完善“行刑”衔接工作机制, 共同打击食品药品犯罪行为。目前, “行刑”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建议加强食药监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密切联络。一是高层推动, 各级食药监管部门与各级公安部门共同成立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专项领导小组, 定期组织开展会议, 交流分析相关案件信息, 研究制定相应的打防措施;二是强化协作配合, 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发现、协作联动和查处“三项机制”, 通过加强与各级公安部门的沟通、协调, 进一步落实好案件线索共享、联合立案、协同查处、联合督办、统一发布案件信息等工作机制;三是强化信息互通;四是完善移送制度和程序。
准入应严格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
我国食品消费数量大面积广, 产销秩序不规范、诚信环境相对缺失、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滞后、监管能力薄弱、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 导致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建议:首先由政府牵头引导, 形成企业、政府与第三方监管共同发力的社会共治, 从原来单纯的社会管理引导为社会共治。其次, 加强政府的监管, 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 对查有实据违法者予以严惩与处罚。同时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等环节加强监管。最终要加强对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 特别在食品质量方面加强监管。做好属地管理, 责任包干,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与媒体联动定期或不定期督导, 好的予以表扬, 违规违法者予以曝光, 列入黑名单。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为全球农业大国, 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以解决农业生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大数据时代, 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 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数据, 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 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一轻食品集团董事长李奇:
假冒行为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 严重制约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创新的发展, 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应尽快形成共识, 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 彻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及其背后的违法产业链, 将习总书记倡导的“供给侧改革”贯彻到底, 将“四个最严”贯彻到底, 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肃清食品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到底。
保护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万果园实业集团黄玉清
安全报道 篇5
危害原因,是什么造成伤害
(后果)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所有人员、所有设施、所有活动,列出问题提示清单,列出本部门本班组的作业种类,及常规活动及非常规活动,逐项分析,列出各岗位作业清单,界定各作业的实施步骤,分析每一步骤可能产生的危险源,评审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
技术中心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
今年以来,技术中心供料作业区对12.24事故反思采取积极整改防范措施,弥补漏洞,将安全工作作为基础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
为落实集团公司挖潜增效工作的计划安排,技术中心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科学论证、认真部署,坚决确保7000万元挖潜增效目标的实现。
为使挖潜增效工作落在实处,1月18日,技术中心组织科技、检验、计量等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挖潜增效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挖潜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挖潜增效的具体计划中,技术中心以“四新”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应用、消化吸收,成果转化为重点,组织集团公司14家钢铁主业和7家非钢产业单位开展了“四新”技术挖潜项目的申报工作。1月26日,技术中心联合总工程师室对各单位申报的“四新”项目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论证,确定了100余项“四新”技术挖潜项目、挖潜目标7100万元。同时,技术中心检验、计量等部门通过相关检验信息与用料单位共享,不再重复取样检验;部分物资二次再利用;严格外检费用使用,消化新增检定费用;严格控制办公费用等具体措施,确保技术中心整体挖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检修工程部党委认真部署主题教育
酒钢日报讯(通讯员 王新砚 张彦荣)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关于2012年开展“强化对标挖潜,推动技术创新”主题教育的安排及要求,近日,检修工程部党委结合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对2012年本单位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安排部署。
检修工程部2012年开展主题教育立足于检修保产中心任务,以提高检修效率、强化检修质量、降低检修成本、发挥技术优势为前提,进一步提高职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确保生产稳定顺行,为集团公司实现2012生产经营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是逐级细化,明确要求。该部对各职能科室、党支部、作业区、班组、职工个人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和承担的相应指标,提出具体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局面。
二是开展活动有抓手,做到有的放矢。分别从挖潜增效和文化发展;解决现场实际难题;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班组长管理;工机具使用;外协队伍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主题教育。
三是认真督导,严格考核。该部党群工作科将按季深入检查了解各单位主题教育的开展情况,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确保活动质量与效果。同时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加强舆论引导,统一职工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紧抓对标挖潜 实现降本增效
时间:2012-1-12 8:47:51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83次
——一论深入开展2012年主题教育
2012年,是酒钢站在“千万吨级”钢企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基点上再展宏图的重要年份,也是酒钢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集团公司党委决定,在全公司开展“强化对标挖潜,推动技术创新”主题教育。
2012年,集团公司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不稳定性,企业自身还要努力实现新的生产经营目标,在新的台阶上实现新跨越,推动“十二五”规划顺利落实。总体上讲,今年我公司的生产经营任务繁重而艰巨。适时开展“强化对标挖潜,推动技术创新”主题教育,是动员广大员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努力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目标是不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通过对标挖潜实现企业低成本经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则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创效益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许多钢企在行业微利时代的主基调下,在对标挖潜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从艰难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对标”,就是企业将技术经济指标同自身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先进水平、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明确自身纵向和横向存在的差距;“挖潜”,就是在对标的基础上分析产生指标优劣的原因,确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控制目标,制定达到优秀指标的措施并切实予以组织实施。
在新的一年,面对竞争、生存、发展的更多考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酒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集团公司考核要求、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部分指标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为此,瞄准先进水平,强化对标管理,不断挖潜增效,已成为克服困难、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强化对标挖潜,要注重加强管理,细化措施。在主题教育中,集团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优化管理流程,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生产经营管控,严抓管理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要明确责任,充分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认真按照“规定动作必须完成,自选动作抓实抓好”的要求,自主确定、自选指标,完善优化对标挖潜考评体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挖潜指标明显进步。
强化对标挖潜,要注重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在主题教育中,钢铁主业单位要认清原燃料供应现状,紧扣生产经营主题,紧紧围绕成本、质量、产量及能耗等指标,开展挖潜增效工作;非钢产业要紧贴市场变化,找准对标目标,围绕营业收入、利润、成本和产品质量等指标,开展挖潜增效工作;其他费用单位要抓住关键环节,围绕费用、支出等指标,开展对标挖潜工作。
强化对标挖潜,要注重形式多样,全员互动。在主题教育中,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方法,分解细化对标指标,确保厂矿、作业区、班组、岗位指标分解清晰,可操作性强,形成全员互动、责任共担、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开展“五高”和“四优”等活动,推动对标挖潜工作蓬勃发展。
强化对标挖潜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全体员工为之努力,只要全酒钢各级党组织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引导职工付诸行动,集团公司党委提出的在主题教育中实现“力争做到西北先进、全国行业平均先进,全面实现对标挖潜指标同比进步率90%,对标达标率75%”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变为现实!(酒钢日报评论员)
集团公司召开安全专题会议
时间:2012-1-20 9:07:41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128次
酒钢日报讯(记者 任聪)2012年1月份以来,集团公司接连发生了几起人身伤害事故,致使安全生产呈严峻态势。面对不容乐观的安全生产形势,1月18日下午,集团公司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对近期发生的几起事故进行了通报,并就春节期间以及今后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据会议通报,2011年1—11月份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本部达到最好水平。但在12月份后,发生了两起严重的伤害事故,致使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呈严峻态势。进入2012年1月份以来,又接连发生了3起人身伤害事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会议要求,各单位要针对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反思、齐抓共管、防微杜渐,共保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的稳定和顺行。一要加强法规符合性评价与不符合性问题的整治工作,有效杜绝和降低高管理风险问题;二要加强危险场所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确保100%受控,保证群体作业活动的安全条件;三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特别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四要加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结合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和本单位实际,开展深层次的危险源辨识;五要针对危险源及时制定、完善安全作业标准;六要加大日常工作不履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督促责任落实,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七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隐患治理工作,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八要对从事特种作业活动的情况进行排查,对本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取证情况进行调查,对不能满足现场实际需求的,增加取证人数;九要切实加强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连续性生产企业,要淡化节日气氛,引导和教育职工保证休息时间,确保精神状况满足工作要求。要落实各单位的节日值班领导,确保值实班,加强节日期间的现场监督检查。
