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技

2024-10-07

高中劳技(精选10篇)

高中劳技 篇1

摘要:可编程控制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劳技中心高中阶段开展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PLC,高中劳技,校本课程

一开设可编程控制课程的背景

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简称PLC, 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是当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 (PLC、机器人、CAD) 之一, 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主流技术。松江工业区是上海市首家市级工业区, 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发达。

可编程控制既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 又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劳技课程。四年前松江劳技中心率先在高中课程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课程。

二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可编程控制课程是高校及中职机电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前必须具备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样学起来才比较容易。而来我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主要是普通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 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电器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 因此学生直接来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诸多知识上的盲点, 给教学带来了较大障碍。

2. 没有面向高中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目前市面上的可编程控制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高校学生编写的, 少数是面向中职学生编写的, 没有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 学生的学习时间短, 教学内容多

高校及中职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时间大多为一个学期50个课时左右, 而我们劳技中心的教学时间集中在一周4天半, 共24课时。可编程控制的内容很多,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 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4. 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高中学生

起初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 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 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是实践发现, 学生对这些虽有实际用途、但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项目并不感兴趣, 学生觉得“不好玩”。大部分学生反映可编程控制课程比较难且枯燥乏味。

三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进行的探索

1. 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第一, 编写原则。 (1) 科学性。我们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是供学生一周劳技学习用的。因此, 我们不可能将这门课程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校本教材中。例如, 仅三菱FX2N型PLC的指令就有150余条, 在4天半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哪些指令呢?在经过了为期2年的教学实践之后, 我们初步确定了数十个知识点, 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可编程控制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 我们在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时, 尽量遵循了课程原有的科学体系。可编程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既有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希望学生通过一周的劳技学习, 体验可编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过程, 从而对可编程控制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可行性。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 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这门课程。例如, 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必备知识, 而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并未学习过, 所以必须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但电器控制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多, 到底补充哪些知识点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 继电器的知识很重要, 如果学生不理解继电器, 那么将给后续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将继电器、线圈、常开触点、常闭触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学习可编程控制的预备知识补充在教材中。 (3) 实践性。可编程控制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 以项目为载体,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我们的校本教材, 理论部分的篇幅约占三分之一, 实践操作部分约占三分之二。 (4) 趣味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是兴趣, 没有兴趣, 就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两年的实践, 我们最终把彩灯、LED数码显示、机器人、机械手、电梯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第二, 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稿) 》对自动控制系统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课程标准》中的控制部分只明确列出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实际上PLC是一种建立在单片机之上, 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的自动控制装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参考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我们制定了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如下表所示) 。

2. 可编程控制课堂教学初探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 既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也包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一般包含如下几个过程: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补充必要的新知识) ——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评价。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有趣性、实用性等原则, 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 由学生来完成任务, 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 掌握学习内容, 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领悟, 适时在班级交流, 发现新思路, 推广新思路, 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 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主动交流, 共同进步。

3. 可编程控制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是劳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觉得通过一周的课堂教学, 并非让学生掌握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 也并非让学生掌握很多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而是希望通过一周的教学, 使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感受到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学生初步萌发职业理想。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以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 自评、互评为辅,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 (包括出席、纪律、安全、卫生等) , 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半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完成了松江区劳技中心《可编程控制 (高中适用) 》第一版校本教材的编写, 并已印刷成册。配合校本教材, 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专题教学网站以方便教学。2009年, 汤铭老师面向全市同行开了一节《材料分拣可编程控制》公开课, 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其他区县教研员的肯定。2010年, 我们参加了松江区首届劳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作品《机械手写“世博”》获得教师创新作品一等奖。

五今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兴趣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参加可编程控制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有难度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我们今后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课程谈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第一, 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中情境创设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材料分拣的教学中, 我通过一段UPS生产流水线视频引入课题, 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分拣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 设置项目。有趣的学习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初始阶段, 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 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 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 学生对这些具有实际用途的项目并不感兴趣, 学生觉得“不好玩”。通过一年半的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对机器人、带传动、音乐编程等项目比较感兴趣。今后我们准备根据学校的条件可再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第三, 重视操作。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中“灌输”的知识已经厌烦了, 如果我们劳技课堂再给学生讲很多理论性的知识, 学生肯定不喜欢, 因此除了一些必需讲的知识外, 劳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我们的课程中, 我们除了周一上午讲一些理论知识之外, 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四, 科学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态、手势、表情语言的作用,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方法,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好的作品, 要及时与学生分享。总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有兴趣之后, 必然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2. 完善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做好初中课程的延伸

