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精选12篇)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篇1
摘要: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多样化、非线性、数量大、增长快的特点,文章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供需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供需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界定
目前,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信息管理领域、图书情报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计算机领域侧重信息系统与技术的整合,也即“数据集成”,主要研究数据逻辑集成和物理集成的方法与技术。信息管理领域侧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与应用的整合。图书情报领域则比较侧重数字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例如,H.Peter指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即“深网”挖掘(Deep Web)、较为合理的标注网络文献、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一些经过有序组织的数字信息资源入口,使得用户获取信息无需来回切换环境。社会管理领域偏重从合理配置资源入手,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配置网络信息资源,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在空间上配置合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一些跨领域的学者,利用数学的、社会学的手段从对信息资源评价的侧面出发,研究了大量的信息评价模型,为信息资源的量化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无论是计算机领域、图书情报领域还是信息管理领域,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学科和领域知识,而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多领域的成果来展开研究。这不仅为我们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也为更有效地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多种途径。
2 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方式
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是指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建立的最具权威性、公信力的网络站点。具备品牌形象的推广、信息政策的公开、新闻发布、产品信息、联系方式等功能。官方网站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往往具有唯一性。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代表的是该组织的意志,为公众提供最为准确的信息资源。如:政府部门招录工作人员,在其网站上发布招录通知、报名方式、招考流程等,都应字字斟酌,不能出现理解上的歧义,要体现唯一性和权威性。官方网站除了具备信息发布功能之外,有时候还会提供办公自动化(OA)平台的入口,提供给内部人员使用。个人的官方站点一般都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建设和维护,由本人或其代理人负责发布信息,作为表述观点或自我宣传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官方网站,获取机构或个人的最新、最权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网络服务。
2)互联网门户。互联网门户全称为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是指将不同来源的信息以一种整齐划一的形式整理、储存并呈现的网站,是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通常,用户可以根据信息地图、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关键字词检索以及其他方式,来筛选并获取在网站内发布的所有内容。门户网站通常从不同的渠道来源获取有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复制并进行二次加工后到自己的网站上,成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直接提供链接。构建一个门户网站需要用到的底层技术与构建其他类型的网站没有差别,但是门户网站有几个突出的要点。为了能够适应这些要点,也需要选用相对比较特殊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就如定义所说,一个门户网站需要从不同的其他消息来源跟踪并抓取信息,并将信息复制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生成单独的页面。这些页面的版式不可以跟来源网站相似,而应该有自己统一的风格。这要求整个抓取过程,需要只抓取这个网页当中真正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冗余信息。此外,门户网站的排版非常重要。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链接所在位置不同不仅会影响到信息的浏览量,以及所附带的广告价值,也会让读者对一个门户网站选取信息的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推断出这个门户网站的倾向性。这跟报纸、杂志的排版其实是类似的道理。门户网站还应该允许用户以不同的方式检索并使用信息,因此信息架构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首页、专题页、频道页、列表页、搜索等方式来查找信息或信息的集合。通常,互联网门户网站都具备两类检索功能,一个是内部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来搜索其中的内容,另一个是面向互联网的检索功能,这个面向全网的检索会和Google、Yahoo、Bing、Baidu等一些大型搜索引擎合作推出搜索业务。
3)专业数据库。专业数据库是指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所存储的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为同一学科,专门为某一领域提供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通过引进和自行建设的方式逐步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也迅速从传统的数据处理发展到基于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工程数据库、办公信息库和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应用,使得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长。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服务系统包含前端Web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两个部分,Web前端服务器负责生成界面并与用户交互,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处理前台的请求,并且根据请求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增加等操作。数据库服务提供者依靠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对数据的管理,用户通过给定的方式来使用数据服务。对DBMS操作者而言,需要关注界面及资源导航模块、检索功能、资源整合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底层技术等方面。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文献数据库有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www.nlc.gov.cn)、万方(www.wanfang.com.cn)、重庆维普(www.cqvip.com)等,行业数据库更多,如: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cas.rcloud.edu.cn)等。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类型是关系型数据库,发展趋势为数据挖掘、海量存储、数据仓库、智能商务运算、高性能并发管理与控制。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然而随着用户使用的数据库资源种类的逐渐增多,各个数据库资源描述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同样的查询需求,用户需要频繁登录与退出各个数据库,在不同的数据系统中重复查找,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用户检索的时间,降低了其检索效率。
4)开放知识平台。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和自由的特性,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更为便利的简单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官方网站、门户、数据库等传统媒介提供资源的途径,这种需求使得开放知识平台应运而生。开放知识平台旨在创造一个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信息收集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层次上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这种开放性的平台强调自由内容、协同编辑,允许任何访问其网站的用户使用网页浏览器自由阅览和修改绝大部标签页面的内容,在政策上坚决拥护可供查证以及中立观点这两项要求。如:某一个用户创建了一个词条,可能其内容只有一个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他用户就可以编辑这个词条,或者加个单独的标签,专门对“计算机”进行编辑,写了一条“计算机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第三个用户也可继续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编辑,如在“发展”上加一个标签,这样一来,每个标签都指向一个新的链接,用户点击相关标签就可进入新链接,很可能这个时候,第三个用户写的是“发展是硬道理”——这虽然背离了最初的主题,然而因为用户数量的巨大以及人们兴趣千差万别,因此各种词汇都可以被解释,很多观点都可以被表达。现阶段,网络开放知识平台最主要的用途是创建网络百科全书。据统计,英国的开放知识平台站点所收录的条目已经超过英国百科全书了。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开放平台以及相关新技术带来各种工具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也会成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3 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网络用户最为熟知信息检索系统,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14 年12 月份,中国网民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52223万人,使用率80.5%,仅低于即时通讯类应用。一个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4个部分组成。搜索器负责在网络中漫游并抓取信息;索引器负责理解和整理搜索器抓取的信息,并按照某种规则建立索引数据库,以备检索;检索器负责根据用户请求在索引数据库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同时还要按照设定的规则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用户接口负责与用户的对话,即用户输入、结果反馈等。按照工作方式划分,搜索引擎可分为全文搜索、垂直索引和元搜索。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在用户界面输入要查询的关键词,然后搜索引擎在全网中或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大部分的搜索引擎提供商,会建立起自己庞大的缓存服务器,将全网用户搜索过的或者经过预读而抓取的信息资源存放在服务器中,并进行定时的更新,这样一来,即使目标服务器暂时中断服务,用户一样可以通过访问缓存服务器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提高了用户的检索效率,还保证了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得益于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他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入口,对用户的粘性更大。互联网虽然提供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但因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信息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未来搜索引擎将会朝着智能型的方向发展,以期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2)专业检索工具。这里所指的专业检索是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使用对象为文化、教育、科研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世界三大专业检索工具为《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检索》(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检索工具是相对于用户而言的,对信息提供者而言可以称为数据库。信息提供者通过对大量的、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存储,建立各种各样的检索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检索与存储所采用的特征标识匹配,使用户获取及利用信息资源。早期用户为了检索所需文献,不得不登录多个数据库并不停的切换,操作比较繁琐,专业检索工具出现后,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库进行集成,实现跨数据库联合检索(一站式检索),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用户即可以采用默认的模糊查询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精准查询,比如由用户定义文献的主题、关键词、发表年份、文献类型等,当然这些专业检索工具往往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或由用户直接支付或由一些公益性平台支付。高质量的检索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专业检索工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其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避免耗费精力走弯路和重复研究。
3)信息推送。信息推送,就是“web广播”,将合适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人,是一项有效减少信息过载的技术。推送(Push)技术通过自动发送信息,来减少用户用于网络搜索的时间,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而言,信息推送是一种被动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收到的信息即可是自己定制的,也可以是由信息推送者根据用户行为轨迹分析得出的结果而主动发送的,后一种情况有时候会有利于激发用户的兴趣,有利于挖掘潜在的用户,但有时也会变为“垃圾信息”对用户造成困扰,但不管怎么说,信息推送技术仍然是给用户获取网络信息多了一种选择。推送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对用户的信息技术素质要求低,二是及时动态,三是推送信息的单位数据量小。除了处于发展初期的组织,一些比较大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也会提供推送服务。推送技术的应用:RSS、广告信息群发、移动客户端推广等。
4)网站地图。网站地图又称站点地图,是网站中的一个页面,提供了一个网站中的所有链接,便于用户或搜索引擎找到网站内容。网站地图体现了一个网站内容自上而下的整体架构。许多用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浏览一个网站的时候,因为页面链接太多,信息量太大而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访问网站地图,根据网站地图的指引,找到所需要的页面。所以,网站地图帮助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网站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对搜索引擎而言,网站地图可以优化搜索效果。
5)社交网络。社交网络(SNS)全称社会化网络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在线社区。最初的社交网络由BBS、聊天室、新闻组的形式出现,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交流软件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创建的个人主页来分享原创的或转载的信息。现在,用户有大量可以选择的社交网络服务,如:Fackbook、推特、微信朋友圈、QQ朋友网这些基于朋友关系的社交网络,可以使用户分享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也有百度知道、新浪i Ask、Yahoo Answers这些基于知识问答的社交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发起求助信息,由全网其他用户来回答,依靠众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因为社交网络具有“一传十、十传百”的特征,因此其用户规模迅速膨胀,不仅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还能为经营者带来无限的商机,同时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加自由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篇2
一、实习内容:
1、ScienceDirect数据库
ScienceDirect是荷兰Elsevier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全学科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2200多种期刊,6000余种电子图书,900多万篇全文,24个学科的文献。目前,可以通过在国外的主服务器(简称SDOL数据库)访问ScienceDirect数据库,查找1995年以来的文献。
检索系统具有快速检索(Quick Search)、高级 检索(Advanced Search)、专家检索(Expert Search)等多种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
(1)快速检索(Quick Search)
可在4个检索字段:Keyword;Author Name;Title;Abstract中同时作逻辑“或”检索。还提供按字母顺序(Alphabetical List of Journals)和学科分类(Category List of Journals)2种方式进行期刊浏览。
(2)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高级检索(Search)界面,按文献类型检索设计三种检索界面,每个检索界面设有2个检索输入框,可提供12个检索字段选项,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默认 AND进行检索。
在使用高级检索界面时,请注意检索词的截词控制和位置控制的运用。
截词检索:使用通配符“?”表示中截断或后截断,只替代一个字符;使用“*”表示后截断,替代任意个字符。该数据库不可使用前截断。
位置控制使用“pre/n”表示前后位置不能颠倒的两个检索词的检索,“W/n”表示前后位置可颠倒的两个检索词的检索。
(4)专家检索(Expert Search)
专家检索界面可使用 Enter boolean search expression(布尔检索表达式)或使用位置算符(ADJ、NEAR)在所指定的检索字段中进行检索。
2、EBSCO
