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2024-08-28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精选7篇)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病程长、并发症多, 需长期服用药物, 给患者造成极大生理伤害的同时也给患者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反过来又加重疾病, 造成恶性循环[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该研究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订之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者;有精神疾病史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根据上述标准, 共10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 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60.2±8.4) 岁;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5.3±3.5) 年;文化程度初中35例, 高中10例, 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61.3±9.3) 岁;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5.8±3.4) 年;文化程度初中32例, 高中11例, 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实行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 包括饮食、用药、运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方面, 使患者意识到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对于自身血糖控制的影响以及正确服用药物的重要性。

1.2.2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干预人员在实施干预前先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 相互之间交流经验, 保证干预者的素质合格。干预人员通过积极认真与病人沟通, 注意倾听病人的心理感受,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在与病人交流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 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患者表现出良好的情绪时, 及时地进行表扬, 并鼓励其继续保持。针对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况, 我们采用日志疗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2], 嘱患者用日志的方式记录一天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当日应最值得感谢的人, 当日完成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以及当日自己认为做的最棒的一件事。要求患者在进行事件记录时加入自己的感受。每周由护理人员组织患者进行一次事件分享, 鼓励患者根据日志分享本周发生的积极事件, 使病人受到相互鼓励, 使积极情绪在患者中扩散。此外, 对患者进行运动方面的指导。适当的、规律的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以及血浆胰岛素水平, 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干预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特点, 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 包括快步走、游泳、爬缓坡、打太极拳等, 每天坚持30 min左右, 活动时间最好选在饭后1 h左右进行。

1.3 评价指标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 对患者生活治疗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生理、心理、深灰、环境等4个领域, 共24个条目。量表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问卷分别于干预前以及心理干预3个月结束1周后进行。调查前说明调查的意义, 要求患者独立完成表格填写, 当患者对于表格阅读、理解存在障碍时, 由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患者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 设定检验标准为0.05, 当P<0.05时,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以及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医疗模式的转变, 临床护理工作已逐渐由护理疾病转变为护理病人, 要求临床护士采取多种形成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整体的的综合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 需长期服用药物, 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治疗的积极性[3]。因此, 临床上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质量反映的是患者患病后疾病本身以及治疗对其生理、心理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其被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防治的评价中[4]。该组研究中,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1个月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积极的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两组干预前比较, #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 *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 建议将心理干预推广到社区护理中。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糖尿病健康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及干预结束1周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WHOQOL-BREF) 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以及各领域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爱丁.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0) :1740-1741.

[2]毛仁丹吉, 王新田.心理干预对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4) :824-825.

[3]付明媚, 董雅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4) :436-439.

[4]骆翠琼, 骆翠枝, 莫才英等.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2) :77-78.

糖尿病人保健二题 篇2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市场上的“无糖食品”五花八门,有饮料、奶粉、饼干、八宝粥、麦片、口香糖等,颇受糖尿病人的青睐。但应警惕那些不合格的虚假“无糖食品”,不可盲目食用它。

所谓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食品。但无糖食品通常含有食糖替代品,如糖醇等。目前我國已批准列入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糖代替物有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甜菊糖等,允许在糕点、糖果、饮料中使用,糖尿病人可放心食用。但是,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鱼目混珠。糖尿病患者在选购无糖食品时,要注意识别。

如何识别无糖食品呢?在选购食品时不仅要看该产品是否标注“无糖食品”的字样,还要仔细看其配料表,了解该产品用何种甜味剂,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糖精等代替有关糖类,还是加有蔗糖、砂糖、葡萄糖等。对于标注“无蔗糖”字样的食品更应注意,不要盲目选购食用。

糖尿病人不宜用哪些药品

糖尿病人常合并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除使用降糖药外,还需应用其他药物。但是,糖尿病人不能随便用药,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联合用药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降低疗效或失效.甚至还会使病情恶化加剧。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以下药品:

1.激素药:如泼尼松、可的松、强的松及地塞米松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这类药与降糖药合用,会产生对抗作用,使药效降低。

2.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利尿酸等,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昏迷。

3.抗过敏镇静药:如非那庚、奋乃静、泰尔登,以及三氟拉嗪、甲碘安、促甲状腺激素等,也有类似作用,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3

