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共7篇)
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 篇1
关键词:糖尿病,出院指导,护理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理理念的转变, 整体护理的广泛应用, 出院指导已成为临床护士护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做好出院指导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转归,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再次住院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仅2010年就收治了71例糖尿病人, 年龄29岁~93岁, 平均67岁。这些病人病情轻重不一, 由于治疗护理得当, 均好转出院, 无一例死亡。
2 出院指导
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的第三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 目前全球有糖尿病人1.35亿, 每年以新增近100万例的速度增长, 且年轻化。因此, 除加强普及糖尿病教育外, 医院切实做好糖尿病人出院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2.1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因此饮食控制至关重要, 指导病人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不能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禁酒, 忌食葡萄糖, 蜜糖及制品, 忌食动物脂肪, 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 如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摄入低于每日300 mg, 主食尽量选用粗制米面、杂粮、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 适量进食水果和甜食, 3餐营养搭配均衡定量, 3餐分配一般为1/5、 2/5、2/5或1/3、1/3、1/3。老年人应酌减, 身体生长发育的儿童、孕妇及运动量大的年轻人可酌情增加。
2.2 运动指导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 同时体力活动不足也可加重糖尿病病情, 因此, 糖尿病病人要定期测体质量, 使体质量维持正常水平。方法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每天坚持30 min以上 (应根据病人情况、年龄、全身状况等决定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 一般不宜做剧烈运动, 最适宜的运动方法是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游泳等。宜小运动量, 关键是持之以恒。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 h为宜。如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运动前最好注射在腹部, 此处比四肢皮下吸收慢, 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能起到增强体质、减轻体质量、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 从而间接起到控制血糖, 稳定病情的作用。
2.3 用药指导
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 如口服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 有胰岛素适应证的病人使用胰岛素。口服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时, 应注意低血糖、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注射胰岛素时,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指导病人应严格准确使用剂量, 让病人在出院前就学会自我注射方法, 懂得注射的注意事项。如注射部位的选择、持针方法、消毒方法、注射途径等, 还要教会病人判断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和应对处理方法, 若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等, 应进食糖果, 含糖饮料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 mL~30 mL, 待病情稳定后送医院。
2.4 足部护理指导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应加强足部护理, 平时注意足部卫生, 勤换鞋袜, 鞋宜稍大且宽松柔软, 鞋内干燥、清洁, 鞋垫平稳, 保暖性能好, 坚持每天温水泡脚, 最好做到每天局部按摩1次, 时间20 min~30 min, 不能赤脚走路, 不宜用热水袋或电褥取暖, 防止足部烫伤。禁止穿紧身衣裤, 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每天检查足部1次, 若出现趾间裂缝、水疱等现象, 均要及时处理。
2.5 血糖自我监测指导
帮助病人和家庭成员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 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标准, 能准确使用血糖仪, 一旦出现问题, 及时就诊。