EBSCOhost是 EBSCO publislling公司推出的全文数据库,拥有11个数据库。其中 Academic Search premier(学术期刊数据库,简称ASp),内容覆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语言学、艺术与文化、医学、种族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期刊;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业资源数据库,简称BSp)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文商业数据库,涉及经济、商业、贸易、金融、企业管理、市场及财会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相对同样的商业数据库来说,其优势在于它对所有商业学科(包括市场营销、管理、MIS、pOM、会计、金融和经济)都进行了全文收录。这两个库内容涉及各学科领域,综合性强,检索功能强大,数据每日进行更新,我校图书馆购买了这两个数据库的全文数据。只提供校园网检索入口。
EBSCOhost检索系统具有基本检索(Basic Search)、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跨库检索几种方式。在作检索之间首先要选择检索数据库。
(1)基本检索(Basic Search)
点击 Basic Search进入基本检索界面,只有一个检索输入框。
(2)高级检索(Advanted Search)
高级检索界面,有2个检索框,可根据实际需要再增加检索字段。提供17个字段选项,采用布尔逻辑算符(and;or;not)进行检索,并提供限制检索结果(Limit your results)和扩展检索范围(Expand your search)两种选项。
EBSCO检索技术
(1)布尔逻辑检索:利用布尔逻辑算符AND、OR、NOT组配检索。
(2)截词检索:使用通配符“?”表示中截断,只替代一个字符;使用“*”表示后截断,替代任意个字符。该数据库不可使用前截断。
(3)位置算符检索:
W算符表示在此算符两侧的检索词在命中时,必须按输入时的先后次序排列,不得颠倒顺序。两个检索词之间可以插入任何其它的词和字母(但可以有一个空格或一个符号连接号),相隔的词数用W加数字表示。可见,检索用户要想用一个固定的词组检索,也可采用(W)算符,如:thin W1 film等。
N算符表示在此算符两侧的检索词在命中时,词序可以颠倒。检索词之间允许插入任何其它的词和字母,相隔的词数用N加数字表示。另外,输入以符号连接的短语检索时,检索结果也会命中不含符号的短语的记录,并在同义词中扩检。例如:输入 televisionN1 talk show,检索结果将命中含television talk-show, television talk show, and if synonyms have been activated, TV talk show的文献。
(4)词组检索
如果希望检索词作为词组出现,需要将该词组用双引号(””)引起。
(5)禁用词(Stop Words)
在检索EBSCO数据库时,有些词语不能作为检索词,如the, of等冠词、介词等。
以上是二个外文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
二、实习目的:
熟悉这二个外文网络信息资源的收录范围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使用数字信息检索的控制技术,包括字段控制、逻辑控制、截词控制和位置控制技术,认识外文图书文献和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
三、实习要求:
根据已确定好的课题,在上述二个外文网络信息资源使用高级检索方式进行检索,要求每个数据库做两个不同的检索策略,在这两个策略中尝试使用检索控制技术即字段控制、逻辑控制、截词控制和位置控制四种控制技术以获得合适的检索结果(可以不必在同一个策略中完成全部四种控制技术),其中一个检索策略的命中条数10-100条,然后比较两个检索策略优缺点。记录下在两个数据库中各检索到的一条文献。
四、实习报告的填写同中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要求。
课题名称:用中文描述
课题分析:只需将检索词写成中英文对照形式。
检索策略:每个数据库写出两个检索策略,可以写检索表达式,即检索词、检索字段、逻辑关系及辅助选项,用英文表达(可参照数据库提供的表达式),也可以用表格表示,并写出每个检索策略的命中条数,查准率,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检索结果记录要求:先判断文献类型,再根据要求记录相关内容。
期刊文献:
文献篇名、著者姓名、著者单位及地址、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文摘(只保留完整的一句话,该句要能体现出与课题的相关性,不可断章取义)并将文献篇名译成汉语。
图书文献:
文献篇名、著者姓名、书名、责任者、出版社、ISBN、出版时间,并将书名译成汉语。
例:
期刊文献
文献篇名:Evalua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CAD students.译:机械CAD水平测试方法
著者姓名:Hamade, R.F
著者单位及地址: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AUB), p.O.Box 11-0236, Riad El-Solh, Beirut 1107 2020, Lebanon
期刊名称:Computers & Education
卷号:Vol.49
期号:Issue 3
页码:p640-661, 22p
文摘:There is little theoretical 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how beginner-level trainees learn CAD skills in formal training sessions.图书文献
文献篇名:Chapter 11-Transportation
著者:Edwin M.Mcpherson
书名:plant Location Selection Techniques
发电站选址技术
出版社:William Andrew Inc.ISBN: 0-8155-1378-0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浅析 篇3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 信息化 网络环境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41-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作为重要信息来源——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文献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和馆藏文献类型、载体的变化,传统馆藏建设的概念已经被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所替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概念也得到了认同,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又发展成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在文献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需研究、探索和解决。
2 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
就图书馆文献信息而言,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之下,将每一个单个的图书馆等文献存储节点连接到一起,建立一个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方便公众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从载体上看:种类更加丰富,有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等,已超出传统文献的范畴。
(2)从构成比例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虚拟的文献资源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成为文献的主要形式。
(3)从分布位置来看:由于网络的分布特点,使文献信息资源本地和异地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可以实现异地共享;甚至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实现24小时全天候阅读。
(4)从利用率来看:随着网络用户迅速上升,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高校,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已经超过印刷型文献。
(5)从信息服务功能来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分类更加精确,内容更加的丰富,其服务功能也更加完善,很多图书馆开设了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室等,还可以提供自助式阅读服务。
(6)从检索方式来看:传统文献通常通过目录卡片和索引等方式进行检索,网络环境中搜索引擎仅需输入关键字符,即可获取相关文献资源,文献检索变得高效快捷。
3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不仅有本馆内的文献信息,更多的部分是馆外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996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F)的建成开通,使得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从传统的模式向一种以网络化与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开放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制转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的每一个成员馆的有用信息都会通过一定的规则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传递,同时每个成员馆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在网络中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
很长一段时间内,馆藏的主体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近几年,电子文献迅速发展,在馆藏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加,特别是二、三次文献的电子版,普及率非常高并且正在逐渐取代印刷型文献。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做好印刷型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适度并存、兼收并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3.2 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
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近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跟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电子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不完备,特别是电子化外文文献信息收藏总量明显不足,重复收藏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目标建设,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利用率较低,据数据显示,我国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足35%,高达65%的文献资料处于闲置或者较少访问的状态。同时,虽然电子出版物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电子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印刷型出版物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印刷型出版物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评审,因而被广泛用在晋升、职称评定和科研量化考核中,这是电子出版物所不能及的。通常情况下,印刷期刊的电子版大部分仅仅提供文献,并不是全刊,并且有很多ASCⅡ只有正文没有特殊字符和图像。
(2)数字化转换问题。在许多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信息都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保存下来的,在某些学科领域中有馆藏优势,甚至有的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想将这些文献信息全部数字化,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一些文献外在形式也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些都是电子出版物无法替代的。这需要对馆藏文献进行详细研究,对转换的文献进行科学取合。
(3)高度关注版权问题。数字化作品容易被复制,因而版权保护和电子信息传输许可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法律逐步完善,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版权问题也就是文献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
(4)使用习惯和设备对文献的利用产生影响。在我国,很多教师、学识渊博的学者不习惯使用电子版。同时还受到检索到所需资料后打印付费和检索某些异地文献需付费等问题的限制。
(5)电子刊物价格高。发行初期,电子刊物往往会以优惠的价格或者免费来刺激消费、打开市场。随着其发行量的不断上升,价格也随之上涨。结合电子版刊物的阅读必须有相应的设备这些因素考虑,电子版刊物的价格实际不比印刷版的低。而且有专业人士认为,对大量数字化馆藏进行管理甚至比管理印刷型文献困难更大,花费更多。
4 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馆现实馆藏资源,二是网络虚拟馆藏资源。现实馆藏资源是指置于本地的、本馆可以利用其为读者服务的、具有所有权的所有馆藏。虚拟馆藏资源是指读者通过本馆网络系统及其设备可以利用的本馆以外的网上信息资源,是置于异地的,本馆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网上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统一体。
4.1 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
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书刊、视听缩微资料、馆藏书目数据库、本馆开发建设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馆藏文献和电子文献、下载的网络信息等。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虽然受到冲击,但由于印刷型文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必须重视对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以确保读者的基本需求。而电子文献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检索方便、易于复制,以及可被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等特点,所以,要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应侧重网络数据库、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建设和全文电子期刊及检索性二次文献的引进。
当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状况是各自为政,信息分散。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各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控制中心,建设跨系统、跨行业的权威管理机构,做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共享的建设规划同步,为现实馆藏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针对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所占比例非常少,小型数据库不统一、不规范,大型数据库库存又少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和完善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并且在资源建设中应优先开展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原则,努力改变当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建库局面。
另外,特色馆藏不仅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的基础,还是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在网络环境中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还需要建立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4.2 虚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虚拟馆藏是在一种虚拟的信息环境中,完成信息系统和动态的、逻辑的信息资源的构造。图书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环境连接其他馆藏文献,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都得到大规模拓展。
与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相比较,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馆藏资源是网上电子信息资源;②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广泛的共享性;③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动态随机性,随时都在更新、变化。
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对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扩展虚拟馆藏空间。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以特定的用户为目标,建立专业完善的指引库,并用自动跟踪技术对指引库进行及时更新,以提高专业用户的网上查询效果。通过指引库,用户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的实际资源,就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指引库的建设不仅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尝试,而且也是打破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
5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用
租赁、购买服务、购进文献、免费获得是获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支付少量费用,通过图书馆获取重要文献资源。当前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异地电子查检的利用,很多图书馆都是通过购买服务为读者提供资料,这是对购进文献的补充和强化的有效方式。
(2)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免费文献资源。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电子文献资源:
一是本地存取、服务。本地存取、服务是指通过网络获得的一份与文献有关的信息进行拷贝,将其安装到自己的工作站或者是服务器上,通过本馆的局域网为读者开展信息服务。
二是异地存取、服务。通过对有关路径的访问,可以获得一个“账号或者用户名、密码”。然后通过相关软件就可以使用租赁或者订阅的文献信息资料。不过这样的网络文献通常是限制拷贝的,只有通过相关的浏览软件才能进行查阅,这种方式是为大型的专业数据库服务的。
6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首要发展趋势,通过对文献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环境的共享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学进,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4)
[2]韩桂香,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3]程晓环,对区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01)
