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材料

2024-07-31

国际工程材料(精选12篇)

国际工程材料 篇1

我国施工企业参与的国际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在世界各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水电施工项目涉及的物资材料多而繁杂, 品种和数量根据项目的大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物资材料在工程成本中占到了50%~70%的比重。同时,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承包的工程项目采购周期较长, 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往往各种物资材料及设备配件都会有较大量的库存, 采购也是成批进行采购, 以方便发运。采购量大、品种杂、库存多是国际工程物资材料管理的一个普遍特点。国际工程项目物资材料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 也关系着施工单位所获得的利润的高低。本人根据参与的一些国际工程项目物资材料从计划、采购到现场使用管理的实践, 总结出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 以供探讨。

这里所说的物资材料根据水电工程项目的要求包括工程项目主要施工材料、机械设备配件、工器具以及零星辅助材料。主要材料包括了用于工程主体的钢材 (钢筋、钢构件等) 、水泥、用于砼的砂石骨料、炸药雷管、各种外加剂以及木材行等, 主要材料一般需用量较大, 所占物资材料的比重也较大, 材料的质量也是业主和工程师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有的项目中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也可以由业主供应。机械设备配件是为了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而储备的一些常用件, 配件的储备会占用部分资金, 从而影响项目的资金流转, 因此配件储备量的大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工器具和零星辅助材料一般是根据需要而临时采购的一起材料, 数量和资金占用量较小, 可做一般性考虑。

1 物资材料的计划管理

物资材料的管理从物资材料的计划工作开始, 采购计划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成败, 它不仅是工程工期保障的基础, 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节约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工程项目开始时, 为了保证生产需提前做好物资材料的需用量计划, 主要材料的需用量计划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进度安排的工程量来确定。工程进行到某一阶段, 需要根据工程进度提前计划主材的需用量并考虑一定的富余量。需用量尽可能地准确详尽, 过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占有量, 过少会出现影响生产进度, 造成因材料短缺而引起的暂时性工作中断。

需用量计划的编制需与生产进度相比有一定的提前期, 具体提前期的长短需根据采购周期来确定, 采购周期越长, 则提前期需要越早, 对需用量计划的编制要求越高, 反之提前期可以缩短。采购周期根据物资的采购时间、采购地 (采购国别) 、从采购国至工程所在国的运输时间 (海运、陆运) 、清关手续的办理及清关时间、港口或关口至工程所在地的运输时间来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工程采购周期会有较大的差别, 不同国家对物资材料的进出口通关的手续及要求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确定采购周期前需尽可能地详细了解工程项目地以及周边国家的市场情况、物资材料的进口手续及清关程序以及需要的时间、物资材料海运的船期情况、海运时间、工程所在国运输能力以及从口岸至工地的运输时间。有了较准确的时间, 加上采购人员所需的采购时间 (不同公司的采购程序所需要的时间) 就能得出较为准确的采购周期, 在以上基础确定的采购周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定的风险, 比如因船期或是道路出现意外状况、通关手续问题等。对一些有质量保证期的物资材料需根据采购周期选择合理的采购途径, 以保证物资材料在工程使用时在规定的保质期内。

2 物资材料的采购管理

物资材料的采购工作始于采购计划的报批, 物资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根据计划部门提供的物资材料需用量计划结合库存材料来进行编制。一份完整的采购计划需要详细说明物资材料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质量标准、相关技术参数以及交货时间, 相关参数由技术部门提供, 务必准确, 以免采购出错。采购人员根据经审批的采购计划和相关采购规定程序进行招标采购和比质比价采购。在采购过程中必须认真了解相关物资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准确核实相关的型号规格, 对有疑问的物资材料在采购订货前需认真落实相关问题。订立合同时需明确双方责任, 特别是质量保证责任, 在其它国采购进口至工程所在国的物资材料, 一旦供应商提供的物资材料质量不满足采购计划中的质量要求或发错货, 货物到达工地后因为进出口的关系很难进行退货, 因此造成的损失需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约定好相关条款, 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后引起纠纷。

3 物资材料的交货验收与运输管理

交货验收指在我国国内采购的物资材料在供应商或厂家发货装箱前对其物资的正确性、数量与质量进行的检查及确认, 运输是指从合同约定的厂家或供应商交货点运输至工地的区段。受工程所在国的物资材料供应市场和价格的影响,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物资材料都采购于国内, 通过海运和长途运输至工程所在国工地, 从开始采购到到达工地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不在货物装箱发运前进行必要的检查确认, 极有可能因为供货商的供货质量以及备货人员的失误造成发运至工地的货物质量、数量、型号规格不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势必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对厂商提供的物资材料进行发货前的检验是必需的, 特别是急需的物资材料和设备配件, 发运前的检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时间损失。

对于跨国运输, 主要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有:陆路运输、海上运输以及两种运输的结合。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因为工程所在国物资匮乏, 工程所需物资材料习惯性地从我国进口, 因而货物的运输环节就尤其重要。除了少数我国的周边国家可以采用陆路运输外, 其它国家几乎都会用到海运。海运在运输时间上相对要长一些, 但一般情况下船期和到港时间是确定的。采用何种运输方式, 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运输的费用支出, 另一个是满足工程需要的运输时间要求。对于特别紧急的物资材料和设备配件, 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空运, 但空运价格是极其昂贵的。综合考虑时间与费用的关系, 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可以在保证供货时间的情况下有效地节约工程成本。

4 物资材料进口的报关及通关

受工程所在国物资材料市场的供应量和价格的限制, 我们所从事的施工项目往往会从国内或是其它国进口大量的物资材料至工程所在国。从我国以外的其它国进口往往会通过本地代理商进行操作, 而从国内进口物资材料往往由我们自行采购、组织办理出口手续发运货物, 在工程所在国办理相关进口手续, 组织清关工作。在采取进口方式采购物资材料之前, 需密切关注工程合同中有关物资材料进口的相关条款, 在工程合同中往往会对货物进口的相关手续、税费 (关税、增值税等) 有相关规定, 如免税或是征收特别税费或是全税等, 对免征相关税费或是部分减免税收的会在合同中说明相关进口手续办理程序。承包商必须读懂相关税收条款, 分清相关税费所包含的内容, 详细了解工程所在国的相关税收法律, 避免因误解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同时详细了解有关货物进口手续的办理及以及工程所在国对进口货物品种有无相关限制, 如有无商检要求、采取何种商检方式;有些国家对某类进口货物需要办理更多的申报手续;对火工材料进口的限制以及办理程序等。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手续后才能组织发货, 以避免货物到港后不能及时清关造成大额的滞港费或是罚款, 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多数情况下, 货物进入工程所在国的清关办理均需委托该国具有货物清关资质的公司进行, 选择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作为清关代理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有着较强通关能力的代理公司才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货物的正常通关, 包括单据制作、相关通关资料的审核校对及处理以及与港口码头管理人、海关及相关检验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实力的清关代理公司在服务费收取上会相对较高, 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服务费收取的高低来选择清关代理, 服务费低的公司有时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罚款损失, 而且清关时间可能也会较长, 不利于保证物资材料到达工地的时间要求。

5 物资材料的现场使用管理

物资材料的现场使用管理包括物资到达现场后的清点登记、验收入库、定额发放、定期的清仓查库以及完成各项统计报表等方面。

物资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 物资管理部门需及时根据合同和装箱单进行清点核对, 对不符合合同要求和错漏项进行登记造册, 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落实出现问题的原因, 协商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符合合同要求的根据确定好的物资验收办法 (因为进口物资存在除采购价外的其它项杂费, 有时所占比例比较大, 因此需在统计分析各项杂费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相对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现场物资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验收入账, 并分门别类的登记入库;要求库存摆放整洁、标识清晰, 按不同物资的存放要求进行必要的防潮防虫防霉变处理, 确保不因储存不量造成损耗;物资材料在使用领用时需出具限额领料单进行发放, 并做好相关出库单据, 由使用单位、计划部门以及物资管理部门共同签字确认, 物资管理部门及时根据出库单进行账务核销, 核减库存数量;根据物资管理规定的期限定期对物资材料进行清仓查库, 保证账务清楚、账实相符,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定期完成各类相关报表供领导决策使用。

6 物资材料的消耗统计分析

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成本分析是有效控制成本、分析工程效益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物资材料消耗占据了50%~70%工程成本, 因此物资材料的消耗统计分析在成本分析中尤其重要。在按月、按单项、按核算单位的分类统计中, 物资管理部门需及时提供准确的消耗统计数据, 与限额单进行比较, 统计超支节余, 与相关部门一起分析原因, 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限额、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一份详细的物资材料消耗统计分析资料应当数据准确、分类明晰、设备消耗列出单机编号、单项消耗列出工程项目, 各类统计资料的整理要条理清晰, 分析说明重点突出, 既要有原因分析也要有相关解决措施。

7 结语

在众多的国际工程典范中, 物资材料的管理工作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有时候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与败。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需要从意识上认识到其重要性, 并在实施过程中重点监控、重点管理。对物资材料占工程成本比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 做好了项目的物资材料管理工作, 就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工程材料 篇2

第七届重点工程材料国际会议(ICKEM 2017,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于2017年3月11-13日在马来西亚槟城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召开。

ICKEM 2017概况

本届大会由英国牛津大学的Alexander M.Korsunsky教授担任主席。专题报告专家分别为英国牛津大学的Alexander M.Korsunsky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Denis Fichou教授和日本国防学院的Akira Namatame教授。

在为期3天(3月11-13日)的会议期间,ICKEM 2017共设置7个分会场,吸引了来自英国、波兰、新加坡、俄罗斯等15个国家近66位权威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召开期间,与会代表分别就薄膜和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与测试,生化材料,制造技术和工程应用,建筑材料分析与应用,金属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六个主题,结合个人自身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会议于3月11日下午开展了关键结构和功能性材料的选择,加工和技术应用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表意见,讨论气氛热烈。每个分会场还评选出了最佳报告奖并颁发了获奖证书。

据了解,ICKEM 2017依旧延续往届的同行评议的评审方式。会议投稿论文总计112篇,经过专家层层审核、挑选,最终录用出版会议论文集51篇,录用口头报告8篇(录取率为52.6%)。

回顾历史

重点工程材料国际会议自2011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受到了作者以及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011-2016年的重点工程材料国际会议分别在中国三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举办。同时,会议论文集检索记录良好。展望未来

ICKEM旨在促进重点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

透视国际原材料涨价的背后 篇3

大致在同一时期,日本一家钢铁方面的贸易公司驻中国的总代表从北京回到了东京。“我回去以后专门从事有色金属方面的工作。我自己对有色金属并不太清楚,但总的感觉是,今后所有金属价格都有出现相当大的涨幅的可能,但该如何进退,我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该总代表对《经济》杂志说。在中国的5年,该总代表年年都让企业的交易额上台阶,特别是去年3月成立的专门在中国从事钢铁方面交易的子公司,原指望能花上三年时间把帐面做平就不错了,结果“我们在第一年不仅平了帐,还拿到了利润。”做金属贸易的国际公司这些年真的未见有亏损的。

5月,日本三菱商事发表2007年财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的财务报告,公布纯利润为5800亿日元,而其员工人员数量为5533人,相当于每个员工为企业赚取了1亿多日元,折合人民币为700万元左右。“原煤价格的上涨,让公司赚取了1500亿到2000亿(日元)左右的纯利润。”该公司负责财务的董事水野一郎说。

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提升的阶段。原油、原煤、有色金属是这样,粮食、木材等情况亦然。这一轮原材料的涨价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必要对现状做出梳理与分析。

原油:美元贬值抬升价格

“目前美国汽油库存过剩,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说这句话的是欧佩克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Chakib Khelil)。“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反之亦然。”

哈利勒部长预测油价未来可能上冲每桶200美元,大大超过了资本大鳄冯·比滋的130美元,而伊朗石油部长诺札瑞认为,如果国际石油市场现有的情况持续下去,未来油价有可能上涨到每桶200美元。与之呼应的还有高盛集团等一大帮金融企业。比如5月6日,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可能在未来半年到两年时间里飙升至每桶150到200美元,但油价峰值目前仍难以预料。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就在该报告中指出:“由于供应增长不足问题正日益凸显,目前的能源危机可能即将达到顶点。”他认为:“在未来6到24个月中,油价升至每桶150至200美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预言油价峰值以及本轮牛市还会持续多久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美国企业、分析师把问题推给了供应方,回避了美元贬值对原油的影响。

唯一有一点可以说的是,原油价格很有可能飞越200美元大关。

投机因素致使油价暴涨?

