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2024-09-24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共10篇)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新课程改革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劳技课的知识构建不同于其他学科, 作为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的课程, 劳技课的实践要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动手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动手实践是劳技教学的立足点, 它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的。要求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践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 进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及技术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发挥学生的潜能, 享受技术的乐趣, 感受技术的魅力。

一、巧设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探究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教学《花卉的上盆与换盆》时, 我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你有一株吊兰, 会如何挑选合适的花盆?由此引出如何挑选花盆的问题。学生从排水、通气性、价格、经济等方面分析各种花盆 (瓦盆、瓷盆、紫砂盆、塑料盆等) 的优缺点, 得出结论:透气性好, 适合花卉生长, 价格又便宜的, 最常用的是泥瓦盆。

探究二:开始上盆了, 我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让其他学生注意他的上盆过程, 为后面的探究埋下伏笔。这个学生随手便直接把土放到花盆中, 我便问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时把花盆拿起来, 泥土便从花盆的孔洞缓缓漏出, 学生们纷纷回答:“没垫片。”引出:“为什么花盆底部留有孔洞?”答:“排水透气, 让多余的水分流出。”我问:“怎么垫片?”我摆出三种不同的垫片方法: (1) 垫片太稀; (2) 垫片过密; (3) 正确方法。学生理解了垫片也是有学问的, 要做到“盖而不堵, 挡而不死”。“如果找不到瓦片时, 可用什么代替垫片?”学生回答小石头、贝壳等。

探究三:请学生上台操作上盆过程, 探究根应放在哪一层?为什么不能与基肥直接接触?为什么底层和表层要放粗培养土?

探究四: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上盆过程。别看小小的上盆步骤, 还真有许多技巧和讲究。通过对几个上盆问题的实践探究, 学生领悟了上盆技术的理论, 享受了实践的乐趣, 掌握了正确上盆的技能技巧。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二、以现实生活为核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提升技术能力

劳技课应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 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实践主题, 把所学的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提升技术能力。

在教学《水培花卉》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水培花卉的风采, 让学生感受到高雅、美观、卫生、节水, 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新型种植方式———水培花卉。这种栽培方式逐渐走进家庭, 其栽培简便, 形式自由, 类型多样, 环境适应性强, 具有独特的观赏和环保价值, 适合居家栽培, 令人赏心悦目。学生由此对水培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跃跃欲试。课后我布置了实践作业, 要求每个学生养护一盆水培花卉。学生运用花卉繁殖知识, 水培了吊兰、虎尾兰、万年青、绿萝等植物, 有的还将矿泉水瓶等改造成自制容器, 有的在容器中用五彩石、弹珠、水晶泥等装饰, 有的融入了插花理念, 水培出独具匠心的“插花作品”、“花卉组合”, 他们大胆设计, 非常有创意。在水培养护中, 学生懂得了水分蒸发时要及时补水;水质混浊时, 要及时更换清洁水;要调整根系入水1/3~2/3;要放在光线适宜的地方;平时可轻轻摇荡瓶身, 使水与空气多接触。通过实践, 学生学会了如何繁殖养护花卉, 增加了责任感, 增添了生活情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身心的愉悦, 更加珍爱花卉, 热爱生活。

《水仙花雕刻与养护》是《园艺》教材的一项专题内容。水仙花姿态优雅, 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现水仙花的无限风姿, 展示自己雕刻的各种造型的水仙花, 让学生对充满诗情画意的造型水仙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观察鳞茎球, 从看形、观色、估重、按压等方面学习怎样挑选水仙花, 如何根据造型挑选鳞茎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雕刻造型的原理, 我出示已雕刻生长了一段时间的水仙花, 让学生从叶、花梗的不同卷曲程度对比探究雕刻部位方法的不同:叶缘削得越多, 卷曲度越大;在不同的部位削叶缘, 叶子的生长趋势就不同;花梗削得长, 起蕾就矮, 反之就高, 达到抑制花枝向上生长、矮化花枝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展示及教师示范, 让水仙花的细微雕刻技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习中, 学生经历了怎样挑选水仙花鳞茎球———雕刻水养理论知识学习———雕刻及养护的实践过程。在雕刻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总担心不停地问:“老师, 会不会把花刻坏?这样刻好了吗?”我适时、有效地耐心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细心、耐心雕刻, 学生饶有兴致, 沉浸在雕刻中。三分刻七分养, 在养护过程中需要对水仙花进行细心观察, 在不断发现中解决问题, 修剪形成造型, 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才能获得美的收获与愉悦。学生通过实践, 在雕刻养护中理解了水仙花雕刻造型的原理, 学会了水仙花雕刻技能, 不断提升雕刻技术。以后每年春节, 他们都可以雕刻美丽的水仙花装扮温馨的家, 这门技能也将伴随他们今后成长的日子。