起初我们设立可编程控制课程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的, 实际上来我们劳技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 一般来说第一学期以高中生为主, 第二学期则以初中生为主。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 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可编程控制 (高中适用) 校本教材, 而且要做好可编程控制初中课程的延伸, 编写适合初中学生的校本教材,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 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可编程控制项目

可编程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操作是本课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操作项目,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我们可编程控制课程可以提供的实验项目有交通信号灯、机器人、挖掘机、机械手、四层电梯、带传动、电动机等。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校的条件, 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河北教育, 2001 (12)

[2]夏国宏、黄松柏.“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2 (2)

[3]郭利霞.高职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8 (6)

如何上好劳技课 篇2

关键词:劳技课;强化纪律;精心设计

转眼间,在职业高中工作已20年了。和学生20年的相处,使我成长了许多。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我总想把在教学中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和同行们共享,也算是一种学习。

近几年来,我一直兼教学校的劳技课。刚接任时,我想得特别简单:劳动任务布置好,工具到位,自己站一边监督,铃声一响,没分数比拼,优哉游哉,多好啊。但是实际上,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劳技课,还真得下不少气力。

一、高标准要求

首先,教师要认真对待劳技课,不要认为其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既然国家要求开设劳技课,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让学生不仅要劳动,还得会劳动、爱劳动。爱劳动的观念比劳动本身重要得多,这正是时下社会强调的,是设置劳技课的目的所在。因此,重视课程是能否上好课的前提。只有教师重视了,课才能上好。

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重视劳技课,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正面引导学生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对待劳技课要和其他课程一样,认认真真,思想上一定要高要求,才能保证上好课。

二、围绕目标,精心设计

劳技课教学目标包含一节课的劳动任务、劳动技巧的传授、劳动兴趣的培养及道德教育的渗透等。硬性的任务很好制定,隐性的道德教育比较难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规划。给学生的劳动任务一定要适度,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分好组,选好组长。实施相应的比赛,以增强学生兴趣。设置比赛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平等对待,公正评判,引入奖励机制。

多年的经验证明:合理的比拼就像其他課程的考试一样,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拉力,前提是教师要组织好。围绕难度,适度引导小组内的协作及组与组之间的协作。想办法,动脑筋,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决心。

现在的学生少了任务如山的劳动,少了吃苦耐劳的环境,但他们脑子比较活,营养较好,眼界更加开阔。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掘学生的特点,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只要合理引入比赛机制,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花草栽培课上,我问学生如何安排校园中花池的栽植才能既省钱又美观。学生通过查阅电脑、询问美术教师等方式,最终给出了好几个栽植建议,比如选取普通的月季、菊花、冬青、柏树等合理搭配,巧妙设置图案,既经济又实惠,能很好地美化校园,还便于管理。

所以我认为,劳技课和其他课一样,教师要给学生一张白纸,相信学生会回报以一副美丽的图画。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多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多提倡团体协作,让学生多向他人学习,多交流沟通,让学生明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团体协作很重要。

三、明确责任,注重安全

劳技课的纪律教育很重要,因为多数课要在室外完成,且很多地方存在安全隐患,教师要特别重视、注意的问题很多。我一般是先给学生讲清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各自的职责,然后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块干,一块学习,深入观察其动向,以防发生意外。多年来,学生没有因为有安全隐患而不去活动,而是更积极地面对安全隐患,想方设法排除、克服。有些学校因为野游出现过问题,干脆就取消野游,这样是剥夺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权利。我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只能重视安全,千方百计地消除安全隐患,在这一点上,我呼吁教师一定要坚持。

四、俯下身来,贴近学生

高中劳技 篇3

1. 学校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和性质决定了劳动技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众多课程中,劳技似乎是不被学校重视的,更甚者,少数学校直接丢掉这门课程的教学。

2. 学生的无视。

学校教师的忽视,更容易造成学生对劳技课程的无视。

3. 教师的轻视。

教师的不重视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的忽视直接导致教师的课堂效果。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劳技教学缺少经验、技巧,因为教师引导不当,造成了学生对劳技课无趣等不良评价。如何让劳技真正现代化起来,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突破点,重新整合,多元发展。

二、重新整合,劳技教学信息化

1. 他山之石可攻玉

劳技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劳技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从而突显劳技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改革。如果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无法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而会失掉以往课堂教学的一些固有优势。

劳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妨把“计算机辅助劳技教学”作为起点,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为信息技术在劳技教学中重新树立其地位,并对其作用给予再认识。完成这种再认识,需要广泛借鉴,包括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但更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探讨钻研。

2. 巧借东风放纸鸢

(1)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积极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技教学的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局域网络的作用,对推动整合过程具有很大意义。与此同时,努力开展虚拟的劳技教学实验,探讨如何凭借网络优势实现劳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2)恰当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课堂形式。信息资源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具化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劳技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一定会创造出更灵活、更合理、更得当的办法。

