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方法改革(通用12篇)
考试方法改革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深入研究考试功能以及合理设计课程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 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目前高职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观念传统落后。
传统考试观念与高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 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考试, 并未从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方向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试观念保守、教条、墨守成规。考试以试卷的批改及分数的评定为结束点, 不再进行反馈, 不及时点评解决学生在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不去弥补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不足之处。现今, 传统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而老师、家长及社会也只以考试的分数来最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但高职教育围绕的是以“能力为本”的职教思想, 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情况, 更要考核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 是要进行从职业素质到职业操作的全方位综合考核。而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是考不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就在这传统的考试中被埋没了!而学习过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所以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迅速的进入职业角色, 更加缺乏社会竞争力。
2. 考试方式单调程式化。
现行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 根据相应科目结合使用本开卷、写论文、实习操作等考试方式。高职学校的考试与中小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以一卷定乾坤, 即使结合采用其他考试方式, 也及其简单, 随意性较大, 经常会顾此失彼, 学生的真正学习情况并没有很好的检测出, 缺乏系统化、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教师在科目考试命题时也只是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标准化方式进行, 殊不知职业教育与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点, 考试时自然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考试内容应更加贴合高职生的教育宗旨, 突出职业性、社会融合性、实用性。更要根据不同的职业专业设定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案, 理论结合实际, 由书本内容上升到操作层面, 考核并督促学生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在公平的原则下, 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只注重考核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分数越高的学生能力越强。老师也只以最终的考试分数来界定学生, 大家都只看结果, 不看过程。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为了分数斤斤计较,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分数不惜舞弊。所以, 现今的分数观不仅在老师、家长及社会中根深蒂固, 同时更是在学生的学习观中起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而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在这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更是缺乏专门训练, 不去看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率和看重本学科的及格率。并未把校内的考试看作是学生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也是分数拿到, 知识扔掉, 更不用谈所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体会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高职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1. 更新考试观念,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考核。
有关资料表明, 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 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 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 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近两年来, 我校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了复合型考核的摸索。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后, 再进行复合型实训。在实训完每一个技能点之后, 将相关的技能点组合成一个考核项目,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负责一个考核项目, 在进行实际业务操作中, 对每个组及组员进行技能考核。例如, 通过报关流程的模拟考核, 测试出学生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的操作能力, 报关单填制的准确度, 对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步骤地掌握程度等等。考核完毕, 对于技能合格的学生可以给予校内的技能合格证书。这样, 在实训中考, 在考中实训,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亲身体验并考核之后, 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更深刻的领悟并掌握。并且在业务模拟考核的过程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实训考核之后, 再回归课堂, 进行总结, 并结合传统考试方式, 梳理重点、难点, 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2. 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具有公正性、全面性、权威性, 能很好的考核学生的技能。
面对现今持证上岗的状况,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内得到技能认可, 更要在社会上得到技能认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课之后, 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报关员考试及货代考试。目前, 全国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仅在9%左右, 可见此证的含金量比较高。学生在校内通过考核, 拿到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但他的实际能力是否能被社会所接受呢?如果他拥有一张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他的能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了, 这对他将来的就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 在进行校内考核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核。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 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衡量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且还能得到社会认可, 证明了自己, 并且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 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 各地则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再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 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因此, 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 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校在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推出了“4+1”办学模式, 这里的“4”是指五年制高职的前4年, 这里的“1”是指学制中的最后1年。学生前4年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 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内进行。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开设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内容, 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业务岗位培训后, 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及社会职业素养,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 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三、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改变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的课程, 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 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 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 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 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 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工艺技术, 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 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要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 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多学分的评定, 并且要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 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抓好命题、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 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同时, 要建立考试结果分析, 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教训, 发现问题及试纠正,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职生在系统地接受了职业教育后, 是否达到了学校及社会对其预期的目标, 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 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因此, 文章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高职,考试考核,方法
考试方法改革 篇2
专业论文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改革方案探讨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改革方案探讨
三本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三本或是其他高校,高等数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通过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1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数学领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习惯的差距也逐步加大。在高等数学教学及考试考核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从而造成了期末考试不及格率过高、平均分过低,数学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为了控制不及格率,往往降低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和考试标准,这种做法不仅对刻苦学习的学生有失公平,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使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形成了依赖性,更加不愿意学习,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差距加大,学生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教学质量滑坡已成不争的事实。
2目前高校实行的一些措施及弊端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等,不少高校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如被较多高校接受的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法等。分层次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较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分组标准;A组的学生产生自满情绪,B(或C)组学生产生自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为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在考试考核方式上,变期末考试为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但如何打平时成绩会有如下问题:没有具体的标准,难以找出差距,只能用模糊的评判手段,分数不能做到较精确,打分时不排除会带有教师的感情成分,所以公平性有待商榷。
3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方案探讨
针对三本院校总体学生基础偏差,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低,但部分学生又有深层次学习的需要,除在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做一些改革之外,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案与措施,并进行初步尝试。