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 篇2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284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足48例, 男33例, 女15例;年龄最小52岁, 最大79岁;病程6个月至18年。入院时血糖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4], 入院后给予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局部处理及支持治疗, 出院后及时给予院外指导并电话随访, 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饮食护理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目的是维持理想体重, 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糖尿病足病人一般情况多较差, 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而创面修复又需要足够的营养。除静脉给予支持疗法外, 饮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注意营养的搭配[5]。适当选配糙米、玉米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较丰富的杂粮, 多吃蔬菜、豆制品, 避免高糖饮食, 少食多餐, 合理分配, 保证食物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病程迁延, 致残率高, 给病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致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对治疗缺乏信心。要针对病人的心理变化, 了解其担忧情况, 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做好糖尿病的知识宣教, 积极主动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鼓励病人参与治疗方案, 配合治疗与护理, 增强治疗信心。
2.3 局部护理
创面应加强局部换药。换药时动作要轻柔, 及时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彻底清创引流,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在控制血糖、足量抗生素应用前提下, 用胰岛素加山莨菪碱注射液湿敷创面, 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修复, 效果良好。
2.4 适宜运动
适宜的运动, 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等, 其中步行活动安全, 容易坚持, 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 心率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 活动时间20 min~30 min。
3 出院指导
正确合理的出院指导, 是防治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环节。糖尿病足的出院指导主要包括足部的清洁、足部检查、足部外伤的预防和健康教育4个方面。
3.1 足部的清洁
每天温水泡脚, 时间不宜过长, 10 min为宜, 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擦干, 包括脚趾间的皮肤, 以保持脚部的清洁。泡脚时切忌水温过热, 以免烫伤皮肤, 避免使用电热毯、热水袋, 也不要洗桑拿浴、烤火炉、泡热水澡。每次修剪趾甲前必须先用温水泡脚, 将趾甲泡软后再小心地修剪。趾甲不要修得过短, 以免损伤甲床引起感染。
3.2 足部检查
每天检查病人双足1次, 了解足部有无感觉减退、麻木、刺痛感;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外伤等, 要及时就医, 以免贻误病情。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要经常测试足部感觉, 包括关节位置觉, 足部振动觉、痛觉、温度觉、压力觉等。
3.3 足部外伤的预防
指导病人不要赤脚走路, 以免刺伤;外出时不要穿拖鞋, 以免踢伤;鞋子透气性要好, 舒适、大小合适, 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每天检查鞋子, 清除可能的异物和保持里衬的平整, 注意每天更换;对有视力障碍的病人, 应由他人帮助修剪指甲;还要注意足部保暖御寒, 防止冻伤、挤压伤、撞伤, 避免运动性外伤, 不要做爬山、跑步等剧烈运动。
3.4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足治疗手段之一, 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控制疾病,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病人及其家属耐心宣教, 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治疗需持之以恒。让病人及其家属学会测尿糖、血糖, 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 学会胰岛素注射的基本技术, 在医务人员指导下, 使之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
4 小结
在对糖尿病足病人的随访中了解到, 大多数病人均能遵从医嘱, 按时治疗并遵从出院指导,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再次住院时间间隔明显延长, 医药费支出下降, 1/3的病人2年内避免了再次住院, 仅在家康复治疗。正确的出院指导不仅增强病人对治疗的顺从性, 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还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了糖尿病病人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17.