至于油价暴涨的原因在哪里,业内分析结果大相径庭。

“投机说”在目前占有了比较大的优势。较早的报告可从《市场投机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The Role of Market Speculation in Rising Oil and Gas Prices》)中洞见一斑。在这份2006年6月27日由美国参议院常务调查委员会(U.S. Senate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发表的报告中,对2005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发现: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显著增加;投机行为明显促使了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与库存以不合乎正常的正相关比例方式增长,显示有明显囤货投机行为,投机者的大型交易没有被有效监管。

报告称,来自大型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是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该委员会认为,当时每桶60~70美元中,有20~25美元来自于这种投机行为。其引用相关的研究报告,披露了数家被发现在能源期货投机市场中表现活跃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Citgroup)、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以及多家对冲基金,其中包括来自国际石油公司(BP)的BP Capital。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公司的“分析师”特别会利用媒体炒作原油价格暴涨,企业的炒作加上舆论上的势头,让原油价格出现了快速的增加,今天早就不是2006年的70美元一桶的价格了。按照现在每桶130美元的价位,可能投机因素对于提升油价的影响力已经达到近1倍,或者说仅仅投机就使每桶油价多提高了60美元。

“减产说”在业内有相当大的说服力。日本三菱UFJ调查咨询部研究员野田麻里子在5月12日给《经济》杂志发来的报告显示,俄国石油开采量在下降,尼日利亚的开采设备出现了故障,OPEC对增产持消极态度,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上升。

2008年第一季度,俄国首次出现了原油产量低于去年的状况。“4月的原油生产依旧未见好转,这是十年来未发生过的现象。”野田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其原因是:俄国西西伯利亚的设备已经相当陈旧,难以维持大量采油生产,而在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采上,俄国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和石油巨头合作,过去的合作也要收归国有,让石油开采巨头不敢下决心在那里开采,今后指望俄国取得迅速的增量生产,恐怕十分困难。

尼日利亚主要出现了罢工和武装袭击问题,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OPEC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增加对石油开采的投资。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发达工业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生产体制的转型,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项目已经基本上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原油价格的急速上升对它们来说当然不是件好事,但发达工业国感受到的影响,远没有发展中国家深刻。在粮食问题上,这个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一些。

国际粮价顺势攀升

2008年4月,埃及开罗市民排起了长队,去购买平价面包。“菲律宾、象牙海岸、塞内加尔、也门、墨西哥等国家则发生了暴动,在加勒比沿海的岛国海地,民众哄抢商店的暴力时间持续了一周以上,海地首相因为无法收拾残局,被国会解任。”采访了粮食问题的日本J-CAST网站的大森千明对《经济》杂志说。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5月9日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

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然灾害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需求增加、市场投机活动、油价上涨和生物燃料产业争夺粮食资源等,是推动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4月15日发表了关于世界粮食状况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了两点现状:一、原油价格的暴涨导致粮食流通成本和农场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收获的谷物被用于了生物燃料。特别是关于生物燃料,该报告提出批评说,“(它)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致使世界对发生的饥饿问题的抵抗能力下降。”

国际工程材料 篇4

industry

point

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帮助和借鉴。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为例, 介绍了期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举措, 探索了中文SCI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自1997年被SCI收录以来, 通过稿源国际化、语言国际化、编委会的国际化、国际交流与编辑培训、出版发行的国际化等方面探索了期刊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国际化进程加快。《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会继续努力, 积极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使中文SCI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与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 科技信息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重要。因此, 科技期刊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近些年, 业界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期刊国际化即实现稿源的国际化、读者、作者、审者的国际化, 语言的国际化, 编委的国际化, 期刊运作的国际化, 发行的国际化, 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等。为了加快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进程, 2012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等5部委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 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该计划先后批准资助了109种英文版期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英文版获得了该计划的D类资助, 这给期刊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专题形式刊发相关文章, 撰写了一组有关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交流类文章, 以此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是我国最早被SCI收录的中文期刊, 也是目前出版规模最大的材料学科期刊, 列入我国SCI出版规模第3位。1997年以来, 为我国贡献了11100篇SCI论文, 为我国材料科学SCI论文连续6年世界排位第1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以来, 作为我国SCI论文第3大贡献者, 为我国SCI论文总数列世界第2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都是在本刊逐步国际化探索过程中实现的。在此, 与广大同行分享期刊国际化的办刊经验, 以期为同行提供帮助和借鉴。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国际化发展之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0年创刊, 当时由两院院士师昌绪教授等为顾问, 周廉院士为主任, 殷为宏教授任主编, 编委会由16名院士、7名外籍教授及几十位国内教授组成。编委会提出《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应该走国际化的办刊路线, 将期刊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类期刊。从1995年起期刊陆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美国工程索引 (EI) 、美国化学文摘 (CA) 、英国科学文摘 (INSPEC)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 (JICST)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剑桥科学文摘 (CSA) 、美英《金属文摘》 (MA) 等世界著名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 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1997年第1期《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被SCI收录, SCI的收录实现了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 促进了《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的国际化进程。为了配合SCI刊物的要求, 1997~2013年, 期刊通过参考文献格式创新, 严格遵循国际参考文献著录标准;组建高层次国际编委会, 实现编委会的国际化;探索双语出版, 实现了出版语言的国际化;2008~2015年是期刊的数字化探索阶段, 通过建立数据库、开通网站, 以适应国际数字化出版的改革;2003年将双月刊改为月刊, 缩短了出版周期, 便于期刊在国际上的及时传播;2013年申请英文版刊号, 2014年国家新闻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创办英文版;2008年与Elsevier建立合作出版关系, SCI收录的论文由1997年83篇发展到2015年972篇。在这期间不断改革, 发展迅速,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具体表现在:2012年获得首届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 (中国科协) , 2012~2015年连续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清华同方数据库) , 2011~2012年获得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 。同时, 本刊自2000年起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资助, 自1999年以来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双高期刊”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近些年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编辑团队主要从稿源国际化、语言国际化、编委会的国际化、国际交流与编辑培训、出版发行的国际化等方面探索了期刊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以期全面提升期刊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过程中的具体举措

稿源的国际化

目前, 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小, 不能吸引国外的优秀稿源。根据2015年SCI《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披露的信息, SCI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共有185种,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共有93种, 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为14.812, 国际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Nature》, 影响因子为38.138, 国内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只有2种, 影响因子最高的为1.261。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被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 国际影响力小, 与国际顶尖期刊差距较大。另外, 国内科研考核制度也是导致国内优秀稿件外流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期刊稿源的国际化, 编辑团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途径: (1) 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吸引国内外优秀稿源, 具有合理的退稿率, 保证稿源的质量。2015年《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的退稿率是75%, 其中一审退稿率维持在70%左右;始终坚持严格的三审制及双向匿名的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建立了国际审稿人专家库, 严把学术质量关, 确保国际稿源的质量;以国际编排为标准, 做好规范化, 同时参考国际著名材料类期刊的规范和版式, 根据本刊的实际情况, 实时修订《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的编排规范, 使期刊与国际接轨, 便于期刊在国际上更好的检索、存储和利用。 (2) 为了获得优秀的国际稿源, 编辑部多次参加相关国际材料会议, 大大增加了期刊的国际稿源。2005年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西安国际钛原料大会, 会议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士、波兰、伊朗、印度等国的196名代表出席, 交流论文121篇, 作者群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稿件内容均为国际钛材料方面最新的研究内容, 所有论文于2006年《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以会议文集的形式出版。通过进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方式, 与很多国际上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 大大丰富和增加了《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作者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3) 通过国际编委进行约稿、审稿, 国际稿源的数量和地区均有大幅增加, 也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通过一系列举措, 基本实现了稿源的国际化,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语言的国际化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被SCI收录的中文材料类期刊, 自1997年被SCI收录以来, 就一直在为提升语言的国际化进程做着努力。1997年SCI总部第1次到访中国, 就来到本刊编辑部访问, 对本刊的办刊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决定自1997年第1期起开始收录。编辑部为了使期刊在国际上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也为了配合SCI数据库的要求, 以减少中文期刊在国际上传播时的语言弱势, 对刊物进行改版:加大文章摘要信息量, 同时附加详细的英文摘要;将文章上图表中的文字全部改成了英文标注;文章参考文献全部使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所有这些改变, 都是使期刊便于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有效传播,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后来的发展证明, 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2012年, 中国科协为了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与发展, 在财政部组织实施学术能力提升专项之优秀国际期刊项目,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全体同仁, 积极争取, 期刊英文版获得立项。2013年9月4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创办《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月刊, 英文版的创立也大大提升了期刊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在:全英文稿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国外作者的来稿量大幅增加, 发表数量由最初每期5篇到现在每期发表15篇。同时, 聘请了1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材料学教授担任杂志英文版编辑, 负责对英文稿件的语言表达进行润色, 使英文稿件的表达更科学、更顺畅, 进而提升期刊语言的国际化水平。

编委会的国际化

期刊编委既是期刊管理者, 同时也是期刊的作者、读者和审者, 是期刊重要的学术资源, 对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提高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及SCI对刊物的要求, 对原编委进行了调整, 组建了高层次的国际编委会, 增加国际编委的数量, 建立了包括美国、奥地利、德国、莫斯科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及国内20多位院士组成的国际性编委会, 确保了稿源及审稿的国际化。同时, 增加了英文稿件的境外审稿人比例, 一部分国际编委也担任期刊审稿人, 并且实行编委负责制, 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利用国际编委的优势也为期刊约到一些优秀稿件, 本刊80%高水平的英文稿件都是通过国际编委约到的。国际编委发挥其在国际材料领域的影响力, 在约稿、审稿以及转变成作者身份进行投稿中发挥作用, 使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国际交流与编辑培训

1996年以来, 编辑部与SCI、EI、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及《MRS》、俄罗斯《先进材料》、奥地利《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进行过多次交流。组织了《Nature Materials》5周年中国座谈会, 协助ESEVIER在中国举办了ESEVIER日。近几年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编辑部先后有7人到美国相关编辑学研究的大学及美国《Science》、英国《Nature》、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 (IOP) 进行短期培训。通过对大量最新的美国科学出版资料、案例样本和实地学习、访谈, 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加强版权意识, 建立自主的数字化出版传播平台, 确保国家信息安全;《Nature》、《Science》、《Cell Research》为主的著名期刊, 以自己的品牌为纽带, 创办系列期刊值得借鉴;期刊品种越来越丰富, 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科越分越细, 新刊辈出;按需印刷已被实践, 如德国Springer的JMS及Hanser的IJMR;OA在线浏览全面开启;创办品牌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是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为了配合期刊英文版发展的需要, 从2014年起, 编辑部陆续派出4位编辑到西安外国语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英语脱产学习, 编辑均通过了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人员高级英语考试, 并取得证书, 使编辑的听力、口语及写作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这对提高英文稿件的编辑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编辑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及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为期刊国际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并加快国际化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建设

期刊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让我国科学研究在世界的舞台展现能力和水平, 让科研工作者开阔视野, 与世界范围内的同行开展交流, 尽快提升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 2007年《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决定寻求与国外出版商进行合作, 根据期刊自身特点并慎重考虑, 最终决定与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出版商ESEVIER签署合作协议, 协议中明确规定我方负责刊物的学术质量, ESEVIER负责期刊海外的发行与宣传。从2008年第1期起, 在ELSEVIER出版集团网站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 上建立《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网页, 网页设有About this journal、sample issue online、submit your article等栏目供作者浏览, 在网页左侧的导航栏上设有Previous vol/iss, Next vol/iss供作者和读者查询所需要的论文。自2008年与ESEVIER合作以来,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利用ESEVIER的出版平台在Sciencedirect发布每期全英文文章15篇, 全部实现了OA在线出版, 每期发表的论文网络版都提前印刷版15天全文上网, 缩短了出版周期, 提高了论文的被引频次。同时, 期刊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持续增加。到目前为止, 通过ELSEVIER平台的海外传播, 海外下载量占60%, 平均年下载量超过3万次, 进一步扩大了期刊海外的影响力。2011年本刊自办官网www.rmme.ac.cn, 并建立国际化的数字出版平台, 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投稿、审稿、在线的编辑加工, 建立国内外审稿人专家数据库、作者群数据库,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编排手段, 提高了出版效率。拥有自己的官网以来, 期刊文章的浏览量达到210万次, 月均8万次。自探索数字化出版以来, 期刊发文量占45年出版总量的78%, 已发布论文1.3万篇。目前,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通过自己的独立网站及E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进行国际交流, 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结束语

国际私法材料分析 篇5

“村规民约”的效力如何认定

某村委会因为村民的责任田庄稼经常受到猪、羊、鸡、鸭等牲畜的糟踏,为此村民委员会主任即召集村委会成员开会,经村委会成员表决一致通过并由村委会主任在村广播室向村民宣布:从现在起,各家各户将自家的牲畜管好,否则,一经发现有谁家的牲畜糟蹋别人家的庄稼,一律罚款50元;严重者,格杀勿论,村委会已经安排民兵甲专门负责。某日,乙家的三只羊(含怀孕母羊一只)由于乙家羊圈年久失修被羊撞坏冲到某村民责任田里将该户田间玉米损毁尽一半,甲正好路过,随用木棍驱赶,在驱赶中,甲用力过猛,将母羊打死(母羊肚内小羊4只)。乙在赔偿受损村民田间损失后,向村委会和甲要求赔偿,村委会以村里有村规民约拒绝赔偿;甲以村委会有规定,自己执行职务,损失与己无关也不同意赔偿。故起诉要求村委会及甲赔偿母羊及小羊死亡损失。

【审判】

本案焦点是该村规民约的效力问题。审理中,主张有效者认为,该村规民约系村民委员会主任召集村委会成员开会,经村委会成员表决一致通过并由村委会主任在村广播室向村民宣布而形成的,程序上虽有瑕疵,但大致符合规定,内容上,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法律应当尊重。主张无效者认为村规民约必须由村民会议制定,作为村民会议议决的事项必须由村民会议的成员过半数通过或者由户的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同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本案中村规民约仅有村委会的召集和通过,程序上不符合法律规定;在内容上也违法,因为村民的牲畜受法律保护,如果以打死不赔的处罚方法来制裁有过失的村民,显然处罚“畸重”,损害了村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评析】笔者赞成无效的观点。理由是:

1、村规民约是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由全体村民共同制定并遵照执行的关于村务管理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的效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合法;二是程序合法。而且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该条内容表明村规民约在制定程序上必须由村民会议制定,村民会议是由十八岁以上的村民组成,作为村民会议议决的事项必须由村民会议的成员过半数通过或者由户的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同时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本案中,仅有村委会成员全体通过,而不是村民会议表决通过,从制定的主体上看,村委会自身不能产生村规民约,即使产生也不具有村规民约的性质与效力。所以村委会的决定不是村规民约。同时村委会也未将形成的决定报乡人民政府备案。所以该规定对全体村民不具有约束力,也不能成为村委会行使某种权利的依据。村委会为了保护村民的财产不受损失,可以以村民会议的形式制定一些有益于农民的“土政策”,使得村民自律或违反者受到一定的处罚,这本来无可非议,但决议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公民的包括合法财产权在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本案中,村委会决定打死不赔,这本身违反我国制定法律的原则与立法精神,法律要求罚当其过,也就是要求法律在对当事人纠纷处理时必须做到处罚与侵权损失相当,否则存在不公平的结果,这是法律衡平原则所不允许的。而且村委会在制定决议时必须考虑法律与政策有无具体规定,如有,那么村委会在制定时不得与之发生冲

突或者在法律之外再制定较重的集体处罚措施,否则无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本来就对乙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也就是本案乙已经赔偿受害者的损失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村委会在法律规定之外再给乙设定严重的处罚措施,对当事人人明显不公平。村民在法律约束之外,可以受一定的村规民约约束,本身合情合理,但是村民毕竟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合法财产权,村民的牲畜理所当然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以打死不赔的处罚方法来制裁有过失的村民,显然处罚“畸重”,损害了村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所以该村规民约内容具有违法性,不能成为村委会与甲的免责事由,更不能成为村委会行使权利的依据。

2、村民必须受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村规民约的约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7条规定:“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是都应当遵守有关村规民约。”这说明大凡在村委会辖区内的生活与工作人员均应当受村规民约的约束。所以村委会可以制定一些有益于农民的“土政策”,充分发挥村委会在依法治村和稳定农村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村规民约对于促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委会在依据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行使权利后,一旦引起纠纷,法律会认定和支持有效的村规民约的约束力的。

法院最后采纳了无效的观点,判决村委会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对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应否受理

A市的张某由于经营需要欲知B县规定的2008年粮种补贴政策。张某前去B县政府查询,该县政府以该信息不对辖区外的人员公布为由,不予查询。张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县政府予以查询该县的粮种补贴政策。

[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张某起诉B县政府不具有诉权,张某与B县政府制定的该信息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应当驳回起诉;另一种观点认为,B县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开该信息,每个人都有权利得知该信息,因此,法院应当受理。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法院对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不应受理。理由如下: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概括性列举了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的情形:“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和“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因此B县规定的粮种补贴政策显然不属于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而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

(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可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制度之所以能免除行政机关的主动公开义务,一般是因为这部分政府信息不需广泛知晓、不是普遍需求,只为少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影响或者所需要。因此,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B县人民政府有权以该信息不对辖区外的人员公布为由,不予公开。

(3)政府信息公开的功能是为满足和实现特定人的自身需要,因而申请人与所申请的政府信息之间应当具有法律上相对应的利害关系。而A市的张某由于经营需要欲知B县政府规定的粮种补贴政策,显然张某的查询理由不属于“自身生

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和良种补贴政策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我国行政诉讼法要求原告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此,A市张某不具有“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因申请公开被拒绝而向法院起诉的,则会由于起诉人所要求保护的权利与其本人的实体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法院不予受理。(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法院·彭洋)

行政处罚惹出“民告官” 公安局长与两居民公堂对簿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民告官”案件。法院最终判决,公安机关执法程序合法,使用法律正确,驳回冯振家、汪静梅二人撤销涉案的行政处罚决定的要求。

2008年8月,家住静安区愚园路576弄的冯振家、汪静梅两邻居因琐事引发肢体冲突,并报警求助。了解情况后,静安公安分局认定,汪静梅于2008年8月12日在愚园路576弄7号殴打了冯振家,并对汪静梅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罚款人民币500元”的处罚决定。

这份行政处罚决定引起双方当事人不满:汪静梅认为对其处罚过重要求撤销行政处罚,原因之一在于警方做笔录时未将对方寻衅滋事、殴打辱骂的情节加以表现;被打方则以“汪静梅自1992年以来多达5次殴打老人未受处理”为由,认为警方处罚太轻。两人先后向静安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静安公安分局局长薛小明在法庭上辩称,在该起邻里纠纷中,公安机关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而作出以上行政处罚的。薛小明称,汪静梅受到冯振家辱骂殴打等情节,警方在5次笔录中,汪均未做过陈述。汪殴打超过60周岁的老人冯振家,具有从重处罚的条件。考虑到双方系邻里纠纷所引发,只对汪处罚行政拘留10天,而不是15天。

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类“民告官”案件逐年增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涉案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比例较小。为此,静安区政府日前颁布了《静安区行政机关领导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定》,其中规定:以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等为被告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其涉案的行政机关领导须出庭应诉。诉讼中失效许可证能否作为排除妨碍依据?

2006年5月,李某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建房。所发《建设用地许可证》载明:东、西、北至猪栏滴水,南至厕所;有效期从2006年5月13日至2008年5月12日。2008年4月15日,李某砌墙时,许某以该地系其太公名下的为由进行阻止,并拆毁了部分墙体。李某遂于2008年4月25日诉至本院,本院于2008年5月21日开庭审理。

【分歧】

诉讼中失效许可证能否作为排除妨碍依据?

第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作为请求的依据。理由是:

1、许某的侵权行为发生在2008年4月15日,即《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定的有效期2006年5月13日至2008年5月12日之内。李某也正是基于被告此时妨碍建房的行为提起诉讼。如果许某不妨碍,李某完全可以在有效期内完工。

2、李某的起诉也是在规定的有效期之内。至于该案在什么时间开庭、什么时间裁判等,并非李某所能左右,不能把李某所不能左右的后果,让李某承担。

3、不能在有效期内将房屋建成,是由许某阻止、拆墙这一违反李某意愿的原因。对这一原因的出现李某事先无法预见,事中无法克服、无法避免,应属不可抗力。第二种意见认为,不可以作为请求的依据。

【管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

1、对土地使用权有效期限的许可,应由土地管理部门决定,不属于人民法院的职能范围,人民法院无权独立对此作出肯定或者否定。加之从我国目前所有有关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上看,并无使用人因受他人阻挠行使使用权,从而可以延期的例外规定。同时,尽管有效期限的丧失发生在诉讼过程中,李某也确实不能左右法院的行为,但李某在诉讼过程中也明知有效期限有限,鉴于时间紧急,其有权请求先予执行而未申请,是对这一救济的放弃,不应将此后果归结于法院,更何况法律同样没有土地使用权可因诉讼中断之说。为此,李某能否在指定期限建造,应由土地管理部门决定是否延长或办理相关手续。

2、尽管李某未能在有效期内兴建,确因许某行为所致,这只能成为李某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继续使用的理由,以及土地管理部门是否同意的审核依据。人民法院并不因为李某在有效期内提起了诉讼而获取对土地使用权的决定权。

3、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法院据此作出的判决都应以所请求事项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合法为前提。许某在李某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时限内阻止李某确实违法,李某也的确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尽管许某的侵权行为发生在诉讼之前,但李某权利的实现,只能在法院所作出的裁判文书生效之后,法院的民事裁判又不能超越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土地使用权有效期限的决定职权。由于在法院作出裁判时,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时间已过,表明李某赖以请求的基础丧失、条件不复存在,法院同样失去了作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裁判的依据 该案原告主体是否适格?

1993年3月24日莆田县城乡建设局(下称莆田县建设局)将其主管的莆田县建筑工程公司(下称建筑公司)发包给俞国华承包经营,承包期三年。1995年5月24日莆田市建设委员会以莆市建综[1995]044号《关于一九九四施工企业资质年检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年检材料经县、区建委(建设局)审核后于6月10日前送我委审查签章后统一报省建委年检。企业无故不参加年检的,资质等级证书自行失效。未进行年检的企业,不得承接施工任务。年检前企业应及时上缴上级管理费和定额测定费,对不按规定交纳的企业不予年检。”1995年6月,俞国华承包经营的建筑公司向荔城区建设局的前身莆田县建设局报送申请办理企业资质年检的相关材料,莆田县建设局以建筑公司未交足上级管理费为由,不予签署意见,不向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申请资质年检的有关材料。2004年下半年,俞国华向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请求依法认定荔城区建设局不予办理其承包的企业资质年检行为违法并承担赔偿责任。同年12月20日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政府作出荔政行复决[2004]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认为莆田县建设局作为莆田建筑工程公司的基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在资质年检期间,对建筑公司交纳上级管理费的情况进行审查把关,其行为并没有违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要求,不构成违法,也不可能给申请人俞国华造成经济损失。

2005年2月21日,俞国华向荔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同年6月9日,荔城区人民法院作出(2005荔行初字第9号行政裁定,认为原告俞国华不是行政相对人,其作为原告主体不适格,本案不可诉,且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据此,裁定驳回原告俞国华的起诉。俞国华不服提起上诉,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9月19日作出(2005)莆行终字第102号行政裁定,认为荔城区建设局不予报送企业资质年检材料,致俞国华承包的建筑企业不能对外承接建筑工程,造成承包经营利益受损,俞国华具有原告主体资格。俞国华在接到行政复议决定之日起1

5日内提起行政诉讼,并未超过起诉期限。一审法院裁定驳回原告俞国华的起诉是错误的,应予撤销。据此,裁定:撤销荔城区人民法院(2005)荔行初字第9号行政裁定书,本案由荔城区人民法院继续审理。

【分歧】

在本案审理中,对以下二个法律问题发生争议:

1、俞国华是否具有原告主体资格;

2、俞国华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

【评析】

一、关于俞国华是否具有原告主体资格的问题。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行政诉讼原告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公民、法人和组织;第二,认为受到的损害须和具体行政行为有因果关系;第三,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本案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莆田县建设局不予办理企业资质年检的行为,该行政管理行为指向的是企业的权利义务,企业若不服该具体行政行为,应由企业提起行政诉讼。而俞国华虽是企业的承包人,但其起诉的是不予办理企业资质年检行为,该行为并非针对俞国华个人的权利义务,其不能以个人名义代替企业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俞国华个人不是行政相对人,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不具有直接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俞国华不具有本案原告主体资格,不能直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

二、关于俞国华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的问题。

国际工程材料 篇6

长达一个小时的专访,记者抛出了多个问题,而其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则是“您闲暇的时候喜欢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崔占明的回答很坦诚,也很让人钦佩,他说:“我的兴趣是爱走设计院、工程现场,如果解决了一个客户的难题,我能乐上三天!”

崔占明将工作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记者看来,这都源于他对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的爱。15年了,从崔占明走进宏祥担任董事长开始,宏祥便稳步踏上了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之路。

TAweekly:宏祥如今已稳步发展为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对宏祥来说,这一路走得可还顺畅?

崔占明:“十二五”期间,宏祥的发展速度并不算快,但发展质量非常好。我们几次通过转型升级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这期间,宏祥从原来只卖产品,成长为能够从更加全局的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满足各类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这便要求我们能针对不同环境、地域等因素,提出符合设计要求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改造传统产品、升级产品功能,现在我们所有的传统产品基本上均已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它们更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标准要求,以及适应现在人们的生活。

可以说,这一改变使得宏祥解决了原来产品单一的问题,这一转变对企业来说是永久的,推动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对于宏祥来说是一个机遇,传统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走进了生产过剩的阶段,并伴随着恶性竞争、偷工减料等现象。企业面对新常态,应避开原先的生产过程,改变生产环节,适应新常态,通过提升产品来拉开与市场恶性竞争的距离。宏祥称这一过程为转型升级,占领高端市场,逃离恶性竞争,通过瞄准技术进步和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这两大方向,升级设备、产品及产品功能,彻底甩开恶性竞争局面,拉开与其他同行之间的档次。

TAweekly:如您所言,宏祥通过瞄准技术进步和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这两大方向,彻底甩开了恶性竞争局面。这背后有何诀窍?

崔占明:我们通常瞄准一个点,进而找寻问题:如客户最关心的是什么? 担心的又是什么?产品没有满足工程要求怎么办?客户在工程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其痛点是什么?

从工程订单到工程完工,宏祥的研发人员一律驻扎一线,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宏祥还开展了走百家设计院的活动,我们到大型设计院和专业设计院去,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铁一院、铁二院、铁道科学院、东华大学等,他们在宏祥建立了试验场、实验室,可以模拟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出适用的材料。如增加工程寿命、提高工程质量的材料,原来产品的寿命无法确定,我们则根据寿命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并与设计师交流,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挖掘客户深度需求,形成自己的主攻方向。

再比如,石油石化在炼化过程中对地下环境有污染,我们为了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做到零污染,做了大量实验,现在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在几个电力厂采用,效果非常好,还得到了环保部的认可。防沙固沙领域也开发了解决原来比较头疼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系统也是宏祥与设计师共同开发的,可用于西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前景非常大。

除此之外,宏祥还请了美国、英国的专家通过改造工艺配方来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开发的较有特色的48项专利产品,以及设计院指定我们攻关的4个系列产品,都已进入了大面积应用阶段。

这些年,宏祥一直致力于土工领域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四大工艺中所有的设备宏祥都有,不得不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工厂、大学都不具备的。土工材料的四大类别中,首先是布类,拥有十几种工艺;第二是膜类,有六种工艺;第三是网类,有七种工艺;最后是特种材料,有十几种工艺。对于宏祥来说,无论开发何种产品,万变不离其宗,就在这些工艺之间,由于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宏祥的开发效率特别高,因此也获得了各大水利、交通设计院的青睐。

TAweekly:宏祥新材料涉及的工程建设之多,应用领域之广,绝对是土工用合成材料企业的榜首,最近宏祥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年的规划重点又是什么?

