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例题(精选12篇)
课堂例题 篇1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策例指导下, 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解后反思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思例题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生思路, 发展学生的能力。下面, 我就如何进行例题反思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反思解题是否正确
例题解完后首先要检查解题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 是否有无忽略的条件、有无漏解等。解数学题目时, 有时由于审题不清楚, 已知条件理解不透彻、考虑问题不周全、计算太粗心等, 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讲运动型问题时, 一定要看清点在直线、还是在线段或射线上运动。再如计算时遇到分式或根式时, 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讲解等腰三角形时, 一定要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学生解题时不能一次解对, 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解题结束后进行反思, 解题时把题目看清看完整后再下手, 把平时的作业当做考试来做, 因为只有平时课堂上训练到位, 才能在考场上步步为营。
二、反思有无其他解法
反思例题有无其他解法, 能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并深究问题, 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并不满足于常规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题多解是拓宽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探索, 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思维, 广泛联想,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 增强学生的求简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所在。在解题教学时, 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研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反思解题的方法、规律
例题解完后应对本例中出现的知识点的回顾, 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例题中存在的思想、方法。很多数学问题不是孤立的, 有其产生的背景, 能体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教师就必须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做的习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 既要掌握一类问题基本的解题规律, 又要能够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一类型的问题, 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 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 认真总结解题规律, 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 以现在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 提高解题能力。例如遇到综合题时, 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搞清楚要求的几个问题间有无联系, 如有联系, 要善于使用前一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遇到复杂的图形要能从中找出基本图形, 观察图中有无全等形、相似形。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 学生才能提炼方法, 找出规律。
四、反思解题的易错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 一道题目讲过好几遍, 结果做起来还是有不少学生做错。而且我们在题目易错处虽多次强调, 但总有学生注意不到。如在求弦所对圆周角时,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产生漏解。因此, 教师在评讲例题时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哪些地方易错, 易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并对易错点进行分类, 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出处, 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错误, 是解题方法不对还是考虑问题不周全等。同时要对易错处及时加强训练巩固, 使学生通过反思例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五、反思例题的迁移
在解完例题后,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此题能否进行推广与引申, 也可把例题的条件和结论适当改变拓展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 学生能解决的就不再是一道题, 而是一串题目了, 他们的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适当的引申, 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规律, 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实际证明, 例题的变式迁移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定向。变式训练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式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求新求异。
六、反思师生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决定了课堂效益的高低。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 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 学生一问一答, 表面上教学顺利、课堂气氛活跃, 但这种没有让学生思考、缺乏智慧挑战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反思例题讲解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新的发现和好的表现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反思在课堂上有没有做好主导作用, 学生有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反思师生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例题是数学课堂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例题解后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应成为一种习惯, 这样能使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及时的小结归纳, 能使我们拨开迷雾, 看清问题的本质, 反思解题过程的正确性, 反思解题过程的多样性, 反思题目的引申和推广。解题后反思可使所学知识浑然一体, 达到知识的再现与重组, 使方法最优化。反思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靖江市马桥初级中学)
课堂例题 篇2
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初中数学 例题拓展 发散数学思维 课题教学反思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10年我县举行了说题比赛,并且在多次县市级的教研活动中,各教研员在指导工作中多次强调:教学要立足课本例题,习题,注重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例题的改造等。在深入推进“轻负高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就是教师的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无疑是对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一环。课堂上讲解例题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对例题进行精炼,延伸拓展,可丰富题目,对学生视野的拓宽,发散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从而可让学生形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度拓展的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所以,数学课堂例题需要拓展生活化例题。教材中的多数例题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入口浅,利于学生进入,有助于学生双基的夯实。同时,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挖掘和拓展,这对于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中例题的教育价值有充分的认识,认真研究这些例题,从不同方面对这些例题进行挖掘和拓展,使教材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教师不是主导者,应是引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出拓展数学例题的基本途径与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教学策略;
2、通过“每课必拓,以拓激思”,良好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打造一支研究业务、钻研课改的教师团队。
(2)、研究的内容
这次课题研究的对象之一是教材中的例题。课本例题有时不能兼顾全体,存在有的学生可能有“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对例题的处理时,必须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在完成一个例题的解答时,有必要对该题的内容、形式、条件、结论,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真正掌握该题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如果能对例题进行一题多变拓展,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必将使人受益匪浅。而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增加思想深度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目标和内容。
1、钻研教材,分析例题,收集可供课题研究的材料。
2、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例题进行拓展训练。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一起寻找题目的拓展练习的思路、方法。
4、通过课堂实例、问卷、作业反馈等形式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课题具体研究过程
1、转变教育理念
“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因此,本课题自成立以来,各成员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后,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改进教学方式
收集课前相关资料的,做好课后的反思。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借助于例题的拓展练习这一载体,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深化。