总之,劳技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劳技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解决当前劳技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三、应用技术,劳技教学多元化

1. 借用影像,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劳技课教学中,适时运用影像重现原景,可以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看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笔筒获得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兔自己动手制作礼物的能力,从中受到了启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制作动物笔筒的启示,并对制作动物笔筒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动物笔筒,所以学起来非常主动积极。

2. 巧用课件,化难为易,使学生学有所依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虽然熟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仅仅靠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清楚明白的目的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相当困难,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对关键步骤和技巧进行放大、分解、透视,教师适当地插入指导说明,学生就能可以通过课件的直观表象轻而易举地看清每个步骤。

例如,在上《制作线体模型》这一课时,人的头部、颈部的交接处是用尖嘴钳把铁丝拧成圈连接的。这一部分的丝拧得是否匀称,到底拧几圈合适,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特别是在劳动课评比活动中,适当运用实物投影,效果特别好。当一幅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后,很明显地突出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哪些地方做得非常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能够使作品做得更加精益求精。

劳技课中,让学生明确操作原理是传授劳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前提。操作原理包括操作过程,操作时的注意点等等。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采取讲解、演示等传统教法以外,还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3. 妙用音乐,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小学劳技课与其他课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要花掉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操作容易使精神产生疲劳。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要符合劳动的场合和特点,有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疲劳。比如,上三年级的《布贴熊猫》一课时,可以选用一曲用古筝演奏的曲子,此时犹如一件件工艺品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十分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如此这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情绪得到了调节,又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和乐曲的节奏美,真正做到了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和劳技课程的深入整合,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受益的无疑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劳技课的动手实践能力中有所得,有所悟。

参考文献

[1]施能约.劳技课改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J].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第17卷第6期.

[2]张勇潇、田宓.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篇4

摘 要: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科学合理地将小学美术与劳技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传统美术教育仅仅注重课堂内临摹绘画能力的培养,课程枯燥且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将美术教学与劳技结合起来,能够依托校外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劳技课程 教学思考 对策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以其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小学美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劳技课程,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和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应该不断规范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有效规避课程凌乱、盲目等弊端。

一、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问题思考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虽然劳技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但如果劳技课程利用不当,往往就会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会因安全措施不当影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当前小学美术劳技课程开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进度与学生自主之间的矛盾

劳技课程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将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结合起来。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需要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小学生的意识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进度将无法保证。特别是当前小学美术的课时安排不足,在开展劳技课程时,很容易因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造成小学美术教学进度的更迭和滞后。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在开展美术劳技课程时,不同的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不同,对于一些活跃性较强的学生,为了平衡其他学生,往往容易影响他们的活跃程度。

(二)劳技课程设备场所的限制与学生的安全矛盾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授小学生绘画技术时,教师需要带领小学生亲近大自然,更加直观地开展绘画工作。但由于劳技课程的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落后,安全保障设施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有序开展。如部分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绘画树木花草等自然植物时,只能将小学生带到操场上,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树木进行绘画。

(三)劳技课程中的评价标准问题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收获,如何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当前劳技课程开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劳技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劳技课程不能运用结果评价的传统方式,但如果运用过程评价和学生自评,其评价效果也不高。对于过程评价,不少小学生虎头蛇尾,过程评价难以保证课程。对于学生互评,学生评价结果的倾向性也是劳技课程评价的主要问题。

二、优化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策略思考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劳技课程,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兴趣和参与度,强化课堂内教学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小学美术劳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一)开发适合校外教育的美术课程资源

为了缓解小学美术劳技课程教学进度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在开展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外劳技教育。在开展校外劳技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匹配优良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和制作符合劳技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课程,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等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家长的配合,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的领域和范围。

(二)建立以“微课程”为载体的校外劳技课程学习资源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学校现有的资源、设备的不足,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因此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应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以“微课程”为载体的校外劳技课程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将小学美术课程制作成微视频,这样能够摆脱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得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强化对美术课程的学习。通过“微课程”,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美术技术、美术理论的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校外丰富的资源和设备更加针对性地进行美术学习。

(三)不断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和评价策略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的指导策略,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同时,为了保障劳技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评价策略,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名学生。

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劳技课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针对劳技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注重优化教学资源,编制“微课程”,完善评价标准和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清妍.整合劳技元素优化小学美术手工课堂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

让劳技课“时尚”起来 篇5

让劳技课也“时尚”起来, 不仅能提高初中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让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 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率。

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接受得快, 对生活中流行的、时尚的东西非常敏感。他们喜欢时尚, 喜欢接受新事物。那么, 什么是“时尚”呢?简单地说, 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 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 时尚常常带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 展露人们的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 使得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 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时尚”呢?