关键词:糖尿病,希望水平,生活质量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被认为是当前损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2]。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0年预计的2.8%, 约1.71亿人上升至2008年的3.47亿人。到2030年, 糖尿病的患病率预计将达到5.3%, 意味着全球将有4.38亿人罹患糖尿病[3,4,5]。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的重新定义, 糖尿病病人的情绪、心理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 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6,7,8,9,10]。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控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报道, 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相关[11]。希望是一种多维的积极的生活力量, 是个体对能达到美好的目标持有信心但不确定的期望[12]。可以帮助病人战胜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痛苦, 是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13]。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以期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并为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6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90例2型糖尿病病人。纳入标准: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4], 明确诊断为糖尿病且确诊时间≥6个月; (2) 年龄在18岁以上; (3) 无精神疾患和认知功能障碍; (4) 病人意识清楚, 具有独立读写能力; (5)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病人; (2) 患有恶性肿瘤的糖尿病病人; (3) 伴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的病人, 如心、脑、肺等; (4) 因并发症或合并症所致身体活动受限者; (5) 急性并发症的病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2.1.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该量表为自行设计,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情况等和疾病情况资料, 如病程、并发症种类、体质指数 (BMI)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

1.2.1. 2 Herth希望量表

由美国学者Herth编制, 1999年由中国医科大学的赵海平等[15]翻译引入中国。量表包含12个条目, 每个条目回答范围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 采用1~4级评分法, 条目1、2、6、11用来测量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 (T) , 条目4、7、10、12用来测量采取积极的行动 (P) , 条目3、5、8、9用来测量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I) 。总分为12分~48分, 分数越高说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12分~23分者为低水平;24分~35分者为中等水平;36分~48分者为高水平。该量表中文版在国内重测信度为0.92, Cronbach’sɑ为0.87, 其结构效度为0.85[16]。

1.2.1. 3 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由廖志红等[17]发展, 包括生理功能、心理 (精神) 、社会关系和治疗4个维度, 2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制, 各维度计分之和为总分, 总分越低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反应度, 其中Cronbach’α为0.95, 分半信度为0.91[18]。经本研究预实验测得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向病人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 病人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自愿填写。对于有阅读困难或视力障碍者, 由研究者逐条阅读, 病人独立做出选择, 研究者逐一记录。问卷作答时间为15 min~30min, 问卷填完由研究者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28份, 回收问卷208份, 回收率为91.22%, 其中有效问卷190份, 有效率为91.34%。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病人的一般资料希望水平得分、生存质量得分采用频数、均数±标准差 (±s) ;分析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时, 若两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若不呈正态分布, 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病人一般资料

病人男105例, 女85例;年龄58.5岁±13.6岁;学历:小学42例, 初中53例, 高中46例, 大专32例, 本科及以上17例;未婚4例, 已婚160例, 离异3例, 丧偶23例;家庭月收入<1 0 0 0元2 5例, 1 0 0 0元~1 9 9 9元3 5例, 2 0 0 0元~2 999元52例, 3 000元~3 999元28例, >4 000元50例;无并发症者67例, 3种以下56例, 4种及以上67例。

2.2 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状况

本次调查的190例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总分为32.19分±5.99分, 处于中高等水平。最低者17分, 最高者46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9.69分±2.63分, 采取积极的行动11.05分±1.73分, 和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11.44分±2.12分。见表1。

2.3 2型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状况

2型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总分为69.10分±13.63分, 总评分范围27分~103分。由于DSQL的4个维度内容中, 每个维度含有的条目数不同, 因此不能直接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 故以每个维度的分值除以条目数的比值进行比较, 比值越高, 生存质量越差。由表2可以看出,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 (精神) 维度和生理功能维度得分较高, 社会关系和治疗维度得分相对较低。见表2。

2.4 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将希望水平的各维度与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见表3) 。生存质量总分与对现实和未来积极的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3个维度的相关性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示病人希望水平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生存质量中生理功能维度和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治疗维度和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现状

希望是指不知道未来结果如何, 但对生活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19]。且希望是人们应对危机的重要策略, 也是病人能够战胜疾病、重塑信心的内在源泉[20]。本研究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病人的希望水平总分为32.19分±5.99分, 呈中等水平;其中26.3%为高等水平, 64.7%的病人希望水平为中等水平。结果说明, 尽管糖尿病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但大多数病人对未来仍然充满期待与希望。这与Tipaporn等[21]研究的结果一致。得分较高的维度为采取积极的行动和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说明病人在治疗期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分析原因, 可能为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均有一定了解, 研究显示[21]知晓疾病相关信息能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 增强病人的希望水平。而得分最低的是对现实和未来积极的态度, 说明糖尿病病人对未来生活、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仍有疑虑与担忧。可能与糖尿病病情的复杂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3.2 2型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现状