新课标指出: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增加一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注重学生发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和作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性趣,让例题教学与学生进一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实践、调查设计等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灵活,课内、课外互相促进,达到提高课堂的效益的目的。
3、拓展数学例题
课题组成员探讨例题内容生活化、例题结构变式优化、例题一题多解和多提一解这些方面的内容。
进行课例展示,包括教学设计、课件修改和教学展示。其他成员听课、评课,再反思修正。
建立例题拓展课件集,便于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课题研究成果
1、课本中的例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挖掘课本例题中蕴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通过类比、联想和拓展,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把原来题目进行变换形式,则可设计一些实际性、有效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对例题加深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效率,培养发散思维。
2、开展课题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水平,这就迫使我们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进行自我学习,加强理论知识的吸取,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课题实施时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从生活或教学实际提炼精髓,以便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课题的深入开展中,我们的自身素质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在问题研究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最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及有关资料整理: 倪君霞:论文《一道课本例题衍生出的中考题赏析》,2013年1月发表在《中学数学》
拓展练习题:《折叠问题课后拓展题》、《旋转问题课后巩固题》、《等边三角形有关的全等练习题》
教学设计《课堂例题拓展设计稿》 李 倩:论文《巧妙建模 多题归一》
教学案例《相识源自相似》、《数线段》、《反比例面积问题》 马慧娟:典型习题集
六、几点体会
1、在课题实施过程,碰到的问题还是蛮多的。开始时偏重于课堂教学设计,而在作业设计环节上下的功夫不够,有点跟不趟。在实施一阶段后,各方面慢慢跟上来了,速度较大,过虑较多,怕教学质量跟不上来。在实施课题感觉有点感觉了,结题时间也到了。
2、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书面材料没有完全成文,只不过在每节课后进行了局部反思,没有提高到理论水平上来。
精选课堂例题,优化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例题选配 类型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53-01
0
新课改的灵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贯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精神,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依据教材,从典型例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探讨例题的过程中,发现例题精彩出众的一面,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在高中数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精准而又恰到好处地选取合适的例题,首先就要明确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因为任何形式的教学,不管是例题的选取还是其他,都必须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和立体思维,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并最终将这种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题教学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题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讨一下不同类型的例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选取。
一、具有启发性的例题
引入例题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在选取启发性的例题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等因素,充分保证启发性例题的教学效果。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例题要控制在学生的思考能力范围之内,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要使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满足感得到激发,从而发挥出启发性例题教学的最大作用。
二、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例题本身就是很多题目当中的一种典型,它在诸多同类问题中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一般都会有一些例题,这些例题大都是一些比较典型并且具有代表意义的。但教材中的例题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教材例题之外,还要悉心挑选出另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题,一方面避免了教师讲题量大却收效不高的弊端,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由一个题目的解法可以联系到其他相关题目的解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具有变通性的例题
例题的变通性就是将一个题目进行多种形式的题式变形。在例题教学的具体应用就是要善于对例题进行挖掘、引申、演变和推广。而变通的方式主要有:已知条件不变,继而挖掘结论;已知转为未知,未知转为已知;增加或减少变通例题当中的条件和结论;针对“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情况,总结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出例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能直观地显示出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例题用活,将知识讲活。
四、具有规律性的例题
例题教学切忌局限于形式,应尽量避免那种“因题论题”的情况,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淡化了对例题本质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教会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和一种学习的思想比单纯地教会题目本身的解答要重要得多,这其中就涉及到例题的规律性问题,通过观察、类比、分析、总结等手段来揭示问题的规律,能达到以点带面、由具体到整体、由一般到普遍的目的。过去的那种“题海战术”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应该包括思想、思维和能力方面的。
总之,例题教学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的引导。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固有教学模式,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例题选取对于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例题的选取上应当充分考虑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从启发性、代表型、变通性、规律性等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教学质量。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定会迎来数学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经验点滴 篇4
一、在课堂例题教学时, 要突出重难点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无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 都要重视课堂例题的教学.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效率, 是教师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课本的例题和练习、习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每一道例题都有它自己的解题思路、逻辑、方法, 都会体现相应的公式、概念、定理等知识, 有时是突出在某一思想方法上, 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例题的目的, 突出重难点, 做到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例如, 在讲多项式的概念时安排以下三个例题.
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特别是第③题中π的6次方的6是不是多项式的次数? 学生容易混乱;例2是一道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题目; 例3是主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升、降幂排列.总的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突出重难点, 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课堂例题教学中, 要恰当选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例题都要讲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过低或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 都会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盲目选择一些怪题、难题、偏题, 结果收效甚微, 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 适得其反.例题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切不可盲目选择例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例题的选择不能过多、过杂、过难, 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代表性, 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选择例题, 也不能一味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 要选择典型的、体现现阶段教学目标、蕴含数学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的例题, 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换课本例题或补充课外例题.另外, 例题的精选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题海战术”, 使学生减负增效,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 填空题重概念辨析;选择题重方法;解答题重思维;证明题重演绎;综合题重逻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题型, 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并巩固知识.