掌握一项技能, 提升技术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劳技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快乐, 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放手实践创新, 有效合作, 展示个性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课改的具体目标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形成, 不仅仅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积极思考, 不断实践得来的。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想象, 才能创造出更多更有意义的好作品, 在实践中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校园科学艺术节插花艺术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创作交流的平台。学生自由组合, 推选出组长, 设计插花作品。他们利用放学及周末时间, 上网查询资料, 到花店调查, 商量选用的花材、容器等, 小组成员有效沟通, 学会了倾听、质疑、交流, 学会了相互帮助, 学会了评价, 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实践过程也是提高插花技艺和提升能力的重要过程, 原本零散的花材, 经过学生的巧妙构思, 有机组合, 运用各种技巧, 创作出表达心境的作品, 展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并与大家分享。亲历实践, 学生才知找资料的艰辛、创作的真实, 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提升了花材的价值, 收获了美, 提高了创造能力和陶冶了追求和谐美的情操。

当学生有实践的热情时, 我们应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让学生在观察、调查、设计等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 让其经历合作的过程, 感受合作的成功与乐趣, 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合作能力, 提升素养, 展示个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 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 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劳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著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不懈地努力, 深入研究与探索,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努力让劳技发挥它特有的功能, 实现劳技课应有的价值, 展现劳技课独特的魅力。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劳技教育;校本课程;有效整合

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实质上是学校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自行开发的特色课程,它必须充分注重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劳动与技术课和校本课程整合必须基于学生、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产生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必须立足校本,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优势;必须面向社会,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获得积极劳动体验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背景分析

1.从现状来看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成分日趋减少,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以后将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2.从劳技教育方面来看

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中小学劳技教育仍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急需加强。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以提高劳技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3.从校本课程实施来看

目前,校本课程理念过分注重学校特色办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偏差;过分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偏差。在实施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调,以讲授为主,缺少动手操作的活动性;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学等。《同川滋育仁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作为对劳技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劳技能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案例尝试与思考

1.以校本激发兴趣,让劳技课“活”起来

传统的劳技课,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作,学习过程中缺少目标驱动,积极性不高,兴趣持久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将目标融入劳技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让劳技课“活”起来。

很多教师都说劳技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此,我从教学内容入手,把教学内容与校本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校本实践活动,让劳技课“动”起来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体验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获得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激发“动”的欲望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实践,乐去参与。在劳技教材《工艺制作》中有“石膏透雕花窗的制作”这一课,我事先几课,先让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同里主要景点”如退思园等,让学生去实际参观一下退思园,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园内各种漏窗,向导游请教漏窗的一些知识。学生将参观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校本课程中“园林建筑艺术——漏窗”中有关内容进行精心整理后,在劳技课上进行交流。如“什么是漏窗,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园林建筑上为什么要广泛地使用漏窗呢?除了园林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漏窗呢?”等一系列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浓厚,积极性很高。接下来为学习如何制作漏窗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掌握“动”的技能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目的。在学生掌握漏窗的一些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制作漏窗模型。基于安全、卫生、省材等方面的考虑,我将用石膏制作漏窗,改用KT板制作漏窗的创新制作。在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全国首位劳技老师用KT板制作漏窗的录像。观看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制作漏窗的一般步骤:①漏窗图稿设计,并剪刻出图稿样式。

