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场技术

2024-07-25

后场技术(共7篇)

后场技术 篇1

一、前言

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 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 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 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 调整技战术。

本文通过对新旧赛制下世界优秀女单运动员的比赛录像进行技战术的统计与分析, 并对新赛制和新规则带来的一些问题和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为进一步提高在新的赛制下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理论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对象

15场具有代表性的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 其中10场21分制下的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 另外5场是1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比赛录像均为世界一流女单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比赛。

2、研究方法

通过对11分制和21分制比赛中各项数据的对比, 分析不同赛制下全场技术中比例变化, 以及后场技术中的高球、吊球、杀球、被动低吊、被动抽杀等技术运用发生的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

1、1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在11分赛制下, 高远球占后场技术的44%, 吊球占28%, 则杀球占22%。从中可以看出, , 高球是比例最重的, 占到了44%。远远高出吊球的28%和杀球的22%。其中杀球的比例只为22%, 是高、吊, 杀中最少的。

2、2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1分制的比赛选手使用杀球的比例显著提高, 证明新赛制的比赛节奏明显加快, 进攻明显加强。被动吊球和被动抽的比重变化不大, 还是被动吊球2%、被动抽4%。

3、两种赛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后场技术分析

通过对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下比赛后场技术的对比发现:在女子单打比赛的后场技术中, 高球比例显著降低, 杀球的比例显著增加, 而其他技术基本上没有变化。这说明在新的赛制下, 女单运动员更加倾向于使用杀球这种进攻性强的技术来得分。高球的比例降低说明女单运动员的打法已由原来的拉吊型逐渐向进攻型转变。

四、结论

比赛平均每场总的拍数减少说明在每球得分的规则下, 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所增加。比赛总拍数减少的同时, 杀球不但没有同比例减少, 后场杀球的比例反而显著上升。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 高球的减少也说明了女单运动员在新赛制更倾向于采取风险性较高的进攻技术。

作为过渡技术的被动吊球和抽球所占比例和绝对拍数都相对很少。这充分在说明了在21分制下, 由于每球得分的刺激, 运动员过渡战术的应用在减少, 主动攻击性增强。而被动抽球较被动低吊有所增加, 说明运动员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 更倾向于采取威胁性较高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6期。[1]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6期。

[2]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7期。[2]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7期。

[3]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 《体育世界》, 2006年第9期。[3]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 《体育世界》, 2006年第9期。

[4]彭美丽、许声宏:《羽毛球专修课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年。[4]彭美丽、许声宏:《羽毛球专修课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程勇民、雷蓉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体能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23期。[5]程勇民、雷蓉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体能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23期。

后场技术 篇2

1、工程概况

路面结构为:15cm 6%石灰稳定土垫层、40cm 10%石灰稳定土底基层、20cm二灰碎石基层、1cm沥青下封层、4cmAM-20I型沥青碎石下面层和3cm AM-13I型沥青碎石上面层。二灰碎石和沥青碎石均采用拌和楼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AM-20I、AM-13I 型沥青碎石集料为石灰岩性。

2、监理单位的人员配备及前置审批

2.1 人员配备

根据店忠路的工程规模、技术含量、合同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沥青碎石拌和场配备试验监理工程师一名,试验员一名。试验监理工程师及试验人员要领会设计文件,熟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相关试验规范。所有人员应始终以“质量第一,质量创优”作为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严格监理,热情服务,秉公办事,一丝不苟”作为监理工作的宗旨,牢固树立质量忧患意识,摆正监理工程师与业主、承包人之间的关系,抓住质量、进度、费用监理的核心。

2.2 前置审批

首先,审查承包人场地交接的文字手续是否齐全,场地的面积、场地上的防雨、防尘、排水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正常施工的要求,场地上有无原材料隔离堆放措施,出入场地临时道路、路口能否保证运料车安全通畅行驶;其次,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整、可行,承包人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到人,奖惩措施是否得力、有效;最后,审查承包人在投标书附表中所列的拌和楼及其配套设施的型号、规格与实际进场时机械设备的一致性,逐一审查各个机械的使用性能是否良好,能否满足正常运转的要求。

3、沥青碎石拌和楼的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点

3.1 沥青混凝土拌和楼概况

沥青碎石拌和楼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它包括:①粗细集料的烘干、加热、筛分和计量;②沥青的加热、保温和计量;③依据设计配合比将集料、填充料和沥青均匀拌和成成品料。拌和楼集料的烘干、加热在旋转滚筒中进行,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集料通过拌和楼热料提升机提至振动筛筛分,由电子称计量,集料依由粗到细的顺序放入到搅拌锅中与定量的填充料、沥青一起拌和,拌和工艺是一锅一锅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混合料配合比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拌和楼的除尘系统一般为二级除尘。一级除尘系统为惯性式集尘器。二级除尘系统为布袋式除尘。

3.2 拌和楼的主要组成

沥青碎石拌和楼包括中央控制室、拌和机组、干燥机组、冷料仓机组和布袋除尘机组、热沥青罐组、粉料罐组。各机组分别安装在单独的基础上由电动机或气泵驱动。整个拌和楼系统工作由中央控制室控制。

中央控制室通过现代化的自动控制系统监察控制拌和楼系统的工作。控制室内的计算机是中央控制室的神经,拌和楼工作信息的发出、工作状况参数和配料比例控制均可在计算机上实现操作并获悉参数。拌和机组是热集料、热沥青和填充料均匀拌和的重要环节,它由振动筛、电子称、热料仓、搅拌锅等组成。干燥机组主要用于烘干骨料;冷料仓机组主要用于储藏、输送冷料;布袋除尘机组主要用于降低集料粉尘含量,减少粉尘污染。

3.3 工作原理

由中央控制室控制的整个拌和楼系统在通过计算机发出开机命令后,冷料仓各个室内的集料按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比例在相应冷料仓底冷料皮带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落到往复式送料皮带上,往复式送料皮带连续不断地将冷料输送到干燥桶。烘干后的集料由热料提升机连续输往斜振动筛上进行筛分。筛分后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落入热料仓各个室内。由螺旋送料器将粉料仓中的粉料送往热料仓中的粉料室。各种集料按由粗到细分别由各自室门依次落入称料斗由电子称计量,随后放入搅拌锅中进行干拌,同时热沥青由沥青称料桶称好后,喷洒在集料上,在喷洒沥青的过程中,粉料由矿粉称料斗称好后放入搅拌锅中。各种原材料在搅拌锅中得到均匀搅拌形成的成品料卸到下面的送料小车上。送料小车装好料后及时送往热料储料仓。通过储料仓卸料闸门,成品料落入到下面的运料车上。骨料的输送、烘干、筛分和沥青的输送是连续进行的,粉料的输送、混合料的拌和、送料小车输送成品料是按周期进行的。