三、在课堂例题教学中, 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例题教学不能因为考试强调通性通法而淡化技巧的特点.例题教学如果教法单一, 照本宣科, 就会导致讲解刻板, 缺乏变通、创新.例题简单时, 教师认为没什么好讲的, 将解题过程直接板书, 让学生自己看解题过程, 或者逐字逐句念给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有时会一股脑地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思考, 只是单纯地接受, 逐渐养成“你讲我听”的接受式学习, 没有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勉强可以应付, 但条件稍微有所变化, 就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所以, 在例题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技巧和方法得当, 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例题教学要注重题后反思, 积累经验, 总结 规律
课堂例题 篇5
提升环境数据监测质量
背景链接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西安市两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事情,是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突出案例。今年6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201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对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中公分析
[取得的成就]
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总体可靠,基本满足当前环境管理需要。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逐步放开,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有益补充,但社会监测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面临的问题]
但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存在人为干预导致数据失真,包括:
一是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如依靠行政力量指使相关人员通过干扰采样设施等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现象。
二是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蓄意干扰监测现场采样,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三是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受利益驱动,编造数据、出假报告以赚取利润;或为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不按规范开展监测活动,监测质量堪忧。
四是客观局限导致数据不准。由于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或因人员、仪器、设备等能力不足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不科学;相关部门方法标准不统一等导致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引发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构建责任体系。地方党委和政府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明确环保、质检以及各相关部门对相关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
建立约谈机制。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地、州、盟),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强化防范和惩治。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
来源:
高效数学课堂,从讲透例题开始 篇6
关键词:“马饮水”模型;情境教学;高效课堂
课本中的例题是经过学科专家精挑细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例题讲透。所谓讲透题目,就是不但要讲清例题与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讲透题目是高效教学的必然要求,下面我通过“马饮水”模型的教学来进行说明。
原题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0页例2,题目为:直线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一骑马少年从A地出发,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家中,他沿怎样的路线行走,能使路程最短?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解答此题比较容易,即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对称点与B的连线与l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这样操作的可行性,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解释。教师要思考这一例题放置的位置是图形的轴对称这一课时,所以要把轴对称的本质体现出来,即抓住本质,形成模型。事实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马饮水”数学模型。它的本质是,在轴对称图形中,寻求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和最短。这一模型的考查非常多,下面通过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以及问题的深化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不同情境下的数学问题
首先是不同的几何模型。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何图形的考题千变万化,比如“马饮水”模型就可以放入各种基本几何图形中(一般是轴对称图形)。
情境1:等腰三角形
如图,已知在等腰△ABC中,∠ABC=120°,P是底边AC上的一个动点,M、N分别是AB、BC的中点,若PM+PN的最小值为2,求△ABC的周长。
情境2:正方形
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8,点E是线段AB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求PE+PB的最小值。
情境3:圆
AB是⊙O的直径,OC是⊙O的半径,OC⊥AB,OC=1,点D在弧AC上,弧AD是弧CD的2倍,点P是半径OC上的一个动点,那么AP+PD的最小值是多少?
事实上,只要具备轴对称的图形都可以出这类考题,比如菱形、等腰梯形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就不再赘述。
其次是不同的函数图像。由于“马饮水”模型的本质是轴对称性,所以它的应用不仅可以是几何图形,还可以是具有轴对称性的函数图象。初中学习的函数图像都具备轴对称性,所以这一知识点也可以放在函数图像上。下面就举双曲线与抛物线两个例子。
情境4:双曲线
点A、B是双曲线y=上的两点,其中A(2,3),B(3,2),在直线y=-x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
情境5:抛物线
已知点A(-4,8)和点B(2,n)在抛物线y=ax2上。
(1)求a的值;
(2)求点B关于x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并在x轴上找一点Q,使得AQ+QB最短,求点Q的坐标。
二、渗透在其他学科中
理科的学习总会有许多的联系,其中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关系就很紧密。比如光线的传播,总是按照最短路线进行的,与数学中的最小值很相似。下面就举一个光线反射的例子。
例.一束光线从y轴上的点A(0,2)出发,经过x轴上点C反射后经过点B(6,6),则光线从点A到点B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三、同一知识点的继续深化
如图,一牧民从A点出发,到草地MN去喂马,该牧民在傍晚回到营帐B之前先带马去小河边PQ给马饮水(MN、PQ均为直线),试问牧民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使整个路程最短?(简要说明作图步骤,并在图上画出)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份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提高工作的效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教材中的例题讲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为学生的减负做一点切实有效的事。
参考文献:
王淑敏.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5(11):137.
课堂例题 篇7
有效的例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挖掘题目潜在的教学价值,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化和规范化, 锻炼学生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日常课堂数学例题教学中, 让学生“说”例题, 是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一条有效策略.
一、何谓“说”例题
“说”例题 ,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口述例题的解决方法、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说”例题, 应体现“四步骤”: (1) 让学生说初步想法. 就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来剖析问题特征, 构架初步的设想, 估计所选方案将产生的结果. (2) 让学生说尝试结果. 就是给予学生尝试做题的时间, 寻找实施策略, 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3) 让学生说解题过程. 就是通过锻炼说解题过程或解题思路, 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 让学生说收获反思. 就是给予学生发表的权利, 来回顾解题过程, 比较同伴的经历,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如, 学生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 我在一节复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 求k的取值范围. 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练. 有学生这样解答, 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所以必须满足Δ≥0, 即 (, 解得k≤1.这时我没有给出否定, 而是请他想想有无考虑不周的地方. 这时有学生指出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还需保证二次项系数1 - 2k≠0, 即k≠1/2, 故给出了他的答案是k≤1且k≠1/2. 我对他投以赞许的目光 ,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 他把两个注意点都考虑到了. 在肯定的同时, 我要求大家考虑得再细致一点. 又一名学生起来给出了他的解法, 题中出现了二次根式姨k , 所以必须加上k≥0这个条件. 于是我请大家发表对本题的解后回顾, 一学生总结道, 解决本题应考虑1k≥0, 21 - 2k≠0, 3Δ≥0, 三方面缺一不可, 故k的取值范围应是0≤k≤1且k≠1/2.