本研究发现, 病人整体生活质量状况较低, 其中心理 (精神) 、生理维度较不理想。与国内应用此量表的研究[22]结果基本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 随着病程的延长, 合并症的增多, 病人症状越发明显, 加之长期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也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23]。加之治疗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等问题也加重了病人的心理压力, 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提示护理工作者应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协助糖尿病病人共同应对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功能损害。并及时识别病人的心理变化,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增加对病人的关心。

3.3 2型糖尿病病人希望水平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2型糖尿病病人的希望水平普遍与生存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与王明珠等[24]的报道相符, 即希望水平较高的病人其生存质量水平也较高。希望水平较高的病人, 拥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 并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来适应疾病等困难带来的变化, 并通过行动减轻自身的心身症状, 从而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25,26]。相关分析显示, 对现实和未来积极的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2个维度与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心理和社会关系存在密切关系。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与生存质量总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如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 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乐于和他人交流、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就能够相应地提高其生存质量。而治疗与希望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均不相关, 可能是因为治疗所引起的是病人生理上的反应, 和心理无明显的相关性。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一共有108例,纳入标准[2]:意识清楚,能够完成问卷调查;病程≥1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糖尿病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需长期卧床病人;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病人;既往有精神病阳性家族史或个人史的病人。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研究组男35例,女19例;年龄18岁~65岁(40.5岁±12.1岁);病程1年~19年(13.6年±4.2年)。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20岁~68岁(41.6岁±13.5岁);病程2年~23年(15.2年±4.8年)。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病人采取常规性社区健康教育,每隔2个月进行家庭访视,同时免费检测血糖,并且发放健康宣教手册等[3]。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之上采取KTH整合式干预模式,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

1.2.2. 1 干预形式

工作人员包括有护理专业人员、课题组成员以及社区护士共同组成,同时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以后方可进行干预[3]。

1.2.2. 2 干预内容

将KABP Model(知信行模式)、TTM(跨理论模式)、HBM(健康信念模式)三种理论模式给予融合,制定出一个相对应的方法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同时编写好《DM病人KTH整合式护理干预手册。

1.2.2. 3 干预方法

(1)全面评估:干预之前对其基线给予评估以及访谈,明确了解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使用药物依从性、家庭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状况,为评价效果提供重要依据;(2)根据评估结果,通过家庭访视、工作人员逐渐强化以及亲属参与达到病人知晓的目的,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相关方法重点强调糖尿病的危害,进而增强其对控制糖尿病的信心,通过强化其健康生活习惯等相关措施,使病人使用药物和健康行为依从性明显提高;(3)工作人员总结出不同病人存在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情况、实际的健康需求,同时列出相对应的目标,由工作人员全面负责,采取每隔7 d一次给予进户访查以及健康教育的形式,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信、知、行的检查,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给予不同程度的强化以及指导,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工作。另外,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调动病人亲属对病人的遵医行为、使用药物依从性、适量的有氧运动以及合理的饮食习惯等相关健康生活方式给予检查以及督促,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更好地加强糖尿病病人的自信心,使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1.3 评价标准

控制效果[4]:显效:病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空腹血糖≤6.1 mmol/L;有效:病人症状、体征显著好转,空腹血糖≤7.0 mmol/L;无效:病人症状及体征无好转,空腹血糖≥7.0 mmol/L。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ADQOL)评定,由生理功能、心理精神、临床治疗以及社会关系等4个维度共同组成,一共包括有27个条目,条目评分一共为5级,总分26分~13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

1.4 资料收集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全部由本文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采取统一的指导语。尽可能让调查对象自行进行填写,如果病人因为视力模糊或者不识字,可以由工作人员给予口述解释以后代为填写,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08份,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1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3.33%,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例(%)

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治疗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两组病人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治疗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报告显示[6]: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总患病率为9.7%,约有9 240万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7]:2型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要比一般人低,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KTH整合式干预是融合TTM、HBM以及KABP Model三种模式开展的一种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在干预之前首先给予全面评估,以病人为中心,鼓励病人亲属的参与,这样不但可以使评估结果更加可靠以及完整,并且更多的掌握病人以及其亲属关于2型糖尿病以及治疗的主观感受,同时还可以明确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只有病人对社区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逐渐增强,遵医行为才会逐渐提高,进而可以使病人的遵医行为以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8]。