一、教学的时尚

学生崇尚快乐学习, 崇尚展现自我, 他们讨厌教师讲课的一言堂, 讨厌理论说教。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根本就不需要多说, 只要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点拨即可, 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时间, 让他们自己研究、讨论、合作, 并创造性地去完成。在教学中, 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快乐中学习, 获得知识与能力。例如在“雕刻技艺”的教学中, 笔者在课前先教会每个小组的个别学生, 课堂上让那些学生当老师, 指导小组成员学习用胡萝卜制作一朵月季花。学生踊跃参加, 积极动手, 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做出了非常精致、漂亮、时尚的食品花。这样的教学不仅节约了教师的时间, 而且学生也愿意去接受。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多几个“老师”, 那么就多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 课堂也变成了时尚的领地。又如在“巧手贴画”教学中, 笔者让全班学生用各种废旧的材料, 拼贴一幅美丽、时尚的作品, 作为留给母校的礼物。这样的安排,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他们自行设计, 合作制作,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评价、修改, 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二、材料的时尚

翻开《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专题》读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时, 我们会被课本里的每个专题 (如剪纸工艺、立体造型、巧手贴画等) 所吸引。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精彩。但每个专题在制作前, 都需要准备很多的材料。例如教学“可爱的花”时, 每次都需要准备铁丝、皱纹纸、蜡光纸、剪刀、双面胶, 而学生却讨厌这些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方法和陈旧的作品, 他们喜欢新鲜、流行的东西。于是, 笔者就改变一种方式, 换一个内容, 让材料也变得时尚起来。

1. 改变材料

笔者发动班委会的力量去准备时尚的材料。笔者没有让学生用皱纹纸制作花, 而是用现在很多人都会的丝网花来制作。因为用丝网制作的花, 不仅颜色很漂亮, 而且不容易褪色, 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先发动班委会的成员统一把材料买来,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准备一些包装纸和丝带, 将花进行包装。这样就可以把花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也可放在家里作为点缀。这是多么贴近生活和时尚啊!

2. 改变内容

在《编织我们美丽的生活》一课中, 教材中选择的是小篮子的制作。其实现在的生活中真正在用篮子购物的人, 已经越来越少。所以, 笔者让学生将家里不能穿的旧衣服布料, 在劳技课上制作成一个自己喜欢的环保袋。这环保袋不仅可以在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使用, 而且还可以作为时尚的礼物送给家人或朋友。

3. 改变制作方法

如自己动手制作“小车拖重物”, 传统的做法很繁琐, 要一个人在一节课内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空余时间, 有时感到很烦, 所以只是应付一下。于是, 笔者就指导学生几个人合作做一辆小车, 分工准备材料, 大家研究讨论, 然后各自制作零部件, 集体组装。最后看谁做得好, 又能载重多、跑得远。这样的制作方法, 贴近学生实际, 他们兴趣也很浓, 而且因为要分工合作,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作业的时尚

传统的劳技作业在教师批改后把作品发给学生, 因无法应用到生活中, 作品被很多初中生丢弃。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失去了成功感, 感到了乏味。于是, 笔者就改变了一下教材中的作业, 让作业也时尚一些。例如, 笔者就建议学生把剪纸作品变成一件时尚的书签、一张时尚的贺卡、一个时尚的相框, 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送给家长老师、亲朋好友悬挂欣赏等。

劳技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篇6

一、以实务培训提升教师本体专业素养

1.开展校本实务培训

校本实务培训以初高中学段内劳技学科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一线的教师担任主讲及辅导,每位受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话;二是受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同参与并完成学习和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实务培训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段内、学段间内容的了解,也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互学与启迪。近年来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实务培训:高二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项目的单片机培训;高一机械设计与加工项目的车工、钳工、caxa培训,摄影技术培训。

如在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校本培训中,每位受训教师需完成一个“镇纸笔架”的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有图纸的识读、车床加工、钳工等。这期间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从功能、造型上对笔架进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方案,并生成设计图纸。第三是按图纸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工工具、按加工的顺序进行加工与检测,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2.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STEM课程培训

劳技学科技术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经验,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发现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并转化成技术问题,并用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将技术方案化成技术产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加强工程与技术的结合,而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等高校合作,通过项目开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措施,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正在开展的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无人机的设计与制作”,让参与教师从学习者角度介入,不仅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控制”全过程,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反思课堂教学。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审视教学,比如与诺凡特公司合作开展设计软件类培训,从基本的设计入手,通过软件设计、3D打印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制作。学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