[2]任玉珍, 李红.糖尿病足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B) :3254-3255.
[3]宋子胜, 何莉.糖尿病足病人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0, 24 (增刊1) :87-88.
[4]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78-779.
骨髓移植病人的出院指导 篇3
1 出院前指导
1.1 出院宣教
移植病人外周血细胞计数连续3 d中性粒细胞 (ANC) >0.5×109/L, 即通知病人家属做出院准备。护士通过图片、画册等途径, 以病人和家属为对象, 做详细的出院指导, 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宣教效果。如果病人携带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出院, 进行CVC护理相关教育, 观看病人CVC护理操作流程, 如操作不合格, 必须到县级医院进行导管护理。此外, 出院前医生做出院前营养指导, 指导家属购买居家护理所需物品, 如口罩、消毒纱布、乙醇、紫外线灯管、含氯消毒剂等。
1.2 出院前的家居清洁
由于PBSCT 后病人免疫功能尚未 完全恢复, 对家居环境要求较高。因此, 应严格指导家属做出院前的家庭环境改造, 如移开家中可移开的家具, 用清水擦洗;浴室、厨房用稀释的清洁剂或含氯消毒液清洗, 要特别注意墙砖之间发霉的部位;衣帽、鞋物洗净放入柜内, 注意柜内不可放杀虫剂;清洗空调隔尘网, 地毯洗净后收藏好;换一套干净的窗帘、床上用品;盆栽、宠物尽量移走。
1.3 出院时护理
病人出院时, 向病人详细介绍出院带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出院的同时给予病人下次门诊的复诊日期及相关手续。每位移植病人不论住院次数, 均使用同1个住院号, 复诊时门诊护士根据此住院号可将病人的所有医疗档案调出。
2 家居护理指导
2.1 感染的预防
感染作为PBSCT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出院后应积极预防与观察。定时测体温, 每天2次, 若感不适或发热可以增加测量次数。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或接触患传染 病的病人。移植后第1年不可饲养宠物或种植盆栽等。每日淋浴, 勿与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移植后前6个月外出都要戴防护口罩, 预防呼吸道的感染。防护口罩应在回家后或污染后及时更换, 6个月后应咨询医护人员是否需要继续使用口罩, 同时保持手的清洁。遵医嘱按时服药, 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2.2 个人卫生及家居环境维护
病人使用过的毛巾、内衣及袜子每天更换、清洗及晒干。当ANC<1×109/L时, 衣物都要经熨斗高温熨过, 更换床单和枕套每周2次, 而枕头、床垫及毛毯最好每周能日晒1次。平时清洗空调隔尘网每周1次, 清洗窗帘布每月1次, 地毯应每3个月清洗1次。无地毯的地面应每天2次应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勿接触对骨髓有害的化学物品, 如汽油、化学溶剂、油漆、园艺肥料或杀虫剂。周围整体环境要勤清洗、湿抹、吸尘, 保持空气干爽流通和 适度的阳光照射。每天定时通气换气, 室内温度应保持控制在18 ℃~22 ℃, 湿度保持在50%~60%。
2.3 五官及皮肤的护理
ANC<1×109/L时需继续使用氯己定之类抗菌漱口水漱口, 可使用淡盐水或冷开水保持口腔湿润。每次进食后均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清洁口腔, 血小 板 (PLT) <20×109/L时勿使用牙签、牙线。皮肤干燥时可使用不含刺激成分的润肤产品。移植后前6个月外出时应穿长袖衣裤或使用雨伞、配戴太阳眼镜来过滤紫外线光, 避免阳光直射, 必要时涂防晒油。每次只使用一种护肤品或化妆品, 以辨别身体是否有过敏反应。切勿戴隐形眼镜, 因可能会导致感染。如感到眼干, 复诊时需告知医生。移植后3个月~4个月 (或更长时间) 头发会重新长出, 戴帽、头巾或假发来减低头皮暴露。
2.4 CVC的护理
所有 PBSCT 病人均使用隧道式CVC, 很多出院病人因有持续治疗的需要, 会携带CVC回家。嘱病人淋浴时使用含有抑菌成分的沐浴露, 沐浴前用防水敷料将导管出口处妥善保护, 避免直接接触自来水。每日沐浴后, 由 病人自己对着镜子检查及轻按导管的出口处, 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观察、记录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 妥善固 定以免被拉扯到。每周生理盐水20 mL冲洗管道, 肝素3 mL (100 U/mL) 封管。接触导管前后必须洗手。
2.5 饮食与营养
对于正在康复中的骨髓移植病人, 保持食物的低菌状态仍然十分重要。PBSCT后口干、味觉转变、食欲下降、恶心或呕吐都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才能恢复。可通过均衡 饮食、少量多餐来维持营养, 每天饮2 L~3 L水或其他营养饮 料, 如汤、果汁、营养奶。饮水必须烧开, 不喝隔日水。食具用后 要彻底洗净及自然风干, 使用前再用热水烫洗1遍。街市买回 来的新鲜食物彻底清洗后, 立即放入冰箱冷藏, 直至烹调时才取出。冰冻的食物需放在冰箱的保鲜层解冻。初回家时, 病人的饮食原则大致同住院时相似。在白细胞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保持2周以上时, 可尝试新的食物。注意每次只可以尝试1种新的食物, 如有呕吐、腹泻等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食用。移植3个月后若中性粒细胞理想以及不需服用太多的免疫抑制剂时, 可尝试进食新鲜的水果。应避免食用腌制、外买或需翻热的食品。
2.6 活动和社交