3.1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分级分层次教学是将全体学生打乱,根据学生的基础重新分班,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学校管理工作要求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拟探讨、施行“自然班授课+分层习题课+知识讲座”模式,自然班授课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基本例题,上课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使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掌握、具备数学思想和解题思想、方法;在一章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习题分基本类型、中等类型、较难综合类型。基本类型题目主要是对一章内容主要知识点的总结与练习,要求所有学生进行练习,力争使所有或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同时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章的内容重点;中等类型题目主要是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大部分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的内容重点,在课堂上做一般讲解;较难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拓展,这类题目作为课后思考题,课堂不做讲解,让学生通过课后钻研,使部分或少部分学生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概念、定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几章之后,安排合适次数的知识讲座,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参加。讲座上一方面处理每章习题课上较难综合性题目,另一方面的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进行广度、深度的总结与拓展,达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考核方法上
针对期末考试不及格率过高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也进行了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些改革,如试行学年成绩评定的方式:一学期没有通过、整个学年平均成绩及格即认定该门课及格。目的是给一学期没有通过、整个学年平均成绩及格的学生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督促第一学期没有通过的学生第二学期认真学习。希望以此提高及格率,但效果并不明显,第一学期不及格的学生,绝大部分第二学期依然不及格,并且给教师登录成绩、学校管理成绩带来很多问题。当然,这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太多知识点不会,最终丧失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
在借鉴其它高校考试改革的基础之上,在继续采用平时成绩+卷面成绩的评定方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设想:平时成绩评定上,可以从出勤、作业、平时提问、期中小测试等方面考核;卷面成绩上,主要在试卷设计上做一些改革。比如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适当降低考核难度;最后两或三个题目,可以A题和B题的形式出现,A题和B题采用不同的权重,A题权重小于1,B题权重大1。如果做A题总成绩一定会低于100分,做B题如果总成绩高于100分的话,以100分来计,尽量体现公平性。一方面,可以使确实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树立高等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付出便有收获”,更好的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以上是笔者在几年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与认识,需要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颖.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几种分层次教学方案探讨[J].大学数学,2010,26(6):13-16.[2]宋春合.三本院校高等数学实验班规则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2010,(35):141.[3]李柳辰.高等数学课期终考试方法改革的设想[J].平顶山师专学报增刊,2000,(15):55-56.[4]侯宗毅.对高等数学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池师专学报,2003,23(2):46-48.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项目来源:安徽新华学院教研项目(2012jy011)、教改项目(2012jgkcx03)、精品课程(2012jpkcx03)。
高校高等数学考试方法的改革探讨 篇3
关键字 高等数学;考试;改革
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理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使之成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能够在专业学习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生源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数学基础也较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传统的考试方法,使得很多理工类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将高等数学的学习作为一个任务,仅在考前突击学习,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数学,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考核方式。
一、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方法存在不足
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方法仅限于卷面考试这一种形式,目前各大高校高等数学课时普遍压缩,卷面考试中平时测验就会占用课堂时间,如果测验次数增加就会影响课堂时间,所以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每学期一次期中考试作为平时成绩,结合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的作业情况给出总评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很多学生就根据期末考试占总评比例大的特点认为到期末突击就可以,而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像文科类,概念和公式不能光靠记忆,到最后往往会发现很多公式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谈后续学习和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各院校相关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了一些改革 ,已经实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命题考试与统一阅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考试内容不合理
在高等数学考试中,许多高等数学教师为了制卷方便,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题库,制卷时不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随机地从题库中抽取一些试题,或者从课本中找一些例题或课后习题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数学的应用性内容欠缺,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2.考试方式单一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考试模式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限时笔试,闭卷多,开卷少;理论考试多,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少;选择、判断、计算等客观题多,综合分析、创新等主观性试题少。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课程性质与特点,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个性和差异,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3.成绩核定不科学
国内大多院校高等数学的期末成绩是这样计算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从这个成绩计算方法可以看出,期末考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然而期末的一次考试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平时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是作业,课堂出勤率等,现在高等数学的习题解答有很多版本,少数学生做作业时不动脑筋,稍有一点难度就抄解答,因此从作业本上很难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至于课堂出勤率算平时成绩则更难把握尺度,因为有些学生人虽在教室但心却不在教室,显然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很难做到合理公正,因此成绩评定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等数学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与教育是相伴而存在的,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探索和建立一种既能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出素质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特点,进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考试模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考试内容的改革
现在的考试内容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至于智力性和应用性的东西却很少,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走入误区,深陷题海战术因而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考试的内容要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为主,避免繁杂或计巧性很强的计算题,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考试的内容在这方面要有所体现。我们要对命题从原则、质量、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具体规定,试题的覆盖要广,应有一定的难度、效度和区分度,避免出偏题、怪题。试题的类型除了传统的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外,另外试题的内容也要有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例如可以加入一些分值不等的试题,在二题中只能选择一题来做,选择容易的题可得5分,而选择难题可得10分,但是若答错题5分就拿不到,这时学生将不得不面对得失选择,权衡能否挑战自我,这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所要面对的许多选择作一个心理准备。
2.考试方法的改革
应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1.开卷考试。题目一般以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为主,让学生在课下有充分的讨论、思考和争辩的时间,最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们的共同讨论、争议和答辩得出考核结果;2.半开半闭式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教师规定的资料,考试题目主要是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3.学习报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口头报告,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富有思考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讲台作口头报告,教师点评给出成绩。第二种是书面报告,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交流一些学习体会,还可以是实验报告;4.单元测试。实行每章节或每单元测试,然后以每章节测试成绩加权给出期末总成绩;5.上机考试。根据学生所学数学软件的情况,让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各种定义、思想和方法, 对于各种复杂运算, 则由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来完成。在期末考试中,可设置一部分上机题,如求极限、导数、积分等,让学生通过上机完成。6.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它将现实问题经过分析、简化、抽象,概括为一种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求解。通过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计算、分析情况,结合实际给出的建议是否可行,进行评分。7.平时+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可由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作业、答疑情况给出,期末闭卷考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试卷,或者对同一试卷不同难度的层次性试题可以自由选择,适当地增加一些应用题和开放题,以重点考察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既改变了高等数学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又克服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成绩核定的改革
我们可将期末总成绩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学习报告成绩,共占30%;第二部分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上机考试和数学建模共占30%;第三部是期末笔试成绩,占40%。新的高等数学考核评定方法符合现代高校高等数学改革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要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方法,给课程配以合理的考核方式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中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能使对高等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高等数学考试改革已迫在眉睫, 只有改变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法, 才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更高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张文敏. 高职高等数学考核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5(9):118-120.
[2]王鲁欣.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办法改革[J].高职,2010(11):162-163.
[3]刘立华.浅议高职高等数学考试改革[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2):69-70.
[4]李会荣,李超.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改革--以商洛学院为例[J].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6):44-47.
[5]冯彩彩.关于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考试”新模式的思考[J].高职,2010(7):169-171.
考试方法改革 篇4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传授和掌握教学内容,利用一定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综合。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体系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和谐统一。首先,使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其次,教学方法的施动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求学生的配合才能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再次,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应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学语言准、精、美、活,富有特色。
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考查教师掌握的前沿知识,教案中所列的参考书和文献不能是摆设,要向学生积极推荐,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
