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2024-10-20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精选8篇)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1

神经外科学是研究人体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颅脑肿瘤、颅底外科、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专业的学科, 也是现代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最前沿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近年来, 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大背景下, 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互相促进、相得益彰[1]。不但神经疾病机理的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而且伴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 神经外科学的临床诊疗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 各个分支领域都展现出全新面貌和广阔发展前景。这给神经外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也给医学教育中的每个神经外科学研究生和导师都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目前, 我国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主要包括临床、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培养[2]。但在传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下[3,4], 作为主导的导师们受繁忙的临床工作或者传统观念约束, 而神经外科研究生由于本身的自然依从性地位限制, 形成了几种特定类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已成为神经外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难点。笔者通过针对神经外科学典型师生关系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倡导神经外科导师和研究生解放思想、提高自身认识和责任感, 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更好地推动高素质的神经外科人才培养。

1 临床型导师和师生关系

神经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大、难度高的专业之一, 临床型导师注重神经外科研究生的临床培养环节, 重视神经外科基础知识学习、临床思维训练和临床技能培训, 是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传统而典型的导师类型[5], 也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种类型。

1.1 重视神经外科基础知识学习

神经外科是一门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型导师会积极引导和督促神经外科研究生通过学校选课和自学等方式加强直接服务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外科学基础理论、神经解剖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临床操作图谱、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等, 督促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知识基础, 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实践需要。由于研究生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 依从性好, 也愿意主动学习此类知识。导师重视学习基础知识, 而不是探索或创造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临床应用, 而不是改进临床实践;强调阅读经典教科书或手册, 而不是阅读权威期刊文献。

1.2 在临床轮转和带教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带教工作可以在导师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同时完成, 并且研究生具有临床协助作用, 临床型导师会乐意安排研究生辅助出门诊, 并会通过带教研究生参加查房、病例讨论、书写病历、住院医嘱开立、医患沟通技巧传授等, 言传身教地进行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训练。导师会训练神经外科研究生将具体病症与医学理论知识结合, 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 以辅助完成临床诊断与治疗, 并会启发和提醒研究生把临床上发现的问题回到书上去找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研究生通过典型病例的诊疗为切入点, 辅以对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直接亲身参与临床诊疗过程, 学习积极性高, 可以更好的培养临床思维,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的学科, 临床型导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也会积极带教研究生临床技能操作。导师会训练神经外科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外科和神经外科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用诊疗技术, 如气管切开、腰椎穿刺、脑室穿刺等, 指导研究生能独立结合神经影像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入路设计、掌握显微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以提高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操作和手术动手能力。研究生们能得到手把手的指导, 自然其临床技能提高很快, 而研究生在工作上的协助和进一步的独挡一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导师的临床工作量。

1.3 师生关系和利弊探析

临床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于临床也直接反馈到临床工作上, 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对研究生的培养, 双方容易建立融洽的互动关系, 有利于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但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注和学习最新医学进展, 或者对于基础研究存在偏见, 认为医生只做好临床工作即可不应该去搞科研, 部分神经外科临床型导师不能建立有效的科研思维, 甚至还停留在仅仅通过收集临床病例并做资料分析来做科研课题的思路模式, 不能给研究生科研相关的指导和训练, 不符合培养高素质神经外科研究生的时代要求。有时甚至会导致某些缺乏独立科研能力的研究生, 由于依从于导师而仅耽于繁重的临床工作, 最终导致无法完成论文和毕业。研究生在临床型导师的指导下, 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本科生临床实习工作的延续, 这对研究生的“研究性”培养力度不够, 对研究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

2 学术型导师和师生关系

随着神经外科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要求神经外科研究生除了具有较高的临床能力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对临床工作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总结经验, 探究医学规律, 提高疾病治疗疗效, 为临床服务, 最终造福于人类。随着对科研重视度的提高, 很多年轻一代的学术型神经外科导师正成长起来。

2.1 在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上的积极作用

学术型导师一般有自己的基础科研课题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神经外科研究生通过参与到课题中与导师进行互动。导师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课题讨论班, 并围绕研究生的课题进展进行指导、任务分配和阶段汇报总结。导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焦点和热点问题, 并关注国内外同行的最新学术进展, 督促研究生完成文献检索与阅读、综述撰写等,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并提供平台和机会, 让研究生参与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和科技项目奖励的申报。学术型导师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形成论文并投稿到较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这对于神经外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纵观任何一所高水平的神经外科医疗机构, 不仅仅是临床诊疗水平高, 而且科研水平也很高。

2.2 在科研能力提高上的积极作用

这部分导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缜密的科研思维、丰富的科研经验, 并且积极主动从临床工作之余拿出时间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他们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提炼科学问题, 并通过利用基础研究的手段去解决临床问题, 思维活跃, 积极上进, 容易接受新事物, 具有创新思想。研究生在学术型导师的带教和影响下, 能够密切跟踪医学研究进展, 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 以及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师生关系和利弊探析