二、有效的“说”例题
1. 把例题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题具有示范性、典型性, 但传统的例题教学, 是由教师讲解分析为主. 这就容易出现这样一个现象,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或者为了避免少走弯路, 题目刚刚展示出来, 教师就匆忙加以分析进行讲解. 久而久之, 部分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习惯, 老师出题时你不用思考, 因为老师一会儿就讲, 学生就会由来不及思考发展到根本不用思考, 而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继而发展到真正要他独立思考时, 他已经不会思考, 如此这样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得到有效锻炼, 解题能力岂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 留给学生自主分析的时间太少, 学生探索讨论的空间太少, 于是就会导致学生学会了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却不会解形式上变而本质未变的题, 数学方法和思想学过了, 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 遇到新的问题情境就会束手无策. 只和学生讲解游泳的要领和各种泳姿, 而不让学生下水搏击, 一旦遇到真的风浪, 结果可想而知.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而捕鱼的本领必须通过实践得以提高.
2.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 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还有一种就是最近发展区, 指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水平发展过程是沿着创造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过程的轨迹前进的. 教师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 并把它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 如此不断,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发展.
在日常数学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说”例题, 突出学生的思维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可能. 如果教师在例题处理上, 不愿放手, 不敢放手, 抑或一味地追求低起点, 小步子,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小跳”甚至“不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地, 那么学生的“弹跳力”就始终得不到提高和锻炼, 学生也就一直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才能“成长”. 让学生尝试性地“说”例题, 就是要教师真正了解和估计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 师生合作, 生生交流, 来提高学生的弹跳力.
3. 让学生“说”例题 , 将例题解答权交给学生 , 并不是说教师就无所事事, 就放手让学生单干埋干. 当例题新颖, 学生一下子找不到解题思路时;或者例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感到陌生, 不知从何下手时;或者学生探求过程中出现普遍性的通病时, 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例题的解答过程中, 教师的“导”要掌握好“度”, 引导不到位, 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引导过了头, 学生的求解变得徒有形式. 我们要防止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 是“超”导. 即在学生还没有去主动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 教师就过早予以铺垫, 过早地给学生提示. (2) 是“细”导. 教师对解题思路和自己的想法做了过于理想化的设计, 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自己的许多真实想法得不到展现. (3) 是“假”导. 教师直接将题目的解答告诉学生, 或者提出一些近乎告诉答案的提示给学生.
课堂例题 篇8
一、精选的例题要有针对性
在新课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目标, 在复习中主要针对考试目标。有了针对性的目标, 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 就像抓住了蛇的七寸, 只要抓紧就能解决问题。只要抓紧这样的例题就能解决系列的知识点, 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和高效。如在复习密度时, 我们可以针对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给出具体事物的体积和质量让学生求解。
例1:我拿的这个土豆质量是44g, 它的体积恰好是40cm3, 这个土豆的密度是多少?
这样的例题直接就能答上来, 之后将该例题适当变形, 给出重力而不是质量。
例2:这个土豆所受的重力是0.44N, 它的体积恰好是40cm3, 这个土豆的密度是多少?
现在只转了一个弯, 学生只要能认得密度计算公式这个目标, 将重力往质量方向靠就能很容易解答。还可以结合体积的计算公式给出边长或长宽高或底面积和高, 让学生求其密度。有这样的例子作铺垫, 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测量这个土豆的密度就比较容易了。
例3:买土豆时, 土豆的密度越大价格越贵。现有如下实验器材:量筒、水、细绳、小刀天平、直尺和弹簧秤, 你会怎样来测量密度?你的方法可以写成怎样的计算过程?
这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写出结论汇报。这些例题都是针对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的,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练习, 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肯定会更扎实。
二、精选的例题要有趣味性
初中生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无非就这样几种情况:很喜欢或很怕该老师、很喜欢该课或很想学好该课, 这样的学生往往学得都比较沉闷。因此, 课堂例题应尽可能设计得饶有趣味, 选择一些新颖且又富有趣味性的例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节学生紧张的心理, 使学生不至于感到科学知识 (特别是物理部分) 枯燥乏味。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 某教师用了这样的一道题引课, 效果很不错。
例1:有一位神枪手本领非凡, 百发百中。一日垂钓, 忽想用枪射鱼, 就向湖中的一条大鱼连发三枪, 结果却无一命中, 这是为何?有经验的渔夫是如何叉水中的鱼呢?
例2:小Y说昨晚吹了一整夜的风, 竟然将井都吹到篱笆外边去了, 你觉得呢?
此类例题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科学的魅力无穷, 调动渴望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同时, 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 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变苦学为乐学, 何乐而不为?
三、精选的例题要有实用性
具有实用性的例题也许更能吸引学生长时间的密切关注, 这种选择例题的方法在各门学科可通用。如我们在学习传染病这节内容时恰逢部分省市的甲流疫情抬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和英国的疯牛病导致各国禁止进口该类产品期间, 学生对于这些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和在电视上热点谈论所以耳濡目染的信息是能切身感受得到的, 对于这些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治的学习就非常主动, 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深挖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例1:截止到2010年5月28日, 丽水市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例。该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 该流感病毒感染性强且致病性高, 尤其是年龄在25岁至45岁的青壮年易受感染。专家指出, 只要加热到71℃, 或使用以酒精为主的洗手液、泡沫消毒剂, 就能有效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_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
(2) 下列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方法中, 不正确的是 ( ) ;
A.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B.加强身体锻炼
C.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D.消灭蚊子
(3) 一旦发现疑似病人, 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时也有这么一个实用性的例题:
例2:小明昨天被小强拉下水, 小明拼命扑腾还是往下沉, 而小强不动也没沉下去, 所以小明觉得是自己的密度太大了的结果。你如何测量自己的密度?