2.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教为学服务。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除掌握教案书写、板书、板画、说课、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学习教学导入艺术、启发艺术、幽默艺术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3.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 “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答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吸引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要“留给学生的应该是问号,而不应该是句号。知识固然宝贵,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环节,采用师生易位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内预先安排等途径,在教师示范后有针对性让学生进行方法演示,实行课堂双向学习,在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过去偏重教学理论、轻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和事物本质的把握与理解。通过案例式教学,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经验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而且会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制度,教师互听互评课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帮带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4.多方配合,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讲教师密切配合,以教育为主,听课为辅,要求学生养成提前5分钟进教室的好习惯。对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其学习和心理动态,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到愧疚,必要时全院通报。关心学习弱势群体,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对迟到、早退学生的管理要策略,人性化与强制性结合,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课的艺术感染力影响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课堂的教学质量管理
(1)管理制度齐全,检查执行坚决: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秩序。
(2)检查与评比并重,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全面开展教研室,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听课组对授课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全面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本人,限期整改。
(3)经常整顿教学秩序,确保良好的教学状态:
采取各种措施,如经常组织抽查课堂教学状态,严格检查教师上课迟到、早下课、实验课教师擅自离开课堂及学生的出席和上课纪律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和处理,整顿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
1.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强调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板书设计。强调教师即使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板书,也要制作纸质教案,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要求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重视实践教学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项目比例,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进度、考核方法上力求科学、合理、实用、效益。
3.有选择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提高理科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核方法,一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任课教师根据本课程情况,适当调整实验环节的比重,比如,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均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另一方面探索考教分离的考试方法,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考风带动学风:克服教而不导现象,加强课内课外的辅导工作,提倡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杜绝习题集上画题、背题的现象。既严格进行考核,同时又要加强试卷的质量控制。
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尽管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更加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严抓课堂教学管理,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最终一定会达到提高课程质量的目的。
摘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方法改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效益性。
考试方法改革 篇5
一、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从21世纪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高职学校应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急需加强和改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良的质量评价体系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能力相对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强化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以考核来引导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考试考核,从课程目标的转向来看,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开发呈现出由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 本位发展的趋势。这种课程理念客观上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人格为本的课程观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智力性活动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所以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多种素质得到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已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转变,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向导和风向标。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总体要求进行把握和不断量化,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学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中去,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大了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可操作性。
二、传统考试考核方法分析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很多弊端:
(一)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
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知考试。而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即我们常说的应会考试。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绝大部分课程目前仍采用笔试,这样做尽管利于统一阅卷和管理,却难以考核出高职高专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学电子的最后不认识二极管,三极管,学物理教育的不敢上讲台,错误地把学生引到死记硬背的胡同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素质的层面去了。
(二)不注重考核对象的层次
由于大学扩招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下降。高职高专学生的层次明显复杂和增多。一刀切的考试方法很难体现学生的进步和实际学习效果,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学的感觉没学到东西,成绩差的觉得学得没希望。本来希望是以考试为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的,结果变成人人疲于应付考试,个个害怕考试。
(三)传统考核的单向性。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范围,学生考好考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认定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的好和坏,全凭老师的自我感觉。认不认真教,全凭老师的自觉性。
三、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尝试
(一)采用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考核制度。
物理教育专业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把考核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笔试与实训考核并重,实训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上,物理教育专业全体教师认为只有实现考核内容实践化,才能突出和保证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师生重视实训,培养技能;只有考核要求达标化,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确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必须的技能。
具体改革方式主要有:把《初中物理教学论》和《师范生职业技能》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微格教学技能和说课 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在物理学实验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实验报告得分为准,在新的方式下,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也进行考核,同时,在学期末统一组织实验考试,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做所有实验的掌握情况。
(二)加强考核内容的合理化研究,制定出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
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哪些必须笔试,哪些必须实践考核。而在具体考核中,又把考核内容分解成基本要求,一般要求和提高部分。提高部分主要是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考核应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设立统一的考评小组,统一考核尺度和标准。
由系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全系教师组成各专业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特别是对实践考核,要严格把关。对基本要求不能过关者,一定要求重修。
考试方法改革 篇6
摘要: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改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详述该课程的课程作业加闭卷考试的考试改革方法,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用有序回归模型量化评价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有序概率模型考虑了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上四个因素对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均带来显著的影响。调查发现基于期末考试与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考试改革;有序回归模型;调查问卷;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1 引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改革,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1]。自6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长期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尽管也可以反映教学效果;但同时存在许多弊病[2],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过于单调的考试方式态度消极,且出现了应付笔试的种种作弊方法[3-7]。
本文以《城市軌道交通运营管理》这门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详述该课程的考试改革方法,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使用有序回归模型量化评价该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可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参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本着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闭卷考试不再是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唯一手段,该课程致力于把考试分数、平时课堂作业、情景演练表现评估等多形式相结合的评估手段综合应用,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检测,更是考查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正导向机制。
2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2.1 改革总体思路及特色
依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追求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考试改革方向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形成知识自主获取、充分利用课堂作业、情景演练等虚拟场景提升自我能力的考核模式。
1、考试方式改革是实现考试功能的先导
传统的卷考试方式的问题主要在于方法单一、次数偏少、目的不明确及对考试结果的评鉴不重视。研究发现,考试形式除常规闭卷、开卷、半开卷、小论文等形式外,组合式和分层次考核具有积极意义。改变以测试知识掌握情况为主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考核,鼓励采用课程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采用多次考核和多种形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传统模式只注重对静态知识的考核,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较少,而对评价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更是涉及不足。通过改革考试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研究能力,不断创新。
2.2 具体改革方法
2.2.1考试形式