学术型导师由于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累积, 依托科研课题来培养研究生, 使研究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 且其发表科研论文相对容易, 有益于提高研究生主动学习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也有益于导师的科研课题顺利进行, 双方共赢, 从而有利于提高神经外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代表了神经外科的发展进步方向。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 学术型导师科研课题相对固定, 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科研方向, 对研究生的选题方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有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些对导师科研方向兴趣不大的研究生会感觉受到限制;另一方面, 有些学术型导师过度强调科研和论文的重要性, 甚至为了论文而论文, 忽略了临床轮转, 认为临床技能可以在工作后再慢慢培养, “手术匠谁都能做”, 甚至有时出现研究生的临床轮转训练需让步于导师科研工作的现象, 对于毕业后大多要到基层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 由于丧失掉了参加高水平神经外科临床实践培训的机会, 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读了三年研究生什么也没干就给导师做实验了”, 影响师生关系。

3 松散型导师

由于神经外科医生临床工作繁重, 工作量大, 部分导师学术兼职或者行政事务较多, 或者责任心不够等诸多因素, 导致了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松散型导师的出现。松散型导师对研究生疏于联络、指导和管理, 导师和神经外科研究生各忙各的, 像是教育活动中两条平行的线, 除了称呼, 简直互不相关[4,6]。

3.1 师生关系陌生根源和表现

部分松散型导师, 客观上由于临床工作繁重或者学术、行政事务较多, 或者主观上责任心不足, 对于研究生的学业缺乏主动性指导、帮助, 当研究生因为临床轮转而不在导师科室时这种情况会加重;或者仅仅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主要指派研究生帮助完成一些跟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办会、办培训班、代写书编书、行政秘书事务的盖章签字跑腿等任务, 而对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督导缺乏重视, “研究生了应该有自导能力哪能还跟中学生似的事事要老师教”, 这种思想有推卸导师责任的嫌疑, 偏离了研究生培养的正确方向。

有些研究生由于对导师过于敬畏或对自身要求不高, 不会主动改善双方关系;或者由于碰了钉子心灰意冷。有些研究生报考时就出于方便找工作的功利心理, 对一些行政职位较高的导师慕名而来, 但发现入学后发现见导师还要秘书转达或者预约, 或者是随便把自己的研究生转手其他的医生进行带教, 甚至发生毕业答辩会上导师不认识自己研究生的笑话。

3.2 师生关系和利弊探析

松散型导师没有跟研究生建立实际的指导与被指导的纽带关系。导师有名无实, 研究生处于“有师无导”放任自流的状态, 失去了导师制研究生培养的意义[4,6]。研究生会觉得“自己只是导师雇佣来干杂活的”, “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提高”, “读研究生仅仅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 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浪费了教育资源, 导师漫不经心的态度和入学前后的现实落差容易造成学生的失落感, 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部分自律能力差、基础较薄弱的神经外科研究生, 毕业比较困难。

4 思考和对策

从目前研究生的来源来看, 神经外科研究生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 既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也缺乏科研工作经验;一部分来源于已经毕业在各单位工作的临床医生, 他们大都缺乏科研经验, 且由于原单位水平的限制, 对神经外科知识会存在部分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其他外科转专业者。这都迫切需要来自规模较大神经外科中心、拥有更高层次的神经外科专业水平的导师进行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培养是医学事业的精英教育, 以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整个神经外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导师和研究生的首要任务。很多医务工作者仍存有“重临床、轻科研”的错误思想认识, 认为临床医生的核心任务是为病人祛除病痛, 只要看好病, 做好手术就可以了, 忽略了科研工作, 部分研究生也深受影响。而随着医院对于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视, 很多年轻学术型导师加入到神经外科导师队伍中, 这部分导师可能存有“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 过度夸大科研能力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忽略了临床技能培训对研究生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并把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和成绩的唯一标准, 这些想法都是不准确的观念, 应及时纠正。

同时, 也要提高导师的责任心, 对于部分松散型导师, 学校应该加强监督, 对工作业绩和教学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 对学生进行调查反馈和相应帮助, 避免发生有名无实的教育培养现象。

神经外科是一门年轻和充满活力的学科, 师生应当联起手来, 和谐共进, 迎接神经外科的挑战, 共创神经外科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建立转化医学平台、促进神经外科人才培养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 26 (11) :961-962.

[2]孟凡刚, 毛更生.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 10 (2) :212-213.

[3]周文辉, 吴晓兵, 李明磊, 等.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6) :82-86, 95.

[4]李军, 潘澍之, 苏莲, 等.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0 (4) :77-80.

[5]徐宇伦.神经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44-45.

[6]邱月皎, 王平平.近五年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 2012 (11) :81-84.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2

一、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有三种指导方式经常被应用: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一般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完成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

二、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

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三、如何得到导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所以应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

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剖析 篇3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生教学都采用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习质量、科研活动成果和最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近年来, 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 研究生导师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很多导师成批地指导研究生, 教学和科研条件相对不足, 导师精力有限, 难以满足培养质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师徒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 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 最重要的就是导学关系导师制, 在导师制发展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德国是师徒关系, 在美国, 表现为合作伙伴关系;而在我国, 既是师承关系, 又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无论哪种形式, 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导学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体现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关系。这种导学关系既包括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教书, 也包括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育人。