经学生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很好地解决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这块知识点, 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选择具有实用性的例题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学有所用, 这不就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吗?
四、精选的例题要有层次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 每个学校几乎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较大差异的,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上重点高中, 换句话说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按要求进行适量的培优教育时对例题进行分层。
如在复习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时, 我先是给出电源, 小灯泡, 两个电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其中利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大致电阻选择合适的量程、电路的连接, 以及额定功率的计算。这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之后的分层开始体现, 再给出不同的滑动变阻器进行选择、给出数据表格找结论, 再给出一个滑动变阻器和多个电阻, 问不能选哪个并说出理由, 在指出电路具体情况分析故障原因, 由此层层深入。
另外, 例题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提出的层次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该分层的分, 简单的不要求分层的就不分, 切合教学大纲和学校的要求。
五、精选的例题要有可展性
例题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掌握好知识点, 但假如复习或进行小结时, 我们选择的例题能有多方拓展, 让学生能将多方面的知识点建立横向或纵向的连接那不是更好?之前提到的密度和测电功率的例题都是很能拓展的, 我经历的教研活动的公开课都是以某一个例题作为引课和出发点, 再经各个方面的拓展, 最后通过归纳解决这一大方面的内容 (在复习研讨课要中出现几率更大, 而且往往还比较成功) 。以下是某老师设计的系列例题:
例:1.请以笔代线让小灯泡发光
2. 你有什么办法调节小灯泡的亮暗?
(1) 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2) 你认为小灯泡的亮暗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你知道它的计算公式吗?
(3) 你能设计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吗?
3.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
(1) 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实物, 画出电路图。
4. 电源电压6V,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3.8V, 电压表0—15V量程坏了, 而0—3V量程完好, 其他器材完好,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 画出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2) 简述实验操作步骤。
5. 粗心的小明到实验室领取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器材时, 只领到下列器材, 你能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吗? (小组合作)
6. 粗心的小红到实验室领取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器材时, 只领到下列器材, 你能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吗? (小组合作)
7. 粗心的小刚到实验室领取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器材时, 只领到下列器材, 你能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吗? (小组合作)
8. 粗心的小丽到实验室领取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器材时, 只领到下列器材, 你能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吗? (小组合作)
这样的例题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精选的例题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的例题往往出现在课末小结或复习阶段。选取一道好的综合性例题, 不仅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 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灵活多变, 对于全面地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能起到重要作用。这类例题可能是综合了物理生物化学或地理的内容, 也可能是其中的多个知识点。前段时间我在公开课气体的制取与收集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被认为是一个亮点:当时学到制取的氢气和二氧化碳中不纯可怎样除杂后, 转到有这些杂质需怎样才能鉴定它们的存在, 先给出水和二氧化碳的分别鉴定, 然后是两者混合鉴定, 再给出一氧化碳的鉴定, 层层深入。
例1:现有如下五个装置: (1) 浓硫酸; (2) 氧化铜; (3) 无水硫酸铜; (4) 澄清石灰水; (5) 氢氧化钠, 以下混合物质的鉴定应依次通过装置是:
(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
(2) 氢气和水________________;
(3) 一氧化碳和氢气________;
(4) 二氧化碳、水和氢气________________;
(5)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________。
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在三分钟内完成。三分钟后在汇报答案时就有学生不同意了。为什么不同意呢?大家就根据这些展开讨论,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能坚决肯定地讲出最后的答案。这一道例题就能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决这类装置检验的问题,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探索能力。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例题讲解策略 篇9
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步伐, 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仅仅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多多积累实战经验, 进行化学习题的练习。因此, 教师上课讲授例题的环节就十分重要了, 它是学生进行独立练习的重要导向,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解题思考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和解题习惯的养成。再者, 生动的课堂例题讲解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点串接起来, 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传统高中化学课堂中, 教师对于例题的讲解往往是走马观花, 一带而过, 只注重形式, 甚至让学生自己对照书本学习。教师这种对于例题讲解极不重视的态度严重地拉低了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几点化学例题的讲解策略。
一、例题的选用要具有代表性
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讲解例题时, 拿着一本厚厚的例题册就对学生开启了“狂轰滥炸”的模式, 恨不得将所有的例题一一讲遍, 将所有的解题思路都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例题讲解形式。首先, 教师讲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代表性, 即什么知识点对应什么例题讲解。这样就方便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其次, 教师的这种例题讲解形式十分浪费课堂时间, 使得教学安排无法顺利进行,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说例题的讲解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重要的是要具有代表性, 能够准确地考察学生对于特定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举个例子, 教师在讲到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内容时, 它们反应的方程式分别是:
教师若要考察学生对两种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采用这个例题: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是制作胃药的好材料, 因为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 中和掉多余的胃酸。试问一位患有胃溃疡的患者更适合选用哪种材料制作的胃药?
