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教育(精选12篇)
劳技教育 篇1
小学手工教育是劳动技术课的一个方面,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的不是培养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成为能工巧匠或者手工方面的状元, 而是要求小学生通过动手获得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一位从事学生手工教育者应该重视把握好手工教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很值得探讨。现就手工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制作规律做如下解说。
一、手工教学意义
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手的劳动和手的发展开始的。俗话说:“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能做工, 大脑会思考。”高度阐述了手和脑的作用。当今, 社会上的泥匠、木匠、竹匠、漆匠、铁匠等三百六十行, 通俗的讲是手艺人, 我们把这些行当都称为手工艺。
我们要讲的“手工”, 就是这些项目中的一部分, 里面的经验和技能, 经过筛选和设计, 是比较适合学校学生口味的。手工作为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 对于促使学生更加心灵手巧, 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从事生产劳动、发明创造与美化生活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有着内在联系;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地方课、实践活动课包括劳技课、科技课、美术课等都少不了手工制作。因此, 手工在教育领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亲自体验乐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相信会开拓创新, 手脑并用, 也为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创新、探索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二、手工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手工制作的创意空间是无止境的, 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2. 形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尤其是手、眼、脑的协调运用。
3. 通过动手制作, 启发学生观察
生活中的美, 通过艺术美化学生的心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研究与探索精神。
5.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手工教学材料
手工制作的材料种类可以分为三种, 1.面状材料, 所谓面状材料就是以长宽变化为特征的材料, 如各种纸、布、木板及铁板等;2.线状材料, 就是只有长度变化的材料, 如各种线、绳、棍、丝状材料等;3.块状材料, 就是立体形态的材料, 如黏土、陶泥、石膏、纸浆等。这样归类和认识手工制作材料更便于选择时创新和拓展, 有利于手工制作新材料的开发。不同材料因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和质感而具有不同的成型方法和造型种类。像平时讲的纸工、布艺、绳结、泥工和废品再利用等都是我们开发利用的好材料。
四、手工教学内容
目前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 劳动技术课, 实践活动课, 美术课, 科技课等里面都少不了有手工制作的内容, 其类型丰富, 情趣韵味十足, 有很多内容符合城乡学校适用, 如:贴画类, 编织类, 造型类, 泥塑类, 雕刻类, 发明类等。
五、手工教学方法
1. 鼓励式教学。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 针对学生的胆怯心理,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这句话改为“我能行”。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我真棒”!在实践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进步不断鼓励:你真棒!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2. 启发式教学。
我们手工制作的教学, 可以采用“看一看”, 首先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实物;“想一想”, 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学生思考制作过程以及相关方面的思维扩散;“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自己制作的想法, 并做到有条理;“做一做”, 通过动手实践, 做出自己的作品;“乐一乐”, 学生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怀有快乐的心情。
六、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
手工制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仿造手工, 一种是创造手工。前者是模仿制作或者是按工作图样施工, 是一种习惯性的手工制作, 重在学习掌握制作技术和认识手工制作规律。后者是根据手工品种的原理设计制作, 创造新品种, 属于创造性手工制作, 重在锻炼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这里面涵盖了怎样提高学习创作方法与发挥创作才能, 怎样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技术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如果在学习手工创作过程中, 在设计、制作方面还不是十分完美, 但是构思新颖, 材质运用巧妙, 情思、技巧达到意趣天成、率真自然, 就是一件好作品。
手工创作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有意图:
手工创作的首要条件是创作意愿和激情, 不论是自身需要还是社会需要, 不论是实用的目的还是表现的目的, 总要形成自觉的或自发的创作意图, 才能进入具体的酝酿构思阶段。因此意图的出现既是创作的前提, 又是创作的开端。
2. 要有构思:
就是通过形象和思维, 对手工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成品效果、性能等进行全面的计划与思考。这是一种实现创作意图, 开辟创作道路, 提高形象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
3. 要有设计:设计就是构思进一步具体化, 设计一般通过完成设计图来体现。如直观图和制作图。
4. 要有选材:
恰当地选好材料是保证顺利实现构思和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分析和了解材料的特性, 充分利用和发挥材料的作用, 体现设计思想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因意选材”, 强调用立意去选择材料的主张。材料可以启迪和影响创作的构思与设计, 是常有的事。
5. 要有制作:
就是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手段去完成作品。实际上就是做, 是借助人的制作技巧进行加工改造, 以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
劳技教育 篇2
一、观念:从教育现代化生发
传统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传授而轻实践,重动脑而轻动手,重分数、学历而轻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导 致学校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所培养出来的人高分低能,与社会需要相脱离。因此,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依据社会尤其是深圳特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 化。
教育现代化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以实现人自身现代化为主旨的 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从科学原理的发现到新的生产能力的 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更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加快教育尤其 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推行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勇于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并能在激烈 竞争中走向成功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而劳技教育现代化,则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 要条件。我们认为,现代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贴近现代生活,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劳动创造美”的劳动 观念,培养起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劳技教育现代化,就没 有学校教育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我们正是凭籍从教育现代化生发出来的观念,去努力加快 本校劳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
二、课程:以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人为出发点
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劳技教育的现代化,必须重视构建现代化的劳技课程体 系。我校从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人的目标出发,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管理措施确立了劳技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学 科地位,并以《普通中学劳技课教学大纲》为基础,按照“一全二高,分类分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及 大教育思想,建构起富有创造性的劳技教育课程体系。
一“全”,即门类齐全。我校劳技课程按现代人发展及现代社会与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目前有烹饪, 电工、金工、工艺缝纫、工艺木工、家庭装饰设计、鱼类饲养、花卉种植、植物无土栽培、电脑打字及陶艺、摄影、汽车修理、汽车驾驶等十多种门类,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要求。这些课程既有触及日常生活的,又有 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既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又有与现代生产相关的,这就为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提供了有 利的条件。
二“高”,即高起点、高标准。我校是深圳特区的窗口学校,在劳技教育建设方面,理所当然地要遵循深 圳市“先一步,高一层,优一等”的教育发展方针,以体现特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特征。如木 工课,我校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使锯弄凿,仅图实用;而是把劳技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的、内涵丰 富、功能多样的课程样式——工艺木工课。又如烹饪,也不是简单地烧饭做菜,以求裹腹;而是在其中渗透中 ,西饮食文化及乡土饮食文化的精髓。至于无土栽培、电脑文书编辑、汽车修理与驾驶等,则也站在当代科学 与技术、现代产业与生活的前沿,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对现代的科技与生活进行有益的实践体验。
“分类”。我校贯彻与深化现代课程理论,把劳技课程按管理要求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操作形式 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表现形态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如植物无土栽培、电脑编辑、航模、摄影、汽车修理与驾驶等,属选修课,其余则为必修课。每门课都按自编的教材与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教学与必 要的实践,是为学科课程;而相关的试验、竞赛、展览等活动则为活动课程。至于劳技教育的隐性课程,则主 要是指一种学校所着力营造的弥漫于校园、渗透于人心灵的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氛围。
“分层”。我校按不同年级规定劳技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开设烹饪、工艺缝纫、工艺 木工、花卉栽培、无土栽培、金鱼饲养、电脑打字等课程,在高中开设电脑编辑、摄影、陶艺、家庭装潢设计 、家庭摆设设计,安装设计等课程。不同年级课程的内容区分,均以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为依据,按学生 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同生产、生活的时间距离来确定。
三、教学:体现现代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