3.引入英国D&T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校与英国“D&T”课程上海总代理上海诺凡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英国D&T教育,全体教师参加了英国“D&T”课程中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以氢氧为动力的新能源小车制作,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完整体验了该活动。每位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度通过团队合作,经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设计拼装、小车竞速等环节,体验了“新能源小车”的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亲身感受了来自英国的技术教育,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技术教育。

二、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以网络课程开发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借助2015年、2016年上海市网络课程建设的契机,开设了“指尖上的翻新术”“中华陶瓷艺术”等四门网络课程,通过让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经历文稿撰写、校本讲义编写、课程资源的创设与整理和相关信息技术制作,如影视的拍摄与编辑、脚本的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核。由于网络课程的选课是全开放的,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所以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方式等。又如文稿的撰写,不仅涉及专业内容知识,还涉及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表达形式、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并且喜欢,教师还要独立地分析和概括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课程的表现形式,研究课程设计方案。这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从而培育其专业精神,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从校际合作中获取专业成长

我们与大同中学合作开展“CEI创新素养”研究型项目研究,开展了“我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办公家具”活动。中心组织2~3人的教师团队参与,在共建项目开发中,指导学生完成调研、设计与制作,并在后期开展产品发布会。在“大同校园模型的制作”的活动中,为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常常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课程资源的挑战和建设,这些经历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效教研”的主题,先后开展了“有效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教材校本化”等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不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技术教育的经验获得方法。

如在“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讨、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对一周目标框架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整个专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单元”。首先,各备课组对比新旧课程标准,逐条研读,寻找变化,重点分析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备课组分析项目现状,明确方向,思考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各备课组根据各组实际情况从模式探索、载体选择、方法优化、结构梳理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单元切入,结合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单元设计,适应变化。

第二阶段是“完善教学内容、修订一周教学目标框架、撰写展示课教案”。各备课组结合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单元进行内容研究与目标修订,并在单元内选择2节课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阶段是“教学实践、说课展示”。教师首先在组内进行说课、听课、磨课,提前提交教案与说课稿,在校内展示时统一进行录像,由教导处与备课组组长组成的评审组对录像进行评审,期末总结时由教学实践前三名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与答辩,当场投票评选。

在整个活动中各备课组明确活动主题,按时开展活动,每两周围绕专题组织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上下半年各拍摄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聚焦研究单元,形成6个项目的一周教学目标框架;形成一批教学交流成果,包括展示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听课体会26篇、教研活动视频及专题相关论文等。

“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带动了教师集体研修的热情,新课程标准学习、确定研究单元、修订一周目标框架、撰写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实践、说课展示,充分地展现了备课组的教研情况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能力。“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建设,以高二电子控制项目为例,“遥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令电子技术与控制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电子控制、红外遥控、自动控制”的技术链。专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劳技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劳技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7

策略一:规范演示——“领”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中, 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关键的一步, 即讲解知识要点, 示范操作方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具体做法应以下面四方面考虑:

1. 要领精讲, 操作规范。

把整个操作过程化为几个主要步骤, 简单明了。有录像先用录像讲解, 没有的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 特别是细小的内容用摄像机特写镜头放大。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记忆。精讲的要领, 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一致, 一般应先讲后做, 应使用规范、简练的专业术语。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 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能手、高手。使操作的动作更有可信度, 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 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因而, 本人在备课中, 注重操作演练, 有的问题甚至走出校门, 虚心请教专家, 才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2. 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在操作过程中, 应把握好重点环节, 把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 让学生看清楚, 但不可面面俱到, 如果每个环节都细讲, 每个动作必做, 势必冲淡了主题。

在《自行车内胎修补》一课教学中, 认为具体操作可体现在内胎修补的方法上, 其整个操作过程的重点, 应是粘合面的挫毛、涂胶、剪标准补块等问题。而此环节的要点, 一是把旧胎皮剪成标准补块 (两个要求: (1) 剪成一个适当大小的椭圆形; (2) 补块边要剪成倾斜角为30°~45°) ;二是涂胶水,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是一定要待胶水略干后才可粘合。所以, 当我把以上问题交代清楚后, 具体操作稍加指点即可,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突出了重点。

3.善于观察, 勤于辅导。

班级式授课方式, 给劳动技术课中教师的演示操作, 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换方式, 才能达到目的。

在《粉笔雕刻》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已掌握娴熟的技术, 一手持粉笔, 一手执刻刀, 来回走动, 现场雕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我将雕刻操作的过程用摄像机录下, 加上特写镜头, 效果也很好。也可进行分组演示。教师操作演示是教会学生操作的基础, 整个操作过程可分步实施, 或一次完成。让学生先观察思考, 获得整体感知, 再进行操作上的紧随模仿, 此步骤时间不应过长, 不可超过总操作时间的四分之一。