其实只要记住了两种化合物与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氢氧化铝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 它们的区别是,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而碳酸氢钠与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后者气体一生成, 就膨胀胃, 对于胃溃疡病人显然不利。这个例题就准确地对应了教师要教授的知识点, 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二、准确切入例题, 抓住题意
许多高中生表示对于化学练习题无从下手, 毫无头绪, 尤其是最害怕看到较长的材料题, 一看到长长的材料就被绕晕了。再就是化学题目中较复杂的数字和方程式也让学生烦恼不已, 一看到该种题目, 就觉得这种题目自己一定解决不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 对题目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判断, 也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实际的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例题时, 不妨试着将文字转化成图形, 利用文字和图形结合的讲解形式, 将抽象化的例题尽量简单化、具体化。比如, 在讲解炭的完全和不完全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接着利用图形表示人体吸入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结合中毒的原理。教师提示学生不要被题目的无关信息缠住思维, 应该排除与解题无关的信息, 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 节省时间。例如:有4.1g镁铝合金, 投入400m L2mol/L的盐酸溶液中, 金属完全溶解后, 再加入3.5mol/L Na OH溶液, 若要达到最大量的沉淀物质, 加入的Na 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很明显, 这道题的关键信息就是各种化合物的具体量。教师在讲解该例题时, 应该将题目中的数字圈出来, 接着列好相关的方程式, 让学生准确地进入解题状态。
三、适当拓展, 举一反三
教师的例题讲解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 其实书上的例子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但是过于简单。学生仅仅掌握了书上的例题未必能够形成较系统的解题思维, 所以, 教师应该适当搜集课外例题, 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练习题的题意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课外例题相对于书面例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例题讲解完成之后, 教师应该及时地对该题目的解题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便于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时, 书上的例题是已知一定钠的质量, 让学生依据化学物质的守恒定理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而教师可以寻找难度稍大的课外例题, 如:将一定质量的钠投入26.4g t度的水中, 得到t度的Na OH饱和溶液31.2g t度时Na OH的溶解度是多少?
这道题就不仅考察了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 并且还涉及了钠的化合物以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例题。这种例题的讲解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根据客观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对化学的认识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 高低年级所接触的化学知识应有难易区别。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内容, 比如一些基础知识, 但是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编成口诀, 或者利用这部分知识和学生做游戏, 比如抢答、角色扮演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 在设置游戏时要简单易操作, 不能过分高于他们的能力范围, 这样游戏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好其价值。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提升教学难度。在教学的时候, 因为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 所以教师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教学。因此, 实验教学法就比较适合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做实验, 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做实验。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相对来说更复杂一些的实验, 体会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 了解更多化学知识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师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随意教学。
结语
当然, 课堂具有可变性和不可控性, 教师还应该依据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对课堂例题的讲解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思想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切以实际教学情况作为转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高中教育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层次、解题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 化学知识也能应用于生活, 为人们提供便利。高中化学已经不单像初中化学一样停留在基础阶段, 它研究的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复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讲解是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学会解题的关键。因此, 高中化学的例题讲解策略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例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国庆.高中化学教学中介层次教学法的实施[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4 (23) :67.
[2]陆茜.让互助合作学习走进化学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 2015 (11) :83-84.
[3]后苗苗.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华少年, 2016 (16) :130-131.
课堂例题 篇10
一、视觉文化对FLASH教学的意义
视觉文化是一种“习得的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1) ,这种能力既包括准确地理解视觉信息,又包括准确创作和运用视觉图像。FLASh动画作为一种多媒体形式,具有丰富的视觉信息。动画形式的视觉信息是综合的,其中的“图形、图像”可以是抽象的符号,也可以是高度逼真的图片,并且还具有动态的运动过程,观看者对它们的感知是积极而迅速的。从图形图像的内容来说,其代表的内在意义即“所指”,和外在形式即“能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观看者能从“能指”读出“所指”,从而在心灵上得到共鸣。就学习FLASH动画来说,学习者本身就带着较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例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或是能触动人心带来共鸣的视觉内容,就能进一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FLASH课堂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一)例题所呈现的多种视觉信息
视觉信息特指以视频、动画、图形、图画等形象媒体所展现的信息,它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感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用视觉文化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FLASH课堂例题一般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用静止的画面。动画也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画面所组成。在动画里包含的图形、图画、影像、文字等是FLASH动画例题中的视觉元素。例题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对例题关注的操作技能而言,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从属于前者。这些视觉元素是为了呈现操作技能而存在,但其本身也影响到学习者对技能的理解和学习技能的兴趣。画面所表现的风格,可以是浪漫主义,也可以是现实主义,但一般都以简单和抽象为主。
(二)通过例题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1. 技能目标
例题被设计出来,首先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模仿掌握一定的FLASH动画制作技能。例题首先应能准确地表达该制作技能所能达到的效果,展现给学生一个新的层次,并且这个层次是能符合所谓“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就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层次。