教学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我校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劳技课程体系,但通过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之 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呢?学校的做法是:依纲据本,科学运作。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劳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本来其发育成长就处于艰难困苦的状态;而 我校又是在进行现代化劳技教育的超前实验,因而更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尤其是创新 课程的教材。为了使教学有本可依,我校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以及有关培养 高素质现代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师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现在,降少数几门新设的课程教材尚在编写之外,绝大 部分已完成。
有了教材,便有了教学的依据。于是,我校按照现代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原则,构建了“六 结合”的劳技教学模式:
其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这是一般教学的典范模式,它使劳技教育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其二,教学与科研结合。为了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我校劳技教育也按照教学与科研结合这种本来 是高等院校所特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如,植物无土栽培教学在学校的生物科研实验室进行,师生共同确定组培 、移栽等方面的多种课题,并共同研究、完成。
其三,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劳技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技能作准备的教育,因此, 与生活结合是其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体现。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巩固其所学知识 ,还可以美化生活,满足生活需要,直接实现劳技教育的实用、审美价值。例如,学生学金鱼饲养、工艺木工 、工艺缝纫、摄影等,都可以其成功的实践来美化家庭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还定期把学生带到工厂 、农村去参观与实习,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接受熏陶和训练。
其四,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我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劳技课也当作一门工具课、基础课来处理的 ,如学电脑打字,就要求学生用电脑作文;而学植物,则要求学生从无土栽培中增强对植物的感性认识。我们 重视劳技学科向其他学科或其他学科向劳技学科的主动渗透,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彼此强化。
其五,劳技教育与创造教育结合。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有赖于创造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此, 我校劳技教育与创造教育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 意识与创造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来检验学生的劳技水平。
其六,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心诸育结合。这一结合,是劳技教育丰富的价值内涵的体现,也是劳 技教育开放性原则的贯彻。我校的工艺缝纫、工艺木工、陶艺等,就反映了劳技教育与美育、技术与艺术结合 的思路。
四、管理:渗透现代教育的效益观念
同其他教育管理一样,劳技教育的管理也要追求高效益。劳技教育的管理效益,就是学校通过对劳技教育 系统中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产生真正的育人价值,而绝不是把其当作一种点缀和摆设。我校在探 索劳技教育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全面加强管理,同时又重点抓了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学生评价、激励、督促这 两方面工作。
为了适应劳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深圳中学劳技教师任职标准》,规定了劳技教师任职所必 须达到的学历、思想观念、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以期通过高素质的教师落实高标准的劳技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苗子。现在,我校劳技教师平均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他们个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人人 具备执教三门以上劳技课程的业务修养。他们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操作、开展科学研究,还能自 编教材,自己设计教具。为了鞭策、激励劳技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校制订了《深圳中学劳技教师业务 考核办法》,定期对劳技教师进行严格的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或被调岗,或被送去有关院校参加脱 产进修。学校在晋级、升迁、评优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对劳技教师与主课教师一视同仁;在业务进修方 面,劳技教师还有优先权。学校还把劳技科组作为“等级科组”建设的试点,使之在学校各科组中率先进入“ 一级科组”的行列。
实践证明,只有重教与重学两者有机统一,劳技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学校同样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除了按学习常规进行管理外,还特别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劳技学科结业证制并使之与毕业证挂勾。我校劳技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初中必修课6门, 选修课3门;高中必修课3门,选修课3门。必修课与选修课各有学分,学分的分配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考试为 辅,两类课程的考核积分达到标准便发劳技学科结业证书。这是获得“深圳中学毕业证”的必要条件。这项措 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积极性。
2.创办深圳中学劳技节。劳技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主要属于活动课程。每年“五·一”节 ,劳技节按运动会的组织形式,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买,以及现场操作、制作竞赛等,并评出团 体(班级)与个人的名次,颁发奖品与奖状。劳技节的创办,展示了劳技教育的成果,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 推动了劳技教育的发展。
3.建立委托家长协管制度。我校的劳技教育加强开放性,从校园内向家庭拓展。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如汽车驾驶与修理这门选修课,适用于家庭拥有汽车或有条件接触汽车的学生选修。整个学习过程不在学校, 也没有老师直接参与。我们的管理办法是:当学生向学校申请学习这门选修课后,学校便委托家长协同管理, 只在最后阶段进行一定的测试,即按其水平给予相应的学分。再如热带鱼的饲养,被列为选修课程,但这是一 项持续时间久、规律性强、技术性高的实践活动,而学生往往由于学习紧张或玩性大而忘记定时换水、喂食以 及观察。于是学校便要求家长及时提醒学生,使学生的饲养实践能善始善终,取得成果。
五、条件:反映特区相对发达的物质文明
实现劳技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软件的现代化,而且需要硬件的现代化,如设备、设施的现代化。
可喜的是,深圳特区所具有的相对发达的物质文明,使这种需要成为可能。多年来,我们由于致力于劳技 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投资,并自筹资金,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劳技教育的基地建设与设备配置 。校内建有一栋三层高、十二个教室的专用劳技楼;每个教室除按高标准进行装修外,还根据课程要求及功能 化原则配置了现代化的设备,现已置各类设备300台(件),仅缝纫机就达36台,木工线锯33套,金鱼饲养设备 30套,从而满足了各门课程教学与实习的需要。我校还投资近200万元建设生物科技实验室,为植物无土栽培课 程提供了高标准的教学与实验场所。基地规模大,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反映了特区相对发达的物质文明。
融劳技教育于生活实践之源泉 篇3
【关键词】生活实践;劳技教育;源泉
劳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早在1981年 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技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说穿了,劳技教育就是为生活生产服务,也只有为生活生产服务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
陶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说过:“创造的教育是怎样呢?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彼此之间,很难识别的。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各人把他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所以,我们要以社会实践基础,以生活教育为源泉,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技能力。
一、生活实践是真知识的积累
陶行知说过:“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我们进行劳技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上课而教育,而是把劳动的意识建立在学生的思想中,将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技能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所以,劳动技术教育要与生活密切联系。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陶行知也一再强调“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留心近年来的初中劳动技术教材,有关生活生产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其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我们江苏省的初中劳动技术教材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劳技教育。我们学校所处地电子科技厂家较多,以电子技术教育为我们的教育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对今后的就业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我们当地的电子生产工厂,实地感受电子技术对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从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以前初三物理电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三脚电源插座有三只脚,其中有火线、零线脚各一个,另一只是地线脚,原来老式插座的三脚是圆形脚,后来改成了平面扁脚。这是为什么?”物理老师参考资料上的答案是:“圆形脚插座容易插错,会造成触电或短路事故,而平面扁脚不会插错”。我们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时,请学生留意老式的插座,终于有了发现,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老式插座的三个圆形脚的粗细是不同的,地线脚特粗,而且三脚分布成等腰三角形,是不会插错的。回到学校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学习,学生通过找资料,问电工,最后在一本电子报合订本上找到了答案,原来圆形脚容易造成接触不良,使插座发热,酿成火灾;而平面扁脚接触好、安全。
实践出真知。由于没有生活的实践的积累,对这道习题,近几年来我们的教师也造成了不少的谬误。所以我们在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就有可能提出新课题。
二、生活实践可激发灵感