[4]赵明臻,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障碍论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01)
[5]刘亚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06)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探析 篇4
关键词: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探析
科技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综合与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 科技信息资源分化为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 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相应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 及时了解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趋势,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设和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显得尤为迫切。
1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因特网等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壮大, 无论是出版界、图书情报界, 还是广大读者, 已开始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转向电子数字文献出版、收藏、使用, 使得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十分迅速, 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特网时代。我国信息资源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 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依然落后,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并呈现以下特点:
1.1 资源分散, 共建共享程度低
科技信息涉及面很广, 既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 还要服务于科研人员、社会大众。目前科技信息资源分布较散, 就其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三大主体而言, 各自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中, 大都存在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设计, 资料编码格式不一, 也存在各自为政, 重收藏、轻使用等现象, 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资料资源难以共享, 信息难以有效集成等现象。而且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分别隶属于文化、教育、科技三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 目前尚缺乏专门的领导机构, 对三大系统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协调, 以致各单位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习惯于从本馆、本校的角度去考虑需求, 有时就是本系统内部也不能充分协调, 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 共建共享程度非常低。
1.2 特色缺乏, 个性化服务不足
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都是通过购买万方、维普等机构的镜像、全文等来形成自己的数字科技信息资源, 这导致各个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同一化严重, 资源缺乏特色, 不能发挥单位本身的优势。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三大系统虽然各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收藏, 但没有形成各自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不足, 特别是一次信息资源覆盖率低, 有些学科或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特别是目前图书情报机构的职能建设已转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阶段, 个性化信息服务日益成为国内外行业研究的热点, 而我国对此项研究的工作开始于本世纪初, 国内各情报机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 各种有特色的服务更是缺乏。
1.3 外刊锐减, 国外信息保障低
印刷型文献资源, 特别是国外科技文献, 目前依然是我国科技人员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加入WTO后, 我国各图书情报机构必须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来取得国外原版报刊, 而订阅印刷型原版外刊的价格昂贵, 是影印刊的10倍以上, 且价格每年都大幅度上扬, 许多图书情报单位无力续订原有影印外刊品种, 只得大量削减外刊品种。外刊订购数量的减少, 使得原本就非常薄弱的外刊保障体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国外文献的订购率严重滑坡。
1.4 人才馈乏, 服务水平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高新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兴起必将对服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则要转向文献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产品的生产上来, 把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筛选、整理、加工之后提供给读者, 以满足网络环境中的用户对信息需求从整件文献深入到具体的知识单元的需求。将知识与高科技手段紧紧结合起来, 使之融为一体以满足读者的要求是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追求。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而目前,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制约, 除高校外其他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都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现有的高职称的研究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对采用信息化手段有畏难情绪, 阻碍了科技信息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推广, 相应地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2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发展趋势
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一改传统的信息服务中局限性、被动性、封闭性和效率低下的不足, 向着共享性、主动性、开放性、时效性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越来越呈现精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趋势。
2.1 科技信息资源需求的精品化
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化在给人们提供了巨量科技信息资源的同时, 跟随而来的是巨量的科技信息垃圾。重复的、低水平的网络资源会不仅占据人们绝大部分的网络时间, 而且使人们难以找到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对今后的科技信息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是深度而不是面面俱到, 是系统有序而不是名目繁多, 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成精品化趋势。我们知道, 在产品供应短缺的时代, 数量是最重要的, 但在产品丰富的时代, 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有实力的科技信息单位将会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推行精品战略, 而信息服务的内在价值也主要取决于信息开发者的智力和财力的投入。
2.2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专业化
在科技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的今天, 粗而广的科技信息服务会最先被淘汰, 原因是这种类型的服务内容可以很容易的在互联网上得到, 但又不能给信息资源用户以帮助。基本上都是一些公开的信息, 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 任何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总是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分不开的, 其所包含的专业技术知识的新颖性和唯一性是衡量科技信息服务价值的重要尺度。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侧重点的不同则是其抵御激烈竞争的重要法宝。因此,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并赢得市场, 办法之一就是使自己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专业化, 将目标集中到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中, 集中到特定的用户群上, 利用特色的信息源和专业的技术优势来进行科技信息服务, 通过专业化来提高服务的深度和质量,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说, 走专业化道路是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科技信息资源运营的商品化
在传统科技信息服务里, 科技信息服务大多是公益性的, 付费很少甚至是免费。但现在真正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肯定是有成本的, 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的来源成本以及科技信息服务业本身的高投入, 如高昂的硬件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 和软件 (数据库等) 投入以及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决定了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一些常规的、公益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一般只能提供公开的、含金量低的信息, 而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则必然是商品化的。
2.4 科技信息资源竞争的品牌化
在将来, 科技信息服务行业肯定是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强大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有资金、有人才、有强大的用户网络和很好的信息服务的各方面的保障, 从而越来越强;然而一些弱势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由于财力、资源和人才等的限制导致用户有限, 用户有限又限制服务单位财力、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发展,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弱小的服务单位被兼并或淘汰出局。而最终能得以生存下来的科技信息单位则可能成为几大品牌科技信息服务单位。
3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3.1 统一规划协调, 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在当今数字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加速、信息资源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 而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单位经费增长有限的情况下, 建立一种协调机制, 整体规划、科学采集、合理配置并共享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国家和省市应建立一个跨系统的管理协调机构, 根据本区域的发展目标和科研的需要, 统筹规划各种类型载体的科技信息资源, 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管理, 指导本区域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体系, 同时重点扶植若干个专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承担为全国服务的任务, 进而一定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3.2 明确服务方向, 着力建设特色信息资源库
科技信息工作必须转变观念,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市场, 着力建设特色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需要, 并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得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大众化资源随处可得, 而特色化资源则成了稀有之物, 特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的立足之本。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更注重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突出本单位重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 要自动地将本单位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纳入本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之中, 通过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中心, 使本单位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通过共享与协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定范围内使科技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资源数字化, 建成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要集中本单位优势, 重点建设特色资源, 保其系统性和新颖性, 使其处在某类信息资源垄断地位。
3.3 创新服务模式, 切实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所谓个性化服务, 就是指在数字网络环境中, 信息服务在保障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以用户定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内容。网络环境下, 用户面临的是一个未经整序与加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的海洋, 这些信息资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使用户陷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独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尤其是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信息过滤技术、信息推荐等的出现, 为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了契机。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普及及利用程度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特点, 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模式, 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适应科技信息资源用户多样化需求, 加强信息服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和联系, 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效益和水平。既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要考虑不同用户的客观条件加工成不同的信息产品。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媒介, 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 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3.4 打造核心支撑, 培育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团队
21世纪是技术的时代, 也是人才的世纪。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适应今后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需要,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建立开放的交互电化教育网络, 以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培养满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深层次服务需要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一方面通过与大学合作, 进行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颁布资质证书的委培。同时, 广泛开展读者教育和用户培训。另一方面修改完善科技信息情报人员工作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使从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服务人员的能力及劳动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使科技信息情报工作真正能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留住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仙.浅析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2) :118-119.
[2]吴飞翔.网络环境下浙江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之浅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3) :54-54.
[3]马玉香, 李红.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服务与思考[J].地震科技情报, 2001 (9) :47-49.
[4]尚佩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应高位切入——四论省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生存与发展[J].情报杂志, 2004 (10) :114-115.
[5]杨宇, 许明金.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湖南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分析[J].现代情报, 2008 (6) :189-192.