移植后通常容易感到疲倦或虚弱, 可每天 做一些轻量的运动, 如散步, 循序渐进地增加自己的运动量。避 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外出, 最好选乘出租车或私家车。家人朋 友要多倾谈, 但如欲外出访亲探友, 最好先咨询主治医生。至于 能否回到学校或工作岗位应听从医生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常异体移植1年后、自体移植 9个月后方可考虑。
2.7 性生活
ANC≥2×109/L, PLT≥50×109/L, 以及配偶双方都没有感染, 便可恢复性生活, 注意事前和事后保持个人卫 生。女性感到阴道干燥可咨询医生, 按情况使用润滑剂或补充雌激素。男性病人性需求可能会减少, 或有暂时的功能障碍, 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好转。化疗和放疗会影响性腺功能, 大部分病人在移植后都可能会不育, 但仍需继续采取避孕措施。移植前, 男性病人可先将自己的精液保存于精子库内, 以备需要时使用。
2.8 情绪
每个人都有忧虑、紧张和情绪低落的时候, 外表的改变以及身体功能的降低会使许多移植后的病人有严重的挫折感。应鼓励病人向自己亲密的朋友、家人、医生和护士倾诉, 医护人员必须在了解病人心理的前提下, 开展心理教育, 密切医患关系, 增进感情交流、沟通, 取得病人的信任, 并给病人以教育指导, 耐心听取病人提出的问题, 指导病人解除恐惧、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向临床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
2.9 复诊
出院后, 病人须定期返回门诊部接受检查, 必要时接受输血及药物治疗。病人每次出院或复诊时均会预约好复诊时间、视诊医生1次, 然后2周~3周1次, 当情况逐渐稳定时, 复诊就延长至每年1次。非正常门诊时间, 如遇紧急情况, 可拨打“120”或前往急诊室就诊, 必要时安排血液科住院治疗。
2.10 预防接种 PBSCT
后病人免疫功能需要6个月至1年后才能恢复。一般 PBSCT 病人出院1年后需要重新进行预防接种。对 PBSCT病人有专门的疫苗接种计划, 活疫苗的接种也会给移植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医生会于每次疫苗注射2周后为病人进行抗体测试。
3 体会
PBSCT 病人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性的过程, 护理工作已适应新的医疗模式转变, 服务对象由住院病人扩大到出院病人, 工作范围也从临床护理发展到健康保健服务, 尤其注重预防性护理和持续性护理[2]。病人不仅在住院期间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护理, 出院后仍可得到护理、康复、保健、健康宣教等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使得病人和家属掌握居家护理的技巧, 增强疾病康复的信心, 让病人在熟悉的家居环境中, 享受到重聚的欢乐, 同时仍可得到专业的照顾, 不但降低PBSCT并发症的发病率, 对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达万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1) :41-43.
老年高血压病人出院指导 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7月—2007年7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人50例, 男33例, 女17例;年龄70岁~88岁;病程5年~28年;机关干部43例, 农民7例;伴超体重25例 (50%) , 合并肥胖15例 (30%) , 合并其他慢性病16例 (32%) , 收缩压达 (240/120 mmHg) 舒张压达 (200/110 mmHg) , 对此实施出院指导。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宣教
针对老年高血压、脑血管硬化、记忆力减退, 采取多种形式, 如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 科普手册, 电视录像, 图片, 专栏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用广泛的集体或个体健康教育。
2.2 限制食盐的摄入
每日摄入盐5 g以下, 低脂饮食, 过多的饱和性脂肪酸可使血管硬化, 使血压升高, 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可转成饱和脂肪酸, 对血压也是不利的, 所以强调不进高脂肪、高热量及油炸食品, 多食含锌、钙丰富的食品, 这些有促进肾小管排钠和降压作用。
2.3 注意心身休息
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指导科学用脑, 弛张有序, 繁忙的工作中进行10 min~20 min的工间休息, 保证充分睡眠, 尽量不熬夜, 午饭后休息30 min~60 min, 有利于身体疲劳的恢复。
2.4 稳定情绪, 保持心情愉快
遇事要冷静, 莫急躁, 避免精神紧张, 过度激动和悲伤, 学会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加强修养,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精神易于激动偏执的病人要做好病人的疏导工作, 也嘱家属配合工作, 切勿与其争吵, 防止精神刺激而发病。
2.5 纠正不良习惯
如吸烟、饮酒、饮浓茶及咖啡等, 预防便秘。
2.6 坚持有氧运动
许多研究表明, 长期坚持有规律的有氧运动, 有助于减轻和控制体重, 调整糖, 脂肪代谢, 改善心肺功能, 达到降压稳压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目的, 可选择散步、游泳、太极拳等每周3次~5次, 每次30 min~60 min, 持之以恒, 活动后适宜心率=170-年龄。
2.7 用药指导