会上,安全办对近期集团公司发生的几起事故进行了通报分析;设备处通报了酒钢厂区建筑分级管理的建议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领跑”安全12400天
时间:2011-12-9 9:03:46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222次
——走进34年安全生产“奇迹”创造者西沟矿
34年,12400余天。
34年,初试啼声的婴儿或已步入中年,成长中磕磕碰碰都难以避免。
34年,各地矿难消息不绝于耳。
34年,一个平均海拔2800米,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露天矿山,自1977年12月3日至2011年12月3日连续实现无工亡、无重大生产和设备事故、无火灾事故,再次刷新全国冶金矿山安全生产纪录。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谁坚守34年时刻紧绷安全弦?谁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幸福的家庭12400天日日鸣响“安全钟”?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创造“奇迹”的矿山——酒钢集团公司西沟矿,听听那里一线职工们对安全的“现身说法”。
安全上山路
小年轻想开通勤车“门儿都没有”
由于距离市区较远,西沟矿的职工每天早上必须赶7时10分前往嘉峪关市区各候车点,乘坐通勤车上矿。一车人,一条颠簸路,上下班一个来回,上万次发动车辆,无数条车辙„„交通,首先成为考验安全的一道难题。
“没座位了,你等下一辆。”市区公交车没座位站着挤挤可是常事儿,但“挤挤”在西沟矿通勤车上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禁忌。乘坐过西沟矿通勤车的人,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候车站点到了,司机转身问道“还有几个座位”?后面人应“三个”。这时等候在车外的“一串人”就只能上来三个。“宁可多跑一趟,也坚决不能超员。”这是通勤车司机们一项铁的纪律。一来是为了安全,二来辛苦上班的工人在近一个小时的路途中,能有个踏实的座位眯眯眼。
“我还坐过我们矿长的车呢。”一个职工回忆,有次他跟工友希望已经满员的通勤车司机“通融”一下,拉他们下班回家,这是最后一辆车,连司机都有点为难了,“谁不想下班早点回家呢”。这个时候矿长的车正好经过,“你们上我的车!”。铁纪律没有被打破,这两位职工也有了日后值得“说道”的话题。“坐过矿长车”的人,并不在少数。
随着西沟矿职工的增多,通勤客车增至目前的6辆,不管是老“黄海”还是新“金龙”,6辆客车的司机都是清一色的“老同志”,他们至少拥有10—20年的驾驶经验,老师傅骄傲地说道,那些没经验、不熟悉路线的小年轻想驾驶通勤大客,在西沟矿“门儿都没有”。客车虽然新老更替,但每辆通勤车倒数第三排座位的车窗上,都贴有一张印着“安全出口”四个字的红纸条。对于职工来说,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提醒。
行驶的路途中,早起的职工睡得很香,对于熟悉的路线、熟悉的司机、熟悉的制度,他们选择信任。
安全“铁手腕”
敢向领导亮“黄牌”
安全展示板、曝光台、安全标语、警示牌、黑板报„„初到矿山,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牌子充斥眼帘。走在路上,班组门口、墙壁面上、楼梯过道,甚至连吃饭的食堂,有关安全的牌子都“如影随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得不服。正如一位新职工所说,满眼看到的都是这些,自然而然能加深印象。安全意识通过这些实物潜移默化地映射到每一名职工眼中,灌输到他们的脑海。
口号不是空喊,牌子不能白做,相应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说起制度,很多职工形容“管得严,罚得狠”。在矿上,发生任何事故,不管是小是大,“哪怕是崴了脚脖子”,都必须追查原因。所有职工都知道,在矿上出了事不仅罚钱还得作检查,“让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些老职工笑称,平时在底下开开玩笑还行,要在几百人面前作检讨真抹不开面子,“腿肚子都发抖”,所以不自觉地给自己加压“安全上千万不能出差错”。
安全管理的“铁手腕”还有很多:每月一次安全大检查,参检人员不是“背着手”看看就算了,他们也有必须完成的“作业”——每次提出一条以上的安全问题或建议,限期整改,督查到底;班组每周一下午的安全活动“雷打不动”,一伙人坐在一起共同研究解决本班组的安全管理问题,大家都以能“挑刺儿”为荣,以“不吭气儿”为耻;凡是有重要检修以及其他临边临危作业,管理技术人员作为“监护人”必须在现场带班„„
敢跟领导“叫板儿”也是西沟矿安全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在西沟矿,每个作业区的安全员都扮演着“铁面”的角色,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工作作风令很多职工记忆犹新。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安全员当着众人的面儿对本作业区的“顶头上司”——作业长撂了一句话,“你安全帽扣子没有系好,扣!明天交罚款!”作业长转身离去,大家都冒了冷汗,“这小子不想混了。”第二天,作业长自觉地交了罚款。这样不留情面的事件还有很多,职工们渐渐清楚,犯了安全错不是“递根烟”就能解决的。
制度,无形中坚不可摧。
安全有氛围
一天响两次的提醒电话
“注意安全,有什么没给职工安排的事,这会再仔细想想。”碎矿作业区卷扬机班班长贾晓菊每天都会接到两次内容相同的电话,话语不多,寥寥几句,提醒她注意安全。打电话的人是他的爱人,碎矿作业区电机车班班长袁小伟。同在一个作业区,两个班长,一个负责矿山上特殊的交通工具“卷扬”,载着职工向高海拔采场“进军”;一个负责电机车拉运溜井碎矿„„在西沟矿,这两个岗位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用电话报平安,用电话提醒安全,已经成为这对“班长夫妇”几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一天不打,心里像是搁了个事似的,十分不舒服”袁小伟笑着说道。虽然每天打两次电话,夫妇两人都很少言语,仅仅互道一声“注意安全”。
“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西沟矿34年来形成的安全文化理念是安全生产的制胜法宝,“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成为西沟矿所有员工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任振华是西沟矿采矿作业区的工艺责工,经常和他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他办公电脑桌面始终是一张枯燥的“西沟矿安全碑”照片。有人曾问:“别人的电脑桌面都是精美的图片,为什么你偏偏要放这么一张没有美感的照片?”他反问:“没有安全,美从哪来?”小小一张图片不难反映出重视安全、尊重生命的安全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到每个西沟人的“骨子”里。
任振华是90年代西沟矿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自从1999年来到西沟矿,安全这俩字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地套在了他的头上。“刚来矿上报到的第一天,宿舍还没找到,矿长就把我们集合到一起亲自上安全教育课,一上就是一天。后来分到作业区,还是天天上安全课,最后还要考试。”任振华坦言,当时他们几个都很不理解矿上的做法,总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天天都要安全教育简直是浪费时间。”后来任振华发现,矿上的老师傅特别注意安全工作,只要在他们身边,就能时时刻刻听到“注意头顶”、“不要站在那里”、“小心脚下”类似这样的嘱咐。“时间长了这种关心也渐渐地被我熟记于心。”任振华说,慢慢地自己带徒弟了,这种关心也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又被他自己常常挂在了嘴边,灌到徒弟的耳朵里。
“所有职工都必须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所有职工对自己及同事的安全负有责任!”已成为西沟矿职工安全的共识。
安全“唠叨话”
领导就像“村干部”
“小心,前面路上有冰,别滑到了!”“注意注意,后面有车。” 王利军是前年刚分到西沟矿的一名大学生,刚来矿山时,总有许多不认识的“领导”主动上前和他嘱咐上面的话。“矿山的人真好啊!”这是王利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8岁的王利军现已是碎矿作业区的一名机械设计师。刚来西沟矿上班时家里人都很担心他的安全,“一听到新闻上国内哪一座矿山发生事故,家里人都会紧张得要命。”王利军说,刚来时,他也有点担心自己的安全,后来周围的人总是无时无刻地提醒他现在该注意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我感觉,我一直处于大家的保护中,在这种密实的保护圈中,渐渐地我不觉得害怕了。现在,家里人也对我所从事的工作放心了。”王利军一脸开心地说。
在西沟矿,职工们身边大大小小的领导,私下里都被亲切地称为“村干部”。婚丧嫁娶,职工动态,谁家有困难,谁感冒了,谁找不着对象了,谁家需要用车„„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领导也爱“婆婆妈妈”。谈起34年安全生产,一个老职工说道,这跟领导们管理的“土办法”也分不开。关心,时时刻刻关心。职工心里不憋着事儿,思想安稳不分心,安分工作,这也是对安全的一种保障。采访期间,采矿作业区的值班长蒋立升看一个职工蔫了吧唧的,立即喊一声:“感冒还没好嘛,回去睡觉去!”蒋立升笑着说,“带着几十号上百号人的队伍,有时候危险作业,他们到哪儿去上厕所,我都要问几句。”
领导重视,给西沟职工们撑起了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保护伞。
安全“见证人”
“这里的变化真是大”
12月3日,西沟矿一年一度的安全日。每到这一天,西沟矿都会在自己的食堂里煮上鲜美的羊肉,请所有职工都美美地吃上一顿。人山人海的食堂里,有位头发斑白的老职工,正坐在桌子上津津有味地吃着碗里的羊肉,“今年,是我第34次吃庆功羊肉了!”他叫汪焕喜,到今年为止已经在西沟矿工作了整整36个年头。汪焕喜多年来一直从事危险的高空作业,近几年年龄大了,领导“照顾”他到汽运保障作业区从事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谈及发生在西沟矿34年前的那场工亡事故,也是西沟矿时至今日最后一起工亡事故时,老汪多少有些激动。由于当时西沟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加之基础设施薄弱,34年以前,西沟矿伤亡的事件几乎每年都有。“1971年投产到1977年之间,死了十来个人啊,那时候人人自危。”采矿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师延军也是一名“老矿山”,他说那时的西沟矿在当时许多人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很多人感觉安全无保障,纷纷调离,甚至一度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自从1977年那起工亡之后,西沟矿人开始将安全作为自己永恒的主题。“34年无工亡,谁敢和我们比,甚至连受伤都很少听说喽。”一些“老矿山”说起这个都自豪地笑了起来。
34年来,矿领导换了好几任,职工一茬接一茬更新,但安全工作始终是西沟矿干部职工常抓不懈的事。1987年,一名汽车修理工擅自发动汽车,翻进沟里,人员受轻伤。自那之后,“修理工不能发动汽车”、“自己的车只能自己驾驶”等硬性规定一条条出台;有人在作业区走梯子的时候滑倒受伤,矿领导带人把全矿的梯子都进行加固整修;碎矿作业区一名工人清理矿石单人操作,小腿受伤,作业区掀起了改造设备的热潮,修旧利废改造现有设备,撒矿数量少了,减轻工人负担„„这样因为一件件小事引发的安全大变革,34年来在西沟矿不断上演着。“这里的变化真是大”,很多老职工感慨道。
汪焕喜老人告诉记者,西沟矿的安全工作之所以干得有声有色,关键原因就是两句话:领导抓得紧,职工意识高。“矿上年年讲安全、月月抓安全、周周学安全,都听了快40年了,哪有记不住的道理。”老汪接着说,“现在新来的娃子,一来就先安全教育,抓得非常紧。平时一起工作,我们老人也经常给他们讲安全,我就不信他们耳朵里磨不出茧子来,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再次响起„„(记者 王汉杰 任 聪 蔺 乾)
储运部积极行动全面排查整改隐患
时间:2011-12-19 8:41:36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71次
酒钢日报讯 “9·10”重大生铁被盗案发生后,储运部上下痛定思痛,深刻汲取教训,采取积极整改防范措施,弥补漏洞,坚决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证企业稳定有序的生产秩序。
近期,储运部及时召开会议,部署对废钢作业区的防盗工作,增强职工防范盗窃的意识。同时,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及时召开廉洁警示教育大会,强化职工廉洁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大力倡导“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职工致富靠企业,企业兴旺靠职工”的理念。
与此同时,该部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起,做到行车、拉货有据可依;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惩罚制度和责任制度,对盗窃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和处罚;加强部门监督,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大整顿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该部还大力增加投入,在废钢作业区库区周边建设钢筋围栏,阻止外来车辆和人员随意进出。同时,废钢作业区在库区入口处设置门岗,24小时对进出车辆进行检查、登记。作业区还组织职工力量,对库区周围进行不定时巡逻,解决作业区堆放材料看管不严的问题。除此之外,该部成立了巡逻队,对储运部管辖范围内的物资堆放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区域安全秩序。(马睿娟)
