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2024-08-08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共9篇)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1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指出:“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 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 开设劳动技术课, 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途径。 ”劳动技术教育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通过劳动技术课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打造教育强市夯实基础。 由此, 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各校教师资源及地方特点开设劳技课课程

各校的师资状况不同, 专业配比不一定合理, 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劳技教师, 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劳技课课程。如我校由于农大毕业教师多, 在课程安排上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如物理教师多的可适当安排家电维修等;音美教师多的可以剪纸插花为主等。 各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不同, 人文状况也不同, 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作为劳技课的学习内容。 如将口镇有唐代的唐窖遗址, 水吉镇有宋朝的建窖遗址, 可安排陶艺课、古陶瓷欣赏课, 学生既接受了历史人文的教育, 又感受了家乡的辉煌;又如小湖乡有水仙茶, 漳墩镇有白茶, 可选茶叶栽培和茶叶制作及茶艺为课程内容; 再如潭城镇有橘柚, 考亭村有葡萄, 黄坑镇有竹林, 可设果树栽培和毛竹栽培及竹艺等课程。 这样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资源作教材, 还可请当地的师傅、农民、专家讲课, 便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研究、乐于探究的心理需求, 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要求各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人员、专家编写教材。 如目前由我区建盏收藏爱好者及建盏传承人篇写的《建盏百问》就是不错的教材, 再到古窑址和当地的建盏作坊走访, 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 是能否主动参与劳技学习的关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师组织好劳技教学的前提。 劳技课既不能像文化课那样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 又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无的放矢, 而应该注重形式, 激发兴趣。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知识技能不一定全面专业, 这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插花艺术》的教学中, 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艺术插花的视频录像,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使学生知道艺术插花的方法和步骤, 能设计各种造型, 然后根据视频录像, 同学们自己设计插花方案, 教师予以指导。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许多同学的插花作品令老师、家长赞叹不已, 更可喜的是部分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劳技课的学习中显现出技高一筹, 找回了自尊, 尝试了成功, 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 因此, 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 寻找课堂的兴奋点,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扩大学生的个性空间。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 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肢体语言, 给予肯定。 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 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八年级 (2) 班的周扬同学, 平时上课表现一般, 学习成绩不好, 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 但平时有一些奇思怪想。 一次在学习“插花艺术”课时, 他把自喝的牛奶当水倒入花泥。 问其原因, 说是牛奶比水有营养, 可延长插花寿命, 虽然此举不妥, 但其意应当表扬。 于是对他的想法表示肯定, 顺势引导, 如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啤酒作为营养即可延长插花寿命。 从此以后, 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在以后几次插花活动中, 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 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注意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教师的热情鼓励, 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 激励评价的方式有课堂上口头表扬、通报家长、学生大会表彰、作品展示、评选小能手、物质奖励等形式, 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

四、颁发劳技学科结业证

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学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校劳技课程可分设选修和必修两种, 选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 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 选修和必修各设相应学分, 学分的分配以实践操作为主, 理论考试为辅, 学生毕业前课程 (含选修课程) 的考核积分达到要求就发给《劳技学科结业证书》, 以此作为拿到本校毕业证的前提条件。 这样, 教师重视, 学生重视, 家长也重视, 不愁搞不好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成立“五·一”劳技节

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 劳技节主要属于活动课程。 把每年的“五·一”节作为劳技节, 劳技节可以按艺术节的形式组织, 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卖 (陶艺、根艺作品) , 以及现场操作 (插花比赛) 、制作竞赛等, 并评出团体 (班级) 与个人的名次, 颁发奖品与奖状。 劳技节的成立, 便于展示劳技教育教学的成果, 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推动劳技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 要进一步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还有很多方面要完善, 如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心诸育的有机结合, 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 教学与社会生活、 科研相结合等;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会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及掌握相应的工具保管常识; 联系当地当时生产的急需、季节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等, 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劳技课所带来的乐趣和实惠, 即学有所乐, 学有所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各校资源及地方特点设置劳技课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颁发劳技结业证书和成立劳技节等五个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劳动技术,劳技课课程,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1987.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2