遵医嘱合理选择降压药给病人讲解用药的重要性及用药方法, 药物的副反应如利尿药物用药不当, 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 减慢传导, 增加哮喘者气道阻滞, 个别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钙拮抗剂使血管扩张, 出现面部发热, 心动过速等反应, α受体阻滞剂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首剂晕厥, 水潴留、踝部水肿,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 药物代谢和清除率下降, 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倍~7倍, 应从小剂量开始, 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通常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首先选用长效药物, 长效药物24 h平稳降血压, 可有效防止靶细胞损害, 对特殊记忆力差的要告知其家属, 同时可选用不同颜色的药杯, 闹钟提示等方式提醒病人按时准确服药, 服药期间监测血压, 如有不适应随时就医, 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 避免发生血压反跳发生意外。
3 结果
我科自从实行整体护理以来特别注重对慢性病的出院健康指导,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降低了发病率,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4 小结
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 篇5
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7年1月在神经内科出院的病人共596例, 其中男397例, 女199例;年龄32岁~86岁, 平均57.4岁;其中留置胃管8例, 留置尿管2例。
2 方法
设立出院病人电话回访记录本, 将每个出院病人的电话号码登记在记录本上, 由病人住院时的责任护士对出院后1周、2周及1个月的病人进行电话回访, 回访率达97.6%。回访内容包括:了解出院后病人的情绪是否平稳;不健康的行为是否改正 (如吸烟、饮酒等) ;是否按医嘱坚持服药;是否合理膳食;偏瘫病人能否坚持功能锻炼, 家属是否定时给予翻身, 能否做好皮肤护理;对语言障碍的病人, 家属能否坚持帮助进行语言训练;对认知障碍的病人, 家属能否根据病人的性格、爱好、兴趣帮助进行认知训练;留置胃管的病人家属是否掌握便秘、腹泻、误吸及堵管的基本防治;是否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 按时给予更换胃管、尿管等;是否按时来医院复诊等。针对回访的问题, 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指导与帮助。
3 实施效果
电话回访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通过电话回访获知, 大多数出院病人及家属都能遵循健康指导去做, 身体各方面恢复良好。少数病人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住院期间没有掌握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所教的健康知识, 出院后康复效果差。主要表现在病人思想负担重, 害怕疾病复发给家庭带来负担, 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工作忙, 不能按时服药;怕痛、怕累, 不敢锻炼或达不到锻炼效果;脾气暴躁, 没有改掉不良习惯, 遵医行为差;家人照顾不周, 不能坚持2 h给瘫痪病人翻身1次, 造成受压部位皮肤破损;没有及时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 给予更换胃管、尿管等。针对上述情况, 回访护士一一给予指导和叮嘱, 建议出院后及时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经过监督与指导, 病人遵医行为有所改善, 基本上都能遵循康复指导去做, 并能按时复诊。
4 讨论
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是我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跟踪服务, 是对住院病人全程优质服务的延伸。随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 这项服务形式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 护士容易接受, 病人及家属也乐意, 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康复指导及咨询服务。电话回访这项工作的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护理从医院走向社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1], 随着社会的发展, 更多的病人将向社区转移, 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2]。对出院后仍带有胃管、尿管、引流管的病人, 需要伤口换药的病人以及语言表达差、理解能力不好、听力差、记忆力差, 需要面对面交谈的老年病人, 建议出院后及时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应按病人需要及时上门服务, 给予换药、换管或拔管, 同时鼓励病人家属多关心、体贴病人, 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使病人感受到亲情无处不在,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于身体康复。同时还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指导, 提高生活质量, 使跟踪服务在社区得以延伸。
参考文献
[1]陆骏, 陈美红, 倪玲玲, 等.用电话回访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67-68.