众所周知,学生要进行劳技活动,首先要自身具备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形成,绝不是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就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生活劳动实践,实践出真知,没有生活劳动实践的劳技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那种光说不练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劳动能力的学生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根据调查,学生从事劳技活动最大的阻力,就是他们的学习严重脱离真实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使学生感到:“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对发光二极管学习中,有位同学对电器上的电源指示灯产生了兴趣,通过对电器上的指示灯电路分析,制作成功了发光二极管小夜灯,电路如图所示,所用元件只是一个二脚插头,一个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电阻。几个简单电子元件,做成的简易小夜灯既给家庭生活带来了方便,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在我校的电子制作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声控电路通过创新设计,制作成声控楼道灯;在数字电子钟的制作中,由于原电路4.5伏直流电供电,一位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家里废弃的手机充电器直接给电子钟供电,废旧利用,使行将丢弃的手机充电器获得新生。国庆来临,有位学生用声控小电灯电路,改制成声控LED音乐灯,一闪一闪的小灯泡,随着音乐起跳舞动,引来了不少同学及邻居的称赞。
爱迪生曾经说过:“不下决心培养独立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创造。”思考是产生问题之母。在厉行节约,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在劳技课上提出了“节约用水”的创新课题,要求学生们对家里的用水设施进行创新改革,制定出改革设计的方案,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同学们回到家里进行了观察分析,得出了不少实用的方案。
一位同学的抽水马桶的节水方案简易可行不花钱,家家都可以实施,就是在抽水马桶的储水箱里放一个合适的可乐瓶,在瓶中装上一定量的水,使之稳稳的占据在储水箱中,使储水箱中水的体积减小,从而减小每次冲水的量,达到节水目的。一位同学的创意方案是把每天洗衣机和抽水马桶连接起来,让洗衣水给抽水马桶冲水用,既节约又卫生,一举两得。
三、生活实践可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融合
劳动创造是生活的本质,人的创造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才有意义。人只有“成为自己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劳技教育就是要给予感性教育以应有的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觉、感知、触摸大自然、感受自然世界的千变万化和绚丽多彩,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好胜、好求的心理意识,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味。有许多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劳技制作课内容,单在课堂是不容易完成的。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分析、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一些科学性的问题,使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得到统一,才能更好的制作、实验、操作甚至创造发明。比如,学习《弹射飞机的制作》这节课的内容,在制作之前需要掌握许多有关飞机构造、原理、特性等知识,同时还需掌握一些操作技巧,光靠教师在课堂中讲是难以解决的。我就组织学生到我们邻近镇上的儿童公园里参观一架退役的战斗机,让学生真实的了解飞机的构造、外型的特征,从而获取一些飞机的科学性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制作弹射飞机的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了,有的同学甚至进行不同的设计制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我们还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弹射飞机试飞技术比拼活动,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活动非常成功。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学生不但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增加了劳技创新制作的动力和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我们在进行劳技教育的过程中,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必将取得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1981年教育部颁发
[2]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出版
[3]曹伟国.《融物理于生活,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科学大众》.2012.07
劳技教育 篇4
一、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麦浪滚滚、阡陌纵横的田野, 这是人造的自然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剪纸、雕塑, 这是艺术美。美之千万种, 无不由劳动所创造。优秀美术作品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多样的、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画面, 而且因为它蕴含着艺术家先进的思想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 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积极推动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欣赏内容如《陶艺》《民间玩具》《民居》《青铜器 》等, 无一不是劳动所创造的美。我们以欣赏民居为例, 教材上提供了多幅民居的照片。通过本课的教学, 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都是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筑成的, 凝聚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宫殿、楼阁、亭台 、寺庙、佛塔 、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审美取向密不可分。
二、利用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不仅绘画艺术是劳动美的体现, 而且绘画材料本身也是一种劳动的体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 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等,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其中纸的制造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 陶冶爱国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纵观美术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关于劳动的绘画题材, 如《我栽种的植物》《家务活》《节日》《买菜》, 都是要求学生用画笔表现自我劳动的喜悦情感。如在教学《家务活》一课过程中, 我就从师生谈话开始, 讲一讲在家里父母是多么的辛苦, 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家里做过哪些家务、为什么要做、是怎样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并请部分学生表演做家务时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 唤起了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然而美术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劳动创造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再现劳动的场景, 还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手脑并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可充分体验到创造的艰辛,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看到自己的智慧之光, 亲身领略到劳动过程的美。
三、利用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1.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创造美
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 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 我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注意给学生创设自由创作的空间, 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亲近自然, 发现自然中的奥秘。如:《有趣的拓印》这一课要求让学生理解、体验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肌理所体现出的美感。在教学中, 我把他们带到校园里, 让他们自己寻找可以拓印的对象, 进行实地拓印。结果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各种树叶, 还在下水道盖、汽车轮胎、车牌号码甚至还利用自己鞋底上的花纹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拓印练习。这堂课如果在室内上, 同学们有可能只会模仿教材中的图例运用钥匙、象棋、树叶等物体进行拓印。学生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 自己生活的周围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 可以通过自己的寻找、判断、实践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新发现, 因此对肌理美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2. 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劳动创造美
美术活动的结果总是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只有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自己所创造的成果, 内心的愉悦才能得到升华, 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个体才能的展示, 也可以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如:在三年级《我设计的建筑》一课教学中, 我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建筑的形式、风格、功能等, 在课堂上, 大家畅所欲言, 谈了对家乡建筑的不同看法。在创作时, 我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为家乡的未来勾画出更美的蓝图, 组织学生将作品放置在不同形状的底板上。当每个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都放置好后,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便跃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小小的年纪, 竟然也能勾画出家乡这么美的蓝图, 一种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3.让 学 生 在 应 用 中 体 验 劳 动 创造美
劳技教育 篇5
摘要: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技特色教育活动,在材料搜集方面,可以从“农”入手,体现“农”的特色,将原始材料进行相关的处理。子课题负责人结合研究方案,组织本年级组成员商讨拟定本学期的具体研究内容,预设这些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可行,研究过程要富有变化,形式多样。
关键词:乡土资源 幼儿园活动 课题研讨
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有着丰富的社区资源,孩子们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对农村资源都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技特色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主要是以本土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为基地,以教师和幼儿为主体,在家长共同参与下,进行一系列的幼儿园劳技课程的研究。目标是力求体现幼儿园的地方特色,促进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养成幼儿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借鉴小学劳动实践课活动,结合幼儿园《纲要》《指南》精神,我园进行了一系列劳技教育园本课程的研究,一路走来,感受颇多。
一、材料收集多元化