拌和楼在对集料进行烘干、加热的同时进行除尘。惯性式集尘器工作原理为:少部分细集料和灰尘一起被吸入惯性式集尘器,进入集尘器的气体突然改变方向,在惯性的作用下细集料颗粒跌落下来与气体分离,小颗粒灰尘继续随气体进入二级除尘装置。布袋式除尘工作原理为:集尘器用布袋隔为两室,含尘气体进入布袋的外侧,由于布袋的过滤作用,灰尘被阻留,而净化后的气体通过布袋排入大气。随着粘附在布袋上的粉尘逐渐增多,致使布袋内外侧的气体压力差值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设定值后,布袋内侧自动通入脉冲空气将灰尘抖落,落到底部的灰尘经螺旋送料器排出。

3.4 拌和楼的控制点

拌和楼采用干式除尘系统,其工作时经常处于负压状态,负压大小与引风机的开口大小有关系,同时负压的大小还影响燃烧器的火焰,燃烧器火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骨料的加热温度,此外冷料的上料速度、燃烧器使用燃料的标号也是影响骨料加热温度和负压的重要因素。因此拌和楼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冷料的上料速度、引风机开口的大小和燃料的标号,从而保证骨料的加热温度和拌和楼系统处于正常的负压指标。

3.5 拌和楼计量系统

拌和楼计量系统包括:骨料称、矿粉称和沥青称,每个称的最大量程和感量均不一样,各种材料称量准确是拌制合格混合料的先决条件,所以当拌和楼连续使用一年、长时间不使用或有疑问时,应请技术监督局对上述三种称进行标定、认证,出具标定合格证。另外,地磅也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定、认证。

4、审核拟进场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 4.1原材料监理

原材料是沥青碎石施工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沥青碎石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首先,试验监理工程师应参与原材料的选定,重视原材料产地的考察。对原材料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工艺、产品合格率、产量、运距、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厂家信用等级等进行调查了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认承包人选定的原材料生产厂家,确保原材料质量优良、品质稳定、数量充足;其次,各种原材料进场后,试验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的批量和频率进行抽样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准用于施工,书面通知承包人运出场外。

4.2 目标配合比的验证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保证公路路面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决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 4.2.1 审核目标配合比设计文本

试验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人上报的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各个参数的设计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工程实际需要。矿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

4.2.2 集料配合比的验证

对应规范中的集料级配范围结合相关技术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确认集料合成级配,试验监理工程师应从石料场选取有代表性的集料,根据承包人上报的最优配合比例,计算、称取各种集料,将各种集料混合在一起,进行筛分试验(水洗法),将筛分结果与承包人上报筛分结果进行对照,当两者的级配曲线的线型走势基本一致时,方能认可承包人的集料级配设计。4.2.3 室内马歇尔试验验证

根据最佳矿料配合比方案和规范推荐的沥青用量,室内成型5组马歇尔试件,用水中重法(密实型沥青混合料),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视密度,并根据矿料配合比及沥青用量计算理论密度、空隙率、沥青体积百分率、沥青饱和度和矿料间隙率,通过马歇尔稳定度仪测定试件的稳定度和流值。再次分析各种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能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交通量大小、交通渠化程度、结构层所处层位及作用、粗细集料的密度及吸水率,确保最佳沥青用量。 4.2.4 水稳定性检验

通过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检验。

4.3 冷料仓流量标定

一般间歇式拌和楼有四个冷喂料斗,分别装有不同规格的矿料,因为不同规格的矿料其下降速度和方式不一样,为了保证目标配合比确定的矿料级配,避免待料和溢料现象的出现,必须对冷喂料斗进行标定,标定方法步骤如下:

①各冷料仓分别装满不同规格的集料。

②试验员持秒表和对讲机站立于某冷料仓的小皮带前。

③启动大型水平皮带运输机。

④选择99%速度启动该冷料仓的小皮带驱动电机,控制室同时开动秒表。试验员看到出料即开动秒表。在送料过程中,通过对讲机核对两个秒表的时间差,延续送料6分钟(360秒)停机。

⑤称量石料总重,并通过延续时间,计算该冷料仓在99%的小皮带转速下的流量(t/h)。 ⑥分别按70%、50%、25%的小皮带转速,测定该冷料仓的流量。

⑦同法分别测定其它各冷料仓不同转速下的流量。

⑧绘制各冷料仓小皮带转速与流量的关系曲线(或者回归方程)。

4.4 振动筛孔的选用

振动筛孔的选用对控制沥青混合料级配、提高生产效率相当重要,一般拌和楼采用的筛型与规范采用的筛型是一致的,都是方孔筛,但在具体施工时应根据矿料级配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和拌和楼热料仓数量选用。

考虑实际情况及拌和楼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在拌和楼的振动装置上设置太多的筛网,应当根据规范要求级配类型和原材料规格,设置最大筛孔、对应各冷料仓内原材料的控制筛孔和4.75mm、2.36mm等关键筛孔,便于更好地控制矿料级配,提高拌和楼的生产效率。4.5 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

生产配合比设计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它是对目标配合比的检验,其次能够为混合料生产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每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使之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楼控制室使用,要反复调整冷喂料仓进料的比例,多次进行热料筛分,以达到供料平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4.5.1 二次筛分 所谓二次筛分,就是各种矿料经冷喂料、滚筒烘干加热,提升机将其提升到拌和楼的振动装置上,热料会根据已设置的筛网进行振动筛分,形成几个稳定级配的矿料,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热料仓备用。

为了保证二次筛分取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应使拌和楼的上料速度与实际生产时上料速度相一致,也就是说要达到拌和楼平时生产的产量。因为对不同的产量来说,振动筛网对材料的可筛分性不一样。另外,不同规格的矿料在拌和楼里的行走速度不同,粗料快,细料慢,再加上拌和楼的除尘等因素,各种规格的矿料经筛分后到达热料仓的速度不同,因此待拌和楼运转稳定后才能取样筛分,应加大取样频度,逐个筛分,取其平均值,用图解法或计算机来确定热料仓的比例。