摄影后期制作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利用图片处理软件来进行艺术照片的制作。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虽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掌握的并不扎实、学过之后极容易忘记。所以如何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的会、记得牢的问题就摆在的面前。

从教材和教法去分析问题,我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分析教材,学生使用的软件Photoshop是专业平面设计软件,在制作的时候制作步骤繁琐,对使用者的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显然并不适合初中生。

二、分析教法,因为Photoshop在使用时步骤繁琐,所以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指导——作品评价”的方式,学生学完后掌握的并不扎实,学过之后没几天就记不清步骤了,这与“劳技课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这两个方面,以往我和马老师也采取了不少方式,但是始终治标不治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为了更方便学生学习而本学期在迎来一批新面孔之前,我和马老师决定更换教学软件,舍弃陪伴三年Photoshop,在试用了光影魔术手之后最终确定了使用现在流行的图片美化软件“可牛影像”。虽然它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更具有操作方便,界面可视化强等优点,更适合初中生进行制作。在课堂教学方面,在许主任的指导帮助下,采取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导学案”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学和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比较以往的“讲解——练习”模式,学生不但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在制作的时候更喜欢去探索尝试,学完之后记得牢,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

谈谈劳技课教学中的几个结合 篇3

一、劳动技术教学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劳技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空洞的说教, 而是要自然、贴切、入情入理, 要与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产生影响。

例如:学生刚进入中学时, 往往会出现对新的集体不关心, 同学之间不团结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 我利用了“拉花”的制作教学, 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来美化教室。于是每个小组都忙着布置起来, 各有分工, 团结协作。当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布置的教室, 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拍手叫好。根据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采用集体评比的方法, 既使学生全面完成作业, 又使学生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培养他们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此外, 在劳技课上穿插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 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这些都使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具体、更实际、更生动, 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二、劳动技术课应与美育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劳动技术课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内容。在劳动技术课上, 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同样是学习、运用及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技术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 相互交织的。尤其近几年又把技术美独立为一学科专门进行研究, 可见劳动技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了。在进行劳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 教师可渗透一些美学知识, 如向学缝纫的学生传授人体与服装、肤色与服装、年龄气质与服装、环境与服装等美学知识。手工劳动是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手工劳动包括:泥塑、雕刻、剪纸、粘贴、编织等等。如剪纸, 一张张纸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手, 形成一件件造型美观、形态各异的图案。从简单到复杂, 首先他们的手逐渐变得灵巧了, 其次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讲解盆景时, 我告诉学生盆景是具有高度欣赏价值的有生命的和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是大自然风景的缩影, 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盆景的设计最注重的是造型设计。我把一盆取名“盼归”的水仙展示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盆景, 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对美的欣赏。我提出了个问题:“你能了解设计盆景的深刻含意吗?”同学们争着发言, 中间大水仙球象征祖国, 小的水仙球象征台湾, 周围各种颜色形状的小石头象征各民族人民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并建议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养水仙花盆景, 比赛看谁养得好。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兴趣结合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巧妙设计使学生愉快操作,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使其以乐观的精神学习, 以积极的态度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这样可使操作训练收到更好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愉快教学的保证。

例如在七年级的劳动技术课内容安排方面, 我们是这样做的:每学年的第一学期 (9月~第二年2月) 安排编织内容, 这个学期是秋冬季节, 是编织的黄金季节, 当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基本针法后, 他们急切地为自己和他人编织成品, 为此, 他们可以不吃、不睡, 也心甘情愿。同学们编织成品的练习是愉快操作的练习。同样第二学期安排缝纫与裁剪 (即每年3月~7月) , 这是春夏季节, 在这段时间安排学习裙子、马甲的裁剪与制作, 通过学习与实践同学穿上自己制作的衣、裙时, 心情同在冬季穿上自己编织的毛衣一样愉快、自豪。

四、劳动技术课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说, 劳技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因此教学中应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配合, 相互渗透, 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彼此增强, 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花卉仙客来时, 首先我介绍它的产地, 仙客来产于地中海地区, 我再问地中海气候如何?同学们通过自己学的地理知识回答出来, 因此了解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仙客来的生长, 与地理知识相联系进一步掌握了它的习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学生知道各门课程都是相通的,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学生对劳动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劳动技术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劳技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 在教学的同时, 配合社会活动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劳动实践, 这种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动机, 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直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实用、审美价值。