健康信念理论和跨理论模式认为认知过程和不同变化阶段的整合才能最终解释个体行为的改变,当个体认识到不良行为与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明确了疾病可产生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临床后果,可以感知到疾病对健康的威胁时,就会树立信心、采取健康行为[9]。同时,KTH整合式健康教育改善了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增加其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拓展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同时还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病人的生活信念,使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因此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10]: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使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行、知、信的总体得分明显提高。同时干预以后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要比干预之前高,这主要是加强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1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3.33%,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采取KTH整合式干预模式,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以在社区医院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KTH整合式干预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及对病人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10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性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KTH整合式干预模式,对两组病人临床干预以后的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1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3.33%,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采取KTH整合式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KTH整合式干预模式,社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慧萍,薛关华,李正洪,等.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2010,22(1B):6-8.

[2]张会敏,朱丽丽,张海洋,等.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401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41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11(4):232-237.

[4]赖秀醒,曹小红,谢润妹.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1):78-79.

[5]罗传英.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学,2010,25(12):1797-1799.

[6]胡秀萍.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70-72.

[7]黄伟雄.健康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23.

[8]王晶,王秀艳,章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2):123.

[9]罗伍春,方艳春,左小辉,等.KTH整合式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3):4-7.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5

1 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双向关系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牙周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 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血糖水平在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间起了决定作用[4], 相反, 血糖控制好则会改善牙周病的状况[5], 而牙周病又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牙周病被认为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6]。

2糖尿病病人与医务人员对口腔保健的知信行分析

2.1老年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知信行分析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决定了口腔保健行为, 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7]。因此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的知识和态度是不容忽视的。Eldarrat等[8]用问卷对病人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31%的病人刷牙每天2次, 50%病人刷牙每天1次, 66%的病人从未使用过牙线, 40%的病人每年1次牙科检查, 仅有14%的病人定期进行牙科检查。Yuen等[9]对235例年龄57.9岁±12.8岁的糖尿病病人进行研究发现, 67.6%的病人知道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 42.7%的病人每年2次牙科随诊, 95.3%的病人刷牙至少每天1次, 34.9%的病人使用牙线每天1次, 62.1%的病人使用漱口液漱口每天1次。此外, 段晓佳等[10]使用口腔健康行为问卷和老年人口腔健康生活质量评价指数对225例年龄>60岁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病人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差, 47.2%病人不能每天刷牙2次, 60.4%的病人不能正确选择和及时更换牙刷, 89.8%的病人不能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 93.8%的病人不重视口腔检查和维护。由此可见, 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相关知识知晓率低、态度不积极、保健行为不良。

2.2 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的知信行分析医务人员是主要为糖尿病病人提供口腔保健的专业人士, 是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的执行者, 其对糖尿病口腔保健的知识和态度会影响病人对口腔保健的看法。在Morgan等[11]研究中, 有84%的医生认识到口腔检查的重要性, 但仅有19%的医生会采取具体措施。而Yuen等[12]对130名经过认证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调查显示, 50%~60%的护士会强调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然而, 由于缺乏糖尿病有关牙周病的相关知识和口腔保健知识,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教育护士都没有把口腔保健具体措施纳入糖尿病教育课程。另外Owens等[13]对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发现, 由于缺乏相关口腔保健教育课程, 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相关知识知晓率低, 口腔保健措施不足。由此可见, 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病人的口腔保健指导还有待加强。护理人员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 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 (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 , 与内科医生、牙科医生密切合作, 向病人介绍口腔保健的益处, 教会病人具体实施方法, 以保持健康的口腔功能。

3 糖尿病伴牙周病病人口腔保健的意义

由于老年糖尿病病人口腔健康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对其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使其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识得到较大的提高, 口腔观念得到增强, 提高自护能力, 是保证和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Saengtipbovorn等[14]研究表明, 对病人进行生活方式及口腔保健知识的教育, 3个月后病人血糖和口腔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Yuen[9]认为, 提高病人口腔保健知识是实施正确口腔自我护理行为的必要条件。李红梅等[15]研究表明, 通过健康教育, 90% 以上的病人逐步养成口腔卫生习惯, 建立了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