4.5.2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拌制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试验室小型拌合机,另一种是生产拌和楼,前一种为规范规定方法,沥青用量易控制,节约混合料,而后一种拌和楼法,沥青用量与设计沥青用量有差别,需通过抽提后才能确定沥青用量的数值,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实际需要参考选用。

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用确定的生产配合比矿质混合料拌制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如果三个沥青用量的混合料试件其各项试验结果都符合规范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还应再次综合考核各种因素,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4.5.3 试拌沥青混合料

后场技术 篇3

国内学者对该技术动作各运动环节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做了分析与归纳。罗恒在《羽毛球腾空正手大力杀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中揭示腾空后场杀球技术动作基本原理的同时, 对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肌肉活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肌肉用力的特征和影响杀球动作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胡延兴在《浅论羽毛球步伐在后场扣杀技术实战中的运用》中认为运动员要打好一场羽毛球, 快速灵活的步伐是关键。马晓平在《羽毛球后场扣杀技术中的错误动作研究》中认为准备姿势不正确, 后退步法错误、肘过低过偏、击球点偏后、击打时拍型不正确等都是常出现的错误动作。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优秀论文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相关文献、学术专著等, 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基本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最新动态。

2.2、专家访谈法

就羽毛球运动比赛中步法种类、动作分析、判断意识以及发力特点等知识。请教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关专家。

2.3、实验观察法

通过对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羽毛球普修班同学在比赛当中存在的动作技术进行观察和分析。

3、羽毛球在后场扣杀当中存在的问题

3.1、常见错误动作

首先接球前两脚站立位置过于靠前或身体重心过高或球拍放置过低, 从而不利于退到后场击球。

其次向后场移动不是采用后撤并步技术, 而是用挪步或交叉步技术, 往往到达击球点时过晚。

还有击球时肘部过低, 肘不能对准击球方向, 影响了击球质量。

3.2、原因分析

(1) 准备动作时没有侧身。对方球出手后, 自己通过步法把身体调整到球落点后, 身体要与球网呈90度垂直。即左肩对网 (右手持拍为例) 初学者往往正面迎球没有转身或转身不充分, 侧身这个环节是该动作的关键。

(2) 击球点找不准。对击球点选择是否合适, 将决定着击球质量的好坏, 它直接影响击球点速度, 力量, 弧线, 落点。正确的击球点应在右肩前上方。击球点要高是对初学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初学者往往把握不了球下落和挥拍两者间时间差导致普遍击球点偏低。造成击球点偏后的原因主要是脚步移动偏慢, 没有时间把球摆在右肩前上方击球。

(3) 拍形角度。球拍正对击球方向击打球托才是正确的击球方法, 拍面稍向后仰, 拍形角度的控制对击球质量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学者击球点偏前, 急于求成, 拍面垂直甚至压手腕使拍面前倾;在击扣杀球时, 初学者对前臂加速内旋这个动作做起来生硬或内旋不够导致球拍斜打。

4、教学方法

4.1、教学一阶段

挥拍和击球的练习, 主要体会击球发力和击球点的配合。

在适当的高度上 (直立持拍上举拍面击到球的高度) 吊一羽毛球为目标, 进行挥拍击球练习。此动作可以引导学生在击球前侧身, 在最高击球点, 有利于动作的掌握;左手持球, 右手持拍, 做好预备扣球姿势, 将球抛至右肩的前上方, 然后扣球, 多次反复练习。

4.2、教学的二阶段

学习并步或交叉步退后场的移动步法。因为脚步是基础。

定点多球练习:练习者位于球场的中心位置, 老师将球发至练习者后场, 让练习者反复移动后击后场扣杀球的练习。

多球练习:在练习者基本掌握击扣杀动作后, 发各位置的扣杀球, 结合相关移动步法, 练习扣杀到对方后场。练习相关要求:依据球的变化, 快速移动, 尽量争取在高点扣杀球;同时注意击球的角度、力量。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羽毛球正手扣杀球技术的错误形成, 往往是由于初学者对动作认识不清楚, 不明白动作的先后顺序, 不明确关键环节的动作要求。只是注重发力, 而忽视了动作的合理性。其次教学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教学时, 要强调正确的击球点和全身协调发力。首先掌握动作技术以后再发力才是关键。合理的动作节奏应该是身体自下位关节至上位关节的速度依次递增, 各运动环节的递增量越大, 说明鞭打动作的动量传递效果越好。羽毛球后场杀球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 是引拍阶段的“超越器械”、击球前的“鞭打”和击球后的“随前”三个动作, 并以击球前的“鞭打”为核心技术。

5.2、建议

老师应该采用多角度分析示范, 使学生对规范动作有清晰的表象。同时按照技术动作要领, 持拍做好准备, 引拍、挥拍、击球 (还原) 的基本功架练习。注意握拍要正确、合理, 左右手、前后脚及转体收腹等动作协调。在最高点扣杀球等规范要求。以及原地进行“起跳转体90°着地后即返回原地, 再反复起跳并完成上手挥臂动作”的练习。首先是原地扣杀球, 熟练掌握技术后, 可采用教师喂球, 学生先在后场原地击球, 逐步提高要求到起跳完成动作, 最后让练习者由接发球站位开始, 移动到位接球。多加练习从而有助于实际教学的提高。

摘要:采用实验法、观察法、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法对川师普修学生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错误动作, 究其原因, 提出建议从而纠正动作。主要从步伐移动、判断落点, 击球时机、发力要点等方面着手, 为更多的羽毛球爱好者及体育教学给出一定参考。

后场篮板球快攻组织 篇4

一、快攻的概述

快攻是由防守转入进攻时, 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把球推进到前场, 在对方未部署好防守之前造成人数上、位置上的优势, 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的一种积极快速的进攻战术。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一场比赛中约有60%以上的快攻来源于抢到后场篮板球, 然后是抢断球和掷后场端线界外球, 最后是跳球。也就是说, 抢到的篮板球数量越多, 可能发动快攻的机会就越多,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后场篮板球的数量, 就有可能争取更多的快攻机会来组织快攻反击。在篮球比赛中, 发动快攻的机会有:跳球、抢断球、发界外球和篮板球4种, 快攻的组织形式, 可分为长传快攻、短传快攻和结合运球突破的快攻。