例如:在烹调里, 我针对现在市区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不爱甚至不会做家务的情况, 有意识地把课堂转移到家里, 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 利用双休日, 当一天“爸爸”或“妈妈”, 合理安排家中的伙食。在这一天里, 学生要完成“确定制作什么样的菜→收集信息→采购原料→择菜、洗菜→烧菜”这样一个过程。星期一到校, 许多同学都大叹苦经, 但也有同学认为苦一点、累一点值, 因为觉得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菜是一种快乐, 是一种光荣。听了学生们的倾诉, 我觉得这一次活动是成功的, 在角色互换中, 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愉快,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确的劳动观念, 提高了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课程的设置如盆栽花卉、烹饪、缝纫、编织、修理自行车等, 触及日常生活的很多, 这将为学生猎涉多领域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劳技课教学随笔 篇4

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祖国的辉煌,看到了光荣背后的屈辱,还看到了许多爱国人士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说起祖国,我认为“爱国”二字尤为重要。爱国也应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当做到的。古往今来,将近50的时间里,又有多少位爱国志士,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忠心一片呢?在我看来,天文数字都远远不及它多。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侯德榜。他经过5年的摸索,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此外,他又潜心研究,终于研究出了“侯氏制碱法”,这种方法更先进,流程更简单,登上了世界制碱方法的高峰。但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却很平静:“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什么是爱国?侯德榜的事迹就能说明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热爱祖国,应当为祖国做出贡献。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为祖国做些什么呢?不干坏事,好好学习,用心读书,珍惜时光,还要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心家乡的变化,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劳技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5

策略一:规范演示——“领”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中, 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关键的一步, 即讲解知识要点, 示范操作方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具体做法应以下面四方面考虑:

1. 要领精讲, 操作规范。

把整个操作过程化为几个主要步骤, 简单明了。有录像先用录像讲解, 没有的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 特别是细小的内容用摄像机特写镜头放大。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记忆。精讲的要领, 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一致, 一般应先讲后做, 应使用规范、简练的专业术语。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 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能手、高手。使操作的动作更有可信度, 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 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因而, 本人在备课中, 注重操作演练, 有的问题甚至走出校门, 虚心请教专家, 才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2. 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在操作过程中, 应把握好重点环节, 把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 让学生看清楚, 但不可面面俱到, 如果每个环节都细讲, 每个动作必做, 势必冲淡了主题。

在《自行车内胎修补》一课教学中, 认为具体操作可体现在内胎修补的方法上, 其整个操作过程的重点, 应是粘合面的挫毛、涂胶、剪标准补块等问题。而此环节的要点, 一是把旧胎皮剪成标准补块 (两个要求: (1) 剪成一个适当大小的椭圆形; (2) 补块边要剪成倾斜角为30°~45°) ;二是涂胶水,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是一定要待胶水略干后才可粘合。所以, 当我把以上问题交代清楚后, 具体操作稍加指点即可,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突出了重点。

3.善于观察, 勤于辅导。

班级式授课方式, 给劳动技术课中教师的演示操作, 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换方式, 才能达到目的。

在《粉笔雕刻》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已掌握娴熟的技术, 一手持粉笔, 一手执刻刀, 来回走动, 现场雕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我将雕刻操作的过程用摄像机录下, 加上特写镜头, 效果也很好。也可进行分组演示。教师操作演示是教会学生操作的基础, 整个操作过程可分步实施, 或一次完成。让学生先观察思考, 获得整体感知, 再进行操作上的紧随模仿, 此步骤时间不应过长, 不可超过总操作时间的四分之一。

教师操作演示目的是起到把学生引上路的作用, 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

策略二:模仿指导——“扶”