2. 情感目标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欣赏,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来负担。”例题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具,而是在令学生观看之后,甚至是第一眼见到时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令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产生最大的动力去学习这个技能。一个好的例题不只让学生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更能使学生对动画制作产生很大的热情,甚至使情操得以陶冶。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人们就懂得了怎样去“看”。在学习研究中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与阅读文字相比,图像阅读能带来更为强烈和敏感的视觉刺激,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特定信息作出更全面、立体的反馈。生活在视觉时代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视觉的东西。贴近真实场景的再现,令他们摆脱知识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抗拒心。FLASH例题以直观的表现方式,令学生在欣赏动画、获得情绪体验的同时掌握到操作技能。这远远比从书本文字的枯燥描述中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四)从教师的角度看例题中的视觉文化
“如果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摄制器材、同样的编辑软件和同样的拍摄环境,但由于视觉文化水平差异,他们运用这些工具和素材表达自己思想的效果可能有天差地别,就如同一个会写字的人和一个成功作家之间的差别那样。” (2)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视觉文化水平对于一个人创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创作FLASH课堂例题的时候,也受自身视觉素养的限制。具有良好视觉素养的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更好地表达操作技巧,可以通过例题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可以通过例题传达对动画制作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这些远远比让学生记住枯燥的操作指令更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升华。
三、从视觉文化角度优化例题设计
(一)环境与角色
登场角色应尽量简洁和抽象。这里的简洁并不是指图案的线条颜色的简洁,而是结构的简洁。承载一种技能的角色避免“零散化”,而要“整体化”。过于复杂花哨的角色在操作上一是会增加难度,二是会弱化学生对技能的关注。角色所处的环境画面设计也非常重要,有助于表现故事情节,使学习者更为投入地观察例题。环境画面设计要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视觉美观,使人看后产生一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路径动画的新课上,用一个圆作为角色完全可以阐述技术操作,但如果用一个色彩明亮的简笔画降落伞来充当角色,辅以蓝天白云的环境画面,学生一看立即就觉得赏心悦目,同时可以从生活经验中了解到降落伞的降落路线是弯曲的,区别于直线移动,有助于理解路径动画的特点。而用“圆”这个角色就完全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色彩
对于FLASH动画来说,所使用的图形大部分是矢量图形,由较为简单的色块和平滑的曲线所组成,所以色彩在FLASH动画里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部分。影响事物外观形象的因素有形状、质感、色彩、大小等,其中色彩的影响力要占到80%以上。色彩是一种对观察者有着强烈情绪影响和心理暗示作用的视觉因素。不同的色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冷色调会减缓人们时间知觉,使人们对事物的视觉注意力得到持续;反之,暖色调在初期容易得到视觉注意,但长时间注意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除了冷色与暖色之外,还有一类中间色调(如黑、白、灰色等),这些中间色调具有比较稳定的情绪特征。人们对冷暖色调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暖色调常让人联想起太阳、火、热等,通常认为是活力的、积极的、刺激的和兴奋的;冷色调令人感到寒冷或清凉,暗示着清凉的河水、宁静的草地、浓密的树阴、遥远的山坡、广阔的大海等,常被认为是宁静的、冷淡的、镇静的和肃穆的。 (3) 在FLASH例题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学会应用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引导学生的情绪投入到例题所表现的环境和故事中,调动学生学习制作的热情;运用色彩的对比暗示,引导学生关注技能操作的重点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三)文化内容
FLASH例题在设计时必定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古典的、现代的;浪漫的、现实的;乐观的、颓废的,等等。今天的青少年受众出生在可视媒体环境中,一生下来就伴着随身听、录像机、电脑、手机,是在众多媒体带来的纷繁信息的“轰炸”下长大的,流行与时尚是他们热衷的话题与追逐的目标。FLASH例题既然是设计来给他们看的,设计时在视觉上所呈现的内容应尽量贴合学生的口味,反映当前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他们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这些想法参照例题的表现手法进行发挥,鼓励他们创新,制作自己喜爱的内容。比如,对一个喜爱歌星李宇春的学生来说,如果例题设计时以李宇春的画面为主题,他就会是充满激情的,抱着对偶像喜爱的心情来制作动画,必定是精益求精的。
摘要: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FLASH课堂例题中存在多种视觉元素, 这些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对FLASH课堂例题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作者对FLASH课堂例题的视觉元素进行了阐述分析, 对例题的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元素,FLASH课堂例题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高利明.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徐巍.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学刊, 2008-5, (3) .
课堂例题 篇11
关键词:例题;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苏教版教材
例题是“用来说明某一定律或定理,或在运用某一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定律时充当练习的题.” 可见,例题是教科书概念、命题和定理与习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例题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备课时研究揣摩教科书例题的编写意图,全面领会编写者的理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时,把例题讲全、讲深、讲透,全面发挥例题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益.
巩固型例题,要发挥解题的示范性
课本上例题的最主要功能是巩固本节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例题的编写不是随意的,编者在选择时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因此有着极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典型例题示范性,做到易题详讲、小题大讲,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教师思维模式示范,二是解题格式的示范,三是解题反思与优化的示范.
案例1 (必修4,1.2.3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例4)
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个分析的过程正好是教师思维的过程.老师拿到题是怎么想的?肯定是先观察,发现75°+α和15°-α之和是90°特殊角,这样正好可以利用“诱导公式五”,把所求的cos(15°-α)转化成sin(75°+α)解决.
其次,向学生示范解题的过程,由于学生对角的取值范围易忽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角取值范围的书写,教师省略一个步骤,学生就可能省去数个步骤.
由-180°<α<-90°,得-105°<75°+α<-15°,则sin(75°+α)<0.又cos(75°+α)=,所以cos(15°-α)=cos[90°-(75°+α)]=sin(75°+α)=-= -=-.
再次,向学生展示解题后,如何反思与优化解题过程,这是提高解题水平的关键一环. 本题的解决依赖于观察,看到所求三角函数值的角与已知三角函数值的角之和为90°,如果观察不出来怎么办?抑或更为复杂的关系怎么解决?这里要提炼,要向学生讲述反思的过程. 观察的实质是把“75°+α”看成整体,看成整体是换元的思想,因此可以设75°+α=β,即α=β-75°,所求的三角函数的角15°-α=15°-(β-75°)=90°-β,于是原题就转化成已知cosβ,求cos(90°-β),应该说,换元法更具备一般性.
通过这样的“三个示范”,学生不仅巩固了新学的诱导公式,而且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也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真正体现减少训练、提高效率的作用.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每讲一道例题都应当问一问为什么要讲它?它“范”在哪里?“例”在何方?学生从中能够学到什么?
