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认知

2024-09-29

低碳认知(通用3篇)

低碳认知 篇1

一、研究概况

(一)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 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 共计27 道题。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6 份, 回收率91.75%。

(三) 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 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 男性114 人, 占总数的30.3%;女性262 人, 占69.7%。就居住地看, 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 人, 占31.6%;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 人, 占68.4%。就专业划分看, 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 人, 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 人, 占63.6%。就年级分类看, 大一学生85 人, 占22.6%;大二学生120 人, 占31.9%;大三学生90 人, 占23.9%;大四学生81 人, 占21.5%。 (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 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 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 表示“听说过, 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 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 (多选) , 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 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 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 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 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 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 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 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 绝大多数学生 (61.7%) 持否定态度, 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 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 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 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 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 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 有点关系, 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 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 绝大多数的学生 (83%) 持完全肯定态度,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 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 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 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 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 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 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 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 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 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 (多选) , 结果显示, 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 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 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 仅占14.6%。

(三)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 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 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 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 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 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 但不严格, 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 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 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 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 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 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 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 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 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 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 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 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 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 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 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 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拒绝原假设, 则方差不相等, 双侧检验值大于0.05, 接受方差不相等, 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 (表2)

(二) 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 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 运用 λ (Lambda) 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 λ 的值为0.003, 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 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 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 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 没有太大的差异性。 (表3)

(三) 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 λ 的值为0.062, 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 更接近于0, 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 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 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 (表4)

综上可见, 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 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 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 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 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 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 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 倡导低碳生活, 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 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 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 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 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 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 建立个人低碳档案, 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 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 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 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 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 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 从而加强减排意识, 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三) 实践行为方面:参与低碳社会活动, 培养低碳行为习惯。在校内, 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积极参加各种低碳生活宣传活动, 如“地球一小时”、低碳我行动签名活动、世界环保日等, 将自己的身份从低碳理念的宣传者和策划者提升为实践者和推广者。在校外, 大学生可以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平日实践等机会了解所生活或者学习的周边地区居民们低碳行为, 同时传播低碳知识,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大队伍中来。同时, 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低碳行为习惯。行为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践行低碳行为方式, 使这些行为逐步稳定, 并成为其自觉的行为选择, 进而变成习惯。

低碳是一场涉及经济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必然成为未来低碳生活践行的主力军。提升大学生的低碳理念, 增强其低碳情感, 加强其低碳行为的践行力度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低碳认知 篇2

1、请问您支持倡导“低碳消费”吗?

A 大力支持B 保持中立

C “低碳消费”很难付诸行动D 反对

2、在日常学习时,您会自觉拔下不用的手机充电器或其他充电器么?

A 会B 偶尔会

C 不太会D 从没注意

3、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水、电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吗?

A 非常严重B 有些严重

C 使用正常,合理D 没有关心过

4、您最常使用的交通方式是:

A 步行B 骑自行车

C 坐公交车

5、在超市购物时你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吗?

A 每次都要购买使用

B 东西多时会用

C 不用,自己随身携带购物袋

6、你经常打包吗?

A 是

B不是

C偶尔

7、在学校搭电梯频繁吗?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8、你的宿舍每月水电费会超支多少?

A 0-10元

B 10-30元

C 30-50元

D 50-100元

E 100元以上

9、晚上去上自习,你会选择?

A人多的教室 B人少的教室

10、您觉得镇江市环境质量较五年前有了怎样的变化?

A变好了

B没多大变化

C没变化

11、如果按季节分类,您认为选购什么食品是低碳行为?

A应季节食品

B反季节食品

12、单选请问您家里使用什么类型的热水器?

A燃气热水器

B电热水器

C太阳能热水器

D无

13、居家生活难免会产生很多垃圾,您会主动分类垃圾吗?

A常常

B偶尔

C从不

14、若您了解了低碳的理念后,您会积极响应低碳生活吗?