为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积极开拓思路和激发创新思维,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开放性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与期末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放性课程作业占30%,情景演练考核占2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作业则主要考核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情景演练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协调组织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将本课程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2.2.2考试内容
不论何种考试形式和试题题型,命题都是考试质量的核心。命题既要重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重视考察学生分析、归纳、判断、综合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还需给学生留下创造性发挥的余地。期末考试的命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若干开放性试题,课程作业和情景演练考核题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根据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按章节提出若干个专业性的题目;另一部分是将课本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若干个与实际相关的情景应对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以团队的形式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完成,最后以小组报告的形式提交结果。
2.2.3评分标准和方法
通过科学的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信息,了解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活动。根据课程新推出的考核形式,即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与期末考试,闭卷考试采取标准答案和无标准答案相结合的评分形式,情景演练考核和课程作业采取对学生完成情况及报告情况的综合评分形式。具体评分标准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任选其一:第一种是将期末考试与课程作业、情景演练考核各按50%进行计算;第二种是采取阶段式评分标准,即将本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中期以完成课程作业作为标准进行一次考核,末期以考试的形式作为一次考核,最后综合评分。第三种则是推广课程设计的形式,将课程作业转变成课程设计,在最后由学生按小组做汇报的时候,结合本课程基本内容提问,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评分。
3 效果评价模型
由于因变量是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可以分为好、中等、差三个等级,具有有序的自然规律。当因变量的取值大于两个,并且具有离散、有序特征时,可采用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来分析。因此,本文采用这一统计模型来研究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endprint
由于因变量无法直接与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所以需要假设一个连续性潜在变量。这时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为潜在变量,表示为学生对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为一个连续变量。并取值为1(满意)、2(一般)、3(不满意)。为解释变量,即可观测变量,为其对应的系数;J为可观测自变量个数;为随机误差项且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潜在变量与变量的关系是:如果连续性潜在变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则对应的一个确定性选择。变量可供选择的等级有3个,取值为1表示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良好、取值为2表示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一般、取值为3意味着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很差,则和的关系具体如下:
其中,临界值为待估参数,满足条件,为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模型表示效果水平的两个阈值。
由于效果水平关于的条件分布由分界点()和误差扰动项的概率分布决定,因此的概率可表示为:
式中为标准正态累计分布函数。计算过程中,通过最大似然估计获得对参数,和进行估计。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为全面的分析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师和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86份,统计有效问卷85份,其中,教师组调查问卷4份,学生组调查问卷81份。
本次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
1.教师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a)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合理性情况,包括课程作业题目的涵盖范围、难易程度等,以及学生对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b)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评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
c)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评价合理的考试题型、考核形式及比重;
d)相关意见和建议;
2.学生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a)对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核方式的满意度;
b)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合理性情况,包括课程作业题目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学到更多知识等;
c)评价课程考试改革提出的考评制度的合理性、公平性;
d)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评价合理的考试题型、考核形式及比重;
e)相关意见和建议;
4.2 数据统计结果解释
(1)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对本课程考试改革持一般性态度学生人数较多,占总量的38.3%(31人)。此外,对本课程考试改革觉得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占总量35.8%(29人);很满意及满意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学生占总量的25.9%(21人),这说明人们对新事物总有一种观望态度,适应和接受新的考试评价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更详细的分析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与题型设置的关系,分别根据不同满意度的学生,研究其相应的题型偏好。为更直观的分析,将问卷中“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样本数归为“不满意”一类,将问卷中“一般”的样本数归为“中立”一类,将问卷中“满意”和“很满意”的样本数归为“满意”一类。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发现一个直观的现象,即三种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均喜欢选择题。满意本次课程改革的同学偏向于喜欢简答题,其次是选择题;而不满意本次课程改革的同学偏向于喜欢填空题,其次是开放性试题。态度中立的同学相对而言也更偏爱选择题,其次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调查较好地反应了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心理,有答案可供参考的选择题受大家的欢迎。填空题和简答题多为教材中的内容,需要背诵的居多,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较喜欢此类题型;而开放性试题灵活性大,根据题目提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学习态度较懒散或是思维较灵活的学生较偏爱此类题型。
由于传统的闭卷考试太过单一,为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本课程新推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考评制度。调查学生对新考评制度合理性的评价,由调查结果可知,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学生样本数占总样本量的74%,而对新考评制度评价为不合理的学生样本数只有7%。
此外,根据学生对新推出的考评制度合理性评价程度的不同,深入调查不同合理性评价程度的学生对各类评分比例的偏爱程度,结果如图4所示。显然,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同学均较喜欢“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50%”这一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而认为新考评制度一般的同学对每种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持中立态度,认为新考评制度不合理的同学相对而言更偏爱“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一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
本文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以及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新推出的評分制度合理性的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合理性程度评价的学生对各类评分比例的考评制度的偏爱程度。结果较直观的反映了不同学生对课程考试的态度,以及本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情况。由于学生的特点不同,不能令所有学生都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64.2%样本数的学生对本次课程考试改革持满意或中立的态度,74%样本数的学生认为新考评制度合理或较合理的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本次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较为良好。
(2)老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情况评价分析
由于对老师的调查样本数较少,因此,只做简要的分析。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认为课程考试改革的考评制度合理的老师人数占样本总量的75%,并且所有参与调查的老师均认为这样的考试制度能公平的检验学生的能力,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endprint
将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交予参与调查的老师进行评价,50%的老师认为本课程提出的课程作业涵盖范围较广,50%的老师认为本课程提出的课程作业涵盖范围适中。此外,所有老师均认为课程作业的难度适中。针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质量较好,掌握了题目要领,且格式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达情况也较良好。
根据相关教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的打分可知,所有教师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情况的评价较高。此外,在对不同学生的评分比例考评制度的调查中,有老师提出应根据学生人数来确定相应的评分比例。采用灵活的评分比例可作为深化本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研究内容。
(3)学生与老师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差异性对比分析
由上述不同满意度的学生对各类题型的偏爱程度分析可知,学生普遍喜欢选择题,而简答题和开放性试题则依据学生满意度的不同,受偏爱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仅仅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分别以学生和老师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对象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不同对象对考试中应多采用的题型支持程度对比图。图6为不同对象对平时考核的内容支持程度对比图。
从图5和图6可知,老师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与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别。相对于学生更喜欢选择题而言,老师觉得应该多采用简答题和开放性试题,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3%和31%。而老师对于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三种题型的支持程度相似。此外,学生更以作业和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而老师更支持以作业和课堂讨论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
不同的对象对相关题型的支持程度不同,在设置考试题型和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时,应结合老师和学生两者的态度,采用能让双方都相对满意的考评制度。
4.3 模型分析结果
本文将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为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每个影响因素的定义及取值如表1所示。
5 结论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学生和老师为研究对象,模型量化分析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可得结论如下:
(1)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满意本课程的考试改革策略;
(2)本学科相关老师以考核内容的设置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对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为良好;
(3)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题型的设置和考核内容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意见,合理布设;
(4)考评制度的合理性、课程作业的难易程度、考评制度是否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考评制度的公平性等因素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务之急,这其中的关键又是逐步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传统考试模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目的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通过课程作业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及创新性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溢辉,何樱.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问题研究[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gdu, 2011.
[2]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01):67-70.
[3]黄英,李雪兰.口试对学习成绩影响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2):90-91.
[4]郑勤华,曹莉,陈丽,吴云峰.遠程学习者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88-97.
[5]张桂荣,朱天志.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1):52-54.