教师操作演示目的是起到把学生引上路的作用, 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

策略二:模仿指导——“扶”

教师操作方法演示完后, 学生还不能独立操作需教师再扶上一把, 才能使其“走正”、“走稳”。当课堂中的操作内容相应增多, 难度相应增大时。教师演示完后, 有些环节学生当时记不清, 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即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 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练习一遍。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扶”字, 具体做法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师生同步, 忙而有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作统一, 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劳动技术课中, 学生好奇好动。使学生忙而有序, 是劳技课教学成功的保证。因而, 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请同学们跟老师做”、“请大家自己做”等组织性语言, 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同时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操作的进度, 尽量让学生做完成,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这样师生同步, 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刻印章》这节课, 初一学生指力小。而石头比较硬,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了师生同步、忙而有序的方法。先用事先拍摄的录像简介一下刻印章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学生“跟我学”, 从 (1) 磨印石、 (2) 定稿、 (3) 渡稿、 (4) 刻印开始,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进行动手操作, 特别是在刻印中, 从“执刀”到“运刀”, 要求学生细心认真地操作, 使他们在操作中慢慢掌握执力、握刀的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

2. 分组进行, 正确模仿。

劳技课中涉及的操作内容以及所需工具材料相应复杂, 一般操作应分组进行。分组操作时由一人持工具, 其他人协助配合, 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或本组同学交替轮换进行。

《金属薄板的剪切和弯曲》一课中, 把每四人分成一组, 两人负责剪切, 两人负责弯曲。当教师指导剪切时, 负责剪切的一组一人站立, 持剪刀剪切, 另一人负责选料。负责弯曲的一组辅助配合。当进行弯曲时, 弯曲组实施操作, 最后两组再交换。

3.小结回顾, 强调要点。

指导模仿练习完成后, 师生还应进行各环节的回顾。教师对关键的地方进行归纳, 巩固强化、深化记忆。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时未讲明的注意事项, 也可在此说明。

策略三:独立操作——“放”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 尚不熟练的情况下, 应让学生大胆地独立练习, 使其放开走。这一过程要注重一个“放”字, 具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操作, 及时纠正。

让学生放开操作, 并不是教师袖手旁观, 相反正是教师个别指导的良机。对于操作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手把手地进行辅导, 力争使全班每个组都按时完成任务。

《自行车脚蹬的拆装》这节课,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 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 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安装, 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 进行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把脚蹬碗按反, 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 (正确是11粒) 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 我就巡回辅导、纠正, 使全班每一个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

2.分组练习, 轮换操作。

每组由组长组织练习、分工和轮换。做到分工合作, 任务明确。人人都能有一次操作的机会。

3.注意问题, 重视评价。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求, 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发现效果好、动作快的小组, 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劳动成果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较好的劳动成果, 要向全班同学展示, 作为好的典型介绍。评价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通过评价可促进相互交流, 共同参与,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策略四:标新立异——“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而中小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 劳技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 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 激发创新潜能。

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 本人花了好多时间, 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 (如小动物, 十二生肖等) 。开始上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 学生欣赏完毕后, 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 想象设计一个造型, 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同样, 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 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 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倡自主, 发展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只有在课堂内, 提倡自主学习, 留给学生“自由”,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 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 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 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借助“放飞风筝”, 使学生回归自然, 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 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 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 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 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 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 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 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 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3.开展竞赛, 促进创造。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各种操作的竞赛, 就是最好的实践。笔者利用各种机会, 正常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电子制作比赛, 海、陆、空模型比赛, 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废旧物制作比赛……, 进行评比表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高中劳技 篇8

一、学会劳动, 意在养志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劳动最光荣”, 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些学生缺乏劳动观念, 体会不到劳动的重要意义。究其原因, 是不少家长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赠予孩子, 使孩子只知享受, 不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成果, 当然也不懂得去珍惜劳动成果。而劳技特色活动基地的开辟、发展到为民服务, 都离不开劳动, 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 学习劳动, 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通过劳动, 许多学生爱上了劳动, 乐于劳动。就拿前年初春易地重建草药圃来说吧, 孩子们顶着寒风, 赤着双脚, 填土、运砖、砌墙, 在田间劳作, 劳动中学生满手是泥, 浑身是汗, 但大家都乐呵呵的, 没有人打退堂鼓, 坚持干到底。此种情景不难看出“红领巾草药圃”的育人功能, 它能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养成顽强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