A不会,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B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C会,还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

15、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支持低碳生活,那么,您认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低碳认知 篇3

关键词: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播沟通,减排行为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雾霾、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日常生活。除自然因素之外,此类环境问题主要与人类活动的CO2等排放有关,不仅是企业(生产者)的排放,而且也与普通大众的家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有关。据相关统计,1997—2007年来自家庭生活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量的42.1%~49.2%[1]。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对气候危机、空气污染,雾霾等问题,不仅要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而且亟需积极推动公众广泛参与节能减排。认识和理解公众的低碳减排行为,以及识别相应的影响因素,是更好地培育公众的低碳减排行为、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

人们常认为意识是行动的重要基础,决定行动的产生,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知强行弱”、“知难行亦难”等意识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意识与行动的关系呈现高度的复杂性[2]。具体到节能减排行为上,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等心理意识与低碳减排行为呈何种关系?若存在显著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2010年中国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回答上述问题,从而为政府建设低碳社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工作和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低碳减排行为的研究相对比较广泛。Lorenzoni等[3]通过定性分析表明,公众的环境认知(低碳知识、气候问题科技观、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较低和责任意识缺失,阻碍居民参与减排行为。Semenza等[4]基于美国的经验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与减排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Whitmarsh等[5]分析美国的数据发现,低碳意识和低碳知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家庭能源减排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道德责任感和气候变化认知对低碳减排行为(出行方式和节约能源)等不具有显著影响[6]。

从国内的低碳减排现状来看,傅宇等[7]基于南京火车站2 1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公众参与减排程度较低,只有约57%的公众经常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能源消耗。就具体影响因素而言,崔维军等[8]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显著影响减排行为,环境问题关注度和公共物品保护意识显著增加公众的减排行为。王建明等[9]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表明,个体心理意识、社会参照规范是个体低碳消费行为的内部和社会心理归因,传播沟通和情境变革是重要的政策干预变量。谢宏佐等[10,11]、陈涛等[12]对网民、农村人口、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负面危害认知以及国内外应对气候的认知程度均是影响应对行动意愿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公众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从研究视角来看,呈现出单一性,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认知与减排意愿上,而很少关注其他环境认知(节能减排知识、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问题科技观等)、环境责任感(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愿等)、传播沟通(媒介接触、环保团体参与)等对公众减排行为的影响;从研究对象来看,既往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农村人口、网民等群体,对城乡居民的低碳参与现状尚缺乏系统分析,且忽视对城乡居民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借助全国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统沟通、社会经济地位等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减排行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基于环境素养模型理论,环境认知是提升环境素养的重要基础[13]。实证研究表明,较为具体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公众意识到环境污染可能带来风险,他们更可能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采取更多亲环境行为[2]。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众的环境认知水平越高,越可能采取更多低碳减排行为。

基于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型理论[14],个体的责任观是实施环境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个体的环保责任意识和环保倾向越强,实施环境行为越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公众的环境责任感越强,越可能采取更多低碳减排行为。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CGSS2010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采用多阶分层概率抽样设计,调查地点遍布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居民。最终获得11 785个样本,其中回答环境模块样本为3 716个,城市和农村分别占64.4%和35.6%。由于部分变量存在缺失值或无法选择,最终纳入模型的样本为2 149个。

3.3 变量测量与描述

本研究以减排行为作为因变量、环境认知和环境责任感作为自变量,结合已有研究,控制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等变量。具体变量测量和描述见表1所示。

3.4 模型设定

本研究解释变量为减排行为,为四分类定序变量,故采用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累积概率表示为:

令lj(xi)表示y≤j相对于y>j的累积Logit,那么:

在上述公式中:Pr为y落入某一分类的概率;j为减排行为,j=1,2,3,4;xi表示影响减排行为的众多变量;αj为模型的截距,β为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4 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对减排行为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变量基础上建立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总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城市和农村模型,考察城乡居民的减排行为差异,所有结果见表2所示。

注:1)括号外数字为发生比(odd ratio),括号内数字为标准误;2)*<0.1,**<0.05,***<0.001

从总体模型来看,模型Nagelkerke R2为0.213,模型卡方值达到472.6,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表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变量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具备较好的预测力。具体来看:

第一,环境认知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公众的环境知识每增加1分,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8.4%,即公众的减排知识越多,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公众对全国环境污染严重性认知每提升一个等级,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提升10%。气候变化原因认知和危害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减排行为,公众对能源消耗影响气候变化的认可度越高,实施减排行为的频率越高;同样,公众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了解程度越高,减排行为越积极。环境问题科技观显著正向影响公众减排行为,表明过度相信科学技术能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公众,实施减排行为的频率越低。综合起来,假设1得到验证。

