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表达

2025-02-01

认识与表达(共4篇)

认识与表达 篇1

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 他们平时练习英语写作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分数, 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这种直接、单调的动机不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也是学生学起来一个无从下手的难题。并直接影响了学生“我愿意写作”、“我喜欢写作”的主动性, 使他们失去了写作的乐趣, 因而每次考试, 部分同学的书面表达成绩很难提高。

虽然对于初中英语作文的要求不高, 难度也不大, 但我们学生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把一个个独立的单词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组织成一个句子, 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 刚接触到写作, 如果老师不加指导, 简直不知如何下笔。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一个介绍, 供大家参考。

一、消化单元语言, 做到学以致用

初一英语课本的每单元中的句子都是基础, 是精华。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起始阶段多记单词, 多读句子, 多背对话和典型课文。在单元结束后的写作课上, 我按照本单元的话题功能 (Topicand Functions) 设定一个写作的范围,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以及他们所记住的语言, 结合所给出的提示写出书面表达。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 有词可写, 觉得学到的、背会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过来这会使他们更主动, 更努力地多读, 多背有关的句子, 文章。

二、写作训练经常化

①写作能力靠长期培养, 绝不能临时突击, 一蹴而就。应从入门阶段就开始写的训练, 为写作打基础。写的练习应经常化, 每周都应安排一些写作的练习。

②除了经常练习外, 应多模仿。仿照例文写作的方法也是一条可取之道, 许多写作高手都是从模仿起步, 在模仿中改进, 提高只有不断写, 不断模仿, 才能越写越熟练, 越写越地道。模仿应从易到难。

三、写作训练多样化

学生在写作时, 教师要多想点子, 让学生感到写作也有乐趣。例如:

①我讲道“favorite”一词时, 列一表, 写有“Food、color、subject、actor”让学生认真观看, 调动了他们大脑中积累的有关这些话题的所有词汇。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话题任务:“what's your favorite、food?Why?”学生以俩俩合作的形式进行问答。以辩论的形式再讨论“color、subject、actor”每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铺垫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引发了学生进行实际交际兴趣和热情。所以他们有话要说, 有话想说, 有话会说, 当然写作时有话可写。

②看图写作。初一课本的文中插图是教材内容的形象表现, 易为学生接受。授课后我让学生利用文中图复述课文,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中的语言来叙述, 还可以看图把文中的大体意思写出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③或者教师首先给出写作需要的词语并且进行连词成句练习。口头句练习, 然后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再写短文。

四、坚持不懈勤讲评

学生在做书面表达时, 常出现以下问题:

①常用汉语思维习惯:例如:把“Ilike apples very much”常写成“Ivery like apples”

②时态的构成, 用法错误。例如:把“Ilikemusic”常写成“Iam like music”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常忘记加“s”或“es”等。

③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错误。如:“Thanks for helping me”总是错写成“Thanks for help me”

④句子结构不完整或特别零乱。

⑤介词、冠词常会遗漏;信、便条的格式错误。

⑥单词拼写错误, 大小写、标点、符号误用。连接词、过渡词用得少等等。

所以针对以上常出现的错误, 我总是及时修改, 属于共性的就集体指出改正。属于个性的就个别指导, 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绝不留尾巴, 不仅要批改, 还要讲评。但在讲评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作文, 不可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读几篇范文给全班听, 并讲评其优点和不足, 让全班帮助修改。使全班学生有参与感, 也让有范文的同学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当然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想写出好的书面表达, 没有深厚的英语基本功是不行的, 所以要从初一学生的起始阶段抓起, 平时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多积累, 多练笔, 才能做到临场不惊, 把握自如, 但同时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努力去撷取它山之石, 为自己的英语写作教学寻找一条充满活力的路子,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学会“快乐写作、快乐学习”。

认识与表达 篇2

1.千的认识。

2.用千数图表示千以内的数和千。

3.千以内数的读与写,并登入数位表。

4.千以内数的分拆。

5.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难点: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广场上有853人。