许克毅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权威型师生关系以导师为中心, 导师一般有较深的资历, 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这种关系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展很快。和谐型师生关系中导师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的, 他们与研究生关系和谐, 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的深度都高于其他几种类型。松散型的师生关系, 则主要是由于导师科研项目经费不足, 或工作繁忙、缺乏责任心而同研究生交往很少而形成的。功利型师生关系是比较极端的一种关系, 个别导师在一定程度上把研究生作为了纯粹的科研劳动力或者商业利润的工具。李瑛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整合趋势: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强调平等与合作。陈世海等人将师生关系分为老板雇员型, 父母子女型, 纯学术型, 平等朋友型等。

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师生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 师生之间的和谐与匹配才是良好指导效果的关键。在师生矛盾中, 导师无疑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 作为导师, 应积极主动地同学生构建权威性的学术关系、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以及健康的交往关系。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关系变为从属关系。

许多导师由于在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得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宰地位, 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研究生则处于受支配地位。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严重限制了研究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研究合作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

“做课题-发工资”这一经济关系代替了原本应该对研究生进行的学术指导。研究生所获得的“导”与“学”, 仅仅是围绕某一课题的某一部分具体操作而进行的。这样的局限就是无法获得系统的科研思想、方法和知识。

3.导学关系被淡化。

“导师不导”,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导师由于私务缠身或者自身能力较弱, 课题经费稀缺, 而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指导上。导师对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不闻不问, 甚至学生找不到导师, 对导师也没有足够的尊重感和认同感。

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因研究生的扩招而成比例增长, 造成的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局面困扰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常出现导师经费不足, 无法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或有的导师一届带十多个学生。导师和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导学关系疏离。

2.现行导师制度不合理, 缺乏对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约束。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几乎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上面, 而对教学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已, 花时间与研究生多做沟通改善师生关系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 还在于导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缺位。

3.导师的自身素质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

导师的为人方式、道德品质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决定双方之间的关系状态。而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他们是互动的, 如果研究生对导师布置的任务漠然处之或胡乱应付, 必然影响双方的关系。反之, 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求知欲越强, 导师指导方法越恰当, 双方关系就越好。同时研究生的求知欲对导师也是一个反向激励, 推动导师的科研向纵深发展。

五、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和谐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对策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和谐关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优化导师遴选、聘用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把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当成了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教授或相当资历的教授才可能成为导师, 导师受聘后即是终身的。若干年后, 无论导师能力强弱, 无论其是否仍具备对学生的指导条件, 都可以接收新的研究生。无疑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应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从“入口”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向性的遴选指标体系。不仅要自身学术水平高, 还需具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条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打破导师终身制, 激发导师的进取心。

2.树立导师行为道德规范, 对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控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导师的学术思想、道德修养等都对研究生有直接的、重要的长久性影响。导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能力, 其品质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研究生导师的授业特点在于引导研究生走到学科前沿, 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决定, 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 更难以干预。因此, 必须树立起一套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来指导、规范、约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行为活动。

3.建立导师评价体系,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偏重于结果评价——学位论文的盲审和发表论文两项指标, 应针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 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评价, 并与导师津贴、奖励相关联。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 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把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4.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

在课堂和课题之外, 建立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积极交流思想, 导师不定期召开专题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增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 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是导师个人负责和导师集体培养的模式, 研究生的各种学习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以导师为中心展开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文章从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现状出发, 对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类型、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关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聂铁志, 太佳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1)

[2].许迈进, 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3].许克毅, 叶城, 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4].李瑛.浅谈高校导师制中的师生合作关系[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4)

[5].陈世海, 宋辉, 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青年探索, 2003 (6)

[6].林连伟.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

[7].王佩贞, 宋维红.导师制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 2008 (11)

[8].雄新, 周冀英, 罗天友.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重庆医学, 2007 (2)

[9].郑杰.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J].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库, 2006

[10].蔡京, 吕改玲.后喻文化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

古今导师与学生关系比较研究 篇4

一、座主、门生关系与导师、研究生关系之相似性

1.座主、导师对门生、研究生都有着知遇之恩。古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唐朝开元二十四年礼部侍郎掌贡举后续,士子及第与否主要取决于主司。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录取士子必然对所录取的考官具有感恩之心。柳宗元曾说“凡号门生而不知恩之所自者,非人也”[2]。明代万历年间,状元孙继皋在与会试座主陈蕖的信中提到“饮水则思源,依木则思荫;一冠、一组,安所非老师赐也”[3]334!可以看出,门生十分重视座主的知遇之恩。今天,导师对研究生而言也是一种知遇之恩。在研究生招生中,导师拥有着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导师的赏识,何尝不是一种知遇之恩;在培养的过程中,导师的心血也倾注在学生的学术、生活各方面,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生。由此看来,这种感恩之情,与古代的座主与门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

2.座主、导师往往会帮助其门生和研究生扩大影响力。科举时代的座主多为朝廷的股肱大臣,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为门生进行“延誉”,提升门生的社会影响力。诸如明代洪武十一年,浙江解元郑真,受座主贝琼的举荐,为晋王棡解读《春秋》,名声大噪;明大学士丘濬在著述中提到其会试座主李绍经常为他“延誉公卿之间”。此外,座主还会帮助门生在仕途升迁中扫清障碍。如翟銮“尝以所厚门生张惟一属吏部尚书许讚,欲调之选曹”[4];著名文人归有光“年六十而始登第,又不得馆选,出令湖之长兴,逾三载,仅迁判顺德府”,其座主高新郑“怜先生屈,拔为太僕丞,寻以太仆入司制救”[5]。当今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往往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也会通过与研究生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推荐研究生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提高学生的影响力;此外,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很多导师也会利用自己的学术和人脉关系,助学生一臂之力。在这方面与古代的座主、门生之间关系极为相似。