崔占明:首先是交通领域,针对沙漠地带、绿化带、防沙固沙、铁路两边道路改造难等道路方面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宏祥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我们当时和交通部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发现高速公路一两年就会出现裂缝,后来宏祥为他们开发出了一款既能在路面耐高温,又能增加路面强度防裂的材料,通常耐高温材料的强度小,我们通过多次实验研发了将这两种功能结合起来的防裂材料。

再有就是隧道防排水,现在中国的城市有99%的隧道都有漏水现象,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重视,还要纠正理念。隧道以前考虑最多的是防水,而没有考虑排水,且材料也需要改进,要知道,想防水需要先排水,水是永远防不住的,因此使用防排水结合于一体的材料才是最佳解决方案。宏祥开发了这一产品,并申请了专利,我们将这一产品推荐给了铁道部,从去年五月份开始,铁路隧道就开始使用这一材料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这一产品与原先使用的产品相比,可以降低1/3的成本,而且效果非常棒。

最近,宏祥在环保领域也颇有建树,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垃圾焚烧、垃圾填埋,针对这些情况,宏祥开发了耐环境的材料。以前南北方用的材料都一样,但是高分子材料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沿海地带、西部,由于温差大使得材料的寿命非常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宏祥专为温度复杂的地域开发了耐酸碱、重金属的材料。另外,宏祥还针对垃圾焚烧场最头疼的粉尘、二噁英等问题,开发了高温超吸粉尘材料,国家规定为20mg,我们的材料能够达到低于10mg。

与此同时,还有针对石油石化解决零渗透的方案课题,宏祥已经成功开发出来了。此外还有矿业、水利等。

今年的重点规划是做好养殖防渗系统,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动物的排泄物渗透到土壤里,会造成很大的污染,比垃圾填埋场还要严重。其次是围海围堰,全国经济开发地区的土地紧张,因此要填海来建造陆地,如江苏浙江等地城市,在围堰过程中,材料能够达到他们围堰效果的也只有我们一家。

现在国家要求提高生态系统,对环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个提高是传统产品根本解决不了的,原有的传统产品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的要求,唯有新的产品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TAweekly:如此看来,未来宏祥发展呈“一路顺风”之势,这期间可有困难?

崔占明:我原来对资本金融并不十分看重,以前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规模的企业,我也未曾想过这些事情,如今转型升级各方面都需要资金,问题比较突出。不过行业形势好,企业也做得比较扎实,融资方面并未遇到问题,银行也十分愿意帮助我们。

现在看来,搞研发如果只靠着间接融资,成本是十分高的,若想长青就要与国际资本看齐,必须走资本之路。市场化背景下我们应该要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大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企业若想更好发展,还须借助金融资本。

另外则是如何将我们的产品送到欧洲去,欧洲的土工材料应用能力非常强,我们现在正在向欧美学习,要将产品打出去,在欧洲市场享有一席之地。

TAweekly:已经迈入“十三五”征程,宏祥有何打算?

崔占明:未来,宏祥准备走出一个新的模式,打造一个集创新、研发、设计、生产、应用优质资源为一体的对接平台,然后推向世界。在这一平台上,有土工用纺织品企业,有大学、高端检测中心,还有设计资源和用户资源,将它们对接起来。

美国已经在打造这一平台了,该平台可以将产品性能、使用年限、适用于何种环境的要素集合起来,之后让设计师来选取,这些产品都是针对工程推出的,设计师可以在平台的数据库里找到这个产品,并根据自己的使用环境来选择。在这一平台上,哪些厂家、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均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在该平台上还可以给产品做权威鉴定,比如实验数据集齐之后,找第三方对产品进行鉴定,然后提供给各大设计院、各大用户。

如果我们也打造出了这种平台,就接近了欧洲、美国的水平,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工程的针对性,还能提高其经济性、安全性,避免工程的失败。

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

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的土工用纺织品行业也是如此。土工用纺织品行业的一些骨干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成立了工程公司,以总包的形式承接公路、铁路、水利等土工建设工程,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服务能力和企业利润水平,宏祥首当其冲。

因为董事长崔占明的努力,岩土工程、水利建设防渗、防护变得更容易;因为他的执着,推进了产业用纺织品与终端制品的协同开发。据了解,崔占明和他的员工经常蹲在工地做项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探讨哪种材料更适合需求,才能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引领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方向。

宏祥涉及的工程建设之多,应用领域之广,绝对是土工用合成材料企业的榜首。谈到宏祥来之不易的成绩,崔占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虽然行业曾低迷过,但经过低迷时期的磨砺,宏祥苦练内功抓质量,加大投入抓研发。目前公司的主导工艺膜、布、网等所有工艺基本配齐,产品组合、功能组合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快速反应、快速创新能力也独一无二。

国际工程材料 篇7

关键词:机器材料性,参数化设计研讨会,参数化设计工作营

一、活动介绍

2011年4月29日~5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主办了“机器材料性”国际会议暨国际学生工作营。所谓数字建构,旨在用建构的观点去理解和看待数字生产技术条件下,建筑的内在逻辑和新的形式美学。本次活动提供了探讨建筑学和数字设计技术关系的平台,材料的数字性新表达成为研究重点。

本次活动由国际会议和国际学生工作营两部分组成:“机器材料性”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筑师进行主题讲座;国际学生工作营将来自四校的80名学生分为5个主题教学团队,每个主题团队以“数字建构材料实验”为研究方向,独立设置训练营题目,在6天内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大尺度装置的建造。

“机器材料性”国际会议于2011年5月5日举行,会议由刘小虎、穆威主持,讲座题目分别为:材料多维性的建构实践(袁烽)、参数化思维方法(王振飞)、Parametric Ecologies(徐丰)、From Virtual to Actual(Raymond Lau)、Computational Urbanism:Confronting the Paradox of Endurance,Change&Obsolescence(Tom Verebes)、三种建构:传统建构—算法生成—数控加工(徐卫国)。

二、国际学生工作营

1. 清华大学XWG工作室

指导老师:徐卫国,徐丰,林秋达

设计题目:液态空间

参数化设计需要宽泛的背景知识和对参数化软件的熟练操作,工作营的主题“材料性”强调的是真实的建构材料特性,对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对教学效果控制、学生接受程度、时间和工作量限制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形成了此次“液态空间”题目及课程进程的具体设置。参加本次工作营的大部分为三年级学生,对三维软件的认识仅局限于sketchup和rhino的基本操作,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rhino script、grasshopper等参数化设计工具,尚无使用经验。因此,教学目标却在短短6天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参数化软件,能运用软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并且进一步转化成为表达材料性的物理模型。

基于上述思考,“液态空间”教学课程采取了以下策略和过程:首先让学生做简单的物理实验,归纳其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去建构数字模型,借此过程了解物理规律与参数化设计思维的关系,最终将数字模型以相同的构成规律构建为真实的物理模型。每一个步骤都以上一个步骤为发展基础,并精简压缩为半天的学习工作量,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数字—物理—数字—物理”的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理解过程中加深对“机械材料性”的认识。

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物理实验,通过“墨水扩散”实验了解两种介质的液体混合及扩散现象,分析液体随时间扩散的原理及质量传递的规则;第二个步骤是抽象液体实验的结果来进行计算机算法模拟及研究,运用参数化工具将观察到的物理规律运用到数字模型之中;第三个步骤是通过选取日常的某种材料(类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椎体等)作为单元体,按照第二步骤的规则进行单元体聚集实验,形成自支撑的空间结构(图1~图4)。

2. HKPDA—香港参数化设计联盟

指导老师:Sam Cho,戴小,汪洋

设计题目:折纸/Origami

纸张是一种具有“活性”的材料,易于折叠、切割和大规模生产制造,这赋予其某种“非物质化”的潜力和“可参数化”的属性,与参数化设计的自由形体相适应。该组尝试一种启发式的、资源广泛并高度共享的研究模式,设计了互联网上的资料共享平台,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家可以事半功倍地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通过软件应用和实际操作纸张折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尝试。

设计的目标是表达并建构一种建筑元素的表皮,它可以是墙、椅子、桌子或者天花的表皮,通过研究纸的材料特性以及运用参数化技术和先进的数控加工创造并发掘建筑表皮的新特质。在为期6天的工作营中,要根据清晰明确的建筑概念设计一个由多参数控制可变结果的建筑表皮,并通过1∶1或1∶2的实体建构将参数化技术和实体模型的“互动式”研究推敲到极致。针对一些无法计算的变量(如重力、实际材料的张力、风等外力干扰),我们将着重考虑基本单元形的设计合理程度和实体建造的节点连接细节(图5,图6)。

3. 湖南大学DAL数字建筑实验室

指导老师:刘育东,李元荣,胡

设计题目:台儿庄运河古城交流桥设计

复兴楼由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联袂设计,规划建筑面积约1 000m2,共7层,总高度为45 m,主体建筑高度为38m。在复兴楼西北侧采用现代设计理念设计“交流桥”,寓意两岸的交流与沟通(图7,图8)。

4. 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David Gregory,许牧川,何夏昀

设计题目:寻找“生长”

设计目标及要求:运用脆性的非平面材料,而不是坚硬的平面材料;最终产品将是一个景观空间,而不是一个建筑;研究的依据并非单一的重力,更多是动态和流体的力量。

比较各种参数化工作营,结果惊人的相似:高低起伏的表面,切割片材,形成半封闭的装置,通过繁琐的无酬劳动式的“暴力组装”建造起来,而且常常以留下高百分比的材料浪费(边角料)收场。

出于对生物系统及其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兴趣,该组设计目标是超越“找形”。在自然界中,是能量作用于物质并造成物质的流动(这是团队观察到的所谓“生长”),最终生成形式。教学目标在于尝试通过物理和数字的方法,对物质/能量流进行建模和操控。

首先,要求每名学生调查可导致特殊形式的自然现象,并选择感兴趣的某个现象进一步研究。在每名学生都列出感兴趣的现象后,团队根据材料或工艺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最终分组结果:龟裂泥,波纹水浪,风/颗粒,风/飘飘。

从物理模型开始,学生们测试各种现象,尝试定性了解该现象所涉及的参数:如何改变材料的质量(厚度、安排、大小、形状)、附件/锚固系统或基板、初始能量输入等,以及引发的反应。

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和实现最终的建造成果,团队需要将模拟参数转换为数字参数。事实证明,这是极其困难的。很多小组选用既在的算法或功能已知的方案,再与现象(或结果)强行组合;有些组只是使物理模型的结果数字化,然后生成三维模型,而不是使物理过程数字化;还有些组能够操纵模型数字,但随后在使它回到“真实”世界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最终成果汇报时还是展示了团队在解决大的未开发问题上的飞速进步,刺激了团队和来访者之间的对话。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时间短、材料有限,加上1:1的景观工程建造的难度,导致许多团队只能生产小型物理模型(其中许多未完成最后成果汇报)。但是,相信团队努力的方向是值得继续探索的,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也许,应该有一个既定的主题供学生选择,有场地和实体模型、更好的数字工具支持等。总之,下次同主题的研讨会可以在这次的基础上有更明确的探索领域(图9,图10)。

5. 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宋刚,穆威,倪伟桥

使用材料:胶合竹

设计内容:在建筑系展厅空间里设计两个装置—屏风和展台。设计在工作营伊始基本完成,工作营更强调对设计的物质呈现过程,尊重胶合竹板的尺寸和力学性能完成建造,学生既是设计师也是工匠,要思考数字技术和数控切割机辅助下新的建筑过程(图11,图12)。

三、参数化设计研讨会主要内容整理

参数化设计研讨会于2011年5月5日晚举行,会议由李保峰院长主持,与会嘉宾有徐卫国、袁烽、王振飞、徐丰、林秋达、刘延川、Raymond Lau、Tom Verebes、桂学文、陆小明、陈剑霄、李晓峰、刘小虎、穆威、何夏韵、Sam Cho、汪洋、戴小、李元荣(图13~图15)。笔者整理会议中嘉宾观点如下:

徐卫国:Tom Verbes提到参数化设计,用的是computation一词。事实上,我们不一定把这种工具或这种技术叫做参数化设计,有很多人把它叫做计算设计或者数字设计,实际上都是在谈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是一门手艺,就跟理发和木匠活一样,主要是靠身教,跟着老师做着做着就做出来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感觉到同学们在做设计过程中特别痛苦,找不到形,感觉自己不是学建筑的料。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这种状态有了改观,数字技术使设计过程变得可教可学,也就是把设计的过程明朗化了,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第二个体会是,实际上参数化设计确实处在探索的初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和更多的批评,这样它才有生命力。不要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看法,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提出自己的观点。

刘延川:在对数字化设计这个名词背后的含义作了简单的梳理后,最后用参数化设计指代这个趋势,能反映计算机介入设计以来的影响。操作手段不同,思维模式、工作方法以及组织模式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参数化设计是正在发生的建筑思潮,我们应该思考这个名词背后的含义,我们的优势在于实践,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有了更好、更新的发展,我们会找到更好的词来阐释这个趋势。

王振飞:参数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维方法。把看似与建筑无关的学科由建筑师作媒介,转化为与建筑或者设计有关系的一种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参数化介入后,更重要的还是人把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这才是比较有价值的设计。