教师操作方法演示完后, 学生还不能独立操作需教师再扶上一把, 才能使其“走正”、“走稳”。当课堂中的操作内容相应增多, 难度相应增大时。教师演示完后, 有些环节学生当时记不清, 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即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 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练习一遍。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扶”字, 具体做法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师生同步, 忙而有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作统一, 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劳动技术课中, 学生好奇好动。使学生忙而有序, 是劳技课教学成功的保证。因而, 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请同学们跟老师做”、“请大家自己做”等组织性语言, 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同时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操作的进度, 尽量让学生做完成,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这样师生同步, 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刻印章》这节课, 初一学生指力小。而石头比较硬,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了师生同步、忙而有序的方法。先用事先拍摄的录像简介一下刻印章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学生“跟我学”, 从 (1) 磨印石、 (2) 定稿、 (3) 渡稿、 (4) 刻印开始,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进行动手操作, 特别是在刻印中, 从“执刀”到“运刀”, 要求学生细心认真地操作, 使他们在操作中慢慢掌握执力、握刀的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

2. 分组进行, 正确模仿。

劳技课中涉及的操作内容以及所需工具材料相应复杂, 一般操作应分组进行。分组操作时由一人持工具, 其他人协助配合, 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或本组同学交替轮换进行。

《金属薄板的剪切和弯曲》一课中, 把每四人分成一组, 两人负责剪切, 两人负责弯曲。当教师指导剪切时, 负责剪切的一组一人站立, 持剪刀剪切, 另一人负责选料。负责弯曲的一组辅助配合。当进行弯曲时, 弯曲组实施操作, 最后两组再交换。

3.小结回顾, 强调要点。

指导模仿练习完成后, 师生还应进行各环节的回顾。教师对关键的地方进行归纳, 巩固强化、深化记忆。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时未讲明的注意事项, 也可在此说明。

策略三:独立操作——“放”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 尚不熟练的情况下, 应让学生大胆地独立练习, 使其放开走。这一过程要注重一个“放”字, 具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操作, 及时纠正。

让学生放开操作, 并不是教师袖手旁观, 相反正是教师个别指导的良机。对于操作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手把手地进行辅导, 力争使全班每个组都按时完成任务。

《自行车脚蹬的拆装》这节课,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 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 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安装, 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 进行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把脚蹬碗按反, 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 (正确是11粒) 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 我就巡回辅导、纠正, 使全班每一个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

2.分组练习, 轮换操作。

每组由组长组织练习、分工和轮换。做到分工合作, 任务明确。人人都能有一次操作的机会。

3.注意问题, 重视评价。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求, 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发现效果好、动作快的小组, 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劳动成果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较好的劳动成果, 要向全班同学展示, 作为好的典型介绍。评价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通过评价可促进相互交流, 共同参与,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策略四:标新立异——“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而中小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 劳技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 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 激发创新潜能。

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 本人花了好多时间, 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 (如小动物, 十二生肖等) 。开始上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 学生欣赏完毕后, 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 想象设计一个造型, 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同样, 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 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 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倡自主, 发展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只有在课堂内, 提倡自主学习, 留给学生“自由”,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 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 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 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借助“放飞风筝”, 使学生回归自然, 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 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 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 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 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 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 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 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 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3.开展竞赛, 促进创造。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各种操作的竞赛, 就是最好的实践。笔者利用各种机会, 正常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电子制作比赛, 海、陆、空模型比赛, 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废旧物制作比赛……, 进行评比表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6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材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认真执行教学大纲,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浸润”。 教材中的“项目活动”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它更是进行“德育浸润”的好素材。如初一《工艺制作》项目活动中的“印章的篆刻”“中国结编制”等,这些都是饱含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学项目,是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结晶。此项目是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再如“编扎工艺”,它分为四个教学内容:“编扎的由来”“编扎的用途”“旧物品的再利用”“精品之作介绍”。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中把“旧物品再利用”与社会上提倡的“低碳”“节能”联系起来组织教学活动,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初二《园艺》教材中不光有花卉、 盆景的项目信息,也有相应的项目操作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性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热爱自然环境,做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简言之,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取出来,融进去,再加以认真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好地把它转化为课堂实践。

二、注重实践中的“德育浸润”环节

进行“德育浸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把握好这教学的45分钟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90后的孩子,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可塑性强,凡事敢想敢干。当然他们自身也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协作观念差;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卫生习惯差等。这一系列问题无疑对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结合注意育人目标,注意点滴的渗透,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下是笔者劳技教学中的两个片段:

教学案例一:在上《废旧物品再利用》这节内容时,笔者选择将“泡芙坐垫”作为活动项目,号召学生变废为宝。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自然适度地提到广告中的“光盘计划”“树木乱砍滥伐”,引申到社会上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一一列举生活中常用废旧物品的潜在利用价值,让学生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坐垫”的制作相对烦琐,教师要密切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加以引导与鼓励。历经四周的磨炼,总算到了收获的时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 学生既完成了泡芙坐垫,收获了一份自信,同时也深刻领悟到“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个真谛。每个学生都在成长,就连平时老嚷嚷“这么难,我还是放弃吧” 的杨XX同学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异样神采,应该说他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案例二: 在上《制陶工艺》时, 笔者把历史上著名的“中国陶瓷”做成白板课件供大家欣赏、讨论、点评。古朴优美的彩陶、端庄秀丽的黑陶、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素雅幽静的青花瓷等, 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学生自告奋勇把去“瓷都景德镇”的参观见闻说与大家一起分享,讲得绘声绘色,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劳技的课堂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一个进行“德育浸润”的平台, 教师要让学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学生在制作“陶艺花瓶”的时候, 会有陶泥碎屑掉地情况,这个时候也要适时地进行教育,向他们讲述陶泥的挖掘过程,让学生知道陶泥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同时要进行卫生习惯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值日同学的辛苦,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与学案必须反映德育目标的内容及实施措施,并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要使预期德育目标得到落实,课后要做教学反思,客观评价德育目标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为以后项目活动中德育目标的制订打下基础。

三、链接生活中的“德育浸润”片段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应把学校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劳技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它的教学内容宽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很好的平台,把“德育浸润”从封闭的校园延伸到社会生活。通过各项生活化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感受、领悟。

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教师也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机会,给他们更宽广的学习实践空间。如在学校社团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学做“美味的寿司”, 这不仅是一次“低碳烹调”的有益尝试, 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同时让学生对“低碳环保”“粒粒皆辛苦”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品尝着美味的寿司, 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也咕叽着要亲手做给爸妈尝尝。

劳技课上的教学模式已由单向灌输变到互动沟通,教师要当好一名称职的倾听者,学生经常会为教学的“活动项目”选择出谋划策。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和内在需求,去寻找更加生活化的元素, 从而实现学生的多维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标。

四、感悟活动后的“德育浸润”成果

劳技学科的学习成果包括两方面: 一种是有形成果—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作品;另一种就是无形成果—这里面不仅有制作作品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素养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两种成果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没有纯粹的智育,也没有纯粹的德育,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之一。在项目活动评价阶段,不光要对有形成果进行点评, 同时也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探讨无形成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劳技课中进行“德育浸润”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条, 它还有待我们教师深入挖掘、探索。总之,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它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劳技教学实践的需要。作为教者的笔者,要认真钻研教材、立足实际,努力做到劳技教学与“德育浸润”的和谐统一。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7

一、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好,勤于思考却对具体操作有畏难情绪的同学,我每每采取和他们边交谈边共同操作的方式,激发他们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的热情;对于那些好动却不爱动脑的同学,我则注意多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对操作过程进行描述和总结,激励他们以动手促进动脑,开发其智力。在我的课堂,经常会有一些形式多样的操作比赛,学生在目的明确却又不受拘束的比学赶帮中,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二、遵循“五原则”“四环节”

五原则是:1民主性原则。给学生自由,让他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怀疑,敢于猜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伙伴,用和谐的谈天说地、异想天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潜能。2激励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与做中尝试成功的愉快和喜悦,认识自身的价值。3实践性原则。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主动地学习,在“做”中学会学习。如采用“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动手操作”“情境表演”“模拟训练”等形式来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上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对外开放主要是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大自然或社会活动之中。利用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机会,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了解社会、掌握专业技能。聘请社会有关专家、人士到校讲学。5个性化原则。就是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实施个性化原则,要尊重学生不压抑任何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精心培育,热心鼓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独创风格逐步形成。