②描稿放样(首先把漏窗刻纸放在18cm×18cm白色KT板的正

中。如果要使刻纸在板面上更加伏帖,并且不因为描稿操作而破坏刻纸,我们可以在刻纸上加盖一层透明玻璃纸,然后用透明胶带纸固定好。注意一定要确保刻纸摆正、居中。)③收稿审样(当图稿全部描好后,就可以撕去透明胶带纸,除去透明玻璃纸与刻纸了。这时KT板面上会出现清晰的描稿印痕。)④雕刻的操作(把KT板放在玻璃板上,把美工刀推出2格刀片。雕刻时身体要坐端正,并且注意操作安全。)学生掌握了制作技能后,尝试亲手制作漏窗模型。

(3)体验“动”的成功

学生的亲身活动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劳技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收获成功。

《漏窗模型制作》是学生很感兴趣一个项目活动,将劳技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充满了兴趣。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整堂课都在“动”中完成。

①动眼——观察,从观察不同种类的漏窗到漏窗模型的制作

技术及技能要领,如:漏窗雕刻的操作中,首先刻正面,沿着KT板上图稿的线条,用美工刀刀刃仔细雕刻。入刃要直,也要深,要把刀尖刻到KT板的底部(背面)。正面刻好后,将KT板翻转过来,刻背面。沿着刻正面时刀尖戳出来的痕迹,在背面也雕刻一番。在刻的过程中要不断翻转,观察比对,使得KT板两面的雕刻效果保持一致。

②动嘴——讨论,在活动中有学生在问:直线容易刻,那刻曲线怎样才能刻好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总结:直线容易刻,如果要刻曲线,在右手刻的过程中,左手应该灵活旋转KT板,使得描稿线条迎合刀刃就刀而达到所需要的雕刻效果。

③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掌握了漏窗基本内容及其制作技术,学生亲手尝试制作漏窗模型,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作品的制作完成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

三、收获与体会

1.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劳技课程的内容,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体验和感知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得劳技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拓宽了教学空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方面只做了一些尝试,要实现全面整合,我认为还要做到几方面,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加

工处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问题的探

索、信息的交互、自主的学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教育部.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4]陈胜良.课题指南.2003(3).

[5]张建芳.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2005.

劳技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3

策略一:规范演示——“领”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中, 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关键的一步, 即讲解知识要点, 示范操作方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具体做法应以下面四方面考虑:

1. 要领精讲, 操作规范。

把整个操作过程化为几个主要步骤, 简单明了。有录像先用录像讲解, 没有的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 特别是细小的内容用摄像机特写镜头放大。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记忆。精讲的要领, 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一致, 一般应先讲后做, 应使用规范、简练的专业术语。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 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能手、高手。使操作的动作更有可信度, 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 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因而, 本人在备课中, 注重操作演练, 有的问题甚至走出校门, 虚心请教专家, 才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2. 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在操作过程中, 应把握好重点环节, 把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 让学生看清楚, 但不可面面俱到, 如果每个环节都细讲, 每个动作必做, 势必冲淡了主题。

在《自行车内胎修补》一课教学中, 认为具体操作可体现在内胎修补的方法上, 其整个操作过程的重点, 应是粘合面的挫毛、涂胶、剪标准补块等问题。而此环节的要点, 一是把旧胎皮剪成标准补块 (两个要求: (1) 剪成一个适当大小的椭圆形; (2) 补块边要剪成倾斜角为30°~45°) ;二是涂胶水,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是一定要待胶水略干后才可粘合。所以, 当我把以上问题交代清楚后, 具体操作稍加指点即可,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突出了重点。

3.善于观察, 勤于辅导。

班级式授课方式, 给劳动技术课中教师的演示操作, 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换方式, 才能达到目的。

在《粉笔雕刻》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已掌握娴熟的技术, 一手持粉笔, 一手执刻刀, 来回走动, 现场雕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我将雕刻操作的过程用摄像机录下, 加上特写镜头, 效果也很好。也可进行分组演示。教师操作演示是教会学生操作的基础, 整个操作过程可分步实施, 或一次完成。让学生先观察思考, 获得整体感知, 再进行操作上的紧随模仿, 此步骤时间不应过长, 不可超过总操作时间的四分之一。