1.材料的收集。材料是开展劳技活动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定位是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劳技活动,幼儿园附近有机砖厂、竹篾加工厂、瓦泥厂、木材加工厂等等,因此,我们从“农”入手,体现“农”的特色。教师们所收集的材料是农村所特有的,如:泥土、竹篾、竹节、藤、棕榈叶、玉米皮、稻草等。注重对“家长”的这一社区资源的利用,因为家长几乎来自于各个乡镇,联系起来也方便。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各尽所能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需要什么材料,家长们便分头去收集。如大班年段在开展编织活动时,需要大量的棕榈叶,大三班陈悦小朋友家长是溪南镇的,他特地利用星期六的时间回老家采集了一大堆的棕榈叶来,大二班郑距平小朋友家长带了许多的玉米皮,中一班的很多家长则带了大量的竹篾等等。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我们的研究能顺利地开展下来。
2.材料的处理。材料的处理在研究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材料收集起来的都是粗茎,往往不能直接使用,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理。比如:如何修剪棕榈叶、如何处理陶(红)泥或瓦泥、如何让玉米皮不容易碎、怎样让玉米皮着色、如何让竹篾不容易发霉„„在家长的参与和教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陶(红)泥采集回来后要经过筛、踩、摔、发酵的过程,这样的泥玩起来才会柔软、有粘性。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养护泥”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泥要养,只有养好了,活动的成功率才高。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泥分成小块,再放入有标识的泥桶,盖上旧毛毯后再由老师在毛毯上面洒些水(要把握一定的量,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当制作立体的作品时,可以在泥中加入一些高弹棉,增强它的拉力,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就不易裂开。棕榈叶收集来后先让幼儿用针将叶脉挑掉,留下叶片一片叶子经过处理后就能分出两片的叶片来,再将挑后的叶片浸泡在水里,一天后叶子的柔韧性就增强了,不易折断,幼儿操作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些。将剩余的叶子继续放在水里,可以用十多天,这样就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原材料了。而玉米皮的处理则要进经过煮这一道工序,煮过之后的玉米皮就不容易碎了,在煮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色液,玉米皮便能轻易地着色了,孩子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有兴趣了,他们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玉米花”,漂亮极了。
二、研究过程制度化
本课题研究组共有十二位成员,其中每个班设一个研究人员。这为我们研究实践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我们成立了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即园级组与年级组。这种纵向的网络研究结构为课题的实施与落实起到了充分的保障作用。
我们规定,开学初每一个年级组的子课题负责人结合研究方案,组织本年级组成员商讨拟定本学期的具体研究内容(逐周活动计划、目标及具体内容),并针对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研讨,即预设这些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可行。其次是保证每半个月一次的大课题组研讨活动,每周的小课题组碰头会。每半个月的大课题组活动,主要是针对群体中共性的问题及时的讨论、解决。如: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小班年段还是中大班年段,在活动中都存在幼儿对操作技能的掌握问题。为此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幼儿阶段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掌握技能这一方面,有的说应该注重幼儿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我们立即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门研讨(但在研讨前教师们都要分头去收集有关这一方面的信息材料),在研讨中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幼儿的操作技能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那种以机械的操作训练代替幼儿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劳技活动应该引导幼儿从“动手做”到“动脑做”,“劳技课”不能成为“动手课”。最后大家讨论得出:适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在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技术技能学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解决问题和创新都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必须在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但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感悟“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讨,老师们改变了原来的片面观点,也为课题组教师拓宽了思维空间,打开了思路。问题和困惑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研讨中得到了解决,研讨也对我们的研究手段、内容等进行了及时的梳理与调整,从而保证了研究的质量。小课题组活动则是对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碰头,比如:中班泥塑《碗》这一个活动,詹海美老师第一次活动上完后,发现制作出来的碗容易裂开,是泥干呢还是孩子没有掌握好技能,还是泥没有摔够。中班年级组三位老师立即进行研讨、调整,提出:每张桌子提供一碗水,并建议幼儿在操作时采用围合、捏转等方法来制作。第二次活动郑晓英老师上课时,开裂的问题和捏转的难点得以解决,第三次活动王幼兰老师上课的时候问题就比较少了。如此,这个活动也就比较成型、比较完整、也相对定格了。这就是我们的“一课三研”活动。还比如:玉米皮的上色问题,开始时是用水粉颜料来着色,结果不容易附色,幼儿操作的时候容易粘色,年级组三位教师通过操作摸索后才得知,用煮的办法可以着色的。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在小课题组研讨中得到解决的。
三、研究形式多样化
我们研究的方式有研讨、一课三研、案例研究、教师基本功比赛(泥塑、编织等比赛)、幼儿作品展、班级劳技区、现场技能操作研讨等等,研究过程富有变化,形式不单一。如:在大班组织编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是我们定的目标太高还是因为内容太复杂,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现场编织研讨活动,准备一些线、绳、棕榈叶、玉米皮、毛根等材料,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现场编织。教师们通过现场编织,感悟到:一是任何劳技活动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二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内容难度大了些。从而商讨定出:小班年段主要是简单的玩线为主;中班以简单的两股或三股绳编、压一挑一的编织方法学习为主;大班则以三股或四股编、打结套牢等编织技能的提升为主。
四、案例研发系列化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行为实践,也注重文本建设。其中,案例研发是研究过程中文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文案,具有总结经验、提炼理论的文本价值,它既容易为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又能为实践与理论的对接提供桥梁。因此,我们以“巧巧手”为主题,确定了纵横交叉的两个系列活动。纵向指幼儿园的劳技系列教育活动,如小班年段泥塑主题活动《水果乐园》《各种各样的小吃》,竹的主题活动《小竹人真好玩》;中班年段泥塑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茶具》《蔬菜果园》,竹的主题活动《会跳舞的小竹人》,大班年段泥塑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车》《美丽的农庄》,竹的主题活动《小竹人大聚会》。横向是指社区、家庭劳作系列:小班年段的“生活自理”,中班年段的“小帮厨”,大班年段的“我会为他人服务”。在实践中,我们也渐渐发现,劳技活动不同于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在一个课时里完成,它需要在一定的技能掌握基础上,花费几个课时才能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借鉴“三大游戏”,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呈现,并分成若干个课时来完成,如:泥塑劳技活动课程、编织劳技活动课程、木工劳技活动课程、小帮厨活动课程等。在纵横交叉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和享受劳技活动所带来的快乐。研究实践所诞生的系列活动,课题组成员们一起将其梳理并形成详细的方案,在全园做交流与分享,最后定稿成册,形成园本劳技活动课程方案。
开展劳技课题研究,更加体现了我园的地方特色,促进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与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教育是死教育。”因此我园将继续坚持劳技特色教育的研究思路,并将之融入幼儿园活动区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劳技教育 篇6
一、情境中学,学有所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来说,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的目的。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巧妙地创设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诱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居室绿化”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情景,学生在掌握了居室中不同场所的绿化要求和居室绿化设计的方法、技巧后,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思考与创新:任选学生自己家里的客厅、厨房、书房或卧室等一个对象,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绿化方案。
二、操作中学,以学促思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学中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容易疲劳、厌倦,听不懂、记不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操作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剪一剪、折一折等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感性知识,同时作为抽象思维的依据,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而且,也能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使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例如在“现代办公技术”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模拟办公室”的装备方案,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办公设备、办公室环境的布置和办公室工作的安全健康常识,从而学会如何合理布置办公设备。
三、合作中学,学有所得
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关注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科学习的活动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有研究表明,进行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可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共同的学习,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立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四、调查中学,学中悟理
我们知道劳动技术课不同于文化知识课,它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教师不能把知识从外界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去认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增长知识和才干,丰富学习经历,从而改变学生单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走进职业世界”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职业的概念、产生、特点、发展及分类,理解职业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后,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就本地区的经济现状与主要特征进行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考察1-2个企业的某些工作岗位情况,收集有关生产、服务、管理领域的典型职业形象及其从业要求,并能从成功的启示中适当提出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能力,让手与脑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劳技教育 篇7