动力厂安全生产创近五年来最好成绩
时间:2012-1-31 8:45:33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48次
酒钢日报讯(通讯员 李俊雅)动力厂安全生产创近5年来最佳成绩。
去年以来,动力厂将安全工作作为基础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来抓,层层分解安全指标,人人挂靠安全工作,在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稳抓落实,使安全工作的基础进一步稳固。该厂全体干部职工通过开展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得职工的作业习惯发生转变,遵章守纪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厂的安全生产处于平稳状态。该厂各类生产、设备事故、故障、异常与上年相比下降率达到了75%,各类事故、故障、异常影响生产时间与上年相比下降率达到了52.5%,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实际效果。
动力厂确保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一是以“两抓(抓现场管理、抓班组管理)、三反(反违章、反事故、反违纪)、一强(强化职工队伍素质)”工作为强有力的抓手,在全厂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反习惯性违章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三是大力宣贯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利用奖罚手段有效激励。五是加大现场整治力度,提升全员技能,同时加强现场作业中的定置管理和安全操作要求。六是开展形式多样安全活动,全员参与安全工作。
2011年,动力厂通过各项举措,全厂上下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安全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12年,该厂将继续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将事故率再降低30%。
西沟矿再次刷新全国冶金矿山安全生产纪录
时间:2011-12-5 8:34:32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200次
酒钢日报讯(记者 蔺乾 见习记者 高晓兰)12月3日,在阵阵鞭炮声中,西沟矿实现连续34年无工亡、无重大生产和设备事故、无火灾事故,再次刷新全国冶金矿山安全生产纪录。当天上午,西沟矿在矿山俱乐部召开庆祝大会,并对该矿2011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近年来,西沟矿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水平全国领先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全员安全管理”的理念,稳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现场和班组安全管理,矿山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项安全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迈进。
会上,西沟矿矿长兼党委书记黄显楼介绍了该矿今年以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并对西沟矿未来发展及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新要求,就明年矿山安全工作进行部署。
大会还对采矿作业区钳工班等5个安全先进班组、杨玉伟等26名安全先进个人及优秀驾驶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加强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班组
时间:2012-1-22 8:48:19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68次
——技术中心炉料检验作业区原料化验班民主管理经验介绍
近年来,技术中心原料化验班以职工小家建设为平台,以民主管理、厂务公开为手段,不断创新民主管理思路和方法,切实落实职工小家自主管理工作,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强化“两个突出” 维护职工权益
一是突出班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原料化验班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班务公开。比如通过“四公开”、“四上墙”,将职工思想公开、生产情况公开、经济考核公开、奖金分配公开;让职工的工资、奖金、出勤、得分上墙。同时,细化班务公开内容:如工资二次分配方案、出勤休假、月度考核、三违、困难补助、评选先进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办法等。该班还通过设置职工意见箱、公布领导联系方式、张贴监督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畅通厂务公开渠道,强化监督,最终形成“考勤公开大家看、奖金公开大家算、评先公开大家选、任务公开大家干、成本公开大家管、考核公开大家把关”的班务公开机制。
二是突出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原料化验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践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的思路,在职工小家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利益。在班组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在成员配置上统筹考虑班组人员结构有利于民主管理,对长期形成的不利于民主管理、不利于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的小帮派、小团体予以分散;合理调配党员、团员、骨干,强化监督、影响作用。
畅通渠道 规范运作
一是以工作例会为通道,准确及时传达上级精神。班组坚持每天的交接班会,通过三级例会,将集团公司有关会议精神、经营形势、相关制度等及时传达到班组。二是以民管为线索,及时反馈职工小家出现的问题。职工小家的民管员每天与职工面对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问题、职工思想动态、奖励考核等敏感问题,并向上级及时汇报,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三是把职工的小事当做大事来抓。班组的重大事项都经过民主生活会通过。凡涉及职工利益的规定、办法、考核等文件,及时向职工解读、传达,让员工在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体会当家作主的感觉。
重抓和谐班组建设
原料化验班注意做到及时了解、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急员工所急、想员工所想,多方面关心员工,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和谐班组自主管理方面,该班着重培养班组长的管理艺术,提高处理人际关系水平和班组管理水平。班组在员工轮岗再分配、班组人员分配、岗位人员安置等问题上,考虑员工个人因素,如素质、能力、气质、秉性等;考虑员工家庭因素,如照顾子女、配偶、老人、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等;考虑员工党性觉悟,如思想觉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党员、骨干的比例等,尽可能使班组营造和谐、团结、激进的气氛,从而确保班组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近两年来,原料化验班克服困难,严格管理,杜绝了一切外部干扰,职工做到了遵章守纪、忠诚酒钢,无一例违章违规现象发生。
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
一是持续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活动。将民主管理纳入技术创新活动,也是该班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2011年,技术工中心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6项,技术创新项目3项。其中原料化验班协理工程师王昊提出的“对碳硫红外分析仪除尘过滤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的建议实施后,减小了粉尘对红外池的污染,大大降低了技术中心同类设备的故障率。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生产经营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全员挖潜增效专项活动。班组每一个职工从点滴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从岗位做起,节约化学药品、备品备件、材料;从创新做起,节约有效工作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公开管理难,创新管理办法。原料化验班先后在管理上实施了多项创新,第一项是关键岗位安装固定电话录音监控设施,配合在岗位禁止使用移动电话制度,监督检验人员与外界的通话,既保护了职工的正常通话,又杜绝了检验人员与供货商的私下交流;第二项是在试样接收、任务分配、投入检验、备查样保存等关键处安装摄像装置,监控作业环节,杜绝弄虚作假和偷工减料。
四是大力开展职工小家自主创新工作。原料化验班球团矿压力试验存在劳动强度大,选球不规范等诸多问题。2010年初,技术中心领导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大胆设想、创新思路,组织了由该班电工、钳工、车工、焊工、检验技术人员等5名“高手”组成的球团矿自动压球技术创新攻关小组,经过1年多时间的研究、设计、试制,2011年年初,球团矿自动压球装置在炉料检验作业区投用,职工从多年来劳动强度大、检验不规范、检验思想压力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于国内现有唯一一家的装置水平,主要部件之一随机选样的旋转鼓体技术属于国内空白,已申报国家专利。
翼钢公司安排部署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
时间:2012-1-9 8:35:20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59次
酒钢日报讯(通讯员 安 华)1月6日上午,翼钢公司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对2012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会上,翼钢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宣读了《翼钢公司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安全管理问责细则》和《安全生产工作奖励办法》。与会人员畅所欲言,认真讨论,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提出了多项措施和办法,纷纷表示要从思想深处重视安全,确保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
翼钢公司党委书记王展玉就进一步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深刻反思事故、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安全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抓好安全基础工作。从安全制度建设和基层单位安全体系建设入手,做好安全文件汇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台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做到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二是要抓好安全文化长廊建设。采取有效手段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拓展安全文化建设内涵,加大危险性告知力度,在岗位增设安全警示标牌,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文化展版,宣传岗位安全环境、工作理念和安全知识。注重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来教育感染职工。三是要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真正做到安全工作“入心、入脑”。同时,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开展事故反思和反违章活动,举行安全事故警示展览,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冬季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展开
时间:2011-12-6 8:57:08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14次
酒钢日报讯(记者 李淑芳)为了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除火灾隐患,有效扼制火灾事故发生,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由保卫处牵头,安全办、嘉峪关市消防支队共同开展的冬季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于近日全面展开,将重点对选烧厂、焦化厂、动力厂、碳钢薄板厂等30多家单位进行检查。
此次冬季消防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各单位消防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是各单位消防网络组织的建立、责任书的签订、义务消防员的培训等;各单位消防宣传、教育的覆盖率;消防器材及设施的完好率,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照明是否完好;消防通道、人员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施是否被占用等情况;工程建设项目冬季消防安全施工管理;重大危险源、危险场所管理及各类易燃易爆物品、消防设施管理情况。
炼轧厂中板生产作业区深入开展全员质量管理