长传快攻:是队员在后场获球后, 立即把球传给迅速摆脱对方进行偷袭的同伴的一种配合, 是由一两个进攻队员利用自己奔跑的速度和同伴长传球的速度超越防守来完成的。

短传快攻:是队员在防守中获球后, 立即以快速的奔跑和短促的传接球迫近对方篮下进行攻篮的一种配合。短传快攻虽然在速度上比长传快攻慢, 参加的人数多, 但比长传快攻配合灵活而且变化多。

运球突破快攻:在防守中获球后, 在紧逼防守的情况下, 持球队员应快速运球推进, 创造或寻找配合机会, 以提高快攻的速度和威力。这是一种个人攻击在快攻中的积极行动, 在推进时, 运球和传球要密切配合。注意防止盲目的个人运球, 以免影响快攻战术的质量。在一场比赛中, 快攻发动最多的是抢到后场篮板球。

二、后场篮板球快攻技术的组织

后场篮板球快攻就是对方投篮未中, 防守队员利用抢得后场篮板球的机会而发动组织的防守快攻。据统计, 在一场比赛中, 每个队抢得篮板球的机会一般有60次左右, 其中抢到后场篮板球约占53%以上,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快速发动快攻反击, 将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 在比赛中能快速发动快攻, 合理组织后场篮板球快攻是一个非常重要战术。组织后场篮板球快攻分三个阶段:发动阶段、推进阶段和结束阶段。

1. 发动阶段

发动阶段是对方投篮未中而我方抢到篮板球后, 我方发动的防守反击。后场篮板球快攻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发动阶段, 后场篮板球快攻的发动, 不同于抢断球和端线球, 它的攻守转换, 即后场篮板球快攻的发动, 发动的时间, 要比发端线球时间相对要短一些。

据调查统计, 后场篮板球第一传的平均时间为1.10秒, 发端线球的时间为1.80秒, 两者相差0.7秒, 这样就是抢得后场篮板球容易发动, 而从队员的心理素质和攻转守的一般习惯来分析, 投篮不中后, 进攻队员的情绪和投篮信心有所降低, 有的甚至懊恼和发呆, 根据这些特点, 要及时快速地发动后场篮板球快攻, 全队队员要有强烈的快攻意识和接应意识, 能不能打快, 主要取决于快攻的发动和接应, 取决于快攻发动意识和接应的意识, 然后是做好一传和接应一传。如何尽量缩短一传时间, 抢在对方立足未稳, 迅速取得投篮机会的进攻战术。

本人通过对比赛的观察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如何利用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 怎样做到在对方立足未稳, 快速发动反击, 形成多打少的优势, 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 要做好一传, 一传要快。抢得后场篮板球的队员在落地时要面对和侧对前场, 先保护好球的同时及时地、准确地传给快下的接应人;如果被对方夹击或封堵, 应快速摆脱防守运球突破, 及时将球传出。

(2) 接应一传的队员要到位及时, 接应队员要及时摆脱, 在快速移动当中接应, 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 接应点应在中线和后场罚球线之间的区域。

(3) 位置迅速分布好。在篮球比赛中虽然情况多变, 根据场上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接应位置, 注意接应队员要及时观察场上的情况, 保持与快下的队员形成一定的距离和角度, 做出正确的反应。

2. 推进阶段

推进阶段是指快攻发动后与快攻结束之前的阶段, 也是突破对方中场防守的过程。快速合理的向前推进, 才能造成人数上、位置上的优势。快攻推进通过中路、边线, 中路和边线结合的推进路线, 合理地运用快速的传球和运球突破防守。抢到后场篮板球并保护好球的同时, 先要观察快下队员的位置, 再正确地选择传球线路, 与此同时, 传球队员要迅速跟上, 参与快攻。总之, 队员要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快攻技术, 注意避免盲目地运球和传球失误。

3.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指快攻推进前场最后完成攻篮的阶段, 即攻击阶段, 它是决定快攻成败的关键。其主要任务就是投篮, 这是篮球进攻战术的最终目的。如果后场篮板球快攻组织得很好, 结果是投篮不中, 或者被防守破坏或失误, 则前功尽弃。所以, 在力争篮板球快攻反击机会的前提下, 一定要得分。同时还必须把握好时机和节奏, 根据防守的不同情况, 选择好正确的攻击点, 多运用假动作来引诱防守, 在选择突破时要狠, 同时突分要紧密结合, 投篮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投传相结合。这样, 就使防守真假难辨, 防不胜防, 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运球和失误球。中远距离的跳投, 在组织后场篮板球反击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得分手段。其关键是统一思想、分工明确、减少失误、配合默契。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快、准、灵、巧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后场篮板球防守反击战术是现代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得分手段, 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战术形式。所以后场篮板球快攻的反击要特别和提倡, 能否组织好后场篮板球快攻反击, 需要全队的共同努力。在平时训练中要树立快速的指导思想, 培养快速意识与作风, 坚持用快攻战术, 是我国篮球运动“积极, 快速, 灵活, 全面, 准确”指导思想的最好体现。

2. 建议

全队要有强烈的快攻意识, 充分利用有利的时机发动进攻。由守转攻时, 每名队员都要积极行动, 发动接应、推进与快下要协同进行, 并保持纵深分散队形, 展开迅速的攻击。获球队员和掷界外球队员, 要敏锐地观察同伴的行动, 要先远后近, 传好第一传。在快攻中, 应以传球为主, 结合运球突破, 加快进攻速度, 要果断进行投篮和跟进抢篮板球。

摘要:本文对后场篮板球的快攻组织进行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组织好后场篮板球的快攻, 取得更多的投篮机会, 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奠定基础。

关键词:后场篮板球,快攻,组织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组编.学校体育学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篮球 (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3]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篮球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4]李兰.篮球端线球快攻的组织及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

试论如何争抢后场篮板球 篇5

随着现代篮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加快, 投篮次数也“水涨船高”。如果以每次进攻24秒计算一场4×10分钟的比赛, 每队就有50次投篮, 两队则有100次。如果投篮命中率为50%, 则两队就必须进行50次左右篮板球争夺, 而后场篮板每队有25次, 而在实际比赛中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就可以再次组织进攻, 而且抢得篮板后的二次进攻是比较难以防守的。本方抢到后场篮板后, 可以组织多种形式快攻, 趁对方防守阵形未稳时打击对手, 所以, 它对比赛争取主动和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抢好后场篮板球的几个重要因素