教师操作演示目的是起到把学生引上路的作用, 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

策略二:模仿指导——“扶”

教师操作方法演示完后, 学生还不能独立操作需教师再扶上一把, 才能使其“走正”、“走稳”。当课堂中的操作内容相应增多, 难度相应增大时。教师演示完后, 有些环节学生当时记不清, 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即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 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练习一遍。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扶”字, 具体做法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师生同步, 忙而有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作统一, 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劳动技术课中, 学生好奇好动。使学生忙而有序, 是劳技课教学成功的保证。因而, 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请同学们跟老师做”、“请大家自己做”等组织性语言, 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同时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操作的进度, 尽量让学生做完成,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这样师生同步, 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刻印章》这节课, 初一学生指力小。而石头比较硬,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了师生同步、忙而有序的方法。先用事先拍摄的录像简介一下刻印章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学生“跟我学”, 从 (1) 磨印石、 (2) 定稿、 (3) 渡稿、 (4) 刻印开始,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进行动手操作, 特别是在刻印中, 从“执刀”到“运刀”, 要求学生细心认真地操作, 使他们在操作中慢慢掌握执力、握刀的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

2. 分组进行, 正确模仿。

劳技课中涉及的操作内容以及所需工具材料相应复杂, 一般操作应分组进行。分组操作时由一人持工具, 其他人协助配合, 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或本组同学交替轮换进行。

《金属薄板的剪切和弯曲》一课中, 把每四人分成一组, 两人负责剪切, 两人负责弯曲。当教师指导剪切时, 负责剪切的一组一人站立, 持剪刀剪切, 另一人负责选料。负责弯曲的一组辅助配合。当进行弯曲时, 弯曲组实施操作, 最后两组再交换。

3.小结回顾, 强调要点。

指导模仿练习完成后, 师生还应进行各环节的回顾。教师对关键的地方进行归纳, 巩固强化、深化记忆。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时未讲明的注意事项, 也可在此说明。

策略三:独立操作——“放”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 尚不熟练的情况下, 应让学生大胆地独立练习, 使其放开走。这一过程要注重一个“放”字, 具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操作, 及时纠正。

让学生放开操作, 并不是教师袖手旁观, 相反正是教师个别指导的良机。对于操作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手把手地进行辅导, 力争使全班每个组都按时完成任务。

《自行车脚蹬的拆装》这节课,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 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 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安装, 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 进行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把脚蹬碗按反, 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 (正确是11粒) 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 我就巡回辅导、纠正, 使全班每一个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

2.分组练习, 轮换操作。

每组由组长组织练习、分工和轮换。做到分工合作, 任务明确。人人都能有一次操作的机会。

3.注意问题, 重视评价。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求, 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发现效果好、动作快的小组, 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劳动成果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较好的劳动成果, 要向全班同学展示, 作为好的典型介绍。评价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通过评价可促进相互交流, 共同参与,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策略四:标新立异——“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而中小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 劳技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 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 激发创新潜能。

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 本人花了好多时间, 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 (如小动物, 十二生肖等) 。开始上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 学生欣赏完毕后, 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 想象设计一个造型, 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同样, 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 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 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倡自主, 发展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只有在课堂内, 提倡自主学习, 留给学生“自由”,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 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 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 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借助“放飞风筝”, 使学生回归自然, 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 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 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 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 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 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 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 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 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3.开展竞赛, 促进创造。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各种操作的竞赛, 就是最好的实践。笔者利用各种机会, 正常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电子制作比赛, 海、陆、空模型比赛, 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废旧物制作比赛……, 进行评比表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情境中学,学有所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来说,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的目的。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巧妙地创设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诱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居室绿化”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情景,学生在掌握了居室中不同场所的绿化要求和居室绿化设计的方法、技巧后,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思考与创新:任选学生自己家里的客厅、厨房、书房或卧室等一个对象,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绿化方案。