二、学会协作, 重在明理

现在有一些学生娇生惯养, 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集体观念。而集体主义是一种美德,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参加现代化大生产的必备素质, 必须从小培养。“红领巾草药圃”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草药圃的运作从开土辟壤、访医问药到种药采药、培育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人参与, 都需要发挥集体的作用。特别是培育管理草药更是一项长期、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这要求学生分工不分家, 共同种好管好草药。每逢节假日, 他们都会自觉组织起来, 坚持天天观察, 轮流值班管理, 记好日记, 做好交接工作。2012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 连续五六天的阴雨后, 天空终于放晴了, 气温一下子升高了近十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 刚栽下的名贵草药秋叶是经不起暴晒的。于是他从家里拿来竹棒、旧篷布直奔学校。他刚打下一个桩, 十几位同学也拿着工具赶来了, 大家一齐动手, 不一会儿秋叶上面的凉棚搭好了, 老师望着孩子们会心地笑了。

在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里, 在细水长流的日常培育管理中, 同学们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 学习了共同协作的本领。通过老师引导, 他们进一步懂得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个体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 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精神仍然是十分需要的。

三、学会找药, 情系祖国

平时, 我们经常和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但比较抽象。而草药圃里的草药竟能治好那么多的常见病, 这种活生生的事实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则更大。而这些草药在祖国大地上比比皆是:水边和阴暗的山脚下可以找到土大黄;山坡、沟旁、路边可以找到大青叶、马兰头、白英、半枝莲等。孩子们在学找草药的过程中, 不但深深地感到祖国大地上处处都是宝, 并且一步一步地学会了不少用药的本领, 不少孩子能根据病情独立判断该用何种草药, 学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为了学习本领, 每个小郎中利用课余时间, 跟老师学, 向老药农学, 写信向蛇王求教。一天, 孩子们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到本地医院已经退休的马医生家中, 有一批市场上已经买不到的中草药书籍。于是六年级的四位同学利用星期天, 在老师的带领下, 乘车去邻县马医生家中, 马医生也被孩子们的精神所感动, 他把好几本中草药书都献给了“红领巾草药圃”。平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学习种植草药, 学习用草药治疗疾病的知识。知道了患无名肿毒可用白英, 咽喉病可用三白草, 被蛇咬伤宜用半枝莲等, 预防感冒、肝炎可用大青叶等。有了这些基础, 孩子们一般都能独立为病人解除或延缓不少常见病。这样既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又有机会学习口头、书面交往的能力, 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更深地体会到: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能是传统医药科学的结晶, 就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它仍有极大的医疗作用。这样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地懂得了祖国是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国家。通过“红领巾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培育出来、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 亲身经历体会, 显得比较生动、形象、实际,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学习治病旨在奉献

许多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要求人人服务于他们, 听他们使唤, 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针对这种思想现状, 红领巾草药圃制定了服务公约, 要求红领巾草药圃里的小郎中发现用学校草药圃的草药可以医治的病人后, 应该立即采摘草药, 制成药品后送药上门, 为学校里的同学老师, 为周围的群众排忧解难。在防病治病的实践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如前年夏天, 一位村民不慎被蛇咬伤, 经医生治疗后总不见痊愈, 小郎中们知道后, 把半枝莲捣碎给他敷在伤口上。可是因为用量大, 几天后草药圃里的半枝莲用完了, 他们就四处奔波, 在老师带领下冒雨到10余公里外的山上去采集。在小郎中的精心治疗下, 那位村民的蛇伤终于痊愈了。80岁高龄的王奶奶患无名肿毒, 一名小郎中知道后, 连忙给她送去一把白英, 用盐捣碎后轻轻地给她敷在手上, 一连五天, 天天上门敷药, 终于治好了王奶奶的病。事后王奶奶逢人便夸:现在的小孩子真聪明、真能干, 小小年纪也会做医生了。本村的另一个村民患急性扁桃体炎, 我们的一名小郎中马上掘去一把三白草, 叫她分几次煎服, 第二天烧便退了。“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 培养了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德。

劳技教育生活化浅议 篇9

一、实践——体验的快乐

劳技课是一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需要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只有将书上所学用于生活才算真正的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战场,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日常生活劳动。把劳技教学向家庭生活延伸,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劳动情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完善。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活,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劳动课堂走向家庭,真正将劳技教育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四年级的《钉纽扣》、《缝鞋套》等家政课都是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上这些课时学生兴趣很高,课上教师应多花点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例如在教学《钉纽扣》一课时,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穿针、引线、打结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钉纽扣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钉纽扣环节时,发现学生有创新方法后及时演示、介绍,深入地剖析指导,并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这样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爱动手的氛围,创造一个交流、展示劳技活动成果的舞台,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奠定基础,有效地落实劳技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拓展延伸。在教学《洗红领巾》之后可以布置一个作业,两个星期之后,要举行现场洗红领巾比赛,比比谁洗得干净,谁洗得快,谁洗的方法正确。学生天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为了能在那一天名列前茅,无形之中会在家中勤加练习,那么也就熟能生巧,掌握了洗红领巾的技能。又如在学完《水果拼盘》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学做小厨师,为家人们制作一份水果拼盘,在欢乐的气氛中,和全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此外,还可以开展种植花卉的活动。如果受条件所限,可让学生种植水培植物,单独种植,小组合作均可,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种植,做到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并且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变废为宝”——创新的快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身边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垃圾”做出精美的手工作品,既减轻社会负担,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可谓一举两得。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1.充分回收各种废旧资源。