4 糖尿病伴牙周病病人口腔保健

4.1 口腔保健一般知识告知病人当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龈萎缩、牙齿咬合发生改变、持续口腔异味时要及时就医, 每年两次牙科检查, 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4.2 漱口经常漱口能减少口腔细菌, 保持口腔清洁。许多研究表明,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时有着较好的作用。蔡君等[16]临床证实中药银连漱口液能够有效抑制老年牙周病牙面菌斑的产生、减少牙周组织出血、减轻病人疼痛。沈红焕等[17]证实黄芩漱口液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口腔疾病,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血糖。另外,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薄荷、绿茶等泡水含漱对于改善口腔健康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4.3 刷牙方法科学刷牙不仅能去除口腔细菌而且还能起到按摩牙龈、促进牙齿周边血液循环的作用, 增强牙周组织抵抗力, 减少口腔感染机会。护理人员应该教会病人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嘱病人每日至少刷牙2次, 每次2min~3min, 水温30℃~36℃, 3个月更换1次牙刷, 选择小头、软毛、磨毛的保健牙刷, 采用Bass刷牙法, 即牙刷毛束端放在牙龈与牙齿的交界处, 刷毛与牙成45°角, 略加压, 水平震动和竖式震动数次, 按一定顺序将牙每个面刷干净[18]。刷牙时力度不能太大, 否则就可能会破坏牙釉质, 使细菌容易入侵牙本质及牙髓。指导病人正确选择牙膏, 可选用含两面针、九里香、金银花、银杏、绿茶等中药成分的牙膏, 可以起到较好的消炎、止痛、镇痛、防口臭等作用[19]。

4.4 牙线的使用研究表明, 牙线是去除牙间隙处食物残渣最有效的方法。古成璠等[20]对102 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没有病人使用牙线, 也没有病人知道如何使用牙线, 大部分病人对牙线感到陌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老年人牙线使用率低。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告知病人牙线的正确使用方法, 用“圈形法”清洁牙齿, 牙线紧贴一侧压面进入龈沟, 呈“C”形包绕牙面, 紧贴牙面向切方向运动, 清除牙面菌斑[21]。饭后禁止用牙签剔牙, 以免引起感染。

4.5 饮食指导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纤维素的食物,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维生素不但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还可以有效缓解口腔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过硬食物, 饭后多饮水。

4.6 叩齿及牙龈按摩叩齿和牙龈按摩可以促进口腔和牙龈血液循环, 增强牙周组织代谢, 增强上皮组织表面的角化作用, 防止牙齿疾病。早上起床漱口后, 进行牙齿空咬运动 (叩齿) 30次, 前20次进行快速冲击咬合, 后10次进行强力持续咬合, 然后再漱口。如果牙齿松动, 叩齿往往会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则不宜做叩齿保健。牙龈按摩的方法是洗漱后, 用干净的食指和中指由内到外按摩牙齿各面, 用指腹在牙龈上来回移动或做小圆形旋转移动, 反复数次, 上火时早晚按摩手三里 (屈肘呈直角, 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往手掌方向2寸处) 、合谷 (手背第1、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各1min[22]。

4.7 纠正不良行为研究表明, 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23]。因此糖尿病病人应该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饭后禁止用手或者牙签剔牙, 以免引起感染发生。咀嚼食物时宜双侧或两侧交替咀嚼, 改变偏侧咀嚼的习惯。

5 展望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0-01~2011-02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7例,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14例,年龄40~80岁,平均(55.2±5.6)岁,本组患者中文化程度为小学10例、初中18例、高中8例、大学3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4例,年龄40~81岁,平均(55.1±4.9)岁,本组患者中文化程度为小学10例、初中18例、高中7例、大学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依照常规护理,包括空腹血糖监测、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包括专业医师以及专职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用药治疗、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血糖预防、健康知识、行为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与治疗等进行综合的评估与指导,结合患者当前的生活方式、职业环境等进行全面干预,发现患者当前治疗过程中可能影响患者病情发展的薄弱环节,综合患者的护理需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以及护理依从性等制定综合护理干预计划。

(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告诉患者其当前病情的具体发展、诱发原因、治疗措施、行为干预等基础知识,同时使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行为的重要性,调动患者积极治疗、护理的主观性,必要时护理人员甚至可以邀请相关人员现身说法,充分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全面掌握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发展以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常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1],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倾听患者内心的诉说内容,缓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同时分析患者当前内心不良情绪存在的根源,给予患者相应的解释、鼓励以及动力,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指导患者遇事冷静、情绪稳定,叮嘱患者在情绪不稳定时应该及时与护理人员或者家属进行倾诉。