二、操作中学,以学促思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容易疲劳、厌倦,听不懂、记不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操作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剪一剪、折一折等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感性知识,同时作为抽象思维的依据,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而且,也能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使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例如在“现代办公技术”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模拟办公室”的装备方案,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办公设备、办公室环境的布置和办公室工作的安全健康常识,从而学会如何合理布置办公设备。

三、合作中学,学有所得

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关注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科学习的活动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有研究表明,进行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可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共同的学习,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立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四、调查中学,学中悟理

我们知道劳动技术课不同于文化知识课,它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教师不能把知识从外界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去认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增长知识和才干,丰富学习经历,从而改变学生单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走进职业世界”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职业的概念、产生、特点、发展及分类,理解职业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后,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就本地区的经济现状与主要特征进行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考察1-2个企业的某些工作岗位情况,收集有关生产、服务、管理领域的典型职业形象及其从业要求,并能从成功的启示中适当提出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能力,让手与脑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一、以情境教学为着力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好奇心重,富有趣味、新奇的新鲜事物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劳技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并结合劳技课的特点,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剪纸》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组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的剪纸作品,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小动物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再顺势导出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有效基础。除了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教师还可以结合劳技学科的特点,演示一些新奇的趣味小实验,这样不仅能为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中,以情境教学为着力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有效基础。

二、以合作教学为着力点,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与提高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目标。在小学劳技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创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合作学习强调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垄断现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交流与提高的平台。

如在学习一些复杂技术时,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看书,了解学习内容及技术操作要领,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本节课所学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每种技术内容都要求学生做出成品,成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根据每人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最后合成。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劳动竞赛,通过作品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等级、评选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劳动热情。如《新年音乐贺卡》的教学,对于贺卡的封面、封底制作,以及电路图的设计、不同元件的作用、安装方法等内容,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中共同制作、共同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共同分析、改进,逐渐优化自己的音乐贺卡的设计和制作,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教学为着力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能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与提高的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以质疑创新为着力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劳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的能力,就需要学生在参与实践和动手操作中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学生创造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质疑创新为着力点,探索劳技课的创新教学,不断推动学习活动的进展,发展学生质疑、创新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兔子灯》的内容时,我在第一个班级的课堂上从亲身示范开始,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自己制作兔子灯,结果学生动手探究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转变了教学方法和思路。我先给学生看各种各样的灯饰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再布置制作兔子灯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分析、研究制作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在这样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还主动地翻阅教材、查找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反而为他们拓展了自主学习和操作的空间。在制作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敢于质疑,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他们在没有教师示范操作的前提下,以相互质疑、探究实践的方式,较好地掌握了兔子灯的制作方法,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还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经过加工改进的兔子灯变得更加精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大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见,在小学劳技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技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小学劳技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探究与开放中开展教学活动,以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和质疑创新为着力点,努力优化教学环节,建构优质课堂,切实提升小学劳技教学成效。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以情境教学为着力点、以合作教学为着力点、以质疑创新为着力点三方面探讨了优质小学劳技课堂的构建策略,以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科特点,在实践、探究与开放中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小学劳技教学成效。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6

1. 学校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和性质决定了劳动技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众多课程中,劳技似乎是不被学校重视的,更甚者,少数学校直接丢掉这门课程的教学。

2. 学生的无视。

学校教师的忽视,更容易造成学生对劳技课程的无视。

3. 教师的轻视。

教师的不重视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的忽视直接导致教师的课堂效果。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劳技教学缺少经验、技巧,因为教师引导不当,造成了学生对劳技课无趣等不良评价。如何让劳技真正现代化起来,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突破点,重新整合,多元发展。

二、重新整合,劳技教学信息化

1. 他山之石可攻玉

劳技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劳技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从而突显劳技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改革。如果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无法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而会失掉以往课堂教学的一些固有优势。

劳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妨把“计算机辅助劳技教学”作为起点,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为信息技术在劳技教学中重新树立其地位,并对其作用给予再认识。完成这种再认识,需要广泛借鉴,包括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但更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探讨钻研。