袁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是一个划时代的时代我们还不敢断定,但肯定是一个变化的、非常关键的时代。在过去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设计的本体并不是来自建筑本身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我们时代的建筑产物,这个结果让我觉得缺失了什么,缺失的可能就是建筑的本体。我们过去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是对国外建筑风格和学派的复制,那么这个本体实际上缺少一种真正有效的方法驱动我们的建筑实践,这是目前中国所处的一个状态。《时代建筑》年初的时候做了一个点评,我负责点评中国过去一年的建筑作品,第一个趋势是整个中国、整个社会更多其实在关注社会底层这部分人的生活。建筑设计是否应该为他们服务?另一个趋势就是面对建筑本体的设计方法,其实我们希望更加强化我们自己的特征。第三,中国建筑缺少的是自己的标签,整个国际设计领域里怎么定位自己是中国这一代建筑师要思考的。和西方的理论教育家和建筑师相比,我们的特点在哪里?其实数字设计也好,参数化也好,是面对设计本身的一个反思,从建筑教育来看,同济这两年重新梳理了教学系统,比较重视参数化设计。从本科一年级入学一直到毕业,我们重新树立了一条线,虽说不能得到所有老师的认可,但是对于建筑教育体系,这条线应该初步建立起来,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经常跟国外的建筑师交流,我觉得我们强在中国的社会实践,这是同年龄的中国建筑师跟国外建筑师的最大区别,我们做的房子多得多。然后我们要学会把我们的设计和设计过程用一种学术的方法进行表达和推广。我们需要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可能来自于一个团体,是一种集体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数量或者长度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李晓峰:通过这几天的工作营和研讨会,我开始对参数化设计有了了解,觉得真正是一个时代到来了。如果在十年以前,我们还会被盖里的设计震撼,五年前还为扎哈的设计感到困惑,那么今天我觉得他们的作品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正如徐卫国老师说的那样,从盖里以后,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出现。我们在做《新建筑》杂志,不久前还以为数字建构只是少数人在纸上的研究和概念。今天我感受到我们已经从概念、思维走向了方法,从方法走向了实践,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这样的一群人,充满激情地走这条路,对未来的影响将非常深远。

徐丰:从很多现象来看,教学方法已经悄悄发生了转变,互动增多,老师更多作为组织者,带领学生做研究。教学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组合状况的变化。设计师与其他学科以及整个团队处于平行的网络状,每个人作为一个单体,都可以发挥作用,都可以打破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来阐述自己独特的判断,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参数化需要基础的推动,中国现在的社会状况对我们这种跑在前面的人来说很幸运。对我们来说,参数化是个探索的过程,数字建筑带来的是和其他各学科交流的平台,是更高层次的设计。

林秋达:我们是一个设计者,软件本身升级的速度我们赶不上,但是作为建筑师、设计师,对这些的理解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动力。现在学会的这种思维,不仅不会过时,反而会让人引以为豪。

宋刚:如果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参数化背后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很重要,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很重要。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是教学方式的一种革新,教学效果很明显,知识得到了更大的共享和更广的传播。从实践看,整个参数化设计及其背后支持的技术,还是让人有些忧虑。虽然建筑师承担推广的角色,但是整个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改变,这是需要我们考虑并且要解决的。

胡: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建筑学科中女生比例增多,因为数字化工具产生后,对设计者体能要求下降,思维想法更被看重。建筑学一定是一个很长久的学科,我们要思考建筑学如何可持续发展。很多学科将来都会发生数字化改革。但数字化真正要得到专业或社会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际工程材料 篇8

一、国际工程承包特点

(一)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具有多国性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在交易达成之后要进行交易合同的签订工作, 就此而言国际承包合同签订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国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进行交易谈判、交易达成等方面都是由不同国家一起完成, 然而各个国家在实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又相继受到自身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 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法律限制也不同, 所以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承包工作时要格外注意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条例。同时, 还有一些国家,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不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并且受民族信仰的情况也较多, 在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当地“不成文”的规矩, 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对于规模较大、涉及交易金额较多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 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国家相互合作承包。所以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签订就需要企业与各国工程项目的承包人进行商定, 明确各国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经济利益与承担责任, 界定承包人之间的劳务关系等等。

(二) 国际工程支付方式具有多样性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涉及多个国家, 所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招标方与工程项目的承包方会出现使用不用货币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货币的汇率情况以及货币的利率情况都有所不同。国际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向国家缴纳税费, 在此基础上国际工程还要在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项目工人、项目材料等生产成本的支付, 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 具有不同的货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工程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国际工程可以通过现金进行工程支付, 同时也可以运用支票进行工程支付, 在此基础上还有银行汇付以及工程款项的国际托收等情况, 就此而言, 货币的汇率以及货币的利率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方的工程成本以及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三) 国际工程受国际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国际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受到国际政策变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如果被承包的在建国际工程所在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等情况, 被承包国际工程都会出现经济回落现象, 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有些在建国际工程的所在国家会出台相应的国家经济政策, 会对国际工程造成较大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停止国际工程的施工, 这严重影响了国际工程的建设进度, 延长工期必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 从而降低工程的经济收入, 影响国际工程企业的经济发展。针对于国际工程受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 工程承包企业要提高其重视程度, 将对国际工程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 国际工程具有规范繁杂、差异性大的特点

国际工程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使自身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同步一致, 无论是生产经营、施工技术还是企业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要与国际经济情况相接轨。由于国际工程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 同时不同国家地区又具有不同的国家政策规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甚至还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情况, 国际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分析, 并且当交易活动达成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 工程的承包方要为工程的招标方明确表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进度、施工规范等标准, 在合同中对上述内容进行表述, 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项目出现建设混乱的情况。

(五) 国际工程风险大、具有可变性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与国内工程项目承包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国际工程更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效益风险, 二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人员风险。国际工程涉及多国, 同时受到较大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工程成本的支出、工程经济的收入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受到货币汇率、利率的影响, 这就造成了国际工程施工成本的可变性, 汇率的上调或者下降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与减少,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 由于不同的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旦国际形势发生激烈的碰撞情况, 很容易造成在建工程的停工, 严重的甚至会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人员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与可变性严重阻碍了国际工程行业的发展进步。

二、加强国际承包工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

由于受国际工程普遍规模较大、施工技术标准较高、工程风险较大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工程就需要进行工程项目资金筹集, 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在进行资金筹集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经济趋势, 同时要确保所筹集的资金能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支付, 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能够带来不同差异的资金成本, 且资金筹集的不同情况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 针对这些情况, 工程项目承包企业都要予以全面考虑。要想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 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工程项目的资金由工程企业的总公司来进行支配管理, 加强资金管理的集中性。第二, 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成本、收益以及工程特点, 根据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估核算, 以此来选取最优的工程资金集资手段。第三, 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专业的职业技能进行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的编制, 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现金流量计划编制之前进行工程报价阶段财务资料的审阅, 以及工期规定和生产原料的考虑, 以此来编制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程实际建设情况的现金流量计划。合理有效的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能够在保证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的情况下, 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生产成本, 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 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

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是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国际工程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探寻行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成本控制手段, 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费用资金支出浪费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国际工程的自身特点为参考依据, 进行企业内部的统筹规划工作, 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高效生产经营的分块处理, 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工程项目审批部门, 在工程进行施工之前企业都会先对工程项目费用成本进行预算, 该部分要以企业的预算为依据标准, 进行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

(三) 提高国际工程项目融资能力

想要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融资能力, 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国际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主要是拓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 就此扩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的融资渠道, 尽最大能力促进买方信贷政策的改善, 制定与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外汇政策, 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步。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发展背景, 对银行功能予以政策性支持, 增强其业务能力, 建立相应的银行信用体制, 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业务扶持, 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工程融资问题, 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程。

(四) 提高对业主结算工作的重视

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是企业资金收入的关键, 就此, 企业要高度重视与业主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 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工程结算。该部门不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负责,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收入负责。一项完整的国际工程由工程预付款、工程的进度款以及工程项目的保留金等部分组成, 所以, 企业设立专业部门进行工程项目与业主的结算工作, 以此能够保证工程款项的准时到位, 可以保障工期, 提高工程效率, 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总结

总之, 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是保障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工程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手段进行了阐述, 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的控制国际工程成本,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务实创新增效益统筹运营保发展——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纪实[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9) :156-157.

[2]游召展.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探析[J].时代金融 (中旬) , 2014, (11) :17-18.

[3]曾芸.国际在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师风险感知研究——基于安哥拉洛比托港工程的案例研究[D].中山大学, 2010.

[4]刘岳华, 魏蓉, 杨仁良等.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调研分析[J].会计研究, 2013, (10) :51-58.

国际纳米材料法规及标准进展 篇9

纳米产品多以消费品的形式暴露于人体与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尚无成熟的评价体系,已成为现代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见图1)[3,4,5,6]。目前,纳米安全性研究引起了国际科技决策层的的重视[7,8],已经积极展开了有关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及标准化工作。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纳米产业市场,却因缺乏安全性评价技术手段、检测标准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屡遭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据统计,由于缺乏安全性评价及能效与理化表征数据,仅2006和2007两年,我国被通报和退回的出口纳米材料相关产品共116批次,进出口贸易额损失逾百亿美元。因此,跟踪纳米安全信息的国际动向,加强我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纳米技术法律法规,对我国纳米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国际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动态,详细归纳了国际纳米技术立法规定和国际纳米标准,并展望了我国纳米技术立法规定和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发展道路。

1 国际纳米安全性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主要应用于能源、涂料、化妆品、医药和纺织行业中,其安全性问题造成政府监管机构的决策难度,阻碍该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困扰着消费者。

1.1 美国

2000年1月,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正式宣布推出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NNI),表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9]。2006年度NNI财政增补发布后,单个多年项目及所有研究部都致力于理解纳米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影响[10]。2003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正式提出纳米颗粒或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存在可能的威胁,确认了一些关于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价的课题,并于2004年向12所大学拨款400万美元,用于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2005年12月,美国政府以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名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圆桌会议,包括美国国务院在内有26个部委出席了会议。2006年欧美日召开了12次相关会议,在政府层面上大力部署对纳米材料的生物与环境的可能影响的研究和管理。2006年8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成立新的纳米技术内部特别工作组,确定法规管理方法,鼓励继续用纳米技术/材料制造FDA所管理的产品。特别工作组将对所有知识或政策差距提出处理建议,使FDA更好地评估FDA管理产品(使用纳米技术/材料)对公众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作用[11]。2007年7月,纳米技术内部特别工作组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调查报告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12]、议题的分析报告和建议、法规管理的分析报告和建议,并发布首份纳米技术相关产品监管调查报告。2009年3月,FDA宣布与休斯顿纳米健康联盟(ANH)及其成员合作,目的是帮助安全有效地发展纳米技术医疗产品。FDA将与ANH共同研究纳米颗粒的行为及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便于测试和过程处理,以减轻相关纳米产品的风险。

某些相关研究机构也已开始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讨论。2005年2月,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会/风险科学研究所(ILSI RF/RSI)纳米材料毒性筛查小组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纳米材料毒性筛查指南[13]。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NIEHS)为了使纳米技术安全、有效地发展,在未来两年内将提供至少29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及工程应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14]。

美国消费者联盟也开始重视纳米技术的安全性,2008年10月,该联盟请求FDA对纳米技术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尤其是纳米材料在化妆品和防晒用品中的使用,以确保纳米材料产品的精准标记和识别。

1.2 英国

英国政府支持的纳米技术的风险和利益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传输、高存储容量的高速计算机、全新的材料、自清洁特性的纳米玻璃等方面。

2003年6月,英国政府组织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开展纳米科技发展趋势、纳米科技对社会和安全领域的影响等独立研究。2003年12月,在皇家工程院的《纳米科技在环境方面应用与影响:向纳米工作组提交的实证总结》报告会上,与会科学家讨论了纳米颗粒材料的用途、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毒理作用等。2004年7月,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调查报告[15],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年预算达1100万美元的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研究中心,对纳米的安全性发出预警。2005年1月,《纳米毒理学》专业杂志在英国出版,推动了纳米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2008年11月,英国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也发表报告,称目前对纳米材料的潜在风险研究落后于纳米材料的使用,呼吁建立纳米材料的安全测试和管理监督体系,并补充说,不能因此而暂停对纳米的研究,因为纳米技术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利益[16]。

1.3 日本

日本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

2005年3月,日本纳米技术政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并开展一项旨在“促进公众对纳米技术认可”的计划,包括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研究、纳米材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纳米材料引起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等。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于2005年开展了一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计划(2005年投资约1亿美元),研究标准化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程序。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也在2006年开始一项为期5年的综合性研究,总投入资金约2亿美元,目的是建立纳米材料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安全性管理办法。

日本厚生劳动省也为纳米安全性研究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7月,厚生劳动省制订了一个为期3年的计划,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有机体吸收纳米材料的状况及纳米材料是否存在毒性等问题。2008年4月,厚生劳动省召开了审议纳米材料安全性等问题的研讨会,共举办了“防止劳动者曝露于对人体有害性尚不明确的化学物质中”和“关于纳米材料安全性”两场研讨会。2009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再次组织召开了研讨会,要求企业公开纳米材料对健康影响的相关信息,并要求企业从开发阶段就主动推行纳米材料的安全对策,以取得消费者信赖。

此外,日本政府积极与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纳米安全性研究合作。2005年7月与2006年2月,日本科学理事会与英国皇家学会分别于伦敦和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纳米安全联合会议”,并拟定了《纳米科技潜在影响》报告。