2.1 思想的高度重视, 锲而不舍的毅力

一个篮板运动员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篮板球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在防守中多争夺篮板球, 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方投篮次数, 使对方每次进攻只能有一次投篮机会, 使己方获得更多进攻权。抢得防守篮板球, 是从根本上解决防守问题, 能够转守为攻, 变被动为主动, 为组织快攻创造有利条件。防守篮板占优势, 可以使对方队员投篮产生顾虑, 从而使其原先制定的战术打法及个人攻击性受影响。这也是保证比赛胜利的必要条件。当队员认识到篮板球的重要性都会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去争夺, 不因困难所影响而放弃争夺篮球的意图。欲达到比赛目的, 就要求运动员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去解决在夺取篮板球时所遇到的困难, 直至抢到篮板球为止。提倡和鼓励认真负责的抢篮板球, 并与同伴一起配合。

2.2 掌握球投不进后反弹落点的规律

在篮球比赛中, 投篮未进的球落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这些规律跟对方出手投篮时与篮板成的角度、出手的力量、弧度以及投篮时与篮板距离的远近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运动员只有掌握和熟悉这些规律,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调整场上位置, 及时出手, 先一步抢到对方未中篮的篮板球, 从比赛中观察投篮不中球反弹出来的落点范围, 一般是根据投篮的距离远近而形成的。远距离投篮不中时, 一般是球反弹的落点范围较大 (图1) ;中距离投篮球不中时, 球反弹的落点范围适中 (图2) ;近距离投篮球不中时, 球反弹的落点范围较小 (图3) ;对方在小于或等于45度角的两侧投篮时, 球的落点多为图4所示区域;对方在球场纵轴线左右投篮时, 球的落点多为图5所示区域。

运动员在比赛中掌握以上规律后, 根据对手出手地点、角度判断不中篮后球将反弹的落点, 先对手一步抢到有利位置, 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扎实的争夺篮板球技术

抢篮板球, 与位置、高度、时间有关。争夺篮板球, 首先是争夺有利位置, 防守时是“顶”人占据有利位置。同时观察球飞行的情况, 判断球的落点, 掌握时间及时起跳。

抢防守篮板球, 要先“顶”人再抢球。对方投篮后, 防守队员要继续盯住自己防守的对象, 并上步贴近进攻队员, 贴近后随即做个转身动作, 把进攻队员挡在自己背后。这时要做好起跳准备, 双腿屈膝, 上体稍向前倾, 两臂屈肘举起。同时观察球飞行情况, 判断球的落点掌握起跳的时间。起跳要迅速、有力, 不但要跳得高而且要速度快。因此, 起跳要充分运用腿部力量和脚腕力量。跳在空中 (以单手抢篮板球为例) , 手臂应伸直迎球, 争取在最高点上接触到球, 当手指末端一接触到球马上就扣手腕、手臂, 收腹把球拿下来。在身体下落过程中同时有个半转身动作, 使身体面向前场, 这样便于作反击的第一传。有时跳起双方高度差不多, 球拿不下来, 可运用点球的办法, 用手指末端轻轻地点一下球, 把球点给自己的同伴或是预定的区域。如果第一次起跳双方都没把球抢下来, 那么在身体下落的同时要准备再次起跳, 时间是最主要的, 跳得快、弹速快, 抢到球的可能性就大。遇到对方有个别队员抢篮板球能力特别强的时候, 可采用特殊的“顶”人办法。在投篮后, 由一队员始终面对面地盯住这个队员, 牺牲自己, 不参加抢篮板球, 也不让这个进攻队员参加抢篮板球, 双方一对一抵消了, 篮板球由剩下的队员四对四抢。

抢后场篮板球时, 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对方投篮后, 不盯住自己的防守对象, 过早地转身看球和退到篮下, 如犯上述错误, 被挡在防守队员身后的进攻队员也一样可以从防守队员头上方“摘帽”把球抢走。在一般情况下, 投篮距离越远球碰筐后反弹的距离越远, 防守“顶”的范围也要相应大。队员在掌握扎实抢篮板球基本功后, 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个人作用。

2.4 加强集体配合, 发挥个人技术, 合力拼抢篮板球

争夺篮板球除个人的积极行动外, 还必须组织全队的力量, 才能更好地完成争夺任务, 本队在身高方面不如对手时, 更加强调集体合作抢篮板球。

(1) 集体合作抢篮板球, 多采取在半场伸缩性防守, 对投篮队员要迫使其远距离投篮, 对无球队员, 要设法把其一个一个挡在外围, 不让其冲向篮下, 篮下只允许两个攻守中锋争夺。由于对方投篮点远, 当投篮不中时反弹的距离也远, 球的落点正是防守队员所处的位置, 这样防守队员转身即可抢到较多的篮板球。防守队员只要把进攻队员自各顶住, 即使来不及抢篮板球, 球落在地板上, 仍可抢到较多“地板球”。

(2) 区域联防, 这种防守战术的优点是易于控制篮板球, 由于防守任务主要是保护篮下, 不让对方队员轻易切入篮下, 每个队员的防守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 移动也有一定范围, 这就给组织争夺篮板球带来有利条件。区域联防的位置部署, 大都将身材高大、弹跳高、抢篮板球能力较强的队员放在内线篮下, 而灵活移动快的队员防守第一线。并缩小到球可能反弹出来落点的范围内, 这时篮下的防守队员则迅速移动包围篮下形成三角阵式, 控制争夺篮板球的有效地区 (图6) 。

(3) 人盯人防守, 这种防守战术组织争夺篮板球配合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每个防守队员的位置分布和移动都没有固定的规律, 因此往往出现只有一个队员负责篮下争夺篮板的情况。但每个防守队员都应该首先负责盯住自己的对手, 防止其冲向篮下。同时, 根据场上情况 (自己所占位置以及同伴分布的情况) 积极向篮下移动, 尽可能根据球反弹出来的方向和落点范围组成包围圈, 并做到挡抢配合——有人挡、有人抢的默契配合。但在同一落点的空间, 要求附近的防守队员同时起跳争抢篮板球。

