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核改革

2024-09-07

考试考核改革(精选12篇)

考试考核改革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深入研究考试功能以及合理设计课程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 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目前高职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观念传统落后。

传统考试观念与高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 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 并未从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方向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试观念保守、教条、墨守成规。考试以试卷的批改及分数的评定为结束点, 不再进行反馈, 不及时点评解决学生在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不去弥补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不足之处。现今, 传统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而老师、家长及社会也只以考试的分数来最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但高职教育围绕的是以“能力为本”的职教思想, 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情况, 更要考核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 是要进行从职业素质到职业操作的全方位综合考核。而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是考不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就在这传统的考试中被埋没了!而学习过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所以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迅速的进入职业角色, 更加缺乏社会竞争力。

2. 考试方式单调程式化。

现行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 根据相应科目结合使用本开卷、写论文、实习操作等考试方式。高职学校的考试与中小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以一卷定乾坤, 即使结合采用其他考试方式, 也及其简单, 随意性较大, 经常会顾此失彼, 学生的真正学习情况并没有很好的检测出, 缺乏系统化、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教师在科目考试命题时也只是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标准化方式进行, 殊不知职业教育与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点, 考试时自然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考试内容应更加贴合高职生的教育宗旨, 突出职业性、社会融合性、实用性。更要根据不同的职业专业设定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案, 理论结合实际, 由书本内容上升到操作层面, 考核并督促学生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在公平的原则下, 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只注重考核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分数越高的学生能力越强。老师也只以最终的考试分数来界定学生, 大家都只看结果, 不看过程。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为了分数斤斤计较,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分数不惜舞弊。所以, 现今的分数观不仅在老师、家长及社会中根深蒂固, 同时更是在学生的学习观中起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而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在这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更是缺乏专门训练, 不去看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率和看重本学科的及格率。并未把校内的考试看作是学生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也是分数拿到, 知识扔掉, 更不用谈所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体会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高职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1. 更新考试观念,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考核。

有关资料表明, 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 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 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 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近两年来, 我校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了复合型考核的摸索。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后, 再进行复合型实训。在实训完每一个技能点之后, 将相关的技能点组合成一个考核项目,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负责一个考核项目, 在进行实际业务操作中, 对每个组及组员进行技能考核。例如, 通过报关流程的模拟考核, 测试出学生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的操作能力, 报关单填制的准确度, 对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步骤地掌握程度等等。考核完毕, 对于技能合格的学生可以给予校内的技能合格证书。这样, 在实训中考, 在考中实训,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亲身体验并考核之后, 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更深刻的领悟并掌握。并且在业务模拟考核的过程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实训考核之后, 再回归课堂, 进行总结, 并结合传统考试方式, 梳理重点、难点, 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2. 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具有公正性、全面性、权威性, 能很好的考核学生的技能。

面对现今持证上岗的状况,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内得到技能认可, 更要在社会上得到技能认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课之后, 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报关员考试及货代考试。目前, 全国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仅在9%左右, 可见此证的含金量比较高。学生在校内通过考核, 拿到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但他的实际能力是否能被社会所接受呢?如果他拥有一张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他的能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了, 这对他将来的就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 在进行校内考核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核。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 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衡量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且还能得到社会认可, 证明了自己, 并且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 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 各地则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再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 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因此, 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 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校在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推出了“4+1”办学模式, 这里的“4”是指五年制高职的前4年, 这里的“1”是指学制中的最后1年。学生前4年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 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内进行。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开设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内容, 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业务岗位培训后, 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及社会职业素养,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 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三、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改变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的课程, 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 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 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 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 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 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工艺技术, 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 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要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 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多学分的评定, 并且要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 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抓好命题、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 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同时, 要建立考试结果分析, 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教训, 发现问题及试纠正,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职生在系统地接受了职业教育后, 是否达到了学校及社会对其预期的目标, 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 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因此, 文章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高职,考试考核,方法

考试考核改革 篇2

(你获得100分)

第 1 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制度。”(5分)

A.蓝印户口

B.身份证

C.暂住证

D.居住证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第 2 题健全城市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5分)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

A.市长

B.领导干部

C.行政首长

D.领导成员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要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解析: 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就必问,有错就必纠,加大行政问责力度。第 3 题转变城市管理职能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5分)

A.关键

B.核心

C.本质

D.重点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解析: 转变城市管理职能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第 4 题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5分)

A.永久

B.保护

C.永久保护长效

D.永久保护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监管。

第 5 题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5分)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A.标准 B.标识

C.标志

D.标的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第 6 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5分)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A.直辖市

B.地区

C.市

D.省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行政体制改革。

第 7 题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所有。(5分)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A.农民

B.国家

C.集体

D.个人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第 8 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市民化。(5分)

A.农民

B.农业人口

C.农业转移人口

D.农民工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 9 题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

A.确权

B.登记

C.颁证

D.确权登记颁证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解析: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5(第 10 题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5分)

A.出让

B.租赁

C.入股

D.出让、租赁、入股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第 11 题城市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的()。(5分)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A.职能配置

B.机构设置

C.责权划分

D.制度健全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解析:

第 12 题完善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仅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而且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5分)城市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责权划分、制度健全。

A.科学 B.合理

C.规范

D.多元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C,D 你答对了!