新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探讨 篇5
摘自《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年4月刊 作者:绍兴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钟初雷随着信息系统在医院的深入应用,建立全面覆盖、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是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目标。新建、迁建医院从零起步、重新规划、整体布局,更利于建设目标的实现。绍兴市人民医院于2007年10月底整体搬迁成功,其间对于信息网络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为其他新建、迁建医院建设提供参考。
一、本院建设概况
绍兴市人民医院系一家三甲医院,2004年开始建设新院,从原城区中心位置迁建到新规划城区的中心位置,新院占地228亩,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500张,至2007年10月底已整体启用。新院设计网络信息点1万余个,涉及整个医院三幢大楼,网络布线设计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点与电话通讯一体化六类线设计,医院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联接INTERNET)物理分离设计。三幢大楼共设计70个弱电间用于安装接入层交换机,主机房与每个弱电间至少使用3根四蕊室内光纤联接,每个弱电间离任一网络信息点的线路路由距离不超过100米。大楼之间不超过500米的采用多模室外光纤,超过500米的采用单模室外光纤联接。
二、不同功能区域信息点覆盖
医院功能分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医院网络信息的覆盖不同于其他办公大楼。根据医院的当今应用需求并考虑未来计算机应用的增长适当冗余,同时在弱电工程设计过程中综合使用部门与医院基建部门的意见不断变更覆盖需求,最终形成不同功能区域信息点覆盖的设计需求。在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部门结合实际环境,又对信息点覆盖进一步提出修改要求。信息点覆盖范围,既考虑未来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考虑医疗设备、智能设备的网络接入。综合整个过程,至新院正式启用,主要功能区域网络信息点覆盖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功能区域网络信息点覆盖情况表 功能分区信息点数量用途
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
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等
用于病房无线覆盖
HIS应用及联接外网
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等
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
学生学习与工作
联接INTERNET,备用
联接INTERNET,开通住院医生办公室内网16个住院护士部内网6个病区走廊天花板每20米内网1个住院主任办公室内外网各1个护士长办公室内网1个主诊医生办公室内网1个示教室普通病房贵宾病房内网6个外网1个外网1个
重症监护室每床位内网3个,其中2个位于吊臂,1个位于监护设备联接墙面
住院大厅门诊诊间
内网1个内网2个
触摸屏
门诊医生工作站,1备1用排队信息显示
门诊诊间门框上内网1个方诊区预检
内网4个
分诊及就诊排队管理
收费1个,联银行POS机1个自助挂号及检验单打印,触摸屏麻醉监护设备及计算机、医学影像
门诊挂号及收费每1.2米柜面内网2个门诊大厅手术室
内网8个
内网6个,其中2个位于吊臂
复苏室放射报告室
每床位内网1个,位于设备带内网24个
麻醉监护设备PACS、计算机阅片报告放射设备及计算机联接排队信息显示
放射机房控制室内网4个放射机房门框上内网1个方
检验科操作室每五平方内网1个,采用地插检验收样室
内网4个
LIS计算机联接收样及核收样本报告发放
B超报告,一备一用排队及网络打印机病理阅片报告停车管理及图像传输药房软件,一备一用联接内外网演示用于内外网无线联接
门诊报告发放内网4个B超室B超服务台病理报告室停车场门诊药房大会议室
每机房内网2个内网4个每工位内网1个出入口处内网各2个每1.2米柜面内网2个主席台内外网各4个
大小会议室天花内外网各1个板
重点科室门禁内网1个
用于门禁控制
三、本院网络构架情况
总体网络构架采用二个核心交换机冗余设计,汇聚交换机到核心交换机双链路上行,核心交换机故障不影响业务运转。接入层按业务性质分关键业务区、非关键业务区、服务器区、放射科区,详见图1。
(一)关键业务区:主要是门诊及医技科室,其业务性质决定计算机网络一旦中断就会立即影响正常业务运转,业务高峰停顿五分钟就会导致大量病人滞留,造成不良影响。故该区域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双链路上行至会聚层交换机,会聚层交换机采用冗余设计,任一链路、核心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上行模块故障均不会引起业务中断。
(二)非关键业务区:主要是医院住院病区及职能科室,其业务性质决定计算机网络中断后在一个小时内修复对业务影响比较小。故该区域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单链路上行至会聚层交换机,如链路中断或上行模块故障会导致业务中断。因留有备用链路及备用上行模块,故修复时间可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
(三)服务器区:其端口用于联接主机房服务器,如交换机故障或链路故障将影响医院所有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医院业务的影响最大。故该区域接入层交换机先堆叠后采用双链路与核心交换机万兆联接,任一主交换机故障或链路中断不影响业务,若任一接入层交换机故障也可在短时间内将联接服务器的网络从故障交换机切换到非故障交换机。
(四)放射科区域:因放射科PACS系统信息传输流量较大,故接入层交换机采用二条万兆线路不通过会聚层交换机直接与核心交换机相联接,千兆传输带宽到桌面,保障图像传输的速度。任一核心交换机故障或链路中断不会影响放射科正常业务。
四、体会
(一)新建医院在设计阶段,医院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即需提前介入,为弱电设计公司提供适合医院未来需要的信息点覆盖方案。医院功能分区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医院本身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才有可能提供覆盖需求,也只有在弱电设计公司详细了解医院功能与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医院未来冗余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医院使用要求的信息网络,防止漏装信息点影响房间功能使用。本院在建设过程中某些信息点设计时未考虑到,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予以补救,但也给施工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天花板封顶的情况下,增加信息点致施工异常困难。因此,在设计初期弱电设计公司与医院信息管理部门详细沟通并由医院信息管理部门提供分区域分功能的详细覆盖方案是新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初期的重点工作。
现很多医疗设备拥有网络接口可以通过TCP/IP协议传输信息,故医院信息系统覆盖时除了需要考虑计算机应用,还应考虑诸如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放射设备等医疗设备通过医院网络达到监护与诊断信息的共享。智能大楼部署了很多智能型设备,如门禁、楼控、停车场、视频监视系统以及机房的UPS、精密空调等,均需要通过信息网络进行通讯,故信息点覆盖时也应综合考虑上述设备的网络接入。本院在建设过程中未考虑急诊ICU、心内科ICU、神经科ICU的监护仪网络接入,在设备采购到位监护仪厂家提出相关问题后着力补救才解决。
弱电设计公司在明确信息点覆盖方案后,医院建设部门应及时提供房间家具分布图,以方便弱电设计公司根据家具分布图确定信息点插座的位置,最大程度避免日后办公桌在左边而信息点在右边,需要从过道走线或重新为网线走线安装线槽的情况出现。
(二)随着门诊及住院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全院性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计算机系统故障会导致医院业务停顿,病人就不能正常就诊。因此,建立高可靠性与高稳定性的医院计算机网络就非常重要[1]。本院在网络设计过程中对门诊、医技等关键业务区域进行了交换设备与链路冗余设计,将由于网络故障导致业务停顿的机会降到最
少。但对于非关键业务区域,接入层采用单链路,采用出现故障尽快用备件更换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投资。本院这种核心与会聚层冗余设计,接入层分业务关键与非关键的网络建设方案,保障了投资的有效性又将网络故障导致大面积信息系统瘫痪的可能性减到最低。
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信息服务 篇6
一、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1.构建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大众式服务受到了冲击。网络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21世纪图书馆读者的基本需求。而构建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则是当代图书馆开展个性化、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是链接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完善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增强图书馆在未来知识经济中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次,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信息的受控性、随意性差,网上信息庞杂无序,而现有的搜索引擎功能还不够完善,一次检索往往会出现若干条命中记录,这令信息用户无所适从。所以,面对与日俱增的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用户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便及时准确地获得最佳信息。图书馆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权威性。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应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②准确性。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内容应当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信息应当经过深层次加工和处理,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也应当说明来源与出处,以确保引用事实和数据的准确。③适用性。即信息服务平台必须具有链接简单、操作方便、访问灵活的特点,可通过多种检索点和途径进行查询。④评估性。是指信息服务平台在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序过程中,为使信息资源达到权威性、准确性、适时性所能进行的最佳实时监控的程度。
2.编制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随着全球数据交换的日益频繁,网络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当我们在网络的知识海洋中冲浪的时候,在我们为其巨大的信息量和瞬间的更新速度而惊喜的时候,也会因其信息的包罗万象、参差不齐而尴尬。面对这种困境,图书馆编制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则显得非常关键。搜索引擎其功能主要是聚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利用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编制学科专业和专题网络检索工具、网络检索指南,建立网上学科、专业和专题信息引导系统,供读者检索查询。目前,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分类索引的主题资源指南,它按主题分类,用户根据主题目录进行查找。如著名的“雅虎”、“搜狐”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主题资源指南。另一种是关键词检索。通过输入需要查找的主题词,将相关的信息列举出来,供用户选用,像国内查找中文网站的3721网站,只要输入需要查找的网站的中文关键词或拼音字头缩写,该引擎就能自动列出相关的网站。
3.建立信息导航库。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资源将会更加丰富,信息集成自动化程度将迅速提高。但信息资源网络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信息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噪音。重复的、低水平的网上资源占据了我们大量的网上时间,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仍很困难。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并赢得市场,应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建立相应的信息导航库。信息导航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网上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信息导航库是指图书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超文本技术,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筛选,然后利用适合的分类法和主题词表,将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序的组织,并进行分类和主题标引,最后生成数据库,供用户查询,从而使广大专业人员能及时获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提高查询质量。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已着手建设我国最大的专业学科导航库。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该重点学科导航库已初具规模,现已由48所高校完成了390个学科导航,其中有28%左右以建库形式生成动态网页,而绝大多数则通过物理链接建成静态网页。静态网页采用超链接完成相关信息间的有机结合,从而集中不同学科的网站,并按特定分类体系将网络原始资源有序组织,建成学科导航。该种方式由于编制人员无须深奥的编程语言知识,现已被大学图书馆和专业技术机构普遍采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