[6]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119-123.
[7]金祖庆,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44):83-87.
考试方法改革 篇7
1. 具体做法
1.1 改集中考试为分散测试。
传统的中药鉴定学考试大多通过期中、期末2次综合性理论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 实行目标教学以来, 我们遵循评价、反馈和矫正贯穿始终的原则, 除继续保留期中、期末2次终结性测试外, 又增加了诊断性测试、课时性测试和单元性测试。
诊断性测试多在每一单元开课前进行, 目的是评估学生对学习该单元必需的相关知识的准备情况。如在学习“根及根茎类中药”一章时, 先对已学的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根、根茎的形态、组织构造等有关内容进行测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记得模糊不清或遗忘的知识及时辅导补习。
课时性测试是为改善和促进正在进行的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测试, 往往根据课时内容及授课形式灵活安排。目的主要是让师生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验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或比较几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以获得改进教学方法的信息, 学生则可从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客观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指导今后的学习。
单元性测试通常被编进学期授课计划, 教师在制订单元目标的同时, 精心编制了各单元测试题, 每单元授课结束都进行10分钟至l小时不等的单元测试, 测验成绩一方面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反馈矫正的依据, 对未达标的学生及时提供矫正材料或个别辅导以使其进行补救学习。
1.2 改单一理论笔试为知识、技术、态度全方性测试。
中药专业是一个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专业,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态度是教学目标中缺一不可的因素, 因此, 我们将知识、技能、态度的评价全部纳入学生成绩, 在终结性测评中, 每名学生的总成绩均由4部分组成:理论笔试成绩、显微鉴定技术考试成绩、单元测试成绩及平时成绩 (包括实验课平时成绩和理论课平时成绩) 。
近几年来, 我们又加大了技能操作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首先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或2:1, 增加了实验学习时间, 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上课, 保证每次课的教学效果。我校的中药鉴定实验考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 参考学生每次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 给出最后实验课成绩。
在各项测评中, 我们不仅详细制订了知识和技能考核标准, 还特别注重对态度目标的评价。如在对显微鉴定技术测评时除了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程度和实验最终结果外, 还规定了实验过程中的态度目标: (l) 认真预习实验目标、内容及相关知识; (2) 着装整齐, 操作规范、仔细、积极、主动; (3) 尊敬教师, 与同学团结协作; (4) 按时完成实验内容, 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5) 爱惜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自觉维护实验室秩序及卫生; (6) 节约水电。此外还详细规定了各项目标的评分标准。
2. 体会
2.1 全程评定学生的成绩, 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提高了学习成绩。
教学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但又不易控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 要完成教学目标, 两者缺一不可。实施目标教学以来, 由于加大了对学生全程学习的监控, 教师可以直接、客观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 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并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学生也在多次的测试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补救, 把工夫、精力用在平时, 因此, 考试压力大大减轻, 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2 考核目标更加客观、全面,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试方法改革 篇8
1 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手段, 实现素质教育, 考试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考试改革考察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考试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要考查其对本学科领域信息的收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
因为考试成绩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它会在很大成度上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决定着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分配。如果考试制度还保留在应试教育模式, 则学生还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上。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之后, 还有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试改革, 这样才完成了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系。
1.1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我专业的考试形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 时间一般安排在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题型比较固定, 考试内容覆盖面大, 而实际出考题时由于考题数量的限制, 许多知识又无法考核到, 但对于学生来说, 必须复习所有已经学过的知识, 范围很大, 复习困难, 并不能完全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1.2 偏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通常会把结论性的东西集中背下来, 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 当考试结束会很快遗忘。造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过程的管理注重过程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表现, 并以此评价学生的成绩。但如何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准确的评价还要进行探索。
2 课程考试改革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 教研室开始尝试对专业课考试进行改革。
2.1 考试内容的改革
减少了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加强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后能力的考核。传质考试具体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个方面。
降低客观题题量, 提高主观题数量。任课教师一方面逐年有意识的降低客观题的比重;另一方面增加综合思考题、创 (转下页) 新提高题和分析论述题等主观考题的比重, 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设计考题过程中, 依托规范和技术措施, 注意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注重基础, 突出能力。一方面, 将实习过程中的工程实例结合授课内容形成相关题目;另一方面, 将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经提炼引入试卷形成创新提高题和综合思考题。这样的考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改变了学生以往以课本和笔记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僵化模式, 敦促学生开阔视野, 切实将思维模式从“接受—复制性思维”向“创造—发散性思维”转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严格命题环节, 加快试题库建设。在设计考题的过程中, 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出题, 从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标准出发, 合理调整试题量和难易程度, 力求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另外, 在考试结束后及时分析试卷, 严肃认真的开展试卷分析工作,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生, 以便于学生寻找差距和不足, 调整学习计划。
2.2 考试形式的改革
在总结了以往考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开始逐步尝试新的考试形式。改变了以往期末闭卷一次性的考核方法, 实行多项、综合、多种形式的全程考试。如超过56学时的专业课程普遍采用的新的考核方式:“实验+期中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大作业+考勤”的考试形式, 比例按“实验∶期中∶期末∶大作业∶考勤=10∶30∶40∶10∶10”的方式计算。
在考试时间上, 由于专业课的学习周期比较长, 一般都在16周结课, 学习内容比较多, 一方面为保证比较全面的考核内容, 另一方面为保证学生充足的复习时间, 将原有的期末闭卷考试, 改为期中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 期中考试也采用正规的考试方式, 改变以往期末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在考试内容上, 期中考试考查上半学期的教学内容, 期末考试考查下半学期的教学内容, 这样减少了考试范围, 能够使学生在平时上课时更加主意学习和总结, 避免了平时不学, 期末突击复习的陋习。在成绩记录上, 期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0%, 期末为40%。
2.3 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
鼓励学生创新, 自然不能按照统一的答案评分, 答案应是多样化的。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大作业的考核上, 占总成绩的10%。大作业以综合文献调研报告的形式体现, 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科研能力。
首先, 根据课程内容, 划分几个大的方向, 将学生分成4-6人为一组的多个课题小组, 组长负责制。分组学习可以形成合作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良好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 在各个课题小组内, 通过教师指定或小组自拟教师确定的方式确定该组大作业题目, 做到一组一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然后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概括甚至是尝试性的解决一些书本之外的问题, 写出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 也是一种有效的考核和训练方式。在此环节内, 要求同学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能力;综述文献调研结果, 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制作ppt讲稿, 每组做一定时间的报告, 锻炼和考察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鼓励学生提出, 并尝试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最后, 大作业成绩评定包括:查阅文献 (30分) ;总结与综述部分 (40分) ;格式 (10分) 汇报及ppt制作 (20分) 。小组整体分数打出后作为基数, 组员分数=基数×组员系数, 各个组员的系数由组内研究决定 (0.5-1) 。
3 考试改革的效果
由于时间的限制, 考试改革在本专业各个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学生基本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考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上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掌握, 与以前的单纯期末考试的效果相比, 知识的掌握情况偏好, 记忆更加深刻, 这说明在复习范围较小的情况下, 学习和考试的效果更好, 复习所用的时间也相应减少。考试改革应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能提出一系列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相关资料的帮组下,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依靠记忆不能得到最好的成绩, 优秀的成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 通过阅读最新的论文了解不同的观点, 甚至得到自己的结论, 或者可以发表有一定价值的论文。
通过考试改革使学生认识到考试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学生真正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出和不足。
通过考试改革教师也获益良多。一方面, 使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另一方面, 由于考试内容和方式增多, 教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结论
考试改革是燃气专业方向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它是针对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在《燃气输配》、《传质过程及设备》等课程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今后的考试中, 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试卷内容, 使之更加灵活,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许不断的提高。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完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和建设, 达到我们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
摘要: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保证教学质量, 考试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考试改革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对本领域内信息搜集、综合利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起到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考试改革,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志跃, 杨海明.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08 (12) :84-86.
[2]赵洪, 邓丽曼.改革考试方式提高教学水平[J].化工高等教育, 2003 (1) :78-79.
[3]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3) :13-17.
[4]孙锦如.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 :109-110.
[5]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3) :123-125.
[6]李双阳, 冯旭东等.《化工原理》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 2013 (7) :253-254.
[7]聂池.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与教育, 2009 (10) :48.