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出院糖尿病病人160例, 男68例, 女92例;年龄20岁~85岁 (53.80岁±9.96岁) ;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上30例, 高中83例, 初中及以下47例;1型糖尿病10例, 2型糖尿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出院时病情恢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出院时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并嘱其复诊, 未实施电话回访;观察组按计划实施出院后电话回访。6个月后, 比较两组病人的遵医行为和对医院的满意度。
1.2.1 电话回访方法
1.2.1.1 回访护士的要求
回访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专科理论知识, 较好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满足病人多层式的需求, 使病人主动遵从医嘱,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2.1.2 建立病人健康回访档案本
科室内设立电话回访登记本,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出院时间及带药、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回访方式及日期、回访人, 建立回访情况记录本, 记录每次回访内容及相应指导措施。
1.2.1.3 回访方式及时间
在病人决定出院前1 d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同时填写健康档案, 并发放1份针对该病人的“健康指南”, 介绍疾病相关症状、护理要点、注意事项, 并送上温馨联系卡, 卡片上注明病人的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的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和联系电话、病人复诊的时间和地点。出院后1周开始进行电话回访, 第1个月每周1次, 之后每月1次或2次, 并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增减次数。详细记录回访内容, 定期了解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情况。
1.2.1.4 回访内容
了解病人出院后健康状况, 提醒病人遵医服药、定期复查。对病人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等指导, 指导病人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的能力。教导病人外出时随身携带识别卡, 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对病人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1.2.2 评价方法
两组病人出院后6个月, 由回访护士采用统一自制问卷, 逐一询问病人, 并如实填写, 对其遵医行为进行评价, 包括正确用药、遵循饮食原则、适量运动、按时复诊、主动咨询等情况;对医院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分为满意、不满意。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电话回访教育提高糖尿病出院病人的遵医行为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接受电话回访方式健康教育后病人各方面的遵医行为, 包括正确用药、遵循饮食原则、适量运动、按时复诊、主动咨询等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3.1.1 督促病人遵医嘱正确用药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目前不能根治, 治疗需持之以恒[2]。有些病人因为需用药时间长, 不能坚持, 血糖控制后, 便擅自停药或减药, 导致病情反复, 因此, 做好出院病人的及时回访, 能够指导病人正确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正确使用胰岛素, 应对不良反应, 提高病人遵医行为。
3.1.2 强化了饮食、休息与运动的指导
合理的饮食、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 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3], 通过电话回访, 护士向糖尿病病人了解饮食、休息、运动情况, 及时进行指导, 使糖尿病病人能够正确、严格遵循饮食原则, 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并持之以恒, 可减轻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3.1.3 促进了病人主动咨询和按时复诊
通过电话回访加深了护患之间的感情, 病人若有不适, 就会主动咨询情况, 护士应耐心解答问题, 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 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并嘱病人按时服药, 及时随诊,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人遵医行为。
3.2 出院后电话回访可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在为病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最为频繁, 护理服务也最能影响病人的满意度[4]。通过电话回访, 对出院病人给予人文关怀, 帮助其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康复,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提升了医务人员在病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使病人对医院满意度提高, 吸引病人来我院就诊, 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了积极作用。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增高。
总之, 电话回访健康教育具有快捷、经济、实用的特点, 满足了病人的健康需求, 帮助病人提高遵医行为的自觉性, 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提升了医院形象, 增进了护患关系, 使病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刘罗薇, 刘小军.出院病人电话随访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7) :18-19.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11.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7-438.
