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画论的现实价值

2024-09-20

传统画论的现实价值(精选3篇)

传统画论的现实价值 篇1

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份子,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适应体育发展的新常态,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继承上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还要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要积极借鉴,“取长补短”。正如卢元镇先生在2015 年6 月宁波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论坛上所言:我们不仅要宽宏大量地“放进来”,还要信心满满的“走出去”。作为有责任的大国,对待世界体育文化已经不能停留在学习与借鉴的水平上。而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也曾强调:“面对人类辉煌的历史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发展再也不能被看作为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直线型的路径。这场文化运动促使每个民族在对传统的思维框架进行反思,这场文化运动也使每个民族坚定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因此,“过去的体育是西方文明,并不包括东方文明,当然无视东方民族的身体运动文化存在。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体育最终将接受东方传统的养生保健文化,并且不能视其为西方体育的分支,或是对西方体育的补充。”[1]西方体育文化在与各民族体育文化深度交流和碰撞后,研究民族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尤为重要,因为它毕竟是世界体育的一部分,更是对当代西方体育发展的补充和借鉴。

1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1.1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某些表象,以感性、质朴的思维方式进行加工和改造,将自然力人格化和形象化。在实际的动手和自由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体育运动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育逐渐与生产劳动分离,其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展,逐渐演变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的特殊教育过程。如武术中存在许多象形拳:螳螂拳、虎拳、猴拳、地躺拳等,武术先人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将自然界中的变化思想和规律移植到武术的创拳中,用于生存和生产以及自卫。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沉淀在民族文化深层的身体文化依然在民族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

1.2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文化心理的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反映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文化心理、审美心理等。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人们浓郁的宗教情结。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人们形神统一的审美情趣。以武术为例,中华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既注重外在的“形”,又注重内在的“神”、“形”是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是初级的、肤浅的;“神”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是更高一层的追求,其表现出“虚”和“静”的审美特征。实际上,练神的过程就是一种求“虚”、“静”的过程。例如太极拳本技法中要求“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即要求太极拳运动要像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又如十三势歌中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即要求身体要保持放松静和,心静则体松。这种强调内外联系,内形于外,达到筑其内、强其外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形神统一的审美情趣。

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粹——武术为例,它要求内外兼修,不仅对对形体和内在神韵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还对练武之人的武德和修养提高了严格的要求。武术既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又注重群体本位价值取向,是理想的人格价值取向。L·怀特认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文化发展程度与所用工具的效率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差异较大,在自然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农牧为生的北方民族和以渔耕为业的南方民族的不同格局。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适合于本地地理环境的工具,南北方的生产工具由此分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都有着很明显的差别,长期居住于此的民族生活方式也随之逐渐“特化”,由此增大了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一定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体育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因地制宜地继续传承和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器材、风格以及流传范围,可以发现,各民族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为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鲜明的特色及独特的文化心理。“社会变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革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促使民俗语境发生变化,进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生存的土壤。”[2]

2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价值

2.1 体育健身价值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人们不仅能在生产实践、劳动活动中受到教育,还能在政治、经济和文体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逐步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强调以健身为主,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为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就成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参与运动锻炼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文化传承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对体育文化的价值这样描述:“任何一个研究过古代奥运会的人都会发现其深远的影响在于两个基本因素——美和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产生我们期望的影响,也应该显示出美,激发出人们的宗教热情——一种无限制的超越我们今日最重要的体育竞赛所表现出的任何东西的美和尊严。”[4]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体育的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文化性。作为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深刻地体现出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2.3 艺术熏陶价值

作为一种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的活动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使人们的身心都尽情参与其中,从而得到情感的挥发和精神的愉悦。各民族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将民族体育融合进了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而且还将民族体育与文化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等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娱乐性。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 遵循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潮流, 借助休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特点, 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活动, 普及休闲知识, 为丰富世界休闲文化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5]