3 结论与建议

篮球比赛中的攻守双方, 处于限制的斗争中, 争夺攻、防篮板球时也是如此, 进攻者采用某种方法进攻时, 防守者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防守, 而防守者采用某种方法防守进攻, 进攻者也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进攻。因此, 上面所讲的一些方法不是绝对有效的, 需要队员在比赛过程中, 根据场上的客观情况, “审时度势”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在运用过程中, 哪一方在积极性、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组织上占的优势多些, 哪一方就能在抢夺篮板球之中占上风, 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1) 结论

在篮球比赛中, 对球权的争与夺都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比赛之中。篮板球是最主要的体现, 哪一方在抢篮板球中占据了主动也就掌握了整个比赛的主动权。现代篮球比赛中, 篮板球的数据统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统计, 虽然目前国内许多球队都开始重视了篮板球的争夺, 但都没能真正形成一种训练体系和战术, 没有能针对如何抢夺篮板球来进行专门练习。

(2) 建议

(1) 使队员认识篮板球对比赛的重要性, 加强队员思想重视程度以及对抢夺篮板球锲而不舍的决心。

(2) 掌握球投不进后反弹落点的规律。

(3) 训练出扎实的争夺篮板球技术。

(4) 加强集体配合, 发挥个人技术, 合力拼抢篮板球。

(5) 强化个人身体素质练习, 发挥个人潜能。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及数据对比分析等研究法, 对篮球比赛中后场篮板球的特点及规律进行研究, 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几种提高后场篮板球成功率的方法。

关键词:争抢,后场,篮球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后场技术 篇6

随着1920年羽毛球运动传入我国以来,喜爱并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在我国,羽毛球运动已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但是羽毛球技术的复杂性和对动作细节要求的严谨性却不为许多羽毛球爱好者所知,以至于在学习羽毛球时技术得不到提高和突破。正确的握拍手法是打好羽毛球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后场击球战术中得分的关键,不同的握拍手法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移动取位、引拍和挥拍击球三个阶段的动作质量,掌握正确的握拍手法可以使运动员在战术转换时迅速变换握拍手法,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得分率。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握拍手法对后场击球动作质量的影响,如何正确地变换握拍手法以使羽毛球技术得以充分发挥,并对常见错误动作的产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纠正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和羽毛球运动爱好者的不同握拍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羽毛球握拍方法与后场击球的相关资料,分别从正确的握拍手法,握拍手法对于羽毛球技能的重要性,正手后场高远球、反手后场高远球、正手吊球、反手吊球、正手杀球、反手杀球战术中不同握拍方法对于动作效果及击球效果的影响这几方面来对文献资料进行参考,为本论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以多选题的形式,主要从运动损伤、握拍技能、后场球技术这几方面来进行问题的设置。随机抽取校园内200名羽毛球爱好者进行当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88份,有效回收率94%。

3 掌握正确握拍技术的重要性

3.1 掌握正确握拍技术的意义

羽毛球的握拍方法主要由两种: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正手握拍一般是用正拍面接打位于身体右侧的球,右手的虎口对准拍柄上的第二条棱抓拍,拇指和食指呈“v”字形贴在拍柄两侧的宽面上,其余的三个指头握住拍柄;反手握拍是基于正手握拍的基础上用反拍面来击球的手法,一般是接打位于身体左侧的球时才使用,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将球拍柄稍微向外旋,食指稍向拍柄宽面下靠,拇指贴住第一条棱旁的宽面上或者顶贴在第一、第二条棱之间的窄面上。两种握拍方法都要求掌心与拍柄之间留空隙,力度适宜,尽量放松手指,当需要发力时才握紧。

发力质量、击球质量以及动作质量都与握拍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握拍过于紧和打球时握拍一成不变都会使挥拍质量变差,手腕不能储蓄更大的动能。球速、球路以及球的落地点是握拍手法和肢体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错误的握拍方法既影响动作质量也影响击球质量,普遍得分率不高;正确的握拍可以获得最佳的拍面朝向,最佳的球与拍面的接触点以及最佳的击球角度,同时还可以正确发力,把最大的手腕力量及肢体的带动力传递给球,以击出不同方向、不同弧度、不同速度、不同落点的球去控制对方,为自己创造进攻得分的机会。

3.2 影响击球质量

要求标准组在场地的一端发球,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正反手握拍法来击后场高远球、吊球和杀球,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的击球方向,击球力度以及球路。通过观察发现对照组队员的握拍方法普遍不规范,其弊端显而易见:在比赛中一些很容易接的球,因为在跑动过程中球拍由于振动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接球时拍面就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觉得可以过网的球却没有过网,不应该出界的球却到了界外的情况。由此可见,握拍手法的生疏和错误极易影响握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击球质量。

3.3 影响动作的一致性和隐蔽性

在羽毛球技术中,有很多动作方法都是类似的,在击球时利用动作方法的相似性来隐蔽真正的战术动作就叫做动作的一致性,动作的一致性能够使对手难以判断球的性质,还可以给对方造成错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增加回球的难度。羽毛球技术基本是由移动取位、引拍和挥拍击球三个环节构成的,每一环节都有一套系统的技术动作,若握拍手法不正确,会极大地影响这三个环节动作的充分发挥,以致影响动作的一致性,极易在击球前就将战术动作暴露给对手。

正确的握拍手法可以提高动作的隐蔽性,通过做假动作让对手判断不出球的性质及球路而为自己创造得分的机会。而错误的握拍手法由于握拍手感不佳,且各关节活动的局限性和相互制约性,在准备阶段就会将战术暴露给对手,在挥拍击球时球路也会一下子就被对手看透,在比赛中就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局势。

4 不同握拍方法对击后场球动作及击球质量的影响

4.1 对高远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4.1.1 正确的握拍手法对高远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在击正手高远球时,实验组的队员的握拍手法较为规范,即小指、无名指和中指自然并拢,食指与中指稍稍分开,自然弯曲并贴在柄上,手掌下部靠在球拍的握柄底托部位,虎口对着球拍框。在击球时手腕由放松转变为紧握球拍,此时位于腕关节下侧的桡尺远侧关节在做旋转运动时将手臂负载的力量传递给桡腕关节,桡腕关节充分内收,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的韧带绷紧,此时各运动关节的动量都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在击球的瞬间便可以通过拇指和手掌末端的小鱼际肌作为杠杆发力的支点,其余手指作为发力点将积蓄的力量都传递到球拍上,因此实验组的队员击出的球动量比较大,具有飞行速度慢但飞行弧度高,落地时间长且落地点较远的特点。