1.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发展,要想做好信息服务,首先从观念上要有一个更新,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树立大图书馆观、以人为本观,以用户为中心观、合作与共享观、竞争观、市场营销观。要强化创新服务观,研究国内外现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理论,树立以知识服务为主的观念。网络信息技术将“图书馆馆藏”的概念扩展为图书馆资源,现代图书馆工作重心从重收藏走向重开发利用已成定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要有较强的网络化意识,必须突破传统手工服务方式,以建立、推广、普及方便适用的图书情报计算机检索和提供网络为己任,把目光放在整个网络上,而不仅仅局限于馆藏。同时,要积极开发网络信息产品,使信息服务得以良性开展。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原则,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闭关自守”、被动服务的思维定式,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准则,学会研究市场,不断开拓有潜力、能发展的服务领域,开展个性化主动服务。在开展图书馆的跟踪服务、定题服务、剪报服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信息服务的特点,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针对性服务。实践证明,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并不断在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服务对象,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3.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稳定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选择”,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其一切信息服务活动要全面奉行“服务围着用户转”的行为准则,坚持对用户的优质服务制度,全面贯彻“以用户为中心”,在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中谋求效益的提高。
4.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巨大生产力的创造者。网络环境下,新型服务不断增加,为了适应服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服务技能高的人才队伍。图书馆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交流活动和学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出鼓励学习的政策,为工作人员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习,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整体提高,真正达到有效开展信息服务的要求。图书馆在严把队伍关的同时,要加快引进专业图书馆信息人员,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要敢于启用、重用具有网络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人,增加懂技术和有能力人员的比例,要想办法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用感情留住人,以事业激励人。
5.以用户为中心,以现代技术为桥梁,以信息为主导,以宏观组织、法规为控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用户分为若干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必须因人而异,图书馆首先要高度重视用户信息能力的培养,教会用户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其次要通过调查研究,切实把握用户的需求,以强化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
在信息服务中,信息服务人员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为信息使用人员提供服务。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作为桥梁的作用就显得极为突出。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要在图书馆乃至社会这个宏观环境中进行,它也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图书馆整体工作及发展规划相适应、相协调,而不能与之冲突,不能脱离这个整体。同时,信息服务又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要以此为控制,决不能突破这个界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0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新时代。汹涌澎湃的社会信息化浪潮和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已由基于唯一物理空间的、提供现实馆藏的传统服务,逐步转向既包括有限的物理空间,又包括无限的网络空间并提供新服务方式和新服务内容的现代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工作也已由过去以收集、管理信息资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提供信息的检索、链接和传递,注重信息导航和信息增值为主。在这种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息资源建设观,在继续搞好传统现实馆藏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上资源,用虚拟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现实信息资源,以便跟上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步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两个方面。
1.1 现实馆藏
现实馆藏指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包括:
(1)纸质印刷品文献
进入网络时代,尽管电子出版物的数量有了迅速增长,但各种电子形式的科学资料仍然远远少于印刷型文献,图书馆仍然是源文献的主要提供者,网上信息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印刷型文献在网上的延伸。将图书馆收藏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使其上网利用是图书馆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2)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主要指以光盘为有效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光盘数据库的购买,将其变为本馆的现实馆藏,通过多媒体阅览来提供信息服务。
(3)自建数据库
自建数据库指针对本馆特色、发展方向、地区特点和用户需求,图书馆自建的特色库及专题数据库。
1.2 虚拟馆藏
虚拟馆藏指没有具体、固定的文献信息形式,也不为某一个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结果,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通过网络远程获取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本馆并不存在却又可以利用网络化手段及情报检索来服务于本馆用户的信息资源。包括:
(1)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基本部分,是实现书目共建共享的前提条件。用户可选择不同的联合目录去获得世界各地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如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引进的O-CLC Firstsearch,据2000年7月的统计,共收录了6.85亿个收藏地址。
(2)数据库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部分数据库都已上网,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书目数据库大多是印刷型检索工具的网络版,质量很高,内容涵盖了所有学科,提供的信息种类也多种多样: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报告、专著等;类型从文本型到多媒体型;形式从题录索引、文摘到全文;数据有文献型、事实型、数据型等。由于经费有限,图书馆难以购置很多的光盘,通过利用网上数据库来扩大馆藏、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选择。目前,网上著名的数据库有:OCLC Firstsearch、Uncover、UMI、EB-SCO、INSPEC、CAS等。国际上最大的联机检索系统DIALOG也在万维网(WWW)上提供了其600多个数据库(文档)。我国自己建设的数据库在Internet上具有代表性的有ChinaInfo(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工程)提供的100多个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一系列数据库。还有一些文献信息机构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也通过其Web主页对外提供服务。
(3)电子书刊
据美国斯坦福商业通讯公司报道,2008年与1999年相比,全世界印刷出版物营业额由940亿美元下降到820亿美元,电子出版物则由4亿美元上升到210亿美元,预示着电子出版物光明的前景。目前,国内外许多大中型工具书都已上网,提供网上检索利用,如《不列颠百科全书》(http://www.britannica.com)、《韦氏大词典》(http://c.gp.cs.cmu.edu:5103/pr09/webster)等。而作为主要情报源的期刊,网上资源也十分丰富。如前述的OCLC Firstsearch系统、Uncover的Uncover Reveal Alert Service系统、UMI的PQD系统和国内的CHKI的“中国期刊网”等。
(4)动态信息
图书馆传统馆藏的基本特点在于正式出版物,动态信息历来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Internet将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网上动态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专业协会等发布的信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研究成果、项目进展报告、统计数据、产品目录等。此外,还有一些公益性信息,如新闻、求职、天气信息等。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
当前,世界性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正在以Internet为平台进行重组,网络化、数字化潮流不可逆转,作为源文献主要提供者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必须:
(1)加快由印刷型文献向电子型文献的转化
将印刷型文献转化成电子型文献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将非电子型文献书目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书目数据库型信息、编制电子型出版物的电子化书目、将非电子型文献转化为电子型文献三方面的内容。
(2)加快对电子型文献的收藏
由于电子型文献提供了快速阅读与存取,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各图书馆都很重视电子文献的收藏,在采购经费中,电子文献所占比例稳定上升,并逐步动摇了纸质文献的主导地位。
(3)加快数据库建设的步伐
数据库建设是现代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基础,也是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将分散于各种载体的有价值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使其系统化、网络化,达到信息资源重组、资源结构优化、资源保障升级的根本目的。
(4)有针对性地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网络集成了全球信息。任何一家图书馆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收藏也是有限的,而由全球数千万台计算机组成的Internet空间是无限的,网上信息资源也是无限的。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是继纸质文献的开发和电子文献的开发之后的又一新的资源开发内容。当前,尽管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冗余信息充斥,无序状况严重,利用起来十分困难。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在于向读者/用户提供信息导航,无论是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还是情报产品开发,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各图书馆应当根据自己的办馆方向、方针任务和读者/用户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过滤和组织网上资源,提供链接等。特色化应该是基本出发点。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专门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在扩大,其难度也在增大。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的信息加工和管理人才是保证新时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人才类型来说,应具备下述四类:
(1)文献整序人才
他们应当在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多种手段,对信息的存在形态作必要的转换,使得信息具有不同的空间及时间表现特性。
(2)信息开发人员
他们应对信息源与信息流有深刻的认识,具有某一专业的相关知识,能够针对特定用户的需求,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提供增值服务。
(3)信息咨询专家
他们不仅能够通过纸质文献检索工具解答用户各类信息需求,还应该在系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基础上解答网上信息检索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跟踪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最新发展并加以利用。
(4)网络维护专家
他们具有信息处理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与通讯设备等一系列专门技术,能够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参考文献
[1]韩丽风,刘蜀仁.Internet网上参考信息源的开发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1999(,2):34-36.
[2]刘蜀仁.网络出版物的发展与图书馆资源引进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0,19(1):31-34.
[3]黄连庆.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1):43-45.
[4]王淑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20(4):32-34.