2.4经济产业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所带来的大量关注人群,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所创造出来的观赏效应和愉悦效果都可以作为产业来开发。对外,它以其神秘的样式和新奇的感受吸引人;对内,它以惯常的形式、亲和的感受感染人。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有可能从中获得无可替代的乐趣。正是借助这样的关注度、参与面、辐射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在商业开发的基础上获得显著的经济效应,进而带动村寨乃至整个地区和民族的经济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思考

3.1 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保护原则

“崔永元建立了一些以影视资料为主的“口述历史库”,致力于口述历史开发与研究,针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将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并免费向全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开放,以供学术研究利用。”[6]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当地的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各地依据文化保护条例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专项立法建设不足,相关法律条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立法内容设计存在保护模式难以定位、权利主体难以确定、保护范围难以划分、原创性难以分辨及保护期限难以明确等多处难点,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进程”[7]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高的体育价值,那么在当今中国体育深度转型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应该称为大众健身的首选项目,因为它还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传统的传承机制是建立在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的传承主要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主要呈现本土化传播和跨区域传播两种态势。”[8]创新当代传统体育的传承形式,适应大众健身的兴趣,实现大众健身项目的本土化。“继承传统与保持创新不是矛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继承传统保持创新的过程,继承为创新提供基础,创新为继承提供发展动力。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继承传统,通过不断创新补充新鲜血液,保持其不断绵”[9]

静态保护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先来的文字、实体等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保护;动态保护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传承人依据本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模式,对其进行宗亲和血缘形式的传承保护,一种是将临近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口传、录像等的整理、加以保护。

“依据有关法律,地方政府应发动有关部门和组织力量,对项目进行文字、 拍照、 摄像三维的普查方式,以数字化和档案化的方式,做到永久储存。”[10]

3.2 构建“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产业模式进行保护

“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模式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的保护形式。人才、技术和资本为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要素,他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人才是主体,资本和技术是关键,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流动决定技术和资本的流动。利用本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将活态的传承人的技术文化,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技术,融多种形式资金,依托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来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传承与发展,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旅游、体验等产业链。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而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必须适应这种经济的变革,只有适应了这种变革,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加起来合计数百种,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项目没有得到广泛地传播,仅限于在本民族中流传,甚至有的项目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如我国古代的投壶、捶丸等项目,在当时是多么的兴盛,上至皇族宗亲,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一种国民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先后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保持活态的传承机制,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键。

“在全球化语境下理应保持文化多样性,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以理性的精神和开放的胸襟来理解和包容异族体育文化,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欣赏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不断的交流、互渗、融合、互补与创新,构建本民族文化‘个性’,使其融入全球体育文化的潮流,得到实质性的发展。”[11]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表达人们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因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就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相联系。

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表现并传达出来的,更加直观,如武术中强调的“内三合,外三合”,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其次,体现在其传承、传播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变异与创新。“唤醒全民的文化自觉助于我们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为保存历史的记忆取得族群民众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组织或者少数民间组织保护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是艰难的,因为没有广泛民众根基的文化是注定要消亡的,在不断现代化、城镇化的今天,功利与激进无处不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函须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12]

世界体育是从各民族传统体育中发展而来,世界体育也需要各民族的传统体育。由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不同,世界化、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与创新成为各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考虑问题。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土化创新传承过程中缺乏活力,因此,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在全民健身中树立自觉和自省意识,利用“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模式,激活民族传统体育当代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真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育价值、产业价值。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映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生存的方式和文化心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辨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梳理,并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保护进行阐述。认为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和传承;当代社会应该采用“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新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现实价值,保护

传统画论的现实价值 篇2

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宫廷画家谢赫的重要著作《古画品录》中便有这样的记载, “夫画品者, 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 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 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 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它明确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准则和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要素。《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也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关于传统画批评的著作, 它虽以探讨和评论人物画为主, 但其中所记载的“绘画六法”以其完整而全面的审视角度, 为我国传统绘画批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分量的评价体系中, “气韵生动”居于六法之首。

“气韵生动”就是继“传神”之后又提出的进一步阐释绘画中对创作对象神韵精神的创作要求, “风气韵度”简而化之为“气韵”, 这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实则与顾恺之所提“神”相当, 但它所涵及的对象不拘泥于人物。

何谓“神”, 何谓“气韵”, 何谓“风气韵度”?