2. 巧借东风放纸鸢

(1)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积极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技教学的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局域网络的作用,对推动整合过程具有很大意义。与此同时,努力开展虚拟的劳技教学实验,探讨如何凭借网络优势实现劳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2)恰当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课堂形式。信息资源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具化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劳技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一定会创造出更灵活、更合理、更得当的办法。

总之,劳技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劳技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解决当前劳技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三、应用技术,劳技教学多元化

1. 借用影像,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劳技课教学中,适时运用影像重现原景,可以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看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笔筒获得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兔自己动手制作礼物的能力,从中受到了启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制作动物笔筒的启示,并对制作动物笔筒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动物笔筒,所以学起来非常主动积极。

2. 巧用课件,化难为易,使学生学有所依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虽然熟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仅仅靠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清楚明白的目的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相当困难,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对关键步骤和技巧进行放大、分解、透视,教师适当地插入指导说明,学生就能可以通过课件的直观表象轻而易举地看清每个步骤。

例如,在上《制作线体模型》这一课时,人的头部、颈部的交接处是用尖嘴钳把铁丝拧成圈连接的。这一部分的丝拧得是否匀称,到底拧几圈合适,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特别是在劳动课评比活动中,适当运用实物投影,效果特别好。当一幅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后,很明显地突出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哪些地方做得非常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能够使作品做得更加精益求精。

劳技课中,让学生明确操作原理是传授劳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前提。操作原理包括操作过程,操作时的注意点等等。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采取讲解、演示等传统教法以外,还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3. 妙用音乐,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小学劳技课与其他课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要花掉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操作容易使精神产生疲劳。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要符合劳动的场合和特点,有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疲劳。比如,上三年级的《布贴熊猫》一课时,可以选用一曲用古筝演奏的曲子,此时犹如一件件工艺品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十分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如此这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情绪得到了调节,又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和乐曲的节奏美,真正做到了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和劳技课程的深入整合,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受益的无疑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劳技课的动手实践能力中有所得,有所悟。

参考文献

[1]施能约.劳技课改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J].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第17卷第6期.

[2]张勇潇、田宓.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小学劳技教学中民间玩具的运用 篇7

1. 用民间玩具搭起生活与教学的桥梁

民间玩具的制作方法大多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变形。这些简易的民间玩具的制作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和自信的首选。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工具和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 任他们选用,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如何发掘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上,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指导重要的是“引”, 是“放”,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般的“给”。在活动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身怀“绝技”, 有的在拣来的树籽中插一根小棍, 即成好玩的“陀螺”;把小竹片削成一边厚、一边薄的风叶, 再在中间插上一根小棍, 即成一个“竹蜻蜓”;几块泥巴也会在手中变成各种趣味迥异的小玩意……这些技巧教师没有直接讲授, 只是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索的空间, 他们便会利用手中的制作材料, 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 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 自主地发挥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出自己心中的作品。在活动中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 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制作出的民间玩具既丰富多彩又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 教师再对有特殊结构、制作精致的作品加以点评, 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 便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

我们如果留心观察, 为学生搭建生活与教学的桥梁, 就会发现他们的心灵在多彩的生活里充满了童真和奇异的想象力。当树枝、落叶、石头、泥巴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与民间玩具的传统元素相遇, 他们便会尽情挥洒创意, 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尝试制作民间玩具的快乐。