完善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仅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解析: 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而且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第 13 题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统筹、()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5分)

A.政府引导

B.市场运作

C.公众参与

D.利益共享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解析:

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

第 14 题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共有北京、()等4个直辖市。(5分)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A.南京市

B.上海市

C.天津市

D.重庆市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C,D 你答对了!解析:

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个直辖市。

第 15 题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5分)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共A.以人为本

B.科学高效

C.科学发展

D.规范有序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D 你答对了!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解析: 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第 16 题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允许一户多宅。(5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

第 17 题转变城市管理职能,必须深化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优化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特别是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5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 18 题城市流动人口不是“盲流”,其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分)转变城市管理职能,必须深化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优化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特别是要坚持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城市流动人口不是“盲流”,其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 19 题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是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5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是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 20 题

食为政先,地为粮本。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5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考试考核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课程;能力本位;考试改革

目前,高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教学实践中以考试考核为导向,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发展,是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方式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

一、当前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试考核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而当下高职课程考试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体现在:

第一,考试考核内容不系统,不利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目前,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章节单元排序,重建了内容之间互相渗透,知识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的体系,使课程内容浑然一体,但由于不同课程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形成死区和重叠,在考试中体现为在课程内部知识和技能分开考,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独立考,没有一个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考试大纲,对人才培养不利。

第二,考试考核形式单一化,不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很多院校对于知识和技能分开考核。评价学生所把握的知识及应用能力,通常是通过课程结束后一次性的理论考试方式来实现的,一次性考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按照教学进程分项目进行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度不够;二是课程项目与职业能力不完全相符,考试要求与职业要求存在偏差。

第三,缺乏反馈机制。由于多数课程考试集中在期末,学生考试结束就是假期,教师和学生很少能够就考试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不能及时纠正试卷中的错误,更无从谈起将考核分析结果反馈到学生学习预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从而导致了考核永远只是给一个学生学习的分数、一个课程学习完成的标志而已。

因此,对高职院校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考试考核理念

对高职教育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標,就是要求课程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也要突出“能力本位”理念。

第一,能力本位的教育,强调学生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挑战与超越。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型的考试模式应以能力为重,多种形式并用,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考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能力本位的教学,强调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变“考试过程”为“学习过程”,变“考知识”为“考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考试制度必须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重心进行制定和完善。

第三,能力本位的考试,强调各有关方面协调运作。高职教育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更在于督促学生运用知识,强化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思维、充分发挥督导激励、导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因此,要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全实现。

三、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设计

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的效果,这不仅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是高职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基础,它是当下现代高职教育众多院校普遍采用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它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置在项目之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职业岗位群正确定位,以完成项目应知的知识点和应会的技能点为依托。

第二,建立考核方案与评价标准。考核方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同时,参考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方式。项目化课程成绩考核方案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考核方案必须与课程教学设计相适应。每个学习任务必须有详细、可操作的课程标准,包括资讯阶段的考核、基础知识的预习情况、资料的收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方案的制定考核、任务实施过程考核、任务实施结果考核、职业素质考核。认真审核考核标准,须按项目化课程的考核要求制定考核标准。其中“实施操作过程”的评分标准必须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一致。

第三,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项目化课程实行过程考核,实施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分别从“知识目标”、“动手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力。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师在每个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来组织教学和实施考核,并做好详细地成绩记载,考核资料留存备查。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可设置不同难度的考核项目,学生自愿申请考核难度级别。

第四,建立考试考核的反馈机制。根据考核项目情况,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考核结束后应建立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教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公布过程考核中各项考核的成绩,还要将考试考核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起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预警的作用。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还要能够及时根据考核变化情况、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干预与预警。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将会越来越重要,研究工作也需要更加深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能否积极响应并主动是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胆地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才会产生各种考试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黄一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考试周刊,2010.28

[3]许彪.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职业,2015.3

[4]胡月红.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现行高校课程考试考核改革初探 篇4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考试现状

1. 考试目的功利化

考试的功能, 尤其是考试的导向、反馈功能在现行高校基本未得到发挥。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 大都是考虑到考试的结果, 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 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参加奖学金的评定、取得毕业文凭。仅仅想获得学分的学生就是把60分作为目标, 而想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就会在考试之前增加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考试的功利性就这样非常简单明了化地体现在学生身上, 很少有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考试目的不明确, 只会导致知识短时而无序记忆。其实导致学生以这种方式学习的根本原因与教师和管理者的评价方式有关。很多教师命题、批改试卷, 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很多管理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学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和毕业的依据, 不能深入了解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并从中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现行高校课程基本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类考试为闭卷考试, 该类课程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笔试闭卷考试, 最后卷面成绩占该门课程的70%—80%, 平时上课出勤率占该门课程的20%—30%。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该类课程基本呈现开卷考试, 有的时候, 个别课程以论文的形式呈交给主讲老师。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 在大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无法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针对这种情况, 国内有些高校已经在平时的考核形式上增加了机动性的PPT阶段性论文汇报、小论文、小组讨论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有效补充。

3. 考试试题质量不高

现行的考试试题基本是主讲教师命题, 他们的命题在形式上遵循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形成一定的比例这种规则, 但是真正从试题的质量上看, 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 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的试题较少, 也就是客观试题较多。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阅卷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会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 导致学生死抠书本、笔记, 死记硬背, 知识面窄, 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考试之后试卷分析工作的形式化