(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科学分析并指导其学会控制自身不良饮食习惯,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体重、劳动强度、爱好等为患者制定科学食谱。护理人员应该计算患者每日食物摄入总量并控制患者主食中的脂肪、糖分摄入量,做好患者主食、副食、零食的配比,同时结合患者服用药物剂量对患者食物总量进行增减。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必须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严禁患者盲目节食而出现营养不良现象[2]。

(5)运动锻炼:护理人员应该遵从医嘱指导患者正确健康锻炼以控制体重,结合患者实际身体状况、运动爱好、生活环境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必须坚持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为饭后1h最佳,持续时间30~60min,同时结合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血糖控制效果良好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清晨运动前适当增加饮食。患者运动量应该保持相对固定,严禁忽高忽低,若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该立即停止锻炼。

(6)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该遵从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同时告知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无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等,指导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后应该采取的缓解措施。护理人员应该要求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或者糖块,预防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

(7)血糖监测:护理人员应该要求患者铭记血糖、尿糖等指标的健康范围,指导患者学会血糖监测仪的正确操作方法,要求患者定期完成血糖、尿糖的检测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定期向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告知治疗成果,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则应该结合患者治疗效果调整患者锻炼、饮食、药物等具体治疗措施,确保患者始终处在血糖稳定范围内。血糖监测的间隔时间一般以3~4次/周为最佳,检测时间为空腹、餐后2h。

(8)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培养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要求患者禁烟禁酒,严禁患者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作息颠倒,对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行为措施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干预。护理人员应该使患者养成坚持运动、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1.3观察指标[3,4]

(1)测定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的差异,包括空腹、餐后2h血糖浓度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2)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计量资料的表达为(x珋±s),数据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差异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空腹、餐后2h血糖浓度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代表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P<0.05。

2.2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132.3±15.6)分、护理后(159.2±18.3)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132.3±15.7)分、护理后(144.2±18.4)分,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t=3.771,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基础代谢性疾病类型,患者以高血糖为临床特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功能障碍为病发原因,病情极易蔓延至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等诸多组织器官并引发其结构损害以及功能障碍,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5,6,7]。糖尿病可以患者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而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发原因与其自身的职业环境、家族遗传、生活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7,8]。当前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仍然缺少彻底根治的方法,患者治疗多以健康宣教、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并发症治疗以及饮食控制等为主[9]。而患者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约束,常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10,11,12]。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由医院建立专业小组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糖尿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具体护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治疗措施的精细化、全面化处理,综合护理包括护理小组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用药指导、血糖监测、行为干预等多项内容,相较于普通护理能更全面、细致的完成患者的治疗工作。其中医院在患者入院时应该结合患者与护理人员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专门的护理小组,而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需要,也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用药指导、血糖监测以及行为干预则是综合护理的具体举措。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后血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水平控制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186

[2]曾秋莲.饮食及生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84-86

[3]吕莉莉.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1,14(9):24-26

[4]武连红.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8):120

[5]李娜.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7):678-685

[6]王义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体重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225-226

[7]黄亚萍.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6):2259-2260

[8]曾以英.早期门诊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195

[9]周维.管理制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杂志,2014,18(12):98-100

[10]陈倩萍,周燕湘,麦燕霞,等.专科门诊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139-141

[11]刘玉荣,李蕴博,龚光清,等.糖尿病教育课堂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2):70

糖尿病病人之生活保健 篇7

我是9年糖尿病史的患者, 我在患糖尿病以前有3年的高血压病史, 患糖尿病后采取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控制血糖, 又同时口服多种降压药控制血压, 但病情控制的很不理想。现在空腹血糖在11.0~13.0mmol/L左右, 餐后2小时15.0~16.0mmol/L左右, 糖化血红蛋白9.5%, 血压170/110mm Hg, 去年我又发生了一次腔隙性脑梗, 我今年又觉得左下肢发凉和疼痛, 并且感觉身体越来越瘦, 经常感到眩晕和头痛, 并且睡眠也不好, 像我这样情况应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王教授答:

第一, 你的病情是多种综合病理因素所导致的共同结果, 疾病的病理病机比较复杂, 我做简单的分析如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而2型糖尿病早期所表现的胰岛素抵抗, 又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基础。二者往往互为因果, 造成对机体组织的严重损伤。糖尿病的早期阶段, 一般表现为胰岛素抵抗, 即人体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在体内生物效应下降, 往往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个阶段病人可能没有高血糖的表现, 但往往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高体重等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病理状态的集结。