3.座主、导师对其门生、研究生进行指导。科举时代,门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能够获得座主的鼓励和指导。如明朝永乐十年进士刘咸,被任命为四川佥事,赴任前座主金幼孜勉励他:“夫士志乎高远者,不以所已得为自足,随其所至,皆不忘乎学,是以源委深长,根本盛大,有非隘陋肤浅者所可及”[6]725。此外,座主还往往承担着门生从政咨询顾问的角色,明末杨士聪记载:“余门生周铨初得第,嘉定长子名鉴者往拜之,欲认为同宗,锉以问余。余曰:‘令伯叔及昆仲科第接踵,己是茂族,何借他人?若认为一族,后来只有损,更无益也。’乃止”[7]128。由此可见,门生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会向座主进行请教获取指导建议。这种关系,如同今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导师在学业方面进行指导,解决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在做人、做事方面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此外,研究生毕业后往往还会在生活中得到导师的关心,导师成为学生终身的学术、工作、生活顾问。

4.门生、研究生协助座主、导师从事相关工作。科举时代的门生,往往协助座主对其著述进行编辑。如明朝学者程敏政曾为其座主尹直编辑著述,在序中提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泰和尹公先生既还政,退居其里之澄江之上,门生子弟相与诠次其文,号《澄江集》,为二十有五卷,以进士吴君必显亦门下士方知县事,畀而刻之。”[8]明朝大学士丘濬也曾为座主李绍整理文集并作序曰:“在学校时己稳闻诸公之名,及读书中秘,乃得亲炙之,而受拙庵先生教益为多……某老门生也,素有得于先生指教而知之为详,谨评其文以序之”[9]。这些工作,与今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与导师共同完成研究著作,帮助导师整理文集相似。

二、座主、门生与导师、研究生关系之相异性

1.座主与门生之间是形式的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师生关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科举考试的阅卷者、评判者,并非应考者的实际培养者。应考者及第后才自称门生,拜主考官为座主,以此感激主考官的选拔之恩。因此,座主与门生之间的关系,是从应考者中式之后而产生的,是一种形式上师生关系。这与当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存在实质性的师生关系不同。研究生通过招生录取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习。在此期间,导师传道、授业、解惑,指导研究生完成实验和学位论文。

2.座主与门生之间强调政治性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突出学术关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即座主的选定上就格外重视官阶品级。如明清时期乡试的主考官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担任,会试主考官必修是内阁大臣中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副都御史以上的一二品大员担任,可见对主考官的政治要求非常高。门生,即科举考试的中式者,他们的出路就是进入仕途,进入相应的朝廷职能部门担任官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抱负。在官宦生涯中,门生寄希望于座主的支持,从而飞黄腾达,正如同柳宗元所说“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10];而座主也期待着有更多门生日后成为自己的同僚,提升自身的政治势力。今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更加突出的是一种学术关系。在导师的遴选中,一方面,是要求导师具有相关学历、学位资质;另一方面,要求导师具备很高的科研、学术能力。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校期间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学问,只有具备相应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方能毕业;毕业后,尤其是很多博士研究生,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工作。这种学术性的关系不同于古代座主和门生之间政治性的关系。

3.座主与门生以利益为纽带;导师与学生之间以感情为纽带。座主与门生之间关系的政治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即以权势、利益为纽带。当座主“隆赫柄用”时,门生们“蜂附蚁合”;座主一旦失去权势,他们便会“雷灭飚逝”[11]。唐朝人一种看法,门生视座主为恩地,为遮风避雨的大树,而座主则公然把门生当作可以收租征税、取之不竭的产业[12]72。唐代名相崔群的夫人曾劝他“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但是丈夫回答自己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其所指的“美庄良田”就是自己知贡举时所录取的士子。然而,在政治的风暴中,大树随时有可能倒下,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关系是靠不住的。唐文宗开成年间,高锴曾连续三年知贡举,共录取进士一百二十人,但是其子高涣却屡试不第,没有得到其门生的照顾,社会上流传着“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13]。可以看出,座主和门生的政治关系并不稳定,随着权势的得失,这种世态炎凉令人心酸和感慨。相比之下,今天研究生和其导师之间的关系是以感情为纽带。一方面导师指导研究生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导师能够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学生的钦佩,很多学生对导师的指导终身受益,与导师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结语