考试方法改革 篇9
众所周知, 考试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甚至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来说, 通过考试这样一种评价形式, 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师来说, 可以了解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授课效果, 检验教师对教学过程把握的好坏, 及时调整教师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考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得好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的培养;用得不好, 则误导学生死记硬背, 平时不投入学习, 在期末突击应付考试,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是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目前, 高等院校考试形式大多为期末闭卷考试, 一纸试卷定学生好坏。试卷内容书本化, 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轻创新能力的考核, 有时即使有一些操作方面的内容, 也由于试卷难以涵盖, 只能勉强加入一些实践环节的内容, 难以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考试, 造成了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 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课堂笔记, 忽视对平时学习的关注, 以及平时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久而久之, 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时期忙突击, 应付考试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素质教学难以很好地实现, 社会需求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疑惑和不满的局面。
因此, 必须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加考试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通过大胆实践尝试后, 我们在原来纯理论考试的基础上, 对“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 (60%) +开卷写小综述 (10%) +社会调查报告 (20%) +课堂表现 (10%) ”相结合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我们总体的改革目标是:以“优基础, 强素质, 促创新”为原则,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环境工程专业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中进行了“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考试改革试点。
我们在课程开课时向学生将本课程的考试方式“闭卷理论考试 (60%) +开卷写小综述 (10%) +社会调查报告 (20%) +课堂表现 (10%) ”进行了公布。闭卷理论考试 (60%) , 是以课本及教师授课内容为考点;开卷写小综述 (10%) , 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固体废弃物处理相关内容的综述 (字数大于3000) ;社会调查报告 (20%) , 是要求学生到社会上调查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情况 (如垃圾的源头收集及其处理与处置情况) , 撰写调查报告;课堂表现 (10%) , 是以学生课堂表现为主要依据, 根据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况和平时考核的情况及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确定。
教师每一次课后布置思考题, 告知学生下次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 准备发言提纲。教师在下次上课时, 随机选取1~2名同学上讲台做3~5分钟的发言, 然后, 大家提问,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最后, 由教师给出点评成绩。
四、考试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公布综述题目的时间及社会调查的时间
在教学实践尝试中, 我们发现公布小综述题目的时间过早过晚都不好, 过早公布题目会造成学生对感兴趣的方向过分投入精力而忽视其他教学内容, 影响教学效果;公布过迟会使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查阅文献, 收集材料匆忙, 完成综述压力增大, 难以保证论文质量。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 建议在理论课程进行到3/5时段时, 专门抽出1~2个学时的时间用来布置小综述考核任务, 学生普遍反映较为宜。同时, 社会调查需要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 也不宜太晚, 时间在结束课程前一个月为宜。同时, 要求学生调查必须有头有尾, 全方位了解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 并且要有实物照片为证。
2.如何准备综述的写作
写综述前, 教师先拟出一些综述题目供学生选择, 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所查阅的资料自立题目。就如何查阅文献、检索资料、计算机上网获取专业信息, 给同学们作专题讲座, 教给学生查阅最新文献、收集资料的技能和写综述的基本技能, 可以提供综述的样板, 同时, 综述写好后, 需要教师进一步给予修改, 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使学生能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小综述, 鼓励学生积极向杂志社投稿。
3.如何准备社会调查
在进行社会调查前, 教师先拟出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 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所查阅的资料自立题目。查阅文献、检索资料、计算机上网获取专业信息, 给同学们作专题分析, 教给学生查阅最新文献、收集资料的技能和分析利用资料的技巧, 可以提供模板, 供大家参考。同时, 要求学生提出调查方案, 教师进一步给予修改, 直到可行为止。具体实施中要进行分组, 建议4~6人一组为宜。
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既注意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 又注意把这一领域的相关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们, 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自发组成一个学习团队, 教师让每个团队明确设立组长一名, 确定各成员的任务, 把任务提交给教师, 经过教师审核后开始团队工作。同学们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翻读文献,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完成撰写综述报告和社会调查的任务, 教研室考核小组根据论文综述的意义, 选题的新颖性, 参考文献引用的新旧及外文文献的多少以及社会调查的具体数据、图片和报告内容等评定成绩。
五、考试方法改革取得的效果
1.关于分数比例的情况
我们总体的考试方法改革目标是:以“优基础, 强素质, 促创新”为原则, 在实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 着重注意各项所占比例的设置, 尽量避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偏重, 采用“闭卷理论考试 (60%) +开卷写小综述 (10%) +社会调查报告 (20%) +课堂表现 (10%) ”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改革, 既可以引起学生对平时各项考核的重视, 又能够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 大部分同学赞成这种比例, 在实践验证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课程在结束时, 对参加考试的两个班的73名同学, 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问卷65份 (占89%) , 主要调查情况如下表。
问卷的题目是采用学生自由评价考试改革效果的问答形式, 由所得到的结果以及上表内容分析, 归纳如下: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改革方式对培养自学能力、启发思考、创新思维和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制作课件并上讲台发言,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撰写综述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 并加深了同学们对本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社会调查, 增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应用情况的了解。同学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 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大部分学生认为综述的写作不轻松, 耗时较多, 需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写好。
上述结果表明, 多数同学对考试改革表示赞同和肯定, 他们的观点也清楚地说明, 我们进行的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 从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效果来看, 该考试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环节的重视, 把精力投入平时各个环节的学习工作中, 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又较好地避免了期末“一卷定好坏”的现象。对教师而言, 通过与学生进行撰写论文相关知识的讨论, 批改学生论文, 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 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 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摘要:为了加强和优化固体废弃物处理教学, 促进教育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 采用了一种综合考核的模式, 对学生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结果表明, 87.6%的同学赞同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 认为起到了加强素质教育的作用。同时, 还对进一步完善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素质教育,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兴权, 孙晶, 郭立新.“物理化学”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3 (4) :169—170.
[2]熊和平.应试教育背景下几项微观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5) :93—97.
考试方法改革 篇10
1 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1) 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 缺乏对平时表现的监控。据查, 该院的考试大部分在每个学期末进行, 而这一次成绩也基本决定了学生这学期学习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类课程考试, 即使个别院系将传统的理论考试改为上机, 仍然会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等问题的限制, 不能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 在期末突击, 而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
(2) 考试内容单一, 理论考试为主, 与实际生产相脱节。该院以前的计算机课程考试大多是从原有题库抽题, 或从之前做的练习中选题, 题型大多是选择、填空、简答等。这种题型与实际应用差别较大, 难以体现计算机类课程重操作与实践的特点, 无法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2 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 将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2.1 考学生
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 将学习项目细化, 每完成一个项目, 根据考核方案完善相应的考核文件并进行恰当赋分。具体如表1。
水平性考核也就是期末考核, 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给出的综合性测试。
在学习内容和考试方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具体做法如下。
1) 该系在改革中坚持计算机类课程以上机考试作为基本考试方式。学习的内容在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目前市场行情开展,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考试的题目要突出能力考核, 要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 激发个人思考。通过多做多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支持。
2.2 考教师
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情况除了与自身基础有关外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 我们每个学期会集中对教师的任教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严谨, 以及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具体有:1) 学生评价:由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 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2) 系 (部) 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测评;3) 企业评价:由企业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学生能力以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素质、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和评价。
以上评价均采用百分制, 然后按比例进行折算, 折算成绩按不合格 (低于60分) 、及格 (低于70分) 、中 (低于80分) 、良好 (低于90分) 、优秀 (90分以上) 评定。
以此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同时也督促教师钻研教学, 使教与学能够相辅相成。
3 考核方法改革成效
改革后, 计算机类课程采用上机考试, 突出了实践教学, 考出了实际操作水平。根据市场需要与课程目标设置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题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自如的应对考试, 而且能够自由发挥, 学以致用。采用过程性考核后, 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被检验, 被量化, 加大了课程监控的力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后, 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科目的重要性, 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入对教师的考核后,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不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向同行业人才请教,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总之, 我们要充分发挥考试对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在严肃考风考纪的前提下, 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 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在对学生的各种管理, 不断改善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 以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课程考试是评价、检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高职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该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例, 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技能培养能力, 为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冲.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9) .
[2]郭琳.高职校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考试周刊, 2012 (76) .