一、结合各校教师资源及地方特点开设劳技课课程
各校的师资状况不同, 专业配比不一定合理, 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劳技教师, 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劳技课课程。如我校由于农大毕业教师多, 在课程安排上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如物理教师多的可适当安排家电维修等;音美教师多的可以剪纸插花为主等。 各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不同, 人文状况也不同, 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作为劳技课的学习内容。 如将口镇有唐代的唐窖遗址, 水吉镇有宋朝的建窖遗址, 可安排陶艺课、古陶瓷欣赏课, 学生既接受了历史人文的教育, 又感受了家乡的辉煌;又如小湖乡有水仙茶, 漳墩镇有白茶, 可选茶叶栽培和茶叶制作及茶艺为课程内容; 再如潭城镇有橘柚, 考亭村有葡萄, 黄坑镇有竹林, 可设果树栽培和毛竹栽培及竹艺等课程。 这样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资源作教材, 还可请当地的师傅、农民、专家讲课, 便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研究、乐于探究的心理需求, 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要求各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人员、专家编写教材。 如目前由我区建盏收藏爱好者及建盏传承人篇写的《建盏百问》就是不错的教材, 再到古窑址和当地的建盏作坊走访, 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 是能否主动参与劳技学习的关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师组织好劳技教学的前提。 劳技课既不能像文化课那样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 又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无的放矢, 而应该注重形式, 激发兴趣。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知识技能不一定全面专业, 这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插花艺术》的教学中, 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艺术插花的视频录像,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使学生知道艺术插花的方法和步骤, 能设计各种造型, 然后根据视频录像, 同学们自己设计插花方案, 教师予以指导。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许多同学的插花作品令老师、家长赞叹不已, 更可喜的是部分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劳技课的学习中显现出技高一筹, 找回了自尊, 尝试了成功, 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 因此, 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 寻找课堂的兴奋点,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扩大学生的个性空间。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 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肢体语言, 给予肯定。 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 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八年级 (2) 班的周扬同学, 平时上课表现一般, 学习成绩不好, 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 但平时有一些奇思怪想。 一次在学习“插花艺术”课时, 他把自喝的牛奶当水倒入花泥。 问其原因, 说是牛奶比水有营养, 可延长插花寿命, 虽然此举不妥, 但其意应当表扬。 于是对他的想法表示肯定, 顺势引导, 如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啤酒作为营养即可延长插花寿命。 从此以后, 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在以后几次插花活动中, 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 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注意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教师的热情鼓励, 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 激励评价的方式有课堂上口头表扬、通报家长、学生大会表彰、作品展示、评选小能手、物质奖励等形式, 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
四、颁发劳技学科结业证
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学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校劳技课程可分设选修和必修两种, 选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 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 选修和必修各设相应学分, 学分的分配以实践操作为主, 理论考试为辅, 学生毕业前课程 (含选修课程) 的考核积分达到要求就发给《劳技学科结业证书》, 以此作为拿到本校毕业证的前提条件。 这样, 教师重视, 学生重视, 家长也重视, 不愁搞不好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成立“五·一”劳技节
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 劳技节主要属于活动课程。 把每年的“五·一”节作为劳技节, 劳技节可以按艺术节的形式组织, 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卖 (陶艺、根艺作品) , 以及现场操作 (插花比赛) 、制作竞赛等, 并评出团体 (班级) 与个人的名次, 颁发奖品与奖状。 劳技节的成立, 便于展示劳技教育教学的成果, 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推动劳技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 要进一步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还有很多方面要完善, 如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心诸育的有机结合, 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 教学与社会生活、 科研相结合等;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会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及掌握相应的工具保管常识; 联系当地当时生产的急需、季节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等, 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劳技课所带来的乐趣和实惠, 即学有所乐, 学有所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各校资源及地方特点设置劳技课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颁发劳技结业证书和成立劳技节等五个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劳动技术,劳技课课程,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劳技教育 篇8
1. 学校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和性质决定了劳动技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众多课程中,劳技似乎是不被学校重视的,更甚者,少数学校直接丢掉这门课程的教学。
2. 学生的无视。
学校教师的忽视,更容易造成学生对劳技课程的无视。
3. 教师的轻视。
教师的不重视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的忽视直接导致教师的课堂效果。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劳技教学缺少经验、技巧,因为教师引导不当,造成了学生对劳技课无趣等不良评价。如何让劳技真正现代化起来,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突破点,重新整合,多元发展。
二、重新整合,劳技教学信息化
1. 他山之石可攻玉
劳技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劳技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从而突显劳技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改革。如果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无法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而会失掉以往课堂教学的一些固有优势。
劳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妨把“计算机辅助劳技教学”作为起点,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为信息技术在劳技教学中重新树立其地位,并对其作用给予再认识。完成这种再认识,需要广泛借鉴,包括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但更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探讨钻研。
2. 巧借东风放纸鸢
(1)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积极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技教学的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局域网络的作用,对推动整合过程具有很大意义。与此同时,努力开展虚拟的劳技教学实验,探讨如何凭借网络优势实现劳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2)恰当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课堂形式。信息资源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具化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劳技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一定会创造出更灵活、更合理、更得当的办法。
总之,劳技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劳技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解决当前劳技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三、应用技术,劳技教学多元化
1. 借用影像,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劳技课教学中,适时运用影像重现原景,可以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看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笔筒获得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兔自己动手制作礼物的能力,从中受到了启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制作动物笔筒的启示,并对制作动物笔筒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动物笔筒,所以学起来非常主动积极。
2. 巧用课件,化难为易,使学生学有所依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虽然熟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仅仅靠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清楚明白的目的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相当困难,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对关键步骤和技巧进行放大、分解、透视,教师适当地插入指导说明,学生就能可以通过课件的直观表象轻而易举地看清每个步骤。