成语“沆瀣一气”,最初指的就是唐朝座主与门生之间特殊的关系。科举时代座主与门生最大的病垢就是容易形成朋党,在朝廷中形成政治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排斥。正如顾炎武所说“自谓门生,遂为朋比,所以时风浸坏,臣节何施,树党背公,靡不由此”[14]771。朋党的形成影响到统治的稳定,尽管宋朝之后统治者禁止拜座主的行为,但是这种社会现象“不减与唐时亦”。“座主———门生”的个人关系,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门生在日后的仕途中有可能成为座主,也会有自己的门生,形成无尽的循环过程。后唐泰清年间,裴皞的门生马裔孙知举,发榜后带领新进士谒见裴皞,裴皞作诗一首:“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15]。即可以看出“座主———门生”关系的延绵不断。这种利益集团再结为朋党,政治上往往排斥异己,甚至导致政治的腐败。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师承关系,这种师承关系也会延绵持续,出现庞大的师门团体。伴随着相关利益关系,极易出现小团体主义。比如,各师承门之间恶性竞争,相互排斥、对立;在人才引进、提拔方面,更加倾向自己有师承关系的人员,从而衍生出学术裙带乃至学术腐败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现象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科学研究本身是没有界限的,各研究师门,有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各个研究领域百花齐放,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进步。这也是古代座主与门生之关系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摘要:古代的座主与门生可以看作今天的导师与研究生。座主对门生、导师对研究生都有着知遇之恩;座主和导师往往会帮助门生和研究生扩大影响力;座主和导师对其门生和研究生进行指导,门生和研究生协助座主和导师完成相关工作。但是,座主与门生之间强调的是政治关系,以利益为纽带,之间是形式上的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强调的是学术关系,以感情为纽带,之间存在实质性师生关系。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5

近几年来, 研究生培养问题成为社会上的热门问题。研究生普遍存在政治素养不高、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弱、心理健康指数偏低等问题,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出现了失衡现象, 导致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多重关系的建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成了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所以, 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 必须针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不断的改革。

2、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 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类型上,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类型, 本文从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上, 众多学者将其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但从不同的角度, 学者的分类情况各不相同。

陈世海 (2003) 等人所做的另一项研究中, 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 他们在师生关系类型上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纯学术研究型的关系, 即双方互动仅限于学术方面, 较少涉及学生思想或其他生活领域;老板与雇员型的关系, 即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充当了为导师打工的角色;“平等朋友型”关系;“父母子女型”的关系。根据其调查结果大多数研究生将自己与导师关系归于“纯学术研究型”或者“老板与雇员的关系”。

而高鹏、李媛等人对北京20个研究院所展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他们直接将师生关系类型划分为四种———普通师生、良师益友、家长子女、老板员工。李瑛提出了各种新型师生关系整合的趋势: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李凤兰等人在描述师生关系现状时, 直接用四种形态来概括:“导学”关系、纯学术交往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张欣兰等人认为,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需要构建新型的导生交往关系, 在工具性交往、组织性交往、师徒性交往和传承性交往的基础上实现目的性交往、心灵性交往、研究性交往和团队性交往。

2.2、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在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类型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众多学者从导师、研究生等维度, 分析了影响两者关系的众多因素。林伟连等提出, 经济关系是影响导生关系的主要方面, 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生多师少, 生均科研经费不足。学生生活条件紧张, 学术自然要受影响。其次是导师制度。目前我国导师遴选制度不够严格, 导师为终身制, 缺少监督, 导师自行决定如何指导自己的学生。这种方式尽管比较灵活, 但一个学生只跟一个导师, 指导难免不全面。倘若出现导师有事不在位就容易“放羊”。而且导师缺乏考核制度, 很难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导师和研究生本身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观因素。高鹏, 李媛, 张伟倩在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实证调查中, 通过统计方法对该师生关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 导师的风格、研究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个人的主动性, 以及环境因素———即所在学科、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繁忙程度以及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总数, 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这和前面提到的一些理论思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形成的途径

3.1、导 师方面

针对导师与研究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导师过忙无暇顾及学生或所带学生过多等问题, 学者提出可以从几个方面重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和谐关系。首先, 导师要做到在学业上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学者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师生对话是和谐关系形成的特征, 其次,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要基于教学相长的师生对话与互动和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与互动, 如开设专题讨论和适当用网络等交流资源。

3.2、研究生方面

导师与研究生需要双方主动联系、共同调节, 在导师关心和更多地指导学生的同时, 作为研究生, 也需要有态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该善于规划和管理时间, 摆正心态, 更加主动地与导师交流, 及时汇报学习情况, 克服害怕的心理, 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3.3、相关管理部门方面

高校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对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形成也有重要地位, 尤其在制度制定方面, 要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的形成。

4、小 结

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 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和导师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 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和分析, 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中出现了那些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克毅, 叶城, 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

[2]陈世海, 宋辉, 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 2003, (6) .

[3]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4.

[4]张静, 刘占德, 杨春雷.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3) .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6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因素

1. 业务水平。

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要求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导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 不仅需要有扎实、宽广、深厚的基础理论, 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还需要有活跃的学术思维、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始终要能活跃在学术前沿, 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名优秀的导师, 还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指导方法。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应该适度, 像老板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科研劳动力或者对学生放任自流、几句话就打发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不太科学。导师应根据自己学科和研究方向, 形成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 以学生的资质为基石,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的素质自由而和谐地发展。

2.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学生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导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导师的创新意识不仅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 更需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面向现实需要去学习和探索, 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创新性导师能洞悉社会需求和发展, 改进研究方法, 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 及时调整研究重点, 确保研究课题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资助。