酒钢日报讯 今年以来,炼轧厂中板生产作业区坚持以钢板表面质量优化和产品性能稳定控制为重点,深入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跟踪检查记录,使钢板质量达到全面受控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中板产品的合格率。图为正在生产的中板生产线。蔺乾 摄
掌握现场重点 提高安全意识
时间:2011-12-1 9:07:46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64次
——西沟矿安全管理系列报道之二
在西沟矿安全管理体系中,抓“两个重点两个提高”占有重要位置,即重点抓现场安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重点抓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安全检查是西沟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2011年共组织12次矿级综合安全大检查,检查出各类安全、设备、文明生产事故隐患576项,整改了572项;每月组织对炸药库重大危险源、山北公路等高度危险源、加油站等危险作业场所以及车辆、特种设备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共查出事故隐患72项,整改了68项;组织对矿山供配电、防排水、卸排土以及冬季“七防”的专业安全检查8次,查出各类事故隐患14项;作业区组织了216次周安全检查,查出各类事故隐患334项、全部整改;安全科日常安全巡查查出各类隐患989项,全部整改。以上隐患的整改率为98%,对整改条件不具备、一时无法整改的7项隐患,制订了整改计划,现场采取了控制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交底,使未整改隐患的受控率达到了100%,有效地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
对安全检查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督查到底,同时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查处,将违章上升到事故的高度处理、将隐患上升到违章的高度处理、将危险源全部纳入到隐患和违章高度管控。将违章上升到事故的高度管控,就是对现场检查查出的行为性违章,一律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即违章分析不清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违章人员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尤其是对重复性的违章、习惯性违章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将隐患上升到违章的高度管控,就是对查出的现场隐患进行具体分析,部分隐患按“管理性违章”考核作业区领导、管理人员和班组长,部分隐患按“装置性违章”考核作业区技术人员。部分隐患按“岗位点检不到位”考核班组点检负责人。2011年共查出管理性违章3起、装置性违章7起、行为性违章16起,共有 36人次受到了教育处理。
“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西沟矿安全文化是西沟矿安全生产的制胜法宝,安全生产不容丝毫疏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西沟矿的生命线,“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成为西沟矿所有员工的安全行为。在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该矿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利用矿区随处可见的安全展板、光荣榜、曝光台、安全标语和现场安全栏、警示牌以及广播录像视听系统等形式对职工进行长期宣传,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潜移默化地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二是从职工安全意愿入手,理清认识,引导行为,使职工知道安全就是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也使职工真正理解管理层的良苦用心,从内心接受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三是突出各级管理人员的“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安全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四是通过开展全员安全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的管理氛围,如一季度开展了“我为安全献一计活动”;二季度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三季度开展了“事故反思月活动”,四季度开展了“安全学习月活动”,贯穿全年开展了“查隐患、促整改,反违章、保安全活动”“安全征文活动”“安全演讲活动”“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冬季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活动”等。五是发动全体职工搜集身边发生的事故案例,组织学习等等,让安全警钟在每个职工心中长鸣。(通讯员 闻军年)
抓住核心理念 确保全员参与
时间:2011-11-30 9:24:57 来源:酒钢宽带信息网 阅读93次
——西沟矿安全管理系列报道之一
“全员安全管理” 是西沟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全体员工把“全员安全管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和荣誉。
“所有职工都必须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所有职工对自己及同事的安全负有责任”已成为西沟矿职工安全管理的共识。西沟矿长周期安全生产的记录是西沟矿全体职工的集体荣誉,保持这种荣誉成为每一位西沟员工的自觉行为。
为完整体现团队保安全的责任,西沟矿在“三不伤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不让他人受伤害”成为“四不伤害”。作业过程中针对每一项作业内容,该矿都要从“四不伤害”的角度明确责任,规范作业团体中每个人的协作关系,切实提高职工协作安全意识。
为了突出全矿凝心聚力搞好安全生产的团队意识,该矿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全员参与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年组织了全员安全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从作业活动场所存在的事故隐患、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习惯性违章作业整改等多方面征集合理化建议231条,每条都得到了认真答复,并组织实施,对实施效果突出的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从而鼓励职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矿山的安全管理。
在西沟矿,无论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还是其他机关科室人员,都会把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实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每一名机关人员都要挂靠班组,共同推进安全标准化合格班组的创建等工作。
食品安全报道 篇6
关键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异同
新闻报道依照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新闻类型。就比如说,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与范围来划分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而按新闻题材来划分的,综合报道、典型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以及批评性报道;还有按新闻性质来划分的,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以及文艺新闻,自2002年起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类型民生新闻,由此国内各类媒体纷纷刮起了报道民生新闻的风,但民生新闻到底指的是什么新闻,它与社会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就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定义上的区别
虽然截至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但是在《新闻学大辞典》就把社会新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而晚报与都市报等媒体最早定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定义上看出来,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是有重叠的地方,而且都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报道,仅仅只是在报道的侧重点方面有所偏差而已。像报道民生新闻侧重的方向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事件,而报道社会新闻侧重的方向则是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二、报道特点与报道题材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有着报道题材广泛性和报道内容贴近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对于趣味性要求更高,并且时效性要求低,因此对于新闻素材的寻找可以跨越时空;然而民生新闻则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服务性,对于舆论监督以及帮助解决民众实际问题是它主要的报道素材,另外关于民众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实时信息也是通过民生新闻来进行报道。
在报道题材方面,虽然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比较注重报道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新闻事件,但是就具体选材上来说,两者选材的方向、角度以及层次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另,像是民生新闻就比较主张报道与民众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且从旁帮助民众解决这些问题,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贡献;而社会重新所注重的则是批判社会中的丑恶,赞扬社会中的真善美,以及对社会上一些奇闻趣事的报道。
三、报道角度与报道形式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报道的角度可以说是站在了“他者”的角度来看待所发的新闻事件,它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以社会学的角度来报道人与自然中所发生的奇异现象。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一种感同身受与利益相关的姿态来对待老百姓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最终进行新闻报道,它用最直接与最广泛的视角实现了媒体应有的上情下达功能,同时在媒体舆论监督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社会新闻一般出现的形式大多都在报纸上,特别是像都市报以及晚报这一类的报纸,采写与报道社会新闻多大都是都市报以及晚报的重头戏。而反观民生新闻,它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电视上,这样报道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民生新闻的侧重点为倾听民声,解决民众的疑难问题,因此通过相对比报纸更加具有现场感的媒体来进行报道会更具进舆论监督的效果。
此外,两者的报道角度也存在差异,社会新闻基于“他者”角度进行报道,报道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中的现象,让人们了解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全程呈现给受众知晓,报道过程中不掺杂其他的情感因素,是对事件的客观记录。民生新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展开的报道,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价值取向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注重的是反应社会上的各种形态,因此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在新闻采写方面也更为看重它的真实性与鲜活性,然而民生新闻注重的则是本地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是本地区民众相关的新闻事件来作为采写的主要素材,因此它的报道更加本土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与负面新闻相区别,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作为新闻采写的第一要素。
五、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很好的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尽管在有些方面存在重叠与交叉的,并且追求的都是新闻的可近、可信、可用、可读以及可亲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报道角度等等一些方面的区别,因此做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区分两者的关系,让民众在进行新闻阅读时,能在快速的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各种信息,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肇潮.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时政新闻的误区与对策[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09) .