4.1.2 错误的握拍手法对高远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在击正手高远球时,笔者发现对照组队员通常都会把球拍在引拍阶段就已经握紧,这时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的韧带没有从一个放松状态过渡到紧张状态的预发力环节,不利于击球时的发力,击出的球动量普遍不大,且还没有飞到后场区就开始下落,与预期的落地点还有一定距离,或是击出的球飞行弧度不高,极易被对手在半场区就拦截下来。此外,笔者还发现对照组的队员在接打一些频率较快的球时握拍手法很容易就变成了苍蝇式握拍,失去了拇指对于球拍的固定作用,手掌末端的小鱼际肌也起不到发力支点的作用,球拍在手中极易变换位置,导致击出的球飞行弧度不高,容易偏离预期的线路。

4.1.3 正确与错误握拍手法对击高远球的影响对比及原因分析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击球效果,可见握拍正确性对于后场击高远球的重要性。正确的握拍手法有利于控制各关节的运动幅度继而控制击球力量和球路,使得击出的高远球飞行弧线高、远且滞空时间长;而错误的握拍方法会影响手腕各关节之间的协作能力,降低各关节之间的动能传递和挥拍击球的初速度,使得击出的球质量不高。正确的握拍手法与错误的握拍手法之所以在击球质量上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在击球时,桡尺关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桡尺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挥拍击球时的发力支点的稳定性,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有助于桡尺关节在来球准备阶段和挥拍击球阶段都处于稳定状态,在击球时球拍不会因为支点的不稳定而发生拍面的偏移,继而可以保证击球方向、角度和线路的正确性。桡尺关节的旋转角度也会影响手臂力量的传递,通过观察,实验组的队员在击球时其桡尺关节旋前角度较大,即手腕内收幅度较大,进行鞭打式击球,击球时力量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对照组队员桡尺关节和手腕内收幅度都没有达到最大值,故而不能很好地发力,将全部的动能都传递到挥拍击球上。

4.2 对吊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吊球时一般以球贴网下落在前场往前区域为宜,即把对手的战斗力从中后场拉至前场,造成对手后场区空荡。吊球不同于高远球和杀球,同样具有威胁性和隐蔽性。通过观察实验组队员和对照组队员的握拍手法与击球质量发现:实验组队员在正手吊球时的握拍正确率为97.3%,击球到位率为95.8%,在反手吊球时的握拍正确率为93.1%,击球到位率为91.5%;而对照组队员在正手吊球时的握拍正确率为66.5%,击球到位率为50.3%,在反手吊球时的正确握拍率为42%,击球到位率为21.7%。由此可见:实验组队员和对照组队员都是正手握拍法掌握的比反手握拍法要好,击球质量也相对较高;实验组队员握拍手法正确率和击球到位率相差不大,说明实验组队员的握拍手法较为规范到位,击球时能够很好地进行协调发力;对照组队员的正确握拍率不高,且正确握拍率与击球到位率相差较大,说明对照组队员在调整握拍时虽然握拍手法到位了,但是对握拍手感不熟悉,影响了挥拍击球阶段的发力,进而影响了击球质量。

4.2.1 正确的握拍手法对吊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在正手吊直线球和斜线球时,实验组队员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将拍柄稍向外转,使得拇指斜贴在拍柄内侧的宽面上,食指第二指关节和其他三指的指根贴在拍柄外侧的宽面上。在击球的同时实验组的队员手用力握紧球拍,以四指为支点,拇指轻微将拍面倾斜一定的角度来包切球托或者球侧面,同时桡腕关节传递手臂的力量配合手指发力,摩擦球托的同时将球击出。笔者发现实验组队员击出的球飞行弧度比高远球低,球路较为平直,几乎挨着网在前场区域自由垂落。

4.2.2 错误的握拍手法对吊球动作质量的影响

在正手吊球时,对照组队员普遍拍柄没有及时外转,还是保持正手高远球的握拍手法,因此在倾斜拍面击球时,拍面的倾斜度和手腕手指的发力不易控制,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沿用正手高远球的握拍手法即意味着在击球时还是拇指来发力,这极易造成拍面往下压,影响包切球时摩擦力的有效控制,吊出的球或者没过网或者动量太大落到了中后场区。笔者认为在吊球时,握拍一定要注意调整拇指放置在拍柄的位置,且在包切球时手腕和手指要控制力量,动作应该柔和一些。

4.2.3 正确的握拍手法与错误的握拍手法对吊球的影响对比与原因分析

正确的握拍手法有利于在包切球时迅速把拍面倾斜到合适的角度,且倾斜的角度适宜手臂、各关节力量的传递以及手腕手指的协调发力,可以对球托进行适当力度地摩擦,使得吊出的球以较为平缓的速度贴网落下;反之,不规范的握拍方法会影响拍面朝向的精确性,使得摩擦球托的力量不好掌握,同时也会影响手臂传递到手腕和手指的力量效率,易造成包切球时的力量过大或过小。吊球时,桡尺关节会内旋或外旋一定的角度以配合手臂发力把力量传递到腕关节,正确的握拍手法有利于桡尺关节控制好内旋和外旋的角度,同时配合上手指对于拍面的调整,使得拍面倾斜的角度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并可以与手臂的运动协调一致,使得力量可以连带有效地传递到手指。

5 结语

不同的握拍方法和多样式的羽毛球技术组合成了羽毛球实战中的对抗战术,对握拍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不同握拍方法对于击后场球的动作质量的影响和击球质量的影响,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才能实时迅速变换握拍手法,有效控球,以达到制胜对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

[2]张搏,邵年.羽毛球握拍技术探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3.

[3]乌尔里希费舍尔.羽毛球不同握拍技术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

[4]林建成.羽毛球入门与提高[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5]刘杰,骞子.羽毛球实战技巧:技战术图解[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13.1.

[6]肖作界.掌握羽毛球抓拍方法的探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4.

[7]陆淳.羽毛球技术训练与战术运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8]陈振.浅谈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规范性[M].安徽:安徽体育出版社,2004.4.