3. 思想素养。

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人格的垂范者、行为的楷模者。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参照, 导师的榜样力量、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观察一下心态浮躁、消极, 甚至学术观点和倾向不健康, 缺乏严谨踏实学术精神的导师, 往往会发现他所带的研究生或多或少存在理想、信念迷惘, 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个人实用主义倾向性强等现象。“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导师的榜样与模范作用会影响研究生的一生。作为一名导师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 加强自我修养, 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4. 工作责任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一名好的导师, 首要要有责任心。现在出现了一种不良的情况,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更多是的依赖电话、短信、邮件等载体, 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多的是寒暄式的交流, 没有实现交流的常态化。有的导师不关心研究生招生工作, 也不关心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规章制度, 甚至基本的培养环节, 如选课、开题、答辩等要求都不明了, 平时对自己的学生不管不问;也有的导师俨然把自己当作“老板”, 学生是廉价的劳动力, 只从科研任务和科研项目出发, 下达年度指标, 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真正有责任感的导师应是以培养学生为主, 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要求、悉心指导。随着培养环节的深入, 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 适时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二、导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的最大特色, 这也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阶段相差甚远的原因。其中,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大特色。下面笔者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来分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 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的制定是研究生学习生活开始的第一步, 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效率和培养质量, 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学习课程的选择和实践计划等等。研究方向是在导师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特长, 综合考虑导师的研究领域选定;学习课程则是学生与导师基于确定的研究方向和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来选择;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文献阅读与综述、学术活动和交流等等, 在导师指导下, 学生根据现有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培养计划需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有考核, 并适时调整甚至变动。在制定培养计划环节, 存在不少问题, 可以概括为“不平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发展的差距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

2.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开始专业方向研究的第一阶段, 不仅包括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 更是文件检索、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研究生阶段实行学分制, 由于课程学习集中, 任务重、时间紧, 在前期不少研究生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课程学习方面, 忽视了研究性的学习。也有的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拿满学分或为获高分, 选择难度比较小的课程学习, 导致在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后才发现自己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导师在学生课程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仅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指导学生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收集与之相关的论文资料, 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的专著和查阅某些方面的文献, 及早地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帮助学生加深学科了解、增加知识的同时, 导师也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从简单的知识学习过渡到研究性的学习。

3.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工作阶段是研究课题选定的阶段, 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选题, 有的导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 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阅历的不足, 很多学生难以把握学科前沿研究方向, 很容易走弯路甚至错路;也有导师手把手指导, 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 或者直接指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应该适度, 放任和包办都不合适。在此阶段, 导师虽对学生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 但在众多研究课题中,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学生的课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 除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主观因素外, 还需要考虑相应的实验或实践条件、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以及先进性和可行性等客观因素。

4. 论文写作。

写作的过程是语言文字材料的安排与驾驭的过程, 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 更牵涉到作者对知识内容与知识议题的理解与呈示。良好而精确的写作习惯必然引发良好而精确的理解活动, 这将是更为无形而影响深远的一项资产。在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理论的, 有实践的, 也有研究条件限制等。这就需要导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指导学生。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 而是引导学生的思路,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科学上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三、改进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对策

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建立一支优秀和过硬的导师队伍, 必须加强对导师的选聘、培训和考核工作。研究生导师一般应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和较高的学术威望, 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取得过显著成绩, 治学严谨, 学风正派, 思想品德高尚。学校应严格把关导师遴选的资格审查, 宁缺勿滥, 对于不符合导师条件的教师应坚决予以否决。在上岗前,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学习有关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政策, 了解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求等基本内容外, 也要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培训。如:可安排一些德高望重的导师介绍他们好的做法或经验, 定期举行导师交流会等。要保持导师队伍学术活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断完善导师评价机制, 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 打破导师终身制势在必行。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导师终身制的危害, 也出台了很多奖惩的政策, 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温和, 并没有撼动导师终身制的根基。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估淘汰机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改进教育指导方法。

导师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既不能包办, 也不能放任, 应讲究方式方法, 逐步引导研究生走上独立的科研道路。比如可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定期跟学生见面, 检查和指导学生的研究进展;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课题, 提高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人才等。对基础比较差的或者是转专业的学生, 前期可重点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弥补相关知识漏洞。总之导师可通过上课、自学、交流、实践、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 寻找指导学生的新思路、新思维、新思想。当然, 不同的学生, 因个性、学历、年级、基础等因素, 会有很大的差异, 导师如使用千篇一律的指导方法, 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 在不同情况或不同时期下, 需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具体指导。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 营造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导师可在学习和科研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发挥主人翁精神, 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团队的发展之中, 营造一种气氛融洽、平等沟通、教学相长的氛围, 建立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队伍。其次,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导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丰富学生的生活, 提高学生的活力, 激发学生的潜能。再次, 及早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导师拥有大量的人际关系资源、社会资源, 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凭借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的机会, 帮助学生解决最担心的就业问题。

4. 探索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导师团队, 是由少数知识互补而又相互关联、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1]在研究生培养中, 同一个专业有许多研究方向, 而一个导师精通的领域毕竟有限, 导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的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能改变过去单一导师指导下带来的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的缺陷。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轮番进行交互式接触, 可以博采众长, 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推行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首先, 梯队结构要合理。一个合理的导师团队需要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专业专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导师组成, 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研水平、较强的创新理念, 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可持续发展。其次, 责权利要相统一。要明确导师组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每位导师应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避免造成相互推诿的局面和导师团队虚化或流于形式的情况。同时导师团队成员要相对稳定, 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再次, 学术交流要活跃。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导师也应为学生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 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做学术报告。