[2]贠荣臣. 论广播时政新闻在报道中的优势与创新[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2).
食品安全报道的现状和对策 篇7
加强正面报道, 实现信息的全面和横向平衡
传播学关于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 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它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 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1]215。
综观近年来媒体关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 负面报道、揭露性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月饼馅儿”事件到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 再到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 直至2011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 这些报道一方面让消费者了解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 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为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另一方面, 这种有取舍的选择性报道, 负面新闻的连续冲击, 使观众对消费现状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 这不符合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为实现信息的全面和横向平衡, 媒体报道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 加强媒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 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综观我国近几年的食品安全报道, 一般都遵循这样的传播模式:出现问题—媒体进行报道—相关部门介入并进行查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 媒体都是充当“先锋”, 率先对发生安全问题的厂家或者品牌进行曝光, 报道迅速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发后匆忙介入, 调查、取证、惩处, 但是与报道引发的社会影响相比较, 总显得那么迟缓, 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公众恐慌和社会信任危机, 很难因为相关部门事后采取的补救行为而消除, 其结果是, 公众抱怨职能部门不作为, 职能部门责怪媒体“添乱”, 而媒体记者在报道食品安全的过程中, 多采用“暗访”的形式, 扮演私家“侦探”角色,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甚至在报道后还要承担被威胁和吃官司的后果。同时, 由于记者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在对食品安全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把握上, 很难做到准确无误, 为报道引发负面社会效应埋下了隐患。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未能及时地将科学的评估结果通过媒体告知消费者, 导致科学家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分歧。因此, 加强媒体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是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必然要求。
2011年9月各大媒体关于地沟油的报道, 体现了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效果, 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报道模式正初步走向科学化。此次事件中, 媒体和职能部门协调联动, 报道由公安部门就地沟油的调查和查处结果开始, 通过新闻媒体, 向观众介绍案件查处的具体过程、地沟油在市场上销售的详细状况及其危害程度。尤其是对地沟油的流向和辨别地沟油的大致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的盲目恐慌。之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 共同开展地沟油鉴定方法的研究的报道, 展示了政府为食品质量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增强了观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2011年10月发生的“思念毒水饺”事件的报道, 从北京工商局“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结果切入, 并通过对专业人士的采访阐释该病菌的危害性。可以说, 报道模式和报道内容都做到了科学化。调查中八成消费者表示不会再购买“思念水饺”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思念食品公司在事件中不能积极应对。因此, 信息传播模式的健全和完善不是仅靠媒体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 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 要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与普及。打击假冒伪劣, 净化市场环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不仅需要知道什么不能吃, 更需要知道什么能吃、什么能放心地吃。然而当前的现实是,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认知。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查看品牌和生产日期外, 对食品的质量检测标准知之甚少, 品牌依赖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的消费现象。一旦某个大品牌爆出安全问题, 消费者的信心就会遭受沉重打击。在瘦肉精事件中曝光的肉制品品牌双汇就是其中一例, 且在此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媒关于双汇质量问题的报道接连不断。多年信赖的大品牌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这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此类食品时感到不知所措, 本能地从回避风险的消费理念出发, 他们必然会对安全的火腿食品也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甚至对整个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因此, 媒体应高度重视信息对称问题, 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 使消费者既可以及时获取食品安全信息, 又可以提高食品质量辨别能力, 从而减弱其品牌依赖心理。同时, 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引导, 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 从多方面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信息和服务。
进行连续报道, 实现信息的公正和纵向平衡
传播学指出, 受众接触媒体尤其是收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是监测环境, 从节目中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 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以调整自己的行为[1]182。媒体在报道事件并引发广泛关注后, 要对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持续关注, 及时报道问题的发展变化和最终处理结果, 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者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媒体不仅是问题的揭露者, 也应该做社会的“解压阀”, 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推动者和公众恐慌的平息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食品安全报道不能以披露和爆料为目的, 事件始于媒体也应止于媒体, 媒体报道不能虎头蛇尾, 更不能不了了之。
2010年,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小龙虾的报道, 就是通过连续报道实现信息平衡的极好范例。2010年9月5日, 《每周质量报告》播出《小龙虾疑云》, 对南京等地的消费者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事件进行了报道。节目中, 专家分析认为, 导致食用者患病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尤其是“未知的生物毒素”更是使消费者对小龙虾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南京的小龙虾市场出现价跌量少的状况。9月12日《每周质量报告》继续推出《小龙虾事件追踪》, 通报了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调查情况, 就小龙虾到底还能不能吃这个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通过专家解答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可防可控, 不必因噎废食。
需要指出的是, 媒体的连续报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公众恐慌, 要恢复消费者对被曝光企业和品牌的信任和信心, 需要被涉及的企业正视自身问题, 严把产品质量关, 杜绝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在瘦肉精事件的报道中, 媒体从销售“健美猪”猪肉的市场到“健美猪”的运输销售环节, 再到“健美猪”生猪喂养环节, 抽丝剥茧般地最终查出“健美猪”的真相。节目播出后, 栏目组派出多支报道队伍到节目中涉及的所有重要地区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同时, 其他知名栏目也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深入点评。整个频道各个栏目在当天及此后的一段时间, 都将瘦肉精作为报道内容和重点关注对象, 使节目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在此后更长时间的连续报道中, 更是从围剿瘦肉精到直击瘦肉精大案, 再到后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从报道方式和报道规模上来看, 后续报道追根溯源有始有终, 彻底挖掘事物本质。报道促使有关部门迅速介入, 采取强有力措施依法查处。这让消费者看到了政府治理食品质量问题的决心, 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情绪。但是媒体和政府行为并不能彻底消除消费者对于涉案肉制品品牌甚至整个肉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的怀疑, 从瘦肉精事件曝光到事发后的几个月时间, 关于某品牌火腿肠的负面信息接连不断, 从火腿生蛆到火腿腐烂的报道在网媒上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如果企业不采取积极措施, 从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很难再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扩大报道范围, 实现监督层次和监督领域的平衡