“四环节”是:1“创造意境”。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场,亲自接触实际、听取介绍、观看操作流程等。通过组织观察、调查和发现的活动,将学生引入兴奋、新奇、疑问的境界。在学生激起求知欲望后,教师再系统讲授,并辅之谈话、讲座、演示、电化等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各门类的必要知识。2“动手动脑”。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这里包含示范、模仿与独立操作两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对劳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通过“示范———观察———模仿———点拨”,使学生动手动脑,达到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激发起学生再学习和创造的热情。3“实践深化”。也是知识的应用熟练阶段。教师根据各门类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合适的实践活动。加强技术训练。4“考核反馈”。这是课堂教学结构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评价阶段。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搞好劳动课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劳动过程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便于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1)分步操作时进行评价。如“折五角星”中插装组合一步,教师要分步演示,分步指导,并进行分步评价。对插装组合不正确的给予纠正,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通过分步评价,能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综合操作后的评价。如“制作折扇”一课,教师分步评价后,可让学生把折纸马的全过程操作练习一遍。这时教师巡视,对折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做得差的同学指导、鼓励,使他们的动作得以完善。

通过以上方式的评价。就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创造意识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校园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为学生们举办了劳动节、科技节、创造发明月、科技小制作和创造作品展览等。通过多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四、教师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

(1)劳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过去的学校教育是以教课书的学习为中心的,是仅靠大脑来学习的。而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学习,就是要用身体的全部器官来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亲自调查、制作物品、探险生活、培育生物、游戏等方式来学习,并要将自己看到的现像、调查到的情况、培育生物的经过和自己的思考,用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形式表达出来。

(2)培养个性。重视个性的含义有两点:一是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扎实的学力,基础的东西必须掌握,不能有“后进生”出现;二是个性化: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丰富的个性及创新意识。

(3)重新审视。把学校、家庭和社区作为学习场所,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常识和技能,学校的建设要与社区一体化。重新看待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关系,学生技能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必须有家庭的配合。

(4)教学观的改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主体,而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以游戏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智力的开发,主要靠自己,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8

一、课题导入激“趣”,让学生在劳技课前充满期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就像舞台开幕前的开场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它对优化劳技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有的课,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例如六年级《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中制作手机一课的导入,笔者拿出了一件成品展示给学生看,再按动手机,手机随即发出了阵阵音乐声,学生们一下就产生了兴趣。有的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由故事导入。例如六年级教学《长征火箭》一课时,我由“神舟”六号的新闻报道引入,然后再让大家自己动手做一做火箭,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做得也饶有趣味。有的课,教师可以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由旧知引入;有的课,教师应该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帮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总之,导入的设计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导入新课都应该注意:导语的针对性要强,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我们要实践的领域;导语要有情趣,有趣味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对课堂的下一步充满期待……

二、成功体验引“趣”,让学生在劳技课堂建立自信

成功,对学生来说不只意味着得到教师、学生、集体乃至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更重要的是还蕴含着对自我价值、自我力量的认识和肯定。这种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的自我肯定,是一种内驱的激励力量,鼓励着学生满怀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信心,对学习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和动机,去主动探索、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开展劳技教学时,也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勇气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烹饪——做藕圆》一课时,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关于藕的一些知识,能说出藕的一些烹饪方法。2能进行有效的组内分工,完成藕圆的制作和烹调。(2)过程和方法目标:1知道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节省时间,从而选择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合作的方法。2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3)情感和态度目标:1在对学习过程及作品的自评和互评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2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的生活,课后能运用学到的烹饪方法为父母制作一盘可口的藕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动手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除了要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在分工合理、用时少、藕圆均匀、装盘美观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对于动手能力弱、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学生,则只要他能完成制作就行,至于藕圆的色、香、味方面,要求就比较低。这样,全班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实际水平为起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地调整学习状态,各尽所能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罗森塔尔效应在劳技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教师喜爱学生,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求技欲,学习活动中会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取得可喜进步。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利用多种机会,多向学生表达和流露一些希望和期待。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对学生说:“你能行”“只要努力,你一定能获得成功”;当学生在实践中敷衍了事、不够认真时,教师可说:“希望你在××方面表现得更好”;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有了进步时,教师可说:“你真棒!”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地营造激励、表扬的氛围,对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增强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自主创新渗“趣”,让学生在劳技课堂施展才能