摘要:新形势下,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导师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思想素养、工作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从分析现状出发, 提出了几条意见, 以期改进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7

一、导师素质

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品质、思维习惯以及行为处事等各方面对研究生都产生直接影响[1]。下面从思想道德水平、实践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三方面讨论导师应有的素质。

1. 思想道德水平。

“一提三优”中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指出:“重视师德和学风建设, 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 严谨治学, 从严治教, 教书育人, 未出现学术失范现象。”随着2006年推出的培养机制改革, 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成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核心内容, 导师在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奖助、学术道德方面等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招生方面, 导师的作用也不仅表现在复试环节的权重加大, 导师的决定权增大, 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的入学方式探索, 由导师决定是否接收研究生的入学申请。在研究生奖助方面, 由导师发放部分助研津贴, 资助研究生在学期间生活费已成为各高校奖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学术道德方面, 导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术道德的教材。导师的责任和权力的日益扩大, 单靠高校的制度约束无法有效在各个环节实现公平公正, 只有导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 严谨治学, 从严治教, 依靠严正的道德约束和严肃的科学精神, 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影响身边的学生, 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 实践和沟通能力。

随着国家2009年发布的文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新的培养类型已被各高校熟悉和接受。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双导师制度健全, 每个培养方案中至少两门专业课程, 包括实践课程、讲座课程等由企业专家讲授。”“双导师制”的建立, 已成为建立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双导师制”。校、企导师指导并非机械独立的两部分工作, 两位导师的有效沟通是双导师培养的关键。学生研究方向、论文进展以及思想生活都需要双方导师通过见面讨论、电话、电邮或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校内导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践环境, 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才不会将双导师制流于形式。近年来,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台政策, 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半年, 便是为校企产学研结合和双导师制提供前期保障。

3. 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从事校级和 (一级) 学科公共学位课教学的教师比例科学合理, 导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位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有较多的高水平导师 (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杰青、新世纪人才入选者、重大奖项获得者) 。”调查显示, 团队合作是研究生导师进行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一方面, 通过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团队合作, 通过老中青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 形成智力和资源传承的生态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 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不同研究领域研究生之间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创新的土壤。导师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需要高校加强梯队建设, 充分发挥学科中导师群体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研究方向结构上的综合优势[2]。

二、高校管理

针对上述提到的导师素质, 高校在政策上的引导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达成研究生导师在教育环境和自我素质提升中的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重视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加强双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师资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首要任务。

1. 重视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

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最高水平教育阶段的引导者, 不仅担任很多学位课程的教学, 还在科研锻炼、学术指导、生活关怀等各方面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跟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师徒关系, 还掺杂着各种各样如雇佣关系、朋友关系等较复杂的感情。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 重视对师生感情的培养成为高校导师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推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 每年以投票的方式评选出部分优秀导师, 把一度不被人们关心的“导师老板”变成研究生眼中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有智慧的学长和前辈。

2. 加强双导师制的管理。

针对近年来广为关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高校如何开展双导师培养、构建合理可行且有效的双导师制是培养的关键。首先,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构建双导师制的基础。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签订共建协议书, 明确实践基地的主要职能, 为研究生选拔企业导师, 负责企业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其次, 明确责任是双导师制的灵魂。双方导师的合理分工是双导师制得以贯彻实施的落点, 共建协议书应明确双方导师关于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实践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导师的聘任、企业导师在研究生赴企业实践期间应提供的指导, 企业导师课程讲授的学时要求等应有明确的规定, 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 这些可以在高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书上进行体现[3]。

3. 加强师资建设。

导师梯队的合理与稳定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通过评聘、竞争、培养等导师成长机制, 形成导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是导师管理的核心工作。首先, 导师的选聘条件应该从严要求, 对职称年龄、学术水平、能力业绩作定量硬性要求;改正现行终生制的聘任形式, 通过公开化、公平化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优者进, 劣者退, 不宜异同。其次, 以研究生评价为核心, 综合督导专家、教学管理部门等多方评价和调研, 对优秀导师进行评选表彰。哈尔滨工程大学目前采用《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已连续3年对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进行评选, 每年花费几百万, 评选出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优秀硕士留学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教学“优秀授课教师”、“优秀青年授课教师”等奖项, 给导师带来巨大的鼓舞。再次, 持续对导师进行培训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项目组织任课教师学习优秀教师授课, 其他高校如浙江大学2007年创办的求是导师学校, 是比较成功的尝试[4]。

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应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更主要的职责是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5]。高校对导师的管理应始终以导学关系的统一为核心, 在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改进管理方法, 不断加强师资建设。工信部的“一提三优”工程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指导方向, 在导师管理方面, 高校的落实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时时更新, 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俊珂.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6) :42-46.

[2]李雅琳, 周春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药学教育, 2012, 28 (3) :19-23.

[3]李景元.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08, (12) :19-23.