1.4 欧盟

2004年3月召开的欧盟纳米技术风险会议标志着欧盟科技界对纳米技术风险与危害的关注。2004年12月,欧盟在布鲁塞尔公布了《欧洲纳米战略》,把研究纳米生物环境健康效应问题的重要性列在欧洲纳米发展战略的第三位。2005年5月,欧盟出资支持成立欧洲理论光谱中心(ETSF),旨在推动整个欧洲大陆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加强纳米药物安全性的研究。2005年9月,欧盟在第二届欧洲纳米论坛和展览中聚焦于“纳米技术和2020年欧盟公民的健康”。另外,欧盟框架计划(FP),即当今世界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 FP7已将纳米科技和纳米安全作为重要的一部分。2008年10月,受欧盟委员会要求,欧盟食品安全局向公众征求有关“纳米科学、纳米技术与食品、饲料安全”的科学草稿意见。该结论将有助于欧洲委员会开展纳米相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同时还将有助于评估现有的法规。

1.5 中国

自2001年以来,国内已有50多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及300多家企业在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纳米器件与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纳米安全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中国在极力推进纳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开展了纳米安全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7],我国政府已将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和毒理研究列入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纳米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纳米材料对人体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中国台湾相关研究机构也制定了纳米安全性研究计划。2009年3月,台湾成功大学宣布启动“生医纳米系统整合计划”,研究纳米科技的危险性。

目前,我国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问题,如缺乏对纳米材料生产、使用、转化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了解,对通过吸入途径进入体内的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较多,其他途径研究很少,缺乏理想的基准物质,缺乏合适的体外实验毒理学终点及确定剂量的标准等。

2 国际纳米立法规定和国际纳米标准

2006年9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署在巴黎召开专家会议,专门起草了“纳米技术与环境安全”报告,提交联合国有关部门,纳米技术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18]。

2.1 国际纳米立法规定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相关法规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纳米产品的监管。2006年5月,英国食物安全法规制定人员发现纳米技术监管存在漏洞,为尽快建立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2008年1月,英国主要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英国土壤协会宣布禁止在有机食品中使用纳米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对纳米技术应用的机构。

(1)美国

2003年11月,美国参议院形成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发法案》。2003年,美国众议院为纳米技术立法,代号为HR766,HR766将通过政府机关来协调纳米技术的研发。

2005年2月,美国环保局(EPA)公布《美国EPA纳米技术白皮书》,为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环境管理做舆论准备。2006年,EPA援引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法案,规定含纳米银颗粒商品均为杀虫剂。2007年1月,EPA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强制要求使用纳米颗粒的公司提供其检测方法报告。

此外,美国加州伯克利成为第一个对纳米产业进行管制的城市,其市议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美国第一项有关纳米技术的地方性法规,将纳米材料包含在危险材料法内。

2008年9月,美国FDA在“全美纳米技术研讨会”提出,将在FDA内新增设一个“纳米技术管理办公室”。目前,FDA决策者正在起草一份全面的管理法规——《FDA纳米技术医药产品应用法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生产批文;(2)上市前的产品认证;(3)产品上市后的监管;(4)FDA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市场上各种纳米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纳米生物制品等进行突击检查。

(2)欧盟

在立法过程中,欧盟将纳米颗粒同样纳入了REACH法规的管理中。然而,对纳米颗粒的危害进行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学在未来几年内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第7届研究框架计划会议上,欧盟委员会针对如何评估纳米颗粒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设立了该研究项目基金。

200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化妆品指令——009/1223/EC,该指令将取代之前的欧盟化妆品法规76/768/EEC。该指令规定,化妆品成分表中纳米材料的名称后应带有“nano”字样,2013年1月11日前投放市场的含有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应在2013年7月11日前通过电子方式向委员会通报[19]。

2.2 纳米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动态

纳米技术标准化的具体任务是发展术语和命名方法,测量和表征方法以及基于科学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等问题的标准化。纳米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3大类,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1)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20]的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承担,其主要工作范围包括:①理解和控制的物质或过程应在纳米尺度范围,即指典型的、但并不完全要求至少在有一维的方向上在100nm以下开始具有尺度依存关系的新颖功能,并可以应用的材料;②可利用的纳米尺度材料与单个的原子、分子以及大块物质的性质有区别。纳米尺度材料开发了材料、器件和系统新的性质。

ISO/TC229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其首次会议于2005年11月举行,确定了ISO/TC229的主要工作内容,成立了该委员会的工作小组(WG)。WG1负责召集术语和命名法,WG2负责召集测量与表征,WG3负责召集健康、安全和环境,WG4负责召集纳米材料规范。其中WG1、WG2、WG3分别由加拿大、日本、美国负责牵头组织,而WG4设在中国,由全国纳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到目前为止,ISO/TC229已召开了9次委员会会议,是召开会议频率较高的委员会之一,已经正式发布2项纳米技术国际标准。

(2)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标准化组织

200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管理局(IEC/SMB)开始筹备成立纳米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年9月,IEC成立了纳米技术咨询平台,制定IEC领域的有关纳米技术标准,并与ISO/TC229配合与协调,避免重复制定标准。2007年3月,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标准化组织(IEC/TC113)在德国召开了成立大会,秘书处设在德国。

(3)其他组织和国家的纳米标准化工作

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大对纳米技术研究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制定纳米领域标准的工作力度,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纳米标准化机构,开展了系统的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

2004年3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下设的技术管理局组建了一个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临时工作组(CEN/BT/WG 166),英国标准化协会是该组织的秘书处。英国标准化协会于2004年6月成立了纳米技术委员会(The UK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notechnologies),并于2005年制定了国际第一份以英文形式发布的纳米术语规范。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出业务计划和战略规划,2006年6月该临时工作组转为正式的“纳米技术”技术委员会(CET/TC352),其主要任务是优先研究和制定纳米技术领域的名词术语,CEN/TC352仅致力于ISO不考虑的标准化项目。

美国于2004年8月成立了有关纳米标准化的专门小组,2004年9月召开了关于纳米技术标准化的命名和术语的全国会议,在2005年3月提出了建立纳米技术标准的建议。在各国对纳米技术越来越关注的形势下,美国以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为代表加入ISO/TC229,成为该机构的创始国。2005年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成立了纳米技术委员会E56,主要负责制定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同时协调所有ASTM中与纳米相关的委员会工作。E56现有7个分技术委员会[20]。

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于2006年成为ISO/TC229纳米测量与表征工作组的召集人,并递交了3个关于单壁碳纳米管/富勒烯(SWNT/fullerenes)的新项目提案。JISC还建立了关于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化的路线图和相应的工作组。

(4)我国纳米标准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2001年,科技部将“纳米材料标准及数据库”列入基础性重大研究项目,2003年12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纳米材料标准化联合工作组。2005年6月,我国成立了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7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纳米材料标准,并已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这7项纳米材料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成为我国纳米产业问路国际标准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包括1项术语标准、2项检测方法标准和4项产品标准。

2008年上海颁布实施了首个纳米地方标准《光催化材料活性评价技术规范》,而国际上尚无相应标准。

2009年3月,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度会议在北京召开,介绍了国际纳米标准最新进展和参加ISO/TC229与IEC/TC113会议的相关情况[21]。

3 结语

国际新型超硬材料研发综述 篇10

金刚石以其特硬的性能用作工具已有数千年历史。金刚石的应用促进了近代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军事工程和高端科技领域, 金刚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由于天然金刚石资源稀少, 随着消耗量的不断增加, 货源日愈紧缺。为此,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天然金刚石的替代品。自18世纪末 (1797) 发现金刚石的本质是纯碳至19世纪末 (1893) 法国化学家莫瓦桑 (F.F.H.Mois-san) 在实验室试图合成金刚石失败, 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 在高压物理学发展的背景下, 瑞典和美国开始研究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技术。1955年美国G.E.公司宣布合成金刚石获得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经过了50余年的孕育, 此后, 人造金刚石在工业和科学技术上的应用逐渐暴露出它的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是在800℃以上高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而石墨化;用作高速切削工具不适宜加工铁、镍及其合金材料, 因为在高温条件下金刚石中的碳元素会熔于铁、镍等金属中而形成碳化物。人造金刚石的硬度虽然很高, 但其具有非均向性。由于它的结构缺陷, 韧性不是很大, 抗冲击强度不高。现今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精确测定金刚石的抗张强度, 有研究人员认为大致在60GPa左右, 若能改进其晶体取向和晶格完整度有可能提高到90~225GPa。鉴于此, 在人造金刚石问世四年之后, 立方氮化硼也就应运而生。立方氮化硼的硬度仅次于人造金刚石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硬度的超硬材料。但立方氮化硼在应用中仍然存在局限性。

工业上和科学技术上利用金刚石的性能大不相同, 有利用其硬度者, 也有利用其热导性或电绝缘性或光学性能者, 等等, 不一而足。显然单一金刚石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因此, 按照特定的性能来设计、合成所要求的具有个性化应用性能的金刚石已成为趋势;另一方面, 努力探索硬度与抗冲击强度超过金刚石以及热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比金刚石更加稳定的其它新型超硬材料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2 超硬材料的界定

上世纪80年代初, 在《科学》期刊上有人定义超硬材料为硬度超过40GPa维氏硬度值的材料。到了本世纪初这一提法得到响应, 一致认为超硬材料为硬度超过40GPa维氏硬度值的具有高电子密度和高共价键的不可压缩固体。其实, 维氏硬度值达到40GPa并不算很高, 因为立方氮化硼的维氏硬度值已达到48GPa, 金刚石的维氏硬度值在70~150GPa之间。金刚石晶体相对纯度和晶体结构完整度越高则其硬度也越高。

在天然硬质材料中, 金刚石是最硬的, 刚玉位居第二硬度。在人工合成硬质材料中, 立方氮化硼仅次于人造金刚石成为第二大硬度材料。但立方氮化硼因具有立方晶格, 其硬度比刚玉几乎大三倍。所以说上述有关超硬材料的界定有其合理性。

关于超硬材料的界定, 各国从事超硬材料的研究者见仁见智。俄罗斯的研究人员认为, 凡是硬度大于金刚石的材料称为 “极硬材料” (Ultrahard Materi-al) , 而硬度小于金刚石但大于立方氮化硼的材料则称之为“超硬材料” (Superhard Material) 。不过, 在欧美国家有关超硬材料的文献中, 凡硬度接近于天然金刚石或仅次于天然金刚石的人工合成硬质材料均称之为超硬材料, 并无Ultrahard Material或Super-hard Material之分。

3 超硬材料的类型

当前国际正在研发的新型超硬材料无外乎两大类型, 即本征类 (intrinsic) 与非本征类 (extrinsie) 。

本征类超硬材料包括金刚石、立方氮化硼、氮化碳和B-N-C三元化合物等。此类超硬材料的固有硬度是与其成分相关的。

非本征类超硬材料为各种纳米结构材料, 包括纳晶金刚石聚集体 (nanoerytalline diamond aggre-gates) 如聚合金刚石纳米棒 (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 , 等等。此类超硬材料的硬度及力学性能取决于其显微结构而不是成分。

4 新型超硬材料研发概况

自从金刚石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硬的工具材料以后, 人们对新型超硬材料的探索就没有间断过。上世纪中叶, 人工合成了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之后, 人们掀起了研发新型超硬材料的热潮。一方面大力研发与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相关的衍生硬材料以满足当前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需, 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探索其它的新类型超硬材料。

4.1 富勒石 (fullerite)

去年《今日材料》网站曾报道俄罗斯莫斯科物理研究所 (MIPT)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成功一种新方法合成出比金刚石更硬的新型超硬材料———富勒石。

早在2003年, 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先进超硬材料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就有人提出了超金刚石新型超硬材料的概念。

所谓富勒石是富勒烯 (fullerence) 组成的一种聚合物, 呈结晶态。富勒烯是一种由五百余个碳原子组成的碳的同素异形体, 其中碳原子可排列成空心球形、椭圆形、管子状或者其它形状。球形富勒烯如足球, 也叫巴基球 (bucky ball) , 圆柱状富勒烯即碳纳米管, 也叫巴基管 (bucky tube) 。巴基球与巴基管均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领域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

首个富勒烯分子是1985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斯莫利 (Richard Smalley) 等人在莱斯大学制备的。因其结构与建筑学家巴克明斯特高勒 (Buckminster Fuller) 的建筑代表作品相似, 由此引出富勒烯 (fullerence) 一词。

在过去20年里, 由于富勒烯与碳纳米管的发现激活了碳结构的研究工作。纳米结构碳的研究导致各种新型聚晶材料和准晶材料的出现, 从而促进了生物医学和微型化工具的发展。

近斯出版的《碳》期刊详细报道了莫斯科物理研究所合成富勒石的方法, 该材料是采用多砧高压装置在20GPa压力和2000℃ 高温条件下用C60 富勒烯合成的。这种富勒烯为60 个原子组成的球形碳分子。据称合成的富勒石实质为5~12nm晶粒结构的纳晶立方金刚石 (nanocrystalline cubic biamond) , 硬度高达150~300GPa, 而且在高温下稳定性大于普通金刚石。通常金刚石的硬度只接近于150GPa。莫斯科物理研究所曾发表过一张照片, 显示出合成富勒石所使用的高压装置的金刚石砧的变形情况, 以此作为富勒石的硬度大于金刚石硬度的佐证。

富勒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硬度, 是因为组成富勒石的富勒烯与石墨结构相似。石墨是由六元环连结的多层石墨烯片组成, 而富勒烯也可能包含五元环或七元环。在富勒石中的碳球体或其它形体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富勒石的硬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据称上述俄罗斯合成的富勒石中, 富勒烯分子之间在三维方向上是由共价键连接的。此外, 就石墨化而言, 这种富勒石在高温和常压下比金刚石更为稳定, 热稳定性比金刚石高300K。