[9]程勇民.中国羽毛球男子双打项目技术诊断[M].北京:中国体育科技出版社,2009.6.

[10]王禾,李秀莲.羽毛球正手后场教学技术分析[M].福建:福建体育科技出版社,2008.10.

[11]仲达,解祥梅.优秀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第三拍技术的探讨[M].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出版社,2008.9.

后场技术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优秀女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法

该文通过查阅大量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文献资料和羽毛球相应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1.2.2录像观察法

该课题通过观察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近2年的18场国际比赛, 进行了每一分球的全过程记录。

1.2.3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法和Excel软件对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选手的后场各项技术的使用情况的原始监测, 来获得相关的数据和结论。

1.2.4对比分析法

该文通过仔细观察羽毛球比赛视频得到的数据, 将我国羽毛球女子运动员和外国女子运动员的后场各项技术作为独立样本, 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比中外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技战术的特点。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技术使用率及对比分析

2.1.1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正手位各项技术使用率及对比分析

中外选手后场正手位应用的技术主要是高球、吊球和杀球。高球在整个后场正手位技术使用率中所占比例最多。被动吊球和抽球只是后场中一个被动的过渡球。高球是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中在后场技术使用最多的一项技术。高球属于防守状态下所使用的技术之一, 但是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发现中外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采取的后场高球一般为平高球。在运用平高球的时候结合劈球、杀球等具有攻击性的技术使用, 具有极强的主动性。

2.1.2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头顶位各项技术使用率及对比分析

中国选手使用头顶位技术频率的顺序是高、吊、杀、劈。而外国选使用技术频率的顺序是:高、杀、吊、劈。外国选手在头顶位使用的杀球和劈球的频率比中国选手高。在比赛中外国选手后场头顶位使用的高球多数为平高球, 平高球比高远球飞行幅度低、速度快, 能够迫使对手回球质量降低, 同时再结合网前的技术使用, 可增加其进攻的威胁和得分率。这也表现出羽毛球比赛后场进攻越来越强。因此, 在训练中要不断地加强后场头顶位平高球的练习, 为自己在后场的进攻创造机会[1]。

2.1.3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反手位各项技术使用率及对比分析

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反手位没有杀球, 两者使用劈球的比例都很少。中国选手反手位击球技术以采用吊球为主。外国选手在反手位主要选择的是高远球, 其比例为41.59%, 外国选手使用吊球的比例比中国选手低。中外选手在处理反手位球时, 外国选手技术更加全面, 高远球、吊球、劈球运用时比较灵活多变。而中国选手采取的吊球技术偏多, 所以, 后场反手位技术缺乏变化。

2.2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击球落点分布的对比分析

在羽毛球的击球落点的确定上, 笔者选取了九宫格划分法。运动员的击球落点控制都比较好。中国选手在后场技术的落点采用最多的是1、7和9号位, 说明其在后场采用最多的是吊球和高远球。 外国选手在后场技术的落点采用最多的是4、7和9号位, 说明外国选手后场击球技术多采用杀球和劈球。比赛中中国选手在后场多采用吊球和高远球, 而外国选手在后场的杀球比重比中国选手高。

2.3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技术得分与失误对比

2.3.1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正手位技术得分对比

中外选手在后场正手位得分技术上存在差异, 中国选手主要得分手段是吊球, 其次是杀球和高远球, 。而外国选手其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杀球, 得分率高达50%。外国选手在后场正手区劈球的得分比重也比中国选手大。被动抽球和被动吊球无明显的差异。杀球在头顶位技术的得分率所占比例高达50%以上, 而高远球和吊球也是中外选手的重要得分武器。中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反手区所使用的技术的得分率都很少, 没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运动员在反手位吊球的得分率比外国运动员要高。

2.3.2中外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后场技术失误对比

中外女单运动员后场各技术失误情况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中外运动员在后场失误最多的都是高远球。中国运动员杀球的失误率比外国运动员的比例大, 中国运动员的吊球失误率比高远球, 吊球和高远球的失误比重分别为22.51%、19.87%。外国运动员后场高远球的失误率比吊球失误率要大。其他的劈球、被动吊球、被动抽球在总量中的比重很小。由后场失误和得分情况的对比可知, 不管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外国运动员, 其失误率都比得分率要大, 所以, 在后场技术使用时, 要尽量减少其主动失误,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在后场正手位和头顶位, 中外运动员均以下压技术为主并结合高远球技术, 控制性杀球使用较多, 且中国运动员的吊球使用比外国运动员使用率要高, 而外国运动员的杀球使用率比中国运动员多。

(2) 在反手顶位, 中外运动员的所使用技术比较单调, 一般情况下只要高远球和吊球, 且球的路线一般以直线居多。

(3) 在击球落点的控制上, 中外运动员各有差异。中国运动员的击球落点主要集中在1、4、7、9号位, 说明中国选手在后场使用的技术多采用拉掉和压后场的战术。而外国选手的击球落点主要集中在4、6、7号位, 说明外国运动员在后场击球是多采用下压和压反手的战术。

(4) 不管是中国女单选手还是外国女单选手, 他们在比赛中的失误比得分要多, 失误和得分率最高的都是后场杀球技术。中国女单选手正手位和头顶位的得分率都大于外国女单选手, 反手位的得分率中国女单选手小于外国女单选手。中国选手在后场各技术使用的失误率上比外国选手都要低。

3.2建议

(1) 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单打水平, 就必须加大科研的力度, 不断地加强对国外各运动员的技战术研究, 并将所得理论依据与日常的训练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2) 运动员在后场击球技术中杀球技术使用率越来越高, 体现了女子打法男性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 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应更加重视速度、爆发力等素质的练习, 还有加强后场各项技术动作的一致性。

(3) 要科学合理的加强后场回球的攻击性, 在加大杀球力度的同时结合吊球、劈球、平高的使用, 做到回球有轻有重、有长有短, 增加球路变化, 积极主动地调动对手。

(4) 运动员在训练要加强心理承受力的训练, 在比赛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主动失误, 不能害怕失误, 同时要尽量避免和较少失误。

参考文献

[1]付娜, 张超慧.新旧赛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后场技术分析[J].实践与探索, 2009, 21 (5) :57-5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2-15.

上一篇:同时创新下一篇:工程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