考试方法改革 篇11
摘 要: 好的考试方法能督促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教研教改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一些不足,尝试探究与食品岗位要求相契合,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通的考试办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食品专业 考试办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永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国家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作为食品专业人才,为提高食品安全程度,塑造良好的业界口碑责无旁贷。然而,要培养出真正具有过硬的食品专业技能,可靠的食品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深入的工学结合、科学的课程设计,等等,而要检验教学的成效,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必不可少。
一、考试的必要性
考试,按词典解释为: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自从有了学生开始,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技能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考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检验教师教学成果,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教研教改的一种必备形式[1]。
1.检查教师的教学成果
一些老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备课,上课讲得头头是道,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带入感,很容易沉浸在自我阐释、自我宣讲的职业状态中,没有接地气地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老师讲得好,不一定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职业素养高,不一定学生的职业精神就强,所以,必须通过客观公正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2.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学生仔细记笔记,认真思考,但一旦老师提问,很多学生就一脸茫然。到了食品实训室,教师讲解演示的时候有同学频频点头,但一旦让学生单独操作,如进行蛋白质测定、糕点制作、营养配餐等的实操环节时,有的同学显得手足无措。再次,到了食品公司、食品厂后,有的同学静心工作,精心操作,安心发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企业挑三拣四,对工作拈轻拍重,对岗位敷衍塞责,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不管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状态还是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实境都能测试出来。
3.教和学方式的转变
考试后,往往能发现在专业知识、技能要点、职业素养、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短板,促使教师重新设计食品课程,对教学方式再思考;能督促学生本人对照考试结果查漏补缺,是食品工艺要点没有掌握,还是没有认真理解食品行业的岗位要求,还是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等等。通过“问题”导向,明确个人以后的学习方向,摸索更高效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再次,考试就是一种导向,尤其是在技能鉴定考试和国家技能比赛中更是如此,从技能测试项目和近几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能得出明显的结论,实践性强的技能型的比赛项目更多,如“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大赛项目,非常具有实践性,非常贴近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通过考试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的教改方向,就是要贴近专业,融入行业,走进企业。
二、现行考试方式的不足
没有一种考试(测试、考查)方式是完美的,食品专业的考试也不例外,简要总结几点如下:
1.重理论轻技能
食品专业的技能测试往往比较麻烦,如食品分析测试类技能考试,须准备化学药品、玻璃器皿、检测设备等各种耗材和分析检测的仪器,工作量较大,从考试的设计、准备、监考、评判等都有许多细节要设计,耗时耗力耗材,但在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上没有很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老师不愿意采纳技能技术型的考试方式,转而采用更加简便易行的理论试卷考试方法。
理论考试并非不重要,从很多食品课程的试卷题目来看,一是理论考得过多。从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甚至高级生化都有涉及,许多如三羧酸循环、美拉德化学反应原理、食品原料的物性学等理论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加之很多同学是文科生,对抽象复杂的生化理论就更难理解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考的理论实践指导性不强。很多是纯粹的理论而非宝贵的生产操作经验,学生就算死记下来了也几乎没有实践意义。三是考前“辅导”。有的老师为避免学生“塌方式”挂科,要么给考试提纲,要么给复习题,要么勾画重点。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也有要求老师“重点复习”的。如此,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平时可以不认真听课,考前根据任课老师的复习资料突击,完全可以考过,有的“背多分”还可考到很高的分数,明显有失公允,“走偏跑题”。
2.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的主流考试方法是以一张课程结业考试的试卷成绩,加上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关系折算而成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课程时,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食品专业素养,而是仅仅关注一纸成绩,忽略更重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重成绩轻成效
专业任课教师关注学生成绩是否“正态分布”,分析试卷考题数量、试题分布、难易程度等指标而非认真分析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岗位必备的技能和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只关注考过没有,分数多少,而忽略了培养职业文化、行业道德、职业精神,特别是食品行业的安全与道德提升,才是极为重要的“成绩”。
三、基于岗位要求的考试办法建议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基于此,在考试、考核、考查方面须以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经走访、调研食品企业、行业协会,包括部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
1.食品行业的职业素养应优先考查
“高等院校改革,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良心工业,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食品专业人才的品德素养极端重要。
一是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考查,从《食品安全法》到基本的安全常识,从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流程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检测都要一一考试、考核。既要有安全理论知识,更要在实验室、实训车间或所在顶岗实习的食品企业现场考查。
二是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诚信度。食品专业学生更要做到不弄虚作假,要诚信做人,诚信生产,所有食品不得掺假,不得填报虚假的食品标签,不得以次充好。在生产和实训环节对发现有不诚信行为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当门课程考核不及格。
三是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食品行业,如肉制品加工、糕点生产等有一定劳动强度,有的需要“三班倒”,对学生的体力、忍耐力有较大考验,很多缺乏敬业精神的学生表现出拈轻拍重,调岗换岗,甚至终止实训实习等。将此类缺乏敬业精神的不良现象纳入考查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坚持学习和实习。
四是考查学生的忠诚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一些毕业生缺乏忠诚度,企业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人力财力培训应届毕业生,可刚刚适应岗位,工作中稍有不顺就跳槽,到了新的企业新的岗位后,若低于预期又跳槽,企业感到很无奈,学生本人很难有职业成就感。基于此,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需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见习实训、团队活动等各平台进行忠诚度的培养和考查,不能让企业最后考核。
五是考查学生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更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针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食品的安全,如车间紫外灯的开关时间、操作台面的整洁程度,加工设备的按时维护,生产记录的详细登记,等等,每一个单元操作都必须进行考察,督促学生将简单细化的职业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良好的个人素养。
2.食品专业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就好
高职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不善于积累理论知识,根据实际学情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改变现在一些老师热衷于考很多名称解释、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等,大都是实用性和指导性不强的食品专业理论,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临阵磨枪”似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一考完很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应该侧重于对简单、实用、够用的理论考试,特别是与食品生产经验、岗位技能标准、食品行业标准等的考核[2]。如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课程考试中,尽可能少考、不考如食品分析的分类、特点对比、测定方法的原理等实操意义不大的题目,增加如常用设备的安全操作流程、测定方法的操作要点等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测试题目。
3.食品专业技能的考核是重点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专业技能的测试对职业学生而言远远重于理论考试,毕竟,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技术技能型岗位。一是要考查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性技能。这类技能是掌握后面各项复杂技能的基础,必须个个反复练习,个个考核过关。如简单的化学滴定、试剂配制、微生物培养等;二是要考查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这类技能涉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按照操作要点赋分,严格评判,对每个操作环节都要考核。如食物成分的检测、营养配餐、糕点制作等;三是考查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往往影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强,职业精神好的同学更要全面培养。如新糕点产品的设计,不仅会运用到发酵、焙烤等专业技能,还涉及食品美学、食品包装、食品感官等相关专业知识,也是考核的难点,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与食品技能证书对接。在考试内容上多借鉴技能证书考试的内容,在考核结果上可以尝试用相应的技能证书代替某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如若学生考取了国家营养师资格证书则可以视为通过了《食品营养》这门课程的考试[3]。
四、结语
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办法,能有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的教改成效,是教师教学方向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指挥棒”。考试办法应该随着行业发展而发展,瞄准岗位的要求,对接企业的生产实际,以能督促学生掌握实用专业技能,理解够用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为考核要点。
参考文献:
[1]继铁鹏,侯建平.食品微生物课程考试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69.