承启型例题,要展现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续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续的发展,因此课本上的例题有时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已经学习知识的应用,也是将来学习知识的缘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洞察到这类例题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顺利过渡,也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认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堆离散的知识点.
案例2 (必修1,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例5)
在第2.1.1开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如果把人口数y(百万)看作是年份x的函数,试根据下表,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个例题编写的目的至少有三个:第一它是本节开头的背景问题,是引入函数概念的主要问题之一,让学生体会函数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后面第3.4.2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学习中还将深入讨论;第二该问题在第2.1.2节中,用来说明列表法也能表示函数,并且函数图象可以是离散的点,这与以前学生所见的大多数函数图象稍有不同,这有助于更新学生的认识观念;第三,这个问题,还为接下来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做好铺垫.
由此可见,一个普通的例题,不仅是概念背景问题的延续,也是继续学习的基础,贯穿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函数的表示和函数的应用.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该例题跳过了,势必造成教学上的不连续,甚至学生对知识连续性的认识不到位. 这样的案例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再如第1.2节的例2:
下列各组的3个集合中,哪两个集合之间具有包含关系?
粗看可能平淡无奇,有的老师可能认为不够好,另选其他例题,事实上本例的每一组3个集合中,A,B这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且它们的元素合在一起,恰好是集合S的全部元素,这个思考为学生感受和理解补集、全集的概念奠定基础,也为从集合运算的角度理解补集做铺垫.
像这样的例题的编写意图,需要教师仔细揣摩才能发现,这需要教师加以研究,尽可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相互启发,才能集思广益,发现编者用意.
结论型例题,要展示问题的探究性
课本上还有很多例题本身就是一个常用的结论,甚至在以前老版本的教科书中是作为定理或者公式给出的,在新课标教材中,只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减轻学生的负担才淡化成例题的.如定比分点公式(见必修4,平面向量坐标运算例4)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是作为公式出现的,现在苏教版中就作为一个例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尽管结论本身,不能够在解题中直接使用,但是教师也要能够像其他概念、公式、定理一样,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弄清来龙去脉.
结论中当λ∈R且λ≠-1时,=是线段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若改写成=+,就是A,B,C三点共线的条件.
这里可以让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探究活动:
nlc202309030842
(1)证明方法的探究:即如何从=λ向结论进发?
(2)逆命题的探究:一般地,若存在两个实数s,t,且s+t=1,使得=s+t,则A,B,C三点共线.
(3)点C位于线段AB上与位于线段AB延长线上或线段BA延长线上,λ的取值有何不同?
(4)本例题在题干的表述上是有瑕疵的,请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例题的教育价值除了证明过程能够巩固加强“向量共线定理”、结论能够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素材外,还有以下的价值:
(1)直线AB上任一点C都能够用OA,OB来表示,有助于提出问题:“是否平面上任一点C都能用OA,OB来表示”,这为下一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学习激发学习动机;
(2)为下面“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中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公式推导打下基础;
(3)可以类比到选修2-1中“三个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
结论性例题的一个教学误区是让学生死记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记忆的材料太多了,因此单纯的记忆是行不通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 这类例题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最佳材料,通过探究,学生掌握了结论的来龙去脉,不仅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也知道应用到何处去.
方法型例题,要重视思维的发展性
课本中的例题,除了知识性问题,还有方法性的问题.这类例题为师生提供了通解通法,展现了一般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程序化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本例题虽然是非常基础的问题,但是这两种解法,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决了求切线方程的问题. 方法1是几何法,利用了“直线与圆相切”等价于“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这一特征,方法2是代数法,主要是从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后有两相等根这一性质. 很多师生对课本第二种解法不够重视,认为计算量大,过程烦琐,就一跳而过,这是错误的. 尽管方法2计算烦琐,但教学中更需要重视,因为解法2更具有一般性,为后面学习直线和其他曲线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在方法类例题的讲解中,应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以及归纳、总结的一般方法,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除了上面所述的类型例题外,还有应用型的例题,教学中应展现其科学性和人文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有的例题,还要综合发挥其作用,如上面提到的案例3,除了展现其探究性,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综合性. 所以有人说“教师与其糊里糊涂地讲一百例题,还不如清清楚楚地讲清一道题”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例题 篇12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引申一下,就是说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反思。这样,我们就不会迷惑了。显然,对于课堂例题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进行解后反思,这个例题取得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解后反思?笔者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以下反思。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这种状况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如果能够作好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纳、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例如,四边形ABCD中,分别给出以下条件:1AB∥CD;2 AB=CD;3AD∥BC;4AD=BC;5∠A=∠C。则下列条件组合中, 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1)(2) B.(1)(3) C.(1)(4) D.(1)(5)
讲完这道例题后,我们可以对这个题进行以下反思:
1.归纳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扩大辐射面:探索
(1)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证明。
3.一题多变:
(1)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可以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CD中,分别给出以下条件:1AB∥CD;2 AB=CD;3AD∥BC;4AD=BC;5∠A=∠C。能够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组合有几种?
显然,解后的方法归纳、拓展深化和层层变化,学生对 《用边的关系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后反思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 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个案例这样写道: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A学生的答案是 “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 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计算中避免各类错误,广大数学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例如,在上完《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这一课后,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
(1)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
(2)辨析下列各式:
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 幂的运算容易犯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无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都要重视课堂例题的教学。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反思例题教学的方法规律,反思例题教学中学生的易错点方面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细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