“气”如同道教教义中“道”, 不可琢磨, 却是万物生命之本, 主宰存亡, 气生则生, 气亡则亡。人们通过文学艺术的创作将这一充满神秘感的概念植入艺术形象之中, 为文艺作品赋予生命的灵魂。“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是曹丕在其所撰写的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中对于气的记载, 这里的“气”是一种精神意志的传达。同样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对于气也有经典之作, “天地有正杂然赋流形”, 这句出自《正气歌》中对于“气”的形容, 正是其本意的升华。如同其神秘的本意, “气韵”之“气”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 是生命状态的标志。我们所指艺术作品中的气便是气度、气魄、气质等等对于创作对象生命力的传达。

“韵”是随“气”而生的,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和谐状态。原是语言、音乐和诗学中的术语。韵在语言音乐诗歌等稳坐作品和理论中, 常常用于体现审美感受中的“余意”和“余味”, 一种意味悠长的延续, 而其更为深邃的意味则是在于表现创作对象的精神状态, 或是思想文化的一种状态。我们便将这种具有气质内涵的艺术表达形容为韵律、韵味、神韵。

“气韵”合二者之意, 既神气与韵味。它所表达的既是艺术作品中一种传神的表达状态, 更是一种衔接创作者、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的运动着的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生动, 也是气韵的最大特征。“生动”是指运动着的生命, 活跃的生生之气, 有活力能感动人。这正是文艺作品精神内涵与创作形象内部的生命气质的灵动表现。

对于中国浩瀚的艺术史及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而言, 不论是“传神”或“气韵”, 又或是“气韵生动”所表达的审美意义绝非仅此而已。对次我们可以从艺术学原理中对于艺术形象性的解读出发, 对“气韵生动”进行不同层面的审视与阐释。

一、“气韵生动”之于创作对象

我国传统画中创作对象以人物和景物为主, 我们所熟知的梅、兰、竹、菊, 是历代文人墨客所追崇的创作对象。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 它们各自被赋予了傲、幽、坚、淡四种不同的精神品质, 并将其与人的意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传统绘画中立象以尽意的典型代表。“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意”与“尽意”的追求便是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其“意”的首要层面应当是尽创作对象本身之意。这种“象”与“意”的关联, 恰如“气”与“韵”的生动和谐。

二、“气韵生动”之于创作主体

作为艺术作品灵魂缔造者的创作主体, 他与艺术作品之间一定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与影响一定是多方面多角度, 并且不可忽视和分剥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定体现着某种精神品质与审美意蕴, 这种品格表于气韵而达在生动。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创作对象的神韵气度, 更是创作画家精神情操的显现。

五代南朝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夜宴图》这幅长卷以“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连续的画面描述了韩熙载家宴的情况, 尽管画中夜宴的排场很豪华, 气氛也很热烈, 但是仔细观察画面, 韩熙载始终处于沉思、压抑的精神状态中, 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 他却不纵情声色, 反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 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这一人物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充分显示出画家“传神的精湛才能与作品”生动气韵之品格。也体现出画家对于生活与人物的深刻理解, 这种气韵的传神于生动之处正是体现于创作对象的象与其自身犹豫之意与画家自身的理解与所尽之意的主客观统一!

三、“气韵生动”之于绘画作品内容与形式

“画西施之面, 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 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忘焉。”这是出自西汉时期《淮南子》中的一段对于画家创作描述的一段话。意思是描摹西施之美, 虽然淋漓精致却丝毫不能引起欣赏者的愉悦情感, 而描绘勇猛之士孟贲之目, 却无震慑之感。重人貌而不重神, 重其象而不重意, 象、意的任一缺失或是不和谐甚至是反其道而行的表现。这样的创作在艺术效果上来看完全是失败的。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 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应是二者兼备。一副绘画作品要想达到气韵生动的传神境界, 必须要将其内容与形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两者的关系对于传神的表现便显得犹然重要。