2. 用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整, 组建数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使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长短互补、资源共享、集思广益, 形成交往技能, 促进动手制作能力的发展。如在进行风筝制作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扎制”“裱糊”“画绘”等方面的制作要点, 让学生根据风筝的制作流程和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成制作小组, 自由选择材料工具, 根据制作提示进行分工, 合作完成一个风筝的制作。单人制作40分钟看不到成效的风筝, 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一节课下来, 集体制作的风筝便会呈现在大家面前。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学生便会从中找到自信和快乐。接下来在学生练习放飞时, 通常还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风筝左右摇晃、偏飞、旋转扎头等现象。教师再适时将这些由问题生成的教学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探讨或合作组之间的交流探讨, 让学生在思考的氛围中究其问题的根源, 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 变“独立”为“合作”, 不仅可以生成问题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精神转化为教学成果, 促进民间玩具的有效传承, 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 用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成果”是物化的外显,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评。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后,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 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进行体验与反思, 查找自身的得失, 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例如, 在展示学生制作的陀螺时, 先引导学生从取材、设计、美观、创新等方面对制作的陀螺进行认真的自评, 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体验, 对他人制作的陀螺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合理化建议。面对不同材料制作的不同形状的陀螺, 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开启了:有的建议给旋转“吃力”的陀螺进行材质上的增减, 可以让它绕着某个固定的支点快速转动起来;有的建议给木制陀螺涂上对比色彩, 从视觉上增加冲击力;有的建议给用锥形的塑料瓶改装的陀螺添加彩带或响铃增加其趣味性;有的建议给用易拉罐金属皮制作的陀螺设计声、光、电的装置, 增加现代元素……这样的展评过程, 不仅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 就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新成果的愉悦感。总结经验, 鼓励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 创造出更加灵动的民间玩具。只有当一个人把他所学的知识或获得的智力在实践中再次表现出来的时候, 才能确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从而焕发出创造发明的欲望, 提升再度创新作品的能力。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材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认真执行教学大纲,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浸润”。 教材中的“项目活动”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它更是进行“德育浸润”的好素材。如初一《工艺制作》项目活动中的“印章的篆刻”“中国结编制”等,这些都是饱含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学项目,是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结晶。此项目是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再如“编扎工艺”,它分为四个教学内容:“编扎的由来”“编扎的用途”“旧物品的再利用”“精品之作介绍”。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中把“旧物品再利用”与社会上提倡的“低碳”“节能”联系起来组织教学活动,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初二《园艺》教材中不光有花卉、 盆景的项目信息,也有相应的项目操作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性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热爱自然环境,做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简言之,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取出来,融进去,再加以认真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好地把它转化为课堂实践。

二、注重实践中的“德育浸润”环节

进行“德育浸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把握好这教学的45分钟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90后的孩子,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可塑性强,凡事敢想敢干。当然他们自身也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协作观念差;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卫生习惯差等。这一系列问题无疑对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结合注意育人目标,注意点滴的渗透,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下是笔者劳技教学中的两个片段:

教学案例一:在上《废旧物品再利用》这节内容时,笔者选择将“泡芙坐垫”作为活动项目,号召学生变废为宝。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自然适度地提到广告中的“光盘计划”“树木乱砍滥伐”,引申到社会上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一一列举生活中常用废旧物品的潜在利用价值,让学生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坐垫”的制作相对烦琐,教师要密切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加以引导与鼓励。历经四周的磨炼,总算到了收获的时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 学生既完成了泡芙坐垫,收获了一份自信,同时也深刻领悟到“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个真谛。每个学生都在成长,就连平时老嚷嚷“这么难,我还是放弃吧” 的杨XX同学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异样神采,应该说他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案例二: 在上《制陶工艺》时, 笔者把历史上著名的“中国陶瓷”做成白板课件供大家欣赏、讨论、点评。古朴优美的彩陶、端庄秀丽的黑陶、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素雅幽静的青花瓷等, 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学生自告奋勇把去“瓷都景德镇”的参观见闻说与大家一起分享,讲得绘声绘色,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劳技的课堂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一个进行“德育浸润”的平台, 教师要让学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学生在制作“陶艺花瓶”的时候, 会有陶泥碎屑掉地情况,这个时候也要适时地进行教育,向他们讲述陶泥的挖掘过程,让学生知道陶泥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同时要进行卫生习惯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值日同学的辛苦,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与学案必须反映德育目标的内容及实施措施,并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要使预期德育目标得到落实,课后要做教学反思,客观评价德育目标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为以后项目活动中德育目标的制订打下基础。

三、链接生活中的“德育浸润”片段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应把学校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劳技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它的教学内容宽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很好的平台,把“德育浸润”从封闭的校园延伸到社会生活。通过各项生活化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感受、领悟。