[5]傅晓.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0,20(4):70-7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篇8
一、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档案信息网站及其信息量很少并且内容贫乏。
(1)档案信息网站很少。据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994个,而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却只有666个,只占档案馆总数的16.66%。我国现有各类大学2273所(普高1792所),建立档案网站101个,建站比例还不到5%。(2)网络上公布的档案数量很少。据统计,我国档案馆室中保存的纸质档案,总量达4亿卷件,排架长度约900公里,保存的照片档案3000多万张,音视频档案200多万盘,电子档案近200万盘,档案信息资源总量非常巨大。而目前我国档案信息网站在网络上公开的档案,从笔者随机抽查的10个网站来看,上网的档案信息量还不到馆藏量的万分之五。有一些档案信息网站根本就查不到档案文件。(3)档案信息内容单一贫乏。在这些通过网络对外开放的档案中,绝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其他类别的档案极少,内容单一贫乏。(4)没有全国性的档案信息中心网站。三家中央级的档案馆虽然都办了网站,也各有特色,但是任何一家都不是全国综合性的档案信息中心网站。
2. 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虽然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上网的档案内容不多,但是重复录入相同档案文件内容的现象却大量存在。(1)档案信息网站之间内容的重复。在平级档案馆或部门的档案网站中,档案内容的重复主要是档案法规文件的重复,包括全国性档案法规内容的重复和地方性档案法规内容的重复。(2)档案信息网站与其他行业网站内容的重复。档案信息网站与其他行业网站在内容上也有重复,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网站的内容重复较为普遍。
3. 档案信息检索功能不完善,多数网站没有全文检索功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信息网站提供的检索工具还不是十分完善。从笔者检索到的666个档案信息网站来看,具有一般查阅功能的网站453个,占68%;具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网站有146个,不到22%。很多网站的所谓检索功能是非常简单的,有许多网站是把案卷或文件目录以表格的形式放到网页上,利用者要一条一条去查找,这不符合检索要求。网络上真正具有完全检索功能的档案网站不是很多,有些网站不能进行模糊查询,大部分网站查不到档案全文,有的网站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检索工具。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档案信息网站的建设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考虑,主要考虑的是档案部门自身的宣传,而不是人民群众对于档案的利用要求,栏目设置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把档案信息网站搞成了一锅五花八门的大杂烩。二是对于档案信息网站的建设,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没有系统地进行统筹规划、统筹管理。对于网站设计软件的选择、档案检索系统的采用、网页版面的样式、栏目的设置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以至许多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是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检索系统的不科学造成查阅利用的不方便,根本适应不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也是统筹不够造成的后果。三是档案基础工作跟不上,开放档案的鉴定、特别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量相当大,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致使数字化处理的进度缓慢。当然要马上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也是不现实的。四是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不足,档案工作人员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不高。许多档案工作人员对于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太了解。这些也都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的基本对策
在现代资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对策。
1. 做好基础工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馆藏档案数字化前的鉴定。在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首先对档案的价值和是否开放进行一次全面的鉴定。数字化的重点是“永久”档案。所以只要每一级机构把本级的重要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那么从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既可以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建立目录数据库。二是选定数字化设备。三是确定存储格式。笔者认为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图像文件,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文本文件可直接以PDF格式存储,这样能够较好地展示档案原貌,并且查看文件的软件通用性较强,是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较好格式。四是确定命名方法。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就应当先确定好扫描件的命名方法。一般宜采用档号命名法,要注意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对应连接。考虑到备份存储的方便,应当按全宗建立文件夹,分别存放各个全宗的扫描档案。五是具体进行数字化。具体进行数字化处理时,要注意扫描内容的完整和页面位置的端正及页面内容的清晰,不符合要求的要认真地进行矫正处理。一定要注意维护档案原件内容的真实性,尽量反映出档案的原貌特征。六是建立目录与全文的连接。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检验无误后,必须将档案全文与目录数据库一一对应进行连接,以便于查阅利用和网络共享。
2. 建好档案网站,方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是依靠各个档案信息网站提供信息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只有建设好档案信息网站,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方便地利用网络档案信息资源。
要建设好档案信息网站,首先要选择好的建站系统,最好是在选择档案管理系统时一并考虑。从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要求来看,档案信息网站必须要有完善的检索功能。不但要有目录级的检索功能,而且要有全文检索功能。其次,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一定要简洁,要在简洁的前提下求美观,千万不要过分的雕饰。再次,档案信息网站一定要有互动功能,要有与利用者沟通的渠道。采取开设论坛、设置留言簿、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利用者建立沟通渠道。最后,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怎样维护网站的安全,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安全稳定正常运行。
3. 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时代需要的档案专业队伍。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在档案领域不断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建立一支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精通信息管理、结构合理、工作高效、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的档案信息工作队伍。
4. 加强统筹规划、构建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一些规范标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今后,对全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1)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议制订档案信息网站设计技术规范,推荐使用符合要求的建站系统,使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在建立档案信息网站时有章可循。(2)要以中央档案馆为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标准的“中国档案”大型网站,此网站应当有别于国家档案局目前已经建立的行政管理内容的网站,应当专门公布国家级的可以对外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该网站要能够连接到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网站。(3)已经建立档案馆的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专门档案网站。
这样,我国就能够形成一个以“中国档案”网站为中心、以各地方档案网站为基础,以专门档案网站为补充的纵横交错的互联互通的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网络,就能够形成我国档案信息的高速公路,人民群众就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利用档案信息的权利,宝贵的档案信息资源就能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网站研究课题组.国家综合档案馆、高校、企业档案网站现状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6(1),
[2]吴绪成等.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2).
[3]王建平.关于档案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6(5).
[4]陈永成.构筑二十一世纪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www.lyda.gov.cn.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篇9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不够。
在高校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 几乎没有关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利用方面的指数, 这就导致高校领导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实体性馆藏资源占绝对优势, 由此可见, 校级领导往往不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地标建筑, 是展现学校文化底蕴的窗口, 因此, 很多学校大力修建馆舍, 忽略整体的信息资源建设, 忽略图书馆的职责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职责。
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这就让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特别是云技术的大力推广。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面临着很多知识产权问题, 从而使我国高校图书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3. 信息资源服务不到位。
我国高校图书馆尚未实现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任何消息的程度, 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互动性比较弱,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服务的效率, 同时, 科技信息化的水平还不够高, 在技术层面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另外, 网络资源的筛选也存在很大问题, 网络上不仅存在信息重复、过时、虚假等问题, 有时还存在黄色信息和暴力信息,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将会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和教育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
二、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做到, 一是系统性原则, 要充分利用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资料库, 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工作。二是共享性原则, 资源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平台, 资源共享, 使信息流通起来, 做到新信息及时共享。三是标准化原则, 要根据国家的标准, 确定统一的著录标准和标引方式, 增强信息资源库的规范性和兼容性。
2. 提升馆员的素质。
对图书馆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大量专业能力强、技术全面的人才, 他们不仅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还要有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们不仅要有引导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等。学校要多为图书馆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勉励老员工树立危机意识, 鼓励新员工多多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 提升综合素养, 积极倡导新老员工经验交流, 共同商讨出针对本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措施和具有特点的管理方式等。
3. 扩大信息资源数量。
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 发挥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不断丰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注重纸质资源的扩充, 更要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扩充。要加强服务理念, 牢固树立大发展、大资源的理念, 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契机, 共同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这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举措。
4. 确保信息安全。
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是图书馆进行资源信息建设面临的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工作, 特别是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动态化和规模化出发, 既要解决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同时也要解决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问题, 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确保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靠, 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干净的图书馆环境。
5. 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指依靠本馆的馆藏资源, 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并将这些资源数字化, 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整合起来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 大都侧重本校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科, 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因此,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 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 提供高效、特色的服务, 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对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 构建有自身特色的网络资源架构, 实现资源共享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信息资源不够充足、对网络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信息资源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也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 在扩大信息资源数量、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 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主战河.论网络环境下新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2]杨晓光.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 (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篇10
一、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
网络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化记录的, 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 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 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给图书馆履行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和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 知识仓库设计, 职能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这应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正视的课题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机构采用以市场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 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检索和传递, 快速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本馆或其他馆以及全世界各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从理论到实践, 从探索到实施, 信息共享空间正在逐渐成长为新时期图书馆建设中无法避开的话题之一,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对现有数字馆藏的认识与分析, 结合高校自身馆特点, 有效事例各类信息资源共享, 为高校师生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环境和馆藏
当前, 图书馆资源常可以划分为非数字化资源和数字资源两大类。非数字化资源即传统的印刷型纸质资源及工具书等, 而以这部分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占图书馆服务的70%。显然, 非数字化资源依然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体, 人们依然将长期依赖于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 这类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而数字化资源则是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专业数据库, 影像文件及网络等外部信息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这两种形式的资源都将长期并存, 互为补充, 为读者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物理层, 虚拟层和支持层, 也就是简单说的, 空间、资源和服务。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时, 信息资源是空间建设的基础与实质。当前, 我国大学图书馆, 尤其是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建设经费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等, 很明显, 我国各高校都在为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而努力, 尤其是在数字资源的投入建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中信息资源, 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模式, 因此, 除了具有传统纸质资源外, 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字库、影像文件及网络等信息资源。各种印刷资源、电子资源再加上网络资源, 三种资源三位一体, 注重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利用与创新。同时, 电子资源与网络资源必须连图各种软件, 高端工作站和打印机, 多媒体装备等各种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工具。要求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专家人员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多媒体, 搞好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搜集、检索、筛选与整合, 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满足高校学生的要求, 更好地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多, 因此必须更新观念, 在加强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同时, 提高馆员的读者的网络信息素养。
更新观念, 强化网络资源建设的领导,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一个共识的观念作为基础, 应提倡和推行全局观念, 资源观念, 合作观念, 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首先强化决策者的共建共享意识, 通过小范围的局部共享实践, 为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直观感受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 通过宣传, 学习, 研究等多种手段把此观念内化为所有图书馆人的共识。同时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基础在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 只有从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上统一规划, 分工协作, 从而形成不同的馆藏特色, 才能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将成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提供快捷便利的通道, 实现网络、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三者关系的有机结合, 才能显示信息资源网络存在的价值。如果图书馆只是从网络中索取信息, 而不能向网络输送信息, 那么网络也推动了存在的意义。各高校图书馆应集中技术优势,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合作研制和开发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 全文技术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共建联合目录数据库, 在加紧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把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软件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使各个图书馆不但索取, 而且输出, 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时对提高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素养也要重视起来, 因此要求馆员要熟悉本馆馆藏资源情况, 通晓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知识,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 熟悉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库, 指导读者正确使用检索语言, 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确判断信息质量及利用价值, 提供快、新、准的信息。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利用多种渠道, 提供多种形式对读者进行培训和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师生都了解图书馆, 学会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 在当今时代利用网络信息, 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各高校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存储合并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稳健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依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结合高校数字科研的实际需求, 构建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科研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学术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讨论主要以硬件空间建设为主, 对深入挖掘信息馆藏涉汲不多。高校图书馆应在网络资源利用上, 加大开发与利用力度, 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效的信息服务, 特别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慰慈,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3) 6
[2]过言之,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5
[3]成俊颖, 李梅等, 复旦大学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调查卷分析, [J].图书馆杂志, 2007, (7) 39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探究 篇11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地方信息 地方文献 信息资源保存
分类号 G255.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2.004
Probe into Preservation of Jiangsu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Library Perspective
Quan Qin, Zhang Tianying, Li Wei, Cheng Longxiang, Geng Jian
Abstract The network lo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at takes the network as the carri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ultural sociopolitical. This paper analyzes loc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131 provincial government websites, 65 government bureaus and municipal departments websites, 56 public libraries, 26 comprehensive museums and 76 comprehensive archives websites, 44 county local party history websites and 23 news network, such as Jiangsu Network. It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information content distribution,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su local network information. Therefore, it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 opinion of Jiangsu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ervation.