谢赫的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六法论”作为独特的表现法则和具体审美依据, 虽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而提出的。而“气韵生动”却推而广之至艺术创作之中, 它基本上是指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气质。随着时代演变发展, 此后的各代画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六法论”, 使“气韵生动”之“气韵”成为恒久不变的至理, 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传神论”和“观照论”。

气韵生动之于其身后悠久的绘画史与博大的审美品格来讲它的意趣远远不止我们所能迄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体现中国绘画博大精深与神形兼备的一种审美境界。

摘要:“气韵生动”是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范畴, 它是中国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 它既是创作的要求, 又是评论的准绳。由“气韵生动”为主体延伸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品格, 本文就这一特质结合艺术的形象性原理结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从艺术形象性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气韵生动,形象性,艺术,美术,传神,象,意

参考文献

[1]韩刚.“气韵”与“生动”之关系义证——谢赫“气韵生动”研究[J].饰, 2009 (1) .

[2]徐博.《古画品录》与“气韵生动”——谢赫绘画美学思想简析[J].社会科学论坛, 2009 (05) .

[3]张楠木.“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传统画论的现实价值 篇3

首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建构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的内在涵义。文化具有传承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不仅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融入了西方文化, 在这些多元文化中, 区分出当下合理的, 积极的, 稳定的文化显得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浸入骨髓, 深入灵魂的。但是有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桎梏, 比如男尊女卑, 封建等级观念等思想,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 影响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阻碍大学生对自由、民主、公平的追求。

道德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义、理、智、信”就要求人们在对待别人的时候要有爱心, 仁心, 要有信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共同生活中, 将这些优秀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可, 创造了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精英群体, 有爱心, 讲规则, 讲信用, 尊老爱幼, 关爱、正义、责任、诚信、崇礼、宽容是大学生群体的内在要求, 是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确的良好的共同价值观的树立, 有助于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上, 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平, 与同学、学校、家庭和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有助于指导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拥有较高道德水平, 用良好的价值观为指导, 处理工作、家庭和社会问题, 为美满生活和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要求, 源来自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 有助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下, 探寻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学生是民族的栋梁, 大学生共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目前,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和混沌性的特点。因此构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十分必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 也就是不能没有核心道德, 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两千余年中华道德发展历史表明, 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偏见的核心道德, 就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 因而, 道德建设与发展的实质, 就是核心价值的建设与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 如何从众多中华传统美德当中精选和确定一些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易于大学生所接受, 又能成为易记利行、人人皆知、“化民成俗”的美德, 是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探寻大学生共同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主要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抽象出的关爱、正义、责任、诚信、崇礼、宽容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共同道德观念。实际上,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 基本具有一定良好的道德观。但是, 在大学生生长的过程中, 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内容, 如封建等级观念, 法律文化缺失等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 是大学生共同价值观需要避免和抵制的内容。

最后,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立体全面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价值观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综合教育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制度、思想、历史、生活、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 要综合地立体地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全社会要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要意识到, 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仅凭大学阶段进行是不够的, 仅凭教师的课堂教育也是远远不够的, 每个人从出生, 家庭就有义务帮助人从基本的道德观念开始认识社会。从时间的纵向教育和教师 (小学、中学和大学) 、父母和社会横向教育, 全面出发, 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立体地塑造优秀的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要发挥课堂、媒体、家庭的力量,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重塑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 形成关爱、正义、责任、诚信、崇礼、宽容的道德观念。让大学生摆脱错误的价值观和混乱的价值观,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 从而为民族复兴和进一步改革开放服务。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帮助大学生树立关爱、正义、责任、诚信、崇礼、宽容的道德观念, 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因此, 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 共同努力, 帮助当代大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抽象出共同遵守的共同价值观。

摘要: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当代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多重文化的影响, 其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少学生存在错误价值观, 比如个人主义至上, 封建等级观念等。为了帮助大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共同价值观, 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资源中, 探寻当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CDMA室内覆盖优化下一篇:文人相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