例如,在上《制作线体模型》这一课时,人的头部、颈部的交接处是用尖嘴钳把铁丝拧成圈连接的。这一部分的丝拧得是否匀称,到底拧几圈合适,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特别是在劳动课评比活动中,适当运用实物投影,效果特别好。当一幅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后,很明显地突出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哪些地方做得非常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能够使作品做得更加精益求精。
劳技课中,让学生明确操作原理是传授劳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前提。操作原理包括操作过程,操作时的注意点等等。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采取讲解、演示等传统教法以外,还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3. 妙用音乐,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小学劳技课与其他课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要花掉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操作容易使精神产生疲劳。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要符合劳动的场合和特点,有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疲劳。比如,上三年级的《布贴熊猫》一课时,可以选用一曲用古筝演奏的曲子,此时犹如一件件工艺品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十分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如此这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情绪得到了调节,又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和乐曲的节奏美,真正做到了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和劳技课程的深入整合,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受益的无疑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劳技课的动手实践能力中有所得,有所悟。
参考文献
[1]施能约.劳技课改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J].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第17卷第6期.
[2]张勇潇、田宓.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让劳技课“时尚”起来 篇9
让劳技课也“时尚”起来, 不仅能提高初中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让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 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率。
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接受得快, 对生活中流行的、时尚的东西非常敏感。他们喜欢时尚, 喜欢接受新事物。那么, 什么是“时尚”呢?简单地说, 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 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 时尚常常带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 展露人们的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 使得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 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时尚”呢?
一、教学的时尚
学生崇尚快乐学习, 崇尚展现自我, 他们讨厌教师讲课的一言堂, 讨厌理论说教。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根本就不需要多说, 只要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点拨即可, 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时间, 让他们自己研究、讨论、合作, 并创造性地去完成。在教学中, 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快乐中学习, 获得知识与能力。例如在“雕刻技艺”的教学中, 笔者在课前先教会每个小组的个别学生, 课堂上让那些学生当老师, 指导小组成员学习用胡萝卜制作一朵月季花。学生踊跃参加, 积极动手, 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做出了非常精致、漂亮、时尚的食品花。这样的教学不仅节约了教师的时间, 而且学生也愿意去接受。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多几个“老师”, 那么就多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 课堂也变成了时尚的领地。又如在“巧手贴画”教学中, 笔者让全班学生用各种废旧的材料, 拼贴一幅美丽、时尚的作品, 作为留给母校的礼物。这样的安排,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他们自行设计, 合作制作,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评价、修改, 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二、材料的时尚
翻开《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专题》读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时, 我们会被课本里的每个专题 (如剪纸工艺、立体造型、巧手贴画等) 所吸引。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精彩。但每个专题在制作前, 都需要准备很多的材料。例如教学“可爱的花”时, 每次都需要准备铁丝、皱纹纸、蜡光纸、剪刀、双面胶, 而学生却讨厌这些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方法和陈旧的作品, 他们喜欢新鲜、流行的东西。于是, 笔者就改变一种方式, 换一个内容, 让材料也变得时尚起来。
1. 改变材料
笔者发动班委会的力量去准备时尚的材料。笔者没有让学生用皱纹纸制作花, 而是用现在很多人都会的丝网花来制作。因为用丝网制作的花, 不仅颜色很漂亮, 而且不容易褪色, 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先发动班委会的成员统一把材料买来,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准备一些包装纸和丝带, 将花进行包装。这样就可以把花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也可放在家里作为点缀。这是多么贴近生活和时尚啊!
2. 改变内容
在《编织我们美丽的生活》一课中, 教材中选择的是小篮子的制作。其实现在的生活中真正在用篮子购物的人, 已经越来越少。所以, 笔者让学生将家里不能穿的旧衣服布料, 在劳技课上制作成一个自己喜欢的环保袋。这环保袋不仅可以在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使用, 而且还可以作为时尚的礼物送给家人或朋友。
3. 改变制作方法
如自己动手制作“小车拖重物”, 传统的做法很繁琐, 要一个人在一节课内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空余时间, 有时感到很烦, 所以只是应付一下。于是, 笔者就指导学生几个人合作做一辆小车, 分工准备材料, 大家研究讨论, 然后各自制作零部件, 集体组装。最后看谁做得好, 又能载重多、跑得远。这样的制作方法, 贴近学生实际, 他们兴趣也很浓, 而且因为要分工合作,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作业的时尚
传统的劳技作业在教师批改后把作品发给学生, 因无法应用到生活中, 作品被很多初中生丢弃。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失去了成功感, 感到了乏味。于是, 笔者就改变了一下教材中的作业, 让作业也时尚一些。例如, 笔者就建议学生把剪纸作品变成一件时尚的书签、一张时尚的贺卡、一个时尚的相框, 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送给家长老师、亲朋好友悬挂欣赏等。
劳技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篇10
一、以实务培训提升教师本体专业素养
1.开展校本实务培训
校本实务培训以初高中学段内劳技学科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一线的教师担任主讲及辅导,每位受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话;二是受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同参与并完成学习和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实务培训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段内、学段间内容的了解,也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互学与启迪。近年来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实务培训:高二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项目的单片机培训;高一机械设计与加工项目的车工、钳工、caxa培训,摄影技术培训。
如在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校本培训中,每位受训教师需完成一个“镇纸笔架”的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有图纸的识读、车床加工、钳工等。这期间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从功能、造型上对笔架进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方案,并生成设计图纸。第三是按图纸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工工具、按加工的顺序进行加工与检测,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2.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STEM课程培训
劳技学科技术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经验,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发现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并转化成技术问题,并用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将技术方案化成技术产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加强工程与技术的结合,而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等高校合作,通过项目开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措施,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正在开展的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无人机的设计与制作”,让参与教师从学习者角度介入,不仅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控制”全过程,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反思课堂教学。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审视教学,比如与诺凡特公司合作开展设计软件类培训,从基本的设计入手,通过软件设计、3D打印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制作。学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
3.引入英国D&T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校与英国“D&T”课程上海总代理上海诺凡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英国D&T教育,全体教师参加了英国“D&T”课程中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以氢氧为动力的新能源小车制作,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完整体验了该活动。每位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度通过团队合作,经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设计拼装、小车竞速等环节,体验了“新能源小车”的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亲身感受了来自英国的技术教育,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技术教育。