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教师也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机会,给他们更宽广的学习实践空间。如在学校社团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学做“美味的寿司”, 这不仅是一次“低碳烹调”的有益尝试, 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同时让学生对“低碳环保”“粒粒皆辛苦”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品尝着美味的寿司, 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也咕叽着要亲手做给爸妈尝尝。

劳技课上的教学模式已由单向灌输变到互动沟通,教师要当好一名称职的倾听者,学生经常会为教学的“活动项目”选择出谋划策。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和内在需求,去寻找更加生活化的元素, 从而实现学生的多维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标。

四、感悟活动后的“德育浸润”成果

劳技学科的学习成果包括两方面: 一种是有形成果—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作品;另一种就是无形成果—这里面不仅有制作作品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素养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两种成果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没有纯粹的智育,也没有纯粹的德育,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之一。在项目活动评价阶段,不光要对有形成果进行点评, 同时也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探讨无形成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劳技课中进行“德育浸润”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条, 它还有待我们教师深入挖掘、探索。总之,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它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劳技教学实践的需要。作为教者的笔者,要认真钻研教材、立足实际,努力做到劳技教学与“德育浸润”的和谐统一。

初中劳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 篇9

关键词:劳技课;教学;思路;综合性;实践

一、开设劳技课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同时也是劳技课的基本教学思想和核心价值所在。劳技课课程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积极地开展劳技课,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学好这门课是至关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过程要求的是综合性发展的人才,而传统的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没有充分地重视劳技课的学习和开始。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实践性人才,对于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开设劳技课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和分数,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束缚了很多学生的思维,缩小的学生的视野,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所以说,积极地开设劳技课是社会实际的内在要求。

二、劳技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1.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劳技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明显区别是它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中有更强的战斗性和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动手能力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这个特征决定了劳技课的课堂必须是生动的,能够极大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氛围。劳技课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地把握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之上加强有针对性的动手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可以极快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同样对于个人而言,创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劳技课课程的开设恰恰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平台。在劳技课上,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研究及分析,进而进行必要的操作和实践。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生应该将这个过程充分地把握好,才能在劳技课的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劳技课教学的思路探究

1.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探究的过程

劳技课是以实验和具体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劳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宽。在劳技课的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地把握一分一秒的时间,让自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亲身体会实践过程。由于劳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理论上的认识而重在探究和操作,所以,学生必须积极地动手参与实际的探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2.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劳技课不属于纯理论的研究,但并非说这些理论不重要,理论上的认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学生,放宽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广泛地吸取各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学科的知识概况和联系,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做到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就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提问,做到有问必答,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并在讲课的过程中善于穿插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3.将教学思想渗透到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的。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善于将基本的教学思想有创造性地移植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保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和探究中,能够找到合适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实践的依据。比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劳技课的认识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将他们的想法告诉老师,双方要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认识,这对于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劳技课在初中的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际操作的关键点,并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地发挥创作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创造条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

[2]陈明.在劳技课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01).

[3]周君力.以劳技课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8(03).

[4]陈大坤.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广西教育:中学版,2005(07).

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国外一名专家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劳技课程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开放的心怀。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都能使每个学生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地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能体验、感受到别人的重要。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因此,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而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小学劳技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代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方法辅导和思路提醒。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要适当地退居到后台,变成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教学活动进行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如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活动期间,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目标,使他们真正得到了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于是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最后,阿姨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劳技教学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通过交流教学成果,可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内容的理解。

教学成果交流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还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教学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劳技教学以后获得的物化成果非常有意义。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搜集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把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地进行汇报,缺乏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是单一的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教师要采取合作方式把资料编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会更多,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劳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成的一门课程,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去进行实践,引导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摘要: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其知识和技能都是较难落实和掌握的。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能培养,活动,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珊红.浅谈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2(02).

[2]金怀德.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以四年级《缝香袋》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3]丁宇红.劳技教师教学素养剖析及策略——兼谈劳技教研方式的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

上一篇:工作要有创新下一篇:设计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