《劳技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劳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形成了劳技课的一大特点,就是精讲多练。塞格纳斯也曾说过,要避免愚蠢和枯燥的劳作与没有意义的不需要思想的劳作。劳技课上学生的行为,应该是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劳动。学生从教师那儿学到知识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与通过自己手脑并用创造出成果后获得的成就感相提并论的。因此,劳技课上,教师要留出一些空间给学生自由创造发挥,让学生在劳技课堂尽情施展才能。

例如五年级教学《小塑料工——盆景》这一课时,学生由于前期的铺垫学习,割、削、刮、剪、上色等劳动技能已基本具备,但不知道盆景做成什么样比较漂亮。因此,这一课笔者安排的重点目标是“指导学生设计盆景造型,进行个性创造”。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们欣赏多组真实的盆景造型后,请他们谈谈盆景造型如何设计既实用且更具观赏性。这样,教学的形式由简单的模仿制作转变成了自主创新,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了,效率高了,学生独立创作出的盆景造型也各具特色。这一件件独特的作品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味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有效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刍议 篇9

下面, 结合《小金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单元的教学, 谈几点粗浅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 为创新奠定基础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相关。一节好的劳技课应是教师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制作、精练活泼的导言,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迅速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把好奇心发展为主动探索。

学习《小金工》这一单元前, 我向学生展示了利用金属丝和金属片制作的小制作:挂钩、衣架、果盘、漏勺、茶几、椅子和烤夹, 并选择其中的物品进行了现场使用操作, 然后让学生猜:这些物品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议论纷纷, 此时, 老师告诉同学们:这些物品不是购买的, 而是老师亲手制作的。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中, 我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老师制作的这些金属制品, 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们有的说:老师制作的真好;有的说:金属的作用真大;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自己做一个多好啊!看着学生议论纷纷、兴趣盎然, 我又适时引导学生:像这样的制品你们也能自己制作, 你们想学吗?这样一问,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新授知识前, 通过创设情境, 产生悬念, 从而达到奇中生趣的效果,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动手实践, 为创新激发灵感

动手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德国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动手和动脑同样重要。我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所有想法都要通过动手来实现来验证, 而动手反过来又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劳动技术课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通过动手可提高学生的感知认识, 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启发学生头脑中蕴藏的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品质等方面它占有与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位置。

《小金工》这一单元中, 我把钳子的使用技术作为一个重点, 在学生利用金属丝进行制作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度稍微大一点的金属丝来提高制作难度。刚开始制作时, 学生遇到了弯折金属丝的困难, 有的学生干脆徒手进行操作, 还有的学生甚至抱怨老师为什么提供这样的金属丝。这时我提醒学生要合理使用工具进行操作, 遇到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解决。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自行找到了小窍门, 利用钳子的剪口先在金属丝上剪出印痕, 利用印痕来折金属丝就变得轻松多了。看着学生们为解决了问题而兴高采烈的样子, 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这样的实践尝试, 不仅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作用, 也真正体现了劳技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展开想象, 为创新拓展空间

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 即使是再造想象也同样包含着人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契机, 善于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前提,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善待学生的质疑。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

《小金工》这一单元烤夹制作完成后, 我先让学生对每一组制作的烤夹进行评价, 让学生自己来品头论足, 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满足了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肯定的愉悦。由于是模仿教材上的操作过程进行的制作, 我又鼓励学生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创新, 对模仿制作的烤夹, 提出自主创新和改进设想。许多学生对烤夹的美观和实用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把烤夹中的网状布丝结合中国结的编织方法改进得更美观;烤夹的网眼更紧密点, 这样可以烤更小的食物;把烤夹做得更大点……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有创意的有两个, 一位学生提出:我可以用制作烤夹剩余的小段金属丝制作挂钩, 这样也可以减少浪费;另一位学生提出:这个烤夹是用金属丝做的, 金属丝是传热的, 在烧烤时说不定会烫手, 应该在把柄部分加上隔热的物体。多好的想法啊,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不正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吗?

上一篇:天宫二号下一篇:学校德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