二、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以网络课程开发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借助2015年、2016年上海市网络课程建设的契机,开设了“指尖上的翻新术”“中华陶瓷艺术”等四门网络课程,通过让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经历文稿撰写、校本讲义编写、课程资源的创设与整理和相关信息技术制作,如影视的拍摄与编辑、脚本的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核。由于网络课程的选课是全开放的,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所以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方式等。又如文稿的撰写,不仅涉及专业内容知识,还涉及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表达形式、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并且喜欢,教师还要独立地分析和概括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课程的表现形式,研究课程设计方案。这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从而培育其专业精神,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从校际合作中获取专业成长
我们与大同中学合作开展“CEI创新素养”研究型项目研究,开展了“我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办公家具”活动。中心组织2~3人的教师团队参与,在共建项目开发中,指导学生完成调研、设计与制作,并在后期开展产品发布会。在“大同校园模型的制作”的活动中,为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常常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课程资源的挑战和建设,这些经历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效教研”的主题,先后开展了“有效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教材校本化”等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不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技术教育的经验获得方法。
如在“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讨、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对一周目标框架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整个专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单元”。首先,各备课组对比新旧课程标准,逐条研读,寻找变化,重点分析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备课组分析项目现状,明确方向,思考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各备课组根据各组实际情况从模式探索、载体选择、方法优化、结构梳理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单元切入,结合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单元设计,适应变化。
第二阶段是“完善教学内容、修订一周教学目标框架、撰写展示课教案”。各备课组结合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单元进行内容研究与目标修订,并在单元内选择2节课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阶段是“教学实践、说课展示”。教师首先在组内进行说课、听课、磨课,提前提交教案与说课稿,在校内展示时统一进行录像,由教导处与备课组组长组成的评审组对录像进行评审,期末总结时由教学实践前三名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与答辩,当场投票评选。
在整个活动中各备课组明确活动主题,按时开展活动,每两周围绕专题组织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上下半年各拍摄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聚焦研究单元,形成6个项目的一周教学目标框架;形成一批教学交流成果,包括展示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听课体会26篇、教研活动视频及专题相关论文等。
“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带动了教师集体研修的热情,新课程标准学习、确定研究单元、修订一周目标框架、撰写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实践、说课展示,充分地展现了备课组的教研情况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能力。“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建设,以高二电子控制项目为例,“遥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令电子技术与控制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电子控制、红外遥控、自动控制”的技术链。专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劳技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重新认识劳技课 篇11
对劳动技术课的态度,是很能反映学校的育人程度和办学品位的。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劳动技术课在一些学校的境遇并不佳。不过,在开元,劳动技术课既有地位,也有作为,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磨砺场。
这首先得益于他们对劳动技术课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技术课较之其他一些课程,更能提供让学生体验、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他们之所以完善劳动技术课的设施,不仅在于学科建设,而且在于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培育,对科学技术、技术技能、技能技艺的培养。
劳动创造人,这是真谛。同样,劳动技术课育人,这也是常理。因此,重新认识劳动技术课,不是一个课程的概念,而是改变教育观念、育人观念的大事。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养,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于劳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目前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普遍弱化现状,上海市开元学校近年来针对这一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短板,从校本课程的构建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上凸显劳动技术学科的地位,在着力贯彻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和《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结合上海“智慧城市”的创造以及长宁区经济发展中“创意产业”的新亮点,从未来城市建设和创意人才培养的高度着眼,从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三大方面的发展,而开元学校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重实践和出成果”。这两项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三大目标的深化和补充。
2010年9月开元学校成功申报了“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使学校成为全市唯一的劳技课程的实验示范点,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学校目前正致力于为建设具有国际特征、上海特点、长宁特色、创新特质的“国际劳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设施齐全:丰富劳技教育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拥有劳技教室三个,其中一个木工教室、一个电子教室、一个教师室,设有专职的劳技教室管理人员。木工教室,供学生学习木材造型、塑料造型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设有木工钳台,安装有木工机床桌和吊橱,配备各种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器和工具。
电子教室:供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类、金属丝、布艺类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安装有电脑桌和吊橱,电脑可供学生采用CAXA设计软件对作品进行设计、修改。基本配齐了初中阶段教材中所涉及的工具和材料,采用开放式自选工具和材料的形式,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发挥创意想象的空间。
教师室:配有较大型的机床、较齐全的各种工具和配件,主要供教师为学生落料(把板材冲压出所需轮廓坯料的过程)及准备相应材料之用。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安装有落地展示窗,以便展示师生的创意作品。除此之外,学校还借鉴耀中国际学校劳技教室的装备与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开元学校劳技教育的硬件资源。在成为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基地之后,学校的劳技学科进一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长宁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开元学校在多年的劳技课程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表现出“精致和创意”两大特征,这主要得力于教师对劳技课程实施的负责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立足于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现有的设计,超越教材,善于将教材中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拓展到新作品中去。
在每年的市、区劳技竞赛中,开元学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学校还举行了上海市“自行车模型制作”、“绳结的穿压法的运用”公开课,与全市劳技教师、教研员等共享劳技校本课程探索中的成果,并积极听取各方的批评与建议。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有益于劳技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使开元学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汲取古今:拓宽劳技教育课程视野
在对传统劳技教育资源的继承和挖掘方面,学校专门研究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将其开发为校本教材。“木牛流马”是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崇高精神和“长于巧思、工于设计”创造智慧的绝妙载体,凝结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目前又一中华传统项目《候风地动仪》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的拓展与开元学校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
在彰显中国文化本色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劳技课程:如学校与长宁区耀中国际学校达成共识,拟引进该校部分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增强对国际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动手创新:劳技教育课程增效
开元的劳技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帮助,劳技教育不单单是锄头、铁锤等,它有创意在里面,包含着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
实际上,劳技课程在新课改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恰恰是要以学校的劳技课程为载体的。学生的创新思想实际上在劳技课堂上更容易爆发,比如创意设计等;培养学生的三维学习力,即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这与劳技课也是分不开的。开元学校把它作为重点来建设也是非常明智的。
师资保障:做强劳技课人力支撑
目前,学校拥有劳技专职教师4人,呈现出老、中、青的年龄结构,这样一种优化的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学校劳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非常有利。此外,还请市、区教研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来开元学校指导劳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使得学校课程的开设有了专业人员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学校在引进耀中国际学校的相关劳技课程的同时,也比较注重中外籍劳技课程师资的交流互动,并积极引入外籍劳技教师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学校的国际化、本土化发展战略在师资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开元学校的劳技课程建设抓住上海市劳技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的契机,得到了市教研室的倾力扶持和帮助指导,使学校的劳技学科课程建设日益精细化。学校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创新作品设计思路,使得现有的课程实施形式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动感画面:劳技教育也有校本教材