豪无疑问, 富勒石的合成成功对超强金属等一系列材料的加工具有非凡意义。不过富勒石的工业化生产仍须解决相关的超高压等问题。

4.2 氮化碳 (carbon nitride, C3N4)

氮化碳的结构是在1985年提出的。这种化合物与氮化硅 (Si3N4) 有相同的结构。当时预测其硬度有可能大于金刚石。

据认为石墨态氮化碳是由键合的庚嗪环 (hep-tazine) 构成。庚嗪环是19世纪发现的一种化合物, 由平面三角核群或融合的三嗪环组成。有可能作为类金刚石贝塔氮化碳 (diamond-likeβ-C3N4) 的前体分子。据推测, 贝塔氮化碳的硬度有可能相当于或高于金刚石的硬度。但由于庚嗪环的不溶性, 所以经过20余年的研究均未合成出一个氮化碳的样品来证实其硬度大于金刚石。据分析, 氮化碳不稳定, 若制作刀具用于加工黑色金属可能产生碳化物的问题。

4.3 纤锌矿型氮化硼 (wurtzite boron nittide, WBN)

在自然界里可能存在有少量纤锌矿型氮化硼。它具有与金刚石类似的结构, 但组成的原子不同。在纤锌矿型氮化硼中, 硼原子与氮原子都是集合成四面体, 但相邻四面体之间的角度不同.纤锌矿型氮化硼的硬度可能与其原子键的韧度有关。

在自然界, 同素异形体的存在是普遍现象。同素异形体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 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但晶体结构不同。晶体内不同的原子键取向和对称面导致彼此间物理性质的差异。据此, 研究人员对纤锌矿型氮化硼的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 施加巨大压力使它发生结构相变, 即改变原子键取向而重新排列, 有可能提高纤锌矿型氮化硼的硬度。研究人员采用硬度测试仪对纤锌矿型氮化硼和金刚石进行测试对比, 根据所施压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金刚石的压痕强度为97GPa, 而纤锌矿型氮化硼达到114GPa, 明显大于金刚石。据称在巨大压力之下使纤锌矿型氮化硼发生键转换 (boncl-flipping) , 其强度可比键变之前提高78%。

4.4 郎斯代尔石 (lonsdaleite)

就晶体结构而言, 郎斯代尔石亦称为六方金刚石, 是六方晶格碳的同素异晶体, 在自然界中是一种稀有矿物, 是含石墨的陨石撞击地球表面时形成的。为了纪念爱尔兰结晶学家凯思琳郎斯代尔 (Kathleen Lonsdale) 而取名为郎斯代尔石。

大约在1966年或更早, 有人采用静压法和爆轰法合成出人造郎斯代尔石, 嗣后为了合成出较大的郎斯代尔石也曾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高分子聚合物热分解法。

有研究人员发现郎斯代尔石在巨大压力下会发生原子键转换而提高硬度。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郎斯代尔石的压痕高达152GPa, 而金刚石 (100) 晶面的压痕硬度在高达97GPa时即破裂, 郎斯代尔石的硬度比金刚石的硬度高58%, 不过, Ⅱa型金刚石的 (111) 晶面硬度可高达162GPa。

应指出的是, 天然郎斯代尔石的莫氏硬度在7至8之间, 低于莫氏硬度10的天然金刚石, 据分析, 原因是由于郎斯代尔石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杂质, 因而存在晶格缺陷。在人工合成过程中若能严格控制杂质的渗入而获得完整无暇的结晶体可望合成出硬度大于金刚石的新型超硬材料。

4.5 异质金刚石 (hetero diamond, c-BC2N)

异质金刚石是一种含硼、碳和氮的超硬材料, 亦称立方硼- 碳- 氮 (cnbic boron-cacrbon-nitrogen) , 是纳米晶粒与超细粉体凝聚成的聚晶材料, 略微呈蓝黑色。

在铁类合金的高速切削加工中, 立方氮化硼刀具的硬度不够高, 耐磨性不够好;而金刚石刀具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又达不到要求。因此在上世纪末有人就致力于人工合成硼-碳-氮致密物相的研究, 试图探索出一种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均优于金刚石而硬度高于立方氮化硼的新型超硬材料, 以满足高速切削和精磨加工铁基合金坚硬材料之需。

据报道,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用不同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曾合成出BCxNx薄膜。也有报道称, 采用爆轰冲击波高温高压也可将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混合物合成出立方硼-碳-氮的致密物相。不过, 各种报道说法不一, 搞不清楚合成出来的是碳与氮化硼之间的类金刚石固溶体抑或只是高度分散的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的机械混合物。直到本世纪初 (2001年) , 有报道称在大于18GPa压力和高于2200K温度条件下, 用类石墨 (BN) 0/48C0.52的直接固态相变合成出来金刚石结构的立方硼- 碳- 氮 (C-BC2N) , 其硬度介于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之间。金刚石的维氏硬度为115, 立方氮化硼的维氏硬度为48, 而立方硼-碳-氮的维氏硬度可达到76。这种类金刚石的立方硼-碳-氮既具有接近于金刚石的高硬度, 又具有立方氮化硼极佳的耐高温性, 其体积弹性模量高达282GPa, 仅次于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体积弹性模量。立方硼-碳-氮之所以具有如此特性, 是由于其中碳与杂原子之间的SP3西格马键与类金刚石结构相结合。

鉴于立方硼-碳-氮的特性, 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有人试图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合成。例如冲击压缩法 (shockcompression synthesis) , 也有人探索扩展硼-碳-氮三元物相互含硅的四元化合物的可能性。

4.6 金属硼化物 (metal boride)

金属硼化物的电子态密度反映其金属特性, 而硼原子之间以及金属原子与硼原子之间的广延性共价键可导致高硬度, 因此引起超硬材料行业的瞩目, 此外, 它像碳基系超硬材料那样需要高温高压条件来合成, 而便于在常温常压下大量合成。目前正在探索研究的金属硼化物有二硼化锇、硼化铼和二硼化钌等。因为锇 (Os) 、铼 (Re) 等金属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体积弹性模量大、原子半径小、与硼的定向结合性可高度受控。

4.6.1 二硼化锇 (asmium diboride, OsB2)

有人认为锇的高电子密度与硼-锇之间的共价健的强度相结合有可能获得一种超硬材料。二硼化锇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体积弹性模量, 达到395GPa, 而金刚石的体积弹性模量为442GPa。不过它的实际维氏硬度只达到37GPa, 相当于蓝宝石的硬度, 未达到超硬材料界定的硬度值。

4.6.2 硼化铼 (rhenium boride, ReB2)

硼化铼的熔点很高, 达到2400℃。在金属硼化物中它具有较高的共价键强度, 硬度达到维氏40.5GPa。但由于它的分层晶体结构, 又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所以它的硬度与晶体取向有关, 只是在 (002) 晶面显示出维氏硬度为40.5GPa, 而在垂直晶面的硬度只有38.1GPa。

4.6.3 二硼化钌 (rathenium diboride, RuB2)

硼与钌的化合物显著的性质是可能具有较高的硬度。据报道, 由RuB2和RuB3物相组成的薄膜的维氏硬度高达50GPa, 明显高于块状RuB2的硬度。当然, 尚有待进一步确认。

4.7 碳化硼 (B4C)

碳化硼为黑色结晶化合物或固溶体, 呈斜方六面体结构, 具有较高的硬度。它的莫氏硬度达到9.497, 仅次于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 被称为第三最硬材料, 应用于核反应堆控制棒, 坦克装甲, 防弹背心以及复合结构材料中的加强丝等。目前有研究者在研发一种非晶质a-B4C新型超硬材料, 其维氏硬度约为50GPa。

4.8 纳米结构超硬材料 (nanosuperhard material)

纳米结构超硬材料属于非本征类超硬材料, 例如纳米粒度的金刚石聚集体 (diamond aggregate) , 已证实其硬度与坚韧性大于普通大颗粒金刚石。其中一种普通形式就是聚合金刚石纳米棒 (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 , 其硬度达到150GPa, 被称为目前已知的最硬材料之一。

据研究分析, 固体材料的硬度受其分子缺陷的影响, 而超硬材料具有超硬之特性就在于其微观结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 (PDC) 之所以抗冲击强度低是因为其内部萌生和蔓延着微裂纹。因此研发新型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晶界硬化 (grain boundary hardening) 使结构内的微裂纹等缺陷达到最小化或消除。消除结构内微裂纹等缺陷可使材料的强度增大3至7倍。

就应用而言, 超硬材料的力学性质除了硬度之外, 主要还应包括耐磨性、断裂韧性、屈服强度和热稳定性等。目前具有实用意义的纳米结构超硬材料有B-C-N-O超硬材料和金刚石-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以纳米结构碳化硅为基质的微米金刚石与纳米金刚石混合的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比碳化钨硬质合金的可提高20%~30%, 硬度达到40~60GPa, 屈服强度达到16GPa, 接近于金刚石, 这种具有很高硬度又具有很高断裂韧性的新型超硬材料, 很可能将广泛替代热稳定性差而且冲击强度低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应用于严酷的工作环境, 特别是涉及能源的深井与超深井钻探工程。此外, 目前正在探索的还有B-C-N三元物相超硬材料, 据称其硬度有可能仅次于金刚石。

引起关注的纳米结构超硬材料还有低价氧化硼B6O复合材料。它既有相当高的硬度又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隋性, 其硬度接近于立方氮化硼。用它制作机加工刀具, 用于高速干式加工或高精度加工航天器耐热陶瓷材料等具有优异效果, 性能比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刀具好得多, 而且无需冷却液, 有利于环境保护, 这些性能要求反映了新型超硬材料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其它值得探索研究的纳米结构超硬材料还有第三态结晶碳 (third-foum crystalline car-bon) , 其优异的硬度, 高密度和高体积模量均相当于立方金刚石。

应指出的是, 用于合成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的方法通常是热均压法 (HIP, Hot Isostatic Pressing) , 特点是能合成出大块而且形状复杂的超硬材料, 在合成过程中可降低金属的孔隙度, 同时可提高多种陶瓷材料的密度, 从而提高合成材料的力学性质, 今后超硬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借助催化剂或熔剂降低合成所需的压力与温度。与此同时探寻低能耗和低成本的原材料。

美国是超硬材料需求量最大的工业发达国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表明, 美国新型超硬材料近期研发有两大趋势:一是航天和军工技术装备制造中用于加工超高强度材料的高速切削刀具、无冷却液干式切削刀具以及超高精度切削刀具等所需的新型超硬材料;另一是大陆和海洋地壳深部石油、天然气和地热等能能源开发用的高效长寿钻具所需的新型超硬材料。为此, 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史密斯大金刚石公司 (Smith Magadiamond) 等采用工业标准设施对各种超硬材料进行综合工程测试, 主要包括硬度、冲击强度、耐磨性、化学稳定性、高强度材料加工效率, 等等。

5 关于金刚石及其它超硬材料硬度的测定

有关金刚石和其它超硬材料硬度的测定当今尚存在诸多难点。目前采用的压痕测定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被测物体的塑性变形上, 而超硬材料的不可压缩性极高, 塑性变形微乎其微。再者, 硬度计压头的硬度必须大于被测物体的硬度。

硬度计的压头通常均选用硬度极高的天然金刚石, 主要产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的新英格兰地区。这种硬度的金刚石一般颗粒较小, 为结晶完整的正八面体, 而且是一次生长完成的晶体, 不含杂质, 无缺陷, 所以硬度极高。除用作硬度计压头之外还用于对其它金刚石进行磨光等加工、一般金刚石大多为多阶段生长, 因而晶体内常有细微夹杂物, 晶格存在缺陷, 所以硬度受到影响。

至于金刚石的硬度值到底有多大?目前发表的文献中没有统一的标示。 有标为70~150GPa, 或115GPa, 也有标为1000GHV, 相当于98.07GPa。

众所周知, Ⅱa型金刚石的 (111) 晶面具有最大的硬度。俄罗斯的研究者认为迄今尚无法用维氏硬度计来测定。但欧美国家有文献记载称, 曾测得Ⅱa型金刚石垂直于 (111) 晶面的表面的硬度值为167GPa, 是用纳米金刚石针尖 (nanodiamond tip) 刮痕试验测得的。 而这种纳米金刚石的硬度高达310GPa。

金刚石之所以有很高的硬度是由于其碳原子的结构。每一个碳原子与其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均为共价键连结。金刚石硬度的大小还与其纯度、结晶的完整性和取向有关。无暇疵的高纯度金刚石晶体在 (110) 晶向 (沿立方金刚石晶格的对角线方向) 硬度最高, 因此可利用它制作维氏硬度计的锥形压头。此外, 某些纳米粒度的金刚石聚集体 (diamond aggre-gate) 的硬度和坚韧性大于普通大颗粒金刚石也已得到证实。利用此类超高硬度的材料制作硬度计压头来测定一般金刚石的硬度就有可能获得较为准确的硬度值。

目前在许多学术论文中对金刚石的维氏硬度的标示多采用国际单位制 (SI) , 即以GPa为单位。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按照维氏硬度测量规程, 测出压痕两对角线之算术平均值 (mm) , 再根据所采用加载力的大小查表即可得出硬度值。例如10000HV。这种标示法无需将加载力单位由kgf转换为N (牛顿力) 和将压痕面积由mm2换算为m2再计算出GPa来表示硬度大小。这种标示法简单而明确。