2.人民广场上有50只鸽子。

3.花坛里有1000枝郁金香。

4. 803户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1.用算式表示数的组成853=( )+( )+( )

2. 350=( )+( )+( ) 1000=( )+( )+( )+( ) 803=( )+( )+( )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 314=( )+( )+( ) 728=( )+( )+( ) 990=( )+( )+( ) 461=( )+( )+( ) 700=( )+( )+( )

4.这样分拆行吗?700=(500)+(100)+(100)

小结:要按计数单位对数进行分拆。

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1.这两个数怎样读?(出示PPT) 990=( )+( )+( )读作:九百九十700=( )+( )+( )读作:七百

2.变一变,怎样读909、707(出示PPT)

3.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990 700 909 707(出示PPT)

4.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数?(出示PPT) 108、180、810、780、20xx、2200

1.末尾或中间有0的写法(用算式来帮忙写数) 400+30+7= 200+80+1= 700+20+2= 100+90+1= 800+80+0= 900+90+9= 800+0+8=

2.比较:两个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800+80+0= 800+0+8=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独立写数,练习4。

4.用4,4,0,0组成四位数。最小是( ),是( ),读1个0是( ) 1个0也不读是( )。

认识与表达 篇3

一、分析错误

笔者工作的学校这一届高三共有18个班, 理科班有13个, 文科班有5个, 没有设重点班。笔者取一个理科中等班作为样本 (我任教的这个班平时的成绩也属于年级的中游, 所以他们作文中的错误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 就一次模拟考试书面表达的情况进行分析。

2011年3月高三模拟考试书面表达题目和学生成绩:

1.题目。用英语写一篇题为 A good habit, a successful life的短文发表在该校的网站上 (余略) 。

2.学生成绩。班级共59人, 有33人书面表达成绩低于16分, 其中2人5分;班级均分14.08分。情况不容乐观,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错误列举:动词时态语态错误比例占36%, 比较典型的是文章通篇过去时, 还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时态混用;名词单复数、常用词拼写错误比例占19%, 有不少学生出现了“habit”写成“habbit”这样的低级错误;介词搭配错误的比例占12%, 如develop a good habit to living and studying, pay great attention of regular exercise and proper diet等;语义错误比例占14%, 如people often feel pleasant等;其他错误比例占19%, 如主谓不一致、冠词错用、从句错用引导词等。

二、对错误的认识

1.汉语影响。

汉语句子表达的形式丰富多样, 不同的词序编排都独立存在而意思却不同;英语的语序表达形式相对单一, 常用的是主谓宾或者主系表结构, 所有修饰性的附加语言都有固定的位置顺序。例如: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ealthy food, constant exercise’s importance.这样的句子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2.认知水平。

从外在的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成长环境) 到内在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接受能力、记忆力、运用能力) , 这些方面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这导致学生作文的表达方式差别很大, 有些学生词不达意, 文章读起来晦涩生硬;甚至有些学生文章审题出现偏差, 只会机械僵硬地使用通知、书信, 没有达到出题者的要求。

3.训练偏移。

这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 如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教材不合理等都可能引起训练偏差。在句意的转换、选词、格式的辨认方面, 若平时指导不到位, 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缺陷。

4.教者认识。

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错误则是这一过程的必经之路, 正是这个过程才使得学习者完成从母语到目标语的成功过渡。学习者从不断犯错到不断纠正再到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由简单到繁杂、由低级到高级, 逐渐摆脱母语的束缚而熟练地运用目标语的过程。教者应该正确认识这一过程, 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科学有序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这个过程, 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兴趣、纠正错误的喜悦感、不断进步的收获感。

三、几点建议

1.英语的基本句型我们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 主语+不及物动词; (2)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3) 主语+系动词+表语; (4) 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 主语+动词+宾语+补语。这五种句型贯穿于所有英语的表达, 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不管表达什么意思, 也会“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理解英语句式的内核, 在实践中多次练习, 一直到可以自动生成为止。当然, 会简单地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要挑选较为高级的词汇以外, 还可以在五个基本句型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比如:从词性的角度来讲, 我们可以用形容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分词、句子来修饰名词作定语;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分词、从句置于动词之后, 可以做状语和宾语。