Keywords Network resource. Local information. Local literature. Lo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ervation.
网络地方信息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信息资源,是本地社会历史沿革的原始记录和历史见证,它具有独特价值,对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南京图书馆启动了“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试验性工作。为了进一步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课题组调查研究了江苏省131家政府网站、65家政府厅局网站及市级部门网站,56家公共图书馆、26家综合类博物馆和76家综合类档案馆网站,44个区县地方党史网站,中国江苏网等23个新闻网站的地方信息内容,对江苏地方网络信息内容分布、类型、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对开展江苏网络信息地方保存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1 保存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图书馆责无旁贷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具有收集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人类文明记忆的社会职能,在数字时代,必须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类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长期采集与保存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使得一个地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信息保存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国外一些组织、机构的关注,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纷纷开始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相关研究与实践。为了保护与存取与本国和本地区有关的网络珍贵原生数字资源,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图书馆均认为开展网络信息保存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许多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实验项目。
在开展实验项目的基础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收藏互联网资源。201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与Twitter在达成了一项协议,收录2006年到2010年4月期间产生的210亿条推文,后来又补充了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的1500亿条推文。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沟通和表达方式,是一种新型馆藏资料,“对信件、日记、期刊以及其他馆藏资源形成了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替代后者”[1]。
从2013年开始,英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保存互联网上的所有英国网站、电子书、网络新闻和博客,以保存该国的“数字记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从2016年1月起,获准抓取来自电子书、博客、网站、社交媒体的所有信息,以及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任何信息。受益于此,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收集到上亿的澳大利亚网页,上万的澳大利亚电子书、期刊和杂志,以及未来将出现的各种新形式的出版物[2]。
世界最大文献服务机构——计算机联合编目中心(OCLC)在2010年研究报告《把握我们的脉搏》中指出,原生数字资源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重要挑战。目前,OCLC 92%成员馆已经开始进行原生数字资源保存工作,另外8%成员馆也正开始进行计划或实施[3]。
nlc202309042115
我国网络信息保存项目的实践与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2003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采集与保存了中国5万个政府网站信息,主要保存了2006—2008三年间我国的重大事件。2002年起,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中国Web信息博物馆”,该系统收录了超过75亿的中文网页,它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历史网页,对于追寻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的全貌有着特殊意义。我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
2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网站选取
江苏地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广泛,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网络地方信息选取时我们确定了3个原则,一是网站创建者、网站内容发布的主体,二是网站内容的权威性、资料性,三是江苏境内网站。依照上述原则,主要选取4种类型网站地方信息内容。
2.1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是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截至2015年7月7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全国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上报的政府网站共85 890个,其中地方82 674个,国务院部门3216个[4]。
政府网站主要是向全社会宣传和展示政府形象,提供政府系统、权威、详实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政府文件及其准确的解读和分析等,网站提供的内容信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益性。政府网站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提供服务,它是一级政府在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搭建平台,对于依法行政、改善与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的政府网站共分为三个层次,省级政府网站、省级政府部门网站、区县政府网站。江苏省政府网站一般分为政府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两个部分,省级政府部门既有政府网站又有门户网站,而市县区级的政府部门网站与门户网合二为一。各级政府网站名称一致、栏目设置基本一致,一般都设有地方介绍与概况栏目,如“走进江苏、苏州概览、美丽徐州、魅力锡城”等。“走进江苏”,包含江苏概况、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开放等内容和统计数据;“镇江概览”中有市情介绍、特色文化资源、城市座标、名胜旅游、市民讲坛等内容。江苏省政府网站的栏目、页面风格等方面比较统一,但各个网站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5]。
目前江苏省各级政府共有网站131家,江苏省政府厅局各部门网站共有65家,下属市一级部门网站共893家。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和13个地级市105县区级均建立了信息中心,60多个政府部门的信息机构组成了行业性信息系统,各系统均由省市县区多级网络组成,面向本行业提供信息服务。
2.2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网站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网站上的地方网络信息内容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与权威性。目前江苏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4家,综合类博物馆63家,综合类档案馆共120家,专业类博物馆共53家,综合类城建档案馆有22家。其中共有56家公共图书馆、26家综合类博物馆和76家综合类档案馆有单位网站,网站设有专门介绍当地地情的专题栏目,重点介绍地方文化、历代名人、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内容。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网站大部分设有地方文献专栏,内容有当地名人、地方文化、地方艺术、名胜古迹、街景、非遗统计、民风民俗、美食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如南京图书馆有江苏旅游资源库、江苏文化民俗库、江苏文物库、江苏政策法规库;扬州市图书馆有扬州地方法规条例、扬州名人数据库;淮安市图书馆有淮扬美食文化数据库;溧阳市图书馆有溧阳印象等。
博物馆网站上关于地方信息的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各类展览的展板图片展示为主,个别网站设有地方文献资源专栏,如南京市博物馆的印象朝天宫、金陵轶事,常州博物馆的记忆常州,如皋市博物馆的印象如皋等。
档案馆网站中也设有地方专栏,如无锡南长区档案馆的走进南长,分南长概况、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南长风采等子栏目;南通市档案馆的南通名人、通城变迁等等。部分地区城市建设档案馆内容较为丰富,如南通市城建档案馆的城建历史,沭阳城建档案馆的风土人情、城市历史栏目。
2.3 地方党史、地方志网站
地方党史办公室,主要负责当地党史研究,重要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出版工作;地方志办公室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整理编辑工作。地方党史、地方志网站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史料性和准确性。
江苏省13个省辖市都建有地方党史网站,有44个区县有地方党史网站,网站一般包括编研动态、党史研究、党史著作、党史遗址、党史人物、党史知识、党史大事等内容。如南通市有通州史志网,设有党史编研、史志动态、史苑撷英、人物春秋等9个栏目,详实记录了通州区地方党史情况和党史研究动态。
江苏13个省辖市都建有地方志办公室网站,有45个区县建有地方志网站。如南京地方志网设26个栏目,有新编方志、地情书览、南京年鉴、古籍整理、方志学会等;赣榆史志网设有方志编修、年鉴编纂、徐福文化、赣榆印象等10个栏目,在赣榆印象栏目下设有赣榆概览、赣榆山水、赣榆之最、赣榆人物、赣榆风情5个子栏目,这些内容反映了赣榆县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人物春秋、风景名胜等内容。
2.4 新闻媒体网站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功能角色的转变,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新闻媒体网站成为人们浏览查阅最多的网站之一。目前江苏省由政府主管、各地新闻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媒体网站目前共有23家,全省13个省辖市,每市基本拥有2个新闻媒体网站。如南京有龙虎网和南报网、无锡有太湖明珠和无锡新传媒。这些地方新闻媒体网站集新闻发布、文化传播、商情互动、信息资讯、公共服务等于一体,贴近网民、贴近现场、贴近市场,具有权威性和区域性特点,已经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列的第四主流媒体。
nlc202309042115
3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不足之处
3.1 内容广泛但缺少深度,利用率较低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内容广泛,既有大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民生信息,又有地方史志、年鉴、地方概览、旅游资料、名录、地图、家谱等史料性内容。如地方概览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物习俗、风士人情等;旅游资料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以及江苏籍人士和在江苏工作生活过的各界人士的著作、传记、年谱等。
3.2 缺少统一规划和整合,地方信息内容重复建设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与合作,各地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地方旅游网站之间内容重复建设,缺乏共建共享,如宿迁政府网站中走进宿迁栏目里的概览宿迁、宿迁大事记、宿迁年鉴、风土人情,宿迁史志网里中有人文概览、党史记事、宿迁年鉴,宿迁市图书馆网站有风土民情,虽然栏目名称不同,但其中部分内容重复;无锡政府网站中魅力锡城栏目下的无锡年鉴、无锡人文与无锡市史志网中无锡年鉴、无锡人文的内容重复。资源重复建设加大了建设成本,浪费了人力财力。
3.3 搜索功能弱,导航系统不完善
由于网站以用户为中心意识不强,不同网站使用的软件不同,所提供的检索途径也不相同,给用户检索与利用地方信息资源带来不便,导航功能也不完善. 栏目设置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如金陵图书馆自建资源里的南京地方法律法规数据库,提供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方式;常州图书馆的古典文献栏目,就提供书名、作者、出版社检索入口;太仓市图书馆里的太仓历史人物名录数据库提供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和生平做检索入口。相同专题地方栏目归属的所在栏目名称不同,给用户查找利用带来不便,也影响到用户的检索利用效率,如南长区档案馆的“南长大事记”归到了“档案业务”,扬州市档案馆将“扬州大事记”归到了“成果介绍”,江都区档案馆将“江都大事记”归到了“服务社会”,宝应县档案馆的“大事记”归到了“新闻中心”。
4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构想
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载体,根据江苏省目前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4.1 提高认识、科学实施,建立全省地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体系
多年来,我国制定了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但是缺少对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政策规划。省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地方信息保存的重要性,统一规划全省网络信息保存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组织有关机构进行分工与合作,引导全省信息行业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文化遗产保存指导方针》中提出,国家图书馆拥有法定权去获取和保存该国出版的文化遗产。在欧美发达国家,网络资源保存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都主要是国家级图书馆、联盟组织、专业研究机构等,其中国家级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主体,在网络资源保存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我省地方网络信息保存体系中,南京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起主要作用,积极推动全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工作的开展,通过共同合作,建立起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保存体系,成为全省范围内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中心。
4.2 加强法律保障、经济保障和行政管理保障,构建全省网络地方信息保存保障机制
网络资源的保存面临着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有相应法律保障版权与知识产权,根据欧盟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关于文化资产的数字化和在线获取及数字保存建议》,欧洲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制定了相应法规,如法国2006年制定的《关于信息社会版权和相关权利的法律》、意大利2006年制定的《公共文化资源呈缴条例》、2008年德国制定的《向德国国家图书馆缴存出版物条例》和英国2013年生效的《法定缴存图书馆(非印刷品)条例》都增加了数字与网络资源的呈缴内容,规定了数字资源采集与保存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江苏省政府需要尽快制订有关出版物呈缴法规则,明确赋予图书馆采集保存网络资源的法定权利。
网络资源采集需要长期稳定和连续的巨大资金保障,各国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基金资助、社会捐赠、政府投入等途径。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应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同时也可吸引更多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我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工作,使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我省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统一规划全省网络信息保存工作,制订全省统一技术标准,在全省统一标准的框架内开展网络地方信息保存工作。