在每门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出来之后, 大多学校一般都给主讲教师发一张某门课程考试的整体分析, 基本包括几下几点内容: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各占多少比例?考试成绩是否成正态分布, 有无普遍高分试题, 为什么?有无普遍低分试题, 为什么?以后的讲课和命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这些试卷分析方面的问题学校主观上是好的意愿, 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趋于形式上的填写, 每一年大体都是填上相同的内容, 学校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 最后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以后教师的讲课都没有什么帮助。

5. 考试标准的不统一

学校对主讲命题教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最后考试成绩要有一个明显的正态分布, 这样就给命题教师的命题标准带来了不确定性。于是考题的难度只能随本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浮动, 这种浮动的结果可以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一个理想的分布, 但是可能会造成要求过高、浪费资源, 或要求过低, 达不到应有的专业、学科要求的弊病。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教学水平, 在命题时往往降低考试标准, 划定考试范围, 甚至放弃原则, 泄露考题。

二、我院课程考试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之前就给出学院的定位并形成了自己的考试考核方式, 在近几年中又在不断完善这种考核考试方式, 具体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端正考试目的

学院一再明确表态:考试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 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上,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 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能力和素质。一定要杜绝考试功利化的腐朽思想, 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等评选工作要把综合素质能力放在首位, 考试的卷面成绩只是衡量体系中的一个方面。

2. 考试形式的多元化

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注重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不仅仅是平时的考勤, 还应该包括平时的考试、面试。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还要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 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 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例。我院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已有多门课程采用了这种考试方式,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的影响比较广泛, 深受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现已逐渐在多门课程的考试中推广应用。

3. 考试反馈机制的建立

考试通常被安排在学期的最后, 这就给反馈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考试的反馈与导向功能得以发挥, 应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学院已经把这部分权力分派到各个院系, 其主题思想一定要在考试阅卷之后, 教师要把考试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进行总结。然后, 在放假之前找一个合适时间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让学生进一步提高。

4. 考试试题质量的把关

在命题老师命题完之后, 教研室要组织同一类型课程老师进行审核鉴定,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审核, 还要从质量上和内容的覆盖面上彻底把关, 使命题符合大纲要求, 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真正使命题有的放矢。

5. 严肃考风

近些年, 我院的考风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与主管部门的努力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我院的诚信考试制度在各大媒体上都得到了大量的宣传。在每门课程考试之前10分钟, 监考老师都要大声宣读学校统一印发的考试制度和诚信考试卡, 宣读完之后找两个学生签名。连续几年之后学院已经形成良好的考试风气, 杜绝了考试作弊现象。

三、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 其考试制度基本还是沿袭以前固有的考试方式, 考试考核改革也是最近一二十年提出来的, 其发展速度比较慢, 不可能像今天的西方大学那样采取完全灵活多变性的考核方式。未来的考试制度、考核方式有可能还是以现行的体制为主, 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会逐步进行。因为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其方向是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试改进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

总之, 一切的考试考核改革都要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基础进行。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将会逐渐建立一套适应国情, 有利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高校考核考试方式及制度体系[3]。

参考文献

[1]王文素.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55-56.

[2]王金兰, 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23, (1) :112-114.

法制考试考核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推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检验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成效,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处在普法计划中应做出具体安排。

第三条 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由学校德育处具体负责组织。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法律知识考试,指本单位德育处办公室组织的普法考试。

县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法律知识考试活动。

第五条 参加法律知识考试的人员原则上为全体工作人员。因情况特殊确需限定参加人员范围的,由学校办公室负责确定。

第六条 法律知识考试的内容为单位普法计划中确定的需重点学习的法律法规。

试题类型可采取填空、选择、判断、问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形式。鼓励学校德育处创新考题形式,提高考试的实效性。

第七条 法律知识考试原则上采取闭卷形式进行。因情况特殊确需采取开卷考试的,学校德育处在考试结束前,不得泄露考试答案。

对法律知识考试的缺考人员,学校德育处应及时组织补考。

第八条 法律知识考试试卷由学校德育处负责组织批阅,并及时将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普法档案。

第九条 法律知识考核的对象为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参加法律知识学习的情况;

(二)内参加法律知识考试的情况;

(三)依法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

第十条 个人法律知识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十一条 考核等级的评定条件如下:

优秀:认真参加单位内组织的各项学法活动,法律知识考试成绩90分(含本数)以上,严格依法履行岗位职责且成绩突出。

良好:认真参加单位内组织的各项学法活动,法律知识考试成绩为70分(含本数)—90分(不含本数),自觉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合格:按时参加单位内组织的各项学法活动,法律知识考试成绩为60分(含本数)—70分(不含本数),能够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不合格:消极或拒不参加单位内组织的各项学法活动,法律知识考试成绩为60分(不含本数)以下或无故缺考的,不依法或违法履行岗位职责。

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式创新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能力本位 考试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育的有机环节之一,考试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受传统高中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影响,一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也以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单一,命题简单标准化,在考试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考核结果苛求精量,考试过程重结果轻过程,加之考试时间集中,导致期末考试时数量安排不合理,根本无法真正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应有的技能与能力。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下,高职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模式,大胆改革,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进各种创新型的考试考核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功能作用。根据笔者及所在单位同事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的考核模式,我们认为,高职类院校可以试行采用如下几种新型的考试考核方式:

一、以课业代考试的考核方式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采用以课业代考试的考核方式,即“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成果为标准”实施对于学生成绩与能力的评价。

(一)以课业代考试的基本思路与作用

课业是对一门课程的阶段性训练,以课业代考试的考核方式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每隔一个阶段即为学生布置一次课业,给学生提供一项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最终以学生完成课业的成果以及在完成课业和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综合给定学生成绩。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课业目标、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以课业成绩对学生展开评价,能够去除原有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诸多弊端,不仅可以有效考察、如实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还可以起到推动学生学习的作用,真正实现“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课业评定成绩的依据

学生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证据,并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如笔记、工作日志、查阅到的资料、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实验报告、工作总结记录等资料,也可以是声像资料、图表模型、计算机文本、设计方案、作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学会管理汇编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证据,建立汇编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申报成果提供基础证据,为教师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级提供基础证据。此外,还可以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成就及潜能。

(三)课业的具体形式

1.专业知识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对于一些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即可轻松理解的理论内容,可以布置课业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并且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教师依据学生搜集到资料的丰硕程度及对于资料归纳整理的合理程度给定相应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及考核,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考察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果采用大课业的形式即以团队小组的方式完成课业,又可考量学生在搜集资料时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饭店业概论》课程中布置的一次课业为例:该课业布置于“饭店集团”一章学习前,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课业,要求学生分组搜集一些世界知名饭店集团的相关资料,并汇总成比较精炼的课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完成该课业,不仅使学生学习掌握了一些知名饭店集团的基本概况及优秀的管理经验,还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2.实践调查

有些课程知识的吸收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授,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理解所学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为此,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布置实践调查课业。通过调查活动亦可考察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这类课业也具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同样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中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该专业中,《饭店市场营销》课程即采用了这种实践调查的课业《饭店市场营销》课程市场调查课业布置于课程即将结束时,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单位走进饭店实地调查,了解不同类型饭店的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产品结构、定价策略、销售渠道以及促销手段,并对其中的规律性常识加以总结。课业完成后,学生掌握了营销的知识体系,同时理解了各营销组合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这样的课业方式及评价标准能够考察出来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与不足,使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日后应当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

二、创造仿真环境,进行情景模拟、实际操作考试

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剔除笔试,完全采用情景模拟及实际操作型的考试。情景模拟考试要求学院在教学环境、设施设备、所需用品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通过实训场地及仿真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教学及考试环境,在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实景为例,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未步入工作岗位前即对本专业未来可能面临的工作情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考核时,则以曾经模拟过的、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境为基础,适当变化,发散性地设定考题,以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类课程均可采用这种情景模拟实操型的考试方式。当然个别专业的个别课程可以在现实中挑选真实的场地实施实践操作考试(前提条件是该环境具备可进入性,且成本不高),比如旅游类的导游专业,不必事先建设仿真环境,任课教师只要带领学生到有关景点实施现场考试即可,只是在组织考试时,需要事先经过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同时应当教育学生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学生将考试视为游戏。

nlc202309020101

三、实训课题式考试

不同于前述的情境模拟式实操课,有些实训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如饭店前厅服务课程,各实训课题(预订、接待、收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前后互相衔接形成若干个小的系统体系,这些小的系统相互连接又形成课程的整个体系,学生对前期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如对前期课程不了解、不会操作,会直接影响到后期课程的理解与应用。鉴于课程体系特点及实验要求,此类课程可以采用实验课题任务式的考试。即任课教师可以将每一个实训作为一个课题,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大课题,都要进行一次考核。然后,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实训室的具体设备情况,将此大课题细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将大实训项目分解成几个小的实训项目,在实训验阶段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

四、辩论会式考试

针对一些需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在进行平时考核时,可以引入辨论会式的教学与考试模式。在这种教学及考试方式下,教师需要事先根据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设定一些辩论主题,根据学生的观点及倾向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并请学生在课下自行准备辩论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对于准备充分、思维敏捷、口才优秀的辩论学员可以予以加分奖励。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及平时考核,融教于学,融学于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学生一言不发闷头记笔记”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各方面如资料搜寻、课堂演讲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考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五、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的考试考核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时代特色和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变考试是教学过程的“终结性环节”为教学过程的“促进环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激励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使考试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成为总结提高、综合学习的过程,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3).