[2]张臻,曾维丽.医学院校食品保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98.
理工科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篇12
一、理工科专业课的考试目标和功能特点分析
目前, 各种类型的考试五花八门, 其目标、功能和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就目标而言, 升学考试着眼于选拔人才, 执业考试侧重于上岗资格, 水平考试则是测试某种专业范畴的水平层次。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界定, 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考试, 如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等。其他如升学考试、水平考试、执业考试等, 统称为“非教学过程的考试”。考试目标不同, 导致了考试方法的千差万别。例如口试、笔试和机试, 标准化考试与非标准化考试, 主观性考试与客观性考试,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当场交卷与课后完成等。在题型上, 有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分析论述题等, 在出题方式上, 有试题库提取和主考者出题, 预先准备题和即兴问答题等。
关于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目标和功能, 是由该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的。较之非教学过程考试, 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不仅涉及专业素质教育, 也涉及人文素质教育。而理工科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的考试, 其目标应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出发, 着眼于本校、本专业培养的特点, 并结合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大目标, 其功能应不同于非教学课程考试的单一测验性而应具有测验性、评估性和指导性等多种综合功能。
(一) 考试的测验性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为学校全面评价学生如升留级、毕业、评优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 因此它的首要功能是测验性。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察其认知、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编制出高效能的考试题, 针对考试目标进行题型设计, 是考试过程的首要环节。
试题的编制应有计划地确定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以及相应的权重。考试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用、综合等方面, 考试内容应涉及基本问题、测验编制、信度、难度、区分度、学绩测验、能力测验等方面, 保证试题的覆盖面广, 深度与广度适宜, 评分操作性强。
(二) 考试的评估性功能
教学过程中考试的评估性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教学计划的评估;对教材内容的评估;对考试科学性的评估等。从而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应改进的地方, 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考试评估性功能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考试分析。一般的考试分析比较简单, 如统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以及每一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 这样的分析提供的信息较少。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评估性功能, 必须进行科学分析, 这主要包括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
(三) 考试的指导性功能
专业课的考试应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也能一定程度地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 发现其个性特点, 培养出不同发展方向的专门人才。
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人的情感、意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就具体一个学生所有专业课的考试分数而言, 成绩平均分高, 标准差小, 说明该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高。但平均分稍低, 标准差大的学生中也不乏优秀者, 说明其在某一方面有独特之处, 只要加以引导, 同样可以造就有用之才, 且专业课考试成绩状态对其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毕业后的择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与非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二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事实证明, 一个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 完全能够轻松地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例如英语、计算机的过级考试, 注册结构师考试, 研究生升学考试等等。教师应将专业培养、社会需求和素质教育作为大目标, 把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力和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不受各种“应试”的干扰, 以至于本末倒置。对于这类“应试”中应知应会的内容和考试技巧, 完全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兼顾, 加以指导, 并进行应考前的强化模拟训练, 使学生考出优异成绩。任何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舍本求末的做法, 都是教育的短视和偏差, 难以有效地促进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应试教育中大量事实证明了它的弊端, 而真正在观念和行动上肃清其影响却远非一日之功。
二、理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模式及其实践
理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试的本身即是深化知识、强化能力、拓宽口径的过程。它对教学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控作用, 对师生关系具有融合作用。
笔者担任理工科专业责任教师期间, 在03级28人、04级21人、05级33人3届化工机械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 对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提出“三多一结合”的改革模式, 并在07、08级全面实施, 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 课程教学特点和现状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专业都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 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的工业实际问题, 涉及众多的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大量的工程计算。教师如果过于遵循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 常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比较枯燥, 易产生厌学情绪。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 即使有的学生能取得高分, 一旦做后续的课程设计却错误百出、无从下手。化工原理课程的考试改革初衷正是基于对课程教与学的明确导向。
(二) 考试方法改革的模式
化工原理考试改革模式归结为“三多一结合”, 即功能多元性, 题型多样化, 操作多回合, 评分主客观结合。
1、考试目标多元化。
体现在:认知目标;自学能力目标;科技写作能力目标;综合思维能力目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目标。通过考试, 全方位测验学生能力, 深层次评估教学效果, 从而对教学改革及学生发展给予具体明确的指导。
2、考试题型的多样化。
考试题型设计应多样化, 以前学生在做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时, 基本上按例题的模式设计, 千篇一律, 缺乏思考, 同时也埋没了优秀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准备4-5个题目让每个大组的学生根据课题内容和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选择。而每个大组再按2-3人一组, 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可将课题只改变几个工艺参数, 做到每大组一大题, 每小组一小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设计, 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完成设计, 并通过同一大组中不同小组的设计结果对比, 讨论工艺参数与设备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 确定优化合理的设计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同时还培养了平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的习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考试操作多回合进行。
因为试题本身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分几次进行效果更好, 以便每次集中一个方面的问题, 达到既定的目标。有的试题多还可分多个回合进行, 通过“初试 (一卷) , 初评分, 修改 (二卷) , 终评分, 讲评”的多回合反复, 使测试与训练有机结合, 师生双向反馈高效完成, 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训练。
4、出题和评卷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
命题和评分的主观性并不会影响考试的测试功能, 只要在考试计划的编制中对权重加以把握即可奏效。笔者提出两种考核改进方法:第一, 注重过程考核。从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等多个角度评判学生。对于表现积极,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体现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生给予加分。第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能够把零散、片断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到实验室了解设备流程, 查阅实际设计图纸, 提高学生实际的工程设计能力, 对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很有帮助。
(三) 考试改革的效果
考试改革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培养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改善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发现了学生专业素质个性特点;融洽了师生关系;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04级的学生在完成精馏实验学习后进行了考试, 学生普遍掌握得好, 使得后来的课程设计———在原料条件变化了或工艺条件变化了, 如何调节参数确保产品稳定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优良率达80%以上。该班级在毕业论文答辩中, 无一人在此问题失分, 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和重点。
05级在做设备结构设计综合练习时, 一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犯了一个不应该的错误, 经教师当场指出后马上醒悟过来, 这样促使学生对自己知识运用的能力进行反省, 克服了盲目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03级的学生在论文“水产品废液废渣的处理”题目布置之后, 积极准备, 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查找资料, 多数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论文。有的学生还做出了多个方案并进行比较, 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距离, 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这种考试方法改革方案也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能力, 还要能够综合其他相关课程 (如VB编程、AutoCAD制图、仪表自动化及控制、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 的知识, 有较全面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和工程能力, 才具有驾驭专业课考试的各种手段。其次是题型设计应把握好难度和区分度, 考试的主观性也应适度。这些问题都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使之更加完善。
摘要: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对理工科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考试的目标、功能、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考试改革的模式设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课,考试
参考文献
[1]、何丽莉等.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2) .
【考试方法改革】推荐阅读:
教学考试方法改革05-11
考试方法09-05
考试方式方法08-02
考试方法与技巧05-13
期末考试复习方法08-15
历史开卷考试教学方法09-13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06-04
管理学研究方法-考试07-16
有效的期中考试复习方法08-14
考试情况以及学习方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