第二,环境责任感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42.5%。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贡献意愿是实施减排行为的重要驱动力,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贡献意愿越强,相应的减排行为越积极。综合起来,假设2得到数据支持。

第三,传播沟通亦是影响公众减排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媒体接触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媒体接触每增加1分,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2.7%。环保社团参与显著促进公众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与未加入环保社团者相比,加入环保社团的公众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提升69.2%。

第四,公众的减排行为呈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收入水平与减排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收入越高的居民,实施低碳减排行为的频率越低。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可能性增加1.8%;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可能通过技术节能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

第五,不同个人属性居民的减排行为亦存在区别。年龄越大者,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性别对节能减排行为影响不显著。与西部居民相比,东部居民实施减排行为频率更高,但与中部居民不具有显著差别。城市居民越可能了解低碳知识、深刻体会气候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其减排行为频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第六,公众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城乡差异。模型2和模型3结果表明,对农村居民而言,环境认知中只有减排知识对低碳减排行为发挥显著影响作用,而其他的环境认知变量均影响不显著;环境责任感是影响农村居民的关键因素。有意思的是,对城市居民而言,减排知识对减排行为影响不显著,但其他环境认知变量均影响显著;环境责任感促使城市居民参与低碳减排,媒体接触和社团参与对低碳减排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CGSS2010调查数据为例,建立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在控制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等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城乡差异,主要得到以下4点结论:

首先,目前公众的减排行为总体水平不高,“经常”和“总是”实施减排行为的居民仅占总体的33.1%,这与公众的环境认知有关,公众的环境认知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公众的环境认知与低碳减排行动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节能减排知识、环境污染严重性认知、气候变化原因认知和危害认知等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对科技能解决环境问题越怀疑,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但环境认知只对城市居民的减排行为有显著影响,对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城乡居民的“差别暴露”。一般来说,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面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更为突出,城市居民通常暴露在更为严重的环境危害中(如雾霾),普遍能感知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危害;对于科技解决所有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越高,更易观察环境质量的衰退,从而增加低碳减排行为。

其次,环境责任感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环境问题关注度、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意愿越强,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环境保护责任感是低碳减排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指导日常生活行动,激发个体的亲环境态度,进而实施更多的低碳减排行为。

此外,传播沟通亦是影响公众实施减排行为的关键因素。公众的媒体接触越多,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相对越多元,越可能提升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的认知水平,增加更多低碳减排知识,进而实施更多低碳减排行为。而加入环保社团,社团所宣传的环保理念以及环保行动显著提升公众的环境认知和环境关心水平。与环境认知一样,媒体接触和社团参与只对城市居民发挥显著影响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影响不显著。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体和环保社团,尤其是在新媒体和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和参加环保社团,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习得节能减排知识,提升环境责任感,进而增加节能减排行为。

最后,公众的节能减排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阶层和地区差异。收入水平越高,并没有表现出更高减排行为。低碳减排行为意味着收入较高者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会下降,这可能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不愿意采取减排行为;而收入较低者囿于经济条件,不得不厉行节约的生活方式,采取减排行为。教育程度越高者,获取低碳环保信息的能力越强,习得更多低碳减排知识,环境认知水平较高,环境责任意识越强,从而实施更多低碳减排行为。与西部和农村相比,东部和城市居民的减排行为更积极。一方面,随着东部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等重于中西部地区,直接引起他们更加关注环境,提升环境认知水平和环境责任感,激发他们实施更多的低碳减排行为;另一方面,东部和城市居民接触新媒体和社团参与机会较多,环境认知能力强,后物质价值观盛行;东部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有能力发展和使用清洁技术,进而有助于个体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

【低碳认知】推荐阅读:

认知的07-15

认知中继07-16

认知焦虑07-17

电视认知07-20

性别认知07-21

认知学习05-09

危机认知05-11

认知负荷05-22

认知背景05-22

理论认知05-24

上一篇: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下一篇:接触网故障抢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