[2]汪洪斌.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孙激.浅谈高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考试考核改革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长时间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学生知行分离,究其原因很多,以下只从改革传统测评方式影响教学实效性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借鉴总结中职学校的经验,主张把理论考试与日常管理考核相结合,力求既要重视教育的整个过程,又要重视教育效果,使课堂理论与日常德育教育相结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各中职学校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现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其中强调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该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各中职学校现开设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在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步,同时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尝试

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形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学校为了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在德育课的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上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传统的期末学业成绩考试,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目的不在于背诵道德规范,不在于获取高分,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一张试卷根本不能评价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卷面分数的高低与学生的德育水平并不成正比。如果在平时生活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凭考试或上课的良好表现给予较高的分数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比如一个学生在德育考核方面都是优秀,但这个学生平常在生活中却表现不佳,且有着小偷小摸的行为,德育教师给予这个学生德育课是“优”的成绩,这显然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学生日常表现最能表现和反映出隐藏在卷子背后的东西,应当把这种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这样可以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表现相脱节的现象。

还有部分中职学校目前尝试德育考试试卷分三部分,即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社会实践,形式分为开卷和闭卷,基础知识和理解知识在课堂上考,社会实践教师出题后,可以在课堂外求助家长或朋友来完成,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为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各中职学校德育课考试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各校都在进行着改革考试方法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校师生和家长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一些学生是初中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进职校是无奈的选择,上大学无望,只要学点技术,找份工作就行了,对德育教育没有什么期待。

2.由于长期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的思想严重,所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在书本上圈知识点,让学生考前突击背记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为完成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很多学校综合成绩评定上没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评价方法,使得学生做不到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相统一。

三、我校德育课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坚持原则

根据“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方向,我们制定了德育考核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德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改革措施

1. 教材基础理论考试方面,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期末考试可以看成是课程终结考试,其目的是判断学生完成该课程后掌握了哪些内容,考试可分为基础知识考核、理解部分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基础知识考核与理解部分考核可在课堂考试中进行,社会实践考核可命题为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调查、走访来完成,课程终结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容易量化,教师操作相对简单,能够提供分数;而平时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观察、单元小测、课外作业(调查报告、实践等)、笔记、上课提问题回答问题等,及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教学效果。这种评价始终贯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题目,将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建立档案,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使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根据亲身调查与体验,写出调查报告。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社会上对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查,走访和调查有关从业人员的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能力,根据社会上职业发展需求,撰写职业调查报告;又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学到“劳动合同”这个内容时,模拟一个签订合同的情景,将一份存在问题的劳动合同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当作与工作单位签订的第一份劳动合同,自己审核合同中的条款是否有违法和影响自己的利益,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考核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切实增强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查。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行统一。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和学生日常行为明显分离,影响了教学实效性。为了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把日常教育纳入德育课考核中。为了达到日常行为考核的可操作性,必须合理制定《学生个人操行品德量化考核细则》,在学生德育课总成绩中,给予学生日常行为量化一定分数比例(占30%),制定加分减分实施细则,加分项按照参加活动、获奖、日常检查评比,减分项包括课堂表现、文明卫生、违法违纪进行。日常检查考核由专职人员(由各班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以及班主任老师和学科负责人组成)分工考核记录,一周一汇总。日常行为考核克服了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4. 德育测评成绩的确定。

(1)德育测评成绩=期末理论成绩(40%)+平时成绩(30%)+学生日常行为成绩(30%)。前两项由德育课教师给定,后一项由班主任给定。

(2)以上三项总和达60分,且每一项必须达到该项目的60%,才算成绩合格。

通过建立科学的德育考核体系定能有效改变德育课“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改变了学生为了考分而学习的错误做法,让学生的所学知识与能力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达到了开设德育课的目的,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这样,学校在对毕业生资格审查时,学生在校期间德育课的测评成绩便能为学生量化考核提供很好的依据。

摘要:<正>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的人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从注重技能的培养到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

考试考核改革 篇8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高校学生对于考查课学习不够重视, 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了重考试课轻考查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通过率高;考查课要求在教学周结束时就完成, 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 可以采用小论文、开卷、闭卷等考核形式给学生一个成绩;二是因为考核要求偏低, 考核内容和实际参与结合不够;尤其像小论文、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学生之间互相抄袭, 不能体现学生间的掌握差距及综合素质。

目前, 汽车评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全部采用课堂教学, 采取的考核方式为:期末开卷考试成绩 (60%) +实验成绩 (10%) +平时成绩 (30%) 。该种考核方式虽说尽量在开卷试题上做到别出心裁, 多采用拓展型、实物图式、开放式等问题, 但是从学生答卷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结果, 如对某品牌二手汽车市场交易现状作以分析, 学生一般回答的非常笼统肤浅, 只知皮毛, 东拉西扯, 且存在抄袭现象。

通过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将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转变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 着重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 力求考试形式多样化。

二、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的提出

为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 本文提出增加过程考核的力度和形式的多元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形式增加为“平时成绩+软件测试成绩+专题实践考核+期末成绩”四种, 四者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具体考核方式及权重分配比例为:平时成绩 (20%) +二手车评估仿真软件测试成绩 (10%) +专题实践表现 (40%) +期末成绩 (30%) 。

三、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 学生拿到项目, 然后按照要求去实践, 在实施中老师不断指导, 等学生完成项目, 再回到课堂汇报讨论交流, 最后在大家的交流、辩论和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平时成绩部分 (20%) 。

按学生出缺席、课堂纪律、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平时表现占10分, 实验占10分。

2.“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测试成绩 (10%) 。

应用沈阳敏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授课, 软件内容含漫游体验、鉴定评估、实训示范、考核测试四部分, 理论教学中应用本软件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真实工作, 体验二手车实际交易流程,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本软件在完成相关知识学习后, 即可利用第四部分考核测试进行随堂测验, 该类成绩随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测试简单便利, 成绩统计容易。