近年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涉及食品消费的方方面面, 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 但在监督层次和监督领域上, 依然存在着漏洞和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既要监督小企业, 又要关注大品牌大企业。目前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对象虽不乏大企业大品牌, 但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中国食品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的食品加工制造商中, 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70%左右, 这应该是食品安全报道将其作为监督重点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 知名大企业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质量免检的标签也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绝对安全, 这一点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见一斑。大企业、民族品牌不仅牵涉人数多、涉及范围广, 而且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旦出现问题, 其影响层面和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都远远超过小企业小作坊。从这个角度来讲, 媒体对大企业大品牌实行合理监督, 更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也有利于大企业大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 既要监督国内企业和民族品牌, 又要关照到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的质量问题。媒体只着眼于对国内食品企业的监督和曝光, 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民众对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的信心, 催生其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追捧。目前国内奶粉行业的现状就是极好的例证。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国人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的信心严重受挫。此后接连不断关于“三聚氰胺奶粉复活”的报道, 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三聚氰胺牵涉的只是个别奶制品品牌, 媒体在事后也进行了连续报道对此予以解释, 甚至多次公布三聚氰胺检测结果和品牌名单, 但是在“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消费心理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舍弃国产奶粉选择洋奶粉, 导致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此后, 又有媒体关于“皮革奶”的失实报道, 更是使国产奶粉和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雪上加霜。然而, 未被曝光的洋奶粉就是绝对安全的吗?《每周质量报告》2011年2月27日播出的《国产奶粉的危与机》报道, 2010年3月至7月, 因质量问题遭遇我国退货的洋奶粉总量超过450吨, 涉及多个品牌。事实上, 人们对洋奶粉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状况知之甚少, 主要是依靠奶粉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进行判断。媒体对于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监督的缺失, 造成信息的严重失衡, 使得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在理解和选择上的误区。
第三, 要兼顾城市和农村食品状况监督的平衡。占食品行业70%的食品作坊大都位于农村或者城乡接合部, 但是媒体监督的重点却大都放在城市。原因之一是城市居民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度较高, 同时相关的监督检测措施比较到位。综合考察城市消费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会发现, 农村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更严重。《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 农村市场时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 无标签、标志的食品占18.40%, 假冒伪劣产品占18.00%左右, 过保质期的食品占15.60%, 注水肉、病害肉占13.2%。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 生熟食品不分区域销售, 卖鲜肉的案板两三天才清洗一次仍是常见现象[2]。各种“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普遍流向农村市场。更令人担忧的是, 当前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这些“味道好”且价格低廉的小食品, 非常受农民尤其是农村少年儿童的欢迎。长此以往, 必将给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 媒体应进一步拓展思路, 加大和完善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 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食品和无证生产小作坊的曝光力度, 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保障农民食品安全, 促使城乡食品市场状况趋向平衡, 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由食品供应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转变期难以回避的问题, 也是在食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性问题。媒体工作者作为“船头的瞭望者”,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任重道远。媒体既不能错设议程扰乱受众认知造成社会消费恐慌, 也不能畏首畏尾放弃自己的监督职责。对此, 媒体应保持科学的认识和冷静的判断, 采取多种策略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报道, 用发展的思维和平衡的理念, 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食品消费环境, 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行为。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食品安全报道现状的分析, 梳理食品安全报道领域存在的问题。从合理加强正面报道、科学开展连续报道和扩大监督范围与层次等方面, 探讨进一步完善当前的食品安全报道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报道,报道策略,信息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浅谈如何科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科学报道,媒体
民以食为天, 安以食为先。越来越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成了媒体新闻关注的焦点, 占据各种头版头条。由于食品类话题牵涉广泛性与普遍关注性, 媒体在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时, 一定要严格把关, 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从而维护大众利益和公共利益, 促进社会进步。在报道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问题, 不渲染、不误传、不夸大, 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注重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大众传媒要明确自身的导向功能, 注重发布科学、客观的信息, 以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正确认知。
如何做可信度高、有分量的食品安全报道, 从笔者的工作实践中, 以科学实践精神大胆求证, 以专家说法解读分析检测报告, 对食品安全事件持续性关注, 将问题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到最终整改结果全面解析, 解除公众疑虑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 促进社会和谐。
一、伪食品安全报道引起恐慌
近年来, 从“纸馅包子”、“致癌香蕉”到“注水西瓜”, 一些记者为博取关注而炮制“食品安全事件”并不罕见。这说明了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经济利益, 对所调查的问题随意编造, 失实新闻不仅降低了媒体公信力, 还影响食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市场声誉。
2007年3月, 一则《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宣称, 广州香蕉林大面积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经过各种媒体转载与广泛传播, 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 结果导致香蕉价格大幅下跌, 蕉农损失惨重。直到一个多月后, 农业部新闻办发布权威消息, 澄清香蕉生病根本不会挂果, 所以市场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没有染病。吃香蕉有毒的错误说法才被消费者接受。
2012年, 传得沸沸扬扬的西瓜“膨大剂”, 起因是媒体放大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膨大剂”名为氯吡脲, 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种, 具有加速细胞分裂、分化, 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朝贤辟谣, 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膨大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且我国的膨大剂使用量都是严格控制的。此事被媒体诬陷放大后, 消费者谈“瓜”色变, 直接导致西瓜滞销, 价格大大下跌, 瓜农欲哭无泪。
二、专业报告通俗化有效解读检测信息
一方面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具有专业性, 很多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遇到有关食品安全报道时政府、专家大多处于失声状态, 由于害怕承担责任, 政府专家很少有愿意在风口浪尖谈问题, 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类报道信息不畅通。
笔者常年接触市场监管部门, 发现很多情况下,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 对于食品监管问题做了很多工作, 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压力, 大多数选择不公布信息或有限的公布信息。
例如, 不久前, 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 宁波东钱湖麻糍特别软糯好吃是因为加了塑化剂的原因, 对于这一舆情市场监管部门反应很快, 立刻做了检测, 说抽检13家企业没发现塑化剂。
如此简单的回复对公众来说, 信息量并不完善, 也无法体现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的管控。得知这一信息, 笔者与市场监管部门探讨决定邀请检测专家深入来解读检测报告, 有力破解谣言。报道请专家还原实验过程, 解释分析检测10多种塑化剂以及其他增白剂、糖精等添加剂的情况, 用实验数据有力回击谣言。
对于这类检测性报道, 如果只简单公布结果, 而不还原过程, 读者获得的信息有限。比如上例中, 就有网友仍然提问, 只是检测的13家没问题, 怎么保证全部麻糍没问题。而笔者通过还原现场执法所见的原料、还原商户制作过程、还原试验检测分析过程的“三还原”, 渐进式呈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有力击碎谣言。
三、疑惑话题不妨实验求证
除了运用专业的检测手段检测商品, 邀请专业检测机构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实验, 把实验过程有效进行展现, 也能达到消除疑虑, 以正视听的目的。
通过本报曾联合宁波市第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 模拟现实中隔夜西瓜、隔夜菜惯用的冷藏方法, 对于覆盖保鲜膜能否减少细菌的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 覆保鲜膜的西瓜, 细菌几乎没有, 未覆保鲜膜, 细菌数量每升40万个, 简单通俗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网络中“覆盖保鲜膜西瓜细菌猛增”一说属谣言。
如今, 一句官方或专家的简单答复, 已经很难让受众信服。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专家公信力的下降, 都要求“求证新闻”必须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 含糊、大而化之的表述只能让人们产生更多疑问。
四、问题食品报道展现动态全过程
对于问题食品的报道, 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 往往只愿意抓住一点吸引眼球的问题放大做文章, 从媒体的天然属性来讲, 抓住吸引眼球的问题部分固然重要, 但对于食品安全这种牵涉面广, 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笔者认为动态展现事物的全貌, 跟进发展变化的过程, 及时传递出最新的向好消息, 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传播需求。
以2015年, 宁波市场监管局查处问题油赞子为例。油赞子是宁波传统食品, 在本地拥有相当市场。2015年2月, 宁波市场监管局抽检了本地4家商户的28批次油赞子, 结果显示有10批次存在铝超标。
这一消息当时本地媒体都做了报道, 市场监管部门出于种种考量, 第一时间并未公布商户名称。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提升与发酵,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声音, 综合起来的重点就是要了解商户的名称信息。