[4]章丽萍.探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的实践和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3) :16-17.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篇8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从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 积极寻找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让学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对于其它年级的学生, 主要是引导他们热爱本专业, 制定职业规划, 端正学习态度, 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参加本行业从业资格证等考试, 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为今后的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 努力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在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并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 让他们在实习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目前国内外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彭廷红、秦宝荣 (2010) 分析我国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定位、运行机制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寻对策; (1) 赵钢 (2011) 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导师制的特点, 提出阶段复合型导师制, 并就实施阶段复合型导师制的必要性做了论述; (2) 张秦 (2014) 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从选择优秀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明确导师职责、学生义务和师生双向选择方面进一步完善导师制; (3) 房晨 (2014) 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 实施的意义、设想与对策。 (4) 从目前现有文献资料来看, 还少有学者从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探讨导师制问题, 因此本文尝试从这两个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作一些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2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下学生动机、学习需求构成的实证分析

2.1 调研目的

某市属高校于2009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本文针对某市属高校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探讨适合这所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并对其实施成效和问题进行探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测导师制工作下学生的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的维度构成情况, 为后续的导师制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指导。

2.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研的范围涉及了调研院校所有配备导师的本科学生。本次调研问卷共发出1320份, 回收1067份, 回收率为80.8%;经过严格审查和筛选, 最终剩余有效问卷972份。为了保证总体样本选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研究在对学生进行问卷发放的基础上, 对调查对象采用实际调查中最常用的分类随即抽样法随机抽取部分系的同学进行实地访谈, 收集、录入相关数据、资料, 这样保证其抽样平均误差达到较小状态。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 接受调查学生分布较为合理,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按系分, 有包括工程与艺术系, 生物医药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在内的四个系都参与了本次调查;按年级分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参加, 并且分布比例大致相当;按性别分, 男、女生大约各占一半。显然, 这样分布良好的样本能比较全面反映该校学生的整体状态和导师制工作的整体情况, 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2.3 调研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经过设计初始调查问卷、问卷小范围测试、形成有效的正式调查问卷、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等环节。正式有效问卷的结构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学业动机调查、学生需求调查三个部分。

2.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19.0软件 (中文版) 对972份有效问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探析学业动机、学习需求维度构成方面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2.4.1 学生学业动机构成维度

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97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学业动机探索性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 在KMO和Bartlett检验方面, KMO值为0.955, 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 小于0.001, 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表明相关性强,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见表1) 。

在进行降维因子分析过程中, 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因素, 用正交方差极大法进行旋转, 以默认的特征根大于1为提取因素的标准, 并参照碎石图 (图1) 情况来提取有效因子。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由13个项目组成的学生学习动机构成维度呈现出清晰的4因子结构, 4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65.441%。结合项目内容和实际走访调查情况, 上述4个因子命名情况如下。因子1:实现顺利就业。调研项目包括:通过大学学习能够实现理想的就业, 从事自己擅长或有把握做好的事情, 通过学习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提升工作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子2:注重他人评。调研项目包括:希望别人发现在学业上的出色表现, 在乎父母、同学对我学业表现的看法, 他人的肯定和赞赏是推动我努力的主要动力;因子3:争取评优奖励。调研项目包括:好奇心是学习和做事的主要激励因素, 评优奖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表现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因子4:学习专业知识。调研项目包括:提高学习成绩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 外界压力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 学习专业知识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通过对该部分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确认了学生学习动机由实现顺利就业、别人的态度、评优奖励和学习专业知识4个维度构成。

2.4.2 学生学习需求构成维度

本文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97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学生学习需求探索性因子分析, 生成表2。表2显示, 在KMO和Bartlett检验方面, KMO值为0.978, 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 小于0.001, 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表明相关性强,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发现学生学习需求结构较为明显, 共产生3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明确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掘自己在职业上的兴趣和价值观、掌握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就业情况”等调查内容, 命名为“职涯规划”;第二个因子包括“参与学校社团活动, 提高工作技能、学习应对考试的策略、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发展自己的领导才能”等调查内容, 可命名为“技能提升”;第三个因子包括“增强学习和工作自信心、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认清自己的缺点及优点”等调查内容, 命名为“提高自信心”。上述分析也验证了学生需求由不同维度构成的假设。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确认导师制工作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管理由实现顺利就业、注重他人评价、争取评优奖励和学习专业知识四个维度构成;学习需求动机由职涯规划、技能提升、提高自信心三个维度构成。根据研究结论, 导师制工作可以以从下几个方面完善:

从导师工作方面来说, 导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首先, 帮助学生精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远大目标与志向;其次, 对每个学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构建个人的课程体系, 形成所学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注重优秀品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增强自信心, 加强技能提升锻炼;认真对待他人的态度及评优奖励;再次, 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 需要引导帮助其就业, 实现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与链接。

从学校管理工作老说, 管理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导师工作:首先要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担当本科生导师;其次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如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的培训;再次, 管理人员应该更好地为导师及学生服务, 做到信息及时化、透明化;最后, 要求本科生导师随时关注所指导学生的学业状况, 并于每学期期末或下一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内完成学生成绩分析报告。无论学生是否有不及格课程, 每学期本科生导师均应为每个学生撰写一份学生成绩分析报告。

注释

11 彭廷红, 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 2010.23 (2) .

22 赵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阶段复合型导师制理论探析[J].时代教育, 2011 (8) .

33 张秦.对本科导师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

上一篇:区域金融稳定下一篇:自费项目