4.3 规范全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建立全省分级分类和分布式保存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共有全面采集、选择性采集和混合型采集三种方式。全面采集主要保存本国域名或国内以gov.、edu.、org.、等域名注册的网站信息内容;选择性采集是按事件、人物、会议或学术领域等主题保存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网站信息内容;混合性采集方式主要兼具全面采集与选择性采集。在发达国家,除资金比较雄厚的国家或机构采用全面采集方式外,大多数国家与机构主要采用选择性采集方式保存网络信息资源。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采集应以选择性采集为主要方式,针对本省的重要事件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集;采集范围主要以江苏省各级政府网站、公藏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为主要网站;图书馆要根据采集的内容进行编目并保存,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还原供用户使用。全省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流程如图1所示:
2012年,南京图书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开始“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建设工作,在文献采集、技术保障和信息存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主要采集120多家江苏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网站的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以网页模版、保留原文链接、网页快照三种方式呈现,共建立了新闻中心、政务、文化、经济、教育、医药卫生、交通、法律、农业、专题10个频道,频道下分设50多个子栏目。至2014年底,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已采集数据共134 934条,达22G容量。该项目积累了地方网络信息保存项目的经验与做法,将在全省起到引领导与示范作用。
nlc202309042115
江苏省各级图书馆应该结合本馆的方针任务,制订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目标,确定网络资源的建设方法和相关标准。大型图书馆应该设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建设试验工作,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纳入本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之中,使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江苏省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江苏经济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 1 ] 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收藏Twitter上所有历史记录[EB/OL].(2010-04-15)[2015-08-20].http://www.chinan-
ews.com/gj/gj-sjkj/news/2010/04-15/2228340.shtml.
[ 2 ]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于2016年1月全面收集互联网信息[EB/OL].(2015-07-16)[2015-08-20].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5n/7y_11625/201507
/t20150717_102963.htm.
[ 3 ] 时婉璐.原生数字资源馆藏建设初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MINERVA项目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8):27-30.
[ 4 ] 85890个,中国政府网站“家庭”首次摸清[EB/OL].(2015-07-21)[2015-08-20].http://www.gov.cn/wzpc/2015-07/21/content_2899963.htm.
[ 5 ] 政府网站[EB/OL].[2015-08-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h5quUYlngzLGGj8GKQGu0YyTqB0zI
03XyflVjBTyAjj2sIBmzb7_hc1lPUvoa09tyNCh_b7ZG
YFZPeHrKO00a.
[ 6 ] 瞿建雄.中外互联网资源采集保存现状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75):33-37.
全 勤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苏南京,210018。张天颖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李 玮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陈龙翔 南京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耿 健 南京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管、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5-11-20 编校:邹婉芬)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浅析 篇12
1、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 是指通过网络连接本馆及外界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馆藏, 其宗旨是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有序化, 通过网络提供利用,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2、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是指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建立联机目录和各种类型数据库, 以及对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分析、选择、组织, 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全程。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 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 它决定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
二、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是印刷型文献网络上的延伸, 会更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文献的实际作用。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丰富了馆藏
目前, 文献信息种类繁多, 变化快, 信息量大是信息发展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个大学图书馆都难以满足读者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动态化需求。虚拟馆藏的建设, 汇集了全球范围内任一专业的有关信息, 其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哪里, 连接终端的用户都可自由地利用信息资源, 而不必关心信息的来源。这样, 使图书馆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 为补充馆藏、拓展服务内容及模式创造了条件, 使资源共享真正成为现实。
2、加强了服务的针对性
根据用户需求及科研需要等形成的虚拟馆藏, 服务的针对性大大加强。它将大量分散的原始文献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整合, 并将国内外有关信息联接起来, 从而为用户提供导航。
3、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因特网是开放性的, 网上信息资源数量大、非规范、变化快, 信息发布的随意性等等, 这一切都给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带来很大的困难。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 就是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挖掘, 使一些无序分散的信息经过重构整合, 成为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 方便了用户利用。
三、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 网络信息内容繁杂、缺乏规范性、知识含量低等缺点, 使信息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仅停留在建立网络信息学科导航, 相关站点链接, 和部分馆藏网络化的水平上, 无论是从开发深度, 学科针对性和质量控制上, 都难以满足读者对网络信息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搜索引擎缺乏信息的针对性和标引的科学性
(1) 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缺乏针对性
搜索引擎系统收集的信息由于缺乏针对性, 无法有区别对待不同用户的检索需要。用户不能鉴别网络信息的质量, 在检索原理上其检索效果的输出一般以检索词的相关性大小排序的, 它并不按照信息的相关质量标准排序, 其检索过程增加了个体判断信息准确度的强度, 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很多信息链接出现“错”链接和“死”链接状态。
(2) 分类体系不规范
各搜索引擎使用各自的分类体系, 缺乏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它只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 缺乏概念、主题和特定学科等多种检索途径, 类名不规范, 分类层次也不合理。由于信息组织与标引缺乏控制, 使误差率、漏检率较高, 往往输入一个检索式, 检索出一大堆网页地址, 其中大部分是冗余信息。
2、缺少本校特点的自建数据库
许多高校图书馆缺少自建网络检索工具和学科导航库, 虽然一些高校图书馆引进了数据库, 但大多数是一些一般性、通用性的、专题、专用的数据库, 搜索工具不多, 检索出的信息数量大, 检准率、专指度差。所获得的学术信息低, 与教学科研补益无多。另外高校一些电子阅览室实际只起到网吧的功能。
3、精通网络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目前, 高校从事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既懂英语又擅长网络操作, 同时又掌握有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 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软件设计人才严重缺乏, 从而严重困扰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发展。
四、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建议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信息网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再加上高密度的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 使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与利用有了坚强的技术后盾。图书馆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服务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必然从完备文献转移到完备信息。
1、进一步加强馆藏体系建设, 优化馆藏结构
在网络环境下, 馆藏建设急需探讨的是如何建立起具有本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同时, 也要更新传统的馆藏概念, 使馆藏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 要加大电子文献的入藏力度。
(1) 确定馆藏定位
首先根据校系的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走向, 确定图书馆文献收藏的定位。同时应重视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 随时了解教学科研的变动情况和读者对文献的要求及建议, 这也是馆藏定位的依据。
(2) 调整馆藏结构
馆藏结构的调整应以读者对文献需求的不同层次为依据, 分不同等级的藏书, 制定哪些为核心藏书。一般说来, 研究选择必备的最低限度的常用书、次常用书作为核心藏书, 构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而核心藏书又可分为研究级、实用级、基础级等不同层次。同时还要根据文献的利用率调整结构, 使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文献实际作用。
(3) 提高馆藏质量
采购计划要以馆藏定位和馆藏结构为目标, 以重点学科为中心, 以教研需求为依据, 以采购资金为尺度, 做到计划有章可循, 有量可度, 避免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在文献采购时, 必须适应文献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既要继续搞好传统纸质文献的收藏, 又要加强非纸质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的收藏, 使馆藏文献类型多样化。
2、网内协作
信息资源建设的协作与协调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网内协作打破了条块分割体制, 在协调平衡文献资源采购方面, 尤其在经费紧张、书价上涨的情况下, 对避免重复采购、确保重点学科刊物的连续性, 提供尖瑞学科研究资料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 网内协作可有效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3、开发网络资源, 弥补馆藏不足
处于网络环境中的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本馆拥有的藏书, 而更大量的部份则是馆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是一种将用户与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帮助用户搜寻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机制。这种机制本质上并不局限于任何物理地点和具体的资源, 完全应该以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为基础, 按照用户需要来灵活地连接, 组织和利用合适的资源、工具、服务和系统。而以Internet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网络恰好为这种机制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由于Internet的信息资源是广泛的、无序的、分散的;网上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随机变化;网上的信息资源大多数以一次信息为主, 没有进行加工整理;网上的检索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综合处理, 进行二次、三次的深度加工和组织;必须善于将网上各种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 加以分类鉴别, 使得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有序的、高速的可进行传递的信息, 从而在用户与网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木容:“对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思考”, 《图书馆杂志》, 2002年第3期。
[2]吕凤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 《图书馆建设》, 2002年第2期。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推荐阅读:
网络信息资源12-08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09-20
资源类型网络信息11-17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03-22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05-09
医院信息网络建设06-04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06-28
信息资源网络化07-27
网络信息化建设08-16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研究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