胰岛素抵抗致高血压的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高胰岛素血症者伴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加, 早期或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及心搏量增加, 提示心脏交感活动增加。 (2) 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近或远肾单位吸收钠, 导致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增加。 (3) 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 致血管收缩, 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及血压增高。 (4) 增加血管对血管紧张素反应性, 阻力血管增厚及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增加也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常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血脂异常、肥胖、心脏左室肥厚共存, 共同构成多种代谢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综合征。

并发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极易发生以下疾病:1、卒中高血压是糖尿病病人发生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中脑梗死较脑溢血为多。轻者可有头晕、嘴歪、手脚无力, 重者出现半身不遂、肢体瘫痪, 甚至死亡。2、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常感到胸闷、心口痛、心慌气短、呼吸困难, 最终因并发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而致死。3、糖尿病性肾脏病变为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眼睑浮肿、腿肿, 晚期可因代谢产物不能排出, 最终导致尿毒症, 发展为需终身透析治疗。4、眼底病变常有视力疲劳, 视物模糊, 眼前有小虫飞舞感, 严重者可致失明。5、周围动脉硬化及烂脚可有手脚麻、发紫、肿胀、破溃等。

以你的临床表现来看, 既存在糖尿病导致的人体代谢内环境紊乱, 严重影响了高血压的治疗, 又存在以严重的高血压为病因, 引起了人体的多种靶器官的损害。如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

第二, 研究表明,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远大于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和单纯的糖尿病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水平应在130/80mm Hg,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 控制高血压和控制高血糖的意义同等重要, 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就你目前的病情来看, 既糖尿病治疗未能达标 (主要表现在血糖控制不达标和糖化血红蛋白过高, 这样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 又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对全身靶器官造成的损害 (血压170/110mm Hg为高血压病的极高危组, 极容易发生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

第三, 治疗上我提出如下意见:1、采取综合措施和系统化治疗, 科学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合并症 (包括高血压) , 只有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才能避免进一步的造成人体靶器官的损伤;2、铲除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土壤的治疗, 科学的治疗“代谢综合征”, 才能共同达到有效的控制血糖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如果不解除这个病理机制, 单纯的口服多种降糖药和降压药, 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建议你做一次全面的糖尿病和并发症的筛查, 并科学的检查和评估出你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所表现的疾病特点, 根据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 针对你的病情, 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4、建议你采用“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 该疗法能有效的修复糖尿病人受损伤但未坏死的胰岛细胞, 增强胰岛细胞分泌内源性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 并使之很好的结合, 短期内就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另外, 该疗法能全面改善胰岛和全身的微循环, 为胰岛细胞以及全身组织细胞提供良好的代谢内环境, 一旦人体代谢内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 糖尿病人合并严重高血压所导致的人体靶器官的损害, 就会得到减轻、延缓、甚至被阻断, 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就会大大的降低, 这样, 就能为实现糖尿病人的高质量生活奠定了基础和前题。

病例:

孙某某, 女, 56岁, 高血压病史21年, 糖尿病史5年, 有糖尿病家族史, 患者身高159厘米, 体重64公斤, 超重18.5%, 空腹血糖7.9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6.7mmol/L, 口服三种降糖药, 血糖控制不佳。自觉左下肢麻木疼痛, 不能长时间行走。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分泌高峰延迟, 诊断为2型糖尿病;血压180/115mm Hg (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组) ;甘油三酯3.1 mmol/L, 诊断为高血脂症;患者同时患有中度脂肪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硬化症、下肢血管病变、代谢综合征。

治疗及效果:对其实现糖尿病健康教育, 指导其科学饮食及运动,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治疗三周, 平均血浆血糖值5.7mmol/L, 胰岛素用量从入院时的33单位/日, 降至出院时的0单位, 且停服任何口服降糖药, 体重出院时降低2公斤, 甘油三酯从入院时的3.1 mmol/L降至出院时的1.64 mmol/L, 血压控制在130/85mm Hg, 左下肢疼痛减轻。患者代谢综合征得以较好的治疗,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也得以满意的临床治疗。患者出院后经随访三个月, 病情稳定, 采取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的非药物疗法, 就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上一篇:文件整理与归档论文下一篇:陈旧性半月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