3. 专题实践部分 (40%) 。

专题实践部分的考试设计表如表1所示。该部分考试成绩评定方式让学生评委小组参与评定, 改变了以往只能由授课教师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 期末考试部分 (30%) 。

该部分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试,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由授课教师进行阅卷, 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给定该部分的最终考核成绩。

四、应有效果

针对《汽车评估》课程进行了基于多元化过程考核的考试改革试点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开始前, 教师已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 让学生了解到必须独立通过考核, 使学生对各项目人人动手, 在思想上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通过广泛收集最新汽车信息, 使汽车专业的学生密切关注到汽车前沿技术, 并在学习中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中, 平时成绩、软件操作成绩以及专题实践成绩都是根据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来判定的。通过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试验和征求意见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比分析该考核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的“出勤率、抬头率、动脑率、动手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2.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往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讲解理论, 没有实地观察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感受市场氛围, 观察市场业务范围、交易过程、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交易市场上较活跃的车型、二手车与新车价位的差别等, 单一的教学方法,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应用沈阳敏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仿真模拟软件授课, 通过软件模拟操作, 让学生对二手车鉴定评估程序申请、证件验证、技术鉴定、价值评估、出具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整个流程和操作细节进行系统巩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3. 强化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考试改革的同时, 本课程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多元化, 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列出学生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可参考的资料, 让学生围绕选题, 自行收集资料来讲解选择的主题。如专题1和专题实践2要求每位学生按照实际二手车评估市场的工作岗位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业务洽谈、签订委托书、拟定作业方案、技术状况检查、评估估算及撰写评估报告等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 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动手能力。

五、结论及建议

本次考核改革是在专业考查课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改革,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反映, 学生对于该考核方式尤其是将软件操作环节和专题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非常认同。学生普遍认为, 该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日常教学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成绩在形成性过程考核中产生, 避免了成绩出现偶然性的可能, 对于评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认真度、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等都比较客观。

该课程作为专业考查课程考核改革试点, 尚处于摸索阶段, 如何客观评价“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中的各项成绩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高校学生对于考查课学习不够重视, 形成了重考试课轻考查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紧密相关。通过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采用增加过程考核力度和形式的多元考核方式, 将以“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转变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 着重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 力求考试形式多样化。经过实践验证, 改革后的考试模式起到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达到了考试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化,考试改革,汽车评估,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倪敏, 魏向国.高校仪表类课程的多元考试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2) :98-99.

[2]李刚, 刘树伟, 卫绍元.汽车构造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11 (5) :134-135.

[3]申荣卫, 台晓虹.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9) :25-27.

[4]田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评估》课程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91-92.

[5]张蕾, 董恩国, 邢艳云.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技能评价方法———以汽车专业教师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18) :72-73.

考试考核改革 篇9

1.《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改革的总体思路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是全部教学过程必要的组成部分,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积极性的指挥棒。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方法,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 现在的学生,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太多、太杂, 普遍存在情绪浮躁等问题, 很难使他们在教室黑板前安心学习。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 以及此门课的特点, 我们将此门课搬到实验室去上, 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为有趣的“一体化”实践学习, 并让学生每堂课都能看到实验工具及设备, 每堂课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使学生做到工学一体、能力递增,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1) 将各部分概念、术语、标准等知识点的考核, 渗透到相应的实验中去。

基本概念和术语多, 是此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如果按传统教学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而且有些概念和术语之间差异很小,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感到枯燥、无味。比如:什么叫配合、间隙配合等一些概念, 以闭卷考试形式, 多在填空、选择、问答这几种题型中出现, 大部分学生对此不理解, 只能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考试时甚至有打小抄的现象, 这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成绩与实际水平。我们到企业调研, 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 谨慎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在教学方式与内容选择及考核方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摒弃原来大而全的内容设置, 降低了理论难度, 以“必需、够用”为度, 将本课整体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体化”教学模式, 全部搬到实验室去, 将这些基本概念和术语渗透到相应的实验中去, 通过实验过程及报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上面所述的什么叫配合、间隙配合等一些概念, 在完成“用内径百分表检测阶梯套内孔”这个实验时, 引入新课布置工作任务:已加工如图所示阶梯套, 要求完成孔、和的测量。如阶梯套 (图一) 和阶梯轴的装配图 (图二) 所示。

虽然它们的基本尺寸相同, 但实际工作中所生产出的合格轴和套实际尺寸各有不同。在装配时, 还要检测它们的尺寸关系, 即配合情况。

完成这个工作任务, 首先要读懂准16H7/f7的含义, 即引出“配合”的概念。轴的实际尺寸可以利用已完成“用千分尺检测阶梯轴”实验的测量数据。涉及的相关概念有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配合公差等, 以及用配合公差带图。这些概念通过用内径百分表检测实际零件, 实测上述几组准16H7/f7处零件, 并进行对比, 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些概念, 且把检验数据填写到实验报告中, 教师依据实验报告的检测结果与学生实验过程的变现考核学生本次课的成绩, 分别给每个学生打分, 这样的成绩真实、准确, 且整个实验过程与生产实际接近, 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更有兴趣,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 技术测量知识方面的考核,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学期课程讲授的内容, 是从教科书多个实验中选出学生应知、应会的14个试验与1个综合训练实验构成。每做完1个实验, 学生都先对本次任务进行自检, 再请小组同学互检, 将实验报告填写好后交给老师评分。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教师在每个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及实验报告上所测量结果正确与否, 同时还要及时与他们沟通, 以掌握更全面的信息, 才能使所给分数真实而有说服力。设计出的加减分项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公平性, 这样的加减分项目至关重要, 能够避免评分时的随意性。14个试验, 每个5分, 共70分。