关于加载力的选取问题, 多数维氏硬度计规定的标准加载力为1、2、5、10、30、50 和100kgf。但也有的维氏硬度计可采用两种不同的加载力范围:即10~1000g和1~100kg。不过有人认为维氏硬度值准确与否与加载力大小无关。采用500gf或50kgf的加载力测出的硬度值是一样的, 只要加载力不小于200gf。

关于读取压痕对角线之长度问题, 一般维氏硬度计的测量规程中规定读取压痕对角线长度的精确度必须达到对角线长度的0.4%或0.1μm。众所周知, 金刚石和其它超硬材料的硬度都是很高的, 做硬度测试时其压痕面积必须很微小, 读取压痕对角线长度的精确度要达到0.2μm,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有报道称, 俄罗斯研究人员 (Natalie Dubrooins kaia等) 用C60富勒烯在2000℃高温和20GPa高压下合成出纳晶立方金刚石 (nanoery stalline cubic dia-mond) , 曾试图用维氏硬度度测量其硬度, 但测量结果用电子扫描显微镜也看不出被测表面有压痕, 由此间接推断出此超硬材料的硬度至少与单晶金刚石的硬度相当。遗憾的是, 其硬度值到底是多大?仍然是个未知数。

另有报道称,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美国合成技术公司 (U.S.Synthetic) 合作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定超硬材料的硬度已取得进展。

6 后语

据文献考证, 数千年前, 古代人就已发现金刚石用作工具的价值, 并且用它来切削及雕刻玉石。古希腊人把金刚石称为“adamas”, 即攻无不克之意。金刚石的英文名 “diamend”就是由此而来的。金刚石作为工具的应用, 从天然金刚石到人造金刚石经历数千年。今后能否探索发现或合成出比金刚石更硬的物质, 人们在拭目以待。

人的认知能力有时代局限性, 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提高, 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都有未知事物有待探索与发现。

世界上有了矛的攻击就必须有盾来防守。有了盾还会有更尖锐的矛来攻破之, 一物降一物。事物的发展如斯交替循环提升, 永无止境。超硬材料的发展亦然, 只有更硬的超硬材料, 但无终极硬的超硬材料。

参考文献

[1]Walker J.“Optieal absorption and luminescence in diamond”Reports on Prograss in Physies 42 (10) .

[2]Lisa Zyga, “Saentists Discoaer Matenal Narder Than Diamond”PHYS ORG, 12Feb 2009.

[4]Blank, V.Popov, M.Pioouarov, G.Kaova N.Gogelinsky, K.Resheloo, V (1998) “Ultrahard and superhard phttes of fullerites C60, Comparison with diamond on hard nees and wear”, Diammd and Related Materals 7 (2-5) 427.

[5]Fonsdals Kacheleen (1963) “Furcher Commente on A thempts by H.Moission, J.B.Hannan and Sir Charkes Parsons to Make Diamord in the haboratory”Nature 196.

[6]Wei kanhua, Thomes R.et al. (1993) “Thermal emdnitmity of isotoieally modilied single crgslal diamond”Physical Reoiew hethors, 70 (24) .

[7]Hiu, A.Y.et al (1989) “Predietion of necs how Compressilility Solids”Seceine 245 (1920) .

[8]Wentorl R.H.et al (1980) “Sintered Superhard Wateriels”Saceince, 2008.

[9]Dubrovinskaia, N.ete (2007) “Comment on Synthoeis of Wtra-incomprossible Superhard Rhonmin Dikoride at Amkceint Pressure”Seien 318.

[10]Voprek, Stan (1999) “The research for noael superhard materals”Journal of Uaeuum Seceines and Technology A17 (5) .

[11]Hearine, Jonethan B.Tolhere Sarah H.Kaner, Richard B (2009) “Aduanecments in the Search for Superhard wltra-meimprossible Wetal Borides”Aduaneed Functional Matinals 19 (22) .

国际工程市场考验融资能力 篇11

对外承包工程增长迅速

2003~2012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增长接近10倍。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13年1~5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新签合同额5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2013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71个,合计金额312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8%。

一直以来,东南亚、中东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重点地区。不过,从2012年的情况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在亚洲的集中度有所下降,在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据了解,在所承包行业方面,以前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工业,现在逐渐向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延伸。

通过工程承包带动产品出口,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力促的事。对外工程承包集中度的市场平衡和所分布行业的新变化,对于相应产品出口和行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不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承包工程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业务模式、市场、融资、风险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融资和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例如,非洲很多国家发展资金不足,难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不得不融资才能承接。同时,在国际工程市场,企业面临业主拖欠、汇率、战争、汇兑限制、原材料和价格变动等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带来的打击甚至是致命的。

“这时候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和规避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处长王福俭在4月份举行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称。

未充分利用金融工具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做的是分包和施工业务,处于低端,且风险高,而去做BOT或PPP这样的项目,需要企业有更强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个项目可能会有众多企业去投标,造成企业之间竞相压价,项目利润微薄。

市场方面,大型央企有众多分支机构,市场能力很强,但是更多的企业没有分支机构,它们获得项目的渠道有限,往往依靠代理获得项目,在承接项目过程中未能发挥真正的优势。也即是,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没有找准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

除此之外,便是项目融资和规避风险问题。“现在走出去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福俭认为。

目前中国正在引导企业向高端业务发展,通过投资带动承包,通过承包带动机电设备的出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意识到:只有具备很好的融资能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项目。

不少企业在境外都有一线商务人员,但是融资是在企业后方。这就可能造成由于对融资条件不了解,很多项目签了商务合同,资金却迟迟不能落实。

对此,王福俭举例说,中国信保一个客户在非洲有70个项目,其中有50个需要融资,每个项目经理都希望公司支持他的项目。而跟踪项目的成本很高,中国信保为其筛选了有价值的项目,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可行的项目上,同时节约了大量前期开发成本。

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及对外工程承包额约1900亿美元,其中中国信保承保300多亿美元。而实际上,很多企业认为成本高,并没有充分运用这个政策性的金融工具。

根据中信保的调查,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简单地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比如把非洲的经验带到欧洲去。第二,决策前风险评估缺乏多角度,往往自己做风险评估,并没有选择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第三,重视商务谈判轻风险研判。第四,前期风险投入很少,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第三方机构解决融资难题

对于企业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王福俭提了几点建议。

从融资的角度选择和策划项目 从原来的投标变成议标,从议标变成策划。也就是说,企业要有自己的融资手段和方法,选择项目要挑经济效益好的,符合自己企业利益的。最好选择当地政府支持的项目,这样信贷资金有保障。找到更多的融资和担保方式,降低风险,这也是挑选项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有的项目动辄十几亿美元,这不是一两家金融机构能够解决的。除此之外,选择的项目类型和规模要与企业能力相配备。有些企业遇到的项目很好,但是企业能力差强人意,很难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处理好商务和融资的关系 要清楚项目后继的信贷资源有哪些,包括中国的银行和外资银行能为你解决多少资金,能从中国信保获得哪些帮助,投行是否也能提供支持等,然后将这些信贷资源组合起来,放到一个项目中去。考虑这些之后,企业可能感觉问题复杂又棘手。实际上,如果企业能充分利用这些融资条件和方法,就会发现,可能竞争会大大降低,只有你能做这个项目。

做好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风险是最基本的需要分析的风险。目前中国信保成立了国家风险研究中心,提供两个层面的报告: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及便利化报告。不管企业是走出去投资,还是承接工程,第一要看国家评级,接下来看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做财务、技术、法律方面的尽职调查。还要看业主的资信状况。项目再好,如果业主资信不够好,这个项目也是有风险的。

王福俭举例说,有一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承接一个垃圾焚烧电站的清洁能源项目,该项目利润可观。不过,对方能提供80%的贷款支持,剩余20%的配套资金,大约2000多万美元,需要到国内寻求帮助。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中信保能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或帮其寻找投资商。

以国际理念完善国际矿山工程管理 篇12

关键词:工程管理,国际化,“走出去”,矿山工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为了缓解我国日趋突出的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我国矿业企业集团积极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思想,在国际市场不断进行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但目前国内的矿业公司大多沿袭和保留着传统的矿山管理工程模式,使得国内企业在经营海外矿山项目时遇到重重困难,甚至出现亏损。因此,国际化的矿山管理方式显得尤其重要,而国际化思维是国际化矿山管理的精髓。

1 矿山工程的国际化形势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拓展海外矿业市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我国的矿山工程也由国内市场逐步转向庞大的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自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出后,我国国际矿山项目业务量不断增大,逐步在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域开展了矿业项目。

但在国际项目的拓展与实施过程中,我国的海外企业管理模式日益突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投标报价风险掌控不足、对政治和运营风险的了解不足、现场管理经验和安全意识不足以及对后期市场了解不足等方面。因此,矿山工程国际化管理模式需不断完善加强,而国际化的管理思维则是改善国际矿山工程管理模式的精髓和基础。

2 以国际化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国际矿山工程

2.1 工程管理的国际化

经济学和管理学说均起源和发展于西方。西方经济学说和管理学说引入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经济学家在结合国情基础上衍生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本土的经济学模型和管理学模式。但是这种已经成为习惯的“变异的”和“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却又不适用于海外矿山项目的管理。国外业主和矿山咨询公司多为欧美和澳洲公司,即便是本国的业务,也遵循西方的管理模式。因此,工程管理模式的西方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2.2 国际化工程管理的执行保障和法律保障

国际化工程管理在运营过程中要有执行保障、法律保障。国际工程承包模式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通行的承包规则、管理体制与法律制度,即国际惯例。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尤其是矿山国际工程项目承包才刚刚起步,在经验上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欠缺。这些国际惯例(FIDIC通用条款,ICE条约,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等等)无一不是西方有经验的国家和行业组织制定,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国际工程总承包遵循的执行管理和法律保障。因此,研究这些惯例对中国矿业公司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加快我国矿山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国际化工程管理要以国际化的矿山人才为基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实现海外矿山项目投资合理,安全可靠,进度科学等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日益增长的国际矿山工程任务和短缺的国际型矿山人才已经成为最突出的矛盾。

3.1 矿山工程项目管理和商务人员的培养

专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团队要由专业的国际化工程人才组成。国内的工程承包管理和商务团队,多数有所欠缺。比如项目经理外语不够熟练、商务和翻译人员矿山专业知识和词汇的欠缺等,导致一些现场问题无法迅速得到解决,也会导致报价时的一些漏报和错报问题的发生。

管理和商务人员是一个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合格的国际化管理和商务人才要熟悉国际市场的形式、操作标准和运行规则,懂得如何掌控风险,精通外语,有基本的专业背景知识,最重要的是有能与国外业主和咨询公司打交道的能力。中国的管理多以“酒桌文化”为主,总讲究“差不多”、“没关系”,而不是严格的按照合同标准执行,甚至合同将要执行完毕时有些细节都没有仔细研读。例如,某冶金集团建设公司承揽西非某金矿的钢结构项目,招标书上表明了表面处理的油漆品牌、型号和处理工艺。但是中方公司投标报价时没有仔细研读招标书,而是按照国产品牌油漆的价格报价,结果导致每平方米相差几百元人民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该国外品牌油漆产量有限,交期比较长,以致使整个项目交期延误,赔付了巨额的违约金。同时在喷涂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按照标书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喷涂。当业主代表的表面处理工程师要求返工时,中方项目代表自以为油漆价格已经亏损了很多,表明不能返工,一度使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紧张。以上例子表明,国内的一些管理和商务团队与矿山项目国际化进程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一些商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还是沿用国内的管理模式和处事方式来管理国际矿山项目,最终的结果就是损失巨大,给企业带来不良信誉影响。因此,培养大批的国际化矿山工程人才就要从培养其国际化思维入手,丰富其商务、外语和专业知识背景,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化工程项目人才。

3.2 矿山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的培养

世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在世界矿业集团公司综合实力竞争中,拥有高素质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矿业集团公司水平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因此,培养大批量具有高素质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矿山经济、矿山科技国际化的需要。目前,基于这种形式,很多高校开立了国际工程专业课程。但是,新毕业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还需一段时间培养。所以,国内的矿山技术人才就应该向国际型人才转型,提高其实际外语能力,并熟悉海外矿山的工艺和设备等。我国的采矿,选矿和冶金工艺属于世界领先地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矿业集团的工程技师外语欠佳,文字和口头交流需要翻译完成。有些翻译人员对专业不是很了解,这样就造成专业词汇的错译,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执行。所以,国际化的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4 矿山工程管理实践的国际化

目前,国内的矿山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和西方国家矿业集团公司的现场管理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包括安全保护、现场规章制度、采购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分包商及其施工队伍的管理等。良好的现场秩序是工程顺利开展的保证。“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国际工程的需要。很多国内企业认为的小事,在国外业主眼里都是需要停工整顿的大事。例如在国外某集团公司管理的铜金矿现场,如果来访者不带护目镜、耳塞、安全帽和穿防护鞋,是不准离开车内的,这些防护措施缺一不可。但这种安防意识在国内矿业公司里几乎没有,现场安防措施成了给业主看的摆设。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甚至耽误施工进度。因此,矿山工程“走出去”了,矿山的现场管理也要“走出去,跟得上”。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场管理的问题,就要多走访西方矿业集团的工程现场,多做交流,引进高端的专业管理人员,完善现场规章制度,让现场管理成为国际矿山工程进程的保障。

5 论语

国内矿业集团公司的国际工程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要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我国矿山企业要转换国际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管理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管理水平,早日创建国际一流的管理团队,才能具备承揽高水平的国际矿山工程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应宗.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56-58.

[2]姚先成.国际化工程管理浅见[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3-86.

上一篇:Simman综合模拟下一篇:找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