由于事件关注度很高, 两天后市场监管部门再次抽检, 这次媒体对现场抽检情况进行了报道, 并点名了三家再次抽检的商户。一个月后, 再检结果公布, 媒体对合格商户进行了公布, 再检未通过的企业也进行了整改的情况介绍。
食品安全报道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在内外有力因素的推动下,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经济发展带来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新闻界和报纸等其它新兴的报道方式也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 新闻便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传播的时效性和便利性, 相应的创造出电子报纸和网络实时报道, 及时更正和发布社会最新的信息和问题。另一方面, 人们在依靠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基础后, 不仅可以满足温饱问题, 还可以改善自己的各方面的条件, 满足自己对文化方面的需求, 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但是新闻出版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会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有一部分新闻人员专业知识弱, 热衷于捕风捉影, 会误导社会大众;对食品问题的负面报道压过正面报道, 给居民带来心理压力;各个机构对新闻出版的监督力度不够, 新闻界本身对报道的深度挖掘也不到位。以上种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1 新闻传播人员要加强新闻的正面报道,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新闻界的知识和分类非常细致, 大致有传播学, 新闻制作与编辑, 新闻采编, 新闻录制等其它分类。其中, 传播学最为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传播学制定的传播媒介一般是报纸、杂志、网络加上现在流行的QQ信息, 微博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它们可以涵盖信息接收主体的各个年龄段, 吸引全社会的关注眼球;第二, 新闻传播的信息全部都是经过编辑人员有目的的取舍做出的内容, 有时候它对外面信息的报道不是原模原样的复制, 而是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和编辑, 因此不论是无心还是有意, 在当代社会里, 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信息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都会影响到大众对周围类似信息和消息的自我判断。例如, 自从2008年三鹿奶粉食品问题出现后, 关于食品问题的安全性成为大众普遍讨论的话题, 人们现在谈吃色变, 加上新闻媒体在该方面力量的侧重更是加深了人们的恐慌, 月饼馅掺假、苏丹红、瘦肉精、毒面粉、垃圾粉丝等重大问题摆在人们的饭桌上。这样的频繁报道食品问题让消费者和使用者清楚食品的真相, 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现实生活中的努力, 又显示出了媒体的自我特点, 吸引人眼球, 容易引导人们行为产生偏差, 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 为了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的出现, 相关媒体行业应该注意: (1) 加强新闻界的自我监督和政府监督部门以及企业利益之间的调整, 做到全方面的配合, 使得媒体健康发展。从事新闻行业的人数众多, 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信息, 一旦食品行业出现问题, 往往是记者比企业老总早到, 媒体称为问题先锋, 相关政府部门在事后的反应和应变能力较弱, 信息缓慢, 引起居民对政府和企业的不满加剧, 不利于社会稳定。例如, 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的报道和后续的大肆渲染, 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事件刚开始时候, 政府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配合媒体的报道, 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但是媒体并没有停止进一步报道行为, 带来的另一种后果是, 大众对自己的食用油感到质疑, 引起了整个食用油行业的萧条, 纷纷不惜花费高价来购买进口产品, 不管其质量的好坏, 引起一阵食用油荒, 给国家经济带来不可弥补的创伤。 (2) 大众不能偏听偏心, 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理智的判断信息的真伪。政府和新闻内部监管机构要加大正确信息的普及, 大力惩戒违法人员和新闻报道, 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度, 真正做到位大众的生活负责, 为新闻传播的正确方向负责。在瘦肉精事件中曝光的肉制品品牌双汇就是其中一例, 且在此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媒关于双汇质量问题的报道接连不断。多年信赖的大品牌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这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此类食品时感到不知所措, 本能地从回避风险的消费理念出发, 他们必然会对安全的火腿食品也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甚至对整个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因此, 媒体应高度重视信息对称问题, 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 使消费者既可以及时获取食品安全信息, 又可以提高食品质量辨别能力, 从而减弱其品牌依赖心理。同时, 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引导, 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 从多方面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信息和服务。
2 拓宽信息报道范围, 监督力度要加大
2008年以来, 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内容广泛, 力度日益加大, 使得食品反面的种种细微问题带来的大众反应也很突出, 人们几乎已经到了谈吃色变的程度, 这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相关的制度管理和监督也受到不少的挑战。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我们应该:) 第一, 既要监督小企业, 又要关注大品牌大企业。目前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对象虽不乏大企业大品牌, 但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 知名大企业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质量免检的标签也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绝对安全, 这一点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见一斑。大企业、民族品牌不仅牵涉人数多、涉及范围广, 而且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旦出现问题, 其影响层面和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都远远超过小企业小作坊。从这个角度来讲, 媒体对大企业大品牌实行合理监督, 更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也有利于大企业大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 既要监督国内企业和民族品牌, 又要关照到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的质量问题。媒体只着眼于对国内食品企业的监督和曝光, 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民众对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的信心, 催生其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追捧。目前国内奶粉行业的现状就是极好的例证。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国人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的信心严重受挫。此后接连不断关于“三聚氰胺奶粉复活”的报道, 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事实上, 人们对洋奶粉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状况知之甚少, 主要是依靠奶粉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进行判断。媒体对于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监督的缺失, 造成信息的严重失衡, 使得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在理解和选择上的误区。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由食品供应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转变期难以回避的问题, 也是在食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性问题。媒体工作者作为“船头的了望者”,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任重道远。媒体既不能错设议程扰乱受众认知造成社会消费恐慌, 也不能畏首畏尾放弃自己的监督职责。对此, 媒体应保持科学的认识和冷静的判断, 采取多种策略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报道, 用发展的思维和平衡的理念, 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食品消费环境, 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食品安全报道 篇10
古语言,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我国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团体和个人参与食品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和消费, 食品议题关系国计民生。三鹿奶粉安全事件爆发后, 不论社会公众还是质检部门、媒体机构等都对食品安全事件日益关注。网络化的今天, 不同于以往纸媒为主的传播, 网络新闻的立体传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1, 对新闻报道的议题框架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问题
高夫曼 (Goffman) 在1974年引入“框架”的概念, 他认为, “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 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 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 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2。加姆森 (Gamson) 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界限, 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 代表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食品安全事件既是宏观议题又是敏感议题, 公众获得此类议题的渠道主要来自媒体。一个议题包含事件的不同层面, 所谓媒体的报道框架, 是指媒体从业者选择特定的视角将事件的若干层面呈现给受众, 即便是每一个报道都是“客观”的, 但通过事件不同层面的截取, 仍旧能够体现媒体从业者 (包括创作者和把关人) 对待事件议题的态度和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
本研究选取新浪网失业议题之相关报道, 从框架理论出发分析消息类型, 主题类目及观点态度等, 探析网络媒介建构了怎样的社会真实以及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框架食品安全议题。
研究方案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以新浪网新闻为研究蓝本展开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是通过对测量具体变量进行系统客观研究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内容元素的划分、提取和整合, 对变量编码进行统计分析, 属于定性分析范畴, 能够客观地反映内容元素的分布情况和内在规律。
新浪是国内四大门户网站之一, 目前全球注册用户已超过2.3亿, 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 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新浪深受网民欢迎并享有较高声誉。新浪新闻中心与全国千家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 具有良好的业界口碑。基于新浪网新闻的影响力, 笔者选用新浪网作为网络新闻来源。