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探讨 篇7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 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住院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 但出院后仍需遵循长期、综合治疗。为此, 做好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是预防或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维持健康的重要措施。多年来, 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对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进行了探讨, 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如下。
1住院期间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出院指导应贯穿在患者整个住院期间, 采用多元化方式,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心理、家庭、社会和文化, 制定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糖尿病教育指导计划, 将其作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予以实施。让患者或其家属学习和掌握相关糖尿病防治知识, 了解糖尿病治疗控制的要求, 自觉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严格控制病情, 尽可能使患者不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或维持健康,
2心理指导
因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并发症多, 治疗、饮食、运动等事项须严格控制, 对患者身心易造成压力, 使其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和恐惧等心理, 对疾病缺乏信心, 或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而不予重视。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叮嘱家属、同事等相关人员多关心患者, 减少和避免精神刺激, 可采取个别谈心, 集体讲座, 介绍防治体会, 观看录像, 参加糖尿病病友活动等, 使患者感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进而对其疾病有正确认识,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3遵医教育
糖尿病是一常见终身性疾病, 须终身治疗、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等, 加之目前社会不当宣传、病情有时不宜觉查, 患者对病情认识不足或求愈心切等, 患者或其家属往往产生治疗误区, 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 需要医师、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管理疾病, 同时争取社的支持。通过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有效讲解、宣传, 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相关健康教育资料, 组织相关讲座和多形式义诊等, 告知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患者达到自觉、正确执行医嘱。
4运动指导
鼓励轻中度患者参加适当的文艺活动, 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如为了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每周运动应≥3d或隔天1次, 如果要降低体质量, 则每周运动≥5d, 每日餐后1~1.5h开始运动, 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 可进行散步、做操、慢跑和打太极拳等运动, 以自己感到不疲劳为宜, 并找出最适宜的运动量坚持运动。
5饮食指导
首先让患者了解饮食治疗是各类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基本治疗措施, 在控制病情、防治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 按医嘱具体、详细的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并正确执行, 达到遵医嘱长期坚持的目的。基本原则为:合理控制总热量, 热能摄入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质量为宜。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膳食。限制脂肪摄入量, 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占总热能的50%~60%。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要合理充足;餐次安排要合理, 三餐应定时、定量, 少吃多餐, 主食分成3~6餐等。
6药物指导
教育患者学会正确口服药物及注射胰岛素, 知道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救治方法等。口服药物: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后, 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可应用口服药治疗, 常用口服药物指导要具体并正确遵医嘱执行。如: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宜在用餐时同第一口饭嚼服, 因α-糖苷酶抑制剂活性主要位于小肠上部绒毛膜细胞处, 限制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明显延迟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使餐后血糖上升幅度减弱。胰岛素:特别是重型患者、Ⅰ型幼年患者、青年患者需长期根据血糖和尿糖浓度的变化使用胰岛素, 护士应告知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等。如胰岛素注射部位点间相距2cm, 并左右轮换, 避免2周内在同一注射点注射2次等;胰岛素应在饭前注射后15min进食;让患者或其家属学会尿糖定性测定, 教会患者或其家属正确使用血糖测定仪, 了解尿糖和血糖测定的结果意义及其评价。使用胰岛素期间要注意检测血糖, 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7自我防护指导
患者自我防护应让患者贯穿于日常生活每一个细节, 如生活有规律, 戒烟、酒,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外伤等。内衣裤不要太紧, 女性患者每天清洗会阴。每日用温开水洗脚, 水温在38~40℃, 可用润肤液滋润干燥的足部皮肤, 选择合适的鞋, 穿合适、清洁而吸汗力强的袜子, 防止磨出水疱, 要在泡脚后趾甲较软时修剪趾甲, 仔细检查双脚有无损伤, 感染等, 避免用热垫或热水袋温暖足部, 以免烫伤;坐时不要翘二郎腿, 以免阻碍下肢血液循环,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去污剂、及消毒剂, 以免损伤皮肤, 皮肤有轻度损伤, 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治疗。
8常见并发症预防指导
低血糖反应是常见并发症, 教育患者知道发生低血糖的常见诱因, 教会患者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表现, 掌握自救的方法, 特别是老年患者, 要认真交代和指导用药、饮食、运动等相关事项。如胰岛素用量过大,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剂量过大。饮食不当等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要遵医嘱按时、按剂量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生活有规律, 定时、定量进餐, 保持运动恒定, 经常测试血糖, 尤其注射胰岛素者及常发生夜间低血糖者应特别注意, 一旦出现疲乏、心慌、出冷汗、饥饿感和心悸等低血糖反应时, 及早喝糖水或者吃点心。以缓解低血糖症状, 对严重低血糖患者, 可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注射液40~80ml后, 立即送医院救治。另外心血管和脑血管并发症、重症感染、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等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出现, 应积极治疗。
9定期复查的指导
【糖尿病病人的出院指导】推荐阅读:
糖尿病病人饮食指导08-10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08-28
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11-12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查房10-14
糖尿病人的饮食调理07-30
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12-18
糖尿病人的社区护理01-12
糖尿病病人护理01-19
老年糖尿病病人护理09-02
糖尿病人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