2.检查和修改作文。

作文写好之后, 检查润色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可以运用自查和他查 (老师或同学) 相结合的方法。写好的文章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符合作文命题的要求;运用了正确的时态和语态;没有明显的单词拼写、名词单复数错误;行文流畅, 表达形式丰富, 言简意赅。

3.课本和辅助阅读。

对简单表达自我的形容词的认识 篇4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430070

摘要目前的研究在于探索对简单词的知觉是否会影响自我对其他事物的评估过程。在研究领域,被试所认为的表达自我的形容词并不一定都是表达自我的形容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比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更容易区别。结论建议人们尽可能快速的感知能够加强积极情绪形容词,而忽视带来消极情绪的形容词。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目前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相关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图示已经被认为是各部分协调统一的核心。在现实中,自我图示和自知之明相似,在理想中。信息的有效组合过程中,自我图示帮助整合各方面的信息。

认为自我认识是一个有缩略图的组织的理论被争论,自我相关与其他信息相比被定义为更深刻的更快速的过程。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包括特殊领域在内的拥有自我图示是更加敏感的的对于包含信息的领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更加有效,并且能够加强对相关领域信息的记忆。尽管在对于自我的信息刺激中,编码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快的速度中,但仍然不能确定是否这种加强是由于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结构或是由于其他刺激的特点与自我满意度无关,最初以自我参照划分等级,对有特点的形容词和想要拥有的形容词进行记忆。Fergusal等人争论,自我相关可能与自我关系不大,但是在更深层次的关于某个项目会引起批评,不论一个项目被认为是好还是坏,是积极还是消极。随后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自我相关与值得拥有形容词之间的关系。

方法

被试

来自加拿大的昂斯大学专业为心理学的大一的学生,男18名,女18名被试。被试将各自完成实验,并且获得学分。

材料

刺激材料。在研究中,刺激包括24各形容词和12各自我无关的形容词。关于自我的形容词是从安德森的555各有特点的词中选择的。从555各形容词中选择有4到6各字母组成96个形容词。由103名被试组成的独立组对这96各词划分等级,从1到7由最不值得拥有到最值得拥有分别计分。

这96个词的得分平均值从1.30到6.73,总体得分的平均值为3.92.基于此项的得分12各最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和12个最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就被选出来了,作为最后实验的材料。最不值得拥有的12个形容词的得分从1.30到2.57,平均得分是1.85,最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得分是从5.32到6.44,平均得分是5.95.这12个与自我无关的形容词是从Franic等人的研究中获取的。这12个普通形容词是由4到6个字母组成的。在英语中,关于自我的形容词与个性无关。

96个由4到6个字母组成自我调查问卷编制完成,以问卷的形式编织的版面,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排形容词的顺序,12个值得拥有的和12个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也被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这一问卷要求被试选择出他们认为描述自我的形容词。

过程

获得同意后,每一个被试被带到一个彼此相邻的实验中,并且坐在桌子前,桌上有计算机显示器和键盘,被试被告知首先他们将完成一个词的学习,并且说明每一项任务,而且计算机自动记录答案。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按空格键开始反应,每一个单词在屏幕中央呈现500毫秒,按照先前安排的任意顺序,将36个刺激项目小写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每一个刺激项目呈现16.7毫秒,然后在呈现小写的下一个词接近500毫秒。在每个单词呈现后,被试按要求按键作出反应,Y表示是关于自我的形容词,N表示不

是关于自我的形容词,如果被试按Y键,将被继续出现选择是值得拥有的形容词还是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然后程序安排按空格键表示坐下一词的反应。当被试完成36个词的选择,他们将会要求完成简单的关于自我的问卷。