在开元学校,无主、副课之分,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每一门课都会受到尊重。而劳动技术课,就是一门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课程。
与一些学校不同,开元的劳动技术课也有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开设的劳动技术课程除了国家、地方规定的教材内容外,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主要有《“趣味模型”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金属丝自行车模型系列》、《木牛流马》等。
劳技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12
策略一:规范演示——“领”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中, 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关键的一步, 即讲解知识要点, 示范操作方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具体做法应以下面四方面考虑:
1. 要领精讲, 操作规范。
把整个操作过程化为几个主要步骤, 简单明了。有录像先用录像讲解, 没有的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 特别是细小的内容用摄像机特写镜头放大。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记忆。精讲的要领, 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一致, 一般应先讲后做, 应使用规范、简练的专业术语。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 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能手、高手。使操作的动作更有可信度, 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 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因而, 本人在备课中, 注重操作演练, 有的问题甚至走出校门, 虚心请教专家, 才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2. 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在操作过程中, 应把握好重点环节, 把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 让学生看清楚, 但不可面面俱到, 如果每个环节都细讲, 每个动作必做, 势必冲淡了主题。
在《自行车内胎修补》一课教学中, 认为具体操作可体现在内胎修补的方法上, 其整个操作过程的重点, 应是粘合面的挫毛、涂胶、剪标准补块等问题。而此环节的要点, 一是把旧胎皮剪成标准补块 (两个要求: (1) 剪成一个适当大小的椭圆形; (2) 补块边要剪成倾斜角为30°~45°) ;二是涂胶水,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是一定要待胶水略干后才可粘合。所以, 当我把以上问题交代清楚后, 具体操作稍加指点即可,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突出了重点。
3.善于观察, 勤于辅导。
班级式授课方式, 给劳动技术课中教师的演示操作, 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换方式, 才能达到目的。
在《粉笔雕刻》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已掌握娴熟的技术, 一手持粉笔, 一手执刻刀, 来回走动, 现场雕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我将雕刻操作的过程用摄像机录下, 加上特写镜头, 效果也很好。也可进行分组演示。教师操作演示是教会学生操作的基础, 整个操作过程可分步实施, 或一次完成。让学生先观察思考, 获得整体感知, 再进行操作上的紧随模仿, 此步骤时间不应过长, 不可超过总操作时间的四分之一。
教师操作演示目的是起到把学生引上路的作用, 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
策略二:模仿指导——“扶”
教师操作方法演示完后, 学生还不能独立操作需教师再扶上一把, 才能使其“走正”、“走稳”。当课堂中的操作内容相应增多, 难度相应增大时。教师演示完后, 有些环节学生当时记不清, 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即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 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练习一遍。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扶”字, 具体做法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师生同步, 忙而有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作统一, 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劳动技术课中, 学生好奇好动。使学生忙而有序, 是劳技课教学成功的保证。因而, 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请同学们跟老师做”、“请大家自己做”等组织性语言, 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同时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操作的进度, 尽量让学生做完成,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这样师生同步, 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刻印章》这节课, 初一学生指力小。而石头比较硬,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了师生同步、忙而有序的方法。先用事先拍摄的录像简介一下刻印章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学生“跟我学”, 从 (1) 磨印石、 (2) 定稿、 (3) 渡稿、 (4) 刻印开始,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进行动手操作, 特别是在刻印中, 从“执刀”到“运刀”, 要求学生细心认真地操作, 使他们在操作中慢慢掌握执力、握刀的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
2. 分组进行, 正确模仿。
劳技课中涉及的操作内容以及所需工具材料相应复杂, 一般操作应分组进行。分组操作时由一人持工具, 其他人协助配合, 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或本组同学交替轮换进行。
《金属薄板的剪切和弯曲》一课中, 把每四人分成一组, 两人负责剪切, 两人负责弯曲。当教师指导剪切时, 负责剪切的一组一人站立, 持剪刀剪切, 另一人负责选料。负责弯曲的一组辅助配合。当进行弯曲时, 弯曲组实施操作, 最后两组再交换。
3.小结回顾, 强调要点。
指导模仿练习完成后, 师生还应进行各环节的回顾。教师对关键的地方进行归纳, 巩固强化、深化记忆。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时未讲明的注意事项, 也可在此说明。
策略三:独立操作——“放”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 尚不熟练的情况下, 应让学生大胆地独立练习, 使其放开走。这一过程要注重一个“放”字, 具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操作, 及时纠正。
让学生放开操作, 并不是教师袖手旁观, 相反正是教师个别指导的良机。对于操作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手把手地进行辅导, 力争使全班每个组都按时完成任务。
《自行车脚蹬的拆装》这节课,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 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 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安装, 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 进行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把脚蹬碗按反, 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 (正确是11粒) 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 我就巡回辅导、纠正, 使全班每一个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
2.分组练习, 轮换操作。
每组由组长组织练习、分工和轮换。做到分工合作, 任务明确。人人都能有一次操作的机会。
3.注意问题, 重视评价。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求, 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发现效果好、动作快的小组, 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劳动成果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较好的劳动成果, 要向全班同学展示, 作为好的典型介绍。评价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通过评价可促进相互交流, 共同参与, 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策略四:标新立异——“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而中小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 劳技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 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 激发创新潜能。
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 本人花了好多时间, 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 (如小动物, 十二生肖等) 。开始上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 学生欣赏完毕后, 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 想象设计一个造型, 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同样, 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 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 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倡自主, 发展能力。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只有在课堂内, 提倡自主学习, 留给学生“自由”,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 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 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 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借助“放飞风筝”, 使学生回归自然, 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 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 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 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 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 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 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 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 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3.开展竞赛, 促进创造。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各种操作的竞赛, 就是最好的实践。笔者利用各种机会, 正常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我校每学期都开展电子制作比赛, 海、陆、空模型比赛, 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废旧物制作比赛……, 进行评比表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劳技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劳技教育教学论文01-09
文化视野中的劳技教育12-17
劳技07-10
高中劳技10-07
劳技教师10-28
劳技总结08-30
小学劳技课件07-03
劳技总结206-12
劳技个人总结09-20
劳技教案五下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