(3) 综合训练考核, 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体现。

选择之前上课经常用的阶梯轴, 每个小组按图纸要求对它进行下述测量: (1) 用千分尺测量个轴段的极限尺寸; (2) 用百分表测量圆度和圆柱度; (3) 用百分表测量径向圆跳动; (4) 用比较样块测表面粗糙度, 四项考核共30分。再一次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是本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14个检测实验分数与综合训练考核分数总合为期末总成绩, 这样的成绩真实准确, 学生心服口服, 学生学到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他们学习起来兴趣浓厚, 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心声。还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结语

总之, 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院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式的考核方式, 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 使平时成绩起到真正地督促学生学习, 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 能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互结合, 掌握更多的测量方法, 新的考试考核方式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钱国华, 凌达峰.关于改革力学考试考核方法的几点思考.

[2]梁胜龙, 韩莉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考试考核改革 篇10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包含了多领域知识的复杂学科, 因此不仅理论知识庞大, 实践操作也比较复杂, 对操作精度的要求很高。此外, 该专业的对口企业近年来要求提供的人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问题

1. 考试考核的目的问题

高职教育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考试考核与过多的利益以及目的挂钩, 虽然这提高了学生对考试考核的重视程度, 但也令考试考核的最根本目的被埋没。许多学生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参加考试考核, 甚至连学习目的也转变为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考核成绩, 而不是如何获得必要的机电一体化技能, 考试考核的根本价值受到了冲击。

2. 考试考核的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专业, 其考试考核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是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但目前只有理论知识考试拥有较为完善的考试体系和较为严格的考试准则, 而实践技能考试由于考试体系随意、考试审查宽松, 所以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很低。

3. 考试考核的内容问题

近年来,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发展很快, 这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该专业的教学、考试、考核内容加以调整和更新。但是, 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一向是由教师负责的, 而教师用于更新考试考核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 造成了考试考核内容更新滞后的现象, 考试考核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大幅下降。

4. 考试考核的形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只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 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限, 尤其是实践操作考试, 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来让学生执行, 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 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也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改革

1. 修正考试考核目的, 减少其功利性

为了减少考试考核的功利色彩, 有必要适当降低考试考核成绩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种利益性指标的关联程度, 让学生的目光移回考试考核的原本目的。具体来说, 考试考核的成绩仍可作为决定毕业、升级、奖学金的重要一环, 但不再作为决定性的参考依据, 将日常的课堂表现、实习评价、学习态度等均作为指标纳入参考, 削弱考试考核成绩的唯一性。

2. 调整考试考核结构, 提高其价值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 有必要进一步对考试考核的结构加以调整, 平衡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的考试考核水准。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提高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的严格程度, 改变原本由一名教师审查所有考试操作的模式, 技能考试的结果应由多名教师同时打分, 取平均值决定;另一方面要调整考试体系, 尽量选择综合性的考试考核方案, 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 完善考试考核内容, 保障其实用性

为了让考试考核的内容得到及时地更新与完善,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可以和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合作, 每所院校的教师负责考试考核内容更新的一部分, 以提高对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效率, 为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

4. 丰富考试考核形式, 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两种。首先, 要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 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来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其次, 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 如果操作难度较低, 应订立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最后,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

四、结语

综上可知, 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改革措施基本都是从根本上变更考试体系与考核模式的措施, 因此无论是实行还是见效, 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基于此种原因, 高职院校在实行这些改革措施时, 务必要制定好长期策略, 保障落实程度。

参考文献

[1]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09) .

“毛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我校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对传统的考核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考核上依然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其能力的考核,这既不利于《概论》课教学的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概论”课内容真正进入头脑。基于此,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实际,提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方案,以期为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方法的借鉴指导。

1.我校《概论》课考核改革现状

这几年,我校本着教考一体的精神,在《概论》课考核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多种考核方法相互配合的新型考试、考核模式。

1.1在考核方式上,引入过程性考核

尽管考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反过来对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能力养成会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以往的课程考核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对思想政治的知行合一和实践性不能很全面地体现,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制订了一套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的结构性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平时考核主要由考勤、案例讨论、平时作业、新闻播报及笔记五部分组成,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全面掌握能力。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等5种类型,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60%计入本课程综合成绩,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平时成绩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1.2在考试方式上,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模式,它虽然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只要强记能力突出,有时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难以得到好成绩。为此,我校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这一改革,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促使其提高听课注意力,而且通过实践环节,在某些知识点上深化课堂所学,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论》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上述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存在着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具体表现在:

第一,考核内容、标准同一。

我校“概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个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因素,无法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有较多不同,他们在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方面也有较多差异。据大多数老师反映,文科类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学习自觉性较强,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课堂的活跃度不高;理工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课堂纪律不够好,迟到、早退现象较多,但是思想比较活跃,求知欲强;艺术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老师甚至不愿意给艺术生上课。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考试考核环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实际问题。另外,同一的考核标准弱化了教师教学的差异化意识,助推了思政课教学的同质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重“课堂”轻“课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概论》课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必要环节,前者重在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后者侧于所学知识的课外亲身体验,全面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两个方面。但是,目前我校《概论》课的考核只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把课外实践考核纳入考评体系当中,这主要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造成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及其考核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考核。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同一。