以往对食品安全议题的新闻报道的分析多集中于具体微观的食品安全新闻事件, 本文中笔者力图以中观的视角刻画食品安全议题在媒体报道中的整体化、连续性地呈现情况。基于此, 笔者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新浪新闻1个自然月的所有新闻刻画食品安全议题的媒介呈现。
笔者选用2012年5月份的新闻为研究对象, 共搜集有效可供分析新闻247条3。新闻关键词为“食品安全”, 搜索位置为包含于“新闻标题”或“新闻正文”中。所有247条新闻都按照统一的内容分析编码原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报道类型
在247条新闻样本中, 存在一条新闻后附带相关新闻或链接新闻的情况, 故整理后所有新闻按照报道类型分为298个样本。其中消息162则 (占54.36%) , 评论27则 (占9.06%) , 通讯39则 (占13.09%) , 其它题材有70则 (占23.49%) , 这70则信息包括人物专访、科普文摘、政策文件、图片新闻等。
报道内容
新闻信息的内容主题是分析的主要着眼点。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 可将食品安全议题的报道归类为:事件 (或事故) 报道、食品安全监督检测、食品安全奖惩与问责、食品安全议题评论、基本信息 (或背景知识) 公开、食品安全主题活动和其它。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
首先, 限于题材和版面, 在事件报道中部分新闻选择以消息方式曝光食品安全事件, 意在突出新闻实效;也有部分新闻采用“长镜头”的方式, 力图还原事情 (或事故) 的来龙去脉, 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调查和描述。对事件的简单曝光处理和对事件的调查分析对受众而言, 获得的信息量显然不同。
其次, 监督检测和奖惩问责是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及时的监督检测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厘清事故责任;另一方面, 合理的奖惩问责能完善地解决问题, 同时对后来者起到榜样或警示作用。以上两类是食品安全议题新闻的主要部分, 为此笔者又将这两类新闻各自分为两个子类目:第一, 管理整治活动或行动的报道;第二, 管理整治相关会议纲要精神或措施办法。
给予上述研究分析, 笔者将新闻样本分为11个细分类目。分析结果4如下:
事件公开或曝光类新闻占4.01%;事件调查或分析类新闻数量最多, 占19.36%;监督检测行动或活动类新闻占8.76%;监督检测会议举措类新闻占16.42%, 是监督检测行动类新闻的2倍;奖惩问责行动或活动类新闻数目很少, 仅占3.28%;奖惩问责会议举措类新闻占10.58%, 是奖惩问责行动类新闻的近3倍;事件或议题评论类新闻占总样本的11.31%;行业法规标准类新闻占据10.58%;统计性调查信息最少, 仅占2.55%;食品安全主题活动新闻占2.66%;其它衍生议题类的新闻占5.47%。
报道态度
在新闻的报道态度方面, 持正面支持性态度的新闻占67.05%, 食品安全类新闻报道的主基调, 这与政府、企业等监管检测、奖惩问责类新闻主题相关;持中立态度新闻占16.28%;持否定批评态度的新闻占16.67%。新浪网作为国内主流门户媒体, 其报道态度相对明确, 与主流价值观一致, 如在全聚德“地沟油事件”等类似新闻报道中, 新浪网新闻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此类事件恶性影响的批评和否定。
结语与讨论
新闻形式应力图保持平衡多样
分数据析显示, 样本中的新闻包含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形式, 消息类新闻居多。媒体作为“社会喉舌”具有信息告知和教化的作用。媒体告知直接关乎公众知情权, 公众有权利从媒体获得详实全面的信息, 因此通讯类新闻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需着力。同时媒体的教育作用也应切实落实于新闻报道事件中:一方面, 在食品安全议题还未得到全面有效根治的情况下, 媒体有义务提供相关的视频安全知识普及信息;另一方面,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仅要客观报道信息, 更需要独立发出自身的声音。这需要对正面事件和人物的明确褒扬, 还需要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反面典型进行批评, 让发自媒体的评论有理、有力、透明、公允, 进而树立并引导主流价值导向。
报道框架需合理调整与延展
在对新闻样本的分析中笔者发现监督检测和奖惩问责类新闻所占比例近四成, 这两类新闻的报道框架中, 报道主体主要是政府及组织部门, 报道议题主要是政府“召开会议”进而采取相应的“监管举措”或“奖惩问责措施”, 主要反映政府组织管理治理食品安全的有效或解决民生的决心。与之对应的是, 报道监管行动的新闻仅是监管举措类新闻的二分之一, 报道奖惩问责行动的新闻与奖惩问责举措类新闻相较只占三分之一。好的措施需要加以落实, 否则出台的措施、会议精神就会流于表面, 引起民众的不满, 更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媒体虽然不是食品安全直接解决问题的一方, 但报道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框架, 影响公众对议题解决方 (如政府、企业相关部门) 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时代公众对信息特别是关系到自身生活和安全的食品安全议题, 公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前所未有。公众不仅需要了解焦点事件, 更渴求在事件背后获得相关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有效的信息和相关资讯。网络新闻较之于传统媒体, 几乎不受版面、时长等因素影响, 因而可适度提高安全知识信息、调查统计信息等相对分布较少的框架议题。
此外研究报道的框架类目中显示报道议题的主要来源是政府、企业新闻或媒体自身,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害方 (或当事人) 却很少在报道中提及, 这不仅仅是新闻来源的缺失, 也是新闻报道视角的缺失, 这也意味着现有新闻报道框架还不完善, 因而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媒体有必要延展“受害方 (或当事人) ”这一框架维度。
媒体需认清自身角色和责任
毋庸置疑, 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让食品安全事件更大程度展现在公众面前, 对企业和管理者都起到监督作用。然而媒体只能作客观的“记录者”而非代表企业的“运动员”或代表执法部门行使职权的“裁判”。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隐瞒不报、漏报固然要杜绝, 但也要防止媒体对食品安全事故过度渲染引发民众恐慌的倾向。在新闻样本中就有6则新闻提及媒体之于食品安全的正负面影响作用。
一方面, 媒体需要在媒体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准确客观地采集和编写新闻;另一方面, 媒体及从业者需要在意识层面认清媒体作为独立于企业、政府监管组织和民众的角色和责任, 既要代表主流价值观发出声音, 同时还需注意报道的角度及方式方法, 避免谬误和偏激, 提供详实全面的信息, 构建公众理性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行业发展与监管状况报告.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2.
浅议报道安全的“六法则” 篇11
笔者从新华社广西分社和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加强报道安全工作的实践出发, 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 总结了实用的“六法则”:
法则一:第一防线是关键。记者本人是加强报道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尽管稿件是否具有政治性、导向性差错, 在一定程度上可由分管编辑、领导把关, 但是文章是否存在事实性差错, 表述是否准确, 完全靠记者本人掌控。如果记者的责任心不强, 采访不扎实、不深入, 甚至抱着“忽悠”领导的思想, 就会酿成大错。因此, 记者本人要多一份责任心, 牢固树立“文责自负”意识, 一方面, 该汇报, 该送审, 一定要严格按程序走;另一方面, 大到政治性、事实性问题, 小到标点符号、错别字等, 都要严格把关, 认真对待, 尽可能在采写稿件第一关, 把风险降到最低。
法则二:遵循制度莫忽视。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新华社广西分社, 报道安全的控制主要在两个环节, 一是采写环节;二是签发环节。
采写环节主要是记者的采写选题是否有政治性错误, 导向是否正确, 采访是否扎实, 写作是否准确等。签发环节包括签发人对政治性、事实性、导向性的把握。尽管两大环节涉及面广, 但只要真正按照制度来办, 就会大大减少报道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 新华社针对采编业务的方方面面, 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 内容详尽, 条例明确。比如, 在参考报道方面, 有《关于重大经济案件和重大经济纠纷内参报道的规定》、《新华社内参采编工作规程 (试行) 》;在新媒体业务方面, 有《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华网地方频道采编发管理的规定 (试行) 》、《关于地方重点网群用户上挂新华网总网的暂行规定》;在采编签发方面, 有《新华社国内分社采编业务签发人管理规定 (2009年12月修订) 》、《中共新华社党组关于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七条规定》等。
法则三:同事交流作用大。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办公室, 各报各部门都是大平面办公, 一些部门领导便提倡记者们培养一种习惯———写稿子前后, 都把稿子拿出来, 在同事之间彼此交流, 有时同事瞄一眼, 或随便一句话, 就会使文章更加精彩, 更加安全。
广西日报还形成每天早上开采前会的制度, 各部记者将近期准备采写编发的重点稿报题讨论, 经过采前会上各部主任的“头脑风暴”, 一篇稿件的导向性、采写方向, 甚至大框架基本形成, 有效地杜绝了稿件方向性的错误。
另外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稿件写完后, “大声”念出来。事实证明, 出声读要比默念效果好得多。很多时候, 有些小错误通过默念不一定发现, 但是只要出声读, 而且读两遍以上, 一定会有收获。
法则四:依葫芦画瓢最保险。依葫芦画瓢, 是广西分社加强报道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比如, 1.关于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 什么级别的领导发多少字, 严格按照《新华社关于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实施细则 (2009年3月24日修订) 》。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如何报道, 严格按照《关于做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及省级领导干部职务变动报道工作修改意见的通报》中规定的格式, 填空即可;2.在稿件用语规范方面, 有《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 (修订) 》、《两会报道规范用语备忘 (2012年2月修订) 》、《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提法备忘》等, 这些规定对报道中常用提法、常出现的疑惑、或常出现的错误等, 都有明确的规定, 只要把这些文件放在案头, 当做一本“字典”, 不懂就去查, 定能解难题;3.在突发事件报道、新媒体业务、签发稿件方面, 分别有《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首发报道评审规程 (试行) 》、《重大新闻迟报漏报瞒报认定办法》、《新华社音视频报道采编及供稿规范 (试行) 》等, 这些规范几乎能解答新华社记者、编辑采写和签发稿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疑惑。
法则五:警钟常响心铭记。近年来, 新华社广西分社在总社考核中, “部门和国内分社年度差错率”一项得分较高, 其中有两点起到了重大作用:一是设置“一读”岗位;二是将错误例子毫不留情地署名张榜公布。
每天大量的繁杂事务, 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签发人签发稿件的精力。在此情况下, 新华社广西分社设置“一读”岗位, 由分社新入社的记者和频道编辑等轮流担任, 把记者入库的每条稿件, 认真阅读修改后, 再交给签发人。如此一来大大减轻了签发人的压力, 同时也保证了稿件安全。将差错公布上墙, 则会让差错者本人觉得不好意思, 进而铭记, 下次不再犯;对他人而言, 起到警示作用。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2010年出版的《我们错了》, 是报道安全工作的典范“警示教材”, 该书所起的“鲶鱼效应”, 激励着集团内各媒体的“沙丁鱼”,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坚守着新闻真实的生命线。广西日报更是顺势推行类似“前向纠错”的纠错制度, 将承担差错责任环节前移, 原来记者编辑只对见报差错负责, 而现在稿件一经提交总编室, 在校对时发现错误就回溯追究各环节责任。该制度一实施, 编辑、记者打起十二分精神, 摈弃原来的依赖习惯, 努力将差错消灭在自己笔下, 不再埋“炸弹”, 报纸版面上的差错率大幅减少。
【食品安全报道】推荐阅读:
科学报道食品安全08-02
安全报道08-28
安全通讯报道01-18
安全新闻报道05-18
有关学校安全报道11-14
安全月报道稿件11-20
安全生产知识报道05-11
小学暑假安全教育报道09-21
车间安全生产检查报道08-21
安全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报道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