超市购物的塑料袋、包装纸,以及装衣服拎袋、鞋盒,精美的糖果纸,果冻盒,塑料吸管,易拉罐,鸡蛋壳、花生壳、瓜子壳等都是极好的生活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利用,大大满足了课堂教学的创作需要。此外,大自然也为我们创造了无穷的资源,凋落的花瓣、飘零的树叶、不起眼的断枝,都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学生在收集资源的同时,也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

2.研究创作,自主探索。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使学生更加活泼,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小学劳动技术课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用现成的废弃物品,发挥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学生相互交流,构思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作,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研究,发展个性,并从中获得个体的自我满足与快乐。

本学期我校科技节开展了“变废为宝”的比赛活动,人人参与。低年级同学动手能力较弱,但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作品;中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技能,通过添加组合等方法,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科技节闭幕时还为优秀作品颁了奖。对每个学生而言,虽然只有一次或两次的制作经历,但对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同学而言都是一次探索创作的活动,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一旦当这种“体验”形成之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变“被动”为“主动”。

除了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合理穿插“变废为宝”的内容。在教学《城堡》一课时,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张城堡作品。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布料,这些布料都是生活中多余、废弃的,但经过合理裁剪及色彩搭配后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外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极具文化魅力。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家中的各种布料都派上了用场,其后,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各种布贴画,让家里的废旧布料物尽其用。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劳技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地利用生活环境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让劳技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劳技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如何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 篇10

小学生在劳技课堂中可以对劳动有更深的理解及培养自己良好的劳动习惯, 这是小学教育与学生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劳动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间接让其理解体会劳动人们的不易, 使他们更热爱劳动。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应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及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这对于小学生的体质、意志力、情操及自身审美观、鉴赏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新课标不断强调的内容之一, 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生劳技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改善传统 的教学过程。

劳技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 劳技课程对小学生实践性的要求及个人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此外小学生的整体心智水平都不是太成熟, 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用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语言, 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劳技课程当中很多操作动作都需要小学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 这就要求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水平要尽量高, 争取每次示范标准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学老师在进行示范动作时不能一味地求准确快速地完成, 应该将整个动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演示给学生看。对于一些重要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尽量多地演示几次。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能加深学生对整个劳技课程内容的理解, 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小学劳技课程知识和学习劳技课程的技巧。

2.2转变传统教师的主体地位,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重新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 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上, 自己充当引导者和督促者,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在劳技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2.1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动起来。

劳技课程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题的学科, 这就要求在整个劳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转变教学的主体地位, 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劳技项目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对于学生得到的机会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自己动手完成。对于完成自己的任务, 小学生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 成就感对于激励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非常重要, 随着成就感的不断增强能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小学生兴趣的不断提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挖掘小学生内部的创造力, 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2.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 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劳技课程种类在不断增加,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投资, 尤其是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 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相对于先前的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信息量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整个多媒体的效果非常好, 其中包含的很多木偶类型的画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要讲的课程在网上特定地搜寻出一些相关资料, 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要学的内容。

2.2.3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所有课程当中, 劳技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劳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优势, 如果在教学当中让小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很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对于整个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有利的。

3.教 学单位要重视对于劳技课程设备的完善 , 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劳技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自己实际动手, 小学生的实际动手都是在劳技课程的设备上进行的, 如果没有良好的设备, 小学生怎么进行良好的动手锻炼呢? 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增加对整个小学生劳技课程的投入, 使国家对小学生教学的投入资金准确到位。如果条件允许, 一定要引进更全面的设备, 这样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劳技教师一定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 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使我们国家的“小树苗”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飞速发展, 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劳技教育被规定为必修课程, 小学生的劳技课程不断受重视, 但是当代小学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地完成现代小学劳技课程教学呢?作者结合自身小学劳技课的教学经验, 简要探析如何提高小学劳技课课堂教学质量, 以期使小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参考文献

[1]顾志成.如何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效果[J].校长阅刊, 2006, 4:134.

[2]郑黎英.例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J].江西教育, 2007 (4) :34.

上一篇:我国金融业下一篇:刑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