我校思政课除了思修,基本采用的是全校统考的模式进行,即所有的本科或专科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考试,然后根据统一标准答案给分。这种考试方法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略了文理(背景)等学科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差异。起点不同,要求结果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产生问题。首先,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概论》期末统考中,班级学生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的均为艺术类和理工类的班级,文科类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及格。这说明该门课程的试卷命题是不科学的。统一考试模式不仅会挫伤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思政类课程的反感情绪,迟到、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愈发突出。

第四,重知识,轻能力。

我校《概论》课程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总评成绩也不及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看笔记”的侥幸取胜心理,但是由于平时成绩比例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

为了取得高分,有的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3.“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在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创新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因此,《概论》课考核应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对于我校而言,应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考核的时候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理、艺术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比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多选取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对于理科生,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生,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2在考试内容方面,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考

文课、理科及艺术生其学习兴趣、理论基础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考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而设置考试内容,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考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答题。试卷类型可以分为文科卷、理科卷、艺体卷三个类别。文科类试卷侧重原理、概念基本知识的考核,思维开放,注重拓展,主要挖掘学生能力。理科类试卷注重文化底蕴的考查,通过事例进行辩证,用自己的立场、方法回答问题。艺体类试卷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考试内容更加故事化,结合背景材料作答;另外,在考试内容上,应相对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加大主观分析题的比例与分数,把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和国际上的最新时事加入到考试内容中,综合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考试形式方面,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考试考核改革 篇12

关键词:电子电工技术课程,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理工科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也是大多数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理论和技术的主要窗口。在当前“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的教学思想主导下, 它的重要作用更显突出。这门课程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考核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其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 考核形式单一。

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定成败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尤其是一些有题库的课程,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错误, 学生一味追求期末的分数, 为了分数而战斗, 舍本逐末。要改变这一现状,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考核内容不全面。

一张试卷定乾坤, 尽管试卷的知识点分布与分值分配比合理, 但这也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全面考核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基本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必须制订全面的考核方案。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1. 考核形式。

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应知、应会部分均考核合格本课程考核才合格。应知部分为上机考试, 采用计算机随机从题库中抽题组卷、考试、评分, 占期末成绩总分的20%。应会部分以个人为单位, 从技能抽查题库中随机抽取一试题进行测试, 被测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独立完成, 占期末成绩总分的80%。

2. 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典型工作项目, 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考核内容为电路安装与测试项目。主要用来检验学生电工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识别能力, 电路安装基本测量与分析能力, 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手工焊接, 以及使用仪器仪表进行调试等基本技能。

(1) 技能要求。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能正确分析和识别、检测电子元器件, 能争取分析典型电子电路。调试中, 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仪表对电子产品的技术参数进行测量与调试并使之达到要求。

(2) 素养要求。符合企业基本的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安全) 管理要求。能按要求进行仪器/工具的定置和归位、工作台面保持清洁、及时清扫废弃管脚及杂物等, 能事前进行接地检查, 具有安全用电意识。

符合企业电工电子产品安装与测试工的基本素养要求, 体现良好的工作习惯, 能严格遵循维修流程, 故障分析、检测、修复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3. 考核成效。

本次考核改革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起了促进作用。由于考试的随机性和独立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考试通过的难度, 促使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另外机试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课后时间来学习, 题库中遇到了问题, 可以马上通过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或是及时向教师求解来解决问题,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了主动学习。二是促进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等方面有高的要求。教学团队组成, 优化和重组了教学资料, 为教师的学习带来了便利, 同时教学资源的优化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在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考核场地不能满足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因此参加考核的人数较多, 应会部分的考核在工位准备上面太少, 使用频率太高, 导致仪器和元器件的损耗率较高, 使得实训数据的误差增大。

2. 实训场地超负荷运行, 学生无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我院实训场地一直超负荷运行, 每天运行6小时都是用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剩下的时间还需要用来进行维护, 留给学生自由进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较少。建议学院增加实训部分经费的投入。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可由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团队, 开发相应的仪器设备,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3. 教学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本门课程的大部分任课老师是校内专任教师, 部分教师仅有实验教学经验, 而大部分的专任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生产锻炼经验, 而且受制于场地和实训设备, 无法模拟实践生产环境, 导致教学中也无法完全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 考核也无法考到位, 教学成效不太理想。

四、考核改革几点想法

1. 考核形式的优化。

现行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考核形式是应知和应会两部分,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可以将课程知识进行模块化划分进行细化, 再分成应知和应会两个部分, 当一知识模块完成之后马上进行两部分的考核, 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巩固薄弱环节, 又可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2. 考核内容优化。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和考试题库系统不完善, 现行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考核题库不够全面和完善。可以从企业对应的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归纳划分行动领域, 转化为学习领域, 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并针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知识点考核设计, 着重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广祥, 王伟.电工电子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

[2]李俊友, 曹秀吉.电工应用技术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相关性与因果性论文下一篇:砂砾(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