结论

平均的,被试猜想大约有12.44(12%)个关于自我的形容词而结论只有6.48个词,被试平均可以肯定的是关于自我肯定的而大约有7.56(21%)个而结论只有4.16。93%的词被认为与自我无关,只有3%的词被认为有积极内容,4%的词被认为是消极内容。

为了准确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被用来测评与自我有关的形容词的支持及相关系数,并且用Wilk的方法在证明相关关系上失败了,得到的结论是F(2.34)=1.61,P>.10.接下来,运用单因素组间数据的分析计算,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大多数都与自我无关,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能够清晰的区分。运用Wilk的标准,结论为F(2.34)=4.43.P<.05.运用t检验可以准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均值为.024,t(36)=2.91,P<.01.结论关于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和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与自我没有关系。平均值为.21.讨论

关于自我图示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深思熟虑的或是易于理解的的相关及反应。目前的研究,尝试着扩大自我图示的结构。严格的知觉任务对自我图示并不要求直接解释。如果自我图示在研究中出现,它将会被假设这些结构可能会在原则上影响自我形容词的描述。无论如何,在没有证据支持图示的结构的水平上,简单的原则存在的形容词所支持的描述自我的形容词。

无论如何,证据模式得到了一些支持,但在形式上与一般的模式不同。最初任务项目的知觉是在对积极形容词认识的基础上。特别的,认识值得拥有的形容词比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具有优势。结果建议,直接知觉或是几乎接近直接知觉的词能够加强值得拥有的形容词,而忽略不值得拥有的形容词,被试对直接拥有的形容词更加敏感,因此,被试认为自己是积极的或是拥有积极意向的。

目前,关于自我图示的功能是否是由于目前刺激太简单引起的,仍然是个问题。因此,被试表示出更高的敏感度。关于值得拥有的形容词信息,不是因为这些词满足于自我想象,而是因为这些信息让人高兴。同时,在语言学意义上的形容词的精确度和一些普通形容词是否与自我相关都缺乏区别。

所给予的关于形式认定仍然不同,在信息进程上,还未取得进展,一些方式引起了评论性的反应。假设在关于评价和认知上能够使个人项目更加概念化。因此,直到最近,关于自我评价仍没有取得突破。在这个领域更多的兴趣点开始呈现,在个人和社会心理学中希望关于评价和认知的研究越来越多。

摘要;

Anderson,N.H.(1968).Likableness ratings of 555 persona ity trait word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72-279.Fekken,G.C.,&Holden,R.R.(1992).Response latency evidence for viewing persona ity traits

as schema indicator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6,103-120.Fe dman Barrett,L.(2006).Va ence is a basic bui ding block of emotiona lif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0,35-55.Ferguson,T.J.,Rule,B.G.,&Carlson,D.(1983).Memory for persona ity re evant inform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4,251-261.Francis,W.N.,Kuèera,H.,&Mackie,A.W.(1982).Frequency analysis of English usage: Le icon and grammar.Boston:Houghton-Mifflin.Gi ihan,S.J.,&Farah,M.J.(2005).Is the se f specia ?A critic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Psychological

Bulletin,131,76-97.Herbert,C.,Ethofer,T.,Anders,S.,Junghofer,M.,Wi dgruber,D.,Grodd,W.,&Kiss er,J.(2009).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4,35-49.Markus,H.,&Wurf,E.(1987).The dynamic se f-concept:A socia psycho ogica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38,299-337.Moran,J.M.,Macrae,C.N.,Heatherton,T.F.,Wy and,C.N.,&Ke ey,W.M.(2006).Neuroanatomica evidence for distinct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se f.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8,1586 –1594.Perkins,A.W.,&Forehand,M.R.(2006).Decomposing the imp icit se f-concept:The re ative

influence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va ence on attribute se f-association.Social Cognition,24,387-408.Rogers,T.B.,Kuiper,N.A.,&Kirker,W.S.(1977).Se 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

上一篇:网络的攻击与防范方法下一篇:下岗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